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5篇)
1.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一
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6例儿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比较2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日常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意外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
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
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
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4]邱光娥.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要点初探[J].医学前沿,2014(11):69-70.
[5]郭书丽.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266-267.
2.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59例, 女性141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 (45.2±9.7) 岁, 病程时间5 d~9年, 平均病程 (1.9±0.5) 年, 其中胃肠外科手术84例, 神经外科手术66例, 肝胆外科手术89例, 妇科手术61例, 手术类型分类中急诊手术87例, 择期手术21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5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满足外科手术指征, 并对本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对照组入室后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施行风险意识管理。具体方法:人员培训, 分批次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参加手术室风险因素学习讲座、培训等再教育活动, 或到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先进的医院进行参观学习, 提高手术室护理干预安风险意识, 并进行定期考核;手术室护理接待患者时应严格查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医师等, 绝对保证患者各项信息与手术通知单一致, 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平抚患者心理情绪及紧张状态, 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并纳入手术流程记录;术中风险管理, 手术护理护理人员全程陪同患者手术过程, 并且术前结合手术类型对各类必须手术器械、用品、仪器等, 协助患者摆放手术体位, 缝合时在术者操作时护士应注意观察, 避免残留物遗留体内, 术中药物应用剂量应严格遵守医嘱, 由术者进行药品名称反复口述, 并在抗生素应用前进行过敏试验, 若需输血则明确血袋与配血单是否一致, 并确认血量、血型及配对实验结果, 密切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术后风险管理, 需送检标本应标明患者详细信息及标本资料、需求检查、申请时间等, 保证在要求时间内送达检测科室。
1.3 观察指标:采用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可知,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室内跌倒、褥疮等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验回顾分析可知, 造成手术室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认知程度低以及手术室护理细致性、全面性差有关[3]。传统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入室前短时间内难以起效, 这便需要具有风险意识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指导、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操作或行为, 通过风险意识护理管理可有效帮助患者规避手术室风险事件, 保证手术进行的流畅性与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度, 提升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 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 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
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意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对降低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毛焕龙.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 (21) :133-136.
[2]曹晓艳.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 2 (6) :1113-1116.
[3]黄海明, 王瑛, 王晓枚, 等.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4) :1943-1944.
3.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篇三
(淮滨县人民医院 单位所在河南信阳464400)【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从成立风险小组、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加强风险的监控以及重视提高护士的工作素质四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并且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的例数比之前明显的减少;结论: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降低犯错的概率,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风险监控【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92-01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程序,对现有的以及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处理,并以此来减少医疗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控制风险事件给患者以及医院可能带来的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时常会发生,风险事件主要是由于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的工作人员以及前来探视者造成的损害事件。加强风险管理在提高日常的护理管理安全方面有种的做用,我院于2009年6月起加强了风险管理,大大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现做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我科设有30张病床,配有护理人员13人,平均年龄为33.93岁,年龄段在19-53岁间,护理人员中有9位为初级职称,3位中级职称,1位护理员。本科学历1人,大专科学8人,中专学历3人。由于人员配备不足,2007年3月到2009年3月间共发生了34件风险事件:病人及家属投诉3例,皮肤护理不当4例,病人意外死亡2例,病人摔跤8例,物品完好率不达标6例,护士违规操作3例,输液反应6例,针刺伤2例。1.2方法:(1) 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成立专门的风险小组。由护士长,护士组长及专科护工共6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收集到的可能导致发生风险事故的信息,尽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护理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及时报告。对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规律的进行系统识别和归类。针对一类风险事故,彻底详细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过程,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护士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可能面临的风险性,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必须马上报告,及时解决。 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护士长作为领头人负责监控检查各项制度、职责最终的落实情况。如急救仪器完好率的检测、物品的定位放置、氧气筒是否挂上三防标志、地面放置“地滑慢行”、 “小心行走”等标志。同时做好检查,防止因护士的违规操作而造成的给药差错和输液反应等情况。督促护士关注病人,及时发现风险,防患于未然。我院一位护士值夜班的时侯发现1例心脏病病人的情绪低落,并且有自杀的倾向,于是给予了耐心的劝解和安慰,加强加强巡视,同时告知病人的家属密切配合,杜绝的自杀事件的发生。 重视培训护士的综合素质,更新管理理念。有计划性的组织全部护士学习风险管理、了解其作用及目的。形成正确的认识,风险是的存在,需要每个人加强重视,提高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一切工作的关键,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整体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各项素质。(2)效果评价 评价实行风险管理前(2007年3月到2009年3月间)及风险管理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病人的护理质量。内容:非直接护理风险4项。直接护理风险6项。3 结果3.1 实行风险管理前后发生的护理风险比较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的例数比之前明显的减少。3.2 在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满意程度较高,促成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经过段的培训,护士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风险意识也渐渐变强,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犯错的几率,减少了病患及家属的投诉,病人的满意率有原先的94.1%升到了现在的97.3%。4 讨论4.1 降低护理风险的前提是尊重病人的个人人格,这可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对病患及家属实行告知是医院的义务,在日常的护理中。将护理的目的及可能存在的風险及时如实的告知病患的家属,争取得到其理解,在工作上才能更好的配合。经过我们一年多操作前告知的实践,总结了如下易引起纠纷及投诉的几个项目:吸痰告知、褥疮预防告知、预防各种意外告知、输注特殊药物告知防自杀告知等。在我们实施了风险管理的操作后,没有再出现被投诉或病人自杀的现象。4.2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这是实施风险管理项目的有效保证。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预防范差错事故发生以及防止纠纷的良好基础。制定了制度,严格执行是必要的,加强职业防护制度、急救物品管理制度、病人安全、药品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切实的落实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流程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保证。如图表中显示实行风险管理之后物品完好率达标,护士的针刺伤违规操作现象明显减少,由此可见,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护理的质量比实施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说,所以在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4.3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护理风险教育。这是风险预防的有效而且必要的措施。将在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高发或者危险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风险事件和环节在护士培训中进行通报,在事实的基础上为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防控风险事件的发生[1]。参考文献[1]张殿华.医院医风行风建设的治本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57-58.
4.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篇四
[ 标签:企业风险, 管理作用 ] 蓝婷焮兒 2009-11-07 18:59 尽量详细一些,论文要用,谢谢了。满意答案
下面一文对你不知有用否?
