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历程

2024-08-02

企业发展历程(精选8篇)

1.企业发展历程 篇一

中端品牌消费者的需求是可以选择性的,选择一个服装品牌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衣橱,A品牌的外套好、B品牌的毛衫好…….不会拘泥某一个品牌的特点,而是忠实于款式的消费!如此消费选择与多比较虽然麻烦,但是长期的购物经验慢慢也会锻炼一副火眼金睛,逐渐驾驭自己的各服装穿着需要。。。

低端品牌的消费者的需求只会侧重一两个点,要么是功能、要么是款式、要么是价格,他们没有多少条件允许他们在服装上投入过多经济和时间,自然 消费品牌的概念只是跟跟风罢了。。

如上,品牌的概念细分析起来原来不是给消费者要的,品牌的理念是给那些服装渠道经营者看的,让经营者在品牌理念里获得更多的经营信心,间接让品牌商更多获利!尽管这些形形色色的理念并没有市场认知度。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管理好消费者的对应需求。如何通过终端销售模式,根据不同的品牌定位和消费者需求来建立更人性化的品牌价值观。可见终端销售模式也是品牌营销行为!品牌‘绑架’不了消费者,消费者却能‘绑架’品牌。只认大牌、国际品牌的影响下的消费时代将会慢慢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化品牌细分和更多元化消费需求!

瞳孔时尚主要为服装客户提供服装摄影、服装画册、商业摄影、产品摄影、淘宝摄影、商业广告摄影、服装店面设计、品牌定位、品牌策划、品牌视觉营销、媒介宣传、活动推广等全案服务。瞳孔服装摄影方面拥有国内顶尖的硬件配置,数千平米的时尚服装摄影影棚,国际顶级灯光布朗灯,瑞典顶级哈苏相机等近年来,瞳孔时尚签约了众多国外摄影师,从服装摄影师,化妆师,服装搭配师,等拥有完整的国外服装摄影运作团队!

2.企业发展历程 篇二

一、缓慢起步阶段 (建国后-1980)

建国初期, 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 造成我国经济复苏和重建过程中, 各种会计制度并存, 非常混乱, 亟需一部统一的会计制度来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1]。在这种要求下, 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 发布实施了有13个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结构的统一会计制度,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

1953年, 财政部决定借鉴前苏联模式, 并与1954年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工业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建筑包工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全国工商联合会颁发了《私营企业会计制度》。这些制度的颁布在当时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的会计制度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部分会计制度被简化、废止或弃用。直到1973年财政部颁布《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 (试行草案)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 会计制度才开始恢复。虽然会计制度有所恢复, 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

虽然这一阶段我国的会计制度很不成熟, 而且遭受了严重破坏, 但是这不能否定统一会计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会计方法、建立会计秩序、提供会计信息、培养会计人才等方面, 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恢复重建阶段 (1980-199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起点, 此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企业会计规范恢复和建设迈入了新的时期。

1980年9月, 财政部颁布《国营企业工业会计制度》, 此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了我国会计规范恢复工作的开始。

随后, 财政部1981年制定发布《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在财政部修订恢复有关会计制度的推动和示范下, 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相继修订恢复了有关行业的会计制度, 对有关行业的企业单位提出了具体会计核算要求。这些既有力地促进了不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的重建工作, 也将全面恢复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1985年《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法制化的开端, 《会计法》的实施对会计工作的作用、地位、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程序方法、会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能、以及违反会计法的处罚等问题做了规定。以上这些法律、制度规范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的建设步入正轨。

这一阶段虽然没有形成太多的制度、法规, 但是《会计法》的颁布等成果却为之后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三、雏形初成阶段 (1992-2000)

1992年11月30日,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 (即“两则两制”) , 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两则两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步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轨道, 基本上结束了我国长达40多年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在随后的几年, 财政部连续颁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收入、或有事项、租赁、固定资产、存货等共16项具体准则。至此, “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会计规范体系初步形成。

1993年和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两次审议修订了《会计法》。这两次修订确定了《会计法》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宗旨;增加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这个阶段, 确立了《会计法》的指导地位, 建立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会计规范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开端。

四、改革深化逐步统一阶段 (2000-2006)

在应对会计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而大力建设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 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 财政部分别制定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形成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同时为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 根据《会计法》的要求, 国务院于2000年6月颁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 以作为企业编制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依据。

