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24-06-15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精选14篇)

1.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一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

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

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范文大全网(fanwen.glzy8.com)!

2.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二

1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分析

1.1 实验内容不系统, 没有整合与归类

微生物实验教学一直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 按单个知识点组织实验教学, 通常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实验内容的教学任务, 与其他实验内容有什么联系?在整个实验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与梳理。比如, 显微镜使用实验, 学生学习后仅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而不知道它在整个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显微镜在临床哪些岗位上要应用, 没有将其与工作、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其实显微镜是观察细菌的形态、鉴别细菌及细菌化验中的知识点之一, 是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实验等实验内容的一部分。

1.2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事先未预习, 上课时临阵磨枪, 看一步做一步, 心中无数。由于未及时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验时盲目操作, 不求甚解, 无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互联系, 融会贯通。这可能是由于基础教学中实验课时少, 占总成绩比例小, 学生不够重视, 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对实验缺乏兴趣,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

1.3 动手能力欠缺,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可看到, 学生单独操作时效率很高, 而分组实验时, 有的组分工明确, 时间利用合理, 实验进程顺利;有的组则分工模糊, 常出现以一人操作为主, 一人被动等待, 因此事倍功半, 效率不高。此外, 在实验中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将试剂用毕归位, 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平时缺乏动手机会,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有关, 为此有必要在兽医微生物实验课中,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4 实验结果处理盲目, 缺乏分析思考

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加以自主思考, 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部分学生实验后, 不知如何对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 甚至有抄袭现象。此外,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结果缺乏自主分析思考, 如问及实验结果偏差可能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时, 学生往往表现得很茫然或答非所问。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或实验课前未做预习有关, 另一方面与学生现有的学习行为模式有关, 虽然强调学生要自主思考,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编写和修订实验大纲

根据五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 为配合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基础上, 重新编写和修订了一套针对五年制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大纲。总的思路是重视兽医微生物学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紧跟现代兽医微生物的发展步伐, 保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2 优化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从学科特点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出发, 选择优化实验内容, 将实验课教学整合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血清学实验等, 教学目的是通过基础性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和技能, 为后面的大实验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有重要病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让每个学生从可疑的病料开始, 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同时开设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包括病毒接种、分离培养等技术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和常规仪器的操作使用,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强化课前准备

认真预习是实验前必要的工作。要求学生必须预习有关内容, 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有数。实验课开始后, 教师围绕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进行提问, 由学生回答、计分, 最后再加以补充,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要求的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多, 让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实验, 如配药、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等, 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2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重视基本操作

采取以动手操作为主、示教为辅, 多媒体教学弥补的原则,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将本该在黑板上书写绘制的文字和简图直接显示在屏幕上, 节约了时间, 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开展的实验, 用数码像机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让学生及时了解动物医学最新研究动态[2]。

仅靠实验操作不能顺利完成实验过程, 还要有熟练、扎实的基本功, 这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好的名片, 因此不仅口头强调, 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为了避免只追求实验速度而忽略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培养, 实验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由教师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手法和正确的实验过程, 如接种环使用方法、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 并对其中要注意的细节加以解释。在学生轮换操作时, 教师巡回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接种等实验时, 因为要接触到病原菌, 所以会重点强调无菌观念, 建立无菌意识, 防止污染[3]。力求学生从态度上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 做到一丝不苟,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 摆放整齐, 从细节上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踏实的态度。

3.3 改革实验报告的形式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形式, 突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采用表格、图形等多种格式来完成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对自己做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总结巩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并强调要独立完成, 实事求是。实验报告成绩不是仅凭结果是否正确来决定, 如果学生对失败原因分析清楚, 也可给高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4 实验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考试是检查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方法, 在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上好实验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考试, 学生能重视实验课, 并能很好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并在做实验前予以公布。每次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打分作为平时考核的成绩。平时考核不是单纯看实验报告书写得好坏, 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及对所出现结果地合理分析、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等。此外, 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也计入实验课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学过的一些基本技能, 如接种技术、无菌技术等。考核形式灵活, 或口试, 或操作。综合各方面表现对学生的实验课给以客观评价, 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打牢基础、认真学习, 全面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5]。

5 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如何搞好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将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课及操作考试结束后, 让每位同学写一份有关实验课改革的意见和看法, 总的看来,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连贯系统的教学内容, 对综合性实验特别喜欢, 希望能再多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从操作考核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操作掌握得比较牢固, 对综合性实验有一定的解决和处理能力, 达到了预期目的。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逐步完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和方法, 让实验课内容更加合理科学,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只有不断加强基本技能和开展系统化的实验训练, 并及时介绍学科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并能与现代先进的检验技术相结合, 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及我国动物传染病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加春.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3, 30 (3) :104-106.

[2]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 6 (4) :391-392.

[3]郑爱芳, 缪静.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时代教育, 2008 (3) :96-101.

[4]叶丹玲.在微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8 (4) :113-116.

3.微生物观察实验报告 篇三

实验题目: 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观察

姓名:学号:

班级:组别:

指导教师:

实验(1)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观察和计数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体和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场所。本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观察实验,对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观察和定性,初步了解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了解其对水体净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2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原理

(2)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比较厚的特制玻片。玻片中央刻有4条槽,中央两条槽之间的平面比其他平面略低,中央有一个小槽,槽两边的平面上刻有9个大方格,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长和宽均为1mm,深度0.1mm,体积0.1m3。计数室的规格是把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一个中方格有分成25个小方格,总共有400个小格。

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是:先求得每个中方格中微生物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即为一个大格中的总微生物数,再乘以10000,即为稀释后的溶液中的总微生物数。如要换成原液中的微生物总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

为简化计,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进行计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每个中格中微生物的平均值。

计算公式:微生物数(mL)=(100个小格内的微生物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选择一个池塘,对湖塘和水体和沉积物采样,观察其中微生物并计数。要求手绘观察图像,计算微生物数量。

2.1.1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移液管

(2)实验材料

校园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

2.2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用压滴法制作表本片

取一块洁净的载玻片置于实验平台上,用滴管吸取湖水或含有沉积物的混合液,滴加在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滴液上,不要有气泡,即制成标本片。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片上的微生物。

(3)加被测样品到血球计数板

取干净的血球计数板,用盖玻片盖住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湖水和沉积物的混合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微生物自行深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微生物自然沉降稳定后计数。

(4)计数

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视野不要太亮),找到计数格后,换用40倍物镜观察计数。

2.3结论

手绘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状,相对大小(见附图)

计算样品微生物数量

2.4 建议(如果有)

