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精选5篇)
1.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一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三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验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时】
2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每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这节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天门山》,板书题。
二、读题,简介:(多媒体)
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城西南1公里的长江东岸,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大约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天门山景观独异,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述。如李白同时代稍后的吴筠、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学生自读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熟古诗。
2、与同学共同研读,结合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或想法。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意: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碧绿的江水流到这里突然折向北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四、指导朗读,感悟诗景诗情。
1、朗读提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2、学生自由读或与同学一起读,边读边感悟诗情诗意。
3、背一背。
五、练习巩固。
1、正确书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
第二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背一背古诗《望天门山》。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多媒体: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的《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2、学生自由读熟古诗。
3、读读注释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奇:奇妙。诗意: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装还是浓装,都是一样的合适。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
朗读提示: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三、背一背古诗。
四、写一写。
1、正确书写“潋、滟、亦、妆”。
2、默写古诗。
五、后阅读
搜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在会上交流。
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本文,让学生感悟写作上的二个特点:一是首尾相呼应。二是用词准确。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时】
2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阅读文,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理解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并学习文首尾呼应的定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我们从古诗里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山河十分壮丽,今天我们到祖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去看看——那里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板书题: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读题,理解: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群岛——海洋中彼此相距很近的一群岛屿。
二、导读——理解文内容。
1、与同学一起阅读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同学帮助多读几遍。
2、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什么?能找出中心句的请画出来。
3、你喜欢文中的那些段落,与同学交流一下为什么喜欢。
4、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学习文的写作上的特点。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对比一下有什么联系。
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最后一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读一读,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四、有感情地朗读文,确定自己想背下来的部分并练习背诵。
第二时
教学内容: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文。
2、说说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二、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情况。
1、让学生把自己能写的生字词语,在黑板上写出来,并读出生字词在文中的句子。(一人写一个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2、让学生判断他们写的是否正确,不正确的纠正过来。
3、开火车读一读生字词。
4、说一说这些生字与我们学过的熟字有什么区别。
三、积累词语。
文中的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优美,让我们找出来再抄写下来,如: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千奇百怪
成群结队
飘飘摇摇
五光十色
祖祖辈辈
各种各样
高低不平
渔业工人
四脚朝天
懒洋洋
披甲
威武
颜色
形状
茂密
肥料
深蓝
杏黄
交错
四、积累句子。
1、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让我们抄下来。
2、读一读文后的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并抄写下来。
2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充满感染力。
选编本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准备】
小兴安岭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时】
2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阅读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我国南海明珠——西沙群岛美丽富饶,今天我们到北疆去看看那里的小兴安岭,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题,读题: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阅读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
1、听读文,画出文中国的生字词语。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分小组、分段朗读文。
4、说说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共有6个自然段,每段所讲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概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小兴安岭是宝库也是大花园。
、想想这篇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文写法上也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描写各季节景色用词十分准确。
三、有感情地朗读文。
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时
教学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练习正确书本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一读本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写法,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如: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侧着脑袋”,写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神态。“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的可爱神态。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用“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从“升”和“浸”两个字,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体会小兴安岭雾多、雾浓的景象。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刮”,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脚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是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形容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银花满地,也无比的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文就是按“美丽、物产丰富”这条线索来写的。
三、书写本生字词。
1、读一读本中的生字,用熟字与生字比一比。
汇——江
欣——欢
赏——党
映——英
