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语文复习

2024-12-10

高一下语文复习(11篇)

1.高一下语文复习 篇一

作文复习

一、作文审题复习

(一)命题、话题作文

1、审准关键词,不可随意改变更换关键词。

2、审准材料,准确理解关键词的内涵。材料一般是对题目或话题的阐释与补充。例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需要不断往前走,同时也需要经常回头。“回头”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视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哪几步走对了,哪几步走错了,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等等。人的高明往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懂得回头;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及时回头。

请以“人生需要多回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3、明确写作对象,缩小写作范围,集中写作内容。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赵丽宏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请以“守护心中的绿树”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二)材料作文

1、把材料话题化,即概括中心事件后得出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中心话题得出一个明确的观点。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弟子问智者,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

智者反问弟子:如果你是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在途中遇到一只疯狗,莫名其妙地对你狂吠,你会:

一、绕过它,继续走自己的路。

二、趴下来,也对它狂吠。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明白,什么才是理性的选择。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选择的是什么?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层进式议论文。例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据报道,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对此,网上议论纷纷。

网友甲:“琪琪对生命不负责任,选择自杀来逃避人生中的坎坷不可取。”1

网友乙:“店主只是怀疑就在网上发布她人图片,怎能这样呢?”

网友丙:“网友们仅凭一面之词就实施人肉搜索,曝光别人信息,这是一种网络暴力。”

网友丁:“同学们只根据网络信息就对琪琪乱加指点评议,最终也害了琪琪。”

„„

要求:①写一篇议论文。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概括材料中心,根据材料中心立意。例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人,不结婚也

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借口”,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自行立意,自拟标题;(2)

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

二、议论文写作思路

1、层进式:

(1)摆现象——明观点——论危害(或好处)——挖根源——提办法”。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文章主体部分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

① 是什么

② 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 怎么做

2、并列式:其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从“怎么做”的角度来展开,即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思考的路径可以是从“为什么会出现反面情况”反推出正确的方法与途径。例如以“做计划”为话题,可以思考“为什么计划常常会失败?”,是自己故意这样戏弄造化?是自己心甘情愿让计划随春水流去?不,这都是因为我们在做决定选目标时过于草率,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做好放长线钓大鱼的准备。因此,可以围绕“我们做计划需要三思”的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一思距离,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二思决心,意志与懒惰的抗争,坚强与怯懦的决斗。三思能力,财力、人力、生命力等。

提纲训练:按要求完成以下练习:

(1)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的提纲;

题目:

中心论点:分论点1:

分论点2:分论点3:

(2)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的提纲;

题目:

中心论点:分论点1:

分论点2:分论点3: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麝香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

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

歌除外),所琮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题目:

中心论点:分论点1:

分论点2:分论点3: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1、立意自定;

2、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题目:

中心论点:分论点1:

分论点2:分论点3: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2013年9月,第十七届威尼斯电影节落下帷幕,台湾著名导演、编剧蔡明亮的新作《郊游》获得评委会大奖。作为导演、编剧,蔡明亮的每一部影片无不个性十足,因此,他的影片才屡获国际大奖,奠定了他在台湾乃至世界影坛的地位。

“电影是什么?是创作还是讨好?电影是让你思考、探索、追究人生意义的一个工具。我有一些原则,首先坚持不修剪,第二个就是要用胶片。”蔡明亮说,如果一味迎合主流市场,到最后只能快速地被边缘化。

材料二:张欣冉是合肥师范附小六年级学生,2013年8月,她获得了“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1万元。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是国内首个以“关注个性、尊重个性、保护个性”为主题,以“助力青少年个性成长”为目标,且发放力度最大、评选形式最具创新性的民间奖学金。发起人兼首席专家严介和表示:“‘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这朵个性之花能在个性学子身上结果,尽管方式略显稚嫩,但却真诚地对‘个性’做出了回应,这让我倍感欣慰。”

请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他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他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

中心论点:分论点1:

分论点2:分论点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示例: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的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常言道,伯乐识马。又有言道:被伯乐发现之前的马,才是真正的好马。故伯乐有功,他发现了好马;伯乐有过,他可能毁了好马。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立意角度参考:

①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赏识;

③伯乐不一定识马;

④伯乐是可能毁了好马(《伤仲永》;固有的(教育)机制模式等对人才的束缚„„); ⑤也可能是好马自己毁了自己。(成名后的好马不思进取,不能超越自己„„)

