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2024-09-28

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精选13篇)

1.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不经意间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以下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满趣味的情境

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二

一、以自身榜样力量影响感染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能深刻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更应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平等的教学氛围, 引领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要勇于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于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奇思妙想, 更应采取鼓励的态度和激励的语言表示赞许和肯定, 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永远不要吝啬给予学生称赞和鼓励, 学生会因为一句小小的赞美而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 因为满足感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推动课堂教学圆满顺利地进行。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令不从。”可见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接受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情绪化倾向较为严重,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学生不听课, 做出违反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 当你指出其不当之处时, 学生还振振有词地和你顶嘴。每当这时很多老师都是愤恨满满, 对学生大声训斥, 反而致使矛盾激化, 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导致成绩的进一步下降。而我总是从自身找原因, 为什么我的课堂不能引人入胜?学生为什么听我的课会精神溜号、喜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是否我的课堂真的是索然无味?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反复观摩, 寻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 以向学生下发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情,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 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美德, 学生方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 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对地理课的兴趣上来。几年的教学工作, 使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师在社会生活、教学工作中“美其德, 慎其行”, 才有可能达到期盼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信其道, 导其行”。

二、联系实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学习地理就会变成难以忍受的负担, 只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加以引导, 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地理兴趣首先集中在旅游景观、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介绍。其次希望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为什么会有沧海桑田?”“风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季?”“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为什么不一样?”等等, 需要运用原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对于区域地理综合分析、经济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性开发等知识点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纵观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要集中在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如果抓住了这一关键点,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如:讲到东亚季风时, 学生总也记不住风向的季节性变化的特征, 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测试并记录风向, 统计各种风向发生概率的方式, 总结东亚季风在冬夏两季的主导风向是什么。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正午太阳高度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 我给学生几幅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南、北方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方法和要求是否一样”。从而得出结论:在地球的不同纬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同的。当讲到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时, 我提出了:“坐在大树下看书的人, 没有直接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但是为什么却可以看到书上的文字呢?”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比起其他学科, 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和事件, 都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运用地理原理, 加以解释和分析。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体会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价值, 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其求知欲。

三、注入时代信息, 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力

教育家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 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从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在课堂中, 巧妙注入时代信息, 让学生主动探究、相互合作, 是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地理课生命之树常青所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对象, 这些新世纪的青年, 从诞生之日起, 比起他们的父辈接受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是有思想善思考的一代, 他们不愿简单地做知识的收容器, 也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希望把自己的视野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分析国家的命运, 思考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面对这些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更应赶上时代的步伐, 顺应时代的变革。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 我们可以肩负起传播时代信息的责任。当今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形势蕴含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地理信息。如果教师能够注意积累、整理和保存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截取的视频信息, 经过剪辑筛选运用到课堂上供学生观看, 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而且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综合题, 多以材料分析的形式出现, 而这些材料的选取又紧扣时事热点,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些焦点、热点问题最终考察的还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带领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之外, 更应注意怎样把这些地理素材和教材相联系, 用学科知识去阐释和评价当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 2010年, 发生在拉丁美洲两个国家智利和海地的两次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时我通过搜集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两个国家的基本概况、地震震级、震源位置、上次发生地震的时间、国内自救以及各种损失情况。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 为什么海地的地震震级小于智利但灾情却远远比智利严重, 适时地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和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再比如讲到世界地理分区西亚和北非时, 我给学生播放美国攻打利比亚战争的最新战况视频,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美国要动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攻打利比亚, 其目的是什么,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古以来中东地区就战乱纷繁,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 无不让我的课堂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丰富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体验性学习, 在探索中感受成功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 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容易激发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性学习, 更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成功。通过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课本上的疑难问题, 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更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展课外活动, 如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到工厂、社区、农村、商业街、港口等地进行实地调查, 分析调查地区环境的质量、商业街选址和分布特征、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等方面, 再根据学生调查结果组织辩论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天象馆对近期发生的天文奇观进行观测;或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 采制岩石、植物、土壤标本;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地理教具如太阳系模型、五种地形地貌模型、冰川地貌模型等。总之, 力求把课本知识融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 从而使地理课变得有声有色,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五、增强教学艺术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地理课教学内容多为知识性文字, 内容比较枯燥。如果地理教师不善于变通, 而是照本宣科, 就会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很无聊”, 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心设置问题, 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精心设计富有艺术性的导言, 或用引人深思的事例, 或巧设疑问, 以此诱发兴趣, 使之产生求知欲。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思,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古人也说:“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如果导课设计的疑问难易适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又有助于给予学生信心和成就感。如当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我引用视频进行导课, 通过播放台风“梅花”登陆后对沿海国家地区产生的影响, 进而引发学生深思“此种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使其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运用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学语言来传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风趣诙谐、形象生动, 调节着学生的情绪, 使教学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可以把教学中复杂难记的现象、规律, 编写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口诀, 既通俗易懂又易于生趣。如讲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外部的形态优缺点时, 我引用:“团块式, 好领导, 方便生活又节省。组团式, 太分散, 联系不便投资高。条放状, 近郊区, 亲近自然运距长。”等口诀记忆地理事物, 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更能激发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古代大家的诗词歌赋, 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诗情画意之景象, 不但能够给予学生一种美育教育, 更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发现地理现象, 解释地理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风过境时, 我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冷风过境风力之强劲, 天气之寒冷, 以及伴随于此产生的暴风雪天气, 加深学生对冷风过境时天气现象的记忆。又如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时, 我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设问:黄河之水天上来, 那么天上之水从何而来?百川归海海水越来越多, 岂不要把陆地淹没了?从而引出自然界的水资源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

