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2024-12-10

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精选14篇)

1.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篇一

优化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

——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小学***

2014年4月11日,我参加了“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模式与教学环节改进专题”活动。学习时间为两天,聆听了河南省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西夏县教研室主任杨文普关于区域推进的西峡教学模式的报告;山东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校长关于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树仁关于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能报告等。其中对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结合自己聆听的报告和搜集整理的资料,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和心得简要总结汇报如下: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生成背景及成效

与许多地方一样,西峡也一度遭遇县域教育改革的困惑,也曾为面临的教育转型而束手无策,西峡教育界不会忘记在2002年的南阳市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被12次点名,12次点名不是表扬,而是按照不同指标均被排在了最后几名,西峡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上任不久的教育局孙占梅局长决心要解放思想、找准切入点,尽快实现县域教育的突围和转型。2003年12月孙局长带领县教研室主任杨文普及各科教研员赴江苏学习洋思经验,正是这次学习之旅,开启了西峡教改的新篇章。

在实践洋思经验中他们发现,洋思课堂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是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但洋思的课堂依然是老师预设问题多,学生被动思考多,整堂课仍然是学生解答问题多,提出问题少,过于注重学生“答”,忽略了让学生“问”。而他们经认真思考认为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学“答”最多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止于蓝”,只有学会了发“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在教研室杨文普主任的带领下,在广大教师、校长和教研员的不断学习、借鉴和实践中,他们逐步总结生成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试用几年来,该县中招成绩连续四年全市领先,高招成绩连续四年增幅全市第一。不仅如此,近年来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辍学、逃学和课堂上的睡觉现象消失了,学生观察、发现、质疑、探究习惯逐渐形成,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及操作流程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或者说课堂操作流程来看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第一步:“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导入的过程,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一般涉及三个步骤。①创设问题情景。上课刚开始教师就要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设置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针对不同课型,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若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③学生自探,也就是学生针对自探问题学习文本,自主探究,这里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二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操作);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这里的“合探”一般包括三种形式①提问与评价。操作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②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学困生答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不需要在此浪费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让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顺序。③是讲解。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以上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同一堂课中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设疑自探

二、解疑合探二„„等等。

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再次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关键环节,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

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归纳本节知识。此环节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①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编拟一些基础题和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教师通过巡视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使用。②教师编拟一些基础性试题,作为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要求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基础性习题解决以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让中等生展示、优等生评价。③反思归纳。也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以上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流程,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

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推广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习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要真正把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三疑三探”似是模式,实为理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或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同课型的不同内容、同内容的不同情景、同情景的不同学生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但就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来看,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设疑自探”环节。①设置的自探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不能太碎太杂也不能太大太空,更不要设置让学生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答案,不需要思考或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②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应“关住”嘴巴,静心察言观色,需要与学生交流时,以个体轻声交流或以态势语的方式进行,给学生以静心思考的环境。但教师也不要以为自探是学生自己的事,要么甩手闲转,要么翻看教案,事不关已。教师要眼亮起来,心活起来,用心用眼捕捉自学信息,适时地勘察学情,督促、引导没有进入自学状态的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怕费时,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相信在自己的耐心等待下,一个个小脑袋会思出精彩,想出惊喜。

第二“解疑合探”环节。①“解疑”时不要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

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也不要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按自探题纲从头到尾重新讲一遍,换汤不换药。既使对于重点问题也不要一味的指定若干个学生回答,张三说罢,李四说,在同一个层次上来回说,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不出来,重点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导致课上不足课下补的不良现象,教师应采取“交流—评价—再交流„„”“朗读—评价—再朗读 „„”的方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次次交流评价中激活思维,升华认识,感悟道理。②“合探”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优先学困生,不要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这样就掩盖了学情,学困生会越来越“困”,越来越“哑”,班级两级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空话。另外,“合探”时的小组讨论要定人员、定时间、定主持人、定发言顺序,千万不可一味为了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讨论。

第三“质疑再探”环节,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无“疑”可“质”的情况。事实上不是学生没有问题,也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的行为终止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只好胎死腹中了。为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话语中饱含启发学生质疑的意思了吗?眼神中充满希望学生质疑的期待了吗?问学生刚才的设疑是否彻底解决,给学生回顾、反思、自查的时间了吗?另外,质疑再探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不可越位代替,问题由学生自已发现、提出,主要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可沿着“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解疑”的思路进行,教师既不要替学生质疑也不要变成答记者问,学生一问教师一答,违背“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第四,运用拓展环节,要讲究实用原则,教师编拟的习题要距离新课最近,最能训练学生新知,不要追求“花哨”,教师一下子设计了四五道题,让学生想一想、讲一讲、演一演、写一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根本完不成,运用拓

展成了一种摆设。另外要给足学生反思归纳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不要把反思归纳变成教师“一言堂”。

四、考察所引发的思考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虽然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但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便于学习,便于操作,适宜在中小学大面积推广。我们作为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真正理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全面掌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的操作规程。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在教研活动中认真研讨,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观摩课,展示学习成果,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求落到实处。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尽快推向深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进行有效预设

创设课堂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去探究解决的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课堂情境,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 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实践活动情境、质疑情境、合作情境、游戏情境等。

二、创设悬念, 引导有效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由提出问题开始。有疑问, 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 才能开动脑筋,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学生“疑”, 教师就要激“疑”, 激“疑”就要设“疑”。精心设疑, 制造悬念, 有意地把一些计算机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启发学生思考“叭”和“只”两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思考三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教师的逐步设问引导下, 学生逐渐找出问题所在:这几组汉字都是编码相同, 但“叭”和“只”两字字形不同, “叭”是左右型, “只”是上下形;“洒”“沐”和“汀”三个字字形相同, 但它们的末笔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字根相同, 字形不同的汉字, 补上“字形”信息, 就可以正确输入了。这时, 教师适时引导, 进一步提问:“字形信息怎么加?”“汉字的笔画有几种?”“字形有几种”“它们的代号分别是什么?”, 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后, 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创设活动, 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计算机操作活动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 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掌握的才牢固。比如:给出一组需要加末笔字形识别码的汉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 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适当讨论和相互求教指导, 掌握得较好的小组成员指导和帮助掌握较慢的小组成员理解和掌握。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抢答,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定位识别码步骤。

四、创设练习, 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 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各种类型的汉字作为练习内容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 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 促进有效生成。例如:给出“栈、伐、仇、男、回、句”等一系列汉字, 学生在练习时, 会发现“栈”和“伐”这两个字在输入的时候, 末笔是点还是撇非常关键。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不能一下子就能精确输入, 但是通过自己的尝试, 会正确录入所给出的汉字, 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五、创设比赛, 促进有效巩固

俗话说:水激石鸣, 人激则进。学生具有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他们的这种心理, 促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超水平发挥。为了本组取得最后的胜利, 组内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都在为本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 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欲望, 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应将计算机课堂比赛进行到底。

六、创设疑问, 引发有效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是本课堂的总结和延伸, 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之一, 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并逐步完善提高, 打造精品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步伐的迈进, 实施有效性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优化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实现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前提;优化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试图为实现计算机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计算机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职中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科技创新导刊, 2008 (24) .

