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散文(共13篇)
1.关于母亲的散文 篇一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因此也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母亲跟父亲的结合就只经历了相亲、结婚两个阶段,听母亲说相亲的时候根本就没敢抬头,直到结婚当天母亲才知道原来父亲是那样一个人,跟母亲的想象大相径庭啊,并不是父亲长相不好,只是父亲的话很少,母亲却截然相反,母亲说话的嗓音很高,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听母亲说婚后的生活很艰难,奶奶很刻薄,不允许母亲同桌吃饭,母亲的饭菜是另外准备的-----地瓜面馒头。奶奶还时常挑唆爷爷对母亲施以棒棍,母亲也会时常因此而被莫名的赶出家门。父亲跟母亲的感情不错,只是父亲是个有名的孝子,不敢违抗父母的心意,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网鱼,奶奶经常做鱼邀请街坊邻居,母亲是没有份的,因此父亲总会把网好的鱼偷偷的埋在河岸上的沙土里,再让母亲在深夜的时候带回家;父亲每到领了薪水总会偷偷将一点碎钱埋在碳堆里,供给母亲日常开销。再后来有了我们姊妹以后,母亲的日子就更艰难了,奶奶嫌弃母亲不会生儿子,把母亲和我们姊妹分了出来,那时候还是挣工分的年代,我们姊妹总是坐着母亲的篮子里被母亲挑着看世界,每到秋收的季节,母亲会从奶奶那里得到一年的口粮------两斤玉米面,二十斤地瓜面,因此母亲的饭碗里盛着的也总是别人家里的锅底饭。后来我们姊妹长大了,也有了弟弟,奶奶才又把父亲分了出来,分到母亲和我们姊妹的家里。这些年来尽管母亲对奶奶该尽的孝道一样都没拉下,但是因为奶奶给母亲造成的伤害太深了,母亲一直不能从心理上原谅奶奶。其实奶奶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以来就像童话故事里面的老女巫一样让人憎恨,直到前几天看过韩国电视剧《媳妇的全盛时代》之后才渐渐理解了奶奶那一代人,正像李福水的奶奶对他姑姑李明姬说的那样:“全是做媳妇的时候学错了,因为从婆婆那里没有学到如何接受一个人和爱一个人,学到的只有受到的压迫和苦难。所以等到自己成了婆婆以后想做的只有报复。”估计奶奶也是那样吧,所以母亲才受到了那样的“礼遇”。
因为母亲接受的教育非常有限,听母亲说年轻的时候就进过一次夜校,但因为“”的原因毕生唯一的一次学堂教育什么也没学到,因为同学们都去“斗地主”了。然而母亲对知识的渴求远远比我们这代人还要虔诚,母亲会从电视上学习认字,写字,直到后来看我们姊妹小学和中学语文读物。我想母亲对我的影响也是这样吧!因为我学会的第一个字“桥”字就是从电视上学来的,电视对母亲那一代人是看世界的窗口,到我们这一代就变成了可以拥有一副眼镜的捷径。母亲主张“自主学习”,对我们姊妹从不使用强硬手段,但每到交学费的时候,母亲就会变得非常强硬,卖掉瓮里的麦子,地里未成熟的玉米……
我总觉得母亲对我是很偏向的,除了弟弟以外三个姊妹中只有我自己一个女孩子圆满地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求学历程。每次妹妹埋怨起来,母亲总是说:不是你二姐考上大学了吗?谁让你不努力来着?这两年一直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从起先的逢节必回,到现在一年一次、两次,我也不大喜欢打电话,我总把那当成一剂“创可贴”。偶尔还是会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哦?晶晶啊?本来是打电话给你大姐的,怎么打你那去了?最近还好吧?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吧?那好,挂了!”这次回家母亲哭着说:“你们一个个都长大了,也不知道回来看看,白天你爸一上班剩下我一个人在家连个说话的也没有。”这才发现母亲已经开始老了,一直以来母亲在我心里是棵遮风避雨的大树,饿了,冷了,困了,累了,随时供我栖息。现在母亲已经不能背着我在雪地里赶路了,也不能为了卖掉几捆香椿挑着担翻越几个山头了。作为人子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从哪做起,想要回家看看的时候总会被繁忙的工作绊住脚,自己犯下的过失总以父母可以理解为借口而欣慰,然而父母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们,或许这就是做父母跟做子女的差别所在吧!母亲节到了,想到自己对子女的那份爱,也许该为年迈的母亲做点什么了吧!
