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精选8篇)
1.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 篇一
二 1韦伯定律;定义:引起注意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和初始刺激的强度有关 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的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有规律性。公式:K=△i/I(k<1)k为常数△i为差别阈限I为原刺激量强度 差别阈限:能够觉察两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最小变化量)
运用:1零售表明:降价幅度至少是原价的百分之20以上
10-8,100-80才有效
对绿色营销是一种挑战 P73刺激泛化与刺激甄别
刺激泛化: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往往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 例子与应用:最后狗听到碰撞也会分泌唾液
仿制品与原品牌很像
销售类似质量与效果 反条原理— 品牌伪装
淡化自有品牌 蓝月啤酒标其产商为公 策略:家族品牌;产品延伸;许可品牌租;相似包装小
刺激甄别:当受到一种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时,非条件刺激的行为并不发生。运用:原品牌制造商劝消费者不要用仿制品,因为质量不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经典条件反射:重复,刺激的顺序 工具性条件反射: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消费 四动机强度与动机冲突P107-110 本能:一个物种普遍存在的先天性行为模式 驱力理论: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其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并引起反应,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内环境稳定)(集中关注唤起不愉悦状态的生物需要)
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动机的程度取决于当前状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动机的产生 1需要(驱力)2 诱因
违背该理论的行为:延缓满足(为了大吃晚餐 早上少吃)期望理论: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
认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想要的结果的期望牵引的,而不受内在因素推动的。更注认知因素,也指生理过程
动机方向:动机是目标导向的,趋势我们去满足特定需要 动机冲突:
定义:当购买决策超过一种来源的动机时,会处于正负动机,相互冲突 内容: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当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合意中选择取舍时,必须选择一个放弃另一个
趋避冲突:当我们既渴望达到某一目标,同时又希望回避它时,产生。买毛皮大衣有伤害动物罪恶感
双避冲突:当我们发现面临俩种不情愿的选择时,两种都想回避,却必须选择一种的心理冲突
需要层次理论P111 六P181-182自我,本我,超我
个性:个人的独特心理结构,精神面貌
本我:指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度,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突的欲望。(自私)
代表着欲望,是结构基础。它是无意识的。
遵循唯乐原则即行为受最大快乐为目标和逃避痛苦的基本需要支配,以欲望满足和最大快乐为目标,不计后果。
自我:介于我与超我之间,负责协调二者关系,是人格的心理面。
一方面使个体意识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压。代表理智。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代表着良心,社会准则与自我理想,是人格高层领导,属于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
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至善完美原则。
七:P211-213 态度的功能及ABC态度模型
定义:是对人,客体,广告或出版物的一种持久的概括评价 动机决定态度(由感情,行为,认识构成)
态度的功能:1效用功能(与基本的奖惩有关,直接强调产品的优缺点来体现效用。
价值表现功能(体现人的核心价值观,自我观念
自我防御功能(主妇抵制速溶咖啡因威胁)
4认识功能。(面对新产品)是人们对次序,结构认识的需要。一种态度功能不止一个,但只有一个功能起主导作用。对某以目标产生的态度要因人而异。ABC态度模型
定义:态度的感情,行为和认知三种元素可以表达为ABC态度模型。这个模型强调这三种元素的相互关系。
层次效应:用来解释这三种元素的相互影响。标准学习层次:认知形成感情,感情做出行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态度)低介入层次:认知形成行为而后产生感情。(基于学习过程的态度)。经验层次:感情产生行为然后产生认知。(基于享乐主义消费的态度)。七P218认知失调理论。
定义: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它表明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协调时,他会采取行动来消除它。可能是改变态度/调整行为。这理论重点关注俩种认知元素不协调状况 减少失调三途径:1消除(戒烟)
2改变不协调认知(改变抽烟与癌症联系)增加认知协调成分(吸烟利于我放松,吸烟者也有90岁)八睡眠效应。P245
定义:指在信息源可信任下的传播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正负信息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即时效果上更明显,随着时间推移,对这俩者产生的态度差异逐渐缩小。
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的效果差异。
广告诉求包括性诉求 幽默诉求 恐惧诉求
理性诉求在于能客观,完整,正面的传达信息,给人一种真实感,信任感,满足消费者在产品硬性方面的实际需要,但是忽略了个人感情与个体,有强烈的商业味,缺乏亲和力,比较生硬。而感性诉求更注重于调动消费者的情感,情绪,增加了商品人情味,给人亲切感,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引起情感共鸣,但过于注重情感,缺乏对产品功能,质量等硬性信息的传达,使人模糊。
九.P289 备选方案评估中知觉风险类型。自导:1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识别;信息搜索;备选评估;产品选择
消费者决策类型:1习惯性决策(不假思索直接作出)2拓展性问题解决(广泛收集信息)3有限性问题解决(极少搜集信息)
知觉风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隐含某种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够知觉到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知觉风险。
知觉风险的五种类型:1货币风险(金钱组成)。2功能风险。(执行功能组成)3人身风险。(健康体力组成)4社会风险。(自尊,自信组成)5心理风险。(归属地位组成)
减少风险的方法:1主动广泛搜集信息,多了解。2保持品牌忠诚。3从众购买4寻求商品保证5依照商家形象
九产品分类的战略意义P292 分类层次 次级层次 一般层次 高级层次 战略意义 影响消费者选择产品标准
1产品定位 吸引更多消费者,创造忠诚客户,提高利润,提升品牌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2识别竞争者
有利于识别产品竞争者,使选择过程简单化 3典型产品
有利于树立典型产品 增强消费者的熟悉度 4定位产品 有利于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类别 便于购买 十P323购物的理由
购物者对消费环境的反应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愉悦程度和唤醒水平)购物动机的5种 1社会经历 2分享共同爱好 3人际吸引力 4瞬间的地位 5狩猎的兴奋感
P357 参照群体的类型。
1参照群体:对个人的评价,期望或行为具有重大相关性的,事实上是想象中的个人群体。
参照群体重要程度 是公开消费还是个人消费 是奢侈品还是必须品 类型:
成员群体:个人是其成员的参照群体 非成员群体:个人不是其成员的参照群体
渴望群体:渴望成为其成员的非成员群体
规避群体:想与之划清界限的非成员群体
中性群体
十一 口碑的含义和作用P361 含义:个体消费者在非正式的基础上,传递产品信息的过程
口碑作用:1有利于扩大消费者群体,开发新产品,挖掘潜在市场
2良好的口碑能塑造一个品牌,缔造品牌忠诚度
3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及战略性发展
2.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 篇二
一、消费者行为学的特点
1、交叉渗透性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消费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交叉渗透性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各个学科中与消费者行为学相交叉的内容并提供各知识点链接的桥梁, 立足消费行为研究的角度, 呈现多维的研究视角, 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2、应用实践性
任何成功的营销决策都离不开对消费者行为的深刻体察, 离不开对消费者的调研和信息搜集。这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行为研究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同时也印证了消费者行为学如其他的营销专业课程一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引导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学习这门学科, 以更贴近生活的视角来思考消费问题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正确的消费理念, 指导其消费行为, 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二、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0年代以后消费者行为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进入了一个良性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课程。尽管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经过国内很多学者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与成熟的学科教学体系相比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身一线教学实践, 现将消费者行为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教材内容零散, 缺乏全局观和应用性
在内容上, 由于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以普通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为基础, 结合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 这样看似教学内容丰富全面, 但由于内容之间缺少有效衔接, 各学科的边界也未有清晰界定, 易让学生感觉知识脉络支离破碎。此外, 教材中的内容多侧重于学术视角甚至学术前沿, 缺少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 理论和实际应用脱节。在结构编排上, 消费者行为学有近二十章的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以板块的形式归纳, 各章节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明朗, 各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也不明确, 如果照本宣讲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全局观而迷失方向。
2、过于依赖讲授教学法
大部分消费者行为学的任课教师都面临教学内容多, 且课时少的问题, 因此采用讲授法教学成为教师的无奈之举。讲授法过于注重“讲”的过程必然导致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讲得精彩, 多媒体课件如何吸引眼球, 而学生则只专心听讲, 认真笔记, 不需要动嘴和动脑, 主动性与参与性锐减。长此以往学生只记得理论而缺乏对理论的深刻理解, 更不会应用。这与消费者行为学本身的实践应用性相违背, 也不利于学生真正领悟基本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营销能力。
3、案例教学缺少创新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老师都尝试案例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但案例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结合自己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 案例教学是一种根植于西方课堂的教学方法, 国内课堂上使用的很多案例是经翻译后直接拿来使用的, 由于存在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差异, 在分析案例时学生很难融入案例情境, 更谈不上结合自身体验做思考和延伸;其次, 案例更新速度缓慢, 互联网给整个营销带来了变革, 消费者行为有了新的特点, 而纵观目前国内教材, 很多案例都未涉及网络营销背景下消费者行为研究, 学生觉得案例陈旧, 没有研究兴趣。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失去原本的作用。
4、考核方式单一
消费者行为学的考核基本是以“一锤定音”的闭卷考试为主, 而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中的投入度, 尤其是在具体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靠一张试卷是不能衡量的。即使试题中有考核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案例分析, 也常常纸上谈兵, 不能取代实践教学训练在消费者行为课程考核中的作用。考核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不断创新, 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突出对分析和解决实际消费问题能力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三、改进教学的建议
1、精选教学内容, 搭建知识框架
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科任务和教学大纲设定, 但任课教师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针对消费者行为学教学课时少的现状, 教师结合学生接受和学科发展情况, 应当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精选和调整, 对重难点内容精讲, 鼓励学生以撰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自学其他部分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为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争取宝贵时间。
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一条线索将看似松散的各个章节联系起来, 如整个消费者行为研究都是围绕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内外因素这根主线展开, 在内外因素中再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研究, 通过知识框架进而依次明确各章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消费者行为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对于这些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但不能仅仅关注自己“讲”的过程,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多用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讲”的过程一步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出判断。这样“讲”的过程仍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学生真正领会理论真谛, 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消费者行为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态度形成与改变、购买环境对购买的影响等内容都涉及营销实践, 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营销场景, 让学生分别扮演营销者和消费者, 在角色中让其处理问题和矛盾,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除了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外, 案例讨论式教学仍然是帮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的好方法。精选案例, 尤其是选择一些符合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系列案例, 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消费者行为学离不开营销实践,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尝试将一个个营销场景微缩到课堂上, 而这都依赖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3、创新考核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闭卷考核形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 笔者建议将考核的过程分散到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提问、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所有教学环节与期末考试共同决定最终考核结果。这样形式多样的考核内容, 不仅避免了学生“考前背笔记, 考后扔笔记”的被动学习,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更公平, 更科学, 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方蔚琼.《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
[2]张建香, 王会宗.《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2) .
[3]陈静.浅谈《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课程的总体设计[J].企业家天地, 2008, (05) .
