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2024-08-28

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共14篇)

1.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语文抒情类文章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马矿新区小学刘琪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主导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难,对学生的提问如果见解独到,教师要热情鼓励,对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许学生保留,求同存异,教师要以同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在甘老师的《鸟是树的花朵》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用自己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把这种体会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课堂是学生的,而老师只是在穿针引线,引领着学生去探求知识。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精心设问,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特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与无奈。在《鸟是树的花朵》这一课中,教师提出发散性的问题“鸟是树的什么样的花朵”,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探求的空间。教师不局限学生的思维,也不是给学生设好“圈套”,而是以学生的感悟为感悟,教师只是以适时的点拨而促使学生的提升。

三、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教师适当的语言煽情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两节课,都在课上适时使用了多媒体,而就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我的母亲》一课,在课前用一些母亲的图片来导入,力求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心中燃起那份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在情感上贴近文中的内容,但所选图片都是年轻的妈妈,如果能选取一些各个年龄段的妈妈的图片,包括年近古稀的没有牙齿,白发苍苍的母亲,也许更能给学生以震撼,也更加接近文中的母亲。而甘老师的课件中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所选取的灰色调的光秃秃的树再配合文本中的文字,就给学生以视觉及情感上的震撼,起到了情境创设的作用。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抒情类文章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马矿新区小学张桂燕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一.自读感悟,领略美的旋律。孩子是一群思想的精灵,在他们看似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他们已经有了对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独到看法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不断陈述、分析,灌输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去模仿,那学生就会变成一个没思想的克隆人。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去领略文中美的旋律。

1.初读课文,感悟整体。要学懂一篇课文,知道课文说些什么,首先就要让孩子去读。读过课文,对语言的感觉,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在《我的母亲》一课中,唐老师提出“课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初读后,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最粗浅的感悟,他们也是欣喜若狂,跃跃欲试。那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这种极具个性的思维火花,是多么令人兴奋。

2.再读课文,感悟语言。在随后的“从文中的哪能看出她是这样一位母亲”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文章的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作者大多都通过不同的手法间接的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大家的谈论

声中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看书,就能更快的了解文章内容,为老师的进一步分析打下好的基础。

三.运用现代化教具进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激发学生自主探知的主动性。由于传统教学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阅读容量少,即使是很形象化的饿语言描绘,始终不是形象本身。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光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万象的事物、如诗如画的盛景等,有选择的再现于课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紧扣课本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探知的主动性。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教师适当的语言煽情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两节课,都在课上适时使用了多媒体,而就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我的母亲》一课,在课前用一些母亲的图片来导入,力求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心中燃起那份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在情感上贴近文中的内容。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收获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要努力去实践今天所学到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二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制定, 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事物的认识过程, 都要经过感性认识阶段,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对学生讲解一篇文章时,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完成对文章的认识——理解——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分三步走, 课前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工作, 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在讲课过程中, 力求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通过文章的表面, 提炼出思想的精髓所在;最后, 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 并力求做到教学方式的多种多样。想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 课前就要布置好他们的预习工作, 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 保证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至少有大概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产生陌生感。在学生第一次阅读文章时, 必然会对文中的某些部分感兴趣, 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 这一部分的讲解会特别吸引他们的注意, 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在学生对所学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大致的轮廓后, 我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局部讲解上, 首先是为学生讲解生僻的词语, 然后对某些较难理解的句子重点阐述。在学生对细节基本掌握后, 再把每一自然段串联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从局部到整体, 让学生领会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学生往往无法根据自己的能力, 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教师要特别做好这一部分的工作。最后, 我会和学生一起, 对文章进行总结回顾, 让学生领会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要避免过细的讲解出现的反效果。既要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体验领悟, 又能够欣赏到作品本身的美感。一篇美好的文章, 优美的辞藻, 鲜活生动的描写, 和在作品中蕴藏着的人生哲理,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不是一篇被肢解的文章, 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 刻板的中心思想。想要学生更好地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练习写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引导学生写同类的文章, 会使他们加深印象, 能够更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

