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

2024-12-12

教学活动(精选14篇)

1.教学活动 篇一

咸丰县湾田小学杨友荣

这次,在全省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明白这次活动既不是一次简单的赛课,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比教学”比的不是一节集中各种优质资源和教师全部精力的优质课、示范课,不是刻意包装、精心准备的样本课,而是在常态化之下对教师教育教学真实水平的考核。

“比教学”就是比专业素养。的确,只有在比中我们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想想自已,对待工作畏手畏脚,各种活动不敢参加,生怕别人笑话。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不怎么样。我也时常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我的课堂有时死气沉沉,为什么有的内容自已讲不清楚,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太薄弱,还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还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抑或是其他……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感受颇多,如醍醐灌顶。作为教师,你的课堂是否是生机勃勃的,你的课堂是否有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你的课堂是否是受欢迎的,你的课堂是否是高效的,你的每一堂课是否是精心准备的……我们不仅要做有爱心、责任感的教师,还要有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像我校覃老师的语文课那样学生个个都爱听。为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今后,学校还要多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只有当‘比’成为一种常态时,教师的亮剑精神才能得到全面激发和展示。”

总之,只要我们每位教师,把平时的课堂上得像比武课堂一样,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比武活动,敢于亮剑,就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学比武,敢于亮剑--课内比教学活动有感--课内比教学活动有感 教师随笔]

2.教学活动 篇二

一、细嚼课文, 引精湛演艺

英语课文讲完, 为巩固新知, 提高学生的口语,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话题材料, 很多老师千篇一律地把对话表演当成了每节课的重头戏。先跟读课文, 再同桌互读, 最后分角色表演。但是, 我们的教材是丰富多样的, 每个单元有不同的话题, 有的课本中的情境在随堂课上很难创设真实的情境, 你让学生演, 学生觉得远离自己的生活, 或者对农村孩子而言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 所以不感兴趣, 只好味同嚼蜡地匆匆读一遍就结束, 这样的对话表演活动低效耗时。

如牛津版“A Camping Trip”一课, 老师让学生演, 就会发现学生会面无表情地读。但是如果换种形式, 让学生跟读几遍后, 再给课文配音, 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而在译林版“3 B Unit 1 Cartoon Time”中, 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 孩子们知道爱乱插嘴的人是parrot, 不认真听讲的人是Sam。老师再叮嘱:We can’t be Sam. We can’t be a parrot.We must listen to the teacher in class. 这样的课文中孩子们能把parrot的乱插嘴和Sam不听讲的态度很逼真地演出来, 又能把Bobby的气愤演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演绎活动才有意义, 也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演艺才能, 把课堂推向真正的高潮。

二、一线到底, 将活动串烧

有的老师邯郸学步, 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不顾学情实际, 直接亦步亦趋地采用别人的方法, 或设置的活动太分散, 前后联系不紧密, 或根本没有联系, 只是为巩固知识而设计支离破碎的单个活动, 显得呆板而毫无意义。

如在上“3 B Unit 4 Where’s the Bird?”一课时, 老师这样上:Now Let’s sing a song. 唱完后,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nd remember where the bird is. 结束后又说:Let’s have a game. 虽然活动多, 但给人感觉乱, 一会跳着干这个, 一会儿又奔着去干那个, 课堂环节像一堆杂乱的零件放得满地都是。同一课时, 另一老师这样上:The bird likes singing. Let’s sing with it. 然后唱歌。The bird likes flying, too. Oh, look, it flies into the classroom. Let’s watch and remember where it stops. 以鸟的活动为轴, 将所有活动串成一线, 新授知识显得循序渐进, 孩子们的思维也会跟着老师有节奏地跳跃, 师生共奏课堂和谐之曲。

三、精用课本, 忌舍本逐末

少数英语老师上英语课时, 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极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似乎活动越多、上课越热闹, 英语课就越成功。于是英语课中唱歌、演课文、看视频、折纸应有尽有。大量的活动有时反而转移了课堂重点, 舍本求末。

比如, 在“Where’s the Bird ?”一课中, 老师让学生们折鸟, 再把鸟贴在文中所停的位置, 可是部分学生已经忘了鸟怎么折了, 于是老师又花时间集体现场教了一遍, 教学重点自然也无法落到实处。若把折纸贴改成画, 先在黑板上教简笔画的鸟, 然后让学生画在所在位置, 就事半功倍了。孩子们兴致高, 又因为老师教画了同样的鸟, 所以他们不会去看谁画的鸟好看, 谁画的难看, 而是认真听录音看把鸟画在什么位置上。这样他们始终紧跟老师, 紧扣课文, 以课文为主设计的活动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 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轻松、快乐地学习。

四、精用评价方式, 为英语课堂画龙点睛

英语课老师们爱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去激励孩子们参与课堂, 使其积极投身各项活动, 有老师甚至自费给学生买小礼品, 如书签、贴画等。学生们看到自己喜爱的物品都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当看到所剩奖品越来越少时, 对奖品的关注度显然大于对课堂本身的关注。课堂表面热闹了, 但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们重利轻知识了。同样激励孩子的方法, 只要换种方式, 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小组评价, 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 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促进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

在新授3 B Unit 3时, 老师讲文具, 将孩子们分成铅笔组、文具盒组、钢笔组等,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 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画作为奖励, 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又很自然地巩固了新知, 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成效显而易见。

