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修课成长(17篇)
1.人生必修课成长 篇一
人生在世,总是要做点事。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价值的。而要想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事重要,做人更重要。先学会了做人,才能做好事。
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做人的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做人与做事》是知心姐姐卢勤献给父母孩子的珍贵礼物――亲子阅读,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书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很多成功教育的经典案例,强烈震撼了亿万父母和孩子的心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要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这是因为人格在空间上决定了做事的空间;人的各种素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形成;人的本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展开;人的潜能,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开发;人的能力,只有做事中才能发挥;人的成就,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有做事中才能实现。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是因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做人是主导,做事是基础。
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越大;懒惰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就是由这样一种惯性趋势操纵着,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这种惯性趋势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我们养成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资本。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论本领:“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人缘热闹、口碑吐春,不仅近悦远来,而且事业日上;有的人,论本领:“力拔山兮气盖世”,不仅要风能得风,而且要雨能得雨,却人缘冷清、口碑见冬,以致壮志难酬,无颜面亲。
一个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无论其志向多么远大宏伟,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自完成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因为,历史毕竟是群众创造的。这就有一个与人交流、交往与交际的问题。而这,实质上就是如何待人的问题。待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态度者,神情也。神情者,挂在心灵外的寒暑表也。有了肯替别人着想之心,就不会看到别人工作失误而幸灾乐祸,遇到别人一时有难而哈哈大笑,更不会妒贤嫉能,来个武大郎开店,高过自己的一概辞退。这说明,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要想学会做事,就必须先学会做人。要做到:不损人、要帮人,就是求共赢、求和谐,就是共发展、共凉热。有了这种最基本的道德观,就不会为了一己之功名利禄而去损别人的牙眼,更不会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而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同时,有了这种最基本的道德观,也就不会在自然灾害突然降临时而冷眼旁观,更不会认为是“天赐良机”而大发不义之财。
要想学会做人,必须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做人与做事既有不一样的地方,更有统一的地方。说到底,做人离不开做事,做事成就并印证着做人。两者在许多时候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当然,要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前提是必须有激情的。这样,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作机遇、就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就能真诚地宽容别人;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会抛弃怨恨,变得心胸宽广;就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就会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
2.人生必修课成长 篇二
教学活动中, 在学到社会公德基本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谈谈违反道德规范的坏处和好处, 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非常积极, 列举了好多身边的例子, 涉及到了好多班级的日常事务, 潜移默化中, 也使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又如, 在学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时候, 我让学生回去查找身边的道德榜样, 上课发表3分钟演讲, 让学生深受启发。自从我用《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进行人生引领以后, 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更加明显的变化, 一位班干部曾经和我说, “老师咱们班的课堂纪律和自习纪律明显改善了, 大家的自律意识提高了不少”, 我也突然醒悟, 课堂纪律出现问题的时候, 我们教师经常性地采用批评、责怪的办法, 结果收效甚微, 没想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道德水平也可以改善班级纪律, 真是柳暗花明啊。
要说《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的真正意义, 关键的是对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对中华民族灵魂的塑造。
一、选修扩展提升, 调动主体, 寓教于乐
选修内容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学习起来难在了对外国的事情不了解, 而不是对理论的不理解。
关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原则, 是外国的政策, 学生没有接触过, 只是在历史书上、生活中听说过, 对其没有相对详细的了解, 学生没有生活在美国, 也没有生动的生活记忆。
如果让教师来讲的话, 无非是上网搜集一些谁都能很容易搜集到的资料, 包括讲课用的课件, 然后借着教师的口说给学生听, 即使设置问题, 也没有什么可以深刻讨论的内容, 而且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
针对以上情况,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来讲解这节课,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到位。
首先, 做好动员。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扬和赞美过去曾经在政治课上讲过课的同学, 尤其是讲得很好的同学, 可以详细列举一下他们讲课的优点和收获, 以起到导向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动员, 过去讲过课的学生会很骄傲, 还想继续讲来弥补过去的缺憾, 没讲过课的同学也有了讲课的冲动, 而且还是使同学之间产生一种看谁能讲的更好得比赛感。
其次, 做好点拨。教师和学生一起看课标、教学目标, 教师给讲课的学生解读好课标和教学目标, 然后再详读教材, 分清主次重点, 至于讲课的方式, 由学生去发挥创意。
再次, 分配好教学任务, 学生回去准备。第一个学生讲三权分立制的分立、制衡的表现, 也就是教材中的第一、二目。第二个学生讲三权分立制的利弊、实质, 也就是教材中的第三目。没上台讲课的其他同学, 也回家搜集资料, 在课上对三权分立制做点评 (这样其他不讲课的同学也就自学完了三权分立制, 也得到了锻炼) 。
最后, 具体上课过程。先由两位同学讲课, 其他同学对两位同学进行点评, 并对三权分立制做点评。如果学生间产生分歧, 可以随机进行一场小辩论, 可能还有一些同学不自觉地把三权分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作比较。 (这样同学们把查到的、听说的资料交汇在一起, 容易加深对三权分立制的理解)
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的进行, 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发言, 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 又可以防止学生的活动走进与本课不相关的岔路, 好让学生活动服务于教学。教师要用哲学思维做好收尾工作, 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制度,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 这样学生也就坚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
二、必修与选修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作为选修课, 是对必修课《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 部分内容相互交叉又融合, 既相互关联又有差异性。二者的差异性是一目了然的, 把握二者关联性尤为重要。二者关联之处是:
1. 国家与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一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第一课都有涉及。
2. 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特点、原则和表现等知
识,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四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五课都有涉及。
3. 关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四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六课都有涉及。
4. 单一制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与主权独立有关知识, 选修
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一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都有涉及。
5. 关于政党制度, 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三
阐述了美国的两党制,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六课讲述了我国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6. 关于国际组织的分类、作用, 联合国以及中国与联合国的