一、内部控制——标准与立法
1985年美国为了遏制日益猖獗的舞弊活动,成立了一个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调查导致会计舞弊活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议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在其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在Treadway委员会结束其使命之后,该委员会的五个发起组织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Committee),即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它由美国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国际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协会(NAA)(是管理会计协会IMA的前身)联合发起。COSO继续研究并于1992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COSO提出的报告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管机构或国际组织的认可与采纳,其中的许多定义、建议及思想被吸收到立法与规则制定中,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2001年年底以来,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重创了美国资本市场及,同时也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由此导致美国通过了《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THE SARBANES-OXLEYACT)。该法案明确了公司管理者CEO及财务主管CFO对内部控制负直接责任,并将承担经济与刑事后果;大幅度提高了对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强化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审计监管。此次立法代表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一次大的进步,也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值得强调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管理层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标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制定过程严谨适当,经过广泛散发和公众评议;非盈利而无偏见;能一致性地定性或定量分析内部控制;全面包括所有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与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相关等。最终,SEC认为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是符合上述规定的,同时指出未来符合上述要求的相关文件也都认可。还有相关国家的权威文件,如加拿大的COCO(1)或英国的Turnbull(2)的相关规定都是认可的(二者都是以美国COSO的报告为蓝本)。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比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因此,该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又于2003年出台了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报告还仅是个草稿,在公示、修订之后,预计将于今年正式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指南。
COSO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分别是: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它有八个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从COSO的两份报告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以下相似或不同之处:
第一,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第二,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第三,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发布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第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第五,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的新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为了使股权交易与股东变换不影响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也为了使资本与经营能力实现更优的组合,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现代企业中高度分离开来,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职业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另外,有限责任也有可能诱使企业从事风险过高的项目而损害债权人利益。因为在有限责任下,潜在的收益主要由企业(股东)获得,而失败即破产的风险则主要由债权人承担。上述风险不是市场化的,可以由市场竞争自发约束或市场交易提供避险,如产品质量或灾害等,而是机制问题,属于组织或交易中的代理问题,需要规则与制度进行规范。这些制度包括企业治理中的责任制度,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及审计等。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0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COCO在解释广义的控制与风险时论述道(3):“‘领导’包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选择。‘风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作出选择后遭受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风险正是机会的对应物。”显然,这些论述已经认识到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害相关者(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等)创造价值的,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机会的利用。另外,对股东价值的威胁也不仅来自经营者会计舞弊等内部因素,还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等。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四、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例如,在内部控制发展的早期,市场上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条件都不充分(如机系统、统计学理论、数量模型、对冲工具与保险等),这时内部控制包含(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同一个,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例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正因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内在的联系,各国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逐步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2004年1月8日,我国有关方面举办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论坛”,这表明我国银行业也开始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起来。
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指出:“董事会负责批准并定期检查银行整体战略及重要制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为这些风险设定可接受的水平,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去识别、计量、监督以及控制这些风险„„(4)”,这里显然是把风险管理的纳入到内部控制框架中。英国FSA(5)在《综合准则》(Combined Code)中关于内部控制的规定,是第一次在官方文件里明确将风险管理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该准则指出,董事会应该保持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保护股东的投资及的资产(原则D.2)。董事会至少每年一次,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向股东报告。报告应该包括所有的控制,如财务的、经营的、遵从的控制以及风险管理(D.2.1)。这一规则是伦敦交易所上市企业必须要遵守的。
加拿大注册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C0C0)认为(6)“控制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减轻”,其中的风险不仅包括与实现特定目标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包括一般性的,如不能识别和利用机会,不能使企业在面临未预料到事件以及不确定信息时保持灵活性或弹性。1992年COS0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的五个组成要素之一,在最新出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又进一步将内部控制扩展为风险管理,明确提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5.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五
1.1医院护理工作中危机的形成原因
基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维权观念越来越强。为此,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与治疗过程中往往有比较高的要求,像是之前的一些合理的护理现象,而在当今看来,患者会感觉其属于侵权的情况。再者,在新时期医疗改革的影响下,医疗行业有着医疗结果难以预见、治疗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这造成了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常常由于一个行为或者是一些言语就会造成紧张护患关系的形成。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护理工作者的技术操作能力与服务水平等也直接影响到护理危机出现的概率,像是经常地更换护理工作者以及新护士违规操作、对患者态度差、缺少熟练的操作技术、语气不委婉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3]。
1.2医院护理管理中危机管理的特点
6.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六
目的: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分级管理,对照组则采取传统功能制管理方式,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结果:两组护士在实施管理前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管理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级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满意度,综合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研究设立了试点病房,对其护理人员实施了分级管理,并与采取传统功能制管理方式的对照组进行了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4月~4月我院内科工作的4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26.74±3.56)岁;文化程度:本科6名,大专20名,中专16名;随机将42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7.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七
关键词: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手术室护理
手术室作为为患者提供手术等抢救措施的重要场所,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也存在极高的医疗风险,任何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忽视均可能造成围手术期风险增加,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并降低潜在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和科学的操作程序,需要积极地开展临床护理措施[1,2]。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护士需要明确具体护理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护士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可以培养护士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意识,降低了手术室护理风险性,有助于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3,4]。我院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手术室开展手术治疗的320例患者按照开展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0例。
