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精选9篇)
1.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篇一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首先,真理和知识肯定不是同一含义,而是有一定区别而又有一定联系的。
什么是知识?我认为,知识是人有目的地反映和把握客观对象的观念和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正确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认知到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观念,从而形成知识,或是自己实践探索得到,或是通过教育、书籍等等方式获得。换一种说法,我们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认识到真理,进而又通过学习传播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知识,为人类所认知。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才是真理。以自然科学为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只有当知识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的时候,才使“知识变成了科学”,“才取得了科学的形式”。因此,在《选集》第三卷中他说 “建立各个知识领域间的正确联系”,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知识材料的内在联系加以整理,这样,“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辩证发展的。自然科学在近代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理论去思考和研究,而不是机械唯物主义式地停留于对自然知识的整理和分类。所以,自然辩证法推崇系统地、客观地反映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只有当知识能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时候,并且受到实践的验证为真并成为系统的理论,才成为真理。综上,可以归纳出知识成为真理的两个条件:一是成为辩证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二是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内在联系与规律。这个“正确”要靠实践来证明。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的。而有时我们发现,关于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在不同的时代总会被人解释为不同的内容,显得具有主观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这么说,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被人类表达出来的方式是主观的。而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的常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和局限;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我们可以知道,客观物质世界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认识方式和手段多样化,人类的认知限度也在不断扩展,对客观真理的主观认识也更加确切和清晰。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部分中,恩格斯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之后写道:“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可以这么说,我们能认识到的是一种相对真理。这种相对真理也是在不断辩证发展的。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的认识是向着真理逐步无限趋近的。
综合上述,知识是人有目的地反映和把握客观对象的观念和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正确性。真理是以理论的形态正确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为实践所证明为真的知识。真理是客观的,人类的认识是向着真理逐步无限趋近的。
2.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篇二
有的人从语法的角度对这一命题提出疑问, 认为既然已经承认它是“真理”还要实践检验做什么, 如果这样说得通, 那么也可以说“实践是检验谬误的唯一真理”, 因为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 原因在于它表面看来是正确的, 其实不然, 它是在用僵化的、固定的、先验的语法逻辑来看问题, 它忘记语言的本质在于交流、在于应用, 而不在于是否先符合语法。实践证明, 并没有人对这一命题产生误解, 而且它广为流传, 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这一形式对该命题为老百姓接受和冲破“两个凡是”僵化思想的束缚,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列宁也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要是按照学究们的看法, 应改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看到, 这样一来就变得拗口多了, 不利于宣传, 不利于老百姓接受, 不适应当时瞬息万变、紧张万分斗争形势需要, 不利于抓住战机, 从而大大削弱战斗力。语法从哪里来的, 不是先有语法, 而是先有语言, 然后从语言中概括出语法来。而且语言不是死的, 它是活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新的语法也会从新的语言中概括出来。当然语法也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只能是相对的, 不可能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有“晒太阳”“看医生”的说法, 它们一点也不符合所谓的语法, 什么都可以晒, 就是太阳没办法晒;是不是像看亲戚朋友那样看医生, 我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分别是“被太阳晒”和“让医生给自己看病”。五四运动时期, 白话文与文言文生死之争, 有不少有名的文言文大师竭力反对白话文, 结果不言而喻, 白话文获胜。我们现在都使用白话文, 当时新的白话文语言大师为我们奠定了白话文基础, 形成了新的语法, 这些语法有多少符合文言文的语法?白话文使用起来不是比文言文方便多了吗?
