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网络构建报告(共8篇)
1.研究所网络构建报告 篇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整顿食品药品市场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食品药品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和规范,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得到坚决遏止,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感普遍增强。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分散,监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处置方式滞后,缺乏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食品药品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经营秩序堪忧,安全隐患突出;农村及城郊结合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薄弱甚至处于监管真空状态。本文就构建我县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市场监管,确保农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县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的基本情况
达县位于**省东北部,地处**结合部,幅员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64个乡镇,81个居委会,828个村,总人口126.9万,人口总数名列全省第十位,其中,农村人口106.1万,占人口总数的84.3%。我县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未有效形成,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以西地区交通落后,生产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水平较低,食品药品总体消费水平不高。
(二)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1.农村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意识不强。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农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对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缺乏必须的辨别力和抵制力,不能抗拒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价格低廉的诱惑,纵使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在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农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低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经济条件制约,消费心态“畸形”。我县农村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收入低,经济条件差,消费能力弱,贪“便宜”、图“相因”的“畸形”消费心态十分普遍,购买食品药品仅看价格高低成为相当部分农村群众的首要考虑。二是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匮乏。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更为欠缺,不能正确判别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认识不到伪劣食品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性。三是消费习惯不易轻易改变。相当部分农村群众在消费食品药品这类特殊商品时凭经验、想当然,诱使一些不法经营者投其所好,趁机钻营,大力推销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四是随众心理作崇。部分农村群众在消费食品药品时随众心态严重,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甚至认为即使“吃亏”、“上当”也不是自己一个人,抱有侥幸心理。
2.农村食品药品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我县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加之县级职能部门因各种要素制约,对食品药品监管存在不少盲点区域,客观上给一些食品药品经营业主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经营者缺乏食品药品专业知识和诚信守法经营理念,法律意识淡薄,只顾追求利益最大化,价值取向严重扭曲,农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据调查,我县农村食品药品市场普遍存在着经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无证经营现象普遍;食品药品储藏条件简陋;过期、劣质食品、药品大肆经营、出售;无进货台帐,进货渠道混乱;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小食品加工厂大量存在;“三无”劣质保健食品在农村市场方兴未艾,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二、浅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部分乡镇甚至个别县级部门领导领导干部认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应该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家的事情,与乡镇和部门没有关系;还有的认为食品药品特别是食品应该出不了多大的安全问题,出点问题也大不了是住院治疗而已;有的搞不清楚食品药品安全到底归属哪个部门管理,干脆装糊涂,不管不问;有的认为经营食品药品多为场镇上的居民,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去讨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认为现在乡(镇)政府职能有限,不应管也不该管。
(二)群众维权意识差
农村群众在消费食品药品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绝多数都认为反正不严重也没有危及生命,往往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他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了解应该到哪里去申诉。也有相当部分群众“面子”思想严重,即便被坑受骗,也不愿检举揭发,害怕受到乡邻的嘲笑。农村群众落后的维权意识诱使一些违法经营者铤而走险,也造成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在农村市场整而不净,打而不绝。
(三)监管主体不明确
我国食品药品特别是食品的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多部门综合监管的格局,在不同的环节、品种或领域都有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执法监督,形成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必然造成多头监管、重复监管,以致于监管缺位、监管出现空白和盲区现象。我县虽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这种情形在我县依然存在。城区范围内,食品药品安全有众多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市场秩序较为规范,信用体系较为健全,而农村不少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多处于监管空白状态。
(四)行政监管效率低
一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仅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例,全局现有职工26人,其中工勤人员7人,离岗待退人员4人,现有人员既要行使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职能,还要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专项执法监督和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应急救援工作,人手紧张,力量单薄;二是各监管部门把监管重点习惯于放在城区及中心场镇,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疏于管理,形成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甚至无人监管。加之,查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取证困难,查处案件率低。三是部分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工作专业性不强,执法素养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需要。
三、构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对策初探
(一)主要思路
构建信息网络,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构建监督网络,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构建管理网络,解决管理缺位的问题。
(二)工作机制
1.强化领导,周密部署。县委、县政府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全县大安全生产工作范畴,成立县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全县安全工作一盘棋,年初同安排、同部署,年中同检查、同督办,年末同考核、同奖惩,强化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要建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或卫生工作的副乡(镇)长为第二责任人,安办、医院、工商、农技、广播、畜牧、派出所等组成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该机构挂靠乡(镇)安办。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食品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相关的善后工作,配合县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处置辖区内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