3. 巧借直观教学方法, 激发情趣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具, 又可称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传达地理信息和内容。一幅好的插图能够充实或简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 图文结合, 以图释文,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而直观。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如, 辨别中国各省区轮廓图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进行教学时我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形象, 结合各省区的风土人情、地形地物、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 整理绘制出一套完整的轮廓图, 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寓教于乐, 为学习增添乐趣。也可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主总结编写省区简图, 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教学环节的艺术创造, 需要教师满腔热情, 全身心投入, 使各环节各具特色又注重优化组合, 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学习音乐源于兴趣 篇三

时代在呼唤,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音乐课堂上当“主角”的感觉,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溶入到学生的圈子当中,和学生零距离接触?

教师和学生之间虽然是教与学的关系,但在现在的小学中,还是有学生惧怕老师,试想惧怕老师,怎么可能喜欢老师上的课呢?所以说用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在轻松的心境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尤为重要。

在培育孩子幼小心灵的时候,不仅需要将音乐的种子播入孩子的心中,更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觉音乐不是一种无生命的缥缈,而是一种有生命的跳动。作为老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把音乐从头到尾一句不落的灌输给学生,机械的运作往往只能导致孩子的一脸茫然;而应该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考虑如何将音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的东西去把握,也就是说如何把音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一堂音乐课如果不停的教唱,再教一些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的乐理,我想不用说孩子们,我都不会喜欢,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 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的音乐课,也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他们的想像力,为歌曲伴舞。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是无穷的,即兴表演时,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经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又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愉快。

“参与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是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这门课改革后,课堂上擂台赛形式的每个环节都能让每位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音阶练习也能让学生在趣味教学形式中愉快地练习,比如:《音乐之声》的主题曲《哆来咪》,我由七位学生代替歌曲中的七个基本音符,每人一句以“接龙”的游戏形式依次唱完这首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阶中七个音符之间的关系,仿佛歌曲中的每个音符都具有了表情性,惟妙惟肖,生动之极。在这种游戏的教学中,同学们不仅自身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切身的体会到了音乐课的快乐,也在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既训练了音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有趣”为前提,学生“乐”在其中。

师生互动和探究性学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歌曲教学最大的目的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学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让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引导学生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歌声才能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只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第一册《火车开啦》时,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坐过火车,想象不到歌曲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想坐坐火车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在真情的歌唱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4.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四

--------浅谈我的教学法

提起小时候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对我来说跟着爷爷看他下象棋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不知为什么,我对象棋特有好感,看爷爷下象棋多了,我自然就学会了。后来上学学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才明白我对象棋的情感源自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新事物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学生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教学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育融合于教学中,融合于全部课外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又发展了他们的个体,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性,从而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愉悦。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际,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一些做法。

一、从思想入手,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

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对初学者来说确实很枯燥无味,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想上英语课。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需要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在耐心教导学生的同时,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我们知道,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应该把饱满的热情带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健康、乐观的情绪感染。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

连柯所说的“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把悲伤的表情、愁郁的面孔带到课堂,甚至在他生病或者有心情不愉快心情的时候也不能那样。”教师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做到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以强大的情感魅力吸引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入愿学的境界。

二、因地制宜创造条件,使学生由愿学转为想学。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诱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成为你们的英语老师,我姓薛,大家可以叫我‘薛老师’,我们既然学习了英语,你们也可以叫我‘Mr xue’,我会很开心的。”这是我在开学第一天上第一节课时对学生讲的一段话,就是这一段话帮学生打开了英语学习的大门。第二天,就有许多学生称呼我。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现在学生见到我都能说“Good morning, ” or “Good afternoon ”。当英语称呼能够不依靠意识,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生活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被点燃了。为了让学生更自然地说英语,我给学生都取了英文名,让他们相互之间也用英语称呼。这样的要求很新鲜,学生非常愿意尝试。

2、丰富课余生活,营造英语氛围

学生在校大多数时间在教室里度过,所以班级文化布置也要有英语的一席之地。我带的英语口语兴趣小组,给他们布景了一个长期的作业,要求学生两三个人合作,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制

作一张英语小报,然后贴在教室里展览,这一小小的举动使整个教室有了英语的气息。我还设想期中考试过后,针对三年级教材的特点,把要求背的几个单词都用电脑打印出,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比如把猴子、苹果、床、书桌的图和英语单词都贴在墙上,把“Welcome”贴在教室门上。这样,学生的目光随时能接触到英语,甚至开小差的时候也能看到英语单词,这样耳濡目染,学生想忽视英语都不行。我相信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越多,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浓。

