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调查表(精选11篇)
1.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一
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调查问卷
本调查旨在调查研究校园网和教育云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以便更好的促进校园网和教育云的建设和应用。您的回答具有重要的意义。您的个人信息和答题情况,我们将会严格保密,感谢您的支持和和合作。
一、学校信息
学校名称:__ __ 班级总数: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人数______,其中40岁以上_____人,40岁以下_________人 每周机房使用节数_______________
二、个人信息 您的年龄:C A.20—29 B.30—39 C.40—49 D.50以上 您所教的学科____ _________ 您所教的年级_____ ________
二、问卷题目
1.您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 A.作业繁多,无法一一批改
B.时间紧张,无法进行分层次教学
C.缺乏教学资源,或找不到适合教学的资源 D.试卷分析等工作繁重,没有有效工具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曾使用过哪些信息技术教学服务?(多选)A.在线培训 B.网络教研/备课
C.在线考试 D.在线学习(视频、文本等)E.在线教学/辅导 F.网络资源库
G.网络评价 H.其他,请列举________________ H.从没使用过
3.您的学校都有哪些信息化设施?(多选)
A.校园网站 B.教学资源库 C.学科教学网站 D.行政管理系统 E.专题资源网站 F.备课/教研平台
G.多媒体教室 H.其他(请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
4.您使用网络开展教学相关活动的平均频率是? A.每学期至少1次 B.每月至少1次 C.每周至少1次 D.每天至少1次 E.极少使用 5.您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有什么认识? A.无实际价值 B.有一定价值 C.有巨大价值 D.不了解
6.您认为校园网及各类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了吗? A.完全没有 B.部分发挥 C充分发挥
如没有充分发挥,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A.校园网功能不完善
B.教师没有掌握信息技术,不会用 C.缺乏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 D.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 7.您认为最适合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的教学活动是? A.课堂教学 B.辅导与答疑 C.作业和练习D.组卷与考试 E.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8.你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态度是(多选)
A.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且没有形成在线学习的习惯 B.在线对学习成绩提高有一定帮助 C.在线是对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 D.缺乏优质的在线学习内容和平台
E.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对教育云平台、校园网最期待的功能是?(多选)A.丰富实用的教育资源
B.教师、学生、家长顺畅的沟通渠道 C.方便的备课和授课工具,方便教学 D.方便的教学管理工具,减轻教学负担
E.学生学习状况统计和分析工具,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F.简单实用的作业练习软件,方便作业布置、完成和批改 G.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对云计算了解程度怎样?
A.没听过 B.听说过,但不太理解 C.理解其含义,但没用过 D.非常熟悉,有使用经验
11.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1、继续强化校园网建设力度;
2、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和资源检索;
2.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二
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村小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最小的单元,由于经济落后,缺乏教育资金投入、师资水平总体不高,因而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它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整体水平。随着“校校通”和“农远”工程的实施,村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了解我国欠发达地区村小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发展中的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3月对欠发达地区村小进行了抽样调查。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现阶段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信息化主体发展和信息化规划与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然后采取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宁夏、新疆、内蒙古八个省(自治区)的欠发达县进行样本选取,共抽取了12所样本学校,共计发放各类问卷450份,其中校长12份、信息技术教师21份、学科教师103份以及学生344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3.1.1 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且分配不均衡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主要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拨款和学校自筹(见表1),以学校自筹为主,其中,25.0%的学校没有自筹经费,75.0%的学校政府没有投入。问卷显示,在一次性投入之后,42.9%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因缺乏后继资金投入不能及时对软、硬件进行日常维护。说明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很难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但在“最多自筹资金”一项,我们看到有些学校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解决资金问题的策略,但这需要校长对教育信息化有足够的重视,并具备较高的信息化领导力。
调查显示,有限的资金投入存在分配不合理现象,学校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导致了校园网软件、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教师无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3.1.2 信息化设施严重不足
调查数据表明(见表2),农村小学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总体上数量不足。在被调查学校,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最多35台,2.5%的学校还没有计算机,师机比为8.4:1;生机比为70.3:1,这一比例与全国小学生机比26.5:1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说明农村小学计算机拥有量少,尤其是学生的计算机拥有量少。41.7%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33.3%的学校没有微机室,66.7%的学校没有电子阅览室;平均拥有光盘数为123.5盘。且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影响、农民收入有限,家长信息素养极其低下,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高,95.2%的家庭都没有购买计算机,这样就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3.1.3 校园网络接入比例较低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有将近76.2%的村小没有建立校园网,且仅有19.0%的农村小学接入了互联网。网络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重要资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是否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但村小的条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因而,增加欠发达地区村小教育信息化投入势在必行。
3.2 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管理是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83.3%的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66.6%的学校制订了五年或十年发展规划,75.0%的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将近半数以上的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见表3),且学校还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学校信息化的目标、规划。
农村小学信息化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为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3.3 信息化优质资源匮乏
调查显示,村小的资源库里主要是光盘、录像带和录音带等类型的资源,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资源是光盘(75.0%)和多媒体课件(48.9%),使用过网络资源的仅占27.2%;这些资源多数来自学校购买或网上下载,60.2%的教师认为这些资源中的实例、材料选择与农村学生的实际部分或根本不相符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拥有校园网的学校中,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比例只占27.2%和47.0%。
资源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欠发达地区村小软件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缺乏,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亦拉大了与城市学校信息化的差距。
3.4 教育信息化主体发展
3.4.1 校长的信息意识与能力不协调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校长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对学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校长问卷数据的分析表明,校长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力,具有对本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同意识,但对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所需要的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并不理想,这从校长有待提高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情况可以说明,见表4。
3.4.2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
影响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专业教师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小学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村小。调查显示,平均在校生数为335.1人,而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为1.8人,且学历层次均为专科,90%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是由本校音乐、美术、语文、数学等转行过来。校长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发展不满意,66.7%的校长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学校信息化规划能力,66.7%的校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困难;从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看,仅占不到50%的人认为能够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