例如,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就要求学生事先预习课文, 通过阅读, 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都比较独立, 在东京的生活, 在仙台的生活, 离开学校后的生活, 表面上看去, 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文章的主题和每一部分都息息相关, 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起码了解到这三个部分的基本内容, 才能更深入地引导他们去领会文章的思想主题。在课堂上, 我把三个不同的部分独立开来, 一一细致地讲解。首先是一些学生无法领会的词语、段落, 在学生基本掌握后, 就引导他们深入体会, 让他们抓住文章的中心环节。比如第一部分, 开始看似可有可无, 但是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后, 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这一部分并非无关紧要, 实际上, 作者的思想转变是循序渐进的, 一步步更加深入。在留学生活中, 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最后, 紧密相关, 为了表达这个中心思想, 哪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后, 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他们在这篇文章中所学到的东西, 这篇文章完全是围绕着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思想, 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因此在课后, 我布置学生学习这种手法, 来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加深他们的印象, 让他们能够更熟练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大量的课外阅读,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有益辅助。因此, 我鼓励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 在课外多读一些类似的文章, 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同类文章的分析和比较, 会使他们对文章的优缺点有更深的了解体会, 并且在自己日后运用这些知识时, 能够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3.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 篇三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针对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充分地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美丽的情境,巧妙的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习。 有一位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 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 ,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中学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 如在教学《伤仲永》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事情,试举例说明。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要使这些识字少,好奇心强的孩子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形成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猜谜、看图、讲故事、设悬念等多种方式,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如教《画》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话音刚落,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了起来,抢着说谜底。之后我又顺势利导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是写画的?”随即引导读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了诗句。又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也是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被调动起来了,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基础。

除导入外,其他环节也要注意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难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我根据他们爱看图的特点,引导他们会看图说话,看图复述,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等课文,让学生看图并稍加启发,学生就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课文内容通过图画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阅读,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感到轻松。随文识字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之一。还有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乐读。如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表演、男女轮读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注意了劳逸结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画一画、动一动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反复读文后,学生的兴致减弱了,我突然想起儿时学到的这首歌,便问他们听过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好奇的说没听过,并示意想听一听,我便轻轻的唱了起来,孩子们一听兴致高起来,让我再唱一遍,于是我就把这首歌教给了他们。这样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此外,我还注重了实施鼓励性语言评价孩子,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爱表扬,发展波动大,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他们走进一个阅读乐园。

二、低年级学生是学读的开始

对儿童来讲初读很难,读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由读准一个音节开始,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到一篇短文,做到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1、教会学生正音,就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去读课文。在学习生字时,字音读得很准确,但一读课文时,平翘舌音、多音字及变调字、轻声、儿化音等就读不准了,因此,每学一个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进行训练。如学“一”字时,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只鸟”、“一个苹果”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是变调字,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音。

2、教会学生停顿。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什么是停顿,为什么要停顿,而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熟了以后又快如流水,一口气读完。根据儿童特点,我教给他们“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方法,长句子如何断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有一长句,“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孩子们读起来很困难,于是我采用看图理解句意,再读词语,最后读句子。

3、教会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认为读文时,流利和有感情应同步进行。

首先要扫清词语障碍,不理解词语无法读通,读出感情。理解词语时,我一般采用直观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对“壮观”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让学生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自己去体会。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形式:配乐朗读、师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默读、分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引读、齐读、赛读、表演读、讲故事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四季》一课中雪人一段,我让孩子们表演读,边挺着肚子边读文,很快就把雪人顽皮劲儿体会、表达出来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课,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在情绪高涨中组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情也学会了朗读。

