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共14篇)
1.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一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属于教学实践范畴,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为我们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是教师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者,成为自主问题的发现者,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更要懂得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从而,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建构性学习方式,就是要转移教学的中心,由过去教师的教,转向现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明确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自主知识的建构者。让学生在发现、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营造平等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感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学生才能主动介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营造民主的、自由的学习情境,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沉下去”看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发展中的人,相信学习是学生个体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能,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2、教学即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而是学生获得充分、生动发展的必需。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地获取鲜活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才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活动化,即用活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精心地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努力拓展活动的时空,丰富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引人入胜的愉悦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性、立体化的大课堂。通过活动促进内化,通过内化推动发展。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发展;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思维的多向交汇,获得更多思考、表达、交流、倾听的机会,你的认识、我的感受、他的想法相互碰撞、补充、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在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能动的活动中,主动思考,加深体验,经历训练,获得发展;让学生灵活地扮演角式进行主体的替换,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情境的感受、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学习认识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他人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加强读写的有机结合,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以读促写,以写促思。
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自主学习模式,从根本上凸显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地位。转化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角色,从重灌输转变成,学生个体及学生小组之间伴随着思维逐步深入的对话碰撞,这才是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二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引用, 不仅将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来了, 而且为物理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习实践的安排, 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论, 从而建立坚固的学习知识体系, 巩固学习应用。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单分析。
2.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从心理学研究及教学实践发现,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强, 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也不强,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引和及时的更正。如果在初中学习阶段, 教师就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 不仅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 还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所以, 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 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及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 二者相结合, 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1]。
比如, 笔者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初期, 在“透镜成像特点分析”的教学中, 曾放任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完全开放的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 设置问题, 分配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集思广益, 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案, 再通过小组实验检测来判断学生猜测的正确性。然而,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情况下, 学生不能轻松地融入学习内容中, 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安排的重点所在。根据这一经验, 笔者调整教学方案, 结合学生的认知, 融入自身的指导与引导, 分析验证学生的猜想, 按步骤进行实验检测, 做好课堂交流,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指引, 学生解放天性, 自由畅想,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建立合理的实验方案, 积极动手, 逐层验证学生理论猜想的正确性。通过教师的学习指导及开放的学习探究, 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 获取了新的知识, 还提高了学习能力。如, 在平面成像实验中, 学生发现当物体逐渐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时, 如果物体发生倾斜, 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也发生倾斜, 物体离平面镜的位置越来越近, 则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从而验证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相对镜面对称的结论。
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实验器材、实验环境及实验操作技能等因素的限制, 使学生的实验结果有了一定的误差。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加强与学生的讨论, 查找原因, 从而改进实验, 力争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实验活动中及时组织学生发表见解, 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敢于发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最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师要善于为探究中出现差错及问题的小组提供探究的机会, 帮助他们查找错误原因所在, 分析实验, 改进实验方案, 最终完成实验探究任务。
在对一些相同问题的处理上, 教师要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 做好改进及创新工作及活动的开展工作。如, 在“串联电路特点分析”的教学中, 各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大部分小组根据多组实验数据的测量总结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但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完全无规律可循。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安排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就实验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交流, 耐心地处理教学内容的善后工作。
4. 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丰富及知识内容的不断积累, 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与处理有了自身的见解。在物理教学课堂上, 在讲述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点时, 笔者曾问学生:“为什么经过摇晃的香槟, 在打开瓶盖时瓶盖会窜得很高?”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各具特色, 其中一位学生说:“在摇晃香槟的过程中, 香槟的瓶内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 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从而把瓶塞充得老高。”对于此类回答, 由于笔者在课前做了充分的课堂准备及向化学教师进行了请教, 知道了在对香槟及一些碳酸饮料做封装工作前, 需要在瓶内加入酸性或碱类物质。而在加入这些物质之后, 瓶内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 等打开瓶盖时, 由于反应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集中于瓶口位置, 压强比较大, 且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摇晃香槟之后, 随着做功运动, 内能不断增大, 以至于许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出来, 增强了瓶内的气体压强, 从而气体对瓶塞做功, 故瓶塞会弹得很高, 从而使气体内能减少。所以在教学中, 要逐步密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注重各学科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 善于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 跨学科的研究在中学课堂上还不多见, 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2]。
5. 结语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中不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物理学习是教学与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 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力争做好学生学习的启迪工作, 改善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已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要不断强化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物理教学方法, 以课前导学为出发点,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从而不断完善初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自主探究,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邱雄鹰.探究交流互动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3, (2) :107.
