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案

2024-07-1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案(8篇)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案 篇一

关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理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

3、通过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更是一种被“诱惑”的创造。不同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的个体,就是被一篇篇想像丰富、语言精美、情感涌动的文学作品所吸引。于是他们在这种被“诱惑”的体验中,产生或喜悦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向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体验来。

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配乐解说方法,将本课内容简要介绍一下,结尾提出这位正值花样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导入新课,从感观,听觉上得到一种震颤,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三环节: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情。所以,首先我出示几幅图片。(图片1)小钱得救了,他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图片2)他的父母紧紧地握住李博士的双手久久不愿离开。教师边出示边解说: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从而提出如果有一天,(图片3)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看谁说得最让人感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试着将所思,所想,所说写下来。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作品、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师越俎包办,强行打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甚至剥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权,势必损坏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损害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案 篇二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教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力争教“有生活的语文”。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生命的故事。

一、对生命的尊重是课文的“内核”

本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明确地展现了一个“爱”字。因为爱心, 台湾青年为大陆青年小钱捐献骨髓;因为爱心, 李政道博士为小钱取髓、送髓;因为爱心, 许许多多的人为小钱奔波着……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止于“爱”字, 课堂似乎显得单薄了些, 这“爱心”的背后是什么呢?这些人们为什么去爱, 怎样去爱, 爱得结果怎样等等, 其实文章都进行了诠释, 这些答案都与一种东西分不开, 那就是“生命”。生命是本文的根, 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我想这也是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定为“生命桥”而不是“爱心桥”的真谛吧。因为“生命”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生命桥”让“生命”焕发活力

若我们认可了上面的观点, 那么我们教授文本时便可以围绕“生命桥”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感悟生命、思考人生。文章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文本的主旨,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深入剖析文题,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教学时, 可以在课之伊始, 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来聊一聊生活中的“桥”。教师从生活中引出问题:“桥对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独立思考, 结组畅谈。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之桥, 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这座“生命桥”有些与众不同。它看不到也摸不着, 但它却可以让我们每一位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得到它的存在。继而教师将从生活中得来的思索引向文本更深入的剖析:作者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让学生以此为线, 带着这个问题思考, 品析课文, 从而认识到“生命桥”之所以冠以“生命”二字, 是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一份敬重, 是一座拯救生命、连接生命的桥梁。

理解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意义后,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品味其语文味, 那就是说, 梳理脉络的同时, 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语言。学习表达, 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课上可以联系生活中甚至是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 辨析表达的差异, 从而品味语言, 学习表达方法。

三、用悲剧唤醒生命的“麻木”

当学生已经明白文中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之所以这样做除了源于他们的善良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生命的敬重后, 教师适时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自主思考来审视我们周边的生活。

通过思想的碰撞, 学生认识到:生命是至高无上的,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该为生命的存活而尽最大的努力。文中的捐髓青年有足够的理由停止救助, 文中的李博士有足够的借口少出一份力, 文中千千万万运送的无名人士有千千万万的理由中断这场爱的传递, 然而,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彼岸一个未曾谋面的生命, 在地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 送去生命的希望。这生命的纽带, 之所以联结得紧密而畅达, 就是因为所有人都在生命面前, 选择了努力, 选择了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 我们该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生命的至高无上。经过这场思维的较量, 学生对“生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价值观深植心灵。

四、“桥”让中华血脉充满活力

语文的学习重在素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细节的引导。当学生对“桥”这个字眼开始感兴趣时, 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培养学生善于查词典的好习惯。学生在认真查词典认识“桥”的定义后, 得出结论:“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接着让学生思考“障碍”一词, 这里的障碍是什么?让有兴趣的学生课下了解一下大陆和台湾的历史。这样, 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语文课上, 文本成了一个例子, 学习语言, 引导思维, 最终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课上师生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敬重生命, 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 做出抉择;文本中作者娓娓而谈的语言风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习作。

这样的课堂, 从生活中来, 没有道德标高的“大”而“空”, 而是实实在在, 在思考中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 走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不是躺在书本上的白纸黑字, 而是有生命力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走入生活, 植根生活沃土, 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情感,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抓住两个“静静地”,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他需要骨髓,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挖掘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潜能真的很大,原来我还担心会由于课堂容量大,有可能进行不完,但是没想到提前完成了。由此可见课前教学设计真的很重要,但是平时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备课,如果每节课都上成这样就好了。

4.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本课中提到的白血病、骨髓移植等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体会生命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等词语。

2、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教学与学法

师:引导法,讲解,朗读课文。生:读、悟法。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引入新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湾、暂、袭”。

4、说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情景对比,感受小钱生命垂危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钱此时生命状况的句子。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理解“生命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句话的?