2.落实人员,定职定责。构建食品药品信息网络,关键在于是否有信息联络员,信息联络员是否认真负责。各乡(镇)务必落实食品药品兼职信息联络人员,强化信息联络员的管理,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健全信息目标考核。根据乡镇工作特点,建议乡(镇)一级的信息联络员为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村一级的信息联络员为村主任。各乡(镇)要畅通信息渠道,为及时、妥善解决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提供信息资源,切实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3.加强监督,确保安全。各乡(镇)要针对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充分利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赶场咨询、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坚决抵制,监督和净化食品药品市场,形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要依托农村“两网”人员,聘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单位人员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积极搭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平台,切实加大监督力度。
(三)保障措施
1.积极落实经费。构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面广事多,任务繁重,为了保证监管网络建设进程和正常运行,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加大经费的落实力度。一是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全县安全总体工作部署,列入财政预算;二是争取县政府拨付专项经费;三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信息联络工作成绩突出人员予以适当奖励,稳定和巩固信息网络队伍。
2.加强业务指导。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除涉及到食品药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涉及法律法规、中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首先要提高三个“网络人员”的基本素养。要通过乡镇加强对相关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乡镇公务员的行政执法能力,通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监督管理能力。
3.强大考核力度。县委、县政府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分管领导要与各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签定《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管理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县政府要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要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年终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被考核单位、部门自行检查、自我总结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县委、县政府。
2.研究所网络构建报告 篇二
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主要是基于以太网结构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网络应用的出现, 网络体系结构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 例如业务之间的数据流混杂, 数据流结构不清晰, 相互影响, 一个应用的崩溃将会导致同一网段的其他应用也随着崩溃, 同时, 如果网络发生故障, 也会导致应用问题, 不能保证业务流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因此, 结合业务的数据流以及网络的结构特点, 设计一个良好的面向业务流程的网络架构显得尤其重要, 以提高业务流的安全保障措施。
通过对不同的网络结构分析, 对网络系统的基本元素可以抽象成网络实体, 它们在逻辑上是通过各种方法如链路层和协议接口进行连接, 包括有网络实体环境以及网络实体之间的连接。下面将结合业务流程来描述网络结构, 同样采用形式语言来描述网络实体, 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元网络, 一个新的网络体系结构描述就是基于元网络来描述网络实体以及网络实体之间的关系。
1元网络
具体来看, 一个网络信息系统是由网络设备、通信线路、主机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组成, 它们共同来完成业务流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网络设备、通信线路、主机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就是实体, 实体的集合可以表示为:E={e1, e2, ……, en}, n∈N, e是一个实体元素, 它们都在一个信任域中, 实体元素对业务流程来讲一定是安全的。不同的业务流程, 要求的安全级别是不同的, 相应地按照不同信任域业务网络被区分为不同的安全需求, 信任域就是具有相同安全级别的实体集, 那么一个信任域中 实体元素的安全级别是相同的, 因此, E 常常直接用来表示一个信任域。
根据信任域将整个企业网络结合业务流程用元网络 (Meta Net, 简称MN) 来描述。
定义1:元网络是关于业务网络的网络描述, 是对业务网络的数据输入输出、功能以及实体的抽象描述。元网络的实现是由数据输入输出集合, 以及实现一定业务流程功能及其实体组成的。实体如服务器、网络连接、应用程序和各类网络通信设备等, 可以表示一个节点或几个节点或全部业务网络结构。元网络是抽象描述, 不是物理网络, 基于元网络结构的实现可以是承载一定业务流程功能的部分或者全部物理网络组成。
2元网络的形式化描述
元网络结构内部具有信息交互性, 是对实现特定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的描述。元网络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 它的实现也许是内部的局域网络, 也可以是广域网络, 例如, 实现证券柜台交易的是企业的广域网络, 但是实现内部文件共享只涉及到局域网中的子网。
元网络的基本数据结构, 可以采用四元组Mnet={Ins, outs, Func, E}来表示, Ins表示输入参数的集合, 即网络具有数据输入流向;Outs表示输出参数的集合, 即网络具有数据输出流向;Func是功能描述集合, E为实体集合, 包括所有的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和应用程序。
根据实体集合分类以及相应的功能描述, 元网络的实现根据输入输出数据参数来划分可以分为独立网络 (Independent Network, 简称IN) 、依赖网络 (Dependent Network, 简称DN) 。即有:IN∷Mnet和DN∷Mnet, 表示元网络的实例化, ∷实例化符号。在逻辑代数中, IN⊆Mnet, DN⊆Mnet, IN, DN是Mnet的子集。
定义 2: 独立网络 (IN) 具有独立的功能, 没有特定的输入参数, 即Ins=Φ, Fune≠Φ, E≠Φ。
定义 3: 依赖网络 (DN) 具有一定的功能, 有自己的输入参数。即Ins≠Φ, Func≠Φ, E≠Φ。
推理1:一般情况下, 独立网络可以分为几个依赖网络。例如, IN是一个独立的网络, 可以分为s1、s2、s3等DN, IN可以表示为IN=S1∪S2∪S3。IN.Fune=s1.func∪s2.func∪s3.func。
3元网络结构规则
元网络具有集合的性质, 也具有串联、并联以及串并联混合的特点。因为元网络是按照输入输出的特点来划分的, 因此, 在构造元网络的过程中, 尽量对元网络之间的通信采取隔离措施, 以保证一个元网络就是一个可信任域。元网络从安全设计方面考虑, 需遵从以下规则。
规则1:一个业务流程构成一个IN
MN是主要承载描述了业务功能的网络, 可以完整实现整个业务功能, 因此一般以一个业务流程任务和相应的实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元网络, 如交易系统, OA系统, 财务系统都可以单独设立成独立网络, 如交易系统IN、OA系统IN和财务系统IN。一个业务流程构成一个IN也实现了业务的物理隔离, 而不是逻辑隔离, 增强了业务的安全性。
规则2:一个独立的IN描述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物理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结构从IN的实体来划分:一个IN实体构建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网络, 避免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 导致不安全因素, 例如:交易系统和OA系统就应该相互隔离, 避免OA系统影响交易系统, 同时防止OA系统人员对交易系统数据进行窃取或者篡改。这也是典型的物理隔离安全措施, 尽管投入成本高, 但是避免了安全问题而导致的巨大损失, 特别是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 一般部署了两套物理网络, 将业务网络和办公网络进行隔离。
规则3:一个IN应该对用户DN、边界DN和业务逻辑DN进行逻辑隔离。
一个IN中包括用户DN (User-DN, UDN) 、边界DN (Boundary-DN, BDN) 和业务逻辑DN (Business-logic DN, BLDN) 。
UDN描述了用户输入参数操作, 即Udn.Ins≠Ф。为了防止病毒入侵等威胁, 需要对UDN的实体网络采取逻辑隔离, 例如防火墙或者中间件架构等措施。
BDN描述了对外单位或者不可信网络端的接入即参数输入, 同样出于安全考虑, 需要对BDN的实体网络进行逻辑隔离, 例如防火墙等措施。
规则4:对于不同的IN, 如果IN的实体集合相同, 则构建的实体网络可以共用一个计算机物理网络结构。
为了节省投资成本, 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 对于业务逻辑相似以及安全要求程度相似的IN可以在一个实体物理网络上实现。
规则5:对于影响企业成败的IN, 必须有备份IN和容灾IN。
对于一个企业的业务来说, 主要业务IN必须有备份IN和容灾IN。
根据以上规则, 一个复杂的企业网络系统可以使用MN来进行描述。在地域上, 分为总部和营业部。在总部, 有两套物理网络, 使用防火墙进行隔离, 一套物理网络是OA, 一套是业务网络, 他们都和营业部进行通信, 营业部也有2个物理网段, 分别对应总部的OA和交易。使用MN来描述, OA IN和业务IN, 周边共有Internet服务BDN, 外单位接入BDN以及用户UDN。
同时业务IN是关键业务, 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容灾备份, 在异地需要建立交易灾备IN。采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能保证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4结束语