3.教学活动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要素特性;有效开展;浅显思考

课堂是各个教学要素的综合结合体和实践承载体,各个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特性,展示着各自的功效。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进程中,只有将教师、学生、教材等各个教学要素的内在特性进行充分展示、深刻运用,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谐发展和持续进步,达到教与学有效融合、共同进步之效果。笔者通过对新课改内涵要义的深刻研析发现,新课改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有效”一词其内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数学品质的培养和培树。笔者以为,课堂有效教学深入实施,需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要素,紧扣教学要素特性,进行科学施教、高效教学,才能提升教与学的效能。基于此,本人现结合教学要素特性有效运用这一要义,简要论述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有效教学要紧扣教材内容精髓,开展有的放矢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借助于教材这一基础性“依据”,实施多样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感知、分析、解决数学知识及问题中,实现数学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紧扣教材,围绕教材,选择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凭经验、凭感觉,脱离教材内容的随意性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紧贴教材,抓住教材内容知识点,根据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通过交流、讨论、探究、对比、判断等活动形式,将学生引入到教材内容的探究、分析活动中,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要义,准确把握教材要点内涵。

二、有效教学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开展形式多样实践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初中生作为特殊群体的学习对象之一,由于所处的特殊学习阶段以及特殊成长时期,其主体表现出显著的特性,如学习情感持久性不强,学习情绪稳定性不够,探究实践动手性不高,思考分析创新性不活。初中生学习群体所具有的上述特殊表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事先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同时,还要树立创新理念,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设置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或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探知、思考分析、判断归纳等实践活动。如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节课教学中,通过对初中生课前预习活动情况的了解发现,部分初中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内容理解存在困难,从而表现出学习情感上的畏惧和消极。此时,教师针对这一情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直接讲解的教学模式,而是抓住初中生主体所具有的对现实案例“感兴趣”的特性,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实践法开展学习活动,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材,向学生展示“飞机、窗户、风筝、双开门冰箱”等物体,让学生对此能够有粗浅认知,然后,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的“折纸”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认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在愉悦情景、动手探究等教学氛围中,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增强和提升。

三、有效教学要紧扣教师主导特性,开展循序渐进指导活动

教学实践证明,脱离教师有效“指引”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学习方向就会“偏离”教学预定“轨迹”,其学习活动就会“丧失”教学目标“精髓”。同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整个教与学双边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推进者,具有主导指引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引教与学实践活动中,要防止两种“不良趋势”,一是要防止“包办”现象的发生,不能将指导活动代替学生的探析活动,应该做好指导有度,在学生认知疑惑时或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二是要防止“放任”现象的发生,教师将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以及解题策略,直接告知学生,然后做“甩手掌柜”,不闻不问,任其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导指引功效,对其主导特性能够有清晰、深刻的认知和运用,在初中生新知内容学习活动中,探究分析问题实践中,认知实践疑惑时,做好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指导工作,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而且能够“会学”。如在“在等腰△ABC中,AB与AC是其两腰,AE=AF,求证:PB=PC”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该案例的解题要求,利用自身主导特点,采用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指导和点拨方式,在初中生整体感知案例时,向学生提出“通过该案例条件内容的分析,发现案例中存在哪些数学知识点?”、“解题要求与问题条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解决此案例可以采用什么的解析思路?”学生此时根据所提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问题条件探析活动,认为:“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数学知识点,应该借助于这些数学知识点进行问题解答活动”。围绕解题思路,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析,学生探析认为:“可证明△ABF≌△ACE,则BF=CE,再证明△BEP≌△CFP,则PB=PC,从而可得出PE=PF,BE=CF”。在解题活动后,教师引导初中生归纳总结该问题解答的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有效教学活动新的内涵和要义。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解放思想,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改要求,创新教学理念,活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中深刻锻炼和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子军.参与式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宁夏教育.2009年02期

[2]黄穗远.点燃学生课堂的激情——实践初中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4.老鼠嫁女儿活动反思教学活动反思 篇四

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我总结以下几点:

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中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孩子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好本节活动的重难点,然后再进行活动的准备及设计。孩子对已有的经验能进行讲述,所以我利用谈话导入,激发孩子大胆讲述的愿望.2.动静结合,学习并理解民间故事。

在第二环节中,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光老师提问,孩子回答,本环节美中不足的是应该给每个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都模仿一下参与到活动中。当老师提问:你认为谁是最强的新郎?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太阳,有的说围墙......所以这时候我利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孩子理解每个人、每种事物都有自己强大的一面,也有自己的弱项。

3.游戏结束并进行拓展。

5.教学活动实录 篇五

教师导语:你们瞧,大森林里静悄悄,动物们也在玩捉迷藏。

教师提问:请你找一找都有些谁呀?很多幼儿举手回答,幼儿:“大熊猫” 教师追问:你是在哪里发现的?部分幼儿回答:“在这里!”并用手指指出来。教师继续追问:“这里是哪里呀?请你说清楚。”幼儿回答:“是竹林里。” 教师小结:“原来你在竹林里找到了一个小动物,你猜它是大熊猫,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幼儿看到动物图片后回答道:“是的,是大熊猫!”

教师提问:“为什么它是大熊猫呢?”部分幼儿回答:“它在吃竹子,大熊猫吃竹子。还有它身上是黑色和白色的。”

教师追问:“噢,大熊猫身上哪些地方是黑色的?”个别幼儿回答:“眼睛,手和脚还有耳朵是黑色的。”

教师回应:“宝贝们的小眼睛很厉害,发现了一只穿着花花衣躲在竹林里的大熊猫。大熊猫的花花衣真特别,是黑白相间的,耳朵、眼睛、四肢都是黑黑的,其他的地方都是白白的。”

教师提问:“除了大熊猫,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动物朋友呢?”有的幼儿回答:“在花丛里有企鹅宝宝。”教师准问:“是吗?我们来叫叫它,是不是企鹅宝宝呀?”幼儿一同呼喊企鹅宝宝。教师取出企鹅图片,部分幼儿说:“是企鹅,它也是黑白的。” 教师回应:“有的朋友说企鹅宝宝也穿着黑白的花花衣,那它的花花衣和大熊猫的一样吗?”