3.4.3 学科教师信息素养不能满足整合需要
就师资而言,信息技术首先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但大多数教师在思想上和技术上对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准备不足。
信息意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主导,以下调查足以呈现部分教师的信息意识状况。他们表示,“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时间,劳民伤财;有点太繁华;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良好的开发,依赖性强;师生的创造思维不能在广阔的空间内发挥;给教师养成一种消极懒惰的思想,需要资源便想到上网下载……”教师对信息技术缺乏正确认识,资源使用处于简单应用阶段,进行再加工的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调查表明,教师主要使用光盘、录像和多媒体课件,能利用网络资源的只占27.2%。尽管很多学校重视信息化培训,但仍有35.1%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培训。主客观因素造成教师不愿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就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闲置或没有充分利用,既增加了教育信息化成本,又降低了教育信息化效益。
3.4.4 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与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所在,调查显示,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极其贫乏,甚至有的学生把计算机等同为计算器;64.6%的学生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62.3%的学生信息化需求处在学习简单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如打字、画图等。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更是任重道远。
4 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村小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管理者和广大一线教师虽然对教育信息化有了初步认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启动,但是信息化投资少,信息化设施严重缺乏,校长和教师的信息化需求仅仅处于掌握技术阶段,没有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作为重点,学生的信息素养急待提高。为确保欠发达农村小学信息化发展,需要政府、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实施者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才能见诸成效。
4.1 更新主体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最大的障碍是滞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创造条件,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育质量管理等的功能发挥。广大学科教师要深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有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2 增加资金投入,确保村小信息化持续发展
缺乏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制约村小基础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障碍。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资金投入,不具备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建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该指令性要求地方政府投入;还可采取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对口支援,东部与西部对口支援、大型企业赞助、民间集资等途径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村小也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村小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信息化投入资金的分配上,要实现均衡配置,在重视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的投入和资源库的建设,二者在比例上应协调一致。软件资源开发建设上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在一些村小,由于软件资源的缺乏而造成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是一个普遍现象,软件的不足更是限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
4.3 软件资源建设和利用要立足村小教师和学生实际
虽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基础设施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对教师而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提供;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都需要借助软件资源。鉴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以及学校信息化环境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集中优秀村小教师和技术人员,结合地区经济、文化、学校实际、教师和学生需要开发出优质、高效、实用的各类资源,要始终坚持资源建设的适切性原则,并进行行政干预和支持,使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共享,以利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
针对农村学生信息素养的现实水平,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整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从现有的资源设备状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信息工具,了解它们解决问题的特点和方式,使农村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
4.4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欠发达地区村小的信息技术师资严重缺乏,教师数量远未达到学校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无论从课程教学还是为学科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非专业出身的特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关键,学校应提供条件为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同时结合集中培训、现场培训、校际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4.5 落实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校长信息素质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只有广大校长亲身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才能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为此,需要让校长在应用中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其中,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尝试新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要将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之间积极互动,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现校长领导化领导力的提升。
摘要:为有效探索欠发达地区村小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目前欠发达地区村小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明确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更新主体观念、推动信息化持续发展、软件资源切合师生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培训制度等措施,从而保障欠发达地区村小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http://www.edu.cn/20020327/3023657.shtml
3.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三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高中教师必备的素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操作技能、信息化学科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四个方面就数学学科对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了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能力;数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4-0014-04
引言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全世界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 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 实现教育信息化,其主要内容有:运用信息理论指导与阐述教育活动(获取与加工信息的活动);运用信息理论指导建设充满信息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过程);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建设进程。[2]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师〔2002〕2 号),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3] 学科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对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那么,学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呢?一般认为,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操作技能、信息化学科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
一、研究框架及方法
本文将从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操作技能、信息化数学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四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对来我校参加培训的省内120名数学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在四个一级指标下设相应的二级指标。在研究框架中,一级指标从前往后依次显示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深化和完善。其中信息意识是最基础的部分;信息基本操作技能是信息化数学教学设计技能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采用作者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调查问卷”。问卷题目采用封闭式问题,每个题目有一个或多个选项,共36道题。研究对象的抽取依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即在高中的三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0名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年龄为40岁以上的教师占19.1%,30~40岁的教师占54.2%,30岁以下的教师占26.7%。本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为95.83%,其中有效问卷112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有需求信息的意念,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4] 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应该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确认信息需求,提出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调查显示,98.3%的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作用;91.2%的教师会主动搜集、利用信息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83.7%的教师会主动关注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新闻、政策等。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具有积极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的获取是将信息与教学整合的基础,那么,哪些类型的信息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的?进一步调查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知识的需求情况(表1)。