2000年12月29日, 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经过批准的企业施行。《企业会计制度》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 它是这一时期会计规范的重要成果之一。

以《会计法》为指导思想, 财政部启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从2001年起三年内, 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以及六项具体规范和五项征求意见稿。这些规范的发布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防范风险, 提高会计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为后来全面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改革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既拉近了与国际会计规则的距离, 体现了企业的市场主体性质, 又体现了中国会计的特殊性。这个阶段的改革坚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 与我国会计规范传统、习惯、会计人员素质相适应, 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史上的一次飞跃式革命。

五、国际趋同特色发展阶段 (2006-至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尤其是我国加入W T O后, 如何协调会计本土化与国际化趋同的需求日趋迫切。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并于同年10月发布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同时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 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 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4号。

2008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这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在积极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体系的同时, 国务院和财政部还清理了一大批不适用当前会计制度体系的法律、规范、条例。这些过时的会计制度的清理, 为我国会计人员正确选择和遵守会计制度扫清了障碍。

至此, 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发展形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会计法律, 即经两次修订之后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法》;第二层是会计行政法规, 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三层是会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具体包括三部分, 一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会计准则解释四项相互独立而又关联的内容构成;二是会计制度, 包括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三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配套指引。

建国60余年来, 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会计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我们仍需要继续积极修订会计法律法规、完善会计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做好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工作, 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研究协调其与相关规定的关系, 实现其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转换;全面清理不适用的会计规章制度, 推动会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 市场已经突破时空界限, 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完善会计规范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列为一项重要任务。分析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建国后会计规范的演变, 有助于研究我国会计规范的特征、环境和规律, 可以为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提供参考, 促进会计行业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

关键词:会计规范体系,发展历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时展.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 (一) [J].会计之友, 1999, (07) 16-18.

[2]、詹才利.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前瞻[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9, (3) 108-111.

[3]、栾甫贵.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J].财会通讯, 2005, (1) 16-24.

3.企业发展历程 篇三

【关键词】销售型企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体系发展

笔者所在的电子品类销售企业,随着集团事业发展壮大、企业战略革新变化,从最初的隶属于生产制造企业的一个覆盖全中国区域的销售部门,发展为按区域划分的独立的销售企业,再进一步与集团内其他电子品类销售业务合并,最终成为集团内综合终端电子品类销售公司。企业由一个销售部门、转变为一个独立的销售企业,由负责单品类产品销售、发展为多品类产品销售,由常规连锁百货渠道销售、发展为常规渠道+专卖店渠道销售。笔者所在企业属于其中某区域销售公司,员工由200多名正式员工、壮大到现在800多名正式员工、600多名第三方员工,终端销售人员从2000多名发展为5000多名。销售型企业内部的人员构成有其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终端销售人员众多,这部分人员基础学历低、工作地点分散、人员流动性大,通常是人力外包的形式;公司内部的人员构成80%以上为直接营销人员,20%左右人员为支援管理人员。要考虑培训组织的设计就必须结合企业人力即培训对象的情况和培训的目标。

1 销售型企业培训体系创建初期

1.1 销售型企业尚未独立、隶属于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时期

尚未独立为销售型企业、仅仅是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时期,这段时期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统一培训。按照人力资源部门的统一培训体系,面向所有部门都是统一化、标准化的培训课程。

1.1.1 入职培训

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在入职企业报道的第一天,由所属部门的经理指定一名该部门资深员工或者是相似岗位的员工作为新员工的入职引导人,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这样的一对一培训,通常在临时的空会议室进行,或者是在员工的工位上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部门文化、部门组织结构、部门工作职责、部门工作流程、人事规章制度等简要内容。入职培训帮助新员工在入职第一天初步了解企业、部门环境,建立新员工和入职引导人的引导关系,便于新员工快速融入企业、融入团队。入职培训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内容和形式,每个新员工接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是:一、入职培训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天,长则三五天;二、部门经理指定的入职引导人随机性较强,往往是指定当天工作量相对较小的员工来进行;三、每个入职引导人对于培训内容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同、尤其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阐述程度不同,这样传递给新员工的内容必然有差异。

