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2024-09-03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共11篇)

1.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篇一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邵光华 章建跃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关键地位,一直是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当前的课改实践中,存在忽视数学概念的抽象逻辑建构特征,过于强调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倾向,所以,应更深入地研究概念教学,以丰富概念教学法的知识并用于实践。

一、数学概念及其分类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反映,是建立数学法则、公式、定理的基础,也是运算、推理、判断和证明的基石,更是数学思维、交流的工具。一般地,数学概念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抽象;二是在已有数学理论上的逻辑建构。相应地,可以把数学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实对象或关系直接抽象而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与现实如此贴近,以致人们常常将它们与现实原型“混为一谈”、融为一体,如三角形、四边形、角、平行、相似等都有这种特性;另一类是纯数学抽象物,这类概念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数学逻辑构造,没有客观实在与之对应,如方程、函数、向量内积等,这类概念对建构数学理论非常重要,是数学继续发展的逻辑源泉。

二、数学概念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人提出,数学内容可以分为过程和对象两个侧面。“过程”就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法则、公式、原理等;“对象”则是数学中定义的结构、关系。数学概念往往兼有这样的二重性,许多概念既表现为过程操作,又表现为对象结构。如对于“等于”概念,在数与式的运算中具有过程性,它表示由等号前的算式经运算得出等号后的结果的过程指向,在式的恒等变形中蕴涵着“往下继续算”的操作属性;而方程中“等于”的意义则不同,它没有过程指向性,只有结构意义,表示了等号两边代数式的一种关系。Sfard(1991,1994)等人的研究表明,概念的过程和对象有着紧密的依赖关系,概念的形成往往要从过程开始,然后转变为对象的认知,最后共存于认知结构中。在过程阶段,概念表现为一系列固定操作步骤,相对直观,容易模仿;进入对象状态时,概念呈现一种静态结构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并可转变为被操作的“实体”。

我们认为,关于数学概念特征的上述描述稍嫌抽象,为有利于教师把握,下面对数学概念的特征做更具体的描述。

1.判定特征。概念具有判定特征,指依据概念的内涵,人们便能判定某一对象是概念的正例还是反例。

2.性质特征。概念的定义就是对概念所指对象基本性质的概括,因而具有性质特征。上述两个特征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概念的二重性”,判定特征有助于厘清概念的外延,性质特征有助于认识概念的内涵。

3.过程性特征(运算过程或几何操作过程)。有些概念具有过程性特征,概念的定义就反映了某种数学过程或规定了操作过程。如:“分母有理化”着将分母变形为有理数(式)的操作过程;“平均数”概念隐涵着将几个数相加再除以个数的运算操作过程;“n的阶乘”蕴涵着从l连乘到n的运算操作过程;“向量的加法”概念规定了“形”(三角形法则)的操作过程;等等。

4.对象特征(思维的细胞,交流的语言词)。概念是一类对象的泛指,如三角形、四边形、复数、向量等概念都是某类对象的名称,泛指一类对象,又如复数的模,就是与复数a+bi(a,b∈R)对应的结构式√(a²+b²)。

5.关系特征。有些概念具有关系特性,反映了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垂直、平行、相切、异面直线、集合的包含等,都反映了两个对象的相互关系,具有关联性、对称性。这些概念,从静态角度看是一种结构关系,从变化观点看则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特殊状态。具有主从关系的概念则反映了相对于另一概念对象而言的对象,具有相依性、滋生性,如三角形的外接圆、角的平分线、二面角的平面角等,都是在其他概念对象基础上生成的。这些概念反映的都是特殊对象,其特殊性由明确的规定所限制,这些规定也是概念内涵的一部分。

6.形态特征。有些概念描述了数学对象的形态,从形态上规定概念的属性特征,如三角形、四边形、三棱锥、四棱台等概念都具有形态特征,它们给人留下的多是直观形象,用于判断时多从形态上先识别,根据形态就可大致判断是概念的正例还是反例。一般而言,“形如„„的对象叫„„”这类概念都具有形态特征。

三、概念的教学

上述数学概念的多重性,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教师应在分析所教概念特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素材,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经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中,认识概念的不同特征,通过概念的运用训练,使学生掌握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改变认识角度、反映概念不同特征的方法,进而有效地应用概念建构原理和解决问题。

(一)概念教学的目标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表达思想和解决问题。这里,理解是基础。从认知心理学看,“理解某个东西是指把它纳入一个恰当的图式”,图式就是一组相互联结的概念,图式越丰富,就越能处理相关的变式情境。数学概念理解有三种不同水平:工具性理解(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关系性理解(Relational Understanding)和形式性理解(Formal Understanding)。工具性理解指会用概念判断某一事物是否为概念的具体例证,但并不清楚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关系性理解指不仅能用概念做判断,而且能将它纳入到概念系统中,与相关概念建立联系;形式性理解指在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和数学思想之间建立起联系,并用逻辑推理构建起概念体系和数学思想体系。理解概念是明确概念间的关系、灵活应用概念的前提,否则会产生判断错误,思维就会陷入困境。例如,如果角的弧度概念不明确,就会导致1im sinx/x上理解上的困难:sinx是一个实数,x是一个角度,如何比?更不用说求相关的极限了。

概念学习不仅是理解定义描述的语义,也不仅是能用以判断某个对象是否为它的一个例,还要认识它的所有性质,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掌握这个概念。从概念系统观看,概念的理解是一个系统工程,概念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概念系统。学生要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就必须围绕这个概念逐步构建一个概念网络,网络的结点越多、通道越丰富,概念理解就越深刻。所以,概念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解析过程,“讲清楚”定义并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概念。

概念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或“什么是”,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它的理由,知道它在建立、发展理论或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核心概念的教学尤应如此。所以,在概念教学前需要对概念进行学术解构和教学解构。学术解构是指从数学学科理论角度对概念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方法进行解析,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所反映的思想和方法、概念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念的联系、地位作用和意义等。教学解构是在学术解构的基础上,对概念的教育形态和教学表达进行分析,重点放在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解析上,包括对概念抽象概括过程的“再造”、辨析过程(内涵与外延的变式、正例和反例的举证)和概念的运用(变式应用)等,其中寻找精当的例子来解释概念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准备工作。

(二)概念教学的方式

众所周知,概念的获得有两种基本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由学生从同类事物的大量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方式叫概念形成;用定义的方式直接揭示概念,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方式叫概念同化。两种获得方式

对应着两类概念及两种教学方式。

1.概念形成教学方式

新概念是对现实对象或关系直接抽象而成时,常采用概念形成教学方式,即通过创设情境从客观实例引入,抽象共性特征,概括本质特征,形成数学概念。这种数学化地形成概念的方式可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自己周围生活而备感亲切。如数轴的引人,从秤杆、温度计等实物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有如下共同要求: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根据这些现实模型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而形成数轴概念。这种方式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用此方式教概念,可以先用实物、教具或多媒体展示等作为引导性材料,让学生直观感知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做概括。这里要强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防止出现概念类化错误(不足或过度)的重要性。

