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新

2024-12-05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新(12篇)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新 篇一

中国报关行业的发展历程

2009-11-03 10:20:34 作者:wangxuanyi 来源: 浏览次数:1243

中国报关行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1.1中国报关行的发展历程

1)初创期(1985年--1992年):1985年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的管理方法出台

2)发展期(1992年--2002年):1992年成立专业报关公司

3)成熟期(2002年至今):2002年中国报关协会的成立

随着国际报关协会同盟大会的召开,中国的报关企业将向国际化转型,将深化与世界各国报关企业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的便利和安全。

1.2中国进出口贸易及报关量情况

中国外贸进出口量近年来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5097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1.4万亿美元。中国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以促进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外贸量的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通关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量的增长带来了报关量的增长,2000年报关票数不足2000万票,至2005年中国报关量达到4000万票,报关量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报关行业的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成熟报关企业近年报关量的年增长率达到30%。

1.3报关行的发展规模

目前国内的报关行以民营和国有企业为住,分别占35%和26%,中外合资企业仅有5%。从规模上说,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的已经是中大型企业了。所以整个行业还是处于小而分散的竞争格局。

目前绝大多数的报关行的经营范围仍然局限在本地区域,但已经有30%的报关行考虑在外地设立网点或与外地报关,货代企业联盟合作。

调查中发现,在进出口贸易量不大的口岸和内陆城市,中国报关行的规模较小,对报关价格比较敏感,在深圳,上海等口岸城市大型报关企业会比较集中,这些报关行比较关注未来的发展,希望通过规模经营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报关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希望通过实施资源整合战略,进一步减少企业的规模扩张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4报关行的服务特点

传统的报关业务是报关行目前开展最多的业务类型,报关,报检,查验,换单,办理海关免税登记,代为办理免表,加工贸易手册与核销是报关行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另外,有些企业也提供一些质检服务,例如代为办理熏蒸处理,3C质量证明,旧机电的备案,旧机电许可证等。为了提高通关服务是含金量越来越多的报关企业介入物流衍生服务和咨询服务。

目前中国报关行所服务的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子,纺织服装,塑料橡胶,机电,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但是目前根据产品的划分其部门和岗位的报关行非常少,报关业务大多按照服务区域,合乎划分来设置部门,根据业务流程来设置岗位。从国外报关行的经验分析,成熟报关行为增强其专业性,往往回依照产品类型设置来进行复核和把关。这对中国报关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5报关行的营销模式

调查发现,老客户,朋友间介绍是报关公司目前寻找客户是最主要途径,因为公司品牌和良好的口碑吸引客户慕名而来的也占到一定比例。统计数据显示,报关运用广告媒体进行宣传来吸引客户的非常少,大多采用的是最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拜访的销售模式。对销售者而言,顾问式销售是获取客户信任的关键,要求销售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报关行业市场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2.1中国报关行外部环境的分析

经过专家论证研讨,影响报关行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WTO规则,政府政策,信息技术,外贸环境。

中国报关行正面临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和调整的阶段。贸易安全与便利给中国报关行的市场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WCO标准框架》促使贸易环境更加安全,同时也对报关行的诚信守法,如实申报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中国政府为了贯彻《WCO标准框架》,逐步分阶段调整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报关行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中国海关促进中外贸易的安全与便利的举措相继出台:中国电子口岸建设,H2000系统的应用,无纸化报关,跨关区快速通关,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等。这些措施的应用提升了中国海关通关平台的质量和效率,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报关行的竞争优势也从原来的人际关系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

4)贸易安全与便利的要求也促使信息系统在通关各领域,各环节的推广和应用。以上海为例建立了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空运快件通关管理系统,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系统,口岸船舶动态申报系统,区港连动系统,口岸GPS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通关作业流程的改变,加快了通关速度,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提出一个新课题:中国报关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塑造核心竞争力?

5)加入WTO促使外贸总量急剧上升是同时,客户要求和期望的变化,以及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也将对中国报关市场的格局产生冲击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新 篇二

关键词:动漫,发展

要说中国动画, 其实历史实在不短了, 大伙都知道的米老鼠, 是在1928年, 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而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 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 所以算到今天中国动画已经八十年了

一、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

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 就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 这万氏兄弟都是从小热爱绘画。在1919年, 他们看了《大力水手》、《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几部美国动画, 从此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兄弟四人一起投入了制作动画的尝试中。咱们开始看到的《大闹画室》, 就是他们1926年制作的。在那之后, 他们又制作了许多动画, 其中还有一部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就是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二、1950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的动画片, 也就是通常说的美术片, 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可以说是黄金时期啊——除了万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国的动画制作, 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也在这个时候涌现出来。咱们先给大家说说咱们中国动画另外的几个第一:1953年, 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 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 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 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 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 1958年, 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 在1960年, 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 这两部动画都在国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而且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奖项。值得一提的是, 《小蝌蚪找妈妈》使用的可是齐白石大师的原画, 而《牧笛》里的水牛, 那也是李可染大师的作品, 你想想, 这样的两部动画, 能不艺术吗最后隆重介绍的, 就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 另外, 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 《骄傲的将军》, 《渔童》、《孔雀公主》等。

三、1977年——1985年的中国动画

文革之后, 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 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高潮时期, 我们的动画制作, 不但数量上增加很快, 而且形式和题材也不断的创新,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 就是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闹海》是一部大型的宽银幕动画, 故事情节呢, 众所周知, 是根据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在动画里, 哪吒不畏强权, 勇斗龙王的气魄让人痛快, 而结局处, 哪吒看到生灵涂炭, 引剑自刎的场面, 让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四、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时光机进入了85年, 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 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 这十年, 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 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 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 这里面, 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 比如《葫芦兄弟》。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 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 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从85年开始, 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 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 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 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 想象奇特, 色彩鲜明, 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

五、199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 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 这段时间里, 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 内容幼稚这些问题, 而相比之下, 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 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 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形势下, 我们的国产动画也开始了反思。这里有几部片子值得一提。首先是1999年的《宝莲灯》, 制作这部动画用了4年, 投资1200万, 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 并且, 大量的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结合, 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创举。另外它面向的观众年龄, 也比同时期其它的动画提高了, 比如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这些名人为动画配音, 还有李玟、张信哲、刘欢为它演唱主题歌, 制作非常大气, 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但这部动画也有缺点, 比如有模仿美国动画的痕迹, 还有, 它内容的定位仍然有低龄的嫌疑。另外一部应该提到的动画就是2002年的《我为歌狂》, 这部动画在当时可是被动漫迷们看成是中国动画的希望啊, 因为它的定位是一部青春题材动画, 不管人物设计, 还是剧情设定, 都非常时尚, 甚至有点叛逆。但是, 轰轰烈烈的前期宣传过后, 好像却没什么动静了, 这部片子没有真的大红大紫的原因, 就是大家看到的动画成品, 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水平, 很多地方都显得很不精细, 好多不该用Q版的地方莫名其妙地用了Q版人物, 这让动漫迷们都非常失望。先别失望得太早, 因为我们并没有停止尝试, 这些年, 动漫爱好者的热情、努力, 加上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使得越来越多的动漫产业基地和动画公司在国内建立起来, 这些公司也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动画片作品。而且这其中, 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进行青少年动画的尝试, 比如动画《隋唐英雄传》, 电影动画《梁祝》、我们之前介绍的《雨石》、《风云决》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结论:

3.香港僵尸电影的发展历程 篇三

谈起香港僵尸电影,人们会立马想到林正英塑造的道长形象和身穿清朝官服、青面獠牙的吸血僵尸。这种认知正是来自20世纪80年代香港僵尸电影兴盛时期所拍摄出的僵尸片。可见,这时期的作品在整个香港僵尸电影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之前,香港僵尸片经历了长达44年的漫长发展期,不仅数量少,而且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西方同类型电影的模仿较为明显。在长期的准备发展后则是极盛而衰,20世纪80年代后,香港的僵尸片因多重原因走向衰落,虽然近几年偶有香港僵尸电影问世,大多影响甚小。纵观整个香港僵尸电影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80年代前的萌芽和发展时期,80年代的鼎盛时期,90年代初至今的没落时期。