有的人认为不能说“唯一”, 只能说是根本, 除了实践, 还有逻辑证明。我们要问逻辑证明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 通过一定的推理, 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因而, 我们知道逻辑证明是说的理论推理, 逻辑也是指与思维相关的东西, 理论和思维又从哪里来呢?我们都知道来自实践, 因此说“唯一”是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说的, 列宁说, “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 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 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4]但辩证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理论、逻辑、真理对实践巨大的反作用, 恰恰相反, 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实践, 服务实践。列宁说,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区分 (这是非常重要的) , 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基础。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 依赖于它, 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5]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理论的真理性标准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的人认为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即不确定性, 因而无法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列宁指出, “当然, 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6]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 “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 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7]恩格斯指出, “但是, 这种绝对的认识有一个重大的障碍。正如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 是由有限的东西所组成一样, 绝对地进行认识的思维的无限性, 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 而人脑是一个挨一个地和一个跟一个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 常常实践上的理论上的蠢事, 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 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 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8]这是说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但是实践的标准又是确定的。历史是永恒发展的, 不断突破实践的局限性, 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实践中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是通过不确定而实现的真理性。恩格斯说, “因此, 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是被双重的困难围困着, 就其本性来说, 它只能在一个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9]毛泽东说,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一致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0]辩证唯物主义者是从不确定性中来把握确定性的, 这是形而上学者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恩格斯说, “事实上,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 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 从暂时中找到永久, 并且使之确定起来。”[11]列宁进一步指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各有用途,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 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 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2]
还有人对这一命题认识不到位,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虽然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或方面, 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 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其二, 它们又是辩证地转化的。“马克思主义者承认,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 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和, 就是绝对的真理。”[13]
我们认为,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的把握, 需要注意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当然, 辩证法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恩格斯说过, 可惜至今能掌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家还很少。“辩证法, 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 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 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 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 这就是说, 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 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本身的鲜明针对性和它不同寻常的发表方式, 使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先河,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思想的变革成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使社会主义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思想解放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真正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 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解放思想使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其中就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同时强调,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 带来了改革开放, 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三十年来,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 文化教育更加繁荣,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极大提高, 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首先, 从综合国力看:自1978年到2007年, 我国经济总量GDP指标从364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 位居世界第四位。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经济指标, 财政收入从1978年11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1304。其次, 从人民生活改善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不足250美元到2007年2500美元。从1978年到2007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由330元提高到13786元。再次, 从国际影响力来看:1978~2007年,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 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8%, 外汇储备由不到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上半年的1.8万亿美元。同期,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最突出的是:一是我们遇到了全面参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二是我们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三是我们需要把握持续快速发展中的新课题、新矛盾。也就是说, 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中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指出,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始终坚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实际出发, 以科学的态度大胆进行探索,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15]
3.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35-02
20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艾思奇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实际,致力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具体实践中,由于部分党内领导对中国的国情作出错误判断,以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脱节,全国党内党外人人宣讲马克思主义,人手一本“毛泽东语录”,却未弄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语录”的真谛。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代,八大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歪曲为“唯生产力论”,蓄意破坏中国经济建设。在教条主义误导下,在“左”的思想侵蚀下,导致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召开给马克思主义带来新的契机,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希望。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开启了当代思想解放先河。邓小平同志在“大讨论”中,反对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1]邓小平身体力行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自我,改造世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飞跃,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再次掀起了普及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全党和全国人民群众自上而下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从中央到基层,从干部到群众,采取了各种宣传措施,科学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巨大物质力量。”[2]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群众共进步,渗透于群众的生活,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为群众所理解、运用、信仰,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成为指导理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焕发其理性的光芒,才能成为人类精神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灵魂,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号召力,才能永远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大众化
“真理标准大讨论”从思想路线继而引向政治路线,从理论引向实践,深入经济领域。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以科学的方式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并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生产力的认识。大讨论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使人民群众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对我国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变革,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正是深得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大众化。