实验(2)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和定性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体和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场所。本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观察实验,对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观察和定性,初步了解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了解其对水体净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2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它成分组成,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细菌的等电点pI在2-5之间,所以当pH>5时,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微生物体内的不同结构和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故可用不同染料对微生物的不同结构分别染色。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对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得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定性,进行微生物形态图的绘制。

2.1.1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番红

(3)实验材料

校园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

2.2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涂片

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正面边角作记号,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在玻片中央,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取样品,与玻片上水滴混匀,在玻片上涂布成一层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固定

即干燥,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晾干。为加速干燥,可在微小火焰上烘干,烘干后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不宜长时间高温烘烤,易致急速失水使菌体变形。

(3)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4)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5)脱色

滴加95%乙醇,洗约45s,接着水洗。或滴加95%乙醇,将玻片摇晃几次即倾倒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水洗。

(6)复染

滴加番红,染2-3min,水洗并干燥。

(7)镜检

显微镜观察。

2.3结论

观察颜色,并判断是G(紫色)还是G(红色)。手绘观察到的微生物图像,标明颜色。

2.3.1注意事项:

(1)涂片所用载玻片要洁净无油渍。

(2)细菌不宜多,涂片不宜厚,宜薄而均匀。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洗后,应该甩去玻片上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4)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是否合适。如脱色过度,G易被误认为G。而脱色时间过短,G易被误认为G。脱色时间长短还受涂片厚薄,脱色时玻片晃动程度影响。

2.4 建议(如果有)

2.思考题

(1)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时要注意什么?

答:原因有三

1、固定细菌,防止冲掉

2、变形蛋白易染色

3、杀死细菌,防止感染。实验中固定是用酒精灯烘干水样,应注意控制温度,控制时间,防止将菌体烧成灰烬,无法染色。固定时用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而不是直接烘载玻片正面。

(2)革兰氏染色如果只做1-4步,不用番红复染,能否分辨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

答: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3)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4.兽医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篇四

4.根据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可分为哪些类型?列举常用的辐射方法及其杀菌原理和应用。5.试述滤过除菌的概念及其应用。

1.试述葡萄球菌属的基本特征。

2.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及在普通肉汤中的生长特征。 3.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致动物哪些疾病?

4.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的毒素和酶及其致病作用。 5.试述鉴定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试验。 6.阐述链球菌区分血清群的依据及各型的主要致病特性。 7.链球菌各型的溶血表现及在血清肉汤中的生长特征如何?

8.试比较猪链球菌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中的鉴别要点。

1.病毒颗粒的基本结构如何?画出模式图。2.病毒的核衣壳的对称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阐述病毒核酸及蛋白的特点。

4.如何确定病毒是否有囊膜?其依据何在? 5.比较病毒与细菌分类体系的异同。6.简述病毒分类的机构和标准。

总论

各论

3.轮状病毒是如何发现的?给人以何种启示? 4.阐述传染性囊病病毒的致病机理及主要致病特点。

各论

各论 第九章

1.朊病毒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特性? 2.比较并分析PrPc及PrPsc的主要异同。3.朊病毒如何复制?基因起何作用?

4.试述牛海绵状脑病的成因、特点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5.提出痒病的控制措施并分析其依据及可行性。6.朊病毒的发现对你有何启示?

5.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五

1、目的:为了加强本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对本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全面的危害评估。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中心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的各种实验活动。

3、职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审核、批准;

项目负责人对所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实验室主任负责管理各类实验活动按评估结果进行,并进行有效监督;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评估结果进行各类操作。

4、评估依据:《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综合评估结果:

5.1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涉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及各种致病菌的增菌和分离工作,由于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属国务院“条例”中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在实际操作中不易引起感染情况的发生,所以可采用BSL-1级生物安全防护进行操作;对分离到的各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的鉴定工作,可能引起人类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5.2 消毒监测工作:同5.1。

5.3 传染病细菌监测/检测工作:涉及肠道传染病中的霍乱、伤寒、痢疾等以及呼吸道传染病中的流脑、军团菌等操作,针对特定的病原细菌进行的操作可能实验室感染,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使用抗生素可进行有效治疗、具备有效的预防措施,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5.4 病毒性传染病检测/监测工作:涉及各种肠道和呼吸道病毒的血清学检测、HIV血清学检测、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标本中可能存在感染因子,但均为已知病原,有可用疫苗进行预防,或传播途径特殊,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5.5 不明原因肺炎检测/监测工作:由于传染性未知、不能预测标本潜在的感染性,并且需进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所有操作(包括标本的初步处理和分离物的血清学检测)均要在加强型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带负压的BSL-2实验室)中进行,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

5.6 根据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确定本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及操作名录。

6、支持性文件:

6.1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

6.2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6.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六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是是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与动物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安全, 保障畜牧业生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 才能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掌握重要的专业技能, 为成为一名创新型专业兽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很多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已认识到兽医微生物实验课重要性, 为了突出其实验教学的地位, 将其单列, 独立设课, 不再依赖理论课。但是教学体系还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课前准备——课堂实验——实验报告;每个班次每周安排一个实验。虽然经过不断地教学改革, 整合实验内容顺序, 但每班学生两次实验之间要间隔一周, 实际到第二次上课时候, 上一次的内容又联系不起来了。在随机考核实验技能的时候就发现, 学生掌握技能不充分, 甚至很多同学对于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无菌操作还是很茫然。

教育部多次提出对高校实验课进行改革, 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安排往往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 只有一个实验室, 难安排, 班次多, 安排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还是太少。在上完实验课程后, 给8个平行教学班级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习周, 就占用了1个月的时间。但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后, 对学生进行技能的随机考核和调查发现, 对比实验课期间的考核结果, 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掌握专业技能也更扎实。

2 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针对原有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系陈旧, 综合设计性实验太少, 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必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 构建新体系,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 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2.1 压缩整合验证实验内容。

验证实验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学习, 是初接触微生物学习必不可少的, 但是占用了太多的课时, 且比较分散, 可以将原来的实验中基本的技能压缩到1~2次实验课。设立“兽医微生物实验须知和基本技能学习”模块。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细菌的分离与移植、无菌操作、细菌的鉴定、生化与药敏、培养基的制备等技能操作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实验课上通过录像结合示范的方式进行集中传授, 将这些技能相关录像计算机保存或上网, 在后续的实验学习或课余可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 直到掌握为止。

2.2 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在原来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设2个综合型设计实验, 共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涉及内容更广, 除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外, 应包括病毒学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两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内容可以给学生多个平行项目选择,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组成小组, 自己查阅文献, 自主完成具体的试验技术路线, 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完善后, 最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3 应用新技术

科技日新月异, 不断渗透到教学课程中,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采用新科技、新技术, 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兽医微生物实验新技术。