3、作业设置实行多元化。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它的交流性是首要的。理想的英语教学,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受英语的魅力。三年级英语多是口语,书面作业少,我就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布景不同的作业。比如学完每一单元的对话,我让学生回家录制磁带,学生要交作业就要会读,要读得好就必须听磁带,这样一举两得,既检查了听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我在听学生的磁带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改正或表扬。学完家具类单词,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家里的家具贴上标签,学完水果类单词,可以让学生去水果店看看,说说,上学路上可以和同学说“Hello”、“Good morning”等,这样学生即时即景地运用英语,对维持学生的兴趣起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做足功课,使学生由想学变为乐学。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四种方法:

1、愉快教学法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耍,因此我把游戏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铺助手段,无论是字母教学、词汇教学还是句型教学,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小学生在课堂里上一节课会感到疲劳,然而让他们玩上一节课,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却不会感到疲劳。教学中,我以“猜”为主题设计了“猜东西”、比高矮、猜胖瘦等系列游戏来猜人、猜物、猜方位、猜小动物,还有打电话,传话,说悄悄话等游戏取代枯燥乏味的单词,句型模仿。例如:教学单词monkey、dog、cat…时,我先准备好这些动物的图片,教他们读完这些单词后,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做出动作或叫出声音,让其他同学猜,看谁模仿的像,猜的快。在学习对话时,我就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我就叫每组的第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我告诉他们一句话。一个一个地往后传“悄悄话”。最后的那一位同学再大声的告诉大家,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合作的好,说的准确。这样,既体现了小组合作精神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学会了对话。学生在学、做、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新单词和对话。

2、直观教学法

现在我们已做到班班配有多媒体,为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我尝试了直观教学法,就是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发达,喜欢生动活泼的讲解, 而英语课本中有大量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很适合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如教桌、椅等实物时,我就出示实物告诉学生:This is a table/chair/desk..教水果时,拿出一些新鲜的水果对学生说:This is an apple.That is a

banana/pear.学生看到苹果、香蕉、梨子都是他们常吃的水果,当然就急于想知道它们的英语怎么说,当学习这些单词时,他们就很容易地记住了。另外在教这些单词的同时还可以加上颜色编成一首儿歌,例如:Apple, apple, apple, red apple/yellow/green apple.这些东西都有它们本身的颜色,结合起来教,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记忆,不需双语释义。有些单词还可以通过动作或表情示意。如教介词时,我叫一个学生站在门后,然后教学生:He is be hind the door.或拿一样东西放在桌子上、桌子里或桌子下教“on, in, under”。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练习了日常交际用语,又学会了单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运动教学法

英语课上,我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活动舞台,学生可以唱英语歌,可以加动作表演,可以模拟真实情景再现生活,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中间,利用课堂空间创设情景,可以是上新课,也可以在复习课上。将教室布置成商场,动物园,公园,操场等等。让学生将新旧学得的英语知识在其中充分运用。例如:教学“动物”一课时,我将班里布置成动物园,并且设计了一个“Animal’s Birthday Party”的游戏。让学生每人戴着一个动物头饰,扮演动物园里的动物有panda, elephone, monkey…..,课桌上还放着各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有骨头,草,红萝卜,桃子,竹子。游戏开始了, ”dog” 将刚刚捡到的骨头送给“panda”吃,可他却摆摆脑袋说:“No, thank you, I don’t like it...”每当老师提问,所有的孩

子都高举起手,争着说.这样的教学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提供了语言交际的好机会。

4、表扬鼓励教学法

孩子们需要鼓励、表扬,更要注意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班上只有极个别的同学不认真,开小差,而老师却总是批评他们,那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也会使全班的学习积极性减弱。我们应该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哪怕是细微的不值得大惊小怪的闪光点,也要及时加以表扬。例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上课总是插嘴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次我突然发现他脱口而出的英语单词读音都很正确,意思也对,对此我给予及时表扬,让全班同学鼓掌以示鼓励。从那以后在英语课堂上他一改往日的习惯,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和参加各项活动。虽然他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在一点点的进步。教师对后进生的每一小点进步给予表扬,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后的愉悦,稳定他们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的内驱力。由此可见感情有时会产生神奇的作用。同样是教师,但一个对教学、对学生充满感情的教师往往是成功者。

5.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五

1、为方便网友,设置多个团购取货地点------ 创新来自于满足用户需求

在得意生活网(以下简称“得意”)创立初期,我们经常举行各类团购活动,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但当活动开展次数越来越多,参与的用户数量也越来越大时,发现每次约定地点取货对于用户来说非常不方便,于是我们开始拓展商家,选择与多个商家合作的方式,设置多个取货地点,并为网友提供商品快递服务。此项“创举”一经尝试就获得了成功,颇受网友喜爱,并沿用至今。

