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11篇)
1.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我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时《日食和月食》。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设计。
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内容。
关于宇宙的知识,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是有限的,也是有难度的,可能间接经验更多于直接经验,所以搜集大量的资料补充课堂教学可能是本单元的一种有效手段之一。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库。为了能使本节课更形象化、更直观化,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在前两个班级施教后,我发觉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影像资料很感兴趣,并且帮助他们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对抽象的宇宙世界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途径。但是我并没有完全照搬下载下来的课件,而是根据我的教学设计对这个课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因为我认为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并不取决于教学课件的精致与否,而是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课件资源,服务于教学内容。2.充分认识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课件的演示、资料的展示只是补充,让学生动手模拟、动脑思考还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宇宙单元是模拟实验集中的单元,经过执教上节课《环形山》之后,我对本节课中模拟实验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只给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三个塑料球,要求学生模拟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模拟实验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实验材料模拟出科学。现象,那么既然是模拟的实验,肯定会与客观的、真实的现象有些差距,因此教师应该是更多的去培养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和科学质疑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实验的准确性。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最后一个班级施教时,还让四人小组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重点突出宇宙中的三维立体效果,以及日、地、月三个星球的运动特性,并强调三球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的程度超出预设,在既轻松的环境中发现了问题的实质,看来不能低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科学课上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素养。如何正确传播科学知识呢?我想首先教师要正确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现象。例如:对“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描述不够到位,应该是“日、地、月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又如:当学生看到月全食的照片时,提出质疑“怎么月全食的时候月亮是红色的”(由于是网上下载的视频,可能经过剪辑,所以出现在月食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犹豫了下,决定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其实教师应该可以告诉学生月食现象是天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张红色月球图则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镜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并能做到巧妙地追问和处理,包括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质疑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猜测是重复的等等。
2.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二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 必须脚踏实地, 毫不苟且, 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 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 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 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 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 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 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 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 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 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 有较强的画面感, 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 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 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 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准确用词, 生动表达,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 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 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 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 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 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 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 有一段流畅的文字, 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 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 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 “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 能力上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既能事半功倍, 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 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 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 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 更集中。因此, 我们需要反复斟酌, 寻找准确的着力点, 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 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 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 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 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 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 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 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 特别是略读课文, 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 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 接着用“还是”转折, 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 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提高效率,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 增大课堂容量
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三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4.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四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20分)
1.借助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是由构成的。
2.世界是由构成的,而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3.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二、判断题(20分)
1.近视眼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2.荷兰的胡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3.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也能进行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4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5.填埋场填满垃圾后,既可以在上面修各种建筑,也可以种各种植物。()
三、选择题(20分)
1.自行车上综合利用了()等机械原理。
A、斜面、轮轴B、杠杆、斜面、轮轴C、杠杆、滑轮
2.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A、食盐B、玻璃C、碱面
3.食物滴上碘酒后,变蓝色,说明食物中有()
A、蛋白质B、脂肪C、淀粉
4.2008年9月中国神舟七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漫步”。
A、翟志刚B、刘伯明C、景海鹏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宇宙在膨胀B、恒星是运动的C、光年是时间单位
四、问答题(40分)
1、针对我过现在的淡水资源情况,请你制订一个节约用水的计划。(至少写3条)
5.人教版六年级思品下册复习提纲 篇五
答:我们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水、食物、能源。这些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
2、地球为我们奉献了什么?
答:水、空气、森林、煤炭、石油、粮食。
3、根据有关资料,说一说月球、火星或其他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
地球 月球 火星
大气状况: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月球表面没有氧气 大气里几乎不含
充足的氧气 氧气
温度状况: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没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气温为零下适宜的温度 60C
水的状况: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没有水 有少量水蒸充足的水源
4、为什么称地球为负重的大地?
答:地球变挤了,在上个世纪末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地球变穷了资源不断减少,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地球变脏了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5、河水变脏了,会对河里的鱼虾和陆地上的植被产生什么影响?人类饮用了受污染的河水,食用了在污水里生长的鱼虾又会怎样?
答:河水变臭变脏里面的鱼虾就会死亡。陆地上的植被也会枯萎。人类饮用受污染的河水,会影响身体健康,严重的会对生命构成威胁。
6、我们每天的资源消耗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影响?这些资源经利用后最终到哪里去了?他们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
答:我们每天的资源消耗会使地球的资源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经利用后最终丢弃或排放到地球上。 他们又会污染地球的环境,是地球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7、保护母亲河行动,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在母亲河流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8、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留住大自然的绿色?
答:(1)多植树种草,美化环境。(2)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3)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4)节约资源,不浪费各种资源。
9、我国是缺水国家吗?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如何?
