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共15篇)(共15篇)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检查网站的一般步骤,并能利用检查与测试网站的方法检查网站。
2、通过合作学习检查小组网站过程,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3、通过网站的检查,学会测试网站的基本操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检查与测试网站的一般步骤。
(难点)检查与测试网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部分高校的官方网站,提出问题:
(1)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网站,是因为网站作者对网站进行了什么操作?
(2)在网站发布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检查网站、检查软文、测试)
教师总结:网站发布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网站前台的用户体验、确定整个网站建设的布局况且不再修改、检查Keywords与Description设置是否合理、检查链接、检查软文和测试。大家都想把自己最好的网站作品展示给更多人看,那么在发布前就得对网站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具体都要检查哪些因素,有什么样的检查方法呢?本课就一起来学习网站发布前的检查,了解网站发布前的检查要素及方法。
(二)新课讲授
1、检查网页内容
教师讲解:网页往往由一些文字、图片组成,它们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页的整体效果。
教师展示存在问题的班级网站主页,提出问题:这个网页存在什么问题?(有词句错误、图片和文字与主题不相符)
布置任务:以左右两人一组为单位,限时3分钟,完成检查并修改网页内容。
教师总结:编辑网页时,往往需要录入大量文字和插入一些图片。制作完成后,要重点检查网页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图片和文字是否与主题相符等,以确保网页内容正确。
2、检查超链接
教师讲解:确保基础的文字、图片等无误后,需要检查超链接的准确性。
教师演示点击网页中部分超链接,提出问题:
(1)在演示点击网页中部分超链接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问题?(有的超链接未实现跳转,有的目标文件错误)
(2)如何对网页中的超链接进行检查呢?(查看→超链接)
布置任务:自主探究,限时3分钟,完成检查超链接的操作。
教师总结:如果发现有错误的链接,首先找出该链接应该指向的网页文件名称,然后回到FrontPage的编辑状态,重新调整超链接的指向。
3、检查是否有多余的文件
教师提出问题:网站中还有哪些错误会影响网站的发布呢?(多余文件)
教师演示查看多余文件的操作,提出问题:
(1)查看多余文件的主要操作步骤是什么?(查看→报表→未链接的文件)
(2)如何处理多余文件?(先把这些文件移出站点并保存到另一个文件夹里,网站运行一段时间后,经确认无误再删除这些文件。如果文件有用则要补建超链接)
布置任务,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时间5分钟,完成检查是否有多余的文件的操作。
教师总结:在检查和修改的过程中,要及时保存文件并浏览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回到FrontPage中编辑修改。
(三)巩固提高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共同建立的班级站点进行检查。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指导要点:检查步骤和方法是否正确、检查时是否有遗漏等。
作品描述:错别字一处:“多于”改为“多余”;多余文件六个等。
评价要点:学生检查步骤正确并且检查得非常仔细,掌握了检查方法的使用流程,检查得又快又准确。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检查网站的一般步骤及方法,学生回答检查网页内容、检查超链接等。
作业: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网站发布出去。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二
一.利用信息技术, 创新课堂导入情境, 感知文字中的声音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就避免了单调刺激, 学生除了听教师讲外, 看有关图片或影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在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中, 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教学《奔落的雪原》一课, 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 屏幕上瀑布震耳欲聋, 一朵朵溅起的雪雾, 在晨光微熹中弥漫的壮观景色,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反应积极, 不少学生翘首凝望, 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关掉声音脱离电教学习, 学生对“轰鸣”“雷鸣”“震耳欲聋”描写声音的词, 感受效果减弱。信息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把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 化静为动。从听觉和视觉等角度, 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增大教学密度, 有助于双向信息交流, 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储存。
二.多角度探究声音表达技法, 丰富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语文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好, 单听只能记忆15%-20%, 而视听结合能记忆60%以上。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 学习语文如不借助直观实物或图片, 那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因而学习也就没有兴趣。电教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把语文课堂时空还给学生, 为教学内容拓展想象的空间。
如严文井《小溪流的歌》中, 我利用电教信息技术出示动画,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发源山中之泉的小溪流一路叮咚, 一路脆响急急地奔向前方……无论童年见过或没有见过的山中小溪流的孩子, 通过信息技术都真实地感受到了小溪的叮咚和清澈。信息技术使教师更加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丰富学生想象的翅膀。
三.巧妙地创设难点突破口, 激发写作, 再现声音表达的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理解有难度, 比如写作, 有的学生达不到认识的深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声形再现性, 能超越时空界限, 再现生活中表达的事、景、人的声音和形象, 化静为动, 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的境界,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