关系的有关知识, 在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专题一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八课都有涉及。
差异一目了然, 关联性却是更为重要的, 通过近几年的山东高考题我们就可以深谙此理。
2007年以我国政体为例考查了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008年考查了国际组织的分类、产生及发展、作用等有关知识。
2009年考查联合国安理会职责及我国在其中的作用。
2010年考查国际组织的分类及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
2011年考查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有关知识。
3.学会休闲:人生的必修课 篇三
休闲不是懒惰,休闲不是无为,体闲不是逃避,休闲更不是堕落;休闲是人的天性,是大自然的奖赏,是人生的必修课;休闲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无严肃可言,只有意义可言。严肃的言行举止背后经常是一颗空虚无物的心灵,只有意义可以衡量生活的价值。空洞无思绪的时候,我们宁愿休闲也不要拖着疲倦的躯壳假装严肃。不论是谦谦君子、名流人物,还是平民百姓,同样都是生动有力的个体,都有着各自对自己生命的追求。生活贵在活得自在,休闲也如此。
休闲是一种气度。生活中总有一些疲惫本可以避免;生活中总有一些匆忙本可以不必出现,可后来的结果却总是身心俱累,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有些人没有真正感悟休闲的意义,没有享受到休闲的乐趣。
休闲不是虚度人生,更不是一次自我放纵。人身心疲惫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不是老牛鞠躬尽瘁般地继续忙碌,也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而是休闲。不仅仅让身体放松,更让自己的心灵在自然的有张有弛中得到净化和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人会认同疲惫时的工作效率,也没有人会称赞放弃休闲而一直忙碌的做事狂,因为疲惫状态下的效率大大打了折扣,几近于一个数额为零的效率。
世界上少有人能够成为天才,也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休闲。在科学上,你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在哲学上,你不可能成为柏拉图;在音乐上,你不可能成为莫扎特;在文学上,你不可能成为莎士比亚;在美术上,你不可能成为米开朗基罗……这些创造人类文明史上无可超越高度的天才们,全世界只有一个。
上帝给予了天才健全的生命技能,时代给予了天才特殊的成长环境,因而天才是极偶然的产物。一生的命运系于某一专注,没有休闲不能停下脚步,不知对天才本身而言是喜还是忧。天才的创造力极强,甚至成为了创造机器。在对他们的生活稍微了解之后,我们甚至都怀疑天才是否在生活,除了创造,他们几乎失去其他生命的乐趣。
诺贝尔长大后的一生都在实验室度过,他甚至没有发现过四季更替的美;爱因斯坦一生都在算式中蜿蜒转折,他甚至还来不及体验生命的丰富……天才们来不及停下身子静思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天才们来不及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而活着。他们无暇顾忌这些,只能一直向前,不停地创造。
与天才相比,我们该庆幸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地拥有休闲的时间,普通地学会在休闲中经历着另一种方式的成长。
因为,生活不会永远像早晨的阳光那样温馨明净;日子不会永远像无风的蓝天中飞翔的风筝那样舒适安逸。生活本身就是一张有喜又怒有哀有乐的嬗变的脸;日子本来就是一张有白有黑有彩色有杂色的调色盘——渴望爱情的,也许寻寻觅觅找不到灯火阑珊处的感动脸庞;忠诚于友谊的,也许正在肚子咀嚼背叛的苦楚;追求事业成功的,也许无数个夜晚过后曙光依旧没有来临……
于是,我们总是需要这样一个片刻,在这纷繁喧嚣的时间中,不应该总是被生活的悲喜鞭驱着前行,不应该总是被日子的甜涩抹平了色彩,而应该有这样一个片刻:可以安安静静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平平淡淡地历数自己的过往,可以心平气和地细细咀嚼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让那颗超载的心,得到淡泊和宁静。这样一个时刻,便是休闲。
在休闲中净化自己的心灵。休闲是一次心灵的绘画,全然地抛开烦尘俗世,只进行心与心的交谈,让自己的心灵空白而简洁,那么在洁白的画卷上刻画的色彩定是天下最美丽的;休闲是一首灵魂的诗篇,我们休闲,是为了让思想活跃,跳动的灵感自然落于心问,不用太多修饰自然成美文;休闲是一本精神的书籍,从现实生活慢慢回归精神探寻,沉淀的是日常的灰尘,提炼出的是有着浓郁墨香味的心灵书籍。
休闲能够提升智力,更能够缓解压力。体闲最大的好处是让心灵回归宁静,而宁静最大的好处是超然。具有宁静气质的人,成功的时候能很快进入安然的状态,既不自满,也不自负,如大自然的行云流水般顺应而成;失败的时候又能很快进入超然状态,既不自卑,也不自弃,寻觅到另一处机会又是一次崭新的开始。
休闲能够产生灵感。更多的时候,我们因为处于生活的苦闷或逆境之中,才更需要休闲。休闲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积极态度,是只有坚强者才可能欣赏到的欢乐。团顿的时候,休闲是黑暗中钻燧获得的火星,为我们迷茫的前方投放了一丝光亮。正是这缕生命力发出的微光,给经历着深远黑暗的心灵带来无比的动力。
休闲是深刻的,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颗受了伤的心灵,有时需要的是安慰,有时需要的是宁静。安慰需要朋友、亲人的关怀,宁静则需要自己沉淀心思,独自找到通往光亮的阶梯。休闲懒散形式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严峻沉思的心灵,正如美妙的音乐在不宁静中使人进入宁静,休闲也是在喧闹的时光中引领人进入宁静。
一幅水墨丹青,过分拥挤的构图,过分繁冗的线条,过分夸张的表达,并不能使我们体会到色彩的美丽,从而也不能使人痴醉。只有融身于天地自然的构造留白中,才会使人倾倒于那份有分寸的美丽之中。
所以,我们学会了不时在岁月中沉静下来,坐在树荫之下,而不是急匆匆地赶着生活的场子,更不是被某一种现实情趣所主宰,休闲是人生一次短暂的中断,是为了充电,是为了净化,更是为了在以后的路途中能够越走越远。
4.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篇四
人都有这个共性:希望看到和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人的成长经历,并且总是喜欢与之对
比
也正因此,我喜欢上了洪战辉写的《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这本书,书中记述了他在12年里,尽管生活已够艰辛,但仍然抚养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以及他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事迹。
从他的文字里,我能体会到他在成长时的挣扎、奋斗、坚持。更因为背景的相似,我把他当作我的航标,我的指路牌。当我失去斗志时,当我消极沉落时,当我痛苦得无法自拔时,我就会翻开我当时的笔记,与洪战辉进行心与心零距离的交流,看完后我又会鼓起勇气,向榜样一样再次努力奋斗。
他比我的情况更糟,母亲离家出走,弟妹有得上学,家里除了他自己根本没有其它劳动力。于是,他得想尽办法赚钱,让这个衰弱的家不至于榻倒。
12岁,就12岁的他,就得思考怎样面对苦难这个问题,就开始了为家人遮风挡雨的艰辛生涯,就得一边艰难求学,一边抚养妹妹。他曾卖过冰棍,曾在校内推销笔芯、纸巾等,曾起早摸黑收割庄稼,曾到菜市场卖菜,年幼的他就得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养家。
生活的艰辛并没让他放弃“考上大学”信念,再苦再累也得考上大学,这样每天他最多只能睡3.4个小时。考上大学后,他一入校就勤工俭学,因为他这个人诚恳、做事认真又有经验,他成为好几个产品的校园代理。再加上他的广博知识,成功策划了几个营销方案,又收获了不少。
他无时无刻都在担起自己的责任,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他总会笑着面对这些苦难。书中口述的语言让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世界,让我好敬仰他,让他成为我的航标,人生的又一个榜样。
当然他也有过悲伤、痛苦,他在这本书上说:“面对苍天,我诅咒老天的不公,为何要把这么多的痛苦压在我的肩上?在极度困厄之际,我甚至也想到过死,想到过离开这个世界。一了百了。但一想到患病的父亲,年幼的弟弟妹妹,我的心又软了。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我走了,他们依靠什么活下去。”
他接着说:“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止我前行的决心,求学的欲望,没有因为困难而显得苍白。我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但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
是啊,当苦难成为他人生的必修课时,他选择了坚持,挑起责任,历经痛苦、挣扎、奋斗、坚持,洪战辉站起来了,成为让人敬仰的挺拔大树。
5.让阅读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篇五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忙碌的年代,忙着马不停蹄的工作、忙着昏天酒地的应酬、忙着照顾家庭和孩子,就是从来没有谁说“忙着学习、忙着读书”。时间总是那么宝贵,好像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静下心来看书。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读书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大时代甩出十万八千里之外,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础和根本,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抽出一点点时间读书比无为的忙碌更充实。
从一项名为“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举办)的调查结果中,我们能够解读出中国人的读书现状。自起,中国阅读率持续6年呈现下跌状态,直至开始止跌上扬,这与近年来用心开展的国民阅读促进活动有重要的关系。当然,我国民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这种现象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和改善。
读书是我们生存在世界上必不可少的终生必修课,大学生一毕业就已经有40%的知识被丢弃,一年不读书思想就会出现空白的现象,三年没有阅读的.经历就会有与这个世界脱轨的急迫感,这就说明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自身的重要性。读书就就应像吃饭一样每一天必不可少,最好构成一种生活形态,对读书养成一种依靠,最好有一天不读书就感觉肚子很“饿”,浑身没有力气,大半夜都想起来随手翻一翻枕边书才能安稳地睡去。
和闺蜜闲聊起毕业后再也没看过书的事,她说五一放假回家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小女孩捧着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看的个性认真,因为没买到坐票,就那么站着读了一路,回想起我们的学生时代,真是自愧不如。她说看着那个女孩站着读书那么累,她坐着浑身不舒服,有种不尊重读书人的感觉,更像是被世界抛弃了。虽然没有见过那个女孩子,但我能想象的到她站着如饥似渴读书时的摸样,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仰之心。
我们经常坐公交车上下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游戏、刷微博等,从来没有拿本书来阅读,这真是一种资源浪费啊!其实,阅读是一种最自由的活动,不限于时间和地点,公交车上、地铁里、吃饭时间、睡觉前,甚至是在厕所里都能够进行阅读,阅读不必须非要有书,也能够是杂志、报纸,但这些资料都是相比较较简单的,最好的阅读方式还是读书,书的知识比较系统和有深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逻辑。