2.概念同化教学方式

新概念是基于数学逻辑建构形成时,常采用概念同化教学方式,即直接揭示概念的定义,借助已有知识进行同化理解。用这种方式教概念,可有不同的引入途径,需要强调的是应让学生理解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这种方式其实是通过逻辑演绎进行概念教学。由于是从抽象定义出发,所以应注意及时用典型实例使概念获得“原型”支持,形成概念的“模式直观”,以弥补没有经历概念形成的“原始”过程而出现概念加工不充分、理解不深刻的缺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采用与概念类型、特征及其获得方式相适应的方式,以有效促进概念的理解。由于数学概念大都可通过逻辑建构而产生,所以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中学阶段,它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概念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从概念的联系中学习概念,在概念系统中体会概念的作用,从而不仅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而且有利于概念的灵活应用。当然,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作为新概念学习“固着点”的已有知识不充分时,则只能采取概念形成方式。

概念符号化是概念教学的必要步骤,这是因为数学概念大都由规定的数学符号表示,这使数学的表示形式更简明、清晰、准确,更便于交流与心理操作。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概念符号的意义,并要进行数学符号及其意义的心理转换技能训练,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符号意义的理解。

(三)概念教学的策略

1.直观化。数学概念的掌握要经过一个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际的应用的过程,甚至要有几个反复才能实现。借助概念的直观背景,对抽象概念进行直观化表征,可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数学中的直观是相对的,实物、教具模型、图形或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等属于具体而生动的直观;已经熟知的概念、原理及其例等都属于抽象而相对的直观。

2.通过正例和反例深化概念理解。概念的例可加深概念理解,通过“样例”深化概念认识是必需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实,数学思维中,概念和样例常常是相伴相随的。提起某一概念,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的一个“样例”,这表明例在概念学习和保持中的重要性,如提起“函数”,我们头脑中可能立即浮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具体解析式或其图像。概念的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运用不但可使学生的概念理解更精确、准确,而且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要注意的是,反例应在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理解后才使用,否则,如果在学生刚接触概念时用反例,将有可能使错误概念先人为主,干扰概念的理解。在揭示概念定义后,为进一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防止概念误解,可利用概念的正例或反例。如对于“异面直线”概念,要通过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让学生认识到:异面直线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平面将它们纳入其中的两条直线,而不是“在两个不同平面上的直线”。

3.利用对比明晰概念。有比较才有鉴别,对同类概念进行对比,可概括共同属性。对

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做类比,可突出被定义概念的特有属性;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做对比,可澄清模糊认识,减少直观理解错误。如对于“最值”和“极值”,通过对比可认识它们的差异,即前者有整体性而后者仅有局部性,“最值”一定能取到,“极值”未必能取到。

4.运用变式完善概念认识。通过变式,从不同角度研究概念并给出正例,可以全面认识概念。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简言之,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通过变式,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如“等差中项”,除了认识“若a,b,c成等差数列,则称b为a,c的等差中项”这一定义外,还必须认识变式“a一b=b一c”、“2b=a+c”,必须建立算法:a与b的等差中项是(a+b)/2。由于学生习惯形象思维与记忆,对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要尽量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进行再认识,以获得概念的直观、形象支撑,如“极值”和“最值”。值得指出的是,概念变式的运用应服务于概念理解,并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概念理解的深化阶段运用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否则,学生不仅不能理解变式的目的,变式的复杂性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概念理解,甚至产生混乱。

5.概念精致。一定意义上,概念的精致可理解为概念浓缩,即抓住概念的精要所在。概念的精练表达和“组块”占据记忆空间少且易于提取。我们曾就增函数概念调查过五名非数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结果是:一人答“当x1大于x2时,f(x1)大于f(x2)”;一人答“好像是函数值跟着大吧”;另三人的答案则是“上凸增函数类图像”形态的手势比画。这表明,学习“增函数”,首先应有直观形象(图像)的引入,然后到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语言的描述。这些过程结束并理解了什么叫“增函数”后,学生会回到简单而本质的关键词上,对关键词的表征就是概念本质属性的表征,这正是概念精致所要达到的高度。这也表明,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念定义”是惰性的,甚至会被遗忘,起作用的是精致后的概念精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经历概念精致过程,以使学生提炼出代表性特征。

6.注意概念的多元表征。数学概念往往有多种表征方式,如利用现实情境中的实物、模型、图像或图画进行的形象表征,利用口语和书写符号进行的符号表征,等等。不同的表征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概念多元表征可以促进学生的多角度理解;在不同的表征系统中建立概念的不同表征形式,并在不同表征系统之间进行转换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联系性的认识;建立概念不同表征间的广泛联系,并学会选择、使用与转化各种数学表征,是有效使用概念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前提。因此,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多元表征,并能在各种表征间灵活转化,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7.将概念算法化。学习概念的目的是应用;反之,应用能促进概念的深刻理解。概念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是用概念做判断,二是把概念当性质用。为了更好地运用概念,需要将概念算法化,即要将陈述性的概念定义转化为程序性的算法化知识。如将“二面角的平面角”算法化:(1)角的顶点在二面角的棱上,(2)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3)角的两边都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由此得作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算法:先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再从这点出发,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射线;判断一个角是否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算法:先看顶点是否在棱上,再看角的两边是否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最后看角的两边是否都与棱垂直,一项不符合,就被否定。通过上述算法化学习,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才能更好用。没有实现陈述性概念定义的算法化是学生不能应用概念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核心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数学概念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都被嵌入在组织良好的概念体系中。数学的逻辑严谨性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的系统性上,后继概念大多是前概念基础上的逻辑建构,个别概念的意义总有部分来自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或出自系统的整体特征。

在一个概念体系中,有些概念处于核心位置,其他概念或由它生成,或与它有密切的联

系,我们称这些概念为核心概念(key concept)或本源概念(root concept)。

核心数学概念的特征,从学科角度看有:(1)在数学内部具有广泛的联系性;(2)对数学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和持续影响。从数学学习角度看:(1)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认知根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较简单、方便的认知扩充策略,不必进行认知重构就能得到数学认知结构的基本发展;(2)在发展更复杂的理解时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核心数学概念具有一般概念所不具备的基础性和生长性,所以,核心数学概念的教学,除了遵从一般概念教学要求,还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整体观”和“系统观”,要以核心数学概念为“纲”,将相关概念统整为一个网络系统,达成“纲举目张”之效。这就是说,核心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实现从工具性理解到关系性理解的过渡。这就要求在核心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重点考虑概念的来源、相关概念及其关系、概念的作用(新知识的诠释、旧知识的翻新)等,也要突出概念形成的过程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核心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需要几节课或一个阶段才能完成概念建构,甚至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构过程,函数概念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9。7(47~51)

2.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篇二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形式;组织形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82-2