2.关于母亲的散文 篇二
爱母, 颂母, 讴母, 是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
母爱是伟大的, 母亲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甚而决定性的作用。古今圣贤、伟人孝敬母亲的风范, 极具教育意义。
一、现代文化名人与母亲
母亲爱子女、子女爱母亲, 母子情深、母女情深, 在社会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 似乎是个“突出”的存在。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乡下人”, 但她刻苦好学, 达到了能自看书报的能力。鲁瑞坚强刚毅, 丈夫病逝后, 39岁的她扛着经济破落与受人欺凌的压力, 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她处事通达, 有远见, 在别人迷恋科举时, 她送鲁迅去南京求新学, 还把鲁迅、周作人送到日本去留学;她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所有这些都给鲁迅以极大影响。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平凡到连名字都没有, 而以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而名之。但她节俭持家, 深爱并把希望几乎全部倾注在毛泽东等几位兄弟身上。她忠厚贤惠、善良慷慨、勤劳俭朴。母亲的这些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 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吃穿普通, 生活俭朴, 多次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 尤其是其一贯强调为人民服务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 颇受益于他的母亲。母亲成了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周恩来具有文静慎思、机警敏捷、处事缜密的个性特点与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光明磊落、善于团结并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等高贵品德, 无疑跟他从小接受相对多元的启蒙教育有关:生母万氏聪敏精慧、见多识广、处事果断、善于求同存异, 继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善作诗文, 乳母蒋氏朴实善良、勤劳能干。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及宽厚仁慈的精神品质一直激励着朱德, 使其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 没被困难吓倒”。
老舍的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乐于助人、个性软硬兼备, 影响老舍以终生。“我的性格, 习惯, 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是“我的真正的教师”。老舍说:“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 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老舍《我的母亲》) 巴金则视母亲为“第一个先生”, 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爱:“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教巴金爱一切人, 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正是母亲爱心的润泽使巴金受到感染从而形成人格中“爱”的底色, “把我和这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我的家·我的几个先生》) 。
鲁迅十分孝敬、深爱母亲。为不使守寡的母亲伤心, 鲁迅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鲁迅没有专门写过歌颂母爱的文章, 但在《鲁迅书信集》里保存着他给母亲的五十多封信, 足见他对母亲的关心和敬爱。毛泽东从小就对母亲敬爱、孝顺;长大外出读书, 对母亲非常想念, 或回家看望, 或常写信问候。当母亲去世时, 毛泽东跪在灵柩前, 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为一篇催人泪下的《祭母文》:“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周恩来写下了《念娘日记》等文字, 表达了对母亲尤其是嗣母陈氏的深切之情。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 朱德很悲痛。他爱母亲, 感谢母亲, 并发出“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的铮铮誓言, 以“报答母亲的深恩” (《母亲的回忆》) 。作者的拳拳深情一泻如瀑, 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青少年学生。老舍获悉母亲西去, 回忆起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跌足连呼“心痛” (《我的母亲》) 。
语言文学研究
二、现代孟母与岳母
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 认识茅盾、胡适的母亲对儿子的养育、舐犊之情, 进而认识并理解这两位文化巨子对母亲的深爱与讴歌及由此而凝结成的至情美文, 就容易多了。不过, 在此仍有必要花些笔墨介绍一下他们的母亲。
丈夫早逝, 慈母兼严父, 这是胡适、茅盾母亲共同遭受的沉重打击和相同的家庭悲惨命运。鲁迅、老舍的母亲及其家庭几乎有着相似的经历与遭际。
胡适母亲冯顺弟, 16岁那年嫁给比她大32岁的“三先生”胡传做填房。年龄并没妨碍他们的幸福。婚后第三年的冬天, 就生下了叫“穈儿”的小胡适。不久, 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而后, 顺弟母子去台湾投亲, 在那里度过了近两年快乐的团聚生活。公务之暇, 胡传剪红纸方笺, 用毛笔在上面端端正正写上楷字, 教顺弟识字;他们还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胡适识字。老夫少妻稚子三口, 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然而好景不长,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 顺弟母子刚离开台湾, 即传来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
冯顺弟青年丧夫, 做了寡妇, 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大不幸。小胡适成了顺弟赖以生活下去的支撑。她含辛茹苦,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将其培养成人。冯顺弟爱丈夫, 尊敬并崇拜丈夫, 丈夫成了她心里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她还虔诚唠叨、叮咛, 要儿子学他老子, 走老子的道路:“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 你要学他, 不要跌他的股。”母亲对胡适管教甚严。她千方百计履行胡传的遗嘱, 送儿子读书, 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 使胡适得到莫大的好处:先生对胡适另眼相看, 认真为他讲书。这表现了她的远见。然而, 在胡适的婚姻上顺弟并不开明, 早早就包办订下了儿子的终身大事。[1]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 出生在岐黄传世之家, 其父陈我如是名满杭、嘉、湖、苏四府的妇科中医。爱珠16岁时与本镇秀才沈永锡订婚, 19岁 (1894年) 结婚。婚后, 夫妻恩爱, 生活过得幸福美满。1896年7月4日, 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 取名沈德鸿 (即茅盾) ;1900年6月, 又有了第二个儿子沈德济 (沈泽民) 。然而好景不长, 爱珠与永锡的幸福何其短暂。1906年秋, 卧病三年的沈永锡因患“骨痨”与世长辞。