一、漫长的岁月——香港僵尸电影的萌芽和发展期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这个时期不仅是香港僵尸电影萌芽和发展时期,也是香港鬼怪类型电影的发展期。巧合的是,香港第一部鬼怪电影《午夜僵尸》就是一部僵尸题材的电影,由香港南粤影片公司在1936年出品。影片所塑造的僵尸形象来源于西方吸血鬼“德古拉”。因为当时以西方吸血鬼为形象的恐怖电影在全球热映,这影响了香港第一部鬼怪片的取材。可以说,《午夜僵尸》就是依据同时期西方恐怖片的模式进行创作的。“30年代的香港至少有三部僵尸电影上映”。上世纪40年代,香港沦陷,国家民族陷于危难时刻,受社会形势所迫,香港电影一度停拍。从下图可看出,虽然40年代后半期已经陆续开始拍摄电影,但是这一时期没有一部僵尸片。直到1957年僵尸电影才重新回到银幕。60年代,香港受到内地影响,开展了两次规模盛大的思想清洁运动,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的思想直接印证在电影数量上。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香港拍摄的鬼怪片仅有20部,只占此时期香港电影总量的1%,其中僵尸电影更是屈指可数。“1936年开始到1980年的44年间,只有七部电影以僵尸作为题材。”[1]可以说这一阶段的香港僵尸电影发展速度非常的缓慢。

出品年 电影名 导演 制作公司1936午夜僵尸 杨工良 南粤影片公司1939鬼屋僵尸 梁伟民 香港大明星影业公司1939三千年地底僵尸 香港山川公司1957湘西赶尸记 王天林 香港港新华影业公司1958尸变 朱石麟洪演 香港凤凰影业公司1959僵尸复仇 周诗禄 香港邵氏制片厂1962吸血妇 李铁

僵尸片作为一种与社会主流意识相悖的非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和压制。在硝烟四起的年代,这类直面死亡、增加恐惧感的电影并不合适整个香港社会的氛围。“总的来说,80年代前的‘僵尸片’较为理性,对‘僵尸’题材均以反迷信作为创作方针。”[1]而且从技术上来说,早期的僵尸片无论是拍摄器材还是后期制作技术都不成熟,这无疑是僵尸片发展速度缓慢的基本原因。因此在这一时期僵尸片的创作并未成为流行文化,而是陷入一种缓慢的发展状态的困顿之中。

二、大放异彩、独具特色——香港僵尸电影的鼎盛期

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僵尸电影的鼎盛时期。主要从香港僵尸电影的票房和拍摄数量两方面体现。1980年的《鬼打鬼》中僵尸形象只占据电影中一段小小篇幅,虽然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但是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力。真正抓住观众视线并打开僵尸片市场的是1985年拍摄的《僵尸先生》,该片横扫香港金像奖各大奖项,同年排名第七的高票房。高额的商业利润,让各大制作公司争相创作此类题材的电影。根据资料显示,1985年-1989年,这短短四年间香港就出品了12部僵尸电影,远高于80年代前所拍摄的数量。

香港僵尸电影虽然在30、40年代已初见端倪,但这一类型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直到70年代末期,这一情形才大有改观。僵尸片在香港的兴盛,与香港电影界的新浪潮运动密不可分。新浪潮运动掀起了香港影坛的整体革新浪潮,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作格局。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香港僵尸片不再呆板的模仿西方同类型电影,将中国传统的赶尸文化融入其中,独具特色,风靡整个亚洲,《僵尸先生》还作为香港电影代表之一在美国的香港电影周进行放映,僵尸片成为继功夫片之后另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类型片,使得香港鬼怪片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充满了生机。“新浪潮运动影响了一批青年导演,他们深受国外先进电影理论的影响,追求‘个性’,敢于通过刻意构造的画面来转达自己的主观意识,将新观念和新技巧融入电影,给香港电影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冲劲。”[2]

这一时期,各类型电影之间融合的进程加快,类型片的样式格局重建。传统的类型电影,剧情相似、人物雷同、模板叙事,给观众一种相近的体验。但是,此时期香港电影类型的界限已经开始日渐模糊。如僵尸电影的鬼怪情节中寓含着社会正统思想,武功打斗中添加喜剧元素,很难说它是纯粹的某一类型电影。“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混杂,使香港电影既有保障票房的观赏性,又不乏可评说的艺术性和思辨性。”[3]由此,香港僵尸片在80年代一经上映,即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收益,迅速地成为市场的宠儿,变成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样式。僵尸片在香港风行十数年,直到90年代初期才呈现衰落之势。

三、香港僵尸电影没落期

古人语:物极必反、盛极必衰。90年代的香港僵尸片开始逐渐走向没落。《非洲和尚》、《新僵尸先生》以及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电影的《一屋哨牙鬼》、《僵尸医生》等,都接连票房败北。虽然僵尸片势微,僵尸却在荧屏上找到了市场。为了吸引喜新厌旧的观众,僵尸题材的电视剧逐渐西化并换上了现代生活的包装,《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正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该剧基本上参照西方吸血僵尸的传说而设计人物,时代背景也换成了现代香港,剧情中加入了许多探讨人与人之间复杂感情的细腻描写,结果大受欢迎。可是此类电影题材却难回大银幕。1993年以后,港台武侠片的热潮风起云涌,之后,香港僵尸电影也都未引起太大反响。2001年的《赶尸先生》和《僵尸大时代》倒值得一提。《赶尸先生》完全取材自湘西赶尸的传说,集巫术、茅山、下蛊等民俗怪谈于一身,连男女角色的服饰都取自湘西少数民族;《僵尸大时代》保留了本土僵尸片的清末背景和师徒逗趣、深宅斗法、尸变、师徒合力斗僵尸等情节,并在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方面有一定突破。尽管《僵尸大时代》在人性的塑造有所加强,但是观众已经对这类仅以僵尸为噱头,情节相似和叙事松散的僵尸电影厌倦了,所以未造成任何影响。观众的审美需求已经改变,不再是简单的追求视觉上的刺激,还要求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这正式是导致香港僵尸片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影片,香港僵尸电影在大半个世纪中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它的诞生和发展,反映出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习俗中丰富多彩的鬼怪与灵异故事,西方类型影片的模式套路及其娱乐精神,都从不同方面深刻影响着香港僵尸片这一电影类型的发展。在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多重影响下,香港僵尸片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影片,特有的创作模式与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1]翁志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僵尸电影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4).

4.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篇四

初创时期(1990年底—1993年)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现货为主,首次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期货市场的配套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国内各类交易所大量涌现,达50多家,期货经纪机构达到1000多家,大多为兼营机构。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期货市场缺乏基本了解,盲目参与境内外的期货交易,损失严重,造成了国家外汇的流失,境外地下交易层出不穷,期货市场虚假繁荣,引发了一些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

规范整顿(1993年底—2000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第一阶段:交易所从50余家减为15家,经纪公司从上千家减为330家。第二阶段:交易所从14家(96年关1家)减为3家: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经纪公司从330家减为目前的180余家,交易品种保留12个。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四个管理办法陆续颁布实施,使中国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法制轨道。

规范发展(2001年—至今)

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九届人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正式拉开了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序幕。2004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2004年期货市场扩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2号等品种先后上市交易。2006年初期货品种又增加了豆油,白糖两大品种,使期货品种达到14个。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获准筹建。2006年4月,沪深300指数被定为首个股指期货标的。2007年3月16日,中国国务院第489号令,公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新条例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新《条例》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规范的内容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为中国推出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以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奠定了法律基础。

5.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篇五

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6.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篇六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

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发展规划。为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制定统一标准,1979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日用电器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电器工业局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3年,轻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市场需求变化预测的指示精神,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这一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从1983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1984年~1986年

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快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这是国家对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国务院以国发[1985]77号文件,批转计委、经贸委、轻工业部《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确定了“七五”计划期间42个定点厂,引进规模为842万台。9月,电子工业部承建的23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全部开通,实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国外技术设备生产的冰箱压缩机投放市场。

