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2024-10-15

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精选7篇)

1.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篇一

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1 概述 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江苏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以下称“第一次水保规划”),并于12月完成了全省的第一次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这一期间,纳污能力核定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理念已越来越受到水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当地的.水资源保护相关规划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作 者:毛晓文 李天淳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10029 刊 名:江苏水利 英文刊名:JIANGSU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9) 分类号:X3 关键词: 

2.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篇二

1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情况

目前, 尽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国家规范尚未推出, 但已有部分省 (市) 率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起步较早的有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份, 广东早在2003年已完成了省级规划的编制, 福建厦门市的规划于2005年底通过了专家评审, 浙江也在2005年底2个县 (区) 试点的基础上, 于2006年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 对当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确定在苏州市吴中区、陕西省吴旗县、福建省永安市、辽宁省北票市开展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总结经验, 即将推出规划编制的国家规范, 并且为了强化林地资源保护利用, 国家林业局已实施了各省 (区) 林地定额管理制度。2007年河南省完成了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将资源落实到了山头地块, 并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因此, 河南省开展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时机较为成熟, 应尽快列入议事日程。

2 林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2.1 林地资源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 华北大平原的南端, 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44.3%, 平原面积约占55.7%。全省山地、丘陵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太行山、西部的伏牛山以及南部的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区, 山区是全省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区域内森林资源以天然阔叶林为主, 担负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的重任, 是全省生态公益林的主要分布区。全省平原主要位于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和南阳盆地, 平原地区森林资源以杨树、泡桐等四旁树为主, 是全省木材的主要产区。

据2003年河南省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全省土地总面积1 670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56.41万hm2, 占27.33%;非林业用地面积1 213.59万hm2, 占72.67%。

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270.3万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9.22%;疏林地面积9.03万hm2, 占1.98%;灌木林地面积59.83万hm2, 占13.1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5.64万hm2, 占7.81%;苗圃地面积3.07万hm2, 占0.67%;无林地面积78.54万hm2, 占17.21%。

在林分中, 用材林面积87.73万hm2, 占林分面积的44.37%;防护林面积94.67万hm2, 占47.88%;薪炭林面积5.97万hm2, 占3.02%;特用林面积9.35万hm2, 占4.73%。

全省森林覆盖率16.19%;灌木林地覆盖率3.58%;四旁树覆盖率2.87%。

2003年至今, 经过全省上下近五年的努力, 河南省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等有了明显变化和提高。因2008年河南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尚未审定, 故暂不能使用。

2.2 林地利用现状

全省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270.3万hm2, 占59.22%;无林地面积78.54万hm2, 占17.21%。林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从各县 (市、区) 林地利用现状分析, 普遍存在如下情况:

看, 全省各县 (市、区) 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2004年已经完成, 生态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结构总体上较为合理。全省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35个、森林公园95个, 但对二级林种如风景林、速生丰产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等还需进行规划调整。

二是随着各县 (市、区)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十分迅猛, 而耕地资源极为有限, 因此建设项目对林地需求量较大, 而且存在缺乏统筹安排、随意使用林地现象, 林地逆转的趋势明显。

三是林地确权发证率还不高, 林地权属管理工作相对滞后。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后, 随着河南省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和深化, 将为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思路

在具体分析各县 (市、区) 林地资源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分类管理的总体要求和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合理开发、有序利用的方针, 提出如下规划编制思路。

3.1 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确定林地保有总量

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 兼顾各县 (市、区) 经济社会的当前与长远发展需要, 统筹兼顾, 相互协调, 合理确定全县及各乡镇规划期内的林地总量, 对全县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总体安排。。一是在确定各规划期限时尽可能与县 (市、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相一致。二是协调好与县 (市、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关系, 并与相关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其他发展规划相适应。三是在分析近年来征占用林地情况和可供建设用地数量的基础上, 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以及林地定额管理的要求, 进行林地消长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进而提出各规划期的征占用林地控制数量, 真正实行征占用林地的定额管理和林地总量控制。