2、推出新栏目微生活----- 创新来自于提升用户满意度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获取信息时,我们觉得有必要对用户作一个引导,方便用户查阅信息,为他们提供更细致更有深度的内容与服务,于是我们在内容创新上作了一些小尝试。网站运营最关键的是内容和产品,两者是相互统一、缺一不可的关系。得意一直以来采取在最大程度上去体现用户的“价值”,例如《城市生活》栏目16 条资讯均采用用户贡献的“内容”,那如何将“内容”升级到“产品”呢?我们推出了得意电子刊物《微生活》以及每日新闻专栏《微关注》,这都是“内容”上的升华,

《微生活》是以关注本地生活的“视觉”和“角度”来诠释武汉人的生活,从白领午餐到武汉最牛淘宝店,再到职场白皮书……我们的“话题”始终围绕本地民众关心的事和物,带有一定深度的观点分析,并可以给更多网友带来帮助,用户对此感到满意。

6.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六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在创造发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在心理上成为一种动力,而且会使人挖掘出潜在的智力。因为兴趣最大的领域往往是人们印象最深的场所,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常会产生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目光用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发挥出来的能量可促使人沉醉于创造发明活动之中,废寝忘食。乐以忘优,流连忘返,不知疲惫,直到默然以达,有所创新为止。

1、兴趣对思维创新活动的作用

(1)兴趣是思维创新的先导

一个人进人成熟期后。兴趣在他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定向引导的作用,是鼓舞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力量.正当的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正确的动机,树立理想,促进人们进行思维的创新。而动机的产生、理想的树立,又将有助于兴趣的强化和稳定,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兴趣。因此,兴趣是人们成才的先导,它可以推动人们不断地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动力。

(2)兴趣是思维创新的动力

首先,兴趣能够凝聚思考者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悄。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某个方面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在这方面就有奇迹般的思考和想象,创新能力也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问时,积极的创造思考又会导致思考者产生新的兴趣。诱使思考者进行新的积极的思维创新。譬如,法拉第对电学和化学的研究极有兴趣,导致了“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达尔文被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所吸引,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丁荣在一次实验中,惊奇地发现粒子喷注现象,从而在实验中找到了胶子存在的证据.这些科学家的杰出成就,无一不是在长期的稳定兴趣作用下取得.

其次,广泛的兴趣能激起人们思维的火花。它能促使人们去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从而视野更广阔,思路更活跃.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触发灵感.当代科学的发展口新月异,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林立,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深化,一项科学成果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成功。如果缺乏广阔的思路、渊博的知识就很难成才。广泛的兴趣能陶冶人的性情,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3)稳定的兴趣使人获得渊博的知识

良好的兴趣品质是广与专的统一。人们可以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中心兴趣,在中心兴趣的要求下培养广泛兴趣。广泛的兴趣有利于成才主体获得广博的知识,使智力和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中心兴趣则有利于成才主体某个方面才能的展开和发展,使活动富有深刻性和创造性。

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既有多方面的兴趣,又有中心兴趣。例如苏步青教授对古典文学、诗词、音乐等都有广泛的兴趣,但他的中心兴趣却是数学;李时珍对文学、史学、生物学都有兴趣,并作出了贡献,他写的《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反,如果只是兴趣广泛,而无中心兴趣,就会导致精力分散而一事无成。

(4)兴趣能激发人的热情和坚定人的毅力

就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是生命力的动员或动员后的体现。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就会产生称心如意的愉快情感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人们的潜在兴趣更会以自觉的、稳定的、持久的状态表现出来,使人们的活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在兴趣的作用下,世界著名文豪托尔斯泰八十岁高龄还在伏案写作;青年莎士比亚到达伦敦时,对林立的厂房、繁荣的街市、富有的商人全投以冷漠的目光.他闪亮的双眸,只盯着一个地方—戏院.为了能在戏院工作,看大门、当马车夫都行。可见,兴趣可以使人忘我地学习、思考和创造,甚至可以使人奉献出毕生精力.主体只有在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奔放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去钻研和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时,才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创造性人才。

(5)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促进剂

7.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七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差, 纪律不好, 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

其表现形式有四个方面:缺乏基本知识积累, 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未能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学秩序;危害学校的声誉。

二、学困生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一) 学困生的类型

1. 情感障碍型———主要表现在兴趣匮乏、情绪急躁、意志薄弱等,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制力, 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 遇困难易退缩、易消沉。

2. 动力障碍型———主要表现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可能是由于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 遭受到失败的打击, 而没能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方法障碍型———主要表现在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方法上有偏差, 思路不对, 基本功不扎实,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 产生的原因

1. 外因分析:

这类原因与学生自身没有关系, 主要包括暂时性原因和学校课程设置、教师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1) 暂时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 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 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 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 疲劳、懒散, 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 心理状态不稳, 闹情绪或消沉。 (2) 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高校盲目地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并且多年不变。随着经济发展, 学校应该及时更新变革原有的课程。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虽出勤, 却不听课, 或干脆逃课。

2. 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包括学生的能力偏弱, 心理存在问题等。

(1) 能力偏弱性原因。能力偏弱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表现为:理解慢, 学习总是死记硬背, 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 无法形成知识结构, 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 (2) 动力不足性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 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懒惰, 不爱动脑动手。