通过对网络系统实体业务逻辑功能划分, 可以将网络实体划分为具有独立功能的小的逻辑体系, 即不同的信任域, 这样可以利用业务流程的不同, 通过构建的规则不同来组建不同的网络系统, 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正确性。因此, 可以基于MN来构建新的网络体系结构, 即元网络体系结构, 以解决现有网络体系结构的不足, 例如传统的层次型网络体系结构, 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继续着手元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以期拓宽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DIMITRIOS SERPANOS, TILMAN WOLF.Architecture of Net-work Systems[M].England:Morgan Kaufmann press, 2011.
[2]王新年.基于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安全防御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3]KAPOOR A.SNA Architecture, Protocols and Implementation[M].New York, USA:McGraw-Hill, 1992.
[4]FREER J R.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2nd ed[M].NewYork, USA:IEEE Press, 1996.
[5]CLARK D, TENNENHOUSE D.Architectural Considerations for aNewgeneration of Protocols[C].Proc ACM SIGCOMM, Sept 1990.
[6]TENNENHOUSE D L.A survey of active networks research.IEEE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7.
[7]BARR W J, BOYD T, INOUE YUJI.The TINA initiative[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3 (3) .
[8]BOEKING S.Object-Oriented Network Protocols[M].Washinton:IEEE Computer Society, 1999.
[9]BRADEN B, FABER T, HANDLEY M.From Protocol Stack toProtocol Heap:Role-based Architecture[C].Proc SIGCOMM2003, 2003.
3.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研究 篇三
【摘 要】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治理制度建设、打造高校健康网络文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等四个方面的构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网络治理机制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68-03
随着互联网的扩张,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6.68亿。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是其中的主要人群,通过网络学习、娱乐、社交等,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也成为当前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高校的网络治理机制,趋利避害,培育“气朗风清”的网络环境,激发正能量,促成凝聚力量、催人奋进、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风尚,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同时也引导大学生领悟执政党的政策精神,科学、客观地把握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全面型人才。基于此,本文试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高校,校园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无线上网等,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然而,网络并非全是美好,也有负面的影响。由于网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纷繁复杂、良莠杂陈、虚假垃圾信息成灾,致使不少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构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第一,网络所倡导的放任自由给传统的道德、法律带来困扰,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多元化的文化、思想的冲突,反动、分裂、异化的政治论调和思潮在网上粉墨登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社会主义国家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的渗透、侵略、扩张,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被质疑和抛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网络上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造成冲击,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中被西化、分化、殖民化。这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愈发复杂、多变。
第二,高校网络管理存在缺陷。许多高校都面临着网络管理的体系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络管理硬件配套、软件开发的投入较少,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网速慢、限制多等的问题,迫使学生转向外面的网吧。二是网络信息监控系统存在着漏洞,对色情、暴力、邪教的网站未能有效过滤,学校的服务器和设备未能做定期和维护和更新,未能及时、有效地关闭不健康网站的链接。三是网络管理的技术人员有待提高综合素质,仅专注于解决技术问题,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网络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对于不健康的网络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足,网络技术运用不充分,网络垃圾“绕过”技术问题就能肆无忌惮地扩散,“网游、网恋、成人网站”成为网络监管体系的障碍和绊脚石。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发挥思想教育“把关者”的角色,墨守成规的说教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无法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和资源获得学生的认可。
第三,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网上的各类虚假信息他们难以明辨是非。大学生大多心智发展未成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年早期的转折点。他们一方面追求个性与自由,渴望独立、尊重、理解,另一方面又有着心理的依赖性,不能理性、冷静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网上信息量非常巨大,更新速度又非常快,这种信息洪流的冲击让大学生难以保持清醒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受到反动、迷信、庸俗、淫秽内容的影响,放纵自我、道德低下甚至实施犯罪。网上信息谣言四起、夸大其词、恶意诽谤、散播各种不良的舆论,导致一些大学生随波逐流、盲目认同。不少大学生道德追求被降低,社会责任感受到削弱,他们沉迷网络,缺乏人情关怀,综合能力不能全面、均衡发展。而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骤然下降,在无明确目标激励和鞭策的环境中,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他们追逐享受、娱乐、刺激的生活方式,重视个人利益,轻视无私奉献,对深度的思想、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社会公益、奉献人物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同,反而关注“明星炫富”,一些低俗、恶劣的社会事件更导致他们思维消极、狭隘。有些人失去道德底线,大肆登录色情网站获得快感,侵犯他人隐私,甚至触犯法律。由于网络长期占据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患上“网瘾”,沉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情感冷漠、麻木,不参与传统的体育、劳动、才艺表演、辩论演讲等,综合能力上发展不均衡。
二、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红浅学创始人樽粮在《能量决定命运》一书中提到,“正能量是能够促进生命质量,完成人生使命的能量;负能量是降低生命质量,有碍人生使命达成的能量”。主旋律和正能量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激发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责任,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传播工具,已成为校园文化、精神风尚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应加强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激励和保障的功能,释放最大的“正能量”。
(一)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治理制度建设
1.加强和完善网络管理的安全保障机制。有效监管校园网、局域网,过滤不良的垃圾信息,审查、控制信息的源头和个人主页所链接的免费网页,定期扫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督各类网络信息流,尽量从信息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可对电脑网络ip地址进行实名注册登记制度,要求提交注册者身份证号。另外,加强高校的网络管理中心的建设,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在图书馆、机房等低价或免费的上网场所,安装过滤软件,配备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使用网络予以指导,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和干预,保证高校网络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开发和完善网络管理的服务、激励机制。网络的服务功能可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可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站、电子课件、视频点播、空中教室、题库及考试系统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发展成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文化阵地。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可变得生动、有趣,比如革命歌曲、传统文化影视、德育教育视频等。同时,打造主题鲜明、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网站,除提供考试专栏、心理咨询、发布就业信息等服务外,还可以展现、提炼生活中一些优秀党员、学生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人和事,用真实的故事鼓舞人、激励人,创造一种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
