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2025-01-09

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共9篇)

1.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篇一

在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提纲

一、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责任感

(一)示范区创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二)示范区创建是建设现代化强区的现实要求

(三)示范区创建是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迫切需要

二、把握重点、精准发力,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

1.要聚焦创建指标精准发力

2.要聚焦重点人群精准发力

3.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三、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一)目标责任要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宣传发动要到位,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工作落实要到位,确保创建工作圆满成功

正文:

同志们:

刚才,...同志宣读了《...区2021—2025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方案》,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区教体局和官扎营街道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有思路、有措施,体现了责任担当和强大决心;一会儿,...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战略,全区科普工作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加快释放,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力推进。2020年我区入选“全省科普示范区”;2021年,成功跻身“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区青少年科普、卫生健康科普、应急科普等工作卓有成效,北坦、官扎营、纬北路、泺口等街道科普阵地建设富有特色、亮点突出,...动物园、沃尔富斯等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活动精彩纷呈。二是全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扎实开展“全国科普日”主题宣传工作,2019年我区在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专项行动中荣获区县组冠军;区科协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全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三是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省技术转移先进区”。特别是在2021...市各区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我区在科技创新工作单项考核中,获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可以说,当前全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厚实、势头正劲,这些都为我们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年是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之年,为我们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以示范创建为引领,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提供基础支撑。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责任感

全国科普示范区是一项体现地方科普水平的国家级最高荣誉,是科普工作的最高标准,也是对外展示我区整体形象的新名片,对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示范区创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更加突出,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从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汇聚起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强大合力。

(二)示范区创建是建设现代化强区的现实要求

当前,我区正锚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的奋斗目标,努力打造省会区域经济中心重要增长极,全力打造省会城市更新样板区、产城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建设品质幸福之区,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重点工作涵盖了综合竞争力、区域代表性、人民幸福感等各领域,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和科学普及的保障。比如,我们要重塑产业辉煌,就需要强化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支撑,以高素质创新大军保障全区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建设品质幸福之区,就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我们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基础,营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以此次创建为契机、为动力,扎实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让两者齐头并进、同频共振,共同催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示范区创建是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则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筑牢群众健康生活的地基,更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们在深化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先进区县相比,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基层科普基础较薄弱,科普社会动员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学素质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有待加强。另外,与高新、历下等区县相比,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低、高科技人才相对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都与我区当前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存在差距,必须重视起来,切实加以解决。我们要以此次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作用,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夯实全民科学基础,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在浓厚的社会科技氛围中,汇聚创新力量,激发创新动力,加快科学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与现代化强区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实力。

二、把握重点、精准发力,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时间紧、任务重、头绪较多。各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围绕总体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抓住薄弱环节,靶向施策、精准发力。

1.要聚焦创建指标精准发力

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各科普教育基地要对标对表《创建方案》,紧扣时间节点,细化任务分工,抓好责任落实。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1.是科协队伍建设。按要求将“三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或科技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充实调整到街道、社区(村)科协组织中,组织“三长”开展好科普活动,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2.是科普阵地建设。各街道要确保在沿街显要位置设置一处以上科普宣传标识,社区(村)科普活动室(站)、科普宣传画廊(栏)、科普宣传员要做到全覆盖。3.是提高科普活动覆盖面。除日常科普活动外,8月中旬到9月中旬开展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和创建指标,要确保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社区(村)都要有科普活动,并按时进行网上申报,确保科普活动覆盖面达到80%的创建要求。4.是打造共建共享科普工作品牌。区委政法委和区科协共同开展的“每日科普e起学”志愿服务行动,小程序的点击阅读量累计达到38万人次,省市科协多次表扬,这项工作北园、桑梓店、纬北路等街道抓得很紧,成效明显,未完成任务的街道抓紧推进,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量。区科协要强化督促检查,每月通报进展情况。

2.要聚焦重点人群精准发力

《科普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学校、医院等,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普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街道及各科普教育基地在创建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把“通过创建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能为创建而创建,不能流于形式,要实实在在的抓好青少年、工人、农民、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高。该投入的科普经费要投入到位,该建立的组织网络要按规定建立,该修建的科普场所要争取修建,该完善的科普设施要切实完善,该开展的科普活动要认真开展。要做到现场有看点,工作有亮点,活动有特点,经得起实地检查,经得起横向比较。要把常态化开展科普工作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营造全区科技创新良好氛围,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技惠民成果。

3.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本次全国科普示范区考核测评由市科协推荐、省科协考核验收、中国科协最终抽查决定。考核过程中,无论是前期审核还是实地考察,申报材料及相关的档案资料都是最重要的评审依据,所以申报材料必须整理好,确保申报材料不扣分、检查评估得高分。首先,申报材料必须严格按要求准时上报,该有的材料都要准备齐全,该达标的数据都要达标,材料内容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突出特色亮点,尽可能地通过材料把我们科普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展示出来。其次,档案资料一定要收集整理好,既要有日常工作记录,也要有媒体宣传报道的资料;既要有文字资料,也要有图片音像资料;既要有各类获奖材料,也要有社会各界以及本地群众的良好评价。第三,实地迎查工作一定要做扎实,在省省科协、中国科协实地考察和抽查时,街道、社区科普阵地标牌、科普宣传栏等科普设施都要按照要求设置展示到位,相关的档案资料要按照最高标准整理准备到位。按照中国科协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认定工作相关要求,9月份,省科协将组织专班对相关县市区进行检查评估,将检查评估情况打分排序,根据验收考核结果,上报中国科协,我们要力争在省科协检查考核中得高分,最终进入全国科普示范区行列。

三、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是展示...形象的一次重要机会,需要全区上下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

(一)目标责任要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成员单位、各街道和有关单位是此次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今天参加会议的同志回去以后,要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安排部署落实好相关具体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区科协作为牵头单位,要全力做好保障,加强沟通协调,做好指导督导,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宣传发动要到位,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各成员单位、各街道和有关单位在创建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科普工作宣传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打造品质幸福之区、美丽宜居富裕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本单位科普工作特色亮点,以及在科普工作和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让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都能知晓并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工作落实要到位,确保创建工作圆满成功

要把创建工作与科普工作、科协工作的长效推进结合起来,做到以创促建、以创提效,借助创建切实提升科学普及的全面工作。具体工作中,要始终做到务求实效,科普组织不能光建不管,科普设施不能光建不用,科普队伍不能光有名单没有活动,科普活动不能光有形式没有效果。我们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成功创建一个有着浓厚科普氛围、广泛科学基础、良好科创环境的全国科普示范区。