三、学困生的转化

要转化学困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学困生的脱“困”工作

(一) 教师对“学困生”的尊重和接纳

一般来说, 学困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 经受不住刺激, 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 不歧视, 不讽刺, 不打击, 不揭短。因此, 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 平等的尊重,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心中有“学困生”, “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 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 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 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教学效果最佳。

(二)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缺乏学习的信心, 认为“努力也学不会”, 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 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的方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也可以通过参观成功的残疾人工厂, 激励他们的个人责任感。也可以树立成功转型的学困生典型,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 加快课程改革, 研究适应学困生的多元化课程

首先要进行调研, 发现学困生的兴趣所在, 而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有针对性地设置合适的课程。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没有兴趣, 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课程的设置要有广泛性, 从英语口语交流, 到模拟法庭, 到沙盘规划, 再到人际沟通等课程都有其特点, 都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授式”为主, 辅以其他的方法, 比如“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甚至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导论式,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的鼓励。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 充分利用多媒体内容充分、含量大、灵活机动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 帮助学生推导出实验的结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研讨班的形式。当然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 风趣幽默的话语和优雅的教学教态, 这些都会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1. 选择先进的教学方式

(1) 研讨班制。大学的现代化是从德国开始的,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1810年, 柏林大学创立, 它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去研究, 然后组织讨论, 师生一起交流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得到的发展, 很显然和以前只听教师讲授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得到了发展。 (2) 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是按照固定的时间, 相对固定的班级, 由教师给学生授课。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教育生产力。班级授课制解决了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教育的非组织化问题, 解决了学生人数增加、学习内容扩充和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 (3) 研究型课堂教学法。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 教育并不是强制听讲或闭门读书, 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教育。这种方式的核心是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要让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 学生应当自己学, 在做中学。

2. 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我国,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的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1)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教师素质的提高, 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 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 指教师的自我完善, 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2)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信息社会里, 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 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因材施教者。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 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相应地, 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和风格的人才。 (3) 教师心态的转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地位的诠释,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按照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 以及所给予的工资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条件。工资的高低常常被人们视为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准。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期望高于实际社会地位的事实, 极易引起教师本身的地位焦虑, 容易使教师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否定而产生心理失衡, 最终导致情绪衰竭、人格分解。虽然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制度层面上改善教师的收入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教师更应该养成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 追求精神层面自我中心和主观幸福感。

四、结束语

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 转化学困生方法各异,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因而排除他们的障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 自尊心, 渴望进步。孟子说过: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 才能真正感化学生, 才有可能细致观察, 正确评价, 宽容对待学生们。学困生转化, 是不离不弃的思想境界, 是科学, 是艺术。

参考文献

[1]马书蕊.浅谈学困生化学教学辅导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家, 2009 (2) .

[2]秦茂盛.浅谈学困生的转变[J].中国教研交流, 2009 (5) .

[3]唐国明.高校“两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之我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

[4]高有华, 王银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0) .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学习执行力源于责任心心得体会 篇八

这不是夸张,也不是传说,而是历史的真实:在1485年的波斯沃斯战役中,英国国王理查三世战败,当了俘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是他的战马少钉了一个马掌钉。

无独有偶。1930年4月,冯玉祥与阎锡山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蒋介石。作战之前,冯玉祥和阎锡山商议在河南沁阳会师。由于作战参谋将会师地点“沁阳”写成了“泌阳”,直接导致了冯、阎部队的失败。

细节决定成败!无数事实表明,小事牵连着大事,细节关系到全局,无视细节必然付出代价。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最能衡量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认识到位不到位,工夫到家不到家,举措落实不落实;细节最能体现公司人员作风深入不深入,工作负责不负责,行为在不在状态。

提高工作执行力,说到底就是从细节着手,把工作落到实处。抓落实,求实效,就要从细节做起,坚决克服大而空的倾向,在抓具体、求精细方面做文章,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加大落实力度;就要牢固树立细而实的观念,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卓越的理念,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细节因其“小”,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譬如,有些工作人员工作中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结果不仅制约了公司效能的提高,甚至还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我们都为神舟飞天自豪,可有多少人了解航天人的工作精神?10多万航天人提出了“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等极其负责任的口号。工作中,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对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务必经过缜密的设计和反复的实验,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纰漏。相反,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时机毁人亡,其原因,就是飞机上小片隔热瓦脱落所致。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诚如一位管理专家所言:我们不缺少雄才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种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正所谓: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深。

9.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九

这个原动力就是兴趣和爱好的力量,业余的力量。一个2.0创业者一定首先是爱好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不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位,一份薪水,一个任务。而当今社会,人人工作都主要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要在这种普遍性的情况下,寻找原动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业余的力量才有穿透力,远比职业的力量更纯粹,更有创新活力,更有持久性。爱好和兴趣,是不会简单衰竭,而且还可以不断激发,不断升华,越干越带劲。只有从爱好和兴趣出发,才能超越每天8小时的工作习惯和意识,才能有一天十几个小时可以持续工作的兴奋感和成就感。