观察组开展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其中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6.54±4.89岁;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室护理,其中男性82例,女性78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6.65±4.9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我院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治疗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2)除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3)对本研究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患者;(4)除外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手术室传统护理,开展出入手术室等价、器械无菌管理、手术室护士管理等,责任尚未落实到人,护士根据医师开具医嘱开展临床护理操作。
观察组:开展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制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计划,组织手术室工作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等各项相关规定与制度,由手术室护士长带领下专人负责开展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对现在手术室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二是由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小组拟定《手术室安全核查表》,严格按照核查表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签字。三是定期开展手术室人员护理安全风险意识培训,提升护士防范能力和护理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应急流程演练,提升护士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将护理风险安全意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四是制定好手术室护理风险安全护理标准,有护理小组开展安全护理巡查监督,分析在各类型手术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干预措施,识别并评估分析风险,对安全隐患要进行干预和改进。五是加强手术室安全教育,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如对各种类型器械开展消毒,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伤口感染等各项护理措施,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防止出现各种护理差错以及沟通上的不安全隐患[5,6]。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患者发生风险事件情况,包括意外伤害、切口感染、记录失误、操作不当、准备失误等。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好。由护理部制定手术室护理质控评价标准对手术室护理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出现护理投诉事件情况。对护士开展风险管理防控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认知、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行为意向四个维度,每个维度0~2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掌握情况更好。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7.0中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4.53±3.92)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6.32±2.83)分,发生护理投诉1件;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88.19±1.88)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0.03±1.16)分,发生护理投诉9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t或χ2=18.446 3、26.013 6、6.606 5,aP=0.0000、0.0000、0.010 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对比
观察组出现意外伤害1例,切口感染2例,记录失误1例,操作不当0例,准备失误1例;对照组出现意外伤害6例,切口感染7例,记录失误4例,操作不当3例,准备失误5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χ2=14.712 6,aP=0.000 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变化对比
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方与机制后护士风险意识评分(22.76±1.33)分,风险管理认知评分(21.98±1.25)分,风险管理态度评分(23.05±1.04)分,风险管理行为意向评分(23.53±1.12)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实施后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评分高于实施前,统计学分析,t=5.763 5、6.326 0、8.078 2、7.344 1,aP=0.0000、0.0000、0.0000、0.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术室工作时间相对较长,节奏很快,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手术意外等情况随时有可能发生,容易出现医疗事故,给医院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护理干预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理念,指的是为达到某种诊疗、护理结构护士负责开展诊疗活动的单一行为,防御机制则是为了让某一事物有序前进和发展的有效工作系统,为了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目标和护理安全的有效实现,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地处理手术室要素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7,8]。护理安全防御机制则是护理人员通过充分利用执业活动排除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涉及了机构、人员、分工、制度等多个,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药物,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运行的系统总和。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任何手术均在一定护理风险,对于护理工作是考验,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将以往不安全实践的事后被动处置变成事前积极地预防,让护士积极主动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与风险因素,将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控制消除存在的问题苗头,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9,10]。
通过成立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小组,由护士长、医师、责任护士等共同梳理出手术室高风险点,比如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经验缺乏,在风险事件应对过程中应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手术室护理管理没有良好的规章制度约束,对于存在的风险性问题不能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此外像护理过程中手术器械消毒不到位也可能造成手术后感染发生,这些不安全风险因素均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1,12,13]。我院通过建立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手术室各项护理制度,规范了护士在临床的执业行为、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指导年轻护士做好手术护理过程中细节记录,处理好细节问题,在每例手术结束后进行分析探讨,梳理存在的可能风险,提醒团队中其他人员避免发生类似错误;二是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独立操作和处理问题能力,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感和诚信度,对临床中护理薄弱环节与不确定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升每位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手术室护理风险重视程度,从根源上杜绝风险事件发生;三是通过组建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小组,加强了护士监督和管理,强化术前、术中、术后每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实现手术护理全过程的监控,及时收集手术护理环节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历,有效地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14,15]。
8.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八
湖北航天医院外一科
刘艳 杨玲
【摘要】
目的:探讨普外科护理中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普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指导护士避免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安全。结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结论:加强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普外科;应用
护理风险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普外科病情复杂、病症急、变化快、护理工作繁重,存在诸多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护理效果,可能会增加护患矛盾,导致医疗纠纷发生。本文分析普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各项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将护理风险管理用于普外科病房的护理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1 普外科存在的护理风险 1.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因为护理人员是护理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护理安全与否的首要因素[3] [2][1]。我科护理人员普遍年轻,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法律知识、责任心,工作不细致、粗心大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可能会发生针刺伤;操作不熟练,可造成穿刺失败;不熟悉专科抢救流程,机械执行医嘱,欠缺病情动态观察的能力;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当出现问题后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高度紧张、恐惧,延误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护理缺陷和护理纠纷。1.2 管理因素
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流程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力资源未能合理配置,业务培训不够,仪器设备管理不善、未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从而导致护理缺陷。普外科病人术后输液量大,用药品种多,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就可能导致给病人多用、少用、错用药或输错液体的危险;如果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可能造成对大手术后或重症病人评估不充分而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出现压疮、肺部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危险;另外癌症晚期病人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有摔伤、坠床、自杀的危险;如果不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可能会发生伤口感染。1.3 护患沟通不良
因沟通不及时、不到位、过度沟通、沟通缺乏技巧不善于了解病人的心理,不能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如病人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困难、是否存在亲情陪护困难,是否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否对手术存在恐惧、紧张、疑虑等,护理人员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宣教,沟通简单生硬,交待的有关注意事项与医嘱不一致,使病人对其缺乏信任感。1.4 护理文书书写风险
