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2024-10-15

地理说课稿(共15篇)

1.地理说课稿 篇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并落实在地图上;从历史、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等方面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掌握台湾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色,及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台湾丰富的物产和著名旅游景点,学会解释台湾为什么被称为“祖国的宝岛”。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联系时事认识台湾与大陆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回归祖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大大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明确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过程与方法

更多地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更主动、更全面地了解台湾、感受台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重点掌握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认识台湾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原因;能结合史料和时事说明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难点掌握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具教材、地理填充图册、投影仪,

主要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学习新课

【第1课时】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师: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歌了吧?这是哪个地方的著名歌曲呢?

生:台湾。

师:对,台湾省是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说起台湾,大家平时通过电视节目、杂志等途径都或多或少地对它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举行了一个“台湾印象”的环节,让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介绍下下他们所了解的台湾。(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关于台湾的位置、风光、风俗、旅游景点等等方面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简单的P5 。

2.地理说课稿 篇二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3.《认识左右》说课稿 篇三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4.地理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介绍欧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第三框题“传统的畜牧业”,第四框题“繁荣的旅游业”。第一课时介绍欧洲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本区经济发达来源于三大产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重要产业,本课时重点介绍了其畜牧业。教材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入欧洲发达的畜牧业;接着教材活动内容,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区的气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简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情

1、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传统的畜牧业。

2、能力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地理课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进而理解基本规律。因此本节课能力目标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西部牧区面积广大,更有许多优良畜牧品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借鉴西欧经验,为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献计献策。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描述温带海洋性的气候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欧洲畜牧业成为传统产业的原因。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七、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

[投影]“欧洲人的生活图”。(定格在餐桌上)

教师在复习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及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投影欣赏两种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畜牧业。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开探究过程

[活动二]

[投影]欧洲西部牧场图。简单介绍欧洲西部国家的畜牧业情况。

从导入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但这只是直观现象,还应从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处适宜教师运用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牧场情况,进而进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广泛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并引出活动三。

[活动三]

让学生读课本图8.23“欧洲西部地形图”大致了解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学生归纳出:欧洲西部地区位于大西洋东岸,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且多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这种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场广泛分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轮廓板图。让学生上讲台,用磁性贴将“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轮廓图上。

教者明确地形特点: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通过学生读图,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地形特点;贴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上讲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

帮助理解,记住主要的山脉、平原、岛屿名称和位置及山脉的走向。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注重差异,培养能力”。

本区的畜牧业发展除与地形有关外,还与气候有关,那么,本区的气候怎样呢?

[活动四]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分组讨论:1、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引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2、这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有何影响?

教者明确:1、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匀。

2、这种冬暖夏凉降水较多的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分组讨论,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发言,尖子生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又知道这种气候适宜于牧草生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五]

再读课本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从图中让学生读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本区为什么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教者提示:从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等方面去分布、归纳,最后点评。

(三)深入探究过程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以及其对欧洲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但那一地区有没有种植业?情况如何?

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比较,了解本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种植业,只是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

2、学生阅读课本p.62材料

明确:欧洲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生产高度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经过深加工后的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也是本区畜牧业一直发达的又一原因。

设计目的在于说明畜牧业的发展除与自然条件有关外,社会经济条件亦是影响因素。至此难点迎刃而解。

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纬度相似,也以畜牧业为主,有很多牧场,优良畜种。

[诗歌欣赏]《敕勒歌》

但本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粗放,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结合西部开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为祖国的发达、富强贡献力量!是各位同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生欣赏诗歌――敕勒歌,引出我国西部牧场,加强“学生渗透,激发热情”。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同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与练习

1、我国西部有哪些牧区?有什么优良牲畜品种?

2、欧洲西部地区和我国西部牧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何异同?