3.2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 进行林地主导利用的功能分区

一是以各县 (市、区) 最新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 结合林业区划成果、生态省和生态县建设规划、各类商品林建设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 (小区) 、森林公园建设规划等资料, 科学合理地进行林地生态服务与商品生产的功能区划。二是以地形地貌状况、林地利用方向这两个因素为区域布局的主导因子, 根据主导因子区域分布的相量保持村级区域的完整性并在地域上连片。例如某些区块虽与周边地区自然社会及林地利用方向差别较大, 但因区块面积不大, 尚不足以形成规模时, 则可就近并入相邻区域处理。三是对划分的区域内林地的经营利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评价, 规定区域的主导利用方向, 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分类管理。

3.3 从“三大体系”建设出发, 调整林地利用结构和确定保护等级

国家林业局2007年提出了建设林业“三大体系”的要求, 即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 因此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也应从“三大体系”建设出发, 科学合理调整林地利用结构, 顺应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是对生态林地进行适量调整, 由于全省各县 (市、区) 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已经完成, 可考虑在有条件的生态林中增加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林的比例。同时河南省各地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景观灿若繁星, 应充分发掘森林旅游潜力, 规划增加森林游憩面积, 服务于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的需要。此外, 河南省各地列入国家级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可考虑规划增加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数量。二是在商品林地中, 合理调整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丰林、一般用材林的结构, 增加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丰林的比例,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根据生态的脆弱性、区位的重要性、经济的重要性, 对黄河、淮河流域和重要湖库等重点区位和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以及特色经济林划定特殊保护、重点保护等级, 提出保护措施。

3.4 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实行商品林地流转管理

在商品林地的科学经营上, 应充分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和所取得的成果。一是以市场为导向,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要引导并提倡全社会办林业, 鼓励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和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 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要实行资产化与市场化管理, 对商品林的林木、林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依法进行使用权流转。同时加强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规范流转行为。凡发生使用权的变更流转, 双方应签订流转合同, 并依法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或换发林权证。三是商品林林地的经营和流转, 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因项目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的, 要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

3.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篇三

据介绍,《规划》是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的,是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根据内蒙古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成果,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56m3,基本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相同,但是分布很不均匀。全区水资源地区分布是东多西少,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减少。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06.60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6.22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量为96.87亿m3。

据了解,规划预测全区2015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总供水量为211.8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99.41亿m3,外流域调水9.92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为92.14亿m3,其他工程供水量10.40亿m3。全区多年平均需水量为216.02亿m3,缺水量为4.15亿m3,缺水率为1.92%。

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供水、调水工程、合理开发地下水工程建设和其他水资源利用,多年平均新增供水量30.6亿m3,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量15.9亿m3,新增地下水量4.6亿m3,其他水资源利用量10.1亿m3,基本可以满足自治区城市安全饮水、煤电等城市重要工业用水、发展农业及饲草料节水灌溉用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缓解地下水长期严重超采状况和发电等综合用水,提供供水保证。

4.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篇四

(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

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因素和问题,阐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提出生态旅

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2003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5.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篇五

加快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直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根据8月12-14日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上各单位的交流情况,目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缓慢。为推进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保证省、县级规划和林地“一张图”建设成果质量,请各单位进一步加大省、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力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省、县级规划编制工作的紧迫性。根据《国家林业局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0]203号)的精神,编制省、县级规划是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规划管地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 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大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力度。

二、明确责任,加快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文本编制进度。省级规划编制责任主体是省(区、市)人民政府,县级规划编制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能动性,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省级规划文本编制,报国家林业局审查;2011年9月30前完成县级规划试点工作,形成县级规划文本范本;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县级规划文本编制,报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审查。不能按期完成规划编制的,将暂缓下达2012年占用征收林地定额。

三、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林地落界工作分三批完成:北京、辽宁、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南、广东、贵州、青海、内蒙古森工、吉林森工、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森工13个单位,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天津、山西、吉林、上海、江苏、湖北、广西、海南、云南、甘肃、宁夏11个单位,2012年5月31日前完成;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西藏、陕西、新疆、新疆兵团12个单位,2012年10月31日前完成。各地林地落界成果须经县级单位全面自查、省级单位抽样检查、国家核查的方式进行检查验收。没有按时完成林地落界的单位,将暂缓下达下一年度占用征收林地定额。

四、加强沟通,建立工作进展报告制度。各单位要及时向国 家林业局报告进展情况,每月底和月中向本监测区国家林业局直属院报告林地落界和县级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国家林业局直属院汇总后,每月1日和15日向资源司报告。