当然,从兴趣和爱好出发,从业余的心态出发,并不是说要人喝西北风,不考虑工资待遇,

其实,真正兴趣爱好出发而工作的人,完全应该得到更多的工资和待遇。只是是放眼长远还是放眼眼前,是追求简单的眼前利益还是追求长远利益。是以这点工资为工作的前提和动力,还是更深层内在兴趣的动力。要分辩这些问题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这样合适的人可能只是极少数。而多数人依然只适合为一份工资,一份工作而生活着。

工资和职业是外在动力,爱好和兴趣是内在动力,内外动力两者良性互动,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和威力!内外结合才能消除社会普遍的浮躁。比如因为太多外在的因素而造成的工作“短路”:比如觉得工作单调乏味、对公司有意见、情绪波动、待遇不满等,尤其是挑战创业成功的最大要素:坚持!简单而执着、始终如一、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兴趣和爱好驱动的业余力量超越专业力量,超越职业力量,这就是2.0领域的竞争优势。所以,必须百里挑一,选择这样独特的创业者和员工。

10.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原动力 篇十

的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学科以后,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 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 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能达到以图释文, 图文结合目的, 教学形象直观, 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 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 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 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 草高茂盛, 稀树青翠 (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 , 成群结队的动物中, 长颈鹿昂首挺胸, 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 草类凋零, 树木落叶, 动物迁徙, 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 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降水较少, 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 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二、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了视听结合, 头脑并用, 思维集

设地理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 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 一直画到入海口处, 先画干流, 给学

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 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 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 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 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 上游“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 下游“江阔水深, 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 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

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 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内在动力 篇十一

一、用精彩的课堂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一个人长时间做没兴趣的事情是很痛苦的, 成人亦如此, 儿童更是。单调无趣的课堂无疑是对学生的折磨, 根本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有效、生动的教学才能调动他们的所有脑细胞。

1. 挖掘和展现学科优势。

数学学科因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本身就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 学生对于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有趣的几何图形、复杂多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很容易产生兴趣, 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 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王国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朝阳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教师。她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把《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的乘法”这个单元的关键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便顺利完成, 而按传统教学安排,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需要21课时的。

用这种方法教学, 她的学生六年级毕业考试竟无一人有错题, 她的学生不可能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2. 教学过程力求生动精彩。

数学知识是丰富的, 同时又是多变的。如果长期只用一种方法教学, 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教师要根据各类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法, 让学生常有“新”的感觉, 富有挑战性。比如概念性的知识就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 然后全班交流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计算教学, 则可以利用迁移的规律先行测试或尝试练习, 再进一步纠错学习, 这样, 完成好的学生由于成功的喜悦, 很快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做错的学生由于不甘落后, 也急着去查找错误的地方, 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一些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内容, 如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 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探究, 获取知识。

3. 开辟趣味数学课。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趣味数学课,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好办法。比如学习了《2、3、5的倍数的特征》后, 给学生介绍4、9、11、25等数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研究一下书籍的包装等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我曾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 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印象最深的数学课是趣味数学课”“可以开发智力, 使我们努力去解答难题”“每次上完, 觉得脑子更灵活了”。

二、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作业, 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属于机械重复, 学生只是按要求完成了, 谈不上“入迷”和“情趣”, 因此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体现分层作业。

每个班级几十个学生, 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各有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或者同一类作业从数量上加以区别, 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兴趣,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 为了提高学生四则计算能力, 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每学期初, 我要开展“百题无差错”竞赛活动。在基本作业的基础上, 每天布置若干道相关练习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数量完成, 每月小结统计一次, 看自己当月做对几道题, 错了几道题,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以后要注意什么, 最后看谁首先实现“百题无差错”。

2. 因人而异的个别辅导。

乔布斯很幸运, 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人称“泰迪”的女老师, 女老师意识到对他的最好方法就是收买他。有一天放学后, 她给了乔布斯一本练习簿, 上面都是数学题, 她说要乔布斯带回家把题目解出来。乔布斯当时的想法是“你是不是疯了”, 这时, 老师拿出了一个超大的棒棒糖, “在我看来地球也不过这么大吧”, 乔布斯这样想。老师说:“你把题目做完后, 如果大部分都做对了, 我就把这个给你, 再送你5美元。”结果, 乔布斯用了不到两天就做完了。几个月后, 乔布斯不再想要奖励了, “我只想学习和让她高兴”。

泰迪老师还帮助乔布斯做他喜欢的事情, 比如帮他弄一些小工具, 让他可以做些打磨镜头、制作相机之类的事情。乔布斯说:“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其他任何老师那儿学到的都要多, 如果没有她的话, 我一定会坐牢的。”

泰迪老师就是根据乔布斯这个特殊的学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辅导, 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待特殊的学生, 就要用特殊的手段, 泰迪老师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 增加实践性作业。

总是机械重复的作业, 学生毫无新奇的体验, 而一些实践性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折扣》前, 我让学生去商场、超市了解商品打折情况并作记录, 然后研究其中如“打八折”“打九五折”等的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 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另外, 拓展数学学科课外阅读, 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制作数学小报, 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所学、所想, 也不失为提高兴趣的好办法。