当然,也有很多人利用手机在网络上进行阅读,互联网是知识面最齐全、更新速度最快、最便捷的阅读媒介,有浩如烟海的资源,有最时鲜的资讯,有最锐利的观点,等等,地球上的所有资源在每个人的手指尖碰触间就能了如指掌。相比读书,网上阅读更能被当代人热衷和追捧。但是网上读书也有它的弊端,垃圾知识太多,影响着人的选取,网上读书不能深入的品味和思考,都是走马观花式浏览,有种“知之甚多,深知甚少”的现象,一旦离开网络,很多人都不会写作了。
应对呼啸而来的知识浪潮,我们也要学会有深度、有思考地选取和筛选优秀读物,就像明星一样,很多书籍依然是为盈利而写的,需要靠“炒作”来获得人们的关注,这种书籍的含金量个性低,阅读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真正经典的书籍,都是经过时间的历练和历来群众的推荐流传下来的,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值得反复咀嚼回味,给人一种百读不厌且每次重新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思考,能够说,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读书不是只读就能够的,人大脑的容纳量毕竟有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必不可少的依然是做读书笔记。在读一本书时,能够把书里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不懂的地方、读后的感想总结等都记录在本子上,时不时地翻看、回顾,让看过的东西真正地融入自己的脑海里,做到学以致用,在写作时能信手拈来。
冯友兰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其实,读书也是一门技术活,有的人能掌握好这门技术并能运用自如,有些人就像门外汉虽然手里拿着“各种工具”就是不明白如何着手。读书是一个慢功夫,急不来,需要一步一步地踏实走下去。
6.人生的必修课作文高二600字 篇六
静夜中的一轮明月,笼罩着潮湿的雨丝,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一切都很美好。
小时候的我,胆子小得很,不敢抓小虫子,不敢爬梯子,更不敢自己睡觉。妈妈决定让我试着自己睡觉,我一开始不愿意,但经过妈妈细细的开导,我想试试。
晚上,我躺在被窝里,妈妈给我讲故事,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可怕,可当妈妈悄悄的走出去,关上原本明亮的灯,我便害怕了,我紧紧的抓着被角,看着眼前一片漆黑,我害怕极了。我开始发抖,出了一身冷汗,我总觉得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伴随着我,我又觉得眼前一团黑黑的东西在慢慢靠近我,“啊”我大叫了一声。妈妈急忙过来打开,打开灯,我的心才平静了许多,妈妈温柔地看着我,让我十分温暖,感到安全,妈妈问:“怎么了?”我胆怯地说:“我害怕。”妈妈说:“别怕,宝贝儿,你看那窗外团团簇簇的,是我们一起种的月季花,那奇怪的声音是蛐蛐儿在歌唱呢,一切都很美好,都从不可怕,你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要想着月季花和蛐蛐儿在伴你入眠呢。”我突然感觉舒服极了,不再害怕。于是妈妈关上灯,我躺在床上,想着月季花和蛐蛐们,我鼓起勇气,我克服了恐惧。第二天妈妈告诉我,“勇气是人生的必修课,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接受一些令你害怕的东西”。我点点头。
7.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篇七
我们需要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心灵在光风霁月之中, 高高超越于世间狗苟蝇营之上, 不忮不求, 纯然表达心之对教育事业的坦诚与热爱, 凝聚一切力量, 为提升人生价值打下牢固的基础。我们在奔赴神圣的教育之旅中, 要努力营造, 去追寻这种境界。
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我们走向生命至高境界的宝贵的媒介。我们要保持爽朗清举的容止, 还要有透明澄澈的眼光, 更要有一颗空灵纯净的内心, 才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和接受他们给予我们的毫无保留的、毫不造作的爱, 感受他们对我们感情上的崇敬和依赖。我相信, 每一位教师都会对这样小而纯的处于原初状态的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敬意应该是发自灵魂深处, 与世俗之中的种种对金钱、权位、名声的敬畏天差地别。这种敬畏是人类最原始, 最本初的情感,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最真最善最美的、不容我们有丝毫玷污和轻视的生命。在这种敬畏中, 一种境界悄没声息地形成, 它是以爱为凝聚点, 以爱为起点, 也以爱为终点。这种大爱可以让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固有的阴影、悲观、消极应对工作和生活等负面的东西落荒而逃, 消失隐匿, 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渐渐呈现出孩童般的状态, 回归到生命的本体。我们在这样的境界中沐浴, 充分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宁静、愉悦和幸福。我们为心灵的尘埃落定而欢欣鼓舞, 而柔软流动。
那么, 我们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来塑造呢?———我们自己的灵魂也应由自己来塑造。这种塑造之漫长与坚韧只能通过读书来和思考来完成。读书不仅止于知识和内容的记忆和吸收, 更在于吸收思想, 形成精神, 把人类精神领域的营养内化和吸收到自身的整个精神体系中。
《论语》我早就开始读了, 直到今日, 我仍每天早上或背, 或诵, 或默思一会, 把记忆中与净化心灵有碍的杂芜的成分剔除,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认清世间之理, 事物之理, 尽力把自身的生命状态调整到与之高度相融。如果说《论语》教给了我积极的处世观, 那么《老子》则教给我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在消极中追求积极的东西。我在渐渐地读着他们, 把他们的所思所言所感与我的生活与世界互为观照, 我不奢望完全读懂, 但我在读着他们的同时, 渐渐地懂得了自己的初心, 使命感及完成使命的路径也愈加清晰, 脚步也愈加坚定。在这个过程中, 我已学会把两者的精髓置于相融相谐的局面, 使我看世界、看人和事、看具体问题时能抛弃个人主观成见, 尽量跳出事情本身, 客观冷静地去理清和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 思维清晰, 心胸开阔, 能包容很多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东西, 不再热议和过度关注外部世界, 而是秉承塑造灵魂的同时更要严肃地塑造自我的原则, 读各种书, 汲取营养, 丰富知识体系, 调整看待事物和感受事物, 解决事物的思路和眼光。
在从无间断的读书过程中, 我感受到了在文字中游走着的幸福和精神上的满足。有了这些做铺垫, 我的教书育人的整个基础更宽厚、更牢固了。我在学生面前不再有当初的局促, 而是朝着把自己逐渐立成一个大写的人迈进, 我的眼神不再是当初的飘忽不定, 变得沉着, 坚定, 能向学生传达人生的智慧了。
教师在不断地读书学习中, 自身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教师个体, 更属于整个社会。教师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 继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所以, 教师的生命还需要充实专业知识, 需要不停地观照自己的教育教学生命进程。在学习、思考和实践这种立体交互式的框架中, 教师应该能学到很多, 能感受到生命的跨越带来的质感。其实, 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是有许多乐趣可寻的。王崧舟、于永正等大师每节新的公开课, 善于学习的教师总会在第一时间寻找到机会反复地观看, 欣赏。教师还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让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 互相促进, 终究会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看课也罢, 读文也好, 我认为都必须根植在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注投入的教学境界之上, 才能看出其中的真、美、妙, 才能有所取舍、有所批判地吸收, 才能丰富和充实自我的职业体系。
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我以为专业素养中的专业态度, 最终决定了一名教师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 能走多宽, 能走多深。一个人的生活可由态度来改变。先天的东西我们往往无法去改变, 但态度却可以靠意志来实现控制、改变和完善。态度是内心观照的一种显性表达, 显而易见, 而又融入到专业行为体系之中,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一定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虔诚和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
由此, 教师应心常念之, 勿玷污之, 勿轻视之。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应纳入整个人生态度体系中, 一个一贯保持理性、严谨、热情等专业态度的人, 同样也会有与之相等的人生态度, 两者相得益彰, 促使教师的专业实现持续跨越式的成长。
摘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 自身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教师主体, 更属于整个社会。教师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 继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本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基点
参考文献
8.人生必修课,我在美国拼“颜值” 篇八
2012年,林伊以大一新生的身份来到校园报到,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然而,刚住进寝室,听着室友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交流护肤心得,互相询问最喜欢哪个牌子的衣服鞋子,还热烈地讨论起了最近哪个明星的搭配在淘宝上有了同款……林伊暗暗有些鄙视,觉得她们花这么多心思在穿衣打扮上,一定是满脑子浆糊。
林伊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从小就教育她:女孩子不能爱慕虚荣,否则将来会走歪路。因此,林伊对穿衣打扮完全没概念,一直到高中毕业,她的衣服一直是妈妈给她买,款式大多简单保守。父母一向最关注林伊的学习,因此,林伊从小就特别刻苦,认定了外表都是浮云,只有不断学习修炼“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漫漫求学路,林伊一路修炼成了同学眼中的女学霸,终于考进了理想中的大学。谁也没想到,她竟然也有情窦初开的时候。在一次学生动员大会上,她被上台演讲的一位大二学长深深吸引,得知对方是学生会外联部的干部后,便立刻向外联部递交了申请。谁知,进入外联部的竞争非常激烈,一连要进行好几轮的面试,林伊最终没能入选,反而是同寝室一个她一直瞧不上还特爱打扮的姑娘顺利进入了学生会。后来,她从一位学姐的口中得知,外联部部长觉得她的外形不够突出,与人交流也缺乏亲和力,怕不能胜任外联部的工作。这是林伊第一次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她一直引以为傲的好成绩竟然没能给她任何助力。为什么那些学生会的干部看人都这么肤浅?那位好心的学姐告诉她:“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只要颜值高,干什么都会比别人容易点!你也在这方面努力努力嘛!”