附件: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上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 附件: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上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处理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1、省级规划编制与县级规划编制的关系。省级规划大纲已将规划基数、规划目标、分区布局与政策措施分解到县级单位,因此,省级规划大纲完成审查后,县级规划可与省级规划文本同步编制,不必等省级规划文本完成再编制县级规划。如果省级规划在批准过程中有调整,县级规划再按其要求进行调整。

2、县级规划编制与林地“一张图”建设的关系。县级规划是在省级规划分解基数和目标数据控制下编制,规划基期是2009年,林地“一张图”数据是现状数据,二者时间上有差异,两项工作可同步开展。

3、林地“一张图”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宗地落界的关系。由于省、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宗地勘界落界不是本次林地规划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4、林地“一张图”建设与二类调查成果的关系。林地落界工作是落实林地范围的基础区划。为确保二类调查成果的延续性和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可操作性,应在充分利用二类调查成果数据的基础上落实林地边界,而不是重新区划调查。

二、省、县级林地规划文本编制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1、开发区、高新区是否编制县级规划? 原则上县级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于开发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不需要编制县级规划。如确需单独编制,由省(区、市)自行确定。省(区、市)林业厅(局)要确保本辖区内林地规划不重不漏,对没有编制规划的区域按没有林地处理。

2、关于重点公益林地的概念和范畴问题?

根据《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以下简称《县级规划规程》)重点公益林地指依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划定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其他重点公益林地。在省、县级规划中,重点公益林地应分别列出国家级公益林地和省级重点公益林地的面积和比率。且重点公益林地只能调减,不能调整。

3、关于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问题?

省、县级林地规划须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当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相衔接,对于没有出台省级及以下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可在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编制,待当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时,再协调发改部门进行衔接。

4、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以及在耕地、交通、水利和建设用地上的造林是否可以纳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纳入林地规划。如果纳入规划,该部分数据应在规划基数和规划目标数据中单独记载和统计。

5、森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汇总后,是否需要汇总编制全省总的规划文本? 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及其所属林业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所属团场单独组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批后,其规划成果汇交到所在地的同级规划,且须编制相应的全省或全县规划。

6、省级规划文本完成审查后,在林地落界完成时,是否再调整或完善省级规划文本?

省级规划在报批前,规划基数及其分解到县级单位的规划基数、目标数可以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进行调整;省级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原则上不允许修改。如果规划数据需要进行较大调整,应提出修编申请进行修编。

7、县级规划是否需要编制专题研究报告?

根据《县级规划规程》,要根据当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8、全国是否有重点商品林划分的统一的标准?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难以统一确定重点商品林的划分标准。根据《全国林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点商品林原则上是指纳入Ⅲ级保护林地的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基地。

9、林地质量评定等级是否能制定出统一的量化和评定标准?

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成别,难以制定统一的标 准。各地可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落界规程》)中的资料性附录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省级单位为单位确定本区域的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

10、省、县级保护利用规划文本是否有统一文本结构要求?附图、附表格式是否有统一要求?

《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县级规划规程》已对规划文本结构、内容、附表、附图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其基础上增加相关内容。

11、县级规划中,林地功能区区划是绝对连片还是相对集中连片?

林地功能区区划,可以相对集中连片。

12、省级数据与县级数据是否允许有误差?

因省级规划与县级规划是在省级规划大纲通过审查后,同步编制,省级分解数据与县级数据应保持一致。如有误差,应控制在调查误差允许范围内。

13、上海市等城市主城区全部或大部分为建设用地,可否采取现状林地落界,不再编制规划?是否可合并编制规划?

对于林地很少的城市主城区,可以合并编制规划。如果仅落界不编规划,或仅编规划不落界,均按没有林地处理。

14、省(区)直属的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立编制规划,规划成果纳入所在县汇总,当否? 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单独编制规划,规划成果纳入所在地的县级规划,与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三、林地落界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有关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问题

1、省、县行政界线如何确定?

省界数据,采用民政部的勘界数据,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分发;县界数据应采用地方民政部门的勘界数据,由地方自行解决。对于省辖区内县界存在纠纷的情况,由省里协调确定本次林地规划的调查界线。行政界线数据,要确保全国范围和省际范围内不重不漏。

2、个别省界,如青海省界(线文件),存在双线、飞地现象,如何处理?