八、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

九、说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动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十、说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视频资料及诗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

5.地理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6.高二地理说课稿 篇六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7.《军神》说课稿 篇七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 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 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活泼好动, 愿意交流和表达, 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 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 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走近人物, 研究人物, 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 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 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 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 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 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 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 全无痛苦之色, 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 锁定重点, 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 理解“钢板”的意思, 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 我是这样安排的:

1. 教师补充材料。

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 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 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 打开思路。例如, 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16年, 在一次战斗中, 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 猛扑过去, 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 又从右眼飞出, 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 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与刘伯承作比较, 会更容易走进文中, 理解刘伯承的镇定, 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 尊重个体差异, 出示自学要求。

(1) 画一画。自由读文, 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 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 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 集体交流反馈。

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 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 不用麻醉药的坚定意志;手术中, 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 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 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 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 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 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 扩展延伸, 深化情感

1. 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 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 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 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 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 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 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 (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 课后延伸, 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 我遵循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两个环节, 深化主题。

1. 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 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 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 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军神

8.《荷花》说课稿 篇八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荷花》。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旨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本文节选自《诗的材料》一文,准确地说,《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专为语文教材的编撰而创作的一个例子。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有三美:

1.荷花美。作者笔下的荷花形态万千,多姿多彩,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2.语言美。叶老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用简洁、确切的语言将荷花的婀娜多姿描写得惟妙惟肖,文中的每一个词句无不闪动着美的艺术。

3.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老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达到了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赞美了荷花的千姿百态,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二、结合实际,说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年龄特点,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制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读准“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味,激发学生爱“荷花”之美、赞“自然”之奇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5.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并能进行创新和大胆地运用。

三、立足发展,说策略

1.引情生趣,欣赏美。

2.以读为本,发掘美。

3.品析结合,领悟美。

4.以情促思,升華美。

5.以生为本,注生成。

四、情景交融,说流程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因此,在预设教、学流程的时候,我力求把“言语训练”这条主线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以“读、品、想、练”为手段,以言语操练的形式,把课堂当成学生的操练场,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验语言美、朗读中品味荷花美、想象中领悟意境美,不断升华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学会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此为依据,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

新课伊始,我以谜语“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猜谜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荷花风景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把学生带入文本。“投石激浪”让学生情感的河水泛起涟漪。

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荷花美在哪里”,待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我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在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质疑,这时学生会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白荷花会怎样冒出来?”“除了‘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白荷花冒出来,想做什么?”我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读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知。等他们说出可以替换“冒”的字后,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读、反复读,体会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然后完成说话训练“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仿佛( )。”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抓住“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句,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荷花会有怎样的姿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并自己设计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让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荷花美妙的姿态,从而理解“一大幅活的画”的意思。伴随着我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结合多媒体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荷花图,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此时他们就是一朵朵风姿卓越的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他们还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之后,让学生带上我准备的荷花头饰,配乐美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里,我将“读、品、想、练”有机结合,在大量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语言的独特性、学习的自主性,真正落实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细细品读完全文,请你们发自内心地用最美的语言去赞美心目中的荷花吧!”经过前面的层层品析之后,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火已经熊熊燃烧。学到这里,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得以解决,教学重点得以训练,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多层次的言语训练中感受到了荷花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五、移情入境,写感受

从言语训练的角度,我设计了以《假如我是一朵白荷花》为题的操练,让学生通过“自化其身的角色转化”展开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把言语与思维的读写操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紧扣内容,说板书

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好荷花图,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围绕荷花相机板书:

以此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老师们,整节课我以言语和思维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实施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本课的生字书写及字词的拓展延伸我将在第二课时中具体落实。衷心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的聆听,谢谢!

9.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九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10.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十

知识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体

三、说学法

1通过有趣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问题设计

提问:进一步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

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活动设计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未来人口发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乐观派 悲观派 中间派

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发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大胆想象思考事件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理由,这些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验,让学生在锻炼中提高自己。

4、作业设计

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思考。

11.《店铺定位》说课稿 篇十一

关键词:《店铺定位》;有效课堂;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原市财贸学校的宋瑶。我说课的内容是《店铺定位》。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五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材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电子商务实务》。这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依据B2C电子商务的真实业务流程所撰写而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本次说课的内容《店铺定位》是本教材第三章“网上交易管理”中第一节“网上交易前管理”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实用性强,涉及的知识属于电子商务专门化方向中的“网店装修模块”。《店铺定位》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店铺定位系统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店铺定位的含义,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2)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店铺定位方法的实施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教学难点:店铺定位策略的初步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等课程,有了较具体完善的理论知识及一定的技能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亲身网购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对于网上开店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在开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人气、店铺没有特色成为本节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学习功底较差,但他们的智力发展并不比别人差,而且他们的思维相当敏捷,对新型事物接受能力强且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他们对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电子商务类事物的应变能力也非常强。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辅。