表1显示,教学设计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信息和为学生提供习题的信息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程度最高的几个方面,学科拓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次之,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经常需要的,却是偶尔需要率最高的,这说明教师对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够。
由此,在信息的意识层面,我省高中数学教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能明确对不同信息种类的需求,并给予关注。
2.信息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基本操作能力是指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1)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调查显示,23.4%的教师熟悉、58.3%的教师了解周围的信息资源分布,83.34% 的教师了解获得所需信息的渠道,42.54%的教师能准确、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这说明教师在进行信息搜集时,能较好地确认信息源,进行有目的的搜索。图1显示了对教师信息获得具体途径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呈多元化,其中书籍、音像资料和在互联网上搜索是教师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传统图书馆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不够。
(2)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的信息加工、整合能力体现在应用软件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加工与创造性的应用方面。93.5%的教师都会对搜索到的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进行考证后再加以利用,95.3%的教师能够独立思考信息的价值。可见,大部分教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
表2显示了对教师的信息编辑软件操作能力的调查。对于Word、Excel、写字板等常用软件,大部分教师能掌握,且多用于文字编辑,能利用Word进行画图的教师仅占25.4%,掌握Excel图像功能的教师占23.56%,对于PowerPoint、Authorware两种常用课件编辑软件,大部分教师能够掌握,不能掌握两种软件的分别占11.6%和13.1%。而对于Photoshop、Flash两种比较复杂的编辑软件,大多数教师不能掌握。
在信息基本操作方面,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具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检索途径呈多元化,大多数教师能够采用有效的检索途径获得所需信息。但是对传统图书馆资源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有待提高。
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价值取向,能够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教师对常用的信息编辑软件能够掌握,对于常用软件的复杂功能及复杂、不常用的软件,教师不能掌握。并且教师对信息加工处理软件的掌握程度与教师的年龄呈负相关。
3.信息化数学教学能力
信息化数学教学能力是数学教师将教育信息与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整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表达、传播及加工处理教学信息的能力。调查显示,33.2%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23.4%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27.8%为了上公开课(讲评课),15.6%为了节省时间。可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目的呈多样化。大部分教师了解数学学科优秀的网站,并在教学中参考网络资源。对待信息资源,教师都能够评价、改进后再加以利用。
数学教学的立体几何、代数、解析几何、算法、概率统计等几大模块中,在立体几何、算法课上信息技术的使用率最高,分别占37.5%和30.3%,概率课占21.4%,代数课最少,占10.8%。83%左右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增强了数学的直观性、降低了数学的抽象性。在数学课堂上,52.4%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数学过程,30.5%用于播放课件,17.1%用于探究问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太浪费时间,成为阻碍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问题。
数学教科书配备的课件是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资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课件利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调查显示,只有26.8%的教师将该资源作为教学设计时参考的主要资源,还有38.4%的教师从不加以利用。在配备的课件不是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时,有22.3%的教师会截取有用的部分使用,22.3%的教师会改进后再使用,50.9%的教师会放弃使用。综上,数学教科书配备课件的利用率还很低。
进一步调查了教师对数学专用教学软件的掌握情况,如表3显示,大多数教师会使用几何画板和MathType,而对于其他软件,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甚至不了解。由此可知,数学专用教学软件在教学中的使用还很有限,教师的这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
综上,在信息化数学教学能力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育信息化在数学教学中已普遍开展,但是两者整合的层次和深度还有待提高。信息技术成了公开课的必需内容,且多用于演示课件和数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的教学活动不多。教师对数学专用教学软件的掌握程度比较欠缺,甚至不了解。总体上说,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并且整合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4.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承担着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经调查,大多数的教师具有信息教育意识并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训练机会。80%以上的教师赞成学生接触互联网,并会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弊,34.5%的教师会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50%左右的教师曾向学生介绍有关搜集、检索、查阅资料的知识,但不是经常性的。23.5%的教师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究。总体上看,教师具有信息素养意识,但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深度不够,且不全面,仅停留在比较基础的信息搜集、整理,与信息意识培养方面,对信息的创造性应用没有给予关注。
三、思考与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指导与认识深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师的技术使用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但这种变革的实现却是建立在教师对技术、教学、课程、学生乃至整个教育机制的整体信念转变基础上的艰难实践旅程。[5]调查显示,虽然教师具有很好的教育信息化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对实际教学指导不全面,且层次不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教师理解得不深刻,因此两者的整合只停留在表面,大多数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公开课的必须内容,认为所有的课堂都适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是一种相互结合、补充的关系,并不矛盾,只有将两者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应加强关于教育信息化理论的培训,并针对如何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情况,对数学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2.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学科性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 使被整合的个体在统一的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达到和谐、互动的状态。[6]数学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教师在信息应用方面需要进行更多的数据组织与挖掘,图像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需要与数学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而我市高中数学教师对图像处理工具的掌握程度不够,这阻碍了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设置教师培训课程,例如对Word、Excel工具的制图功能、数学基本图形、图像及数据处理能力的指导以及数学专用教学软件的使用技能培训等,对数学教学中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给予重点指导。
3.将网络资源与本地资源合理整合
调查显示,教师的资源获得途径呈多元化,但是有些教师仅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有些教师仅重视教材参考书以及音像资源的利用,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不能做到将多种途径有效地结合,这样就形成了资源浪费。每一种信息获取途径都有其优势和弊端,建议教师将这些途径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4.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很少。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深化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
[2]李运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7.
[3]刘建玲.从误区入手探索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60.
[4]李立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9):77.
[5]吕林海.教师教学信念:教学活动中技术整合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08(4):20.
[6]王旭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5):97.