5.阅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五

一、调整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角色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的核心实质便是调整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角色。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课堂实践的展开是伴随着语文教师大量细致入微的讲解,作为学生只需要俯首帖耳般的倾听即可,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被贴上了很多标签,即是所谓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这当然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因为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平铺直叙式的知识灌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大量的课堂讲述也让教师精疲力竭,然而结果却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测验考试的结果否定了这样的教学模式。痛定思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找出问题的所在,现在好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给我们指出了症结所在,也指明了调整方向,就是调整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观念,就是要改变教师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的教学思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则充当教学引导者的角色,问题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协作完成的,那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构建有序的师生互动渠道,那么教学中出现的意见反馈,作为教师也能够很快获悉,进而可以最大限度最快时间地改进教学方法模式,让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法模式更有效地与班级实际契合,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我们教师不应该板起面孔一脸严肃搞教学,让学生心生畏惧,进而不敢跟教师沟通交流,师生互动的效率低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模式的参考点就很少,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就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应该跟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可以无话不谈的,那么学生就很原因跟教师沟通交流,很多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并应用于教学方法模式的改进中。

三、利用导学案,问题前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注意整个课堂主线节奏的把握,利用问题前置,结合教材章节内容,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讨论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扣教材章节,有代表性,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同时问题不能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也不好,因此对于导学案前置问题的设计,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拿捏不好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低效化。所以,导学案的编写,特别是前置问题的设计,对于语文高效课堂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设计编写。

四、强调阅读,提倡课外读物的涉猎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博大而包容的。因为教材的篇幅容量有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局限于教材,那么就会造成语文教学成效的营养不良,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对于教材章节的阅读,还有对于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书店选取,利用闲暇的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知识阅读补充,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心得,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五、让学生多写作文,内化阅读成果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没了这两条腿,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将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写作可以内化学生阅读到的知识内容与技巧,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次“阅兵”。让学生多写,在写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多批阅学生的习作,细心批注到位,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要在班级里展示,树立榜样力量,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篇六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温泉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评课+讲座,听了玉林和陆川两位老师的课,以及广西特级教师凌军霞的讲座,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

第一节是温泉中心学校吕燕萍老师的新授课《倾斜的伞》。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能激发学生兴趣,重点突出,注重方法指导,给同学以方向感,能活用交叉,学生学会了关爱。

第二节是玉林玉州区万秀小学谢丽丽的新授课《倾斜的伞》》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这节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上的资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有选择地抓住与教学相关点进行教学,强调朗读,在读中感悟。她的课堂调控能力强,细心。

在听课活动中,我看到了两位老师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还有他们善于挖掘新事物,以及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最后是广西特级教师凌军霞对两位老师授课的评价,她还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想法,让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她指出了语文味的重要性,以及现今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在听课的同时,我回想到了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次听课我有几点体会:

1、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透过观摩一系列的展示课,感受到每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刻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知识。

4、体现常规教学潜力,重视双基训练的落实。

纵贯这些展示课,我们感觉老师们的常规教学潜力都十分强,十分重视学生双基训练的落实,不是原先那种华而不实的评优课,是扎扎实实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这些课资料很扎实,课堂容量很大。

5、体现教学资源优势,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资料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听过的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我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7.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体会 篇七

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读物, 有规划地引导学生读健康读物, 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符合学生需要, 必然会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老师不仅仅在口头上说读书, 更要处处做榜样, 也要抽时间博览群书, 在课堂上经典名著随口道来, 把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与学生分享, 总结文章中的亮点和不足, 然后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教学, 共同探索, 共同突破难点。平时多注意积累。因为老师有恒心, 善于积累而效仿, 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掌握好度。例如, 我在尝试指导学生阅读《论语》一书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故事引导,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主动阅读。