3、想象:如果18岁的小钱没有患病,他会在做些什么呢?

4、师生接读第2段,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5、同学们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朵含苞的花凋零吗?那怎么办呢?(骨髓移植)要找到适合的骨髓容易吗?你从哪知道的?

6、为了找到合适的骨髓,小钱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很着急,他们四处奔波,到处寻找。他们可能会去什么地方呢?句式训练。

小钱的父亲可能去了„„„„但„„„„„„

小钱的母亲可能去了„„„„但„„„„„„

7、小钱是幸运的,在茫茫人海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但骨髓移植能不能成功呢?小钱这多生命之花能不能继续绽放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四)拓展阅读

《骨髓与骨髓采集》《白血病》《HLA配型与骨髓移植》《 好友卡隆》等

(五)打写练习

患了白血病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以往快乐的日子浮现在眼前,他想起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课题,而后出示病床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就是年仅18岁的青年小钱,此时——生齐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à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但是,就在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但是,捐献骨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坚持进行手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手术室,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感动了你。(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预设交流句子:

(一)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为什么这句话感动了你?

(生:因为余震不断,此时此刻,他们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师:就在昨天,一场——(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播放地震图片)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3、师:看到这些图片,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恐怖、可怕、善良„„)

4、再读这句话,此时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青年,他的心里平静吗?你从哪知道的?(指名读)

5、“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师:地震过后,亲人们走散了,失踪了。青年难道都不牵挂自己的亲人吗?他难道都不怕余震中自己的安危吗?但是,此时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幻灯片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指名读词)a、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

b、所以,此时此刻,他躺在病床上,心理是极不平静的[心想:“家人生死未卜,他多么想,但是。] 师引读: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生接读),师引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生接读)交流句子:

(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师:(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了什么?(指名读)(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

2、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

⑴师:余震一次又一次地袭来,针头一次又一次从肌肤里脱落,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啊!

但是,引读——李博士„„躺在病床上。

学到这里青年和李博士身上什么样的精神感动着你?

⑵师: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师: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4、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指名读第五段)

(三)、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师: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师:李政道照片及简介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出示日程表)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师:此时此刻,你有你又怎样的感受?

2、品读第7段

⑴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

(2)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

(3)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三、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相关资料

四、延伸打写,续写血脉亲情

5.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设计思路: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2)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3)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指导朗读这段话

(4)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的桥

大陆

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通过圈点勾划,品析词句;图文结合,想象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让学生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务人员的奔波劳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具准备:地震场景的录像片断

教学过程设计:

(一)紧扣课题,酝酿情感

1、板书“桥”,问:“桥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同学们见过哪些桥?”追问:“生命桥你见过吗?说说你对生命桥的理解。”

2、教师板书完整课题,再问:课文为什么说是“生命桥”?为什么又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师以学生熟知事物“桥”诱发话题,谈“桥”,叩问“生命桥”,激发阅读探究兴趣,为走进文本酝酿情感。〗

(二)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概括出主要内容,并相机板书:

(杭州)

骨髓移植

(台湾)

小钱

李博士、青年

〖此环节通过教师范读,营造课文情感氛围,在整体感知后,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感悟场景一:杭州某一医院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指导学法:勾画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在重点的词语下加着重号,并说说体会。

2、抓住重点语句交流

重点语句一:“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指名读,学生谈体会。

(2)教师联系生活讲述:同学们,在许多诗人笔下都同样出现过这样一个词:生命如花!生命像玫瑰一样热烈,像紫丁香一样缤纷,像丹桂一样芬芳。瞧我们,健康活泼!朝气蓬勃!操场上,我们伸展开胳膊腿奔跑、追逐;走廊里,我们展开歌喉,尽情唱上一回„„可是现在——(生齐读此句)

(3)比较句子:出示落掉“含苞的”一词的比喻句,生读、议,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体会小钱在人生花季却因病魔缠身,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可悲遭遇。