这样, 抚养、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便落到了31岁的爱珠一个人身上。慈母兼父职, 爱珠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遵照丈夫的遗嘱, 将茅盾、沈泽民昆仲双双抚养成人, 并支持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茅盾母亲知书识礼、性格坚强、思想开明、富有远见, 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2], 也是茅盾兄弟成才的坚决支持者。爱珠四岁时就被委托给大姨母、大姨夫代为教养。她跟大姨父系统阅读了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列女传》、《幼学琼林》、《楚辞集注》等著作, 有着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丈夫逝世时, 她在遗容两侧用恭楷写的一副挽联即可见此一斑:“幼诵孔孟之言, 长学声光化电, 忧国忧家, 斯人斯疾, 奈何长才未展, 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 十年互勉互励, 雹碎春红, 百身莫赎, 从今誓守遗言, 管教双雏。”[3]在丈夫的授意下, 母亲曾以《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自然科学知识, 以及根据《史鉴节要》编成的历史读本, 教育茅盾。
父亲去世后, 母亲顶住了世俗偏见和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压力, 挑起了家庭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她不但让茅盾、泽民兄弟读完小学、中学, 还用结婚时娘家的陪嫁钱毅然将两个儿子送入大学深造。沈泽民是中共早期的一位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和革命领导者;他在前苏联留学回国后,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等领导职务。然英年早逝, 于1933年11月20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湖北红安, 年仅34岁。老年丧子, 母亲的哀痛是无法形容的, 但她说:“像泽民那样的死, 我倒也没有觉得怎样难过, 他总算做了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了, 不过死得太早一点。”这位革命母亲的胸襟多么宽广, 其精神品质又是何等崇高。
与胡适一样, 茅盾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这是茅盾5岁时由祖父定下来、得到父亲支持的, 而母亲自始就反对这桩婚姻。茅盾成年后, 眼见儿子工作顺利, 在商务印书馆甚受重视, 母亲就婚姻问题征询于他:“你如果一定不要, 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女方未必允许, 说不定要打官司, 那我就为难了。”当时, 茅盾将全副精力用在事业上, 又不让母亲为难, 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婚后, 母亲还当起了儿媳的老师, 教她读书识字。[4]此外, 母亲遵照丈夫的遗嘱, 而又不拘泥于遗嘱。由于茅盾自小最怕算术, 不适宜学“实科”, 母亲最终默认他考取进文法商的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5]。茅盾母亲关心并常常与儿子议论国家大事, 谈论民族前途;她还自己订阅报纸, 阅读进步书刊, 一直保持到晚年。
这就是胡适、茅盾的母亲。她们可谓现代的孟母、岳母。她们有着相通之处, 但后者的学养更深富, 思想更开明、更进步。
三、感人至深的现代“游子吟”
胡适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 主要凝结在《我的母亲》[6]一文 (以下简称“胡文”) 中。茅盾则在不同时期的多篇诗文中缅怀、感念自己的母亲。1970年初夏, 是母亲30周年忌辰, 茅盾写了一首《七律》咏赞母亲:“乡党群称女丈夫, 含辛茹苦抚双雏。力排众议遵遗嘱, 敢犯家规走险途。午夜短檠忧国是, 秋风落叶哭黄垆。平生意气多自许, 不教儿曹作陋儒。”[7]后来还把这首诗镌刻在母亲的墓碑上。在自己八十寿辰时, 他又写了一首《八十自述》, 而“昔我少也孤, 慈母兼父职。管教虽从严, 母心常戚戚。儿幼偶游戏, 何忍便扑责。旁人冷言语, 谓此乃姑息。众口可铄金, 母心亦稍惑。沉思忽展颜, 我自有准则。大节贵不亏, 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 岁终勤考绩”[8]等语, 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与管教。在其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 则不但以《我的母亲》[9] (以下简称“茅文”) 为题专门追忆和讴歌母亲, 还在《童年》、《学生时代》、《我的婚姻》等章节中写到母亲, 甚至在“序”中也满怀深情地写上一笔:自己“幼年秉承慈训, 谨言慎行”。有学者以为, 在研究茅盾的生活道路和生平史迹时, “不能不涉及他的母亲陈爱珠”, 实为至论。
茅盾、胡适这些颂母、讴母的诗文, 实为感人至深的讴母新篇。本文拟对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与茅盾的同题散文作比较与赏析。
两篇文章的主题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两文都通过回忆, 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爱戴。但“胡文”侧重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茅文”则重在表现母亲知书识礼, 有着多方面的才能, 尤其是管理大家庭的能力。
在选材上, “胡文”选取了母亲对“我”的管教, 包括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作为当家的后母, 母亲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她与“我”大嫂、二嫂的相处及如何对待她们妯娌间的矛盾;就五叔对她人格上的侮辱所采取的做法, 等等, 既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之严”与“爱之慈”, 又表现了她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不乏“刚气”的性格品质。“茅文”只写了两个题材:一是母亲自幼就被委托代养, 跟大姨父学会了读、写、算及念古书, 又跟大姨母学会了实用的做菜与缝纫;二是母亲14岁时管理一个包括学医的门生、厨子、女仆、船工、轿夫及自家人在内的二十来人的大家庭, 且管理得井然有序。两文取材、选材的不同, 是由主题的相异决定的。也许有人会对后者的取材提出异议:“茅文”中写到的“母亲”其实还不是真正的母亲, 而且文中没有写到母亲与“我”的关系, 当否?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谁说文中写到的不是作家母亲陈爱珠呢?文题是“我的母亲”而非“我与母亲”, 那么, 谁以为非写到母亲与“我”的关系不可?“茅文”的立意与选材可谓自出机杼, 匠心独运。
好的谋篇布局, 确切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不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而且使文章新颖别致。“茅文”开篇写母亲, 而又起笔不凡:原来, 母亲的降临并非外祖母所期盼的, 也出乎外祖父脉象诊断之外;外祖父虽然喜欢这个孩子, 为其取名“爱珠”, 但于外祖母的刺激可不小, 又犯起了脑病。正因为这样, 才有下文外祖父将女儿委托给连襟代为教养。文章以时间为序, 重点记述母亲14岁时管理一个大家庭的事, 文末还写到沈家托媒人来陈家说亲, 择婿甚严的外祖父却一口答应了下来。“茅文”在构篇上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多种手法的运用。文章以正面叙述为主, 也用了不少侧面烘托。如写母亲的学识丰富, 文章引用老秀才的话:“朝廷如开女科, 我这姨甥女准能考取秀才。”又如写母亲的能干, 首先就她能不能管好大家庭, 大姨母信心十足:“能!我担保!”然后说, 爱珠的能干, “首先是几个学医的门生感觉到了”, “其次是外祖父自己感觉到”, 这个那么多人的家, 却“秩序井然, 内外肃静”。此外, “茅文”还用了对比手法, 如爱珠年龄之小, 而她要管理的家庭之大, 人数之多, 关系之复杂。正因为运用了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对比等手法, 一个聪明、知书达理、能干的“母亲”形象便鲜活起来, 丰满而生动。在茅盾著名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里, 塑造了一个王熙凤与薛宝钗似的张婉卿形象, 但其精明能干似王熙凤而又无其之毒, 温柔敦厚似薛宝钗却又无其之伪;婉小姐的精明能干, 治家有方, 学界以为茅盾母亲是其原型之一 (1) 。这是颇有见地的。
