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2024-10-05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10篇)

1.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一

附录一: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新疆人民的抗日斗争、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理解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3)新疆虽然不是抗战的前线,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各族人民积极参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明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把新疆当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本教案专门针对双语班学生而设计,不需要挖掘过深,重点是通过结合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新疆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新疆人民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老照片,直观面对日本的暴行。提问:这是那次战争?你对这场战争了解多少?(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看书找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日本侵华的原因、时间、过程。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二、日本侵华的过程:

1894——1895年甲午战争侵占台湾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 1932年“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三、全民族的抗战

1.两个政党的领导:“七七事变”之前通过“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蒋介石已经同意“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吸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所以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全民族抗战。2.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3.两条路线:国民党领导的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和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4全民族的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共赴国难,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洪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最广泛动员与参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5.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面对日本的侵略新疆虽然远离战场,但新疆各族人民并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积极参与爱国救亡的活动,将新疆变成了支援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变成了沟通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重要渠道。《新疆日报》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四日发表电文:“我们新疆虽然因为地方处得偏远一点。但这里十四个民族的四百万同胞,是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你们,而亦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于后方的抗战建国工作,新疆同胞都懂得,中国只有抗战胜利了,才能有个人的胜利。因此他们正在准备着一切贡献抗战。”

(1)新疆人民积极捐款捐物

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地为内地捐款捐物。新疆政府用民众所捐巨额款项购买飞机,新疆用这种方法先后为抗战捐献国防飞机一百五十四架。(2)为抗日前线运送军用物资

作为抗日战争期间唯一的陆上交通线,新疆将苏联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战场。这是抗战交通线中开放时间长,运送物资最大的一条血液线。抗战以来,这条线运送苏联援华物资约6000多吨,985架飞机, 82辆坦克, 1300门大炮, 14000多挺机枪以及弹药、设备和装备,其他各种配件更是不计其数。后来所新开通的印新驿运线,条件更为艰苦,途中需经过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新疆少数民族为了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确保物资的安全运送,所作出的贡献可想而知。

(3)中国共产党培养特种兵的军事基地。

中国共产党把新疆当做战时培养特种兵的后方基地,培养的这些军人回到战场上,为抗战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新疆的这段历史完全说明,自古以来新疆并不是隔绝于内地的独立国家。尤其是近代新疆各族民众保家卫国的热情更说明,新疆各族人民的血液中是奔腾着爱国主义的因子的,只要条件成熟,这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毫不逊色于内地民族的。这些历史都说明,极端暴力恐怖分子企图将新疆与内地割裂,企图歪曲历史的宣传都是纯属欺骗。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展示材料,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后回答:(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小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百年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是因为这是一场发动全民族参与其中的全民族抗战。而新疆作为战争的大后方也做出了新疆人民自己的贡献,是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是值得我们新疆各族人民骄傲的,也证明了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是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没有统一就没有今天安定的生活,没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就没有幸福美好的今天。

2.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直接原因;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造成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的程度。但是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的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不屈的民族魂,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法学法:资料分析法 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现今中日关系的焦点是什么? 生:略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主岛图片

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由来已久,中国近代历史就可证明。

同学们在七年级语文里学过《我的本命年》这一课,知道了天干地支纪年法,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天干地支纪年的哪一年吗? 生:略

师:今年是甲午年,在120年前的那年,日本就曾发动了一起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场硝烟弥漫,充满悲情的甲午中日战争。

新课教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皇御笔信》(1867年)和“大陆政策” 师:从《天皇御笔信》(1867年)你能看出日本的什么想法? 生:略 师:《天皇御笔信》能充分反映日本想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日本的“大陆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其实现野心的重要一步,为此日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准备,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和另一材料,并提出问题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生:略 师:见课件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师: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乱事平定后,日本拒绝撤兵,丰岛海面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袭,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规模最大的是平壤战役,战初,双方兵力旗鼓相当。由于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清军大败告终。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战役结束仅三天,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黄海战役爆发。

随后,日军发动对辽东半岛的战役,日军花园口登陆,很快就占领了大连和旅顺。不久,日军在日舰掩护下在荣成岛登陆,占领威海卫城后,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见课件)多媒体出示“议一议”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中日两国对待此次战争的态度对比》和《黄海海战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请同学思考: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略 师:见课件

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多媒体出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回答内容后,展示其影响,请同学们找找看哪些内容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和《时局图》 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四、战后余波:还辽事件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师:请哪们同学简单叙述一下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阅读《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关史料并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都与哪一事件有关?

2、三军败绩指的是发生在哪年的什么战争?

3、根据材料,“三军败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得到什么教训?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略 师:见课件

课堂小结:见课件 当堂训练: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目的

2、直接原因(借口)

二、过程

1、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4、辽东战役

5、威海卫战役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人物

2、内容

3、影响

四、战后余波

1、三国干涉还辽

3.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三

10历史班 黄喜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内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4.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四

主备人 胡学琴

授课人

时间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角度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点: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

1、三民主义是如何实践的?结局如何?

2、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3、新三民主义的概况?

