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12-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钟佳琪 胡红定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统计,2009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二、实地调查

2009年7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木棉”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经济相对落后、大量民工外出打工的安徽省阜阳市颖东区农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等各种形式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包含了1—6年级的小学生。其中,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168名,占总数的80.00%,由亲戚、朋友抚养的儿童36名,占总数的17.14%,自己独立生活的6名,占总数的2.86%。

1、家庭及生活状况

在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情况调查中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或以上的占

5.71%,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占8.57%,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25.7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28.57%,不识字的文盲占31.43%。由此可见,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这势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

不利影响。

在被问及和抚养人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有80.00%的留守儿童选择了闷声不吭,选择向父母诉苦和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都为8.57%,其余的选择了吵架。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闷声不吭这对他们性格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势必会有一些学生变得自闭与不爱讲话。

关于平时和父母的联系频率,43.43%的留守儿童表示平均每周和父母联系一次,31.43%的儿童不定时的和父母联系,平均每月一次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

5.14%和18.29%。比较欣喜的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与紧密的,虽然不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关爱,但是至少能减少心中的思念之情,更好鼓励孩子学习生活。

2、学习情况

在与留守儿童班主任的座谈中,老师们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优的占17.71%,良的占28.00%,中的占29.14%,差的占25.14﹪。由此可见,54.28%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中下等。

事实上,父母外出务工无疑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括对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和对学习心理的间接影响,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最坏的情况是,有些孩子甚至就是为了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将来就直接跟着父母出去打工。他们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

3、心理状况

在涉及到一些孩子心理的问题上,有40.6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不是很有安全感,3.13%的感觉自己一点都没安全感。显然,父母不在旁边陪伴使孩子缺失了安全感。

当问到“你认为最难受的事情是什么”时,37.14%的孩子认为是考试成绩不理想,51.43%的孩子选择了父母常年不回家,8.57%选择了和家人相处不好,2.86%认为自我形象不理想。

由此可见,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感到孤单,遇到困难时显然少了帮助与开导的人。在物质与情感之中,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来自父母和家庭的亲情。

在“你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还是有弊”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有利

和非常不利的都为31.43%,有37.14%认为弊大于利。可见,在孩子自己的心里,还是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有父母在自己的身边。平时孩子和父母常用的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但是电话中往往是提起家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初略的顾忌孩子的学习,往往没有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在家的老人往往又看不到孩子的情感变化。这样长期下去便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①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提高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亲子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因此,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方面

①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这个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可以解决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专门给老师进行专业心理培训或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如何很好地引导孩子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②加强学校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把一些留守儿童的视线从学校外面的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转移到学校中来。另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距。之所以有大批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打工,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岗位,留守儿童数量就会减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人民素质有所提高,又影响着留守儿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②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媒体的宣传,会使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全社会同心协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也使那些家长提高思想觉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④继续推进城市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任然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外出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城市中,继续扩大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使进程的孩子不至于找不到学校就读。此外,城市教育的更好发展必然会促使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使孩子不缺乏父母的关爱。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1]董晓雅.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J].记者观察.2008(8):11-13

[2]商江.眺望中国教育——商江教育论文汇集[M].2007.吉林大学出版社

[3]胡双成等.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落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师.2007(3):36-39