护理文书是重要的病案资料,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是很重要的法律依据,具有严肃性、严格性,更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下列失误:写错患者姓名、年龄,体温单绘制不规范,医嘱执行后不签名;病情记录针对性不强,不能反映病情变化;护理记录与护理措施不相符;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符;页面存在刮痕、污迹及缺损等;采取护理措施后不记录效果,记录不连贯,不用医学术语等。1.5 管道护理风险
普外科患者留置导管多,如腹腔引流管、胃管、导尿管、T管、静脉留置针及深静脉导管等,常作为治疗、观察病情的手段。存在引流管脱出、受压、堵塞、感染、引流管错接等护理风险。1.6 医疗费用上涨带来的护理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治疗和护理中使用的一些医疗器械与药物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就也一些经济能力较差的病患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且有些费用的使用情况并没有给患者明确地出示给患者,不但如此,有些护士的催款方式也比较生硬而直接。这些都极易引发病患及家属的不满而致纠纷的产生。2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2.1 强化护理风险意识
定期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风险教育活动,比如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有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律法规,对护理纠纷案例进行教育讲座,对护理风险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对一些高风险的护理活动,加强风险管理,制订相应措施,如对危重卧床者,预防褥疮管理、安全的管理,对躁动病人约束时肢体安全的管理等。使全体护士强化风险意识,自觉做好每个环节工作,将医疗护理活动中高风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2.2 完善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2.2.1 成立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重视并加强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保证各项风险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人员构成上可以由2-3名左右的资深护士和护士长共同组成,小组定期召开科室护理安全会议,对科室护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和隐患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及时识别出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和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机制,修订科室护理预案,强化科室的风险管理。
2.2.2 完善科室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要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章可循,构建并完善好普外科各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技术操作流程标准,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健康教育、质量考核标准,以及专科抢救流程、应急预案,都要确保做到护理工作的全程的规范化、技术操作的合理标准化,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随机性和盲目性的概率。确保抢救仪器及抢救药品能够正常使用:各类抢救仪器、药品做到“五定”管理,班班交接,随用随补,所有物品摆放有序,设备、设施性能完好、标识清晰。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确保环境安全。2.2.3 强化科室护理质量监控
在科室护理质量监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讲就是做好对重点员工、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和重点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确保在护理风险因素最多的这四个方面切实做好风险防范管理,这不但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重点员工主要指的是情绪容易波动、责任心较差的护理人员,处于进实习期的护理人员,新进的年轻护士等,重点患者指的是手术患者、危重患者、新患者等,重点环节指的是并发症护理环节、药品管理环节等,重点时段指的是夜班时段、节假日时段和交接班时段等。2.3强化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水平及责任感
对护理人员定期安排进修或者专门的业务学习,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同时鼓励护理人员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护理人员进行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使用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每月进行护理技能操作考试,以提高全科护士的综合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自学考试,通过自学等形式来提高护理水平。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患者对本科每个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责任心较差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水平和护理责任感。尽力做到周到服务,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水平。2.4提高护患沟通水平
根据护患沟通不良缺点,对本科护理人员组织起来,通过换位思考来认识护患沟通不良所导致的护患矛盾。让护理人员以患者或者家属的身份来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及医疗护理需要,让护理人员体会患者的处境;要护理人员学会耐心听取患者诉说,要详细向患者讲述相关疾病知识,不可态度粗暴,让患者产生信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好感,让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做到真正的倾心沟通,有效地提高护理效果处理好医患关系。2.5做好对护理文书的规范管理
首先要力求提升护理记录的质量,因为护理记录是出现护理纠纷事件时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鉴定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现护理纠纷案件时,将会把护理记录封存起来,不能在进行任何修改,因此,护理记录一定要详细、准确、及时、客观、真实的进行书写,禁止涂改、不能缺项,应当规范医学术语的使用,特别是在出现不良事件时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填写记录,确保护理记录和医疗记录保持一致,切不可随意更改、凭空想象,尽可能的避免引发护理纠纷。
2.6 加强患者导管、引流管的安全管理
患者留置管道标识的规范使用,患者住院期间,因病情治疗需要留置各种导管及引流管,在便于观察处粘贴写有管道名称、置管日期的不同颜色标识,深静脉置管贴红色标识、尿管贴黄色标识、胃管贴绿色标识、其它引流管贴蓝色标识。便于护士确认、观察做好相应护理,保持导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扭曲、牵拉,作好记录。2.7 合理排班
根据本科需要,除了增加护理人员外,还有进行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能力强弱搭配,实施人员调配方法来处理突发情况,尽量保证护理工作安全进行。定期了解护理人员身体状况,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情绪,解除护士后顾之忧,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8 加强风险监控
在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要加强关键质量、环节质量的监控,尤其对重点护士、重点病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监控。每天做到“五查”、“五看”,即查新病人的护理措施是否到位,查病人术前护理是否完善,查治疗所需设备是否齐全,查病人术后是否按要求进行活动,查病人留置导管是否通畅,看医嘱单和护士的执行情况是否相符,看重点病人的病情与护理措施是否相适应,看护理记录是否客观真实,看病房的各项设施是否安全.看病人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通过“五查”、“五看”及时发现、处置护理风险。2.9正确履行告知义务,推行一日清单制度
对新入院病人要介绍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及疾病相关知识,手术前告知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住院费用每日发放清单.有错误的费用要及时纠正。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严格按照物价标准收取各种治疗、护理等费用,每日为病人提供费用明细清单,对病人不明白的收费项目及时进行解释,如有错收、多收应及时纠正。
综上所述,分析和认识普外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患矛盾发生,降低或者避免医疗纠纷发生,提高护理效果。总之,护理风险管理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要从护理的各个环节上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才能有力的保证护理安全。有时在极其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中都有风险,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袁国芬.浅析普外科护理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外医疗,2010,29(19):131.[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2.[4]侯玲玲.浅谈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对策.中国医学创新,2010,7(3):93 [5]雷玉珍.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7,26(4):418-419 [6]高云,王世荣,刘青.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集体转运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5):441-442.[6]
9.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九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0例低体重儿,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低体重儿的液体外渗、静脉炎、感染以及皮肤硬结发生情况,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找出静脉留置针在低体重儿护理中常见风险种类,从血管选择、部位、定期更换敷贴、留置针留置时间、操作者的技术以及药物因素等,比较风险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定期更换敷贴 低体重儿多数都在保暖箱中,保暖箱内温度较高,可使敷料贴粘度增加。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皮肤更为娇嫩,易感染,当患儿出汗较多时,粘度增加的敷料贴透气性较差,使皮肤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汗液无法挥发,皮肤不能处于干燥状态,易造成皮肤感染[6]。由于少数患儿特殊过敏体质使用敷料贴易产生过敏性皮炎,若发现不及时,易造成皮肤感染的发生。在患儿留置针使用期间,护士应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敷料贴并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当敷贴出现潮湿、卷边、污染时要立即更换[7],过敏终止敷贴的使用,必要时拔除留置针,以免造成皮肤感染和坏死。在撕除粘性较高的敷贴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撕伤皮肤。
3.3 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置管的时间一般以3~5 d为宜,因为留置时间过长可使病儿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而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患者的费用及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但输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时应缩短置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3 d以后,皮肤感染率就会大大升高。一般应以不超过3 d为限。特别是极低体重的早产儿,更应注意置管时间和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
3.4 操作者的技术 患儿皮肤娇嫩,周围静脉细小,避免因一次穿刺不成功增加患儿痛苦[8]。因此必须苦练基本功,使用留置针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留置针穿刺完毕后护理人员没有等碘伏完全干燥,就用透明敷贴固定,再由于局部潮湿,患者出汗较多,敷贴污染后未及时更换,还有就是进行静脉穿刺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没有正规操作,一次穿刺不成功,穿刺针重复使用造成污染。留置针导管部分脱出后又送进血管内是造成感染的原因[9]。