1986年,广州建成了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与此同时,北京也建成了从飞利浦设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这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对保证发展冰箱国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经贸委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三包的规定通知》,对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这6类家用电器(包括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家用电器)的三包办法做出了统一规定,1986年10月1日起实行包修、包退、包换。10月,国家决定把彩电国产化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七五”计划。12月底,颁发洗衣机生产许可证大会在上海召开,首推生产许可证制,当时共计43家企业和43个产品领取到生产资格证明。

1987年~1989年

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7月,中国彩电(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电)首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家用电动洗衣机及其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这一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以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展团的300多个家电制造企业参加了展览,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同年,琴岛—利勃海尔四星BCD-212升双门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双门冰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这是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10月,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结果揭晓,熊猫、金星、牡丹等58种型号的18英寸彩电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种型号22英寸彩电获一等奖。这次评比结果表明,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2月1日起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管理,并开始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京发布《彩电综合标准》,总共包括344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3个,行业标准171个,它的贯彻实施标志着中国家电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资建成的最大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被认证向美国出口的显像管生产企业。

1990年~1993年

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5月底,“第二届全国家电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家电行业最为宏大的展览会,展示了许多名优新产品,小家电品种数量占绝对优势。7月份,广东珠海压缩机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成功出口,这是中国压缩机行业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国“七五”期间规划的陕西咸阳、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4个项目全面投产,中国彩电生产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国电子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杭州冰箱厂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剂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鲜”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个企业的24个产品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10月底,轻工业部召开“房间空调八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房间空调发展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点生产之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年底,企业调整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北京的白兰、白菊电器公司合并,成立兰菊电器公司;同月,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CA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共有10个企业参加,中国展区引人注目。4月,青岛冰箱总厂经过DNV国际专家严格审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9001认证。5月,“全国集成电路设计(ICCAD)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确定了集成电路定点设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6月,青岛冰箱总厂上半年冰箱出口量达8万台,成为世界级供应商,同时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最多的厂家;天津空调公司与土耳其合资兴建的一家空调工厂在土耳其建成,该厂技术设备全部由天津空调公司提供,这是中国空调生产企业首次在境外建厂。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彩电行业生产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过程,提高了彩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一年,中国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决了冰箱行业发泡剂替代难题。家电产品的开发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导作用,许多企业在开发低氟产品、加强电脑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组织的支援下,万宝、海尔、长岭、华意等公司纷纷推出低氟冰箱产品。琴岛海尔集团推出变频式空调。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全国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总体思路和战略。1994年~1996年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小天鹅公司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11月11日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12月5日,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同美国惠而浦电器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这一年,为保护大气臭氧环境而在冰箱行业开展的CFC替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约有30家冰箱、冷柜生产企业获得或申报了蒙特利尔多边基金项目,不少企业推出了无氟或低氟产品。洗衣机行业中,由济南洗衣机厂独家生产滚筒洗衣机的局面已被打破,依靠引进技术,小天鹅、海尔、美菱和兰菊等企业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波轮式洗衣机向大容量发展,容量已达5.5公斤。空调产品日渐成熟,有8家企业年产量超过10万台,名牌产品正在形成。上海日立和沈阳华润两个压缩机项目在这一年投产,使空调主要配套件——空调压缩机的国产化配套能力大大增强。1995年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和电子工业部联合发表公告: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大屏幕彩电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部分产品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3月底在北京开幕的“1995北京国际家电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整体实力。1995年,中国家电制冷CFC替代工作进展迅速,全年家用制冷行业削减ODS物质比例达13.1%。5月,科龙公司宣布,容声全无氟节能冰箱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海尔、长岭、科龙、万宝等公司也已采用替代技术实现批量生产。利用微电脑技术武装家电产品成为潮流,继模糊控制技术成功运用于洗衣机中之后,华日推出了模糊控制智能冰箱。同期,第一台全塑外壳全自动洗衣机、洗衣脱水烘干三合一的滚筒洗衣机在海尔诞生。1996年1月8日,杭州西冷集团撤出“解百”和“新天龙”两大商场,在各方引起极大反响,有媒体用“专业市场和大商场叫板”来报道此事,反映出家电销售业态开始发生变化。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4月,国家“八五”重点特批建设项目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式投产,年产玻壳达到1100万只,产品质量和规模都进入国际前列。7月,TCL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成立了TCL王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TCL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和TCL(香港)电子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先后与黑龙江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西安如意电视机厂、安徽滁州电视机厂联合,组建了康佳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此后,广东惠州TCL集团与河南新乡美乐集团实施资产重组,四川长虹集团与长春电视机厂、南通三环电视机厂开展合作。其他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头也十分明显,科龙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先后在成都、营口建立冰箱生产基地;长岭集团和黄河机器制造厂联合组建长河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江苏黄河纽士威电器公司。

1997年~1999年

1997年2月,中国家电协会再次组团赴“德国科隆家电及用具展览会”参展,成交近5000万美元。这是中国一流家电企业首次在国外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实力。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会有24个省份展团、617个企业参展。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7月28日,国家计委发布了彩电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九五”发展规划目标,宣布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产销量均居世界前三名。10月,中国自主开发设计的首台超大屏幕(87cm)彩电在康佳集团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主持的国家级设计生产定型。11月,16英寸彩色等离子显示屏由电子工业部55所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月,彩虹集团公司生产出中国首批40cm彩色显像管。

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月,中国第一条自主开发设计的超大屏幕背投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投产。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家电企业出口带来压力,但中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许多跨国集团注资中国,第二次合资热潮再度兴起。家电业出现了向IT业注资的现象,成为股市一个新鲜话题。

1999年1月底,14个家电企业在武汉联合发表《自律宣言》,抵制近年来家电市场上出现的乱搞“排行榜”、“市场占有率”等变相评比行为,呼吁有序竞争。7月,“1999家用电器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家电业首次召开该领域的研讨。同月,国家环境护总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签订了《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氟利昂替代广泛商业化障碍消除项目》(GEF项目)。9月,“1999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FC/HCFC替代及节能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家电行业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召开该专题的研讨,标志着中国冰箱、冷柜、冰箱压缩机行业的替代工作已经进入尾声。10月1日起,国家轻工业局禁止生产浴用直排式热水器。年底,“第五次维也纳公约缔约国保护臭氧层会议”以及“第十一届破坏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会议”在北京召开,就保护臭氧层问题签署了《北京宣言》。1999年,信息家电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彩电业密切相关的“机顶盒”产品,可上网的冰箱、微波炉等新产品话题不时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联合开展了农村家电市场调查,农村家电市场备受关注。

2000年

进入新千年之际,一股投资互联网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家电行业表现得甚为积极。海尔、美菱、美的、春兰、TCL、乐华、科龙、小天鹅、长虹等纷纷宣布介入互联网,进军电子商务。新千年的家电价格战如火如荼。3月,海信空调首先降价引发大战;随后,海尔、格力、科龙、美的等6家空调企业组建反价格战联盟。而刚到5月,科龙就宣布大幅下调空调价格,6大空调企业反价格战同盟瓦解,空调价格陷入混战。与此同时,彩电价格也一降再降:6月,康佳、TCL、创维、海信、熊猫等国内9家彩电企业发起首届中国彩电峰会,制定彩电最低零售限价。7月,厦华、熊猫纷纷突破最低限价,彩电联盟不攻自破。8月,规范彩电市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彩电联盟的限价行为与《价格法》相抵触。随后,康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价,彩电价格战愈演越烈。6月,中国9家彩电企业决定联手应诉欧盟反倾销。9月,在上海举行的“2000年中国家电技术大会”在业内引起积极反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00年有23家家电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2001年

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数字电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专项中列入了“数字电视标准研究制定专项”,数字电视标准制定进入实质阶段。

10月,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成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年底,信息产业部召开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会议,成立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工作组。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而且,几乎所有洋品牌开始大幅降价,抢占中国家电市场份额。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信息家电已取得明显进展。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