总之,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责任感,发挥主动性,以真抓实干的精神、争创一流的勇气,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篇二

1、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区概况

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区位于环城公园西城门以南、西南角楼以北, 占地15000m2, 区内共有17种352件健身器材, 濒临城市主干道, 周围有公交站点、大型超市、写字楼、学校、居民区, 交通环境相对便利。全民健身示范区为西安市环城公园建设管理处和西安市体育局群体处共建单位, 建设资金来源于体育彩票, 健身器材由企业提供, 于2007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现已成为西安市居民休闲、锻炼、娱乐的重要场所。

2、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布局与使用

根据调查得知, 晨练人群中, 5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比例最大, 占85%;25-50岁的上班族占12%;25岁以下的在校学生占3%, 其中男女比例为男性46%, 女性54%。

在对全民健身示范区内公共体育器械的使用上, 使用频次排名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晨练人群的年龄构成与公共体育器械的使用频率排名情况来看, 乒乓球台使用频率最高, 原因是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普及程度较高;由于晨练人群的年龄构成, 大多数是退休人群, 所以在公共体育器械的使用频率上, 按摩类的器械使用率较高, 他们更注重自身保健, 而不去选择可能会造成扭伤、摔伤的器械;对于下肢、腿力的锻炼, 晨练人群更愿意选择在沿区内的鹅卵石路进行健步走, 而不是漫步机、跑步机等主要锻炼下肢的健身器械;至于双位肋木、悬空转轮这种类型的器械, 基本处于空闲状态, 这种器械的运动造成损伤机会较大, 晨练人群不愿进行相关锻炼。

因此, 在全民健身示范区内的健身器械的布局问题上, 应该充分考虑区位、年龄构成、生活水平等因素, 从而在公共体育器械资源的布局上进行合理配置, 减小器械资源的闲置率, 使公共体育器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3、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的配置

根据调查所示, 有七成的晨练者接受过体育健身指导, 指导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体育爱好者的口传身教和网络电视;某些单位、部门组织以及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对晨练人群进行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比例仅占25%, 尤其是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仅占2%。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底, 陕西省拥有1.7万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然而, 真正活跃在全民健身指导工作中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却很少, 这导致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培养与实践出现断层,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出现浪费。导致这种现象的直观原因, 是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属于公益性质的工作, 对于晨练人群的建设指导是无偿的付出, 没有人愿意“赔本赚吆喝”, 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和体育组织制度的缺失, 没有一个单位或组织把培养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集中起来, 在实际的社会体育活动中发光发热。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 为了维护全民健身示范区内的公共体育设施, 区内管理部门还专门配备了巡查员, 进行定期巡查, 对于出现损坏、老化等问题的设施要及时上报, 保证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的良好运转。然而“巡查员”却形同虚设, 一些器械出现了螺丝丢失、齿轮缺油、塑料老化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种“巡查员”也属于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他们的工作对全民健身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制度方面的不完善让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出现了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4、管理的责任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还了解到, 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区已经开放已有五年之久, 乒乓球台由于使用频率最高, 损毁现象是最严重的, 当初提供健身器材的企业在2012年4月已经免费更换了旧乒乓球台, 使得群众能更好的使用。这为公共体育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借助社会力量, 进行公共体育资源的管理, 改善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质量。

5、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区晨练人群的调查, 发现了公共体育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布局与配置存在不合理;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培养与实践断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责任没有落实。对于上述问题, 本文只是通过存在现象做了表面分析, 对于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机制、管理模式没有进行深入剖析, 在今后的研究中, 将会对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2]张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J].体育文化导刊.2011.5.

[3]王美, 孟咏群, 张喆.北京城市居民利用健身器材进行锻炼的分析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 篇三

关键词:规划背景;布局;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64-2

1 规划背景及综述

1.1 规划背景

环境保护是世界性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适应全国环境保护形势,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

1.2 生态示范区类型

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探索,目前我国生态示范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乡镇工业型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

1.3 规划综述

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的打造、建立及经营,是综合性的生态示范区,必须基于现有特色资源,加以整合、修复、扩大再利用;以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为基础,以适度开发利用为促进,通过生态湿地环境的建立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效益来回馈生态环境建设,满足规划区生态、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是海陵区探索城镇近郊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试点。

2 规划概况

规划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至碧桂园、泰东河,西至卤汀河,南至新通扬运河,北至启扬高速、海陵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38平方公里。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历史遗存分布于海陵和兴化两地。基地位于海陵与兴化之间,与海陵主城仅一河之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著名历史文化资源有渔行古村,重大节庆有大型庙会活动。海陵城北生态示范区域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属苏中里下河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组成部分,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水乡,坑塘及水域面积约占规划区用地的26%。

在规划区北侧有启扬高速,从扬州到启东,贯穿江苏省东西,将规划区与长三角地区其它城市便捷联系起来。

3 发展功能与定位

3.1 功能定位

展示海陵“生态名城”的绿色载体,彰显“渔行文化”的城市名片,体验“水城慢生活”的旅游胜地,推广“现代农业”的典范。

3.2 功能导向

生态功能:以湿地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的,海陵区北部的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旅游功能:依托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适度发展的,集水鄉生活体验、生态湿地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功能:以泰州整体文化及渔行村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慢生活”体验区;农业功能: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集现代高效农业、特色观光农业、观光林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示范基地,并作为泰州市重要的“菜篮子工程”配套产区。

3.3 发展引导

配合泰州发展趋势,依托海陵主城及主城区所倡导的“水乡慢生活”主题,与主城合二为一,建设成为海陵区水乡主题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

4.1 发展导向判断

规划区所处的城乡结合地区的特殊地理区位,促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导向:“南游、北农、西居、东林”,具体如下:

①南游。北部生态区通过整合渔行水村、丁冯村和唐甸村的优势特色资源,适度发展城市近郊水乡休闲旅游,融入主城区“以水为魂,打造梦里水乡慢生活”的旅游主题,并承接主城区旅游功能转移。②北农。在城北现代农业走廊规划中,已确定了本规划区作为农业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依托已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壮大,发展形成泰州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③西居。规划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现状杂乱蔓延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合归并,集中布局安置在海陵北路沿线,形成了西部集中带状的整体式规划格局。④东林。规划区东侧人口密度低,农村居民点少,不受各类建设用地及污染源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林地资源;是发展生态涵养林的理想区域,通过逐步关停沿河造船企业,实行生态复育行动,发展生态涵养林,加强整个规划区的水体生态涵养。