二、课外阅读指导也应有一定方法

我认为好的读物都有其特点, 例如诗歌要把握住它的情感基调;散文取材广泛, 摇曳多姿, 艺术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小说要掌握其故事情节等。而《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 展示人物形象, 用孔子的风采引导学生, 学会仁德、礼仪。文中夫子用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或简单应答, 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 侃侃而谈。故事中人物神情生动,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贤良, 子贡的聪颖等都有特点, 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在班级开展生动的读书活动, 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喜爱的名言”交流会, 有目的地进行评说、欣赏。“小说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读书励志成才的小故事, 大家一起分享读书成果, 激励班级内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形成课外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班级阅读报”刊载美文佳作, 学生的读书笔记等, 让学生搜集资料, 采稿、写稿、刊登, 让学生热情高涨, 乐此不疲, 读写能力得到增强;参加“经典阅读”等各种读书活动, 促进学生展示自我, 交流阅读经验;每个月评选“阅读少年”。根据学生表现, 在班级给予表扬, 并颁发奖状, 鼓励先进, 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读书兴趣, 让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渠道。不仅满足于读书,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情感体会, 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积累语言, 学会运用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学底蕴。通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充实自己课余时间的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 沉浸于书的海洋。老师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 引导学生阅读。很多学生求知欲很强, 但是不知道读什么书好, 有时候带一些书籍到教室, 或介绍给学生自由选择;发动学生互相推荐, 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教室, 放到图书角, 供大家阅读交流, 这样既解决了书籍不足的问题, 更起到推动的作用, 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书写上推荐理由, 夹在书中, 每月选出一本书, 或每周选出一篇文章。然后进行讨论,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读写能力。随时指定学生课外阅读, 老师可以从读书态度、观点、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引导, 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读什么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能学到哪些知识。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要读书, 就要把书读好, 通过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阅读的兴趣, 而且学生主动阅读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学生多样有效的阅读方式带动班级浓厚的阅读气氛, 激发学生借书, 购书, 读书, 实践加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让他们从小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是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学要求, 不仅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教师有效的引导同样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并引导学生轻松地完成阅读任务,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 让学生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并大力宣传, 让所有学生知道多看书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会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得更快。

关键词:课外阅读,引导,理解

参考文献

[1]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03) .

8.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 篇八

【关键词】氛围 兴趣 主体意识 方法

现阶段,农村中学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知识层面和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困扰,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难以“主导”,学生难成“主体”,因而不少教师不免会发出沉重的感叹。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也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肩负着文学技能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升华。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可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的地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中学习,应该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首先是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走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教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的阅读,效果是要打折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放轻,把课堂当做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做阅读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思绪才会达到完美的和谐。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才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問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在教诗歌时,我给学生描绘诗意,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教材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正是这种快乐,有可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当然,阅读作为一种对话,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能和教材碰撞起来。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作者所给出的是一个文本,而且作者一般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我们今天所教的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而写作。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性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对话的热切愿望。相对地说,学生对课文往往易于“入”,而难于“出”;能“入”未必能“出”;既“出”之后,所见更未必全面、正确、深刻。我们可以借用《庄子》上的一个比喻。在自然状态中学生不过像斥燕“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但由于老师的启发、点拨,学生就像大鹏那样“怒而飞”。而教师点拨是否得法,效果也迥然不同,有的不过使其“翱翔蓬蒿之间”,有的却能让他们“抟扶摇而上”。这就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能否使学生向更深层次问题去发展,引导他们“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了。

四、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可从下面三点去做:1.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基本脉络、理解作者态度情感及情感的方法;2. 分析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理解体会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方法;3. 鉴赏评价文章内容,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的方法。再次,在每次的寒暑假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可谓群星灿烂。我度上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成才的经过或精彩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认识或者鉴赏评价。在这种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关心古人的喜怒哀乐、品味出诗句中的弦外之音,与历代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这正是阅读的魅力——让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让人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而教师在这里却“消失”了,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一见钟情”:学生不需要教师这个“媒婆”就能直接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总之,有了良好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加之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阅读广泛、长期积累的科学统一,自然会有一番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人心。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九

陈娜

2012年5月8日至11日,我局举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观摩课活动,聆听了十三位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听完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他们的语言亲切和蔼,铿锵有力,字正腔圆。

二、积极倡导“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两老师所执教的《丰碑》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丑小鸭》一课,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杰作。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在经历种种歧视、挫折、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作者用同情的笔触,将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丑小鸭的故事,使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都会从中体悟到蕴含的人格品质、人生哲理。在教学中老师首先注重在读中体验和感悟,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初步体验到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本节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如:教学丑小鸭在老婆婆家被母鸡和猫嘲笑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去体会“嘲笑”应用什么样的口气读;这种“嘲笑”的语气被领会之后,再让学生继续体会丑小鸭当时的心情便水到渠成;然后又加上学生对朗读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人,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揣摩身处逆境当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中抓住“羡慕”一词,先让学生体会“羡慕”一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用上“羡慕”一词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揣摩身处逆境当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容易得多,此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做到了学与用的结合。