3.5 药物因素 刺激性药物与血管内膜接触时间延长,会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如抗生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电解质溶液(如钙盐、氯化钾),酸性药物溶液,高渗药物溶液等静脉输液时,输入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的浓度越高则对血管的刺激越大。低体重儿血管细,血流慢,如果所输入的液体渗透压过高,血液因不能有效稀释药物,而使血管内压骤升,对血管壁产生刺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药液外漏。20%甘露醇和静脉营养液均属于高渗型液体,对血管有一定刺激性,反复应用于同一静脉,易损伤血管引发皮肤感染。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2 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 d后达100%。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以后即可引起明显静脉损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皮肤感染[4]。风险控制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病区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低体重儿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护理标准和制度[10]。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对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因素及时讨论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月底的护理质量分析会上反馈给所有护士,使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腋下静脉留置时间长及并发症少,效果最好。腋下静脉离心脏近,血流丰富,血液循环好,药液在血管停留时间短,对血管刺激小。而头部静脉及手部静脉留置时间短,并发症也多。在头皮静脉中,由于血管细小,外套管紧贴血管壁,故对血管产生机械性刺激。加上药物的化学刺激,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加大静脉炎的发生,且固定难度较大,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因此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血管选择的原则为选择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在静脉选择上,首选腋下静脉[11]。
患儿留置针期间,护士应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如有留置针不通畅可用盐水或轻轻挤压输液管,且勿用力挤压,防止管内压力过大,发生渗漏、肿胀、留置针留置期间不用时,针管里有回血属正常情况,下次使用时可回抽或注入少量肝素,禁止把血推进血管内。反复评估,护理人员要勤巡视,主动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局部反应,如葡萄糖酸钙一旦外渗可造成皮肤硬结、坏死,输注钙剂时最好单独输液途径,穿刺成功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输液管,再接通含钙液体进行滴注,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输完后不再另输其他液体,不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13]。输液结束后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针头再拔针,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
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予以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病儿痛苦。
局部不良反应处理,出现并发症时及时抬高患肢,有感染时及时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如局部出现硬结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3次/d,每次20 min,外敷后以拇指环状按摩,按摩时皮肤表层涂一层油类或粉类起润滑作用以防摩破皮肤,经过随访,多数患儿皮肤硬结7 d后略变软,2周后大部分消退,1个月后完全消退。讨论
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较多,与新生儿血管选择、更换敷贴、留置针置入技术、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的性质有关,如果患儿的血管周围泛红、血管变硬、静脉留置针留置处有红肿现象发生,那么可以确定患儿发生了静脉炎。其原因常常是输入了具有强刺激性的药物或是静脉留置针停留的时间过长,最可能发生的原因就是细菌感染,通过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培训,提高护士识别和操作能力,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对一些不可控,不变因素,如用药、疾病状态、可通过充分稀释,控制输入速度等改变药物的理化特性,减少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4-15]。另外,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及详细的考评标准让护士认识到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性[8]。从表1看出,通过风险管理的实施,对照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5.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使用静脉留置针新生儿的巡查,保障新生儿治疗安全,尽量减少因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等增加新生儿的痛苦。对于制定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严格贯彻实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减少患儿生命危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更是不容忽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对于风险的警惕性,提高护理安全。对于临床上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实施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于风险的警惕性,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在低体重儿应用留置针护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通过识别低体重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现有的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护理环节中,从而有效回避了护理风险,该项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对保证低体重儿输液的皮肤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0.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实行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时收治的608例患者,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66例, 女442例, 年龄11~79岁, 平均年龄为 (44.19±10.32) 岁;同时, 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期间收治的共615例患者, 其中男168例, 女447例, 年龄12~80岁, 平均年龄为 (44.26±10.27) 岁, 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1 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
完善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是控制手术室内感染的重要保障。应根据国家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结合该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准则[3]。并设立专门的护理小组, 明确小组中护理人员的职责, 并要求小组成员严格按照感染控制目标及制度进行操作, 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医疗质量。
1.2.2 加强手术室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意识
护理人员是临床一线工作者, 也是医院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力军[4]。因而, 应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抗感染意识[5]。同时, 针对手术室控制感染的要求, 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并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灭菌等理论知识及技术知识培训, 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控制感染的意识, 树立预防为主的手术室感染控制理念, 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无菌操作流程进行工作, 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并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提高医务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1.2.3 心理指导
由于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不同程度的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且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因而,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 并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护理管理方式下患者满意度比较
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与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比较, 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室护理管理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采用不同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后, 观察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5%, 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1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17%,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之一, 其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26.37%;护理人员的工作涉及到手术室的各个流程, 因而, 护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章制定进行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6]。因而, 为了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 务必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控制感染意识, 使其在手术室操作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 从细节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真正认识到感染控制工作要以预防为主, 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这样才能切断感染途径, 杜绝感染发生, 保证手术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后, 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同时, 结果还显示, 给予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后, 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与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全面的手术室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自主控制感染的意义,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娜娜.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 2011, 24 (3) :456.
[2]苏迅, 任兴华, 李晓梅.加强护理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0) :1246.
[3]申玲, 蒙玉莲.手术室的无菌管理与感染控制[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9) :2346-2347.
[4]赵锦芬, 陈月芳.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0) :1248.
[5]陈红竹.儿科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指南杂志, 2009, 10 (10) :125-126.