[4]中国统计年鉴(2008)[C].中国统计出版社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思考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扩大, 农村留守儿童也在成倍增加。目前就有9683万的儿童处于留守和流动状态, 古人讲究“父母在, 不远游”。留守儿童现象正好相反, 是“儿童在, 父母游”。“空巢现象”令长者成为“孤寡”, 晚景凄清;“留守现象”则让孩子成为“孤儿”, 童年不幸。“父母在远方, 身边无爹娘, 读书无人管, 心里闷得慌, 安全无保障, 生活没希望”, 这样的顺口溜形象地勾勒出留守儿童的“群像”。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 使得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自卑孤僻的情绪, 有着典型的性格缺陷。“少年强, 则中国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你的梦、我的梦, 可近亿儿童处于非正常的成长状态, 谁来给亿万留守及流动儿童一个多彩的“中国梦”?他们的明天在哪里?中国的明天又在哪里?针对这些现象, 笔者有几点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留守儿童的成长不能缺少陪伴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出外务工的时候, 留在家乡的孩子们就被动成了留守儿童, 这个群体占到了中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 数量还持续增加。我们能够想象, 在一个个孤寂深夜里, 他们对亲情的思念打湿了枕巾, 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和困难, 他们不知如何应对,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与严酷的现实抗争。在性格与心灵发育的关键期缺乏引导, 自己根本不清楚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和方式来成长, 只能任凭人生观、价值观自然形成。不久的将来, 他们将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会成为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份子。如何来弥补他们成长中缺失的爱和关怀, 是他们父母、亲人的责任, 更是你我、全社会的责任。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 承担超龄压力与孤独。特约评论员杨禹先生强调:留守儿童家有缺憾, 但政府不可缺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外出打工的家长们在创造物质条件与关爱孩子的精神世界不能两全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才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这个难题应该由学校、政府、社会来做补充。我们许多地方都做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 一些年轻的志愿者作代理家长, 有意识地引领留守儿童向校外生活延伸, 以弥补他们校外生活教育的不足, 成长的路上多了一个引路人。政府动用退休老教师、离退休干部的力量, 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按就近原则, 老同志与留守儿童之间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形式, 为留守儿童当起了“义务家长”, 退休同志“助力”, 留守儿童受益, 这样, 孩子们身边多了一些温暖, 生发更多亲情, 留守儿童成长路上不再孤单。

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再只是单一

有的留守儿童会因为远离父母, 而郁郁寡欢;有的会因为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许多困难而闷闷不乐, 这是因为长期缺少关心和爱护形成的。单从哪一个方面来解决好这一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共同协作, 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在电视、报刊上时常看到记者报道的有关留守儿童的现状, 孩子们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关爱的期待, 希望有人能伸出关爱之手卸下他们稚嫩肩膀上过重的压力。当地政府要为留守儿童多办实事, 健全政策机制, 积极引导各部门分工协作, 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 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有学上;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 创办更多的托管中心, 让其能接纳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更多关爱, 学校可以发起“你我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教师和学生们都热情参与其中。另外, 学校可以经常性举行不同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 如相互体验生活、共读一本好书、亲情游戏等, 让孩子们体验到付出与拥有的快乐。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 幸福生活, 学校还可以启动“暖留工程”。例如, 学校把各个年级办公室的电话设置为“城乡情感热线”, 让他们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定期通过电话交流, 体验亲情。尤溪县文公高级中学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好, 学生在教学区可以用年级办公室电话, 回宿舍可以用保卫科的电话与自己的家人联系, 这就是你我手拉手, “暖留工程”平地起。社会对留守儿童也要关爱,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例如,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 不仅要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健全图书馆 (室) , 还要在村委会或比较集中的地方设图书角, 方便孩子阅读。尤溪县各乡镇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 不仅学校图书增多了, 图书角丰富了, 各乡村也重视了, 在村委会、老人活动室等人口较集中的场所, 也增添了不少图书广角。

三、让留守儿童不用“留守”, 根本性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力量, 很难覆盖到全国各地。另外, 在帮助和扶持留守儿童方面, 人们往往重物质援助, 疏于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有关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人格缺陷问题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自卑等方面, 具有轻度及其以上人格问题的留守儿童明显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调动专业机构的力量, 集中一批心理专家, 根据每个儿童的情况“对症下药”, 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和误区。但也是由于留守儿童涉及的地域广, 数量大, 所以, 很难做到及时到位。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从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角度考虑, 还是要解决家长和孩子们之间怎么能够最终在一起的问题。在这一方面, 我们要做两个努力, 把它归纳为一句话:走出去的家长要能够把孩子带得走, 回家来的家长要能够在家乡呆得住。

东部特大城市或沿海地区, 家长们在这些地方打工, 能不能与孩子团聚, 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让他们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 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 比如, 《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暂行规定》, 规定中明确表示: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 一律按本地居民看待, 不得歧视, 就近合理分配就读学校, 不得收取任何额外费用。这样, 家长们走出去了, 孩子也带得出去, 实现了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目的。新型城镇化提出, 大中小城市均匀发展, 让更多的农民在离家不远或就在家门口就业, 这样, 他们就能够与孩子在一起, 但回家来的家长能不能呆着住, 关键在于他们家乡能不能合理地发展一些产业, 我们政府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巨大作用了。这样, 不论是走出去, 还是回家来, 孩子始终跟父母在一起, 那“留守”就真正消失了,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一、 农村“留守少年”现状