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大家都明白“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如果学生喜欢某门学科的老师, 必然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当然也就会努力去学好这门功课。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就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他们。

调查显示, 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下面的特点: (1)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语言生动、幽默又准确。 (2) 对学生热情, 富有爱心, 遇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能耐心辅导, 对大家一视同仁。 (3) 能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手段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如作业连续三个“优”便可换取一朵小红花, 连续三朵小红花便可换取一朵大红花, 一个学期得大红花最多的三个同学, 老师可以满足他们一个愿望。 (4) 尊重和信任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 宽容学生所犯的小错误, 不罚抄、罚做无意义的作业。 (5) 知识渊博的老师。

12.兴趣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原动力 篇十二

[关键词]兴趣 激励 生活 敏锐 形式 寄语

[内容摘要]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反复激励,不断评价;畅通渠道,开拓实践;丰富形式,深情寄语。

生活,就像万花筒,五彩缤纷;生活,就像调味瓶,五味杂陈。而日记,就是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或人生体验最恰当的方式。曾有人说,经过书香浸润的心灵,可以兼收并蓄、波澜不惊、宠辱偕忘。那么经过日记熏陶的心灵,必然是健康而丰富、开阔而充实、敏锐而充满智慧。正如中华美育研究会会长蒋冰海所说:“日记是人的知心好友,唯有它才了解自己的一切,鞭策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天天坚持写日记,以为能给学生以心灵的滋润,培养创新意识,积累写作素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不少弊端:有的潦草应付,有的东摘西抄,把写日记当成一种负担,每天为日记的题材而苦恼。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变“苦记”为“乐记”,变“要我记”为“我要记”?我想到了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很简单也很平常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比任何功利目的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任何窍门和技巧都更易化解学习上的难题。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是他们积极写日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日记水平的心理保证,它能使学生忘却艰苦和枯燥,写得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写日记的兴趣,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但是,激发它不易,保持它更难。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反复激励,不断评价。激励能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的动力,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为了鼓励、激发、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我实行“高分政策”,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就能得到高分。我还利用每天的作业整理的十分钟,把它开辟为“星级日记评比” 时间,对日记进行点评,佳作亮相:指的是每次赏评日记时,都有一组的学生把自己本周的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其余同学边听边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如:听到了哪些好词佳句、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还想了解哪些情况等。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针对你所做的记录,可以大胆充分的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以表扬他使用的优美词句或真实的题材;还可以把自己认为他写的不理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妙语连珠:指的是老师在批阅日记的过程中,挑选出孩子们日记中的精彩语句,在全班交流,供同学们欣赏。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个展示的机会,为了更多的赢得这样的机会,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仔细揣摩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努力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写出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赏评课上,教师的身份有两种,第一种作为一名普通的参与者出现。听完学生的日记,可以和同学们一样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或婉言商榷,或妙语点化。第二种身份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出现,她要对本周的日记进行总评,准确地指出全班的共性问题(优点和缺点),可以从内容题材、表达方法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的建议,只有在这种“建设性”的赏识中,学生们的日记水平还会慢慢得以提高。

优秀日记展贴,范读。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校开办了“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利用一节课播出学生的优秀日记;创办了“流水飘香专刊”,主要刊登学生的日记,每月一期,发给每位学生及家长;每学期评选一次“小作家之星”,这些举措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日记无论是在广播中读,还是在专刊上发表,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学生们兴趣盎然,主动向广播站投稿。学校一直坚持正导向,多表扬,但只有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童真童趣”的日记,学校才予以采纳选用。经常、有效的激励,消除了学生对写日记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日记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我们应该有一双发现学生长处的眼睛,应该经常向学生投去欣赏的目光,传递信任的信息,不吝惜赞扬的语气,不错过沟通机会。

二、畅通渠道,开拓实践。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很难想象,切断生活实践这一源头活水,闭塞其畅通渠道,让学生坐在四壁合围的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手捧书本死写练,这样的学生能写出些什么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的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高的父母期望,使学生们很少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投身于广阔丰富的生活天地中,让学生们的世界也精彩起来,丰富起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参与实践,他们才会在生活的海洋里,采撷到朵朵实践的浪花。组织参观、游览,参加辩论、演讲,进行调查、宣传,表演课本剧„„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为他们日记的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流”,使学生写日记的热情空前高涨。

学生的日记有了实践这一源头活水,咱们还要给学生一颗敏锐善感的心。一般来说,学生写日记来源于两种需要,一是实际的需要,如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二是性情的需要,如倾诉喜怒哀乐的需要,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需要。但是,我们往往能看到有的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他们有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良习惯。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就能发现别人所遗漏的,感受别人所忽略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物以情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写日记不是为完成作业,更不是为家长、老师,他们写日记是遵从内心的需要,是为表达自己心中的欲望和冲动而作,日记中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日记是他们精彩人生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不会因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放弃对日记的热爱,他们写日记的习惯爱是持久的,直至毕业离校,长大成人,以至相伴终生。