在学习布封《莺》时, 看屏幕上欢动的莺雀, 听里面传来莺的叫声, 通过视觉、听觉, 想象莺流畅婉转的鸣叫, 它多像一位独唱家。面对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的大自然, 请同学们模仿一下鸟鸣的声音。活泼的于知谦同学啾啾地的立即学了起来, 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一下子提高。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细节, 进行感受声音方面的小训。感受校园内的声音, 请同学们用你最喜欢的声音编故事,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
曲怡林写校园的铃声:“校园的铃声, 从古老的铛铛声, 发展到电铃的叮铃铃, 直到现在, 是更具人性化的音乐声。校园铃声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见证了科学的发展。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都是在它的敦促声中度过校园生活的每一天。”
平时不爱说话的郭迪同学写道, “走在马路上, 路边的推土机轰轰地响着, 像负重的牛哞哞直叫, 它用力地挖着路边的土, 把平时坑坑洼洼的马路推平, 一下一下用力地推着, 仿佛不推平誓不罢休。拖拉机呯呯呯地喷着烟像小猴子似的, 它灵活地穿梭来去, 拉来了石子一车又一车。轧道机像庞然大物的巨神, 隆隆隆神气地迈着四平八稳的脚步, 把路压得平展展的。”学生把人们认为讨厌的噪音, 写得有情有意, 学生笔下的推土机、拖拉机、轧道机充满童真的天性。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三
一、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层认识”误区
李克东教授说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并不是“让学生一节课欣赏几十个漂亮的网页”,让学生欣赏几个漂亮的课件。整合的目标在于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推动西部教育现代化进程。但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各种公开课、赛课活动中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设备的使用却屡见不鲜。这说明教师们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实效性,但更多的只是为了在公开课中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要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应用呢?难道仅是因为“设备跟不上的”原因吗?
二、课堂整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人机交互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型的显著特点。然而,如果课件的设计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再加上学生连上网的基本操作也不熟练,那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就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配合
不可否認,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所以,教师在运用媒体时, 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诗的意境需学生是要通过学生对文字的品读,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如果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这一点,扬长避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第 10 期王会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四
技术》说课教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来,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本次说课大赛,聆听评委老师的悉心指导。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下面我分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基础性章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基于这种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介绍有关信息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信息素养打下基础。
2、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他们没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我校同学的情况,以提问、启发、观察、分组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的概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悠久历史。
【过程与方法】 理解信息的特征并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积极探索,激发学生
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难点:信息的特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用提问法、探讨法、讲授法等手段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主要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教具。
2、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节课我创设情景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信鸽传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信鸽传信从唐代开始已普遍,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所以古代信鸽传信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示图片)。如果我让同学们把一条紧急信息传递国外的朋友,那你们使用什么样的手段?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导入性提问)通过这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积极思考,纷纷回答问题;这既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环节是 任务驱动、分组讨论
提出教学任务一:校园里铃声响、十字路口的红灯、报纸上的文字等举例让学生分组交流说出信息有哪些特征和信息的概念。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组交流要总结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概念。这样做是让学生逐步培养获得知识,能提高自主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任务二: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那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经历了什么样的悠久历史?
