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位置教学反思(精选7篇)
1.五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先从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开始的。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认识那是第一列的基础,也是学生经常发生混淆的地方。因此我在导入时设计了学生介绍第一排同学给我认识的环节。通过学生用方位词向我介绍同学,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加强了观察角度的认识。事实证明,我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对学生认识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本节课又通过让学生看军营情境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说出小强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小强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叙述准确了,又显得太罗嗦。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实物图,然后通过电脑演示了有实物图到点子图的过程。最后我把点子图的各个点用横线和竖线连接起来,然后点子图的各个点逐渐缩小,直到缩到与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一样大为止。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亲身感知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的变化过程,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在教学中我应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在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谈论,学生找到了许多中简单表示第3列第2行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适时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了数对表示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简洁性。
5、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了“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思想。在导入部分我先从班级内的第一排学生开始,然后引导出了军训中的情景图,从而引起了新知识的探讨过程。最后我设计了寻找班级的数对以及猜一猜的文字游戏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通过实际的教学,我认为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还存在着以下几点缺憾:
1、讲完课后总觉的有些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
2、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自由活动不够充分。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又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留下自己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时间。
3、过于依赖课件,在讲到十几分钟的时候,电脑突然死机使我有些措手不及,上课的思路有些乱了。在处理这个突发事件时,我处理的也有些不当。当时我还没有介绍点子图我不应该叫学生到点子图中找小强的位置。当时我在黑板上已经总结出了“第3列,第2行”,如果这个时候叫学生直接讨论“第3列,第2行”表示方法我想效果会更好,而且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一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没有终止,我不停地思考着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考虑着我教学的得与失。我始终坚持着教数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已记住一些知识为目的。知识的探索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赖,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
2.五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篇二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3.“位置”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
教材简析:
“位置”属于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在新教材中由六年级上册移至五年级上册。本单元的编排是在一年级上册的“位置”单元,学生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6个方位确定位置,简单描述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单元,学生学习了用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词语来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已经积累的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进一步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传播数学文化,也为六年级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在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他们自主性强,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问题,具备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还只是初步体会,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对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存有困难。基于上述情况,我在设计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本中的平面情境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情境题,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并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分散本课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所在位置,并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整理等方法,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2.通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亲身经历,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用数对表示平面中物体位置的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3.结合情境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发现有序思考对于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和合理性,渗透“数形结合”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感悟数对与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和发现同行或同列数对的特点以及位置关系上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设想: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是构建这节课的主要指导思想。“位置”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更容易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从学生爱探究问题的特点入手,给学生制造矛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感受有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密切关系。然后从实际活动的情境中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记录,从而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最后再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数对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感受用数对解决问题的简洁、合理、准确的特性。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为下节课和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生活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我们召开家长会,那么今天回家你打算怎么告诉家长你在班级的位置呢?
(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2.适时提问。
师:有了同学们这么翔实的介绍,家长们都能很快找到你们的位置,像这样的描述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吗?
生:语言啰嗦,描述不清晰,家长容易找错位置……
3.引出课题。
师:看来,优点很多,不足也不少啊!那我们还得研究一个更合理、更简洁记录自己位置的方法告诉家长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家长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语言描述可以确定位置。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能更好地描述位置,需要更简洁、合理的表示形式,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从而引出课题。】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描述位置,认识确定行和列一般规则
1.观察描述。
师: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吗?
生: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2.思考记录。
师:你们描述得可真好,既简洁又清晰,那你们能用同样简洁的数学方式把描述记录下来吗?
(生自由记录。)
(要求:把一张A4纸对折,上半张写学生名字,下半张记录。)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寻找两种记录方法,一种行在前,列在后;一种列在前,行在后。每种方法找2~3位学生。)
3.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根据同学们的记录,猜猜他是谁。
(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让其他同学猜,请被猜到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怎么会有猜对的还有猜错的情况呢?