3.建设和完善网络的能动、互动机制。高校可开设、健全各专业课的网络专题、论坛,将技术性强的内容做成视频、动画等,任由学生查看,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对于一些有开发、创造能力强的学生,网络就像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可以打破空间、时间限制去获取所需知识。为此,教师可尽量开发、提供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如将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便于学生查阅,公布和开通网络邮箱,帮助其解惑、答疑。而且,高校可创建课程、专业技术学习的网络交流区,实现与教师平等交流、探讨、学习,提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潜能,
(二)打造高校健康网络文化,营造健康网络大环境
网络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文化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网络文化的优劣决定了网络环境是否处于健康、良性地发展,环境可以影响和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激励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气质,恶劣的网络文化环境将危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和完善,创造出催人向上向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网络环境。
1.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道德建设,坚守“底线伦理”。底线伦理是来自何怀宏研究员的观点,何怀宏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可以追求各式各样的目标,做各式各样的事,但有一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所有人都应遵循的,即所谓的道德底线。目前美国的高校已开始将伦理学融入网络课程,借鉴国外先例,网络文化建设可将道德建设作为首要目标,开展一些切实可行教育课程和立德树人的校园活动。
2.网络管理人员与其他各专业、学院的人员联合打造网络文化环境,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保障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筑造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理港湾。
3.开发和完善校园的网站建设,校园网站作为体现优良网络文化的门户,应加强内容的建设,积极推出网络文化的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简而言之,环境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教育力量,优化网络环境,帮助、引导大学生网民形成正确“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的队伍
1.发展、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网络管理领导者,不仅要求其具有网络的技术背景,还应考虑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理论素养、组织协调能力等,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交流、培训,强化能力,转型。
2.培养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的网络管理人员,但由于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幻莫测,还需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人员的网络文化的引导能力,当碰到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形成网络热点,或碰上暗流涌动的别有用心之人所引发的网络情绪宣泄之时,能够冷静、及时、有效地处理,发布权威、真实的信息以澄清事实真相,制止谣言的传播,凝聚力量。
4.高校应建设一支思想理论水平过硬、网络技术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不仅有思想政治教师,还有网络中心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骨干等。整个教育团队应打破故步自封的观念,主动学习新技能、技术,掌握网络技术工具,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品德高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群体,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提升其网络素养的自律能力,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道德水平作为长期、重要的任务。
1.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人为本,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适应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习惯,重视心理倾诉、辅导,尽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心理健康、道德伦理等内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网络素质。
总之,应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治理的激励、引导、保障机制,大力弘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激发正能量,壮大主流声音,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5(11)
[2]刘宏毅.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
[3]黄永林,张武娇.对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界,2015(7)
[4]杨金卫.高校网络文化对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胡强,杨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舆论引导的重大课题[J].北京德育,2013(10)
[6]重庆市互联网课题组,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 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N].光明日报,2015-4-3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 “弘扬主旋律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治理机制研究”(GUTDJ2015011)
【作者简介】丁 元,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肖彩霞,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人力资源部主任。
4.战略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1.员工培训具有系统性,进行科学规划
2.提升了培训的地位,强化了培训的价值作用
3.更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局限于具体的技术和技能
4.培训方法多样化,科学化
5.培训需求明确,针对性强
6.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建设
(二)战略性培训体系的构建过程
1.战略性培训系统与传统培训系统的比较分析
2.战略性培训体系的建立
3.战略性培训体系的推进
4.战略性培训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估
第三章 一汽集团战略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一汽集团现状分析
1.一汽集团基本概况
2.一汽集团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3.一汽集团培训体系现状
(二)一汽集团战略培训体系构建
1. 一汽集团发展战略介绍
2. 一汽集团战略培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 一汽集团战略培训体系的需求分析
(三)一汽集团战略培训体系实施
1.具体实施流程
2.必要的保障措施
(1)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培训体系的构建
(2)梳理组织结构,确立培训组织保障
(3)做好培训费用和师资管理,加强培训资金保障
(4)培训风险的防范
(5)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素质,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第四章一汽集团战略培训体系效果评估及成果转化
(一)培训效果评估分析
1.柯氏效果评估模型
2.CIRO评估模型
(二)培训成果转化分析
1.激励推广理论
2.认知转化理论
三、写作进度
20xx年11月,确定研究方向,与导师商议,拟定论文题目,并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
20xx年12月,继续资料搜集工作,并认真研读,完成开题报告的写作,列出论文写作大纲,并开始论文初稿的写作。
20xx年1月—20xx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并最终定稿,完成论文。
20xx年4月,最终定稿,校对格式,完成论文,装订,提交并准备论文答辩。
学生签字: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5.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结构的研究报告 篇五
研
究
报
告
单位: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中心学校
课题组长:胡中云
组员:宋银、赵利强、冯海生、李立松、王庆礼、杜不景
结题时间:2011年4月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我课题组组织开展的《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是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的(课题立项批复:编号为100647)市级课题,课题组于2010年6月正式接到立项批准书。一年来,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新课标下“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中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中国的教育,多年来因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入手。