[2]杨云.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大科技, 2010 (5) .

3.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篇三

传的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全国的学校。其迅速崛起的法宝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推行。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教”放在主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又如何能改变这种教育状况呢?怀着好奇,我反复听取赴永威学习时拿回的那里的老师的报告和示范课的录像,对课改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的唠叨少一些,学生的紧张意识多一些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对学生不放心,对教学内容反复强

调,总觉得说得少,学生就会学得少。一节课下来,废话太多,对学生的干扰太多,课堂效率不高。反而抱怨学生基础差,脑子笨,殊不知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

对此,永威学校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教师要讲,但定要少而精,不该说时坚决不说。如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出示,但必须做到“三不讲”,即时代背景不讲,作者不讲,不解题。这样大大减少了“废话量”,节省了许多时间。学习目标定要明确,学习时间定要规定,学习方法及要求定要具体,这些教师定要提醒学生看清楚或听清楚,在接下来的“先学”乃至“后教”环节,教师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切记不可反复强调,以免对学生造成干扰。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学生在除目标展示、检测内容展示的一分钟之余的四十四分钟高度紧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教师代劳少一些,学生自主求知多一些

正如蔡林森校长所说:理想的教育是能给学生提供自学、创新、锻炼机会和平台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工作者不是要去塑造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条件。比如孵蛋,我们只能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不能代替它孵。同样的,我们也不能代替学生学。

我曾听过一堂数学课,老师先讲了一道例题,示范之后询问学生是否会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于是老师又给出一道相似的变了几个数据的练习题,结果全班会做的不到三分之一。老师气极了,快速在黑板上写出了解题过程及答案。整堂课,学生该做的老师都代劳了。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课堂真正学会学懂的又有几人?长此以往,学生每天吃着夹生饭,怎能不差?

作为认真负责的老师,我们一直认为不讲学生便不会,我们心里便不踏实,却不知道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探索、去拼搏的机会。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把学生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拼搏,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让学生的头、脚、眼、耳、脑都能得到解放,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

三、教师批评少一些,尊重肯定多一些

在教学中,最令我们头疼的莫过于后进生,这些学生大多自

卑,不自信。课堂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专心、不积极、不主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如果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自学”如何成功进行?所以,教师应该从最后那个学生抓起,给其特别的关心、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帮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帮他们找回自信,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他们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然,仅凭这些浅显的认识对课改来说是不够的,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还需我们继续探索实践。但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高效”课堂不再是梦!

(作者单位 甘肃省华亭县皇甫学校)

4.开展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四

——评王胜兰、周丽萍“高效课堂”研究课

王文彬

今天王胜兰、周丽萍两位老师所上的两节课拉开了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同时为我们“开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我代表东中数学人谢谢两位老师。

今天的评课,我从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说起。

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规律是绕不开的。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地地遵循了这三条规律。相反,不好的教学则一定是违背了这三条规律。为了凸现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余教授把这三条规律称为“铁律”。它们是:

第一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第二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的。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这条规律是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为理论基础提炼出来的。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也就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常提的“化归”思想。由于变容易了,学生就能学会。因为学会了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字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根据数学知识固有的逻辑联系,非常符合第一条铁律和第三条铁律的条件,所以数学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洋思模式)备受推崇,王胜兰、周莉萍两位老师的研究课也大致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两节课除大家从常规课上看到的优点之外,我认为她们的课堂上能看到有效教学中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交互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今天王胜兰老师的课中,板演、交流、纠错、归纳等充满整节课,学生踊跃交流,积极表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我座位旁的一个学生(课后黄老师说是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例,这位学生在预时阶段就跃跃欲试,我告诉他:想表现就大胆举手。当他第二次举手的时候,王老师点到了他,他答得非常好,我在下面偷偷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会心地笑了,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表现更积极,在这一节课中,他这样一位平时很不起眼的学生得到了三次表现机会,尤其是第三次归纳不等式的解法时,说得非常漂亮。受到了老师及全班同学的充分肯定。他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极大的满足。周丽萍老师的课上,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估,纠错、非常踊跃,她教的是自己班的学生,看得出平时训练有素,课中学生交流更广泛,更顺畅。

从这两节课中能够看出,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产生了新颖的观点和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今天周丽萍老师的教学中,设计了三角形构成的操作,通过画数轴表示解集的公共部分,还有整节课的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即用学生整个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促进学生理解了知识,更是激发了学生生命的活力。

三、创新性: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创新素质的极度缺乏。

王胜兰、周丽萍这两节课上,在创新教育中都有所突破,王胜兰老师在学生先学环节中,当学生做第2题解不等式时就遇到冲突,这时老师引导学生类比解方程的方法,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实现突破,通过总结归纳,得到不等式的解法,周丽萍老师的课中也是如此,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冲突时,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形成思维的创新和知识的构建。

然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王、周二位老师的这两节课,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环节中还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一、在“先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课本中概念定义,重要结论的严密性、权威性和解题要求的规范性,是我们学习中必须遵循的,所以“先学”应要求学生从“读书”开始。

二、在“后教”中,老师要做“懒师”,在学生交流时不抢话,不插话,要慢一点,学会“踢皮球”,让学生有一个再思考,再挖潜能的机会,在学生真的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教师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听得会特别认真,收益会特别大,今后也不容易出错。