3.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三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进行的。它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具体来讲,“自主学习一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策略有:
1.课堂准备策略
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的准备之上。课堂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收集和组织材料、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法、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顺序以及编写教学方案等等。充分的课堂准备,应该兼顾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深入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师备好一节课的关键,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运用程度的具体体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深入钻研教材:明确这一课题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正确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考虑课题教材的组织和处理好局部和全面、深度与广度、观点与材料、基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的关系。
(2)、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材料不仅仅包括书籍、卡片、标本、模具等,还包括幻灯片、录像带、DVD、EVD、多媒体等影像资料。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资料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需要。
(3)、教学目标的设定。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并且每个方面都要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指标,明确指向本校本班的学生。在《神奇的货币》中,日常的消费都与货币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学习了本课,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4)、教学方案的编写。教学方案即教案,是为课堂教学而准备的书面计划。课堂教学在时间顺序上一般分为四段:导入、呈现、运用和倾向。教案的编写也应该按照这一序列。教案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左侧的内容栏和右侧的方法栏。在内容栏中,可以清晰具体地陈述做些什么,同时考虑使内容尽量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起来;在方法栏中,可以陈述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学生和教师要做的事。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案可以把左边设计成教师活动和把右边设计成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方法,学生活动可以设计的更丰富、更生动。
(5)、教学组织的选择。迄今为止,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全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师,应该熟知并学会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理论性强的如《哲学生活》,多数可以采用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经济生活》比较贴近生活,可以采用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应根据班级规模与班级特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物理环境等来确定和选择适合于教学和学生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2.课堂管理策略
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管理,必须克服一灌到底的“讲堂”,让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学习;废止热闹繁华的“问堂”,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摒弃虚假互动的“论堂”,让交流碰撞出思维创造的火花。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管理的实现要求教师实现从“不管”到“管”,实现教师管理角色由“缺位”到“到位”的转变;实现从“单纯由教师来管”到“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转变。
高中思想政治“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尤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把这看作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和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二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三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包括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课堂管理的方式等等;四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五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3“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寻找知识,将获得的知识加以概括、运用、创新。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针对猪肉价格下跌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并将所列举、归纳的各种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各种原因之间关联性,深化理论分析。通过这些,学生就可以用概括的知识去分析各种各样的价格上涨或下降的原因了。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商品的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利所可能采取的手段和对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未弱化,对教师素质修养的要求还更高一些,以便能更好地掌控课堂,适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梳理,带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的将不只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
3.教学评价策略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发现,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5高中思想政治“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素质,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在高中思想政治“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地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上,发现了自我的潜能和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雪岩:《当前课堂教学模式之诊治》,载《铸魂·艺术·魅力》,第12-13页。
[2]郑淑贞,陈英德:《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探析》,载《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8页。
[3]马雪:《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载《教学与管理》,2007年2月,第58页。
[4]郭景扬,练丽娟,陈振国:《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学林出版社,2009版,第160页。
4.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四
学分制下学生自主修课指导模式探究
目前学分制高校在学生修课指导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需从选课和修读两个方面作积极探索,在制度建设、过程控制、交流平台等环节构建更为有效的自主修课指导模式.
作 者:章联军 ZHANG Lianjun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宁波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1(3)分类号:G642.471关键词:学分制 自主修课 指导模式
5.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五
【内容提要】 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盛行的依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严重弊端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教师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新型课堂学习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
合作
探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深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工具性学科已在广大中小学普及开来。正确迅速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多数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我国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特别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其缺点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受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根本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本身,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上曾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型学科呢?