全体幼儿回答:“不一样。”教师追问:“哪里不一样?”部分幼儿举手回答:“企鹅肚子上的衣服是白的,其他的地方是黑的。”其他幼儿回答:“企鹅的头也是黑的,脚是红的。”

教师回应:“哦,企鹅宝宝的花花衣和大熊猫不一样,里面穿着一件白衬衫,背上套了一件黑外套,真神气!”

个别幼儿举手回答道:“我还找了奶牛和斑点狗。哝,在房子的后面。”“斑点狗在旁边。”幼儿上来自行只给大家看躲藏的位置,同时也取出了动物图片。

教师回应:“你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出了奶牛和斑点狗,他们身上的花花衣一样吗?” 全体幼儿回答:“不一样。”教师准问:“哪里不一样?”个别幼儿回答:“奶牛黑色的地方大,斑点狗是小小的。”

教师回应:“原来奶牛身上的花花衣是黑色的大花花,而斑点狗身上的是黑色的圆点点,所以是不一样的花花衣。”一个幼儿回答:“还有斑马躲在大树后面。”另一个幼儿回答:“它的花花衣是黑白相间的,一条一条。”教师取出斑马图片 教师回应:“在大树的后面多了一只穿着黑白相间花花衣的班马先生。”

小结:宝贝们找到了穿着不同花花衣的动物朋友们,还能找到它们躲藏的地方,真棒!

6.教学活动反思 篇六

第一、小朋友们处在“象征期”或“涂鸦期”。他们很喜欢画,但是画的全是些乱涂乱画的线和色,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当我们好奇的问他们,有的孩子说“这里是树、这里是山……”、“我画的是我在种花……”可是我更本没看到山、树、花在哪,也无法辨认。孩子们可能想得很好,但因为缺少直观经验,绘画技法、表现能力欠缺,才导致画面上“一团乱麻”。我们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生活,并适当指导孩子们所需要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绘画表现能力。

第二、性别差异对色彩选择的影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男孩子喜欢蓝色、绿色;小女孩喜欢粉色、橙色、红色。在绘画时,这种喜好,也表现在画面当中。在绘画时,有的小女孩把整棵树涂成粉色的;有的小男孩画朵蓝色的花,还有的涂成紫色、黑色;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有色彩搭配和“随类赋彩”的意识。今后需要对幼儿渗透色彩搭配的意识。

7.教学活动 篇七

一、教学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使用特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进行系统规划即形成了教学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基于教学原则, 秉承教育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做好学情分析。 (2) 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要合理规划教学目标, 二要考虑如何运用创新性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资源、教学对象以及教育者的客观现实性。 (3) 解决优化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包含诸多要素, 教学设计应当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 力求实现优化教学。教学设计的有效化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首先, 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得以体现;其次,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规律对教学能力的规范和稳定具有调控作用, 可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效能;第三, 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都与教学活动中“度”的把握相关。前者偏向于“度”的调整, 后者偏向于“度”的规定, 设计与能力的充分结合才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影响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其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既是教学的基础, 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才能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结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亲自动脑思维, 亲自动手实践、动口表达,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以便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身发展, 终身教育。第一, 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我们常常发现, 学生活动的效果好不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不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组织设计教学活动, 引起学生学习思考。我们把教师能不能设计提出有发展价值的问题, 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教学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情感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 都应有激励的价值。第二, 教师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 和他们一起讨论, 共同学习,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第三, 教师灵活运用监控能力维持教学秩序。在“学生参与”思想指导下,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在行为上必然会出现一些跟以往一些规则不大适应的地方。课堂越是开放, 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各种各样偶发事件都会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应灵活运用监控能力, 在不影响学生参与的前提下, 维持教学秩序。第四, 教师运用反思能力积极评价“学生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课堂行为, 对学生的表现, 应当不断给予评价, 从“调动学生参与”的思想出发, 评价根本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肯定, 这就是激励的价值。学生参与, 一定要是积极主动地参与, 我们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让学生感觉到这样一个环境里面, 只要真正投入学习过程, 他是自由的, 他的思想是不受约束的, 才能实现学生对学习的主动。为此, 教师应该充分进行教学反思, 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更多地采取鼓励的态度。

三、教学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首先, 教师通过运用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激发兴趣。在学习过程中, 难度过小或难度过高的东西, 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 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 掌握教材内容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擅于依据课程特色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知识理论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其次,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以其教学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本身的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运用新颖化、生动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 获得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第三, 教师运用教学能力, 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 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提升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同时, 还应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以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第四, 通过组织竞赛, 有效激发有培养学习动机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必要的,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内在的潜力与能力获得有益的开发。因此, 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能力, 积极而妥善地组织学习竞赛, 科学设计学习竞赛的内容, 积极探索新的竞赛形式, 尽量最大范围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特长和优势, 在学习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第一, 教师利用综合教学能力, 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只要教师在教学时作好适当的安排, 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 使学生受到鼓励, 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 教学中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第二, 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 利用探究性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探索性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原动力, 有了这两点, 才有创新的意识, 有了创新的意识,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教师通过教学组织, 设计探究性实验, 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探索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使学生置于新奇、联想和富有情趣的刺激之中, 不断保持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兴趣, 从而在实验的探索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所创新。第三, 教师运用综合教学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 还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 适时地鼓励学生猜想, 且具有善于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表明, 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大胆猜想, 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第四, 教师通过利用开放性习题教学, 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习题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种解法、一题多向牵联、一题多层变化、一题多个答案的“四多”训练, 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生命之本, 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具有深远影响。它是提高教师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每个能力要素都不可或缺, 而且必须与时俱进, 全面提升。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春燕, 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

[2]王诤.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培养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2) .

