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老师形象

2024-10-18

塑造老师形象(共13篇)

1.塑造老师形象 篇一

《塑造教师》读后感作为教师我经常注意有关教育的书籍,一日我看到了一本叫做《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的书,读过后感觉非常不错。

我国的中小学众多,相对于世界来说,教育团体规模很大,虽然教师的能力基本上达到了专业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从而经常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距离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讲的纪律方面的,第二部分是讲解的师生关系,第三部分是班级策略与实践,第四部分是班级管理与教学,第五部分是个性与专业,第六部分是教学风格与行为。

这六个部分都详细的讲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处理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并且都有解决的方法,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我是刚踏入社会的教育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了解,教师拥有很多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己的一句话或是一个行为,可能把学生引上成功的大道也可能将学生推入黑暗深渊,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谨慎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当然,人无完人,谁都会难免出现错误,所以当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处理不当,不要只是一味的自责,想想如何改进是最好的选择。

2.塑造老师形象 篇二

电话可以传递信息,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 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会和遵守使用电话的礼仪, 文明使用电话, 才会提升你的“电话形象”, 才会使电话沟通更有效。

通话的时空选择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 是一次成功、愉快的电话沟通的前提。与工作相关的电话要选择在工作时间打, 而且最好打对方办公室的座机。但也不是所有的工作时间都适合打电话。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 最好避开临近下班的半小时。因为这时打电话, 对方往往急于下班, 很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尤其是需要对方查询后回复的电话, 或是涉及重要问题的电话, 最好在早晨上班的时候打, 此时人的头脑最清楚, 办事效率最高。另外, 周一上午一般是各部门召开工作例会、制定一周工作计划的时间, 周五下午则被很多人用来整理一周的工作, 这两个时间段也不适合打电话。

打电话的地点也必须留意。工作电话一般要选择在办公室打, 但是要注意选择避开人多嘈杂和容易被打扰的地方。另外, 由于很多公司都是几位员工共用一条电话线路, 所以如果是比较长时间的通话, 尽量选择连接分机较少的线路。否则占线时间过久会影响其他同事使用电话。

通话的态度

打电话时虽然彼此看不见, 但说话声音的大小, 对待对方的态度, 使用语言的简洁程度等, 都会通过电话传给对方。即使是懒散的姿势对方也能够“听”得出来。如果你打电话的时候, 弯着腰躺在椅子上, 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 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 身体挺直, 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 充满活力。

接打电话时注意保持音量适中、语气和蔼、吐字清楚、用词恰当。声音要温雅有礼, 用恳切的语气表达。口与话筒间, 应保持适当距离, 适度控制音量, 以免听不清楚, 产生误会, 或因声音粗大, 让对方误解为盛气凌人。

在开会或与同事交谈时, 应将手机设为“振动”状态;在与人交谈过程中需要接听手机时, 应先对交谈人说声“对不起, 我接个电话”而后再接听。同时, 应注意手机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

在办公室拨打电话时, 一般不要使用免提功能。一般来说, 打出电话的人应主动结束电话。挂电话时, 切忌没有致结束语就挂机或是挂机动作突然、用力过大。

拨错号码是常有的事, 接到拨错的电话, 不能一声“错了”, 然后重重地挂上电话, 要语气温和地告诉对方:“你打错了, 这是××公司。”当自己拨错电话时, 应向对方道一声歉。

通话的内容

通话前要确定接电话人的电话号码, 想好谈话内容, 重要事项应形成重点、理好提纲。

电话接通后的第一句话, 应由问候与自我介绍两部分组成。如:“您好!请问是××公司吗?我是××公司的××。”若接电话者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应说:“能不能请您帮我找××?”当要找的人不在时, 应说:“能不能请您帮忙转告一下?”内容不便转告的可告诉对方联系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在通话结束时应亲切地表示:“谢谢, 再见。”

通话时要注意把握通话时间。在正常的情况下, 一次通话时间应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国际上通称为“三分钟原则”。通话过程中可以借鉴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即重要的先说, 次重要的后说, 可说可不说的少说, 长话短说, 废话不说。

一个人的“电话形象”, 代表了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公司的形象, 塑造完美的“电话形象”, 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3.如何塑造中国形象 篇三

而与此同时,无论中国取得多少经济与政治成就;无论习近平主席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开展对外交流;无论中国对世界各国怎样慷慨解囊或给予多少创新支持,某些负面形象却依旧阻碍中国的发展。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中国便很难成为强有力的世界领袖并与各国和平共处。

在《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一书中,我就曾提及这个问题。尽管中国正尝试各种解决渠道,例如在全球推广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纽约时代广场数字屏幕及南美巴士车身上做广告,聘任爱德曼等公关公司来管理中国的外部形象等,但这些努力依旧举步维艰。

究其原因,中国人并未了解,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有一些幕后的掌权人士对中国存有敌意并影响他人。这些人手握大量财富,通过政治献金获取影响力,主宰智囊机构的议程,施压主流媒体采用特定说辞。他们有时也会接受政府的高级职位,但会退居幕后,雇佣专家做自己的喉舌。

简而言之,他们采取强权政治,并且深谙公众心理。无论中国采取何种措施来改善自己的形象,他们将确保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以强化人们对中国的负面情绪。

他们的精明之处在于,利用美国已经树立的“自由”品牌为自己的行动辩解,并保持道德高度。自由是一个十分强大、持久并适用于任何人的理念,美国政界精英用它来推进自己的计划,因为他们知道,大部分人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审视与质疑美国的领导者是否已经偏离了最初将美国塑造为自由之地的先驱们。这些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决策者深知这样的逻辑,并辅之以高超的公关技巧。以色列也以此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人们提起以色列便会联想到“创新”而非其对巴勒斯坦的压迫。

中国也可采取一些简明扼要并富有感染力的口号。如今的某些提法要么是过于简单的模仿,要么过于冗长而难以理解。中国必须创造自己的品牌,一个不仅能鼓舞中国及世界人民,也能让全世界坦然接受中国崛起并友好相处的品牌。它必须是一个真诚的声音,并反映普遍的诉求。此外,中国在高级政府官员的外交会议上经常阐述自己的观点,尽管这样的努力并无害处,但其作用却微乎其微。中国需要采取新的短期外交政策,为中国塑造新品牌,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而将这个战略目标交由西方公关公司运作实在是一个大错误。

长远来看,如果中国认真对待重塑形象一事,就必须努力去理解西方国家。仅仅通过派遣高级政府官员参加哈佛与耶鲁的特殊课程,或者让中国记者盲目参与各类新闻发布会,都是浪费时间与资源,因为这类活动都是精心设计的一种近乎虚幻的事实。

相反,中国必须学会与人长期交往,从而进入他人的内部圈子。只有在更为随意、更为私人的环境里,例如生日聚会、婚礼等亲密环境下,才能从西方人口中听到真知灼见。此外,很多海外中国人并不能说流利的英语,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与中国人往来。这类情况在纽约大学很常见,很多来自中国的大学生不愿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子和其他种族的学生交往。尽管我们可以理解大多数人生性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但这却使得各国之间友谊与理解的桥梁难以建立。