答:我国是缺水性国家全国大约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排名在世界110位之后。
10、你家的废水有没有再利用?是怎么利用的?
答:我家废水再利用。如:用淘米的氺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
11、你在洗碗洗菜时有没有注意节水?是怎样做的?
答:我注意了节约用水。一时不开这水龙头洗碗洗菜;二是一水多用,洗第二次菜的水洗第一次碗。
12、看看人们是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为了不污染环境,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答:人们把垃圾随便堆放或随手乱扔。(1)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站。(2)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3)利用科技手段,对垃圾进行焚烧发电,造福人类。
13、在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中: (1)不必要使用的或可以减少使用的有: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塑料袋,我们应该不使用或少使用. (2)还可继续使用的有:作业本,旧课本。我们应该继续使用。 (3)确实无法使用,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有:废纸、废塑料、废钢铁。我们应该积极回收。 (4)会严重污染环境的有:电池、废农药瓶。我们应该科学处理。
14、我们会发生哪些重大自然灾害?
答:地震、台风、滑坡、火山、干旱。
15、上个世纪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是:
答: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二十世纪中国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幕,死亡24万多人重伤16万多。高层建筑和民房几乎全部坍塌,铁轨弯曲变形,公路面开裂,工矿设施大部分毁坏。
16、连线题:
(1)世界主要大地震及造成的灾害损失
死亡人数最多的:127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的地震造成的死亡人 人数约110万人。 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神户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最大的共达1000亿美元。
无家人数最多的:1976年2月4日,发生在危地马拉的地震,造成100最多的多万人无家可归。
(2)近二十年来的世界重大自然灾害
灾害 时间 后果
萨尔诺泥石流 5月5日 137人丧生, 1500间房屋被毁,损失 5亿美元。
米切尔飓风 1910月26日 一万多人丧生, 22万多房间被毁, 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俄克拉荷马城龙卷风 5月3日 64人丧生, 900多人受伤,损失10 亿美元。
印度洋海啸 12月26日 约30万人丧生。
17、东汉末年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地动仪。它是人类用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开端。
18、写出几条关于预报自然灾害的谚语。
答:预报台风的:跑马云,台风临;北风冷,台风循;风起长浪,不久台风降。
19、地震有哪些前兆?
答:(1)震前天边闪光。(2)井水变多或变混。(3)动物异常鸡鸭不归巢。
20、洪水来临时,往什么地方跑比较安全?
6.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六
首先,我翻到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杯激烈。”以前,我并未读过岳飞的作品,所以对他的文章不太了解。“怒发冲冠?”人生气了将发冠冲掉了?真是奇怪!我摇摇头,翻到另一页:“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高适的作品,我从未到过北方,实在想象不到千里黄云的场面,更不懂为何大雪纷飞的季节还会有大雁呢?大雁在冬日里不是要南飞的吗?
这些问题让我困惑不已,无奈,我只能去请教妈妈。妈妈听了我的理解后捧腹大笑起来,我有些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妈妈带领着我重新品读了这些古诗,原来“怒发冲冠”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句,表明词人心中对敌人的仇恨。《满江红》体现的是岳飞忠君爱国的精神。
而高适的诗是描绘的是千里孤云,漫天大雪中,一对正在话别的友人,表现的是即将分别的友人对知己的不舍和祝福。读这首诗,我体会到了友谊的可贵。
接下来,我还读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仿若感受到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春风里,处处景色秀丽、百花齐放、芳草如茵。“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便看见了春暖花开,泥土渐湿,燕子纷纷归来,连水中嬉戏的鸳鸯都出水在沙洲上打盹,尽情享受春日的温暖。读这首诗,我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春日的温暖。
7.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七
(2)没有产生新物质、产生新物质(3)产生气体、发光发热、颜色变化
1、填空题
2、选择题(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这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1)b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2单元测试卷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是(),化学变化的特点是()(3)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一些现象,如()()和()等。
2、选择题(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A、糖B、淀粉C、甜蜜素(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A、是马铃薯B、是碘酒C、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A、氧气
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
(4)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A、只是空气B、只是水分
C、是空气和水分的共同作用
3、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
(2)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会发生物理变化,也会发生化学变化。(3)馒头、面包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因为他们都含有淀粉。
(4)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会变浅。(6)火药是古代的炼丹道士发明的。
4、请写出人们在生活中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物质的变化单元练习答案
1、填空题
(2)c(3)c(4)c
3、判断题(1)对(2)对(3)对(4)对(5)对(6)对
8.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八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由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人口无计划增长,导致人口发展极快,200年来,世界人口已从1804年的10亿迅速发展到2004年的()亿。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增加50%,即从()亿增加到()亿。而联合国作出的科学预测:2050年地球的人口承载量为78亿~125亿之间。
2、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资源和能源,而资源和能源又是()的。所以()和()的逐渐减少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3、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还要面临()拥护的问题;还会给()的压力;还会使各种()和()出现短缺;还会给()、()、()、()、()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4、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可以导致()破坏、()、还会()现象。
5、水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然而人类却没有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大量的()和()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6、垃圾污染可分为()垃圾和()垃圾。这些垃圾或随便堆积,或倒入江河湖海,不仅影响了生活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7、()、()、()已成为破坏人类环境的三大公害。
8、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六种:()、()、()、()、()和()。在这些资源中可再生资源是()、()、()、()等;不可再生资源是()、()、()和其它()。经过上亿年才可以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越来越少。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还有:()约45年~50年、()约50年~60年、()约200年~220年。
9、已向人类亮出黄牌的资源是:()、()、()、()、()资源。