8.教学活动 篇八

一、为获取感性经验,设计操作活动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从而积累感性经验。在教学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锥这样的积木块上面的面是什么样子,并“摸一摸”,初步感知相应图形的特点,为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做好准备;“画一画”让学生从立体图形上获得平面图形,感受体和面的联系,初步经历由具体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分一分”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类、交流,说明分类的理由及图形的不同点,直观感知各类图形的特点,形成各类图形的表象,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是认识各类图形名称、形成不同图形概念的直接基础。

二、为获得认识或验证数学知识的经验,设计探究活动

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靠老师直接传递给学生的,也不是学生参与活动就能立即取得的,而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在学习苏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数表”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安排学生自己整理:横着看,竖着看,引导学生读数感知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这是从学习目标的全面实现来安排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发现新知识,感受规律发现的方法与过程,积累相应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为提升策略性经验,设计反思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只要学生没有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一个数学活动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善于反思的学生,他的数学直觉、数学感受力必然会随着经验的累积而增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初经验”进行自我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获得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将低层次的活动经验进行提升,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并逐步生成新的经验。比如,苏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需要比赛多少场?”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结果我观察到了这样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1)小组中4个人分别代表4支球队,两支球队比赛一场就用两个人握一下手的方式表示,记下握手的总次数,这就是比赛的场数。

(2)用4个点表示4支球队,两个队之间比赛一场,就在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数出图中线段的条数,就是比赛的场数。

(3)3+2+1=6(场)

(4)4×(4-1)÷2=6(场)

應该说,第(2)(3)(4)种方法都将比赛的场数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反思,学生都认为第4种最简化,并由第4种方法归纳出了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设有N支球队进行循环赛,则比赛的场数=N×(N-1)÷2。学生通过反思活动,得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策略性经验。

总之,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历操作、探究、思考、反思等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从而获得最具有数学本质的、最具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9.教学活动总结 篇九

在去年全面教会学生认识国际跳棋基本知识,学会走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重点放在了普及与提高上。上半年,我们邀请专家及领导来校参加国际跳棋在我校的正式启动仪式,宏大的规模,正规的比赛,专家的指导,领导的支持。为我校开展国际跳棋打下了基础。此次活动也为国际跳棋在同学中间的推进起到了引领作用。学生人人会下棋,班班有棋队。课余时间常常能看到学生对弈的情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提高学生的棋艺能力,我们又结合大队部的雏鹰活动,开展以国际跳棋为主的争章活动,低年级的铜章,中年级银章,高年级金章,把提升学生棋艺和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激发起来,很多同学反映,通过学国际跳棋,大局意识有所提高,思维更加活跃,做事有耐心了。做任何事都讲究规则了。

在学校“特色建设”领导小组的调控和协调下,今年四月,我校还大规模地组织了全校性的学生国际跳棋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分阶段比

赛活动。第一阶段,在班级中竞赛出优胜者。第二阶段,每个班级的优胜者参加校级比赛。比赛成绩公布于橱窗,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效果很好。

在校级比赛中,也突出了一批棋感很好的学生,以此为基础,进入提高班,定期训练。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邀请校外辅导员甘老师来校指导,学生的水平提升迅速,现在这批同学正在抓紧训练,准备首次参加镇市级比赛。

10.教学活动 篇十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及他们较感兴趣的发展方向,设计了一节语言教学活动《谁的生日》。

在制作与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在播放图画时,找不到暂停的按扭,通过多方请教,终于找到并解决了难题。除了难题,还发现,通过多媒体教学活动,也体会到了教学的许多优点:

1、幼儿较感兴趣,容量大,内容较丰富、生动,可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图象清晰、操作简单,教师可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过程与画图结合,让幼儿学到更多知识。

2、通过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幼儿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宽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

3、操作简单。

教师只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配上生动、活泼的教学动画,再制作出一些图扭,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控制动画,反复观察后,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效果。

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本次活动中,我也有一些不进入人忆的不足之处:

1、情感交流在教学中,介绍、讲解的.不够。

2、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的完整性还有待于加强。

3、幼儿的胆子较小,不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现。

4、自己的课堂反应和应急措施做的不够。

5、课堂教学语言不简练。

11.教学活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教学是很多世界发达国家采用的教学方法,学习国外的经验在英语教学中大胆创新,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进行学习,体验用英语学习,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任务教学即是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反复地诵读一些简单的口语对话,学生就会有抵触情绪。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这个时候就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用英语教材内容设计一个情景剧的活动,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先熟悉课本里的一组对话,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编一些情景剧,并出演情景剧里的人物。比如下面的一段课文: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play soccer.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She often goes shopping.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I exercise every day/once a week. I hardly ever exercise. How often does Cheng watch TV? He watches TV three times a week.

学生根据课文里提示的问题创作情景剧脚本,确定角色,也可以有即兴的发挥。在课堂上各个小组进行表演对抗赛。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表演最成功的小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表演,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又有竞争性的比賽,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随着学生英语词汇的增加,学生表演的内容会更加丰富,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

二、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英语教材进行互动

有很多学生对英语作文都很头痛,因为他们能够用到的词汇较少,语法知识不全面,思维受到局限,很难写好英语作文。每次英语作文课上都是垂头丧气。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加大英语课的互动,通过互动让他们自己尽快掌握英语作文的要领。在课堂上做相互的交流。还可以用一些英语句式做成小条子,要学生用抽签的方式,进行现场作文训练。如:一个学生抽到“How’s the weather? (天气如何?)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一句话写一个简单的小故事,“Today the weather is very cold, the wind, snow, but I’m afraid of cold, still carrying a bag to school.”然后再将自己写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互动式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英语作文知识。

三、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中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

初中的英语课程并不深奥,很多课文表现的都是日常生活,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建立英语角,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练习英语口语。在口语练习中可以加一些用教材里的英语单词和句式编写的绕口令和小笑话,也可以设计一些小的英语游戏。也可以用一些发问的句式设计一些小的情景剧,让学生进入自己扮演的角色中。Who is he?(他是谁?)Who is she?(她是谁?)He is Lin’s father.(他是林的爸爸。)She is the mother Lin.(她是林妈妈。)这样一组很简单的对话,是中学生经常会遇见的场景,中学生们在见到同学的父母时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在熟悉的情景中他们会将学到的英语脱口而出。

总之,在教学中要多动一些脑筋,尽量把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一些,而不是让学生苦苦地机械地记忆单词,有的时候学生的英文用的不大合乎语法,单词拼错了,不要过多地指责,为难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多读一些英文书,多查字典,让他们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靠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辰诚.任务型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4).