生:记录要求不统一,记录位置的方法不统一。
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不统一的地方。
生:记录的方式不统一,数的方向不统一。
4.解决问题。
师:如果家长拿着这样的记录能找到你的位置吗?那什么样的记录才能让家长一下就能找到你的位置呢?你有什么办法。endprint
生:统一行、列,统一数的方向,统一记录方法。
师:那你们就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统一成什么样的最科学。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展开讨论,生讨论后汇报。概括出有序、简洁、合理的记录方法。教师可以适时引导。)
5.课中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在描述某位同学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前往后数第几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通常,我们会从左往右数第几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记录时常常会把列写在前面,行写在后面。按照刚刚我们总结出的记录方法来试着记录这位同学的位置就是( 2 ,3 )。(2,3)意思就是…… 读作:2、3。
6.课中小练。
师:孩子们,那你能用刚才我们掌握的方法记录一下自己的所在位置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位置。)
师:孩子们,这位同学位置可以记录为……
生:(2,2)。
师:两个都是2,意思相同吗?
生:不同,第一个2是第二列的意思,第二个2是第二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渗透研究问题方法,并在学习中感受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会数对的记录方式具有简洁性、合理性。】
(二)由具体情境到抽象图形,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
1.情境过渡。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记录,家长很容易在班级找到你的位置,如果我们再给家长这样一幅图,就会更清晰地展现你的位置。(把班级的座位图制成PPT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
师:从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找到了。)如果图上再有些数据帮助我们找自己的位置是不是更方便?请你们动手把它们填上,让图变得更完整、清晰。
(生拿出学习单,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的记录方法。)
3.巩固方法。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描述一个除了自己之外的位置,请被描述位置的同学迅速起来,看看谁的反应既快又准。做对的同学立刻重复前面同学的做法,好吗?
4. 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的研究正是300多年前法国科学巨匠笛卡尔在研究直角坐标系时经历的研究过程。他在生活中特别善于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老师也希望大家像他一样做生活中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由具体情境中数对,转化为抽象图形中的数对,让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将图形补充完整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师适时地传播数学文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价值。】
(三)结合平面图,提出问题,体会一一对应关系
1. 提出问题。
师:结合平面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例: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说说他们是谁?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发现问题。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既不在一行也不在一列,所以数对中没有相同的数字。
师: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3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在同一行,所以在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是相同的。
师:(追问)意思相同吗?
师: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在同一列,所以在数对中的第1个数字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个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个数对的第一数字或第二数字相同,会引起数对表示位置的特殊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
2.练习五第5题。
(1)理解题意,介绍国际象棋。
(2)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
(3)集体完成第(1)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棋子并描述它在棋盘上的位置,体会数对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4)独立完成第(2)问,标出棋子移动后的位置,然后集体反馈交流。
四、课堂延伸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像这样用数对确定位置的?
生1:地图上规定了经度和纬度,每个位置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了。
生2:刚刚我们做的练习五第5题中国际象棋每个位置也可以用数对表示,我还知道围棋上也是这样。endprint
师:国庆广场上十万学生的表演,确定每个学生的位置,用的就是——
师:机票上你能找到隐藏的数对吗?
师:数独游戏,描述每个方格的位置,用的还是——看来,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还真有很多啊!
五、课堂总结
师:孩子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交流的?