2.高一下语文复习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习的激情

应该说,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基础年级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是, 一旦进入高三, 迫于压力, 我们教师一直以高考、分数来压制学生, 强制学生学习。语文课除了教师讲, 就是学生练, 扼杀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 我认为, 要想复习课堂高效, 教师要从高考的压力阴影中解放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 做了一些尝试, 应该说, 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的。

(一) 用导语引发学生的热情

导语是一节课的切入点。于漪老师曾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 我们高三的复习课忽略了导语的设计, 专题复习只是生硬的告白式:“这一节课我们复习……”其实, 高三的语文课更需要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进行诗歌鉴赏的专题复习时, 我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诗歌的思想情感, 就以历年的高考题中有关诗歌思想情感的问题作开场白, 既让学生了解了高考的基本要求, 又让学生生发了学习的欲望, 一举两得。

(二) 用活动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而在我们高三, 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 久而久之, 学生习惯于单打独斗, 课堂气氛沉闷, 思维速度缓慢, 思维模式固化, 遇到灵活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其实, 我认为, 在高三这一紧张的时期, 设计组织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压力的释放,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字音题不仅复习量大, 而且枯燥乏味, 学生难以掌握, 而且遗忘率高, 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棘手的一种题型。如何才能克服这个问题, 我将学生根据座位分成若干小组, 再将同宿舍的分成一组, 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互相“找茬”并记录, 每周进行一次汇总, 将典型的错误集中讲解, 这样, 学生们天天复习字音, 天天练习字音, 到了二轮复习时, 每次测试, 我们班的字音正确率都在90%以上。再比如成语的积累, 我定期在班上举行成语接龙比赛, 有时甚至自己也加入活动。这样, 学生在课后就会主动去积累成语, 而且不会觉得枯燥, 省下了大量的课内时间, 其实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系统的专题复习与零散的小练习穿插进行

我们传统的复习方式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推进,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一个专题动辄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 越到最后效率越低,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其实, 我们可以在传统的专题中穿插一些小练习, 比如, 复习文言文时, 可以穿插一些诗歌鉴赏练习, 在复习现代文时穿插一两篇作文的训练。总之, 我们要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适时调整, 始终保持学生的热情, 尽量使复习效率最大化。

三.开启思维, 让学生学会主动“下潜”

新课改倡导研究性学习, 主张让学生合作探究。但现实状况却是, 教师动辄就活动、讨论, 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去讨论, 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后还是昏昏然。久而久之, 学生对合作讨论形成了一种依赖, 不管什么问题, 非讨论不能解决。尤其是那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 思考问题只是浮于表面, 缺少了深度, 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都知道, 高考考的是个人的能力, 完全依赖于小组活动的学生肯定是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的。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 并主动深入思考, 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 我会经常介绍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其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况味, 社会心态等, 或口头陈述, 或写成评论文章。“70码”事件、“挟尸要价”、“我爸是李刚”、“裸捐”等热点事件, 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过。学生们由于平时与外界接触少, 对这些事件很感兴趣, 所以参与度很高, 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们班的同学思维深度有了明显提高,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摘要: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一味地以练习、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地毯式、超低空的“轰炸”, 学生疲于应付, 参与度低, 甚而出现大面积的厌学、抵触情绪, 老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笔者针对这一现象, 采取措施, 提高了高三语文课堂的复习效率。

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三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A.(liào)铐

(fèn)

(zhuó)有成效

纵横(bǎi)阖

B.(jǐ)予

(jiān)

言简意(gāi)

余勇可(gǔ)

C.(dòng)吓

(cì)候

命途多(chuǎn)

诗味(jùn)永

D.(qí)角

(hōng)笑

方兴未(ài)

时乖命(jiǎn)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他(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_____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他们承诺给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_____。

(3)即便是遭了笞刑,卡西莫多也没有认识到副主教克洛德表面上_____,内心却自私阴险。

A.而且权力文质彬彬

B.而且权利道貌岸然

C.但权利道貌岸然

D.但权力文质彬彬

3. 下列对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主张君王应施仁政。《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多才多艺,能诗词。她以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为依据创作,自成一家,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因词作风格相似,与辛弃疾并称“二安”。

C.唐初,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他记述盛会的序文,是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D.《秋声赋》是欧阳修的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该篇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立意新颖。

