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文言文断句(精选14篇)
1.公开课文言文断句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重点)
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重点)
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 《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虞( )初新志,屏障( ),犬吠 ( ),其夫呓 ( )语,夫叱( )大儿声,夫齁( )起,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曳( )屋许许( )声,宾客意少( )舒,口中呜声,絮絮( )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 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 (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
于 厅事 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课文注释)。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于:在。厅事:大厅,客厅(课文注释)。之:的。施:摆放,布置(课文注释)。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给不出来。
2、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哗者。
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文言文断句 篇二
【解题技巧】
方法一:看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在《在赤壁之战》中提到鲁肃、“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后文“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在阅读中,考生应随时标出文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方法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因此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窃、请、敬”等发语词、表敬副词,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如“久之、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向之”等时间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断句。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方法三:据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在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如: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秦王、相如、左右”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方法四:明排偶,定句读
文言文行文讲究对称、对举,其中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尤其是骈文中句式整齐,多四六句,可据此断句。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就容易多了。
方法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内以及句子之间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可据此断句。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根据句子间的总分关系,即可定句读。
方法六:寻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常常以“曰”“云”“言”“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明确对话双方,以确定句读。如: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將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墨子怒耕柱子》)
方法七: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如: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反复多次,是断句的标志。
方法八:借句式,定句读
3.文言文断句口诀 篇三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 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 2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4.文言文断句(教师用) 篇四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陈云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学会灵活运用断句方法。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二、考点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中明确新增了“文言文断句”考点,一般是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文或部分断句,目的是培养和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综合考查我们的文言基本功,让我们更容易读懂文言语段,准确断句。能力层级为B,在高考中分值为3分左右。
三、高考回放,感悟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008北京卷)
四、方法探究
1、读文段(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2、依主干
①找名词、代词定主宾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②找动词定谓语
3、找虚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5、明修辞
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五、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六、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巩固练习】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5.文言文断句学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2、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3、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趣味断句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感悟断句,总结方法。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总结:
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总结:
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总结: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总结: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结:
8,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9,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总结 :
三、牛刀小试 A、基础达标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 B、能力拓展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提示:找特征(找名词、虚词、对话、修辞)
四、课后练习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联系全文前后看, 内容大意全理解。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6.文言文断句浅谈 篇六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断句 语法分析
文言文断句是中学生的基本功。韩愈《师说》中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说的就是古代老师教学生读书和断句的情形。句读,作为我国古代的标点符号,大约起源于汉代。一般而言,在古汉语中,语意已完的叫做“句”,用“レ”表示;语意未完而须停顿的叫做“读”,用“、”表示。到了宋代,句号却由钩形变为了圆圈或圆点,与现代的句号基本相同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不同的理解常会造成不同的断句,或者说不同的断句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古代有个财主,想娶一女子为儿媳妇,便委托其子之师前去“相人”,其子之师“相人”完毕后,即修书一封以告财主。其书云:“此女品德十分丑陋,并无半点可取(娶)”。财主接到信后,却满心欢喜,即刻命人将亲事订了下来,在他看来,“此女品德十分,丑陋并无半点,”当然“可取(娶)”。此故事虽属虚构,但其所体现的断句的重要性却可见一斑。
给文言文断句,除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外,还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正确断句。
一、主语断句法
文言文中句子的主语与现代汉语一样,通常也是用名词或代词来充当,因此,在断句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来(重点找句中的名词或代词),然后把不同主语的句子点断开来,初步把点断范围缩小。完成这步后,再逐句仔细审察同一主语句子内部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即这个主语是否发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或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状态),如果有,且谓语中心词之间又没用“以”、“而”等连词来连接,则该“同一主语句子内部”的不同谓语部分之间要点断开来。如下列文段: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
根据文段大意,依由前到后顺序先找出文段中的不同的主语:霖雨、公、晏子、公、晏子。据此,则可把不同主语的句子点断开来: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然后再把“同一主语句子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点断开来,则有:
(1)公饮酒/日夜相继 (2)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3)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4)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时间状语要点断开来)。
两个步骤分析点断的结果合起来便为下列答案: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二、找古代标点符号法
