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危机公关

2024-10-08

景区危机公关(精选10篇)

1.景区危机公关 篇一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个景区近年来都大力开发市场,但广告传播的边际效果却呈现递减的趋势,公关传播则逐渐展现出优势。

公关传播创造了旅游者与品牌亲密沟通的机会,也能够吸引传媒、旅游者及内部员工在品牌身上找到对自己有效的热点,从而引发注意和共鸣。公关传播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如何树立品牌形象和提升美誉度。二是重视执行与有效评估。三是危机预警与有效处理。

第一,树立旅游品牌良好的公众形象和不断提升美誉度。旅游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旅游品牌形象对于旅游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旅游景区的对外形象完整、系统、良好地表现出来,并被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时,才有可能获得旅游者的认可。公关就是立足于本,深入挖掘内涵,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和有创意的营销策划,通过整合各种公关手段加以表现,比如新闻、广告、网络口碑、事件营销等,不断制造新闻,扩大影响,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他的营销口号是“阳光下的一切”。不仅仅是口号,它的所有对外公关宣传、营销活动等等都仅仅围绕“阳光”进行,并把“阳光”无限放大,全方位调动旅游者对阳光的想象,“阳光、暖风、海浪、乡村、自由、开放”这就是加州带给你的一切,

第二,重视执行与效果评估。很多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经常停留在“出谋划策”阶段,即策划点子,而不太注重过程和结果,很多优秀的策划方案并没有落地,或执行不力,没有达到最终的效果。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旅游局为了推广风光奇绝的哈密尔顿岛,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小岛管理者”。该工作任务轻松,每周只需工作3小时,主要内容是巡视一下小岛周边的动物及潜水者,定期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博客。作为回报,入职者工作6个月即可获得7万英镑(约合72万元人民币)的高薪。这是一个典型的新闻公关事件营销。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旅游新闻公关策划的流程――利用公关手段,施放一个爆炸性的信息,引起媒体与目标对象的注意和兴趣,而后经过各方媒体的爆炒,旅游者的好奇心被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高度,然后通过各渠道提供给消费者各种具体的信息,目标旅游者对广告传播的关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淡漠变为积极,公关沟通的传播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到仅仅是创意和公关策略也只是走了开头,而后半段就要靠强有力的公关执行做保证。效果评估可以从媒体关注度、用户关注度、用户参与度(比如论坛或SNS的话题访问量、回帖量、率等)等几个方面来考量。

2.景区危机公关 篇二

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战争和灾难性事故的陆续发生,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和直接目标,危机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其中山岳型景区在危机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诸多旅游景区或因山就势或依山借势,与山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山岳型景区往往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热点和焦点,它们的健康、持续发展与我国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密切相关。相关学者从产业层面对旅游危机进行了较多关注,但对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研究稍显欠缺,指导实践的功能明显不足,而对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的研究更少有涉及。文章以山东泰山景区为案例,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对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进行了分析。

1 旅游危机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UNWTO)这样定义危机内涵:妨碍目的地的正常运营,进而影响旅行者对目的地信心的非预期事件。这类事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火灾或火山爆发,这些自然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远甚于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也包括那些对目的地吸引力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因素,如政治动荡、突发事件、犯罪、疫病等,甚至还包括诸如汇率急剧波动等经济因素[1]。森梅兹认为,旅游危机是指任何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业务的正常经营构成威胁的事件。由于它负面地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度的声誉造成损害,导致旅游者数量及旅游支出减少,使当地旅行和旅游经济出现衰退,中断了当地旅行与旅游产业活动的持续经营[2]。文章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危机是事物的各类影响因素由于长期量变的积累致使矛盾激化,即将发生破坏性的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但尚未稳定的状态。旅游危机则是指存在于目的地的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业务的正常运营构成威胁的各类因素。由于它对游客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对目的地安全、吸引力等造成损害,进而导致当地旅游经济的衰退,妨碍目的地的持续经营。这里的危机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①危机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危机是经过一定时间的量变积累最终达到质变才发生的。虽然危机发生是瞬时的,但是有原因的。之所以危机会给人以突兀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危机量变的过程。危机量变的过程说明危机是有先兆的,是可预测的。②危机是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发生但尚未稳定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状态。③危机是具有破坏性的质变,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失,这就促使人们尽力阻止破坏性的质变,避免危机发生。危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危机降临的突发性。危机爆发前的量变过程是危机的潜伏阶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危机潜伏阶段被忽视,一旦危机爆发,原有的发展格局会被突然打乱,令人感到猝不及防。同时,危机中的混乱局面更会使人们面临全新的环境,加剧心理上对危机突发性的感知。二是危机走向的不确定性。危机爆发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损失,损失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损失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范围和价值都是不易衡量和预测的。危机爆发后如能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并进行补救,损失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变危机为契机;如果控制不力则会造成较大的破坏性。三是危机处理的紧迫性。危机是一种冲击性很强的事件,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而且极易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伴随着危机的进展,其影响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事态将趋于严重,造成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2 山岳型景区旅游危机类型

山岳型景区可能面临的危机来源较为广泛,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危机,也有内部经营管理产生的各种危机;有自然因素引致的危机,也有人为因素引致的危机。本文以危机作用对象为分类依据,按照与景区状态关系密切的景区资源、景区管理机构和景区游客3个主体(图1)对山岳型旅游景区危机进行了分析。

2.1 山岳型景区资源危机

灾害性危机:灾害性危机是指灾害对山岳型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害而产生的危机,不仅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包括诸如生物物种入侵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动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类危机在山岳型景区普遍存在。灾害性危机发生时间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防范措施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资源利用危机: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者的体验。资源一旦遭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其价值下降,状况恶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降低,旅游市场空间减小,景区的发展就会陷入危机。资源利用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环境容量超载。山岳型景区承载的各种废物排放量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可承载排放量,最终导致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资源受到践踏磨损,公共设施也常因拥挤带来运营压力。②建设性破坏。景区管理者为招揽和接待更多游客肆意兴建旅游设施,在山体及其周边区域修建大量的景观建筑、规模宏大的宾馆饭店、电梯索道等基础设施,致使山岳型旅游景区城市化、商业化现象趋于严重,对景区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庐山经过多年的“破坏性建设”,建筑面积已突破50万m2,景观已湮没在次要的建筑之中。黄山、峨眉山、泰山等城市化倾向也比较突出[3]。

2.2 山岳型景区经营管理危机

景区经营环境危机:景区经营环境危机是指来自于景区外部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或者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而对景区发展产生的危害,如金融危机、疫病等。1997亚州金融危机导致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国民经济增长乏力,人们收入降低,整个旅游业市场疲软,旅游景区受到较大冲击。此外,当市场中出现强劲的替代性竞争对手时,景区的经营同样可能会受到干扰而陷入危机。

景区内部管理危机:景区内部管理危机是由于景区的管理失误而引发的。引发内部管理危机的因素有很多,从产品、服务、人力资源、财务到战略、品牌形象和信誉处处都可能导致旅游供给链不畅通,不能满足旅游需求,最终影响旅游者消费而引发危机。

2.3 山岳型景区游客危机

旅游犯罪:旅游犯罪是指以旅游者为目标的犯罪行为。旅游犯罪会对景区形象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直接颠覆“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而引发旅游危机,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

意外事故: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涉及旅游活动的众多环节,随时都有发生旅游事故的可能。山岳型景区由于山高林密存在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引发意外事故,如坠崖、崎岖山路上的摔伤、毒虫叮咬和索道电梯等旅游设施故障,等等。此类危机威胁到旅游者的安全,可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就会挫伤旅游者的消费信心,破坏景区的“安全目的地”形象,同时还可能引发巨额赔偿。此外,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同样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它们不但会对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还会对景区游客产生严重威胁,对景区的运营构成沉重打击。