相比之下, “胡文”的结构要简单得多。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及她“气量大, 性子好”却不缺乏“刚气”等几个材料。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以表现自己童年生活的贫乏、单调, 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在这一背景上, “我的恩师”一般的慈母“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最后一段, 写母亲对自己影响之深远, 呼应开头 (第4自然段) , 总结点题。“胡文”的表现手法上也更显单一。只有正面叙述, 而无侧面烘托;虽有对比, 如母亲对“我”要求严格, 而待人又极其宽容等, 但没有“茅文”鲜明、强烈。
在语言表达上, 两文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自然, 质朴, 饱含深情。“胡文”语句质朴, 平实中见风趣、幽默, 如写自己性格特点与童年生活的开篇三个段落;有些句子则饱蘸感情, 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等等。而茅盾, 则有着郁达夫所说的一贯的风格特点:“观察的周到, 分析的清楚”;“妙语谈玄”、抒写性灵则非其所长[10]。因此, “茅文”在语言上同样以质朴、自然为主, 但更多地运用文学性语言, 活泼多样。
总之, 本文赏读的两篇《我的母亲》, 一为学者所写的散文, 一乃出自文学大师之手。它们犹如并峙双峰, 各显其妍, 各尽其妙;而倘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说, “茅文”给我们的启发无疑要多些。茅盾的《我的母亲》是其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的一节, 这是他晚年精心结撰的最重要的著述。窥斑见豹, 整部回忆录在艺术上臻于上乘极非虚夸。已故著名诗人、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吴奔星教授即肯定其为“杰作”, 是“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兼而有之的读物”[11]。他还说, 它“是新文学史上最好的记事文学,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佳的传记文学, 即使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当之无愧”[12]。至于有人以为学界对这部回忆录的认识“仅停留在功利性学术史料价值上”, 还没有“将它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来看待”[13], 那只能说是无的放矢, 妄言邪说。然而,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掀起“重写文学史”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以来, 大师和经典遭到了轻率颠覆。个别语文教材的编选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动辄说茅盾的作品太近政治、“主题先行”, 或理性太强、形象为思想所淹没, 或太“老”太“土”, 纷纷将茅盾的一些经典名篇如《白杨礼赞》、《风景谈》淘汰出语文新教材, 好像茅盾的作品没有一篇是好的, 也没有一篇作品可选作教材“范文”似的。真不知本文所论之茅盾的《我的母亲》, 政治“因素”何在?“老”“土”没有?“主题先行”与理性太强, 是耶?非耶?茅盾的这篇讴母散文与胡适的文章谁更合适用如教材的范文, 明眼人应该不难看出。然而, 那些戴着先锋派有色眼镜的人怎肯作如此比较呢?他们不愿或不屑于这样赏读。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本文将茅盾与胡适的同题散文放在一起比照、赏读, 其意义恐怕要比对文本的比较本身更大些。
摘要:近现代文化名人几乎都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她们在当时少有社会地位, 遭遇不幸, 命运多蹇, 但她们宽厚仁慈、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毅刚强、开明远见。她们是现代孟母、岳母, 对子女的成才与建功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文化名人也深爱、孝敬母亲, 并凝结成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的“游子吟”, 讴母颂母。本文对鲁迅、毛泽东等文化名人的母子相爱、母子深情有所爬梳、述说, 以胡适、茅盾为主。文章的重点是对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与文学大师茅盾的同题散文的主题、取材选材、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作较为具体的比照分析, 并得出后者给学生的写作启发更多, 也更适宜选入语文教材的结论。
3.关于母亲的记忆 篇三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最痛苦的一件事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最后悔的一件事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儿子,你不丑”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念,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节选自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说)
赏 析
这是莫言获奖演说中回忆母亲那部分内容的节选。
文章充满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我”打碎热水瓶,母亲抚摸“我”的头;母亲不让报复欺负过她的人;给乞丐半碗饺子;儿子多算别人一毛钱觉得丢脸;对儿子说:你不丑。文章感情真挚、深沉、浓郁,歌颂了母亲慈爱、宽容、善良、朴实的胸襟与品格,反映了“我”的幼稚、不懂事及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对“我”思想成长的深刻影响。
文章用小标题分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4.关于母爱的散文:母亲的种菜情结 篇四
母亲的菜园子用竹篱笆围了一圈,约1分地。她把土垒成一行一行的,菜种得很茂盛,当菜在行顶上跳舞时,母亲就乐呵呵的。菜的种类不少,黄红相间的番茄,绿的空心菜,细长的豆角,翠脆的黄瓜……煞是好看。
其实很早以前,园子里的菜,品种很单一的,只有青菜萝卜大白菜。后来我们兄弟姐妹们相继离开小镇后,母亲空闲时间多了,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她想方设法种上我们喜欢吃的品种,并给我们捎来,我们吃得越欢畅母亲笑得越甜,种菜的劲头越足。
曾经以为母亲对种菜的感情大过对儿女的感情。因为,我们几次三番欲接她进城,她都舍不得离开她心心念念的菜。
母亲用心种的菜的确长势喜人,有一个菜商一直缠着她,欲收购园子里的菜,价格比市价高。每次,母亲头摇得像拨浪鼓,边摇边说:“那咋行?这是我家孩子最爱吃的。”
母亲侍弄菜园,就象侍弄自己孩子,极细致,极认真。菜园在她的整治下像一幅画,哪块种豆角,哪块种黄瓜,哪块是空心菜的地盘都是规划好了的。而且春、夏、秋、冬各有特色,远远望去,美得如诗如画。
每次我们回老家,母亲最高兴的事就是给我们介绍她的劳动成果。她双手比比划划,脸上闪闪发光,眼神柔柔的。此情此景暖如春,每每这时,幸福感就会悄悄爬上我的心头,仿佛回到了小时侯,我偎在母亲怀中撒娇嬉戏。
一直以来,我都疑惑着,母亲为啥不像其他老人?为啥对种菜情有独钟?我劝母亲:你可以溜溜狗,散散步,打点小麻将,多自在呀!现在什么菜买不到呀?用得着劳驾你亲自种?母亲默了半晌,说:“城里卖的菜可不能放心吃呀!农药肥料撒个不停,咱自己种点给你们捎来,你们吃着放心,我也安心不是!”
我怔怔地看着母亲,母亲的身影在阳光的照射下被拉得长长的,此时,她正给豆角搭架,她把豆角的茎叶小心地缠在架上,表情专注而认真,母亲是在种菜么?我怎么感觉母亲种下的是对儿女的爱呢?
