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相见欢阅读题答案

2024-07-10

浣溪沙相见欢阅读题答案(共11篇)

1.浣溪沙相见欢阅读题答案 篇一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9.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2.浣溪沙相见欢阅读题答案 篇二

一、1、B (熔岩产生磁性无根据) 2、A3、C 4、D (原文未谈到月球生命) 二、5、C (终生) 6、D (A依靠, 动词于是, 连词B却, 转折连词用, 介词C“的”, 助词无义, 取独助词D都是表轻微的转折连词) 7、B (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8、 (1) 将要落下的叶子等着微风吹来便掉下, 那么微风的力量大概是很小的。 (“俟”1分, “盖”1分, 句子通顺1分) (2) 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 而功效却几倍于古人。 (“不”1分, “倍”1分。) (3) 又何况那些为贪得大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讳, 凭借短浅的才智却以圣贤所感到为难的事情为容易的人呢! (“冒”1分, “运”1分, “易”1分, “难”1分, 句子通顺1分。) 9、楚庄王谋画事情十分妥当, 大臣们没有谁比得上他, 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巫进言说:“您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 诸候能自己选择老师的, 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 就会亡国。如今以我这样不才之人议政于朝堂, 并且大臣们比不上我, 我们的国家恐怕要灭亡了吧, 我因此而忧虑啊!”三、10、⑴同意。 (1分) 上阕写景, 景真如画, 生机盎然。一溪新绿, 几行柳黄, 双飞鸥白。大笔一抹, 颜色斑谰, 水之绿, 柳之黄, 鸥之白, 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分) 尤其是巧妙地用了“染就”“飞来”“弄晴”等动词, 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 富于动态美, 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 (2分) ⑵这两句诗写倚楼人眼中景象:远处几片淡淡的云, 一江静静的水, 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 那寸心所系的, 却依然没有出现。 (2分) 以景显情, 内涵丰富, 意境苍茫渺远。 (1分) “寸心”二字显离情之深远, “目”活脱脱地表现了画面上的女子失意的神态。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1、 (1) 行程畅快、平稳, 不必担忧 (由“流水通波”分析) ;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 共一道青山 (第三句) ;明月相照, 相互思念, 心理距离很短 (第四句) 。 (2) 《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四、12、 (1) 炊烟是轻柔、朴素而淡雅的 (2) 炊烟是母性的 (3)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4) 炊烟是颤悠悠袅娜上升的13、因为忙于生活的人们常常淡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淡忘了母爱;因为炊烟包含了伟大的母爱和温馨的生活气氛, 所以不该被遗忘。14、 (1) 首尾呼应, 开头写的是闻着炊烟抵达村庄, 结尾是望着村庄的炊烟怀念母亲。 (2) 村庄与城市对比, 村庄的炊烟令人怀恋, 城市无炊烟令人担忧。 (3) “炊烟”象征母爱。 (说清了其中的两点可得6分) 15、 (1) 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赞美) 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留恋) (2) 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 , 亲情 (母爱) 却逐渐淡化和被忽视。16、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单纯、平淡、廉价、简单 (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得分) (2) 后来认为阳光美丽、充满感性。 (2分) 17、 (6分) 答:对比。 (1分) 将南方的“阳光微弱”与北方的“阳光绚烂”作对比, (2分) 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 表达了对阳光无限的向往之情。 (3分) 18、 (4分) 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浮躁骚动, 身心疲惫, 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 正一步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2分) 因此, 人们需要晾晒自己“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需要寻觅纯真, 救赎灵魂, 追寻生活的诗意, 提升人生的质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9、 (6分) 答: (1) 阳光不仅单纯、平淡, 也美丽、充满感性, 可以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2) 琐碎的生活渐渐窒息单纯美好的心灵, 内心的失落渴望阳光的照耀。 (3) 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4) 阳光象征着纯真、诗意的生活, 追寻阳光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 提升人生的质量。 (每点2分,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肖阳

3.浣溪沙相见欢阅读题答案 篇三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4.相见欢 朱敦儒阅读答案 篇四