师:难怪有人说,数学其实就是规则下的游戏。你们觉得呢?好,感谢各位同学的共同探究,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更多既好玩又有用的数对!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谈起这节课,我就不由地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是呀,只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给孩子创造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用“如果明天我们召开家长会,那么今天回家你打算怎么告诉家长你在班级的位置呢”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再用“怎么会有猜对的还有猜错的情况呢”给学生的学习制造矛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段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局促,没有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欲望,那整个学习的氛围将被破坏,就将变成为了探索而探索,为了研究而研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记录位置的方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感受数学中数对的简洁性、合理性。针对这一情况,在学生探究统一行、列的规则的过程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研究、总结、概括。这样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如果本课由教师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按教材的要求去记录、学习,显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重要, 于是我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组织汇报中我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他们讨论不同记录方法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利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总结最简洁、合理的办法。
数对与位置对应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要把生活情境转换成抽象的图形、数据,并从图形、数据的比较中发现相同数据间存在的特殊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规律。让学生明白规律总是客观存在的,要发现规律就要细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4.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四
一、重“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座位号,给学生明确了从教室门口的一组为第1组,依次是第2组、第3组……让学生根据纸条上的第几组第几个去寻找自己新的座位。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能很快地找到新座位,有两三个学生找得很慢,甚至找不到座位,原因是我给他的座位号上只明确了第几组,没明确第几个或只明确了第几个,没明确第几组,甚至第几组第几个都没明确,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原来生活中蕴藏着数学知识,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确定位置,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通过设计障碍,让学生经历曲折寻找座位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验到确定位置的必备要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激发学习数学的需要,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注重“活动性”
5.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五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让学生自主表示×××在教室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表示位置的多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透过汇报时的比较和甑别,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究竟那种方法是最准确又简单扼要的呢?自然过滤到一齐来学习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在学习时,我让学生带给经历知识再构建的具有必须挑战性的问题,并留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同时,安排“说数对,找同学”或“说同学,写数对”的形式,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中,既加深了对数对的认识,又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多维性。从而引入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又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我立刻提出让用数对(3,5)和(5,3)表示相应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数对,找出共同点,明确数对在写法上不能够把括号中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出示数对(5,5),让学生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好处。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潜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
存在的不足:
1、在课初学生说位置的时候,学生说法不一,如果抓住就是因为表示位置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为我们带来不便,所以才要约定俗成,有统一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就让学生更加明确我们要学习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了。
2、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学生在课始表达自己的位置时,学生都是说“我在第几组第几个”,我没有再引导到列和行,确定位置的两要素:组和个(列和行)。
6.一年级《认位置》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通过不停的强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写字的手是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加深学生对右边的印象。
在学生说的时候,一定让学生用“在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要求一定要说完整。之后再让另一个学生反过来说,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然,说出图中的前后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加深记忆,我请班上的几位学生分别指出自己的左手边的`同学是谁、右手边的同学是谁。这样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在课的结束时,我给学生画了一个图“左←?→右”,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让学生新学会“左”、“右”两个字,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在练习中也可以认识并运用到这两个字。
7.数学五个环节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1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对这五个教学环节正常教学还不够,还要对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反思教学。
一、课前备课预习中进行反思
1. 课预习中进行反思。(1)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或预习目标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完成什么,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便于学生的操作。只有在明确的预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有可能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在自己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预习有利于学生弄清定义、例题、公式、性质等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与质疑听课,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学生进行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及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任务是:①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③预习时要做到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学习的内容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2.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自我理解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以一种参考提示性的形式出现,给教师与学生展示多样化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资料。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应立于教材之上,而不应被教材所束缚。故在备课过程中的反思是对教材的反思,是对学生学习情况预设的反思。对教材的反思可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中。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对于“上课”这一环节的反思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及时反思,就是对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的及时应变。及时反思讲求的是时效性,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解题灵感或证明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也从侧面不断地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最终形成自己的合理思维方式。二是深度反思,这是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的全方位反思。而深度反思是为今后再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方法,为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做铺垫。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检验,是学生对当日课堂掌握情况的反馈和对新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作业的反思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业内容的选择反思,二是对学生作业错误的反思。作业内容应关注量和质两方面,作业题量上做到少而精,选择兼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发展性的作业。由于作业性质的不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这样就做到作业分层,还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个性化的作业,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积极完成作业。而要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必须是跳进题海的那个人,参阅大量的参考书籍是一个好方法。有了精心设计的作业,那么对于学生的错题反馈就能更深层地反应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便于双方的改进。在初中阶段的几何论证学习中,学生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不思考,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反思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中进行反思
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所要的时间和理解的深度也不同,个别的辅导就成为必须。辅导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就是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找到适应学生的方法加以教学,而不同个体的辅导过程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个案。
五、数学教学评价中进行反思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做出评价,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年级位置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10-15
五年级数学位置11-29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07-17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12-1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确定位置》名师教案11-30
《位置二》教学反思07-07
认位置教学反思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