作者:唐端
5.初一关于母亲作文600字散文 篇五
她就是天空中的一颗永放光芒的星星。
记得我在刚刚升入四年级的一天晚上,爸爸出车去了长春,家里只有我和妈妈。外面下起了大雨。写完作业,觉得有点冷,我就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稀里糊涂地睡着了。朦朦胧胧中听到妈妈的喊声:“雪儿,雪儿,你怎么了,怎么这么烫啊?你很难受吧?”我强睁开眼睛说:“是……”妈妈立刻下地拿了酒来给我擦身,擦完后,又给我吃了感冒药,可是就是不管用,妈妈急得在地上团团。妈妈看着我那难受的样子,急切地说:“走,上医院!”我有气无力地说:“外面下着这么大的雨,可怎么去啊?”“我背着你去”妈妈说完就找出了雨衣披上,又拿了一把伞就冲冲去了医院。我迷迷糊糊地趴在妈妈的背上,听见了妈妈呼呼地喘气声。雨点噼里啪啦地落在了我头顶的雨伞上,就像砸在了我的心上,不知不觉地流下了一行行热泪。我家距离医院也不远呢,今天怎么觉得去往医院的路这么长啊?……您现在阅览的是作文大全-小学五年级作文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总算盼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检查后,开了药,就开始为我挂起了吊瓶。妈妈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攥着我的双手,用她那热乎乎的脸贴着我的脸,顺着她的脸往下流的也不知是泪水,还是汗水。我的心真酸啊!
打完了针,妈妈又把我背回来家。虽然已经是半夜了,可妈妈还是走进了厨房为我煎了一盘荷包蛋。看着金黄的荷包蛋,我怎么也吃不下去啊。为了让妈妈开心,我还是硬着头皮吃了两个。
吃完了荷包蛋,躺在妈妈的怀里,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6.母亲的春节散文 篇六
母亲的春节是儿子最想往的梦境。
我小时候,每当春节即将来临,母亲就在不停地忙碌着,那时生活很贫困,但母亲会想尽一切办法,使春节的餐桌上丰富多彩。母亲盐制的咸菜,母亲干煎的黄花鱼,母亲蒸的开花大镘头,母亲做的油茶面,等等这些都是我童年的向往。以至于到今天,见到这些东西会立即唤起我对那童年的回忆,但回忆最多的还是母亲对我的爱!
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一九六0年,那年我五岁。国家闹饥荒,天灾人祸,家家吃不饱饭。父母决定将我送到乡下爷爷家。那是快要过春节了,爷爷从黑龙江大山沟里赶来接我。母亲舍不得我,一直送我到沈阳,在沈阳火车站就要分手了,我哭闹着不愿离开母亲,爷爷抱着我,也是老泪纵横,望着母亲远去的身影,我在爷爷怀中嚎啕大哭,我那撕心裂肺的呼喊,使本已远去的母亲飞奔回来,从爷爷怀中一把抱起我,嘴里喃喃的说道:“不去了,不去了,饿死也不去了。”我抬头看到母亲两行泪水滚过面颊,那么坚韧的脸庞上布满了痛苦的神情,我不再哭闹,安静下来。这是我记事后,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是要过春节的前夕,我告别母亲与全国千万知青一样,上山下乡了。母亲送我走那天,六神无主,劈柴削去了半个手指,至今母亲那手还落有残疾。接下来母亲因我在乡下受苦急火攻心,左耳耳膜穿孔,至今听力受损。如今我想想这些母亲为我的事,心中就沉掂掂的。世上母亲是最伟大的。儿子无论怎样做都是难以回报的。
六年前还是临近春节的日子里,父亲走了。母亲从此天涯孤旅,形影相吊。为了安慰母亲,我就搬到母亲家与母亲同住。然而有知识的母亲六年中创造了奇迹,再次塑造了我。
那是2009年的春节前的一天,我宽慰母亲说道:“快过春节了,您老人家想要什么礼物,儿子给你买!”此时睿智的母亲是这样回答了我的话:“儿子,妈妈什么礼物都不要。你爸走了以后你来陪妈,妈很欣慰,但你因吸烟造成每天清晨咳嗽,妈听了心疼。你要送妈礼物就把烟戒了吧。”接着母亲又鼓励我说:“我相信我儿子能做到。”当过军医的母亲太会做思想工作了。我当时掐掉手中的烟向母亲表示,再不吸了。从此我戒去吸了35年的烟。到现在五年了,我再没有吸过一根烟。现在身体也好了,不再咳嗽了,心肺功能特好。吃的好,睡的好!这几年加入驴友群,打太极,登泰山,上华山年轻人都不如我,我由衷的感谢母亲。
2011年春节前,母亲与我说,“儿子你学古筝吧,孩子们全在外地,房屋里太静了。”我遵母命,拜师学艺,母亲每天晚饭后都告诉我:“来一段,我要听筝咪一会。”三年来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已成功的考完了八级古筝,回想学习过程,完全是母亲一点一滴,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学习,使我一个五十六才开始学古筝的人,顺利的完成了八级学业。这里我要自豪骄傲的说一句,我之所以学有所成,是因我有一位伟大而又有知识的好妈妈!她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不断的再次塑造我!一次与母亲聊天,母亲道出了心曲,母亲说:我之所以让你打太极,学古筝,是让你消除烟瘾,手脑活动,有利于你的健康。如今家人看到了我健康的身体,都夸母亲了不起。
生活中每天清晨我都要写一个小时的书法,母亲是一位细心的医护工作者,那时她就会拄着拐杖,蹒跚着到我面前,送来一杯枸杞蜂蜜水,那一时刻,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我深知,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我都快要六十了还有母爱,我常在心里大声呼喊:谢谢你老娘亲!
又要过春节了。一天,母亲在我不在家时,戴上老花镜,摸索着给我的衬衣缝扣子。当我从外边回来时发现母亲在我的床上,穿着单薄的衬衣滚来滚去,我惊诧母亲的动作,忙扶起母亲问到,这是做什么?母亲沮丧地说:“我犯错误了,缝衣的针丢了,我怕扎了你,想找到它。”当时我哽咽了,我说不出话来,我背过脸擦去泪水,我不敢说话,怕失声,我把母亲从床上扶下来,我用一百二十分的细心,终于找到了那颗针。我把那针收藏起来,那是慈母手中针,那是一段铭心刻骨的爱,那是一个刻骨铭记的故事。我会把这个故事在我们家世代传下去!