2002年

2002年中国的家电企业频遭专利之困。3月,以汤姆逊为代表的1C、以飞利浦为代表的3C、以东芝为代表的6C等多家DVD制造商结成联盟,向中国DVD企业索要专利费,继而欧洲汤姆逊要求中国彩电企业支付专利技术费用。3月,信息产业部召开彩电企业座谈会并出台《关于促进我国彩电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彩电行业发展指明道路。国内外彩电品牌开始将经营重心转向高端的平板电视市场。长虹继续打造自己的背投帝国,TCL、创维几乎同时宣布将PDP电视价格大幅下调,随后LG、三星也跟进;液晶电视也不断突破尺寸和价格的极限,上广电宣布制造出40英寸的液晶电视。市场和消费者开始对平板电视高度关注。4月初,“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广会”召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将原有认证制度统一为“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进入统一目录的产品将于2003年5月1日起强制实施CCC认证。2002年,家电行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趋于活跃,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加强,非国有资本显得非常活跃,国有资本在家用电器行业的比例在减少,外资的独资倾向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扩张在加剧。

2003年

2003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家电成本上升。SARS病毒肆虐,引得健康家电风行。5月1日起,根据国家规定,绝大多数家电产品开始实行CCC认证,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未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未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中国彩电在这一年遭受美国反倾销挫折。5月,美国五河电子公司与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及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国际工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向美国出口的彩色电视机的反倾销诉讼。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出口美国对美国彩电产业造成“实质性侵害”做出了肯定性初步裁决。11月,根据初裁结果,国内彩电企业海尔、海信、康佳、创维、长虹、SVA、TCL、厦华等企业的税率为27.94%~78.45%不等。6月,格林柯尔成功入主美菱。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下调了出口退税率。11月,《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实施,将冰箱按能耗分为5个等级。2003年月12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废旧电子电器再生利用分会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浙江省、青岛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试点省市,并且开始着手起草制定《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2004年

中国家电业在2004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并购风潮。3月,南京斯威特集团入主小天鹅集团;9月,斯威特收购小鸭集团洗衣机主业;9月,格力电器收购母公司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持有的下属4家子公司的股权,结束了格力集团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父子之争”;10月,陕西彩虹集团入主厦华电子,新加坡丰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接盘新飞;11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华凌;12月,美的集团收购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股权。这一年,其他方面也并不平静。5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决从中国进口的特定种类彩电确实对美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发布行政命令,开始正式向中国有关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中美反倾销诉讼以中方败诉告终。2月,格力与国美之间的对峙引发国内最大规模家电企业和连锁渠道之间的争战。5月,在“2004年中国国际家电展”上,几乎所有中国主流家电品牌及著名外资品牌同台较量,展示了最先进的家电产品和技术。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并公布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同时在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12月11日,WTO规定的中国零售业保护期结束,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国家对部分进口薄板征收反倾销税,令进口冷轧板价格普涨。2004年家电生产资料供应状况全面紧张,塑料、钢材、铝材、铜材价格全面上升。成本上升、能源紧缺和激烈的竞争让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家电企业明显分化,部分无力维持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

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直接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约升值2%,这一政策及其日后的升值预期令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有些担忧。8月,欧盟WEEE指令生效,对中国家电出口带来新的压力。6月,为应对即将于8月生效的欧盟WEEE指令,“中欧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DVD标准之争愈演愈烈,2月23日,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EVD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然而仍有长虹、夏新宣布支持HD-DVD阵营。5月,蓝光阵营在东京召开第二次全体大会,蓝光阵营的索尼称正在和HD-DVD阵营东芝就新一代光盘标准进行谈判。这一年,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顾雏军受到指控。4月,科龙电器公布了亏损6000万元的2004年年报后,证监会开始对科龙电器立案调查,格林柯尔旗下的五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与其划清界线。科龙于9月被海信收购,美菱于11月被长虹收购。渠道方面,7月,上海永乐收购灿坤国内32家门店,成为与国美、苏宁平起平坐的全国性电器连锁企业,家电连锁企业三强鼎立格局形成。2005年被称为“平板电视年”,平板电视销售开始爆发,进入普及阶段。能效标识管理制定的实施,也让2005年的冰箱、空调市场成为“节能高效”年。前几年历经惨死竞争的空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格力、美的、海尔等主流品牌纷纷扩大生产能力。

2006年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4月,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与数字电视相关的25项电子行业标准,其中包括液晶、等离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阴极射线管、阴极射线管等6项数字电视显示器类高清标准。企业成为国家标准制定的主体,5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家电业公开征集8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此外,一系列家电相关法律法规出台。8月,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草案》并公开征集意见;同月,中国能效标识专家委员会和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立。10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月,第二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出台,洗衣机和单元式空调等将于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1日欧盟RoHS指令正式生效,要求在八类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6种有害物质,并规定了在均质材料中的最高限量。同时,行业整合继续。5月,国际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控股五星电器。7月,国美完成对永乐电器的收购。12月,无锡仲裁委员会裁决南京威斯特集团收购江苏小天鹅集团的行为无效,无锡国资委收回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年底,54款EVD新品上市,EVD产业联盟发表《北京宣言》,宣布“2008年EVD基本替代DVD”。12月20日,GEF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在北京隆重举行总结大会。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经过该项目的实施,中国冰箱产品能效水平提升了28.7%,大大超过了原计划10%的目标。2007年

节能环保成为主题。1月,5部委联合签发的“禁氟令”7月1日正式实施。3月,洗衣机被要求粘贴能源效率标识,否则将不允许上市。同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中国家电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发展。4月,长虹集团与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条本土投资的等离子屏生产线。6月,中国大幅下调家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接近50%。12月,国美电器通过独立第三方,取得了大中电器的独家管理和经营权以及对大中电器股权的独家购买权。12月1日,《平板电视售后服务实施意见》实施。12月底,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为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拟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展开“家电下乡”试点。曾经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白色家电行业,2007年上演了一场翻身大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使2007年家电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及相关产业尤其红火。2008年

1月,“家电下乡”正式启动,海尔、海信、长虹、康佳等品牌成为该计划的首批中标企业。同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发展。1月底,第三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发布,冷水机组、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等五类产品6月1日开始必须粘贴能效等级标识才可以销售。3月,国美电器曲线收购三联商社。4月,《节约能源法》正式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出与之配套的46项国家标准。同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小天鹅。5月,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及其启示(2009-09-24 09:39:14)转载 标签: 家用电器 发展历程 技术委员会 小家电 中国 杂谈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冰箱;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家用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国家成立家用电器工业局,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

1983年,轻工业部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

1987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1988年12月13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1992年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

1993年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

1997年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2007年,节能环保成为主题。

2008年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从中国家电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1、小家电是发展的趋势;

2、节能是发展的趋势;

3、环保是发展的趋势。

7.浅谈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篇七

什么是动画?英文“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作者的安排,使本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的运动。其实动画与电影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一个拍摄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个是拍摄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虽然在后期的制作和放映原理都雷同,但是在起点就注定他们的不同。