某些文言虚词所在之处,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而我们可以把这些文言虚词看成是古代的标点符号,既是标点符号,则我们诵读时当然要据此而停顿,因此,理解并熟记这些文言虚词,于断句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按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这些文言虚词大体可分为四类:
(1)句首词:夫、盖、岂、唯(惟)、然、虽、故、斯、今、凡、且、且夫、至若、若夫、虽然、然则、是故、是以、于是、纵、纵使、向使、假使、苟、则、或、况、而况、至于、已而、岂非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者、也、矣、焉、耳(尔)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为(何…..为?)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感叹词及表时间的副词:呜呼、嗟夫、悲夫、嘻、噫;昔者、今者、久之、顷之、向之、须臾、既而、未几、俄而、已而、无何。这些词在句首时,一般可在它们前后点断。
(4)对话标志词:常见的有“曰”、“云”、“言”、“道”等。
这四类词,就像古代的标点符号,时时提醒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句读注意停顿,因此,我们要根据它们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正确地把文言句子点断好。
如下例:(2004年高考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根据文意,依由前到后顺序,首先找出能充当古代标点符号功用的文言虚词:
者、曰、乎、曰、乎、曰、乎、故。据此,此文段可初步点断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然后,运用“主语断句法”,便可把它点断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运用“主语断句法”点断的句子用“//”标示)
又如下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再看下例,先用找古代标点符号法,再用主语断句法便可正确地将它点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运用“主语断句法”点断的句子用“//”标示)
三、利用对称句式法
古代文言散文也与诗词歌赋一样,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因而在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讲究这一美学原则。
如《过秦论》中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句内的对称)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单句对称);
又如《管子》中的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多句对称)这些句子结构相同,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音韵美。断句时,要特别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下面是用对称句式法点断后的例句: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再看下例: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运用“对称句式法”点断的句子用“//”标示)
四、文言句式点断法
某些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正确断句,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为”(何以伐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者,……也(刘备者,天下枭雄也);是……也(是人力所不能及也);宁……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帮助断句,要熟记。
7.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篇七
授课时间:2010、11、26上午第四节
授课地点:高三文(2)教室
授课人:杨祥海
【知识网络】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偏义复词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积累和推断
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导入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2、字型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 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3、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5、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6、语境分析法
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三、课堂练习
8.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篇八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
【正确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9.“文言实词推断”公开课反思 篇九
上课前印发了学案给学生,学案中有四个环节:考点剖析、文言讲评、方法归纳、小练巩固。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剖析文言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考查对象是常见文言实词;第二层: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三层: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弄清楚了这一考点的三层意思,在复习时就会有的放矢。
接下来是试题讲评,笔者将几个学生的答案用PPT投影出来,然后结合评分标准请学生来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对在哪里,为什么对。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发言积极踊跃。接下来笔者及时总结,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四种:语境推断法,联想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字形推断法。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几种方法,紧接着设计了小练巩固这一环节。笔者摒弃了很多实词推断教案或学案中只有例句的形式,精选了五个文言语段,这样做是为了强化学生阅读及翻译时的语境意识。前四个语段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精选自二模之前的模拟试卷,学生在当时练习时错误率较高,第五段是陌生文言语段。这样的安排从简单到较难,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请个别学生直接上黑板来写实词推断答案,其他学生写在学案上。然后师生一起来评改黑板上的答案,结合刚讲过的几种实词推断方法,分析讨论其对错,课堂气氛显得很热烈。
评课老师认为这节公开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成功之处是:学案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文言语段选择精要,语境推断与字形推断举例讲解精妙。不足之处是语法推断涉及较少。
回顾本节课,笔者觉得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字形推断法的讲解。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和会意字。形声字中形旁往往是表意的,会意字中各部分共同来表意。笔者从二模文言翻译中大多数学生都漏译的一个形声字“赀”入手来讲,这个字是“贝”旁,是与财物相关的,可解释为“资财/财产/财富/钱财/积蓄/家产”。笔者又拓展了“贝”旁的其他文言实词,请学生来试着举例,并推断其意思,比如“购”“赏”“赉”等。以此为契机又列举了“禾”与五谷有关,比如“稷”;“言”与说话有关,比如“讽”“诮”;“系”与绳索有关,比如“缒”,等等。学生的思维延伸开去,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另外,使用联想推断法时,结合成语来联想推断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如何推断“河清”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成语“河清海晏”,那么其为“天下太平”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学生很会举一反三,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思维很快就打开了。比如例句“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推断实词“登”的意思,能联想到成语“五谷丰登”,自然能推断出“丰收、成熟”的意思。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指导在高三复习课上还是很必要的。
这节课有成功之处,更有值得深刻反思之处,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就这四种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来讲,内在逻辑体系还不够严密。在讲解归纳时应该注重其逻辑体系,应该先讲字形推断法,补充“六书”这一知识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接下来是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从造字的本源讲起更加合理。
其次,尽管这节课上得比较流畅,看起来也比较热闹,但课堂的“内涵”还不够,仅仅是教方法,呈现知识,课堂的深度不够。就字形推断来讲,没有补充六书造字法,仅仅讲了形声与会意字的推断,没有很好地讲解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原因是笔者的积淀还不够深厚。真正好的课堂应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好的教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
第三,笔者在这堂课上又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个不是太自信的自己。十年之前的一节公开课笔者上得很糟糕,写下了一篇反思叫做《公开课上的木偶》,反思自己被学生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历程。笔者欣慰于自己的成长,同时又感叹自己的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是心理上的。只不过掩饰得很好,别人没看出来,但笔者知道我还是自己的木偶。其实公开课不是上给别人看的,而是上给自己的。努力准备后,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展现的是自己成长的历程。不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这应该是上公开课应追求的境界吧。
在这节公开课的结尾,笔者总结性地告诉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最最重要的是积累足够多的实词,只有有了足够的积淀,这些推断方法才会有用。若没有足够的积累,再好的方法都是空的。”其实作为一位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想真正上好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做到从容淡定,游刃有余,除了不断积淀自己还是要不断积淀自己。而这种积淀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应该是心态上的,内在情怀上的。