由省(区、市)厅(局)协调相邻省份,按管理实际协商落界范围,确保不重不漏。

3、按照《落界规程》,区划系统为县—乡—村—林班—小班,但部分牧区县,如青海南部缺少明确的村界线,如何处理?

可根据当地管理实际,灵活处理,要确保林地落界范围不重不漏。

4、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的转换如何实现?

由于国家测绘局对于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系转换参数实行保密管理,因此没有精确的转换模型。目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 划设计院通过国家测绘局提供的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系分幅平移量实现了两个坐标系的系统转换。涉及两个坐标系转换的单位可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联系。

5、以河流为界的局、场界线由于河流改道而发生变化,本次落界时是否按影像修改局场界线?

可根据本地管理实际确定。如果对管理工作没有影响,可以进行调整。

6、有些省小班落界采用的软件平台尚未敲定。如山西省试点采用的是超图软件,国家拟采用的是ArcGIS,软件平台不统一如何处理?

为了不造成地方软件系统重复建设,本次规划不对各省(区、市)林地落界和林地“一张图”软件系统做要求。只要林地“一张图”成果数据经格式转换后符合《落界规程》的要求即可。

(二)有关专题信息方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1、林地规划中增加和减少的林地落界困难,是否需要落界? 增加林地,对于有未利用地的单位,需要将补充林地规划落实到现地;对于无未利用地的单位,不做要求。减少林地不要求落实到现地。

3、最小上图面积如何控制?

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确定最小上图面积。原则上,对于大面积林地中达到最小上图面积的小面积建设用地、耕地等非林地,需要区划出来;对于大面积林地 中达到最小上图面积的小面积其它地类,如未利用地等,可以按当地管理实际确定是否可纳入林地管理,如能纳入林地,则可不必单独区划。

4、林地落界的面积统计单位是什么?以县级单位为统计单位进行平差逐图斑计算面积,县级单位统计报表以图斑为基础进行汇总统计,省级单位以县级单位统计表为基础进行汇总统计,全国以省级单位为基础进行汇总统计。省级规划统计表统计到县级单位,县级规划统计表统计到乡级单位。

5、两条或多条林带交叉是否可只编制1个图斑号? 可以。原则上沿用当地二类调查处理方法。

6、两条或多条林带相距很近时,无法准确落在影像位置上,如何处理?

按《落界规程》,对宽度小于图上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可用单线符号表示,并标注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

7、对森林资源数据更新采用的数表(生长率、消耗率、收获量表)是否有要求?计算方法有无统一要求(单利、复利)?

采用当地森林资源清查或二类调查的数表和计算方法。

8、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地划分中,如何处理林地与现状地类,以及与林权证的关系?

原则上执行《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程》的地类划分标准。坚持维护林权证法律地位的原 则,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重点国有林区经营区的土地划为林地。

现有沼泽地可作为宜林地;局场址、居民点、林区道路、输电线路用地等纳入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我局已批准的征占用林地除外);现有湖泊和河流维持原地类不变,林中小溪等作为林地;现状为耕地的,要查清并标注该地是林权证发放前即为耕地,还是原是林地后被毁林开垦为耕地的。如果是被毁林开垦为耕地的,均作为宜林地,并制定还林规划。

9、林业部门与国土部门的林地概念与范畴不同,导致林地面积问题差别较大。

采用《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明确的林地概念和范畴,林地规划编制中可注明其中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确定的林地、部分园地、部分建设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

11、在林地落界工作完成后,林地落界数据与规划文本基数可能会出现不一致,如何处理?

二者之间允许有差异,但要保持衔接。理由是,规划基数是2009年的数据,林地落界是现状数据。

12、占用征收林地范围及林业工程范围上图有点困难且不精确,如何处理?

已发生的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范围要求上图,难以准确落 界的,可根据《落界规程》用线状或点状要素表示。林业工程范围要求上图。

13、林地落界各小班面积需要重新求积,将导致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产生变化,是否平差解决此类问题?

按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按《落界规程》求算的实际面积为准。以前工作中的统计问题应在本次林地落界工作中予以纠正,并要保证国家级公益林地数量。

14、由于二类调查年度不同,采用的卫片来源不同等原因,部分原有二类小班GIS数据和遥感影像有偏移,边界不吻合,如何处理?