今天是阴历二十一了,就要过春节了,母亲对我说,你写个对联吧,一定要写适合咱家用的,要喜庆。说到适合我家,我要说说我家的特色。
我们家,我与哥是连襟,同娶一家姐妹。姐妹生了一龙一风。儿辈又生了一对男女。四室同堂,其乐融融。
为此我的春联是这样写的:
家有一老好有一宝宝中有宝贝宝贝宝贝贺新岁
室有兄弟娶有姐妹姐妹生姐弟姐弟姐弟迎亲春
横批:幸福人家
7.关于母亲的散文 篇七
摘要:文章从工程的实施背景、工程实施效益等方面,结合环境法相关知识对“母亲水窖”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母亲水窖;集雨技术;水质保证
中图分类号:TV6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146-01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的恶劣状况,导致当地农民生活艰难。为了帮助那里的人们特别是妇女迅速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了一项计划,即向社会募集善款,为西北缺水地区捐修混凝土构造的水窖,以解决基本饮用水。
1“母亲水窖”工程在清水驿乡的实施背景
①自然条件。榆中县清水驿乡建营村年平均降水量300~350 mm,年蒸发量1 450 mm。年平均气温6~10℃,无霜期130天。山大沟深,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差。地下水主要埋藏在宛川河漫滩和Ⅰ、Ⅱ、Ⅲ阶级地砾石层中,含水层较薄,为第四系全新统沙砾石卵石层,含泥砂多,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30~50 m3/h,且水质较差,矿化度为2.8 gL。②饮用水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部分群众为解决吃水问题,自发的挖了一些土窖,利用屋面和未经硬化处理的庭院、道路作为集流场,收集雨水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但降雨强度小时,无法形成有效径流,集水效果较差,且土窖渗漏严重,所集雨水泥沙混杂,卫生状况较差,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也无法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每遇干旱,群众时常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到7.5 km外的川区拉水吃。每户年均支付拉水费350元。
2“母亲水窖”工程在榆中县建营村的落实情况分析2.1“母亲水窖”工程的实施现状
母亲水窖工程投资60万,当时承诺:每户两眼水窖,一个水泵,一个净水机。修建一眼水窖大概需要1000多元,资助资金解决水泥和工钱问题。落实情况与承诺有些出入:每户两眼水窖已经落实;净水机只有10个,送给个别人家;水泵只有被指定验收的两户有,其他村民没有,怨声较大。
2.2“母亲水窖”工程实施效益
项目建成后,村民用上了清洁甘甜的水。项目实施中,开展的科学卫生常识的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当地妇联还积极协调爱委会,帮助该村修建了沼气和卫生厕所。该项目建成后,可发挥以下效益:①使308户1334人实现安全饮水,使283头大牲畜,978头(只)小牲畜的饮水困难彻底得到解决。可有效地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美化居住环境,发展庭院经济,改变群众饮食结构和习惯转变用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经济收入,每年每户可节约拉水费350元。②改变人畜混杂饮水导致的水源污染现状,提高安全用水标准,改善饮水质量,改变因缺水导致的环境卫生状况的现状,为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和全镇人口素质打好基础。③通过科学技术的培训,让农户掌握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牲畜科学养殖技术,加快科教兴村。
2.3“母亲水窖”工程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自然条件方面的限制。榆中县清水驿乡建营村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300~500 mm,年蒸发量1450 mm。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属于“入不敷出”型。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差。地下水主要埋藏在宛川河漫滩和I、II、III级阶地砾石层中,含水层较薄,单靠自然界的水循环或者靠采地下水不可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甚至饮水都十分困难。由于本身地处干旱地区降雨量小,通过水窖采集地表水数量有限,仅能满足人畜饮用,该村的农业灌溉依然无法得到满足。第二,落实中的人为缺陷。由于该村的母亲水窖为中国百事公司投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具体由妇联负责,在资金的落实方面,据该村村民反映,和原先承诺有较大出入。所承诺的每家两眼水窖+水泵+净水机在最终落实结果中,水泵只有被指定验收的两户给予了安装落实,而全村共有308户村民,覆盖率仅有0.06%。净水机只有10个,覆盖率仅有0.3%。水窖由于缺少水泵,取用时和清理时十分不便,而地窖水必定会滋生细菌和微生物,不使用净水机进行净化,长期饮用必然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3结 语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现今尤其是西北地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也成为我国的基本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也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全国妇联发起的“母亲水窖”工程,广受群众好评。身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校的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水这一被誉为“生命之源”的资源之珍贵,更对那些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村民充满了由衷的敬意。有人曾说过:当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让学.提高陕西黄土高原窑窖蓄水效益[J].水利与建筑
8.母亲的味道散文 篇八
母亲的味道散文
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十多年里,每天一日三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即便没有大鱼大肉,对我而言也是鲜香可口。工作后,陪伴母亲机会少了,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话里短暂问候,而回到家,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熟悉的饭菜香味。
母亲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勤俭节约、贤惠持家。过去,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一边到工厂做工,一边将我和两个姐姐拉扯大。家里烧火做饭、屋前屋后全靠母亲一人打理,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母亲为我们做的每顿饭,总是毫不含糊,无论是大菜小菜,都是认真对待,她总是笑着说“味道不好多担待,重要的是吃饱”。殊不知,这种味道,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味蕾。如今,走遍大街小巷,吃过大小餐馆,最想念的依旧是母亲饭菜的味道。
母亲性格坚强、刚毅,即便处境再艰难,她依旧乐观对待。2月,父亲病故,给整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全家人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那段时间,我、两个姐姐昼夜陪在母亲身边,和她聊天,以缓解母亲的痛楚。到了6月,我到单位报到的通知来了,即将远行,唯一放不下的便是母亲。母亲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疑虑,临行前,早早的给我做好午饭,特意做了我最喜欢吃的西芹炒肉、苦瓜煎蛋,并告诫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家里的事不用担心,一切有她……那顿饭,足足吃了一个钟头,也是父亲走后吃的最温暖最踏实的一顿饭。