4. 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具有可辩性,不超过10字。(6分)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外一面墙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那一瞬间,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执著!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1)甲方辩论题目: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乙方辩论题目: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5. “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卡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尔扎克葬词(节选)

雨 果

各位先生: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 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中。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6. 作者说“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天才”一词在演讲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揣摩下面的不同译文,任选一句,说说哪种译法更好及理由。(3分)

(1)A. 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B. 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人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句好,理由:

(2)A.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B.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

句好,理由:

9. 仿照文中画线语句的结构形式,另写一句话。(3分)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雷雨》的多种阐释(节选)

钱理群

曹禺正是在提醒读者、观众要注意他的《雷雨》的诗性特征:他的主体生命的投入,情感、情绪以及对宇宙间、人的命运中一些不可理解的东西,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思考与探寻……于是,人们穿透过戏剧的情节,人物的性格,注意到了曹禺的意象与观念。

首先是“郁热”。这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气氛,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雷雨》是一出“夏天的戏剧”。同时,这也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并且显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于是,人们发现,《雷雨》里,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这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追求绝对理想的精神幻梦。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一点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_____________但所有人物的所有这一切“情热”(欲望与追求),人在剧中又被一种人所不能把握的强大的力量压抑着,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的“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二者的撞击,就造成了人的巨大的精神痛苦。由此而引发出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近乎疯狂的,白热,短暂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这是一种自我毁灭。

于是又有了“挣扎”与“残酷”的发现。

在整个第三幕里,四凤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这是颇耐寻味的:所有的人都死死地抓住她,借以解救——周冲把四凤看做“引路人”,想仰仗她的帮助,一起走到理想地,因而也是现实中永远得不到的“我们的真世界”里去;鲁妈恳求四凤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以使自己永远地摆脱发生在昨天,今天又重唤起的噩梦;而周萍,他是把四凤作为能够“把他从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的“心内的太阳”的,他要借助于流动在四凤身上的青春的热血,灌注于自己的生命的空壳内,使之有力量打开“狭的笼”,离开“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在这里,无论是周冲,还是鲁妈,周萍,都表现出一种要从现存的不可忍受的生存方式中“挣扎”出来的强烈欲念,然而不但他们自身没有自我挣扎、自我解救的力量,而且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也没有发现任何足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的外在力量。于是,他们就只有心造出一个充满美和力的幻影,这就是四凤。而这一切绝望的挣扎又反过来给现实的四凤——一个没有文化,多少有些虚荣心的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加以她不可能承受的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前述所有的人的挣扎的努力,在四凤的感觉中都成了一种威逼:周冲逼她一起飞,鲁妈逼她对天发誓,周萍逼她幽会,这都隐含着一种残忍,而且令人恐惧——舞台上那一声声的雷响,正加深着这种恐惧感。这不仅在生理上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而且精神上的压力也已超过了这些善良的男女所能承受的心理极限。于是,他们终于走到了最后——最有理由活着,对于死亡最没有思想准备的四凤与周冲死了,而经历了这一切,最不愿意活着的侍萍与繁漪却偏偏活了下来——这结局是残忍并且令人恐惧的。这样,我们终于把握住了在曲折的情节背后蕴含着的曹禺式的观念:“挣扎”与“残酷”。这在《雷雨•序》里,已有过明确的表述。

这“挣扎”与“残酷”,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悲凉”与“恐惧”,都是曹禺对生命,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审美形态的独特发现。

10. 第一段“曹禺的意象与观念”是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发“郁热”的?(4分)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教材,仿照第三段中对“情热”的几个例释,在横线处填上鲁侍萍或周朴园的“情热”表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颇耐寻味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4. 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季氏将有于颛臾

百忧感其心,万劳其形

B.无乃尔是

是寡人之

C.陈力就,不能者止

不欲与廉颇争

D.则将焉用彼

萍水逢,尽是他乡之客

15.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① 危不持,颠而不扶

② 襟三江带五湖

B.之:① 吾恐季孙

② 乃其一气余烈

C.于:① 而谋动干戈邦内

②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以:① 何伐为

② 因为长句,歌赠之

16. 孔子不赞成“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文句任选两条加以评点。(4分)

示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评点:季氏借发兵讨伐颛臾以削弱鲁君实力的“醉翁之意”,一语道破;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任意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选择一个造句。(4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请翻译下面的文句。(6分)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5分)