执行《落界规程》,对原二类小班边界进行修改。原则上要求在原二类调查成图比例尺上,林地图斑边界与遥感影像的吻合程度达到《落界规程》的精度要求。

15、有关省、县级规划专题图制作所需的地理底图要素,如河流、道路等线划图可否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制作?

各省专题图制作地理底图要素,由各省(区、市)自行提取和制作。

16、林地落界图斑属性数据表字段缺少规划指标。如“规划地类”、“规划林种”、“规划森林类别”等。

根据《落界规程》和《县级规划规程》,规划内容中,仅要求落实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主体功能区、林地功能分区四项因子。如需增加其它字段,可根据当地实际和需要添加。

17、对易发生变化的林地(如农田林网、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落界后如何保护?

如果该部分地类纳入林地规划,应根据当地管理实际,确定保护、利用和发展措施。

18、请国家林业局明确县级林地落界结果与省级分解指标的变动幅度。

不能统一确定。因为各地林地和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不同。县级林地落界结果为现状数据,省级分解数据为以2009年为基础的规划基数。原则上林地落界结果要与省级分解基数、县级林地发展趋势相衔接。

19、部分单位要求林地规划与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结合,按照《落界规程》,集体林地权属要求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三种情况填写,部分省,如青海省集体林权改革尚未完成,暂时无法落实权属,如何处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宗地落界不是本次林地规划的主要工作,不对其做明确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调查因子。对于没有进行林改的集体林地,可只填写到林地所有权,不填写林木经营权,代码为“20”。

20、二类小班边界与林改宗地边界不吻合,范围不一致,如何确定林地边界? 本次林地落界工作,以二类调查成果和遥感影像底图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补充调查和林权发证资料,实事求是的落实林地 边界。

21、在满足《落界规程》的基础上,同时保留原有二类数据属性,建议增加细化的属性字段,如起源细化(纯天然或人工促进或天然萌生或植苗或直播或飞播或人工萌生)、土层细化(≤15或16-30或31-50或51-100或>100);是否可以增加部分因子,如海拔高、平均树高等。

6.湖南省畜牧养殖业发展规划 篇六

内容提要: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养殖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2011年,我省将重点支持4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万亩精养鱼池进行标准化改造,着力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5%以上。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做到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防疫设施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到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做到,场内排灌设施和水处理系统良好,塘坝护坡等基础设施完善,水质环境优良。

●着力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加大对宁乡花猪、湖南黑猪、湘西黄牛、洞庭湖大闸蟹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

1月7日召开的全省养殖业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省养殖业将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加快转变养殖发展方式,增强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素质。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养殖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2011年,我省将重点支持4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万亩精养鱼池进行标准化改造,着力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5%以上。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做到人畜分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防疫设施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到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要做到,场内排灌设施和水处理系统良好,塘坝护坡等基础设施完善,水质环境优良。

做强肉类加工、饲料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养殖业产业化经营、多环节增效。我省今年将继续重点支持和培育如新五丰U鲜肉、唐人神、临武鸭等知名肉类品牌做大做强,大力推广湘潭的“伟鸿模式”,采取产销联建等形式,使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同时,加大对宁乡花猪、湖南黑猪、湘西黄牛、洞庭湖大闸蟹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打造特色品牌。

7.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 篇七

但随着经营体制的改革,因诸多方面没有协调发展,南山草地生产能力发生很大变化,农牧民从事奶牛养殖效益下降,草山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后劲,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高草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为全面掌握南山草地资源的现状,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受南山牧场委托,我们组织了南山草地利用现状评价专家组,通过社会调查,草地生产能力测定和实验室检测等措施,对南山草地利用现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

1 评价的时间、内容及依据

1.1 评价时间

2007年7月20~26日。

1.2 评价内容

草地生产力,草地生境,土壤肥力,气候,草地利用。

1.3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农业部颁布实施的《草畜平衡条例》和《禁牧、休牧、轮牧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及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规程。