(4)让生找出句中“唯有„„才„„”这一组关联词,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观看插图,想象躺在病床上的小钱会想些什么?此刻,你最想对小钱说什么?指导学生分别怀着难过、心痛、惋惜的情感多次朗读这一重点语句。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比喻句、重点词,品词析句,通过观图想象,再入情入境地朗读,将悟到的情外化于朗读中,让情与文水乳交融。〗

感悟场景二:台湾花莲慈济医院

教师导语:小钱是幸运的,他找到了适合自己骨髓移植的人,这个人就是远在台湾的一位不

知名的青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走近那位青年,去看看那感人的一幕幕„„

1、学生自由读3至5自然段,学法同上。

2、全班交流。(抓住两个感动点开展对话式阅读)

感动点A:冒着生命危险来捐献(5自然段)

重点语句二:“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播放地震录像(旁白:这就是大地震发生时的场面!在人们毫无准备中,猝然间,大地轰鸣,山崩地裂,倾刻间高楼大厦摧枯拉朽,人们在惊慌中奔跑着、哭喊着,乱作一团;在恐惧中无助地哭泣、号叫„„距统计,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2)谈感想:假如你就在大地震的现场,你会做什么?想象自己在现场的种种表现,体验地震的恐怖、可怕,想象地震时人们的惊慌和恐惧,(3)教师引读: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人们惊慌失措,奔跑着、哭喊着,乱作一团,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钻进了防空洞的亲人不停地向外张望:我的儿子,我的妻子,我的爸爸妈妈是否安全呢?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说说从“沉着”“静静”两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5)带着感受再次诵读,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为救同胞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过渡: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内心世界会平静吗?课文中哪一处还在直接写这位青年——引入对重点语句三的学习。

感动点B: 不顾亲人安危来捐献(4自然段)

重点语句三:“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1)

指名读。

(2)换位想像: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能如此安然地躺在床上?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教师示例:“他知道,7 他的骨髓就是希望,就是大陆同胞生的希望,生的火种。”请学生继续补充说:“他知道„„”

〖在想像与朗读后,学生继续以相同句式补白文本,更能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心灵与文本展开对话。〗

师问:骨髓抽取成功了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引出对重点语句四的学习。

重点语句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指名读,读中想象出抽取骨髓的艰辛。

(2)讨论: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从他的身躯里还流出了什么?〖让学生深度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对小钱的关爱,体会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3)骨髓移植手术成功进行,还少不了哪些人的共同努力?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一人物说上几句话?齐读6、7自然段。

教师总结:大陆和台湾虽然被海峡所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就是生命的火种上,它必将永远驻守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它必将经久不息,世代流传。(板书:骨肉同胞,爱心救助)

〖此环节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设身处地进行设想、教师深情讲述等手段,多维度地挖掘文本,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

(四)重温课题,升华情感

1、再读文题,问:“在你的心中,这还一座普通的桥吗?”

2、讲述:这岂止是一座桥、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拿起笔,我们一起来记录下我们的感动吧!

4、学生写感言,交流。

〖重返课题,回归整体,在开放性的写感言活动中,由读到写,将情感体验内化、升华,让课堂蕴意深远,言尽而意未尽。〗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

小钱

骨肉同胞 爱心救助

李博士、青年

凋零、含苞

沉着

静静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 小钱 白血病 台湾 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老师动情诵读)。①1997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999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3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 180 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同胞 骨 髓

6.《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借助文本中关键的词句,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生命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抓关键词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通过联系台湾当时正处于余震之中,手术条件恶劣来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生:生命桥怎么跨越的海峡?

3、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

2、都读好了吗?(生:读好了。)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出示略)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自由读,举手。

3、你想提醒哪个词语?相机指导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预设一: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其他两个写花的词语“花苞”、“绽放”。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指导说出这三个词语在句子当中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预设二: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辗转”。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指导体会,茫茫人海要想找到有适合骨髓的人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师: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生齐读句子。)

4、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

5、分自然段读课文。(指一列4生分别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读,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用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

三、 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1、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2、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3、交流。

(1)结合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相机指导体会地震很可怕,青年人担心家人,但想的更多的是小钱。

(2)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哪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3)结合描写李博士的句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4)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指导体会手术室很危险。

(5)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6)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指导体会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多么令人感动!