3.1 及时采用新技术, 更新实验内容

比如培养基的制备, 以往的教学内容繁多, 包括把各种培养基成分分别称量, 再电炉加热溶解, 调节PH值, 棉塞制备, 包扎, 高压灭菌, 冷却, 倒置平板等。步骤繁多, 耗时长, 制备棉塞耗费时间且效果参差不齐, 往往需要5个课时, 学生才能勉强做完这一次实验, 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 且学会了也已经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在生产科研中早已不用这样的制备技术。笔者便改革了实验内容, 培养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自学, 提前预习, 实验内容改革为半成品培养基的配置。购买半成品培养基, 应用电子天平代替普通天平进行称量, 不需调节PH, 电炉加热溶解改用微波炉加热, 更加安全, 购买硅胶塞替代棉塞。经过改革后, 实验效率大大提高, 原本要拖延2个学时才能完成的内容, 现在3个学时就可以完成, 且学生积极性更高, 从考核的结果来看, 掌握的技能更全面。

3.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教师采用的是板书+讲解+示范操作的模式来进行实验教学, 内容单调乏味,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后来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教学PPT。比如细菌、真菌形态的观察, 通过计算机, 就可以把很多细菌、真菌图片收集到PPT中, 形象直观, 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不同的形态特征;细菌运动力的检查不易成功, 就可以把拍摄下来的录像通过计算机进行播放, 讲解。一些重要的实验技能操作, 学生只通过一次实验课不能完全掌握,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课后或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复习和练习。应用计算机后, 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3.3 显微成像系统的应用

微生物实验中细菌的形态观察是一个难点, 传统授课必须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用目镜指针指示细菌, 对细菌在所处视野内的位置、形态等描述很难准确, 教师工作量大。购置一台显微成像放大系统, 系统可以将细菌图片通过显微镜直接连到电脑以及投影仪上, 将学生的疑难问题放大, 鼠标一点就能讲解清楚, 不仅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也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

4 与科研结合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前沿基础学科, 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与科研相结合, 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科研的过程, 为学生揭开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 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科研课题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本教研室教师的科研项目, 也可以来自于生产应用[4]。所选的科研课题, 都包含了所有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分离与移植以及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技术等, 通过科研来学习, 可以使学生以立体的形式全面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技术, 专业技能掌握更牢固。

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出勤率和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由于实验报告往往存在抄袭, 除个别外出勤率基本无差异, 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 学生考核项目太少, 并不能准确反应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而教师备考的工作量很大, 最后的实验成绩表现缺乏公正, 在学生成绩上拉不开档次, 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却平平。

这就需要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实验课程成绩档案, 其中包括平时表现考勤 (10%) , 实验报告 (30%) , 论文 (20%) , 随机技能考核 (20%) , 期末考核 (20%) 等。改革以往的期末技能抽签考核方式, 采取平时的随机技能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的方式, 增加了考核项目, 更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掌握的真实情况。对于增设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学会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结果, 并把成绩包括在期末成绩中, 这对促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

有条件的教研室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试卷进行考核, 将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处理分析、以及综合设计性试题等以图片、录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制成电子试卷, 利用电脑对微生物学实验进行考试。实验考试时, 应用联网计算机机房, 在规定时间内, 学生将答案写在纸质的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 教师将答题纸收回进行批改[5]。

摘要: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培养具备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强的兽医人才, 对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采用新科技更新实验内容, 与科研结合, 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旨在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技能, 为培养创新型专业兽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武文艳.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J]科教文汇, 2011 (1) :26.

[2]林雁冰, 颜霞, 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 2010 (10) :31-33.

[3]李影, 钱爱东, 胡桂学, 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 2009, 28 (1) :87-88.

[4]金叶飞, 尹军霞, 沈国娟.微生物学实验与科研课题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2011, 9 (3) :103-104.

7.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篇七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原 理

微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构造,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本实验主要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本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1.构造(1)机械系统: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推进器、调节螺旋。

(2)光学系统: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滤光片。

2.性能(1)分辨力和数值孔径

分辨力用D表示,D=0.5×(λ/N.A)

N.A=n×Sin(α/2)

N.A为数值孔径;λ为入射光波长;n为介质折射率。α为镜口角。

(2)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四、实验器材

显微镜、标本、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

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对光:光强时用平面镜,光弱时用凹面镜,视野明亮即可。

2、镜检:低倍镜——定位;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

3、镜检完毕后的工作:擦拭镜头(标本)等,还原显微镜,登记,洗手,离开。

4、总流程:安装—调光源—调目镜—调聚光器—镜检—擦镜头——复原—登记。

六、作业(可选)

1、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2、2、为什么有时候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则无法看到?

实验二 细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细菌的制片和染色技术 2.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方法 3.熟练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 1.革兰氏染色

G+与G-细胞壁结构不同,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进行脱色时,G+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乙醇脱色使肽聚糖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胞内,经脱色处理时,初染剂保留而呈现紫色。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 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2.简单染色

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细菌常用碱性染料来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使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经染色

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灰色链霉菌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香柏油、碱性染料等。

四、方法和步骤 1.细菌简单染色

取菌(要求无菌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1min)——水洗——干燥——镜检(形状、大小、排列方式)2.放线菌菌落形态观察

(1)表面形状

大小、颜色、边缘、紧密程度等。(2)区别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3.气生菌丝、孢子丝的活体观察

将培养皿盖打开,选择菌丝和孢子丝生长较薄的部位,直接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

4.气生菌丝、孢子丝的印片观察

载玻片——滴1滴美兰染液——盖玻片印片——印片面向下置于美兰中——吸去多余染液——镜检(用油镜观察)——维护还原显微镜。

五、作业

1、绘出所观察的几种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明名称和放大倍数。

2、放线菌菌落和细菌菌落有何不同之处?

3、放细菌的菌体为何不易挑取?