我认为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在这里,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和他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谈谈“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传统的其它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它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既能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特征、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又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第三,它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纯的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活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处理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为培养符合21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主导"新型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局域网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美的组织管理系统.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看得见,听得到,而且可以触摸得到的信息。经研究发现,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量比仅用听觉获取的多、而且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另外,一些优秀的教育软件(例如: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几何画板等)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现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从网上去下载软件、课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另外还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课,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更改马的出场次序来战胜齐威王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动态演示赛马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课件的演示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孙膑的做法,印象深刻。
其次,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可以实现有效教育资源的最有效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些资源按照传统的信息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而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联想到另一个概念或主题。多媒体的超文本就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是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形网状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这种特性将所有的教学信息如:文字、图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一个超媒体文本,这种文本和传统的文件和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更有利于人的阅读和思考,当然方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教师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把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制作成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自觉的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其次,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为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所谓合作式学习,就是要求多个学习者对提供的同一问题阐述不同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人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最后,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
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上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沿用某些基础学科传统的、死板的课程风格,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搭建智能化的信息平台,这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风格,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加以改造,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王丽珍 刘志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2003.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6.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等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操作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臵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诗经〉二首》这一课时,我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在理解这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而《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如何解释两位女性不同的境遇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先是低头沉思,接着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甲抢先回答:‚这是因为《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恋爱的初期,所以热情高涨,一旦当他得到爱情后,就不会这么有热情了,或许也会和《氓》中那位‘士’一样对‘静女’变心。‛
生乙:‚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这种境遇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氓》中的‘我’所嫁的‘士’是个负心汉,而《静女》中的‘静女’遇到的却是一个对爱情专一的男子,不是每个男子都很容易变心的„„‛
乙还未讲完,就有一女生丙予以还击:‚但你要知道,《氓》中‘士’一开始也是很痴心的呀,其程度绝不亚于《静女》中的‘我’,但最后不还是变心了吗?谁能保证《静女》中的‘我’不会也走这条路呢?其实男子是最容易变心的。‛这话遭到了几乎所有男生的一致反对,于是一场讨论快要变成了一次舌战。激趣火候已经成熟,看来我不得不出来‚主持公道‛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确实,《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热恋时期,自然热情万分,至于婚后他是否会变心,就很难说了,这要看他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两个男子的身份是有差别的,大家能否说出这种差别?‛台下又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从《氓》中的‘士’‘抱布贸丝’,我们可以估计‘士’可能是什么人呢?(生答:商人)对,可能是商人。而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又可以猜出‘我’可能是什么人?(生答:农民)对,可能是农人。而商人和农民由于生活环境、方式的不同,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是有一定差别的,相对来说,农民比较朴素,思想比较纯洁,也许不会像商人那样容易变心,这从后来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验证。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亦属一家之言。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做口头或书面讨论。‛
又如教学《琵琶行》我就这样提问:‚如果琵琶女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境遇会如何?会成为‘超女’或明星吗?‛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讨论‚假如把刘兰芝带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她可以怎么做?‛‚假如焦仲卿对母亲的态度强硬一点,他们的爱情会怎样?‛精心设臵这样的‚问题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展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很好的开启心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饭桶‛,扮演着‚记者‛、‚录音机‛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只强调了教师的活动,学生是没有活动可言的,其学习是静态的,被动的。而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学习活动,它所营造的学习氛围,目的就在于引起他们动脑、动口和动手的主体活动。
二、点拨中深化,体现民主与集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讨论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研读课文内容上来。
教《琵琶行》一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假如琵琶女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这个才女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能够人人利用的资料就是《琵琶行》。咱们好好研究一下课文,完成这个任务行吗?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呈现了与当前研读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使研读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因此,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对课文的研读探索。当学生研读那极富美的感召力的课文时,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和理智逐步实现了交融和同构,进而以课文为媒介彼此发生了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对答。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教师不能充当观众,只看热闹,而应该是‚主持公道‛的‚导演‛。‚群言堂‛的气氛虽然是活跃,但是如果学生各执一词,出现偏激的争论,教学内容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了主题,偏离了教者的意图,好戏会变成‚闹剧‛。
所以在民主讨论的白热化的‚戏剧高潮‛,教者应该有集中的点拨,这则戏才能有始有终。
三、课堂互动,突出自主学习‚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当师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
首先,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大部分内容都要由学生做‚导师‛,放手让学生对课本、课外资料自学,尝试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对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其次,以合作学习小组(4—6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互助互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然后,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你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这样,从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群言堂‛。