1 动画的创始和以及它的辉煌成就

说起动画片我们不为陌生,那些形形色色的卡通形象以及可爱的造型都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光彩,但是对于它的发展我们可能还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早在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俗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1906年,美国人J Steward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oumoious Phase of a Funny Face)。他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不断修改画稿,终于完成这部接近动画的短片,俗称———动画片,这也是第一步动画片。现在我们大概清楚了一点,动画片是要有情节的。这样才能勾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调动观者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1908年法国人Emile Cohl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所谓负片,是影象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从此以后,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水平日趋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从1928年开始,世人皆知的Walt Disney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峰。(参考《迪斯尼传》)他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如今,他创办的迪斯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片。“迪斯尼”———20世纪最伟大的动画公司。20世纪计算机的加入把动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flash的简单制作到After Effect的特效,动画的制作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那么从动画的创始到如今的辉煌,中国动画在历史上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2 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中国早期动画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在1926年中国的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诞生于万氏兄弟。随后他们一直寻找着让动画在中国传统土壤里扎根的办法。到了1940年,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下决心要搞一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在组织100多人参加绘制两万张画稿,用了1年半的时间,1941年他们完成了中国以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随后于1961年到1964年的《大闹天宫》上下两集无疑是中国动画史和万氏兄弟的叠峰之作。是的,《大闹天空》在中国动画历史上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这部动画影响了几代人,神话故事的情节,独具色彩的人物特点,真是动画作品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动画的辉煌之作。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而钱家俊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设计的动画片天真可爱,为孩子们喜欢。1955年同李克弱联合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9年导演的动画片《一幅僮锦》,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56年又担任了动画片《骄傲的将军》的美术总设计。这部动画片把骄傲的将军描绘的出神入化,从动态,神态上都加入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六十年代初,钱家俊与阿达等共同创研水墨动画制片工艺。担任技术指导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相结合,创造出了不一样且别具特色的中国动画。也迈出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动画的第一步。1963年他参与执导水墨动画片《牧笛》,把中国水墨动画推到了新的巅峰。八十年代后钱家俊与戴铁郎合作的《九色鹿》将神话故事与教育结合一体,更高的体现了中国动画教育儿童的精髓理念。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

八十年代后期,动画片的发展方向从电影转向了电视动画,而各个动画制作公司为了能在播出部门手里拿到更多的播映费,所以在资金不变的情况下级数拉的约长越好,至于质量那就可想而知了。并且电视为了满足播映时间的问题,引入大量的欧美日本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在比较之下无论内容,画面,人物设计方面都暴露出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制作出来的动画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子在一本正经的不说小孩话,观众就像品尝无味的点心一样没有兴趣。所以使原本应该是观众的青少年纷纷亲睐外国动画,表面上看起来随着制作单位的增加制作数量,但事实上质量大幅下降,大量观众纷纷“外逃”,不在去看国产动画片了,并把他看做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征。具体代表就是《蓝皮鼠与大脸猫》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幼稚的语言,没有深度的情节,就连动画片主体观者的小朋友都觉得这样的动画无聊。

3 中国动画发展的现状

中国动画曾经辉煌过,因为在动画的起始,中国和日本,欧美的动画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并且是领先的。当然现在不是猴子钓鱼的那个时代。自从手冢治虫先生来到中国向上美的万簌鸣大师拜师学艺之后,日本一越而起,成为现在世界领先的动漫强国,数十年时间使后起之秀无法望其项背。青少年们追逐着新的名词“动漫”,在动漫的世界里,孩子们不再追逐童话的世界公主和王子而是倾向于暴力热血和幻想。当然,日本动漫毕竟是引领了新的动画潮流,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给予肯定。可是随着日本动漫的崛起和欧美动漫的繁荣,我国的动画到了前所未有的黑铁时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我国动画的龙头。在1995年他们首次尝试以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了百级动画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进入市场初战告捷,并得到社会的好评,为以后动画创作的市场运作开了先风。随后推出的《宝莲灯》在一定意义上将动画的制作体系做了全面的改动。首先《宝莲灯》的制作过程与我国以往动画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对每一道工序都细化分工。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造型设计到电脑特技,从整体音乐到舞蹈创作,从先期对白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无不是市场化运作。其次,市场宣传的注重。以往对影片的宣传不是很强调,如今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比如《宝莲灯》在市场宣传上就极为成功,影片还未放映就已经制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影片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最后,衍生品的开发。电影电视后期产品,是动画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渠道,拓展了动画产业的综合开发,录像带、VCD、文具、玩具、挂历、连环画等动画片衍生品的发行制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莲灯》在后期产品的开发下就获得不小收益,而且也扩大影片的影响力。所以《宝莲灯》是中国动画的转折点,也将中国动画带向了新的起点。随后动画的复兴标志是2002年的《我为歌狂》,这是第一部52集模仿性动漫。它的出现打破了动画片只是儿童课外教材的理念转向了青少年的观者群。但是随后的《封神榜》《隋唐英雄传》却没有在创新和突破旧理念之后走的更远,没有制作围绕动画的丰富周边产品,对年龄层次的突破也仅限于从儿童延伸到了青少年,而且国内类似作品能数的出来也仅有这么几部,大部分动画制作单位依然在用草率的制作态度、教育为主的制作理念、儿童为主的制作出发点来制作着所谓儿童动画,相对于同一时期电视剧制作已经达到了制作完不能播出的饱和状态,动画片产量到2004年只有2万分钟而已,与电视台规定的6万分钟播出时间相去甚远,数量不足就要引进,引进又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问题,所以才会有了很多日本动漫的出现,什么《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怪兽,《银魂》的打斗。

近年来,中国动画在盲目仿照的探索中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虽然不是那么的优秀但是已经有了相当一部份的观者群。2010年《喜羊羊灰太郎》的推出赢得了一致好评。在这部动画片里,去除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冗长无意义的对话,取而代之的快乐轻松的话题伴随教育成长的故事。在情节上也不是单一的教育而是以二维的手法刻画草原动物生活的简单故事,爆笑的喜剧和轻松诙谐的风格,还有个性分明的人物塑造都是这个动画的闪光之处。而另一个代表作是《秦时明月》,他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武侠电脑三维动画剧。将武侠,奇幻,历史于一体,引领观众亲历两千年前风起云涌,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世界,在浓郁的“中国风”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感。这些都是在近两年我国动画的突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

4 中国动画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然另一方面,中国动画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4.1 第一个问题就是动漫人才的外流和散置

培养人才很难,有些人才是在不断地自我培训和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们有了能力之后也逐渐地了解了中国动漫现状,没有更好的空间和合理的待遇去继续创作动画以致漫画,因此改行做游戏,或是跟动漫无关的其它工作,仅把能力当成爱好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动漫业的一大悲哀,严重的人才流失。即使还有一些没有流失的人才,他们的待遇也远达不到“合理”这个层次。动画做很难,做的好是更难。不尽对软件电脑技巧的高要求而且在绘画和艺术上更需要精益求精,只有做动画的才知道动画有多难做有多艰难。如今中国的动画人,几乎完全是靠着对动画的热情做为动力才能维持到今天的。所以对于今后的动画发展中国一定要有更高的重视才能再让中国动画崛起。

4.2 第二就是中国动画怎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足

其实要想立足很简单,曾经我们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很多奖。为什么?因为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要有自己的特的就能立足于世界动画。可是,如何能后体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才是问题关键。肤浅的动画设计者认为,只要把本名族历史题材的相关史料搬上银幕便是一种民族性的表现,因此总是流于用动画语言来简单再现历史知识,或者用一些表面的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为其形象贴上民族文化的标签,牵强附会,生拼硬造,这是不对的。所谓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创作主体要将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不论表达的事物处于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一层本土文化的神韵。如有着日本动画界黑泽明之称的宫崎骏大师的系列作品,无论在地域还是时空方面都有着较大跨度,但给人的感受是统一的日本文化格调,反映着日本文化的灵魂。例如,《再见萤火虫》表现二战中日本民众的和平祈望,《幽灵公主》表现爱护大自然的情怀,尽管主题有异,故事不同,但观者却能共同从片中感到这就是日本。那么中国呢?现在我又要提到刚才说到创造了国产动画片票房纪录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它把中国人处世哲学的中庸之道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觉得,片中的人和事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例子。所以,所谓民族特色,不是依靠某种外在标志来取得的,而是依靠内在智慧来取得的。正是这种内在智慧,激发出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其能够以自嘲的心胸和幽默的手法表达出国人的性格。这同时说明,要体现民族文化,还必须抓住本民族的集体心理图谱。

中国的动画从他的辉煌的黄金时代到创造的白银时代在再到探索的黑铁时代。一步一步的前进着。虽然有过迷茫,但是还是继续的走着。希望中国更重视动画,让中国动画再度辉煌。

摘要:动画包含动画和动画片。动画片是具有叙事功效的动画作品, 而动画则是应用动画的制作来播放的影像, 本文主要谈的是动画片。文章在阐述中国动画片发展的历程中, 对中国的动画片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动画,动画片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2][印]克里希纳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4.