自古以来,文人登上亭楼总会生出诸多的感慨。诗圣杜甫登楼而生“万方多难”,许浑登楼而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楼而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虽然不同时代的文人,感慨不同,但是登楼抒发感慨的风气一贯有之,朱敦儒也不例外。其原文如下:

・・・・相见欢

・・・・・ 朱敦儒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字词解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品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品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品表现手法: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5.《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五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木犀花: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4分)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8.(4分)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6.《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六

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馀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注】○1本诗是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2二麦:指大麦和小麦。○3锦薰笼:指瑞香花的别称。

13、“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的“舞”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

14、在词中诗人是怎样描写瑞香花的?这样写有何用意?(3分)

13. “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的“舞”,用拟人手法(1分),描写大片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显示麦子的生势挺拔(1分),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1分),也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1分)。

14. 诗人用描写瑞香花花色夭红,气如薰香(1分),流露出对花的喜爱和赏花的欢愉之

情(1分),用对花的赞美衬托丰收的喜悦(1分)。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

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

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

——心感

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

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苏轼走上诗坛的时候,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所倡导的反对西昆派缺乏实际内容、诗风浓艳艰涩的诗体革新运动正在开展。欧阳修学韩愈,以文为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主张平淡。欧、梅的实践和主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响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显的不足,流于浅俗。

最终,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广泛的向前辈诗人学习,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前进,并向他们中的杰出者学习,他用他创造性的、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宋诗的独特力量。他继承了欧、梅的成就,超过了欧、梅,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贡献。

苏轼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对社会的可笑现象做了嘲讽。他在他的诗中,还展开了他个人生活的广阔画面。华夏雄奇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他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强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为完美的结合,一个是杭州的西湖,一个是黄州的赤壁。

他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富于想象,奇思妙绪,层出不穷;他长于比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他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尽物之妙;他擅长各种体裁,六言、四言,偶一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适合他的驰骋纵横,更适合于淋漓尽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

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又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

他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题材入词;他写了《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组词,第一次以农村生活入词;他写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现了驾马驰骋,立志报国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写了《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次以通篇议论入词。

同为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念奴娇》较之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为赠别,苏轼的《水龙吟》、《八声甘州》等从狭隘的骊歌中走出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深度,都超越了前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轼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词的地位开始上升,进而与诗并列。

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他的豪放,激励了一千年以来的词人。他永远是宋朝词的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东方的夜空,他与明月共伴,与星汉一同灿烂。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独自一人,月夜起行,风息难隐英雄泪。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兄弟二人,徒步长安,推笔磨墨,挥斥方遒。鹤立鸡群,俱为进士,何命苦焉?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难解红尘纷扰,世态炎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了,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人生莫过于此。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字里行间流露着你强烈的激愤,只能通过对祢衡的怀念来勉励自己和友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的壮志,他总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输到这他所爱着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贬密州,偶然经过一个小土山,提着一壶酒

酒,牵着一只驴,独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觉思念又重现。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微微流露出一丝惜别。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新茶,何不细品?有美景,何不饮酒赋诗?超然于物之外,远离家乡,动了思想的不灭之情?

上文讲到,苏轼的官场生活是多么的黑暗,但就在这黑暗中有不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这光明,照亮了黑夜,苏轼用他的旷达,他的随和,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诗、词。

元丰二年十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可能没有这趟悲行,就没有现在的《念奴娇》、《赤壁赋》等优秀作品。但是如果没有苏轼的随遇而安,同样没有诸如此类的佳作。唯有苏轼,在逆境中驾舟游长江,感慨千古人物,叹时光流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惬意啊!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之轻舟,飘然游于长江之上,欢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达不到那种心态,那种放纵。

说真的,神仙也做不到这样的随遇而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可能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他的处世之方。所以他并没有看中生命的归贵与重,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生的贵与重。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词宗。