四、联系生活,延伸课堂 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杜威曾这样表述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课堂教学讨论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思想、人生困境,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针对社会上经常出现因爱情悲剧或因遭遇挫折而选择自杀这种过激的行为,当时,学校也刚刚开展 ‚生命没有彩排‛和‚关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于是我问:‚两个主人公选择了自杀这种过激方式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但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看好不好?为什么?请联系社会实际并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又如教学《赤壁赋》时我这样设计提问:‚面对工作生活的种种困惑,有的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的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珍惜寸阴。而苏东坡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
探究问题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可能生活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让课堂教学充满自由和欢乐,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上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就象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7.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七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针对学生的主体性而言, 一是针对学生的选择性而言。前者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只有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才能够使学过的知识经验与知识客体相互发生作用, 继而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后者则是指学生能否在课堂中实现自己的选择性。学生要凭借以往的学习经验以及兴趣爱好,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 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中学政治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太过强调对知识的灌输
我国传统的教育多是应试教育,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中学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多数会选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强调学生要记住课本中提到的相关概念, 还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原理, 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 也不结合现实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等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训练就是将课本中的原理进行再次的分解, 最终的结果还是让学生记牢教师在课本上提炼出的重点知识。正是这个原因, 致使很多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 对部分问题常常无从下手, 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探究精神培养的欠缺
中学的政治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学政治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并且引导学生去探寻人文精神。在中学政治课堂上, 多数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背下来。这种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下降, 对所学知识产生厌烦情绪, 同样对所学知识或者提出的问题也很少有见解。导致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大多数中学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 都较多地倾向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基本上每节政治课, 教师都会将学生这节课应该看什么, 学习什么新内容, 怎样对上一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有效复习等, 做出统一的安排。有的中学政治课堂上, 时常出现教师在黑板上写, 学生在下面抄;教师自己讲, 所有学生听的现象。学生不会或者是不敢向课本资料提出质疑, 或对教师提出疑问, 基本不会发表自己的任何看法。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 学生基本上没有多少自己学习的时间, 导致很多学生不怎么喜欢政治课, 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大多数中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 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政治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方法很多,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音乐、提问等来构建。在讲到政治课本中“自我新期待”这一课题时, 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孔子的语录, 比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在学生听完语录之后, 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提出问题:“吾日三省吾身是什么意思, ‘吾’是指什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教师要在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这样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知道如何去学习。中学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 需要重视这门学科的共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规范性, 进而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面对新知识时能够进行自主式的探究学习。例如, 教师在讲到政治课本中“生命精彩”这一课题时, 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 然后再向学生提问:你在生活中曾经被什么事情感动过?如果有, 请向你的同桌讲述一下, 也可以站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 做进一步的引导, 教会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种方法, 教师能够调动课堂气氛, 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聆听或者发言, 自主地去学习、接受新知识。
3.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 也就是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会让学生对政治课堂产生厌恶感, 进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案例, 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 在学习“消费者保护权益”的时候, 教师可以直接引用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真实案例, 对学生进行教学。新闻上报道, 有一天贾某邀请自己的两个朋友去一家餐厅消费, 在吃饭之前, 点到龙虾时问店主是不是一盘58 元, 店主回答“是”, 然后贾某就直接点了两盘, 在结账的时候, 贾某看到店主给的消费单据时吓了一跳, 平日里很普通的吃饭消费, 竟然花掉了他3000 块钱。于是, 贾某叫来朋友一起看菜单, 找餐费是怎样产生的, 竟然能够花这么多钱, 在检查无果之后, 他叫来店主为自己解释各项费用的花销, 谁知店主回答说龙虾是一只58 元, 所以是正常消费, 还将贾某直接赶出了餐馆。贾某一气之下将餐馆告上了法庭, 最后经过法院的判决, 贾先生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讨回了公道, 并得到餐馆店主的道歉。通过上述案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自己再与学生一起讨论, 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餐馆的店主侵犯了消费者的求偿权以及知情权。教师通过引入这种实际案例,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面对问题时, 应当如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教师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再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让他们对政治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 不再觉得枯燥乏味, 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政治知识, 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中学习的主体, 不再依赖教师, 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课成绩, 完成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天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9 (34)
[2]莫文席.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6)
[3]邓麒麟.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8.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八
有效课堂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课堂。有效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也即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兴趣和信心,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三给学生以尝试成功的体验,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有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那么,怎样的课堂称得上是有效课堂?怎样的课堂教学可谓有效教学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实际,我参与了学校《双向五段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这一课题实验,旨在通过这一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通过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會学、乐学,更好地获取美术知识,掌握美术作品创作方法,为学生自身审美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认识“双向五段”教学模式——我的理解
通过我的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我认识到,“双向五段”教学模式遵循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遵循于课程改革理念,遵循于学生发展的规律。“双向五段”中,双向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五段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个交互过程中的五个环节。双向五段教学模式从环节到内容,均是由课内向课前、课后延伸的。双向五段的切入点在师生的课前准备,落脚点在师生的课堂展示。双向五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五段式教与学,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感悟、团队交流、实践研培、改进完善、交互评价和对学生的指导、启发、引领,检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内交流、深入探讨、训练巩固、总结评价,达到师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双向共同提高。因之,双向五段教学模式是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践行“双向五段”教学模式——我的总结