“真理标准大讨论”使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群众齐心并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有机结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在大讨论之后,一批批的马克思主义者涌现出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指导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事业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正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具体实践。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上升为群众的自觉意识,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实践中;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辛探索,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促进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大众化。
三、“真理标准大讨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回顾“真理标准大讨论”三十多年历史,每一次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都是一次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式理解的冲破,便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党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便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大众化的统一,便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1.“真理标准大讨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大众化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也正是由于它把实践经验深刻概括并使之上升为理论,进而用来指导实践。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
“大讨论”召开之后,每一个人更加明白,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归根结底是否正确指导实践,同样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新事物新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变化万千,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研究,把理论推向实践,再用实践来检验新的理论是否正确。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真理标准大讨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回顾“大讨论”召开的三十多年,傲人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就背后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很多青少年正受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宗教和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很多人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已经占据了青年的思想;好高骛远、盲目跟风、缺乏独立让在全球危机影响下的中国青年更加无所适从;很多党员干部虽然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宣讲马克思主义,却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公开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很多领导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干着损公肥私、损百姓利益的行为;就业压力、高物价、高房价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大自然的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森林、植被、水质、大气被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精神、身体、物质上的打击。有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逆反心理,这一切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再进行一次思想的革命,观念的更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向当代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能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公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伟大精神;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贪污腐败的伟大精神;是一种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伟大精神。“大讨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再次大众化,让党和人民群众能深入学习和领悟,铭记这种精神。全党须保障建立和完善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机制,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道路中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中国将长远和长久发展。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于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举足轻重的。几代领导集体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大力推进理论普及工作,让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精神,是其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财富,使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绘出壮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9.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
4.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篇四
本次学习的讨论题目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是如何统一的?”,根据我们组的讨论结果,解决该问题的实质即认识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小组讨论分别讨论了关于真理、价值的定义,对其要点进行阐述,各抒己见地谈论对于该问题看法之后,我分到了最后总结陈述的这一部分。即我对前面组员所讲的所有细节要点进行概括,再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补充。
此次课堂演讲我的部分主要有一下几点内容:
一、认识到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2.真理与价值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共存于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过程之中
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
2.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
5.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篇五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至于马克思的名言,我不认为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说法。我的确认为实 践可以检验真理,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甚至也不是所有的真理是实践可以检验的。我指
一个最简单的,人类的最高寿命为多少,这个恐怕只有等到时间的尽头或人类灭亡哪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马克思这句话,我的确不敢认同,马克思那套理论其实只是他的一篇论文提到的东西,只不过列宁、老毛等一班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实践这篇论文,以求得真确性~~
现今比较认同的科学思考方法是波普尔的证伪法,通过假设一个定律(大多数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先从假设得出,这个没人有异议吧?)然后通过不断证伪来补充理论的不足,来完善一整套理论。而到了无法证伪之后,我们就可以说这套理论接近形而上的真理。而大多数哲学思想其实是各个哲学家用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等思考方法来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以及用这些方法得出的哲学体系去攻击别人的哲学体系来证明自己那套体系的真确性
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从字面去理解简直就是废话一句,因为“检验”二字的意思就是“实践”,掷骰子从来构不成检验。那么这句话其实要说的是:真理是需要检验的。这句话内含的是这样一种哲学观:真理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说白了,它首先是基于对世界的主客二元分立。
科学是一种典型的提出构想并用实践(实验)去检验的发现真理的方法。但是科学能不能最终发现真理?答案恐怕是否。科学只能够无限近似,但无法认识真理的全部,因为科学的方法总是对“自认为”的“主要原因”的分析,而不可能是总体。
换句话说,从“主观和客观相符”的角度提出的“真理”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虚构,是莫须有之物。因为真理如果作为无所不包的大全,必然是超越主客观二者的。
其实马克思的理论不过是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正是马克思认为必然正确的。其实科学不能认识世界的真相也可以举一个小例子说明之。比如量体温,你用温度计量得体温38度,但实际上你的体温要高于这个数字,因为你有一部分温度传到温度计上了,你永远不知道在热量传递之前你体温到底是多少。任何测量都会改变事物本身,或者说在测量之前,“事物本身”也是一个虚构。这便是量子力学带来的教益,在微观领域,甚至离开测量便无法谈论事物,只有“我-测量工具-测量结果”这样一个系统存在,而不存在独立的事物。
所以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甚至说科学可以达到近似都是不对的,因为“客观”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东西。
归根到底是思考方法的归纳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也是归纳法得出~~
但归纳法并非一定正确的思考方法。因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基于一套封闭系统的理论,属于历史后设,所以得出的结果是必然正确,说他是强盗逻辑其实他只不过是钻了一个空子。而站在历史的角度,你就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思想,你会发觉其实他的共产主义只是一个错误的预言。所以,将他那一套封闭式理论得出的结论放到一个开放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也会证明他是错的。
那我为什么说归纳法并非一定正确呢??罗素也举过一个例子,你买了一只火鸡从年头开始每天一早就喂它,那只火鸡就以为每天都是如此,喂之前就会高声啼叫。到了24号早上,当它以为你还会喂它~结果你就抓它来做了圣诞大餐~~就好像前面那个朋友举的那个拉稀的例子。最简单可以做个沙堆,用同一个石子用同一力度同一角度扔那沙堆的同一位置,反复几次看看沙堆是不是得出同一形态?
但归纳法一般而言,又还是比较正确的,只要能够排除其他因素,但是什么是其他因素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等可以在实验室中重复进行的。但是,哪怕是在实验室的归纳法,有些东西必然是前提。例如,牛顿的力学定理就假定了时空不变,那时根本无法检验的。
但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一系列真理,能够采用重复实验的方法吗。我们能把人类变成实验室里的老鼠吗?
在今天,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又可以说明(尽管不是证明)实验者对实验本身和实验对象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在人类社会中,难道不更是这样吗!
我认为的确理解为“胜者为王,败者寇”,只要看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随着领导的一次次变更而带来的编写变动。
但是,如果只是理解为“胜者为王,败者寇”,危害还不大。问题的关键更在于,为了维护自己的“真理性”,对可能否定这个“真理性”的人和事大加挞伐,甚至于肉体消灭,那就可怕了。
更可怕的在于,当一个新事物的真理性还没有得到证明时,持有对立看法的双方就要通过“实验或实践”来检验“真理”了,那么人类社会什么是最大的实践。
那是象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实践!!!