三、在“当堂训练”中,一是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静心思考,独立训练。老师巡视、关注、期待。二是训练的反馈评价,要做好定性的解释、纠错和定量的评分比较,促进学生的个人反思,寻找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

总之,王胜兰、周丽萍两位老师的这两节课,为我们即将全面铺开的以“导学案”为基础的“有效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听课老师也从中感受到了充分体现“三条铁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魅力,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打造出具有东中特色的“高效课堂”。

5.实施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五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反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把握又成为大家绕不开的话题。本文从语文的教育哲学、教学内涵、教学现状、教学反思及学科特点与现行教材等方面分析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必要性及不易性和可行性,从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坚持“用教材教”“让学生学”的观念,注重目标的适切性,做到与课标、文本(作者)、编者、学生平等对话,这几个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行,语文课程改革完成了从声势浩大的“洗脑风暴” 阶段,经过不断深入的探索实践阶段,到了客观冷静的反思总结阶段的又一个轮回。深度反思的语文教学正向“有效教学”转身看齐。要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就不能绕开教学目标的话题。因此,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的体系中尤为抢眼,倍受关注。由于关注,遂生感悟。本文将对把握教学目标的意义、途径及实施的思考与探索进行交流,以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要把握教学目标

(一)从教育哲学来看——方向需要目标

教育是教人,教学是教人学。作为教学者应该思考和回答“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几个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基本问题。要思考和回答这几个问题,应首先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联系着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些问题,“为什么教”决定需要“教什么”,“教什么”影响着“怎样教”,“怎样教”决定着“教得怎么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是理念范畴,后者是操作范畴,“为什么教”、“教什么”是教学的依据,是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比“怎样教”更重要。因此,教学目标的把握就是教学方向的把握,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走向何方,能走到何方的头等要事。为了不迷失方向,要把握教学目标。

(二)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本质需要目标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学习以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学有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反映和内在需求,是教学有效的基本前提。没有目标的教学,严格地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至少不是正常的教学,更谈不教学的有效;没有切实目标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态度。因此,为了实践教学的真谛,要把握教学目标。

(三)从语文教学的回顾来看——反思需要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倍受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困扰,在高耗低效的魔圈里挣扎徘徊。造成这种无法“低碳”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可以肯定地说其主要原因不是教师不努力,也不是教学方法笨拙,而是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的语文课程的目标不正宗,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2010年7月,全国小语会在大连召开的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就会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以史为鉴,需要把握教学目标。

(四)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回归需要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人为本、平等对话、教会学习等先进的观念已然为教师耳熟能详。但无论是平时的“家常课”,还是公开的“大餐课”,“漫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现象仍然“刹不住车”。语文课堂的“漫无边际”、“花花草草”本不最揪心,最揪心的是很多的“精彩华丽”消弥了语文教学目标缺失的警觉,它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迷乱了我们的心智。一些语文教师备课不是研读课标、教材,而是不顾学生实际,只看教参、搜百度、照搬名师,一味追求精彩。于是真实的故事诞生了:一教师欲上公开课,问及准备得如何,答曰差不多了,再问其教学目标,愣后曰没注意。备课“盲累”、上课“热累”、课后“补累”一“累”三步曲仍使小语教师一“永”三叹,热闹背后的凄凉、劳累以后的茫然,带给我们沉思: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了正常地教语文,回归语文教学,要把握教学目标。

(五)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本位需要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偏差燎原成一种通病,其中必有更深层的本位原因,这不得不让我们把思考投向语文学科本身。

1.关于语文的争论使语文教学目标一度迷离。多少年来,学术界对何为“语文”一直争论不休: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化,众说纷纭,纠结不

清。理论上的分歧使实践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目标也就随争论的此消彼长时左时右。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从考量“今天的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的角度绕开了以上“理还乱”的争论,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能不说这是语文课标的睿智,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提供了“镇静剂”——由纷乱走向明白、独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说明争论虽曾带给语文以“麻烦”,同时也带给人们思辨。但也不能忽视,历史的惯性还会悄悄地影响着语文教学。因而,教学目标的把握仍 “任重”,仍需“消惯”。

2.教材的编写体例客观上影响教学目标的把握。现行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在突出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但同一主题,文章体裁可能各不相同,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层次、梯度规定较少(与知识组元相比),很多目标隐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在这个挖掘把握的过程中,目标的缺失或随意性有可能随之而来。

3.文选型教材需要教师根据目标“二度开发”。我国现行教材,除语文外,其他学科教材都是为教师教、学生学专门而编写,一般以“知识链”的形态呈现,“教什么”基本上一目了然,突出的矛盾是“怎样教”。语文教材虽也是为教学编写,但其主体部分是文学作品,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可以预见自己的作品会成教材让教师教,成学材让学生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作家写作的目的不等于教师教学的目的,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教什么”成了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师如果不全面了解教材体系、深度解读编者意图,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上有可能出现目标上的偏差。

4.《语文课程标准》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不同,数学等其他课程标准有专门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标准”,可以把知识和学习内容细化到每一册,每一单元,甚至到每一课时。《语文课程标准》采取在课程目标中具体描述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方式,分层呈现、螺旋上升。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所决定的。但学段目标如何细化为课时目标,若干课时目标又如何汇聚而达成学段目标,这不得不需要教师下更多的功夫。

5.语文学习本身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把握。“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母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从这个角度说,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实现识字写字自能,就连语法也能实现自能。这种母语学习的自能性,使教师产生一些错觉——语文的教与不教区别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大,从而疏于对教学目

标的研究。同时,儿童母语学习的环境和能力又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在具体一篇课文、一节课必教的,哪些又是可以教的,哪些又是不需教的,这多层次的目标更需要教师全面、准确的把握。

6.语文素养与语文考试的不对等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把握。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考试根本不能全面准确地检测语文素养的诸多内涵。然而,语文考试作为语文教与学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基本上没有语文教师不受语文考试的影响而教,虽然有相当多的教师不全为考试而教。因此,现行的语文考试的评价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目标。

以上因素让语文教学目标不易把握,它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这并不是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先天固有的必然的结果。不易把握不等同于不能把握,不能因为不易把握就不去把握,相反,它提醒我们更要注意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二、怎样把握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突出学科性质——咬定“青山”

要把握语文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回答“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根据新课标呈现: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而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都的着力点都应放在“语文学习和运用”上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不二选择——语文课上教“语文”。