4、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5﹑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指导辛亥革命

在“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历史必修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军事成功。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实质: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3)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为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原因:(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80页的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历史必修3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反对民族压主义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推翻君主专主义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认识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联共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①不反帝→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普遍平等的民权关注工农扶助联俄农工 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纲领4﹑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革命纲领相比,新三民主义缺少的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社会主义。

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新旧三民主义的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②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③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④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不同点:

①内容不同:

a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新”在反帝

b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在强调了普遍平等的民权;

c在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在扶助农工

历史必修3 ②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

【合作探究】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合作探究】3: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什么?(1)学习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学习其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学习其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4)学习其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练习:创新课堂 纠错释疑 拓展延伸

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答案要点提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是,它仍然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本质不同。

板书设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民主共和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4、意义

5.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五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马关条约》内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3)通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腐败是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提问:亚细亚的孤儿是谁?她是在什么战争后被侵占的?

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师:出示材料: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师:出示材料(日本大陆政策演示地图)

生:(观看后并作答)

师: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反映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一些列行动。

师:出示图表,日本军费预算的变化反映什么现象?

生:(阅读并作答)

师:除此之外日本还作了哪些准备?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因此这场中日战争并非像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的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而是„

生:蓄谋已久

师总结: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叫嚣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1887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征讨清国策》,即侵略中国的战争计划。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日本已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

师:此时的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邀请中国派兵“代平内乱”,而日本以保护侨民等为由乘机出兵朝鲜。平息起义后日本不但不撤兵,反而增兵,并在1894年7月挑起战争。

师:下面是一段反映甲午战争的视频,边看,边思考①这里提到了哪几次战役?②李鸿章的态度怎样?③甲午战争中列强是否看好日本?

学生回答(略)

师:出示甲午战争形势图,在平壤战役中清军总兵左宝贵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北洋水师官兵不畏强敌,尤其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军舰中弹船身倾斜的情况下,毅然下令向敌人吉野号冲去,准备同归于尽。反映了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精神。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报”,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生:使中国失去了黄海、渤海制海权。

师:此时的战火已烧到的中国家园,国人应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保家为国。但是掌握实权最高统治者还想着她的六十大寿,一批官员还在拍马迎合。完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日军在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而此时的北京紫禁城却热闹非凡,歌舞升平。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生:(看图,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可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签约。割地

师: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出了一个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的回答的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打肿脸充胖子,厚颜无耻。

生:(阅读教材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

师:(引导学生回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1885正式划为单一行省,割一个省这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

生: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师:材料反映什么情况?

生:(阅读后回答)

师:确实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在日本统治的五十年中,台湾人民始终未停止过反日斗争。

师:辽东半岛在俄等国干涉下归还中国了,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后作答)

师:辽东半岛最后归还中国,但中国出了3000万两“赎辽费”。

师: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回想以往条约赔款数目。

生:(思考并回答)

师:2亿3千两白银,日本也没想到会赔这么多钱,相当于日本几年的财政收入,日本人可以拿笔钱来干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一直说上有天堂,(学生接),从南宋开始经济中心就南移,苏、杭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生:学生观察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图

师: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和以往有和不同

生:(根据地图演示回答)

师:允许在通商口岸开工厂,这也是以往条约所没有的,此后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方式由倾销商品转变为输出资本。

师: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生:总结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师: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最后签定了《马关条约》。我们一直说以史为鉴,那么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哪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A学生回答较踊跃

师:同学们提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说明大家很有想法,有的可以作为课题去研究一下,但中国为什么失败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B没有回答师:偌大的中国输给了一个蕞尔小国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师:清朝输得如此惨重,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来重温当时两国的最高层领导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观看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百姓在捐款)师:为什么捐款?(筹钱购买吉野号。)有个小女孩回到家,看到父亲在喝酒,她劝父亲不要喝酒,父亲告诉女孩,他已捐过款了,但女孩说她也要为购买吉野尽一份力,哪怕只够买一个螺母。

师:再出示材料“日本国为跟大清的北洋水师作战,欲从西欧国家购买先进的战舰,但是日本国力在当时仍然有限,„„明治天皇于是下诏令,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约的钱用来捐给国家买军舰.明治天皇的举动传染般地感动了全日本的民众,„„全国民众自发集结捐款,节衣缩食,资助国家购买最先进的军舰以战胜大清水师.”

——

刘涛《中国崛起策系列》

师:根据视频和材料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日本人

(节俭

责任

自律„)

师:再来看看大清的统治者们在干吗?