11.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护理礼仪;手术室;应用
在这半年的礼仪学习中,我们对礼仪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我们也从中大有收益.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对礼仪的理解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致福曰礼,成义曰仪。礼仪,顾名思义, 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礼仪,可以说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是学护理的,我要谈谈护理礼仪在手术室中的运用。
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也是护士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护理礼仪从护士的个人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姿势、礼节等各方面展现出来,并融于其中。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增多,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也就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人患病后,其心理和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护士的形象以及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可能对服务对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每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对病人都有暗示作用,如一个亲切和蔼的微笑,可以使病人得到安慰,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因此,护士礼仪对于病人的治疗、康复起到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所达不到的作用。护理礼仪的具体应用
1.1 术前访视
由负责该手术的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到病区查阅病历,收集资料,告知患者禁饮禁食时间,了解既往史和现病史,检查备皮情况等。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应做到细心、耐心、专心、热心、责任心,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减焦虑、恐惧心理,减少思想负担,1.2 术中护理
1.2.1 手术无论大小对病人而言都是人生的遭遇[3],恐惧和焦虑是术前患者普遍的心理状态。巡回护士到病房接病人时态度要和蔼,要有耐心,从病房到手术室这一途中,可以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家乡等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以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在接病人时要做到“三个一”:一声亲切的问候,一辆整洁的平车,一次认真的查对。
1.2.2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将病人平稳地安置在手术床上,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在50%~60%。在病人听得见的范围内不允许有喧闹声,一切操作要轻、快、稳、准,尽量避免操作不慎造成声响过大而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刺激。注意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眼神等非语音表现形式,非语言的表现一般比言语的表达更接近事实或真实的感受。护士在进行任何治疗或操作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音告诉患者为什么要静脉输液,为什么要打留置针,为什么要扎约束带,为什么要贴电极片,为什么要留置导尿管等,在细微之处,处处体现对病人的关爱。切忌让病人赤裸身体躺在手术台上,这是对病人极大的不尊重。医护人员在谈话中不要议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更不能拿病人的身体(如胖瘦或生理缺陷)开玩笑,这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表现。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掌握“三声”的应用:治疗时有称呼声,合作后有谢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
1.2.3 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保护病人的隐私,维护病人的安全。不论是脊髓麻醉,还是颈丛、臂丛麻醉,巡回护士都要帮助病人保持体位,并告知
患者打麻醉时会有什么感觉,要怎样配合好麻醉医生。巡回护士要陪在病人身边,以免发生坠床。
1.2.4 安置体位前,将所有维持体位的支手架、海绵垫等均用包布包好,防止挫伤皮肤,压迫神经及血管,以减轻病人生理不适。告诉病人:我会陪伴你渡过整个手术过程,有什么需要和不适,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从而减轻病人的恐惧,稳定病人情绪,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感情上获得支持,有效地提高痛阈,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积极主动应对手术。截石位时,在下肢各支撑点垫好软垫,注意两腿同时抬起,两腿分开角度不宜过大(100~110°为宜),并每隔30~60min巡回护士给予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舒适感。使用气压止血带时,一定要注意计时,一般上肢为1h,下肢为1.5h,重新使用时应间隔10~15min。
1.2.5 手术开始后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交流,更不能议论一些加重病人负担的话或与手术无关的话,如非全身麻醉手术时,医护人员更应做到言语谨慎,因为处于应激状态下病人是非常敏感的,会对听到的医护对话,看到的医护人员的神情,反复推敲琢磨,医护人员一旦透露出无可奈何或惊讶的表情,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因此,整个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言行要谨慎,举止要得当。
1.3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用温盐水纱垫擦净病人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为病人穿好衣裤,若有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衣裤上,盖好被子,注意保暖,搬移病人时注意保护切口及各种引流管,平稳地把病人送回病房,避免因震动给病人带来疼痛和不适。
1.4 术后回访
手术后两天内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对病人进行回访,看望病人术后的恢复情况,收集患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正。结果
通过护士规范护理礼仪在手术病人中的运用后,本组100例手术患者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均有所改善:(1)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未发生特殊体位造成的皮肤挫伤,神经损伤,循环淤滞;(3)病人术后寒战症状减轻;(4)术后回访病人满意率为96%。体会
12.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选择205月至20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0例手术患者相关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患者年龄21~86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有547例和45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过程中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的护理管理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首先,建立良好的手术室工作环境,手术室护理工作较为特殊,护理工作人员除了要能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之外,要能够综合考虑患者自身因素,因此,其工作强度较大、责任心较大、精神高度集中,导致其情绪容易出现波动[2]。手术室大都选择团队作战的治疗方案,管理工作人员作为团队运行的支柱所在,护理管理者要能够协调好护士之间、医师与护士之间以及护士与麻醉师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手术室环境。护理管理者还要能观察护士存在的变化,给予其较为显著的情感支持。手术室护理要能够具备相应的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管理者要能够引导护士参与到相应的培训工作中,让所有的护士都能够达到安全护理的要求,培养护士形成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让他们能够以较为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能够合理分工,护理管理者工作人员要能够从根本上了解所有护士的特点,并结合其业务专长、特长做好合理分工,从根本上降低护士的工作强度,尽可能让每位护士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豪感以及自尊心[3]。护理管理者还要能够为所有的护士进行职业规划,选派优秀的护士进行学习和进修,利用传帮带的方式来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充分考虑所有护士工作状况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弹性排班,从而解决他们的家庭生活问题,保证他们工作生活两不误。最后,要能够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制度,为了能够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护理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严格制定并引导护理人员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4]。为了能够减少事故、差错的发生,护理管理人员要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来进行相关工作,强化护士形成相应的法律意识,对其护理操作进行评比以及考核,从根本上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力,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来激发其创造性。
1.3统计学方法:本文患者相关资料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的方法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当统计学相关数据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都得到康复,其中实验组满意患者为487例,满意度为97%;对照组满意患者为407满意度为81.4%;两组患者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手术室实施人性化管理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减员增效、医院改革、行手术技术、新仪器运用较为普遍的今天,护理患者通过人性化管理措施能够不断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能够更加安全、高质量的完成,为手术室创造较为和谐的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尽早康复[5]。本文研究表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之后,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得以提升,并减少护理纠纷、护理差错的发生,对于激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护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运用人性化管理可以降低各种护患纠纷以及医患纠纷,对于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有着显著的作用,值得在今后的护理人员管理工作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作者:李金华 单位:山东省聊城冠县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慕旭琴,刘力嘉.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44.
[2]徐同芬.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28-30.
[3]黄文莲.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17(5):152.
[4]牛凤彩,李萍.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56-257.