中国有着重行轻言的悠久传统,这是令人钦佩的,中国在短短30年内获取的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鉴于中国不再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里,而且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它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在美国等地,观念几乎重于现实,而观念与现实均是由语言塑造的。如果人们不能理解并尊重中国,中国便不能仅靠做表率来引领世界。

4.如何塑造企业形象 篇四

质量第一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产品质量是企业品牌的第一形象,只有产品的质量站得住脚,才是企业可以长久的生存之道。因为一家企业发展的好与坏,其根本在于产品质量能否过关,他们的产品能否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要是某种品牌一旦让消费者失去信心,那他想要继续发展,恐怕比登天还难,正如蒙牛,正如伊利,正如最先发现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

宣传第二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而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商业宣传团队,负责广告策划,执行企业的形象公关。企业不但要有产品广告,还要有企业形象广告,宣传是塑造企业形象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做广告的可能是品牌,但是有文化的才是名牌,所以,文化第三

品牌就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品牌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给顾客某种效用,而且帮助顾客去寻找心灵的归属,放飞人生的梦想,实现他们的追求。形象广告中的企业文化,要讲求平衡,既要展示出企业的文化和实力,又要发人深省,语言真挚感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首先要志存高远。形象广告是公司向外界的一种展示和宣扬,一定要有气魄和胸怀,比如李宁公司“一切皆有可能”,奥迪汽车“突破科技、启迪未来”,联想集团“科技创造自由”以及那句广告语“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企业要有目标)

其次要充满情感。情感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最佳手段,只有让顾客感觉亲近,才能形成对企业的认同。比如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明基电脑“享受快乐科技”,别克汽车“比你更关心你”,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企业要有感情)

最后要充满创意。这里的创意并不是说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表述,而是要依据企业文化和品牌特征。比如米其林轮胎“新一轮体验”,李宁公司“一切皆有可能”等。(企业要有有创意的广告)

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是文化管理,最高层次的营销是文化营销,如何将企业文化凝结在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塑造中,需要企业管理者们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将文化、品牌和企业形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通过文化的传播提升企业的价值。(企业文化的宣扬)

5.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 篇五

如今许多企业在争先恐后追求创立品牌,各行各业都在大谈要实行品牌战略,但大都仅仅止步在品牌的形象宣传、广告活动上。缺乏真正的品牌战略意识。某些行业的成长期虽然能够创造客观的利润,然而却不知道隐藏在背后的危机和暗礁。回首看看从市场成长期走到今天市场成熟期的企业,有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结果壮志难酬的企业,它们曾经也是“中国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然而到今天,他们的辉煌已经不存在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仍然不吸取教训,坚持只要通过大量的广告促销,塑造新的品牌形象,就能赋予品牌震撼人心的力量并创造出强势品牌,而结果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损失了大量的钱财。许多企业为了进军市场,挥金如土,大打广告促销战,忽视了品牌的战略,发起一个又一个错误的战役,直至精疲力竭而死。因为虽然这类改变可以大刀阔斧,但是究竟能否改善顾客对品牌的体验或认知,是否能够最终改善本品牌的声誉和形象,对此这些公司却没有加以仔细考虑。换言之,它们缺乏真正的品牌战略,公司形象的改变只停留在表面,而并不构成一种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意识的缺乏是许多企业存在的问题。

3.2错误的品牌形象塑造认知

不少企业领导认为,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认为创立品牌就是多做广告和宣传,把“炒作”和“策划”当成建立品牌的速成途径。但事实是,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塑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需要以高品质的产品为基础,以优秀的领导者为灵魂,以良好的经营作保证,以深厚的企业文化作土壤。

另外,品牌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注意培养较高的知名度,更注重培养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知名度是企业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工作,但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则比知名度更为重要。知名度的提升可以依靠强大的广告宣传,但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培养则需要企业关注客户群体的利益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长期的客户习惯养成和不断的企业感情投入来实现。

3.3不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

某些公司目光短浅,为追求眼前的利益,盲目跟随潮流,采用盛行的管理办法,如机构重组、顾客服务、质量管理、CI系统、ERP等等,但由于缺少对其内涵的理解、以及资源的各项整合,因此没有使企业走上轨道,尽管这对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极有作用,但企业就像行驶在海上的大船,如果连方向都定错了,这些系统又不能互相配合、协调工作,那么势必会加速企业的灭亡。另有一些企业引进ISO9000认证工作,并不是为了真正地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生产管理、保证产品质量,而是在做表面功夫,仅仅是一个摆设。许多企业不但没能增加企业利润,反而下降。还有一些企业过度倚重广告宣传对于企业形象塑造的作用,不考虑过度的品牌包装与广告投入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压力,一旦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与广告的长期回报发生冲突,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危险。例如当年名噪一时的秦池古酒集团,自以6666万夺得央视标王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后,秦池人没有合理考虑企业的自身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毅然用3.2亿巨资争夺标王,这一不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过度倚重广告投入的行为最终导致这一大型企业破产,退出了市场经济的舞台。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时,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

3.4 随便更改企业形象

6.谈教师形象的塑造 篇六

王纯敏

(重庆市渝北区洛碛初级中学)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基因的转接者,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从各方面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做学生敬佩的人。

关键词:塑造;内外兼修;良好形象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学生道德基因的转接者。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以德立身,以身立教,默默奉献,甘为人梯,倾一腔热血为中华哺育英才,尽一生精力为民族培养栋梁。那么,怎样塑造教师良好的形象呢?我认为应该内外兼修,做到以下几点。

一、终身学习,博学多才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多、更广,而且他们好奇心强,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常会提出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真理的殿堂就必须要终身学习,具备雄厚的知识储量,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懂得些琴棋书画、文艺体育、科技鉴赏等知识,具有解答和辅导的能力。在文化课上能挥洒自如,或旁征博引、或启发暗示、或点石成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课外,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各显神通,展示才华,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感染。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博学多才,拥有“一桶水”“一池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人格完美,品德高尚

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能力的促进者、心灵的培育者、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真善美的传播者,做学生的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工作上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生活上朴素大方,平易近人;人格上言行一致,一视同仁。教师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爱其师,乐其学,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慈母严父,以爱树德

爱是情感的纽带,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因此,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做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像慈母一样,尊重、关心、赏识学生,以心换心,爱到实处,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点点滴滴。又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不放松,不迁就,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爱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幸福和快乐,觉得教师既是他们敬重的师长,又是他们足以信赖的朋友,从内心萌发出对教师的感激和崇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四、端庄得体,优雅脱俗

在学生心中,教师不仅要有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品德,还应有美的外表。教师的仪表衣着最直接地反映着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衣着整洁,仪容美观,教态自然,板书工整,举止文明……做到外表端庄得体,优雅脱俗。让学生在这些质朴的外表美中得到熏陶,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情趣,达到身教的效果。

7.塑造老师形象 篇七

关键词:形象塑造,大学教师,内外兼修

一、大学教师内外形象存在的问题

1. 大学教师内在形象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社会对大学教师的形象, 从内在的师德、师风、治学精神、人品操守等方面来说, 认可度比较高, 评价普遍良好。大学教师由