挡——档
视——祝
线——钱
浸——侵
献——楠
药——约
材——财
软——轮
刮——乱
舌——古
2、写一写本生字。
四、文中很多优美的词语,把它们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嫩绿、汇成、欣赏、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
24*、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教材选编了这篇文。
本篇文是略读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文的主要内容,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
2.了解文内容,知道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文,能理解文内容,了解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有关香港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
一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游览南海边的香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
(二)阅读文。
1、独立阅读文,想想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2、多媒体展示有关香港的图片、文字资料。
香港的历史: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开设特别行政区,它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0年内不变。
香港简介:
★香港地处中国的南大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它的地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说是因岛上曾有一条香江而得名,也有人说古时此地因运销内地生产的香料才有其称。它由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周围230余个岛屿组成。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六百三十多万。
★香港经济以制造业、金融业、旅游、房地产业为四大支柱,形成了以纺织制衣、电子、钟表、塑料、电器等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体系,产品出口值居世界首位的有制衣、玩具、钟表等。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海空交通中心,自由贸易港,也是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的中心。
★回归后的香港,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头。截至XX年6月1日,共有3237家海外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办事处,创下11年来最高记录。其中944家在港设立亚洲区总部,2293家设立驻港办事处。
★至XX年,香港外汇资产为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达到1112亿美元。
★XX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一,达1800万标准箱,比1996年增加400多万标准箱。
★从XX年4月至XX年4月,进出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人数达3300万人次,货运量为21.万吨,均居世界前列。
★20世纪90年代初,因担心“一国两制”而移民海外的港人,已从世界各地返回香港,至XX年月已达40多万人。
★截至XX年月,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港人,已获得112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入境待遇;同时,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也可免签证进入香港。共有100多个国家在香港设立了包括领事馆在内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
3、学生交流:说说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说说知道的香港。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板书:
万国市场
香港
美食天堂
旅游用地——海洋公园
美丽的夜景
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三)积累。
1、把自己喜欢的文段落读给同学听。(2人一组)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3、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文段落。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内容安排有:以本组文的学习、宽带网的活动内容相结合的口语交际;以口语交际内容为题材的习作练习;让学生感受词的多个义项,识识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读读背背写景的古诗名句;积累熟记词语;拓展学生的阅读,养成平时收集有用资料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向别人完整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语言表达明白、清楚,口语流利。
2、积累好词好句,熟记一些优美的写景的古诗句和一些好词语,了解字词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收集有用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习作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
3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六组文中我们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诗中感受到了天门山恢宏壮观的景象;从宋代文学才子苏轼的诗中体会到了西湖优美的景色;我们还去过南海的西沙群岛,到过美丽的小兴岭,游览了繁华的香港……我们的祖国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同学们也随爸爸妈妈到过不少美丽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请你把看到过的优美的让你难忘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分组交流:
1、分组:以小组为交流单位。
2、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看到过的优美的让你难忘的地方的景色,先想一想怎样说,说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发言,口语表达要不得做到准确、流利,把要说的表达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话,你能从他的说话中感受到什么,听后发表一下你的感想。
三、全班交流:
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别的小组可以对他的介绍提出自己的评价。
教师对这次口语交际作小结。
四、外延伸:
习作准备:把我们今天的交流内容,认真的组织一下材料,搜集更多的材料,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想想怎样写下来。
第二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要求。
1、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
2、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3、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二、如何写好“这个地方怎样吸引人”。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用叠词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有的……有的……”、“像”用并联关系与比喻的方法,形象动力地表现“各种各样”的特点。
2、小结:
要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写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我们在习作中要恰当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借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来增加文字的表现力,描写中还要展开想象,才能感染读者,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使别人读了你的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三、组织材料。
回忆一下我们的口语交际活动,确定自己习作写什么,怎样写,也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给你提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四、学生习作。
第三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让学生发现: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读句子,查查字典,说说你的发现。
第一组:海水有深有浅。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第一个句子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的意思。
在第二个句子里的意思是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此外,“深”还有多个意思,深度,如,河水有三尺深;深奥,这本书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深刻,这事影响很深;感情厚,他们的感情很深;浓,如,这衣服是深红的。
第二组: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第一句里,“封”是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
第二句里“封”是封闭的意思,表现枝叶繁多,好像把森林都包起来了。
二、“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古诗句。
l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选自唐朝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一句描写了如画的景色。浩月当空,照耀在郁郁葱葱的青松上,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呀!]