秋 声 无 形 也 却 写 得 形 色 宛 然 读 之 使 人 悄 然 而 悲 肃 然 而 恐 真 可 谓 绘 风 乎 矣(钟惺《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修庐陵全集》卷一引)

五、(16分)

2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第二联“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描绘了景物的特点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曾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名句填空。(8分,任选8题)

(1)蜀道之难,_____________。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4)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

(6)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

(8)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六、(60分)

23. 作文。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著作《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自己全力以赴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不留退路,才有出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 A[B.离间(jiàn)C.隽(juàn)永 D.犄 ( jī )角]

2. C(“但”表转折;“而且”表并列、递进。“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道貌岸然”形容形态庄严,现多讥讽意;“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朴实或文雅有礼貌)

3.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词多婉约;辛弃疾,字幼安,词多豪放,为两派代表人物。并称“二安”,是因号与字,而非风格)

4.(6分)(1)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2)面对挫折要重新选择。

5.(3分)提示: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以及场合。

6.(4分)① 高度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② 照应本段开头一句话。

7.(4分)① “天才”一词包含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的意义,是对巴尔扎克最好的评价。 ② 更能表现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

8.(3分,选出好得1分,理由2分)(1)A句,理由:反复强调巴尔扎克是受国家、人民尊重的天才,更能表现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2)A句,理由:“奔向”强调过程,而“奔到”强调结果;B是病句。

9.(句式1分,内容符合要求1分,语句通顺1分)示例:(1)他的一生是贫穷的,然而也是富足的,他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还多。(2)他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也是幸福的,他的朋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10.(6分)① “郁热”(或:欲望与追求); ② “挣扎”与“残酷”; ③ “悲凉”与“恐惧”。

11.(4分)① 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气氛; ② 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并且显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12.(2分)(即使是侍萍,周朴园)对充满痛苦的初恋的极其复杂的感情反应,正表明了对曾经有过的情爱的难以摆脱。(周、鲁两人任选其一即可,答案必须包含矛盾、复杂的感情反应以及难以摆脱之煎熬两方面1分,另语句衔接通顺1分)

13.(4分)① 他们都表现出要从现存的不可忍受的生存方式中“挣扎”出来的强烈欲念,但自身却没有自我挣扎、解救的力量,也没有发现任何外在力量。 ② 四凤是他们心造的充满美和力的幻影,而这绝望的挣扎又反过来给现实的四凤加以她不可能承受的超负荷的精神压力,这是一种“残酷”。(答案必须包括“挣扎”和“残酷”两方面,意对即可)

14. C(职位、位次。A.古代战争、祭祀为军国大事;事物。 B.指责,责备;过错。D.辅助的人;指代对方)

15. B(助词,的。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C.介词,表处所,在;介词,表比较,比。D.介词,“因为,凭”皆可解;连词,表目的,来)

16. ① 先王封国,不可伐; ② 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 社稷之臣,不当伐。

17.(4分)(1)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将责任推给季氏。(2)孔子抓住了要害,用比喻指出是管理者、辅佐者的过失,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3)一针见血,指出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

18.(4分)“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造句略。

19.(6分,每条2分)(1)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整文德教化来使他们臣服。(2)认真地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3)关山路远,行步艰难,有谁来可怜走投无路之人?

20. 秋声/无形也/却写得形色宛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可谓绘风乎矣

21.(1)(2分)“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与江流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寥廓高远的境界;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2)(2分)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3)以下两说均可。① 古人说法不正确。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侧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构思巧妙,言有尽而情无穷。 ② 古人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4分,意对即可)

22.(8分,任选8题)(1)难于上青天(2)不尽长江滚滚来(3)同是天涯沦落人(4)此情可待成追忆(5)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6)杨柳岸晓风残月(7)怎一个愁字了得(8)秋水共长天一色(9)望尽天涯路

4.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篇四

一、复习内容

1、本着回归课本的原则,利用好每单元的知识梳理,扎实掌握课内知识,回扣课本,积累重要字词,识记要求背诵的重要篇段。第三册《陈情表》、《屈原列传》、《古诗二首》、《兰亭集序》、《论语》六则,第四册《宋词二首》、《六国论》、《阿旁宫赋》、《滕王阁序》、《报任安书》。

2、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熟练运用“对译法”翻译句子。读懂浅显的文言文,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3、正确使用词语,能辨析修改常见病句。熟练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下定义,语句排序等常见的语言运用形式。