4.2 功能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连两心、一带串四片”功能格局。

①一轴连两心。一轴,即以东风北路为主轴的生态展示轴。两心,即水乡休闲中心和生态度假疗养中心。水乡休闲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依托渔行古村和丁冯水村,集乡村体验、水上娱乐为一体;生态度假疗养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结合规划生态湖设置,集滨水休闲、疗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②一带串四片。一带,即生态缓冲带,沿宁启铁路两侧设置生态防护绿带。四片,生态农业片区,水乡休闲体验片区,生态涵养片区和生态复育片区。③三翼接四方。三翼,即西侧的卤汀河生态涵养通廊、南侧的新通扬运河生态涵养通廊和东侧的泰东河生态涵养通廊。四方,即北部的里下河湿地生态区、东北部的溱潼湿地生态区,以及东、西两个方向的城北生态大走廊。

4.3 用地布局

规划用地布局以片进行统筹安排。

4.3.1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在泰渔路以北设置大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在泰渔路以南、宁启铁路以北设置观光农业用地;在社道河以东、泰渔路以北设置标准化水产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海陵北路设置条状村庄建设用地,并配备相应公建用地。

4.3.2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根据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片区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归并,同时考虑到“就地城镇”发展需求,在渔行村北侧、东风北路宁启铁路交叉口西南侧、站前路海陵北路东南侧设置商业用地,用于社区层面公建配套。在东风北路与盐河交叉口西南侧设置公园绿地和商业用地,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打造水乡特色旅游的门户;在东风北路、站前路交叉口西南侧增设商业用地,主要用于花卉交易。

4.3.3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放大东北部水面规模,打造人工生态湖,并结合湖面增设旅游开发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保留东风北路、社道河交叉口东北区域及社道河、斜风河交叉口西南区域村庄建设用地。

4.3.4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及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取缔盐河沿岸违章造船工业企业用地,保留盐河北侧苏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交通系统,全面支撑生态区交通发展目标——“快速通达、有机互联、慢行体验”。

5.1 对外交通规划(快速通达)

规划区以现有路网为基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城市道路为骨架的“三纵三横”方格网对外道路交通系统。

5.2 乡村道路规划(有机互联)

乡村道路具有三大服务主体:自身交通出行,产业发展需求和旅游交通需求。乡村道路规划宽度为7米。对各大功能板块(生态板块、旅游板块、农业板块等)进行有机串联,加强各大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

5.3 慢行交通规划(慢行体验)

5.3.1陆路慢行交通

规划结合乡村道路的设置,整合自行车慢行交通,划定自行车道,形成环生态区的陆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结合公交换乘枢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沿途多处选点设置B+R非机动车租赁硬件设施,统一管理,便于游客就近租/还。

5.3.2 水路慢行交通

通过对河道水系的深度梳理,选取并打通部分水体条件较好的河道,结合旅游功能的布局,形成水路交通游线。

5.4 公共交通规划

5.4.1 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

东风北路和盐河交口区域西侧,是生态区休闲旅游主起点,客流集散量大。规划结合旅游功能的设置,在该区域建设1处公交首末站,并打造成为换乘枢纽,用以对接泰州主城往返的公交流和周边城市旅游客流。

5.4.2 公交线路

结合公交首末站的设置,规划设置2条双向环路的生态区内部公交路,串联生态区所有功能板块,实行本地居民公交出行与游客游览共用形式,根据季节性公交客流量彈性设置发车间隔时间。

6 生态功能区划及空间管制

6.1 区域生态体系构建

规划借助泰州市总规中确定的“清水维护通道”,将本规划区与城北地区其它生态群落连通融为一体,从大区域角度建立整个城北地区的“生态湿地体系框架”。

6.2 生态功能及空间管制区划

结合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要求,将全区划分成3个生态功能管制分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3个生态区包括:禁止区、限制区、宜建区。其中禁止区面积为625.48公顷,具体可分为:设施农业区228.69公顷,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为限87.18公顷,卤汀河生态通廊37.29公顷,泰东河生态通廊13.19公顷,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43.19公顷,宁启铁路生态通廊61.86公顷,生态复育区154.08公顷。限制区占地面积395.19,分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为限199.07公顷,生态涵养区196.12公顷。宜建区占地266.13公顷,分为:生态宜居区247.19公顷,生态经济发展区3.72公顷,生态旅游开发区15.22公顷。

①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卤汀河生态通廊、泰东河生态通廊、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宁启铁路生态通廊、生态复育区7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625.48公顷,是景观及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②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生态涵养区2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395.19公顷。该区域现状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区域之一。各生态分区可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业和林业,禁止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建设,该区以生态资源建立与保护为主,在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利用。③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生态宜居区、绿色产业发展区、生态旅游开发区共三个生态分区,是城北生态区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亦是本规划区的主体经济产业区域。

7 结语

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如何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出发为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韩世华.关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问题的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2] 丁志伟,张改素,刘静玉.城市规划制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为例[J].高师

4.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篇四

为推动我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的开展,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指导方案》,特制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食堂”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餐厅”创建工作计划。

一、目的通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单位、食堂和餐饮行业的积极性,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最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组织管理

(一)各区(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创建工作。

(二)各区(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要制订可行的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

(三)与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组织开展合作,将创建工作纳入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的工作范畴。

三、示范创建工作基本内容和标准

(一)示范社区

1.环境建设。

(1)环境整洁。

(2)有固定的宣传栏、橱窗等健康教育窗口。

(3)有健康教育活动室。

(4)有促进身体活动的专门场地和多种活动设施。

2.活动开展。

(1)每年开展3种以上居民广泛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如知识竞赛、健康膳食设计比赛、健身比赛、健康家庭评选等。

(2)每年为每户居民发放1种以上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材料。

(3)每年开展4次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讲座。

(4)利用固定宣传栏或橱窗开展“健康一二一”知识宣传,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5)健康教育活动室提供5种以上可供群众取阅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材料,有身高体重计、腰围尺、膳食宝塔挂图等设施,有控油、限盐等支持工具展示。

(6)社区内有3个以上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

(二)示范单位

1.制度保障。

(1)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如:工间操制度、健身制度。

(2)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激励机制。

(3)每年为职工进行1次体检,掌握职工基本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2.环境设施建设。

(1)有促进身体活动的场地及设施,或有经费支持职工到公共场所开展健身活动。

(2)张贴、发放“健康一二一”宣传材料,展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支持工具和食物能量模型。