在林伊看来,学姐的建议简直是在诱惑她堕落,她可不屑像室友那样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花瓶,她相信自己就算不起眼、不出众,也总有闪光的一天。
然而,林伊的大学生活仍然过得不顺心。大学生活和中学时代不一样,学生和课堂、老师的联系没过去那么紧密,成绩的好坏似乎也变得无关紧要。班里人缘最好的总是那些时髦嘴甜的孩子,林伊就算成绩再好,她的存在感也弱极了。有时,听室友们聊起时尚话题,她感觉就像听天书一样,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渐渐地,林伊变得越来越孤僻,她觉得是周围的人出了问题,他们浮躁肤浅,根本没耐心沉下心来去好好了解一个人,她对这个“以貌取人”的社会环境有些绝望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伊在网上看到了一则赴美留学的广告,她突然动了心。听说国外特别注重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他们一定不会像国内的同学老师这样以貌取人。为此,林伊和父母商量过后,开始着手考试、办留学。
2014年,林伊终于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OFFER,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飞往波士顿的飞机。
国外也要拼颜值
初到美国,在这个号称学霸云集的一流大学里,最让林伊感到震撼的就是: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得最自信最优秀的学生,竟然大多都是俊男美女。而且,美国大学生对穿衣打扮的狂热和中国学生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伊注意到,不管在美国的哪所学校,社交圈金字塔的顶端永远是既好看又优秀的人。这令林伊感到十分困惑,在国内,她似乎早就认定爱打扮的人一定学习超烂,成绩好的人一定不爱打扮。为什么美国学生这么奇怪,为什么那些优秀的学生也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那些虚荣的事情上?
不仅学生热衷穿衣打扮,学校似乎也十分鼓励学生在这方面花时间。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都会要求学生正装出席全校性的晚宴:学生们分坐成一桌桌,一边交流一边优雅地吃晚餐。他们称这类社交活动为Vespers。据说,Vespers的着装要求很严格,男生要求西装革履,女生则要求穿正规的礼服,衣装不整洁、不正式的会被教导主任“赶”出晚宴。
初来乍到,林伊觉得这种社交晚宴简直无聊透顶,除了讓那些爱慕虚荣的女孩们有了搔首弄姿的机会,她不明白这种晚宴究竟意义何在。
很快,林伊就迎来了自己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Vespers。她发现身边的美国同学都异常兴奋,几乎要花整个下午来挑衣服、化妆。林伊完全不能理解她们对美丽的重视,在心里默默吐槽:“好不好看又不会上成绩单,花这么多心思干什么?”于是,林伊选择忽视她们的存在,一个人躲在寝室里写作业,直到晚宴开始前一小时才起身准备。
因为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工作,临到出发前林伊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礼服可穿,心想这种晚宴又不是什么考试,应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匆匆套上一件T恤短裤就出门了。
谁知,林伊刚踏入餐厅,她就被教导主任叫到了一旁。教导主任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士,她神情严肃地问林伊:“为什么没有按要求穿礼服?”林伊有点心虚地解释道:“我在寝室里做作业耽误了时间,没空准备礼服……”她本以为搬出“学习”这个理由,老师一定不好再责怪她了,谁知教导主任的脸色一点都没有缓和,反而更加严厉地批评她:“你为什么不好好打扮自己?这是对别人和你自己的不尊重!”
教导主任的这句话深深刺激了林伊,从小到大,她只知道穿衣打扮等同于爱慕虚荣,是不好的不应该的,却从没想过它会和尊重有什么关系。那天以后,林伊特地找一位美国朋友倾诉了自己的苦恼,那位朋友告诉她:一个人的外貌和她的学历、个性、谈吐一样都是这个人能力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人懂得如何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提升自己的颜值。在美国,外表邋遢并不会让人联想到你的心灵更美,反而会给人留下懒惰、傲慢的印象。
朋友的这番话令林伊陷入了深思。的确,一直以来国内的经典女学霸的形象无非是像她一样,架着眼镜、扎着马尾辫、每天素面朝天。正因为如此,像她一样的女学霸虽然成绩优秀,却往往在社交场合上显得既笨拙又低能,只能用鄙视别人来缓解内心的自卑和焦虑。反观美国那些学业有成的女生,却个个妆容精致、打扮利索。将来有朝一日走上社会,哪种人会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呢?显然是后者。
想通了这一点,林伊终于发现,拼颜值不仅不该被指责,简直应该被列入所有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只不过,该如何正确地拼颜值反倒成了问题。至少,她不赞成像国内很多女同学那样一味跟风购买淘宝爆款,或者为了追求一劳永逸就干脆整容换脸。
“拼颜值”是门必修课
自那以后,林伊一改以往只顾埋头学习的生活方式,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专门研究美国同学的穿着打扮。她发现,“拼颜值”竟然也是个技术活,对于她这个时尚门外汉来说,学习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款式、妆容搭配简直比拼学业还难。因为,一个人要想令自己变得漂亮得体,不光需要训练自己有一个好的审美,还必须更加深度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知道什么衣服和妆容放在自己身上是真正加分的。
为了弄清楚时下流行的时尚风格,林伊每次去图书馆开始试着借一些时尚类的杂志,通过看时尚杂志和观察身边同学的穿着,慢慢体会美国姑娘们的搭配经验。当然,实战是必不可少的。林伊会经常拉着自己的美国朋友陪自己逛街买衣服,虽然每次只买一两件,但试衣服的时候则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想尝试的搭配都试一遍,慢慢摸索最适合自己的穿搭。甚至,因为觉得自己的色感不太好,林伊还特地去辅修了一门色彩学,希望能让自己穿衣时的色彩搭配更协调。更有趣的是,因为终于有了愛美之心,林伊变得在意起自己的身材来,为了能让身材变得更完美,几乎从不运动的她竟然也像美国姑娘们一样开始每天早起跑步了。
在美国待的时间越长,林伊就越发深切地体会到美国人对“颜值”的看重。在他们看来,外貌管理是塑造自己公众形象的一部分,和学业一样怠慢不得,一个浑身赘肉、打扮邋遢的人不论你的成绩有多好,都很难在社交场合赢得尊重。在西方家庭,父母很早就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番道理教给孩子。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拼颜值也并不是指教育子女追求品牌,而是培养他们的品位,训练他们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事实上,“拼颜值”和“拼学业”一样,一旦有了自由管理的空间,每个人对其不同程度的付出一样会形成差异和竞争,而竞争自然就会带来压力。
为什么美国年轻人大多身材健美、打扮入时,个个都看起来神采奕奕,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往往还未到中年已经发福,大多数人眼里的时尚只是淘宝网上的明星爆款而已?这个问题在刚来美国之初一直困扰着林伊,后来她慢慢想明白了,就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常常为了维持良好的学风告诉孩子外表是虚的、不重要的,爱美和虚荣几乎是划等号的。但事实上,当我们走上社会,我们才会发现这个社会其实还是会“看脸”的,于是不少因此受挫的年轻人会选择整容、用奢侈品包装自己这样的方式快速提升“颜值”,殊不知,颜值的高低并不取决于皮囊的好看与否,还包括对谈吐、气质、品位的培养。
如今的林伊,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做学霸的同时,每天早晨都会仔细穿衣打扮,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新的一天。她长得并不漂亮,学会“拼颜值”以后也并没有变身成校花级的大美女,但是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社交场合显得格格不入,几乎每天都有人夸奖她的衣服搭配,偶尔会有人夸她漂亮、有气质,无形中,“拼颜值”的行为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人际资源,也增添了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林伊发现了自己隐藏已久的另一面——那个自信、美丽、热爱时尚的自己。
9.成长的必修课作文 篇九
我限入了深深的思考: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敢问孩子志在何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据乌鲁木齐市媒体一项对1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3%的同学在回答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中选择了私企老板、企业家,而医生、律师和影视明星随其后,只有10%的学生选择工人。山东某地对1200多名学生进行的以长大你想干什么为题调查结果显示,长大愿意当农民的只有两人。