(7)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4、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师小结: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四、课后延伸

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案 篇七

2、读懂课文,理解、感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题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课题的含义。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真情。

教学过程:

(一)酝酿血脉亲情

1、回顾课文内容,指名学生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训练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出示课文插图,老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钱充满希望的期待。

(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幸,感悟到寻找到适合移植骨髓多么艰难,为后面课文理解的情感体验埋下伏笔。)

3、身患绝症的小钱是不幸中的万幸,几经转折,终于在台湾找到了有合适骨髓的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捐髓手术的日子即将而至时,台湾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播放地震视频)边看边思考,你从录像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运用合理的情感媒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境地,让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血脉亲情

1、当时余震不断,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细细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A、理解“沉着”、“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词句,B、谈体会和感受。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什么?

(2)引导学生从“突如其来”、“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终于”体会抽取骨髓的艰难。

(“熟读精思,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抓关键词“沉着”、“静静地”、“一次又一次”、“终于”想象情景体会感悟人物的品质后,通过品读、对比读、入情入境地朗读,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中。)

(3)学习课文第六段。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学生联系“奔波”、“连夜”等词谈感受、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奔波”、“连夜”。

(当谈到李博士的奔波劳累时,我相机出示地图补充李博士的奔波路线图,当天的工作时间表,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简介当时的背景,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面对李博士的照片,敬佩之情油然而升。),(4)学习第7自然段。

A、理解课题“生命桥”的含义。

B、读诗歌,升华情感。

(通过前面环节的充分阅读感悟,学生对课题及情感的理解水到渠成,师生配合读诗歌,升华了情感。)

(三)真情告白,颂扬血脉亲情

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向对方说说你的心里话吧。

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篇八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会有意义,人生才会更幸福。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感情上有所触动或体会。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继续学习积累词语,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美好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悟,通过朗读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搜集送别的诗歌。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图解字典、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诵读和品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叫《赠汪伦》,谁愿意来背一背?

2、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师板书,生念)

3、释诗题:这首诗讲的是谁送谁?在哪里送别?到哪儿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诗中字音。

2、同桌互读互查。

3、指名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画节奏,体会古诗 朗读的特点。

4、教师范读,教读生字:辞,ci,告辞;唯(wei)见,只见。

5、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读得通畅: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6、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打开书,配乐诵读古诗,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课文中的插图。

2、指名说说插图的内容,用心揣摩诗的意思,还有诗人的心情。思考: a、用自己的话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b、与老朋友告别,诗人的心情会怎样?(依依不舍)

3、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 广陵。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并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图解字典,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6、师: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相见,你要多保重。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四、导学演练,体会感情

1、出示文中的插图,诗人伫立江岸,目送友人的离去,望着滔滔的江水,李白的心里有很多话想对孟浩然说,如果你是李白,你想说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表达)

2、在小组内演练好朋友别离的情景,想象人物的对话。学生可能会说: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江水啊,你平安地送我的朋友远去吧!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今日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3、情感升华: 出示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配乐范读,引读。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4、学生练笔:请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用文字写下来。

五、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背诵《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可谓家喻户晓,流传至今。古今送别诗中这样感人的诗还有很多,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同学们课后可以再搜集一些送别诗,用 心去欣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黄鹤楼送孟然之广陵》,并背下来。

2、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回去收集好,下节课给大家 背一背。

七、板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a、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b、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②、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③、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④、出示课件。

⑤、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⑥、品酒

a、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b、指导朗读。

⑦、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⑧、齐读三四句诗。⑨、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六、作业

1、抄写古诗。

2、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七、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序”、“暴”的写法。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并把握几个重点情景。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情景再现:

1、教师呈现乡村图。

2、师述: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

3、板书课题,读题。

4、质疑: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时刻关注差生的学习状况。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

(1)、读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平整方正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懒惰 谴责平稳 俗语平衡 伏下

(2)、写字:学生找容易写错的字,老师板书指导。(序、暴)(3)、每个生字带拼音写两个,做到美观正确。

2、检查课文朗读

(1)、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2)、细细地听读课文。要求:一边听一边体会,你感到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什么是搭石?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提示:精心摆放搭石