3 泰山景区旅游危机分析

泰山又称“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被尊为“五岳之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鉴于它在我国山岳中的代表性,分析泰山景区存在的旅游危机及对策,对其它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有借鉴意义。尽管泰山悠久的管理和保护历史为景区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泰山景区仍然存在着诸如修建索道引发颇多争议的问题。

3.1 灾害性危机威胁较大

在地质史上泰山构造活动强烈复杂,泰前大断裂、华北平原地震区对其都有较大影响,地质地貌构造易产生崩塌灾害。泰山还处于中国北方环境脆弱带的边缘,植被和动物种属结构使其极易发生虫害,景区还时常出现大雪、大风和雷电天气。山岳型景区有许多不可抗力造成的灾害,诸如地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旱灾、风灾、雷电等气象气候灾害和森林病虫害等生物灾害,随时都威胁着旅游活动的进行。

3.2 资源利用危机问题多

旅游容量超载,持续发展存在隐患:泰山作为旅游热点景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进入游览,尤其是旅游旺季时,游客登山更需排队等候多时。这就使得山上主景区内重点地段(中天门、泰山中路、岱顶及中天门—岱顶登山线)的游客到访率高,而游览面积相对局促,生态负荷值很高,特别在高峰日的瞬时负荷远远超出环境容量。2000年在只有0.6km长的岱顶,同一时段接待了6万游客。其直接后果造成岱顶的草无法生长,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建设”引发争议:修建索道、公路、宾馆等,导致山体地貌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泰山索道问题争论已久。为修建南天门索道站,著名自然景观月观峰峰面被炸掉1/3,破坏地形和植被达1.9万m2,大批树木被毁,原生植被无法恢复。索道修建之后,岱顶的环境容量严重超载。

景区内商业化氛围过浓,城市化倾向较为突出:相关报道表明,对“景区内商业氛围太浓”、“景区内与遗产不和谐的建筑太多”这两个问题的认知上,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当地居民都有较高的支持率[4]。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已经对泰山的商业性开发不止一次地提出严重批评。如果泰山景区发展继续商业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3 游客安全危机隐患尚存

作为典型的山岳型景观,泰山存在着山势高险、不明危险物潜伏等隐患,游客可能在游览过程中发生摔伤、坠崖、遭遇有毒或攻击性生物等意外伤害事件。因此要确保游客安全,泰山景区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任重而道远。2005年6月,泰山传出东麓发现老虎的消息,泰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地毯式搜捕未果,造成泰山游客数量锐减,最少时仅为原来的3成[5]。老虎事件严重损害了泰山景区安全的形象,给景区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4 泰山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通过分析泰山景区的旅游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泰山管理部门已初步具有危机管理意识并在危机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泰山管理部门实施的是被动的危机管理,即在危机发生后采取相应措施对危机进行处理,没有主动预防危机发生,进行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反馈3个阶段的全过程危机管理(图2)。

4.1 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降低危害的最好方法是做好充分准备。对于自然灾害那样的“天灾”现阶段可能无法完全避免,但景区内部管理危机、景区游客危机等则可以防患于未然。做好危机预防工作,提前消除潜在的危机。首先,树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危机敏感度。在全部工作人员中建立危机管理的理念,对其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危机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防范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其次,分析内外部环境,合理评估所有危机。全面分析景区可能面临的所有危机,并对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时对景区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出科学详尽的预测,并以此为据建立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同时,也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泰山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危机管理意识:泰山景区的直接管理机构——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13个职能处室中,部署总体工作的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协助领导处理须由管理委会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协调组织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对泰山的灾害性危机,要做好预报监测工作:分析历史上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时间空间规律,做好灾害的预测预报,同时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力争把灾害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对于山岳型景区本身的安全隐患,要完善泰山的基础设施,加固各种围栏、台阶,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科学设计旅游标识牌和警示牌,对游客进行及时的指导,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为急救储备必须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如泰山景区依托泰安市消防支队组建的景区抢险救援队在2003年游客坠崖事件中进行及时救援,成功地化解了危机,还为景区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信任。

4.2 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包括对危机的控制、解除以及对潜在危机的排除,及时、有效地运用所有管理工具来结束危机状况,使它在目前和将来都不会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①一旦灾害性危机和意外事件发生,泰山管委会办公室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施救并防止危机态势进一步扩大,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有效解除危机。②及时与外部环境沟通协作,高度重视媒体管理。危机管理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基于诚实和透明之上的良好沟通是成功的危机管理的关键[6]。危机管理中媒体管理甚为重要。“泰山老虎”事件中曾出现“山东泰山有关部门防记者胜于防老虎”的报道,含混不清的消息使游客数量锐减,波及时间较长,对泰山旅游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危机处理中对媒体的正向引导和有效管理是保证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③对旅游容量超载导致的潜在危机,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游客数量管理策略上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数量管理策略现阶段并不太适合泰山的整体发展。泰山旅游的淡旺季十分明显,游客主要集中在岱庙、中天门、南天门一条轴线上,而新开发的景区游人较少。现阶段泰山应注意采取措施平衡淡旺季的差距,引导游客到新开发的景区,扩大旅游容量,实施分时登山以分流游客等。泰山网站的客流量预测栏目也会对部分游客出游时间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④通过功能分区扭转破坏性建设和景观城市化倾向的局面。应将非景观展示的旅游设施建在景区外,景区内只保留景观展示必须的旅游设施。泰安市在泰山脚下,山和城连为一体。按一般的游览时间计算,把非景观展示的旅游设施建在泰安市内能够为泰山的旅游发展所用,完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与此同时,端正发展旅游业的态度。遗产地景区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旅游是景区资源的重要用途,但不是唯一用途,景区资源利用还需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

4.3 危机反馈

危机落幕之后,回顾危机预防和处理的全部措施,系统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危机管理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修改预警和应变系统,并建立危机案例库,以便在未来的危机管理中有所改进,真正做到走出危机,变危机为契机。针对泰山景区的危机反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加大对资源保护的科技开发力度。资源保护离不开保护方式和保护技术的进步。泰山在保护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提出经石峪金刚经石刻的化学保护方案;引进防火材料,用于木结构古建筑和古书名木的保护等。保护技术的进步是实施有效保护的保证。②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监控力度。“依法制山”是泰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著名景点月观峰的头在一片反对声中被炸毁1/3,但却找不到处罚的依据甚至无法要求补偿,这是保护制度的一个重大缺憾。对泰山景区保护进行立法势在必行,泰山的开发和保护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 结语

危机管理是山岳型景区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在景区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危机管理也是景区管理中的一个复杂的难题,不但要求景区点加强日常的应对措施,更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未来旅游危机将日趋复杂多样性,这势必给景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树立危机意识,贯彻危机管理制度,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保证旅游安全,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山岳型景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risis Guidelin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EB/OL].http://www.world-tourism.org.

[2]德克.格莱泽.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4-6.

[3]吴殿廷.山岳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89-91.

[4]孟华.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人地和谐论[D].开封:河南大学,2006∶154-156.

[5]泰山受老虎影响游客锐减[EB/OL].http://travel.sohu.com/20050617/n225982940.shtml.