我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我们渴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又为之努力了多少?志向是孩子成长的一盏心灵的灯,是一首催人奋进的乐曲,一个精神的理想家园。励志教育理应成为孩子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
一、同伴,一种不可忽略的无痕影响
镜头回放:一天中午,我匆匆走进教室,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怪事:几乎所有的男孩胸前都挂了三五块校牌。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我拉了一个男孩的手开始了访谈。原来,一个孩子看了电视剧《向前,向前》,非常崇拜徐元帅,刚巧老师发下几枚订制的校牌,觉得很像奖章,就密密麻麻地挂在胸前,还像同学炫耀说:瞧,我的勋章真多,我是一名大将军!同学见了,也觉得挺威武的,于是一个传一个,全班男生统统当上了大将军。
真有意思,一群多么淳朴而又可爱的小将军啊!是谁,让一群孩子都渴望成为将军,同伴!孩子在很多时候都会表现出从众心理,因为孩子毕竟还处于一个未成型时期,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名言网对未来的展望更多的来自于身边人的影响,而同伴是孩子身边最亲近,最相似,最大容量的群体,同伴的影响对孩子志向的形成和影响起着一种不可忽略的无痕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教师要努力明了孩子所处的正式群体尤其是非正式群体中领头人的志向趋向。未来的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去承担不同的社会分工,才能使我们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孩子的理想还是一株刚萌芽甚至还未曾萌芽的幼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只要孩子的志向是积极向上,能引领孩子奋进的我们都不应否定,只要孩子的理想是对社会有益的,我们都应予以认可。反之,我们则应对这一群体的孩子予以恰当的引导或干预。
二、学校,一个不可或缺的神圣课堂
镜头回放: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兴冲冲地对父亲说:爸爸,你知不知道神六上聂叔叔和费叔叔不再用尿不湿,而是用专用马桶了?爸爸很生气:你什么不好关心,偏关心什么尿不湿与马桶呢?孩子的父亲哪里知道,孩子们刚在班队课上进行了《从神五走向神六》的班队活动,这些小天文迷们对神六可是着实迷了一回,尿不湿与专用马桶就是自己孩子所在小组的研究项目啊!所幸的是这位家长及时与老师作了沟通,老师索性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太空行系列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一同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让太空行动火爆了一回。那个孩子呢,也与父亲一块儿过了一回太空瘾,并立志成为神舟N号的宇航员呢!
在过去的岁月里,学校曾有过轰轰烈烈地抓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场面,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中出现了两种想法,一是认为理想教育是虚无的东西,孩子今年想当什么,明天又不一定当得了什么,甚至明天可能压根儿就当不了什么,所以理想教育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其二是理想教育是高调教育,与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的,所以教了也是白教,不如不教。
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天地,我们理应担负起励志教育这门必修课的教育任务,高扬励志教育的旗帜,学校教育是开展青少年励志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神圣课堂。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照耀人生的路。
相关调查表明,孩子的志向是在变化的,波动的,动态的,而这些变化与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甚至一个班的班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在励志教育中,应唱好这样几首曲子:
1、主题曲。学校应定期组织一些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人人有志向,个个有目标成为一种共识,让每一个孩子在心中都燃起理想之灯。我们学校就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与名人对话等活动,我们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郑渊洁、沈石溪等走进学校,走进孩子的心田。当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偶像提出一个个稚嫩而可爱的话题时,当孩子们缠着自己的崇拜者签名合影时,孩子们的理想之花已悄然开放。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大队,在参加了消防中队队员队务训练后,孩子这样写道:一个叔叔为我们表演登云梯,只见他嗖嗖几下就爬上了云梯,我抬头看看,足有三层楼那么高,真让人佩服。我心里想,他们的本领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呢?一定很不容易吧!他们的动作那么熟练,一定是化了不少功夫的。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消防队员,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个孩子则说:我们也应该有武警叔叔一样铁一般的纪律,在集体活动中严守纪律,做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人。
2、协奏曲。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默默地影响着孩子的志趣,这不仅仅开发了孩子在不同领域的潜能,孕育着不同的兴趣与爱好,更是一首励志教育的协奏曲。有时,一次主持节目的机会,会让孩子蒙生成为主持人的愿望;有时,一首小诗的发生,会催生一个文学家;有时,一次航模比赛的成功,会诞生一个科学家呢!
3、小夜曲。教育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励志教育同样如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小夜曲的创作者。在孩子一则偶然的日记里,在孩子课堂上一句即兴的发言里,在日常的一句交谈中,会投射出孩子理想的影子,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奏响一曲理想之歌。
10.高中人生的必修课议论文800字 篇十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一个家庭,从我们出生到长成翩翩少年,爸爸妈妈给了我们全部的爱,使我们能够快乐地成长;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初中,老师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耐心地教导我们,给予我们人生正确的指引。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你给我一滴水,我还你一片海洋;你给我一朵花,我还你一园春光。我想这大概就是感恩吧。
想必大家都知道去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杀母案。只是因为母亲不想让孩子沉溺于网络,不让他玩手机,孩子就毫不犹豫地持刀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这么久,但回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变得如此冷漠?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可以狠下心来对至亲之人下如此毒手?生养之恩大于天,而他就是这样感恩母亲、回报母亲的?
前段时间做暑假作业时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一家颇有实力的公司应聘,招聘员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年轻的大学生满脸绯红回答没有,招聘员让他回去体验后第二天再来。回到家给母亲洗脚时,看到那满是老茧的脚,他俯身轻轻触摸,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他顿时潸然泪下。这都是母亲为了自己的学业常年奔波在外所导致的啊!他恍然大悟,明白了招聘员的意图:做人虽然不容易,但成长又是何等艰难,一个人只有理解了亲人,懂得了感恩,才会善待自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凋落了会化作泥土去守护树木和花朵,这是多么高尚的感恩之心啊!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红军总司令朱德,别看他平常为军队事务而忙碌,私底下对母亲的情感却很深。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朱德正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这难道不也是他感恩母亲的体现?