(3)在适宜场所设置健康小贴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3.活动开展。

(1)开展爬山、体育比赛、运动会等不同形式的群体性健身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

(2)每年至少组织1次健康膳食知识竞赛。

(3)组建2个以上的健身或运动团队,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

(4)每年为职工至少开展2次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讲座。

(5)为单位职工发放健康生活方式宣传资料与支持工具(控油壶、限盐罐、BMI尺、腰围尺、计步器等)。

(三)示范食堂

1.基本条件。

参加示范创建的食堂要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并且达到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以上,有效执行《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管理规定。

2.人员培养及能力要求。

(1)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每半年累计接受2小时以上的合理膳食知识培训。

(2)厨师应掌握制作低盐少油菜肴技能。

(3)以食堂为主体,适时开展职工营养健康厨艺比赛、膳食知识问答等活动,提高职工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

3.食堂环境。

(1)利用张贴画、板报、电子屏幕等形式,宣传膳食营养健康知识,营造食堂营养健康氛围;通过摆放体重计、BMI尺、食物模型、膳食平衡宝塔等方式,指导职工合理膳食、吃动平衡。

(2)食堂内有可自由取阅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资料。

4.供餐服务。

(1)菜肴、主食品种丰富,少量多样;保证粗加工粮食类、薯类的供应;提供并鼓励奶类、豆类、新鲜果蔬消费;提供主要菜品的营养特点,指导职工选择。

(2)控制膳食中油盐用量,记录油、盐的购买量和使用量,控制每份菜肴的油、盐用量,并逐步减少,以达到食用油推荐量(25—30克/人.天)、食盐推荐量(5克/人.天)的标准。

(四)示范餐厅

1.基本条件。

参加示范创建的餐厅要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并且达到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以上,有效执行了《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管理规定。

2.人员培养及能力要求。

(1)餐厅努力培养专职或兼职营养配餐人员,负责营养配餐和管理,科学指导

餐厅采购、配料和加工,帮助顾客正确选餐。

(2)管理员、厨师、服务人员每半年累计接受2小时以上合理膳食知识培训。

(3)厨师应掌握制作低盐少油菜肴技能。

3.餐厅环境。

(1)有膳食宝塔等合理膳食宣传内容的张贴画、板报、电子屏幕等宣传形式,营造餐厅营养健康氛围。

(2)餐桌上有可自由取阅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资料。

(3)利用桌布、餐具包装等多种途径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宣传。

4.点餐服务。

(1)餐厅工作人员引导顾客选择低盐少油膳食。

(2)菜谱标示菜谱能量,有条件的餐厅可标注各类营养成分,服务人员能主动介绍菜品营养特点,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膳食。把新鲜水果、奶类和饮用水作为餐厅供应的一部分。

(3)菜谱中有供不同人数食用的平衡膳食套餐。

四、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申报时间

行动示范单位、示范社区和示范食堂/餐厅的评审每年开展一次,市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申报时间为每年的9月30日之前。

(二)申报评审程序

1.申报单位相关标准进行自评,自评合格后向辖区行动办提出书面申请,区属单位向辖区行动办申请,市直单位直接向市行动办申请。

2.辖区行动办对申报单位(社区、餐厅、食堂)组织初评,并根据评定结果,逐级上报,并向上级行动办提出初评意见。

3.市行动办根据区行动办提交的初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考核验收,对考核合格的单位、社区和食堂/餐厅进行审定,并命名、授牌;同时报省和国家行动办。

(三)申报材料

1.区(镇)行动办的推荐报告及初评意见。

2.申报单位的创建项目申请书。

3.申报单位创建项目自评报告、开展创建工作的情况汇报及相关图片资料等。

(四)复查管理

对已命名的市级行动示范单位(社区、食堂、餐厅)实行复查制。每两年复查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称号。复查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消市级行动示范单位、社区、食堂/餐厅称号。

五、工作策略和措施

(一)政府支持,多部门参与

在政府领导下,充分利用当地卫生、教育、体育、宣传、妇联等部门力量,共同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二)技术指导,科学创建

充分利用当地疾控、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为示范创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制订人员培训计划,定期为创建社区、单位、餐厅开展人员培训,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宣传、技术指导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可与其他领域的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各方人财物资源。特别要与健康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将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纳入政府推动的创建活动中,既丰富各项创建活动的内容,又借力实现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的目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组织作用,将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开展纳入党团工会组织活动内容,丰富单位文化。

(四)完善机制,加强监管

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行业、职工和群众的监督和考评作用。如在示范社区或示范单位引入居民或职工的满意度评价;在示范食堂/餐厅定期开展内部自查和菜品点评;发挥餐饮行业的行业自律,规范、支持示范餐厅的创建。

(五)宣传引导,持续发展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示范创建工作及其效果,提升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

和示范餐厅的影响力、认同感和竞争力,使示范创建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大力宣传示范餐厅的健康理念,引导顾客选择,推动示范餐厅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合实际,主动创新

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环境等实际情况,围绕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主题,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单位特色、餐厅特色的宣传活动。

六、考核验收

5.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篇五

10月10日,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在西安市召开,西安、渭南、宝鸡、汉中、商洛、广元等11个

秦巴区域城市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城际合作交

流等议题建言献策。

秦岭东西绵延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河南、湖北6个省市共97个市、县、区

。本届论坛由西安市政府、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主办,论坛以“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秦巴区域各城市在大秦岭生态环境保

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商秦巴区域发展大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秦岭生态保护应树立“一盘棋”意识

在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上,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重塑大秦岭尊严已成为秦巴人民的共同

梦想,以大秦岭为代表的秦巴区域,具有“地理空间庞大、人文精神伟大、生态地位重大、发

展潜力巨大”等四大特征。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秦岭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守护了万千生灵的繁衍生息。他说,凡是以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一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

“一盘棋”的意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区域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方净土。

解决大秦岭问题更要立足长远

钱引安说,秦岭西安段是构成大秦岭的一部分,而自然的力量是超越

行政划分的,要保护好大

秦岭,还需各方联手,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面的“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

划”。要解决大秦岭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超前研究,超前谋划,使大秦岭的生态环境保

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已先后制定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北麓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秦岭北麓旅游发展规划》等多部规划,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并配合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执行框架,确保严格按照规划做好保护与利用。

保护大秦岭区内各市携手谋求共同发展

广元市副市长张云华建议,努力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大秦岭区内各市应该谋求共同发