[2]罗少茜.从学生的视角看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10).

12.教学活动 篇十二

在系统化教学设计和在线教学两大潮流的影响下,大学课程早已不再是一种模糊的“经验”安排,而是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精心设计、安排的结果。无论现在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是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都有赖于对课程的精细化设计;通识教育、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等各种人才培养目标,也无一例外要依靠课程去具体落实。因此,从具体课程设计的层面,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双一流”建设、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两大潮流的回顾

1. 教学系统化设计。

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1913年,福特开始采用流水线制造汽车。这种生产方式对原来奔驰汽车所采用的工匠制造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构,重新设计制造流程、安排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被称为“泰罗制”或“福特制”。这种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掀起了一轮科学管理革命。“泰罗制”对教育领域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学系统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把大量平民培养成合格战士,为教学系统化设计(ISD,Instruction System Design)提供了用武之地,也证明了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威力。二战后,系统化教学设计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企业培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对美国企业培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系统化教学设计运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在学习理论方面,产生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学理论;在教学媒体、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戴尔经验之塔、斯金纳程序化教学法、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罗伯特·加涅教学目标分类、Michael Scriven的形成性评价、Keller的动机模型等理论模型;在教学设计操作流程层面,出现了加涅九大教学事件、ADDIE、迪克凯利模型、ASSURE模式、快速原型法等具体的教学设计流程。

系统化教学运动在高等教育领域普及的一项显著成果,就是美国大学的每一门课程都经过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形成了一个标准化的教学大纲(Syllabus)文档。在美国大学的网站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所有课程的目录,以及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既是大学向社会提供的一个“产品说明书”,作为购买课程、购买教育服务的信息资料;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教与学投入和责任的一份“教学合同”,是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基础和抓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一项核心业务,就是辅助教师按照教学系统化设计的流程,对课程进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制定出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对课程内容结构、学习资料的选择和编排;对教学活动的要求/指导/评价标准;对课程参与、评分的要求;对教学伦理,教学日程的安排等,阐明了教与学双方的责任,便于提前分配学习和教学时间投入。面授课程的教学大纲,也为美国大学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2. 在线教学。

在线教学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门在线课程是1981年由西部行为研究所为企业高管开设的一门微型、没有学分的高级培训课程[2,3]。早期在线教学的探索,主要关注如何设计有效在线教学活动———这个课程的核心要素。教学设计者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在线的人际交流和对话(Online Communication),开展分组讨论、作业、协作学习活动等在线学习活动(Online Learning Activity),完成某一类特定的学习任务。

从世界上第一门授学分的在线课程1开始,教学系统化设计和在线教学两大潮流开始融合。在线课程完全吸纳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成果,并在Syllabus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流程及要素做了进一步的分解,并在网络平台上重构一门课程的完整流程。很多远程教育研究者关注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换代对远程在线教育发展的影响,但从教学的层面上来看,对在线教育影响最大的思潮首推教学系统化设计,从面授课程的Syllabus,到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MIT Open Course Ware,简称MIT OCW),再到2012年的MOOCs,体现了这一发展脉络。1面授课程的Syllabus,是一份拿在手里的文档资料,提供关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日程的静态描述信息。2MIT OCW其实就是一个超链接版的Syllabus。在MIT OCW一门课程的网页中,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日程等内容的链接,点击之后,会链接到具体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详细描述。这个超链接结构,把Syllabus文档内容进行了分层,通过分层链接提供多维、立体的课程信息,包括到Amazon的购书链接、对学习活动的详细描述,甚至提供了学生的部分作业,让读者可以更详细地了解MIT课程的特色。3MOOCs课程是一个包含了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动态的Syllabus。在Coursera和Edx平台上,一门课程的主页上左侧的按钮和选项,就是Syllabus的主要构成要素。课程的Schedule页面,就是注册学生和在线教师团队,开展授课、阅读、测验、讨论、作业、反馈与评价等互动教学行为的“空间”。以前,Syllabus文档中的资源、活动、评价等离散要素,依赖课堂定期Meeting的机制“穿”起来,形成一门课程。现在,这些要素被有序地安排、“穿”在网络课程的主页面上。MOOCs课程的主页面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线课堂(Online Classroom)。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教学模式下,师生在这个全新的教学场景下,按照Syllabus中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完成一门课程的教与学。

3. 两大潮流的影响。

受上述两大潮流的影响,今天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研究生教学,早已不再是依赖教师直觉和本能的经验主义教学,而是一个按照系统工程思路,精细设计的、有序的、师生/生生积极参与、共同为课程做贡献的,一个教学相长的动态建构的课程。这种动态建构课程,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强调通过设计“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活动,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还了解了知识是怎么来的,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类学习活动通常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Open-ended)的任务,教师必须设计多种评价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结果、态度等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以两大潮流为背景,审视中国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我们会看到明显差距。首先,中国大学目前还没有系统地对所有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形成Syllabus体系。从中外大学网站上就能观察到这种差异。笔者曾两次参与中外大学网站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网站上很难找到完整的课程目录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能找到的教学大纲也主要采用教材的章节结构来介绍课程知识结构,缺少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方案和教学日程等要素;相比之下,国外大学的Syllabus明显是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结果,是一个可实施的教学方案。其次,中国大学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很少。缺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真分析,缺乏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远远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变革,美国大学是在Syllabus的基础上,往前迈一步;中国大学则需要跨越两步,首先对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补课,形成全部课程体系的Syllabus,并以教学活动及评价为抓手,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上的差距,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巨大浪费。近年来,在MOOCs、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一轮轮教学改革运动中,无一例外地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轻视教学活动和评价反馈机制,导致大量学习资源无人问津。