[3]日宫崎骏.出发点[M].黄颖凡译.台北:台湾东贩出版社, 2006.

[4]《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中) 夏广宁.

[5]《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动漫发展史》腾讯网.

8.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篇八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则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文章旨在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电视文化;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研究;研究视角;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25-05

一、电视文化与电视文化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兴起形成。自从有电视,就产生了电视文化,相应地电视文化研究便开始起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由此产生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电视文化。而电视文化研究就是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的研究对象,它包括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电视文化责任及电视文化消费和电视文化接受等。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现象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笔者试图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与电视业的发展轨迹相仿,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也历经萌芽、中辍、起步、发展和繁荣等阶段,走出了一条由感性、自发向理性、自觉演进之路。

二、电视文化研究的五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与当时的电视实践大体同步。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同年9月转为正式播出。该台当年6月15日播出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发端。1961年8月播出了相声专题节目《笑的晚会》引起了很大反响,收到了不少观众的关于电视节目的来信与批评。1962年该台又举办了两次《笑的晚会》,都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并且由此引起对这个节目的争议。这些观众来信,对当时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志着电视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而且,该电视台每次在播出前后,都对播出的节目进行分析、评论,这些零星的对电视节目的分析研究,显示出电视文化研究的雏形。

这一时期,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文化研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此时,相关学术刊物也开始出现。1955年10月全国性理论刊物《广播业务》创刊,到1964年底,该刊共出版85期,先后发表了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的业务文章和有关材料l 456篇,其中有261篇是有父电视研究的文章,而关于电视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的研究上。从已经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这类文章大多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探讨,或仅仅停留在电视具体节目的探讨上,且主要集中在电视文艺类节目中,谈不上深度和广度,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文化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个人的经验总结、体会等,缺乏具有普遍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思路上,大多“沿着一般新闻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的主要理论范畴、理论原则、理论观点来审视电视媒体”;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基本停留在业务操作层面,大多是在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体会基础上所进行的‘感受性的、‘描述性的表述”;在研究规模和组织上,“基本停留在个人的、个别性的自发研究阶段,没有统一的理论研究机构、组织,也没有多少公开发行的理论研究阵地,理论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分散的、零散的状态”。

原因有三:一是电视才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真正能看到电视的还只是少数人,电视本身社会影响不大,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二是当时电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电视文化,各类节目大多“以电影、舞台艺术为主,就电视剧而言,多是遵循‘戏剧美学原理进行创作的,是屏幕上的戏剧”;三是专门的电视文化研究机构还未建立,可供交流、研讨的学术刊物也很少。

(二)休眠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党和国家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干扰。全国各地电视台曾一度中断播出,后来恢复播出后,整个电视也是为“文化大革命”服务。

这一时期,作为“文革”期间文化艺术事业之代表的“样板戏”,指导着整个文艺创作层面的思想观念,如“三突出”、“高大全”之类刻有鲜明“样板戏”印记的戏剧原则。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文艺的本体功能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其千百年来作为普通民众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价值和其大众娱乐的形式。如当时新闻纪录片所强调的主要特征是: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报道的主要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宣传的主要基调。受这种纪录片政论化政策的指引,多数电视纪录片都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教化色彩。这一方面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宣传意味过分浓重、题材面狭窄、表现形式单一等缺点。

这个时期,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八个样板戏、被群众称为“老三战”的3部电影(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当时主要的政治性节目是《电视新闻》、《电视讲话》等,其内容多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北京电视台也曾拍摄出一批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比较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如《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三口大锅闹革命》等,但整个文化极度匮乏,只有配合重要政治活动的文艺演出,如大型音乐舞蹈《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歌舞《毛泽东诗词组歌》,工农兵文艺节目《热烈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等。

这一时期,电视文化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上,从1967年到1979年,整个电视研究有一段长达12年的空白,既无公开的研究刊物出现,也没有任何篇目或文章入选,电视文化研究处于休眠状态。

(三)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给电视业带来生机,亦为电视文化发展注入活力。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新锐的文化存在形态,以惊人的速度大踏步前进,迅速超越于其他传统媒介而成为极具社会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主力军。这一时期,最能体现代表电视文化发展的就是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电视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电视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1,各类电视文化学术研讨活动蓬勃开展,学术机构逐步健全和壮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电视、电视节目而举

行的各种电视研讨活动纷纷展开。如1981年2月,“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同年5月,“全国电视文化生活专题座谈会”在昆明举行;1983年1月,“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85年10月,“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87年3月,太原召开了“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1986年成立,电视文化研究有了组织机构的保障。各级电视媒体也成立了许多分支机构。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类学术研讨活动更加频繁丰富。1991年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地方台30分钟》等栏目研讨会以及后来的电视艺术片研讨会、首届中国电视节目展播评选、《望长城》研讨会等研讨活动,大多是针对一些电视栏目或电视剧做具体的分析。特别是电视专题片的讨论,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对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文化的传播、电视文化艺术的提高都有许多指导意义,体现了电视文化研究广度的极大拓展。

2,电视节目的各种评奖活动蓬勃开展

1981年,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评奖活动开始举行。“飞天奖”、“星光奖”等评奖活动相继举行,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奖项包括了各类电视节目。如电视新闻类、电视专题类、电视文艺类、电视剧等。1992年单独为少儿节目设立了“金童奖”。同年,还设立了对外报道电视节目奖,并作为国家级政府奖。这些评奖活动既是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是对电视节目优劣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评奖本身就是一次电视文化价值的判断评介和选择的过程”。各类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的开展,许多探讨电视文化理论文章的纷纷问世,促进了电视文化研究多种形式的发展。

3,电视文化研究的刊物与文章大量产生,理论研究阵地开始确立

从1979年开始,以电视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刊物《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后更名为《现代传播》)、《新闻广播电视研究》、《电视业务》(后更名为《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先后创刊,各地省市创办的理论研究刊物也纷纷出现。这些刊物的创立,为电视文化研究建立了理论阵地,形成了有力的载体。截至1986年底,在全国性公开出版的广播电视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2 000余篇,内容涉及理论、业务、历史、文艺和受众研究等各方面,这些文章或就电视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或就具体栏目进行探讨。关于电视文化研究的文章,仅电视文艺和电视剧类,就有近200篇,几乎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电视文化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特别是每次研讨会及评奖活动后,都有一批较强理论性、学术性的电视文化研究文章问世。不少文章如《电视新闻纪录片杂谈》、《电视报道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等,从电视文化的具体节目形态等方面进行探讨,表明对电视文化的研究思考已进入更深的层次。

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在电视节目方面,有中央电视台出版的《论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的采编与创作》等;在电视剧、电视文化艺术与审美等方面,有高鑫的《电视剧的探索》,徐宏的《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等多部著作。这些研究和探讨已从原来的感性认识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和审视,并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电视文化研究从对电视节目具体形态的研究进入到电视审美层面,研究广度及深度均有所提高。而1990年田本相推出的《电视文化学》,成为中国第一部将电视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的著作,标志着电视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真正学科意义。

由此,电视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显现出理性的光彩,越来越多地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四)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电视事业更是取得了重大进步。丰富的电视实践急需电视理论的指导,理论研究进一步带动电视文化的发展。中国电视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

1,电视文化研究机构更加健全,学术交流活动活跃而丰富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电视研究机构的成立,使电视文化研究队伍迅速扩大,扩展到许多学科部门及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有关电视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增加,围绕电视新闻、社教、文艺、信息服务四类节目,召开了如每年由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牵头的全国地方台行业电视理论研讨会等大量多种形式、不同范围的研讨会。这些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总结了电视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另一方面更有力地加深了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从而大大推动了电视文化的发展。