写到这里,想想我自己,就有些为之惭愧了。前段时间晚上经常去游泳,因为没人陪着我,所以我死缠烂打地非要拉着妈妈一起下水,连续几天下来,我倒是游得不亦乐乎,而妈妈却因为颈椎病复发而腰酸背痛。现在想来,我好像一点都没有顾及妈妈的感受,因为平时她要求我做的事情,我总是推三阻四,而我现在又凭什么强求她呢?想到这里,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
11.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篇十一
反思,重塑精彩的教育人生
我们作为成长于动乱时期的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可想而知,上学读书不过为了认几个字,能写一封完整的书信,我们从没体会到课堂的吸引力和当老师的乐趣,相反当时的一个普通售货员是老师受照顾后“提拔”上去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告别了背书包的人生段落,终于有一天,我们也走上了讲台,但那是一个“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教育肩负着培养一代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时代发展的重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我不知道怎样当个好老师,怎样的老师是个好老师,这促使我不断追寻着。
无意中邂逅了《爱因斯坦》一书,爱因斯坦所教的课程在个别的固步自封的人心目中“简直是大逆不道”,但他的“这X就像是森林里的一只野兽”倍受学生的喜欢,用今天的话说,教授的课是把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科学世界。
思索着教授的教学方法,我尝试着使用,如在讲Cl比O活泼中,我就比方,一个吃1碗即饱的人和吃2碗才饱的人,他们谁会更快吃饱后去休息,答案是显然的,而Cl只要结合1个电子,O却要结合2个电子才达到稳定状态,这样学生对化学元素活泼性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出人意外的惊喜,我所任班级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地球的红飘带》一书里,遵义会议上的毛泽东为了说明战略战术,一个多钟头的发言也只是“两个拳师相对,聪明的拳师往往先退让一步”之类的通俗语言,但却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毛泽东也是师范出来的,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我的课也更通俗易懂了。
90年代初,我迎来了教育生涯的一个重要机会,参加全省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专家教诲的同时,我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专家的精辟见解和自己的课堂观感和对教育的感悟。在紧张又快乐的工作完成之后,重翻所记的对教学的理解和所取得的“真经”,对照自己的教案回首往事,玩味之余,有了感触深刻的片断,用心连缀,天道酬勤,我粗略的文字第一次变成了散发油墨香气的铅字,与之俱来的是一种创造成功的欣喜与自豪。
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我开始了如痴如狂的教育阅读,读《给教师的建议》、读《静悄悄的革命》、读《教学机智》、读《平凡的世界》……
我有了研究型教师、教育专家、教书匠的概念,懂得了一些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从此我也开始了真正的思考。以前中小学教师们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大学的教授,可能他们太教书匠了,同时萌生了一些研究欲望和创造意念,我时常琢磨着“为什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否更好点”,对于大家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事,在不断想想后,出现了新的灵感……
不断反思,我获得了精神营养,增添了一份自信,原本内向的个性变得健谈起来了,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发言往往引起同行们的共鸣,我的公开课得到了诸如“去年我听了一节同样的公开课,都不知道讲了一些什么,这节课很具体,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之类的评价,我的专业水平不断地提高。
跌跌撞撞教学路,我尝到了反思的力量,如此一路轻快的行程,不断收获着快乐与自信。
反思,就一定成长吗?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固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之一,但纵观、仔细审视我们身边的老师,或通过平时的只言片语,学校所编论文集,可发现真正形成自觉反思意识和习惯的老师很少,有的教师职称年限到期了,也无法拿出一篇像样的论文,眼睁睁看着别人又是得奖、又有样刊,既羡慕又妒嫉最终还是毫无办法,只能凑合一些文字勉强上校刊应付应付,所以反思不能走过场,更不能走入误区,反思应有——
专业的纽带
偶然与一个退休十几年的老教师闲聊中得知,教学的一生中充斥苦辣酸甜,特别提到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浪费精力”,简直是跪着教书。细细咀嚼老人的话,我发现,很多人在职多年,甚至到了退休也没有修成正果,原因不言而喻: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职业的本身被看成简单的照本宣科——教书匠而已。
所以,面对讲台下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要想把他们都调出水平来,则需要教师从走上讲台之日起就要树立人生的目标和志向,认识教师专业的水准,专业的不可替代性、研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博览群书,精通本专业教育科学、教学技术理论,学习规范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究情感教育等一系列教学上的问题,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确立自己专业发展的明确方向,确立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制定自己的成长规划,使自己的反思能像扎根的树木一样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走上专业化发展的正途。
理论的支撑
有一句话说得好:“踩着前人的肩膀攀登。”现在的教师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读书少了,甚至没有读书的习惯,许多教师年收入7、8万,连自己专业的教参都没定阅。一个缺乏理论水平的教师,他的视野肯定狭窄,他的反思就有了局限性,充其量只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打转,他的反思再多,也只能有数量而不会有质量。
所以反思要在理论的支撑下才会有思想、有深度和广度,才会少走弯路,产生价值。
理论的“活水之源”来自于每天不间断的阅读。现在的教师收入已是不菲,慷慨地花一些买书的钱,利用闲暇或像挤海绵一样挤一点时间多看看书,哪怕看一些消遣的书籍也能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到读思结合,以读促思。
实践的基础
偶而会看到一两篇教育教学随笔,颇有作者杜撰和想象的感觉,有些内容充其量算是教学上的皮毛,这样的反思能有多少意义。
一个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反思促进专业的发展,应把学生的成长、自身的发展放在首位,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着眼于课堂的场景,勇于实践、敢立潮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日常的工作所碰到的问题中想一些“金点子”,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总结所得,提出所惑,加以反思。
对于重复的课程,绝不要简单地以为“任何时候,我都能上一遍”,根据面对的新学生多想想还有没有更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不断地试一试,你就会产生创造精神和研究水平,不知不觉中向专业化靠近。
努力做到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提高,把精力用在自己的“田地”上精心地耕耘,使反思出成果,使反思促进自己成长。
恒久的坚持
“贵在坚持”是一普遍、通俗的真理,反思亦不例外。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你的反思也就成了断断续续的零散的“珍珠”,是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的。
有了反思的意识和方向,还应有一颗恒久的心。让我们一起积淀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不管东西南北风,坚持十年磨一剑,坚持再坚持,就一定会品尝到教育反思所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幸福,此外,反思还应依徬——
借鉴的土壤
学科间有专业的区别,但教育的原理是相通的,又各有特色。语文老师的说话抑扬顿挫;数学老师的论证环环相扣,丝丝入理;英语老师有独具匠心的课堂游戏设计……就连象棋大师的“马不能走夜路,所以走‘日’”也是可以对你的教学产生悟性的,你的某一难题也许就在你听了某个教师的课后再结合自身反思而开窍了,出现灵感了。
多从其他学科中借鉴,并带到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努力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反思的记录
反思如果单靠脑袋瓜想想,那么暂时的顿悟,短暂的激情,可能因我们忙碌的身影,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最多留下印象。这样的教师只能是经验型的,而要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在教育教学领域里有突破的,创造型的人才,则一定要把自己平时所想、所思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和自己对话,进行再反思、总结所用,另方面可以进行交流,验证反思,取长补短,以向深、广度进行反思。
反思的文字可先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入手。如日常的实践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些得与失,在教学中产生的一些真切的感悟和体验,进行巧妙分析细细品味,思考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在刚开始时力求简炼,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小中见大,紧扣和立足于一点,将一个现象或一个层面写清、写深、写透、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思想,不堆积枯燥的理论或教条,如“新课程理论指出”等,从而产生“独创”的效果,到了形成较高理论素养的时候,再考虑写那些高屋建瓴式的文章,那时你也许就是教育上的专家了。
一个教学能人,不一定能拿出有分量的文字,一个能拿出有分量文字的教师,则必是教学能人。
想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成为教育家或名师吗?那么就常常动动你的笔吧,也从写教学日记开始……