4、熟悉常见的诗歌鉴赏和大阅读鉴赏的术语,能结合文本熟练运用。提高书写速度,增强分条作答意识。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5、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拓宽视野,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流淌思想。

二、实施措施、提高自主复习的意识,保持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早读和课堂上都激情高涨,高效学习,认真研讨知识点和考点,重落实巩固,思考各考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力争上好每一节复习课,提高复习课堂效率。

2、自测试题应在讲析前自己先做好,了解自己的薄弱点,查漏补缺,重视基础,突破重难点,并落实巩固。

3、重视两次拉练。考前全力准备,考中认真对待,考后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满分卷。

4、利用阅读课和课下零散时间,认真研读满分作文例文,尤其是记叙文的例文。利用阅读材料《思雨飞花》积累文质兼美的精彩语段。

三、专项指导 强化记忆本学期开心台阶和知识梳理中的重点,及各次试卷之中自己出错的音和字,并注意把握规律。

(二)成语使用正误判断:解答要点在于一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二是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多加积累开心台阶及知识梳理中的重点。

(三)判断病句 :

主要考查考纲上的六种类型,考前要求对六种病句类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好各记一两个例句。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四)语句衔接题 :

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五)文言文阅读部分:建议在考前仔细翻译领会几段文言传记文,了解文言用法,熟悉知识考点,避免临场发挥失常。解题思路:先读一遍,了解大意→→看清题目要求→→实词要注意古今异义→→虚文对照,看有无添加的内容。

(六)古典诗词主观鉴赏部分

复习准备时一定要全面了解试题的命制类型和出题设问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思路大致为:先仔细阅读诗歌,领会大意→→看题目要求,对照诗歌逐一审题→→如果有注解等有效信息,一定要结合起来审查。一注意分条作答,条理清晰。二注意对术语的解析,不能脱离诗歌文本。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2.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切忌只断抒发自己见解,抛开文本。

3.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4.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5.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6.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调(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八)语言运用部分

首先注意读懂题意,然后注意要点(语段的中心句、句子的主干)归纳完整,最后对照检查字数和其他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乌市高一语文学期考试复习试卷 篇五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指”为信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束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压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

⑤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曼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

⑥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签字画押。蔚成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先民在掌握了

B.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出现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备法律效力。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西汉初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B 秦汉时期需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之一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索拉曼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

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è,古同“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gǎo)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B.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C.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D.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鸿门宴》中左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将军下面的属官,执掌军政。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体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列传》。

D.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黥刑又名墨刑、黵刑,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说文解字》:“黥,墨刑在面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5分)

译:

(2)“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

【注】 ①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②痴儿:指作者自己。③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

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1)《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高一下生物期末复习计划 篇六

以教材为根据, 以进步学生才能为关键,加强识记环节的组织与催促,使学生厚实掌握生物学基础常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使用生物学常识剖析疑问和解决疑问的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归纳本质,以期期末统考获得较好成果。

二、温习办法

1.坚持认真备课,加强沟通,探究高效的生物温习形式。

2.温习中重视基础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从学生掌握的角度动身,将教材的常识系统加以归类、整理,形成网络,将常识融会贯通。

3.掌握好课堂,精心组织好温习程序,进步课堂温习功率,向45分钟要质量。

4.期末温习时刻短,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①讲:串讲常识关键,整理常识头绪,构建常识系统。

②记:以教材为本,加强识记环节的组织与催促,强化记忆,拔升才能。

③练:精选精练,做到触类旁通,达到稳固常识的意图。

三、温习进度表

时刻内容补白6月16日星期一温习

榜首章第二章读: 教材

写: 常识点填空(卷子)

学生自立独立完结6月18日星期三温习

第三章第四章读: 教材

写: 常识点填空(卷子)

学生自立独立完结6月20日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温习

第五章第六章读: 教材

写: 常识点填空(卷子)

学生自立独立完结6月23日星期一温习榜首章第二章练: 精选精练6月25日星期三温习第三章第四章练: 精选精练6月27日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天小结:榜首、二、三、四章构建常识系统,精选精练6月30日星期一温习第五、六、七章第二章练: 精选精练7月2日星期三归纳温习一构建常识系统,精选精练7月4日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天归纳温习二构建常识系统,精选精练7月7日星期一总温习答疑解惑