在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时,孩子们也由同情变为高兴、欣赏。在这儿,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反复地品读课文,且每一次的导入语都不相同,她是这样说的: 第一次:丑小鸭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它乐坏了,它张开——(生读)

第二次:看哪,它那宽大的翅膀,在蓝天下使劲地扇动着。它飞得那么高,那么自信。再读——

第三次:让我们的心也伴随着丑小鸭一起展翅飞翔吧!这样安排,避免了学生因反复朗读同一内容而感到枯燥的情绪发生,还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带入了一个快乐的世界里。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从而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丑小鸭的感受,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老师还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本课中,她不断地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如提出问题“丑小鸭在树林里还会收到谁的欺负?”“大家在欺负他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抓住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可以说,整堂课,师生们都随着老师那娓娓动听的语言、入情入境的讲述,进入了一个先悲后喜的故事里。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林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林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十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低段老师紧紧抓住关键字、词和语,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高段老师整体把握,紧紧抓住题眼,步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四、评价语言的收获

老师们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最数田静老师和束宏冬老师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有人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成了点燃火把的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给阅读教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十三位教师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而且很扎实。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吧。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短短的半天时间,我感悟到了他们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了他们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了他们对教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落实,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更感受到了十三位老师给我今后的阅读教学指明的方向。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但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篇十

发布者:邓永强 发布时间: 6/12/2011 PM 5:33:4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12月,我参加了2011年广东韶关市义务教育教师全员培训(第三期)。听了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老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全过程。

王爱东校长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介绍:

1、什么是阅读;

2、阅读行为的描述;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4、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5、实用;

6、文学文本(名家名篇)文本教学策略。

本课程突出特点在于,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分为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两类,分别就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到底需要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进行具体的介绍。对于文学文本的教学策略,核心观点是:文学文本的教学要摒弃琐碎的分析和讲解,要淡化语言文字训练功能,重点做好两方面的教学:一是给孩子一颗诗心。让孩子品读文本、感悟文本,走进诗情画意的文本,陶醉于文本,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语感。二是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我重点谈谈其中点心得体会

一、告诉什么是阅读

阅读也就是吸收;筛选与思考;领会—获取—认识;构建意义的全过程。

二、她对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所以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始终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①激发阅读兴趣;②培养朗读能力;③落实字词句训练;④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2、中年级的阅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重点要求:①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③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④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⑤突出段落训练。

3、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具体的指标是:①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②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③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④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⑤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三、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举例分析不同版本教材(以人教版、北师大版重点分析)选文类型、主题建构、知识要求等不同特色,指出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体现语文课程思想的不同侧重。

文选类文本教材的独特教育价值,(根据我国国情)不同选文体现的不同理念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呈现;而语文教学内容不同于语文教材内容,它是在对语文教材内容“筛选”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老师做到“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辩证统一,既要“尊重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不能偏离文本,但又不能完全依照文本,要做到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辩证统一。

解读小语文本,可以分为文章体(实用文)文本和文学文本。文章体(实用文)文本教学思想内涵主要是促进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丰富学生的客观知识。而文学文本(名家名篇)教学重视思想内容分析,也不能忽视人物情感的体验,语言风格的欣赏,经典片段的赏析,重在情感熏陶和积累。如《三打白骨精》、《将相和》、《草船借箭》等从经典名著中节选的故事,更要注意课内课外的结合,拓展到对原著的欣赏,可以通过读书会等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赏析精彩片段,关键是在读书和讨论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净化灵魂,提高和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汲取人类精神文化的营养。而不成为“迷信”者。