展、建立协作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区内各市应加强发展规划衔接,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积极谋求区内各市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秦巴山区休闲旅游度假景区等的联合开发、整体打

造和协同发展,塑造区域旅游黄金线路,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流,打造旅游整体形象。

6.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篇六

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推进“健康山东行动”深入有效开展,培育“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示范社区(村)、单位、餐厅(食堂)、学校,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进社会健康支持环境建设,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的

通过开展健康示范社区(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和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政府、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健康服务设施和健康支持环境,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氛围,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强化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提高健康生活质量。

二、目标

坚持“典型引路、分批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以示范创建为载体,推动“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面开展。

到2011年底,以县(市、区)为单位启动示范创建活动,5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健康示范社区(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食堂)、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各1处。

到2012年底,8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健康示范社区(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食堂)、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各1处,5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2处以上。创建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创建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内容

示范创建内容包括健康支持制度、健康支持环境、活动开展等,具体内容见附件。经市级组织考评达标的,可命名为“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健康示范社区(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食堂)、健康促进示范学校。

四、工作保障

㈠以“健康山东行动”为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爱卫办牵头负责示范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健康山东行动”为平台,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合力创建”的机制。宣传部门负责做好示范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挖掘和发现示范单位的经验做法,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建设部门负责做好创建活动中建设项目的建设监督。农业部门配合做好农村地区示范创建工作的实施。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旅游、教育、体育等部门分别负责做好对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食堂)、健康促进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级卫生部门负责组织疾控机构对示范创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发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辖区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创建活动实施主体的社区(村)、单位等要建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行动小组,吸纳社区(村)、单位的积极分子形成工作团队,广泛动员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㈡整合资源,加强技术指导。“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要与其他领域的创建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特别要与卫生城市(镇)、卫生村、卫生单位和文明城市(镇)、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将示范创建纳入政府推动的创建活动中,丰富各项创建活动的内容。各级卫生部门要将示范创建与落实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指导城乡居民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示范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干预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利用疾控机构和基层体育指导员等专业机构和队伍的技术力量,为示范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培训和指导制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街道、单位示范创建工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行动执行能力。

㈢建立督导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各地要加大对示范创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跟踪进度,围绕政策支持、经费投入、部门协作、技术指导等方面,组织督导检查。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行业、职工和群众的监督和考评作用,引导餐饮行业等行业协会和群众团体加强行业自律,支持示范创建活动。

㈣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示范效应。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示范创建工作及其效果,提升各类健康示范单位的影响力、认同感和竞争力,使示范创建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实际情况,围绕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组织开展具有单位特色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示范单位的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

五、考核评估

各市要参照本方案,制定本市的实施方案,指导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分级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在县级创建和自评的基础上,各市组织开展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合格者由市“健康山东行动”领导小组命名,并予以公布,同时上报省爱卫办。省爱卫办不定期组织对各市创建工作进行抽查和督导,对达不到要求的,建议市爱卫办取消示范称号,并将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健康山东行动”考核。

附件:“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标准

附件:

健康山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示范创建标准

一、健康示范社区 ㈠ 环境卫生

1.完成规划编制并依法审批。2.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3.自来水普及率达95%,水质合格率达95%。4.有保洁队伍、绿化养护队伍。

5.主要道路无垃圾堆、柴草堆、建筑材料。6.有垃圾收集点,能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㈡ 健康保障

1.社区(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2.医疗卫生服务可及,城市15分钟内、农村2.5公里半径内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㈢健康设施

1.有固定的宣传栏、橱窗等健康教育窗口,用来开展“健康一二一”知识宣传,定期更换宣传内容。2.有健康教育活动室,并提供5种以上可供群众取阅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材料,有身高体重计、腰围尺、壁挂BMI尺、膳食宝塔挂图等设施,有控油、限盐等支持工具展示。

3.有健康步道或一个室外篮球场(或其它球类场地)、两个乒乓球台(或乒乓球活动室),或有一套不少于8件的健身路径器材。

㈣健康活动

1.每年开展3种以上居民广泛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如知识竞赛、健康膳食设计比赛、健身比赛、健康家庭评选等。

2.每年为每户居民发放1种以上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材料。

3.每年开展4次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讲座。4.社区内有3个以上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

二、健康示范单位 ㈠卫生管理

1.有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容器、果皮箱。

2.实行卫生保洁责任制,定人定期清扫,单位门前三包落实,垃圾日产日清,储运密闭。

3.道路硬化、平整、通畅。4.上下水设施完善。5.无污水坑凹、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设摊点、乱写乱画等现象,露天货物堆放整齐。

6.室内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楼梯、走廊、门窗、墙壁洁净。

7.公用厕所全部为水冲式,保洁良好,设施完善,无蝇蛆,无臭味。

㈡健康支持制度

1.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如:工间操制度、健身制度。

2.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激励机制。

3.每年为职工进行1次体检,掌握职工基本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4.及时足额为全体职工缴纳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㈢健康支持环境

1.有职工健身活动的场地及设施,或有经费支持职工到公共场所开展健身活动。

2.张贴、发放“健康一二一”宣传材料,展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支持工具和食物能量模型。

3.在适宜场所设置健康小贴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㈣健康活动

1.开展爬山、体育比赛、运动会等不同形式的群体性健身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2.每年至少组织1次健康膳食知识竞赛。

3.组建2个以上的健身或运动团队,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

4.每年为职工至少开展2次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讲座。

5.开展控制吸烟活动,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设置吸烟区,内部有控烟激励机制。

6.为单位职工发放健康生活方式宣传资料与支持工具(控油壶、限盐罐、BMI尺、腰围尺、计步器等)。

三、健康示范餐厅(食堂)

基本条件。取得餐饮服务许可,有效执行有关管理规定。㈠ 人员培养及能力要求

1.餐厅努力培养专职或兼职营养配餐人员,负责营养配餐和管理,科学指导餐厅采购、配料和加工,帮助顾客正确选餐。

2.管理员、厨师、服务人员每半年累计接受2小时以上合理膳食知识培训。

3.厨师应掌握制作低盐少油菜肴技能。㈡ 环境 1.餐厅环境 ⑴有膳食宝塔等合理膳食宣传内容的张贴画、板报、电子屏幕等宣传形式,营造餐厅营养健康氛围。

⑵ 餐桌上有可自由取阅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资料。⑶利用桌布、餐具包装等多种途径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宣传。