最可怕的就是出现,实践或历史证明“二战中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这个根本就是鼓励人们随意提出自己的“真理”,然后通过自己的胜利来宣告自己的提议是“真理”。即真理是由拳头或暴力来决定的。
但是,“真理”是经得起一再检验的,我们是不是希望希特勒让他的真理再来检验一次。我想没有任何人希望。
无论这种检验或实验的归纳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但是,它永远不能用于我们人类自己。
6.关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思想宣传 篇六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1.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解决了人类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把思维本身当作完全独立的自主体,把思维进程当作现实事物的造物主。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进程就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他甚至以理念的名义将思维进程转变为一个自足的主体,而仅仅将现实东西刻画为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问题。俄罗斯波罗的海通讯社网站4月29日发表亚历山大·热列宁的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相信,如果理论与事实不符,就意味着理论有误。真理不在某个聪明的脑袋里,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就是如此。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一系列真理性的认识被实践检验的过程就证实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性标准的确立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人类思维的重大变革。
2.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而要判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只靠主观认识自身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就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社会实践不仅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优点,而且具有客观物质性的优点;社会实践不仅具有个人创新性的优点,而且具有人民创造性的优点。这些优点使社会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据。毛泽东指出:“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错误的认识会被社会生产发展所甄别、淘汰,正确的认识会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例如,_x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大发展的强大力量。在阶级斗争过程中,先进阶级的正确认识会使这一阶级成为领导历史发展的力量,落后阶级的错误观念会被历史所抛弃,例如法国大革命前代表“第三等级”利益的思想成为推动大革命的强大杠杆。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真理性的理论和假设会被证明、证实,错误的理论和假设会被证伪,4来,物理学已经从牛顿经典力学发展成为了量子力学。这些都说明,真理总是会被实践所证明。
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就是在工人阶级运动的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的。恩格斯在1890年为《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中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42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自己的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向世界上发出这个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可是,1864年9月28日,大多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者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了。固然,国际本身只存在了九年,但它所创立的全世界无产者永久的联合依然存在,并且比任何时候更加强固,而今天这个日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第一次动员起来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即早已由国际1866年日内瓦代表大会宣布、后来又由1889年巴黎工人代表大会再度宣布的在法律上确立八小时正常工作日。今天的情景定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看到: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被检验过的,是被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4.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我们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实践要求,才推动了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他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真理性、真理的威力鲜明地体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之中。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只要变化了,生产关系就要随之调整,相应地,经济基础就要变化,同时就要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思想为指导,通过改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自觉地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检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中国化,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实践要求的结晶。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有人说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为此,_x指出: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真正体现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的。
二、实践是发展真理性认识的强大动力
实践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经常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而且会发生剧烈变动。由实践证明了真理,会随着实践的深入、实践的转向、实践的变动,逐渐变得更加全面、系统,真理性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丰富和发展。
1.社会实践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真理性认识必然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广域化、深度化而丰富发展,任何真理性认识都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被社会实践不断证明的同时,一些具体的论断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真理性的认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会失去其意义,会发生形式与内容的转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谈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宣言》中阐述的一般原理是正确的,即使如此,站在25年后的角度看,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基本原理要与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因此《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具体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1872年,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25年来大工业的巨大发展,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需要有更加符合实际的认识。由于工人运动实践波澜壮阔的发展,《宣言》中的某些地方要做修改,某些地方会有不同的写法,有些地方已经过时。这些修改和变化是由实践本身决定的。