我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通过五个教学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导向和引领。每一节美术课,我都会以各种有趣的方式,给学生出示紧扣知识点的,具有层次性的,多种能力并重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有方向,也会在过程中不断衡量自己对于学习的完成度。例如:教学《精美的邮票》一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邮票的发展历史、邮票的组成部分以及用途。2.利用各种类型的图案设计一枚或一套精美的邮票。3.通过对邮票的欣赏、了解及创作,培养集邮的兴趣。这一目标,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对学生的多方位培养,体现了课表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创新精神”的要求,我把这一教学目标整堂课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随时对照目标,不断感受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度。
二)引导学生自悟学习。
美术课上,每个教学任务,我都设计并给出具有指导性的美术自悟学习方法(有学习内容、层次性任务、学习方式、时间要求等)。
学生根据我所给出的自悟学习提纲初步完成预习任务,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尝试学习,尝试成功的机会,使优生能更深入探究,使学困生摆脱了依赖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互动交流,启发点拨。
学生“自悟学习”是“先学”,“互动交流,启发点拨”是后教。后教可以是兵教兵,也可以是师教兵。美术课实践教学使我感觉到,兵教兵效果很好。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在学习小组内有层次性地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学习提示,交流学习收获。之后,更深入的问题由各组提出,我和学生共同予以解答。
这样的经过师生两层次的互动交流学习,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动脑、动手,全员参与,能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在自悟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通常采取的是三种形式:一是图片欣赏(学生观察体会);二是过程演示(学生自悟方法);三是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任务(自主动手学习、兵教兵学习、师教兵解决难疑)。
4.及时训练检测。
我在备课中,设计出内容体现层次性、形式具有多样性,形式内容既体现梯度性又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有主题的作品创作任务,在给出学生“学习提示”后布置给学生,根据我的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制作或绘画任务。我通常把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内有层次性地进行展示,这就是美术课堂的训练检测,融入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完成作品是技能训练,展示作品是学习效果检测。例如:《精美的邮票》一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选的图案设计邮票,体现出邮票的组成部分,突出邮票的主题,这是对邮票制作技能的一种训练,而学生完成作品后,我把学生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这便是一种检测。这样的学习,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创新精神”的要求。
5.全面评价总结
在美术课评价总结这一环节上,我一是注重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二是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着重评价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注重学生对我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我的师德形象,我对学生的关爱、学习指导、组织教学、面向全体、寓教于乐等,我所采取的是口头形式与书面问卷式相结合的形式。
就自身而言,我每节课都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以达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完善、改进和创新;我也通过对学生一节课、一个月、一个学期的评价,在评价学生过程中自悟学习、互动交流,拓展创新,评价中,我十分注重评价方法的纵横比较、激励赏识。
三、体会“双向五段式”教学模式——我的收益
通过构建有效课堂,实施“双向五段”教学模式,使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我对课改认识的提高。
“双向五段”教学模式符合有效课堂教学理念,是有效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有效载体,把学生们真正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 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设计精当的自悟学习提纲,使我们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课上少讲精讲,使我们教师潜心思考教学方法;及时检测创作,使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层次性问题……,等等,教学技能在实践中提高。
3.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
自悟学习培养了孩子们预习习惯,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内小组交流,优生带动了学困生;全组汇报,全班学生互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学困生树立了自信;灵活的自悟提纲,使孩子们具有了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孩子们通过自悟学习,有备走进课堂,避免了学习的盲目,节余了更多的训练检测时间……等等。
4.我的教研能力的提高。
着力于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在美术教学中边实施“双向五段”课题操作,边改进和完善,从探究课、教研课到推门课,从领导听课、教研组公开课到实验教师展示课,每一次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并做到了认真对待,认真学习,认真研讨,认真交流,认真反思,真正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
“双向五段”教学模式的实验为我的课堂带来了新意和生机,也在我和同伴们的努力下,为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劈开了新径。
9.体育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论文 篇九
情境体验是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演染等手段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以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和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1、创设和丰富学习情境。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如:故事情境、语言情境、场面情境、想象情境、描述情境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深厚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爱好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对各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等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情境,通过一定的音乐渲染,语言的描绘,启发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情境,体会情境,欣赏情境。
2、灵活地运用形象化的景物与富有故事化的情节。
有情、有景、有人物活动的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所学动作的记忆。如:直观教具,形象化的头饰、服装,以及有意义的课题名称,使情、境、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困难和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二)自主合作探究,促进身心发展
10.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篇十
雅长中心校:补小艳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和蔼的课堂气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第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淋浴的都是阳光与雨露。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妨“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常说“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相信你,你能行。”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第二,自由选择,民主和谐。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祁黄羊》一课的过程中,读书时,我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2,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通过讲故事,听录音,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势,让学生快乐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如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我呢?则参与讨论,适时给予点拨,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解答刚才那些疑难问题。事实上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学懂了课文,这时我评价说:“你们真行,真会动脑筋,靠自己的反复读,用心想,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懂了课文。”在这环节中,教师的“导”已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只是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教师在教他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
3、充足的学习时间,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我有意出错误,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指出我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自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
11.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十一
【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自主创新 综合能力 培养策略
前言
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一门自然学科的学习成果提高来讲十分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目标之一。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自由,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发散。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化学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思维,具有自主创新的化学学习精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是一项必要的任务。笔者选择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1、创设恰当情境,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在高中学习时期,学生具有较多的学习任务,学习的频率也较高。这就使得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时,老师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更加契合的环境下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使得学习的氛围得到缓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劲头。当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具有探究的欲望之后,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地激发与调动起来,产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的意愿。化学现象多种多样,在进行教学之时,老师可以利用具有多种感官刺激的化学实验来向学生展现化学学习的美丽,让学生的未知欲望膨胀起来。