实验三 酵母菌和接合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酵母菌和接合菌菌落及个体主要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酵母菌和接合菌个体形态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

1、菌种

啤酒酵母,黑根霉,高大毛霉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钩,酒精灯,无菌水,乳酸苯酚,吸水纸等。

三、实验方法 1.酵母菌菌落的观察

菌落颜色、光泽、质地、表面特征等。2.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水浸片法)

无菌水滴加于载玻片上——取菌——涂片——盖上盖玻片——镜检(10倍定位,40倍观察芽殖)。

注:亮的区域为液泡,看不到细胞核,核须染色才可见到。3.接合菌活体观察(1)肉眼观察

(2)显微镜观察

打开培养皿盖,将盖倒置,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假根和匍匐丝的结构,孢囊结构和孢囊孢子。4.接合菌制片观察:

载玻片——1滴乳酸苯酚——顺一个方向钩取少量菌丝——盖玻片剥离飘落于乳酸苯酚——加盖玻片——镜检 注意:乳酸酚不必加热,孢囊在制片时已大多被破坏。

区别孢囊与气泡在显微镜下的差别:气泡会吸附大量孢子,且中央亮,两边暗,而孢囊中间厚,整个区域都暗。

四、作业

1、画出供试菌典型结构(不是在一个视野可全部看到),并注明放大倍数和名称。

2、比较酵母菌、放线菌和细菌的菌落特征。

实验四 青霉和曲霉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曲霉、青霉菌落和个体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曲霉、青霉的主要形态特征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

1、实验菌种

灰绿曲霉,黑曲霉,黄曲霉、青霉等。

2、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乳酸苯酚,吸水纸等。

三、实验方法 1.菌落的活体观察

取培养皿用肉眼观察菌落的大小形态,正反面颜色、质地、饰纹边缘、颗粒物(闭囊壳、菌核等)。2.制片观察:

(1)制片:取干净载玻片——加1滴乳酸苯酚——在菌落中心与边缘之间钩出少量菌(带培养基)置于乳酸苯酚——加盖玻片煮微沸——镜检.(2)观察: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菌丝的粗细、颜色、分生孢子头形态;曲霉顶囊大小、形态、可育面积、分生孢子梗粗细、颜色、表面特征,有无横隔,小梗着生情况、大小、层数,分生孢子形态,大小,表面特征。

四、作业

1、出供试菌的形态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比较青霉和曲霉属霉菌的个体形态特点。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和常用器皿准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培养基的制备和常用器皿的准备方法 2.学会高压蒸汽灭菌及干热灭菌方法

二、原理

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的混合养料。由于微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类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加之实验和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使用的原料也各有差异。但从营养角度分析,培养基中一般含有微生物所需的C源、N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以及水等。另外,培养基中一般含有适宜的pH值,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及合适的渗透压。

任何一种培养基制成后应及时的灭菌,以备培养菌使用,一般培养基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三、实验器材

1、试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营养琼脂、淀粉等。

2、器皿:移液管(1ml)、培养皿、试管、三角瓶、搪瓷缸、量筒等。

3、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热灭菌箱。

4、其他:牛皮纸、纱布、棉花、棉线绳。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PDA培养基的制备

马铃薯削皮——切块——称量——加水煮沸——过滤——往滤液中加葡萄糖、琼脂粉等——煮沸——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湿热)。

2、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

称量45克营养琼脂,加水至1000毫升,煮沸后分装,加棉塞灭菌。

3.灭菌水的制备(稀释用)

取9ml蒸馏水于试管中,塞棉塞,包扎后灭菌。取225ml蒸馏水于500ml具塞三角瓶中,包扎后灭菌。4.常用器皿准备:

a.移液管的包装 b.培养皿的包装

五、作业

1.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各适用于哪些物品? 2.两种灭菌技术应注意哪些关键操作? 3.培养皿等干热灭菌前包扎的目的?

实验六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稀释分离和平板划线获得微生物纯种的方法

2、学会微生物接种技术

二、原理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三、实验器材

1、材料:土壤、粮食或者食品。

2、培养基:PDA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3、器皿:三角瓶、移液管、试管、培养皿、玻璃刮铲、酒精灯、接种环等。

4、仪器:电炉、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

1、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1)稀释涂布分离法:制平板—制菌悬液—涂布—培养—获得纯种微生物。

(2)平板划线法:制平板—制菌悬液—划线—培养—获得纯种微生物。

2、微生物的接种(1)斜面接种

五步曲:a.接种环灭菌 b.拔棉塞及试管口灭菌 c.接种 d.塞棉塞 e.接种环灭菌

(2)培养皿接种:(霉菌形态观察及鉴定用)倒平板—接种(单/三点接)—接种环灭菌

五、作业题

1、为什么用稀释法和平板划线法能获得微生物纯种?

2、霉菌平板接种为什么要使平板倒置?

8.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题目 篇八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总数

2.大肠菌群

3.高压蒸汽灭菌

4.乳酸菌

5.芽孢

二.简答题

1.简述革兰氏染色原理

2.简述培养基配置步骤

3.影响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4.革兰氏染色分为那几步?其关键是哪一步?为什么?

5.MRS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检测乳酸菌不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7.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各成分分别起什么作用?

8.细菌细胞特殊结构有哪些?分别起什么作用?

9.简述显微镜使用步骤

10.高压蒸汽锅灭菌与干热空气灭菌相比有什么优点?为什么?

11.比较平板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缺点

12.高压蒸汽锅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尽?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表指针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13.鲜乳中存在霉毒素会对乳酸菌生长起什么作用?

14.普通酸乳制作中常加入乳酸菌有哪些?比例如何?二者关系如何?

9.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九

1 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学时少, 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

人才培养计划对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程学时设置, 往往注重理论教学, 因此实验教学的学时不多, 通常是每周安排1次, 每次2个学时, 如对细菌的分离鉴定这个实验项目, 因为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 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2 实验内容孤立, 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之前, 没有结合对职业工作需要的分析, 设立的内容多为简单、枯燥的验证性实验, 每个实验项目之间缺少联系, 大都是按照多年的教学习惯按部就班地进行, 由于各实验项目之间彼此孤立且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往往做着后边的实验, 忘了前边的实验, 加之不能及时与临床实践挂钩进行相关内容的强化, 学生学到和掌握的一知半解的理论, 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1.3 忽视教学主体,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班级人数较多,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教师总是事先把实验准备好,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匆匆操作, 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造成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清、实验器材来源不明确, 对实验结果没有期盼[2]。如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需要用到1% 红细胞悬液、待检血清等材料, 因为都是教师准备好, 学生直接使用就行了, 学生没有参与准备过程, 因此缺乏对实验材料和准备过程的系统了解, 常因忽视了某些细节, 而导致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失败。

1.4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 实践考核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偏低, 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实验课动手能力的掌握, 加上没有积极参与实验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1.5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多数教师仍沿袭上课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习惯, 学生只是在的重复教师的动作, 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引导,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2 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优化课程结构, 实施精品教学和尝试项目教学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要以人才培养为方向、以实验技能为主线、以综合性培养为目标,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禁锢,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用高效的教学效果, 突出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针对传统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实训教学的弊端, 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组、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根据行业需要精选出实用性、指导性内容, 压缩理论学时, 创建精品课程、实施精品教学, 同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学习, 并和老师进行网络互动,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知识。