讲课比赛等, 使青年教师在相互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学术梯队和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带动重点学科在前沿领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有资助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修、攻读, 提高学历 (学位) 。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的培训考核。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各类学术活动, 以及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进修班。

三、强化职责磨砺意志, 提升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 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十分重要。当前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普遍较重, 心理健康的教师, 总是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对环境和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作为青年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极为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他是否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青年教师要掌握磨砺意志、塑造性格的基本心理调节方法。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 见效慢, 复杂而艰巨。意志坚韧与否是教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形成。因此, 要求青年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 矫正不良性格, 达到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标准。青年教师也要掌握善于表达和控制情绪的心理调节措施。心理学认为意识调节法、自我宣泄法、体育锻炼法、暗示微笑法、变换环境法等都能调节稳定情绪和提高自控能力, 将挫折化为动力, 将压抑变为激励,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高校各级组织要积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给予心理调适困难的教师疏导和支持帮助。高校工会等组织也要积极组织各类形式多样、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青年教师要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提高身体素质, 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四、营造良好环境, 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良好的环境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氛围应该是一种民主和谐、相互激励与合作、鼓励改革创新、鼓励积极进取、重视对学生的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氛围。学校要发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原则的作用, 为青年教师创造积极条件。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各级领导、工会组织要关心青年教师, 同事间团结协作, 学校上下同心, 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学术无禁区于职业的特性, 有时他们身上的固执己见, 清高的弱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形象。 (1) 固执己见明显。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会形成个人的授课目标和教学风格, 亦即讲什么、怎么讲都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 学生一般都会尊重

的原则, 尊重特点, 鼓励创新, 奖励成功, 正确对待失败, 形成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平等交换意见的学术氛围, 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 营造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广泛地宣传教育, 努力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表彰奖励优秀教师, 大力宣传先进事迹。高校领导应避免过分控制、等级森严和计划过细;避免监视、怀疑、冷漠的相互关系;避免当众批评、要人屈尊领情、发脾气、施压和强迫的行为;避免霸道, 不顾反对意见而专制做决定;避免名目不清的惩罚;等等。这些只会产生压力, 造成疏远, 使领导威信降低, 丧失凝聚力和有力支持, 使青年教师中出现反感、防范、抵触的情绪。

五、发挥人事管理导向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学校人事管理的质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可以说, 人事管理可使各方面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人事管理、人事政策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是指挥棒, 是导向。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创新, 从而使教学、科研、管理几支队伍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但人有时总有一些惰性, 需有外界压力的推动才能提高其自身素质。所以, 有必要通过人事管理措施, 直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用严格周密的考核、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来强化引导, 考核结果作为晋级、晋职、评优、选拔的重要依据。制定各类激励措施, 重奖在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等方面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 千方百计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潜心于教学、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等工作。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让青年教师真正感到努力工作有劲头、有奔头、有想头, 呈现出“我靠学校生存、立业, 学校靠我兴盛、发展”的新局面, 最终达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

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 党总支书记, 副院长, 高级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汪俊斐 (1983-) , 男, 浙江江山人,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学工办主任, 讲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性地认可, 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对支持的系统掌握, 但却不利于教师教学间的融通, 易于形成教师自成一统的格局, 使学术上易于陷入固执己见的狭隘圈子。个别教师常年只讲授一门课程, 那么这种自我封闭情况就会更明显些。认真, 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来说, 是最起码的条件。但是有些大学教师在这种职业的熏陶下, 变得有些过敏, 对于旁人的一些评说, 他们会跳起来极力反驳, 他们对权威的捍卫和对自己学术观点的维护显的有些过分有的偏执, 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大学教师也会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激愤也使大学教师表现得不甚可爱。 (2) 存在文人相轻现象。作为大学教师, 每人在学术上都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内心都对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有较强的自信, 因此, 在教师之间容易出现文人相轻的倾向。表面上彬彬有礼, 实际上对其他教师的才学并不服气, 因而面和心不和, 是教师的通病。相互进行学术与教学的切磋中, 有一些教师又比较喜欢标榜自己, 不能谦虚的沉下身向他人学习, 也影响教师自身的进步。 (3) 自视清高者居多。大学教师在资深专业的钻研, 树立起对自身专业上的自信, 奠定了他们学术上较深的基础。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属于比较先知先觉的那群人, 自己的研究具有一种神圣性, 这种自视清高的心态使大学教师身上有一种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追求, 但也显示出他们身上自负离群聚居、不合群和孤芳自赏。在公众场合表现得目中无人、狂傲不羁, 令很多人感到厌恶。一些教师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他们沾沾自喜, 也因此变得轻蔑权威, 傲视公众、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与人交往, 礼貌欠缺、目光中常显露权威和傲慢, 对他人观点听后表情中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虽然有这种表现的教师实属个别, 但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形象,

2. 大学教师的外在形象问题。

大学教师的外在形象, 亦即大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 大多数的大学教师展示了他们良好的形象, 但毋庸讳言, 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与大学教师形象不相匹配, 对大学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不良外在表现。 (1) 不修边幅者随处可见。在教师中常有些人在穿着上很不注意, 有的上课穿一身运动装、旅游鞋, 有的长期穿一套牛仔服, 有的夏天穿无袖衫、超短裙, 还有的教师穿着油渍斑斑的衣服走上讲台, 有的教师头发蓬乱、精神萎靡地去上课、更有些女教师不是浓妆艳抹就是过于素面朝天。有的在社交场所衣服或过分古板或过分随意, 难以让社会公众在视觉上产生愉悦的感觉。 (2) 口无遮拦和不拘小节者群体明显多。大学教师语言表达一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但有一些大学教师在课堂上、与人交往中往往暴露出一些不恰当的表现, 如说话太过随便, 对与己无关的社会现象喜欢私下大加抨击、评论。有的如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上, 敢于说话, 但有些话又缺乏原则性和政策性, 说话一高兴就口无遮拦, 太过随便。这是大学教师需要注意的。有的大学教师博士毕业, 在理论研究、科学实验等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长处, 但在生活细节的方面, 则显得比较木讷马虎, 在待人接物方面礼数上不周到也常有发生, 一些大学教师在某些正式的场合随意, 在服饰, 讲话等方面都不加注意。这让社会上对教师这一队伍, 产生了一些不太尊重的想法。在今天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全社会各行各业均在塑造自身形象, 大众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公众的鉴别能力、判断程度普遍提升的情况下, 教师崭新形象的塑造迫在眉睫, 在教师关注自身内涵充实的情况下, 外在形象的打造也丝毫不能懈怠。

二、大学教师塑造内外形象的建议

1.内在形象的塑造。要在全社会塑造良好的大学教师形象, 首先, 要练好内功, 大学教师要先从自身的内在形象上下功夫, 使这一群体的形象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其一, 德为先, 勤治学。大学教师是以向青年人传授知识, 影响观念, 塑造灵魂为职业的群体, 对他们的道德标准社会普遍是有较高要求的, 不等同于市井里巷的常人。做有德之人、有一定思想境界的人, 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学术创新, 亦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每一个大学教师的授课对象是有一定成熟度的青年学子, 授课知识中丰富学生学识, 理清学生思路, 提升学生能力, 提炼教师自身积累, 因此大学教师非常提倡独立钻研能力, 要求勤于治学、精于思考, 在自身的专业领域精耕不辍、精犁细耘, 深化拓展, 有所创新。其二, 善结缘, 服务社会。大学教师在独立耕耘于自己的学术领地, 同时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公众结缘, 积极寻找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以扎实学识社会服务带动科研创新, 以社会服务深入与拓展课堂教学, 赢得社会的尊重。以虚怀若谷的心态走向社会、服务大众, 让社会受益、让学生受益、也让自己受益, 在社会公众的面前树立自己富有亲和力的形象。