4.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四
胡长玉学号20091420060146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乡镇已经有超过80%的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目前中小学的学生/计算机比例为24∶1,乡镇中小学师机比为3∶1。
这些数据说明,乡镇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长足进展。但基础建设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大量的经费投入之后,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究竟如何?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如何?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何种水平?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实施了一次乡镇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普通中小学和中心小学,调查对象分布10个乡镇,问卷回收数量近1千份,其中有效问卷890份。
调查统计结果为我们大致描绘出一个乡镇教育信息化目前的模样。先来看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1.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从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普遍呈积极态度。人们已不再质疑是否应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说明校园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乡镇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学校有专门的学校领导负责信息化建设; 86%的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很有帮助的学生超过了67%。上述数据说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都对信息化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从信息化中获益。
2.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但经费短缺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政府对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乡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
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从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本校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都占到了总经费的10%左右。但与此同时,经费短缺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跟不上教师的需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调查发现,认为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的67 %。另外,“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70%)也被认为是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生机比(学生/计算机)依然不理想,每2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的百分比仅为37%。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有效整合和资源建设仍然有待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每周使用计算机在2小时以上的占85%,而每周使用6小时以上的占50%。从使用的方式看,前三项分别是“在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和“自己制作课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能够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但是目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的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课件(主要是演示类),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利用仍然比较少。
另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光盘出版物。教师们普遍认为,缺乏资源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4.教师的培训需求高,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学校和教师都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对培训的需求依然很强烈,因为目前的培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问卷开放题中,许多教师谈到了培训问题,例如,“需上级部门组织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人员水平”,“希望有关部门多举行有关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专门培训”,“上级部门定期培训信息技术人员”。
同样,大部分学校也要求上级部门加强培训。许多学校认为,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后,需要进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技术需要掌握;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而这种高层次的培训,学校自身往往是无法提供的。
5.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差距依然存在,需要更多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校之间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例如,城市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最高,达到86.%,而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仅城市学校的九分之一(10%);77%的城市学校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学校只有20%;在拥有光盘数量方面,城乡学校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学校没有或仅有10套光盘的百分比为50%,远高于城市学校13%的百分比;从教师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时间看,城市教师使用计算机时间长的比率略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农村教师则低于7小时。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城乡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一般来说,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较高。
其次看看乡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第一,在被调查乡镇学校中,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乡镇学校中,教师办公室联网率已达到20%,安装有固定投影设备教室的比例80%。
第二,校园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快于教学信息化。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乡镇学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已有10%的被调查乡镇学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另外,从被调查乡镇学校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校务、行政和管理方面的信息,而教学、科研类的信息服务项目相对较少。只有20%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计划,40%的乡镇学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上述这种情况说明,乡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师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PPT的比例最高(1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12%),电子邮件(23%)和使用网络资源(24%)。这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调查同时显示,目前2%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各种学习资料。
第四,校园信息化经费预算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硬件投资比例仍然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乡镇学校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10%)。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70%的乡镇学校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60%的乡镇学校认为,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5.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五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问卷表
(学校填写)
日期: 所在学校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该问卷以了解我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为今后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提供一手资料为目的,问卷信息不作为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依据,请被调查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如实回答问题。谢谢您的合作。
一、您的年龄阶段为:
A、20-30岁
B、30-40岁
C、40-50岁
二、您的学历层次为:
A、中专
B、大学专科
C、大学本科
三、您的教师身份是:
A、学校领导
B、其他学科教师
C、信息技术教师
四、您的学校属于:
A、城区中学
B、城区小学
C、农村中学
D、农村小学
五、您是否经常自制信息化资源用于教学:
A、是
B、否
六、您自制教学资源通常使用的软件是:
A、PowerPoint
B、flash
C、3D Max
D、Photoshop
E、其他
七、您获得成品教学资源的途径是:
A、互联网搜索
B、校本资源库
C、市县信息中心资源库
八、您是否接受过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培训,培训途径是:
A、是,学校培训
B、是,上级业务部门培训 C、是,自学
D、否
九、您的计算机使用情况是:
A、熟练,能够进行基本维护 B、一般,维护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别人帮助 C、不熟练
十、您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比例是:
A、70%以上
B、50%以上
C、30%以上
D、30%以下
十一、您的学校中能够自制教学资源的教师有:
A、80%以上
B、60%以上
C、40%以上
D、40%以下
十二、您认为本学校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情况是:
A、好
B、一般
C、差
十三、您与同事之间的资源共享途径是:
A、学校资源平台 B、FTP服务器 C、移动盘
D、其他
十四、您与校外的教师进行资源交流共享的情况是:
A、经常
B、很少
C、从来没有
十五、您认为资源库中最重要的资源类型应该是:
A、成品资源
B、素材资源
C、都需要
十六、您更愿意选择使用的资源类型为:
A、自制资源
B、成品资源(购买)
C、素材资源
十七、您经常浏览的资源网站有: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十八、您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那些困难?
十九、您认为市县业务部门在资源建设方面应该做那些工作?