通过合作交流要说出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促进师生的互动性,主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探索意识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始终学习的手段。第三环节是 归纳、总结知识点 老师引导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1、信息是实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信息的特征是普遍性、传递性、载体依附性、共享性、价值型、无限性、时效性。
2、信息技术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它的英文缩写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文字的创造、第三次:印刷技术的发明、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的发明及普及、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第四环节是布置作业
1、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信息技术的利和弊的相关资料。第五环节是板书设计
适当的板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揭示教材精华。
1、信息的特征、信息的概念。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 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突破重难内容,锻炼学习思维
初中语文中确实存在一些艰涩之文和隐晦之句,这些既是文本的重难点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又着实难以触摸与捋顺,往往令人感觉束手无策。艰涩之文着实令人束手无策,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不容忽视。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选取适当的多媒体形式协调统一,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了本节内容他就可以做什么、对他以后有什么好处(从个人教育到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让学生阅读教科书,明确给出阅读后所能达到的目的:了解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能照着课本上的步骤进行电脑操作,如果学生顺利完成就对他们给予鼓励“你真行!自学本节内容已入门”。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就采用合作方式,让其他同学或老师给予帮助已至完成。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并灵活运用:学生关上书随着老师的提示默默回忆刚才课本上的知识并观看老师对此的操作步骤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然后老师稍着改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便灵活运用,采用游戏竞争的方式,看谁又快!又准!又好!最后由学生与老师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然而在本部视频中很好的采用实物教学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实践表明:如果采用一般的讲读形式,则学生难以令人满意地完成习作任务。这恰恰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我们可以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有关PPT影像资料,让他们从中了解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了解和看法。如
此,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深度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文学习一向讲求博览群书和广积薄发的良好做法。由于中小学的学习科目较多、任务较重,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视野比较狭窄,只是根据课文有选择地录用一些信息,而不能充分展示所有相关知识点,这就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的深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大幅提高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储藏丰富、操作简洁方便的优势功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同时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补充查阅其他资料,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空有效地拓展到课堂教学活动外。这样,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既可以增加导学成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在此部视频中就是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老师在一旁督促的方式完成了此种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效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环节中的两大人力性因素,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合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实现良性的师生教学互动呢?比如,在教师的认真设计和有效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自主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师不曾教学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许多未知空间,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有
效补充,从后台走向前台,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逐步赢得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再如,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的BBS、社区论坛、聊天室、在线QQ等渠道,也可通过发E-mail等形式与学生同步沟通或异步交流,还可以开展网上教学或“故事接龙”等活动,及时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综合状况,从而把师生双向互动不断推向深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部视频教学大最大优点就是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交流,然而教师也扮演了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的提升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本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力拓新”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科技素质,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巧妙而积极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2月
6.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有利于完成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整合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教学相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二)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
(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既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那就要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问题了,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7.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育,信息技术,融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语文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 实现教育目标, 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技术教育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新的现代教育体系, 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 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
首先, 以计算机为“课堂”, 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 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 在时间上, 在空间上, 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 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 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 其地点是固定的, 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 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通过互联网,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 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 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 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 真是时时是课堂, 处处是课堂。
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 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 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 不但数量是固定的, 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 师是师, 生是生, 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 学生通过网络, 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 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 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 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 通过网络,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 (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 , 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 自己摇身一变, 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 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 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 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 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其次, 以计算机为“教材”, 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 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 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 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 可以通过网络, 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 或遥相呼应, 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突破教材的极限, 弥补教材的缺陷, 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 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 抓住某一结合点 (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 , 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 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 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 完善起来, 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 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 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 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 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 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 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 相补充, 相促进, 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再次, 以计算机为“工具”, 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 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 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作为“资料搜集工具”, 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 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 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 面对陌生领域, 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 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 去创新, 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 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 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1) “任务驱动式搜寻法”, 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 (分析研究课题, 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 →确定检查标志 (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 →选定检索工具 (”搜狐“等搜索器) →输入检索途径 (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 →查找原始文献资料 (浏览、筛选、摘录、整理) ”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2) “自由浏览式搜寻法”, 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 (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 →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 搜寻查阅文献, 选取所需资料; (3) “分类下载存贮法”, 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 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 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 便于进一步查阅; (4) “资料处理利用法”, 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作为“学科中介工具”, 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 软化学科界限, 进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 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 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沟通交际工具”, 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 更新变化极其迅速, 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 才能集众人之力, 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 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总之,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 作为21世纪的一名教师, 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 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为提高学生的能力, 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8.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突显了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了科学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语文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和空间,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學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9.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论文 篇九