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种确定和不确定,正是反映了实践本身的变动性,更会深刻影响到真理性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对于自然科学认识的深化,使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实践的需要会引起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引起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真理性认识的深化。当今世界,由于经济社会实践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曙光初现,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大数据、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真理性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实践要求日益旺盛而更加丰富。人口老龄化趋势,形成了对生物技术进步的巨大需求,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视察工作时曾经指出:“还比如,人造生命。这几年,这个领域的研究发展很快。二〇一〇年第一个人造细菌细胞诞生,打破了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为在实验室研究生命起源开辟了新途径。有的科学家认为,未来五至十年人造生命将创造出新的生命繁衍方式。这些不仅对人类认识生命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医药、能源、材料、农业、环境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也将给生命伦理带来全新挑战。”人造生命、生命新的繁衍方式以及生命伦理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领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实践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无一不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它是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它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变革实践的产物。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01月5日,_x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 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在今天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出了精彩的回答。这就是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更加丰富的回答,更是对新时代历史问题的科学解决。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不仅回答了两大基本问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而且回答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十七个具体问题。
2.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我们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实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的基本原则。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改革开放后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狠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在实践中基本上了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我们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要解决好党与市场的关系,因为一方面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验就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另外一个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如何经受住考验、如何驾驭住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认识:第一,要尊崇党章,维护党章,履行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通过制度的防火墙切断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侵蚀的通道。第二,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有了政治利益集团,党就会丧失先进性,就会发生政治蜕变。第三,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防止被利益集团围猎。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要注重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要解决“被围猎”问题,就要增强领导干部的信仰定力和道德定力,防止形成“圈子文化”。
3.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的强劲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新性发展。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人民群众需要变化实践的深刻把握。首先,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有没有”的问题40年中在一代代人手中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先是解决自行车、缝纫机的问题,90年代解决了电视机、电冰箱的问题,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初步解决了房子、小汽车等问题,现在逐渐进入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的需求阶段。其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例如,养老服务就是一个新需求。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再加上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为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再次,人民群众需要的质量在提升,从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字,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质量的要求。第四,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升级而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例如,在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突显。正因为生态环境需要越来越重要,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四个方面需求的变化就反映了人民群众需要已经不是过去的仅仅是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这些变化推动了我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
7.真理的思考与思考真理 篇七
一布东其人
布东早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时,就对社会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之后,布东旋即赴美国学习、研究。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保尔·拉扎菲尔德(Paul Lazarsfeid)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了经验主义方法,其后重将这一方法移植到欧洲,特别是法国。布东与其老师合著的《社会科学词汇》和《因果关系的经验分析》分别于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出版。这两本文集不仅使布东叩开了社会学家之门,而且为其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作为拉氏的门徒,布东与其导师一样强调经验主义方法在社会现象分析中的重要性。
布东现任巴黎第四大学教授,国家科研中心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研究所所长,主编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创办的《社会学年鉴》,同时兼任法兰西大学出版社“社会学丛书”的主编,尽管布东身兼数职,社会工作极其繁忙,但他恪守深居简出,潜心研究的原则。据说布东拒绝接见任何记者,更不喜欢在电视里哗众取宠,因为在他看来,那样会使自己沉湎于追逐名利、忘乎所以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将科学的严肃性抛到九霄云外。