(二)坚持两个观念——“教”“学”为本

把握语文教学目标要坚持“教”“学”为本的指导思想,即“用教材教”、“让学生学”。

1.“用教材教”的观念,一方面,要有“教材是教学很重要的例子”的意识。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把教材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另一方面,要有“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意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静止的、共性的,它针对很多教师和学生;而教学内容是动态个性的,它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关,也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有关。新课标提出“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

更具有丰富的教学内涵。

2.“让学生学”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认知活动学会的。因此,教师的唯一任务是:让学生学,让学生会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教会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会学了多少。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要作用于学习才能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指导的,教师要适时适法地给予学生的帮助,犹如“导游”,激发学习兴趣、指引学习方向与方法等。

(三)注意三个要点——“取舍”要诀

一篇课文,有教学价值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一股脑面面俱到,要选择价值大的、必需教的点作教学目标。所谓有“舍”才有“得”,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怎样的“取舍”才是好的“取舍”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层次恰当、表述明确、三维全面。

1.恰当性,即教学目标要适切、有层次。

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的特点,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如一个老师设计的人教版四(上)《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②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段“雷雨前”。其中的第二项教学目标:“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是共同性的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达到的。而让学生仿写片断“雷雨前”,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预设的个性化的目标。

2.明确性,即教学目标要相对集中、可操作。

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往往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可用具体的教学行为展现目标达成的过程,可用明晰的语言描述通过学习后的变化,可以具体检测和评价。如低年级的有感情朗读的教学,可定为“通过教师范读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中年级的“初步学习默读”,可以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醒下,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全面性,即教学目标要完整、面向全体。

这里的全面完整不是说“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一哄而上,而是说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能顾此失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四)细化目标——坚持“四有”

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怎样把握教学目标呢?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到“四有”:有课标、有学生、有编者、有文本。

1.紧扣课标,根据年段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把握教学目标的“宪法总纲”,是教学目标的基线和底线,因此,要把握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标准了如指掌、了然于胸,尤其是对年段目标更要字斟句酌、深度解读,才能避免教学目标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课标总目标在年段目标中是“三位一体、融会贯通、螺旋上升”体现的,因此,年段之间的目标的侧重点有不同,但不是截然分割的。

如“识字”的目标,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小学三个学段的要求明确了侧重点,同时也有较强的连贯性。第一学段是“学习”,强调了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性,同时又有“独立”,强调了对识字方法的习得。第二学段是“初步独立”,识有了一定的自能性,但仅“初步”,教师的引导组织方法的习得的作用仍较大。第三学段是“较强独立”,教师的指导作用明显小了,但还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

就阅读教学而言,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如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并且识字写字仍是重要的目标之一。高年级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的表达上,但同时也要训练抓重点词句、书写等。

拿一篇中年级的课文为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和13个生词,指导学生比较“森、栋、柴”三个字中的“木”这个部件的不同;

②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和消失的原因,重点指导第4自然段前后的不同语气;

③能根据出示的词语提示,说出课文的大致内容;

④发挥想象,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表现爱护树木,爱护环境的道理。以上目标,第一点是字词方面的,体现了“初步独立”,教师指导具有代表性的“木”这个部件;第二点是段的教学,是年段重点;第三点“据提示说大致”,衔接第三学段 的重点,但此处不是重点,仅是篇的渗透,要求相对较低;第四点是阅读与表达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融合,有方法指导,有程度要求,有价值导向。

2.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内化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潜在的学习能力,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以生为本的切实体现。同时,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当然,那种过分强调实际,迁就而不顾课标和学段要求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3.对话编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解读编者意图。

教材是例子,它是经过编者特意编排的,新颁的语文课标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意在强调领会编者的意图和“标准”意识,提升对话的质量。一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的某个位置,就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使命。这自然包括除课文以外的教材,如单元导读、课中泡泡、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风筝》课后第一题:“我要认真读课文,读出‘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三篇课文《秋天的雨》课后第一题“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样是“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体现了前后的目标不同,前者有更多的提示“读出心情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要多一些,重在指导。对后者来说,要求教师指导要少一些,重在引导。又如,《秋天的雨》一课在写“菊花仙子颜色多”的旁边有一个泡泡,“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而“五彩缤纷”在这一自然的开头出现的,编者的意图何在?是在告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理解词语的方法。

4.区别文体,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文本,对教师来说是教本,对学生而言是学本,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实用性文本(说明文),教学目标点在说明顺序、方法、用词准确等方面。文学性文本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教学目标点在场景、细节、人物等方面。诗歌的教学点则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等方面。就是相同体裁的文本,其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教学目标都应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语言简短凝练,环境的烘托、悬念的设置的特点,不管是从理解课文内容,是体会人物精神,还是揣摩表达方法,不可能不去考虑上述的文本特点。因此,我们首先要分别以读者之心、以教师之心、以学生这心潜心读文,准确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信息价值”,更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切实制定,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研究的热点、教学改革的难点等。教学目标还有主次之分、确定与非确定之分、预设与生成之分,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的修正与调整等。教学目标的把握,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有意义的、永恒的功课。不能把握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当然,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学内容的支持,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反馈等,如果说有效教学是一艘船的话,那么把握教学目标便是把握了前进的方向,尽管前进的途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所有的教学都围绕教学目标,我们一定能启航有效教学的大船。

参考文献:

6.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篇六

打造简易电子白板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昆山国际学校 窦剑峰

摘要:若能灵活高效地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全部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简易电子白板 任务设置 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步进入了普通教室,它方便、直观、互动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硬件上的提升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和高效。但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私立学校,硬件设施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公办学校,电子白板的投入更是无从谈起,这成了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穷则思变,笔者作为学校教育技术室主任,潜心研究低成本交互式电子白板,笔者翻阅了大量书籍,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查到美籍韩国人Johnny Lee 2007年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篇名为Low-Cost Multi-point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Using the Wiimote的文章。笔者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研究和摸索,最终简易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室里实验成功。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蓝牙,把笔记本与Wii手柄进行连接。通过 remote追踪红外线的功能,连接一只可以发出红外线的Led笔,再通过软件让Wii Remote作为红外线接收器与电脑相连接,最后利用Led笔进行四点定位,一个低成本的简易电子白板打造成功。有了简易电子白板装置,结合电子白板软件,一个媲美正版电子白板的教学系统就打造而成了。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交流、合作、体验,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调整学习策略。笔者在使用简易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运用电子白板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发现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若能灵活高效地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全部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灵活运用白板功能设置任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一、感知型任务活动。