在实验、实训教学方面, 结合临床课程和职业岗位需要,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 通过减少、剔除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初步建立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创新教学体系。整合后的实验内容分为三大块:①基础模块。具体包括清洗、包扎、灭菌、准备和常规实验仪器 (如灭菌锅、离心机、培养箱等) 的使用保养及常规试剂 (如染色液、红细胞悬液等) 的配制。②核心技术模块。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技术。③综合技术模块。包括疾病的诊断、动物群体免疫状态的监测和优化等。学时安排方面根据实验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在满足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尝试项目教学, 比如把课堂从实验室搬到动物医院、养殖基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状态下进行分析和动手操作, 从中学到和掌握兽医临床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直接接触。

2.2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课程组制订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 积极组织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改变教师单独完成实验准备工作的传统,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仪器、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有更明确、更完整的认识, 对实验内容亦有更全面的掌握,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

②成立微生物兴趣小组, 建立开放实验室。

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微生物兴趣小组, 建立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到实验室和动物医院的对外服务工作和老师的科研活动中,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职业能力。

2.3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因只注重理论知识, 使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改革后,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部分, 各占总成绩的50%。对于实验课考试采取将平时实验表现记录、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尤其在期末考试这一环节, 结合临床病例设定若干项目, 让学生抽签进行实际操作, 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4.1 充分利用先进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利用电视显微镜、多媒体设施等设备和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把奇妙的微观世界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在进行细菌的革兰杆菌染色、形态观察和鉴别等实验项目中, 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示教, 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观察, 可迅速熟悉和掌握常见动物源性病原菌的染色和形态学特性,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4.2 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兽医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职业, 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未来的工作任务[4]。通过临床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利用养鸡场送检的疑似病例的血清、病料等, 让学生根据所学血清学技术和细菌、病毒分离鉴定技术讨论可行的诊断方案, 并分组实施, 老师监督和指导整个过程,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 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工作的改革, 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更加合理、科学,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学生通过实验, 熟练地掌握了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摘要:针对传统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实验学时少、实验内容不系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及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进行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实验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整考核方式等措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及免疫技术,实验教学,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太刚, 李金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1) :39-42.

[2]苏文金, 周常义, 蔡慧农.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6) :983-985.

[3]杨旭, 唐立新.高职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 (9) :96-97.

10.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十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任务是: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4、学生操作: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常用的细菌接种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三 细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综合性实验)

[教学要求]

1、掌握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教学内容]

1、讲述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的操作方 法及注意事项。

2、学生操作:微生物的分布检测,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 毒试验,药敏试验;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四 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试验)

[教学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双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结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内容]

1、讲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讲述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SS培养基分选肠道杆菌的原理,双糖管的使 用、原理、和结果判定。

3、示教SS培养基及双糖管上肠道杆菌的生长现象。

4、简介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简介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五

结核杆菌的形态学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1、讲述破伤风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杆菌的排列方式和异染颗粒、结核 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讲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3、学生操作:标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教学要求]

1、熟悉病毒形态与结构。

2、熟悉真菌的形态。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4、了解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学内容]

1、讲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示教病毒的结构模型、真菌的形态;

3、观看教学录像: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4、浏览微生物图谱; [教学方法]

11.兽医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十一

建立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按照实验室管理标准来施行,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GB/T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为准则,ISO17025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实验室管理标准,由我国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作为认可机构,通过CNAS的ISO17025认可实验室也同样得到国际认可。建设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意味着对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方式进行重大改变,实验人员需要打破原来工作模式,适应新的操作规程,实验室各部门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工作,所以,系统在实施开发之前,要从兽医实验室工作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一方面保证系统功能完善,另一方面也促进开发、调试过程顺进行。系统涵盖的字段信息,实现哪些功能,各项目之间的关联等,分析将系统分为哪些功能模块。兽医实验室技术层面可以使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即实验人员通过浏览器登录兽医实验室信息系统界面进行操作,客服了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弊端,方便程序维护升级,不受用户终端限制,保证服务器稳定和数据安全。网站服务采用开放的Apache-tomcat服务器,数据库采用O-racle数据库或MySQL数据库,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系统更灵活、兼容性强。Java程序可以按照实体层、JSP交互层、数据访问层、逻辑层的程序结构来进行开发。

4结语

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验人员提供方便,而且为实验室全方位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保障实验室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并且能够持续改进,为兽医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方法,所以,开发符合兽医实验室情况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12.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二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公认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 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如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 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好兽医微生物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 也是将来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 但是忽略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索过程,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并不了解理论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被发现和研究的。还忽略了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更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2,3]。因此, 兽医微生物学授课教师怎样传授专业知识, 使学科与发展前沿接轨,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这些已成为兽医微生物学授课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克服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设置, 有必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的模式。

1 丰富现有教学内容

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 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适合现代生物学发展的要求, 建立优化的微生物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讲授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又跟紧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又可以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6]。另外, 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 同时将国内外其他的优秀教材引入到课程内容中, 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此外, 还可以介绍与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杂志, 以及有关微生物学的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 供学生进行查阅, 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2 授课教师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往往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演变为教师单边活动,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传统课堂强调师道尊严, 不允许学生质疑, 这种观念严重束缚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个性的发展, 要实施研究型教学,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行为, 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互相尊重, 真诚交往, 共同探求知识, 保证学生有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机会[3]。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还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传授学习和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及时复习, 自己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在给学生指导时还要做到“点到即止”, 而不提供“标准答案”, 使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此外, 教师还需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反躬自省, 发现不足,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需要打破原来单一的授课模式,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3.1 创建科研小组

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科研讨论小组, 大家关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积极查阅文献寻求理论依据, 充分思考, 热情地探索研究讨论题目并撰写书面报告。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逐步解决疑难问题, 这样就使过去僵化的兽医微生物学课堂向纵深多元化发展, 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在科研小组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还培养了协同合作的精神[5]。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到教师的开放实验室内继续进行试验学习, 在教师的研究课题支撑下引导他们进行科研活动,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锻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

3.2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型的阅读, 并撰写课程论文

在兽医微生物学课上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及写读书报告时, 要求学生通过文献阅读或上网搜索, 分析一个微生物学重要理论或技术的建立实例来说明创新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献, 进行创新性地思维, 从而逐步完成作业, 使学生避开简单地去查文献、抄文献, 由于课时的限制, 课堂上不可能大量展开的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型阅读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

在课程讲解部分章节完成后, 给学生推荐一些课程论文题目, 并对写作方式做出严格要求, 如写作格式、规范、参考文献格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 然后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和综合文献, 撰写综述和课程论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兽医微生物学的某一领域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而且培养他们查阅科技文献、文献综合、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都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 并且对于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大有帮助[5]。