2,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来自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关注、审视、解读电视,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出现了杨河山、严峰、张讴、苗棣、范钟离、高鑫、欧阳宏生、胡智锋、陈龙、尹鸿、周星等一批电视文化研究专家,出版了《电视文化》、《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电视文化与电视传播》、《电视美的探寻》等大量专著。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研究与批评的范围与领域日益扩展,涉及电视文化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着电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电视文化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进入电视研究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电视文化研究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由前三个阶段的大多从具体电视节目层面进入到电视审美层次、电视传播艺术层次的研究,研究领域更为深入,标志着电视文化研究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和中国电视理论的全面建设阶段。

(五)繁荣期(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中加快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全面深入与繁荣的时期。围绕中国电视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电视文化现象和问题,围绕电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问题,深入研究电视进入市场后电视的人文精神与市场化的矛盾与对立,如何应对市场机制,围绕电视传播所产生的电视文化理念和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与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进行研究,研究视野大大拓宽,研究形式呈多样化及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1,电视文化研究形式呈多样化与规模化。研究平台和视野大大扩展

9.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历程 篇九

概述:1999年阿里巴巴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中国供应商与海外买家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就实现了互联网化。在此之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从信息服务,到在线交易、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境电商产业转型。

1、跨境电商1.0阶段(1999~2003)

跨境电商1.0时代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网上展示、线下交易的外贸信息服务模式。跨境电商1.0阶段第三方平台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信息以及产品提供网络展示平台,并不在网络上涉及任何交易环节。此时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进行信息展示的企业收取会员费(如年服务费)。跨境电商1.0阶段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竞价推广,咨询服务等为供应商提供一条龙的信息流增值服务。

在跨境电商1.0阶段中,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以及环球资源网为典型代表平台。其中,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线下会议交易为辅,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信息黄页平台之一。环球资源网1971年成立,前身为Asian Source,是亚洲较早的提供贸易市场资讯者,并于2000年4月28日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股权代码GSOL。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中国制造网、韩国EC21网、Kellysearch等大量以供需信息交易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1.0阶段虽然通过互联网解决了中国贸易信息面向世界买家的难题,但是依然无法完成在线交易,对于外贸电商产业链的整合仅完成信息流整合环节。

2、跨境电商2.0阶段(2004~2012)

2004年,随着敦煌网的上线,跨境电商2.0阶段来临。这个阶段,跨境电商平台开始摆脱纯信息黄页的展示行为,将线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实现电子化,逐步实现在线交易平台。

相比较第一阶段,跨境电商2.0更能体现电子商务的本质,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服务、资源整合有效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包括B2B(平台对企业小额交易)平台模式,以及B2C(平台对用户)平台模式两种模式。跨境电商2.0阶段,B2B平台模式为跨境电商主流模式,通过直接对接中小企业商户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缩短,提升商品销售利润空间。2011年敦煌网宣布实现盈利,2012年持续盈利。

在跨境电商2.0阶段,第三方平台实现了营收的多元化,同时实现后向收费模式,将“会员收费”改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即按成交效果来收取百分点佣金。同时还通过平台上营销推广、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等获得增值收益。

3、跨境电商3.0阶段(2013~)

2013年成为跨境电商重要转型年,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都出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跨境电商的转型,跨境电商3.0“大时代”随之到来。

首先,跨境电商3.0具有大型工厂上线、B类买家成规模、中大额订单比例提升、大型服务商加入和移动用户量爆发五方面特征。与此同时,跨境电商3.0服务全面升级,平台承载能力更强,全产业链服务在线化也是3.0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跨境电商3.0阶段,用户群体由草根创业向工厂、外贸公司转变,且具有极强的生产设计管理能力。平台销售产品由网商、二手货源向一手货源好产品转变。

对于3.0阶段的主要卖家群体正处于从传统外贸业务向跨境电商业务艰难转型期,生产模式由大生产线向柔性制造转变,对代运营和产业链配套服务需求较高。另一方面,3.0阶段的主要平台模式也由C2C、B2C向B2B、M2B模式转变,批发商买家的中大额交易成为平台主要订单。

跨境电商行业可以快速发展到3.0阶段,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得益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央及各地政府大力推动的同时,跨境电商行业的规范和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如《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海关总署2014年第56号)、《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3]894号)、《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2]226号)《关于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1]463号)等多项与跨境电商相关政策的出台,在规范跨境电商行业市场的同时,也让跨境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得到了保障。

其次,在海外市场,B2B在线采购已占据半壁江山。有相关数据指出,在美国,B2B在线交易额达5590亿美元,是B2C交易额的2.5倍。在采购商方面,59%采购商以在线采购为主,27%采购商月平均在线采购5000美元,50%供货商努力让买家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提升利润和竞争力。

第三,移动电商的快速发展也成就了跨境电商3.0阶段的快速到来。2013年,智能手机用户占全球人口22%,首次超过PC比例,智能手机达14亿台。同时,另据公开的统计数据,今年圣诞购物季使用移动端进行购物的用户占比达50%。在美国比价网站PriceGrabber调查中显示,今年感恩节购物季,40%的消费者会在进商场前进行网上比价,50%的消费者表在商场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比价。

10.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篇十

叙述中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刘成江

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在建国初期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主要侧重于工业卫生和疾病预防。但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新中国初期的食品安全政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58年1月中央人民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的《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与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报告》一文正式提出了“卫生监管制度”,文中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行卫生监督调度”。1958年我国又实施了放射卫生监督等等,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卫生机关领导下的,分别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此阶段的食品安全政策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大都规定明确,但缺乏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1966年――1976年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比较艰难的岁月,我国的食品卫生工作也没能逃过这一浩劫。因此,这段时间的`食品卫生立法、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卫生检疫防疫工作也几乎全面停顿,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党工作也由此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也由此迎来了它快速全面发展的春天。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发展首先是进行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并实现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2年以来,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卫生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得到充实和扩展,卫生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依法监督、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法律手段,总的来说,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时期。198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食品卫生学术会议对《食品卫生法》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讨论。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食品卫生法》,规定于1983年7月1日试行。《食品卫生法》是新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门法,也是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

1985年12月1号颁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1990年首次全国卫生监督会议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前奏,也是卫生监督史上的里程碑,当时提出了“强化行政法,监督检测合理分开,统一综合管理,建立新的卫生监督体系”的目标。

19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结束了我国食品安全评价工作长久以来没有标准的局面,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同一年内国家还颁布了179个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等国家卫生标准。

1995年10月2日,卫生部组织召开国际卫生政策规划会议。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通过了经过修订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的执法主体从卫生防疫站转变为卫生行政部门,这标志着国家开始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职能。

3月,卫生部为适应《食品卫生法》执法主体的转变,发布了《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通知》。这一文件旨在建立以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1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新 篇十一

关键词 传统园林;发展历程;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059-2

1 概述

园林主要是由自然景色与人为构造相结合,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结合地形、风貌,加以改造,形成一个园林雏形,然后利用植被、建筑,以及各种符合地区特色的产品等,构建成一个和谐、自然供观赏和享受的环境。园林的发转状况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现状的表现。

2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园林有着3000年的历史。商周时代的“囿”,是园林的雏形,除了部分人工建造外大部分还是以天然山水景色为主体,其功能就仅限于帝王与贵族狩猎、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秦汉时出现了宫苑和私家园林,隋、唐、宋发展为宫与苑,最后到了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1]。

2.1 园林的发展——秦汉时期

皇家园林始于秦始皇时代,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皇帝独裁政体的政治体制相适应,体现当时的政治思想观念,在皇家宫苑按照天上的星座进行布局,充分体现了当时“天人合一”的思想。秦汉代有代表的宫苑——上林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中神山,龟鱼之属。”这个时期的林园构造模式对后世造成的深远的影响。

2.2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对园林的定位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时期的哲学有两大派——“玄学”与“神灭论”,这时宗教也出现了佛教与道教。文人,士族开始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寻求安逸、舒适。对大自然山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园林建设中改变了以外的主观思想和意愿的带入,而是更多地尊重自然特色,更直观的表达自然景观,修饰性和具有象征性的建筑减少,园林开始逐步的成为了一个游赏、放松的地区。