10、(月日)为世界环境日,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每年(月日)世界湿地日。(月日)世界水日。(月日)世界地球日。(月日)世界人口日。(月日)世界动物日。
11、已经灭绝的特种有_________和_________,濒临灭绝的特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了推动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月()日定为“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用以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
12、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属于越用越少的自然资源有()、()、()等;属于循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等。
13、常见的自然灾害有()、()、()、()等。
14、随着(),(),地球发出了沉重的呻吟。
15、地球既是我们的()又是我们的()。地球上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联合国发表的200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说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增加()。A.30% B.40% C.50%D.60% 2.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类首先面临的是()问题。A.住房B.教育C.吃饭D.交通 3.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A.空气B.森林C.大地D.土壤 4.()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A.教育B.卫生C.住房D.人口 5.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A.60%B.70%C.80%D.90%
6.世界环境人是每年的()A.4月22日B.6月5日C.7月11日D.10月4日 7.世界人口日是()A.4月22日B.3月22日C.7月11日D.12月31日 8.每年的6月5日是()A.世界地球日B.世界动物日C.世界环境日D.世界人口日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电池中含有有毒物质,毒性十分强。()
2、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3、水不是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用水。()
4、垃圾埋在地下就不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5、朱鹮是已经灭绝的物种。()
6、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资源是无穷无尽的。()
7、酸雨对动植物没有任何影响。()
8、实行计划生育后世界人口每年呈下降趋势。()
9、保护环境只是大人的责任和义务。()
10、我们小学生只要在校内爱护公共财物就行了。()
11、臭氧层不能起净化大气和杀菌的作用。()
12、据科学统计,目前平均每年有70多个物体从地球上永远消失。()13、2008年的5.12大地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白色污染:
2、温室效应:
3、酸雨
五、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地球?
2、人口的过快增长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3、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根据身边的生活环境,谈谈水污染有哪些危害?
5、你身边主要有哪些大气污染现象?
6、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怎样做才能减轻“温室效应”?
7、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8、大气污染会造成什么后果?
9、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生活垃圾?
10、面对各种资源的黄牌警告,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
11、小学生可以为节约资源做些什么?
12、你认为保护环境应该从哪些小事做起?
9.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10.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篇十
本学期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为了促进今后的教学,使之更加完善,对自己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作以总结。
一、认真备课上课,作好计划,全面把握教材,按计划认真完成科学实验。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受到各界的重视。好几年都没有代科学课了,接上课,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开学初,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实际,认真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确定了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并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填写了相关的表格。这为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基本完成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实验习惯,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为了上好实验课,每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使用都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力,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因此,课堂中,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操作、讨论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科学学习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动动手,在实验中就可以学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实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学习,大大降低了科学课的难度。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学期的指导下,学生养成了动手动脑,仔细观察,从而获得新的科学理念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动的,六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让学生在实验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学期教学中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有些实验分组比较好,但因实验室仪器缺乏只能进行演示实验。有些连演示实验也不能做,只能无奈地讲解。学生的一些习惯养成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水平也还需要不断地再提高,在总结中反思自己,在努力中提高自己。
秀屿区月塘中心小学
11.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 篇十一
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汪涛
一、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回顾
开学初,严格按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按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手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随着实验室的建成,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基础差,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操作的失误。对实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归纳整理。
2、有部分实验由于缺乏器材,不能开展,而且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总之,本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改进。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
工作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推荐阅读: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总结09-19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8-18
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月光曲》教案09-01
四年级语文下册 挑山工教案 教科版09-1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07-26
教科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9-28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6-15
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