2.外在形象塑造。大学教师外在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衣着、谈吐、举止、表情等诸方面。其一, 衣着得体, 谈吐谦和。大学教师的外在形象, 首先表现在衣着上。所谓穿衣戴帽, 人之所好, 但是走上讲台、参与社会活动, 大学教师的服饰方面还是应该具有职业的特点。在工作场合, 大学教师首先应该衣着整洁, 不要拖沓邋遢, 给人留下不修边幅的不良印象。另外大学教师的服装应该体现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得体大方端庄是基本原则。如男教师在讲台上尽量不穿牛仔服、旅游鞋等, 女教师的衣着不能保守古板, 也不能太花哨开放, 有为人师表的规范性也有文雅的美感。大学教师应具备高质量的谈吐修养。如与人交谈中表现得内敛、谦和不张狂, 减少口头禅, 虚心认真倾听他人说话, 讲话时手势要少, 声调要低、身体姿势表现谦和, 用词客观准确, 传递明确、客观的语言符号。其二, 举止儒雅, 表情和善。大学教师在行为举止上要注意给别人留下有条不紊的良好印象。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站走姿应挺拔, 减少个人行为举止的随意性。与人交谈时, 大学教师要体现自身含蓄儒雅的风度, 身体姿态放松而不懈怠, 不东张西望, 修炼举止文明礼貌, 儒雅、含蓄, 提高自身在社会公众的良好形象。在许多人看来, 大学教师的面孔尊严多于亲切, 这让一些人感到大学教师有点难以接近。因此, 建议大学教师在课堂上, 用亲切、和善的面孔来与学生沟通, 在一般的社交场所, 展现谦和诚恳的笑脸, 真诚交谈, 避免好为人师的说教。坦诚相待、融洽交流, 由此构建大学教师平和的友善形象。

大学教师形象是高等院校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大学教师对自身形象的认识与觉醒, 大学教师的形象一定会获得好评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森.从教师形象谈起——我的看法与建议[J].新校园, 20011, (6) :42.

[2]韩菲雨.影响教师形象的问题分析探讨[J].职教论坛, 2009, (2) :58.

[3]雷正.中职学校教师形象对学生影响漫谈[J].文学教育, 2011, (11) .

8.以文化塑造德州形象 篇八

德州作为山东唯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城市,近年来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地区文化发展逐步繁荣、文化产业实力不断提升、品牌战略成效明显、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那么,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运河文化为一体的德州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体有哪些作为?《经济》记者在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成志、黄子华的带领下,一一探寻德州各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

王打卦镇:文化旅游为经济新秀

王打卦镇位于平原县城以西6公里,总面积437平方公里,有42个自然村,总人口2.5万,耕地3.5万亩,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大河(马颊河)与大道(省道315、318)相交的小镇,拥有7000亩的天然生态湿地,3000亩的古老果园,3.5万亩的良田沃土。这里不仅是莱阳梨的故乡,同时也是康熙年间探花董讷的家乡。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民俗丰富和德州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为王打卦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共平原县王打卦镇委员会书记崔俊凯向记者表示,风情果园树品牌,水上乐园增人气,湿地公园抓配套,探花庄园搞开发是王打卦镇旅游发展一直秉承的基本思路。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平原县旅游整体规划核心位置的康熙探花花园。其西侧紧邻7000亩的天然生态湿地,现有“风情果园”719亩,苹果、梨、杏、山楂、桃、柿子等六大类20多品种,600年以上梨树200余棵。花期从3月份杏花带来第一抹亮丽色彩以来,梨花、桃花、苹果花、山楂花依次开放能够持续至5月初。并且因各种果树交错分布,又构成“三步一园,五步一景”的别致风景。

记者获悉,此地现完成的项目有辛桥改貌、花园改貌和果园配套,建设完成两条东西干道800米、两条廊架路260米,建设了牌楼、接待中心、观景台、餐饮接待中心、垂钓中心、人工沙滩和游船码头。同时,正在实施的项目还有果园东区配套工程、平原县旅游路马颊河西岸花园段、乡村记忆馆、儿童拓展中心、滑草场和滑水水道等。

据中共平原县王打卦镇委员会副书记赵伟介绍,景区现能开展的旅游项目有赏花采摘、乡村特色美食体验、沿河垂钓和湿地划船等项目。

“我们利用‘互联网+旅游’的宣传方式吸引来赏花采摘的游客目前已达30万人次,同时通过我们承办了‘梨花春色’摄影大赛和德州市美术家协会的‘千年梨园’写生活动,目前此地已成为德州市摄影创作基地和德州市美术家协会的写生基地。”赵伟告诉记者。

如今,经过中共平原县王打卦镇委员会不遗余力地对康熙探花花园景区的精心打造,该景区已被列为德州市“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

宁津县:美术馆、黑陶塑文化形象

山东崔杨美术馆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大刀记》文化发源地的崔杨文化村,目前有共一万平方米左右的展区,其中包括3500平方米左右的油画展厅、2500平方米左右的国画展厅、1500平方米左右的书法展厅、以及800平方米左右的艺术个人展厅。每个馆内灯光系统、音响系统、安全系统以及公共区域等活动基地设施与服务配套完备,同时可以容纳数千人的观展及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

崔杨村党支部书记任廷水向记者介绍,实际上崔杨村在几年前还是以化工业为主要致富途径,但在愈加重视环保的市场环境下,崔杨村传统的高污染化工厂已停止了生产。在空置的厂房里,经过近一年的打造,形成了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崔杨美术馆。任廷水表示:“这也标志着崔杨村在逐步谱写中国艺术创新、文化创意、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处处留文化,时时谈文化是崔杨村带给记者的第一感受。更令记者诧异的是,仅数百人居住的小乡村内美术馆竟然有上千件当代艺术精品的收藏存量。

对此,宁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石磊向记者透露:“虽然崔杨村人少地薄,但大家对艺术的热爱之心却十分高涨。当地人以手工制作的地毯作为收藏艺术家作品的置换物。”

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在展厅户外还有诸多利用工厂废弃物所改造的现代艺术装置,这些废弃物经过装饰后的堆建又活脱脱形成另一种版本的“798现代艺术”景象。

事实上,美术馆还只是崔杨文化村文化基地的一部分。据悉,除近一万平方米的崔杨美术馆之外,该村还有16个艺术家创作室,1000多亩的名贵苗木写生区,水面约160余亩的艺术垂钓园、艺术家精品展区、艺术家活动中心等。

“同时我们也与中国宋庄画家村的北京国中美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杨树锋艺术收藏馆以及北京798艺术区、首都博物馆书画院、蔡玉水美术馆等专业艺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基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廷水说道。