2 评价指标及方法

2.1 评测指标

牧草主要有高度、盖度、牧草鲜草产量;土壤肥力主要有有机质、NPK含量;气候主要有降水量、积温、气温;奶牛饲养数量和人工草地面积。

2.2 评估草地的选择

评估区域内充分考虑到坡向、坡度、海拔等因子[2]的变化及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的不同,在牧场内选取紫阳峰、斯文坳、鸡爪坪、荞麦冲、板力坪、茅坪、新建坳、建家坪、万家屋场、三根楠竹10块有代表性的草地,每块选取1个点(新建坳选取2个点,一个点是家畜已经采食过的人工草地,一个点是今年休闲的人工草地),每个点做三个重复,其中以新建坳休闲的人工草地为对照。

2.3 测定方法

于每个样区随机选取样方,离开样区边缘50cm以上以避免边缘效应[3]。用铁丝做成一个50cm×50cm的样方框,在样区将样方框随机抛出,每个样区在不同的地点做三个重复,然后按照以下方法测定如下数据:

群落高度采用直尺测定,将直尺紧贴地面,测定牧草的自然高度,重复测定50次。群落盖度和植物种数采用目测法测定。

生产力以每年每个样方单元(0.25m2)地上生物量,将样方框内所有生物的地上部分齐地面剪下称重。

土样采集与分析:在每个样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个样点采集土壤样品,土样采集厚度20cm,重复三次。将所有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挑出砾石及植物根系并充分混合均匀,风干后分别用1mm和0.2mm分样筛筛取样品待用。土壤有机质采用重络酸钾外加热容量法,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4,5]。

气候数据从城步县气象局获得。其它数据由牧场提供。

3 数据的采集与对比

3.1 牧草生长、生产情况

3.1.1 人工草地当前牧草生长、生产情况

牧草生长是草地性质的最主要特征。2007年7月20日,历时6天、专家组派出野外工作组对南山草地牧草的植被特征和生产能力进行了实地测定。结果见下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南山牧场的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牧草高度及盖度在不同地段是不同的。今年禁牧的新建坳1号人工牧草地的鲜草产量、牧草高度及盖度为最高,分别达到14 800 kg/hm2、15.9cm和100%。鲜草产量其次为紫阳峰人工草地,达到了4 027kg/hm2,处于第三位的是斯文坳人工草地,为3 533 kg/hm2,最低的是位于三根楠竹的人工草地为1 253 kg/hm2,仅为最高的8.47%。牧草盖度平均为73.15%,位于第一位的是万家屋场的人工草地为88%,最低的是板力坪人工草地为62.67%,。草地牧草高度平均为6.57cm,变化范围在15.9cm~3.99cm,禁牧的新建坳1号人工牧草地为15.9cm,是紫阳峰人工草地最低为3.99cm。

3.1.2 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生产年度变化

据调查和实地测定(见表2),南山牧场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具有明显的年度变化。南山牧场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总的变化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呈下降趋势。据统计,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和90年代的初期,分别达到40000kg/hm2和48 800kg/hm2。2007年放牧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为2 577kg/hm2,为1980年的8.94%,为1990年的7.33%。禁牧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则达到14 800kg/hm2,比放牧草地的鲜草产量高出11 223kg/hm2,高出了3.14倍,但仍远低于1980年和1990年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仅为1980年和1990年代的37%和30%。

3.2 草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研究[6]表明,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草地及其土壤进行研究能够深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从而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南山牧场人工草地的土壤肥力各项指标随着年度的变化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县农业局调查,上世纪80年代南山牧场0~2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为8.36%,含氮量为0.34%,速效钾100×10-6。2007年测定的结果是0~2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为2.43%,含氮量为0.178%,速效钾50.6×10-6,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29%、52%和50%。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最大(见表3)。

3.3 气候条件的变化

近年来,南山牧场受地球大气的影响,其年均温、年均积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见表4)。2000年以后,南山牧场的年均温比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0.4℃,比20世纪的80年代上升了0.7℃;年积温变化更为明显,2000年以后的年积温比20世纪的90年代高231.8℃,比20世纪的80年代高337.8℃。降水量不但下降,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大到暴雨时常出现,有时则会出现长时间不降雨而出现干旱现象。