13.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现有层流手术间8个, 普通手术间4个, 年手术量8 000余例。手术室护士29名, 其中护士长和副护士长各1名;学历:中专8名, 大专18名, 本科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3名, 主管护师3名, 护师4名, 护士19名;年龄20岁~50岁, 平均年龄28.6岁。根据手术科室特点分6个手术专科护理小组, 设专科组长1名, 组员根据个人能力及薄弱在各专科轮转时长不等。
1.2 方法
1.2.1 专科组长的选拔
从经过N3、N4层级培训的护士中选拔, 有能力承担专科培训、业务指导和解决专科护理疑难问题;掌握专科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掌握专科前沿动态信息;具备对专科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前瞻分析与总结评价的能力, 并能够评估和处理护理风险;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表达能力。通过考核专科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达到优秀水平, 科室及手术专科满意度90%以上, 同时经手术科室主任提名及民意选举产生。
1.2.2 专科组长职责
①带领专科小组敢于创新与质疑, 制订和修缮专科护理工作指引、护理质量标准及应急预案, 并在护理工作中贯彻团队的核心价值及目标。②负责指导专科组护士制订理论与技能的培训计划, 并按月按季完成考核。督促检查组员工作笔记。③每月检查并整理1次专科手术器械, 及时维修, 及时补充, 保证日常手术及新业务的开展。④每天针对本专科危重、特殊、新开展手术进行业务点评, 对下一层级护士起传、帮、带的作用。⑤每月组织1次专科业务小讲课, 组织护理查房, 参与护理教学与科研工作。⑥熟练掌握专科理论、知识、技能, 将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 精益求精。掌握专科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 并推广应用。⑦指导组员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专业化的健康照顾, 对病人护理进行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 实施循证护理和专业护理。⑧协调手术科室的关系, 定期征求意见, 推行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并实施评价, 确保专科护理质量。
1.2.3 质控架构
构建护士长- 专科组长- 专科组成员的三级质控体系。第一层级是正、副护士长, 负责护理行政管理, 对影响安全质量的高危因素进行前馈控制, 组织、讨论、分析并制订质量改进策略,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第二层级是专科组长, 负责本专科手术护理及工作中的质量控制, 落实持续改进措施, 督导和培训专科组成员正确的做事;第三层级是专科组成员,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做正确的事, 使技术操作规范化、标准程序化。
1.2.4 质量监控
专科组长主要从业务工作、专科培训、专科仪器设备管理、护理质量指标方面履行专科组长职责, 从而进行护理技术管理的质量监控。专科组长相对固定并精于专科手术的配合, 每日晨对本专科所有手术进行评估, 然后再针对手术配合的关键环节和特殊准备向手术组护士进行点评指导;带领组员每一例手术按《术前评估指引》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 并进行术中专科业务指导, 术后及时总结反馈, 将护理程序的工作思路贯穿于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工作中;指导专科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制订个人理论与技能的培训计划, 并按月按季完成考核, 督促检查组员工作笔记;每月针对专科业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薄弱环节组织护理查房, 制订和修缮专科护理工作指引、护理质量标准及应急预案, 推行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并实施评价;及时推广应用专科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每月带领组员检查并整理1次专科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 及时维修保养, 按需增补手术器械, 保障日常手术的运转及新业务开展;每个专科组长负责一项手术室质量指标的监控, 收集本底数据, 细化分解手术室护理质量指标, 便于环节控制并落实到护理业务工作的细节中。
2 结果
随机选择设专科组长前和设专科组长后的质量检查结果各78份, 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出, 设立专科组长后专科器械仪器完好性、医生满意率、护士满意率与设立专科组长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3.1 实现了科室护理管理的逐级控制
专科组长工作在第一线, 既贯彻落实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措施, 又能及时指导护士对专科业务中的薄弱环节、关键点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 使专科手术得以规范化、流程化的良性运转, 带领专科组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专科手术任务, 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 实现了科室护理管理的逐级控制, 形成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 使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3.2 提供专科组长自我实现的工作平台
由于手术室工作涉及面广, 面对的科室多, 护士长不可能事必躬亲[1]。专科组长是科室业务骨干, 是专科业务的带头人, 充分调动专科组长主观能动性, 培养前瞻性的护理质量管理能力, 用其所长, 使专科组长在护理技术管理方面成为护士长的得力助手, 在专业的钻劲与热情中体会成就感, 在专科手术护理工作中实现专业价值。真正做到高年资护士为护理质量负责, 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2]。稳定了护理队伍, 推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3]。
3.3 高效低耗管理专科仪器设备及器械耗材
各专科组长对专科耗材库存都能做到有基数、有记录, 配合总务护士有计划地购置、增补, 防积压过期;专科器械及仪器设备出现故障, 首先由专科组长排查解决, 不能解决则上报护士长交工程师解决, 专科组长掌握本专科仪器设备及器械的维修状态, 组织定期保养, 保障手术业务的正常运作;同时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了如指掌, 推广并指导手术医生进行操作, 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 实现高效低耗的成本控制。
3.4 促进医护和谐关系, 手术配合更默契
相对固定专科的手术配合等同强化训练, 使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 在手术配合中, 能及时收集手术医生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对医生个人习惯和特殊要求更为熟悉, 手术配合更为默契[4], 同时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生为轴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的专科护理理念, 既顺应外科学高精尖的发展方向, 也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 确保了护理质量[2]。
4 小结
充分发挥了专科组长在护理技术管理中的特长和优势, 有利于护士长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掌握和管理, 统筹调配资源, 保证各科手术顺利进行[1]。护理质量是护士做出来的, 通过专科组长在手术前、中、后的过程管理, 质控与专科手术的完美结合做到护理管理的全覆盖, 消除管理上的死角, 使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更加完善, 提升管理效能和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专科组长在手术室护理技术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作用。[方法]通过手术室专科分组, 制订专科组长的职责, 构建护士长-专科组长-专科组成员的三级质控体系, 充分发挥专科组长的作用, 在护理技术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设立专科组长后专科器械仪器完好性、护理不良事件例数、医生满意率、护士满意率与设立专科组长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专科组长在护理技术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提高了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和护理质量, 降低了护理风险, 并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专科组长,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静, 杨彬, 孙邵琼, 等.专科组长在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68-69.
[2]张莉, 彭刚艺, 陈书人, 等.高年资护士在分层级管理中的定位和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2) :24-25.
[3]黄进淑.护理组长在护士分层级管理中的新路探索[J].全科护理, 2010, 8 (2) :534-535.