石磊对此也表示,崔杨美术馆始终以宏扬中华优秀瑰宝为己任,致力于国内外主流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为书画艺术家及书画爱好者提供写生创作、交流学习、展览展示以及推广宣传,同时普及书画收藏知识,引导大众投资收藏。让纯粹的艺术作品走向寻常百姓家,使艺术真正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参观过崔杨美术馆之后,记者又随石磊一行来到具有烧制蟋蟀罐悠久历史的刘营伍乡龙潭村。

此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居住的祖籍沈阳制陶艺人朴树堂和郎爱坤夫妻两人因热爱德州黑陶技艺,3年前决定扎根此地潜心研究制作蟋蟀用具,并且二人历经3个月的时间,耗费近千斤陶泥,烧制完成了“天下第一”大蟋蟀斗盆。

记者在朴树堂工作室看到,这个巨大蟋蟀斗盆选用黑陶制作工艺,斗盆呈深黑色,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图腾。成品约重350斤,在盘铸时耗费近千斤陶泥,同时需要3个七八岁的孩子手拉着手才能把它合围起来。据了解,此蟋蟀斗盆有机会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nlc202309091427

朴树堂向记者坦言,对于如此大的蟋蟀斗盆是否能烧制成功,实际上心里根本没底。但为确保成功,他当初专门为这个大斗盆砌了一个烧制它的窑。

当记者谈及如何发扬工匠精神时,朴树堂真诚地向记者说道,“我不求一生能做很多事情,但只要我热爱的东西且能给我一碗饱饭吃,我会乐此不疲一生坚守。”

临邑县:一人带起一项文化产业

走在临邑明德文化苑,碧湖、亭台、广场在花草树木映衬下格外妖娆。最显眼的是一根根刻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诗文家邢侗,东汉击鼓骂曹的祢衡,明代书法家郭谌等临邑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柱。而在这些文化柱中,明代书画家邢侗最引人注目。

“邢侗位列明末四大书法家之首,其上石《来禽馆帖》在明代就被列为十大书法从帖之冠,其中的《唐人双钩十七帖》被列为历代《十七帖》之巅。”据临邑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桂芳介绍,“邢侗不仅取得了历史成绩,同时也为今天的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该县采用世界先进的宣纸仿真技术出版了来禽馆刻《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等邢侗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开创性举办的三届邢侗书法艺术节、两届邢侗书法诗词研讨会、两届“邢侗杯”中国楹联书法邀请展和结集出版的《邢侗研究》、《邢侗传》、《邢氏兄妹》等专著,使邢侗文化走进了群众生活。

围绕书画艺术传承发展,临邑也相继诞生了锦泰书画院、鲁北书画院、邢侗中学书法写生基地等书法文化基地。并且在中小学校中,也开创性地将书法纳入日常教学,形成了临邑特色。

“我们沾了古人邢侗的光。去年我的一幅榜书在网上卖了5万元。”著名书法艺术家李庆功说。据从事书画网上经营的曹发光介绍,每年经他手销售出去的书画作品就达300多幅,其中单幅作品从300元到上万元不等。

临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文国对此表示:“作为明代四大家‘邢、张、米、董’之首,邢侗的书法艺术成就为社会所公认。我们要借势邢侗这个历史名人的深度、广度与厚度,在叫响‘中国书法之乡’与‘中国书画之乡’品牌的同时,还要多措并举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

目前,临邑县域内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上百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十亿元,占全县GDP总比重的十分之一,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达29%。

在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为传承传统文化付出心血的西关村党支部书记夏祯才也被大家所拥护。

据悉,夏祯才在担任村支书20年来,先后创办了西关建筑公司、钢塑门窗厂、化工厂、物业公司、保安公司等企业,全方位引导了村民大胆创业、勤劳致富。夏祯才一心造福百姓,建校、修路、接电线、修祠堂不收村民一分钱,同时还按政策为村民减免税费、发放养老补助、助学金、参军补助、代缴医保等。

谈及夏祯才业绩,临邑县宣传部副部长李庆刚给予一句较高评价:“文明治村,文化育民。”

与此同时,让大家感触颇多还有夏祯才带头编撰的《西关村志》。“由于西关村已伴随城市化的浪潮快速融入城市,遍寻各处无法找到原来西关村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如何让现在的人记住前人的苦难与辉煌,给子孙后代和身在异乡的西关人留下记忆、乡愁;让西关村‘崇德、向善、互助、包容、和谐’的村风永远激励、滋养后人再创新业绩,是摆在西关村民面前刻不容缓的新课题。”夏祯才讲道。

据记者了解,夏祯才带领村班子编写的这套村志看似简单,但实则是一项浩繁、琐碎的系统工程,又加上年代久远,历经多次拆迁,档案资料缺失,搜集整理难度可想而知。但夏祯才带领编纂委员会,逐一解决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众多资料上不断进行考证、鉴别、梳理,删繁就简,精心编纂,最终在2016年1月底正式出版发行。

对此,临邑县政协主席邓荣良感慨道:“《西关村志》以其翔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了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老‘西关村’虽已不在,但西关精神却通过《西关村志》牢牢植根于西关人的心底,永远激励着奋进中的西关人。”

德州市史志办主任李其常也满怀兴奋地讲道:“《西关村志》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德州市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村志,是德州市名村志丛书之一。《西关村志》的出版发行是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史上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智慧社区文化:服务于民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的日益深入,在搭建云计算基础平台的同时,可通过智慧社区融合服务平台将社区运营管理系统、智慧养老服务、社区安防系统、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等有机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的、便捷的、开放的服务项目。

由此,推动信息化已成为德州市民政局今年的重点工作。

德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淑华向记者讲道,“时下民政局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民生工作逐渐从困难群体、弱势群体走向社会全覆盖的服务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政工作却处于人员少、事情多的困境中。所以说,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民政工作,其一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其二也解决了基层力量不足问题。”

李淑华又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社区信息化,服务送到家。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把民政对象所需要的与政府打交道、社会服务、商业服务、支援服务等建立成社区信息化软件体系,让老百姓坐在家里用电脑和手机就能轻松完成与政府打交道的审批、申请和享受到各项社会服务。”

据记者了解,德州市社区信息化服务目前已经完成49个城镇社区的全部使用,平原县、禹城县、开发区、临邑县也在开展试点。预计在2016年年底社区信息化服务将覆盖全市所有城乡社区。

“信息化服务平台包括三方面:一是服务群众,二是推进社区治理,三是汇聚民生大数据。”李淑华说道。

实际上,具备汇聚大数据的功能最被李淑华所看好。他表示,大数据就是一座金矿,这座金矿对将来政府能够科学分析社会发展情况、准确为老百姓提供所需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存在困境”。李淑华说道,“目前老百姓对信息系统安全性问题仍存在顾虑,并且要将政府所有民政服务都汇聚到信息平台中,政府各部门之间对接的问题也有待打通。”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那么,德州市能否恰逢其时地成为引领都市文化体验的新地标,我们拭目以待。

9.塑造女工干部良好形象有感 篇九

一、以德立身,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古人云:为政之要,在于安民;为人之要,在于立德。作为教育系统女工干部,肩负着维护女教职