3.4 人工草地建设情况

人工草地作为草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约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系统之一[7],是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以及提高农牧民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8,9,10,11]。因此,了解南山牧场在不同阶段人工草地建设规模及载畜量,分析之间的关联性,为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20世纪的70年代起,南山牧场投资建设人工草场,以大幅度提高天然草地的鲜草产量,改善草地牧草的质量,发展奶牛业。从表5中可以得知,南山人工草地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工草地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年已建成人工草地7 200 hm2,比1980年增加了6 307hm2,增长了8倍。比1990年增长了29%。南山牧场饲养的奶牛数量在20余年的时间里增加了5.26倍,由1 085头增加到5 708头,但头平产奶量从4 000kg只增长到4 500kg,增长幅度不大。

4 评价结论

4.1 人工草地退化严重,人工草地生产性能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

从南山牧场现场工作组调查数据分析,南山牧场人工草场的鲜草产量下降明显。不同地段、不同年限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不同。1980年以来,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连续下降,27年间年均下降幅度达3.47%。草地植被盖度最低已下降到62%左右,草地地表出现裸露。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下降,2007年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质下降到2.43%,含氮量下降到0.178%,速效钾浓度的质量分数下降到50.6×10-6,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到1980年的30%,而含氮量和速效钾则只有1980年的50%。

4.2 牧场草地环境正在恶化

由于草地植被高度降低,对天然雨水的阻滞作用明显降低。牧草盖度下降,草地抵抗雨水的冲刷作用进一步削弱,草地对水的涵蕴作用减弱。研究[12]也发现,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在目前草地植被覆盖度下降,气温升高,降雨日趋集中的情况下,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加剧。草地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4.3 草地的病虫害、鼠害严重,灌木蔓延加剧

南山牧场草地虫害主要是粘虫,每年的4到6月期间,粘虫在迁徙性的途中经过南山,在南山草地要停留2个月左右的时间,时间虽短,但由于粘虫是一种集居性害虫,成群数量大,所以对牧草的危害甚大,粘虫主要危害牧草的根,往往导致牧草成片死亡。粘虫对南山草地的危害是一年一小害,三年一大害。粘虫危害时牧草损失在2×106kg到3×107kg不等。危害面积在333.3hm2到2 000 hm2之间。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到1 000万元。南山人工草地的鼠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鼠害危害面积在133.3 hm2到200 hm2。草地的毒草及杂草正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侵占人工草地,已占到草场总面积的6%左右。灌木蔓延在近几年呈加剧趋势,接近占到草场总面积的10%。

5 产生的主要原因

5.1 对《草原法》的学习宣传、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草地的权属不清,职责不明,农牧民法制观念淡薄。农牧民对草地只利用,不管理,不规划,不投入。草地流转未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流转处于无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5.2 草地管理不到位

南山牧场是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南山草地由亚华公司经营管理,而亚华每年仅付给南山牧场一定数额的草地使用费外,只负责收奶、加工、上市,南山牧场主要负责人员和机构的管理,草地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化和半真空状态,管理措施难以到位。

5.3 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草地属国家所有,农民投入缺乏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对南方草地建设明显趋少,南山争取到的国家资金十分有限,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南山人工草场的建设速度已明显滞后于奶牛的发展速度。围栏、牧道等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围栏已是破烂不堪,所起作用不大。牧道水毁现象严重且相当部分牧道设置不合理。配套饲草基地严重不足。

5.4 奶牛的饲养管理粗放

南山奶牛长年累月在草地上放牧,再加之坡度太陡,土壤厚度较薄,长时间的践踏甚至引起整个草层因奶牛机械力的作用造成剥离、脱落,牧草长期处于磨损和破坏状态;并引起土壤紧实,造成牧草生长缓慢,活力和抗性下降;全天候放牧,奶牛的粪便都直接排在牧草上,牛粪覆盖的地方引起建群草死亡、杂草生长旺盛,牛粪污染破坏草山严重;草地缺乏有规划地休闲时间,牧草得不到有效地恢复性生长。奶牛的补饲不能按奶牛生长和生产所需进行,奶牛的鲜奶产量明显下降,农民的饲养效益得不到保障,草地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6 建议意见

6.1 理顺草地的管理体制,明确草地的权属范围

建议召开有亚华公司、城步县、省局、市局领导参加的协调会,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明确草地的管理权限。从现有体制看,南山草地经营权已归属亚华上市公司,草山由谁管理,亚华公司应委托明确管理权属。二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亚华上市后,南山已成为亚华重要股东,亚华理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除按股分配所得利润外,还应提取一定数额的再生产基金投入南山基地发展生产。南山牧场也应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地方政府财政也应共同投入,加快南山草地建设步伐。三是贯彻落实《草原法》,完善南山草地的定权发证工作。