3.景区危机公关 篇三

一、停车场

1、做好外围的景区导览工作,北入口停车场至森林公园大门新增指示牌三块,在指示牌上用三国语言标明景区入口、游客中心和售票处等项目,同时在停车区域竖立非机动车停放指示牌。

2、对非机动车位加强管理,所有非机动车全部停放至南区域,北区域设置专人管理,检查期间停车场围栏外放置摆花。

3、做好道路导向的交通标志设置工作,公园门口现有斑马线2处,开放期间对游客入园时马路沿线加强管理。

二、游客中心,医务室

1、增加游客中心内氛围的布置,在电视背景墙上安装石湖景区风景画,同时把资料架放置于服务台上,景区4种宣传折页放置到。

2、在森林公园入口设置为游客设置寄存箱,提供寄存服务,由于游客中心场地有限,设置温馨提示引导游客至公园大门(物品寄存至公园入口寄存处)。

3、对医务室外间加以布置,放置桌椅,沙发,墙面布置等医务设施,同时把服务设施如婴儿推车、轮椅、拐杖等放置在内,为游客提供方便。

三、标识系统

1、完善标识系统及翻译,按照国标要求对卫生间的错误标牌全部进行更换;对景区内的全景图,导览图按照规范对景点和服务设施进行中英文翻译标注并进行更换。

2、考虑到第一个卫生间引导牌离卫生间较近,对其进行拆除。

3、对卫生间内的文化氛围进行布置,在小便池上安装石湖景区美景赏析图板17快,标注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文明提示。

四、线路安排

线路安排以步行为主,兼顾到停车场、厕所及文化景点,同时安排讲解员对线路及景点内容进行多次预先讲解,积极演练。

具体为:

线路一:景区北入口(步行)—游客中心—医务室—森林公园大门—大草坪卫生间—百花馆—休闲岛卫生间(乘车)—治平寺(步行)—石佛寺—范成大祠—茶磨山房(休息,结束检查)

备注:设置茶磨山房休息点。

线路二:景区北入口(步行)—石佛寺—范成大祠—茶磨山房—治平寺—森林公园大门—游客中心—医务室—大草坪卫生间—百花馆—休闲岛卫生间(乘车)返回(结束检查)

备注:不设立休息点。

五、台账整理

4.景区危机公关 篇四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我公司,对二期景区规划进行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了将景区设计得更合理,功能更齐全,设施更完善,服务更周到,力争将该景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成为区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和目的地,将其打造成州乃至全省范围内一个最大的亮点,我们请上海设计院进行了高规格的设计。

规划设计中我们紧紧围绕贡水河资源做文章,充分利用好贡水河周围的优势资源来精心设计,然后精心打造。因为该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在功能及配套设施建成以后,宣恩的旅游商品城将把宣恩县的土特产品、民族特色产品展现在每位游客的眼前。土家饮食一条街,商务酒店能满足游客的吃住需求,物流中心使当地产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五星级酒店建成后更能满足高端游客的消费需求。还可以利用营销策略,让科技发布会、学术讨论会、产品介绍会、行业协会等会议到景区举行。使这类高端人群既能享受舒适的住宿环境,又能游览景区的美景,增加景区和酒店收入。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在景区内逗留2天左右,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过景式的景区,一看就走。游客到此后才能真正体验到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大型景区,只有这样才能将游客腰包里的钱掏出来,留在宣恩,消费在宣恩。

打造国家5a级景区是我公司最大的目标,也是宣恩人民的共同心愿。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因为该景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贡水河独特的峡谷风光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其他景区有的景点我们景区也有,其他景区没有的我们更好,更主要的是有在座的非常求真务实的领导们,以及35万宣恩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打造国家5a级景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景区建成运营后,每年可提供2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可带动数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数亿元的财税收入。景区打造成功能极大提高宣恩县在恩施州、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同时也提高了宣恩县的城市品位。使宣恩人民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也能够实现宣恩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县委县政府将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来完成,也是对我公司的信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旦该项目打造的不够理想,不够成功,我们将愧对于县委县政府,愧对于在座的各位领导,更愧对于宣恩人民对我公司的信任。但转念一想,有县委县政府和在座各位领导以及宣恩人民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去做。我们一定要将该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和决心,真正实现将景区融入城市,让景观改变生活,用旅游带动发展,实现宣恩经济的大发展大飞跃,以此来报答县委县政府和在座各位领导及宣恩人民对我公司的厚望。

5.景区危机公关 篇五

总述: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风景区建设和开发已经变得越来越快,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风景区道路在景区内主要担负交通和景观功能,与此同时还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共同营建景区交通系统的完整性。

风景区道路的分类、组成和特点

风景区旅游道路是指供游人游览同时兼顾景区内外生产、安全、消防等运输作用的道路,属于园林型道路,由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部分组成。由此我们把风景区道路划分为穿过风景区道路(包括连接风景区对外的道路)和风景区内部道路两大类,其中风景区内部道路又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园路三类。

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是由游览人群、自行车、畜力车(观光用)、机动车(包括公共汽车、小汽车、景区管理部门车辆、旅游观光车辆、少数物资运输车辆等)组成,其中以公共汽车、小汽车、游览人群为景区交通的主要构成。与公路和城市道路不同,风景区道路交通有其独有的特点:公路交通以机动车为主,设计车速和设计通行能力较大,主要从交通需求和经济建设角度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采取人车分离的交通规划;而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以混合交通为主,各种交通形式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风景区旅游道路设计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地理状况、资源分布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游客心理、地方特色、拆迁安置、资金等诸多要素。

风景区旅游道路设计原则

(1)安全舒适,方便快捷

舒适、快捷是旅游道路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但是其前提是必须保证交通安全。如果不能保证交通安全,不管道路本身多么优美都是毫无意义的。除此之外,便捷也是旅游的关键要素,合理的旅途时间是游览者选择旅途地点的先决依据。(2)市场向导,经济效益

旅游道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游览者需要,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旅游者的意愿和行为。游览者对旅游路线选择的出发点是以最小的旅游时间和旅游费用来获取最大的游览欲望。(3)地域特色,季节变换

旅游道路设计一定要突出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根据地理和文化特征,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交通系统,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除此之外,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点,不同季节的游客流量相差悬殊。旅游道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游览活动的季节性特征,以旺季时的游客量最大波动率来指导旅游道路的设计,保持客流平衡。(4)以人为本,综合配套

旅游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如设置无障碍通道。旅游是一个感受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心情愉悦的过程,因此在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游览者和驾驶员的心理感受,通过道路景观的设计来增加旅途乐趣,缓解旅途疲劳。(5)整体性原则

设计应强调道路与沿线环境的整体感。道路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的实体构造物,道路这个实体又是风景区构成的一部分,所以,道路的设计要同风景区整体规划思路相一致。

(6)保护自然环境原则

选线必须避开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对生态敏感地区应改线,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好绿化规划和补偿工作。

旅游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自驾游的快速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交通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匹配,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此外类型单

一、主题模糊、冷线路多、热线路少等诸多不足,也是目前风景区道路规划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 武夷山风景区的道路系统分析

1、现状资料

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位于我国福建省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包括东部风景名胜区、中部九曲溪生态区、西部生物多样性区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4个保护区,平均海拔1200米,中山地貌,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随着武夷山风景区在国内外知名度的上升,游客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从而给风景区旅游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针对旅游道路合理规划的研究迫在眉睫。

2、道路系统情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其道路系统联系着各大景点,包括九曲溪、流香涧、玉女峰、大王峰、三仰峰、天心岩、虎啸岩、鹰嘴岩,水帘洞、桃源洞、云窝、慧苑,天游观、万年宫,一线天、九龙寨、卧龙潭、芙蓉滩、武夷精舍等。其道路系统主要分为公路和山区游览路两个层级(图2)。

图2武夷山风景区道路系统

在武夷山风景区内,沿公路乘车可以到达各个景区的入口处,但想要深入各个景点内部,则还需漫长的步行(图3)。

图3 武夷山风景区乘车游览线路

3、现存问题分析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道路的设计与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景区、景点之间交通不畅,影响旅游线路的安排与组合。武夷山景区不少地段为外公路,公路等级较低,旅途消耗时间长,安全性稍差。另外,自驾车从上饶进入武夷山风景区仅为二级公路,缺乏一条高速公路。