1.1.2 入门培训

要想使一个新入职员工快速的转换身份、接纳企业,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使之能融入企业、适应岗位角色这道大门。考虑到培训资源的效率化、新员工入职时间的分散性,培训部门无法在每位新员工入职时都单独进行入门培训。培训部门设置一个频次,来定期进行新入职员工的集中入门培训。比如每月进行一次,或者根据新入职人员达到一定数量来安排,比如大学应届生统一报道,随后进行应届生集中入门培训。入门培训通常是为期一周的脱产培训,所有当期的新入职员工暂时脱离工作岗位,集中在企业的培训室或者外租的培训场所中接受培训。由培训部门设计课程表,内容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各部门介绍、生产线学习、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知识、经营模拟、企业之歌学习、团队拓展等。这些课程按照内容不同,分为不同模块,由不同的讲师来进行授课。讲师团队有培训部门的专职讲师、也有企业其他部门的兼职讲师,兼职讲师往往是该部门的管理层人员。统一化、标准化的入门培训,讲师团队拥有专业知识、资深经验、系统授课,学员接受的信息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入,利于学员更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融入企业。

销售部门作为生产企业中的一个部门,销售部门的员工除了常规的入职培训、入门培训以外,没有其他培训课程。员工只能依靠个人学习、经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进一步提升、部门的进一步发展。

1.2 成立独立的销售企业初期

销售型企业成立初期,由于企业的性质是以销售为主,故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培训。这一阶段,尚未出现专门的培训组织,仅由市场营销部门员工兼职负责培训,该名员工负责对应集团培训工作。集团组织运营针对销售员工的培训项目,计划课程内容、聘用外部培训机构讲师。市场营销部门员工根据集团培训指引,进行人员通知、场地安排等协调性工作。此阶段,兼职培训的员工主要是实施执行集团计划,缺乏培训自主性、能动性。

2 销售型企业培训组织创建

2.1 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初期

随着企业的健全完善,培训工作也随着企业的战略不断发展,这时候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由专门的员工负责培训。根据企业对培训组织功能与定位的考虑,将培训组织设置于市场营销部门组织架构下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与传统人力资源部门的培训组织不同,属于市场营销功能的培训组织更多的专注于对终端销售人员和直接营销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为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终端管理、谈判技巧等方面。培训组织根据企业战略和营销部门的需求,设计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针对终端销售人员,以培训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为主。针对直接营销人员,培训内容主要为终端管理技巧、营销技巧等。由于培训组织刚成立,组织员工较少,多为市场营销部门员工转岗担任,对相应的培训内容尚不熟悉。针对终端销售人员的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培训,从基层终端销售人员中筛选出优秀人员,提升为专职讲师。根据销售产品不同,每个产品均选拔一名专职讲师,由专职讲师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每月覆盖一次。针对直接营销人员的管理技能和营销技巧培训,由公司高层领导或外聘专门培训机构讲师进行授课,每季度或每半年进行一次。销售企业根据地域不同划分为若干地区别销售组织,每个地区别销售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培训组织根据地区别销售组织的不同培训需求,制定不同培训主题、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实施不同地区别销售组织的团队建设活动。这一阶段,企业员工的培训分为两个系统进行,销售人员的培训由专门的培训组织进行,支援管理人员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培训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落在销售人员部分,支援管理人员培训不足。

4.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的培训总结 篇四

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企业就像人一样,没有灵魂,只是机器的堆垒,制造物品的工具。一旦赋予灵魂,则会泽泽生辉。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形成的,中可在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了崇尚专业、提倡敬业、鼓励创新、追求共赢的文化氛围。“中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每一个“中可人”都自主认真的去履行我们的使命,为“奉献时尚饮品、共创永恒价值”而努力。

中可以“言而有信、业绩至上、以人为本、共创多赢”为核心价值观,全力尽责言出必践,业绩是最好的荣誉,互相尊重彼此关爱,大家赢才是大赢家的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使员工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大家的个人潜力,提升自己在企业的价值。热情工作,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使自己从思想上到实践中有一个质的飞跃,让我们能够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时,不怕畏惧、迎难而上,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拥有最受赞赏的专业团队、建设最有价值的营销网络、成为最佳效益的饮料集团。

5.企业发展历程 篇五

对于全球知名的品牌,英国人的骄傲之作。巴尼澳净水器—净水行业的恒星,世界净水行业之榜样,世界最为之骄傲的品牌。

英国Baneyo净水器作为皇家贵族品牌,全球净水行业的骄傲,国际净水品牌一线企业,作为一个世界级品牌企业,Baneyo引领全球净水器行业的发展,应该为行业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