0 引言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和结构等正在日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促使货物产品运输的方式产生改变,集装箱运输以及其它高附加值货物运输方式也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铁路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将人们在各个城市间进行运输,还能够进行大量的重要货物和资源的运输,尤其是针对中长距离的运输来说,铁路能够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总体货物的量是一定的,这就促使在进行货物运输时应该先进行电煤、粮食等非常关键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另外,在中国的货物产品运输领域中,存在着非常大的竞争,陆运、水运、航运等等都在不断争取着运输市场份额,因此,怎样才能够有效提高铁路货物产品运输在市场中的占比是目前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铁路想要不断提高自身在运输领域中的占比,就一定要对货物的形式进行良好的改变,进而有效提升铁路货物产品运输在市场中占据的比例。

1 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形式

在当今时代下,铁路货物运输产品有以下几个形式:第一,直达列车,其中包含整列直达装车、循环直达列车、整列直达空车等等。第二,班列列车,比如说五定班列和点到点快读班列、普速列车、循环班列等等。第三,路企直通列车,这种列车就是指装车地点为某个企业,并且这条线路为该企业专用线路,并根据火车的编排顺序进行整列运行,或者不对火车进行编排,直接将其运用在货物运输线路中。第四,集装箱运输,就是说把货物放在非常标准的箱子内部,并以箱子为计量单位进行运输的产品。第五,组合列车,就是说将两列以上列车进行连接,并在制定的区间内进行运输。第六,重载列车,在非常先进的铁路技术装备的基础上,提高列车的编组,并对其中运输货物产品的重量进行提升[1]。

上述这些铁路运输产品都是针对不一样的货物来说,货物不一样就有不一样的运输方式,进而使运输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运输产品的概念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另外,众多运输产品也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具体能够总结为下面几点内容。

1.1 货源货流整合推动型产品

这种产品就是要有效提高铁路货物运输办理站过多、运量非常分散、运输的效率比较低的现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对货源货流进行良好的整合,并不断提高货流的强度,大幅增加直达列车能够进行运输的货物产品,并增加推动型产品的运输量。其主要的运输货物产品形式有直达列车与路企直通列车等等。

1.2 移动设备有效运用推动型产品

这种产品就是说利用加强机力配置,对机车交路进行有效的优化,并根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进而提高机车的运用效率,提高机车的整体流量,并加设重载列车以及远程直达列车等货物运输产品。

1.3 制约因素改善型产品

制约因素改善型产品就是说对运输过程中的能力限度进行改善,并在改善的过程中得到的运输产品。比如说,将能力改造以及生产力布局调整过后已经废弃的机务段、车辆段、物资供应段中的废气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并建设新的卸车点。就以成都铁路局来说,其是将接发列车能力非常大的成都东站中福多余的发线进行拆除,并将其改造成大型的货厂,这样就能够在进行卸车的时候非常快速,还能够进行整车的装卸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2]。

1.4 空车利用改善型产品

这种产品就是说一定要对空车进行非常高效的运用,并对整列直达空车进行良好的组织,进而使其符合装车点的空车要求。

1.5 市场开拓型产品

这种产品就是说按照当代运输产业的发展需求,对观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进而对新型产品进行开发,利用吸流上线、逼流上线和组流上线的策略,达到开拓铁路运输市场的目的。比如说铁路中的专列等非常方便、快捷的运输产品等等,在将来还能够开行与企业一起发展进步的运输列车产品等等,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和材料进行运输和回收,进而提升铁路货物运输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 基于区域整合的铁路运输产品组织形态

这种组织形态就是指在路网结构的铁路运输产品组织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铁路运输组织管理的实际情况,运能效果,运输要求,运输特点和当今时代下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方向等等对基于区域整合的铁路运输产品组织形态进行的确定,并明确了该组织形态的重要性。其中的主要观念就是利用区域整合,对运输的根源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进而使运输产品的组织形态更加良好,完成其与企业之间的合作[3]。

2.1 区域内部的货物运输组织

这种运输组织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部的各个铁路局之间的货物运输组织。对各个铁路局的配合协作性进行提高,提升相邻铁路局之间的接车质量以及互装车流比例,并采取双向直达列车的运行,使列车能够进行更好的循环,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使货物能够直接到达目的地,并对散装货物进行班列化。这样一来,就能够加强列车的运输效率,增加整个区域内部的列车总量,这也符合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单一列车的工作量[4]。

2.2 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货物运输组织

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货物运输组织就是轴辐式运输组织的延伸,其也是建立在铁路运输行业的基础之上的。将区域内部的运输进行集散,并增设长距离的直达运输列车。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各种产品和资源能够更好的扩散,而且运输也非常方便和快速。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货物运输组织有利于比较散的货源运输,而且还能够扩大运输产品的样式,增加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利益。

2.3 区域到节点之间的货物运输组织

在提高货物运输的总量,使铁路运输和企业之间能够形成更好的合作关系,我国铁路相关部门进行了两整合一建设,大客户战略以及路企直通车方针,这些对于铁路货物运输产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将货物运输组织实现了节点化,并采取直达列车和长距离运输列车等,使铁路运输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和谐。比如说大秦线的西煤东运战略,就是使用大重量、低密度、固定车型、装卸车都使用的开行单元,进而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和效果[5]。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知道,在当今时代下,能够进行货物运输的方式有很多中,比如说,空运、航运、陆运、铁路运输等等,其中运输量最大的就是铁路运输,而且使用铁路运输的方式进行货物运输还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会受到损坏,另外,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也非常高,而且其能够跨越的区域也非常远,这种情况就为我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础保障,使各个地方的物资也能够进行全国范围的运输,进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更加完善。上文针对铁路货物产品运输的形式及其组织形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满足人们需求以及市场经济要求的基础上,对铁路货物产品运输的特点和将来运输行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希望会对铁路货物产品的运输方面有所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陈洪亮.石家庄南站货运产品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

[2] 张曙光.中国铁路运输组织理论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159-161.

[3] 蒋丽丽.开发与市场需求同步的铁路货运产品[J].货物运输,2012,02(03):114-116.

[4] 苏顺虎.深化货物运输组织改革,大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26(01):107-108.