感知型任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知所学的知识,在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牛津初中英语》教材话题新,内容多,生词量大,在处理生词这个环节,笔者注意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用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语音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例如笔者在教7A Unit 3的节日Dragon Boat Festival时,运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向学生展示了一副龙舟赛的图片,同时配以锣鼓喧天的声音,让他们的目光都聚集在这副图上,同时提出问题:What festival is it? Do you like this festival ? 这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引入情景,让学生通过看图、讨论节日相关信息自然进入话题。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各种节日名称如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等的欲望。正是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创设了这种带着思考性的话题引入,可见它的绝妙之处。

二、游戏型任务活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生天性好动,如果能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必定事半功倍。因此,笔者充分挖掘了电子白板的游戏功能,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边学边玩中学习知识。如在教9A Unit 2 Colours and moods时,加入了涂色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颜色点击白板上的颜色按钮分别给手机、文具盒、篮球男生和卧室等涂色。再让他们将所点击颜色与性格匹配起来,这种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迫切想知道自己和同学的性格特征,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

三、猜测型任务活动。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时地安排一些猜测型的任务,不仅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得到充分锻炼,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9AUnit 5 Films的Vocabulary部分时,笔者准备了很多世界知名导演的照片,并运用神奇墨水制作了一个透视镜,通过移动透视镜,让学生猜测导演的名字和代表作,学生猜对时予以奖励,学生群情激奋,踊跃发言,在猜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这些著名导演,为后面的学习2 打好了基础。

四、竞赛型任务活动。

初中学生都有不服输的精神,因此笔者经常根据教材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竞赛。在教7B Unit1的Main task部分时,笔者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理想的家,然后让每组选派一个学生到白板上绘出家的构造并进行描述,每一组的绘图用照相机拍好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打分,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评分最终决出了优胜者,获奖者信心满溢,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思辨的火花在班级绽放。

五、解决问题型任务活动。

笔者在教授9A Unit 6 Detective stories 时,翻阅了大量的侦探小说,并把一些优秀的小说存在了资源库里,上课的时候直接从资源库里调出来,方便而且高效,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了信息,激发了学习探索的兴趣。然后笔者与学生一起编写了如下一个侦探故事:

Who murdered Miss Green? This morning, Miss Green, a woman teacher, was found dead in her house.She was dressing night clothes.She was killed with poison at about 9 last night.The police asked people around her.The entrance guard said that two men had visited Miss Green last night.One is her boy friend William.The other is her student’s father Mr.Black.The two suspects both said that they had called Miss Green outside her house last night and she hadn’t answered them.Then they went away.六、情感型任务活动。

《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话题都贴近生活,寓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如在教8B Unit 4 Reading前,我播放了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是有关爱护环境的环保广告,学生在笑声当中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播放过程中,我随时停留画面,让学生互相讨论,用英语谈出自己的想法。第二段是有关环境被破坏后,动物濒临灭绝的视频,猎人的猎枪对准飞翔的鸟儿,高大的林木被砍伐而小鸟无家可归,我运用照相机,拍下了一些震撼的场面,跟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爱护我们的环境。最后通过电子 3 白板的超链接功能,为整个文章配上美丽的画面和舒缓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升华,环保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

七、拓展型任务活动。

把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拓展思路,不断创新,是新时代初中生必备素质。因此,笔者经常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延伸学习,有时会布置一些拓展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比如在教完7B Unit 6诗歌单元后,笔者鼓励学生写英文诗,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诗兴大发,写了很多的英文诗,他们有写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写对妈妈的无比愧疚,有写对老师的真诚感谢,有写对同学的真挚友情,有写青春期的那种躁动与困惑。如以下一首英文小诗Life:

Life Is a blank canvas Waiting to be painted Life Is a difficult problem Urging us to seek out answers Life Is a vast ocean Filled with great waves Life Belongs to us Created by ourselves 笔者收集好学生的英文诗歌,进行修改整理和分类,然后用Cool Edit软件录制成音频,配上舒缓的音乐,通过电子白板的链接,课上放给学生们欣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非常喜欢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7.优化教学结构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篇七

一、激发学生内心热情,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一) 多变的教学方法

1.随机应变, 适当删除添补, 提前推后。“书本是死的, 人是活的。”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授内容时, 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 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比如说, 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 我们暂且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会什么单词、句子, 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如把“stand up, sit down”这一环节提前,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的有趣。再比如说添补, 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 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 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 自己编小故事。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 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1) 当“小老师”、“模仿秀”。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 带表情说句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 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 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 (2) 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 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 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 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 “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 “strong”出示手臂, 并鼓起肌肉, “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 老师做出动作, 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3) 表演法。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 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 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 能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另外, 在巩固新课时, 我经常采用竞赛法, 引进竞争机制, 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尤其自我表现力强, 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 甭提有多神气了。

(二) 幽默——课堂的“增鲜剂”

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但是对于女老师来说, 这似乎比较难做到。有时课堂上来个“小幽默”, 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在教“sweet, sour, yummy, yukky”这几个单词的时候, 我就试着请一位同学到前台表演。同时我这样描述:“有一天, 我们班的小朋同学回家以后, 感到特别的thirsty, 于是他去找water, 可惜water已经没有了, 这时小朋发现家里厨房还有一小瓶的“water”;他一拿起来就喝, 哇, so yukky, 原来他喝的是味道很sour的醋。”这时, 班里哄堂大笑, 学生不知不觉已明白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 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已经掌握了这几个词。

(三) 动静结合, 提高效率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 标准在哪里?是不是说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课, 认认真真地跟老师读, 一遍接一遍, 到最后读了什么也不知道,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标准吗?当然不是。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 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们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的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 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的是回答问题要大声, 讨论要积极, 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二、注重学生听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一) 日积月累化教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 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 就是重点词教学。当学生了解了“词”, 再用词扩展成句。这样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英语的训练,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雪球”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