生:(看慈禧用膳图)

师:看到这张图,你脑中马上会冒出哪些词语?(奢侈,腐败

满汗全席)

师:请同学把书翻到21页,把小字倒数第三行读一下。(借办洋务之机而贪污挪用公款、中饱私囊的现象,比比皆是„„)(贪婪

私心)

师:何等鲜明的反差,一边是踊跃捐款,节衣缩食,一边是铺张浪费,贪污成风。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清朝就是在这样腐败的吏治下败下阵了,清朝的历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当然不允许历史重演。

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惩治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要政治任务。

师:既然关系到党的存亡,关系到国家兴亡。反腐倡廉刻不容缓。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自身能做些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天下兴亡,下一句是什么?(匹夫有责)

6.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六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

(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结]

[作业]

7.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感知历史: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义和团运动

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时间:1898年——1900年 口号:“扶清灭洋”

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 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有关经过。经过: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奋勇抵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八国联军在7月中旬攻占天津,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结果:这次战争以清政府的再次失败而结束。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签订:

1901年9月,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

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反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4拓展总结:

鸦片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本课小结:

进入20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在积极的探求救国之路。

四、作业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主要条约。

五、板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攻占天津到侵占北京 《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内容:经济上,赔款4.5亿两白银 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许驻兵 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8.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八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谈观感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把印象最深的一幕叙述出来,并谈谈感想,彼此进行交流。

9.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九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历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1、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长距离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教师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启发学生议论:这项比赛的设立,有什么历史作用? 让人们永远尊敬爱国英雄,自觉培养高尚情操。今天,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人们通过这项赛事,把战争的碰撞与冲突变成和平的体育竞争,既加强了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渗透。

二、师生双边互动学习新课内容:

(一)、希波战争:

1、出示课件《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全盛版图》,学生识图,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它曾包括哪些地区?

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它已经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西至埃及和色雷斯,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

2、指导学生观看课件、教材内容,归纳希波战争中,波斯对希腊共发动过几次战争?结果如何?

三次战争。斯巴达和雅典不屈,在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岛等地英勇抗击,取得最终的胜利。

3、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概括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4、思考、讨论: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指导学生从政治、军事、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等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来思考)

归纳总结:希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希腊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抵抗侵略的战争,这样就促使希腊内部各城邦紧密团结。

这场战争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与压迫,客观上导致不同文明的交流。而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也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曾一度辉煌的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这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后来居上,开始强大起来。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演示课件,出示亚历山大大帝的铜像,了解亚历山大大帝。指导学生看图并阅读教材,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

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然后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在伊苏斯大败波斯,接着占领埃及,在埃及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紧接着回师亚洲,攻占巴比伦等城市,灭了波斯。后来,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时,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无功而返;进军印度河流域,又遭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加上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返回巴比伦。此后,亚历山大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理解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过程中,提出的“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的含义。

3、出示《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和《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地图》等图片,想一想,讨论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层设问启发)① 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②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教师进一步补充介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成果。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代”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出示图片,介绍罗马共和国的著名领袖凯撒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

2、演示课件中“罗马的扩张”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扩张历程和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

凭借雄厚的国力,从屋大维以来,罗马帝国用刀剑开拓了辽阔的疆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也成为它的内湖。帝国建立之初,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成为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3、运用本课提供的地图、插图、英文谚语、自由阅读卡等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有效历史信息。(教师分层设问,学生在书上作标注。)(1)、时间: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2)、原因:战争停止、统治政策加强:

(3)、表现: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4、组织学生朗读在古罗马非常有名的谚语。探究: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心态。

5、分组讨论:怎样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采用一分为二法)

暴力征服造成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道路建筑、拉丁文字、基督教会、罗马法律等。

6、活动探究:

罗马帝国除了与北欧、印度有往来,还与当时亚洲的哪个国家有往来?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

人类文明的传递。

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课后习题

1.现代奥运会中来源于古代世界的战争的一项比赛项目是什么? 2.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4.理解“身在罗马,就象罗马人一样行事”、“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谚语的含义。5.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被罗马帝国所取代的时间?

板书

一、希波战争

1、背景:波斯帝国的扩张

2、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结果:希腊军民战胜波斯侵略军,取得胜利。

二、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马其顿的强大和扩张

2、经过: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远达印度。

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10.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掌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731细菌战中犯下的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南京大屠杀。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归纳整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述导课

二、教学新课

1、快速地阅读教材, 画一画在整个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过哪些滔天罪行?简要说说南京大屠杀。

2、日军什么时候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多久时间的大屠杀?

3、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采用了哪些手段?总共杀害我无辜同胞多少人

4、这次屠杀有什么特点?从史实中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什么本性?

三、小结归纳: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但是现在的日本政府并没有深刻反省这段历史,没有真诚地向受害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道歉,反而政府官员一再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新修订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竟声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说说你的感想和理由。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三)拓展延伸

有一次,一个长期在日本公司工作的中国女青年陪同一位40多岁的日本人去南京出差,离火车开车还有两个多小时,她建议是否是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看看,他同意了。他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非常仔细认真地看了所有的文字、照片、实物,包括那累累白骨„„ 思考:

1.他们看到的场景发生在何时?那累累白骨本应该是多少鲜活的生命? 2.这位日本人看到的他的同胞当年的暴行有哪些?这些暴行在南京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位日本人看完以后,沉默良久,中国人问他:有什么感想?他缓缓地说„„ 3.如果他是一位右翼分子,他会说什么?如果他不是,会怎么说? 4.中国人听了,很有感慨„„她会有什么感慨?

5、这些暴行是在什么战争中发生的?

6、用活人做实验的是日军哪个部队?首领是谁?驻扎在我国哪个城市?

上一篇:有内涵的微信昵称20下一篇:我的班主任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