l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选自杜甫《绝句》,全诗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句的意思是说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徉;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寥寥十个字,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
l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选自杜牧的《江南春》。全诗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莺啼、绿树红花,有声有色;水乡、村庄、青山、城郭、酒旗,有静有动。作者用十四个字就概括了江南的美景。]
l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选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教材中所选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l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选自王安石的《庚申正月游齐安》,全诗是“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诗人运用词语的重叠,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三、“读读记记”
严严实实
又松又软
不慌不忙
来来往往
又香又脆
不紧不慢
舒舒服服
又唱又跳
不知不觉
确确实实
又说又笑
不闻不问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AABB”的形式,第二组是“又……又……”形式,第三组是“不……不……”的形式。
口头的扩展练习,如,“明明白白”“葱葱茏茏”“又肥又厚”“不言不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
2.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咫(zhǐ)尺 鲲(kūn)鹏
狼藉(jí)蓬蒿(hāo)
相形见绌(chù)混淆(xiáo)
陷阱(jǐng)深邃(suì)
佳肴(yáo) 硕(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3.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p71——74)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A
B
五、家庭作业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答案:A 1.8平方厘米 2.略
B 1.第一个面积最小,第二个面积最大。
4.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四
wēi wǔ
dǎng zhù
yòu sōng yòu ruǎn
shōu cán
()()()()mào mì
guā fēng
jìn pào
gāo dī bù ping
fǎn yìng
()()
()()()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gū fān
féi liào
jì huà
jiǎn dōng xi()()()()()()jiāo cuò
lǎn yáng yáng
pī jiǎ
yán sè
xíng zhuàng()()
()()()yào cái
kě kǒu
xiān nèn
míng guì
xiàn chū()()()()()
wù chǎn fēng fù
wǔ guāng shí sè
fēng jǐng yōu měi()()
()
chéng qún jié duì
piāo piāo yáo yáo
gè zhǒng gè yang()()()chōu chū nèn lǜ
huì chéng
xīn shǎng
mì mì céng céng()()()()()xìng huáng
shì xiàn
qiān qí bǎi guài
shé tou()()()()yú yè gōng rén
sì jiǎo cháo tiān zǔ zǔ bèi bèi
5.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五
1、《太阳》一文的体裁是。常用到的说明方法有:,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等等。文章1-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太阳的 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考试卷)、、的三个特点。后面几个自然段介绍了。(1)选文第一句话是,在文中起着 的作用。我们还学过一
2、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1)这句话运用 的说明方法,用以说明,(2)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是:、3、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1)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
优点:
(2)“抵得上”的意思是,★用地球和太阳做比较的好处是。
4、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1)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优点:
5、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3500年;(1)“差不多”表示,说明“3500年”是
种出现在一个自然段的开头的句子是叫做总起句,它的作用是(2)第2句和第3句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叙述了太阳与、的密切关系。
(3)第456句,具体写没有太阳,我们将没有、、和。(4)原文填空。
7、《月球之谜》一文中作者巧妙的运用疑问句,让我们体会到了。“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人类关于月球的遐想有哪些?
答:。
8、现实中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看见的确是【十分奇异】的景象: 月球的天空是 的,表面却洒满。月球上满是、和,没有,没有。月球是一片。
9、航天器带到月球上的细菌,居然在月球表面严酷的太空环境下存活了
两年,为什么细菌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呢?
(1)有实验提出了疑问,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月球的神秘,引发了读
者对月球未解之谜的浓厚兴趣
10、一旦把水藻撒进模拟的月球尘土里,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1)这句话由把玉米种在模拟的月球尘土里的实验,进而提出把水藻撒进模拟的月球尘土里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11、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2)这句话表现了。
15、我带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打开电脑,进入一个 卡通网站。(1)“迫不及待”表达了“我”、的心情,16、妈妈还带我访问了其他一些网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体育新闻,有动物天地,有科技博览,还有音乐欣赏……一真是应有尽有。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1)选文是通过 和 的年龄比较,提出。
(3)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12、《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信息高速路”指的是:
13、选词填空:情不自禁 迫不及待 目不转睛 五湖四海 应有尽有听了爸爸的介绍,我 的进入了一个个网站。网站里有新闻、动物天地、音乐欣、赏动画片儿等,网站里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我 的盯着屏幕,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网络世界真是太神奇了!的人们可以随时交流啦!”
14、“太好啦!大好啦!”听妈妈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两用两个“太好了”充分表达了。
“情不自禁”“欢呼”两个词语表现了。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2)省略号和“应有尽有”都表现了。
17、有了网络,五洲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1)“五湖四海”在此处指的是。
(2)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答:。(3)为什么说“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答:。
18、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一下子敞开了。(1)“地球一下子变小了”与前文的“ ”相呼应 这两句话都突出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看拼音写词语11-04
人教版六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09-16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女娲补天教案06-1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导读课教案10-0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范文11-1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