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镁条的燃烧实验等作为引入,让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并不能成为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全部动力。老师要利用稳定的专业知识讲解,让学生具有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找到自主创新的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有一股稳定与有力的自主创新欲望。除此之外,在进行高中化学的讲解之时,老师考虑到情境问题,还要尽可能运用生动与形象的语言对化学现象进行描述。这样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化学现象以及化学原理进行联系,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
2、鼓励提出质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之上,许多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依附于老师的教学任务之上。许多学生对于化学老师有一种依赖感,不会对课本与老师的讲解提出质疑。而这样的现状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之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就课本内容与自己讲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老师要通过自己教学观念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才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面对一个化学现象,敢于产生与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将提出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交替之处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这些具有关联性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之时,学生刚刚学过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之上,面对金属材料的用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不同金属的不同用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对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用途进行联系,在不同意见产生时,会找到提出质疑的机会。当一些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使课堂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气息。
3、引导发散性思维,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发散性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发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意进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另外,还要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就同一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记忆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必要的功课,以讲解《元素周期表》为例,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会教给学生背诵的口诀,让学生进行记忆。而在新时期的化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元素周期表记忆方法的探究。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具有不同的独立思考成果。小组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自主思考成果,还能够融合他人的思考能力。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其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当代高中化学老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提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更希望在丰富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快速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艳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1(09)
[2]. 王利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9)
[3]. 姚秀梅.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浅谈[J].数理化学习.2010(07)
1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十二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课程实施前的基础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 亟待改革。
首先, 旧的中学教育体系, 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科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其次, 旧的中学教育教学体制和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 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教育理念滞后, 学业评价方式滞后, 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而且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下降, 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此, 我们应紧紧抓住新课程实施的契机, 特别是抓住《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试行时机,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问题的解决
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中学、特别是初中的物理课程, 应在小学原有的一些基于现象探究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教师指导程度不同的具有认知能力要求的探究活动, 逐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正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为了能有效利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 (物理)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在认真解读《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明晰其激励评价功能, 积极改革质量评价方式, 全面开展激励评价, 逐步实现科学评价育人。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从设计思路、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给予我们充分的改革空间, 为此我们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积极改进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利用问题讨论式评价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问题讨论式评价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这种讨论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 教师指定学生发言, 教师主导讨论方向。在这过程中, 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的, 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因而, 很可能不自觉地扑灭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问题讨论式评价, 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让学生为解决问题提供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提出自己的判断和假设。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为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在教学《蒸发》时, 笔者在试验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前, 先要求学生预习该节内容, 并思考下面问题: (1) 蒸发等有关概念具体含义是什么? (2) 如何加快液体的蒸发? (3) 液体蒸发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用实验演示证明 (可以自己单独完成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器材自备) , 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结果, 大部分学生课前都做了充足的准备, 不仅用到了教材上提到的器材, 而且还主动查资料, 找来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寒暑表、棉花、酒精、电风扇、电吹风等器材来设计实验, 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掌握了“蒸发”的有关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比较班, 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讲授法。学生按照教师的启发, 一步步地学习, 一步步去理解掌握。学生虽然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但是, 比起上面实验班的学生, 知识面较窄且掌握得并不牢固, 灵活性较差, 学习兴趣也不够浓。
2.利用活动表现评价,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活动表现评价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特别是后两维目标更为突出。在三维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下, 活动表现评价的本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活动大致有观察、实验探究、调查、制作等几种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方式确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方案, 活动表现评价才会收到实效。例如, 教师可采用多主体评价方法, 利用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生同伴以及教师和管理者等对活动进行表现评价。在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中, 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反思, 进一步认识自己,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中, 促使双方学习交流, 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这样, 利用及时的评价反馈, 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电学》复习教学时, 笔者在初三年级组织了一次电磁铁以及电学知识应用的小制作比赛, 全年级学生都踊跃参加, 试验班的学生特别积极, 他们大部分人都用铁钉和细铜线制作出了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并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其中, 试验班的胡斯毅、胡铭坤等同学还利用易拉罐、泡沫塑料、矿泉水罐、导线、电池、小灯泡、木板等制作出了自动报警器、可发电的节能门铃。有的小制作, 经师生推荐参加了省、市、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获得了一、二等奖。
其他班的学生也很努力, 但制作的效果比不上试验班的。整个活动过程中, 要求学生相互评议, 教师及时总结, 对他们的作品都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活动收到明显的效果。