(二) 动作、表演化教学

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 听说英语,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做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 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 我用手半握拳放在耳后, 同时做倾听的动作, 反复几次后, 只要半握拳手放在耳后, 学生就心领神会。同样, 以双手平摊, 向上一抬, 学生就知道是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 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生活、英语化教学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 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开始, 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常用的一些句子:Hello!Good morning (afternoon) .Stand up.Sit down, please.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以后每节课坚持使用, 并逐步增加句数。日积月累, 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景, 使课堂生活化,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语言环境化教学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 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 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boy,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 学生课外见到我, 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 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8.优化教学过程 打造高效课堂 篇八

一、课前准备及导入

大家都用过开瓶器,开瓶器一拉,啤酒香槟就会自然喷出。有专家将一堂课的开头比喻为开瓶器,确实,课前的准备及引入设计得好,就会像开瓶器一样打开这堂课。课前的准备及导入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而精心设计的用在讲授新课之前的语言和方法。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指上课铃响之前教师在班上为这堂课所作的准备工作,导入指铃响之后教师的开场表现!很多时候,教师们只注重课堂的引入,忽视课前的准备,因为,我们都不太习惯在上课铃响之前提前进教室。其实,课前的准备和引入是一个整体,这个环节作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指架构一堂课的方法步骤,一堂课短短40来分钟,时间有限,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堂必须精心设计打造,在课堂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简洁明了,由浅入深。简洁明了就是指一堂课必须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由于时间限制,一堂课的目标不是越多越好,目标太多就陷入面面俱到的境地,结果,表现为重点不突出,其效果固然大打折扣。同时一堂课的设计应体现人的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深度发展。其二,大胆创造,新颖别致。课堂设计有它固有的步骤,多数情况下是有章可循的,但我们在设计时要善于打破陈规,大胆创造、出新出奇。比如有位老师的作文课《立意的新颖》,引入时用有趣的活动,接下来课堂设计的内容是:玩注音游戏、玩立意、再游戏。整堂课以活动开始,活动贯穿,活动结束,可谓新颖别致。

三、课堂中的提问

新课改要求,一堂课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内容等。具体表现为适时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课堂中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一般来讲,课堂中的问题有两类:知识层面的问题、探索性问题。不管哪类问题在设计时都应该遵循少而精、宽泛、有价值的原则。

一堂课设计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少而精,问题多了,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整堂课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显得散乱无章,课堂“主导”与“主体”的地位也模糊不清。问题的宽泛有价值,指的是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空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狭窄的点上,同时问题本身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四、紧贴文本深挖细掘

语文课应该紧贴文本,让语文课有语文味,这种看法越来越得到语文教育界的专家、老师们的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深挖细掘,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句段中体会其所传之情所达之意,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功效体验。首先,应以读悟文。课堂上老师应安排学生自由读、重点齐读、点名朗读、老师范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形象。阅读是语文的根,不然“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名言如何得来呢!所以,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丢了语文的根,让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文本的过程。其二,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感悟。语文课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词句深挖细掘,因为这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途径,也是语文课自身特点的要求。

五、教学上要借力打力

课堂是人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火花不断碰撞,知识、情感不断升级燃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表现,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一成不变地按预先的设计推进课堂,要善于运用智慧,捕捉课堂上学生的闪光点,借力打力,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更高、更完美的境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老师博学智慧,语言幽默风趣也是凝聚课堂、活跃气氛,提升教师人气、提高课堂效率重要途径。有的老师的课堂沉闷、乏味,学生不喜欢,而有的老师的课学生很欢迎,是什么道理呢!我想不是老师们的颜值出了问题,而是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出了问题。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对于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其评价也不一而足,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无定法,但有成法,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千差万别,但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的宗旨不会变。

9.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篇九

首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再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这么个故事:一位父亲陪他2岁多的儿子去逛超市,同时他也总是认为儿子也喜爱超市,可每次逛超市时孩子的哭闹、不安等情绪又令他费解。终于有一天,孩子在超市摔倒了,这时,父亲赶紧蹲下身去扶小孩,也正是在这一瞬间,父亲忽然发现了什么。原来从孩子的高度看到的超市几乎是闪动的篮子和人的裤腿等,怪不得孩子每次到超市时总是很胆怯、很害怕地紧抓父亲的裤腿不放。至此后,父亲每次去超市时总是把孩子挺在肩膀上,那么,这时孩子眼中的超市是令他流连忘返的琳琅满目的商品。

同样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 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现在的教学不允许孤军奋战,每个教师的力量十分有限,要提高整体的实力就必须协同作战,备课组建设对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备课组要加强教师的分工与合作,要各自承担一定的教研任务。既讲个人改革创新,更倡导集体合作共赢。

为了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完成六项任务:1.课程分析;2.学情分析;3.设计理念;4.学习目标;5.教学流程;6.课后反思。之后由备课组其他教师进行补充,全体参与,群策群力,智慧共享,共同提高。

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手段,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立足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设问的有效性,从难度、坡度、针对性、启发性、明确性、开放性等方面注意。对学生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加强了解,研究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教学设计中要有“学法设计”,真正实现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集体备课时,仍把重难点在展示汇报环节的具体体现作为重点来准备,学生说到了怎么处理,汇报不到如何点拨„„从而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让预设和生成同时在课堂中闪光。备规律、备学法、备要点、备启示,分专题备课、说课,极大地调动了科任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教研活动也成为同头教师交流切磋的时机和平台。尤其有效地克服了教师个体教学内容的随意增删和发挥,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具备了必要的前提。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应该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他应当如星辰,远望象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时,便会在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找一种生命的意义和追求。

10.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篇十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无锡市广新实验小学

陈知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始逐渐转变一些教育理念,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广大数学教师纷纷致力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直观性

创新性

能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通过实际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与简单计算”时,创设“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回收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一名学生拿一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钱?怎么找最简便、快捷?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民币的换算以及组合、认识人民币面值,售货员现有人民币各面值的数量等问题。诸多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解决。通过这种模拟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及其进率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创设情境目的要明,形式要新,组织要活,时机要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选择数据,引导学生去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概念性错误,认为“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启迪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注重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来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数学教学宗旨。因此,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揭示圆的周长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总结”,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观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多让学生在探索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教师继续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教材与教法》,2003年第四期