11.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成为众多中学语文教育者不断研究跟探索的课题,本文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會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还如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12.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应重视主题,强化诵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多注重生字词的教学、重点段落的背诵,而忽视文章主旨的揭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段尤为突出。如《木兰从军》的教学,教师们往往先正音,对生字词征兵、名字、战袍、将士、朝廷等认读、笔顺、意义等的教学,之后读课文,写生字等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显然与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相去甚远。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真正读起来,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教师将文章的主旨强加于学生,学生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把握文章中的意境,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木兰从军》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英勇善战、尊老爱幼、爱国爱家、机智灵敏等,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小学生也会感到“云里雾中”。而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从中从字里行间感悟、深受启发,在心中构建完美的人物形象。如让学生阅读第二段,找一找最能说明花木兰从军的一句话。这样,通过对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情境导读

1.黄梅戏欣赏导入。请班级的两位学生男女对唱黄梅戏《谁说女子不如男》,一个扮演花木兰、一个是刘大哥;如果班级中没有会演唱的,教师可以一人两个角色而演唱,或者利用多媒体而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正宗的黄梅戏。

2.情境法导读。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场景,如战急、征战、回家等几个特殊的情境,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降低阅读的难度。同时,教师也以此为依据,而有效导读: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很多,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了征兵的文书,文书上都有花木兰的老父亲的名字,花木兰劝说了家人,替父从军……然而,古代有“女不出户”之说,不允许女子外出,更不允许女子上战场,你想知道花木兰是怎样“替父从军”的吗?她又做出了哪些壮举?

(二)问题导读

请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呈现上一个环节中生字词的多媒体幻灯片,教师以“你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你能读好他们吗?”导读,并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如学生自读课文,之后交流:课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读中感悟

(一)抓住关键词领悟

小学生阅读课文,往往从头到尾看一遍、读一遍就认为是阅读了,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教学的目标远远不止亦如此。教师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如抓住关键词,而领悟人物形象和感悟文章的主旨。如“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教师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赫赫战功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而自主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再给以总结:赫赫战功是说花木兰立下的战劳大,“披”“跨”“渡”“过”等传神的词语,言简意赅地将木兰从军的整个过程高度浓缩和概括,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这样,在导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走进文章的中心人物,走进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文章阅读,一般来说有略读、细读、推断读等几种策略,而推断读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细读文章,从文章的字词、句子等进行推敲和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木兰返乡”一段,指导学生进行品读训练。提出具体任务:从中找出失败、丑陋、粗鲁、胆怯、惊奇、勇敢、秀美、看望等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词语训练

开展“我会说”“我会填”的活动,让学生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花木兰是一位________。她______、_______,在前线立下了_______。其实,她是个________的姑娘。这个环节的阅读教学,侧重于说话、写话练习,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能局限于课文,以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如根据阅读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等形式,低年级学生以说话、讲故事为主要形式。《木兰从军》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木兰说服了家人”的内容,让学生想一想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亲、姐姐、弟弟以及木兰,表演出木兰说服家人的情境:

父亲:“你是女孩子,怎么能出去打仗呢?还是我去吧!”

木兰:(拉着父亲的手)“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

木兰:_________。

弟弟:_________。

木兰:__________。

这样的表演是课文阅读的补充和拓展的必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策略。

1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篇十三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行兼顾意义与形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意义与形式兼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形式,在提高语言表达流利程度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作者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体会:一是教学应该以文章为基础,以交际应用为目的;二是教学以老师引导为主;三是教学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中心,遵循认知发展顺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表达 小学高年级教学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很显然,这里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并不能片面理解成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实施意义与形式兼顾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依据

意义与形式兼顾的理论最初来源于国外语言学界关于二语教学的讨论[2],该理论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纯语法教学和纯粹交际法教学的困惑,与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法和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表达语言意义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在语言交际流利程度上表现比较优秀,但在语言表达准确度方面存在较大缺陷;而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法旨在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大量语言规则而忽视实际交际应用。因此,教学要将意义与形式整合在一起,从语言角度切入,确保在提高语言表达流利程度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2.教学初探