反思,是成长的指路明灯,是思想的升华,智慧的提升,只有让反思成为习惯,返璞归真我们才能享受反思的乐趣,实现专业化的成长,以期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名师以至教育专家。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12.人生必修课成长 篇十二
我们要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 “关注生命的差异, 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等待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或许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品质, 那就是, 耐心、敏感、克制, 同时我们还要具备乐观的态度和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 也就是我们的临场智慧。而现实的我们更多的却是如此的急躁 ( 缺乏耐心) 、麻木 ( 缺乏敏感) , 既容易忽而夸张放肆、不清醒, 又容易忽而丧失信心的沮丧、无所作为的消极。可以说这一些都是教育精髓的失落, 也是我们所要反思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倾听、理解、宽容、信任、赞赏、关爱……这些更富人文韵致的教育理念, 以此唤回我们教育最本质的精神。
倾听———感悟心曲的灵光。可以说, 教师注定要成为启迪心智、润泽灵魂、陶冶人性的天使。我们必须以愉悦的心境、健康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与我们的孩子和谐亲密的相处。认真倾听, 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时常告诫我的孩子们, 要学会认真倾听, 一是要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二是要认真的倾听同学们所说的。从知识的完备角度上, 倾听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 倾听也是我们萌生感情, 疏导障碍的最佳途径。学生管理属于人文学科范畴, 可以说它涵盖了法规与民主, 理性与情感。对孩子们的教育, 可以说我们缺乏耐心, 没有倾听, 只是一味的批评指责, 孩子们几乎没有申辩的机会, 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在“粗枝大叶”和“熟视无睹”的背后, 是我们粗糙的灵魂。
理解———磨合情感的润滑剂。理解的前提是倾听, 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是理解的最佳途径。我经常告诫我的孩子们,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欲, 慎施于人”。做事情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一下, 我们的父母, 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平时我也是时常告诫自己做到这些。做到相互理解共同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可以说效果显著。
宽容———开启心结的钥匙。宽容与善待, 与孩子们长久的共处磨合出我一颗宽容的心, 为学生教育营造出宽松、自由、和谐的人文环境, 同样他也是学生管理的落脚点。平时的教育工作, 现在最多的体会少了些许血气方刚, 多了几分宽容理解。总能做到以至善至柔的心灵的小溪化解孩子们心中的坚冰, 努力营造让同学们精神得以解放、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氛围。
信任———凝聚人格魅力磁石。充分信任我们的孩子, 站在孩子们的基础上, 这是对科学管理的人文补充。竭力营造一个不用设防、远离怀疑、坦诚相待的人际环境。在班级管理上我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权, 我始终相信,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选好班委是第一步。一开始在班里我积极宣传班委, 给班委更多管理班级的权力, 鼓励他们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开始就在班级树立了“讲正义、讲正气、讲和谐”的氛围, 将那些落后面的东西压在了下面。在班级管理过充分发挥班委的带头作用的同时让孩子们为班级管理积极建言献策, 充分相信他们自己能力, 给予更多的信任。
赞扬———扬起希望的风帆。赞扬如果单靠情感来维系就会显得轻浮而盲目。还必须讲究“真”和“善”。“真”, 赞赏除了情感的真心诚意外, 内容还要针对学生真实的能力、真正的优点, 尽量避免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空洞无物的表扬。“善”, 我们的赞赏必须具备导向功能。正所谓“君子成人之美, 而不成人之恶”, 我不决不能不加选择地随意赞赏, 否则, 就会发生导向性错误。必须使赞赏的事物符合人性之美, 符合教育规律, 符合促进和成全师生的发展目标。
关爱———润泽灵魂的甘霖。教师可以说是情感最丰富、最细腻的群体。我们要培养感情, 要学会带着一份“爱”去做事情。那么什么是“爱”呢?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爱”就是强烈的、急切的关注。能做到这一点, 的确不容易。很多孩子缺乏的最多的正是我们的关爱。我们要满含热情, 我们要做到心无限天地宽, 关爱的确显得尤为重要。
13.高中生成长必修课感言作文精选 篇十三
随便是个身体都已经知道的黑暗,其实他们已经存在于生活当中,可是即便是你说了那么多,别人也未必觉得能够理解,就好像和你在亲近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你要看清楚这样的现状,这只是一个社会现实而已。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的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最关键的是不要再去麻烦别人。
因为人生那么短暂,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需要的工作,每个人都要去做自己需要去做的事情,没有时间会在这里跟你合或者去照顾你的心情。
所以要变得坚强,而是你这一段时间成长的经历的必修课。
所以我们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就没有一个人教我们该如何成长。也许在这一条路上注定是充满了艰难险阻的,也许有的人很聪明,在路上无师自通,也许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经历,所以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经验。
可是我们这些笨鸟先飞,不管飞到哪里,都还是一些比较拙劣的。
难道这就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了吗?什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其实他同都是失败,这个自己找到的借口。而真的想要奔向成功,其实有无数个理由可以去是自己的。
14.人生必修的功课----亲密关系 篇十四
生活中我们认为情人的热恋期,也许就是最美好的感觉,可以完全忘记过去,不想未来,只享受这个片刻的亲密!所以如痴如醉,如胶如漆,水乳交融!这种高品质在一起的感觉,是两个生命真正的相遇,这就是高潮!高潮,并不是局限在性高潮的范畴;高潮,是一种高峰体验!假如,你对着1000人演讲,超水平发挥,下面掌声不断,你和这1000人完全同频共振,共同享受这个片刻,这就是一种高峰体验!其实我们生命中,体验过各种各样的“高潮”!那些让我们感觉特别好的,特别棒的,都是“高潮”!
那么为何如此美好的关系相处一段时间,就变得“审美疲劳”,摸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什么感觉都没有?因为相处的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在当下,夫妻间可能会发生争吵,可能闹矛盾,可能冷战,负荷累积越来越多,当夫妻在一起时,已经不是两个人在一起,而是4个人在一起,丈夫带着过去对妻子的不满(印象中的妻子,而不是这个片刻的妻子),妻子带着过去对丈夫的怨气(印象中的老公,而不是这个片刻的老公),是那个不满和怨气在一起,而不是当下这个片刻全新的丈夫和全新的妻子在一起。所以,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错过,我们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所以越来越乏味,越过越难过。有个说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是婚姻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无法处在每个当下,我们活在头脑的世界中(头脑就是过去的记忆和负荷的累积),让关系变成死亡的状态!爱是鲜活的,爱永远都是新鲜的,因为每个当下都是新鲜的!当下就是爱!
在亲密关系中,我也曾经走过艰辛的旅程,爱过,恨过,苦过,痛过,有甜蜜,也有愤怒,心灰意冷,孤独无助,欲哭无泪,内心纠结,自责内疚.....情感确实是最折磨人的!也许带给我们最大的喜悦和最大的痛苦的都是亲密关系!我从过去的依赖懦弱、高傲清高的模式里发现自己,不断地改变,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学会真正去爱自己,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学会活在自己的喜悦、自由里,学会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只活最真实的自己。现在的我深刻的体验到:如果你无法享受一个人的单独,也很难享受两个人的亲密。
“单独”不是“孤独”,单独是一种很棒的静心品质,没有依赖,不需要认可,很享受这个当下,内心非常喜悦自在,享受宁静,就好像夜晚的昙花,即使
没有人欣赏,还是一样的绽放,把芬芳留给宁静的夜空。而孤独,是一种空虚,无力,无助,寂寞难耐,想要逃离,无处可逃,孤独想找个依赖,但是找到之后,又害怕失去,紧抓不放。亲密关系中,很多人的状态就是:两个孤独的人,彼此紧抓着不放。我要得到你的爱,你要得到我的爱,但彼此都怕付出自己的爱,会计较付出和得到之间是否平衡。当两个不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时,就像两个吸尘器,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爱,但是乞丐找乞丐,能要到什么?“单独”是国王,“孤独”是乞丐。孤独和孤独在一起,就好像两个藤子缠绕在一起,越缠越纠结,彼此都喘不过气来。而单独和单独在一起,就好像两棵大树,各自参天,各有各的空间,各有各的精彩,非常自由自在,同时也可以随风舞动,享受共同的舞蹈。爱是分享彼此的生命,让两个生命在一起,比一个生命更丰盛!爱是琴萧合奏,琴有琴的美,萧有萧的韵,单独有单独的风采,合奏有合奏的共鸣!如果你不能单独,你拿什么分享?爱一定是让彼此的生命更丰盛的!
如果婚姻中,夫妻彼此束缚,索命连环Call,为了安全感,掌控对方,死死抓着对方,担心对方离开自己,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不然一哭二骂三上吊,威胁对方。如此控制的方式爱已经死了,既然爱已经死了,婚姻也没有意义了。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让彼此都更加喜悦,更加绽放,那就是一种和谐圆满、充满爱的关系;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让彼此都越来越死气沉沉,越来越不自在,那就要好好检视关系中,哪里出了问题,是否是两个乞丐碰到了一起?
很多人都在找寻那个“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你会吸引怎样的伴侣?你想要怎样的亲密关系?你能找到怎样的亲密爱人,取决于你自己,你是单独的,还是孤独的?单独的你,会找到喜悦和共鸣;孤独的你,找到的是纠结和束缚,因为爱的关键,就是“活在当下”,只有在当下,那个爱才会发生!当下本身就是爱!当两个有深度静心品质的人相遇,就是爱与爱的相遇!宁静和宁静的相遇!喜悦和喜悦的相遇!