老人调整石块

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偶遇老人

背负过溪

四、理清课文思路

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家乡人的美?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六、作业

1、认真书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轻音乐起)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看老师板书课题,跟写,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再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这还是在夏天的时候。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师: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师: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不仅仅是家乡人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们现在来交流吧,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2、交流汇报:

(1)、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一道风景。在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为什么这么做呢?他不急着赶路吗? 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从这一连串的关联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二道风景。在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师:(课件出示语段)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我们来读一读。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她读对了,同学们跟读两遍。

那么,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

生1:协调有序就是很整齐,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

师: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她刚才说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搭石,感受一下什么是协调有序。

师: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

师:(引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师:对了,就这样。哪个组来走一走搭石?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如果没接上,你们就会掉进小溪里的。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两遍)

师: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地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生:没有。

师:对,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有序”)

师:再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两句,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画面的美呢?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人影绰绰”的“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师:同学们来看,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对了,在这里”人影绰绰”的“绰”形容姿态柔美。多么柔美的姿态呀,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着两个词。

出示课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谁来带着感情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生2:(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美呀,把我们带进了画里,请同学们像他一样读读这两个词。(生柔美地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大声地读,同学们小声地读。

师:是啊!它不但是一幅美丽的画,而且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谁来读?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③、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无数次走过搭石。每次走过搭石,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请女同学读——

师:刘章爷爷一遍遍走在搭石上,一遍遍数着,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请全班同学再来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全班同学再次融情朗读)

(1)、第四段 师: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三道风景。在第四自然段。师出示第三道风景。

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都是让对方先走。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两个人很谦让。

师:多好的一个谦让,他读懂了家乡人美好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内容。

师: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来读一读我找到的第四道风景。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出示第四道风景。

师:“伏下身”的“伏”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动作来表示?(到讲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师:注意年轻人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伏下身子”就是把身子——

生:弯下去。

师:年轻人恭恭敬敬地弯下身子,还把老人安安全全地背过小溪了。

师:(采访一男学生)年轻人,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年轻人会因为老人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感到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板书“理所当然”)同学们想一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老人来过小溪,他会怎么做(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那如果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怎么做?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家乡人孝敬的品格。

师 从一个个伏下身和理所当然让我们看出敬老已形成民风。家乡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我们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真是景美,人更美。

师:难怪作家刘章爷爷由衷地赞叹道:(全班齐读该句)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师: 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会怎么做?

师: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有()的人走搭石,人们总会()。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五、总结本课,拓展延伸:

1、总结搭石美:

师:同学们,这条搭石静静地躺在小溪里,它们任人踩,任人踏,默默地为大家做贡献。难道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搭石吗?

生:还有家乡人。

师:对了,还有像搭石一样默默奉献的家乡人。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句话含义深刻,不仅写了搭石任人踩踏、默默奉献的精神,而且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 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我想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纯朴、善良的家乡人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课件)

2、说说身边的美:

3、写一写身边平凡中见真美的故事。

六、作业 :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讲讲身边美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无论怎样

只要

一定

直到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相互礼让

背负过溪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一、二然段。

教学重点:从相关内容中体会小钱的心理特点。教学难点:走进小钱的内心,体会他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 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 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背景音乐、课文片断、句子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惨劣环境,酝酿血脉亲情

1、导入:教师(放音乐,出示小钱躺在病床上的课件):同学们,这哀伤的音乐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可是,他的内心又是如此的不平静,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

2、在同一时刻,在台湾的慈济医院,也有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是谁呢?让我们来读读3——5自然段。

二、对话品位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1、读读3——5自然段。找找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句1: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他静静地躺着,可是他的内心却是极不平静的,他想起了谁?让我们再读读3——5自然段。

句2: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3、这场灾难指的是什么?

句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7、3级的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课件演示地震。看完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引读: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大地震后,台湾青年的家人可能……可能……可能……还可能……

4、是啊,他静静地躺着,想到了家人,还想到了谁?