后来的日子,母亲渐渐的走出伤痛,并撑起了整个家。为外孙满月办置用品、重新装修房子、为二姐出嫁操办喜事……母亲在一件件张罗的.喜事面前,笑得合不拢嘴。
而生活却更像一场游戏,你永远不知道等待着你的到底是欣喜或是忧伤。今年中秋那天,母亲做饭中途,轰然倒下,昏迷不醒,经医院诊断为颅内脑动脉瘤,随时危及生命。得知消息后,我头脑一片空白,那一刻任凭怎么坚强,眼泪就是不争气的往外流,脑海中不停闪烁母亲的画面,那是一种生离死别的提心吊胆。母亲送到急症室后,我待在门外,一宿没合眼,时刻等着医生的召唤。好在上天眷顾,母亲手术很成功,肿瘤被彻底切除,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手术后,我请年休默默守候在母亲身边,给她喂药、翻身子、捏背,照顾得她满脸堆笑,病自然也好得快多了。
也许是看着儿女们都在身边,母亲像小孩子一样耍起了“小性子”,总是唠叨医院饭菜又贵又不好吃,不及她自己做的味道,为哄她开心,我们都应声答道:“是是是,现在多吃点,养好身子,以后才有机会早一些亲自下厨”。母亲出院后,没有修养几天,就开始闲不住了,便试探着给小外孙做早饭,偶尔炒两个小菜。
前不久回家,母亲特意早早的让姐姐买菜,打算亲自做饭,即便我在电话里再三嘱咐不让母亲干体力活,但是她还是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回绝。当我在家里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时,一股浓浓的香味汇成的暖流萦绕心间,久久不能忘怀,那是一种独特而又别样的味道。
9.母亲的菜园散文 篇九
去年寒假,在瑞安老家的一天中午,我午觉睡得正香,忽然一阵急促的叫喊声和敲门声竟把我从甜美的梦乡中惊醒过来,原来是三婶叫我赶紧去菜园给我母亲送把伞。
我听后不禁疑惑不解,因为几年前就听说老家的庄稼地除了部分被抛荒外,其余大部分早就被村委会统一承包给外地的商人了,哪还有属于自家的菜园。但眼看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我就顾不得细问三婶,赶紧加快步伐,沿着那条既熟悉又陌生的山路,飞快地跑向母亲所在的菜园。
那是一条我再熟悉不过的山路。记得,小时候就读乡里小学、初中,每天都要步行经过此路。沿途到底有多少级上下的石阶,我都几乎烂熟于心。而从那条山路的一个分岔口右转,再上坡步行百余米就可望见母亲的菜园。而这条分岔路也曾是我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去山地劳作的必经之路。但如今,这条通往母亲菜园的山路,竟变得如此的陌生。道路两旁大树参天,枯枝遍地,半身高的灌木丛处处可见,杂草和苔藓更是长满层层台阶,这一切又仿佛在时刻提醒着我要小心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不曾料到,这里的山地竟荒芜到如此境地,而母亲却在这荒芜的地方开辟出一块崭新的菜园。
一路上,记忆的闸门被用力地拉起,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历历在目,如潮水般涌入我的大脑,久久不能平静。然而,比较起来,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我小时候跟随母亲一起劳作的情景。母亲出身在贫民的家庭,从未上过一天学,从小就开始帮外公外婆干农活、做家务。在她看来,人唯有拼命劳作才能赖以生存,劳作仿佛成为她的天职和生命。母亲平时在家休息时话不多,我从未见她严厉训诫过我;但一到劳作时,她就会先让我在旁边观摩她怎样劳作,凡是我还没学会的,她会不厌其烦地教导我,怎样锄草,怎样培土,怎样起垄,怎样拔秧,怎样插秧,怎样耘田,恨不得把劳作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我。我小时候,母亲还没有指望我将来靠读书吃饭,她只希望我将来能通过劳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后来,母亲才慢慢懂得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故逐渐让我多读书少干活。但我至今还对儿时的劳作记忆犹新。
不出几分钟,我就一眼看见一块菜园,它虽然总面积不过30平米,但是却格外光彩夺目,整个园地被分成一垄一垄,像列队士兵整齐地排列着,每一垄都间种着芥菜和萝卜。在那块菜园里,我完全不见冬天那寒气肃杀的气象,只见母亲正弯腰给菜园施肥。于是,我大踏步地走到母亲的身边,为她打伞遮雨。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又惊又喜。
我说:“妈,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母亲抬头望了望天,回应道:“孩子,你先回去。妈没关系的,过会儿雨就会停了。”刚说完,她又低头弯腰,迈着匀称的脚步,一手用铲子在菜苗旁边轻轻地挖一个小坑,另一手拿着掺和肥料的水壶往小坑里浇灌了一两下,接着她不慌不忙地从一垄走到另一垄,继续心无旁骛地给菜园施肥。在一旁的我,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劝解她明日再来,但她却说明天没有时间,因为今天下午就要回城里的大哥家,帮正在上初中的侄儿侄女烧饭吃。果然不出母亲所料,没多久雨就不下了。随后,在我陪同母亲去不远处的山沟里舀水的途中,母亲跟我聊起了为什么决定今年开始在老家重新开辟一块菜园的缘故,以及为什么选择这块土地作为菜园的缘由。此外,母亲还跟我谈起了明年她将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菜园。对于未来,母亲总是怀抱梦想,从她的身上我永远能找到信心。
也许是母亲的`辛勤劳作感动了天、地、物,连那些经常出没在山地里的野猪和野兔竟也没有来破坏母亲的菜园,结果母亲菜园里的芥菜和萝卜都长势喜人,甚至连杂草也几乎找不出来,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当母亲即将离开而回望着自己的菜园时,她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10.关于散文阅读讲评的几点建议 篇十
1.用考纲引领讲评,高屋建瓴地抓住核心考点,让学生参与考纲的细化解读,水到渠成地解决答题思路问题。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这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名言。借鉴在这里就是说我们教师心中要熟知考纲对散文的考查点,并能对这个考点做深入细致的解读。这个解读的过程,以前多半是教师来做。教师往往是先自己嚼碎了才拿它来喂给我们的学生。其实,对考纲的解读某些时候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做,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
【镜头一】在讲评《鸟》(梁实秋)的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的含意。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这个题型可以说是散文阅读最常见题型之一。为什么命题人钟爱于此呢?笔者给学生展示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接下来让学生结合阅读鉴赏散文的经验来谈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要的语句”。学生会总结出“重要的句子”多具备这样的特点: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2.使用修辞,内涵丰富。3.能够揭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4.处在重要的位置的语句,标示文章结构层次(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出示 “考查重要句子”的三种常见出题模式——1.关于句子的含意2.关于句子的作用3.关于句子的赏析。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特点思考一下“句子含意”题怎样答。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把隐晦的句子(词语)用明白的话解释出来(针对特点1);有修辞的要指出修辞,并说明借用修辞想表达的意思(针对特点2);答出作者的观点感情(针对特点3)。而第4个特点很显然更适合于回答“句子的作用”题型。
再看刚才的试题“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这句话中 “锐利的”和“刺”这两个词是来说明“喜悦”的,属于比较隐晦的词语,我们必须用明白的话解读出来。至于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抓住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对这个考查点的细化,学生不是被动地去听老师的一二三定律,而是完全通过自主思考,总结所积累的散文阅读知识,来推导出这类题型的答题要领,这样的讲评是不是更深入学情?更能授予学生以“渔”?