14.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四
近些年来,全社会都在讲服务,保险业作为一个金融服务行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保险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产品、价格的逐渐同质化,竞争的焦点也由产品与价格的竞争转向服务品质的竞争。
从另一角度讲,保险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又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那么,什么才是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业界有着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保险产品和技术是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人认为体制和制度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笔者认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不断演化的,它会根据不同时期市场竞争的特点、领域、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变化。最近美国兰德公司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服务已成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服务成败的关键在于保险公司整体服务意识的高低,因此,服务意识是影响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和直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意识是保险公司生存之本、发展之道。
服务意识是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是一种现代的经营理念,它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评价。首先,服务意识能够有效避免价格和费率的恶性竞争。一家没有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差的保险公司,无论其产品多么优质,价格多么低廉,也不可能赢得客户的接受。相反强烈服务意识支持下的优质服务,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客户的价格敏感度,从而达到避免“价格战”,规范市场竞争的目的。其次,服务意识是实现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动力。服务也是生产力,通过高品质的服务,能够大批量吸引优质业务,增强优质业务选择能力,从而降低赔付成本,实现有效益发展。第三,服务意识是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保险公司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和领域,对于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抛弃低费率、高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服务意识是保险公司维系客户关系的纽带、竞争制胜的法宝。
保险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首先,通过强烈的服务意识可以留住客户。以优质服务使客户感受到温馨与便捷,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好评,从而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美誉度,维系良好的客户关系,最终达到留住客户、提高业务续保率的目的。其次,通过强烈的服务意识可以吸引客户,服务质量的高低已成为客户关注最为关注的问题,最近,一份调查显示,转保客户中有70%以上的是因为服务质量问题。第三,通过强烈的服务意识能够赢得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扩大保险公司的社会影响力,最大程度的发挥保险社会管理职能,从而的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服务意识对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增强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使服务意识成为一种全员的信念
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不应该只是一线服务人员的意识,应该成为全体员工的一种理念、一种责任、一种心态。一是加强员工服务意识的宣导,注重服务能力教育、培养,将员工服务意识与员工爱岗敬业、以司为家,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将服务,人人会服务,人人服好务的良好局面。二是要按照上级为下级,后台为前台,全员为客户的思路,统筹抓好内外服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相互之间都要建立良性的服务关系,将服务看做立司的根本,行为的准则。三是加强考核激励措施,定期开展服务质量大检查、服务质量竞赛活动,评选服务标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将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与员工薪酬挂钩。
使服务意识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服务因素,倡导服务文化,使服务意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导入CS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一是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视客户为上帝的观念,真正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把客户当作“上帝”,做到眼里有客户,心中有客户,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最大限度地让客户满意。二是掌握掌握需求的动态,了解客户的显性和隐性的需求。必须主动而不是被动地了解保户的需求动态,搞清楚“上帝”需要什么。同时,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等环节上,在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竭力为客户着想,通过客户的满意度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三是维护客户的合法利益。在以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文化下,在许多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为此,必须构筑一个“从客户利益出发”的企业服务文化体系。四是面对“感情消费”与客户建立“伙伴”关系。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理性消费时代过渡到感性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多地在追求一种心灵的满足,这就要求我们只有了解客户面临的问题与困扰,倾听顾客的心声,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客户满意。
使服务意识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15.护士长在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篇十五
护士长作为医院最基层的管理者,职务不高,却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而护士长在中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科室护理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护士长的管理水平。护士长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好护士长的职能作用,更好的抓好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
一、明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好“火车头”的作用
在科室护理单元中,护士长起着“火车头’的作用,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使护士们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实现科室的护理目标。护士长工作责任重大、涉及面广、琐碎、繁杂,护士长因其位置的特定性,在工作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模式,行政管理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根据护士长的工作特性分析、归纳为“三元”角色模式,他认为护士长主要承担有关人际关系、咨询以及决策三大方面的角色。要扮好护士长角色,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的护理管理经验、良好的沟通技巧、高度的责任心、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最主要还需身心健康,同时在工作中注重发挥非权力影响的长远作用,以自身的德行、能力素质在科室建立起较高的威信,使各项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切实抓好护理监控和质量管理
为了保证科室护理质量的稳步提高,避免各种事故、纠纷的发生,健全科室护理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任何护理工作需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医院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还需针对科室自身的特点并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制订相应措施、制度,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任务的需要。从内部规章制度到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以及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同时狠抓“三基”训练,修炼内功,使各级人员都能胜任本职岗位,并使科室护理工作流程顺畅起来,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完善制度是前提,贯彻实施是保证,那么加强监督力度就是关键了,为了确保护理质量的控制,作为护士长在工作中需有重点、有中心、有针对性,分得清主次、轻重,工作中注重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跟班、查房,检查时不流于形式,查出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严格把好监控关。
三、协调关系,促进护理队伍的和谐发展
协调工作,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核心。护士长其沟通协调职能主要是上传下达,协调左右内外关系,使护理工作在医院内运行起来上下融洽,左右顺畅。对待上级,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领导的意见及看法,需领导决断的事,不擅作主张,遇事冷静处理,多请示汇报,同时又不失自己处事的原则,不附和、不盲从;对待科室护士,既是上下级关系,更是姐妹关系,工作中需严加要求,不分厚薄、轻重,对事不对人,生活中需多加关心、照顾,给大家以科室如家的感觉;对待科室医生,工作上虽然分工不同,但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彼此间要多联系、多交流、讲原则、重方法,力求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完成好医疗任务;对待伤病员,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让全程优质服务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同时注重彼此间的沟通,多些换位思考,让护患之间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不再存在;对待医院其他职能部门及友邻科室,科室虽有一定独立性,但又相互依存,处事需注意方式方法,既相互尊重,又密切联系,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流程顺畅、简便、安全、有效。护士长协调能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到了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护士长在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上下关系和谐,科室护理队伍的积极性、上进心、团结程度是会得到有效提升的;若各级关系紧张,同样会打击、削弱护理队伍的整体力量及形象。护士长善于处理、协调关系,这应该作为一项必备的技能来操练。
营造科室文化,树立团队精神
科室文化是科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塑造、培养和提炼而成的精神风貌,反映科室群体对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观念,规定了整个科室活动和行为的具体形式。护士长与科主任同是科室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倡导者、实践者,如果没有护士长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不可能带动科室文化建设的,她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科室的全面建设。科室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需注重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在科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既栓心留人,又创造了物质、精神双丰收的成绩。在工作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倡导严谨的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流程、协调内外关系,做到互帮互助、互学互促,不断增加集体凝聚力,树立团队精神。
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推荐阅读:
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07-20
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8-20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09-24
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08-08
低碳环保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9-26
《意识的作用》教案07-01
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体会10-09
营销风险管理论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