3.利用考试评价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的考试, 试图通过分数的排队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 并以此刺激学生进步, 这种做法违背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发展性评价强调学校内部的考试应当建立发展性评价观, 让每一个学生在考试中树立自己能行, 可以再前进一步的信心。发展性评价弱化了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宽松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水平, 发挥自己的特长, 答出一个好心情。从而, 更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不断进取。
在试验班的教学中, 采用多种考试评价方式, 如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探究考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小组合作答题考试等评价方式。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充分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 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主动学习, 自主探究, 不断进步。
在试验班的教学中, 正是利用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探究, 主动学习, 而在比较班的教学中, 还是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经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比, 得出试验班和比较班的学生去年参加升学会考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两个班起点相同) 。
综上所述, 运用多种不同的、因人而异的考试评价方式, 试验班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而且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
三、评价反思
总的来说, 运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教学, 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行与否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班, 与起点相同的对比班比较, 实验班的学生更好学,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也明显高于比较班的学生。
1.学生反映良好
学校在整个年级及时进行了测验以及问卷调查, 从调查数据可知, 试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好, 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毕业班成绩突出
实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后的这一届学生, 初二参加全区统考统改时, 排全区公办学校的第十三名, 到了参加全市升学会考时, 排区公办学校的第三名, 开创了我们学校物理科进步的新纪录, 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均获奖, 在区内同类学校排名前列。
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科学运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科学评价学生,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学生就能自主发展, 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3.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篇十三
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稳步扎实推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对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看,历史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因此,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就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我的研究内容。
1、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构建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因而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等战略,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发展愿望和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由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调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转换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比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成为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从教育学的关系角度分析,教育方式对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本项研究还有较为现实的作用。
3、由当下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现在虽然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将学习放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压制之下,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而在学习的行为上又依靠教师的教育或是管理手段来敦促,只是自身本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渐渐消失,课堂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培养出的都是一令一动的机器。为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加强课程的科学性,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主体参与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局面,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在课堂探究中体验知识生成、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5、了解历史课堂中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形成原因,针对原因寻找对策。
6、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新课程教学论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和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筛选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充实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实践性较强,因此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3、调查比较法:
运用问卷、测验、访问、抽样等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检验。
5、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自己所教年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6、情景再现法:观看课堂教学实录,深入课堂听课。
7、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8、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教学中的得失,撰写心得体会。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理论研究、信息搜集与方案确定(2013年3月31日—2013年9月20日)
组织课题组成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 “问题——探究式”、“学案导学式”、“诱思探究式”等,找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研究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我校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并与高考考点、考情相结合。确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2、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现状,广泛征求历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构建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试验与探究的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日——2014年12月10日)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根据课题组确定的实验方案,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展开试验研究。定期收集试验教师尝试三种新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信息,及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仔细分析调整后,再投入试验。
4、实验与探究的第二阶段(2014年12月10日——2015年4月10日)
根据修改完善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试验教师进入第二阶段的试验与探究。一线教师再次组织研究课,重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操作要领,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固定可行的教学模式。
5、全面试验阶段(2015年4月10日——2015年11月10日)
组织各种课型的校级示范课并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教学模式并在全校进行试验,搜集相关教学模式施行信息,对比研究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6、研究相应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2015年11月10日——2016年3月10日)
试验教师根据教学模式使用的效果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集体研究讨论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完善。
7、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2016年3月10日——2016年4月20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各种类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运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科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形成总结报告,并转化为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基础的掌握,着眼于能力的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的设定激起学习兴趣,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涉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情景创设,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第二环节——互动探究 合作掌握
互动探究、合作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版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版块,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二步,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基础上是否询问学生还有那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步,知识的检查、运用阶段。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
第四步,图说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才略大水平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环节——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节习题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灵活多样,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目标达成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复习课使学生接触已经学习过知识,学生思想上缺乏新鲜感,因此要通过新的高度设计导入环节,从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复习温故,夯实基础