可能一千年前,苏轼对着这个破落的尘世落泪,浑浊的泪水中,似乎就是他对大宋的无望,却仍抱着报国的壮志,时刻为国担忧,为国着想。他流下的眼泪随风飘着、飘着,跨越历史的星河,所过之处,无不绽开了炽热鲜红的红莲;像一团团火焰般,可我却不觉灼热,只感到它往我传递春日般的温暖—苏轼,是他对祖国永恒爱恋的赤子之心,是那一颗怎样滚烫如火焰的心啊,创写的一段传奇,留给千年后我们的温暖。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山河可以削平或耸起,更多风云人物掘地而起。苏轼也随着年代的迁移死在了现实中,却活在更多人的梦里。

风过水轻荡,画面皆散开。

朦胧中,似乎在梦里,我看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月下,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然用他的热血,在历史的殿堂,挥毫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

对,这就是人生!

7.《浣溪沙》阅读附答案 篇七

浣溪沙①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②,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任颍州知州时所写,描写的是人们到颍州西湖游春的景象。画轮,指装饰华美的`车轮。

(1)第二句中“浸”字的妙不可言,请作赏析。(2分)

(2)词的最后一句“日斜归去奈何春”常被人津津乐道,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词的意境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浸”字把“映照”说成“浸泡”,把“云影”说成“真云”,形象写出湖水的清澈。(2分,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8.《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八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8.C

9.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2分),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2分)。

附诗歌赏析:

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9.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 篇九

A.“行尽潇湘到洞庭”,作者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白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双尾而明足见作者观察入微。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写出了深夜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凉”字既夜之凉也略含心境之凉。

2.整首词在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三种)(6分)

参考答案

1.CE(C项观察角度从远处俯视变成了近观;E项心境之凉理解错误。)

10.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十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

作者: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浣溪沙字词解释:

①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③戴花:在头上簪花。《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④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浣溪沙翻译: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

浣溪沙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答案:

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浣溪沙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赏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也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个人资料:

11.《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十一

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上片的情感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忽然,一个骑马的美少女出现,少女潇洒风流。这里是白描,直接描绘少女的形象和神采。使原来低沉的气氛转眼间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扬。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塑造了少女美丽风韵。

【译文】

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你的愁,很芳香。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作品赏析

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叙事者少见。而本篇则恰是以叙事的手法填出,颇得出奇之妙。词中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细节,但却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刻画而不伤其情韵,清新别致,很有韦庄词的意味。

意境描述

人说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而容若的这一阙《浣溪沙》,则以少有的叙事的方式填得,却有出奇的好。他给了读者一帧慢镜头,慵懒如春水的时光里,潺潺流淌着一种琳琅之美。又好似就着这美一谱上曲,立马就会要将其含在唇边,满怀欣喜的,饱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练唱起来不可。

黄昏时分,残阳如酒。小楼之中,珠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落日的余晖宛若薄薄的锦缎,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阑干上。他凭栏而立,看着这清觞一样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来了愁绪,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这般的了无兴致。

有注本认为这上片是写的词中女子,正是闺中怀春,上片的描写乃是为下片所做铺垫。而我更倾向于这是容若写自己如何倚阑生愁的说法。“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应是写的马背上的女子对他(或是路人)回首相看的美好羞涩姿态,以至使小楼之上的他,心生温软感念而愁绪消散。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古诗十九首》中有写:“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最出跳的莫过于盈盈二字,简直可以独占世间女子的全部美好。

她给那一刻的时间,带来了夕阳之下的新绿小池塘。风帘动,有暗香盈袖。马背上的美丽女子,是那样的令光阴倾倒。

她略施薄妆,浅描眉黛,见人羞涩却回头。这一个“却”字,正是应了那句“节外生枝斜更好”的意想不到。惊喜,从来就是最能带给人冲击力的。又想起李易安那一首精致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花影瘦,露华浓,青梅一般的羞,可是你眸子里那一缕握不住的温柔。此时两首词并读,竟是如斯缘妙不可言。羞涩能让女性的美具有神秘的力量。羞颜未尝开的青涩,让人沉迷,让人欢喜。那是一种纯净的穿透力,让所有的感叹在顷刻之间心悦臣服。于是在后来的后来,一位叫徐志摩的诗人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上一篇:二年级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医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