意义:通过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
通过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我校现状来看,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远不能发挥教师的优越性,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为此,拟确定这个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优化课堂结构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着重教法研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和革新,努力创设和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比较新颖的、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构。
具体分解为:
1、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2、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与方法;
3、构建优质高效的化学课堂结构的研究;
4、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研究;
5、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
6、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主要思路: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开展研究。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
①分析教情、学情,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②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论及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材料。③每个实验教师优化研究,形成个案报告,课题组总结分析,形成课题级阶段总结。④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⑤组织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汇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焦作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打造高效课堂活动,我课题组以此活动开展为契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培训,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等方式,认真学习、实践外校的先进课改经验,深入了
解不同学科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中具体的教学流程,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正确理解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另一方面结合博爱县2010年9月开展的“教育质量月”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听课和评课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和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2011年3月,博爱县教育局开展了教学名师评比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行动,人人讲课,将“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理念和思想带到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2010年王庆礼和赵利强老师参加了焦作市在市实验中学组织的北师大教材专家组成员回访活动,回来后及时给课题组成员做了反馈。下面谈一下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1、教师备课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在备课中要研究课标、教材、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修订教案中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将具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写入教案,为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教研模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奠定基础。.教师上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上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变导师、灌输变探究、教室变学室”,保证学生用脑由记忆升华到思考;用手由抄写升华到实践;用眼由看升华到学会观察;用口由读书升华到口语表达;用空间由校园拓展到校外。实现“课堂开放,课堂自主,课堂合作,课堂情感,课堂高效”。
保证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一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预习自学、课堂交流和拓展训练,学生课前要预习、课堂要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积极交流探究,发挥自己的才智。二是做好保证教学成功的四个环节(先学后教、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当堂训练)。三是课堂教学坚持“四凡四不”(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
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3、保证优质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和预习、课堂的学习、课后的作业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真正体现“教”和“学”的双向互动,尤其对学生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为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光是要传授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好、接受和掌握文本知识。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就是教师重在参与“导”,学生重在参与“学”。
(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理解知识,促进思维,提高能力;在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步内化中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思维形式,从而终身受益。
(4)、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师生参与互动,教师以“知”促“能”,学生以“智”提“能”。在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势必带动学生的“情、意、行”,这样,以本导情,以智力因素带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反过来,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因素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六、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成果及评价
(1)我们自从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以后,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课题组长胡中云在2010---201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统考中,担任的思想品德课名列中心校第一名,平均分高于学校20分;课题组成员李立松在博爱县2010年12月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中,化学名列孝敬镇中心校第一名,在博爱县农村学校排名第一;课题组成员宋银任的七年级品德课平均分比其中测试提高了12分;王庆礼担任的九年级历史名列中心校第一名。
(2)我们自从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以后,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课堂状态产生的积极影响。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课堂上主动参与,发言积极,思维灵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增多了。学生已经能够更加广泛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在讨论时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本质,大部分学生对不同类型及难度的题目能够完成要求,落实教学目标。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具有较好的心态,参与度提升较明显。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增强,课下学习目标明确。
七、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价值
(1)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不仅为学生高效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2)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够让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效,营造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轻松高效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思路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4)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中心校课题组