工合法权益和参与学校制订重大决策的重任,就更应该把德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自觉地立德、育德、行德。一要牢记宗旨以立德。应紧紧围绕把女工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实践十七大精神的表率这一目标要求,自觉提高政治素质,努力精通政治理论,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过硬的政治素质保证工会各项职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要严格自律以育德。按照《工会法》、《工会章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经常想一想:我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为女教职工干了什么?我在女教职工群众中的形象怎么样?三要履行职责以行德。女工主任的职责就是代表工会组织维护广大女教工的合法权益,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寻求不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因此,我们的工作是一个行德、积德的过程,一个使自己情感升华的过程。要努力做到以素质求平等,以作为求地位,坚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争做“勤学习、敏时尚、求进取、有爱心”的新时代新女性。

二、以学促创,不断提高发展的驱动力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女工干部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发展的自觉行动,磨练自己不畏艰难的意志,坚持学习,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女工干部大部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的至今还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职工把我们推上教育工会工作岗位,我们就应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促进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女教职工服务。要把增强学习意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放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第一位,使自己“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促进创新,用新的观念指导我们的工作,使之“更聪明的工作”。

当下,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出来,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会女工工作也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应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女教工群体,查实情、开言路、听民意,了解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找出女教工权益保障中的难点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女工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女工,为她们送温暖、排忧愁、解困难,从而增强工会工作的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女性特点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女教职工拥有健康的体魄、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从而展现女工们靓丽的风采。我们要努力做女教职工的“代言人”、“贴心人”和“娘家人”,尽快地成为女工工作的行家,成为不惧困难、勇于创新的开拓者。

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上级工会和妇联开展的“平安家庭”、“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的创建活动,让广大女教职工在岗位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埋头苦干,从而创出一流业绩,为构建和谐校园,为教育的持续高位走强出力流汗。

三、真抓实干,不断提高工作的执行力

落实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我们女工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执行力,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开拓创新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强化考核抓落实。全体女工干部要真抓实干,不断提高工作的执行力。教育工会女工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女工干部在落实各项工作时,应致力于创设和谐、愉悦、文明、宽松的工作环境,协调好党、政、工三方的关系,在出现矛盾时,要主动参与、配合协调,把女教职工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关注女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尊重和研究女教职工心理特征,做好女教职工特殊时期的心理疏导工作。弘扬家庭美德,维护教职工家庭的和睦、幸福与稳定。不断增强女工组织的吸引力。

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在组织和带领广大女教职工岗位建功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以方永刚等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榜样,热爱教育事业,一生倾心讲台。引领女教职工“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带头参加“168”爱生行动和“青蓝工程”活动,为女教职工打造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营造促进女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10.塑造文化形象,提升人文品位 篇十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沧江中学以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加强硬件建设,通过学校的建筑物及其布置来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沧江中学各类场室、教学设施均按广东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宽敞、洁净的校园,覆盖率达100%的绿化,得体醒目的标语布置,图文并茂的橱窗宣传,藏书量达7万多册的图书馆,公寓式学生宿舍,干净明亮的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舒适整洁。这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一流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

二、规范化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首先是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沧江中学建立以团委、学生会、少先大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监督体制;制订党政工团工作职责,学生量化考核评分细则和文明班评比细则。这些规章制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地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

其次,规范了校园环境、教学区、宿舍区的布置,初步形成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的格局。学校发挥师生创作的积极性,制作了大量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文明的言行张贴于办公室、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方。校园内设学科宣传栏,定期出版学科知识板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办公室内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职责》和名言警句;功能场室悬挂相关的横标,如电脑室悬挂《全国青少年文明网络公约》;在草坪、墙壁等各个恰当的地方安放如“小草对你笑一笑,请你把路绕一绕”“请用文明语”等充满着人情味的文明道德标语牌,使学生走进校园,即可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

再次,规范了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标志。集中师生的聪明与才智,创作了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徽、校歌、校刊、校风、校训、校服、校牌等。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三、抓好五个阵地建设,搭建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

沧江中学努力丰富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使广大学生“听有声音,看有内容,写有阵地,动有场所”。

一是办好“校园之声”广播:学校把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的时间定为播音时间,设固定播音员,播音员通过面试、培训,持证上岗。建立小记者站,写稿、荐稿、审稿全由学生负责。“校园之声”广播成为学校传播人文思想、文化知识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二是搞好课室文化氛围建设。在教室内悬挂国旗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置黑板报、学习园地、光荣榜、班级口号、学风和班训、课程表等专栏。定期组织课室文化建设、黑板报评比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三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组织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定期活动,大胆探索,多次到外地取经、学习,努力开发校内资源。通过走访区文化局、史志办、广播电视局,教育局等单位,广泛收集资料整理,由学校教师亲自执笔,汇编而成的校本教材《高明》,已进入使用阶段,得到了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四是办好《浪花》文学社。学校积极寻求社会、家长支持,集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成立了《浪花》文学社,定期出版校刊《浪花》。2006年3月,以文学社为基地,组建了《珠江青少年报》小记者站,成为我校师生展示创作的重要平台。

五是成立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学校专门开设了绘画、舞蹈、钢琴、文学社、信息技术、科技、社会实践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有专人负责,有辅导老师,有活动场所,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发挥和发展。

11.弘扬优秀传统塑造国民形象 篇十一

一、爱国、爱人民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不仅具有倡寻民族气节, 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 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祝福避趋之”, 林则徐面对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中华民族受到严重危害, 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坚决予以销烟。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 率二百壮士同舰向日舰撞去, 全部以身殉国。五四运动的学生正是因为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举行罢课、示威游行, 工人也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加入进来, 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唱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反抗精神, 是爱国主义的有力体现, 在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为抗日救国而献身的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 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 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爱国主义是激励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 是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 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只有依靠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 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和谐与进步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 和谐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 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世界观。今天我们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都有所体现。

构建社会和谐,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强调“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让人民安居乐业。李世民“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论断, 更透彻地说明这一思想对统治者的要义, 基于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对民生的重视。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和谐,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斧斤以时入深林, 林木不可胜用”的环保主张, 此时的国家已有正式的条文, 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 保护自然环境。

在我国古代,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从而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 开明君主均采取了关注民生、努力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诸如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元朝以农业生产作为评定地方官标准、明初奖励垦荒与推广植棉等等, 不胜枚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生活和谐, 即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政治生活和谐, 即国家统一,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矛盾缓和, 民族关系融洽;社会文化生活和谐, 中华文化得以和谐发展, 呈现出全面繁荣、充满活力的特点。

我们应以史为鉴,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与时俱进, 革新制度,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民族团结。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 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 这与中华民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商鞅虽惨遭车裂, 但其推行的变法措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根据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对外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社会呈现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两宋时期的政府鼓励政策、明初郑和下西洋也均造就了经济的繁荣与发达。徐光启敢于破除民族偏见, 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大胸襟。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 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 迈出了坚实一步。此后, 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译的《天演论》等都为启迪中华民族的智慧, 加快历史的进程作出了贡献。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四、勤俭廉洁