2)热线路少,冷线路多。武夷山风景区内较成熟的旅游道路85%以上集中在主景区内和部分自然保护区内,其余部分旅游线路为不成熟或待开发的冷线路,进而影响了游客在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停留时间。

3)道路无主题提炼,缺乏针对性。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道路没有进行目标细分,没有针对各类人群而提炼出若干主题,进而设计出相应的旅游线路(如休闲游、背包游、健身游等)。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线路的创新性规划建议

1、整修道路,实现交通工具多样化

在武夷山风景区内建立景区专用游览车服务系统,景区内禁外来大型客车、货车通行。对各景群内部游览道路进行道路划分,设计自行车游览专线,供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活动。各个景点内的游步路和山区游览道路应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其他景点相区分。

2、整合交通,形成主题旅游带

整合武夷山风景区的内部交通,将一些具有相同美学风格或类似性质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组合在一起,推出某项专题旅游线路,并设置明确的旅游线路标识系统,引导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活动。加强各景点之间的协作关系,创建更为系统的特色景观。

3、注重差异性,形成针对性设计 旅游道路的风格、特色、主题等设计方面要具有差异性,以强调自己的独到之处。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游览线路内容,使游览者心理上产生差异,满足旅游者在心理及生理上对旅游道路的需要。如设计老人漫游路、健身探险路等。

4、结合文化内涵及景观生态性

旅游道路的设计应该遵从当地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旅游是一种体验,消费者不仅要求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娱乐享受,也希望能够体验不同民族带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武夷山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应结合闽南文化、妈祖文化、佛教文化、畲族文化、茶文化等,形成特色文化道路,让游人在欣然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景观生态性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也极为重要,要充分体现道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二 明月山景区道路交通分析

1、景区状况

景区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所辖一镇一乡,二个林场,3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约3.6万人,常住人口约1.8万人,公路总里程228.1公里。其中城市道路(明月大道)14.8公里,省道(宜严线)17.1公里,景区道路57.4公里(温潭线15公里,三明线25.4公里,温古线17公里),县道9公里(沙温线9公里),其他乡村道路129.8公里。

2、明月山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的“六个不足”。

1)景区停车位不足。

目前明月山温汤集镇附近现有地下小车收费停车位100多个,路边停车位160个,原江特厂区停车场可提供停车位40多个,合计停车位300多个(不含宾招单位)。而根据明月山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提供的《明月山旅游区车辆流量统计表》显示:2014年2月份累计车流量338062辆,日平均车流量大约12000辆,最高是2月12日23451辆,最低是2月25日5536辆,周五、周六、周日每天都超万辆, 现有的停车位已远远无法满足游客停车需求。很多游客车辆因为停车难而乱停乱放,多次因争停车位发生纠纷,给游客带来不少困扰;以上因素造成交通拥堵的状况屡见不鲜,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也为景区正常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后整改不足

3)景区道路安全设施建设、科学设计不足。

一是道路破损。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景区道路等级低,除几条主要道路外,乡村道路破损,交通设施配套不齐全,大多数道路依山傍河,险、窄、陡、弯形成了乡村公路的特点。有的破损严重,险象环生,大部分道路,无标线、无标志,事故易发点段、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

二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配套。大部分农村道路无标线、无标志,事故易发点段、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

三是路面占道现象多,严重影响交通。景区道路环境复杂,通行能力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合在同一路面上,家禽、牲畜随时出没在路面上,在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仍存在着“盲区”、“盲时”现象。4)群众交通安全文明意识不足

5)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低,景区交通管理创新不足 6)景区交通管理需延伸触角而警力不足

改进措施

明月山景区通过采取“六强化”举措,深入推进景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交通管理和有效监督,健全党政领导、政府主抓,交警牵头,各部门、乡镇联合的交通管理整体防控体系机制,深入推进景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案例三 东湖景区道路交通分析

景区交通特征

1)东湖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地区东部,占地88.2 km2,33 km2的水面将其分隔成听涛、磨山、落雁等5个子景区。东湖和南湖等大型湖泊使武昌地区用地和干路系统呈典型的“T”字型结构,中心城区交通流主要集中于垂直于长江的长江大桥、长江二桥以及平行于长江的干路,这几条干路服务水平均为D~F级,交通拥堵严重。

2)穿景区城市交通量大,对景区交通干扰严重。受东湖景区的分隔影响,现状汉口、青山向东湖开发区方向的通道不足,大量穿越性交通只能经由景区干路通行。景区干路成为交通要道,承担过多的城市交通功能,与景区交通功能、游憩功能重叠,机非、人车干扰严重,这与景区建立生态型道路、“以人为本”的要求不符,急需分流交通并控制交通量。

3)景区交通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景区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瓶颈。东湖景区受湖泊和山体的分隔影响,道路网络不完善,进而导致公交线网布局不均衡、服务覆盖范围小,不能支撑景区一体化的开发与建设,听涛、磨山、落雁等5个子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差,游客从一个景区到另一景区很不方便,大部分游客一次只能游览一个景区,落雁景区由于道路建设滞后、公交线路缺乏,至今游客稀少,而白马景区由于交通可达性差至今尚未开发。

改进措施

东湖景区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整体交通体系组织模式时,重点考虑穿越性交通的分流与管制、景区游览交通系统构建、景区交通管理系统构建以及景区优势资源利用等,以“交通管理区”作为构建景区交通系统的基础,以高效的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为支撑,完善景区外围城市道路网络,优化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合理引导穿景区交通;建立以观光巴士为骨干、水上交通为特色,包括完善的自行车及步行系统在内的景区独立的旅游交通系统,利用景区边缘的换乘中心衔接景区游览交通系统和外围到达交通系统。

总结

6.景区危机公关 篇六

一、金融危机对旅游者的总体影响分析

1. 消费理论与旅游者的收入变化

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是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的观点, 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认为消费是受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而决定的。在短期内, 增加消费容易而减少消费难, 这就是“棘轮效应”。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 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 以实现收入分配的最佳配置。美国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提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认为消费支出是永久收入决定的, 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的收入水平。由此, 他认为, 由于消费是由永久收入决定的, 当短期内收入水平下降 (升高) 时, 消费不会马上下降 (升高) , 只有当这部分收入的提高被确认为永久性的, 人们才会提高消费水平。因此, 当经济出现衰退时, 人们工资水平降低, 但不会立即减少消费支出。

由此, 居民旅游消费受到消费习惯及人们对收入结构预期的影响。入境旅游者, 特别是欧美旅游者的信贷消费水平较高, 而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高, 消费属于储蓄性消费。入境旅游者对未来收入降低的预期, 会立刻反映到他们对出国旅游消费支出的减少, 因而国外旅游者立刻受影响;而我国旅游者的消费主要依靠储蓄, 未来预期因素对当前旅游消费的抑制作用相对平缓, 国内旅游消费并不会立刻受到全方位的影响。

2. 旅游的性质及旅游消费的特征

旅游活动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本质上来是一种反工业化的形式。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一种不同于居住地的生活经历, 这既是旅游活动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化, 居民的休闲需要越发地突出, 这也为我国大众休闲旅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现实需要, 使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者规模逆势壮大的现象具有可解释性。

从消费的属性来看, 旅游消费是奢侈性消费, 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然而, 旅游出游动机波动, 但休息和休闲的冲动是持续不断的。特别是处于城市高压环境下的现代人, 对放松身心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者长距离旅游的动机, 可能受到种种影响波动较大, 如金融危机环境下收入减少、受到闲暇时间的限制等。但比起完全替代, 更为普遍的现象是旅游消费支出在金融危机下削减, 旅游者用更理性、更节省成本的方法替代更高投入的旅游。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者行为模式的新特征