3.3 研讨性课堂教学讨论

研讨性课堂教学讨论需要教师针对某一问题组织讨论。问题由老师或学生提出, 通过学生课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 小组内讨论, 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讨论, 加深对某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分析问题方法的掌握。讨论式的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且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4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一块黑板、几只粉笔的年代, 各大高等院校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自制电子课件。兽医微生物学应尽量使用图片、数据、表格或图示, 将微生物学中描述性、理论性知识以可视化、形象化、具体化的综合方式展示给学生, 使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微生物课程教学网站, 提供一个微生物学教学的网络平台, 将微生物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微生物学相关网站、习题集均以网络课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是增强教学信息量, 二是便于学生复习和归纳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通过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加便利、快捷的沟通联络平台, 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5,6]。

4 考核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考核方法以闭卷的纸笔测验方式为主, 而且其中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占很大比例。因此, 每次考试前就出现大量学生死读硬记、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方法大大打击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实践的能力, 学生就不太愿意参加课程中的各项讨论活动, 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查找相关文献, 从而影响研究型教学的质量, 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3,7]。要保障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实施, 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 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处理。

形成性评价与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 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 既可以反应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或方法,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3,8]。在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可以尝试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在阅读、作业、讨论发言、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 并给予一定的成绩, 该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课程总分。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活跃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还能比较客观实际地反映教学效果, 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兽医微生物学只有在研究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 并建立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 才能使该课程成为培养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晓泉, 刘晓文, 彭大新, 等.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24-25, 30.

[2]刘新, 方芳, 陈冬梅, 等.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8) :884-885, 888.

[3]徐大勇, 李峰.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1) :81-84.

[4]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育, 2006 (6) :22-23.

[5]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 22 (2) :84-87.

[6]李明春, 杨文博, 刘方, 等.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6) :1222-1225.

[7]马立安, 余知和.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8 (4) :262-264.

13.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篇十三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微生物学实验是为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配套的同步实验课程,为必修课程,本教学大纲是根据食品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熟悉并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能用微生物学方法解决一些专业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基的配制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原理、干热灭菌原理,细菌总数的测定原理,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原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检测原理等。

2要求学生掌握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接种技术、培养技术,代谢产物检测技术、菌种鉴定技术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等,并运用这些技术从事微生物学研究、解决有关微生物专业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与微生物学相关研究与生产基础奠定良好基础。

3.要求学生及时规范地写出实验报告:有绘图要求的实验,必须在课堂内完成显微镜下绘图,力求真实、准确;无绘图要求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要认真观察、记录、整理;实验报告写作要规范,要有简要的分析讨论。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侧重介绍微生物学实验原理、技术,开设时间最好略后或同步于微生物学理论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实验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普通光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了解光镜各部分结构。

2.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并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3.掌握利用光镜观察微生物的技能,了解细菌(球菌、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重难点】

1.油镜的使用

2.聚光器的调节

【注意事项】

1.安全取放显微镜。

2.油镜使用后要彻底清洁。

实验

二、微生物的染色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技术

2.学习掌握简单染色的基本技术。

3.学习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简单染色技术并观察。

2.革兰氏染色并观察鉴定。

【重难点】

1.革兰氏染色,结果鉴定。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的染色和脱色时间要恰当,否则结果不明显。

2.观察芽孢时要调节光线,否则不易观察到。

实验

三、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目的和要求】

1.练习丝状微生物的制片和简单染色技术。

2.了解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观察放线菌、霉菌的自然丝状生长状态。

2.简单染色并观察细胞特征。

3.熟悉显微镜下观察丝状微生物的一般方法。

【重难点】

1.放线菌、霉菌的自然丝状生长状态的观察。

2.比较两者形态的异同点。

【注意事项】

1.注意防止菌丝污染显微镜物镜镜头。

实验

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

2.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出芽繁殖的状态。

3.了解鉴别细胞死活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并注意芽殖的状态。

3.通过染色结果鉴别细胞的死活。

【重难点】

1. 酵母菌的芽殖特征。

2. 鉴别细胞的死活。

【注意事项】

1.美蓝染液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制片注意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

2.菌体与染液混合时不要剧烈涂抹,以免破坏细胞。

3.盖片时缓慢倾斜覆盖,以免产生气泡。

实验

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掌握对不同形态酵母菌细胞大小测定的要求,增强对微生物大小的感性认识。

【实验内容】

1.安装并校正测微尺。

2.测定并记录不同形态微生物细胞的大小。

3.处理数据,计算细胞平均实际大小。

【重难点】

1.换算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代表值。

2.安全使用测微尺,保护高倍物镜镜头。

【注意事项】

1.校正目镜测微尺时光线宜弱些,以便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

2.换高倍镜时要十分小心,防止压坏镜台测微尺和损坏镜头。

3.测量对象要有代表性,数据及单位换算要准确。

实验

六、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功能。

2.学习并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细胞或孢子数量的方法。

【实验内容】

1.制备菌悬液

2.检查血球计数板

3.加样并计数,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重难点】

1.计数板中计数室的寻找。

2.调节成合适的浓度以便计数和减小误差。

【注意事项】

1.清洗计数板时要小心,不能使用刷子等硬物,以免破坏精细度;干燥计数板不能火上烘烤。

2.取样时要摇匀菌液,且加样时不可有气泡产生。

实验

七、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步骤。

3.熟悉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4.熟悉干热灭菌箱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按照培养基的配方浓度要求计算各成分所需要的量。

2.准确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3.各种玻璃仪器的包扎与灭菌。

【重难点】

1.规范准确量取各成分。

2.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

3.干热灭菌箱的安全使用。

【注意事项】

1.计算要准确无误。

2.称量要精确。

3.安全使用高压灭菌锅。

4.安全使用干热灭菌箱。

实验

八、微生物的接种、分离与培养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微生物的接种、分离方法原理与培养技术。

2.学习无菌操作培养微生物的技术方法。

【实验内容】

1.学习常用的接种与分离方法,掌握无菌操作要求。

2.制备菌种混悬液,无菌操作进行划线及涂布培养。

3.学习一般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重难点】

1.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

1.划线分离菌悬液要无菌操作,以免污染空气中杂菌。

2.划线分离时各级划线区域不要重叠。

实验

九、细菌的代谢与生化反应—细菌对含碳、氮化合物的分解和利用

【目的和要求】

通过不同细菌对不同含碳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细菌碳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通过不同细菌对不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细菌氮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