2.食堂环境

⑴利用张贴画、板报、电子屏幕等形式,宣传膳食营养健康知识,营造食堂营养健康氛围;通过摆放体重计、BMI尺、食物模型、膳食平衡宝塔等方式,指导职工合理膳食、吃动平衡。

⑵食堂内有可自由取阅的健康生活方式宣传资料。㈢ 供餐服务

1.工作人员引导顾客选择低盐少油膳食。2.菜谱标示菜品能量,有供不同人数食用的平衡膳食套餐。有条件的可标注各类营养成分,服务人员能主动介绍菜品营养特点及食物热量,引导顾客合理选择膳食。

3.保证新鲜水果、奶类和饮用水的供应。

4.控制膳食中油盐用量,记录油、盐的购买量和使用量,控制每份菜肴的油、盐用量,并逐步减少,以达到食用油推荐量(25-30克/人〃天)、食盐推荐量(6克/人〃天)的标准。

四、健康促进示范学校 ㈠健康支持政策

1.把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有1名校级领导负责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

2.有校领导、骨干教师、校医、家长、社区成员等参加的学校健康促进领导小组。

3.有定期的健康促进工作会议及活动记录。4.学校制定控烟相关政策。

5.学校制定政策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课间操、课外活动)。

6.学校制定师生定期体检制度。

7.学校制定并实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8.学校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政策。㈡健康支持环境

1.学校每年有建设和改善物质环境的计划和资金投入。2.学校提供有利于学习、运动和生活的物质条件,达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所规定要求,包括课桌椅高度、黑板、教室采光照明、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厕所清洁卫生、食堂、餐厅、操场等。

3.维护学校环境的安全性,对校园内所有建筑和运动场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在有安全隐患,或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有明显的警示标志。4.学校食堂达到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并落实营养促进及减盐相关措施或手段。

5.校园环境优美整洁。㈢社会环境(人际关系)

1.教师对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心理伤害。2.没有校园打斗和欺侮事件发生。

3.学校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㈣社区互动

1.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1 次学校组织的社区健康活动。2.学校每学年至少有1次邀请社区人员参与学校的健康活动。

3.社区有保证学校周边健康环境和安全的措施。

㈤健康教育课与健康技能发展

1.以班级为单位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达到100%,每两周上1节健康教育课,学校对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有考核,学生有健康教育课本,教师有健康教育教材。

2.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学习健康技能的活动。

㈥卫生服务

1.学生每年有1次体检,对学生体检中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分析,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家长。

2.教师至少每两年有1次体检,学校有针对师生中主要健康问题安排的医疗保健、知识讲座活动。3.学校每学期至少邀请1次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

4.学校卫生室基本配置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基本要求。

5.学校有经过培训的心理教师(或邀请校外有资质的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7.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篇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南充市市辖3区(顺庆、高坪、嘉陵区)城区15个街道办事处的15个社区及各社区有关体育的管理者,并以此作为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充市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体系”[1]。要使广大居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必须重视对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变成了第一需要,而要实现这一需要,参加体育锻炼是最佳选择。因此,分析居民的体育意识,能够较好地反映体育意识强弱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中显示:有82.2%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仅有17.8%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没有作用,这说明居民已将体育锻炼与自身健康密切联系起来,健康意识有所增强。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民健身活动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民体质,而且还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有32.3%的活动者选择了强身健体,48.2%的活动者参加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还有15.0%的活动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这反映出追求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是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类生活的本质要求。

2.2 南充市居民的健康状态

据调查南充市居民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定结果令人担忧。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40.7%,其次是优秀和一般,分别占总人数的33.1%和21.9%,差也占有4.3%的比例。虽然优、良和一般的所占比例为95.7%,但优秀才是健康,良好和一般只能归类到是亚健康是主流人群占六成以上,此外仍有4.3%居民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较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说明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严重缺乏体育健身知识,健身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存在许多误区,以至于参加锻炼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居民的健康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质。

2.3 南充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3.1 南充市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与性别特征

从年龄构成来看,南充市参与健身活动的人群年龄分布呈马鞍形。老年人和青少年是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主体人群。多数老年人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抵御疾病,因而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身活动。低于25岁的青少年和儿童大多为在校学生,他们锻炼的目的主要为了娱乐和交友,因此经常参加广播操,篮球,跳绳等活动。而处于25-5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迫于学业、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相对较少。

从性别组成来看,南充市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男性可选择的体育项目的范围较大,不仅仅限于社区体育活动点开设的项目,如棋牌、钓鱼等。另外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了很大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内心的压力和恐慌,并且通过体育锻炼来建立社会交往圈。

2.3.2 南充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与内容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南充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大都是选择和朋友一起,并且超过了半数,达到51.6%;其次是个人锻炼,也占到了总数的31.9%,在社区组织下进行锻炼的和在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人数只有寥寥无几。这说明南充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这可能与社区的组织能力较低和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有一定影响。

通过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南充市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种类比例顺序依次是健身走或健身跑步42.2%、球类运动20.2%、舞蹈类13.1%、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2.1%、健身治疗功法类10.4%,可见目前开展较多的运动项目多为简单易行且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

2.4 南充市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群众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居民公共体育设施不能少于0.5平方米/人,据此计算,将近百万人口的南充城区至少需要50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而目前西山运动场与市体育中心共计设施不超过20万平方米,高坪、嘉陵城区总共不超过1万平方米,体育设施缺口高达30万平方米。这与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不相适应,与建设“双百城市”不相适应。可见目前南充市体育场地设施和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矛盾较大,急需改善。已有的场地设施总体拥有率较低,严重不能满足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2.5 南充市体育锻炼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南充市城区居民体育锻炼多以社区组织为单位,社区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组织的职责基本明确。对于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南充市目前形成以社区居委会、社区群众自发性锻炼群体、各基层业余体育协会、社区经营性体育组织等模式。第一,社区居委会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时,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调查及访谈发现,南充市社区管理层基本都有专职或兼职的体育管理干部,也制定了相应的社区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经费和人员明显不足,在管理和组织上存在很多困难。第二,社区群众自发性锻炼群体,调查与访谈发现,多数群体以中老年人和女性为主,他们开展诸如健身功法类锻炼、集体练习民间舞蹈及交谊舞蹈、健身操等活动;年青人群体相对较少,他们主要以开展球类活动、游泳及参与到业余比赛中,访谈得知南充市这类群体目前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第三,社区业余体育协会,南充市部分基层社区存在着如冬泳协会、交谊舞协会、健美协会等社区业余体育协会,这种相对正式的基层体育组织对于社区居民参与者帮助较大,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宣传作用对于引导居民参与相应的体育健身活动非常重要。第四,目前南充市社区经营性体育组织,如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收费性体育场所相对较少,其规模也相对较小,社区经营性体育组织对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有一定程度帮助,但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2]。