崇尚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特定的生存环境、脆弱的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又是在王朝更替、世事沉浮的得失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汉文帝戒奢从简, 唐太宗勤于政事、力行节约, 尽量减缩政府财政开支与皇室用度。正是因为勤政、勤俭,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局面才会出现, 从而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与前朝因残民以逞、奢侈腐化而导致灭亡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 人之美德;奢侈华丽, 人之大恶”, 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与价值评判。周恩来总理一生始终保持节俭、廉洁的美德为国人所崇敬, 也为世界所感叹。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的还有徐特立、朱德、毛泽东、刘少奇等一大批我党杰出人物,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洁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 勤俭和廉洁在今天仍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任何超前消费、铺张浪费都与我国国情不符。为钱孔所枷, 为权势所迫, 失去廉洁, 出卖灵魂, 更是为人民所不齿。

12.塑造老师形象 篇十二

不管你喜不喜欢韩剧,你多少知道韩国人喜欢欧巴欧巴的叫。韩国日常尤其是职场上是非常讲究前后辈、上下级的礼貌的,但反观中国,作为曾经的宗主国却没有把这种传统沿袭下来。我不推崇他们那样的点头哈腰,但基本的礼貌请留在心里,更挂在脸上,含在口里。

这时候又到了说故事的时间:我有一个女朋友,人说不上聪明但是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在一家公司做了两年工作,前段时间跑来和我抱怨,一个刚来公司半年的小女生升职爬到了她头上。她很气愤但更困惑,因为论资排辈这个经理的位置一定是她的,这个女生入职的时候还是她一把手带起来的。我问她新人表现怎样?她告诉我这女生做事挺细致,但最多称的上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不过嘴巴特别甜,人也特别有礼貌,也是因为这一点朋友才特别愿意带她。

听到这儿,我明白了一点,我知道我这个朋友性格大喇喇,偶尔爆粗口不说,对上司(上司也是年纪相仿的女性)更是以大名相称。我想她没有升职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然不只是因为这一点,不过以对其上司其他事迹的推测,朋友这种“称兄道弟”的行为并不讨巧。就算她冲进总监室责问领导也不会有人告诉她真相。

阿谀奉承,虚情假意这些东西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是秉承基本的称呼礼貌无论如何也不会错。

那怎么称呼领导或者前辈合适呢?

一来观察其他同事怎么称呼,二来可以委婉的询问怎么称呼其合适(放心,与其一直听你以后不顺心的称呼,你问这个问题无碍)。

职场称呼无非两种,一来称呼职位,如陈经理,吴总,二来称呼刘姐,赵哥。如果善未熟稔的,称呼职位为佳,也更为专业。当然,关系好一些的称呼哥姐显得更为亲昵一些。有一些中国式外企喜欢直呼英文名,尤其是老外(前任公司也有,但多数我们还是称呼职位,哥姐比较多)。

其实聪明的你,只要知道以己度人,换位思考,换做你的自己,你也会喜欢一个懂礼貌的下属或者后辈。

所以下次,不妨谦虚一些,即使对方年级比你小,但职位资历比你深,也不妨礼貌称呼,你绝对不会吃亏的。

——JOMI的一句话温馨提示——

职场如战场,绝大部分人不会明摆着告诉你他或她对你的不满,所以请认真观察你上司的微表情。

13.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塑造 篇十三

关键词:网络媒体,主体间性,网络传播,政府形象塑造,优劣因素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形态之一。在传统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 网络媒体孤军深入, 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 日益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面对网络媒体给政府形象带来的更多挑战, 一个具有现代执政理念的政府, 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这是政府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是国内研究机构、相关学者以及传媒业内人士研究的新课题。

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

(一)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极富现代感的哲学命题。主体间性哲学是人们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异化现象的反思的结果[1]。哲学大师胡塞尔认为, 从广义上看, 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体间性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 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伦理和实践主体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主体间性包含着不同主体之间的诸种关联方式和作用方式。主体间性意味着多重主体间关系, 包括个体与主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或类 (人类整体) 之间的关系[2]。

主体与主体的直接面对, 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 不再把“他我”当成他物, 而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看待。主体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3]。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着经验, 这是一切人们所说的“意义”基础, 由此形成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意义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得以建立。主体之间通过分享经验, 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 并且因此而构成相互间的交流, 达到一定意义的共享。意义具有主体间性, 在主体间传递, 并以此将众多主体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4]。

(二) 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 虽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 但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与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草根性。网络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离散结构, 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 网络空间上的自由度更大, 网民之间可以通过“数字化”字符传递信息, 自由灵活地交往。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公开, 由于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 因此网络传播中所涉及的主体范围之广, 可以是个人、集体、组织、社会, 乃至整个国家。

散播性。网络空间的存在形式是虚拟的, 它不具备自身的客观物质形态, 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可感觉的时空位置。因此, 在网络媒体上自由流动的信息不受时空、议题和其他条件的限制, 传播速度更快, 容量更大, 其非线性的散播特性使其影响时间更为持久。

公开性。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网民在互联网的区域、位置具有不确定性, 甚至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网民可以抛弃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网络信息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更为直接、平等和自由, 网络信息内容一旦被认可, 便可汇集各方的信息源对对象内容进行彻底曝光, 使之处于透明状态。

共享性。网络实现了人们平等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如何, 都可以在网上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信息由全体网民和各个网站所共享, 网民的参与与他们之间交互越多, 反馈就更为即时, 一旦形成舆论必然成为整个网络共同推动的对象议题。

长久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互联网平添了不少亮色, 网络媒体不仅具备文字、图画、声频、视频合一的特点, 而且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保持性。网络媒体本身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储存空间, 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在网络空间上长时间储存, 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检索方便地获取, 使之成为永久性的记录。

主体间性的实质在于, 它一方面承认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另一方面也强调交往、对话和理解是弥合主体间差异的基本方式, 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5]。而网络传播的主体范围广泛, 信息以双向交互性传播,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因此网络传播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主体”的传播模式, 表现出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主体间性, 对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从理论上讲, 是指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外在化, 也即政府行政意识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种风貌和姿态, 是政府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 即政府形象首先是政府的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等。这是指导一切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层次, 即政府为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它们是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等的实践化、客观化的过程[6]。可见, 政府形象的主体既包括政府, 也包括社会公众。尤其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博的出现, 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媒体超强的交互功能, 使得他们更加凸显了与政府同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见解, 易形成舆论, 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 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是把双刃剑, 对政府形象塑造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发出严峻的挑战。

