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仰头的希望

2025-01-30

我爱这仰头的希望

1.我爱这仰头的希望 篇一

关键词:自由诗,朗诵,艾青

自由诗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初期, 是中国新诗的主要体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格律诗, 对字数、行数、平仄、用韵都没有一定的限制, 所以读起来似乎可以随心所欲, 其实不然。郭沫若曾经提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 高下抑扬, 强弱长短, 宫商徵羽;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 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音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就为我们朗诵自由诗提供了方法, 即根据“情绪的自然消涨”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将其转化为外在的节奏。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先生的名作, 是抗日诗歌中的代表作品, 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这首诗诗体短小, 形势自由, 感情饱满, 意蕴悠长, 是很多诗词朗诵会上的保留篇目。此外, 这首诗还被收录在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可见其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正确地朗诵此诗,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诗歌的情感,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掌握其它自由诗的朗诵方法。

现将全诗划分为五部分, 逐一分析其内在的情感和朗诵的对策:

(1)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诗歌的开头, 作者将自己化身成了一只鸟, 虽然在这首诗中, 作者没有用任何形容词来说明这是只怎样的鸟, 但是从接下来的“嘶哑”一词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受尽了折磨却不肯认输、拼劲全力呐喊的鸟儿。所以在朗诵到“假如”之后要停顿片刻, 引出鸟的形象;“嘶哑”两字要重读并有意识的拉长语音, 突出这只鸟正在遭受的命运。

(2)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此诗写于1938年11月, 那时日军已占领了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 正是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这三句用一连串的意象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指在敌人的侵略下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则是被压迫的人民发出的怒吼和反击。从“打击”到“汹涌”再到“吹刮”, 作者的情绪是一个强烈上升的过程。所以在朗诵时语气应越来越强烈, 语速也应适当加快。

(3) “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在艾青的诗歌中, “太阳”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同样写于抗战初期的长诗《向太阳》中有这样一句:“太阳是美的, 且是永生的”。黎明是太阳初升的时刻, 而太阳正是胜利的象征。如果说前面三句的基调是黑色的、情绪是悲愤的, 那么这一句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基调由暗转明, 情绪也平和了起来, 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朗诵时要及时地将刚才释放出的强烈的情感收回, 语气减轻, 语速放慢。

(4)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在这里, “然后”的“然”有着双重解读:或许“我”是在黎明之前死去, 或许“我”等到了黎明之时。但是无论“我”是否有机会亲眼目睹那灿烂的曙光, “我”都愿意将自己的躯体贡献给大地, “我”的灵魂将在这里永垂不朽。这句话正是全诗最使人震撼的地方, 作者将他对土地的爱推向了极致!这种爱如火山中的岩浆一般滚烫, 却又深藏在地底。这句话也是全诗最难朗诵的地方, 既要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又不能流于表面, 使感情过于外露。所以在朗诵此句时, 语调要低、语速要尽可能的慢, 而且要做到“声断气连”———词与词的间距虽长但气息不断, 将作者绵长的感情表达出来。

上一篇:党群工作科年度总结下一篇:中班毛毛虫啃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