句4: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他还想起了正在期盼着骨髓的小钱。他仿佛看见了躺在病床上的小钱,看见了小钱他那……(脸色苍白,瘦的皮包骨头,)(1)、是啊,此刻,患了白血病的小钱挣扎在死亡线上,无情的病魔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着他。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接受骨髓移植刻不容缓啊。

(2)、指名读第4自然段——齐读

(3)、是啊,在海峡的另一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比家人还重要,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不是亲人胜亲人呀!因此,他此刻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让李博士给他抽骨髓。

5、在小钱的身边,也有一个人,他在静静地工作着,那就是李博士。让我们来读读第5自然段,划出使你感动的句子。

反馈:

句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预设:

在有余震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们仍坚持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钱抽骨髓,真使我感动。

句6: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预设:

a、从“一次又一次”体会出李博士抽骨髓非常困难。还可体会出台湾青年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李博士在争分夺秒的工作,因为他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在给台湾青年抽骨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b、过渡: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来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小钱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将重新绽放,但是,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这时的李博士又是怎样做的?我们来读读第六自然段。

6、学习第六自然段

(1)、读读这一段,说说感受。指名读,说感受。预设:李博士真辛苦!

(2)、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讲述:台湾跟台北仅仅隔着一条台湾海峡,如果直航,只需要几个小时。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至今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到香港,然后由香港到上海,最后才由上海到杭州,整整需要十二个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隔阻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3)、在这同一时刻,除了李博士,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努力呢?(两岸的医务工作者、家人、飞行员、司机等等)

教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两个字:“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读这一段。

7、学习第七自然段

(1)、过渡: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填空: “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

(2)、反馈:血脉亲情 骨髓 爱心

(3)、教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齐读:这座用爱心、血脉亲情、骨髓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三、适度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1、(放音乐:爱的奉献)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小钱得救了,他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他会想起谁?想说什么?让我们走进小钱的心,把他的想法从你的笔下涓涓流出……

反馈。

2、同学们,跨越海峡两岸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书)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姐姐写了这本书——《生命二十小时》,这本书全程记录了海峡两岸救助白血病患者陈霞的感人故事。现在把这本书送给你们,希望爱在咱们班传承,希望爱洒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3、写话。同学们,茫茫海峡隔不断骨肉亲请,也许,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幸运的小钱一定会有满腹的心里话想跟他们说,这位同胞又会说些什么?配乐,生写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令您感动的句子。

2、推荐课外阅读《千里爱相随,小安安平安回家》。

五、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血脉亲情

沉着地

冒着危险 静静地

爱心

不顾家人 一次又一次

大陆

奔波

台湾

23、《卡罗纳》

教材分析:

《卡罗纳》选自人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品读,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给予帮助、关爱。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

2、通过字面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幻灯课件。设计理念: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效果;进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突显母爱——情境导入

1、(板书:母亲)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妈妈对你的关爱?

2、师:是呀,妈妈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曾有一位男孩儿在他妈妈生日那天为向他母亲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给他母亲写了一封长达8页纸的信,在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朵。(稍停顿)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这个才四年级的男孩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他整天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个可怜的孩子名字就叫“卡罗纳”。(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再现妈妈的关爱、生活的幸福;再通过老师的煽情表述,垫定哀伤基调。】

二、走进内心——感受伤痛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卡罗纳,走进这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交流自学收获(1)、生字学习

zāo

mǐn

níng

táo 遭到

怜悯

叮咛

嘱咐

嚎啕大哭

(2)、交流感受:我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是从(文中句子)感受到的。(伤心、可怜、痛苦、悲哀……)理解“号啕大哭”的意思。

3、学习表现卡罗纳伤心的四句话。

课件一起出示:

(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2)“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3)“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4)“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①、指名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②、说说你从哪感受到卡罗纳的伤心?(引导抓住字词理解:面容灰白、放声大哭、号啕大哭、趴、抱等)

③、渲染气氛,激情引读:(音乐《神秘花园》旋律响起)是啊,孩子们!家里、学校、生活中、学习上,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对于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可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着卡罗纳幼小的心。因为在这一切当中都留有妈妈的影子。而如今妈妈再也不能帮他辅导功课了,所以他(读第2句),再也不能和妈妈手牵着手了,所以他读第3句;甚至再也不能投进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了,所以他(读第4句);当他想到再也得不到妈妈的爱时,所以他(读第1句);任何画面只要与妈妈有关,都会深深地刺痛卡罗纳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再一次读好这几句话,读出卡罗纳的伤心。(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用比较经济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感悟句子、体会卡罗纳的伤痛。渲染气氛,再次营造更深层次的哀伤基调,作第二个铺垫。】