1. 一些少年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因为年长或者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少年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少年在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如在近期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中,留守少年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2. 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抚养和教育的重担便落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但祖辈们往往对孩子或溺爱有加,或不懂管教。这些留守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并没有引起在外父母的重视,使其长期成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自理能力差,品行不佳,性格孤僻内向,易走极端。

根据调查,留守少年中,有48%的学生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学生学习中等偏下。学习成绩差仅仅是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凸现的一个方面,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存在的较大问题。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一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狭隘孤傲,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学逃课,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危害社会。

二、 农村“留守少年”的应对策略

1. 转变观念,重视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这里不仅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而且也有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农村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就会有更好的教育,这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的价值体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点,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强调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少训斥。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身心健康快乐。

2. 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父母应常回家看看孩子,并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工具强化交流和沟通;利用书信和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孩子取得好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奖励;孩子做了错事,违反了纪律,要多分析,少训斥,促纠正……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让他们感到父母虽不在身边,心却在自己身上。惟其如此,才会使滴滴关爱之情如春风化雨,促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3. 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解决“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外出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给“留守少年”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进行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教育,对“留守少年”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比如说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近期有不少新的政策出台,以保障打工子弟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若有条件,家长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适龄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少年”的辍学率降到最低限度。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自X年启动XX水库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以来,在国家电网与X省(县)委、X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电网全体干部职工本着科学、拼搏、求实、创新、风险的精神,团结奋战、兢兢业业,基本完成了X水库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为了总结工作的经验,研究农村电网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电网的相关要求,现将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进行改造的地区是一个水库区,是一个山地地区。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船。交通的道路主要是“由水路到陆路、再由陆路到水路”。在水库区生活的农民主要以移民为主,靠水果种植为生。

按照电网的工作部署,执行电费座收制度抄表人员有3人,电费座收人员有1人,线路维护人员2人包括本人。本人主要负责维护电网的运行。供电线路长,10KV线路有电杆400多基,变电变压器有80多台。配电网络基础设施差且老化,07年受洪灾后公司一直未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受气候环境恶劣的影响故障率高,尤其是雷雨天气。同时,由于人员少,但又要保证供电的连续性,所以在休息的时间上偏少,双休日都不能够正常回家休息。另外,在保证了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我们还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区域内的3条10KV线路进行了彻底的砍青扫障工作;二是6至7月份对50多个台区的考核表及表箱进行了更换;三是8至11月份完成了对3千多户客户的计量表及表箱的更换工作。

二、勤勤恳恳,积极塑造敬业意识

水库电网改造工作是被动的,各类突发情况多,是一个风险高、难度较大的工作。为了确保安全、让电网改造工作出效益,除了严格遵循公司各项安全操作制度以外,我们还给自己立下了誓言“我们必须发扬“白加黑”的拼搏精神,增强信心,增添措施,方能不辜负领导的厚望,群众的期盼。”在繁忙的工作中,反复不定期进行电网情况分析、努力将电网改

造中的各项工作都做到井井有条。

三、服务至上,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期间,对水库区的农民实现了业务内全面的优质服务,良好的处理了农民报修、报警、业务咨询等各类问题。同时,与地方政府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明年计划根据现有人员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对人员工作岗位调整,实现业务强强联手,把营销生产分为内勤与外勤,使各项业务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明年计划

在明年的改造工作中,首先我们要调节内部的人员,内勤和外勤各3人,促使内网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其次,需要进一步的加大对上争取的力度,立足长远科学包装项目。始终坚持“政府为主导、供电部门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并在改造工作开展之前制定出符合实际、适度超前的电网改造升级规划,最后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搞好改造工作,从而让改造工作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在省(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县)供电公司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农村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5.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以河南省个别地区为例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离开年幼的孩子,远去他乡打工挣钱。一边父母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着贡献,另一边年幼的孩子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做着各种各样能够挣钱的工作。脏乱的工地上、整洁的街道旁、热闹的工厂里,处处可见他们身影。父母在繁华大都市里奔波,留守儿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这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极易产生学习、生活、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14亿左右的人口,其中就有50.32%是农村人。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高达79.7%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13%的孩子会被托付给亲戚或者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因人口流动,儿童不能与