6.研究所网络构建报告 篇六
十一、五”规划课题
《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主持人 临西县临西镇校区 王 影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积极推进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了把学生课外阅读推向新的层面,取得更好的成效,我们拟定要在这方面开展深入的探讨。于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校园阅读文化构建的尝试与研究》。后经申报被确立为邢台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该课题已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拟申请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敬请专家、领导审议和鉴定。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对“校园阅读文化”的认识:校园阅读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校园阅读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二)现状与分析
我们之所以提出《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尝试与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考虑。
1、教学改革的需要。纵观现行小学教育现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还较多地停留在形式上。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学生学会,而不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素养的培养,把课本作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材料和全部内容。除了学科课程以外,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整个学校更缺少健康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学生缺乏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的熏陶,学校教育单一枯燥、苍白无比。因此,加强校园阅读文化的建构的尝试与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另外,我校是一所地处经济发达的农村小学,现有学生600多人,由于外来民工很多,其子女在我校学习的也很多。学生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但自身分辨是非和美丑的能力不高,喜欢标新,并易于接纳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新潮”的、“流行”的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打扮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常出现一些异常的过激的行为。另外,学校德育重传统、重说教的方法单一,学生的思想品德参差不齐,所以,我校要改进教育的手段,优化育人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2、学生成长的需要。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使阅读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学习者,是现代教育和新课程赋予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现在的小学生似乎是伴随着电视、游戏和卡通画面长大,客观上成了“读图”的一代。习惯于“快餐式”阅读,思考肤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如何面对社会现实,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自觉地阅读,“既能直面图像,又能亲近文字”,能在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对话中,发展他们的身心,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加上近几年来,我们在积极推进学生课外阅读,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已为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于是,我们把《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尝试与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课题,以此带动其他课题的研究。
3、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研究:本课题以我校开展校园阅读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边实践边研究,把校园阅读文化建构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包含在校园建设与环境布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活动组织与配套管理等方面,探索如何培育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工作机制、实践措施和实际操作等。这种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是在让学生文化充分展示,从中发现学生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信息差的过程中,由问题带出主题,由活动交流检验学习效果、思考深浅和价值取向等,不断拓展延伸的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概念界定及课题立项的理论依据 阅读:是指主体与代表人类文化知识结晶的文字符号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与交流过程。通过阅读可让人们获得大量间接知识和经验,并能促使人们形成自己的文化、道德、学习和人格素养。
“校园阅读文化”的认识:校园阅读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校园阅读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主体发展理论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在研究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序列化的培养来创造变化的条件,通过外因的作用来促进内因变化,促进主体发展。使每个学生养成品德上自我修养、学习上主动求知、生活上自我料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校园阅读文化”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2、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为主体去活动,在学习中完成对象与自我的双重构建,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我们期望通过《校园阅读文化建构的尝试与研究》,能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营造起理想的小学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建构起富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小学生阅读文化素养培育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构建书香校,培育读书人”的办学宗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2.充分挖掘地方阅读文化资源,编印校本教材;
3.坚持师本,加大教师读书的力度,让每一个教师首先成为首席阅读官,引领学生读书;
4.坚持生本,倡导藏书、引导购书、指书读书,使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1)建立班级“读书阁”。
(2)开设每周一节的“读书课"。(3)建立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会”。(4)组织每学期一次的校园“读书节”。(5)开展“暑期读书”活动。(6)举办“学术沙龙”。
2.拓展阅读空间,完善校园阅读文化的整体构建(1)为学生开出推荐书目。
(2)倡导有序阅读和定量管理。(3)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要有所指向。(4)创设丰富多元的师生阅读交流平台。(5)把阅读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结在一起。
(6)倡导家庭阅读、社区阅读,使之成为校园阅读的必要延伸,完善阅读文化的整体建构。
3.建立合理机制,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发展
(1)建立合理的阅读评价机制,倡导积极激励作用。(2)建立必要的阅读规范,发扬科学治学精神。
(3)完善有序的交流与竞争,支持师生发表个人见解,张扬个性阅读。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临西镇完小全体师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资料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他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3.行动研究。在前面提到的三大理论的支撑下,全校师生共写教育笔记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反思、总结、提升。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为凭借,形成初步完善的数码校园网络。
4.网络研究法。加强校园网站和红领巾电视台的管理,做好舆论宣传,开展网络、电子阅读。
六、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1.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
2.运用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学生、教师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前测、调查,了解学生、教师的“阅读需求、能力、习惯”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心理状况、个性倾向合作精神及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第二阶段(2010年7月—月2010年10月):
全校各个班级全部开设“阅读课”课程,教师着手编写校本阅读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阅读活动,改善校园阅读环境,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教师的“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对前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研究方案。第四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辅导,组织指导教师对前期的研究进行完善。2.收集、整理研究中积累的资料,分析研究效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实施的方法