3.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概念及其特征 篇三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机构。专业劳动纠纷律师认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依法设立。

在《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都规定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实践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而且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功能在弱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则是在继续肯定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同时,给予了新兴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的法律依据。

二、一般设立在基层。

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在基层,目的就是将矛盾化解在初始状态和第一线;而且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人员也来源于基层,由他们居间调解容易使当事人信服并尽快达成和解协议。

三、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重要作用,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专门的或者具备劳动争议调解的职能,为实现这一目的作出了保障。

4.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篇四

关键词:重复蒙太奇 表现形式 修辞作用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本文列举中外优秀电影的典型范例,阐明重复蒙太奇的主要几种表现形式,剖析它对电影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修辞作用。

关键词:重复蒙太奇 表现形式 修辞作用

电影中的重复蒙太奇,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复叙方法或反复修辞手法,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所谓重复式蒙太奇,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或画面、或声音)在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组合方式。它将具有戏剧因素的各种电影手段:人物、场面、景物、对话、道具、细节、动作、角度、色彩等反复出现,构成强调、形成对比,并表达内在和本质的发展。由于电影具有时间和空间穿插的自由,能更加自如地运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正像音乐是依靠一种不断重复的主题的时隐时现的音响运动一样,电影结构也是依靠一种不断重复的绘画式主题的时隐时现的视觉效果运动。”[1]佛里伯格的这段论述,对理解重复蒙太奇颇有启迪。

下面笔者逐一列举重复式蒙太奇主要几种表现形式,并分析其独特的修辞作用。

1、人物对话重复蒙太奇《人到中年》(中国 1982年)看过《人到中年》,谁都不会忘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爱情诗《我愿意是激流》在影片中三次绝妙的穿插。(小圆圈中的数字,表示重复次数的顺序,下同。)①眼科医生陆文婷为科研人员傅家杰治好了眼睛,两个恋人在秋天红透了的枫林里散步,傅家杰随口背诵了这首诗:“我愿意是激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森林间做窝、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长青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陆文婷为傅家杰的文学才华深感惊讶,并自愧不懂得诗。然而傅家杰对她工作的意义充满了诗意的理解,由衷地说:“你的工作能使千万人看见光明,它,就是一首最美的诗。”

可见,他俩的结合,是共同理想的结合,是美好心灵的结合,是诗意的结合。影片以诗人的笔调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创造了诗的意境。

②当他们在备尝生活的艰辛时,陆文婷伏在傅家杰的身上互相慰藉。

傅家杰指着自己的脸:“你看,我现在是残垣断壁了吧?”

陆文婷自责地说:“我太自私了”(意即让你负担太重的家务了)陆文婷看着傅家杰的脸,心疼地说“你老了,我多么不愿意你老啊!”此时傅家杰再次朗诵:“我愿意是废墟......”

这个片断既表现陆文婷的体贴、自责、内疚,也表现了傅家杰的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可见,他们夫妻感情情笃意深。

③陆文婷病危时,傅家杰内心非常痛苦,他用颤抖的哭腔又朗诵起这首诗,陆文婷微弱地应和着。傅:“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

陆:“我已不能游了”

傅:“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

陆:“我已飞不动了”

傅:“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长青藤”

陆:“我攀不了了”

这个片断表现陆文婷在工作、生活双副重担压力下超负荷的运转,已自知心力交瘁,岌岌可危了!

影片以此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呐喊:爱护中年知识分子已成为全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这声呐喊振聋发聩,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裴多菲爱情诗的三次重复,不是无意义的单纯重复,而是有意义的艺术重复,它赋予更新更深的意义。既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也表现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身负重荷,备尝艰辛的命运及其忘我无私、鞠躬尽瘁的精神品格。

2、人物动作重复蒙太奇《芙蓉镇》(中国

1986年)影片主人公胡玉音和秦书田在芙蓉镇上的青石板街上往往复复扫地,乍看十分单调,细细琢磨,这单调中却富于变化,实是让人回味无穷。

①先是背向而扫。即从中间向不同方向扫,责任分清,各管各的,互不相干。刚开始扫街,男女主人公心灵尚未沟通,胡玉音对秦书田甚有怨气。她怪秦书田在她婚礼上唱了他编写的歌,冲走了喜气,带来了晦气,并怪罪他在她盖的房子上,写了对联,连累了她。

②继而相向而扫。两端扫来,不分责任范围,碰到一起,秦书田体贴地说,你先走吧,我来扫。这自然是秦书田做得多。

③最后一起同行而扫。胡玉音生病,秦书田关心照顾,并安慰她要坚强活下去。病后,胡玉音为感激秦书田,特地为他做了一锅米豆腐。自此两个苦命的人走到一起,相濡以沫相爱同居。

④苦中作乐,“慢三”扫街。秦书田安慰胡玉音,“扫街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关键看你怎么扫”,以国标“慢三”舞步教胡玉音扫街,在艰苦、侮辱性的劳动中自娱自乐,表现秦书田在逆境中顽强的生活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都会知道,扫街,在那年月中是种惩罚性侮辱性的劳动,是牛鬼蛇神的“专利”。谢晋导演慧眼独具地选定了这个扫街的细节,表现了两颗孤独的心灵在苦难中撞击,感情在每日的扫街中滋生。表现了胡玉音与秦书田由怪罪怨愤→心灵沟通→相濡以沫→直至结成苦命夫妻这一心理历程。

扫地细节的艺术重复,就这样逐层深入地揭示男女主人公心理的微妙变化,渲染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逐步深化人物之间的关系。

3、场面重复蒙太奇《角斗士》(美国

2000年)角斗士是以角斗表演为职业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最为悲惨,随时都有被血腥杀戮的危险。影片里有5场非常精彩、非常惊心魂的角斗场面。

①第一场。以麦师武为首的角斗士一方,两人为一组,红黄配对,但却被铁镣铐在一起。

他们与行动自如,头戴牛、羊等牲畜野兽面具的角斗士对阵。

②第二场。麦师武一人独自与头戴防护面罩一方对阵,麦师武力挫群敌,观众狂呼。麦师武不满地把剑抛向达官贵人的观众席,大声斥问:“你们满意了吧?你们就没有别的娱乐方式吗?这就是你们来的目的吗?”表现了主人公对这种玩忽生命的嗜血的社会风尚强烈的不满。

③第三场。以麦师武为首的奴隶角斗队,与国王殿下的卫队角斗,卫队以明显的武装优势驾着带刀的战车,向麦师武一方冲来。麦师武以大将军的丰富经验,沉着指挥,改变战术(变分散为圆圈防御,以免腹背受敌),进而变被动为主动并战而胜之。麦师武的勇猛与智慧引起新国王的注意,这位暴君这时才知道,这个心腹之患并没有被杀死。迫于现场观众狂热的喝彩,新国王不敢当众把麦师武处死,大将军就像凯旋的英雄受到观众的欢呼和拥戴。

④第四场。麦师武与原罗马最著名的角斗士斗,还要与角斗场上四个角落的四只老虎搏斗。对方倒地,新国王下令把对方杀死,但麦师武敢于当众违抗王令,“不杀倒地的敌手”,表现出大将军慈悲胸怀和高尚武德。

⑤第五场。麦师武本着为国为民除害的愿望,主动向新国王挑战,新国王不等到正式比赛,就卑鄙地在大将军肩上猛刺一刀,这一刀带有致命毒药。大将军强忍痛苦与之决一死战,在与仇敌决战中表现了高尚的角斗风格(国王长剑被大将军击落,大将军也主动丢弃手中唯一武器短剑)。最后,国王使出暗器,但大将军还是凭借超人的武艺把他杀死,自己最终也因中毒倒地。人们像对待英雄,对待神一样的战士,祟敬地抬起他的遗体,而新国王,却像一条无人过问的死狗让人遗弃 在这五场角斗中,麦师武一方始终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他或他的同伴随时都会被置之死地,但最终都以英勇善战战而胜之,以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人格魅力赢得民众、赢得民心,完成了一个英雄、一个统帅的复位,永远活在民众的心里。