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高达56.17%,这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一、监护问题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上学,学校也有一定的监护责任。

首先,就祖辈监护人来说,他们年事已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孙辈的监护上只注重其身体健康,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老人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没人辅导与督促,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学习势必有变差趋势。

其次,就亲友监护来说,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毕竟是别人的孩子,不敢打,不敢骂,更不敢多管。在教育方面更是能管则管,管不了则罢。

河南省信阳市的李店村,有一位姓郭的女士,夫妇俩都在外地,丈夫打工挣钱,郭女士给人做饭,一年也可以存几万块钱。他们的儿子小卓,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平桥二高,在他高二那年,一切都变了。上高中后,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又被寄养在二姨家,没人约束的他渐渐放纵自己,经常出去上网,还跟人打架,父母知道后当然是对他严厉地训斥。让他好好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小卓只提了一个要求:“只要妈妈回来,我保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父母以为是孩子任性的玩笑话,并未答应,以至孩子最后因跟人打架而被学校开除。一个天生聪慧的孩子,就这样荒废了。我们不能说这究竟该怪谁,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只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并不能说是真的对孩子好。

再次,就学校的监护来说,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若针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免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与家庭之间又缺乏沟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了就该老师来管,势必会导致监护责任无法落实。

祖辈、亲友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和逃学、辍学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大幅度下降,年满14周岁的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在如今义务教育普及的条件下,88%的在校率怎不让人叹息。

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加上农村的知识普及率低,一方面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年纪小,防护能力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排第二位。在广大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普遍,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安全无小事,万事需谨慎。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心理教育也尤为重要。

(一)缺乏关爱。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

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生活的压力得不到排解,遇到心理问题更难以得到及时的疏导。不仅极大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心理问题危害大、发现难,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5800万的留守儿童中,有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怎不叫人震惊,可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发现,努力规劝和给予慰藉。

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和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态,说到底,是他们缺少关怀,缺少爱。周口市郸城县的才源中学,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名叫段敬业。小段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常年不在家,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小年纪的他,脾气倔强,对人充满敌意,很聪明,却从不学习,唯一的爱好是爱接话,以引人关注。这无非是他觉得自己缺乏爱、缺乏关注的表现。不听话的孩子向来不招老师喜欢,他竟因此起了辍学的念头,原因很简单,他觉得班主任不管他,不关心他了。在学校跟人打了架,小段爸爸的电话里对他除了谩骂就是批评,所以,他有事只和妈妈说。

小段的经历,不免让人想要重新审视这些孩子。长时间亲情的缺失使这些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被抛弃的感觉,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

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这些留守儿童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跟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肢体表达,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老一辈的诸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些孩子想问题比较传统,说话方式甚至行为姿态都与祖辈极其相似。

河南省信阳市的刘女士,两个儿子都跟奶奶一起生活,大儿子上五年级,小儿子才三岁。邻居跟我说,平常要下地干活的时候,胡奶奶就把小孙子锁在房间里,所以,相比同龄人,小家伙儿总显得迟钝些,不像其他小朋友总是嚷着出去玩,只要奶奶不同意,他就可以安静地坐在家里。这么小的孩子,说话、行为、举止,都很像胡奶奶。在村子里像这样的孩子很多,乡亲们都称他们“小大人”。

在这些“小大人”身上,不免让人看到些许心酸。三岁的孩子,本是天真烂漫,无忧无忧的年纪,该活泼聪明才对。但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本是为了孩子,到头来,挣够了钱,却丢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村里的人们常说,城里的孩子生下来就聪明些,真的是这样吗?对于孩子的未来,朴实的农村人总是这种思想:孩子聪明就继续上学,不聪明就出去打工。而孩子的这种聪明,在家长眼中就只是以分数来衡量,并不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啊,城乡的贫富差距大,城乡的孩子也有差距,教育的差距,环境的差距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有差距。虽说时代进步了,但在农村,知识的普及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

祖辈们虽然见识多,生活经验足,但他们的思想较为保守,并不

利于留守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孩子相比其他同龄孩子的敏捷思维、创新意识等都稍逊一筹,他们往往反应稍迟钝,做事喜欢不紧不慢。这种环境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势必会束缚留守儿童的思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智力的发展。