Baneyo 净水器产品的精妙:Baneyo为每一款新品在出厂之前都经过上万次试模,试水。同时经过全球顶级设计师Fansxi研讨,产品质量和技术都可以得理保证。

Baneyo净水器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Baneyo拥有180多年的历史,从英国1831年的霍乱研发全球第一套水过滤系统和世界第一支超滤膜,到研发全球第一支RO膜材料,到领先世界的PVDF材料成为世界净水行业的奇葩。

Baneyo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经营理念,在中东地区建有地中海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解决以色列,伊拉克,纽约、迪拜等众多国家的饮水问题。

Baneyo净水器每进入一个国家之前,都采集上万份水质标本,进行水质研究,以及净水材料研究,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人群体质研究,力争每一款净水器都能够有效解决当地水质问题,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同时保证,过滤得到的净水水质有效解决人体所需,以及符合不同地区的人体体质状况。去除有害,保留有益是Baneyo最高标准,唯一要求。

英国世界级著名企业家Barclay认为Baneyo是空前绝后的竞争对手: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Baneyo在欧洲市场展开竞争和角逐,在家用净水器领域那分伯仲,在商用净水器领域更是难分胜负,在海水淡化领域竞争达到白热化,也正是这种强大的竞争,让Baneyo在技术革新上,在新品推出上,在售后服务上,达到保姆式服务,从一年包换,到五年包换,再到终身包换,从发达国家到发展国家,产品质量更优,到全球联保,的服务模式。

中国的净水器厂家,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净水器厂家都难以达到其标准,这就是Baneyo全球顶尖的净水技术,屹立世界净水行巅峰的地位。

英国《世界新闻报》《金融时报》及万国品牌网和国家品牌研发中心,全球净水行业协会认为:全球净水器行业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达到法Baneyo的技术领先、质量标准,或者服务标准,需要再磨练50年以上的努力。

6.我国手枪发展历程 篇六

1、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手枪的发展历程(2)了解世界前十性能最佳手枪(3)熟练掌握QSG92

2、教学重点:

讲解我国手枪发展历程,介绍世界前十性能最佳手枪,详解QSG92手枪

3、教学难点:

详解QSG92手枪

4、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黑板、投影仪、PPT课件、手枪模型等

5、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利用投影仪和黑板辅助讲解;视频穿插辅助讲解;限制时间小组讨论

6、教学时数: 两学时

7、教学过程: 7.1、引入:

泱泱中国,四大古老的发明让全世界的人惊叹不已。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火药的发明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近现代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最古老而有力的依据。其中最伟大的发明——火药,可以说是近现代手枪发明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了火药,枪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也许在近代史中我们的发明被列强使用之后成了叩开我国大门的石头,并且因此我们的历史留下了种种的屈辱。但是随着华夏民族的醒来,很多很多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随着我们的火药为他们提供的制造枪炮的基础,我们的枪炮也在不断的出现,甚至有超越之势。

那么今天我们就对我国的手枪发展进行学习。7.2、教学内容:

当代国产手枪的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4年的发展历程,国产手枪走出了一条从仿制到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手枪系列,在世界手枪的发展行列中拥有了一席之地。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手枪发展呈现勃勃生机;高科技浪潮,又推动着中国手枪向世界高水平迈进。7.2.1仿制——掀开国产手枪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还没有像样的手枪制造工业,我军装备的手枪主要是战争年代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或是战争中土法上马制造的,属于“万国牌”。手枪口径繁杂,样式各异,陈旧不堪,性能落后。这些手枪现在均已成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民兵装备陈列馆中的馆藏陈列品。

在50年代吃初期,兵工战线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以仿制为主,开始了国产手枪的发展历程。1951年,首先对苏联的7.62mmTT30/33式托卡列夫手枪进行了测绘,并成功的进行了仿制,被命名为1951年式7.62mm手枪。随后,该枪装备我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仿制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轨。从苏联引进了有关产品图纸及技术资料,聘请苏联专家,并通过培训技术人员、调整生产线、补充与检测设备、改造工艺装置开始了产品试制工作。1954年,在51式7.62mm手枪基础上,成功的生产定型了1954年式7.62mm手枪。该枪虽然是仿制品,但对原枪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使新产品的性能更加完善。这是我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列装的第一种手枪。它的列装,宣告了人民解放军装备“万国牌”手枪的落后状况一去不复返,为新中国手枪发展史册写下了光辉的序篇。