二十、您对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有什么建议?二
6.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六
调查问卷
为了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突显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服务的效果,特制定以下问卷,希望认真对待,如实填写。
附:唐山市县(区)乡(镇)学校
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一、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环境:
1、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来源。()A、自购B上拨C、自购与上拨相结合2、教育信息技术设备配置情况:
(1)计算机()台。(2)电视机()台。(3)VCD机()个。(4)数码相机()个。(5)录像机()个。(6)投影机()个。(7)录音机()台。(8)多媒体教室()个。(9)打印机()台。(10)复印机()台。
二、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软件资源情况:
(1)学校是否上网.()A上网。B不能
(2)学校是否有自己的网页。()A、有。B、无。
(3)学校存有教育光盘情况。()A、50张以内。B、50-100张。C、100-500张。D、更多。
(4)远程教育类别.()A、模式一。B模式二。C、模式三。D、都不是。
(5)远程教育资源接收情况。()A、100%。B、不全。C、不接收。
三、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情况:
(1)学校、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态度。()A、效率好。B一般。C不好。
(2)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熟练程度。()A、熟练。B一般。C不熟练。
(3)教师对教育资源满意度。()A、满意。B一般。C不好。
(4)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率。A、经常。B一般。C很少。
(5)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果。A、明显。B一般。C不明显。
7.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七
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北部山区镇教育帮扶工作的通知》 (穗教办[2011]126号) 文件精神, 为了有效帮扶我市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工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摸清我市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发现存在问题, 了解实际需求, 为切实有效地推进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的帮扶工作提供依据, 我们组织开展了广州市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研, 对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座谈相结合的形式, 主要调研的内容包括:北部山区镇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学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情况、学校对教育信息资源以及相关服务的需求情况、学校对校际网络帮扶的认同度和需求、区、县级市教育部门对本次帮扶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等等。
调查对象是花都、从化、增城3个区 (县级市) 8个北部山区镇的63所中小学的各学科教师, 问卷回收数量2608份, 其中有效问卷2521份。
三、统计结果
1. 现状分析
(1)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注:由于花都的三所学校正在进行校安工程, 所以目前多媒体平台进教室数较低, 但这是暂时情况, 校安工程结束后将按1:1的比例配置平台。
其他设备情况如表2所示:
网络环境建设情况: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占60.3%, 有带宽接入的学校占96.8%, 其中有4兆以上宽带的学校占47.6%, 与市、县 (区) 教育专网连接或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占50.8%。有公网IP帐号的占28.6%, 有教科网网内IP的占54%。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资源建设情况如表4所示:
(2)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
关于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 64.4%和28.5%的老师认为很重要和重要;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50.1%和41.3%的老师认为很好和较好。
(3)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1) 教育技术应用技能
经调查, 能使用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行政人员比率和教师能开展信息化教学比率如图1、2所示:
经调查, 有73.2%的老师能自己制作课件, 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工具如图3所示:
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广州市中小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岗位》并持证上岗的比例:
(2) 对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
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从网络上寻找资源, 并且下载或收藏, 教师使用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是:
教师日常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要行为方式是:
(4)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通过对是否经常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进行问卷分析, 得出图6如下:
2. 需求分析
(1) 信息化环境建设需求
各区镇的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平台的配置、教师办公电脑的配置、电脑室的设备更新。
(2) 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北部山区学校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和教师经常下载的资源情况如图7、8所示。
(3) 对培训的需求
(1) 培训内容
经过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 山区教师希望开设的课程情况如图9所示:
(2) 培训方式
四、分析与讨论
从统计数据看, 三个区、县级市对北部山区镇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体现在: (1) 各级各类北部山区学校的网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2) 多数教师在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冲击下, 有主动学习和应用技术于教学中的意识和愿望; (3) 大多数学校的领导都比较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些都为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网络环境的缺陷仍然是制约北部山区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 现在北部山区镇的所有中学和小学在2012年底借助广州市教育局第五期教科网光纤接入工程已将所有学校接入教科网, 基本解决了学校联入互联网的问题。但网络环境仍不够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 多数课室和功能场室没有信息点, 无法联入网络。
(2) 校内存在多个独立的局域网, 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网络不相连互通。
(3) 校园网内网络设备较简陋、稳定性较低, 影响了网速和网络应用的推广使用。因此, 造成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应用有较大难度, 网络管理及安全意识还有待加强。
2. 硬件设备的老化和不足是制约北部山区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 设备数量还远未满足教师需求
据调查, 教育创强期间, 各区 (县级市) 已为所有学校配备了一定的信息化设备以满足学校基本开课需求, 达到当时的教育信息化设备配置最低标准。但随着有关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和设备的破损老化, 现有的设备逐渐不能满足学校的使用需求和有关标准规定, 不少学校的电脑室电脑是2004年以前配置的, 淘汰更新和维修问题非常迫切。另外教师电脑数量和进班级的平台数量严重不足, 部分学校教师机存在老化、配置低、上网速度慢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与城区学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 许多信息化设备的配套设施如空调严重不足, 大部分电脑室没有空调, 更增加了电脑设备的损耗率。
(2) 维护资金匮乏
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维修经费是很可观的, 由于没有设备维护专项经费, 多数山区学校都感到难以承受。特别是实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和义务教育免学费之后, 这种矛盾尤为突出, 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
3. 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山区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调查了解到, 北部山区学校真正是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 不少网管和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 而且懂得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维修人才严重缺乏。因此, 人才的匮乏也是影响北部山区地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一半学校建立了校本资源库, 但地区差异较大, 增城、花都的大部分学校还未建立校本资源库, 而且在已建立校本资源库的学校中, 大部分采用最简单的文件夹共享方式, 教师查找资源很不方便。另外, 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数字化教学资源, 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学校中绝大部分只有少量、个别学科的教学资源, 因此,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是阻碍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来自互联网, 其次是市、区资源库, 很少自主开发。因此要加大市、区资源库的建设力度和应用推广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 在各区镇经费预算中, 绝大部分是硬件经费预算, 软件经费预算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等均未列入。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 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5. 学生信息素养较差
据了解, 部分北部山区镇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 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 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和广度。
五、对策与建议
1. 因地制宜, 加强北部山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1) 加快实施北部山区中小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工程, 使北部山区地区学校能共享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成果, 使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育应用成为可能;