这五个场面的角斗,从宏观的角度看,也是场面重复的艺术再现。每一个场面都从一个侧面表现大将军性格的某一方面,所以,这五个场面的艺术重复,最终完成了大将军形象的刻画,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四)情景重复蒙太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

1947年)影片中一轮明月当空,反复出现;李后主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复轮回;凄凉的歌声,“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团圆聚,几家流落在外头”,反复咏叹。这明月、这诗句、这歌声,构成特定的情景,贯穿全剧,使影片就像一首抒情的诗篇,渲染了诗的氛围,形成诗的意境,浓郁了诗的韵味。

这一轮明月在影片中7次反复切入:忠良和素芬定情、夫妻离别、忠良被捕后逃跑、忠良背叛、素芬思念、忠良彻底堕落、素芬痴情守望等片断中都可看到这一轮圆润明朗的皓月。

影片这反复切入的一轮明月,这明月辉映下的人间情景,维系了上海、重庆两处的典型环境,维系了忠良、素芬夫妇在滇沛流离中的不同生活场景;这明月既照亮了素芬忠贞的心迹,也照现了忠良堕落的足迹。情景的艺术重复,渲染了情绪,产生了呼应,形成了对比,构成了强调。

5、环境重复蒙太奇《菊豆》(中国

1990年)染池,那血红的染池,它是杨金山染坊重要的生产场所。影片中仅有的几个主要人物命运的活报剧,几乎都在这里先后演出。

①杨天青抵挡不住菊豆的诱惑,(“婶子的身子给你留着”)感激她真诚的渴求和等待,俩人在染池上方的晒架上热烈做爱,那飘下染池的红色瀑布,象是他俩爱情的礼赞。

②年幼天白在染池边染狗尾草,已经瘫痪坐在木桶里的杨金山,满怀仇恨,企图用拐棍把这孽种推入染池淹死。

③天白年幼无知,用绳子把金山木桶拉入染池,致使名份上的父亲金山活活溺死。

④已懂事的少年天白,怀着对“乱伦”“哥哥”(实为生身父亲)杨天青的刻骨仇恨,背着窒息的天青,丢进染池,并用柴棒残酷虐杀。对比起前次偶然间的无意,这次完全是蓄意的杀害。

笔者非常敬佩张艺谋的导演功力,对染池环境的反复运用,既显得十分精练,又显得高度集中。全片仅有的4个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全都在这里展示无遗。

6、音乐重复蒙太奇《魂断蓝桥》(美国

1940年)该片主题歌《一路平安》(另名《友谊地久天长》《过去那美好的时光》)原是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这首在离别时唱的歌颂友谊的歌曲,在英语国家普遍流传,后在影片中用作主题歌,又因影片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反过来又使它唱遍全世界。

这首歌及其旋律在不同场合通过节奏快慢、曲调的变化,反复回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①烛光舞会。伴随音乐,男女主人公翩翩起舞,表现了热恋的浪漫,脉脉含情的温馨。

②凌晨送别。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舞会后还漫步街头。罗依送玛拉进宿舍时,主题音乐又起,抒发了依依不舍的心情。

③车站送别。火车已开,玛拉来不及与罗依道别,望着开出的火车和车上的罗依,音乐又起,抒发了玛拉内心对恋人一路平安的深情祝福。

④罗依生还,车站重逢。音乐表达了喜从天降的情绪。

⑤罗依故乡的家庭舞会。表现热烈、欢快、幸福即将到来的氛围。

⑥罗依看玛拉留下的诀别信。乐曲节奏加快,抒发了罗依急于找到玛拉的心情。

⑦尾声部分。玛拉重返蓝桥自杀,罗依捡起丢失在地上的吉祥符,陷入深思,音乐再起。

这首主题歌及其旋律,伴随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自始至终反复回旋。它渲染了人物的情绪,深化了影片情节,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7、物件重复蒙太奇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物件(即道具,下同)细节在蒙太奇中又有着奇妙的作用,因此许多影片都精心设计物件细节,并反复出现,使之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

如中国影片《回民支队》里的翡翠玉镯、《红色娘子军》里的银洋、《春桃》里的龙凤帖,还有墨西哥片《叶塞尼娅》里的教会徽章、印度片《流浪者》里的丽达照片、美国片《美国丽人》里的红玫瑰、日本片《人证》里的草帽、澳大利亚片《钢琴课》里的钢琴、捷克斯洛伐克片《良心》里的玩具布娃娃。这些影片里设计的物件,都得到行家热情的赞赏。《良心》(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50年代)这部影片里的玩具布娃娃前后出现12次。影片叙述在一次车祸中,被撞伤的人只记住看见车窗内挂着一个布娃娃即死去。于是布娃娃这个物件细节就成为警方追捕犯人的线索;而犯人也为掩藏布娃娃而整日提心吊胆、挖空心思,受尽良心的折磨和谴责,最后终于携带证物布娃娃到警方投案自首。

这个物件贯穿整部影片发展过程,它起着影片穿珠成串的引线作用,使得情节连贯自然,发展顺畅。导演对布娃娃这一物件细节的运用和处理,可谓别具匠心,用得令人惊奇和赞叹。

这个物件的重复运用是从整体构思出发,确定物件在各部分结构上的连接和联系,因而对整个影片的结构起到贯穿和稳定的作用。在物件上很有创意的影片,它不仅具有实指意义,而且颇有象征意义。例如:

《铁皮鼓》(德国

1979年)影片里主人公奥斯卡,从3岁起身上一直挂着这一只铁皮鼓,直到21岁。这面鼓在影片里已成为象征符号。

①鼓声和尖叫声是作为破坏性的象征符号,表示拒绝和抗议。

②在战争来临时,鼓成为致人于死地的凶器,几个主要人物之死与鼓都有直接间接的关系,正如奥斯卡自述时说:“我把可怜的妈妈敲进了坟墓,而且把可怜的舅舅———他也许是我的亲生父亲拖进了波兰邮电局,送了他的命。”鼓成了毁灭的符号。

③奥斯卡又把一个新的铁皮鼓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库尔特(名为弟弟实则他的儿子),鼓的传递象征着抗议和叛逆精神的传递。

重复蒙太奇艺术作用是如此之大,因此很多电影艺术家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尽可能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艺术重复手法,创作了电影史上优秀的作品。例如:

《城南旧事》

(中国

1982年)导演吴贻弓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

A、整体结构。离别是影片的“魂”,影片三个故事都按“相聚→离去”方式进行叙事。

B、视点角度(英子的眼睛)。

C、场景(井窝子、学堂操场)。

D、音乐(《骊歌》)。

E、语言(朗读《我们看海去》)。

F、节奏(采用了不少长镜头和大停顿)[2]。

可以说,《城南旧事》之所以称为中国的诗电影,誉为中国散文电影的精品,与上述重复蒙太奇手法巧妙的综合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影片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像“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在观众心中产生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心理效应。影片就是这样靠其诗意来感染观众,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重复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会有多种多样,但其修辞作用可以归结为:

(1)、蒙太奇每次重复出现,不是无意义的单纯重复,而是有意义的艺

术重复。每次重复必须具有新的高度,赋予更新更深的意义,表达内在和本质的发展。

(2)、蒙太奇每次重复出现,都是在新的质上,揭示人物的心理,渲染人物的情感,深化人物关系,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深化影片主题。

(3)、通过蒙太奇的艺术重复,渲染情绪,产生呼应,形成对比,构成强调,深化情节,推动剧情的发展。

(4)、艺术重复从整体构思,确定各部分在结构上的连接和联系,对整部影片的结构起到贯穿和稳定的作用,使整个剧作结构显得那么和谐、统一、完整。[3]

参考文献:

[1] 林洪桐.银幕技巧与手段———中外名片优秀手法剖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5.教学组织形式 篇五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特殊形式)。„„填空题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一)概念: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基本特点„„填空题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此为“课时”。

★(三)优缺点„„简答题

1.优点:

a.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d.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e.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c.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e.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f.教学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方法。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3.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整体;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二)现场教学(又称参观法)„„参观讲解结合

1.概念: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意义:

a.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b.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c.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 1

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祖国。

3.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一)分组教学

1.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

3.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

b.定制个体教学计划;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二)复式教学

1.概念:把两个或者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意义:保持了班级授课的一切本质特征,与之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的同时安排几个年级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的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3.要求:a.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b.编制复试班课表;

c.培养小助手;

d.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Ps:把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四、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探索个别化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过程

(中小学)德育内容„„简答题

分为三大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马列主义教育

环境教育

德育过程

一、概念&构成要素

(一)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对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填空题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基本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体现。„填空题

三、基本规律„„简答题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的关系)。„„论述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2

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

a.知即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品德评判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情即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c.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d.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一般说来,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填空题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模式

一、概念: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此法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操作策略:a.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b.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c.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优点: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缺点: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优点: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4.范例教学模式

此法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 瓦.根舍因 提出来的。

(二)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自学——指导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略: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

2.目标——导控式

3.传递—接受式

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4.问题——探究式教学„„论述题

(1)理论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a.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

b.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c.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句验证结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师是“引导者”和 “顾问”,一方面老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过早判断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评价

一、概念: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

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二、功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到达该目标。具体:(简答题)

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校验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

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c.强化学生的学习;

d.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针对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 4

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2.绝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此法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三)按照评价的主体:内部评价&外部„„&个体差异性评价;

(四)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德育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论述题、简答题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2.要求:

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2.要求:

a.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b.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c.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要求

a.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其上进心。(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b.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c.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求:

a.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b.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活动;

c.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a.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

b.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c.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填空题

其他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Ps:德育活动的新形式包括: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方法的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方法„„简答题、填空题 1.说理教育法。此法为基本方法,分两类:

a.运用语言文字说服;b.运用事实进行说服。„„填空题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7.心理咨询法

8.生活指导法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内容。德育内容规定着对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三、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坚持知行统一,探索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道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5.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c.建立德育基地;

d.创办业余党校。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

(一)概念: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名解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在此书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填空

(二)功能:

1.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化的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文化规范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7

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的功能。能为成员提供发展机会,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2)满足需求的功能。既能满足归属、亲和、依存等基本需求,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的途径。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二、班主任

(一)概念: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名词解释

(二)地位&作用

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填空题

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简答题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填空题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填空题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建立学生档案

5.评定操行;

6.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

7.个别教育工作;

8.班会活动的组织。

Ps: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的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

二、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简答题

(一)班级常规管理

1.概念: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内容: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班级常规管理的作用

a.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b.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泼、积极、有效的班集体

c.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班级平行管理

1.内涵: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填空题

此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填空题

Ps:集体教育思想是马卡连柯的主要思想。

2.要求:要实施对班集体与对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班级民主管理

1.内涵: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物。

2.要求:

a.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b.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

(四)班级目标管理

1.内涵: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此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成出来的。„„填空题

2.要求: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述题

(一)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二)解决策略(怎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人格和主体性,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

1.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论述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进生的教育问题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后进生自身的原因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对其自身的原因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既可能有心理障碍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

(1)缺乏强烈的求知欲;(2)道德无知,是非观念模糊;(3)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4)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5)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适应。

二、家庭因素

(1)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子女正常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形成。(2)现在独生子女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3)有的家庭自身文化水准低,或者家庭残缺,缺乏温暖和爱心;(4)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5)有的家长则在孩子的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上太过简单粗暴,随意打骂。这些也会使他们转变为后进。

三、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也存在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并且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 9

任。

1.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一些地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广大学生的教育。

2.施教“求同”,忽视因材施教。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个班级上课,往往忽视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之间本来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尝到甜头,产生学习积极性,也才有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教育方法失当。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失当,没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缺乏防止学生分化和减少后进生的有力措施。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把他们当成班级进步的包袱,这也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后进生转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对立情绪;

2.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意志,巩固学生的新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反复抓,抓反复”。

6“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与后进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老师要与他们多谈心,多接触,关心其生活、学习,真诚相待,逐步缩短直至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沟通渠道,使师生间具有朋友般的情谊。这样老师就方便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用正确的观念对他们进行思想渗透。)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特长,让后进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自信。

8.提供正确的范例,增强学生的是非观。

9.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助,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意义

一、概念:是指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名解

二、意义„„简答题

1.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4.是进行德育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形式

一、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走出校门,增长知识的活动);

2.学科活动(以学习或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时期养成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并掌握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劳动技术素质);

7.课外阅读活动。

Ps:分为三类:接受性活动、创造性„„;训练性„„。

二、组织形式„„填空题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3.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要求

一、特点: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填空题

二、要求„„简答题

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特点„„填空题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基本要求

1.和谐的家庭环境;

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3.理解和尊重孩子;

4.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素养。

二、社会教育

主要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1.社区对学生影响:

a.一方面鼓励他们走出去,和更多同龄人交往,参加群体活动,了解社会,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b.另一方面,帮助他们选择交往伙伴。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指导青少年儿童接受宣传教育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之间的相互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6.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 篇六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课堂任务的实施而确定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切合实际,从而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目前,我们大部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以性别分组进行练习,这种教学组织方法,往往只片面强调教学内容和要求,因此,在活动中较多采用的是单调、重复和强制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的内容、难度、要求及进度几乎完全一致,出现了一些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好的组织形式。如:技能组合、性格组合、自由组合、兴趣组合、目标组合等。总之,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教材、不同单元及课堂目标,而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近几年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作了初步尝试,下面谈一下我们的体会和作法。

一、技能分组: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按学生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分成几个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和练习的具体要求进行组合。