7.高一下语文复习 篇七

一、背景

思维导图启发的是发散思维, 在教师教授相同知识点的基础上, 学生一定会比应用原先的教学模式看法要多。采用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灵活地设定教学的节点, 使之成为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和学生的知识思维发散后的平衡点, 为下一步的思维和教学奠定交流与思维基础。

从2005年起, 思维导图已经我国教学领域有了尝试性的使用, 通过这两年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我在平时实践中插入了思维导图的概念, 并且力求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

1.问题的提出

我们对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做了总结。下面分别对教材、学生和复习过程三个方面说明使用思维导图的内在需求。

首先, 从教材来说, 每个单元、每个专题的知识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 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的复习和整理, 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单元整体, 发现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其次, 从学生来说, 经历一个单元的学习, 都处在知识“点”的学习上, 没有把知识串起来,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和整理的习惯, 并形成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 甚至一个专题的知识, 更能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并能自主和系统地学习。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 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 科目较多 , 相对课改 前来说 , 课时和复 习时间都 相对较短。

(2) 一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

(3) 复习方法不正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复习过程方面。按照传统的复习方式, 只是教师简单地“炒冷饭”,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2.问题的解决

(1) 教材方面:课改后的教材, 化学的知识点是按照专题分类的。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梳理时, 也按教材的专题进行。具体的作图方法和过程会在第三部分的复习过程中谈到。

(2) 学生方面 :在完成每 个专题的学 习后 , 都要进行一 次测验。一般只有在测试前学生才会对此专题知识点进行梳理。有了上述思维导图, 考前复习就变得事半功倍。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把学生引入到思维导图的制作中, 让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 使每次的思维导图复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 并且对知识点了如指掌。

(3) 复习过程

①组织概念, 勾勒知识结构图。

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特别是不能形成概念网络, 更不能比较深刻地了解概念间的联系, 这成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概念结构, 但是由于检查不及时等原因, 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我们要定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以备复习测试。

②教师制作模版, 从大的方面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引导学生按照模板完成内容。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 并且高一第一学期遇到的概念结构比较复杂, 因此我先做了两个模版, 分两堂课供学生使用。例如:在一堂课中, 我们对专题一、专题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制作了下面的模板 (如图1所示) 。学生根据模版总结回忆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它们的关系, 并在文本输入区将各个概念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如图2所示) 。如果学生有新的想法和想要注意的地方可以在模板中注明 (如图3所示) 。

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和动脑思考, 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当然, 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完成一个复习, 最终建成牢固的知识点网络。

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作品。

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动手,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构造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如图4、图5所示的是学生在复习“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时总结的知识结构图。这里不仅列出了各个知识点, 而且包含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要求学生在第一堂课后分小组互动协作, 形成以小组为区分的知识点思维导图制作团队, 在第二节课时我们进行作品交流, 知识点可大可小, 没有限制。

④学生相互分享思维导图作品。

在第二课时, 我要求学生将第一堂课后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部分知识点的覆盖,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思维导图。

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许多学生已经翻开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思维导图, 互相分享。我提醒同学们, 知识点的大小有差别, 在短时间内完全复习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自觉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 这样到了最后复习就能面面俱到。

让学生分享思维导图的做法有很多好处:

(1) 如果学生之间梳理的知识不同, 就可以起到相互知识点互补测试的作用。

(2) 如果知识点相同 , 就可以分享 思维导图的 制作经验 , 提高思维导图的可用性。

(3) 可以营造学生相互学习的氛围。

实践表明, 学生制作并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能够调动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成就感,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 也使他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甚至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从而有新的理解, 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

三、收获与反思

1.复 习 是 对 已 学 知 识 的 再 次 学 习 , 是 与 遗 忘 作 斗 争 的 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学习要有所成就, 必须经常复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复习是一个重要阶段, 是巩固阶段性成果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 我们不能放养,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和复习, 查缺补漏, 最终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成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一部分。复习应该抓住重点, 而不是详细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应该着重讲解, 对于一般问题要列出知识结构的纲要。这样, 学生的知识就会结构化、体系化, 最终达到良好效果。

2.怎样才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制订复习计划, 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走下去, 直到把全部内容跑遍, 最后讲一些学生常见、没见的题型。老师的任务完成了, 可是学生的任务却没有, 学生心里没有数, 不知道自己复习得怎样。老师是“看学生的造化”, 学生是“哈巴吃汤圆”。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起到自主复习的作用, 而老师则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复习中, 使他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复习, 通过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做到心中有数。

3.在复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带来很多效益。重要的关键词可以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集中精力, 在关键词之间容易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样, 学生会逐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并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学生会处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 提高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四、结语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思维导图以小组形式展示, 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梳理, 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思维的工具, 必将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工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利用思维导图贯穿整个问题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 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化学教学, 体现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课堂互动的可管理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张豪锋, 王娟, 王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12.