此后,我国又相续仿制了苏联的IIM 9mm马卡洛夫手枪、1926式26mm信号手枪及5.6mm小口径运动手枪等。其中,仿苏IIM 9mm马卡洛夫手枪和1926年式26mm信号手枪分别被命名为1959年式9mm手枪、1957年式26mm信号手枪。

7.2.2 自行设计——奏响国产手枪发展的凯歌

50年代对苏制手枪的仿制为自行研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既使技术人员积累了手枪的设计经验,也使手枪的生产条件大为改观。进入60年代,兵工战线积极相应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号召,自行设计和研制了64式7.62mm手枪及64式7.62mm手枪弹,67式7.62mm微声手枪及67式7.62mm微声手枪弹。这是我国第一种完全国产化的军用手枪和微声特种手枪,具有历史意义。它们的问世,标志着国产手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4式7.62mm手枪 64式手枪于1960年开始研制,1964年设计定型,主要配备中、高级军官及公安干警,用于自卫和杀伤近距离内的敌人和犯罪分子。该枪发射64式7.62mm手枪弹,在50m内射击效果比较理想,在400m距离上仍有杀伤威力。初速为300~320m/s,枪口动能为230J,全枪长155mm,全枪质量0.6kg,弹匣容弹量7发,战斗射速30发/分。自动方式采用自由枪机式,闭锁方式为惯性闭锁,采用联动发射机构,设有空仓挂机、弹匣回闩和弹膛有弹指示等机构,保险机构有手动保险、到位保险、自动保险和射击保险。该枪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机构齐全、携带方便、使用安全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单兵自卫武器。

67式7.62mm微声手枪 67式微声手枪作为一种特殊用途手枪,主要装备侦察人员及其他特工人员,用于执行特种战斗任务。该枪于1956年开始研制,1967年设计定型。该枪发射67式7.62mm微声手枪弹,初速为230~250m/s,枪口动能为138J,有效射程为30m。全枪长226mm,全枪质量(含空弹匣)1.05kg,弹匣容弹量为9发,自动方式采用枪机旋转(非自动)与惯性闭锁(半自动)两种,保险机构采用手动保险和自动保险。特别是消声装置采用了与枪管整体配合式,结构比较紧凑,体积较小,并使其外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消声原理采用阻性消声和屏蔽消声,具有比较好的消声效果。实际使用表明:枪口噪音较小,且具有微烟、微光等特性。该枪结构紧凑、外形尺寸较小、携带方便、射击精度较好、操作简单,是侦察人员及其他特业人员不可多得的一支特种手枪。

7.2.3创新——迎接21世纪的挑战

70年代以来,国产手枪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科研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设备与工艺不断改进与完善,制造与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为国产手枪的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先后有77式7.62mm手枪和80式7.62mm战斗手枪通过设计定型。其中,77式手枪是我国继64式手枪之后研制成功的又一支国产化手枪,在结构设计上有所创新,是目前我国比较先进的一支军用手枪,并列装部队使用。它的推出,表明中国手枪的发展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77式7.62mm手枪 77式手枪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7年设计定型,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第二种手枪,主要配备高级军官、武警、公安干警及其他特业人员。由于体积小,质量轻,更适合隐蔽携带,执行特殊战斗任务。该枪发射64式7.62mm手枪弹,有效射程50m,初速318m/s,枪口动能242J,全枪长149mm,全枪质量0.5kg,弹匣容弹量7发,战斗射速30发/分。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惯性闭锁,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保险机构有手动保险和到位保险。其独特之处在于设计了一种单手装填机构,这在国外各种手枪中还尚无先例,利用该机构可实现单手装填枪弹或单手排除瞎火弹,提高了手枪射击的及时性和可靠性。由于该枪设计独特、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单手装填射击,因此深受部队的青睐,同时也引起国外同行的注目。