[3]沈予重 “努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师》,2003第1、2期

11.优化教学语言,打造课堂好声音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语言 文化 净化 美化 点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字正腔圆、清晰可闻、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听乐听。但当下的语文课堂上,重复啰嗦、语脉不畅、层次不清、味同嚼蜡的教学语言并不鲜见,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优化教学语言,打造课堂好声音。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应努力追求“文化”“净化”“美化”“点化”,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文化味道浓一点,除冗就简净一点,形式音韵美一点,点拨启发多一点。

一、“文化”——文化味道浓一点

语文学科姓“文”,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语言首先要有“文化味”,教学语言,除了传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外,语言本身对学生的知识迁移、文化熏陶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文化性”就是指通过语言的文化含量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每个有造诣的教师,无不在钻研、把握学科内容信息的同时,精心打造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从整体上渗透出一种儒雅之气,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更好地浸染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

下面,笔者摘录钱梦龙老师上的《愚公移山》部分课堂实况以作说明。

师:我们再来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就要到90岁了。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即使我死了。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为“虽然”?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时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移山之利吗?

生(齐):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一学生插话,为子孙……)啊,很好,请你讲下去,为子孙什么?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接话):太聪明。

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书)。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

师:为什么?知道吗?

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从实录片段中可以看到,钱老师适时地提出“虽我之死”这句关键句,并对“虽”的词义进行辨析,揭示出隐含义,接下来用学生的答案“为子孙造福”来论理,以情语来激情,情理融融,然后由“小聪明”引出“大聪明”,自然地引出成语“大智大勇”、“大智若愚”,引导学生从已知推及未知,并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文化的张力开启了学生理智的新天地。可见,钱老师的教学用语的文化品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二、“净化”——除冗就简净一点

净化,原指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杂质,使物品达到纯净的程度。教学语言同样需要净化。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言语表达繁杂不简练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语言重复,不清晰,频繁使用“是吗”“对不对”等口头禅;有的教师讲话随意,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有的教师对重点知识反复讲解,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

冗长、重复、单调的语言,易使课堂环节拖泥带水,课堂节奏拖沓沉闷,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压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所以,优化教学语言,就要除冗就简,“净化”我们的教学语言。课堂上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废话,不说学生听不懂的玄话,杜绝华而不实的巧话,力戒千篇一律的套话。教学语言要简练清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尽量使每句话都不多余,都有用,都得当,都经得起推敲,正如鲁迅所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从而达到“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的境界。说话吐字清晰,音量大小适度,语速急缓相间是净化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三、“美化”——形式音韵美一点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美感。杨明森在《教师美学》中指出:“教学语言的美是多样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充满美感的教学语言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无穷的魅力,像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一曲优美的乐曲,能够感动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使他们的境界得以提升。

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而要锦上添花,努力使教学语言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比如,在讲课时适当插入一两句韵文,如诗词、歌赋等,往往能达到美的效果;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同样会形成一种韵律的美感,学生听起来则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说她讲课时用“歌唱的音调”,可见,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语文教师要铸炼自己的语言,使我们的教学语言开满美的花朵。笔者曾经以这样一段话作为学习《诗经》的导语:

同学们,打开《诗经》,这里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鲜艳热闹,这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清迷惘,这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出色恋歌;这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惜别深情,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思无邪”的美的境界!

这段导语,诗意的美感,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既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渴望。这样的教学语言,一开始就以情扣动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四、“点化”——点拨启发多一点

“点化”原是道教传说中说神仙能使用法术使物变化的意思,后泛指启发开导。教师的教学语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点化的作用,即具有启发性。《学记》里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就是晓喻,即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开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由此看来,教学语言启发性的特点便在于“开而弗达”。教师若能通过一些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就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能帮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途径,获得新的灵感,从而使语文课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例如,笔者曾经这样处理过《白鹭》的教学。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给你喜欢的段落取个名字。

生1:我给欣赏的第7段取名为“白鹭望哨”。

生2:我不同意“白鹭望哨”,因为望哨是指一个群体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些动物啊,鸟啊,站在很高的地方,观察周围的情况,以便及时通知群体作出反应,以保护群体的安全。望哨是很紧张的,很警惕的感觉,而课文说白鹭是“悠然”的,所以应该不是在“望哨”。我改为“枝头闲立”。

师:“白鹭”悠闲吗?来看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的第二阶段,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郭沫若周围少的是朋友,少的是知己。这样,我们就比较好理解这段当中的一个词“孤独”,所以回头再来看刚才的“白鹭望哨”“枝头闲立”,你是不是就有更恰切的词语来概括画面呢?

生2:“枝头孤立”“枝头独立”。(其他学生点头同意。)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词语“望哨”“闲立”“孤立”“独立”的辨析,不但了解了文本的诗意,更了解了文本的深意,“枝头孤立”或“枝头独立”显然要比“枝头闲立”有味得多。

笔者在教学中,在对词语“望哨”“闲立”“孤立”“独立”进行比较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点化”,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究,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教学语言,打造课堂好声音”非俯仰之间可成,优化语文教学语言的方法也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得更精更美,用自己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刘蔚.打造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3(41).

[4]刘正伟.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5]方海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J].中学语文,2009(15).

12.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设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英语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学目标的定位很重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 否则就会导致英语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 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根据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 要避免一概而论。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高效课堂的教学需要从“学情”调查开始, 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决策, 设置环节。如果所教的学生基础不错, 就可以完全根据高效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预习先行, 先学后“教”, 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先“课前检测”, 然后“合作探究”, 老师可以对有些难度的知识点进行点拨, 然后进行最后一项“达标测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如果所教学生基础薄弱一些, 这就要求老师多进行引导, 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去理解记忆。当然, 老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教师转换角色, 退到幕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 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 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 笔者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为例, 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步:Lead-in and warming up。通过播放学生以及老师自己在农贸市场录制的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由此了解本节的语言环境,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初步的概念。

第二步:New words。通过展示一个/多个水果和食品的实物, 介绍新单词, 积极运用自己准备的实物, 使学生充分带动自己的各项感官认知, 从而达到迅速了解熟悉生词的目的。

第三步:Brief summary and practice。展示图片, 并且通过做看图猜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 使学生能够迅速记忆分辨名词的数。

第四步:New drills。通过教师有表情的对话演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猜对话的方式在教师讲解之前先参与到新内容的理解当中,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五步:Brief summary。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实物的运用, 加深学生对新句型、新内容的理解, 并且能够从中体会该部分内容的实际运用环境。