(一) 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

网络媒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 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7]。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 被网民亲切地誉为“中国第一号网民”。2009年2月28日, 温家宝总理首次在线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 与网民亲切交谈达两个多小时。网民反应强烈, 正如温总理所说:“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 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8]国家领导人利用网络媒体与广大受众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 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群众的声音成为决策者的“第一信号”, 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政府的政策, 形成政府和受众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因为网络媒体所涉及的主体广泛, 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政府借助网络媒体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 主动与受众平等交互, 向受众传达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网络媒体是政府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方式。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广泛, 即信息的来源渠道众多, 信息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一旦危机事件发生, 往往让媒体猝不及防, 在事件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短暂的思想空白, 即由于事件是突如其来的, 受众来不及对事件作出任何判断, 获悉事实的强烈欲望冲击了对事实的认识[9]。如果媒体不向受众及时地传达信息, 那么谣言就会泛滥, 传统媒体又受到技术的限制, 无法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那么网络媒体则充分发挥了最大的优势———时效性, 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重要信息, 政府则借助网络媒体极强的时效性特点, 利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 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给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出主流声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 首次见证了网络在国家与社会动员和整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作用。[10]地震发生后, 国内各大网站立即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 博客、播客、论坛、WAP等多个频道参与的报道团队, 24小时不间断地刊发汶川地震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和评论。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国际网站分别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 在十几天之内, 人民网和中国抗震救灾网共推出关于四川地震的文字新闻报道近5万篇, 其中中文稿件4万多篇, 外文报道7000多篇, 图片新闻报道近2万篇, 原创稿件近4000篇, 视频新闻1000多条。38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了人民网的抗震救灾互动活动, 各种形式的留言超过70万条。[11]

网络媒体是现代社会政府沟通民众的交流载体。因为网络媒体的内容传播者和受众是一种交互性关系, 信息具有共享性, 受众不仅满足于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 而且能够“上传”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信息的看法或观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社会大众需要一个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发表对社会转型期所发生事件的意见, 那么他们的话语诉求权则会增强。而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草根性, 即意味着受众的话语诉求多元化, 因此网络媒体应是最能容纳各种声音的集散地, 政府则应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渠道及时掌握受众需求, 适时调整民生政策, 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各级政府能在这方面畅通表达渠道, 并建立相应的反馈处理机制, 百姓就会真正找到政府是自己依靠的感觉, 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才会从事关百姓的每一件小事上落到实处。

(二) 网络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劣势分析

第一, 网络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易受到质疑。网络空间是高度开放自由的, 如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 (Negroponte) 所说, “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因为对网络新闻内容的把关不能完全依照传统媒体那样具有严格的审查监管制度进行, 网络受众在面对社会某一热点事件时, 可以上网对该事件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 亦可以发表自己的相关感言。网民的评价观点既有客观理性的, 也有掺杂个人情绪的。例如, 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 但是公民新闻的报道者主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网民, 通常还不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容易使社会公众不确定新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从而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尤其是网络的隐身功能, 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造假者提供了便利, 使他们能够随意地发表言论、散布谣言, 制造混乱。任意一条不实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都会以讹传讹, 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 网络媒体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弱化, 使得网民的个人观点、情绪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干扰。例如2009年5月7日晚, 杭州闹市区发生飙车撞人案, 当地多数报纸第二天未作报道。但当晚杭州著名论坛“19楼”发帖《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 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 回帖达到14万条, 网民对蔑视生命的醉酒司机给予强烈谴责, 对受害者深表同情[12]。而文中则把肇事者和受害者以“富家子弟”和“平民进步青年”命名, 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网络上则易于传播, 也能加速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 但是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 过分夸大了网民个人的情感因素对新闻事实的看法, 一旦形成舆论,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基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影响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面对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 我们应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 使得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一) 主动展示, 坦诚互动

“电子政府”已成为塑造政府形象的主要手段。它促进了政务、党务的公开, 促使其网络上实现其本身在社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功能。[13]而政府网站的建立, 使政府和受众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政府网的建立不仅要成为政府各项政策的消息发布和领导人讲话的平台, 要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 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则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网络空间的交互性特点, 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 特别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和突发事件, 对话交流。2009年, 有15位正省部级以上领导来到人民网社区做在线访谈, 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河南、天津等省市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办理网络留言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触网”, 现身论坛、博客。[12]而到了微博时代, 全国各级政府以及一些政府官员实名开通了官方微博, 大大拉近了政府与社会受众的距离, 有利于将政府的正面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播, 进行新闻宣传, 巩固政府的正面形象。

(二) 正视危机, 化解风险

政府、网络媒体、受众三者在公共空间里是相互交互的关系, 只有三方良性互动, 才能有利于政府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一旦危机事件发生, 通常是以负面信息为主, 若政府部门选择逃避、隐瞒等消极的处理方式来面对网民和受众的质疑, 那么政府则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因此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有效处理负面信息, 正视突发危机事件, 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形象的重要途径。

网络发言人制度旨在为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的新通道, 及时就有关政府信息披露的帖子进行回复, 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作出正确的舆论引导。[14]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要充分借鉴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宝贵经验, 不仅能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 而且政府能把握主动, 促进决策落实。一是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主要作用是准确地判断网民对某一新闻热点的态度, 政府据此来制定政策、实名回帖、与网民沟通, 改善政府形象。二是信息核实机制。政府新闻办公室要想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 就需要信息核实机制。在信息核实中, 通常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信息通报中的“报喜不报忧”、“瞒报”现象。这些问题会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形象,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健全的信息核实机制, 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三是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该机制解决的是信息是否发布, 何时发布。在网络实践中, 就是如何发帖向网民发布政府信息, 并且发帖之后, 媒体和网民的反应如何, 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政府获知网民的意见, 作出进一步反应, 在发布中完善政府形象。

(三) 把握舆情, 提升形象

积极利用网络舆论热点, 注重政府所宣传的与网民所关心的结合起来, 对重要事件的宣传, 认真组织策划, 利用网络媒体各方面的技术优势, 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种交互手段, 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例如, 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 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奥运会新闻报道期间, 央视网等网络媒体每日24小时全程报道奥运会的最新进展, 第一时间对奥运赛事进行视频直播, 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及所有重点赛事, 形成了以体育新闻信息为主, 资料背景为辅, 以视频直播和点播为重要补充, 并与网民进行良好互动的格局[15], 受众不仅通过互联网享受了全方位、多媒体的精彩奥运, 更加看到了政府强大的规划能力、调配资源的能力, 由此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得到集中彰显。因此, 政府要利用重大活动或事件, 精心设置百姓关注的问题, 及时设置网络媒体探讨的议题或话题, 在网络上引起讨论或关注, 树立良好形象。

(四) 设置议题, 转移焦点

政府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议题设置, 转移舆论焦点, 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形象。如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 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 当天连开三场, 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 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 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 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 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12]又如2008年的“重庆8000辆出租车罢运风波事件”影响全国, 重庆政府很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对这一“负面新闻事件”进行即时的“议程设置”。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 重庆市交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稍后, 重庆市又两次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出新闻通稿;11月5日下午, 重庆市以市政府名义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 通报最新情况并答记者问———有人形容为“连开了四场新闻发布会”。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周波表示, 重庆市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际上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对事件本身做紧急处置, 另一方面向媒体、舆论做危机公关。“互联网时代, 遮遮掩掩已经不起作用, 甚至只能起反作用。”薄熙来等政府领导直接与出租车司机代表见面, 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广播新闻频率全程直播, 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16]由此可见, 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若采取“封、堵、砍”的传统手段,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进行一定的议程设置, 监控发现舆情, 掌握客观事实, 分析舆论走势, 提出处置方案, 组织舆论传播, 评价处置效果,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消除负面影响。

(五) 创新形式, 加强管理

上一篇:毕业生自荐信写作格式下一篇: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