今天,在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目标,提高一流本科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对大学全部课程进行精细的系统化设计,以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为抓手,提高教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切实推动大学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大纲

从表面看,教学大纲就是一份关于课程教学的文档,其中包括课程描述、阅读材料、学习活动、评分标准、学术诚信、教学日程等构成要素。从实质上看,教学大纲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结果,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在教学设计的教科书上,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通常呈现一种线性流程,如ADDIE模型、ASSURE模式和迪克-凯瑞模型等,但从每个步骤的产出来看,这些流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教学的约束条件;一类是分析教学可能的备选方案。教学设计就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和可能的教学措施之间,进行的一种权衡,以追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如图1所示[4]。

图1左侧是开展教学的“约束条件”。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习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就是寻找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和教学的“约束条件”。图1右侧的教学资源、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等经常被称为是教师的“工具箱”,是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措施。教师(或者教学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在学习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获知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一系列“约束条件”;然后,从“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并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编写教学大纲(或者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教学目标分析。对教学要达到目标的分析和描述,体现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分析的角度看,我们今天的大学课程在定位和设计上,出现了很多误区。

1. 重文字,轻行动。

194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尔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把教学方法分为10层,设计了一个下面大、上面小的“戴尔经验之塔”[5]15,其中最底层是直接经验学习,耗费时间最长;最上层是通过言语符号学习,耗费时间最短。每一层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大学课程主要是通过言语符号来学习,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相应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主要采用书面考试、撰写论文等方式。很少有人怀疑过这种教学方式是否合适。以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为例,其目标是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下,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表现出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和勇气。因此,无论教学和考核,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而不是他在纸面上的表达。依赖言语符号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思想品德课程,很容易培养出表达很好,但是行为与言论不一致的学生。如果不研究文字与行为的关系,不能把言语符号的教学转变成行为、技能,就无法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2. 重理论,轻实验。

大学的很多课程,是一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如物理学、医学等,实验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但是,从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的职称,理论和实验课的优先级别,就能观察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笔者曾两次在医学院看到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背诵大厚本的医书。请教了几位医学院的教授,都认为没有办法,必须背,即使考完就忘也要背。后来,笔者仔细研究了一门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之后,发现课堂理论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被动听课的效果并不好;理论课之后,学生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准备实验,以及做实验。笔者提问,是否可以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老师认为理论很重要,不能减少课时。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己读书,都是一种通过“言语符号”进行信息输入的过程,如果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分组,通过反复阅读、画图、讨论人体器官、血管、神经等形式,自己设计并不断修改实验方案。把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选择、组织信息,反复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能实现记忆医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还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操作技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收益,是否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共同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教师最终采纳了笔者的建议。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理论”的执念中,包含了对理论、对教学目标的模糊的惯性思维。只有行为才能改变世界,能力、行为和技能是最终落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因此,一流本科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打破教师的这种惯性思维,重新审视和细化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收益。因此,弄清楚一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是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

3.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笔者曾经主持过一项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的项目评估,研究中发现有两位美国学生观察到中国实验室没有按规范存放标本,容易造成标本的二次污染;中国学生做实验时没有按照安全规程穿戴防护设备,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由此联想到:背诵和答卷都不是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养成遵守科研规范的习惯的有效方法。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在每一次做实验时,老师对学生行为长时间、反复的检查与反馈,才能养成遵守规范的行为习惯。行为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表达和传递手段。

4. 对技能的误解。

提到技能,人们立刻会想到职业教育,似乎研究型大学不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施一公培养学生撰写科研论文[6],就是一种学术研究技能的训练。与此类似,研究型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大量技能类教学目标,如通过阅读筛选信息、写作表达、演讲、交流等,都需要长时间、持续的教学活动、评价反馈来训练。从培养学生技能的角度看,大多数人文社科类课程需要进一步明晰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描述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能够做什么。在准确清晰地描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重新理解和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

5. 课程怎样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对大学教学一直有一种批评:内容几十年不变。从改进教学的角度思考,大学课程就应该不断变化吗?不断变化的大学课程,怎样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大学课程哪些要素需要保持稳定?哪些要素需要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哈佛大学视频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才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分析了这本教材和这门视频公开课,分析表明经典理论基本稳定,大量案例与时俱进。

6. 课程是落实建构主义、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载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交叉学科教育、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落实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务管理部门出台了很多措施,通过设立通识教育学院、开设通识课程体系、设立创新思维课程等,试图培养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新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不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每一门课程,依赖这种外在的政策制度,很难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上列举的6种误区,充分说明了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设计的出发点,是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新的知识观念、组织和加工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改进和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伯克利大学的Barbara Gross Davis在他撰写的教学大纲构成要素中,特别强调要分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7],如表1所示。

表1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描述,可以采用ABCD原则[5]。ABCD分别是教学对象(Audience)、学习行为(Behavior)、教学条件(Condition)和程度(Degree)的缩写词。在ABCD模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准确的绩效动词。

除了教学目标分析外,编写教学大纲还需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了解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包括读/写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及关于特定内容的基础知识。学习者分析也提供了某种教学设计的约束条件。在学习者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维持学生的持续参与,保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和坚持学习的诱因。动机的诱发因素有内驱型和外驱型两类。内驱型动机指的是由经历和任务本身产生的动机,如内容与学习者工作和需求的相关性、学习者的好奇心和适当的挑战性等。外驱型动机指的是由任务以外的因素产生的动机,如分数和表扬等。学习动机分析,是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使用绩效动词清晰描述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清单,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动机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场景等,并参照Syllabus模板,按照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撰写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文档。如课程描述、阅读材料、学习活动、评分标准、学术诚信、教学日程等。