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做不同生化反应试验,观察记录结果。

【重难点】

1.对实验结果有正确的判断

【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以免污染空气中杂菌。

2.接种时标记要清楚,各菌种间切忌交叉污染

实验

十、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目的和要求】

1.学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中菌落总数测定原理与方法

2.学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中大肠菌群测定原理与方法

【实验内容】

1.测定饮用水中的菌落总数。

2.测定饮用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重难点】

1.样品的量取、稀释、浇注法接种。

2.数据处理,结果的判断。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

2.样品稀释倍数要准确,标记要清楚,接种前要摇匀。

3.培养基的温度要适宜。

4.数据处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江南大学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讲义,GB/T4789.2-2008, GB/T4789.3-2008

参考书:钱存柔,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最后成绩为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与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次实

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与实验操作实验成绩组成。

2.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70%,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评分依据:

1.实验报告撰写的完整程度以及正确性;

2.所观察结果的正确性、绘图的完整性;

3.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4.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14.微生物学实验 篇十四

一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一)目的要求

1.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2.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作简单。但此法的缺点是所测得的结果通常是死菌体和活菌体的总和。目前已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如结合活菌染色微室培养(短时间)以及加细胞分裂抑制剂等方法来达到只计数活菌体的目的。本实验以血球计数板为例进行显微镜直接计数。另外两种计菌器的使用方法可参看各厂商的说明书。

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列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血细胞计数板构造如图l5-1。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图15—2);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一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都是400个。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lmm,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lmm2,盖上盖玻片后,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l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lmm3(万分之一毫升)。

图15—1 血细胞计数板构造

(一)图15—2 血细胞计数板构造

(二)A.正面图;B.纵切面图; 放大后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

1.血细胞计数板;2.盖玻片;3.计数室

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lml菌液中的总菌数。

设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如果是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

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

同理,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16×104×B=32000A·B(个)

(三)器材

1.菌种 酿酒酵母

2.仪器或其他用具 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无菌毛细滴管。

(四)操作步骤

l.菌悬液制备

以无菌生理盐水将酿酒酵母制成浓度适当的菌悬液。

2.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3.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无菌的毛细滴管将摇匀的酿酒酵母菌悬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一般计数室均能充满菌液。

取样时先要摇匀菌液;加样时计数室不可有气泡产生。

4.显微镜计数

加样后静止5min,然后将血细胞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调节显微镜光线的强弱适当,对于用反光镜采光的显微镜还要注意光线不要偏向一边,否则视野中不易舌清楚计数室方格线,或只见竖线或只见横线。

在计数前若发现菌液太浓或太稀,需重新调节稀释度后再计数。一般样品稀释度要求每小格内约有5~10个菌体为宜。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一个中格)中的菌体进行计数。位于格线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右边线上的。如遇酵母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为两个菌体计数。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5.清洗血细胞计数板

使用完毕后,将血细胞计数板在水龙头用水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有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洗涤至干净为止。

(五)实验报告

l.结果

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A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B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各中格中菌数AB二室平均值菌数/ml

12345

第一室

第二室

2.思考题

(1)根据你的体会,说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

(2)某单位要求知道一种干酵母粉中的活菌存活率,请设计1~2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二平板菌落计数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习近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平板菌落计数法虽然操作较繁,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而且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计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所以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如活菌制剂),以及食品、饮料和水(包括水源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三)器材

1.菌种 大肠杆菌菌悬液。

2.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

3.仪器或其他用具lm1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等。

(四)操作步骤

l.编号

取无菌平皿9套,分别用记号笔标明10-

4、10-

5、10-6。(稀释度)各3套。另取6支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依次标是10-

1、10-

2、10-

3、10-

4、10-

5、10-6。

2.稀释

用lmL无菌吸管吸取lmL已充分混匀的大肠杆菌菌县液(待测样品),精确地放0.5ml至10-1的试管中,此即为10倍稀释。将多余的菌液放回原菌液中。

OptionsEmail Replies将10-1试管置试管振荡器上振荡,使菌液充分混匀。另取一支lml吸管插入10?1试管中来回吹吸菌悬液三次,进一步将菌体分散、混匀。吹吸菌液时不要太猛太快,吸时吸管伸人管底,吹时离开液面,以免将吸管中的过滤棉花浸湿或使试管内液体外溢。用此吸管吸取10-1菌液lmL,精确地放0.5mL至10-2试管中,此即为100倍稀释。……其余依次类推,整个过程如图15-3所示。

放菌液时吸管尖不要碰到液面,即每一支吸管只能接触一个稀释度的菌悬液,否则稀释不精确,结果误差较大。

3,取样

用三支1mL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

4、10-5和10-6。的稀释菌悬液各l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无菌平皿中,每个平皿放0.2mL。

不要用lmL吸管每次只靠吸管尖部吸0.2mL稀释菌液放入平皿臼,这样容易加大同一稀释度几个重复平板间的操作误差。

图15—3平板菌落计数操作步骤

4.倒平板.

尽快向上述盛有不同稀释度菌液的平皿中倒入融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约15毫升/平皿,置水平位置迅速旋动平皿,使培养基与菌液混合均匀,而又不使培养基荡出平皿或溅到平皿盖上。由于细菌易吸附到玻璃器皿表面,所以菌液加入到培养皿后,应尽快倒入融化并于已冷却至45℃左右的培养基,立即摇匀,否则细菌将不易分散或长成的菌落连在一起,影响计数。

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5.计数

培养48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同一稀释度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并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每毫升中菌落形成单位(cfu)=同一稀释度三次重复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5

一般选择每个平板上长有30~300个菌落的稀释度计算每毫升的含菌量较为合适。同一稀释度的三个重复对照的菌落数不应相差很大,否则表示试验不精确。实际工作中同一稀释度重复对照平板不能少于三个,这样便于数据统计,减少误差。由10-

4、10-

5、10-6三个稀释度计算出的每毫升菌液中菌落形成单位数也不应相差太大。

平板菌落计数法,所选择倒平板的稀释度是很重要的。一般以三个连续稀释度中的第二个稀释度倒平板培养后所出现的平均菌落数在50个左右为好,否则要适当增加或减少稀释度加以调整。

平板菌落计数法的操作除上述倾注倒平板的方式以外,还可以用涂布平板的方式进行。二者操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后者先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融化后倒平板,待凝固后编号,并于37℃左右的温箱中烘烤30min,或在超静工作台上适当吹干,然后用无菌吸管吸取稀释好的菌液对号接种于不同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并尽快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在平板上涂布均匀,平放于实验台上20~30min,使菌液渗入培养基表层内,然后倒置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48h。

涂布平板用的菌悬液量一般以0.1ml较为适宜,如果过少菌液不易涂布开,过多则在涂布完后或在培养时菌液仍会在平板表面流动,不易形成单菌落。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2.将培养后菌落计数结果填入下表

稀释度10-410-510-6

Cfu数/平板123平均123平均123平均

每毫升中的cfu

2.思考题

(1)为什么融化后的培养基要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要使平板菌落计数准确,需要掌握哪几个关键?为什么?