1、重视师生的读书活动,加强书香校园建设。
(1).教师读书活动
提供阅读条件。一是及时添置图书。学校每学期购置一定量的图书,丰富图书馆藏书。为教师购置“新教育文库”提供给教师必读书。教师每年自购教育书籍、订阅教育教学报刊,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设定教师读书课。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2课时进图书馆、阅览室。
召开读书沙龙。学校根据“新教育文库”推荐的必读书目,确定每学期教师必读书3—5本。每月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由团支部牵头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互相推荐新书、好书,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评比读书笔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教科室做好优秀读书笔记(心得)向外推荐工作。将优秀稿件推荐到有关报刊杂志。
(2)学生读书活动 营造环境。
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二是举办图书跳蚤市场,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图书交流会,使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不想珍藏的图书带到学校,优惠卖给其他同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三是开辟电子阅览室。建立电子阅览室,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内容,并利用网络阅读,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别人交流阅读的体会。
四是开设读书论坛。利用校园局域网,开设读书论坛。
五是开展学生向图书馆推荐好书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向学校图书馆“捐书仪式”,在每本捐书的扉页上,写上捐书者的赠言,以示对捐书者的尊重。
名人引路。充分利用学校读书长廊,开展“解读读书长廊”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读书长廊中的名人名言,学习读书 长廊中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读书长廊中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
明确目标。根据“新教育文库”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阅读,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学期阅读1—2本,中年级阅读2—3本,高年级学生阅读3—5本。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学期背诵经典诗文不少于30首,中高年级学生不少于40首。
评比激励。一是每学期组织开展读书节,评比“校园之星”。在阅读节上要表彰“校园十佳阅读之星”。二是定期展评读书笔记。倡导学生每月写读书笔记(根据年级特点)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要定期展评。三是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学校要组织学生
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和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共写随笔
教师写随笔
每周撰写一篇以上随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设想及反思,对学校或教育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理性思考等,逐步过渡到每天写随笔。
随笔上网。提倡教师随笔在学校博客网站上发布。教科室每月对教师随笔进行检查。鼓励教师将随笔上传到“教育在线”,与大师对话,学习交流。
开展“教育沙龙”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育沙龙”活动,由教师交流课改心得,实验感受。
设立“研究报告”会。每周一的教师业务学习期间,实验老师轮流围绕专题进行即兴演讲,交流教育心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完善考评制度。将教师写随笔列入教科工作考核,对每学期在“教育在线”发表教育随笔满5000字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达不到每周一篇随笔的教师,该月考核下降一个等级。
(4)学生写日记
参加对象:重点是四、五年级的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
做好学生日记的推荐工作。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将学生中产生的优秀日记保存好,定期在班级板报、校报上展示,并将精华日记推荐到“教育在线”或有关报刊杂志。
七、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本课题研究达成了预期的目标,获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创设了较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初步营造和形成了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二)构建了针对本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施制度。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阅读数量的安排;各年级课外阅读必读与选读的推荐书目,以及与之相应的各年级必读读本的准备。规定了各年级在校阅读时间、活动、指导、检查的具体内容,落实保障的措施,阅读材料及经费提供的保障等。
(三)编写了旨在提高学生阅读文化素养的校本阅读课程——《走进五彩的阅读世界》小学生阅读文化素养读本;研究编制了《标准》及读本应用的具体实施计划;初步形成了校本阅读课程实施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以及校园阅读活动的常规模式。
(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较好地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文化素养。
除上述外四方面成果外,我们更欣喜的收获还有以下四点:
(一)阅读能改变“你讲我听”的课堂格局,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与内涵。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较以前会提问,会讨论;思维较以前深刻,角度拓宽,思考和表达的逻辑性强;还增强了师生在课堂上互动;遇到不会的、不懂的问题,会自己去寻求答案,乐意于同学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善于阅读的学生个体阅读分析与写作表达能力提高较快,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丰富。
(二)阅读改变了“空洞说教”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我校“高深道理简单讲,高远目标具体讲,生活表象透视讲”的思品教育风格。“让学生在愉快接受、思考交流所读书籍的情感与哲理中进行自我省悟”,已成为班队教育工作的主菜单。校园阅读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
(三)阅读可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利用余暇来读书已成为相当多孩子的习惯。阅读课、队活动、校园读书会,已成为孩子企盼的好时光。快快做完工作去看书、读书、周末去图书馆、书店借书、买书,已成为孩子一件快乐的要事。通过两年来对部分孩子的跟踪比较与分析:低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读二、三十万字,多的能读近百万字的读本;中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读二、三百万字,多的能读近五百万字的读本;高年级的孩子一般能读五、六百万字,多的能读近上千万字的读本;读本涉猎寓言、童话、小说、科普、世界名著等。
事实证明,善于阅读的孩子懂事明理,学有方法,玩有主见,表达流畅;而且,知识面广,语言丰富,思维活跃,乐观较自信,沉稳。与之相比,不善读或不乐意阅读的孩子,语言贫乏,专注程度低,面对困难或问题束手无策,在群体活动中,往往表现出无序与无主。
(四)阅读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面对阅读的孩子,在体验课堂激情的互动和欣喜之余,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压力与责任。有思想的老师内心明晰:要想真正引领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崇,自己必须阅读在先,终身阅读。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校阅读文化的建构,并持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关注书讯,带学生们去买书,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读书,已成为老师们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用心备课,多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多思考学生可能延展的问题,已成为语文、科学、英语、社会、思品、信息技术等学科老师的要务。
八、参考文献
[1]姚静.校园文化建设要抓四个关键点[N].安徽日报.农村版, 2007-05-18 [2]曹雪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N].教育信息报, 2007-02-27 [3]欧建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N].教育导报, 2007-01-27 [4]姜超民.民办学校发展离不开特色[N].中国教育报, 2006-09-07 [5]李京禄,徐金玲.关于中小学校园文件化建设的思考[D].辽宁教育2001第九期
九、研究体会
(一)引领孩子阅读是学校最应该做的一件大事。阅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更是弥补与应用;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如交叉进行的整体阅读交流,可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提高与个性自由的发展,是对班级集体教育的补充,能满足学生个体选择与情感倾向的需求。