2.6 南充市体育人力资源状况

调查南充市部分社区管理人员状况得知,目前,南充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多集中在45—6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有限,学历层次偏低且采用传统的“跟随练”教学法,很难满足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由于大部分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指导工作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7 南充市体育产业的现状

据调查,近几年,南充市坚持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首先,重点抓好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市文化体育局将位于市政府新区的体育中心和西山运动场打造成高水平体育竞赛和大型文艺演出中心,集体育、文化、健身娱乐于一体,发挥了体育设施多功能的作用。其次,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深度开发体育彩票市场,目前,全市彩票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大关。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市区内的体育产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形成。

2.8 南充市体育旅游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南充市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大力开拓健身娱乐和体育旅游市场;逐步形成以“西山登山节”、“南部升钟湖全国钓鱼锦标赛”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品牌;结合市区15公里滨江大道,采取民间投入、自己投入和争取上级的支持,将其打造成十余公里健身休闲长廊,但由于健身设施、器材等缺乏,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不多,体育行业与旅游行业联合开发的力度不够。南充市有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漂流、登山、攀岩、越野、龙舟等一大批体育项目可借用嘉陵江的旅游品牌办成国际级的赛事。以体育促旅游,以旅游促体育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南充市要以旅游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以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开发极其不够,还有巨大潜力。

3 南充市“十二五”规划时期全民健身深入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身意识

健身意识的提高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要想使全民健身运动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体育人文环境和体育健身氛围,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人民群众体育健身习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发挥对南充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宏观领导,创新宣传技巧,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宣传服务,加大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民众的健身意识。对体育健身宣传要做到:一是周密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做到上下联动、点面结合,适当安排相应经费,防止散而乱。二是形式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健身网站,让人们了解最前沿的体育健身资讯;通过电视制作专题健身节目,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健身手段;也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以最直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体育健身的无穷魅力;采取主办各类专题知识讲座、竞赛、编印健身知识手册、书籍、画册等形式把健身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是注重效果。宣传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飞跃,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习俗等情况安排相应宣传内容,重点在于是民众获得知识,转变观念,培养兴趣,引导参与。体委有关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一些大众较为喜爱的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专家、教练培训各社区、各乡镇的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再进一步地向大众多方位传播健身方法,使大众能学会1种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

3.2 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户外运动

南充市北部山区和南部丘陵的独特自然地理格局,为开展登山、攀岩、滑雪等体育活动提供了天然场;同时又处于嘉陵江中游,河流众多,湖泊广布,具有充分开展漂流、垂钓、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活动;千年丝绸之都的南充与成、渝构成三城鼎立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推动了南充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为南充市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优势条件,要充分运用和发展这些优势,管理机关要根据这些自然优势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在场馆的建设中结合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

3.3 加速体育设施建设,寻求有效管理机制

南充市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健身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目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严重滞后的健身设施矛盾已成为影响南充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加速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己刻不容缓。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除了国家要继续加大投入之外,运用市场机制,调动非国有投资人兴办各类体育经营实体是解决问题的现实选择。国家投资的公共体育场馆,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场馆,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由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引导下,南充市兴建了一批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改善了原有大型公共体育场所所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完善的缺点。在今后的几年里,我市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雪碳工程”的建设中,加强调研活动,实际考察建设的功效和合理利用程度,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综合利用的新模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加快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面向全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是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重要手段。在开放过程中,对于权责的分配及利益的相关方面必须明确区分,尽量使得资源配置合理及利用最大化,使学校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求有效的管理机制[5]。

3.4 大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全健身服务体系

体育指导员是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希望,目前,南充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指导的需求。为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重点发挥我市高校体育院系的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为南充市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养出一大批有热情、懂理论、会技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另外,从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其他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人群中选拔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业余时间对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给予指导,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精神鼓励,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3.5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快电子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要加强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在健身活动中,做到科学指导,合理调控运动负荷,避免健身误区,提高锻炼质量。在健身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坚持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健身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系统,利用网络来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同时依托市区、县和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建立体育健身站点,逐渐构建全民健身“亲民、便民、利民”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3.6 改革监测评价系统各项指标,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

进一步完善体质监测评价系统,改革监测评价系统的各项指标,确保有关测试方法的规范与数据的准确。不断提高与改善各社区内的监测仪器,研究开发更为简捷、有效、全面的体质监测手段,适合局部地区及时、便利的开展体质监测活动。针对体质监测活动的结果,有目的地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作为下一阶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引与依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有关组织机关所做的工作、付出的努力给予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将激励的杠杆导入我市全民健身的建设中去,以此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标准,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指标转向综合指标,有数量观转向质量观,效率观转向绩效观,有效推进南充市全民健身开展[6]。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南充市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健康状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组织管理模式、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状况、体育旅游等方面进行了社会调查与研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南充市全民健身进程,提出我们的对策与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和参考。

关键词:南充,全民健身,发展,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振新,张恳等.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3):43.

[2]喻昌军,吕烁,张新亚,陈春华.三峡库区社会体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

[3]袁革,魏银彬,张红坚,孟国荣,王永忠,秦念阳.三峡库区移民参与全民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4]川东北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南充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为视角[J].运动与健康.

[5]刘晓军,孙碧荣.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政府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6]史明娜.四川省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范红军,杨强.中国西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南充市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08,8.

[8]彭波,李献青,赵晓玲.四川省城市广场健身文化的现状调查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运动与医学,2009,9.