(2) 按照“培优、扶弱”的原则, 划拨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北部山区镇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同时, 引导和指导各区、县级市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对口帮扶工作, 以区域之间的和谐包容、开放整合促进均衡发展;
(3) 建立教师软件制作室, 让需要制作课件的教师集中使用;或者开放学生电脑室供教师使用, 以解决教师电脑数不足的问题;
(4) 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中心组, 组织区域学校各学科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成立区域教育信息化中心组,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解决信息化设备维护资金不足和维修人才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发挥组织、培训、评估和研发的作用;
(5) 由各区 (县级市) 划拨专项经费, 实施区域统筹运维服务, 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的运维服务, 从而减轻学校负担, 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6) 指导学校制订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办法, 做到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物尽其用。
2. 加大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推广的力度, 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加大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推广的力度, 通过“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化项目”的实施, 到2013年年底, 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 制定和颁布《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和《广州“数字教育城”信息标准规范》,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共建、高度共享”的原则, 基本建立起市、区 (县级市) 、校三级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此外, 依据北部山区学校的环境条件, 指导学校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也十分重要。首先, 指导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 对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需要, 自主探索、开发的课堂教学软件, 教师建立的个人网站和博客, 学科题库以及学生的电脑作品等, 都可以作为学校教学资源库收集的对象, 这样, 就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共享校本信息资源。
3.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山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提升工程, 使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校领导更新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重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帮扶, 有针对性地强化北部山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内容上, 要更有针对性, 在培训的方式上, 采用集中培训、网上学习、网上观摩与研讨、构建校际协作联盟实施帮扶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方式, 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 这样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4. 加强互动交流, 促进区域现代教育技术的协调发展
北部山区镇的信息化环境相对较差, 信息相对闭塞, 能够引领教师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太少, 因此, 我们建议通过构建区域的校际协作联盟, 并由教研部门、教育技术部门的研究人员参与, 通过结对帮扶、校际联盟、名师工作站、名校长工作站等方式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网络, 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如教师博客、一课两讲、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协同科研、网络专题研讨、在线讲座等, 使参与者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追求的“协同效应”。
摘要:本调查报告对广州市北部山区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存在问题, 并从网络环境、设备维护、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解决对策。
8.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八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师 教育信息化能力 对策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以计算机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各个领域,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任务,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成了现阶段主要的目标。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的能力方面、环境方面以及过程方面的信息化,其中,教师能力的信息化作为主体,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本文对某地区普通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此次调查共发放了2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5%。调查对象为某地区6个县市区13所学校的215名教师,其中63.8%是青年教师,30.6%是中年教师,5.6%是老年教师。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第二,科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情况;第三,学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情况。所有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都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信息技术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基本物质保障。通常来讲,信息化教育主要从是否有多媒体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建设如何等方面来体现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学校没有建设校园网;但通过实际考察得知,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并且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还很低,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校园网教学资源贫乏并且共享率不高。
(二)任课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出教师信息化教育的实际应用水平。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相结合,也没有领悟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技能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低下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作为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所必须拥有的一项实用技能,掌握它,不仅可以增添教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表示很少使用甚至从不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
经调查发现,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95.3%的教师认为自身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如果使用电子板书进行教学,在备课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第二,98.7%的任课教师表示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
三、针对结果提出调整对策
(一)校领导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度
校领导是整个学校最终的决策者,校领导应深入教育基层,倾听教师的心声,针对信息化教学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将信息化教育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校领导要从思想层面入手,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校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
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因此,加强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成为当下的重点工作。由于现阶段任课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应在空闲时间里对任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这样可以节约资金与时间,使教师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
四、结束语
9.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九
调查对象:村卫生室
填表时间:年月日填表人姓名:
填表人职务:填表人单位:
联系电话:E-mail:
通讯地址:
一基本情况
1.村卫生室全称:
2.村卫生室实际工作人员数:人
3.村卫生室编制人数:人
4.村卫生室月均门诊量:人次
5.村卫生室2010月均业务收入:元
6.是否为乡镇一体化管理:()
A.是B.否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7.近三年来村卫生室建设投入资金情况:
2009年村卫生室建设总投入资金约(万元),信息化资金投入约(万元),信息化资金投入约(万元),信息化资金投入约(万元)
8.9.2年内计划购买计算机台,单价元
10.2年内计划购买POS机台,单价元
11.使用的网络设备类型为
VPN数量为:台,型号:
交换机数量为:台,型号:
路由器数量为:台,型号:
防火墙数量为:台,型号:
12.村卫生室目前拥有的计算机:台,购买年份:
13.村卫生室目前拥有的打印机:台,购买年份:
14.村卫生室目前拥有的POS机:台,购买年份:
15.UPS设备的数量:,功率:千瓦
16.新农合VPN账号客户端()
A.有B.没有
17.村卫生室互联网接入方式为()
A.ADSL接入B.光纤接入C电话拨号D其他
18.网络带宽()
A.1MB.2MC.4M及以上
19.网络运营商()
A.电信B.联通C.移动D 其他
20.医院网络出口接入情况()
A.internetB.电子政务网C.专网D.VPN网
21.网络月租费元
22.村卫生室安装了哪些安全防护软件(多选)()
A.杀毒软件B.防火墙软件C安全卫士D其他
三信息系统建设状况
23.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24.村卫生室卫生报表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25.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26.药品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已建填写)村卫生室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入情况:()
A.单机版B.与乡镇卫生院联网C.与县级新农合平台联网D.没有使用药品管理信息系统
27.乡村医生培训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28.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已建填写)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接入情况:()