1. 我国居民旅游意愿现状:出游热情不减, 国内旅游火爆

据2008年1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研究, 2009年中国境内消费者打算出游的比例为92.0%。金融危机后, 入境旅游大幅缩水的状况下, 出境旅游转向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者的出游规模增加, 体现在第一季度各景区、景点接待的旅游者数量增加。从全国100家景区负责人了解到的信息, 第一季度景区接待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总体影响并不大 (图1) 。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2. 旅游观念的转变:传统节日注重人气、双休日注重休闲与体验

旅游者的旅游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节假日休息期间, 对“出去走走”的需求更加强烈, 也更注重身心上的放松, 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数据显示, 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 北京、山西、天津、陕西、上海等地的多处景区、景点举行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展会等活动, 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重大节日期间旅游者对景区、景点人气的追逐。另外, 旅游者在平日工作之余, 对身心放松与休闲的需求也日益显现。3月入春以来, 北京、上海等各地的花卉节、踏青等活动都集聚了不少人气。例如, 3月中旬的两个双休日, 北京10多家公园的接待量达到110万人次, 周末的休闲旅游异常火爆。

3. 目的地的选择:长线转短线

金融危机导致的实际收入的降低, 长线旅游受到的冲击明显。加上在新假日制度框架下旅游者出行时间的限制, 小长假和周末双休日成为主要的旅游时间段。因此, 旅游者受到货币和时间的限制, 用短线旅游替代以往的或原计划的长线旅游, 以解决旅游休闲的需要与时间、收入等限制间的矛盾。

4. 出游模式:跟团转自助, 青睐网络预订

一般来说, 旅游者对短线旅游目的地的了解较为充分, 因此, 散客出游更为普遍。旅游者倾向于与熟人自助式出游及以家庭为单位自驾旅游。另外, 散客旅游者的价格敏感度更高, 更加注重低廉的价格。短线旅游产品中景区门票价格占出游成本的比重远大于在长线旅游成本中的相应指标。因此, 消费者对景区门票价格的敏感度也提高。这部分旅游者倾向于通过网络在线预定旅游产品, 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景区的影响

1. 入境游减少, 国内游客增加:不同目的地受影响不同

入境旅游者的数量降幅较大, 因此, 以入境旅游者为主要接待群体的景区、景点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表现在接待外宾数量的减少。但也有部分景区, 由于国内旅游者数量的增加, 其总体接待规模基本上持平, 甚至有提高。

2. 城市周边旅游、自驾游线路上的景区影响小

处于城市一日游及城市周边短线旅游产品中的景区接待基本不受影响, 依目的地类型及产品特征甚至有上升。如果酒店领域受影响是按照星级来划分, 高端客户转向中低端产品导致高星级酒店受冲击较大, 经济型酒店业绩仍是高位运行, 表现在目的地则是长线转短线, 长线游受影响大, 短线游上升, 城市周边旅游产品受热捧。从部分省份的实际情况来看, 自驾游比以往更受青睐。这种趋向在基础设施发达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带更为明显。

3. 团队减少、散客增多:对景区经营思路提出新要求

金融危机后, 由于公司会议、奖励旅游、政府公务活动减少, 团队旅游受到较大影响。加之旅游者倾向于自助旅游, 景区接待的团队旅游者数量减少, 散客旅游者在数量和比例上都增加。因此, 景区须根据自身产品性质及所处区域的经济、文化环境及人口特征调整应对策略。在经济危机中,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 景区企业采取的不同态度及措施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较大。部分景区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规律, 积极挖掘新市场、集聚人气、包装产品、寻求各方合作, 实现了接待规模和景区收入的双增长。而部分景区则处于束手无策的状况, 虽然有一部分是区域经济环境及区位原因, 但也不能排除是体制问题限制了市场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 散客对景区门票折扣的需求, 在互联网的普及和线上信息与交易平台成熟的背景下, 催生了“驴妈妈”这样填补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空缺的景区散客票务直销企业, 并促成了它的高速成长。通过相关负责人了解到, 虽然景区可以自建网络实现直销, 但由于专业化水平和维护成本的限制, 景区与票务直销网络企业合作的需求也较为迫切。

4. 不同等级景区受影响不同:核心景区状况乐观, 3A以下景区较为困难

旅游者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趋于理性, 价格差异在可接受的心理预期内时, 在同类景区中, 区域核心景区成为旅游者的优选, 其接待规模仍然保持较大的接待量及高增长率, 并在区域旅游接待中占据较大比重。例如, 春节期间, 云南省的23个主要旅游景区 (点) 共接待游客77.04万人次, 同比增长55.1%;江苏省4家5A级景区中, 中山陵风景名胜区、三国水浒景区、周庄古镇增幅都在90%左右;1月~2月, 故宫、颐和园、天坛公园、八达岭长城共接待游客323.0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42.7%, 占北京市景区接待量的19.1%。国内旅游者基数的增加, 对这部分5A、4A核心景区需求提供了“蓄水池”, 从而使之更有优势面对危机。相比来说, 同类型的3A及以下的景区 (点) 受到的影响更大。特别是在旅游区位优势欠佳、经济欠发达地区, 尽管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试图刺激旅游业的发展, 但从接待人数及经营业绩来看, 景区 (点) 面临的困难仍较大。

四、我国景区的应对措施及景区发展景气的预期

1. 金融危机期间景区采取的措施及其评价

各地景区、景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总的来说增加旅游者的体验、让利于消费者的行为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 借势民俗节庆推动居民旅游

春节黄金周期间, 各地举行的民俗、节庆活动, 为景区、景点集聚了不少人气, 收到不错的效果。对于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的景区, 主要针对本地及周边市场的产品创新, 通过增加产品的体验性, 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例如, 黑龙江的景区借势“大冬会”、北京各大公园借助桃花节, 有效地提高了旅游接待数量。

(2) 门票价格优惠

为刺激旅游消费, 各地采取了不同形式的价格促销策略。继杭州西湖免票措施取得成效, 春节期间北京送出5万张免费门票, 本地居民出游人数规模增加, 春节期间增加近17.6%;一季度上海推出”百元游上海”, 18景点周二半价活动;武汉东湖春节期间, 一家三口60元优惠门票。

(3) 景区联合推出“一卡通”

太原“一卡通”旅游年票4月推出50元游全部景点;山东省对部分景区门票实行“一卡通”。北京、天津、河北的58景区、景点实施“京津冀旅游一卡通”。

(4) 发放旅游消费券, 提供配套优惠

江苏实行三天的小长假模式、发放旅游券;河北邢台将免费发放400万元本市各景旅游券;值得关注的是, 4月9日“驴妈妈”景区票务直销网联合国内十省一市五十个景区“抱团”发放价值4亿元的旅游消费券, 是组织单位、发起方式、发放对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北京市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将紧扣奥运, 还把乡村旅游作为主要内容, 推出门票、住宿、交通等各方面的奖励和优惠措施。

2. 对我国景区发展景气的预期

根据2009年4月初对分布在全国的100家景区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我国景区的总体情况仍被认为相对乐观, 如图2。但在我国旅游业被看好的情况下, 部分景区的不乐观预期也说明局部景区面临的困难较为严峻。同时, 也必须看到金融危机背景下, 为使更加符合旅游者需求, 景区在供给因素上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既包括体制上的调整, 也包括经营思维及管理技巧上的转换。这对于我国景区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契机, 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也有利。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五、结论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入境旅游减少、国内旅游增加,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散客增加、团队减少;长线旅游减少、短线旅游增加;休闲型旅游增加, 纯观光型旅游减少;更注重出游的经济与时间成本。

全国景区、景点的总体定性景气状况没有下降, 但局部特征发生变化, 表现在:核心景区接待量稳定、普遍有提高, 而知名度低的景区状况相对不良;原本依赖短线客源市场的景区、景点状况优于依赖长线客源的市场;休闲体验型景区优于纯观光型景区。景区经营者对我国旅游业及景区发展的总体预期较为乐观。