3.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 篇三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54-03
一、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地位及特点
相对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社会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一门建立在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的新学科——“消费者行为学”。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消费者行为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流派和研究范式,并发展成为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商业院校普遍开设了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并将之作为商学院学生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纵观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一学科至少具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现代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归纳市场营销学科渊源时曾指出“经济学是其父,行为学是其母”,而消费者行为学从市场营销学中分化而来,故而与生俱来就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二是多学科交叉渗透强。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均作出了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这个学科的交叉性。
二、当前消费者行为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及难点
消费者行为学是市场营销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是研究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对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根据一般本科院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动机,分析不同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程一般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系、统计学等基础知识。但由于这门学科固有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
(一)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庞杂而且零散
本课程融合了营销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学科综合性强,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基础都有较高要求。知识不仅庞杂而且零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以做到融会贯通。
(二)学科交叉性强,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由于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强,导致知识点既多且散,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和侧重点难以把握,容易偏离该课程的教学主旨。例如,如果过于强调消费心理分析,可能会把消费者行为学讲授成消费心理学。
(三)课程实务性强,理论实践结合困难
基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这门课程强调对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做到“必须”和“够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实验设备或实践场地,使得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存在一定的难度。
正是由于消费者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和上述教学难点,导致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创新性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亟须改革。
三、研究性教学以及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
(一)研究性教学及其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20世纪90年代由著名教育学家Ernerst Boyer提出,并在博耶委员会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1]研究性教学融合了人本教学理念、权变中心理念、主体有序互动理念和发展性能力养成理念,以发展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为本,对学生研究学问进行引导和启发。这一教学理念既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更是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
第二,教学目标以培养能力为本。研究性教学不但要求“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之以渔”,其目的不仅在于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第三,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为主。研究性教学一改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专业学科领域、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选择和设计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遵循规范的研究套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表象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在研究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问、知与行较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教学方法以启发探究为主。研究性教学强调“问题意识”,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探求式、拓展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师生课堂互动,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研讨,并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的目标。
第五,考核方式以能力评价为主。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力以记忆和应试为主。研究性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研究活动的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团队协作评价以及创新精神评价等,注重学生的能力拓展和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彰显个性特长,发挥自身潜能。
(二)研究性教学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
第一,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研究性教学强调“能力重于知识”。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要用能力将枯燥的知识盘活,因此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消费者行为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多而广,“面面俱到满堂灌”既不现实,也不可取。采用研究性教学,教师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相关知识,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效果更好。
第二,作为一种教学过程,研究性教学倡导师生一起根据已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去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预先设计的知识按部就班地传输给学生。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师可将之条理化、模块化,每一个模块设计一个研究专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这样以来课堂上不再是枯燥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第三,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消费者行为学不仅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还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设计、选择研究主题,由学生组织学术团队进行研究,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 篇四
一、消费者网上购物需求的形成(一)消费者购买方式变化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商品交易以来,人们的交易方式就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更
新变化,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货币购买,再到如今的虚拟货币支付。可以说每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就有一种新的交易方式产生。如今,网络盛行,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购物也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购物形式。
(二)网上购物迅速普及
网络购物的快速普及得益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
新报告,中国的网民数量在2009年达到3.84亿,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网民的总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这一数字预计到2015年还将几乎翻一番。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互联网,中国网民日均上网时间为2.7小时,比美国的2.3小时还要高出0.4个小时。现在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因此出外购物对于分秒必夺的人们来说在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奢望,所以上班族们更愿意寄托于在网络上购买需要的商品。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中国人购物方式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因此网上购物也逐渐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
(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
网络购物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推动,目前中国的快递行业正处于起步
阶段,但是未来广大的市场让这个行业充满生命力,伴随着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网络购物也将变得越来越快捷。此外如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和腾讯旗下拍拍网之类的网上交易平台为大多数富有创业热情的在校生或社会新鲜人提供极好的创业机会,更加便捷的进货渠道和更加详细的商品介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上网购物。
二、网购消费者的主要特征
(一)网购消费者的主体年轻化
由于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是以年轻人为主,因此网购消费者也是以年轻人为
众,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对网络技术的陌生,因此仍更倾向于到商店实地挑选购买,而年轻人更倾向于时尚的消费方式。
(二)网购消费者的月收入较高
数据显示,中国的网购主力是城市白领。中国大部分网络消费来自35岁及
以下年龄人群,这个群体占中国网民总数的73%,上网时间则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占中国网民总数6%的年轻白领,互联网渗透率高达99%,日均上网时间为4小时。而紧随其后的是大学生,网购比例为39%。这些网购者2008年至少网购11次的用户几乎占到一半,其中40%的用户当年消费额超过2000元。
三、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因素
(一)从众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团购、热销产品的购买上。就如同在商场购物一般,人总是会受周围人群购买行为影响,畅销的商品总是会更加吸引人,而年轻人追随潮流的心理也决定了其随大流的购买行为倾向。
(二)好奇心
这主要表现在广告、潮流资讯以及别人对这个网站这个商品的评价对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影响。商品的广告宣传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也就引起消费了解认识该产品的兴趣。
(三)怀疑
人天生就会怀疑各种事物,缺少经验和了解的网购市场也不例外。用户还会怀疑产品的来源、价值、性能,这个网站的诚信度,是不是正规注册的公司,送货是否及时,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如何,对商品不满意时,可不可以退货等等。
(四)信任
当前,可以让网民购物的网站很多,但用户的朋友和亲人以及他自己熟知并了解的并不多,所以,一旦他下定决心购买,得到良好体验时,就会产生信任,习惯性的在一个网站购物。
四、关于网上购物的营销策略
(一)制约网购行为的因素分析
1、网上支付系统
现在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关键的技术,是解决交易安全问题的技术。在电子商务系统中 ,不仅需要交换使用者的信用卡号码、客户密码和个人身份等隐私信息,而且还涉及到个人财产的安全。在电子支付过程中 ,必须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否则将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发展能够保障支付系统平安的关键技术 ,确保交易过程是平安、可靠的。
2、物流服务
网购收货有时较慢,尽管现在物流快递速度已经比以前的邮寄快了,但由于
物流公司与电子商务平台并无直接合作,因此购买者仍需要等待几天货才能送到。
3、顾客传统购物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年轻人的购物观念日新月异,但是仍有多数中老年人及少数的年轻人倾向于实地购物,这都是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购物观念,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得了。
(二)销售者相应的营销策略
1、全方位的促销策略
除了通过网络进行的消费行为外喜爱从事网上购物的人群明显呈现出活跃的网络活动特征,调查结果显示,网购一族参与各类网络活动的活跃度,均高于普通网络人群。网购族大多喜欢网上聊天,热衷于网络游戏,积极的获取各种信息,寻找当前的流行趋势。如何把握住这一群体,势必会为各种消费品的口碑传播带来莫大的影响。销售者应时刻关注网购者频繁的网络活动,并分析其动态数据,适时增加广告投入,增加产品关注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市场动向,提高产品销量。
2、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
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进化渠道及销售成本,因此要制定最合理的销售价格就必须争取在进化及销售方面压缩成本,对比竞争对手的价格制定最适宜的价格方案,适时推出促销或优惠措施来提升商品关注度,增加销售量。
网购商品的好质量能促进消费者购物 133、提升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度
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度包括了许多方面,比如对商品质量是否满意,对商家售后服务是否满意,对交易安全性是否完全放心等等。商家的销售必须做到公开化,为消费者提供真实而充分完整的产品信息,让消费者在完全了解产品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购买,这样可以避免消费者对产品介绍与实物的差异从而对商家产生的误解,从而也避免商家的信誉遭到质疑。
4、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5.消费者行为学教案[推荐] 篇五
第一章 消费者行为研究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以及如何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将买何种产品、选择何种品牌及在何处购买三个问题;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服务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方法主要是进行消费者调查和案例研究。
导入:消费者行为与市场营销
(1)对消费者行为的充分理解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
(2)消费者对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的反应是该营销战略成败的关键
一、消费者与消费者行为有关概念
1、消费:
广义的消费,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消耗各种资源的过程。资源包括:(1)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任何物质和能量;(2)经过人类劳动作用过各种物质产品、劳务、信息等等。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我们所要研究的也就是生活消费。
2、消费者:
狭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的个人与住户。
广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个人与组织。
从消费主体来看包括三个层次,我们主要研究家庭和个人消费者。他们的主要特点是:
(1)他们是自然人,而不是单位、法人;
(2)他们是利用各种来源的个人收入进行独立、自主的消费。
(3)他们是为了满足各种直接的生活需要而进行消费。
在购买决策中,人们可能会扮演下列一种角色或几种角色。――发起者: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人。
――影响者:其看法或者建议对最终购买决策具有一定影响的人。
――决定者:在是否购买、为何买、哪里买等方面作出部分或全部决定的人。
――购买者:实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人。
――使用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服务的人。
企业有必要认识以上这些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对于设计产品、确定信息和安排促销方式和预算是有关联意义的。
3、消费资料
消费者是消费主体,消费资料是消费客体。
广义地说,所有能满足消费者生活需要的资料都是消费资料。我们研究消费资料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 应具有市场意义
? 主要用于生活需要
? 居民支出不同于消费支出
? 消费投资的两重性
4、消费者行为
(1)定义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简单定义: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和服务时介入的过程和活动。但应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
从消费行为的全过程来说,包括消费需要、消费动机的产生,消费收入的取得,确定消费观念和制定消费计划(包括确定消费预算和大致的消费结构),具体商品购买时的心理活动,购买活动本身,最后到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
(2)消费者行为特点
复杂性/多样性
可诱导性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个基本问题:
1、消费者愿意动用多少收入或储蓄来进行消费?消费者是怎样制定他的支出预算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这种消费倾向?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2、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是怎样的?消费者是怎样制定他的支出结构计划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有何变化规律?
3、在各种具体的消费资料市场中,消费者的具体购买行为和心理,包括买不买?买什么产品?买什么品牌?买多少?何处买?何时买?怎样买?为什么买?
三个应用问题:
1、各类企业如何按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制定正确的营销原则和策略?
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具体的购买行为是否都有一个合理化问题?如果有,合理化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如何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制定合适的消费政策,并对消费者加以教育和引导?
三、消费者行为研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消费者行为研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自从有人类以来,消费者行为的点滴思想观念,是与人们的消费实践同时出现的。消费者行为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十年出现的。
?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消费思想。
?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消费思想。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效用理论、需求理论、消费示范作用、两种消费方式并存等思想观点。
? 20世纪20年代的各种应用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30~50年代,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进入应用阶段。
2、消费者行为研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源于三种社会需要,它们是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或原因。