一、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出现的不足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普及,并使之运用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重要产物之一,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与突破,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1.缺少师生之间课堂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衍生物,其应用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使得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和崇拜,在教学中滥用多媒体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听课,这也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缺少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同时也失去了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由于网络的进一步发达,许多教学资源都会很容易地获取,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却也使得教师在庞大的教学资源面前迷失自我,失去了自身教学的思考。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猪照搬照抄,完全丧失了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的是僵化的教学方式,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良后果。
二、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的优势
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先进性,结合语文的灵活和多变,使得语文的教学课堂从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声音、图片、视频的三维立体的动态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更加广阔有趣的语文世界,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和追寻,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与时俱进,散发出时代的光彩。
1.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语文课堂的情景式教学
语文学习当中会有一些偏重于抽象的情感的表述和表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感同身受地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盘吸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相关情景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这种情景的设定在没有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之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要完全依靠教师的语言和动作,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是情景的创设者,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切更加容易,通过视频等的辅助,学生很轻易就会进入到相关的情景当中,这对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教学上的一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只有声音的课堂。
2.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会过于重视学生的笔试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最新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案不能得以实施,这就给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带来了重重阻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出现以及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演讲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但是教师的示范毕竟只能涵盖演讲的一种特色,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演讲技巧,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演讲范例,以一种可视的形式更为直观有效地表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完美结合,帮助学生系统地提高自身的演讲水平,这就使得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得以大大提高。
3.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有些枯燥难懂,而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缺乏对于事物的持续注意力,对于较为难懂的内容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海的女儿》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会给学生放映《海的女儿》的动画片,以此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讲的细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既是一次教学改革和突破,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考验,我们要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多媒体教学,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10.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图形的选定、移动及复制的方法; 2.理解透明和不透明样式的差异,学会选定工具的使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探索图形的移动、复制、粘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特征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和“粘贴”命令复制图形。难点:应用“透明背景”和“不透明背景”。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目标:“移动”操作
师:看,这是什么呀?(蛋糕)今天是我们的小熊维尼(课件出示)过生日呢。他请了很多好朋友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师:小熊根据好朋友的喜好,做了他们最爱的食物来招待他们。师:可是小熊实在太忙了,你能帮帮小熊给他的好朋友分配食物吗? 在分配食物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这些朋友分别最爱吃什么?(出示相应图片)
生来回答:小狗爱吃骨头,小猫爱吃鱼,小猴子爱吃香蕉,小兔子爱吃胡萝卜。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再认识一下本节课要用到的新工具“选定”工具,现在打开你们的画图程序(学生对打开画图程序的步骤已熟悉,不需再赘述),然后在工具箱里找到“选定”工具,看谁找的最快。
师:大家都找到了“选定”工具,这里给他们分配食物用到的就是“选定”工具。
师出示任务一:“做个小小服务员”
师:“选定”工具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就利用它给朋友分配食物吧!
用“画图”程序打开桌面图片素材“做个小小服务员”图片,要求:将食物按小动物们的喜好分配到各自的盘子里。
学生尝试操作,并找一学生讲解并演示操作过程。师强调在移动过程中要使用“应用透明背景”。学生完成食物的分配。
(二)任务驱动,主动探索
目标:“复制、粘贴”操作
师:有一只叫球球的小猫也受邀参加了宴会,可是,他迟到了,这时食物已经分配完了,这可急坏了小熊,你能帮小熊想个办法吗?
师: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制、粘贴”操作了,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它们在哪里?
师生一起找,并说出“复制、粘贴”都在菜单栏的“编辑”下面,找到后学生初步尝试操作。
师出示“复制”、“粘贴”操作步骤:(1)选定“小鱼”。
(2)单击“编辑” 菜单中“复制”命令。(3)单击“编辑”菜单中“粘贴”命令。(4)应用透明背景。(5)移动“小鱼”。
师出示任务二:“欢迎新伙伴”
打开桌面图片素材“欢迎新伙伴”图片,帮助小熊复制一盘鱼给小猫球球。
学生再次尝试操作,小组合作学生完成“小鱼”的复制。
(三)应用新知,自由创作
师:宴会在愉快地氛围中结束了,小熊建议,去公园玩玩,于是小动物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师:在去公园的路上,小动物们发现周围只有一棵大树和一个花丛,整个马路显得孤零零的,他们想利用这棵大树和花丛来植树造林,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师出示任务三:“绿化小天使”
要求:运用今天所学的本领将马路两旁种满花草树木。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学会了复制与粘贴命令后,老师还要教给同学们一个小技巧:单击一次复制后,所复制的内容可以进行连续多次的粘贴操作,而且复制好的内容还能进行再复制,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四)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谁想把你设计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你能说一说你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部分?谁能说一说他设计的好在哪,不好在哪?发现亮点,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强调评价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课后练习
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内容对马路周围进行了绿化,老师还有一个任务,你敢接受挑战吗?(学生回答:敢)
11.怎样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 篇十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控制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并立足于课堂。
二、整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对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
三、整合应自主创新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每个步骤的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发学生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形式团结协作地达到目的地。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正如在道路的拐弯处设计路标,引导车辆前进一样,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四、整合要与教学同步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过程中,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好用,作为课堂,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应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因此,信息技术必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做到既能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又不喧宾夺主,淡化课堂上的学科特色。
12.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 篇十二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多媒体具有丰富的音频和视频功能,可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使我们传统地用“一张嘴巴”的说教变成对学生多感官的立体刺激。它使抽象的变得具体,使隐性的东西变得历历在目,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一)改变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因为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独有的系统功能。它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学生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与审美能力。
(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轻松。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来完成对知识的传输和接收这一过程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师生之间可以通过QQ、论坛和电子邮件就学习问题进行即时性的探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在比较多的交流中共同得到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人与人互动、人与机器互动,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学生与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三)信息技术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涉及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以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广博深厚,有历史文化知识、高科技发展信息、各自然学科的知识等。高中语文老师的知识面必须广博,但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于是信息技术为老师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师们可以通过网上的丰富资源增加知识储备,扩大视野,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涉及当时历史上各国的地理形势,我通过多媒体把当时各国的地理形势图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学得直观、易懂、轻松,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
二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避免因信息量过大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思考的习惯。
如果信息量过大,学生整堂都在消化这些信息,而没有思考、怀疑的时间,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因此教师应精选材料,给学生“刺激—反应”的时间。要找准课堂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二)教学课件盲目乱用。
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上的课件共享很多。有些教师在上课前,不管三七二十一,上网下载课件拿来就用,却从没意识到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盲目乱用。一个好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上课的教学环节的安排来设计的。此课件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风格、教学习惯,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所教学生的认识等。由于所任教的学校不同,学情不同,对教材的把握和课程的设计都不同,若教师盲目乱用课件,结果只能是造成课堂机械、呆板僵化,被课件所束缚,缺乏个性。
13.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十三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能使学生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还是常常误解了整合的含义,往往把它简单地曲解成了“结合”,结果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什么才是整合呢?