6.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谋求发展,留守儿童也就成为了时代的`产物。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后患。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自制力差、父母辅导不够、缺乏关心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导致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严重缺失、不足。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习惯养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刚上学时,就被父母留在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身边,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亲友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从入学开始就缺乏行为习惯的有效指导,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知道来学校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知道上课该干什么,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他们上课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感受课堂幸福了。对于他们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任务,一种折磨,怎么谈得上幸福,更别说享受了。

2.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在很多临时监护人潜意识里,他们的责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学习就是随意发展,想学就靠自己,不想学也没人管。正是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渐渐发现学习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缺乏对上学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混日子,课堂上也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说话,做小动作,得过且过,这种思想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学习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课堂上专注学习,感受课堂的幸福。

3.学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不积极发言,不能大胆参与课堂活动。由于电脑、手机等现代设备的影响,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网络,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起,监护人对于学习的不重视,对于学生辅导不够,对于孩子的溺爱等等。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无法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幸福感体会的自然不够深刻,甚至无法明白课堂学习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监护人思想影响

在我接触的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里面,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学有什么,孩子天天来上学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表现怎么样,根本不关心。孩子表现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现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想买本书了,得到的是乱花钱的决断,孩子成绩不好了,告诉家长可能是一顿揍。久而久之,对于学习,孩子变得无所谓,好坏又如何,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只能徒增烦恼。课堂对于他们也就无所谓,熬过一日是一日,得过且过吧。长此以往,课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时沟通指导

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遇见问题,跟父母说不着,跟临时监护人又不知道怎么说。加之父母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临时监护人关心的更多的是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善交谈,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这这种种因素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积极表现自己,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幸福无从谈起。

3.课后辅导能力有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都是初中,小学文化,对于辅导孩子他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只是顺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字体潦草,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动脑筋思考,不主动问老师……一系列问题证明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辅导对于孩子寻求课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师方面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是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学习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上课多提问,对其做出适当评价,多多肯定、鼓励,有助于提升孩子课堂幸福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适当支持,慢慢不喜欢课堂,不爱学习。教师跟留守儿童的课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谈谈心、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拉进师生距离,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的老师,爱屋及乌,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体会到课堂幸福。但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是不够,有的教师一学期才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简单交流,这样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优秀的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性的及时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运用……这种种原因无不影响着孩子课堂幸福感的提升。当前教师队伍里,新教师有待提高,老教师部分存在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氛围引导不够及时,学生评价缺乏说服力等等,进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发展状况

(一)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调查发现, 大部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活泼、淳朴, 但仍然有部分儿童性格发展状况存在某些问题。

1.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 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独立自主, 很小时候就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 具有一定的责任心, 比同龄孩子更有担当感。

在调查中我们结识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李某, 十岁, 她常年与奶奶在苏北农村生活, 在我们调查的中午, 她还独自主动给我们准备午饭。并且能够独自一人照顾年迈的奶奶。同时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 有76%的留守儿童需要独自照顾年老的爷爷奶奶。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己需要被保护的年龄阶段离开了父母, 使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 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 苏北农村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 塑造出孩子日后的一切行为[2]。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对他们的管束, 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成长, 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又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 容易增加他们性格的不稳定性。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的客观条件下,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学校和社会更要关注他们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对一名留守儿童来说, 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能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得到补充, 就能避免性格方面问题的出现。

(二)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心理状况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性格有很多种,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由于生长环境的千差万别, 没有两个人的性格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依据心理学的性格分类理论, 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状况进行了调查。

1. 从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 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外向型和内向型状况。

调查问卷第五题:你是否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 不喜欢见陌生人?有63.53%的选择了“是”。可见父母的离开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让他们开始不那么自信, 总是独来独往, 因为长期一个人, 让他们开始把自己的内心锁起来, 不愿意见陌生人, 喜欢自己一个人待在某个角落。这样长期的孤独感让他们不善于交际,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

2. 从个体独立性程度, 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独立型和顺从型状况。

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思考, 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顺从型的人, 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常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 应变能力较差。问卷中第七题:你是否在意老师同学或他人的看法?有64.12%的同学选择了“很在意”, 再结合我们和他们的一些口头交流, 发现他们容易看人脸色讲话。当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时, 他们很容易受到我们的影响, 觉得我们的肯定是正确的。长期的独处使他们渐渐地选择观察别人的反应做出相应的答复, 由此看来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属于顺从型。但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也有部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有相当强的主见, 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话做出判断及自己的答复, 独立自主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但这种主见较强的儿童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只有19%。