――宏观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
――消费者行为的合理化
四、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多种社会需要,并主要是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服务的。消费者行为学如同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如科学抽象,分析和综合,质量和数量分析,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实验方法,社会调查等,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决定了在这一具体的研究领域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些侧重点或特点。
1、作为方法的消费者行为学理论
在一定意义上讲,行为理论与行为学方法是一回事。当我们获得了有关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对象的某种规律性或理论认识,然后运用这种规律或理论去认识或进一步研究相同层次以及较低层次的对象时,这种规律性或理论的认识就和方法论相统一了。比较重要的理论有:需求层次理论、需求规律、效用理论、恩格尔定律、学习理论、习惯养成理论、认知协调理论、家庭消费理论、传播理论,最主要的是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2、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所要侧重运用的方法 ――内省(反思)法 ――体验法 ――深层法
3、分析资料时需要注意运用的一些方法
分析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分类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因果分析等。消费者行为学并没有自己另外的研究方法,只是在运用上述方法时,要注意自身学科的特点。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 根据国情进行消费者分类
? 运用比较法掌握不同消费者的特殊行为规律
? 运用量表法来反映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4、案例研究法
①案例的类型:
.按案例内容的性质,可将它分为(狭义的)消费者行为案例和企业市场营销案例两大类。
.按案例内容的全面性,可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两大类。
.按案例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型案例、中型案例和大型案例。
.按案例的功能,可分为判断性(分析性)案例和印证性(叙述性)案例两大类。
②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
? 生动形象
? 不同思维方式 ? 实战演习缺点:
? 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
? 特殊情况的局限性
? 案例编写者水平和主观偏向
五、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
在消费者活动的全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基本变量。确定有哪些基本变量以及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这分析框架也称为行为模式。
基于分析框架的内容体系
1、需要是影响行为的一个特殊因素。由于消费者的任何行为都源于自身的需要或动机,因此应该先讨论基本需要和具体需要/欲望等,如此才能更好解释各种因素所能起的作用。
2、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既是复杂的纵向过程,又有具有截面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先讨论这种心理活动结构能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的选择本质,并提出相对应的营销策略结构。同时,根据分析框架中各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提出多种购买行为模式,这对制定营销战略也有直接意义,因而应随后讨论。
3、基于一般心理学的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极其复杂,每一活动阶段及其结果都会影响最终消费行为,因而要求营销者能了解有关过程、特点、规律,使各种营销要素能获得预期的反映。
4、影响消费者(需要与)行为的主要因素。需要与心理活动也可理解为是影响行为的因素,但需要与行为具有对应性,十分特殊;心理活动结构与过程具有普遍性,本身并不能成为细分市场的变量,因而也就不是实际影响行为的因素。这里讨论的影响(包括刺激)因素都可以作为细分市场的变量。
5、为了更好地研究影响因素,将进一步讨论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6、在具体的购买行为中(输出),买什么产品是首要的,而在不同产品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也是不同的。因而研究消费者的产品购买行为具有双重意义。
7、随后是要研究另一重要的购买行为,即品牌选择。)
8、进一步是要讨论消费者的购买地点的选择。
9、虽然企业的营销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制定正确的营销决策,因而研究这一因素的作用以及如何制定策略,应在一起讨论。
六、研究的历史阶段
? 萌芽阶段(1930年以前)
重点研究产品销售,而非消费者的需求
局限于理论阐述,未广泛用于营销活动,未引起普遍重视
? 应用阶段(1930—1960)
消费者行为动机研究(Haire速溶咖啡案例)
? 变革与发展阶段(1960—)
消费者满意问题的研究;
发展商标资产的研究;
建立长期顾客关系的研究
跨文化消费研究
七、消费者行为研究比较重要、有较高地位的原因
1、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营销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对消费者行为假设的基础上的。营销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与消费者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2、消费者和市场营销调研质量的提高,为重视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支持条件。
3、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充分重视和深刻把握,有利于切实解决一系列观念及相应行为上的问题。
4、消费者市场本身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5、消费者行为与组织购买者行为既有差别,也有共性,从而对后者有借鉴意义
八、消费者行为的发展趋势
? 更加注重价值导向(强调物有所值)
宝洁公司强调:每日低价
? 对产品和服务信息更感兴趣和接触的信息增多(使得消费者更加内行和自信(以自我为中心))
? 对量身定做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一营销模式正成为趋势)
—福特公司设计的雷鸟汽车具有69120种功能组合,消费者可以参与设计自己的汽车。
——尼康公司的太阳镜分部针对从滑雪到驾驶汽车到水上运动等一系列活动推出了5种型号的镜片和超过30种型号的镜架
——摩托罗拉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了2?6亿种呼叫功能的不同组合
——李维?施特劳斯公司允许顾客在自己的商店利用一台“定货终端”发出各种指令,这台计算机与公司在田纳西洲的工厂相连,在工厂里机械手根据消费者的体型裁剪他的牛仔裤。
第二章 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在购买时,消费者要经过一个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需求、收集信息、选择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感受。营销者应该了解每一个阶段中的消费者行为,以及哪些因素在起影响作用。这样就可以制定针对目标市场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
一、消费者决策种类
消费者决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买车和买牙膏是不同的两个过程。反映了两个层面:决策程度和参与购买活动的程度。
决策程度反映了消费者在寻找信息和评价产品方面所做的努力。当消费者满意并且一直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时,就根本或几乎用不着进行决策了。
――高度参与购买指那些对消费者非常重要的购买活动。(与消费者自我及自我形象紧密联系,涉及到社会和个人风险等)
――低度参与购买指对消费者来说不十分重要的购买,消费者以为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和在大范围内考察产品。
1、拓展型决策
那些对消费者非常重要的购买如汽车、电脑、服装等,消费者要花费时间来寻找信息,更加仔细分析处理这些信息。运用特定的标准(经济性、耐久性、售后服务等)来评估考察可选择的各种产品。
2、有限型决策
消费者在低度参与购买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即使不是高度参与的购买,消费者由于对该产品没经验,也要在购买中经历一个决策过程(如一种小吃,消费者可能回进行品尝,消费者的信息是有限的。)
3.名义型决策
(1)品牌忠诚度
复杂和有限决策并不是在每次购买行为中发生,当消费者进行重复选择购买时,会从以前经验中获取信息,几乎或根本不做任何决定,就可买到最满意的品牌。这是对某一品牌反复满意和信任的结果。(如英雄奶粉)
(2)惯性购买
消费者始终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不是因为对这一品牌的忠诚,而是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另一替代品牌。(蔬菜和面巾纸等)
二、消费者的购买类型
消费者购买决策随其购买类型的不同而变化。阿萨尔根据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参与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
高度介入 低度介入
品牌间差异很大
品牌间差异极小 复杂的购买行为 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
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 简单的购买行为
三、认识需求
消费者有需求,才可能有购买行为。需求可能由内部刺激引起,也可能由外部刺激引起。这时消费者可能会察觉到他目前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异,会认识到需求。
消费者
现实的状况
消费者
追求的状况发现
不同程度差距内部刺激 外部刺激
认识需要
四、信息收集
1、消费者如何收集信息
消费者最终的购买行为一般需要相关信息的支持。认识到需要的消费者,如果目标清晰、动机强烈,购买对象符合要求,购买条件允许,又能买到,消费者一般会立即采取购买行动。
在许多场合,认识到的需要不能马上满足,只能留存记忆当中。随后,消费者对这种需要或者不再收集近一步的信息,或者进一步收集信息,或者积极主动收集信息。
2、消费者搜集信息的积极性
(1)需要十分迫切的消费者,会主动寻找信息。
(2)需要强度较低的消费者,不一定积极、主动寻找信息,但对有关的信息保持高度警觉、反应灵敏——处于“放大的注意”的状态。比如,一个人想在不久以后购买电脑。他会对有关的广告、商店里的电脑品牌、熟人或不相识者关于电脑的议论,比平时更加留心。
(3)需要强度继续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象需要一开始就很强烈的消费者,进入积极主动寻求信息的状态。
3、消费者收集信息的程度
消费者收集信息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购买类型和风险感。
(1)购买类型。初次购买的信息要多,范围较广;重复购买所需信息较少,内容也不一样。
(2)风险感。消费者对风险的认识,一方面受产品、价格影响:价格越高,使用时间越长,风险感越大,就会努力搜寻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受个人因素影响:同样的购买,谨小慎微的人风险感就大,办事马虎的人风险感则小。
消费者容易感受到的购买风险主要有:
--效用风险——所购产品是否适用;
――经济风险——花钱是否值得;
――名誉风险——被品头论足,人们会怎么看待。
4、消费者信息的来源
(1)个人来源:家庭、朋友、邻居、熟人等等。
(2)商业来源:广告、销售人员、经销商、包装、陈列、展销会等等。
(3)公共来源:大众媒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等。
(4)经验来源:接触、检查及使用某产品等。
这些信息来源的相对影响力因产品和消费者的不同而变化。总的说来,信息主要来自商业来源,而最有影响力的是个人来源,公共来源的信息可信度较高。
第三章 消费者决策过程:评价与购买
一、购买前的评价
通过收集信息,消费者熟悉了市场上的竞争品牌,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价确定最后可选择的品牌?其过程一般是:某消费者只能熟悉市场上全部品牌的一部分,而在熟悉的品牌中,又只有某些品牌符合该消费者最初的购买标准,在有目的地收集了这些品牌的大量信息后,只有个别品牌被作为该消费者重点选择的对象。
全部品牌组 知晓品牌组 考虑品牌组 选择品牌组 决策
二、购买过程
在评价选择阶段,消费者会在选择组的各种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偏好;也可能形成某种购买意图而偏向购买他们喜爱的品牌。但是,在购买意图与购买决策之间,有两种因素还会产生影响作用。
第一种因素是其他人的态度,第二种因素是未预期到的情况。这两种因素若对购买意图有强化作用,则购买决策会顺利实现,反之,则购买决策受阻。
他人态度选择评价购买意图
购买决策
意外情况
三、购买与不购买
在复杂的决策中,为了购买,消费者还得作出一些辅助性的活动:选择经销商、决定购买时间、到哪里购买、安排贷款等。
1、不购买
消费者作出的不购买或推迟购买决策。原因:
――太忙以致没时间决策
――不喜欢为购买该产品而逛商店
――担心购买该产品会恶化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风险)
――担心作出错误决策或产品不能正常工作(性能风险)
―需要更多的信息
――认为该产品马上会降价或有某一更好品牌出现等。
2、购买
购买意向和购买之间的时滞,在复杂决策中要见得多,因为复杂决策中促成购买需要更多的辅助活动。如选择商店。
对许多商品来说,决策和购买几乎同时作出。因为消费者的品牌决策是在商店作出的。
四、商场选择
选择商场依赖于消费者对商场的印象和他的购买及寻购需要的联系程度。选择的最终地方可能是“知识丰富和热心助人的售货员、良好的服务、有竞争优势的价格”的商场。
商场选择和品牌选择
1、当商场忠诚度高时,消费者忠诚于某一特定的商场,很可能就会先到该商场,再选择理想品牌
2、当品牌忠诚度低时,消费者没有强烈忠于某一品牌,更可能首先选择商场,然后再在这一商场中制定品牌决策。
3、当品牌信息不充足时,几乎没有品牌经验或信息的消费者更可能依赖售货员的帮助,品牌选择更可能发生在商场中。
第四章 消费者决策过程:购后行为
一、购后感受
1、购后感受的含义
消费者购买以后,往往通过使用或消费购买所得,检验自己的购买决策:重新衡量购买是否正确;确认满意程度;作为今后购买的决策参考。
预测、衡量购后感受,有两种理论:
(1)“预期满意”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产品以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购买前期望得到实现的程度。如果感受到的产品效用达到或超过购前期望,就会感到满意,超出越多,满意感越大;如果感受到的产品效用未达到购前期望,就会感到不满意,差距越大,不满意感越大。
(2)“认识差距”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之后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和商品的客观实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可分为正差距和负差距。正差距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高于产品实际和生产者原先的预期,产生超常的满意感。负差距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低于产品实际和生产者原先的预期,产生不满意感。
2、顾客满意的价值
消费者对产品满意与否直接决定着以后的行为。顾客满意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忠诚于你的公司时间更久。
(2)购买公司更多的新产品,增加购买数量,提高购买产品的等级。
(3)为你的公司和品牌、产品说好话。
(4)忽视竞争者品牌和广告并对价格不敏感。(5)向公司提出产品/服务的建议。
(6)由于交易惯例化而比新顾客降低了服务成本。
二、购买后评价
产品一旦买下来,消费者就将在消费过程对产品性能进行评价。
1、购买与消费:
(1)、产品可能由某人购买而由另一人消费者;
(2)、购买决策赖以建立的基础是消费者对各种品牌的满足程度的期望;
(3)、消费者的购买后评价决定了是否再次购买该品牌。消费者的不满意导致消费者以后不再购买该品牌。
2、满意和不满意
实际效果超过消费者的期望――满意,反过来有进一步强化购买决策。满意增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积极态度,提高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可能性。
当产品的实际效用低于消费者的预期――-不满意,又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消极态度,降低消费者再次购买同一品牌的可能性。
3、购后失衡
关于所选产品的任何消极信息都可能引起购后失衡,来源于两种矛盾信念冲突。
(1)、相近的选择。如同样类型的摩托,其他品牌更便宜,这样带来的财务风险使失衡增加。
(2)、与邻居和朋友的标准不符,担心自己作出了错误决策等社会风险导致失衡。消费者心理一旦失衡,会通过证实自己的购买行为来消除疑虑: § 忽视失衡信息
§ 有选择地解释这些信息,§ 降低期望水平,§ 有意搜寻所购品牌的积极信息,§ 使其他人相信所做选择是正确的,当产品的某些性能超过了广告宣传而有些刚好达到了预期水平,消费者就会忽视一些产品瑕疵,保持对产品的积极评价——同化效应。
当先前预期和真实性能的差距很大时,消费者会有意夸大不良性能——对比效应,非常不满。
三、购买后行为
购买后人的态度有两种:满意和不满意。
如果对产品满意,可能会再次购买该产品。比如汽车品牌的选择,丰田 75%;雪佛莱 35%。“满意的消费者最好的广告”。
而不满意的消费者反应则截然相反,他们可能会设法通过放弃或退货来降低不平衡感,也可能通过寻求能证实产品价值高的信息来降低不平衡感。
[营销策略]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消费者购买后的不满意程度。纪念品、严格检验、公开列示满意顾客、征求意见、购买后沟通、提供投诉和赔偿渠道等。
第六章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一、动机与需要
1、动机是推动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驱策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促使个人采取某种行动,规定行为的方向。
2、动机由需要而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消费者解决他的需要问题的行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们在生理上、精神上的需要也就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解决需要问题轻重缓急的顺序自然各异,也就存在一个“需要层次”。急需满足的需要,会激发起强烈的购买动机,需要一旦满足,则失去了对行为的激励作用,即不会有引发行为的动机。
二、需要的特征
1、需要的层次性
2、需要的矛盾性和相容性
3、需要的相关性
4、需要的时代性
5、需要的季节性
6、需要的节日性
7、需要的周期性回返
8、其他需要特征
需要的其他特征还有:自发性,可诱导性,适应性,选择性,可抑制性,连续性,满足的相对性,发展性等。
三、动机理论
有无数关于动机的理论,它们中的许多为营销经理提供了具有潜在用途的深刻启迪。这一部分我们将
讲述两个对于理解消费者动机特别有用的理论。一个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它是从总体上解释人类行为的宏观理论;另一个是麦古尼的心理学动机理论,它用一套细致的动机去解释消费者行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前提之上:
(1)每个人都通过先天遗传和社会交往获得一系列相似的动机。
(2)某些动机比其他动机更基本、更重要。
(3)只有当基本的动机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之后,其他动机才会被激活。
(4)基本的动机得到满足后,更高级的动机才出现。
在这些前提下,马斯洛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动机层次体系。
Ⅰ.生理动机: 对食物、水、睡眠、性的需要
Ⅱ.安全动机: 寻找安全、稳定、熟悉的环境
Ⅲ.归属动机: 爱情、友谊、亲情、归属感
Ⅳ.尊重动机: 地位、优越感、自尊、声望、成就感
Ⅴ.自我实现的动机: 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实现所能实现的一切
马斯洛的理论为理解人类一般行为提供了基本指南,但是它并不是一条严格的定律。无数事例表明,存在着许多为友谊或理想而牺牲生命,或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食物和住所的人。不过,我们视其为例外,而承认马斯洛理论的普遍有效性。
2、麦古尼的心理动机理论
麦古尼提出了一套比马斯洛动机理论更为详细的动机分类系统。
(1)追求一致性的需要
(2)归因的需要
(3)归类的需要
(4)对线索的需要
(5)追求独立的需要
(6)求新和猎奇的需要
(7)自我表现的需要(8)自我防御的需要(9)出风头的需要(10)强化的需要
(11)对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12)模仿的需要
四、基于动机冲突的营销策略
由于存在多种动机,而这些动机在很多情况下被激起,因此它们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动机冲突的解决会影响消费方式。许多情况下,营销者会对可能相冲突的动机进行分析,提供缓解的方法,以吸引消费者的惠顾。有三种较重要的动机冲突类型:
1.双趋型动机冲突
一个必须在两件吸引人的事物中做出选择的消费者会产生双趋冲突,而且这两件事物越是同样吸引人,这种冲突就越大。
2.趋避型动机冲突
当消费者的某种购买行为会同时导致一正一反两种结果时,他就面临这种动机冲突。
3.双避型动机冲突
当选择所产生的各种结果均是消费者所不希望发生的,这种冲突就出现了。
五、案例
现在很多人认为糖含有高热量,高糖的饮食会造成蛀牙,低糖的饮食习惯更为健康,使用合成甜味剂是安全健康的选择。但是事实上这些想法并不完全正确。比如:一汤匙的糖只含有16卡路里的热量;“全国牙防组”并没有推荐任何一种降低蛀牙危险的低糖食谱;而且糖被食品卫生部门认定为安全食品。
事实虽然如此,但糖已经逐渐地将市场拱手让给了人工合成甜味剂。为了纠正公众对于糖的误解,同时给人工合成甜味剂咄咄逼人的营销入侵予以回击。糖业协会决定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广告战。在广告策划之前,糖业协会作了一项消费者调查,以了解与食糖消费相关的人口统计状况、态度、价值观等。现将一些主要的发现列示如下:
(1)86%的人喜欢或喜爱甜的东西。
(2)食糖和含糖的食品同人生中幸福、愉快的时刻相联系。
(3)人工合成甜味剂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对食糖和含糖类食品的喜欢程度相同,消费的食糖大体也差不多。
(4)大量使用食糖的家庭(每年消费40磅以上)在食糖用户中只占30%的比例,但代表了77%的消费量。他们更加频繁地烘烤食品和更爱吃加糖的点心、甜食和早餐。大量使用者中75%的家庭有小孩,而在轻度或轻量使用者中这一比例为48%。同时,大量使用者说他们爱或热爱甜味,而中度和轻度使用者只是喜欢甜味。
(5)超过2/3的应答者同意下面的观点:“我觉得可以享用点心或甜食,因为我的饮食习惯总体来说是健康的”,“喜爱甜食对孩子来说是正常和自然的”。
(6)一半以上的应答者认为他们应该限制在食糖和人工甜味剂方面的消费。
虽然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积极的,但糖业协会的人员仍然担心消费者会继续对其消费的食糖数量表现出不安。同时,糖业协会对大量无糖产品的广泛促销也深表忧虑,因为这可能使消费者产生糖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害的想法。
问题:
1、当消费者经常看到无糖产品的促销广告,可能形成吃糖不安全的想法,解释这一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2、消费食糖与消费人工甜味剂涉及到哪些价值观?