一九七三年,布东出版了其成名之作《机会不等》,在封底作者简介上,布东精心地选用了一张叼着大烟斗的相片。布东先生曾十分自豪地告诉笔者,他是烟斗的爱好者。中国有句俗语:“烟出文章,酒出诗。”或许布东就是在吞云吐雾中写下了十三本专著,一百二十多篇文章,七本书的序言及多种百科全书中的二十多个词条。其《结构的概念有什么用?》,《社会学方法》,《社会学危机》,《教育、机会和社会不平等》,《恶果与社会秩序》,《社会逻辑》,《社会学批评辞典》,《紊乱的位置》等主要著作已被陆续翻译成英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葡萄牙文、荷兰文、阿拉伯文、丹麦文、罗马尼亚文等。布东的著作文笔流畅、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绝无晦涩难懂之感。
二布东与法国社会学
莱默特(CharIes C.Lemert)在《法国社会学》一书中断定:“布东、杜海纳、布厄迪和克罗齐埃是当今法国社会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人物,……法国社会学深受其影响”。事实上,他们不仅拥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大量的著作和独到的理论成就,都对法国和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影响颇大,而且在法国社会学界都拥有一大批追随者。拥护者们在各自的“老板”领导的研究机构里,以其“老板”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社会学研究工作。莱默特把这种现象称为“老板体系”(Pa-tron System)。虽然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以来,年轻有为的社会学家不断涌现,寡头社会学局面有所缓和,但它仍然是法国社会学特有的现象,并且将继续延续下去。
现为法兰西学院教授的布厄迪是布东的论敌,他极力反对美国经验主义方法,而他所崇赏的是调查研究方法和人种志方法的结合。
杜海纳的风格与布东的迥然不同,他极力反对美国功能主义和唯意志论,主张行动(action)和社会运动,反对历史主义(historisme),赞成历史性(historicite)。
毕业于高等商业学校的克洛齐埃以研究行政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特别是法国官僚组织的恶性循环而闻名于世,其研究成果对法国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布厄迪试图摒弃美国的经验主义方法,那么布东就会嗤之以鼻,如果说杜海纳运用高度个体化的词汇追赶巴黎的时髦,那么布东则使用国际社会学词汇追赶和矫正法国的时髦。不过四人都十分熟悉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从研究主题上看,虽然各占一方,但无非是变迁、控制、秩序、平等、结构、行动等问题。不同的是在表达方式上布东讲究形式,又注重深刻的内涵,布厄迪执着,勇于大胆创新,杜海纳的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和煽动性,而克洛齐埃则用了了数语阐述发人深省的真理。
至于布东能与上述三位并驾齐驱,当然是由其学术成就决定的。在理论上,布东是实证主义的信徒和社会科学哲学的鼓吹者,他极力主张同时摒弃先验的理性主义和后天的经验主义方法。布东早期的研究着重于讨论社会科学词汇,如概念、理论、功能、结构、模式、体系等。布东认为这些概念是社会学文献中的“热点”,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渊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八十年代初布东与弗朗索瓦·布里科(Fransois Bouricaud)合编的《社会学批评词典》也是以讨论社会学概念为主。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布东不作具体的社会调查,而是沉湎于空洞的理论研究,因此被其论敌指责为“纯粹的哲学家”,关于社会学认识论,布东认为它既不是先验的,也非后天形成的,而是负责研究社会学语言结构使命的实证科学。另外,布东强调因果关系的解释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学认识方法。
在方法论上,布东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之后尘,强调个人主义方法①在分析社会现象中的巨大作用。什么是个人主义方法,韦伯写道:“当人们打算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不论该现象如何,都应该试图将它归结为作为其原因的个体行为,另外,还应该认为这些行为是合理的。”布东将韦伯的方法进一步解释为:“为了解释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是人口学的现象,还是政治学、社会学或其他特殊的社会科学的现象,我们都必须重建与此种社会现象有关的各种个人动机,并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受这种动机所支配的个人行为的总和的结果。无论所需要解释的是何种现象,如特殊性、统计规律、质量或者数量资料的总体等等,这个命题都是有效的。”个人主义方法是为了弥补整体主义方法之不足而产生的。布东认为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在解决社会学重大理论问题时,的确作用非凡,但在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如关于社会运动、社会流动和集体行为的研究等,为此,布东运用个人主义方法在《机会之不等》和《恶果与社会秩序》里对社会阶层和社会流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布东极力主张社会学的形式化和数学化,强调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这些思想具体反映在《社会现象的数学分析》、《社会流动的数学结构》、《社会学数学》及《社会学方法》等著作里。
三社会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布东近年来理论研究的成果,它不仅在法国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且使布东跻身于思想家之列。
“意识形态”一词于十八世纪末由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一七五四——一八三六)创造,表示关于思想观念起源的科学,拿破仑为了达到科学地建立社会秩序的野心,赋予了“意识形态”现代的含义。在西方学术史上,论述“意识形态”者不计其数,但十九世纪的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帕累托(V.Pareto)和杜尔克姆却极力避免使用“意识形态”一词。在法国,战后数十年内,法国人对意识形态问题讳莫如深,几乎无人问津,这当然是因为他们对把某一种理论捧上天,然后抛到九霄云外的现象记忆犹新的缘故。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起源何处?为什么有些意识形态使人们接受?人们是否需要意识形态?为什么错误的假设和可疑的思想会变成信仰?这就是布东在副标题为《已有思想的起源》一书里要回答的问题。
布东从考察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开始。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错误的思想。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就是阶级斗争的宣传者在其斗争中运用的思想理论体系。阿尔杜塞认为意识形态即在一定社会之内存在并具有历史作用的表征(形象、神话、思想或概念等)体系。休谟断定,一事实的判断可以证明,但价值的判断则不能证明,至于意识形态则是用事实的判断和价值的判断构成的。谢尔斯(Ed—ward Shils)认为意识形态即存在于所有人类社会的实证和规范信仰体系的变种。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五花八门,真令人眼花缭乱,尽管如此,布东认为完全可以根据传统和真假标准进行分类。哪一种类型的定义更接近于真理呢?布东认为马克思—阿隆—帕森斯的定义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
布东并不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东西,虽然某些意识形态被扭曲、利用,但作为一种理论的意识形态本身并非是非理性的产物,某些意识形态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斯宾塞的思想体系就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正是这种基础赋予其意识形态的可信性。可惜,物极必反,人们并未清楚地认识其有效性的极端局限性,而片面地夸大其作用,故导致对“意识形态”的种种误解。
在布东看来,“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论断基础之上,具有极端的可信性或无充分根据的可信性的学说”。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这种极端的可信性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某些意识形态会被极端化呢?布东断定社会地位、倾向、交流和认识论等四方面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行为者是有理性的,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扮演其社会角色,而其社会地位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很容易接受某些思想和理论,从而导致了意识形态的蔓延,而且内在化的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对复杂的事物作出简单的解释,如法国的“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领导勒庞(Le Pen)的政治纲领可视为一种意识形态,他认为法国失业人口太多,是因为外国移民太多,为了降低失业率,必须赶走外国移民。勒庞的这种论调虽然不值得一驳,但其政治纲领在法国得到了某些人的拥护,特别是工人、社会低层人物及大批失业者,因为他们整天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大批的阿拉伯移民又在法国企业里劳动,因此,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勒庞的简单推理。