[3]齐伟.系列1: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教育技术导刊, 2005.5.

8.新课改下的中考语文复习策略 篇八

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改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成了师生的共识,教师讲课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偏激做法,甚至有些人到了“谈知识变色”的地步,似乎一提知识与基础,便违背了课改要求,其不知任何变革,离开了知识基础,都是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只要评价的手段以考试为主,我们便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语文复习中要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方法组成整体,形成知识网络。我们要引导学生编写自己的“知识全书”:如“文体知识一览”、“单元知识小辑”、“全册知识浓缩”、“通假字一览”、“古今文化常识汇编”、“典型文言实词汇编”、“特殊文言句式专辑”、“形态各异的比喻句”、“常见修辞格一览”、“古今名家锤炼字词一瞥”、“作家作品一览”、“文学形象比较”等,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编写的过程中,比较、分析、归类,探索认知和识记的规律,品味探究整合知识的喜悦,从兴趣入手,对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将大有裨益。

二、关注创新意识,培养表述能力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变革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新视野下的中考必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关注,复习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站在文字外面看问题,对社会热点、焦点进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达到有条不紊的表述。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课前“三分钟”的名言警句交流、古诗词欣赏、成语故事积累等语文活动。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围绕“时势”进行评说:诸如,“我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足球大家谈”、“国际反恐”、“禽流感的恐慌”等世人关注的热点。这些活动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满足学生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久而久之,定能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三、优化应试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语文学科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学法上下功夫。

1、编好自己的错题集。

如初中阶段容易读错的字音集、“100个常见别字”、“典型病句一览”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初中阶段所学的各类知识,将易混、易错的知识分门别类、整合归纳、编辑出有自己个性的错题集。

2、编好自己的作文素材集。

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习的各类文体,结合教材,报刊杂志,时文美文等资料,编写自己的作文资料库,如论据:各类名人名言、名人事例、时政要闻、重要数据等,再如:风云人物,让人心动的事例等等,平时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做到有备无患。

3、寻觅规律,引导思维。

语文学科虽不像数理化等学科试题那样可以按类型有规律地定位思路,但也绝不是雾里看花,一片朦胧,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有关知识的规律,如:现代文阅读试题,那是一种失分较重的题型。以学生难以揣摩的“句子的作用”为例作一简单说明。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评“句子的作用”,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发问: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该向什么方向思考?向“什么方向”思考,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探寻解题的过程。经过教师这一问,确实有好多同学哑口无言。这时我们要适时点拨学生结合一些练习册或试卷的答案,看结果是怎么来的?一番讨论,一番思索,一番探寻,一番比较,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进而点拨学生思考的方向应该是:结构上的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三种情况:总起句,在篇首或段首,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过渡句,在段与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依据不同的文体,依据句子所写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找答案,是表达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效果;是写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哪个方面的特点;彰显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是写事物的,抓住了什么特征?解说了什么事理,说明了什么……再如,分析比喻句内容上的作用:在记叙性文体中,要立足于描写了什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什么?表达了哪些方面的特点?在说明性文体中,则要着眼于打比方,意在化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悉,形象地解说了事物事理;在议论性文体中,比喻句的作用,则是让说理形象化,使语言生动活泼。

4、引导学生做命题人。

9.高一语文必修二复习的知识点分析 篇九

噫吁巇,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琵琶行白居易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0.高一政治下学期复习知识点分析 篇十

社会生活构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1、我们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11.高一下语文复习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三学生 对口单招语文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江苏省中职对口单招语文考试大纲》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标准,让教学有了参考与方向,但大部分师生都奔着分数而去,尤其在高三复习阶段表现更为明显。实则本末倒置,没有充分领会《大纲》精神,没有发现其教学的可操作性和阶段性。笔者认为复习中应在思想上树立“三原则”,充分发挥“三个载体”作用,紧抓方法的“三要素”,变复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分数为素质。