(1)情景教学法:职业化情境设置“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怎么办?”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体验活动更具职业水准。

(2)任务驱动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完成任务活动中。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3)案例教学法:利用“绿盒子”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更好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学法

(1)体验式学习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學习法: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努力为学生创造与他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不断为学生创造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会交流合作,同进也可尽情施展他们的个人特长。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体会学习的乐趣。

(3)对比讨论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技能操作,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四个环节构成。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3分钟)

设置情景:我们的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怎样让店铺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呢?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店铺定位。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教学法。

(1)任务与分工

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

分工:学生2~5人为一组,开设网店,为了更好地体现各自职能,在该任务实施过程中,网店成员分别担任网店信息收集员、资料分析员和网店策划员。

(2)任务实施

任务一:认识店铺定位

学生课前收集与自己网店经营项目类似的人气旺、皇冠级的网店。各网店信息收集员列举网店,资料分析员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网店人气旺的原因是有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含义。

任务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

学生已经明确了店铺定位的含义,那么在网店运营中该如何运用其策略呢?

教师通过演示案例库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策略:特色策略、价格策略、专业策略、附加值策略、情感策略。在学生对店铺定位策略流程有一定了解后,各网店根据经营情况进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写出店铺定位的方案。

(3)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从店铺定位方案入手,而在评估时从定位准确、定位创新、团队协作、团队分工四个方面进行。进行生生互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逐一补充并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4.布置作业

网上冲浪,自主学习成功网店案例。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实战,学生已开设的网店正在发生着变化,准备开设网店的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店铺定位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获得网店经营实战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仿用句式”说课稿 篇十二

(一) 教材与考情分析

仿用句式是指按照要求, 仿照列举的句子形式, 以规定的内容造句, 能力层级为E级。这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近年的高考情况来看, 仿用句式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要求仿写的句子涉及内容、形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 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能力。所选材料可能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估计命题形式每年都会有变化, 如访谈、社区宣传语、大型活动宣传片解说词等。仿写句子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仿句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能根据要求正确仿写句子

教学重点:

1、注意仿写四忌

2、掌握仿写的类型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内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选择此教学方法是源于“自主、互助、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程序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复习导入 (2分钟)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我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样的内容:

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同学们请看这组句子, 形式酷似, 但是内容稍微有些差别, 不管怎么说, 句法相同。应该说这是比较早的仿用句式了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仿用句式。 (板书复习课题)

(二) 课堂讨论

同学们, 通过做我们的学案, 你还有哪些疑问?你又有哪些得意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时间七分钟。学生讨论时, 我在教室内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 课堂答疑与展示 (10分钟)

好, 停!大家有哪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阶段我要解决同学们尚存的疑问, 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仿句的特点和规律。

根据批阅学案以及我参与课堂讨论所掌握的情况, 发现学生对例3和例6存在的疑问较大, 因此, 我要重点给学生分析、讲解。

[例3]仿照例句的格式, 任写一种景物。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 不, 那不是粉笔屑, 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 啊, 那是辛勤的汗水, 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

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 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 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 且有其象征意义, 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 而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 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 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 因而仿写也不符合要求。

[例6]仿照下面比喻形式, 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误例]森林是大自然的一个小饭馆:绿色植物是工人, 各种动物是食客, 各种细菌是服务员。

“绿色植物”是被“食客”吃掉的对象, 怎么可以比喻为“工人”呢?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一部分, 而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一部分, 同时, 这个句子也是一组暗喻。

分析题目的要求和答题的思路, 再给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参考答案:

例3: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 不, 那不是黑板, 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例6:人生是时间的一部书籍:少年是童话, 青年是散文, 中年、老年是人生的哲学著作。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佳作。这一课堂环节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 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 按照高考的要求, 当场打分, 好的及时鼓励, 欠佳的组织大家帮助修正。

(四) 归纳总结 (5分钟)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仿句这一考点, 需要注意仿写四忌, 记住仿写的类型。

究竟什么是仿句呢?