3、为了使消费者消费食糖,应该发掘哪些消费者的深层动机?
第七章 消费者的知觉
知觉由个体获取刺激物信息并赋予这些信息以含义这样一类活动所构成。知觉从展露开始。展露发生于刺激物进入我们某个主要感觉接收系统之时。展现于我们感觉器官下的刺激物仅仅是所有刺激物中的一小部分,哪些刺激物被展露往往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一、刺激因素
刺激因素是指刺激物本身的物质特征。刺激物的一些特征会不依赖于个体的特征独立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1.大小和强度
2.插播频率
3.色彩和运动
4.位置
5.隔离
6.格式
7.对比
8.信息量
二、展露
当刺激物出现在我们的感觉接收神经范围内时,我们称之为展露。刺激物在个人面前展现仅需刺激物
置放在个人相关环境之内。展露的发生并不一定要求个体接收到刺激物信息。
三、注意
1、定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它有两大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而集中性则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也不属于个性
心理特征,它是各个心理过程之中的一种共同特征。
3、功能。注意对人的活动有重大影响。它有如下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4、注意的外部表现。包括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等。
5、注意的两种类型及影响因素。
6、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
四、知觉
1、定义。知觉是消费者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了对事物的完整映象、观念。
2、知觉与感觉的重要区别: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制约。知觉对象可以理解为在周围刺激物中,那些受到集中注意的刺激物,知觉背景则可理解为处于注意边缘的其它刺激物。
3、知觉过程
4、知觉特征
企业总要努力把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但面对同样的客观实践,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速度、范围和内容等,可能会存在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的各种特点和临场条件的制约。人们在感觉、知觉过程中,会表现出如下特征:
1)选择性。即在同一时间里,消费者不能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事物,只是对其中某些事物有清晰的反映。它与三个机制有关:
?知觉超负荷,它是指外来刺激量超出消费者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接受的能力限度时,一部分刺激受到心理上的排斥,从而被自然地排除在注意之外。
?知觉警戒又称选择的感受性,指消费者对自认为有价值或有兴趣的刺激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的现象。
?知觉的防御性,是指消费者对造成恐惧或有某种威胁感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映迟缓。
2)理解性。知觉是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
3)相对性。知觉是根据感觉获得资料而作的心理反应此种反应代表了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称为知觉经验,但经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某一刺激物与周围其它刺激物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知觉。这就会产生形象与背景的相对性问题,以及知觉对比问题。
4)恒常性,也称心理惯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特点
5)整体性。知觉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性,但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
五、知觉风险
1)知觉风险,是指消费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不能作出肯定的预测,从而知觉到的风险。它源于实际风险,又与主观认识有密切关系。
2)知觉风险的类型
――功能风险;
――安全风险;
――资金风险;
――社会风险;
――心理风险
3)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
?消费者自身因素
?商品种类与性质
?购买情景与方式
?其它因素
4)消费者降低知觉风险的方法
有美国学者曾勾勒出消费者消除知觉风险的大致轮廓:如依赖名人、忠于牌子、名牌形象、私人的测试、商店形象等。
第八章 学习、记忆与购买行为
一、学习与消费者学习的概念
1、学习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掌握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或者说,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较为持久的过程。
2、消费者的学习,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阅读、实践等方式经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不断完善消费行为的过程。
三、学习与消费行为
1、学习有利于增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行为。具体有增加、调整、重组三种类型。全面了解可能的各目标市场中消费者现有的知识经验,是进行目标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
2、学习产生的经验,可能会导致某种消费习惯和偏爱。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代替“学习”,缩短心理活动过程,直接推动消费行为,并且不容易改变。消费者现有的习惯、偏爱是市场调查、细分选择采取相应营销策略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3、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遗忘对消费活动也有影响。
三、学习途径和方法
1、学习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进行实践活动,直接了解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的各种情况;二是间接学习,从他人的知识、经验、广告宣传中学习,间接了解各种消费问题。
2、主要的学习方法:
(一)模仿与暗示
模仿就是主体按他人的行为模式作出类似行为、动作的过程。它可以有意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和被动的。模仿也可以是重复性的,或是创造性的。重复性模仿是指消费者完全按照他人消费方式行事,创造性模仿是指仅模仿他人消费方式的局部特征,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独有的行为。模仿还可以分为当作目的的模仿和当作手段的模仿两种,前者是指把他人的消费方式当作不必发展的事物进行模仿,后者是指把原型当作过渡性事物进行,为以后的发展和独创作准备。
暗示是指采用某种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主体有意无意接受暗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暗示是每一个所固有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特点是信息是“暗示”的、不明确,主体接受暗示时并未认真思考,进行意识批判,信息是经过“后门”进入主体的意识并影响他的行为的。暗示可分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
(二)试误
试误法,就是主体通过亲身实践来完善其消费行为的方法。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消费实践,在之前不可能先学过一切消费知识,并完全按照成功的方法进行实践,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新的消费问题最终总是要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怎样的消费方式最适合自己往往只有自己最清楚,而他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最适合,也必须通过试误法来证实。
(三)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消费者对不同消费方式、消费行为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从中优选出较好的行为方案。
(四)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人们主动去认识世界,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增加知识经验,完善消费行为的方法。
四、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1、理论:借助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已有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2、概念:无条件/条件刺激(反应)
3、应用—对狗的超越:以富有意义的方式与消费者需求建立联系
4、应用的前提
没有可以遮蔽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非条件刺激与其他品牌/产品门类无先前的联想非条件刺激不为消费者过度熟悉且应单独展示条件刺激为新时,经典条件反射方法将更有效。
五、操作性条件反射
1、理论:个体学习去做能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
2、区别:试用/喜好 高/低涉入
3、应用:联结的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强化物的安排
4、营销启示
? 强化要采用间断性方式:满意前提
? 注重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 促销、广告等策略应用
? 强化效果与消费者认知结构
六、认知性学习
1、界定:是一个感知刺激、把刺激与需求相联、评估可选品牌及评价产品是否满足预期的过程;不是在刺激和反射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2、重要的方式――观察性学习:观察别人的行为并记录以得到强化的过程
七、学习的强度
1、界定:指习得行为或反应不被遗忘、能够持续的程度
2、影响因素
? ? ? ? 被学习事物的重要性 强化
正向强化:正面事件加强反应
负向强化:负面事件的转移加强了能避 免负面结果的反应
? 惩罚:负面事件减弱能产生负面结 果的反应。
八、刺激泛化
对某种特定的刺激所作的反应会扩大到其他相类似刺激的反应中;即当消费者在某一刺激处境中学到了某一反应后,会在其他类似的刺激下作出同样或类似的反应
刺激泛化与品牌延伸
(1)品牌资产(brand equity)
消费者赋予产品的超越产品功能之外的价值
(2)品牌延伸
――界定:指生产企业通过将已存在的品牌用于新产品,使品牌资产资本化
――条件:补充性//替代性//转移性//形象
――风险及启示:双刃剑
九、刺激辨别
? 刺激泛化与刺激辨别:先后关系
? 刺激泛化和辨别与新产品开发
――两手都要抓
――循序渐进:先泛化再辨别
? 刺激辨别与产品定位
――品牌形象/产品定位/产品再定位
十、记忆与遗忘
记忆是人们过去学习过,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与记忆相对应的是遗忘。遗忘就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回忆或认识。
遗忘除了与时间有正相关关系外,还受如下因素影响:
1、取决于消费者的学习程度,一般与学习程度成反比关系。
2、学习的内容。对主体有意义的或是有趣的的连贯生动的事物易于保持记忆。
3、学习者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经验。
4、学习时受的刺激的强弱。
遗忘的影响因素
? 时间
? 识记材料对消费者的意义与作用
? 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系列位置
? 学习强度/学习时的情绪
第九章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本章主要解释消费者如何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有关品牌的信念和对品牌的偏好,这些信念和爱好决定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态度。进而又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一、消费者态度
态度——是后天学到的偏好,以一贯有利或不利的方式对一个对象或一类对象作出反应。
品牌态度来源于消费者长期记忆中的品牌纲要。
(一)态度的三种成分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念是因为品牌的特征(属性),每一个特征都能带来利益。下表的信念词汇既反映了属性也反映了利益。
? 信念:认知成分
? 整体评估品牌:情感成分(研究态度的核心)
? 购买意向:意动成分
(二)三者关系
? 参与程度不同,三者关系不同
--参与时,首先是积极搜寻信息发展品牌信念,而后进行评估,发展明确的态度,作出购买决定。
--低参与时,消极形成信念,用有限信息作出决策。(购买产品但未形成对品牌的态度)。态度在低参与决策时不具有中心作用。
? 经验(适用于享乐性产品评估)
? 基于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反映。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动机是预期的享用此产品的体验。
? 消费者可能对符号和形象形成他们对一个品牌感觉的刺激。
? 当一种产品被感知为愉悦精神、富有含义的产品时,营销人员可以直接去迎合品牌评估而不是影响信念。通过符号和形象来激发对品牌的积极的感觉和情感。
二、态度的功能
? 功利性功能(态度的功利性功能指导消费者去获取渴望的利益。当汽车产品广告以性能作为宣传对象时,就反映了态度的功利性功能。)
?表达价值功能(高度参与产品,态度是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和价值体系。争强好胜的性格的消费者可能会在购买中反映符合自己“喜欢获得权利或难以驾驭”形象的产品)
?自我防卫功能(态度保护自我不受焦虑和恐吓的威胁。如沙拉娜痘痂膏。)