三、丰富形式,异彩纷呈。鼓励学生写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日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能力。可以是插图日记: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前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如“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生活小百科”、“奇闻趣谈”“时事新闻”、“好词库”、“佳句集”、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像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像写日记,如“孤独、热爱、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像写日记,如“放学了,小明背起书包回家去,他在小路上走着,忽然,他发现路边草丛中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手机!„„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像切入口进行日记,如“我与恐龙的亲密接触„„”等。想像日记的引入,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还可以是采访日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等交流与协作的好机会。如我让学生采访妈妈的童年,然后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还有一种是读写结合日记。在日记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课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作为日记的‘跳板’练习。如在学习了安徒生的《狐假虎威》后,让学生续写《狐假虎威》后传,大家思维活跃,写出了许多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在学习了《七颗钻石》后,让学生想象“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用这样的题材写日记,学生兴趣盎然。

四、深情寄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批改学生日记写评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用审视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的评语,学生确实不大爱看,它本应具有的评价、诊断、导向功能似乎起不了多少作用。写些什么能够恰如其分?写些什么能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怎样写孩子们更能够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孩子们作文的热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作文,怎样的评语能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都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用心琢磨。而寄语,它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当然,寄语的内容可以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可以是暗示日记中的某些不足;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一而足。“作文确实有水平,我期待着依靠你的努力,将来成为作家。”“不要忘了你要打破我的预言。”“想象力极强,结尾有种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秋天的景色迷人,你写的作文更诱人。”它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让学生警醒,更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它又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朋友,能与学生娓娓而谈,更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寄语不仅要写在日记本上,更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深情的寄语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13.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篇十三

关键词:理科班,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深刻认识到理科班历史教学的尴尬:由于学业水平的难度低、通过率高等, 大多数理科班学生对历史不重视, 课堂上偷偷摸摸地做“主课”的作业, 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只有在学业水平测试前一个月, 才稍微有所改善。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通过查找资料、和同行交流, 再结合自己的实践, 我认识到要改善理科班的这种尴尬状况,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培养兴趣, 引导关注

兴趣是一种动力, 是成才的起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历史课感兴趣, 学生才会认真听课。教师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尽量挖掘课本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 播放一段黄梅戏选段“天仙配”, 让学生感受男耕女织的生活, 再讲神农氏教人们种五谷、制耒耜的传说, 以及文人墨客对农业、农村的描述, 加深学生对古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了解。最后与现实密切联系, 以当前农村的变化, 新农村的建设,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作为出发点 (即三农问题) , 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教学。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时, 以对联导入:泰岱日洞庭月, 黄山松西湖堤, 漓江水南海潮, 花果布故宫殿, 昆仑雪珠穆峰;点神州锦绣河山增吾胸中丘壑。诸子文屈原骚, 相如赋司马史, 右军帖道玄画, 李杜诗苏辛词, 汉卿曲雪芹梦;数中华灿烂文化壮我笔底波涛, 让学生根据对联和语文知识说出有哪些文学体裁。之后教师为每种体裁配上古诗文, 让学生一一连线。顺着连线学习每种文学体裁,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是正常的。教师要找到恰当的话题引导学生, 让他们感兴趣, 认识到历史和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故作谬问, 辨伪求真

在教学过程中, 故意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向学生发问, 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产生怀疑, 有效激发学生思考, 做出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还以《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学完文学体裁, 如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几个题目:1.对《诗经》的表述:是孔子编写的中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的300多首诗歌, 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2.对楚辞的表述:是屈原以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采用楚国的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感情。《离骚》是其代表作, 因而又被称为“骚体”, 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之后让学生对这两段话进行判断, 并说出理由。每种体裁都有类似的缪问, 可以让学生辨伪存真, 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薄弱的地方, 调整教学方法。

故作谬问, 能够激活学生大脑, 引导学生发现, 主动辨析,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同时使学生创造出新的东西。

三、穿插故事, 保持兴趣

一些同学认为历史课就是故事课, 动不动就让老师讲个故事。在上课过程中, 我会根据课堂情况, 穿插一些小故事,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辉煌灿烂的文学》, 讲述了杜甫当乞丐的故事: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 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 最终被人称为诗圣, 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讲述了两状元办厂的故事:张謇在通州兴办了大生纱厂, 陆润庠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这便是轰动一时的“状元办厂”。面对民族危机, 他们选择“实业救国”, 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四、图片引领, 简历相辅

图片可以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看到图片学生会想:这是什么图片? 是什么意思? 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时, 给学生呈现以下图片, 让学生感知本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在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后, 讲解知识点, 以简历的方式介绍图片: 温馨家庭六口人, 贝多芬的欢乐颂是主题歌, 是最成功的经济区域集团;南北合作大国主导, 面对日本和欧洲的挑战抱团合作, 由第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 优势互补;领导人多穿东道主的服装, 1989在澳大利亚成立, 是一个官方论坛性质的组织, 以此巩固本课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内容,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理科班历史学科没有高考的压力, 反而更放松, 更有利于形成民主的氛围, 使理科班学生在课堂由“一心多用”变为“一心一用”。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11.

[2]中学历史教学, 2014:4-5.

上一篇:关于早自修的作文下一篇:我爱缝纫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