摘要:景区作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的重要载体, 其经营状况能够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旅游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导致景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改变了旅游者的行为模式, 导致不同景区受到不同影响, 并且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趋向。对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对考查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影响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 结合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特征及我国景区面临的实际情况, 得出我国景区状况总体上较为乐观, 局部结构上显示出新态势的结论。

关键词:景区,旅游者行为模式,旅游业,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宏昌林少宫: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演讲集[A].莫迪里安尼.弗兰柯.莫迪里安尼自传[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7.景区危机公关 篇七

第期(总第 期)

巴州旅游局 2012年1月4日

博斯腾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

2011年1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转发《全国自治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2011年第15号),我州博斯腾湖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博斯腾湖景区是由博湖县管辖的以南岸景点为主、北岸景点为辅,集水体、芦苇、沙山为特色的“水陆相接、资源一体、游线相连、统分管理’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为进一步整合由博湖县管辖零散经营的优质旅游资源,2010年,博湖县成立博斯腾湖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战略,历时两年,公司已全资拥有博斯腾湖南北两岸大河口、阿洪口、白鹭洲、海心山、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等大小湖重点景区等核心旅游资源经营权,初步形成了南北畅游、东西贯通的博斯腾湖休闲旅游圈。

8.景区危机公关 篇八

———以四川海螺沟景区为例

摘要

以“体验”为经济提供物的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贡嘎山海螺沟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距成都296公里,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其旅游市场发展良好,通过对海螺沟景区打造体验式旅游的分析,为其今后发展做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四川海螺沟,旅游资源,发展体验式旅游

1、“体验式旅游”的阐释

关于体验式旅游,Boor st in把它理解为一种时尚消费行为, 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谢彦君认为, 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 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旅游者心理与旅游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旅游者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的综合性体验, 他强调旅游体验研究是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旅游现象这个大厦中, 如果抽掉了旅游体验, 整个大厦就会崩塌, 构成这个大厦的所有物质要素将失去其旅游意义。

2、景区打造意义与价值

对海螺沟景区打造体验式旅游,能够提升其竞争优势,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的感受的旅游方式, 它能给旅游者带来一种新的附加价值,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重视的是为顾客提供食住行等服务,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于此同时,激发游客参与度,体验式旅游让游客的感官能够调动起来,使其投入较多的精力, 他们在旅游活动中需要不断沟通、学习、体会, 主动探索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为旅游者创造全新的体验经历。甘孜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州,在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具有示范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关键是体制创新,龙头是海螺沟景区。海螺沟景区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川西旅游的重要支点和引擎。深化景区体制改革,将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海螺沟景区自开营以来,其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重要变化,每一次体制张力的释放,都有力地促进了发展。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提升,景区的弊端日益显现,并严重制约了海螺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海螺沟的体验式旅游,有助于科学开发海螺沟拥有的世界级精品旅游资源,增强其旅游价值。

3景区资源分析

3.1地理位置与气候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甘孜州海螺沟景区,位于地球神奇的北纬30°和中华地理分界线(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县)的交汇点、青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带、“蜀山之王”贡嘎山东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

地形复杂,气候类型特殊,山下长春无夏,郁郁葱葱。气候宜人,山下磨西镇年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左右。山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在-9摄氏度左右。

3.2交通条件

从成都至海螺沟可以在新南门汽车站乘坐班车前往。全程时间大概为5-6个小时左右。从磨西镇就可直接进入海螺沟风景区,从三营地到观景台,以前只有走路或骑马,现在乘车可直到索道售票处,并修建了高空索道,游客可乘索道直达大冰瀑布的顶部。当然也可步行前往,还可看沿途原始森林的景色,并要翻山越岭,走一走羊肠小道,约需1小时左右。3.3自然资源

海螺沟风景区是亚洲东部海拔最低;离大城市最近的、最容易进入的低海拔现代海洋性冰川,生态完整的原始森林和高山沸、热、温、冷泉为一体构成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区。海螺沟冰川又称一号冰川,全长14.7公里,是贡嘎山71条冰川中最长的一条,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仅2850米,沿纵向呈三级台阶:1,粒雪盆,冰川的孕育地,2,大冰瀑布,宽500—1100米,高1080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高大、最壮观的冰川瀑布,3,冰川舌,伸入原始森林达6公里,形成冰川与森林共存的奇绝景观。海螺沟冰川活动性最强,在冰川的运动中,形成晶莹如翡翠、水晶的冰川弧拱、冰洞、冰阶梯、冰门、冰湖、冰峰。

海螺沟地处中高山、高山、极高山地区,落差6000米以上,形成了自然界独特的七个植被带、七个土壤带,荟萃了中国大多数的植物种类。拥有大量珍稀保护动植物,如杜鹃,木兰,红杉,红豆杉,麦吊杉、大熊猫,牛羚,猕猴太阳鸟,红腹血雉等,春夏季节,花卉繁多,芬芳艳丽。3.3文化资源

海螺沟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藏族风情文化,历史上后藏香巴噶居派大成就者唐东杰布法王云游印度,汉土及康藏各地。唐东杰布法王在西藏创建药王庙,编写创作多种歌舞剧演唱历史故事,是藏戏创始人,与其相关的传说也广为流传。景区体验性项目核心

4.1冰川

海螺沟冰川是贡嘎山东坡众多冰川中的一条,尾端伸入到原始森林区达6千米,海拔只有2850米,是地球上同纬度的冰川中海拔最低的。冰川的粒雪盆是整个冰川的源泉,盆内冰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翻越盆沿形成巨大雪崩,故粒雪盆虽美丽神秘,却只可远观不可靠近。盆的边缘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冰瀑布,高1080米,宽500-1100米,晶莹剔透,雄奇无比。

4.2特殊地貌

不同于普通的山水景观,海螺沟发育着一整套典型且壮观的冰蚀地貌,如冰蚀谷、悬谷、谷中谷、角峰、刃脊、冰坎、冰斗、粒雪盆(冰窖)、磨光面、刻痕、刻槽等,尤以谷中谷、金字塔形角峰、磨光面的规模宏大。

4.3温泉

温泉建在二号营地(海拔2660米),当地山民称这里为“热水沟”,热泉从地表的石缝中涌出终年不断,经化验此泉属碳酸氢钠型中性优质医疗热矿泉,对多种疾病有奇特疗效,水温高达83度以上,日流量达8900吨,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想象在天寒地冻的高原竟有“天上瑶池”。

5具体措施

5.1海螺沟五绝

重点突出海螺沟特殊景观特征,其中包括日照金山、冰川倾泻、雪谷温泉、原始森林、康巴藏族风情。一.冰川项目

知识性、美学性与趣味性强,这是冰川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风景资源的重要特征。之所以说它特殊,在于寓知识、美学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动态景观以及既是自然奇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游客置身其中,三种奇特景观,冰与雪的特殊氛围,不但使其视觉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冰爽的气候,冰川运动时的撞击声等都能调动起全身细胞,体验到冰川的非凡魅力。

(1)运动景观 冰川倾泻

世界上冰川大都位于海拔较高处,然在海螺沟海拔较低处就能望见冰川从高峻的峡谷铺泻而下。特别是举世无双的大冰瀑布,高达1000多米,宽约1100米,由于冰体组成的冰瀑布不象水瀑布那样流动,但由于冰体融冻作用,它不断产生冰崩。冰川活动剧烈的春夏季,一天可达上千次,最多时一次可塌垮上百万立方米的冰体。冰崩时,冰体间剧烈的撞击与磨擦会产生放电现象,一时蓝光闪烁、大地震颤、山谷轰呜,千千万万的冰块滑落着、飞溅着,扬起漫天雪雾。(2)消融景观