80式7.62mm战斗手枪 80式战斗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战斗手枪。这是一种既可以单发又可以连发的全自动武器,国外一般称其为冲锋手枪。该枪的设计思想是拟为部队基层军官及特种专业士兵设计一种体积较小、质量较轻、威力较大、既能自卫又能突击战斗的单兵自卫武器,其性能不亚于7.63mm毛瑟手枪,拟取代54式手枪。1970年开始研制,1980年设计定型,历经10年。它配有两种可卸式枪托:一种是枪套枪托;一种是匕首枪托。装上枪托后可实施抵肩连发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m,从而提高了手枪的战斗性能。该枪发射51式7.62mm手枪弹,初速470m/s,枪口动能617J,全枪长302mm(不含枪托),全枪质量1.37kg(含20发空弹匣),可选配10发、20发两种弹匣,战斗射速60发/分。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卡铁摆动式,发射方式为单发或连发。该枪虽然没有列装部队,但是它以独到的设计、较好的性能弥补了我国在这一产品上的空白,为手枪系列化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尝试。7.2.4其他手枪

70年代后,我国在发展国产军用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和生产其他种类的手枪,用以不同的目的和配备不同的人员。如84式7.62mm微型手枪、91式7.62mm4管匕首手枪及运动手枪等。84式7.62mm微型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与研制的一种手枪,专门配备于各种警卫、保卫人员,用于对付在狭小空间或近距离内出现的单个有生目标,并对周围设施不会造成破坏,如在飞机上实施反劫机行动。

91式7.62mm4管匕首手枪是我国于90年代设计和研制的为侦察兵使用的特种自卫武器。它既是匕首又是手枪,既能在与敌人格斗中用匕首杀伤敌人,又能出其不意的发射64式7.62mm手枪弹杀伤50m以内的有生目标,达到以奇致胜的作战效果。

在50年代期间,我国运动手枪基本上是仿苏产品。进入60年代,我国开始自行设计、研制运动手枪。到70年代末,我国已形成了国产化运动手枪系列。如庆华牌SS01型5.6mm速射运动手枪、MS01型5.6mm慢射运动手枪、ZS01型7.62mm转轮运动手枪、BS01型5.6mm标准运动手枪、PS-01型5.6mm普及型运动手枪、西湖牌I型5.6mm慢射运动手枪。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上使用国产运动手枪多次获得射击比赛的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从80年代开始,我国为适应民用枪外贸的需求,大量开发、生产、出口民用枪支,民用手枪就是出口大项之一。我国不仅仿制生产了国际知名的勃朗宁9mm手枪、0.45英寸M1911A1式自动手枪、CZ75式手枪和P226式9mm手枪等,还自行开发了54式手枪和77式手枪系列。

80至90年代,世界范围内高科技浪潮的兴起,使世界手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结构、新原理、新材料及新工艺等不断得到应用,涌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手枪,我国的5.8mm及9mm92式手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国产手枪一定会全面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7.2.5世界前十最佳性能手枪

1意大利伯莱塔92F型手枪 2奥地利格洛克17型

3手枪美国柯尔特M2000型手枪 4德国P229型手枪 5中国QSG92式手枪 6德国HKP7型手枪 7美国鲁格P85式手枪 8美国M1911A1式手枪 9捷克CZ83型手枪 10前苏联托卡列夫手枪

很是让人可喜可贺的是,我国的QSG92式手枪在此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可谓是为我国的手枪发展在国际上添上了有力的一笔。7.2.6 QSG92式手枪 国产手枪的发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如今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最具说服力的当属1998年定型的国产QSG92式手枪,该枪发射国产DAP9毫米手枪弹,也可发射巴拉贝鲁姆弹,全枪长199毫米,全枪质量0.76千克,枪管长111毫米,采用15发双排双进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

特点:一是枪弹侵彻力好。通过与世界名弹9毫米巴拉贝鲁姆弹进行对比试验表明:50米距离发射国产DAP9毫米手枪弹,在穿透1.3毫米厚的232钢板后仍能击穿50毫米厚的松木板,而使用巴拉贝鲁姆弹在同样条件下则不能有效穿透1.3毫米厚的232钢板。二是结构设计优化。采用全塑料握把和组件化结构,具有弹性的发射机支架,可吸收后坐能量,降低了后坐力,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QSZ92式半自动手枪系统(一般简称为92式手枪)共有两种不同口径的型号,研制这两种口径的手枪系统是由军方使用部门提出的,从1987年开始论证,1994年正式立项,交给工业部门研制。1998年完成了9mm手枪及其枪弹的设计定型,2000年5.8mm手枪及其枪弹完成设计定型。

口径:9毫米 全长:190毫米 枪宽:35毫米 枪高:135毫米 全重:0.76千克 枪管长:111毫米 瞄准基线长:152毫米 初速:350米/秒 射程:50米

