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蒜苗教案

2024-09-28

栽蒜苗教案(精选4篇)

1.栽蒜苗教案 篇一

1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总结绘制的方法;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判断。

2、在条形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折线图的结构,了解折线图的特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况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够提高处理信息推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统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有了深入的学习,而且这学期也刚刚研究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并且对统计图的构图,有了很大的知识积累,明白统计图中横、纵轴表示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统计图在实际事例中的灵活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一)折线的联想

(出示一个点、再一点、7个点)想到了什么?

想一想这种由点和线段连成的图,你在哪见过吗?

(二)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引出探究内容

(出示:各种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你都想知道关它的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

活动2【讲授】二、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一)小组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向阳小学04-购书金额统计表)

根据这些数据画一幅折线统计图。小组合作来完成。

研究建议:1、先讨论(轻声);

2、再绘图(迅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上的特点,思考画法上与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二)展示总结绘制方案

1、欣赏每组作品

2、提炼细化绘制方案

3、总结绘制方法

那我们回顾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画的?(板书:描点,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优化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总结提炼的能力)

活动3【讲授】三、分析统计图

(一)现在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获得那些信息?同桌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什么把这些数据练习在了一起?有什么作用?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变化的情况。(板书:数量,变化)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增长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四)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对比,明确折线统计图更适用于表示同一事物随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条形统计图在主要比较数量多少时更加直观,而且统计项目之间没有次序关系,这两者的区别联系)

1、欣赏每组作品

2、提炼细化绘制方案

3、总结绘制方法

那我们回顾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画的?(板书:描点,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优化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总结提炼的能力)

活动4【练习】四、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类型的统计图

2、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感悟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课上小结

回顾一下我们刚开始提到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统计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究,就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吧!

(设计意图:反思梳理,养成总结知识的好习惯。)

2.栽蒜苗教案 篇二

根据教材设计安排, 本节课必须提前栽种蒜苗, 记录蒜苗生长相关数据, 在获取真实数据的基础上, 学会制作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明确二者的区别。但是根据教材安排的教学进度, 正好在12月份。北方的农村小学天寒地冻, 在校内实地栽种或安排学生回家栽种蒜苗, 效果都不够理想。栽蒜苗的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影响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 面对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我认真思考,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绘制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不应该仅限于蒜苗的长势, 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不应该仅限于“栽蒜苗”。学习实践活动应该结合真正生活实际, 在生活实际场景中帮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的方法。于是, 我为同学们创设了“小小数学竞赛”的学习情景, 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首先, 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数学竞赛, 题量不多, 共10道题, 有一定的区分度。竞赛结束后, 同座位同学相互交换, 对照正确答案相互批阅, 数出自己计算对的题目数。然后, 随机选出几位同学, 将他们算对的题目数填入黑板上的统计表。再进一步启发:能否学画条形统计图, 形象地反映这些同学的竞赛成绩?引导学生了解画统计图的基本方法以及竖轴、横轴表示的意义。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测试结果, 用竖轴的一格表示一道题, 横轴中的一格代表一位同学, 统计这些同学竞赛做题的对错情况, 学会画条形统计图。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中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和不确定性, 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道题按照10分计算, 刚才几位同学的竞赛分数又分别是多少?如果以竞赛的分数绘制条形统计图, 1格表示多少分?请同学们试一试, 画出你们小组同学的数学计算竞赛成绩统计图。再根据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生合作解决提出的问题, 最后完成课后的条形统计图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的设计, 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准备这一难点,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生活情景入手引入新课, 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练习、操作、真切的感知、观察的机会,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当堂理解了条形统计图知识。

第二课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折线统计图。教学的关键是将栽蒜苗获得的相关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分辨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教学中, 由于同样的实际困难:无法观察到蒜苗的生长趋势, 不可能用收集到蒜苗的长势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感受到一点就是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活动格外感兴趣, 于是, 我收集整理出每位同学1—4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 要求对照考试成绩来绘制折线统计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公布了一位同学的学期考试成绩, 指导学生以这位同学的学期考试成绩为基本数据, 绘制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围绕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讨论并回答:这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以及今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成功、愉悦和兴奋感, 我发给每位同学本人1—4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单, 要求对照自己的考试成绩, 并选择学习的伙伴, 运用刚刚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知识, 制作一幅自己的或学习伙伴的数学成绩折线统计图。观察、讨论并回答:成绩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