三、身临其境——体味关爱

过渡:作者通过描写卡罗纳的神态、动作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卡罗纳失去母爱的那份伤,那份痛!失去母爱的卡罗纳来到学校得到了谁的爱?你能找出这些充满关爱的句子吗?请在你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及时作上批注。(四人小组合作,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预设交流:

(一)、来自老师的关爱。(板书:老师的爱)

1、“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1)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请读读。(“!”——非常严肃、命令)

(2)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3)老师对卡罗纳充满同情和关爱,她怀着热切的希望,要我们郑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让我们一起读。

2、课件出示:“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孩子,你要坚强哟。”

(1)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带着感受朗读。

(2)感悟:“拉到、孩子”,再来读。

(3)师小结:伟大的作家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让我们用最真诚的语言,发自内心的再来安慰他一次。(齐读)

(二)、来自同学们的关爱

1、生汇报:“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1)理解:“屏息凝神”。

(2)引读:同学们都盯着他,连气也不敢(喘一口),生怕……生怕……

2、生汇报:“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师:“一切尽在不言中。”是呀,这是多么关切的目光啊!

3、课件出示:“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1)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感受,不要放过一个字,你会突然发现有几个词跳进你的眼帘。(“放

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

(3)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三)、来自长辈的关爱

1、出示:“卡罗纳站在……所以母亲把我推开了,她怕……”

(1)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

(2)是啊,此时他正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悲哀)他看到我的母亲来(接我),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他彻底崩溃了,他仿佛在说:……(生想象说)看到这情景,我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我恍然(大悟),没有再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了卡的手一起(回家去了)。

2、语言训练:

请你模仿这句话,把下面这句改了条件的话语补充完整,和同桌说一句类似的话,可以把前面的条件进行改编。

课件出示:

孩子即将远行,他的妈妈目光里充满着

,那神情仿佛在说:“

。”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自主学生的时间,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读、悟、初次交流,再集体深入探讨。由于,讨论的句子较多,我注意了交流时的节奏。简单的句子,只要求学生读好就行;对于重要的句子,则课件出示,紧抠字词、咬文嚼字,把文字里头的情感充分挖掘出来。并通过品读、评读及引读、导读,去体味老师、同学、长辈带给卡罗纳的关爱,最终使学生入情入境。】

四、还原生活——直抒胸臆

1、师: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今天我们通过朗读、体会,学习了这篇选自《爱的教育》的文章。相信大家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会明白在遇到伤心失望的人的时候,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怎么伸出援助之手来表达我们的爱!

2、练笔: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3、指名交流。

4、总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齐读)

5、全体起立,师生打手语(齐念):“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设计意图:通过二、三板块的学习,已使学生走入了卡罗纳的精神世界,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此环节的设计,正好把学生积蓄胸中的感受,一迸发泄出来。还原生活,直抒胸臆,在学生精彩的表述中,达到课堂的高潮。】 板书设计:*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

得到

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学思路的浓缩,是学生学习的轨迹。此板书,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卡罗纳痛失母爱的无比不幸,到又得到周围那么多人的无限关爱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上强烈落差,使学生心灵得到一次震撼!】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5、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6、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人间真情”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中年级的学生,语言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基础,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能清楚流利地表达还待发展,特别是对学困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力求照顾到全体,给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自己的机会。

2、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课堂不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聊天,交流对象、话题受到限制,所以如何打开话匣子,要把握个切入点,因此多以学生的生活素材为准,制造宽松的环境,会让他们更有话可说,因此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模拟情境更为重要。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

教学目标 :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围绕“感谢”和“安慰”进行交际,表达中能突出重点。教学重点:

交际围绕主题进行,说话语言要通顺,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教学难点:

评议时应引导学生评价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掌握表达者的语调、语气、动作表情等方面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假如我就是那位台湾青年,你是被救助者,你会用怎么动作及一句话表达?

3、假如我就是遭遇不幸的卡罗纳,你想对我说那一句话?

4、学生回忆并说。

设计意图: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理解“感谢”和“安慰”。

二、感谢: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并说一说。举例。

2、生活中谁帮助过你,说一说对他的感谢。向别人道谢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要学会感谢别人,并注意说话要有礼貌,大声,清楚,表达真情实感。人人要表达,个个都要说。

三、安慰:

1、生活中并不是都是鲜花和掌声,在你的亲人、朋友遇到伤心、难过的事,你怎么做?