最后,教师还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场地条件;从教学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取舍。最后,参照Syllabus模板,设计完善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一门课程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设计与规划,编写教学大纲之后,在课程实施阶段,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行为就是按照要求,完成各项教学活动;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8]。因此,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跟踪、监督另外两个核心环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设计的、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是落实“做中学”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重要环节。

美国在线课程的首要构成要素就是教学活动。1981年第一门在线课程就是关于计算机会议系统(Computer Conference)支持的讨论交流活动。笔者对中外网络课程类别[9]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2所示的在线课程分析5要素模型:

图2中4个矩形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开发都是可见的实体要素,很容易观测。中间的圆形要素———教学活动指的是师生、生生持续的动态交互和对话,是一个无法观察,很难量化的要素。中国在线教育更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而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教学活动。然而,教学活动才是一门在线课程的灵魂和核心!一个设计良好、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去利用教学资源;在各种交流场景下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最后形成学习成果,提交到教学平台上。

这个5要素模型也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场景,教学活动也是穿起教材、学生、老师,完成特定学习成果的灵魂和核心。教学活动还是把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绩效动词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落实“做中学”,实现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型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对“做中学”做了多方位的解读,形成一种错觉,好像“做中学”总是跟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发现新知识相关联,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教学任务,不是一种日常的教学方式。其实,英文“Learning by Doing”中的Doing,指的就是学习行为绩效动词,如Read、Write、Paint、Design、Classify、Describe、Identify、Add、Drill等,都属于一种Doing,通过阅读学习(Learning by Reading)、通过设计学习(Learning by Designing)都属于“做中学”。

近年来,教学活动设计已经成为教学系统化设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Amazon网站上,用“Learning Activity”为关键词,搜索到4000多种图书、教具、软件包等。Curtis.J Bonk和Elaine Khoo博士整理了100类在线教学活动,分为基调/氛围、鼓励、好奇心、多样性、自主性、相关性、交互性、参与度、紧张感、产出等10大类别[10];笔者带领学生搜集了近3年来期刊、博客、微信公号中公开的教学类资讯案例,整理出101个教学活动案例,涵盖了阅读、表达、演示与操作、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其他等七大类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按照学生参与情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个人完成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以及全班参加的学习活动。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可以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完成一个模块的研究课题,还可能生成一门活动课程。职业培训领域的很多课程,已经开始这样组织。教学设计师会把工作流程分解成一系列任务,把每个任务设计成一个学习活动,知识类内容被裁剪,变成活页资料,嵌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学习活动提供支持。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大纲中列举的某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时,教学设计师通常会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要完成的教学目的是什么,2练习那些技能,3教学任务目标、步骤等,4活动方式的选择,个人、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5活动需要哪些资源,6教学评价的策略等。

教学活动设计的产出是一份教学活动说明书,通常包含以下内容:1主题,2学习任务描述,3对学习过程指导,4学习成果的要求和评价,5时间安排,6其他:补充阅读材料、案例、作业样例等。教学活动说明书并没有特定的格式,只要能够表达清楚,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要求、步骤、时间安排等,就可以了。教学活动说明书的篇幅也没有一定之规,可长可短。

教学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要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无法改变“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在一流大学建设的教学改革中,按照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未来高校教师的重要技能和职责。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照教学目标描述的评估标准,检查学生是否显示出了相应的能力和技能。教学目标中的绩效指标,是评价学生绩效的出发点。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通常包括两个层面:1针对每项教学活动,设计单独的评价指标或评价量规;2整个课程的评价方案,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的权重,加权计算每项教学活动的成绩,生成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1. 对每项教学活动的评价。

从具体的评价方法上看,对于那些答案唯一或者比较明确的简单认知技能,可以采用单选、多选、填空、配对、判断是非、计算、简答等客观性测验的评价方法。对于过程性技能、作品等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活动,则需要设计评价量规,按照等级评价学生的作品。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方法,依赖于特定的学习目标。

评价本身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下面,笔者用“论文的评价量规”这一案例介绍对论文(作品)的评价方案。

在Coursera平台上,有一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A History of the World since 1300》。该课程有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在听视频讲座、读书、浏览同伴讨论帖的基础上,收集论据,回答老师在视频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可选择任何话题,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可比性。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证据、论点、阐述三个维度,4个等级的评价量规(见表2)。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评价量规证据在前,论点居中,最后才评价行文的流畅性。这就要求学生从视频讲座、教科书、网上的讨论帖中,“捞出”事实性证据,在证据的基础上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才考虑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结构。这种强调事实和证据的表达,值得我国高考作文参考。

2. 课程的评价方案。

除为每一项教学活动单独设计的评价量规、评价清单以外,还要考虑对一门课程的完整的评价方案。下面以面授课程为例,介绍一门课程的整体评价方案。

面授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一门课程的评分,应包含学生完成的所有教学活动成绩,以及出勤情况、在课堂讨论中的贡献等。如《传播理论》教学大纲中说明,课程将按照以下权重计算最终成绩:25%是小组合作,研究并介绍一种传播学理论,25%是关于评价的论文评价论文,10%是导论论文成绩,15%是期中论文成绩,15%是期末论文成绩,10%是课堂参与。课程整体评价方案的基础原则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分配一定的权重,计算到课程最终成绩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时间投入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这一点对于在线教学尤为重要。

从本文对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介绍,以及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出,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除了对教学课时等外在指标的考核以外,需要提出一些更专业化的推进措施。首先,应该按照教学系统化设计流程,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精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为抓手,检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落实教学设计的要求。总之,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核心环节。以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为抓手,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20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受到两大潮流的影响:教学系统化设计和在线教学。在系统化教学设计运动中,美国大学每一门课程都经过了精细的设计,形成了教学大纲文档。教学大纲为后来在线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面授课堂的教学大纲,到MIT开放式课程,再到MOOCs,可以观察到教学大纲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影响。在这两大潮流的影响下,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已经是一个经过详细设计的、师生/生生持续交互的动态生成课程。为了打造一流的教学,高校必须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核心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Instruction Design[EB/OL].[2016-9-3]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structional_design.