我认为,学科整合的概念应该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并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后可以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这些特点,通过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完整的综合学科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最佳的途径。既然是整合就必须是学科间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的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必须突现两者的优点,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上课时用用电脑,做做课件,把信息技术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觉得这并不是整合,或者说并不是完美的整合。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是让教师从以往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它也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整合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很多就是我们以前也未掌握的知识。教师只有本身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有尝试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演示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2、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3、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4、要有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打破常规解决问题;
5、要有创造能力,由于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继承前人已经创造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还要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并善于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成果。
6、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愿做有益于社会的人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干、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
1、在观念上要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要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整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以教师为中心到师生互动的主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真正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变。
2、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在教学方法上以单纯的讲授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又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模式上要创新:提供了实践基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模式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和整理、分析
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发展层次,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3、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
4、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
5、使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商务和工业用机型、软件,特别是免费软件。
14.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十四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统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第三,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尊重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需求来考虑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并且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新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窠臼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境渲染;3、补充资料;4、快速反馈;5、知识系统化。下面我从这5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学生很容易的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等事物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直观激趣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3、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等。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4、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5、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15.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篇十五
一. 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2.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 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 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 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领域。信息技术有助于语文学科中主题化教学的开展。主题化语文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 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 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习得的知识相联系, 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 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在得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 形成新技能。
4.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工具软件为解决校本课程中的学习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比如,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 撰写研究方案, 制作调查表, 可以用网络浏览器到网上去查找, 用文字处理等工具撰写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阶段, 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加工, 此时文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软件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时, 学生可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示出来, 还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进行交流、讨论、分享, 也可以以个人主页的方式在网上发表等等。这时可以用文字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工具软件。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方法
知识、能力、素质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要素,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 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从而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其整合的基本方法有:
1.借助声音和图像, 美化文本诵读。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作要进行咀嚼鉴赏, 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 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 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 在这种境界之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集合各种相关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 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 如作家作品介绍, 时代背景、写作情况, 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 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 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 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 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 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事物进行转换, 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4.多向互联互动, 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 大大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 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 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 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 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 便于教学的调控, 便于互相促进, 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三.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
信息技术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 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语文平台。其课堂实现的主要模式如下:
1.开设语文课件展示课。将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信息技术教室向学生展示, 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过秦论》时, 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和欣赏教师给他们提供的课件, 让他们在教师不讲一句的情况下, 自主学到了古文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
2.开设背景知识检索课。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课文学习时进行,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让学生在网上检索曹雪芹的生平知识;学习《杜甫诗三首》, 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
3.组织课件自主制作课。在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课文学习的背景资料后, 我还注意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 变成自己的东西, 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后, 学生可以制作《我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课件。
4.进行基础知识训练课。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将训练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 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做题, 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如:考试后, 教师可以将质量分析也放在网络上做, 把题目发到学生机上后,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题思路自己更正错误。
5.开设写作知识欣赏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把作文课有时也放到信息技术教室上, 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有关高中生写作的文章, 欣赏网上发表的优秀习作,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06-12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8-26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应用10-27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07-08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整合09-25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08-24
11信息与信息技术09-11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08-03
信息技术与智慧设施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