体育课和其它学科一样,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运动以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把体育的差异表现出来,如果体育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强调了统一安排,统一要求,就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的不良情绪。在采用“技能分组”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能因组因人而异,对不同组别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就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课前分组、课中个别调整(有个别分组不当)的方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课前把学生按技能水平分成四种不同等级的小组,然后,教师对各个不同组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这样,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为更好的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设有升、降级制度,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有明显提高时,则升到高一级小组练习。对在小组中表现欠佳的则降级。为刺激优秀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练习一段时 间后,可安排该组进行表演赛,其他组参观,对表现好、技能动作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二、自由组合: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同伴组合成人数大体相等的小组。

这种组合方法,利于同学之间为了共同进步和提高,形成了互帮互学的集体,树立了较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这种分组方法使同学之间感情比较融洽,同学们对自己推选的小组长比较信任,小组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小组间在学习和教学比赛时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同组同学的感情融洽,小组同学的互帮互学的气氛浓厚,各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比自然组的同学提高得快,利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

三、兴趣组合:指由学生按自己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的小组,人数不定。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是在课的结束部分和复习课及综合课中运用。在复习课中,教师安排若干个具体练习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各个练习内容的不同要求,选择自己需要复习的项目。对于一些运动技能较为均衡发展的学生,老师可鼓励其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对某个有特长的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有“一技之长”,对尚有弱项的同学则应引导、激励他们,使之增强信心,消除畏难情绪,“练在薄弱处”,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在综合课中,学生可根据课的安排,选择自己比较有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以突出特长,一专多能,实现全面提高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应遵循这样几点:(1)不管哪种组织形式学生都应该感到心情愉快,不仅有相互间的协作,而且有相互间的竞争。(2)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组织,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多或可能多的练习时机,又要有赖以区别的途径。(3)无论怎样分组,既要不失教学分寸,又不至于总使学生循规蹈矩。这些基本特性,应成为有效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分组的基本依据。

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编推荐] 篇七

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班级教学: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单位

3、以课为单位

(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管理

(2)科学的采用课单位进行教学

(3)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4)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6)在班集体中学习,师生间和学生间可以交流,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

实现教学任务方面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2、局限性

(1)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够

(4)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内容、时间、进程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内容(6)“课”受时间限制,完整的内容被分割。(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2)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1、备课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2、上课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

3、课堂教学效果测评

(1)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

(3)根据教学效果测评调整课外作业的布置

4、布置课外作业

(1)代表性,难度适度

(2)与教科书内容有逻辑联系

(3)有助于启发思维

8.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篇八

上海市思源中学 王敏

摘要

随着教材的改革,现代教学理念的渗透,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由单一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转变为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自我要求学习的热情,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本文从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开展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赛、挑选“小老师”等三种教学组织方式对新课改背景下信息科技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合理分组,组内合作、组间竞赛、“小老师”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新课改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新格局。目前在上海市的中小学中都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这门课程应该说对学生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编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进行了这样的定位“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位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型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由此论述,可以看出信息科技课程与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更关键的是要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规范、德育标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考虑着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项发展极为迅速的科学技术,如何将计算机技术的入门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引导他们形成自觉地学习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其次针对于这一教学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内容如何组织,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通过深入的学习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自我要求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觉得在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

因此,课堂中,我积极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分组,进行组内合作、小组竞赛、挑选“小老师”来辅助教学,让课堂的更加生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

一、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中减轻学习的畏难情绪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习惯于单向的接受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一旦让他们接触一项新的事物或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就很可能无所适从。

在目前的中学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往往参差不齐,起点各异。有的学生从小就在家长有意识的培养下接触计算机,所以到初中阶段,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已经比较高;而同时也有一部分的学生由于家庭和周围的环境,进入学校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较弱。针对这样的情况,倘若搞“一刀切”,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在传统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详细介绍知识点,并逐步演示操作,让学生很明确的了解每个操作的步骤,然后再进行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时候效果非常迅速,几乎每个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都掌握得比较好,但是也产生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后 1 遗症,那就是当他们使用一个老师没有讲过的软件时,就会产生束手无策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就是为了改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找到合适的帮助。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种环境,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比较方便的取得同学帮助,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了解、熟悉了学生的基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用学生自己组合和教师建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组前向学生讲明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使每个学生能够客观、愉快地到相应的小组里。通过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学习。例如,在电子表格的教学时,由于表格的内容比较枯燥,大部分操作都是对一些数据进行处理,因此学生对此兴趣相对较淡,学习自主性较差;其次,在EXCEL软件的操作中有很多函数、公式需要学生掌握,有一些统计的操作更是复杂。对于一些原本计算机基础就比较弱的同学而言,学习这个软件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有些学生就干脆采取了不学不做的态度,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反正学了也学不会,还不如省力一点,不学了„„”针对这种现象,在练习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班级里的学生基础好的与基础弱的组成一个小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一个小组的成员对同一个问题或操作步骤进行讨论,然后一起尝试,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基础弱的同学因为有其他同学的帮助也能完成自己的作业,克服了他们畏难厌学的情绪,对于他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

二、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赛,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学习的能力

1、开展组内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成功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因此,在课堂中我有意识的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新知识,并且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们能主动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合作,相互协作,一起前进呢?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例如在软件WORD的教学中,我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一个课题——假设我们班是一个旅行社,每个小组都有一条旅游线路,现在正是旅游的淡季,游客非常少,为了能尽可能的吸引游客参加各自的旅游线路,你们要在三个星期内设计一份海报,进行宣传活动。布置万课题后,学生产生了诸如“时间不够用、资料不齐全、版面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怎么发挥小组的作用、组长应该如何分配任务、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该如何开展„„。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有些是如果仅仅靠自己去完成是比较困难的,而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而且,通过合作使原本的课堂教学由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2、开展小组间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提高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仅仅开展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是不够的,在教学中也要引进竞争的机制,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小组“单独”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好。教师对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小组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例如:在汉字录入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开展小组间竞赛的教学方式。汉字的录入是信息科技教学的一个基础部分,也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内容,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多,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己练习打字,但是练习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为了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比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决出个人第一名和一个优胜小组。特别是在团体赛部分,我同意同一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忙,以提高速度,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中,平时感觉非常枯燥的打字也变得生动、有趣多了。

三、挑选“小老师”辅助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1、“小老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让学生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氛围。比如:在“指法练习”的教学中,采用的软件是“金山打字通”,不同操作水平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操作界面,去“随心所欲”的练习,享受“参与”的成功与快乐。在基本掌握了指法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放手”操作训练,挑选打得又快又对的学生当小老师和教师一起巡视检查,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学生间的语言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既形成了以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又使知识掌握得更快、更好,还得到大量的反馈信息,教师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为学习排除了障碍,成功给学生带来满足和愉快,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自觉性随之增强,团结合作精神也随之增强。

2、“小老师”的教学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温故而知新”

由于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较扎实,那么课堂中的内容他们就比较容易掌握,练习完成的也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同学,除了给他们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他们课堂上始终有事可做,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还会要求几名程度较高的同学(每组至少一名),给他们分配具体的任务—协助老师辅导该组同学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加上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他们就会好好的参与课堂活动,自然而然就实现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而在辅导其他同学做练习的过程中,他们通过看其他同学出现的问题,还会学到更多更完整更系统的知识,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叫老师过去解决。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小老师”的教学可以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血色和能够,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胀,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地终身发展。