[2]Western Behavioral Science Institute[EB/OL].[2016-9-3]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tern_Behavioral_Sciences_Institute.

[3]Linda Harasim.Shift happens Online education as a new paradigm in learning[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0(3).

[4]郭文革,沈旭东.MPOC:大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设计与运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

[5][美]斯马尔蒂诺,等.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施一公.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EB/OL].[2016-9-1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349932.

[7]Barbara Gross Davis,Checklist:Components of a Comprehensive Course Syllabus[EB/OL].[2016-9-4]http://119.90.25.37/www.lib.berkeley.edu/mellon/institute/2006_Checklist_Components_of_a_Syllabus.pdf.

[8][美]比尔·佩尔茨.我的网上教学三原则[J].郭文革,译.开放教育研究,Vol.13,No.6.

[9]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13.教学活动设计《舞龙》 篇十三

1.使幼儿了解舞长龙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练习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跑,动作协调、灵敏。

3.提高幼儿的团队配合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1.热身活动音乐《小龙人》,背景音乐、舞龙音乐。2.幻灯片:圆形、S形。3.舞龙视频一段。

4.龙头、龙尾、龙身各一个。

重点: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圆形、S形。

难点:提高幼儿的团队配合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放歌曲《小龙人》,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律动,让幼儿舒展开身体,营造氛围,以便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接到一个任务,我们要代表幼儿园参加舞龙比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舞龙,希望我们练好本领,争取夺得第一名。

二、基本部分

(一)探索舞龙

1.看一看什么是舞龙?(播放舞龙视频)师:小朋友你们发现舞龙都走什么样的路线? 2.汇报、演示

师: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舞龙主要走两种路线,一种是圆形,一种是S形。在走这两种路线的时候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中间不能断开。(放课件)

师提问:你们从视频中发现舞龙有多少人?幼儿:很多 为什么用那么多人舞龙呢?

师讲解:因为龙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的,身体很长,所以舞龙不是光凭几个人的力量就能舞起来的。

3.这么多人舞龙怎样才能把龙舞好呢?

具体讲解:我们不仅要按照舞龙的路线一个跟着一个走,中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注意团队之间的配合,眼睛要时刻关注前后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齐心协力真正把龙舞好。

(二)教师带领幼儿舞龙

师:现在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学习舞龙的路线,我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先练习走圆形路线,准备好了吗?

(三)分组练习

师:刚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学习了舞龙路线,小朋友表现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分组练习。

规则:分两组,男孩一组,女孩一组。

(四)舞龙表演

师:小朋友舞龙路线已经走得非常好了,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舞龙。(取龙的道具)

分配角色:龙头、龙尾和龙身都是谁来当。老师来当龙珠,并向小朋友介绍龙珠的作用。(师:老师来当龙珠,龙最喜欢龙珠了,看到它就想把它吞到肚子里,可是龙珠太厉害了,所以龙都要听龙珠的指挥,)跟随音乐舞龙。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太棒了,刚才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已经学会了舞龙,现在我们就要去参加舞龙比赛了,有没有信心?让我们同心协力、勇夺第一,出发!

四、活动延伸:

14.教研教学活动总结 篇十四

又近半个学期在大家的忙碌中匆匆度过,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我理化生教研组积极开展了“优质教学活动月”的教研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质量活动月是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必要和及时。教学质量月活动的开展,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监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将我理化生教研组本次“优质教学活动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次教学教研活动月开展的主要工作

1、确定教研课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研的课题决定着老师业务水平发展的方向,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早在在活动的初期和组内教师一起畅谈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自己所需提高的方向与内容,采用共同协议的办法确定出新学期教研课题,并做好教研笔记。这么一来,使我组教学活动的目标更为明确,教学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了自身发展和提高的要求,真正达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效果,为我组在后继的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后盾。

2、开展优质课的评比,让教师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开展优质课教学活动中,我看到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还运用多种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参与和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并在课后,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说、评”课活动,以便杜绝“闭门造车”,发现每位教师的长处和不足。通过“听、说、评”的活动,让每位老师看到了其他优秀教师的长处,也从中发现了

自己的不足,并虚心接受组内教师对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这对我们提高自身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方面有很大很好的帮助。这样的活动,对每位教师都是很好的帮助,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多开展。

3、从思想、理论着手,实践课程模式改革。

曾记得在一本学前杂志上见过”课程模式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模式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不到位的课程模式改革,用来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次教学活动前我组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模式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并充分利用学校的书籍资源,经常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语言方面的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在组织教学语言活动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并且,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让学生也能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里面走出来,和我们一起接受这新的课程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4、使用普通话教学,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通过此次活动,使组内每位教师都能通过普通话授课,这是一个现代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这此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这次教学活动月中也有不少教师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许俊林、蒋茂国等几位老师均带了几堂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在教学手段上是一大进步,使我组其他教师大受裨益,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尝试使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反思

1、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我组教师教业务水平虽然有了一定

提高,但是如何能让学生在教学氛围中更主动、更活泼、更自信及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起来是我们理化生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我们接下来应该着手研究的问题。

2、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之中,让自己的目标一目了然。

3、更努力的在自身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方面下功夫,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完善了,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

4、个别老师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更一步的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笔记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

我相信,教研工作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灵魂。“科教促教、科研兴校”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为我们教学经历锦上添花!为我校的争三保四创下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新台阶。

理化生教研组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下一篇:中秋节送朋友的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