冰川城门洞

冰川城门洞位于冰川之上,由厚厚的坚冰垒筑而成,因为其形如城门而得名。冰川城门洞在作家笔下是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在厚厚的冰崖之下,状若坚不可摧的城门。它通体透明,高约5米,宽约13.5米。洞顶上密集着许许多多晶莹透亮的圆锥形“冰钟乳”。冰下河在冰舌末端的地面出口为冰川城门洞(冰崖下的隧洞,状若城门),地下出口为冰涌泉,流量10立方/秒(10月),为海螺沟主流的水源。冰川城门洞与冰涌泉的位置随冰舌末端的退缩而不断地向上游移动,是海螺沟的胜景之一。

(3)复合景观

冰川舌

冰川舌海螺沟冰川的一大奇观,它海拔仅2850米,是极容易进入的冰川,男女老幼都可以登上去。海螺沟冰川从大冰瀑布始,如一条长长的舌头,穿过两旁的悬崖峭壁,直伸向涌绿叠翠的原始森林。人们站在冰川之上可以欣赏两旁峡谷之上翠绿的树木与皑皑冰雪共存的奇妙景象,更可以到冰川上去领略“水晶世界”的神奇。冰蘑菇

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人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进而形成冰面湖。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岩块的厚度和大小足以保护它。(4)特殊冰川景观

日照金山。海螺沟身处山脚,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卫士峰45座,峰上千年积雪,银光闪烁。每当天气晴朗,东方吐白,灿烂的霞光冉冉而起,万道金光从长空中直射卫士峰。瞬间,数十座雪峰全披上一层金灿灿的夺目光芒,光芒万丈,瑰丽辉煌,这就是著名的“日照金山”。

二、温泉项目

海螺沟最奇特的风景除了冰川外,要算蕴藏于原始丛林中的热温泉了。如果说大冰瀑布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的话,那么在雪中泡温泉可是实实在在的。温泉池周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风景优美,特别是冬季至此,一边泡温泉、一边欣赏雪景,如果再遇上降雪,在热呼呼的露天温泉里慢慢欣赏雪花飘飞的奇景,透过氤氲升腾的水汽赏飘飘雪花,看四周白雪皑皑,银峰耸立,其感受如同“人间仙境”。目前该处已经建有10个大小不等的露天温泉池和一个200平方米的露天温泉游泳池。此外,沟内还有窑坪温泉(海拔1900米)和沙树坪温泉(海拔1530米),溢出水温52oC~60oC,流量2.4~4升/秒,均属医疗矿泉水。

三、地貌欣赏

游客来到被植物学和动物学界称之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动植物的“避难所”,感受与现代不一样的海螺沟森林,沟内观赏植物数百种,包括花类,附生植物类,造型类,群落类。(1)谷中谷

现代冰川尚卧于新冰期冰蚀谷底,自老而新依次下切,形成套谷地貌。金字培形角峰 贡嘎山地区的冰蚀角峰以金字塔形为特色,塔高与塔座之比多为1:2,仅海螺沟分水岭就耸立着高度干为以上的冰蚀金字塔20余座,且多有积雪,在碧蓝色天空与墨绿色林带的环绕之下,不失为高山之胜景。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中国金字塔”,独特体验一定能为其留下深刻影响。

(2)水海子

当地人讲水海子是块神镜,因为从中可以看到神仙们花园中的美景。游客仿佛如临仙境,体验神仙一般的景色。水海子掩映在苍山翠玉之中,环绕四周的是苍茏翠绿的原始乔木。在一片葱茏之中,水海子如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翡翠镜框之中,令人赏心悦目。水海子四周是各种珍贵的林木,重重叠叠,层层包裹,有连香树、水青树、领春木、康定木兰、大叶杜鹃等。

(3)森林

海螺沟内森林面积7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为原始森林,具有生物多样性很强与观赏植物丰富的显著特点。包括海螺沟在内的贡嘎山地区,是中国古老与原始生物物种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

5.2历史、风俗、特产

(1)海螺沟红色旅游

在沟口的台地上还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红色古镇——磨西镇。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五日红军从安顺场强度大渡河成功后,因船少,无法将红军迅速度过大渡河。在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分兵飞夺泸定桥。二十八日下午四时到达磨西,当晚便和随行人员朱德、周恩来、陈云、刘伯承等人召开了著名的磨西会议,具体部署飞夺泸定桥的方案和研究北上抗日的方针,为红军长征奠定了基础。为了让游客感受当年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情节,景区还应该强化对磨西镇的体验旅游,建设一些场景再现,安全保障的让游客参与到其中,扮演长征队伍中的一员。(2)康巴藏族风情

海螺沟所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广阔无垠的高原大地,养育了甘孜十八县藏族儿女。多彩的服饰,不同的藏庄,动人的歌舞,浓郁的康巴藏族风情与这里的山山水水融合在了一起。海螺沟目前对这种民族风情的诠释主要是通过歌舞表演的方式,如果将这种表演更本土化,如果能让游客有更多的亲身体验,会有更理想的效果。把观赏与体验结合在一起相信游客会有更难忘的经历。(3)美食特色

彝族旧喜食砣砣肉(煮熟即食)、罐罐酒,数人围坐,罐中置麦杆吸食,叫“咂杆子酒”,现改为喝碗碗酒,肉食亦烹调,与旧大不一样。便饭,腌腊肉,麻糖等都是该地特产。(4)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彝族火把节,持续时间大约一周,磨西彝族火把节比起凉山的规模和欢乐程度要小得多,但意义和形式是一样的。火把节是为了纪念距今1000多年以前的一位勇敢、智慧的彝族妇女而设定的。传说,这位妇女的丈夫是彝族部落的首领,被外族人骗走,惨烈被害,被烧死在千里之外,他的妻子斯惹阿呷带领族人去打败仇人,找回丈夫的尸骨,连夜打着火把回到凉山家乡,乡亲们也高举着火把迎接首领的英魂,欢庆胜利。在明亮的火把中,为死去的首领尸骨举行隆重的葬礼,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期间,彝家人饮酒食肉(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砣砣,俗称“砣砣肉”),彝胞们穿上节目盛装,观看斗牛、斗鸡,并表演歌舞,举行摔跤等活动。夜间,彝胞们燃上火把,围着村寨,举行纪念先祖的活动,火把象征光明,火人驱除邪恶和瘟疫,然后唱彝歌,狂欢通宵。同时,火把节还是彝族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相亲约会的好时光。

5.3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商品的核心部分,而“地方特色”却是旅游纪念品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并以冰川和温泉,产品外扬名于国内外的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并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特点,旅游商品在外观上出现雷同化的现象,基本上都是以体现藏族风格的旅游产品而存 在,且每家纪念品商店中的产品基本是一致的。虽然海螺沟景区位于藏区内,而牦牛肉、牦牛饰品等旅游商品也能够反映藏区特色,但是旅游纪念品太过单一,不具特色,海螺沟大多旅游产品都是从成都运过去的,也有从九寨沟产的。这么不地道的旅游纪念品怎么会让游客产生兴趣呢。某些形式上也未能与海螺沟景区对外宣传中的冰川美景、温泉产品相适应,未能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实。诸如磨西老腊肉这种当地特产更能吸引游客,用无污染的半肥瘦猪肉为原料,经过烟熏晾干等工序,制成肥而不腻,浓香扑鼻的老腊肉。再比如说,游客游览完了之后带不走那些冰川,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玻璃等技术模仿真实的景观,能够为游客带来永存的记忆。将当地特殊的文化自然景观融入旅游纪念品中非常重要,是游客体验的一种升华。