(二)引领孩子阅读是实施全员教育、公平教育、潜能开发教育的一件实事。阅读人人可做,无需天资与擅长,所以是全员性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见长,但不同基础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和喜好。因此,阅读可以很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三)引领孩子阅读是提升学校品位,积淀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促使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件要事。前后持续六年的阅读活动,已初步形成书花同香的格局,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在逐步养成,老师们的阅读指导意识在逐渐增强,学校的办学品位在不断提升,我们坚信:这种特色持续时间越久远越香醇,学校持续发展后劲更加大。
我们的课题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有深刻的体验,但在研究中,我们也碰到许多问题,但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不足。校园阅读文化影响和幅射家庭、社区的活动体系与方式研究以及如何来提高全体教师阅读研究与阅读指导能力。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够平衡。有些教师认识、宣传的到位程度还不够,教师撰写随笔的内驱力不足,持久性不够,毅力不强。还有待我们深入进行探讨。
今后,不管我们的课题是否结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结合我校在校园阅读文化方面的特点,将以更好地实现“构建书香校,培育读书人”的办学宗旨。
7.研究所网络构建报告 篇七
1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架构
1.1 构建运营监控中心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的建立,首先是建立在运监中心组织结构中,并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各供电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成立运监工作小组,负责对供电网络整个运营监测中的问题进行协同解决。运监中心在定位上需要满足电网经营管理需要,能够从运营监管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为改进公司运营结构、提升运监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在具体核心任务上,运监中心主要负责供电网络系统监测,各项运营数据分析,协调督办相关工作,能够全景展示运监系统,以及对运监中心相关数据资源进行管理等。同时,围绕运监中心职责,依照国家电网具体部署要求,从运监体系完善上与各地区供电网络职能部门进行衔接,以实现供电业务纵向贯通,确保各地区、基层单位供电运营业务数据资源能够向上级进行传递和汇报。
1.2 明确供电网络运监指标体系
针对电网运营监控要求,结合供电网络运监工作实际,从核心资源、主营业务、综合绩效等指标出发来分解具体指标,以满足对供电网络各运营监控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如在核心资源管理上,将从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其他资源进行细化分解,以反映各资源内部的管理维度;在主营业务指标体系中,围绕集约化理念,从各指标出口部门入手来进行职能明确。如在运检部设置 “供电可靠率、电网可靠率、电网故障停运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危急严重缺陷消除率等多项指标;在财务部门设置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工业增加值、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在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中,结合供电网络稳定性和电力服务绩效要求,从“资产质量”“电网状况” “业绩水平” “服务水平”四个关键维度进行分解,细化到公司战略发展的多项目标,满足涵盖公司各项业务部门、各级运营监管单位和部门。
1.3 供电网络运营信息支撑平台
对于供电网络运营监控系统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数据交换与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尤其是对供电网络各项业务系统,如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物资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系统等,都需要从数据标准化建设、数据应用集成和技术研究中来保障。如在电网ERP系统中,要从数据集、数据仓库、公共数据源及数据交互上实现接口对接和数据传输目标;对于分布在各地的运营监测业务数据,需要从在线数据采集、分析、传输、存储、管理中实现全面监测、协调管理,并能够从全面数据管理和全景展示功能上来反映各项业务系统。
2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指标设置与优化
2.1 技术类指标设置及优化
针对供电网络技术类指标,主要从运营监控体系的业务组成、应用架构,以及数据结构、设计方式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来细化,也是从各项运营监测内容为基础来优化。在运监中心的具体业务分析上,结合运监数据来构建企业数据仓库,为各项运监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基础。在监测分析中,根据软件来构建具体分析应用指标,并对监测业务和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各项具体业务流程构建流程监测指标,实现对各项业务流程的信息监测;针对运营数据资源分析,从公共资源池中来建立数据模型,并从具体模型中来抽象指标,以满足对各工作任务状态数据的抽取和检查;同时,在技术类阈值指标建设中,根据供电网络运行状态,从各类技术异常问题中来设置最低值、最高值阈值,以实现对异常问题的 “预警”和 “告警”,并针对各项阈值指标范围及趋近程度来通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异常处理。
2.2 管理类指标设置及优化
从各项管理标准的落实来看,对于全面监测标准,主要从供电网络运营管理对象,特别是对各项核心资源、主营业务的监测与管理,从具体监测指标、监测模型的设置上来实现7×24小时的在线动态监测,针对运监中发生的异常或问题,通过在线跟踪并告警等方式来进行及时处理;对于运营分析管理标准,主要从绩效、合规、风险三项综合指标入手,运营全面监测数据来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如建立月度运营分析报告,对各项主营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供电网络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绩效分析等,以满足对企业综合绩效、企业竞争力、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反应,为企业运营方案优化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对于督办管理标准,主要从运营监测结果分析中,针对异动、问题和管理风险,通过各方部门协同来解决问题,防范各类运营风险。
2.3 构建运营监控体系的保障环境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人力、信息化技术、运营监控数据考评监督中来有序推进。在人力管理上,注重精干人力团队建设,特别是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引进,围绕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业务发展需要,从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上来组建人力队伍,提升运监管理水平。如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建设,从人力选拔和考核中进行优化人才配置,增强运监队伍综合业务水平。在运营监测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管理中,要从不同业务部门,围绕各项运监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从各相关数据接口的开放与对接中,增强运营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运营监测中心要能够根据各项业务监控需要,从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抽取等工作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从数据监测来源控制上实施问责制,对于部分无法获取的数据,采用人工录入方式来完成,依照运监中心的数据模板来确保数据来源的完整性,提升数据源的规范性、统一性。
2.4 引入考评闭环管理体系
针对供电网络运监数据的评价,以及数据指标的分析,从过程控制中实现闭环管理,利用编制质量计划指标,从节点计划到规范执行,全部纳入考核评价中,尤其是对于督办重点任务,由公司领导和分管领导共同督查,落实各项指标的有序执行。另外,在构建运营监控信息化系统中,参照国家电网总体目标和要求,从系统应用、功能设计、接入结构、数据指标阈值,以及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上,加大专业维护队伍建设,确保整个运营监控系统的稳定,提升运监工作效率。
3 结论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的构建,能够从资源整合上转变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各单位、各部门间横向、纵向管控体制建设,尤其是在协同开展及督办业务执行中,通过运营监控体系的数据分析和部署,为实现供电公司各项业务和数据的共享,增强供电网络运营管控能力,为全面保障供电网络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彦斌,李娟,陈文姣.电力企业信息化效能评价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1).
8.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发布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发布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发布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4]曾润喜.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实践研究,2009[11]:79-80.
[5]焦小刚.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网络天地,2015[19]:1-2.
【研究所网络构建报告】推荐阅读:
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分析开题报告08-10
基于用户需求的ISEI网站信息构建研究10-05
区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与构建研究10-23
网络团购模式研究08-20
网络德育论文: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研究10-23
网络游戏研究文献综述07-10
nas网络存储技术研究07-25
网络安全策略研究论文07-29
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研究07-01
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现状研究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