3. 从社会生活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 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经济型状况。

从我们在苏北五个市的走访情况来看,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理想所以选择外出打工, 常年生活的拮据让留守儿童学会了勤俭节约, 家庭环境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来他们大多属于经济型。

4. 从人际关系, 调查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的情绪状况。

儿童的情绪一般分为A、B、C、D、E五类。A型, 性格情绪稳定, 社会适应性及向性均衡, 但智力表现一般, 主观能动性一般, 交际能力较弱;B型, 性格具有外向性的特点, 情绪不稳定, 社会适应性较差, 遇事急躁, 人际关系不融洽;C型, 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 情绪稳定, 社会适应性良好, 但在一般情况下表现被动;D型, 性格具有外向性特点, 社会适应性良好或一般, 人际关系较好, 有组织能力;E型, 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 情绪不稳定, 社会适应性较差或一般, 不善交际, 但往往善于独立思考, 有钻研性。

调查问卷第三题是询问他们的朋友多不多?其中, 54.12%的同学选择了很少, 24.71%的同学选择了一般, 结合我们和他们的聊天过程, 认为他们大多属于C型, 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在家庭方面觉得有缺陷, 由此引发的自卑导致了他们性格的内向性。但是在访谈中, 我们感到长期的独立生活让他们具有了较强的独自生存能力。另外, 调查发现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的情绪属于B型, 他们性格偏激, 和他们聊天时会觉得不怀好意, 缺乏信任感, 说到敏感话题会突然变得十分暴躁, 甚至拒绝我们的调查。

二、苏北留守儿童性格现状的产生原因

(一) 家庭教育功能的失效

这些留守儿童对于家庭的归属感较其他儿童而言较为强烈, 这种归属感更多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而父母长期外出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情感交流, 久而久之造成亲子关系失衡、父母亲的榜样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从而造成他们的性格发展异于其他儿童。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 生活中的烦恼无人倾诉, 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 在这种长期影响下形成孤独感和失落感, 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相当重要。长时间的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对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祖父母教育由于时代的不同教育方式也会有差异, 调查发现祖父母都有溺爱孩子的现象,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 父母的陪伴式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当今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 家庭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得一些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 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 选择外出打工, 使得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里长大, 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导致农村没有诸如少年宫这样的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场所。

(三) 农村学校教育的不足

问卷中第六题:你是否在学校接受过心理辅导?其中88.24%的同学选择了“没有”, 可见学校对学生的性格发展并不重视, 在了解学生的情况, 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 法规环境的保护作用缺失

由于尚未建立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农村留守儿童, 导致他们在留守农村的学习、生活中不易得到相应的保护。

三、苏北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解决措施

根据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的原因的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 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及留守儿童自身之间的协调合作, 共同努力。

(一) 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有待改变

监护人对儿童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监护人的方方面面对儿童性格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要想引导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 首先要使监护人有正确的教育方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往往注重他们物质方面的需求, 而轻视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 因此与儿童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 尤其在隔代教育中这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 我们建议多渠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 普及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可以借助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和讲解。学校方面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讲座普及相关知识,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派相关人员进行走访, 以纠正落后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二) 尽快分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根本是解决儿童的留守问题, 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出台政策, 鼓励打工人员把孩子带到打工所在地上学, 特别是要通过立法, 使打工人员子女与打工人员工作地儿童一样, 具有就近进入学校学习的基本权利, 并严格规定任何学校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打工人员子女的择校费, 必要时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优惠入学, 譬如减免一些费用, 以减轻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压力, 对他们对城市的巨大贡献给予应有的回报。儿童跟随父母生活有利于二者之间的交流, 更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难题, 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所以社会各界应当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三) 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作用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环境因素仅仅是影响他们的客观因素, 要想留守儿童真正形成健康的性格, 重要的是鼓励儿童自身努力。要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引导儿童积极地思考问题, 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5.