A.与卫生院新农合联网B.与县新农合平台联网C.没有使用新农合信息系统
29.基本诊疗系统的建设情况:()
A.已建B.在建C.拟建D.无打算
30.内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
10.城市信息化调查(下篇) 篇十
中国可持续发展小组组长牛文元有个观点: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其它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数字化”建设进到“基本运用”的阶段,GDP就可以增加2.5-3倍,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现在的问题是“数字城市这辆车太大太沉”,它涉及企业、学校、社区、家庭、政府,以及技术、观念、资金等方方面面,该从哪里入手?记者对XX、武汉、西安这
3座人口均超过6百万的省会城市的调查发现,它们信息化的具体做法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突破口:电子政务。XX市政府秘书长XX接受采访时分析,如今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信息化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又可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市政府“数字”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方方页面也必须“数字”,可以说,“电子政务是启动数字城市之车的一把最便捷的钥匙”。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晏蒲柳介绍,武汉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很明确,就是从电子政务开始,“由政府信息化带动商务电子化,社会信息化,城市数字化”。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明远则提醒本报记者:“电子政务在数字城市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不是最大的,但起到的作用却是最重要的”。“离老百姓最近的政府”“过去我们注册一家新公司,不知要跑多少趟。那些政府官员,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决不多讲第二句,碰到问题了,他叫你再跑。现在好了,表格和办事流程都挂到网上,一清二楚,从资料确认到回来董事会签字盖章,跑二趟就OK了。”XX珠江路雄狮电子商城总经理白祥说。采访网上政府,却在电脑公司找到了知音,记者多少有些意外。白祥说这其实很正常,政府上网,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网络政府是离老百姓最近的政府”。兼任珠江路商会会长的白祥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过去开车违章,通常要到年检时才知道被电子警察逮着了,为此交罚款滞纳金是常有的事。“虽然交管局也在报上刊登罚款告示,可几大版密密麻麻的号码谁能注意到?”现在只要上网键入车号,立马就知道有没有被罚款。另一个是这两年的招标信息几乎都是从政府网站上得到的,“常听说珠江路上谁谁又到什么地方投标去了”。他说以前珠江路的营销主要靠关系,现在政府的信息全在网上,你只要定期上网看,采购招标什么的全知道,“大家信息平等,环境也得到了净化”。10月28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到这里办审批的市民络绎不绝。“以前市民办一个审批要在十数个部门之间奔波,为了那几个红章章,几乎要走遍整个江汉区。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以后,26个行政部门集中于一个平台办公,‘阳光操作’,‘一个门解决问题’。”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智亮介绍。王还告诉记者,这个政务服务中心是武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今年将在武汉市的15个区全面铺开,“下一个目标就是建成网上政务服务中心”。目前武汉市已有城管、规划、人防等8个部门54个项目实现了网上审批。10月29日记者登陆http://jh.wh.gov.cn网站,看到了一位市民在线提问“个人能申请悬挂条幅吗?”贴子是10时12分上网的,10时38分便得到了答复。为了缩小“数字鸿沟”,武汉还推行了“883”行动计划,就是在全市889个社区实现联网,每个社区设有5人编制的社区信息化小组。老百姓在社区网络上就可以浏览政府的工作流程。网上政府一小步,后台改革一大步三座城市接受采访的政府官员都谈到,“把政府发上网”,技术上并不难,难的是政府部门后台的配套改革。“电子政务的故事大量发生在鼠标之外”,XX市政府秘书长XX博士说。被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评为2003—2004年中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第4名的“中国XX”政府网站,有个备受市民关注的“网上政务大厅”,能够提供包括政府审批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为配合“网上政务大厅”的建设,XX市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工作体制与流程改革,砍掉了167项市级审批项目(占原审批项目的2/3),缩减了13个行政机构(占原机构总数的1/4),废止了46件政府规章和150件规范性文件,并建立了外商、私营个体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和行政效能4个投诉中心。“XX的电子政务已从一块一块建设发展到资源整合与部门联动阶段”,XX说。今年5月20日,XX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统一办公平台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行。该平台实现了“公文传输”、“市长信箱外网提交、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公文发布”、“会议通知”、“值班业务联网处理”、“公文查询”6项功能于一体。有了这个平台,“网上政务大厅”真正实现了“一门受理,30多个职能部门并联审批,一站式办公的目标”。“网上信息都是标准化的,你就根据标准信息实施行政行为,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要件具备就必须给你办,人情风,寻租行为都不存
11.教育信息化调查表 篇十一
关键词: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16-04
一、引言
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趋势,信息网络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其特有的即时满足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架构了独特的科技文化景观,对教育构成巨大影响。[1]因此,为适应时代的进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但通过我们对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已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二、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2007年我们通过问卷法和走访法对晋北地区的大同市、朔州市市区的4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以及辖区内的十三个县区的5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拥有情况、校园网及校校通的建设情况以及师资水平等方面。
1.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拥有情况
晋北地区中小学计算机设备的拥有率达到了90%以上,除个别农村小学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拥有独立的计算机实验室(如表1)。另外90%以上的学校建有多媒体实验室,但地区结构并不平衡(如图1)。
(1)生均计算机拥有率仍较低,达到教育部20∶1要求的不足40%,特别是县区生均计算机拥有率一般都小于40∶1,达标的很少。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除城区的学校外,其他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整体较低,部分乡镇学校使用的是当地高校捐赠的已淘汰的旧设备,甚至有个别农村学校仍在使用486产品,设备的更新急待解决。
(2)除乡镇小学外,多媒体设备整体拥有率较高,但层次较低。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区中小学普遍建有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配有价格昂贵的数字投影仪;但县区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即使有多媒体教室,往往也只有老式幻灯机、电视机和VCD设备等,缺少现代的数字化设备,层次较低。
2.校园网及校校通建设情况
校园网及校校通整体建设较差(如图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区范围内中学校园网的建设较好,特别是省市重点中学,40%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较为完善,校校通一期工程基本完毕;但包括城区小学在内的其他学校建设情况较差,尽管按教育部的要求,除乡镇学校外,校校通工程在大多数学校基本实施,但校园网的全面建设在许多学校没有开展,这种状况与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极不相称。
3.师资水平
从图3 中可以看出,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按教育部要求基本达标,特别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基本达到了本科学历,少数省、市重点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大部分乡镇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仅限于中专和大专。但调查中还发现,第一学历为中专、大专的教师通过自考、教师培训等方式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占50%以上,真正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到40%,个别学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甚至办公室打字员兼职。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方法,因此培养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资水平已是刻不容缓。
三、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县区级及以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平台基本完善,实际调查中也发现,各中小学按照教育部2000 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2003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大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特别是部分县区及乡镇学校,信息技术课就是为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开设的,并没有真正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该课程落在实处。主要问题如下:
(1)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低。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再加上人们思维及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城区好于县区,县区好于乡镇;而且在同一地区也存在差异:中学好于小学,重点学校好于非重点,但总体而言,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教育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新课标中提到的信息素养[2]的培养较少;第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区及乡镇学校由于办学经费及意识等原因,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已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第三,通过对当地高校大学一年级部分学生的调查,接触过计算机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不足60%,有些农村的学生甚至于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2)思想上认识不足,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据我们对晋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由于初考不考、中考不考、高考不考,大多数学校甚至包括一些省市重点学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极低,在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前提下,信息技术课处于一种尴尬的“三不管”状态:教育主管部门不监控,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学生不用心,一到考试周期,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名存实亡”。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及新课标改革初步完成,许多中小学校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教师本身的意识均以中考、高考为主线,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这种形式化现象难以改观,难以真正实现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教师素质整体偏低,专业教师匮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时地收集、组织、管理、运用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他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由于本学科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客观上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学科地位也导致本学科教师往往不受重视,缺少外出进修、培训、教学及学术交流的机会,甚至职称评定上也通常比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晚上几年,因此相比其它考试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学历偏低、职称偏低(据我们调查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超过5%)、业务水平偏低。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在对本地区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课件制作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元素;更有部分学校教师将信息技术教育简单化为“计算机上机”,而且对教学过程疏于管理,学生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在教学内容上,也以课本为主线,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日新月异”的特点,教学内容与现实差距较大,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都从计算机基础知识讲起,存在大量重复内容,没有针对不同年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缺乏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3],一在技术层面上,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有效地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二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它建立在技术层面上, 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各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到这两点,除了加强知识教育外,还应强调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的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使用观、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使用信息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及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与品德教育基本空白。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都没有任何准备,往往在迷茫中误入歧途。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本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应从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改变传统观念,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
第一,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并向县区及乡镇倾斜,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尽快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设和完善校校通工程,力争为本学科创建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第二,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实时监控学校的教育过程,学校也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安排相应的教学时数并保证实施,教师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另处,对本学科教师引进及现有教师在职称评定、升级、进修以及教学成果评定等也应与其它学科一视同仁。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几方面来进行:其一,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教师以带动现有教师水平的提高;其二,加强现有教师的在岗和脱岗培训,建立本学科完善的教师轮训制度。就我们对本地区的调查结果而言,师资培训可以依赖当地电教馆完善的电教设施和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依托当地高校,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来实施,既可以节约资金,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三,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教师能主动地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其四,加强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通过校内及校际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改革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信息技术教育应按照不同年级分层次进行,避免简单地重复,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制定基本完善,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快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模块、分阶段来实施,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4]。就本地区而言,按新课标的要求可以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分为“对信息和信息伦理的理解”、“电脑基础知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综合活动”五大部分。并且, 考虑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 又可把每部分内容分成若干个学习阶段。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灵活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并使学生将这一能力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要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 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理论意识。高中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使学生将信息技术能动地、灵活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地参与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和实践活动。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也要与上述教学过程相配套,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完成,可以把视线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依据学生在单元过程中提交的作品,比如: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实用小软件、课件制作、网站及网页设计、小动画设计等等,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和公正的评定。这样一方面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本课程的实际价值。
第五,改革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及教学软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县区及乡镇学校,由于教师素质整体偏低,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及城区兄弟学校的帮助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另外,各地区的电教馆应切实发挥作用,尽快建立与校校通配套的、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完善资源库的建设。此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大胆实践,并可定期结合课程考核进行成果展示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分类、分年级指导。
第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一定要将本课程纳入整个学科体系中,突出本课程对其它课程的辅助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要增加德育和美育的内容,使青少年一开始就能正确地认识信息及信息网络的正确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结束语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育、学习和评价观念,构筑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虽然只是针对晋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所做的,但对与本地区类似的其他中西部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一颍,刘培玉,吕洪宾.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9):31-34.
[2]贾积有,汪琼,陈维超,郝正元.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
查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8):37-42.
[3]孙西朝.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2):15-18.
[4]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韩国中小学信息( 计算机)通信技术教育实施方针[J].基础教育参考,2007(5):32-33.
【教育信息化调查表】推荐阅读: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08-07
教育信息化专项教育自查报告201611012-30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08-02
山西教育信息化12-22
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 助推教育现代化步伐08-08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策略研究12-02
教育信息化趋势分析08-30
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10-08
教育信息化自查报告10-08
教育信息化的展望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