社会地位的作用固然重要,它可以解释某些判断的错误,但布东认为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意识形态”与某些科学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考察“倾向”和“交流”的作用,布东把它们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称为“暗箱”(boite noire)。通常,当科学团体对某些理论进行考察,并确认该理论是科学的时候,自然为该理论贴上了科学性的标签,也就是说是科学团体的标准决定某种理论是否科学的,而其标准又与职业规范联系在一起,即某种理论与职业规范的一致性愈大,它被认为是真实的可能性愈大,这样,职业性的倾向在确定某种理论的科学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所谓的“科学理论”向外界传播,某些社会团体或社会阶层为了某种利益,将该理论据为己有,并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大量的宣传,扩大其影响,这样就促使一些漠不关心的人也信服这种理论,因为科学团体认为它是科学的,故对它的怀疑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理论受到支持、拥护并不是因为其有效性,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利益。
上述是交流保证了所谓的科学性,布东继而指出一种完美有效的科学理论也可能在交流中传讹。这主要是指模式理论。它表现为一般性规律的理论通常可以广泛运用,而无需任何附加的假设条件,而模式理论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很少阐述所有的假设条件,正是这些隐匿的假设条件决定着有效性的局限性,离开了这些假设,科学理论就会变为荒谬的理论。但在大众传播中往往忽视了这些隐含的假设,而将它无限制地进行推广,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成了谬误。
一方面,布东认为某些意识形态的产生和传播或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或与某些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另外一方面,布东断定有些意识形态获得成功与科学理论毫无关系。不过,布东认为不论意识形态是否与科学有关,社会行为者都有足够的理由赞同和相信错误的或值得质疑的思想观念,因为人是充满意识形态的理性动物,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需要一种意识形态。
如果说布东的《意识形态》颇值一读的话,那是因为他并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科学地、客观地分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渊源及其发展,以期达到理解意识形态的目的。毫无疑问,《意识形态》启迪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意识形态。如果说所有意识形态的创造者都认为其理论是真理的话,那么布东的《意识形态》就是对所谓“真理”的再思考了。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日于巴黎
(Raymond Boudon:L’idéologie ou l’origine des idés recuesParis,Fayard,1986,330p.)(文前布东像,丁聪作)
8.面试技巧(实践出真理) 篇八
基本流程:自我介绍→名字→学历→学校→专业 1,目标(五年内如何如何)2,优缺点,特长 3,家庭情况,现居地址 4,过往工作,离职原因
反问破冰
1,公司里做这个职位的人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获得提升的可能性大不大,前任是否被提升了,有无前任被提升过? 2,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为期多久?
3,你觉得公司和同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公司有什么计划迎接这些挑战吗? 5,你觉得这个行业在未来五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公司的情况,工作时间问题,工作地点问题,工作出差问题,合同?
希望我能成为公司的一部分,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了解招聘人员大概的问题方可想出自身应对回答。
1、导入性问题 *我们这里难找吗?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你自己的情况。*你是从哪里知道我们企业的? *你希望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介绍一下你以前的工作经历。*你喜欢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2、有关工作经验的问题 *你以往都从事过哪些工作?
*在你所从事的具体工作领域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在你以往从事的工作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它的什么方面? *以你以往的工作经验,你对所应聘的工作有什么把握做好? *你认为在以往的工作中,哪一份工作你做得最成功? *你能够把以往工作的哪些经验用于我们企业的工作?
*你曾经提出过哪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当时你主管的态度是什么? *在你的前一份工作中,你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工作的自主性? *在你前一份工作中,你做过最值得称赞的重大项目是什么?
*在你的工作中,日常例行的事务都有哪些?大约占你工作时间的比例是多少? *你曾经做过哪些具体的工作?你在这些工作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描述一下你部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分工情况。
*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你经常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 *你觉得以你的经验能承担哪些具体的工作任务?
*在你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最欠缺的东西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弥补? *以你的工作经验,你认为自己适合承担什么职务的工作,为什么?
3、有关工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请介绍一下你的职业生涯。*当初你为什么选择这一职业领域的?
*你认为自己的教育背景中哪些东西对你的职业生涯贡献重大? *你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你凭什么认为你能够实现它? *你认为你哪些方面的能力是超越别人的?你认为你做哪些事是别人无法与你相比的? *你成功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在以往工作中是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的?请举一个例子。
*在什么情况下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你怎么知道自己工作做得不错? *你喜欢任何评价你的工作? *你是如何调动别人积极性的?
*举一个你失败的例子,你是如何处理的?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你认为什么品质最重要?你自己的情况如何? *你喜欢以什么方式与别人沟通? *介绍几个你认为是最满意的工作业绩
:*你是否负责编制预算、核对费用、监督部门工作进度以实现财务目标的工作? *你曾经在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员工士气、实现产量增长方面提出过哪些有价值的建议?
*你从自己和别人的失败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它对你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属下工作业绩的 *在以往的工作中,你冒过什么风险,其结果是什么?
*你曾经做过哪些方面的决策?效果如何? *描述一下你的管理哲学。
*如果我们向你以前的主管了解你的情况,他会如何评价你? *你做工作的方式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要想在你应聘的工作中获得成功,你认为必须具备什么能力和品质? *请谈谈你在原公司最受人器重的方面。* x对在原单位任职较长的人问:
*你是否认为长时间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会很难适应一个新组织? *有人认为,长时间从事一种工作的人会缺乏进取心,你怎么看? 对于经常跳槽的人问: *你将在我们的公司呆多久?
*等待不公正的批评,你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l*你是任何应付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压力的 开放性的问题: *能否谈谈你在XX方面的一次经历?