6.2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综合治理草地

一是尽快制订草山保护建设利用中长期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必须从南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本着草地的科学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让农民首先富起来的原则,合理布局草地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南山的快速稳定发展。二是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保障草地的有序、合理科学流转。三是综合治理人工草地。以恢复植被为主,重建为辅,尽快提高人工草地生产能力。

6.3 强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栏舍和环保设施建设,加快草地围栏、牧道、灌溉、青贮窖(池)、挤奶间等配套设施建设。

6.4 加大草地的改良力度,加强草地的保护利用

提高以施肥为主的田间管理水平,加快人工草地改良建设速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周边农民的牛群进入草地加重草地的负担,坚决制止乱采滥采破坏草地的行为,控制鼠虫害和毒杂草的危害。

6.5 科学利用,永续使用

一是以草定畜,对超载区要减少饲养牲畜头数,对利用不充分的草地要强化应用。对南山草场全面开展草地生产能力的测定,根据草地的鲜草产量和质量确定奶牛饲养数量。二是改全天候放牧为适度放牧,大力发展季节性畜牧业。三是积极推广划区轮牧和半舍饲圈养为主的科学利用方式。积极试种高产优质的人工牧草品种,推广青贮模式,保证牲畜舍饲的饲料需要。四是对于坡度在45°以上的草地和退化严重的草地要实行禁牧和休牧,以恢复草地植被。五是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要力争实现每一头奶牛能配套一亩饲草料地。六是积极发展周边农民开展人工种草和建设人工草地,冬天来临,南山牧场的奶牛可以下山饲养越冬,以保障饲养效益。

6.6 加大技术应用水平,为南山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是提高引智力度。要放眼全局,要从南山长远发展入手,引进有真才实学、能扎实为南山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才到领导岗位上来。场内主要领导要对草地建设开发利用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每片要有专门的技术作管理人员抓。尽快委托成立草地监理站,严格执法。二是加大对牧民种草、饲养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牧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推广先进适应技术,用技术来全面提升生产水平,促进生产的良性发展,促进草地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四是加强科研工作。建议成立草地建设和奶牛饲养科研协作组,科研经费由协作成员共同赞助,亚华、南山各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在南山设立科研点,开展对草地的生产规律、植被演潜规律、奶牛的放牧管理、划区轮牧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南山草地建设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通过对南山牧场草地生产力、土壤肥力、气候、草地利用等因子进行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草地生产力下降迅速,盖度平均为73.15%,高度平均为6.57cm,产草量仅为1980年的8.94%;土壤肥力也下降严重,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仅为1980年时的29%、52.3%、50.6%;草地病虫鼠害严重,灌木化蔓延,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监督管理不到位,投入严重不足,过度利用且利用方式落后等,因而必须针对上述原因加以解决,才能确保草场科学利用、永续使用。

关键词:南山牧场,草地资源,评价,退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友谊,龙瑞军,林慧龙,等.草地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草业学报,2008,17(2):143~150.

[2]黄晓霞,韩金萨,刘金儒,等.小五台山亚高山草甸植物化学成分研究[J].草业科学,2009,26(3):1~8.

[3]柴琦,李霞,梁天刚.北疆牧区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与评价[J].草业科学,2009,26(4):12~15.

[4]韩建国,韩永伟,孙铁军,等.农牧交错带退牧还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4,13(4):21~22.

[5]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3~36.

[6]干友民,李友志,泽柏,等.川西北亚高山草地不同退化梯度草地土壤养分变化[J].草业学报,2005,14(2):38~42.

[7]苏加义,赵红梅.国外人工草地[J].草食家畜,2003,(2):65~66.

[8]牛书丽,蒋高明.人工草地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1662~1666.

[9]胡自治.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种和环境治理中主要意义[J].草原与草坪,2000,(1):12~18.

[10]孙福.论人工草地生产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畜牧,2003,(2):41~44.

[11]张众,刘天明.我国人工草地类型划分探讨[J].中国草地,2004,26(5):32~36.

上一篇:我的家乡真美丽五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年度安全培训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