(3)试比较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的优缺点及应用。

(4)当你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不是均匀分散的而是集中在一起时,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5)用倒平板法和涂布法计数,其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培养较长时间(48h)后观察结果?

三 光电比浊计数法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光电比浊计数法的原理。

2.学习、掌握光电比浊计数法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当光线通过微生物菌悬液时,由于菌体的散射及吸收作用使光线的透过量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微生物细胞浓度与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而光密度或透光度可以由光电池精确测出(图15-4)。因此,可用一系列已知菌数的菌悬液测定光密度,作出光密度—菌数标准曲线。然后,以样品液所测得的光密度,从标准曲线中查出对应的菌数。制作标准曲线时,菌体计数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平板菌落计数或细胞干重测定等方法。本实验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光电比浊计数法的优点是简便、迅速,可以连续测定,适合于自动控制。但是,由于光密度或透光度除了受菌体浓度影响之外,还受细胞大小、形态、培养液成分以及所采用的光波长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微生物的菌悬液进行光电比浊计数应采用相同的菌株和培养条件制作标准曲线。光波的选择通常在400~700nm之间,具体到某种微生物采用多少还需要经过最大吸收波长以及稳定性试验来确定。另外,对于颜色太深的样品或在样品中还含有其他干扰物质的悬液不适合用此法进行测定。

图15—4 比浊法测定细胞浓度的原理

(三)器材

1.菌种 酿酒酵母培养液

2.仪器或其他用具 721型分光光度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试管,吸水纸,无菌吸管,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制作

(1)编号 取无菌试管7支,分别用记号笔将试管编号为1、2、3、4、5、6、7。

(2)调整菌液浓度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培养24小时的酿酒酵母菌悬液,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分别稀释调整为每毫升1×106、2×106、4×106、6×106、8×106、10×106、12×106含菌数的细胞悬液。再分别装入已编好号的1至7号无菌试管中。

(3)测OD值 将1至7号不同浓度的菌悬液摇均匀后于560nm波长、1cm比色皿中测定OD值。比色测定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并将OD值填入下表

管号12345678

细胞数106/ml

光密度(OD)

每管菌悬液在测定OD值时均必须先摇匀后再倒入比色皿中测定

(4)以光密度(OD)值为纵坐标,以每毫升细胞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

将待测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适当稀释,摇均匀后,用560nm波长、lcm比色皿测定光密度。测定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

各种操作条件必须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的相同,否则,测得值所换算的含菌数就不准确。

3.根据所测得的光密度值,从标准曲线查得每毫升的含菌数。

(五)实验报告

l.结果

每毫升样品原液菌数=从标准曲线查得每毫升的菌数×稀释倍数

2.思考题

(1)光电比浊计数的原理是什么?这种计数法有何优缺点?

(2)光电比浊计数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

(3)本实验为什么采用560nm波长测定酵母菌悬液的光密度?如果你在实验中需要测定大肠杆菌生长的OD值,你将如何选择波长?

四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通过细菌数量的测量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特征和规律,绘制生长线。

2.复习光电比浊法测量细菌数量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在合适的条件下,一定时期的大肠杆菌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将一定量的细菌转入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胞要经历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作图所绘制的曲线称为该细菌的生长曲线。不同的细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其生长曲线不同,同样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绘制的生长曲线也不相同。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了解其生长繁殖规律,这对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细菌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用于测定细菌细胞数量的方法已在上述实验作了介绍。本实验用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进行光电比浊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细菌悬浮液的OD值,绘制生长曲线。也可以直接用试管或带有测定管的三角瓶(图15-5)测定“klett units”值的光度计。如图15—6所示,只要接种1支试管或1个带测定管的三角瓶,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横坐标)取样测定,以测得的klett units为纵坐标,便可很方便地绘制出细菌的生长曲线。如果需要,可根据公式1 klett units=OD/0.002换算出所测菌悬液的OD值。

图15—5 带侧臂试管的三角烧瓶

(三)器材

1.菌种 大肠杆菌

2.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70ml,分装2支大试管(5ml/支),剩余60ml装入250ml的三角瓶。

3.仪器或其他用具 722型分光光度计,水浴振荡摇床,无菌试管,无菌吸管等。

图15—6 直接用试管测OD值

(四)操作步骤

1.标记

取11支无菌大试管,用记号笔分别标明培养时间,即0、1.5、3、4、6、8、10、12、14、16和20h。

2.接种

分别用5ml无菌吸管吸取2.5ml大肠杆菌过夜培养液(培养10~12h)转入盛有50ml LB液的三角瓶内,混合均匀后分别取5ml混合液放入上述标记的11支无菌大试管中。

3.培养

将已接种的试管置摇床37℃振荡培养(振荡频率250r/min),分别培养0、1.5、3、4、6、8、10、12、14、16和20h,将标有相应时间的试管取出,立即放冰箱中贮存,最后一同比浊测定其光密度值。

4.比浊测定

用未接种的LB液体培养基作空白对照,选用600nm波长进行光电比浊测定。从早取出的培养液开始依次测定,对细胞密度大的培养液用LB液体培养基适当稀释后测定,使其光密度值在0.1~0.65之内(测定OD值前,将待测定的培养液振荡,使细胞均匀分布)。

本操作步骤也可用简便的方法代替:

1.用1ml无菌吸管取0.25ml大肠杆菌过夜培养液转入盛有3~5ml LB液的试管中、混匀后将试管直接插入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糟中,比色糟上方用自制的暗盒将试管及比色暗室全部罩上,形成一个大的暗环境,另以1支盛有LB液但没有接种的试管调零点,测定样品中培养0h的OD值。测定完毕后,取出试管置37℃继续振荡培养。

2.分别在培养0、1.5、3、4、6、8、10、12、14、16和20h,取出培养物试管按上述方法测定OD值。该方法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但须注意的是使用的2支试管要很干净,其透光程度愈接近,测定的准确度愈高。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1)将测定的OD600值填入下表:

培养时间对照 0 1.5 3 4 6 8 10 12 14 16 20

光密度值OD600

(2)绘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2.思考题

(1)如果用活菌计数法制作生长曲线,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两者各有什么优缺点?

(2)细菌生长繁殖所经历的四个时期中,哪个时期其代时最短?若细胞密度为103/ml,培养4.5h后,其密度高达2×108/ml,计计算出其代时。

(3)次生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在哪个时期?根据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采用哪些措施可使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更多?

上一篇:幼儿园托班美工教案漂亮的衣服下一篇:武汉大学毕业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