仿句贵在仿, 话题句式修辞讲究形神兼备;练习重在习, 套用续写嵌入务必推陈出新。

(五) 布置作业

13.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采用设疑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

首先展示“烟雾飘动试验”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①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展示实验,把“无形”的热力环流变得“有形”,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另一方面为后面学生探究热力环流的过程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过程的探究式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因此采用学生绘制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学生展示交流。

在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过程中要注重两点:

第一,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形成过程。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第二,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路,辅助学生理解。我设置如下三个问题: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最后让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因此进入海陆风的学习。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因此海陆风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学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绘制海陆风的示意图。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进行重点归纳归纳。海滨城市白天吹的是海风,晚上吹的是陆风。环节三:巩固拓展

把导入环节抛出的疑惑提出来。《军港之夜》,学生能够结合学习的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的相关知识得出,歌词中应该是“陆风”,而不应该是“海风”

我会顺势鼓励学生的表现,希望学生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学以致用,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图文并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14.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十四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河流与湖泊》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本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所谓承前,是要在我国地势、地形、气候等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所谓启后,我国的河流与湖泊的概况,为学习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做重要的铺垫,乃至也会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及航运意义。

(二)能力目标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借助知识学习,知道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这是我的德育目标。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本课中的重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经历少,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们比较难懂之处肯定是为什么河流与湖泊的分布、流量、长度等水文特征会是这样呢?河流与湖泊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有着怎么的影响关系呢?因此把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三、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中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合作学习。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学习。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四、说教学程序设计1.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3.学生小结(1-2分钟)

4.评价测试(1-2分钟)猜一猜?

三、说学法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如何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呢?

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太平洋塔里木河北冰洋内流区外流区印度洋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区域称为内流区。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区域为外流区。外流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95%。我国的主要湖泊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还有哪些差异呢?为什么呢?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2/31/3超过95%少于5%2.讲授新课

(2)怎么来认识外河流的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讲授新课外流河水文特征共同点及成因

2.讲授新课

(3)怎么来发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性呢?

我设计通过两组对比分析来完成。第一组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1.看图2.29,这四条河流,是我国东部地区非常典型的外流河,他们的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差异啊?(两条秦岭淮河以北,两条以南)

2.从水量流量来看,谁呢?(长江)汛期最长的呢?(珠江)

3.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条河流的汛期不相同,有什么规律呢?

比较分析(2)珠江从长度、和流域上都小于黄河,但珠江的年径流量为什么还比黄河多呢?(1)松花江的长度和流域也都小于黄河,为什么年径流量也大于黄河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二组合作探究比较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小无长丰富短大短较小长小较长较大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分布地区主要特征河流西北地区水源补给:

季节性河流:

流程:我国的内流河: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高山冰雪融水夏季为丰水期,其他

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海河钱塘江三、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最长的外流河流:

的内流河:

汛期最长的河流:

冰期最长的河流:

的湖泊(咸水湖):

的淡水湖:

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两条河流:

长江塔里木河黑龙江珠江黄河青海湖鄱阳湖京杭运河额尔齐斯河怒江和雅鲁赞布江想一想我国河流之最长江塔里木河珠江黑龙_海湖鄱阳湖黄河京杭运河额尔齐斯河怒江雅鲁藏布江一、单项选择

1、我国河流大多分布()

A、东南部外流区内B、东北部外流区内

C、西北部内流区D、西南部外流区内

2.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黑龙江B、额尔齐斯河

C、澜沧江D、雅鲁藏布江

3.汛期最长的河流是()

A、珠江B、长江C、黄河D、淮江

4、下列河流与其水文特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珠江——我国水量的河流。

B、黄河——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C、长江——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D、淮河——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评价检测:

ABAB5、塔里木河的丰水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A、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B、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

C、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D、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

6、下图是长江、珠江、黄河、松花江四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图。代表长江的是()

ABCD

7、我国的湖泊是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__________。

我国的内流河是______________。

五、说教学反思

15.地理说课稿 篇十五

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型为英语对话课, 主要内容是关于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经过小学三年的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英语有了较浓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一级水平左右, 具备了初步的英语操作运用能力。因此,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新学期伊始学生注意力集中、好表现的特点, 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活动目标