5.4 2018年将建起会员制国际狩猎场

作为甘孜州委、州府“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的重要旅游项目之一,“康定溜溜城”合作开发签字仪式昨天在蓉举行。双方将在康定新县城内,投资建设一个集旅游、酒店、温泉、会议、餐饮、娱乐、商务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服务及商务设施。该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6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明年建成,2013年正式投入运行。项目将以山地旅游、林业产业化、畜牧业开发等作为建设内容,直接投资不低于15亿元。项目开发将在2018年以前建成,拟在雅加埂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接待营地、会员制国际狩猎场与狩猎博物馆、国际登山培训基地等多个项目。

国际狩猎场的建成,强化了该景区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在狩猎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欣赏海螺沟的特色景观。

注:参考文献

【1】体验式旅游概念及开发探讨

【2】调查与决策——《关于把甘孜州海螺沟景区建成 四川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议》总第377期

【3】枣庄市旅游景区体验性项目开发研究

【4】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景区危机公关 篇九

本文通过对景区联合营销内涵的阐释, 探究了昆明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的可行性以及联合营销带来积极效应, 提出了两个景区联合营销的策略, 以期为西山与民族村景区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景区联合营销的内涵

联合营销, 也称合作营销,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销组织由于不同的关键资源, 为了增强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 通过交换或联合各自的资源, 共同分担营销费用, 协同进行品牌建设、营销传播、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 以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营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是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参与其中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策划、包装、推广等, 提升所在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塑造区域化旅游品牌, 吸引更多的客源, 而共同采取的营销活动, 是一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营销策略。

西山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一) 旅游资源差异明显

(1) 类型差异。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在旅游资源类型上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西山旅游景区具有民族村相对缺乏的地文景观类资源和突出的水域风光类资源, 而民族村又具有西山景区较少的人文活动类资源。西山景区拥有龙门断层崖、小石林喀斯特地貌, 石炭纪标准地层剖面, 三叶虫化石、海口鱼化石, 西山陡崖崩塌自然灾变遗迹, 以及滇池和孝牛泉等水文景观;民族村则拥有异彩纷呈的节日庆典活动, 及其活动中所展示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节庆、服饰餐饮、手工技艺、音乐舞蹈、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传承等。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的联合营销, 能够在旅游景观资源类型上实现宏观互补。

(2) 旅游资源内部互补性强。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除具有各自特色资源外, 同时还都具有丰富的古迹与建筑类景观资源, 尤其都拥有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古迹与建筑,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统一游客群, 但是二者的古迹与建筑同中存异。西山的古迹与建筑主要为反映古代科举文化的龙门石窟, 凸显佛教文化的华亭寺、太华寺,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及一些名人遗址;民族村的古迹与建筑主要突出民族文化, 如藏族佛寺、回族清真寺、白族本主庙、苗族天主教堂、大理三塔景观、藏族玛尼堆、转经筒、彝族图腾柱等, 以及民俗建筑, 如竹楼等民族特色建筑。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 统一游客群的同时, 又实现了资源内部的互补。

(二) 游客群统一

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旅游都有文化旅游, 二者在联合营销上具有一定统一的游客群。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的地文景观、人文景观资源决定了其部分文化旅游的共性, 无论是西山景区的科举文化、佛教文化、抗日文化, 还是民族村的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 都对有着文化爱好的游客群产生着强烈的磁场吸引, 二者联合营销具有统一客源基础的支撑。

(三) 地理位置邻近

交通主要是指地理概念上的距离、交通硬件设施的完备程度、交通工具的方便性和廉价性等。西山景区距民族村仅23.3公里, 开通西山到民族村的专线车, 只需不到半小时的车程, 交通非常方便, 可以方便游客游览, 交通成本较低。

(四) 降低旅游消费水平

西山景区的门票40元, 民族村门票90元, 如果两者实行联合营销, 实行联合套票, 价格可能更低, 这比较适合游客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 而且可以让游客体验不同的感受。

联合营销降低成本, 提升景区市场竞争力

(一) 提升资源价值

滇池作为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的纽带, 与西山和民族村紧紧相拥, 并贯穿昆明老城和新城, 形成了城—湖—山—民无缝链接的城景一体景区。景区湖光山色, 半城山水半城街, 登临西山龙门, 远眺昆明城景, 作为社会景观的城市与西山相互构造成景, 使其形成“山水在城中, 城在山水间”的独特景观, 提升了原有资源的价值, 从而提高景区市场竞争力。

(二) 提高景区区位度

采用旅游地行游比指标衡量两个景区的区位度, 即西山景区或者民族村景区主要客源地游客到该景区路途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该景区游玩所花费的时间之比。联合营销将增大主要客源地游客景区游览时间与交通花费时间之比, 提升了景区整体区位度, 提高整体对市场的吸引力, 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

(三) 促进联合申报5A级景区

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将促进两个景区联合打造5A级景区。从2012年起, 政府就着手部署西山与民族村两大景区联合打造5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3年11月, 新的西山民族村景区管委会通过了昆明市级申报初评。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 将大大促进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的连通性, 促进日后联合打造5A级景区的进程。

(四) 降低景区成本

联合营销会降低景区管理成本, 尤其会降低景区联合宣传成本, 并减少由于景区激烈竞争而带来的成本投入, 为整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从而提高两个景区的市场竞争力。

(五) 扩大市场规模

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 首先会开拓共有市场以外的对方新市场, 二者的市场规模会得到扩大;联合营销之后二者的整体品牌影响力, 将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新游客群, 共同创造新的市场规模, 使西山与民族村景区在旅游市场中占取较大份额。

西山民族村联合营销的策略

(一) 整体形象打造与各自特色资源突出相结合

两个景区在资源开发、产品和线路设计方面, 要突出城—湖—山—民无缝链接的整体轮廓, 形成城—湖—山—民无缝链接的整体形象;同时又要突出各自景区的特色资源, 西山景区着重突出其“雄、险、奇、秀、美”的地文景观, 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旧时科举文化等, 而民族村一定要突出其丰富绚烂的民俗文化、本土非物质文化、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等。

(二) 立足整体规划视角

两个景区的新建规划要站在联合营销的角度, 要站在两个景区旅游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旅游的开发, 切实采取措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景观趋同的问题。同时, 保持西山景区与民族村景区旅游资源的异质性, 资源互补依然是两个景区联合营销的前提。

(三) 设计特色主题旅游路线

组织特色主题旅游线路, 形成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并谋求该产品的品牌化。推出如“地质科普游”、“民俗风情游”等, 也可以设计科普与休闲文化融合的特色旅游线路, 可以让游客从西山一直探寻到民族村, 满足游客的探险猎奇的需求,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景区可以和众多旅行社等旅游中间商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景区的旅游市场客源, 成为昆明本地短程旅游线路和云南长线旅游线路的重要旅游节点。

(四) 重视网络营销

建立西山民族村联合营销景区网站, 展示景区历史文化、参观游览功能、旅游景区的企业文化、景点、节庆表演活动及日程安排、景区新闻、游览服务及预定等, 网站内容可通过中文、英文、日文、韩文四种语言显示, 使其成为展示景区文化和提供景区服务的重要窗口, 提升游客对景区认知度和关注度的重要平台。

(五) 政府参与

加强政府对景区联合营销的支持工作。重视两个景区的联合营销合作, 将西山与民族村景区联合营销纳入联合申报5A级景区内容中, 在政策上给予重视;投入资金予以两个景区的公共场合形象宣传;支持景区便利交通体系的构建, 特别是对连通两个景区的交通路线加以重视。

结语

10.旅游景区管理 篇十

寨沟景区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新理念实现了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开创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六精五细”的管理举措实现了景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精细化,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为国内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提供了参照。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

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二、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

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2]罗高飞.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J].旅游科学,1996,(3):9-l2.[3]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1):114-116

论文题目:

浅议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管理

课程名称:旅游景区管理 授课教师:谢凤媛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绩

年级:07级2班 姓名:蔡一

上一篇: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小班科学教案:有营养的大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