一、坚持三原则

1. 纲和书为本。“问到哪得清如许?惟有泉头活水来。”考纲和书本规定了考什么和怎么考。明晓考纲,让学生明确方向;紧扣书本,让学生把牢基础。只有牢牢抓住了源头,语文能力方能逐渐演绎出来。

2. 练与讲并重。“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点是纷繁而零碎的,理出知识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而练习不可或缺,口头的、书面的、课堂的、课下的皆可,通过练习将贯穿起知识的体系,通过讲解与点拨进一步明确其关系的内涵。

3. 师与生和谐。“亲其师信其道。”随着复习进度的推移,教师愈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之一。教师的能力和魅力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上,而且是体现在传授知识的创新的方法上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契合之处,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放手给学生上。唯有新、透和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唯有和谐、平等、信任才能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发挥三作用

1. 发挥教研组作用,保持目标一贯性。高中三年,语文学习和复习是个体系,一脉相承,失体系则失阶段目标和任务,因此,复习不是一年的事,而教研组的角色是从整体上给予指导和合理安排。不妨采用二次备课的方法,一次是三个年级语文大组的教研,一次是各个年级备课组教研,这样既保持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又分阶段化解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促进了各年级之间的经验交流、教学探讨和业务合作。

2. 发挥备课组作用,解决问题针对性。备课组解决的是复习中的具体问题,总结上课、听课和改进措施,并专题研究复习内容,由主备课人说思路、述重点、解难点,其他成员提意见,不断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复习导学案。

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主体:难点和重点放手学生去整理,如字词、文学常识、阅读方法和能力常识、应用文知识、文学作品鉴赏常识、文言虚词、文言常识等,教师再“对症下药”。复习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找,去整理,去提问,实则将复习置于知识梳理、分析、思考和理解的动态与参与过程之中。

三、紧抓三要素

1. 抓三课,各有侧重。一是早读课。一天之际在于晨,只有形成语文复习的习惯和保持复习意识的惯性,才能不断积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为此,对梳理出的基础知识,形成各个击破的计划,按天分清任务,推进复习进度。二是上课。工夫在课堂,向课堂要效率。第一轮复习中,以知识点呈现为主,紧抓全和准;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突破为主,紧抓精和深;第三轮复习中,以综合练习为主,紧抓补漏和提升。三是晚自习。“日事日毕日成”“吾日三省吾身”,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看书、练习、思考、提问、总结。

2. 抓资料,各有重点。一是复习导学案,将考纲要求落实到每课,梳理出每课的重难点和特色之处,力求扎实,从小处循序渐进。二是真题,把历年真题贯穿到课文复习之中,让学生不断接触考点、熟悉考点,理解考点,用真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力求实效,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三是自出卷,试卷是对复习的思考再现,是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是搭建课本知识和运用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桥梁,不仅教师要出试卷,而且要发动学生出题,让师生在复习中从运用逆向的思维去审视语文的内涵。

3. 抓练习,各有成效。一是当堂练,每节课的导复案中配有课堂精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解答之中。二是周练,一周基本一到两个单元,通过周练,让学生零碎的知识贯穿成体系。三是月练,每个月基本上复习一册书,让学生从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类型加以区别,加深对课本的整体理解,进一步扩大知识的体系,达成知识和运用能力的触类旁通。四是小题练,将字词、成语、病句、标点、修辞、表达方式、文学常识、应用文、文学鉴赏、阅读方法和能力、文言题等内容做成短平快的练习集;化大为小,化空洞为实在,化深奥为生动,通过小专题、小作文、小口语交际、小语段阅读,通过生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场景,通过切实可触的语文现象,通过理解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逻修文的内涵和关联,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次又一次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中来,一点一滴积累语文知识,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考试,是有效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条途径,但一定要将学习方式变得有趣,将学习方法变得有用,将学习成果变得有效,让考试不再成为束缚师生的桎梏,让师生在大纲和课本的引领下,将课堂打造成动起来、活起来、精彩起来、有用起来的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凤玲.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J];河南职业技术

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04期.

[2] 倪豪孔.在反思中不断提高——高考冲刺阶段政治总复习策

略浅谈[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Z1期.

[3] 刘德海.旧船票能登上新客船吗——试探高考作文复习策略

的转变[J];写作,2005年03期.

上一篇:浅谈数学学习中的理解下一篇: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