2、在日记讲评课上,某某同学读了自己的日记,她因为段考考得不好,遭到了妈妈的责骂,她很难过,她把它写成日记,把自己的痛苦与大家分享了。回忆再现当时的情景,你怎样安慰她?

3、生活中发现有那个同学伤心难过?安慰他(她)。

4、想一想,在你的身边,那些人需要安慰,或者你自己需要安慰的,你说出来,让老师、同学们安慰你。

设计意图:人人要表达,个个都要说。学生要学会安慰别人,个个都参与。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需要安慰别人,学会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四、总结回归:

1、通过今天的“口语交际”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去以后,把今天课上发生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设计意图:学生要学会感谢别人,并注意说话要有礼貌,大声,清楚,表达真情实感。有利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同时将“口语交际”训练引申到课外,提高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广度和效度。

习作《胜似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感受并学会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常情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的细节联想与想象。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事迹、ppt课件句子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景

孩子们,那一个个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杭州的小钱得了白血病,是谁献出了骨髓,挽救了他的生命?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有谁给他关心与安慰?)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感人的画面。

二、看图想象,激活画面

1、指导看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人?

师: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胜似亲人)

2、理解题目

师:“胜”的意思是……(胜于、超过)“胜似亲人”就是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3、理解图意

(1)仔细观察画面,老奶奶正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奶奶正搂抱、抚摸着小姑娘)

(2)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着小姑娘?请仔细观察画面,好好想一想?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感谢她。)(3)事情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可能,也可能……)(4)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洗衣过程

4、指名反馈

(师相机追问:小姑娘一拿起衣服就洗吗?小姑娘正在洗着衣服,我们又仿佛可以听见传来……(声音);我们又仿佛可以看见小姑娘脸上……;同时,小姑娘洗衣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②选用“词句宝库”里的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动作、声音和心理活动等写具体。词句宝库:

动作描写:系 背 蹲 浸 擦 搓洗

捶打 刷 漂

声音描写:哗哗哗

嚓嚓嚓

唰唰唰

心理活动:呀,这些衣服可真沉。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洗衣服多累呀!可我年纪轻,有的是力气。细节描写:细细的汗珠渗满了额头

溪水溅湿了小姑娘的布鞋

师:看清楚了,那就赶快动笔吧,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5、过渡 师:当小姑娘洗好衣服,回到院中将满满一篓衣服被单晾好时,老奶奶回来了,老奶奶见到眼前的这一切又会怎么感谢小姑娘呢? 请你再次看图搂抱情景

6、你能否用上词句宝库里的好词好句,把接下来发生的事说具体呢? 动作描写:

小姑娘:晾

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抬起手

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搂在怀里

轻轻地抚摸着

爱抚地拍拍

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小姑娘的白嫩红润的脸蛋。

神态描写:

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嘴巴抿着

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

洋溢着快乐的笑意。老奶奶:眼角有些湿润了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语言描写:

小姑娘: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以后,我还要

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老奶奶: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 女儿还亲哪!我该怎么谢你呢?

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图前想象

师: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指名反馈。

师: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指名反馈。

师:嗯,小姑娘对于老奶奶来说,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老师觉得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我们习作的最前面,也就是刚刚写的片段的前面,作为故事的起因。板书:背景介绍,平时关系如何?

2、图后想象

师:是的,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指名反馈。

师:说的真不错,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习作的后面,作为故事的结尾。板书:结尾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点睛之笔供你选: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这可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多少令人感动的一幕呀!多么感人,多么美好的画面呀!板书:点明中心。

3、取题

师: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胜似亲人”来做题目,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感恩》《亲如一家》)

四、列好提纲,开始起草 作文提纲:

1、背景介绍,平时关系如何?

2、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把情节写具体)

洗衣过程 搂抱情景

3、结尾,点明中心。

2、师:根据以上的写作提纲,老师让你们回去把这篇故事完成好,有信心吗? 五,指导修改 六,誊写

板书设计

胜似亲人 看图 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想象(事情的经过)

上一篇:无锡市“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2011-2015)简介下一篇:分居协议书需要公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