由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时间应该放给学生。教师主要根据复习目标设计好导思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巩固基础知识,在复习课中,学生看书时间和教师检查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可采用同桌提问和教师提问。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网络
在历史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疏理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和深度剖析打下基础。第四环节——归类剖析,提升能力
这是复习课中的培养能力环节,是复习课中的“知新”阶段。这种“现场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第五环节——拓展视野,增强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可以巧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第六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生“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及时巩固学生的劳动成果,试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辛苦后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考情整体评析
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生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
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
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
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第五环节——个性对话指导
以上四个环节是对学生答题中共性问题的关注点评,但学生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要在共性点拨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辅导,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确保下一步学习人人都能轻装上阵。
(二)、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推广运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能力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
1、发表的论文有:代会红老师的论文《关注教学过程 提升学科素养》获市级三等奖。2014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报告》在2014年教育督导调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县级二等奖。王立田老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在校本教研中获一等奖。刘明老师的《农村高中历史自主课堂探议》获校本教研一等奖。马福永老师《历史课堂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获校本教研一等奖
2、教师举行的公开课有:名师课堂评选中代会红老师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王金秋做县级高考复习讲座一节。
3、2013年市优质课评选中,代会红、王金秋老师获双优课评选县级二、三等奖。代会红《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王金秋获校级说课大赛二等奖。2014年高考成绩进步较快,比同类校成为邦中高考的两大亮点,得到县教研室的认可。
4、在实践中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王立田、王金秋老师2013年 3月被评为2013-2014学校级骨干教师。2013年9 月被评为2012-2013学“十大教学优秀班主任”。2013、5荣获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2014、9荣获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王立田老师2014、9 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4年王金秋老师参加265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并获结业证书。
5、在研究过程中,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借鉴他校优点,开阔课改思路。
七、遗憾与思考: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始终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自己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缺少研究经验,所以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中,小组互动合作程度不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2、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包办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3、新授课的自主探究环节和复习课的知识重现环节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整合能力不够。
在课改中研究无止境,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学科研,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改进,争取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更大的突破,把我校的历史教学教研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左斌著《历史学习方略》
赵亚夫 主编《发展性教学的主体参与初探》 《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2期 杨桦《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 期 肖晓玛 《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沈河清 《让学生“动”起来》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7年 03期 王升 张晓静《谈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功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07期 薛爱建《着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主体教育的再思考》年第01期 刘晓鹏《关于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05期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
养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基础研究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研究和课题实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时精力就会非常集中,并且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还将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源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呢? 现将前阶段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
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具备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刻苦钻研,不断进取。(1)、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往往比较大,实现的时间也比较长。如小学毕业时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时考上重点大学等都是长远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是比较具体,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如期中、期末考试要达到一个目标。近期目标也可以小到一个单元乃至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无论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2)、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各人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个目标。对于学习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确定较高水准的学习目标,对他们是合适的,能够进一步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可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盲目地要求他们过高的学习目标,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有害处。因为过高的目标,对他们来讲,常常是难以实现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旦要求有这样的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打击,反而使他们心灰意冷,对学习成功不再抱有信心,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他们选择一个适当高低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是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水平,就近期目标而言,这个学期的目标成绩应高于上个学期,并且逐步提升,直至达到理想的高度。学生围绕既定目标,会产生持久的学习数学兴趣,稳定地提高学习成绩。
14.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十四
时间: 2009年11月12日
出席对象: 专兼职教科员、课题组全体人员 执教人:周广雨
主要议题:对郝天宏老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进行研究 记录人:韩静 主要内容记录: 周广雨:
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庄善惠:
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薛令山: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房娉:
韩静: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师: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些气球,奖给表现最好的小组。特别是上课听得认真,发言积极响亮的同学。这些气球漂亮吗?谁告诉大家有几只?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学习连加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通过学生的感知 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 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 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
2、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新的知识。
集体反思性性评价意见: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梁山县韩垓镇薛垓小学课题组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推荐阅读:
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究10-27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06-27
浅谈“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10-09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12-19
体育教学论文:自主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2-02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10-23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