?知识功能(态度帮助消费者组织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信息,减少了不确定和混乱信息。)
三、态度组成部分的测量
――信念测量:语义差别量表 ――情感测量:李克特表
――反应倾向测量:直接询问
四、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影响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价
――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可能影响购买意向,进而购买行为
五、消费者态度形成理论
1、学习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 三种学习方式:联想//强化//模仿
态度的强弱程度:顺从 认同 内化
2、诱因论:态度是权衡利弊后的抉择
3、认知相符论: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存在一种内在力量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一致
六、态度的强化与转变
――信念比利益更容易转变。
――转变信念比转变品牌态度更容易。
――对于享乐性产品,态度转变比信念转变更重要。
――参与程度不高时,转变态度更容易。弱态度比强态度更容易转变
――当对品牌的评价缺乏信心时,态度更容易转变。
――当态度建立在模糊信息基础上,态度转变更容易。
第十一章 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案例)按照美国的标准,巴西在早餐谷物类食品和其他早餐食品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巴西有约1.6 5亿人口。年龄分布似乎也青睐早餐麦片消费,因为2
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 8%。另外,巴西的人均收入也足够使人们在早餐时享用食用起来十分方便的谷物食品。在评估这个市场时,凯洛格公司还注意到一个引人瞩目的有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竞争。
凯洛格决定在在巴西十分流行的一个电视连续剧这个节目里刊登广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男孩津津有味地吃着从包装袋里倒出来的麦片。在显示产品味道极佳的同时,该广告将产品定位于一种小吃而不是早餐的一部分。这一广告片由于反应冷淡,很快被撤了下来。对巴西的文化分析显示,巴西人家庭观念极强,而且大男子主义观念根深蒂固。所以,随后设计的广告节目,画面集中显示父亲将麦片倒入碗中并加上牛奶的家庭早餐场面。较之第一个广告片,这一广告节目更为成功,麦片销售增加了,凯洛格占有了9
9.5 %的市场份额。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法律、伦理、风俗和其他由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习惯、能力等构成的复合体。
首先,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几乎包括了影响个体行为
与思想过程的每一事物。文化虽然并不决定诸如饥饿或性那样一些生理驱策力的性质和频率,但它却影响是否反对和如何使这些驱力得以实现或满足。
其次,文化是一种习得行为。它不包括遗传性或本能性行为与反应。由于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均是经由学习获得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文化确实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再次,现代社会极为复杂,文化很少对何为合适的行为进行详细描述。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文化只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行为和思想的边界。
最后,由于文化本身的性质,我们很少能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影响。人们总是与同一文化下的其他人员一样行动、思考、感受,这样一种状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文化的影响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为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信奉,被认为应为社会所普遍倡导的信念。文化价值观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来影响人们行为的。
我们将从较广泛的意义上将文化价值观分为三种形式,他人导向价值观
环境导向价值观
自我导向价值观
他人导向价值观
1.1 个人与集体
1.2扩展家庭与核心家庭
1.3成人与小孩
1.4.男性与女性
1.5.竞争与合作
1.6.年轻与年长
环境导向价值观
2.1洁净
2.2绩效与等级 2.3传统与变化
2.4承担风险与重视安定 2.5宿命论与能动解决问题
2.6 自然界 自我导向价值观
3.1 主动与被动
3.2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3.3勤奋工作与休闲
3.4延迟享受与及时行乐
3.5 纵欲与节欲
3.6严肃与幽默
三、跨文化与亚文化影响
全球一体化,跨文化影响形成了市场营销决策的基础。(凯洛公司意识到对健康和营养的重视不仅仅是美国特有的现象后,成功预见到健康会改变其他国家人们的早餐习惯,从而使盒装谷物食品需求量上升。)
跨文化营销的关键是对社会价值的判定。(一个家具商开拓海外市场时,认定每个国家消费者都重视美观、社会认可和舒适是符合逻辑的,但必须针对不同的市场建立不同的生产线和策略。美观的价值观决定了渴望具有时髦风格家具;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更偏爱显示社会地位的家具。)
特定国家中每个人都怀有不同程度的文化价值观(亚文化)。
(1)由年龄、地区、宗教或民族认同感来界定;
(2)也可通过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来界定:如哈利--戴维森摩托车拥有者可界定为一个亚文化群,具有共同的活动(摩托车集会)、衣着(牛仔裤、黑靴、T恤和黑皮夹克的组合)等。
四、文化价值观
——社会和个人所奋斗的一种信仰。
文化价值观作为期望实现和发展的终极价值或目标。
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对这些价值观重要性的评价。(亚洲文化更强调内部和谐;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成就。而世界和平则更易被各种文化普遍接受。)
辅助价值观:达到渴望目标的手段。(如抱负心是达到成功目标的行为准则,本身不是目标。
五、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文化价值观是学习而来的
潜移默化过程——通过如家庭、学校和宗教机构等灌输本国文化价值观而实现。广告就是利用代言人鼓励消费者模仿行为榜样或专家去使用某产品。
文化同化过程——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模仿当地的风俗。
文化价值是行动的指南(通过建立文化准则:如社会关系、确保安全的方式和餐桌习惯等来引导个体行为
文化价值是永久的(家庭把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
文化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如下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区别)
文化价值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文化都有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和大众传播媒体加速文化价值观的共有。如:同一时间收看同一节目,使得消费者受同一文化的影响。)
六、不同文化下非语言沟通的差异
非文字语言的七个方面。时间、空间、象征、友谊、契约、事物、礼仪。第十二章 社会阶层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一、人口统计特征
营销者通过人口统计特征为自己的品牌确定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以便通过促销、产品、价格及分销策略来满足这些消费者。
考察人口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人口增长率
(二)年龄结构
按年龄划分市场是细分的重要因素。每一代人的背景特征不同,营销内容也不同。处于同一年龄段的消费者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需求。
年龄结构的分布不同,目标市场选取、营销组合策略就不一样。(如老年人市场的广告策略以消极的为基础是不合适的。化妆品强调活力和年轻而不是年龄可以带来成功。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许多产品又是以家庭为单位消费的。目前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成家越来越晚,生育小孩越来越少。未生育的已婚夫妇、单亲家庭、单身和未婚同居等)成为家庭主流(指西方)。
(四)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习惯和品位。营销人员应根据地区差异采取不同的策略:
(五)社会经济趋势
决定消费者当前和未来购买力水平的变量是社会经济要素,即消费者的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
二、运用人口统计特征制定营销策略
二、社会阶层
用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来鉴别消费者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面------社会阶层(Social class)。即按照消费者的权力和威望把他们划分到上、中、下的社会等级里。
(一|)社会阶层的性质
1、社会层级——一个人在社会中或高或低的等级,是由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排列的,以便产生一个尊重和威望的等级。
决定社会层级的标准:收入、受教育和职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政治权力和公共任职等无形要素。社会阶层可以起到了解处于某一特
2、地位象征(另一个社会阶层指标),房子、衣服、汽车等看得见的
3、社会流动性——指个人或家庭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升迁变动。一般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阶层都会提高。
(二)社会阶层的种类和测度
1、Warner的地位特征指数(ISC)
? 职业
? 收入来源
? 住房类型
? 居住地区
2、Coleman--Rainwater 社会地位层次
与特征指数比:后一分层方法强调权力和威望,地位层次界限分明。更好的反映社会阶层之间的状态。
三、社会地位层次分类表(美国)上层
上上阶层——继承财产的“社会高级阶层,有贵族姓名。
下上阶层——新兴社会精英,来源于当代专业人士、公司领导
中上阶层——正宗大学毕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以私人俱乐部、事业和艺术为生活方式的核心
中层
中产阶层——可赚到平均水平的收入、白领和其蓝领朋友,生活在“条件更好的城镇地区”,努力做“比较合适的事情”
工薪阶层——可赚到平均水平的收入,蓝领工人,无论在收入、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职位方面都领导着“工薪阶层的生活方式。
下层
贫困线上——靠自己工作而不是社会福利度日,生活标准略高于贫困线,行为粗鲁,拙劣。
真正底层——靠社会福利过活,贫困潦倒,处于失业状态。
各阶层分析: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上上层:仅有财产不足以进入,穿着保守,极其讲究,避免夸张购买。强调自我表现,购买高品质商品,住在密封的新式住宅区或乡间别墅,期望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
下上层: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在社区事务和公共问题上十分活跃。是一些特殊产品如珠宝和服装、家具或气艇的消费者。(喜欢讲排场,摆阔气,企业家阶层
中上层:不具备上层社会的财富和地位,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重视教育。选择品牌,强调高质量、高价值和良好品位,而不是地位。其中的妇女更有可能有职业、更活跃和善于表现自己。
中产层:白领、小企业主和高收入蓝领工人。传统行为者更富有乡土和家庭观念,妇女在家庭中的母亲和主妇为荣。传统、保守的利益观。非传统的有向上层升迁的愿望,妻子工作,共同决策,重视孩子教育,节省时间的食品和电器成为他们的主流产品。
工薪层:蓝领工人,依赖朋友和亲属在情感上支持,缺乏自我表现的机会,养成了冲动购买的习惯,作为枯燥乏味生活的一种解脱。很少有计划购买,宣传新奇和逃避主题的广告深受欢迎。丈夫是养家户口的顶梁柱,妻子是传统的家庭主妇。
下层:没有技术、文化,处于社会不利地位,收入低,生活贫困,妇女是一家之主,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进行信息对比,经常为同样商品付出更高价格。
? 工薪阶层:家里汉,对亲属提供的经济和情感支持依赖性大。关心当地新闻而不是全国新闻,假期喜欢和家人在当地名胜游玩,买国货。
? 中产阶层:做切合身份的事情,购买当前流行的产品,向上流动性把他们与工薪金阶层区别开来。
四、社会阶层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1、广告——语言使用和象征意义必须建立在对社会阶层的理解上,否则信息沟通成为问题。(工薪阶层和下层更易于接受“真实的、积极展现生活态度、坚持不懈工作和生活、充满活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广告”。上层则“个性化手段展现地位和自我形象设计为目标”。
2、市场细分—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在服装、家具、电器、娱乐产品,金融服务等购买上的实质差异。(雀巢公司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中产阶层的兴起,在这些国家设立分厂。)
3、分销——惠顾不同的商场(下层更有可能在打折商场和邻近商场购物,上层的在正规百货公司购买有风险产品,在打折商场购买几乎没有风险的产品。)
4、产品开发——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产品特性和款式的反映能力不同。(中层消费者对于装饰性或现代电话毫无兴趣,仅仅要正常工作电话;工薪阶层非常看中不同设计、不同颜色的电话。如果AT&T公司假定层级越高的群体越是流行款式电话的最好市场就大错特错。)
练习思考题:
两个公司生产不同系列的家具。其中一家的产品定位于中上阶层市场,另一家定位于工薪阶层市场。试问这两家公司在(1)产品款式和特征
(2)印刷品媒体应用
(3)产品分销和商场内部环境等
可能有哪些不同?