在任何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中都存在着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或是家庭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就感,而这些正是让他们不愿意参加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针对这部分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得到一种成就感,而不是一种负担。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实现这个目的,我才采用了很多的方式方法,鼓励、表扬„„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而一次小小的“突发奇想”——平时都是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他们非常有成就感,那么如果让基础弱的学生也尝试做做“小老师”,效果会怎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行了尝试。在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一名叫小何的学生,在课堂上时常会发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学习要么无精打采,要么就是在键盘上乱按。经过了解,原来他是刚开始接触电脑,所以很多操作都不会,看着同学们好像什么都会,所以就觉得自己“学了也是白学,肯定学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一直寻找着契机。终于,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小何同学举手示意他不懂,于是我手把手教会了他,然后让他在计算机上重新操做了一遍以确保他真正懂了。这时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会,正要举手问我。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我告诉她,我会给她请个小老师——小何来帮助她。这名学生听说是小何,当场就表示了怀疑,小何也有点胆怯,于是我在旁边鼓励小何,让他一定要试试看。其实我心中也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小何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出乎意料的是,小何让人惊讶地顺利完成了他的“小老师”的任务,而且那位一开始不太信任他的同学也真诚的向他表示了感谢,而小何的脸上也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随后的几星期的课堂上,我特别注意了他的情况,结果我发现有一些改变在他身上在慢慢地发生着。原来上课时漫不经心的小何变得认真了,原来废话很多的小何发出的声音是问问题的声音,电脑的屏幕上出现的不再是无关紧要的窗口,小组成员原来都不愿理睬的小何竟然经常在指导周围同学的练习„„。

通过多个这样的事例,我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学习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和其他同学一样需要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转变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初中的信心科技教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教学,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其它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也变得越来越紧迫。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我将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掘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2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教基[2002] 35号文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陈至立 2000年10月25日 http://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郭芳

9.常用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缺点 篇九

常用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缺点:个别教学: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它适应个别差异方面具有优势 2群体教学:教师向学生群体授课但没有形成固定班级,学生彼此年龄不同,学习程度各异,学习进度、修业年限不一样;班组的教学工作由数名教师分工负责,其中一名教师主讲,其他若干名教师辅助讲授;教师个别教学与班组群体学习并存;学校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制度。群体教学的发展为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特征体现在班、课、时三个方面a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b内容统筹规划,按学校、学年、学科分成许多部分,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达成系统均衡,每个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c教学时间固定

4分组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才施教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要求。弊端:不同水平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难以达成,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之间缺少预期的对话及效果。

5开放课堂:注重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10.诗歌的分类-从诗歌的形式分类 篇十

五古:五字一句,一般篇幅较长,不论平仄、对仗,不限句数,押平韵或仄韵,是否换韵都无规定,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秦中吟》。

七古:七字一句,一般篇幅较长,不论平仄、对仗,不限句数,押平韵或仄韵,是否换韵都无规定,如曹丕《燕歌行》(今存最早的七言古诗)、杜甫《哀江头》、白居易的《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杂言诗:有三五七杂言、三五杂言、五七杂言、四五杂言等。一般篇幅较长,不论平仄、对仗,不限句数,押平韵或仄韵,是否换韵都无规定,如李白《蜀道难》、《梦吟天姥吟留别》等。

骚体诗:因屈原的名作《离骚》而得名,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大,句子较长,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或“些”字以助语气。 来源:高考网Www.gxEduW.coM

乐府诗:现有歌词,然后由乐府配曲而歌唱,其中的.箐华是民歌。分为古乐府诗,如《上山采蘼芜》和新乐府诗歌》,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歌、歌行:“行”本指乐章的进行,后来把乐曲、歌唱的遍数也叫“行”又引申为一种乐曲的称呼。如《长歌行》《燕歌行》《兵车行》等。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计四十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计五十六字。

五言绝句: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字。

七言绝句: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计二八字

五言排律:每句五字,每首十二句,共计六十字。

七言排律:每句七字,每首十二句,共计八十四字。(首尾不用对仗,中间各联都用对仗)

三韵小律:每首六句,共有三韵,颔联要用对仗五言小律三十字,七言小律有四十二字。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11.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十一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我们现在主要是以班级上课制为主,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但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初中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爱好、对生物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以划片的形式入学,这就使得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成绩好坏参差不齐,而目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的统一性和学生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①忽视了各类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用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标准作要求,实行“一刀切”,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又“吃不了”。②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无法解决,因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学生已显露的某些优势素质得不到重视,学生个体在发展中存在的失陷得不到补偿,造成时间、空间、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难以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分层教学是一种相对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另外,初二第二学期的生物以复习为主,学过的内容再复习,学生没有新鲜感,学习兴趣和效率都比较低,而传统的复习课以教师讲为主,整节课老师满堂灌,学生容易疲劳而使得听课效率低下。分层小组形式的教学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从由教师讲变成由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换一种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自觉性不够的学生也能在小组成员的督促、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

实施方法:分层递进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内容。一)学生分组:

分组是在本班进行,根据前两次大考的成绩进行排名,有第一名同学带最后一名同学,第二名带倒数第二名,以此类推;同时在班里分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5—6人;根据成绩编号,成绩最好的为1号,最差的则为5或6号;1号为组长,带领全组学习。二)教师准备:

1、课前测试:上节课复习的内容。题量不用很大,难易适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在5—10分钟内做完。

2、预习导学: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要点,以提纲、填空、问题等形式展现。

3、课堂练习: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题量少,但要精要典型,可以有一定难度。

4、单元练习: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学生的课后作业。

三)具体实施过程:

课前5—10分钟:完成“课前测试”

15分钟:组长检查组员完成“预习导学”情况,组织组员复习本节导学内容,要求每位同学都理解、弄懂相关要点。教师巡堂了解每一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解答疑问。

5分钟:组长组织组员完成“课堂练习”,要求每位组员都必须弄懂每道题。

10分钟:每组派一名组员讲解“课堂练习”上的习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讨论。四)评分标准(以下加减分以小组为单位)

加分制度:

1、小组讨论积极认真,不说废话,纪律较好,视情况加1—3分。

2、回答问题并能答到要点的加相应的分数,如1号组员回答加1分,6号组员回答加6分。

3、“课前测试”小组全对加6分。

扣分制度:

1、讲话一人扣一分。

2、“课前测试”错一空扣一分,小组扣分为全组组员扣分的总和。

每一次导学算一次总分,总分最高的小组有一次免罚权,总分最少的三个组安排相应的作业。“分层小组教学”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分层小组教学模式下,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组织组员学习,给组员讲解知识点,能达到巩固原有知识,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作用。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每个小组就一两个,以小组为单位更容易对这些同学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在“小组利益”的促进下,他们多少都会在乎,会配合组里学习,从而达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分层小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小组间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分层小组教学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新课程下减负的要求,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的掌控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上一篇:最新xx年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葡萄酒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