第六步:Practice and after-class summary。学生能够通过完成调查表格进一步加深本课的教学重点, 并把询问对方的喜好以及回答这一话题进一步联系到实际运用当中。

第七步: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education。学生通过将所学实物分类, 建立健康饮食的观念, 树立健康生活, 有效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八步:Exercise。学生通过完成本课相关练习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知识点, 训练了其应试技巧。

第九步:Homework。学生通过完成相关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 提高了其实际运用能力。

13.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 篇十三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深入,对于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课堂提问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也已成为一大研究方向。但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来讲,课堂提问现状到底怎么样呢?是否还存在一定的低效现象?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所教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实际,探索如何通过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在常规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纪律的养成,很多科学教师觉得自己是副科教师,每周只见同一班级的同学两次,而忽略了纪律的重要性,常规课中平均每节课3次停下来整顿纪律,对于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都是不利因素。科学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减少为纪律而提问的次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多进行反思与优化,没有一节公开课是拘泥于教材与教参的,每一节公开课都融入了科学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对于常规课教师应该有“这一份心血付出是值得的”的觉悟,花心思的去研究每一节课,而不是为了开公开课而研究。事实证明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弥补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一些不足,用流畅的引导、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减少为纪律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让沉默的孩子大胆,全靠老师的引导。注重内向孩子的自信心。的确,如何公平的分摊课堂资源给每一个孩子是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积极举手一般就是几种情况:第一种没有认真听讲的,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到的。第二种的确经过思考没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第三种胆子小的内向的。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提问

1.时代不同了,教师不应该低估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些老师会觉得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而过分的低估了孩子,其实现在生活日新月异,家长也注重了孩子的早起教育,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了。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有其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过程,科学的成果在当今社会中处处可见,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大人眼中认知水平并不高的1-3年纪小学生来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一类的应用性问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说说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一类分析性问题等,他们不但是可以通过思考并且回答的,而且有时候小学生思维广会给出一些棒的出乎意料的答案。所以可以在课程中多加入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注重问题的铺垫和提问的方式他们的确可以做到,而不是用知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充斥着整个教育课堂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2.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老师把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解为“孩子们跳一跳很够拿到的苹果”,那同样是拿到的苹果,让孩子们用梯子拿到水果行不行?用树枝加上跳一跳拿到水果行不行?“最近发展区”既然被称为一个“区”那说明也是一个范围,那在这个范围中,必定有其上限和下限。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加入一些靠近最近发展区上限的任务,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上限的问题,给予孩子挑战,让孩子同样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同样开动一次脑筋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成长。

三、提升学生叫答的有效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些无效的学生齐答,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用多样的手段来代替教师提问,有些教师将学生齐答的过程转变为是齐声念黑板的过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在《花的结构》一课中,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花有哪些结构组成呢?(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学生:(齐答)花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上述案例即为念黑板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动脑筋复习回忆教学重点。也可以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这个教学片段,如教师:今天最后的时间呢,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画,美丽的花,要求:只需要画一朵花,不需要上色,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画中表现出花的结构,时间2分钟,开始。

学生:画花

教师:停!老师发现啊,有的小组画的花虽然很漂亮,但是有些残缺,想想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看看你们画笔下的画健康吗?完整吗?学生:变看黑板边画花,小组内讨论画的花是否完整,在讨论的过程复习知识。

2.可以通过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代替惩罚式的提问。1-3年级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多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科学课和别的课不同,是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被动需要转化为其主动需求从而进行教学,而科学课,学生学习的本质需求就是人类想要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满足学生潜在的求知需求的一门课程,所以科学教师不用寻求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途径,只需要寻求如何扩大孩子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的方法,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差异带来的便利,加以合适的教态,以带有挑战性的提问取代惩罚式的提问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当放下课堂节奏,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在访谈中得知教师更愿意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出于几点考虑,第一点是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可能导致课堂流畅度下降,课堂教学卡壳。所以教师更倾向于请主动举手的学生。

四、结论

总之,本人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为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焦安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3.09.15

[2]李维江,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新起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25

[3]王侯宇,如何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提问[J].吉林教育,2011.11.10

[4]乔金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升自主探究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2

14.优化教学设计_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四

【摘要】

准备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前提,最重要的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过程,而过程决定了结果,因此,课堂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堂课的生命力。设计教学环节要从目标出发,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有趣、可操作,更重要的是富有实效。下面,我就以一个亲身实践的课例《北大荒》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导入

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总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导入,一定要有效。而我认为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 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导入还给学生留了个悬念。

现在,我们从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语言、神态、情感变化入手,理解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1、求治:

提问:“为什么沃克医生是冷冷地?” 术前:

追问:明明知道要忍受巨大的疼痛,为什么他不打麻醉 剂?引导学生理解刘伯承的话。

2、术中:

手术台上,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刘伯承是怎样的呢?

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体会刘伯承的坚毅顽强。

3、术后:

齐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三、讨论:(四人组)

1、他最初的态度怎样?后来,他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2、用自己的话赞赞“军神”

四、作业

1、通过一件事写一写身边让你敬佩的人。

板书设计:

军 神 沃克 刘伯承

求治:冷冷 不悦 镇定

术前:愣住了平静 军神 术中:颤抖 一声不吭 术后:吓、失声、亲切、钢板 72刀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教学反思:

一、精读课文感悟“神”

从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中感悟。手术前,沃克医生的表情开始是“冷冷”的,当刘伯承拒绝用麻醉药时又“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时,沃克医生又对他非常佩服。这些神情的变化,促进学生从侧面了解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二、在读中感悟,领会“神”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在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时,让学生积极自主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文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案例的有效性。

一堂课最好的形式是一个案例用到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这个案例需要引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问题的设计和学生有可能形成的回答上,教师都必须在备课时想到

四、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如果学生的目光能注视 3 着你,对你微笑,我想他愿意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一种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我们要改变那种简单的问答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

四、活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老师不是主持人的角色来举行的课堂活动更具有活动的活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了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景的创设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使用语言的平台,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兴趣盎然、喜形于色地交流场景。我觉得此处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一篇:2019观看澳门回归20周年主题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湖南省脑科医院2013年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