第十三章 社会群体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一、群体和参照群体
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套共同的规范、价值观或信念的个人组成,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或明确的关系,因而其行为是相互依赖的。
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个群体,该群体的看法和价值观被个人作为他或她当前行为的基础。因此,参照群体是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中,作为行为向导而使用的群体。
二、群体分类
群体可以按照不同的变量进行划分。
① 成员资格;
②接触类型;
③吸引力。
成员资格的标准是两分的:一个人或者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或者不是。当然,有些成员的成员资格比另一些成员更安全,也就是说,有些成员感到他们真正“属于”那个群体,而另外一些人却缺乏这种信心。尽管如此,成员资格仍然是一种划分群体的基本标准。
接触类型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人际接触的频繁程度。在群体规模增大时,人际接触倾向于减少。吸引力指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受到个人仰慕的程度。这种仰慕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个人对之有着负面仰慕的群体—背离群体或厌恶群体—同个人对之有着积极仰慕的群体一样,能够影响人的行为。
三、群体规范与群体影响力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无论其地位如何)所应具有的适当行为的期待。任何群体中,规范都会很快地自发形成。与群体规范保持一致的程度是下面这些变量的函数:
① 产品使用的可见性;
② 个人对群体的忠诚度;
③ 行为与群体功能的相关程度;
④ 个人对他或她在产品领域所做判断的自信程度;
⑤ 产品的必需与非必需性及其程度。
群体影响力的大小视情况而定。当个人只是获取群体成员共享的信息时,群体具有信息方面的影响力。规范性影响出现于个人为获取赞赏或避免惩罚,而与群体保持一致时。价值表现上的影响,发生于个人视群体规范为他或她自我形象或身份象征的一部分之时。
四、角色
角色是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环境中,人们根据他的地位所预期的他会具有的行为方式。因此,角色的基础是人们所处的环境和地位,而不是个体自身。角色理论在营销中的运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为了扮演角色必须使用一系列产品—角色关联产品集。营销者也可以根据角色冲突、角色获取与转换、角色演化和超载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角色是在群体内部划分和界定的。角色是指社会对具有某种地位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规定和期待的行为模式。虽然个人必须按某种方式行动,但这种被期待的行为是基于地位,而不是基于个人产生的。
比如,你身为学生,人们就会期望你有某些行为,如上课和学习,但是这些行为也是人们对其他学生的期待。总之,角色建立的基础是地位,而不是个人。
五、角色理论在营销实践中的应用
1.角色关联产品集
角色关联产品集(有时被称做消费品集),是人们普遍认为某种角色所需要的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或者有助于完成角色扮演,或者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2.角色演化
人们对某种角色行为的期待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角色演化。角色演化为营销者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3.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
当角色演化或改变时,角色冲突便产生了,这为营销者提供了机会。学生们常被建议参加快速阅读训练班,以改善其课堂表现,并通过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来解决学生角色和其他角色之间的冲突。
4.角色获取与转换
角色的获取与转换会使产品或品牌与新的角色相联系,从而为营销者提供了机会。当很多人的重要角色共同发生改变时,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六、社会流行与参考群体
(一)从众
从众是指当个体的行为在群体的压力下趋向于与其他多数成员的行为一致时的现象。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1、从众是获得正确判断的简便途径。
2、社会规范压力。
3、外界的影响会诱导主体产生某种需要,主体满足这种需要就表现为从众。
(二)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因素:
1、消费者个体因素。
(1)消费者的消费经验;
(2)消费者的个性;
(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2、消费活动的特点。
(1)消费问题的复杂性。
(2)消费活动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3、社会环境和群体意见。
(1)环境的开放、多样、个性化等特征。
(2)在某一消费活动方面,群体意见的统一程度或持相同意见的人数。
第十四章 家庭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一、家庭定义和分类
家庭家户定义为: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人构成的家户单位,其中一人(户主)拥有或租住他们的住房。核心家庭是指由两个异性成年人组成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们同自己的孩子或收养的孩子保持着合法的关系。核心家庭在每种文化中都很重要,扩展家庭是一种包括核心家庭和其他亲属在内的家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包括一方或双方祖父母在内的大家庭。此外,它还可能包括伯母、婶母、舅母、叔伯、表兄弟姐妹、亲家和其他亲属。
非家庭家户也有好几种形式。国家统计局将非家庭家户定义为:一个人独自居住,或者与同他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住在一起而构成的家户。
二、家庭生命阶段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家庭从建立开始,到家长死亡或家长年老后与成年子女合居,并入子女家庭为止的整个时期。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若干生命阶段。由于在每个生命阶段包含的因素有明显不同,这就会使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家庭有不同的需要和行为特征。
在不同生命阶段,家庭中的成员年龄,成员数量,收入水平和财富存量,各自的需要特征和相互关系等,都会影响家庭及其各成员的消费行为。但如何划分却比较困难。一种划分是:
第一阶段,单身阶段。其特征为单身成员,年龄在34岁以下。
第二阶段,新婚阶段。其特征为年青的夫妇,没有孩子,夫妇年龄在34 岁以下。
第三阶段,“满巢”阶段1。其特征为年青的夫妇,子女年幼,夫妇年龄仍在34岁以下。
第四阶段,“满巢”阶段2。其特征为夫妇年龄大约在34~54岁之间,子女年龄也较大。
第五阶段,“空巢”阶段。其特征为夫妇年龄在54岁以上,子女已不在家庭中生活了。
第六阶段,丧偶独居阶段。其特征为单身的成员,年龄在54岁以上。
三、家庭规模
1、家庭成员数量与家庭消费中的规模经济问题有紧密联系。家庭出于消费成本与消费效果的考虑,因家庭规模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
首先可把家庭规模当作影响消费效果的自变量进行考察。当家庭规模发生变化时,购买家庭共同消费的耐用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会发生变化;日常消费支出总量的人均份额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可把家庭规模作为影响消费行为的因变量进行考察。出于对规模经济的考虑,家庭规模会影响到耐用品购买和日常消费支出。
不仅因规模经济问题而使家庭规模会影响消费,而且家庭规模的大小可能会产生独特的生活问题,从而影响消费需要和行为。
2、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及成因
年份 47 53 64 74 82 85 95
家庭平均人数 5.34 4.3 4.29 4.78 4.43 3.89 3.23
原因:解放初期,我国家庭分化速度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53~74年,人口增长过快;以后,家庭分化速度不快,但人口增长放慢了。
对消费者的影响:
1)家务劳动社会化,保姆、钟点工市场繁荣;
2)求方便、营养,在外用餐增多,冷冻、方便、净菜市场得到发展;
3)文化教育费用增加,儿童消费大幅增加;
4)娱乐、休闲支出增加,旅游业兴旺;
5)住房、家具用品增加;
6)情感消费增加。
四、家庭决策及分类
家庭决策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成员直接或间接做出购买决策的过程。由群体(如家庭)做出
决策的过程,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由个人做出决策的过程。
家庭决策可以分为丈夫主导型,妻子主导型,联合(或配合)型和个人型(或自主型)。丈夫主导型决策,一般出现于汽车、酒类产品和人寿保险等产品的购买中;妻子主导型决策则普遍存在于家具、食品和日常用品的购买中;联合决策最常出现于购买房屋、卧室家具和度假时。然而,这些模式今天已经很少被提及了,因为随着妇女职业角色的扩展,她们参与或者主导的家庭决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五、家庭决策结构
1、在家庭消费决策的全过程中,可细分为五种角色。关键角色当然是决策者。
2、决策类型主要有:共同决策;一人决策;单独决策。
3、家庭财政部长角色与判断标准。
4、一般现象。
5、主要影响因素:
(1)家庭成员的基本经济地位;
(2)家庭成员的能力差异;
(3)家庭分工;
(4)商品用途。
此外,家庭的民主气氛、家庭各成员的个性意志、消费决策的紧迫性等,也都影响着决策方式。
6、家庭决策结构的重要性与营销意义。
六、家庭投资意愿
这里说的投资是指体现在消费行为中的投资,或者说是指具有投资性质的消费活动。消费性投资也分为“对人的投资”和“对物的投资”。
家庭的投资意愿,将对家庭消费行为产生如下影响:
(1)如果家庭是为投资而发生消费支出的,那么家庭为了获得投资收益就可能进行超收入消费。
(2)家庭为了获得投资收益,家庭已有的消费品存量就不再起作用,只要还能获得投资收益,他们还会不断地购买。
七、家庭决策与营销策略
对于大多数消费品来说,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就需要详尽地了解目标市场中,相关产品的家庭决策程序。
家庭决策程序常常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细分市场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或者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在确定的目标市场范围内,对家庭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具体说来,在每个市场内,我们需要:
? 确定在决策的每一阶段,各有哪些家庭成员参与。
? 确定他们的动机和兴趣所在。
? 制定能够满足每位参与者需要的营销策略。
八、家庭决策小结
对于家庭决策,我们还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已经得出5个基本结论是:
(1)不同的家庭成员经常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中去。
(2)不同的家庭成员经常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一个产品或品牌。
(3)家庭成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只是整个决策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会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关
于这一点的研究虽然很少,但它却是相当重要的。
(4)谁参与决策过程的每一阶段,以及冲突如何得到解决,主要取决于产品,其次取决于家庭成员的
特性和整个家庭的特性。产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同使用产品的人密切相关。
(5)意见一致比公开冲突在决策中更为常见。
讨论题
1、如何划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生命阶段。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家庭的消费特征如何。
2、我国城市的“丁克”家庭、单身贵族和其他特殊群体的规模及消费特点。
3、细致地分析一个家庭的决策结构与其消费行为的关系
第十五章 口传、流行与创新扩散
一、社会流行
社会流行是指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也称时尚、时兴、时髦和风气等。它包括思想观念的流行,行动的流行,以及物质的流行。
消费流行必定是通过消费者追求时兴事物体现出来,不同于常规消费的变化;消费流行必定表现为消费者从众化需求的现象,且必须有一定规模的从众化需求。
二、流行的寿命周期和特点
流行的寿命周期:
倡导——传播——形成风气——下降——消失。
消费流行的特点:
?时间相对短暂
?明显的一致性
?高度的集中性
?明显的地域性
?递度性
?周期性
?周期性回返的可能
三、消费流行的原因:
1)产品更新换代,流行产品必定有某种优点
2)心理原因
? 倡导冒险、求新、自我表现、同中求异
? 模仿
? 普及
3)产商推波助澜
四、流行方式: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3)平行
五、流行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六、流行对消费活动产生的影响:
1、传递一种消费信息。
2、形成消费规范
第十六章 情境与消费者行为
由于购买和消费是消费者决策的目标,消费者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所处的境况必然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一、情境影响的本质
——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暂时状况或环境,如购买礼物或滑冰、跑步等。
(一)与营销人员有关的境况类型
1、消费境况
2、购买境况
商场内部境况-----产品的可获得性、货架位置、价格促销、商品陈列及购物舒适性。
下述境况性对非计划购买产生重要影响:
---价格促销。(56%的人购买了更多的非计划产品)
---免费货样(35%)
---商品陈列(27%)
? 礼物赠送境况-----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是为了自己,还是作为礼物送人
? 不可预期购买境况-----购买境况有时是不可预料的。(客人突然来访等。用完产品和产品损坏严重使做出选择的需求突如其来。如:消费者发现食品用完,如果很重要的话,会不得不专门去买;象电器产品发现产品损坏,需要立即作出是修理还是再购买的决策。
3、信息沟通境况
(消费者暴露于信息的环境状况)
? 暴露境况
---消费者是在驾驶汽车还是在起居室听到广播电台的商业广告
---消费者是否阅读杂志
---消费者是否把阅读杂志当成一种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消费者是单独还是和一伙人观看电视
---消费者是否观看在节目中夹播的广告
? 播放信息时所处的环境
---欢快和悲伤的节目比,在暴露于商业广告过程中,前者可以使消费者产生更积极的思维和更高水平的回忆
? 消费者接收信息时的心境。
---无论消费者愉快还是悲伤都会影响到品牌信息的处理和回忆(营销传播影响态度)
二、消费和购买境况的特性
消费者消费者和购买境况有如下特性:
客观物质环境(商场的装修格调和货架布局;室内或室外使用某一产品等)
社会环境(是否有客人;社会场合;购买或消费者产品时朋友和邻居意见的重要性)
? 时间(季节与产品的关系;最后一次消费者该产品至今的时间长短)
? 任务说明(为自己还是为了客人或家庭成员;购买礼物?等等)
? 先前状态(暂时疲劳或焦急状态下的购物,冲动购买,在兴奋状态下使用某一产品)
三、境况性影响模型
消费者是把行为归于境况?还是归于产品?把行为归于产品,意味着消费者忠诚于某一特定品牌,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购买该产品;归于境况,说明消费者在不同情况下购买不同产品,决定因素是景况而不是产品。行为可能由于对品牌忠诚引起而不是境况,或由于境况引起而不是考虑产品,但更可能由两者相互作用而引起
(一)消费者归于境况和产品
确定是产品还是境况对消费者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原则:
品牌忠诚度越高,境况影响越不重要。(忠诚度不高时,消费景况决定消费者购买的品牌)
持久性产品参与程度越高,境况性因素越不能决定其行为。(消费者对产品的持久的兴趣,影响消费者行为,境况性就不重要了。)
当某一产品有多用途时,境况性因素在品牌决定选择中就不重要。(购买单一用途产品很可能是境况影响,可能是包装产品。消费者不可能在不同是场合收看而买不同的电视。)
四、有关境况和产品影响的研究
在以下几种产品种类中:
肉类产品最易受境况性影响(如汉堡是非正式场合的食品,而牛排更适合正式场合。)
保健服务和影视服务的最不可能受境况性影响(消费者无论在家还是离家,都选择急诊室治疗)因为消费者对这两类服务的参与程度较高。
其它产品同时受境况和产品因素影响。(消费者为客人购买特定零食,自己却购买其他不同的零食)
五、对消费者行为的境况性影响
----消费者经常针对不同的特定境况而购买产品
(一)境况对产品态度的影响
消费者依赖境况的不同而改变对产品品牌的信念。
(二)境况对产品选择的影响
-----境况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产品选择。
(三)境况对决策的影响
-----消费者考察品牌的数量、搜寻的深度和所搜寻的信息类型很可能因消费和购买的境况不同而改变。
作业:
1、某一速溶咖啡制造商计划导入一种欧洲风味的新产品,以满足特殊场合需要。目标是调整营销策略以迎合消费者便捷地准备风味独特的咖啡境况。
(1)这种咖啡应以什么境况为定位?