2.1教学以文章为基础,以交际应用为目的。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同时注重形式和意义的交际教学才能有效促进语言学习,学生学习语法知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并给予持久关注,其次是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挖掘深刻内涵,最后是为学生创造有目的地运用语言的机会。优秀的语言教学方法应该能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提出语言形式,创造练习交际条件,帮助学习者合理联系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2.2教学以老师引导为主。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学生从语言意义到语言形式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方法不但会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法的即时效果,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能力。为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意识水平,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大语言输入,如可以通过打字号或者特殊颜色凸显某一语言形式;二是增加目标语言输出机会,当学生要应用目标语言时,可能发现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本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练习环境。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反馈与互动,如学生之间相互对比答案进行自我纠错和相互纠错。

2.3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认知发展顺序。

授课老师必须首先了解学习者的最近学习情况,明白现阶段学习任务中什么是教学难点(即学生应该重点关注但往往可能忽视的内容),克拉申定义的可理解性输入是稍微超越学生现在的语言能力。如果语言输入是容易理解且足量的,学生就会自动学习这些必要的语言形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灵活使用教材。

3.总结

在当前阅读教学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还在探索之中,阅读评价体系仍以书面试题进行,考察内容包括作品形式及作品意义两个方面。在作品形式考察过程中,教师常将作品的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等作为评价学生理解效果的中心,对学生的阅读认知进行分析;教师常将作品的形象(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作者的情感、人生态度)等作为评价学生情感价值的要义,对学生阅读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全面了解。如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释义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该句中的精神进行感知和领悟,了解作品精髓。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许多诗人都具有这种思想且将其赋予诗句中,但该句从精炼简约、整齐对仗、大俗大雅三个角度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使此句千古不朽,“独领风骚数百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该句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逐字、逐词、逐句分析,从外部渗透,从内部感知,双管齐下,将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其的感悟。教师要让学生在上述过程中了解到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联,确保学生在今后阅读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发现文章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4.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陇西县古城九年制学校 崔鼎铭

为期两天的培训落下帷幕。先梳理一下这次培训的过程:徐州市东兴实验学校的张忠诚老师示范了一堂《古诗两首》的教学,做了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的主题讲座;张敬义老师示范了一节《猫和老鼠的故事》写作课,做了《儿童核心阅读力培养之我见》的主题报告;张龙老师示范了《少年闰土》,做了《语文与思维》专题报告;向浩老师示范了《如何写好一个人》的作文课,做了《共生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通过聆听和感受这些专家老师的示范讲座,感悟颇深,受益匪浅,获得思想启迪:

一、目标设置要明确到位,思路要明确

目标设置要注重一个点,这一个点就是能力训练点,因为考试考的是能力,学生学习了课文,理解、积累了语言表达的规律,就要运用积累的语言形成新的语言。学习语言要讲规则,要有过程意识,要做到一课一得,形成能力体系。

文章思路相当于“藤”,课文重点句段,特别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最富强力的词,便是“藤”上结出的“瓜”,要顺藤摸瓜,要把语文教学任务巧妙的统一在一个环节里,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要做到“一锅出”,“一根筋”,避免看似“枝繁叶茂”,实质上“枝断叶乱”,“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之脉络”。

二、课堂要有情趣 情趣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推动力,语文课是一节语言课,语言课如果设置不恰当,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上一节课就要有情趣,不仅自己要设置情趣,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情趣。设置的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为人物设计一些动作,一些语言讲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滋有味的朗读、诵读、讲读,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有了情趣,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起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思考的能力就会提高。

阅读是个性化、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三、要培养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要避免枯燥无味,对语文要简约化,要摆脱语言的冗繁,洗尽铅华。学习语言,就要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思考力。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寻找重点和关键,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解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

备课时要有计划的提前做好预设,当学生陷入困境时要通过其他手段引导学生去敢想,发挥学生的想象,扩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不能一味的去总结,要扩展学生的心灵。语文好比“种韭菜”,儿童心里埋下富有生命力的“韭菜根”,才能育出茁壮的“韭菜苗”。

总之,语文需要生活,文学需要造屋,语文需要讲故事,语文需要积累与历练。阅读想着表达,写作关联积累,思维生成智慧。只要在教学中贯穿好的阅读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上一篇:南京人防工程资料下一篇:医院领导元宵节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