2.3 园林的全盛期——唐宋苑园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文人参与营造园林,使园林具有的艺术性的色彩,文人造园思想与造园技艺开始相结合。园林建设具有了文化艺术的传承。“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即以出现。宋代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较为精致。宋代造园的成就—筑山、理水、置石。宋代文人园林是唐代文人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在唐朝园林的基础上,宋朝对园林的建设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造园简单而意境深远。对大自然的风致的提炼与概括是宋代艺术的普遍风格,也是创作方法趋于写意的表征。二疏朗:园内的景物数量不求其多,因而整体性强而不流与碎琐,园林的筑山往往主山连绵而客山拱伏成一体,山势多平缓,不做大的起伏。植物配置亦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余空地,虚实相对。建筑密度低、数量少,且个体多于群体。三雅致:在私家园林中大量栽植梅菊,出来观赏之外也同样具有诗画中的“拟人化”用意。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建筑物多用于草堂,草庐,草亭等。四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外相结合而浑然一体。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宋代,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由于唐宋打下了非常坚厚的造园艺术基础,才使我国明、清的园林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4 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成熟时期,表达的思想和中心更加的明确。文艺艺术成为了园林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赋予了园林景观意境,明清时期,园林建筑在皇室和封建士大夫之间开始普遍存在。除了皇室园林以外,一些士大夫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满足生活需要,开始选择山水富饶,景观优美的地区作为园林建筑的基地,建设私人宅院,促进了园林建筑的高度发展。其中江南和苏州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园林结合自然风景,展示自然美,同时又具有地区性的特色,苏州更有“园林之城”“人间天堂”的美誉。明清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如下。(1)独具壮0观的总体规划。如避暑山庄的山区,分别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的风景名胜汇集于一园之内。(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主要是通过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外观、群体的平面和空间组合而显示出来。如乾隆在《食蔗居》诗所谓“石溪几转遥,岩径百盘里;十步不见屋,见屋到咫尺”。(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3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意义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具艺术魅力,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中国园林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不仅汇集了自然山水之美,而且汇集了各种艺术美和人工技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现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建设成为缓解压力,实现精神享受的一个根据地。现代园林的建设要继续发扬我国园林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园林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文化娱乐场所,所以加强园林建设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吸取和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孔德建. 中国园林史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20,150-161.

12.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篇十二

一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始于1994年, 同年4月, 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 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1995年3月, 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 开始了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邮电系统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开始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向社会开放, 瀛海威、瑞得在线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开始创立。1996年1月,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 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因此,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较大规模的运用是在1996年。

中国的在线教育在20世纪末开始了缓慢起步。从发展历程来看, 中国在线教育经历了从远程教育平台、培训机构转战线上到目前的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三个阶段。

早期的在线教育发展受限于外部环境, 主要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如网络带宽的限制) 和家用电脑的使用;另一方面, 用户尚未养成接受线上教育的习惯, 更谈不上付费接受线上教育。

200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出现了“三分屏”形式的网络视频课件, 在线教育进入多媒体阶段;二是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校为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 准许开设网络教育学院, 颁发网络教育文凭, 其总体规模占据了当时中国在线教育90%以上的市场总量;三是新东方网校于2000年上线运行, 标志着传统培训学校开始角逐在线教育市场。之后, 由于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在线教育进入徘徊期, 整个行业在摸索前进, 市场容量虽然也逐年升高, 但与迅猛发展的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相比, 在线教育只能算是一个增长比较缓慢的行业。

2010年前后, 美国可汗学院的运营模式开始影响世界, 而此时的中国互联网行业, 对于投资者而言, 如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机会已经不多, 而在线教育成为“新宠”。2012年, 美国三大MOOC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平台的大规模融资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预期, 导致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细分行业, 开始受到互联网巨头 (腾讯、网易、百度、新浪) 的重视, 数以百计的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进入这个市场, 仅2013年全年就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

二现状

在线教育吸引了大量投资, 2013年有数十亿资金进入在线教育行业。根据德勤研究数据显示, 2013年一季度至2014年一季度, 国内外有超过30家在线教育企业获得投资。虽然发展迅速, 但其市场规模仍远远低于实际需求规模。据统计, 目前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而美国2012年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则为910亿美元, 这一方面显示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扶持, 在线教育行业必将持续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分析预测, 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在2017年增长到1700亿元。

现阶段, 涉足国内在线教育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 即学前教育、K12教育 (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高中阶段) 、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其中, 份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市场, 一般指网络学历教育市场, 即教育部批准的可以开展网络教育的6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的招生市场。这个市场目前每年招生40万人左右, 每年产生的市场规模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代表性的企业有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弘成教育集团以及TCL集团和中央电大的合资企业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等。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国发[2014]5号) , 随着“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的取消, 在线学历教育市场可能全面放开, 这意味着除了原来批准试点的68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 还可能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MOOC的发展为互联网企业介入在线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从国外MOOC课程受益的互联网教育公司中, 较有影响的有果壳网和网易公司, 国内高校自建中文慕课平台的需求, 受益的如清华控股公司北京慕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卓越智慧树等。除这些企业外, 在线高等教育对精品资源的需求也为传统出版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可能的内容提供商, 传统出版企业有互联网巨头和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所不能比拟的资源优势。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都加强了对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积极参与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包括中国大学MOOC、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则与科大讯飞合作, 从事数字化教育。

职业培训在线教育是仅次于网络学历教育的又一大市场。其中代表性企业如中华会计网校 (美国上市企业) ;英语培训企业沪江网校等。此外, 公务员考试培训企业华图教育和英语培训企业新东方在线, 也都有网上培训部分, 但它们还是以线下面授为主, 线上的课程只是补充。

K12教育位列第三大市场, 主要是中小学的线上课外辅导市场, 目前主要的企业有101网校、四中网校和学而思网校等。其中, 101网校和四中网校是最早的一批网校, 依托好学校的资源和品牌进行运作。而学而思网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力量, 依托线下学校的资源, 发展较快。虽然K12教育位列第三, 但K12领域更为复杂, 市场潜力更大, 也成为初创企业最渴望争夺的在线教育细分市场。与强调个人自主学习的职业培训不同, K12领域涉及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多个关系方, 因此要求产品能完成基于上述三方需求出发的学习闭环。无论哪一方的需求没有被充分考虑或适当满足, 都会降低用户黏性。学前在线教育市场目前在中国还很小, 开展得不多。

按照所提供内容的不同, 现阶段的在线教育服务提供者可以分为六个类别: (1) 学校:如提供网络学历教育、MOOC在线课程等的各高校; (2) 培训机构:如学大教育、新东方在线、华图教育、弘成教育等; (3) 学习工具提供方:如百度文库、有道词典、猿题库等; (4) 设备提供方:如科大讯飞、诺亚教育平台、方直科技、启明科技等; (5) B2C平台:如淘宝同学、各种网校等; (6) C2C平台:如传课网、YY教育等。

在线教育有集教育、互联网、技术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特点, 可能打破原有的教育产业链条, 产业之间跨行业联姻将成为普遍现象。

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来说, 如何获利, 抑或盈利模式如何?从已有的实践看, 目前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 内容收费:主要指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进行收费。 (2) 增值服务:如对基本学习内容免费, 而对更高级的内容, 如考试服务、就业咨询来说, 则进行有偿服务。 (3) 一次性收费或包月服务:主要指学习软件。 (4) 平台使用费:主要指一些B2C平台或C2C平台, 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或个人收取费用, 进而允许教育机构在平台上提供课程和资料。 (5) 广告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的广告收费。目前能够依靠广告盈利的只有少数具备品牌优势, 可带来大量流量、点击量的网站

三结束语

在线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 将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 虽然在线教育市场庞大, 但用户的在线学习行为和消费习惯的培养以及网上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均需假以时日。目前, 在线教育尚处于“烧钱”阶段, 对于在线行业来说, 最终的胜出者将是有资金、有创新、能坚持者, 三者缺一不可。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概括了目前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在线教育企业的分类及典型盈利模式, 为下一阶段在线教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在线教育,历程,现状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职业自我分析评估下一篇:教师研修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