(2)这一境况在市场细分和制定广告策略中有何应用?
2、头发吹风器制造商区分出两种类型的购买境况,他们导致了评估品牌的差异(A)为自己购买(B)作为礼物
(1)以这两种境况为定位的营销策略有何不同?
6.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 篇六
2.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1)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2)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3)有助于消费者自身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4)提供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知识和信息。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里因素: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消费者知觉、学习与记忆、消费者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4.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景、消费者保护政策与法律。
第二章
1.消费者决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购买后行为。
5.内部信息搜集:消费者将过去储存在记忆中的有关产品、服务的信息提取出来,以服务于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6.外部信息搜集:即通过外部来源和朋友、熟人或专业性服务公司获得更多的与解决该问题有关的信息。
7.意识域:消费者知悉或意识到且有可能作为备选品的品牌。意识域分激活域、惰性域和排除域。
8.激活域:那些可以作为备选品予以进一步考虑的产品或品牌组成。
9.惰性越:那些虽为消费者所了解、但不为消费者所关心的产品或品牌所组成。消费者对惰性域里的品牌没有特别的好感、也没有恶意。
10.排除域:消费者不喜欢和不予考虑的产品或品牌所组成。
11.三种决策有何区别:(1)购买决策中信息搜集的范围数量存在差别。通常名义型决策很少进行信息搜集,扩展型进行广泛的信息搜集。(2)决策速度存在差别。扩展型决策花的决策时间最长,名义型决策花的决策时间最短,有限型决策在两者中间。(3)不同决策类型下,消费者重复选择同一品牌的概率不同。(4)不同决策类型下,消费者心 里过程存在差异。
12.影响消费者对问题认识的因素有:时间、环境的改变、产品获取产品消费、个体差异。
13.消费者获取信息来源主要有:记忆来源、个人来源、大众来源、商业来源和经验来源。
14.消费者的意识域如何影响信息搜集?
答:如果从一开始消费者就对激活域里的品牌感到满意,信息搜集将集中于这些品牌在特定评价标准上的表现。如果未形成激活域或对激活域里的品牌缺乏信心,消费者可能会做外部信息搜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激活域。惰性域由那些消费者了解但不关心的产品或品牌组成。
15.影响外部信息搜集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活动?
1着眼于经济层面的分析—影响信息搜寻收益的因素主答:○要有:各种备选品牌的数量,不同品牌在价格、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程度,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了解与经验。着眼于决策角度的分析—从决策角度看,有三类因素影○响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活动:第一类是与产品风险相关的因 素,第二类是与消费者特征相关的因素,第三类是情境因素。
第三章
1.冲动性购买与无计划购买的有如何区别? 冲动性购买,是指消费者无意间看到某件自己中意的东西,直觉告诉自己要购买。并且也很喜欢,但是并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购买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买过之后,往往会有多少后悔。而无计划性购买,是没有目的的,看见哪个商品觉得也许用得着,就买下来。但是这个商品拿回家一般是可以用到的,只是买之前没有在计划内。这种购买行为具有盲目性。但是效率比较低。
2.非店铺式购买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网络发展的迅速所导致 人的惰性而诱发
3.购买的知觉风险是怎么影响商店选择的?
1、如果新兴的或者非传统的零售渠道销售具有高经济风○险或者社会风险的产品,应设法降低顾客的知觉风险;
2、非传统渠道的零售渠道,尤其是折扣商店销售高知觉○风险的产品时,应尽量从有品牌影响的供应商处进货;
3、传统零售店应将侧重点放在销售那些有较高风险又较○高知觉风险的产品上;
4、经济风向可以通过提供担保或者保证来降低。
○ 第四章
1.产品闲置:消费者将产品搁置起来不用,或者相对于产品的潜在用途仅做非常有限的使用。
2.消费者满意:购买者在特定的购买情形中,对其所付出的是否得到足够回报的认识状态。
3.品牌忠诚: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形成偏好、试图重复选择该品牌的倾向。
4.影响消费者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产品因素
○
2、促销因素
○
3、竞争品牌的影响
○
4、消费者特征 ○
5.影响消费者抱怨行为的因素有那些? 1)消费者不满的程度或水平2)消费者对抱怨本身的态度 3)从抱怨行动中获得的利益大小 4)消费者的个性
5)对问题的归因,即将责任归纳于谁。6)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性
7)消费者用于抱怨的资源及其获得性。
6.培养顾客对企业产品或者品牌忠诚为什么特别重要?
1、消费者一旦对本企业的产品形成忠诚,很难为竞争品 ○所动,甚至对竞争品采取漠视的态度,无形中减轻企业的竞争压力;
2、忠诚型顾客在购买产品时不大可能搜索额外信息,这○可以减少竞争企业所采用的诸如奖券销售、折扣销售等销售方式的吸引。
3、忠诚型顾客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为购得所偏爱的○品牌,一般较少期待从打折和讨价还价中获益。
4、忠诚型顾客极可能从事正面的口传,从而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第五章
1.个人收入:个人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红利、利息或其他福利收入。
2.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扣除税款和非税负性负担后的余额,它是支出与储蓄的来源。
3.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扣除用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生存所必须的支出后的那一部分收入。4.消费者知识:履行消费者功能相关的那些信息。5.经济资源包括那些内容? 答:收入、财产、信贷
6.消费者应付时间压力的办法主要有那些? 7.消费者知识包括那些内容? a)产品知识 b)购买知识 c)使用知识
第六章
1.消费者需要——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向获得它们的状态。
2.消费者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3.双趋冲突——消费者具有两种以上都倾向选择的目标而只能从中选择其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4.趋避冲突——消费者在趋近某一目标时又想避开而造成的动机冲突。
5.需要与动机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内需与转化虽然动机是由一些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根源与基础,而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原因。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需要转化成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转化为动机要有适当的条件,有了条件后,才能促使人得到与满足需要。其次,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
6.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有何启示? 答:在营销过程中,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动机属于什么层次,以便在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宣传,产品渠道,促销方式等营销策略制定上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8.双因素理论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有何启示?
答:双因素理论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启示是,企业产品或服务除了应具有各种效益和效能的保健因素外,还应该附加地位、名誉、尊重、审美等激励因素,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9.营销者能创造和改变消费者的需要吗?说明理由。
1、营销者只可以部分改变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全部 答:○改变,因为人的需求是客观的,营销者只能顺势而为,而不是主观臆造一种需求。
2、比如手机的发展就是如此,最早有了电话,之后有了对○讲机,再后来又有了手机,这每一步的发展变化无一不是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每一步的发展都使得信息交流更便捷,更加不受时空的限制。
3、然而,在交通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的偏远辽阔的地○区,也许还没有手机等现代设备的使用,那么营销者就可以去改变这样的地区消费者的需求。第七章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直觉——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3.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4.差别阈限——能够使个体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变动量。5.展露——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动。
6.注意——个体对展露于其感觉神经系统面前的刺激物做出进一步加工和处理,它实际上是对刺激物分配某种处理能力。
7.韦伯定律在营销中有何应用价值?
答:市场营销中有多方面的运用。比如,在降价过程中,如果价格变动的绝对量相对于初始价格太小,消费者可能就没 有觉察,从而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一些企业在消费者没有察觉的前提下对产品加以改变,如减少食品的容量,糖果的大小等等,实际上也是运用了韦伯定律。8.影响注意的因素有哪些?企业如何对此加以利用? 影响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即刺激物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
1、大小和强度 刺激物因素:○
2、色彩和运动
○
3、位置 ○
4、隔离与对比 ○
5、格式与信息量信息超载 ○1.需要与动机
个体因素:
○当消费者的某种需要被激发时,与满足该需要相联系的刺激
2.态度
○人们倾向于保持一套一致的信念和态度。
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有好感时,与此相关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反之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3.适应性水平○人们对非常习惯的事物可能习以为常,不再注意。
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既包括环境中独立于中心刺激物的那些成分,又包括暂时性的个人特征如个体当时的身体状况、情绪等。
9.企业应如何处理信息超载问题?
10.购买知觉风险有哪些类型?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是什么?
1.功能风险 ○2.物质风险 ○3.经济风险 ○4.社会风险 答:○5.心理风险。○
1.消费者购买的是新产品或对所要购买的 产生的原因:○产品以前没有体验。
2.以往在同类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中有过不满意的经理。○3.购买中机会成本的存在。○4.因缺乏信息而对购买决定缺少信心。○5.所购买的产品技术复杂程度很高。○ 第八章
1.学习——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刺激的泛化——消费者对某种特定刺激所做的反应会扩大到其他相似刺激的反应中。
3.刺激的辨别——消费者将某一刺激与另一类似刺激相区分的学习过程。
4.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有何不同: 答:经典性条件反射运用刺激和反应之间某种既定的关系,使人学会对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会加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受到正面强化的行为更容易重复出现。
5.刺激的泛化原理和辨别原理在营销中有何运用? 答:一是在品牌策略上的运用、二是在包装策略上的运用、三是在广告上的运用。6.试述遗忘及其影响因素。
答: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
1.识记材料对消费者的意义与作用 影响的因素有:○
2.识记材料的性质
○
3.识记材料的数量
○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
5.学习的程度
○
6.学习时的情绪
○6.情绪对消费者的学习有何影响?
答:心情愉快之时习得的材料保持时间更长,焦虑、沮丧、紧张时所学习的内容更容易忘记。第九章
1.态度——我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动机、情感、知觉和认知过程的持久的体系。或者说态度就是我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想法、感觉或行动倾向。
2.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有相互一致和协调,相互冲突和不协调,相互无关。3.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有哪些主要影响?
答:消费者态度包含信念、情感和意向,它们对购买行为都有各自的影响作用。
1、信念。指人们认为确定和真实的事物。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不是根据知识,而常常是根据见解和信任作为他们购买的依据。
2、情感。指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情绪上的反应,如对商品○或广告喜欢还是厌恶。情感往往受消费者本人的心理特征与社会规范影响。
3、意向。指消费者采取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是倾向于采○取购买行动,还是倾向于拒绝购买。消费者态度最终落实在购买的意向上。
4.影响购买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因素有哪些?
1.购买动机 ○2.购买能力 ○3.态度的强度 ○4.情境因素 答:○5.测度上的问题 ○6.态度测量与行动之间的延续 ○7.个人因○素
5.为什么名人信息源有时很有效?使用名人信息源有什么风险?
答: 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更信赖他们。消费者也许愿意自己能与名人相提并论或效 法他们。消费者也许把名人的 特征与产品的某些属性 联系起来,而这些属性恰好是他们所需要或 渴望的。
风险:很少有某种众所周知的个性是所有人都喜爱的,因此,重要的是保证目标市场的大多数消费者对企业所使用的形象代言人有好感。形象代表的某些个人行为会影响消费者对其所代表的企业的信赖度。
6.广告中运用恐惧诉求能有效的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吗?为什么? 答:能。
恐惧唤起是广告宣传中常常运用的一种说服手段。研究发现,在恐惧程度适当的情况下,恐惧诉求对改变消费者态度确实是有效的。第十章
1.个性——有时也称人格,把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外在行为和心理特质。
2.生活方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
3.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关于自我的看法,如是丑是美等等。4.自我概念有哪几种类型?营销者如何运用关于自我概念的知识?
答: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厂家的总和,主要有以下类型:(1)实际的自我概念(2)理想的自我概念(3)社会的自我概念(4)理想的社会自我概 念(5)期待的自我。
5.生活方式与个性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一方面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个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关心的是人们如何生活、如何花费、如何消磨时间等外线行为,而个性则侧重从内部来描述个体,它更多的反应个体思维、情感和知觉特征。可以说,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刻画个体。区分个性和生活方式在营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一章 1.文化价值观——社会大多数人员所普遍接受的规范和信念。
2.核心价值观——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3.营销人员为什么要重视对文化的研究?