依据以上认识, 我将本课的知识教学点定为:在复习已学过动词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动词ing形式, 能掌握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的结构及其用法。能力培养点设置为: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谈论个人爱好和特长。情感渗透点设置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意识,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以上三维目标和学情,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的结构及其用法。教学难点为帮助学生在实际会话中正确、灵活地运用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句型。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情景, 更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是在许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面前, 很多高年级学生却选择了退缩。那如何抓住重点, 攻破难点,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去谈论爱好和特长呢?我认为关键在消除孩子们害羞、胆怯的心理, 并将小学英语活动课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因此, 我利用吟唱、玩溜溜球比赛、模仿动物、小组内调查采访等活动, 运用了“直接法、情景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教法, 引导学生运用了“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 让他们在视、听、说、读、唱、玩、演等活动中, 获得了大量的语言锻炼机会,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变得乐于开口, 敢于开口。

同时, 为了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我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和若干动物头饰来辅助教学, 力求做到“开课能激趣, 讲课蕴情趣, 结束藏意趣”。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 我设计了“激趣———呈现———操练———巩固——拓展”这五个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上课铃响了, 我唱出一首英语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用歌曲去问候学生, 这种方式新颖而亲切, 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我吸引住了。我趁热打铁, 再通过Let’s chant活动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我让孩子们边拍手边吟唱“I like reading books…”。欢快的节奏, 优美的画面, 很轻松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I like doing sth.”句型在这个活动中得以呈现。

接下来常见动词的复习则是利用Magic eyes游戏来完成的。屏幕上的动作图片如swimming, flying, running, jumping…不停地滚动, 我请一个学生在台前只要说stop并按键, 屏幕上会立刻出示一幅图, 台下全班学生看图后用肢体语言去提示他, 台上学生根据他们的动作提示, 答对者老师给予溜溜球奖励, 这样我与学生在吟唱、游戏活动中自然地开始了新的教学。

2.活动呈现

《课标》指出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 而应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在上一个magic eyes活动中, 有些学生已获得了溜溜球作为奖励, 现在我请他们上台来进行玩溜溜球比赛, 有的孩子玩球技术高, 有的技术则有待于提高, 由此, 我适时地引出句型Sb is good at playing yo-yo, but sb is not good at playing yo-yo.这样学生就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活动中抽象地理解了本课的语言目标, 为开展后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Warming up与Presentation就这样完美结合, 自然过渡了。

3.自由操练

在本节课的操练体验环节上, 为了抓住孩子们的心, 突出重点, 我采用了模仿小动物的游戏方式。我拿了小兔的手偶玩具, 用滑稽的语言模仿兔子声音, 边配音边做动作, 接着老师戴头饰、做动作, 全班齐声说“I’m good at doing sth.”再由几个学生分别模仿, 各小组分别齐声说, 来一次组与组之间的比赛, 增强了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 以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这种设计较我先前只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画面, 而不用头饰的方法真实得多。教师创设仿真童话情景, 师生互动, 启发动机, 激发了学生们开口说英语的愿望, 以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此时学生的兴致已经高涨, 接着, 我设计了画笑脸和哭脸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首先, 我由体坛明星邓亚萍引出新词组play table tennis, 再给学生每人一张表格, 让学生根据表中内容, 通过画笑脸和哭脸来完成任务, 说明自己的特长和弱项。最后让他们在小组内汇报和上台汇报进一步巩固知识。在活动过程中, 孩子们表现得相当踊跃, 他们能在台上大胆自如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句型来进行口语表达。

4.听说训练

为了检查学生们对本课语言知识的熟练程度, 我设计五分钟左右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A部分。再回答What is Anne good at?What does Peter like doing?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模仿语音、语调, 分角色朗读。为下一课时训练重点读、写做好准备。

5.综合运用

最后我设计了对话采访活动, 让学生扮演小记者调查他人的爱好和特长, What do you likedoing?What are you good at?What is he/she good at?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 发展其创新、求异思维。检查评价时, 我以“赏识教育法”为基础, 鼓励他们上台表演, 开口说英语, 让每个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

在课堂的尾声部分, 我自编一个chant与课堂导入chant“I like”呼应, 深化语言目标, 为第二课埋下伏笔,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说反思

上一篇:郑州大学复试英语自我介绍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