枪弹:DAP92式手枪弹 9*19毫米 弹匣容量:15发 全枪寿命:大于3000发 7.3、小结:

今天我们利用两个学时的时间对我国手枪的发展史、世界前十性能最佳的手枪以及我国目前最先进、性能最佳的QSG92式手枪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切实达到最初的我们学习目的。同时,这里鼓励大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能够利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对我国各种武器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使得自己的武器装备素养能够有所提高。

8、教学后记:(课后总结和反思:教师平心静气从教和学等多方面来审视自己原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将之记录下来;将原来所设想的与教学实际脱节的方面,以及具体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备课和授课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并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7.企业发展历程 篇七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局限,发展方向

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步灵魂, 是我国经济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纵观国内外, 发达的国家都是创新强国, 领先的企业都是创新的企业, 创新已经无可替代地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

1 企业创新

1.1 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对创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 (J.Schumpeter) , 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 (1912) 一书中第一次阐述了“创新”概念, 并系统地详解了现代创新理论, 为世界知名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先行的理论指导。

1.2 创新型企业

当前,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2006年, 我国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创新型企业就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机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

1.3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创新型企业萌芽于后工业经济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和IT产业的兴起不断发展壮大, 并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英特尔、惠普、微软等国外知名企业依靠卓越的创新战略实现了全球性发展扩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涌现出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优秀创新企业, 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 企业创新历程

我国企业的创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和背景下, 逐步推开的, 它经历了一个摸索、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过程,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制度创新。在企业改革初期, 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破旧”, 即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旧体制的束缚, 建立基本的企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 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 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阶段, 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经济实力弱, 技术落后, 人才缺乏, 我国企业多数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 主要通过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来获得生产技术, 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 一些才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历程。第三阶段, 管理创新。我国企业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组织效率。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 企业创新局限

从我国企业的整体看,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进比国际先进企业整体滞后10~20年, 许多企业还处在效率型、质量型的管理模式阶段。一些大型知名企业, 由于缺乏产品创新和市场的差异性, 还处在依靠垄断价格和质量生存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从问题的普遍性来看, 还有相当的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有利于创新的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未能完全形成;企业创新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组织创新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执行力不强仍然是企业创新的障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缺乏, 企业核心能力不强, 创新驱动尚未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由于经营观念的滞后, 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的缺乏, 我国企业在未来创新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从企业的特殊性来看, 由于历史上我国企业属于国家意志嵌入式强投入建设形成的工业体系, 具有国家计划安排的体制特征, 又具有逆市场化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 在制度、体制、结构上的创新任务将更为艰巨。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充分暴露出我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4 加快企业创新的工作方向及重点

一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我国企业能要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培养和造就科新领导军人才;要提供优越条件和宽松环境, 吸纳汇集国内外创新人才;要加强优势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 支持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

二是要强化创新基础工作。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现代基础管理方式、工艺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 在基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上实现创新。建立起创新发展战略, 重点是市场化战略、要素战略、资本运营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和以此为拓展的涵盖产品、技术、营销、人力、财务等全方位的企业创新基础体系。

三是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创新动力的根本。要通过创新企业文化改变经营者和员工思想观念及行为, 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 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 激发企业创造力;通过重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推行人本管理, 增强员工使命感和归属感;通过热心公益事业,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声誉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出版社, 中译本, 2008年9月出版.

[2]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3]成思危.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J].新华文摘, 2010年第6期.

[4]周勇, 刘君钦, 詹可军, 李晓力.创新型省份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出版.

8.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篇八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经过8年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减少到8000万,平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

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这一时期,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缺土)、西北黄土高原区(严重缺水)、秦巴贫困山区(土地落差大、耕地少、交通状况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以及青藏高寒区(积温严重不足)等几类地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

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标志,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年底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在1997年至1999年这3年中,我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的最高水平。到2000年年底,“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

制定符合国情的贫困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2010年为2000元。

我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可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客观、符合我国实际的。

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

1986年第一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1994年,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

依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

迄今,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解决重点扶持县贫困群众温饱而制定的,并通过集中有效扶持带动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在扶贫资金方面,国家明确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都用于这些贫困县,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资金比例(30%~50%)。

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1994年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

从1994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把用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中央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自治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

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扶贫协作。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

制定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方面。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财力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3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对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上一篇:小学毕业演讲稿 最后的一天下一篇:注册地址变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