答:文化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营销是企业从消费者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入手,营造科学的、人情的、艺术的销售环境和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促使其消费的营销管理过程。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文化营销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过程。
4.列举两个利用文化价值观开展营销活动的例子
1.圣旦节卖红苹果。利用西方的文化中的价值观中答:○吃红苹果对身体好,红苹果可以送情人表示爱,送朋友表示友情,送父母表示孝敬。
2.神舟笔记本利用企业文化中的做中国最好的民族品○牌电脑这一价值观。很好的销售了一把。
第十二章
1.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
2.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
1.经济变量 ○2.社会互动变量 ○3.政治变量 答:因素有 ○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财富,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包括权力、阶层意识和流动性。
3.简述科尔曼地位指数法。
答:这一方法由社会研究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在消费者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该方法从职业、教育、居住的区域、家庭收入4个方面总和测量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第十三章
1.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群体。
2.主要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正常性面对面接触和交往,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
3.次要群体——规模一般比较大,人数比较多,群体成员不能完全接触或接触比较少的群体。4.角色超载——个体超载了时间、金钱和精力所允许的限度而承担太多的角色或承担对个体具有太多要求的角色。
5.角色冲突——角色集中不同的角色由于在某些方面不相容,或人们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理解的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和抵触。
6.决定参照群体影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1.产品使用时的可见性 ○2.产品的必须程度 ○3.产品与○
4.产品的生命周期 ○5.个体对群体的忠群体的相关性 ○6.个体在购买中的自信程度。诚程度 ○7.角色冲突给营销者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条件? 答: 角色冲突所引起的紧张和不安是没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现象。这种紧张感和不安感的消除,为营销者提供了机会。如校园内各种外语速成班,强化班的风行,鲜花,贺卡等情感表达与交流型产品的受青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除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所蕴含的商机。但如何利用好角色冲突以及克服角色冲突之间发生的矛盾也是营销者的一个挑战。
8.试述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答:三个方面的原因,○群体的凝聚力。
1.群体特性 ○2.消费者特性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第十四章
1.家庭——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手痒关系为纽带而结成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基本单位。
2.什么事家庭生命周期?传统的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哪些阶段?
答:大多数家庭都会经历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儿女成人自立门户、夫妻退休等变化,家庭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这一系列不同阶段被称为家庭生命周期。传统的家庭生
1.单身阶段 ○2.新婚阶段 ○3.满巢阶段 ○4.命周期包括○5.解体阶段等阶段。空巢阶段 ○3.影响家庭购买角色的因素有哪些?
答:1.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财务贡献 2.夫妻性别角色取向 3.文化和亚文化 4.角色专门化。
第十五章
1.意见领神——在口传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消费者会较其他消费者更频繁或更多的为他人提供信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别人的购买角色,这样的消费者被称为意见领神。
2.营销者如何识别和利用意见领神?
答:意见领袖的辨认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与被影响的1.自我报告消费者很像。识别意见领神的方法有四种:○2.社会测量法 ○3.关键信息人法 ○4.实验法 法 ○利用意见领神,一是运用社会名流或知名人士传递产品信息,二是让意见领神免费试用产品,三是广告中试用意见领神,四是要求消费者主动找意见领神发表关于产品的评价或为其购买提供咨询和指导。
3.试述创新扩散过程。影响创新扩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企业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4.答:创新的扩散是指某种新的产品、服务或想法,通过一定的媒介逐步传播到消费者中的过程。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社会系统、创新的特征、创新采用者的特征、个体消费者采用创新的过程、消费者之间的人际影响过程以及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策略:第一,相对优点;第二,兼容性;第三,复杂性;第四,可试用性;第五,可观察性。第十六章
1.情景——消费或购买活动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短暂的环境因素。
2.列举五种类型的送礼情景。人们送礼的原因有哪些? 答:要求助他人的时候,情景:满脸笑容,弯腰驼背的,祝贺他人结婚的时候、情景:喜乐融融别人家添了一员的时候
情景:忙手忙脚 眉开眼笑的别人过生日的时候、情景:热闹,人多。十分杂乱过节日的时候,送他人礼物或者金钱
情景:
7.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 篇七
1 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图书选择
大学生这一群体有活力、有主见, 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有着独具特色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观, 其消费特点也在图书选择上体现。
1.1 受学校群体影响较大
大学生多数在校园里过集体生活, 以地缘为纽带组成学校群体。群体规模较大, 人数较多, 接触频繁, 通过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与学习, 产生一些共同信念、态度和规范, 影响其消费行为。而群体规范和压力会促使其个人行为自觉与不自觉的与群体期望相一致, 产生从众效应。选择图书时, 常表现为周围人近日的阅读方向潜移默化对自身的阅读产生影响, 如某些畅销书的借阅量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有明显提高。
此外, 大学生在实现社会行为时, 参照群体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将被个体作为自己的行动动机来评估自己和他人或者社会事件的参照标准, 他们将通过模仿等方式来保持和参照群体的联系, 从而完成自我意向的表达。图书选择上, 则表现为受到老师或是学长推荐的一些辅导和参考书籍, 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1.2 重视高层次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可以归属于五类, 从低往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安全的大学环境下, 衣食基本无忧, 且有着基本社交活动, 前三种低层次、易满足的需求基本满足, 对知识、理想等的追求及对成功、声望的渴求使尊重及自我实现这两种高层次的需要更受大学生群体重视。因此, 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群体对于图书的需求更大, 而成功类、励志类的书籍更能满足大学生创业起点的心理需求。
1.3 差异化和个性解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西方个人主义的传入和盛行, 个性解放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加之日益发达的经济给大学生创造了更多选择, 个性化增强也反映出在对图书需求的情感性功能上。2008年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显示, 64.3%的图书阅读是情感阅读, 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休闲消遣。大学生群体阅读习惯上则表现为注重图书的使用价值是否与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相吻合。
1.4 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已然深入人民的生活, 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段, 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接受和使用都更为得心应手, 图书选择上, 则体现在浅层阅读更倾向于数字化图书馆, 方便简单, 借还容易, 而深层阅读时方选择实体图书馆, 且对于阅读环境、服务方面要求较高。
2 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建设高校图书馆
2.1 合理调整图书摆放位置, 提高图书利用率
整理利用率较低的图书, 通过向老师咨询或者向同学调查的方式了解原因是源自图书编写等外部原因, 还是图书放置或图书乱架等内部原因。针对外部原因, 可将图书撤架, 重新购置所需图书, 而内部原因引起的图书利用率问题, 则需在该架图书适当位置提供标签导引等引起学生注意或是对图书放置问题做重新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眼的市场与距离成正比, 而视觉清晰度与距离成反比。据瑞士学者研究, 消费者进店无意识展望高度为0.7米-1.7米, 上下幅度为一米左右, 同视线轴大约30度角上的商品最易被感受。图书馆书架之间的距离小于一米, 人体的视场平均宽引度为1.64米, 因而高度要与借阅者的环境高度相适宜, 并根据不同视线、视角和距离确定书籍摆放的合适位置, 以提高书籍可见度, 使得借阅者更为清晰广泛的寻找所需图书。
2.2 建立图书归还时的反馈制度, 多角度确定学生阅读需求
实际阅读意味着将书籍对读者的实用价值与读者对书籍的选择标准进行比较, 从而再次对图书的最初选择决策进行判断。其结果既扩充读者存储在记忆中的经验, 提高选择书籍阅读效率, 又检验书籍选择结果, 反映出图书馆馆藏对于自身阅读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 在确定图书定购单时, 一方面可以通过问卷、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尽量了解学生阅读需求;另一方面, 通过图书归还时反馈调查, 了解所购图书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以期对于采购书目及数量进行调整, 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2.3 多种方式刺激阅读需求, 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
首先可通过海报广告等方式对新购进图书进行介绍。由于唤起消费者进行有目的的决策过程的信息源分为内部和外部, 内部来源是消费者过去的经验知识, 而外部来源则包括积极地信息搜寻和被动的信息流入。消费者的内在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广告宣传的影响, 外部信息源分为营销者可控, 消费者口传信息以及中性信息源三类。故对图书馆建设而言, 加强对于馆藏新书的广告宣传, 一方面加深读者的内部信息, 另一方面, 广告输入属于营销者可控信息源, 对读者进行外部信息输入, 内外信息源双管齐下, 推动图书借阅, 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其次,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极易受到示范效应和从众效应的影响,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对模范群体的树立, 通过示范效应吸引学生阅读, 并利用从众效应, 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如举办讲座, 邀请有名望的教授、或是在学术上有突出成果的学长推荐相关图书,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消费行为学指出对于消费者行为影响大的是口传信息, 其可信度高, 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源意图不会有心理防卫, 因此, 馆藏图书在学生群体中是否具有认同度, 以及阅读过该书的读者推荐向其他人传递经验的信息决定了图书的周转率及借阅量。
此外, 也可举办相关阅读活动或是主题征文比赛, 构建良好和谐的阅读氛围, 刺激阅读需求, 提高图书馆利用率。
2.4 提高馆员素质, 改善图书乱架, 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对于消费环境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注重消费环境的优雅以及服务的完善。因此, 加强馆员培训, 提高馆员素质, 提供舒适的借阅环境与周全的借还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而图书乱架的情况一方面降低了读者寻找所需图书的效率, 另一方面, 对借阅环境也产生负面影响。馆员应对图书乱架的问题时刻注意, 随时更正, 同时对于受损图书及时修补, 以期提高图书的使用寿命。同时加强图书馆使用条例的宣传, 争取做到馆员带头, 读者配合, 共同打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2.5 丰富数据库,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而今, 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带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 数字产业链条日益完整, 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12年, 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1.82亿人。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达1935.49亿元。数字出版将成为出版业的一个主要业态, 而数字图书馆也成为图书馆的一个建设方向。但由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载体不同, 各自适应于不同领域, 因而可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共存。因此, 图书馆可借助数字图书馆这一全新方式, 结合自身特点, 找准细分市场。对某些如参考类教辅类专业类深层阅读的书籍, 适当增加纸质书籍的数量, 而对某些畅销书, 则可利用数字图书馆, 对读者提供在线阅读, 缓解借阅压力。总之, 图书馆建设应转变观念, 积极求变, 同步建设数字图书馆, 并利用其优势促进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跃祥.广告与消费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消费者行为:随性消费 篇八
博客主人/J.Walker Smith
http://www.brandingstrategyinsider.com
消费者想要再次恢复消费信心,帮帮他们!
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消费时缩手缩脚的心态。市场观察家现在使用的一个术语是“节俭疲劳”(Frugality Fatigue),意思是在困境之中抑制住购买渴望的消费者,想再次消费。显然,一些消费者仍然不太有信心恢复以前大手大脚的购物习惯。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恢复购物习惯却是兴致勃勃。
很多迹象表明了消费复苏的趋势。谨慎思考之后再购买的情况有所减少;知名品牌和不打折时装的销售情况更加喜人;高端个人护理用品销量上升;人们外出就餐的频率更加频繁,而且一旦外出就餐,选择的是那些高价位的餐馆。餐桌上,人们又像以前那样,点上开胃菜和饭后甜点等,花费高于预算的情况又回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计划把自己的税金退款花掉,而不是用它们偿还债务。
正如我们一直劝告的,在经济形势再度回暖时,人们表现出“新式正常性节俭”(new normal of frugality)。但随着经济表现出再度增长的复苏能力,消费者会消费得更多。
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见的。比如美国人。美国人是消费者而不是储蓄者。如果让美国人节俭,那简直是一个神话。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消费,这就是美国人的特点。但其他发达国家则不是这样。比如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是储蓄者而不是消费者。学者谢尔顿·加龙(Sheldon Garon)最新撰写的经济史表明,这种国籍消费区别根植于19世纪,当时各国的道德劝说、政治和慈善机构有着显著的差异。
当时人们如果没有现金或信用卡,那么就不能消费,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但是在美国,一旦人们感觉又富裕了,那么他们就开始消费。加龙明确指出:这就是文化。
一旦富裕起来,人们不会节俭,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和历史。美国消费者传统的消费乐趣也帮助解释了一点,为什么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助于创新的好市场。因为消费者一直有购买新产品的需求。
在消费和储蓄上,美国人的消费相对优先级表明,地域人群情况不一定总是决定一切。欧洲人相对而言年龄更大,因此本来应该是消费者而不是储蓄者;而美国人相对年龄较小,本应该是储蓄者而非消费者。文化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其影响力甚至大于消费动机和消费倡导。虽然欧洲人有较强的政府福利保障但却更偏向于储蓄,而美国人的政府福利保障较弱却消费得更多。
最近美国家庭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因此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再次发挥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个人储蓄率飙升,但是现在已经下降到21世纪初的正常水平。未来储蓄率也不会再继续上升。
作为品牌营销者关键是要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否则将错失让企业重新获得增长的机会。当营销者做好准备时,他们懂得营销信息传播的重点不是“杯子里只有半杯水”,而是“杯子里还有半杯水”。
【消费者行为学相关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11-05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10-17
消费者行为学 作业08-28
消费者行为学个人总结09-26
消费者行为学学习心得10-28
消费者行为学实验报告11-08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题一09-17
消费行为学07-18
圣诞节青年消费者行为调查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