我们的幸福不需要去向外寻求,因为幸福本质不在外面,而是你的内在,不停的往内看,不停的修自己,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单独的,临在的,鲜活的、喜悦的、自由的、快乐的生命,你想要的那个亲密爱人会自动出现。
15.陪孩子成长是一门必修课 篇十五
名字——给女儿的一份独特的礼物
2011年5月5日晚上21时45分,我的小天使降临人间。
那天夜里,窗外一直在飘着细雨,空气清新,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这就是我第一次当爸爸的感觉。面对眼前这个鲜活的小生命,我并没有慌乱和束手无策,只感到责任重大。
女儿出生前,从未没做过性别鉴定,所以没有预先给女儿起名。这一夜我没有睡,一直守在女儿的身旁,看着甜美的睡脸,在心里默默地想着专属于女儿的独一无二的名字。
女儿的小名叫露露,因为女儿属免,而且又正值春季,大地一片生机,我想,对于一只小兔子来说,应该最希望春季里小草有雨露的滋润。因此,名字的字里行间要有雨水滋润的意思。其次,回想起我和爱人相亲、订婚、结婚登记、举办婚礼、答谢晚宴这些环节时,我发现每次都下雨,一路风雨走来,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也许别人看这个名字没有什么新意,但作为爸爸,对女儿的名字绝对是有一定意义和祝福在里面。
女儿的学名叫韩佳祺,取于我和爱人姓氏的谐音,爱人姓祁,所以“Han+Qi”就作为女儿的学名了。佳,好;祺,吉祥。爸爸希望女儿好上加好,一生如意。
陪伴——是给女儿最深的爱
三年来,除了上班由姥姥带之外,其他时间都是我和爱人亲自带女儿,我们没有一天离开过她。因为我们相信,孩子最需要的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陪伴。
从当爸爸的那天开始,我就格外珍惜工作以外的时间,不再参加那些不必要的应酬,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回家陪女儿。我们从来都把女儿当成人来对待,专心地陪她玩,用心地去倾听她和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认真地去解答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我们家,从来没有边看电视、边玩手机、边陪孩子的场景出现过。
可能因为是女孩的原因,女儿最喜欢安静地坐在我们身边,听我们讲故事。就这样,我们养成了陪女儿阅读的好习惯。女儿出生前,我和爱人每天都给腹中的她讲故事,女儿出生后,几乎没有间断过。我和爱人过去也都是能玩、会生活的小资,但有了女儿后,我们再也没有去享受二人世界了,我们愿意把时间都留给女儿。
我想,女儿的性格这么好,从来不无理取闹,主要是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让她有了足够的安全感。
阅读——给女儿更开阔的世界
女儿喜欢听故事,所以,家里最多的“玩具”就是故事书。
读书最大的好处在女儿身上的表现就是表达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她的词汇量特别大,有时候和我们对话冒出的词语,让我都觉得惊讶。但我们从来也没对此追问是从哪儿学的,想必就是故事中出现过。每次带女儿出去玩,凡是看到新鲜事物,女儿都会发起提问,我们也都会客观、实际地给予回答。慢慢地,就发现女儿特别爱联想,喜欢将相似、甚至是对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女儿的联想,有时候会不符合逻辑,甚至是错了,但我们也不纠正,毕竟她还是一个3岁不到的孩子,我更提倡的是给予她空间,让她充分地去想象,把她潜在的东西充分地表达出来。待她发挥结束后,我们再把真正的答案和她讲明白,让她自己去领会。
还记得今年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带女儿去洗澡回来的路上,女儿和爱人的对话让我大吃一惊。
妈妈说:“露露,你看,自从你吃上抹茶味的饼干开始,我们就一路绿灯。”
16.人生必修课成长 篇十六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是什么?
二、人生是什么?
三、哲学的价值?
四、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第二讲哲学的思想方法
一、逻辑
二、语言分析
三、现象学
四、诠释学
第三讲哲学探寻
一、人活着:出发点
二、如何活:人类主体性
三、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
四、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 第四讲儒道释与基督教
一、孔孟之仁
二、老庄之道
三、佛家之空
四、基督教之罪
第五讲存在哲学
一、克尔凯郭尔
二、萨特之选择
三、加缪之荒谬
第六讲态度与成败
一、人生态度
二、人生成败
三、人生创造
第七讲人生悲喜
一、起点与终点
二、生与死之间
三、快乐与幸福
第八讲追求超越
一、文学艺术的审美超越
二、皈依宗教的信仰超越
三、至情至性的情感超越
四、坚韧不拔的意志超越
五、脚踏实地的实践超越
一、为哲学辩护:哲学无用?
1.由于哲学发挥作用的方式比较隐蔽
2.哲学的用处往往是有大用而无小用
3.由于哲学有远用而无近用
4.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
5.哲学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
6.哲学提供理论思维模式,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7.哲学还具有提供理想,塑造理想人格的功能
二、哲学思考什么问题?
1.宇宙之谜
2.人生之谜
三、哲学家是善于思考的人
四、哲学家之死
1.苏格拉底
2.毕达哥拉斯
3.李贽
4.孔子
5.庄子
五、哲学家与权势
1.庄子
2.孟子
3.释迦牟尼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是什么
1.追问哲学
2.爱智的智慧
3.批判的智慧
4.反思的智慧
对桌子的思考: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四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五是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六是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可以拓展为对科学、艺术、伦理和宗教的追问,拓展为对历史、文化、语言和逻辑的追问,拓展为对真理、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追问。哲学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
5.创新的智慧
6.哲学是一种态度
7.哲学是一种惊奇
8.哲学是一种行动
9.哲学是一种超越
二、人生是什么
1.叩问人生
2.认识你自己
三、哲学的价值
1.培养智慧
2.发现真理
3.印证价值
4.追寻意义
5.质疑现实
6.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四、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1.培养思考习惯
2.掌握整体观点
3.确立价值取向
4.力求知行合一
5.凡事保持好奇
17.职业规划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篇十七
不要以为到了一个新企业,企业就没有问题。每个企业都有问题,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问题,只是问题不同罢了。
第三点,搞清时间长度和时间密度的问题。
我们举一线销售人员的例子来说明,通常情况下,一个销售人员在销售职业中要遵循1235的职业发展时间规律,即做1年业代,做2年销售主管,做3年区域经理,做5年省区或分公司经理。为什么这样安排?前3年是基础,要打牢;后7年是带团队、做管理,要扎实。其后再做大区经理或销售总监、营销总经理就驾轻就熟多了。但时间的长度不是衡量经验和能力的标准,这要看营销人员的学习力和悟性。有的人做1年区域经理等于别人做3年,因此我说看的是时间的密度,是看你对老岗位知识的掌握多少和对新岗位的胜任能力。
第四点,在规划中设定不同阶段的岗位及时间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目标和薪酬目标。
岗位目标就是你各个阶段所有达到的岗位层次。如用1年的时间从销售代表做到销售主管。知识掌握目标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如在销售代表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是终端拜访和生动化等;在区域经理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就是经销商开发和管理、区域市场促销策划等。能力目标就是你能真正管理多少人和多大的区域。所以不要被职务头衔的光环绕昏了头脑,一个企业给你一个销售经理的头衔,你却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片区,做着业代相同的工作,我认为这不叫销售经理,就是个业代。薪酬目标可以给你增加一些前进的动力,也是你能力和价值的体现,所以薪酬的目标也是要定的,如第一年年薪2万元,第四年年薪6万元等。
目标决定你的方向,方向决定了你的结果。
做好以上五件事后,你30岁之前的营销职业规划就算完成了,但如何按规划去执行和在执行中不断微调也很关键。其实,关于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各位可能多有拜读。但本人认为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形式化,要么是理论一大堆,要么是让你做选择题。
本人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做过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的工作经历来与各位进行这个话题的探讨,希望能给各位营销人带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帮助。我想,如果运行良好的话,你起码能像我一样“成功”!
“30岁之前,别指望挣多少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关键!”这是营销人的一堂必修课。
喜欢阅读此外的读者,还喜欢阅读如下推荐的热门文章:
学杜拉拉重视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的五大实战指南
【人生必修课成长】推荐阅读:
独处,人生的必修课作文11-10
坚强是人生的必修课作文07-25
人生的一堂必修课优秀作文700字09-05
初中人生的必修课记叙文600字12-02
必修4 第4单元 课时2 实现人生的价值11-06
成长的人生感悟语录07-29
感悟人生成长的经典文案10-13
一个大学生生活成长与人生规划08-12
《成长?感悟人生3》读后感唐子豪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