8.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也在呈递增的发展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及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一亿,并且规模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在家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深入了解农民工留守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寻求改善教育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及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总人口数为4339.13万人,0~14岁的儿童为1009.28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3.26%。城镇的儿童总数分别为3,903,897人,农村的儿童总数为6,188,907人。全省留守儿童数为2,234,160人,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6.1%,占全省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

本文是建立在江西省妇联对江西省赣州、吉安、九江、南昌、萍乡、上饶、新余和鹰潭八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临时监护人的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共发放5200份,回收5009份,回收率96.3%,其中223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786份,有效率95.6%。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问卷共发放4800份,回收4221份,回收率87.9%,其中210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011份,有效率95.1%。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共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276份,回收率89.1%,其中105份因回答不完整或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4105份,有效率96.0%。

此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5~17岁之间。小学学龄阶段(5~13岁)3224名,占67.4%;初中学龄阶段(14~17岁)1298名,占27.1%;其中有264名中小学生没有填写此项,占5.5%。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情况

有3630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是一起外出务工,占调查总数的75.8%;父亲外出占15.3%;母亲外出仅占7.9%。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务工后,孩子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最高,为66.9%;与亲戚等人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别人家里,占25.7%;还有5.7%的是自己生活的。

留守儿童生活费每年在2000元以下有2391人,占59.6%;2000~5000元有1395人,占34.8%;而每年生活费在5000元以上的有193人,仅占4.8%。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年的生活费都包括了生活、购买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品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有3255名留守儿童觉得平时在学习上是有困难的,占68.0%,;有1515人觉得没有困难,占31.7%。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人数不多,为387人,只占到8.1%;处于“中上游”的为1779人,占37.2%;成绩“一般”的为1984人,占41.5%;“不太好”的人数为623人,占13.0%。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和“自己解决” 的占到调查总数的半数之多,占59.9%。其中“求助老师”的为1003人,占21.0%;“自己解决”的为1860人,占38.9%。有898人会“求助同学”,占18.8%;还有744人会“求助亲戚”,占15.5%。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情况

有2789名农村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数为478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人数为1508人,占总数的31.5%。

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2500名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占总数的52.2%;“有点担心”为1913人,占总数的40.0%;有345人并不担心,占总数的7.2%。

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相处时,有1720人感到“愉快”,占总数的35.9%;有549人感到“不愉快”,占总数的11.5%;有2350人感到“有时候不愉快”,占总数的49.1%;还有139人没有发表意见,占2.9%。

留守儿童在和临时监护人发生冲突时,有2675名留守儿童选择“闷不吭声”,占总数的55.9%;“向父母诉苦”的有911名,占19.0%;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有804人,占16.8%;有329人会选择“吵架”,占总数的6.9%。

(五)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务工的态度

在父母外出务工的问题上,有2403名农村留守儿童并“不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调查总数的50.2%;有1338名 “同意”父母外出打工,占28.0%;其中有747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数的15.6%。

有2542人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去外地,占总数的53.1%;回答“不想”的为1199人,占总数的25.1%;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为1016人,占总数的21.2%。

三、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及其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亲情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生活上造成的影响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占到调查总数的75.8%,有52.5%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两次的占40.5%,多年未回家的为2.1%。父母都在外务工,对留守子女生活方面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的;他们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次,很多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上造成的影响

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是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且成绩大部分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虽然,身在农村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有1.1%的父母是文盲;有20.6%的父母是小学文化程度,有59.8%的父母是中学文化程度,还有14.2%的父母是有着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是,相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他们在学习上还是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导的。留守儿童的祖辈大部分都是文盲,并不能给他们进行辅导,有44.9%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问问孩子们作业完成的情况而已。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诸如“担忧父母在外不舍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骗”“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担忧父母会为了钱而不去看病”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由此而影响到学习,长期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所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站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站在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1. 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强自身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留在家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家庭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表现在管理方无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绝管理。由于祖辈们自身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校方面

1. 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我们知道,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孩子,他们在心理方面承受了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建议学校要专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正确的引导。

2. 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教育部门应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 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多种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三)政府方面

1.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在农村引进企业,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如此,他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将子女留守在家中了。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将相关政策的内容落到实处。政府可以建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在住宿、饮食、娱乐、安全等方面能够给予孩子细心的照料,学校老师要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了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 ,(9).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西统计信息网(www.jxstj.gov.cn).2007-03-31.

*本文数据来源于江西省妇联2007年3月对江西省8区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后所得,作者参与了数据的录入、整理、分析过程,同时对一万多份问卷的开放性问题进行了整理。

上一篇:林权流转补充协议下一篇:电工学第7版上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