在压力下工作; 与同伴共同解决一个难题; 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问题;
没能按时完成一个工作; 劝说团队按照你的办法工作; 持有一个不受欢迎的主张; 策划一个很受欢迎的方案; 预料到潜在问题,采取主动的对策;根据有限的事实做出重要决策;不得不做出一项不受欢迎的决策; 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成功授权一个项目;
与一个愤怒的顾客或员工打交道等
4、有关求职动机方面的问题 *什么因素能够促使你付出最大努力? *请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 *对你来说,工作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你认为工作职责、工作负荷、上班路程、工资和奖金、工作环境应按什么顺序排列? *规定最后工作期限对调动你的工作积极性有多重要? *你认为你最不能容忍的不公平是什么? *你喜欢什么样的管理? *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导?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同事共事? *你认为你的过去成功吗?
*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公司会比较适合你?
*在你以往的工作中,你感到压力东西最大的是什么? *你选择职业的目标是什么?
*你希望从职业中获得的最大奖励是什么?
*给我们谈谈一个能够使你兴奋的工作项目,你是怎样处理的? *你认为,在一个企业里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你是如何考虑学习新技能的问题?
*人们说,拒绝学习的人就等于拒绝工作,你怎么看?
5、关于个人背景的问题
*你为自己设置什么样的绩效标准? *你是怎样处理工作中的压力的? *你需要从主管那里得到什么帮助? *你喜欢制定计划还是喜欢执行计划? *你希望自己的职业朝着哪个方面发展? *你与别人相处时有什么问题吗? *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 *失败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你给自己的职业能力、品格、工作作风打多少分? *你是一个勇于冒险的人,还是寻求保险的人
6、关于团队合作方面的问题 *请给合作下个定义。*你喜欢与什么人一起工作?
*你觉得与你难合作的人是什么类型的人? *你喜欢一个人干还是与别人一起干? *你是如何与自命不凡的人打交道? *谈谈你作为团队成员所取得成就的感受.
7、有关压力的问题 *诚实总是上策吗? *真实和舒服,哪个对你更重要?
*你是否曾经与一个不公正的上司工作,请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你在工作中经常担忧的事有哪些? *你是如何应付不愉快的事的?请举例
8、延伸性的问题
*别人给你最美妙的称赞是什么? *顾客总是对的吗? *你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你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还是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多? *谈谈对你影响最深的人,他们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 *你认为“善”与“恶”的区别是什么 5 K*你认为“保守”有什么积极的地方? *“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什么差异?
*你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有什么差异? *你从失望中获得了什么益处?
*假如你能够决定你自己的命运的话,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9.面试中应避免的陷阱
1、摆脱“理想”人选的[定型]影响,根据职务要求而不是理想。
2、摆脱“定势”的影响,克服不利信息的影响。
3、摆脱“情景”的影响,克服候选人前后对比的效应。
4、摆脱“主观”影响,克服以己度人。10.面试技巧
1、自信心的评价
2、应变能力的评价
3、分析判断能力评价
4、工作经验的证实
5、创造性评价
6、个人修养评价
7、形体语言观察 面对面交谈:有声部分低于35%;无声部分65% 手:一般认为,伸开手掌,掌心向上,是坦诚的象征,小孩说谎时,手掌藏在背后;成人说谎时,双手叉兜、双臂交叉,不露手掌
掌语:掌心向上:诚实、谦虚、不带任何威胁性; 掌心向下:压制、指示性、强制性,易产生抵触情绪;搓 手掌:焦急等待,跃跃欲试
指语言: 拇指:积极语言,表示优越双手插兜,拇指伸出,表示高傲; 双臂抱胸,拇指翘起,表示敌对情绪和防卫;这种人难以接近; 谈话中拇指对人,表示嘲弄和蔑视;
十指交叉 :十指交叉动作,常与笑脸配合,貌似自信,其实表示焦虑,甚至暗示敌对情绪;
注 视: 时间:应占谈话时间的50% — 70%,三分之一以下,表示不诚实,恐慌; 三分之二以上,表示
1、对方瞳孔放大,表示你有吸引力,喜欢
2、对方瞳孔缩小,表示敌意
注视方式: 眨 眼:平均每分钟 5 — 8 次 频率快,表示感兴趣; 经常闭眼,表示轻蔑; 点头: 频频点头:表示感兴趣,鼓励继续谈话; 候选人频频点头,表示无主见;
9.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篇九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满足其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离开了实践。认识是否正确,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马克思提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唯列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就中国来说,总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发展,而四人帮以毛主席为幌子,继续作乱,人们的思想混乱不清。这时,邓小平提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全国开展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拨乱反正,算清文革的错误。这应该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教训吧。
我记得我小时候很挑食,我妈妈常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好吃呢?”后来试试才发现味道不错。不试试怎么知道——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是同一个道理吗?
【实践与真理的关系】推荐阅读:
实践出真理的感想01-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01-12
实践出真理800字议论文作文12-04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07-22
挫折的真理作文09-18
秋韵,生命的真理作文07-10
真理的常用名言警句07-14
人生的两条真理06-19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