8.全民健身示范区规划 篇八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 全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个规划

●区域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战略定位: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到2020年,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安徽日报讯(记者陆列嘉)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将为我省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对实现安徽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这个区域以全省45%的人口,创造了66%的经济总量。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国务院要求,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要根据《规划》的要求,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

9.“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 篇九

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良农民生发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对此一直高度看重。自2003年开端,浙江启动实行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专门树立引导小组,具体领导这项工程实行。依据省委、省政府的请求,江山市也相应提出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目的,确立了59个市级示范村和200多个整治村;为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出“万名农民下山脱贫”工程,还设立了8个下山脱贫安顿小区。由于这些村落计划点多面广,当地计划设计部门自然成为设计的重要承担者。如何在村落计划编制方面有所创新,在短时光内美满完成计划设计义务,成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建设工程得失成败的症结。

而我们作为当地计划设计义务的主体承担者,如何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令,充足施展自身优势,在新一轮的村落计划修编中力求在理念、方式等处比原有的设计程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供给有力保障,我们一直在思考、摸索、研讨。通过这几年的尽力我市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取得了必定成效,下面以我市为例,来浅要剖析下“示范村整治村”的计划建设问题。

一、村落计划编制存在的重要问题

我市村落计划编制较早,自1998年全面进行第一轮粗线条控制计划,至2002年底,共完成351个村落计划。计划编制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必定成效。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动,计划编制工作请求越来越高,显明滞后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村落计划实行情形调研,发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集镇轻村落,对村落计划看重不够。各级引导虽然对村落计划建设的意识逐渐加强,但“重集镇、轻村落”的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相当多的乡镇对村落建设放任自流,片面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小康就奔成了。而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村落计划的主要性,从而造成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凌乱局势,影响了村落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发生活环境,致使村落布局缺少雅观和和谐。

2.对村落研讨不够,计划起点不高。一则计划着眼太低,不够超前,设计人员从主观上以为村落计划用地范围小、功效单一,只要按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计划好一个村落;二则本身的设计力气有限,时光紧、义务重,没有充足斟酌地形(如标高)因素,过多斟酌图纸后果,对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斟酌不多,从而造成土地挥霍现象严重、建设档次低下无特点,致使村落与城镇发展脱节,形成一些不很和谐的“农民街”、“路边村”。

3.各项计划连接不够,计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计划编制进程中未充足斟酌土地应用计划,两类计划连接不够,如建设计划中有些用地作为发展用地来斟酌,而土地应用计划却把该地块作为基础农田维护区,致使建设计划基本得不到实行。

4.村落计划编制缺少资金。村级集体经济艰苦,县乡镇财政缺少专项资金来组织编制计划,有的村落测绘地形图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5.计划编制缺少大众,参与,计划难以体现大众意志。

二、“示范村、整治村”计划思路

(一)、计划领导思想及基础原则

领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力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缭绕提前基础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的,依照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请求,联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立民主法制村、争创文明村等运动,以村落计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落环境整治的力度,完美农村基本设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孔有一个显明转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本。

基础原则:

1.尊敬农民意愿、保持因地制宜。计划编制要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宽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按新建、改革、计划控制等三种基础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要深刻宣扬实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足调动宽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需充足尊敬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逼迫命令。要保持因地制宜,分类领导,多层次地推动环境治理、村落整顿、旧村改革、新村建设和特点村建设等。

2.计划兼顾统筹、生态和谐发展。村落整治要看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履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维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旧居、古建筑、古村子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顿联合起来,集约应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联合起来,改良投资环境,培养新的经济增加点。

3.挖掘处所特点、重视景观风貌。保持适用性和艺术性相联合,村落环境与建筑作风充足体现处所特点、文化特色和时期特点,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落计划要充足应用我省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机动安排,和自然环境协调共融,丰盛村落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处所特点,注意维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旧居、古建筑、古村子等历史文化遗迹,充足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氛的江南水乡现代化新农村气象。

4.保持以人为本,发动大众,参与。计划要充足听取宽大村民看法,施展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敬处所民俗风情和村民生发生活习惯,亲密邻里关系,改良社会构造尽力营造便利群众生发生活,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点,环境清爽精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要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象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蒙受才能等多种因素,经多计划比拟,选择断定新建农居和整治、改革农居建筑计划,做到既体现处所农居建筑的优良艺术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须要,为宽大村民多接收。

5.争夺各方支撑,多方亲密合作。计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存、整治和改良不影响计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领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撑、参与村落整治。要树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社会各方力气支撑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二)、分类计划、精心编制

我市“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总体目的是:通过途径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个方面的村落配套建设,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华、环境精美、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富饶、服务配套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础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基本。具体目的是:通过五年尽力,对全市1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高尺度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5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革,使之成为体现全面小康请求、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为尽快实现这个目的,由于全市村落面广量大,情形千差万别,必需履行分类计划。我们以村落改革的水平来划分,将村落分为100%新建、70%以上改革、30%-70%改革、30%以下改革等四种类别分辨进行计划编制。

1.100%改革,也就是完整新建的村落,比如水库移民新村、下山脱贫小区等。这类计划相对来说,比拟容易编制实行,一则有政府拨款支助,二来减少土地调剂方面的压力。计划的重点:依照“计划设计超前化,基本设施建设现代化,村落管理规范化,居民生活城市化”请求,站在江山新时期、新风貌的高起点、高尺度、高示范性的高度上,建设新农村示范重点村。

新村建设计划布局合理,村落内忘我搭乱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各组团建筑有个性、有特点,雅观慷慨,且组团间相互和谐;建筑布局充足联合自然地形,机动自然、错落有致。计划实行方面,前期的艰苦较小,一般村民都能按计划建房,但在后期阶段,由于村民的经济才能强弱不一,所以在外墙装潢方面,可能水平不

一、颜色缤纷。这就须要有壮大的管理力气采用必定的办法来保证计划的实行。另一方面,村集体需集中资金加快建设基本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改良村民居住环境质量,增进村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江山市共有8个下山脱贫小区,大部分已建成,两个计划编制已完成正在打算实行中。

2.70%以上改革,也就是大规格改革的村落,这是一种高密度集中发展的村落。通过进步村落中心区的土地应用率,改良村落居住环境,进步尽可能多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及供村民室外运动的健身场地,实现居住环境的优化、满足村落发展的请求。

这种改革模式采用组团式的居住院落布局的情势。除村落中心安排一两块中心大面积绿地外(联合安排供村民室外运动的健身场地),每个组团的院落内安排大片的组团绿化,为村民发明出一种有很强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相似与城市小区的空间,其间的步行路既有小区路的意味,又不失农村波折蜿蜒小径的感到。同时,在所有主干路、次干路及组团路两侧尽量栽种行道树,与组团内的绿化、中心绿化联合形成点线面联合的绿化体系,满足村民生活的室外绿化、室外运动请求。

这种大规格改革的计划思路,一方面能进步土地应用强度,施展土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彻底改良乱搭乱建、乱占用宅基地等不良现象。但这种整体性的、大范围改革的布局,很难分期逐步来实行,请求计划实行采取一次性完成的大范围推倒重置的方法。这对于经济并不富饶的农村来说,难度很大,也不够现 本文来源: 第一园林网

上一篇:班主任及行政职责下一篇:比我要幸福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