学生两次从折线统计图中找信息, 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能够表示数量的多少, 线段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从整个走势上, 还可以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课后练习, 学会了将一组相关的数据, 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过程, 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认识到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3.《栽蒜苗》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片断: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五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五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听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栽蒜苗”这一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1、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栽蒜苗,并记录每天蒜苗的生长情况,使学生体会

到了统计的必要性。

2、课堂上以统计第15天蒜苗的生长高度为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了统计的一般方法。例如“怎样才能一眼看出谁栽的蒜苗长得高,谁栽的蒜苗长得矮呢?”使学生意识到用图来统计的必要。接着学生带着“怎样制作?有何困难?怎样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合作交流制作条形统计图。这一活动先让学生尝试,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氛围。其中如何确定每一格表示多少数量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构建过程,学生沿着“以一当一”的方法制图,出现格子不够的矛盾,让学生探索“以一当几”的制统计图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既有互动交流,也有问题的生成,如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一学生说“可按数的大小来排列”,老师就此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图的优点所在。这一环节比较成功。

4.栽蒜苗教案 篇四

《栽蒜苗(一)》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单位最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教材提供了“栽蒜苗”的情境,让学生栽还是不栽?不栽,直接提供数据,学生可以快速完成统计图,但是少了一次亲身体验的经历。所以有必要栽,关键是如何赋予“栽”的活动以数学内涵。

片段一 课前准备,“操作”中激活经验

教这节课的前15天,我就准备让学生栽蒜苗了,为了保证“栽”的效果,我决定来个激将法。

师:同学们,15天后我们要学习“栽蒜苗”,你们说是栽还是不栽(故意拖着嗓音)?

生:栽,当然栽。

(看到高举的小手,我心里偷乐。)

师:真的栽?要求很高的。

生:(齐)不怕。

我趁机出示活动要求:(1)向家长请教栽蒜苗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要保证蒜苗健康成长。(2)每天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蒜苗生长的高度。(3)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任务布置完以后,我不时询问学生栽蒜苗的情况。几天后,“我的蒜苗长出很高了。”“你的蒜苗长得怎样。”成了学生课间交流的话题。看来,万事俱备,只待上课了。

通过“栽蒜苗”活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在数据观察、收集、整理中,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结合起来,赋予“栽蒜苗”活动以数学内涵。

片段二 合作交流,“分享”中生成经验

师:同学们栽培的蒜苗一天天长高,记录的数据也一天天发生变化,你是怎样记录的?

生:我一天记录一次,蒜苗前几天的变化不太明显,第3天长到1.2厘米,第4天长到1.5厘米,第5天长到2.1厘米……第15天已经长到15厘米了。

生:我是两天记录一次数据,一天不太明显。

生:我是3 天记录一次,也制成表格。

师: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第一种方法比较详细,第二、三种方法制作了统计表,方便观察。

师:是啊!我们共同经历观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有的同学不仅完成了统计表,还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真为你们高兴。

师:想不想比比谁的蒜苗长得高?

生:(齐)想。

师:那就比第15天的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蒜苗第15天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统计表。

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由隐性变显性的过程,学生在倾听、比较、再次统计中,经历了方法的改进过程,为新经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的自我经验逐渐变得丰富,得到提升,在再次制作统计表的过程中,经验得以应用,数学活动体验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迈进了一步。

片段三 自主探究,“尝试”中总结经验

师:如何更形象、直观地反映蒜苗的生长情况?你有什么方法?

生:画统计图。

师:行,请同学们根据刚刚完成的统计表中的数据来制作统计图。如果遇到困难,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8x8的方格纸,并提示:小组长做好分工,1人汇报数据,1人画统计图,其他两人补充完善;如果不够整厘米,用四舍五入法取整厘米数。

学生紧张活动,不时传来小组的讨论声,7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成果与大家分享?

生:我们小组的蒜苗最高是13厘米,格子不够,我就用格子补上。

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我们有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用1格表示2厘米。

生:老师,我们用1格表示3厘米,因为我们小组最高的蒜苗是24厘米,一共8格,正好画完。

生:还可以用1格表示4厘米、5厘米来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情况说明下一篇:公司举办运动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