10.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篇十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
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11.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篇十一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2.文言断句方法指导 篇十二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一些规律:
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即巧用语法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含有主语、谓语、宾语。主语和宾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就文言文而言,包括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等词;谓语部分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例1中的管宁华歆或者管、华是人名做主语,就成了分段标志。
二、看虚词,定句读
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17个句子,用了17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11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3个(“则”“而”“然则”),代词2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1个。
三、明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标点古文(每组对偶或排比句之间一般用分号)。
例3:《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假设知道“乎”用在句子中间作介词,则根据对偶的特点,这句话很好断句。不会断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因为这样断句,不但读起来别扭,文气不畅通,而且“东西”“南北”都没有着落了。
例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此例采用了顶真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
例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两句,每句用五个字,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例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例6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此例中采用对称的修辞,而且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诗经》作品中多用段与段的反复;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四、掌握文史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8: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例8中的吴起、三苗、彭蠡、洞庭、文山、衡山、禹都属于文史知识,如果懂得这些,就容易断句了。
五、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由于词汇较少、句法要求不严格和文字工具的限制呈现出凝练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要想准确断句,就必须对这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
例9: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例9中人莫之知是宾语前置句。
固定结构:
①……者,……也。
②所以……者,……也。
③为……所……
④何……之有?
⑤孰与……(与……孰……)
⑥无以…(有以……何以……)
⑦与其……孰若(不若)……
⑧不亦……乎
⑨如……何
⑩得无……乎?
最后,应通读一遍文段,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用翻译、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当然,上述断句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断句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13.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篇十三
备课时间:4月6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
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练讲结合、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授课时间:4月8日
(一)趣味断句导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二)考纲分析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高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文言诵读,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文言文。
(三)经典例题,感悟断句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参考答案: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名词、对话、对称、虚词)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总分)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请学生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让学生把方法讨论一下。
(四)断句妙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2)、找虚词,定句读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五)牛刀小试
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2008北京卷)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答案: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3、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士 而 进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也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意。(限6处)08江苏卷 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4、中 山 君 喟 然 而 仰 叹 曰:“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 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 以 一 杯羊 羹 亡 国 以 一 壶 飧 得 士 二 人。” 答案:中 山 君 喟 然 而 仰 叹 曰:“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 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以 一 杯 羊 羹 亡 国∕以 一 壶 飧 得 士 二人。”
5、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耳(2007年浙江卷)答案:夫 明 六 经 之 指∕涉 百 家 之 书∕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得 以 自资∕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无 人 庇 荫∕当 自 求 诸 身耳
6、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答案: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子 罕 弗 受∕献 玉 者 曰∕以 示 玉 人∕玉 人 以 为 宝 也∕故 敢 献之∕ 子 罕 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7、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突,烟囱)
答案: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突,烟囱)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1题)
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9、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12题)参考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10、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
参考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参考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11、(08广东卷)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六)课堂小结 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七)作业布置
14.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篇十四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
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断句的步骤也大体如此。下面是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一则断句训练题。文后的注释是原题所附。断句示例如下:
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注]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①廉利:锋利;②侔:如同
解题的方法与步骤演示: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此处从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
【附】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四、断句的常用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推荐阅读: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06-14
公开课制度06-15
小班公开课06-25
形体公开课01-01
三上阅读复习课公开课08-07
网易公开课幸福课笔记12-06
背影公开课课件06-19
初中体育公开课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