2.试题的讲评应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的信息源(答题区域和组织答案的关键词句)。
古人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散文就是这样一种包孕着个人情感的文学自述。所以对散文的阅读鉴赏也必然要遵从文本本身的情感,不可抛却文本而依主观情感妄加揣测。因此所有的考题必然要回归文本来寻求答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直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文而他求。”“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都直求之于文本,不舍本文而他求”说的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只有结合语言环境多读、多思考,反复琢磨,才能“透彻的理解课文”,找到命题的依据。
【镜头二】回到上面散文《鸟》(梁实秋)的阅读题“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为方便解释,现摘录含画线句子的部分文字如下: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脖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在这道含意题中,学生抓出修饰“喜悦”的关键词是“锐利的”和“刺”。那么这两个词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单凭想象是很难解决的,必须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前有一个破折号,这句话是对“看它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的一个补充说明,从这层关系不难看出,是鸟的那种“高踞在枝头,临风顾盼”的姿态让作者喜悦。再联系前文语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这句是写鸟的轻灵俊俏的姿态。此时再去理解“锐利的”“刺”就比较容易了,它是作者突然看到鸟的这个“跳荡得那样轻灵”“临风顾盼”的姿态时产生的像被一根刺扎中时那种突然而强烈的心灵冲击。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出这句话的含义是:看到鸟轻灵俊俏的姿态时那种强烈而突然的喜悦之情。
由此可见,散文阅读题要想正确地回答出要点,必须把题干还原到文本中,用文本的词语(句子)来置换、解读,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臆断或背诵粘贴答题术语,脱离文本的答案很难成为准确的答案。老师若能在每次的散文阅读讲评中贯穿这一要义,就会让学生慢慢尝到甜头,找到答好散文阅读题的钥匙,同时也会让自己觉得教而有法,而更乐于钻研探究。
3.好的阅读讲评要善于总结规律,指导学生提炼典型题型的答题方法,譬如数学中的典型例题,能做到举一反三,以一抵十是最好的。
很多教师在对散文试题的讲评中,往往是就题论题,说一下赋分点,如果答出别样的什么答案也是正确的,等等,就是不带领学生总结典型的“这一类”。这样的单打独斗,很难让学生对某一类题型记忆深刻,也就很难形成有关散文试题的考查角度和答题模式的积累储备。有些老师觉得语文的考题模式并没有数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明显、典型,多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从而也就失去了归纳整合题型的动力和信心。其实散文的阅读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考纲”这个指挥棒。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某些考查点已经形成固定的考查类型,比如,句子的赏析题,句子的含意题,句子的作用题,某一段的作用,插入相关的诗文事例的作用,等等。这样相对固定又反复考查的题型可以在多次的散文讲评后,跟学生一起对这几篇散文中的相关问题的参考答案做一个梳理,发现参考答案的规律,形成典型例题。这里以“句子的赏析题”为例,说说怎样对已经做过的练习题进行梳理总结答题步骤。
【镜头三】“赏析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类”题型归纳展示。
【印发】例题1: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蛙歌……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叽叽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选自《秋声起处是故乡》的阅读题)
参考答案:用拟人手法,将蝈蝈蚂蚱此起彼伏的鸣叫比拟成人与人的低声倾诉,情趣盎然。(2分)用比喻将鸣叫声比作背景音乐,生动描绘了草地上充满生机力、纯净和谐的声音。(2分)
例题2: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他们整整齐齐地簇拥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选自《雪域青稞》的散文阅读)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修辞和对比手法(2分)表现了江南稻田与家乡青稞地的差别,突出青稞率性、粗犷、富有内涵的美。(2分)
归纳答题要领:①表达特点:手法(修辞最常见)②表达效果: 联系语境思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或作者的什么形象、特点、情感态度等。
这一步必须建立在已经透彻讲解每一篇散文试题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些散文的例题是熟知的,这个时候把同类型的试题以梳理归纳的形式再次印发下去,让学生从答案中梳理出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
学生的自主梳理意识这一点需要慢慢培养,讲完每一篇散文试题后,可针对性的对某一试题进行整理,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其实,散文的讲评还有很多样式,但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理解分析是不变的主旋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的讲解只能是“水过地皮湿”,收效甚微。当然运用怎样的讲评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研讨。
11.于母亲的散文 篇十一
我的母亲
父亲我写过,而且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次,因为他是那么丰富,那么具体,那么,让我依恋。
而母亲,我好像从未写过。
因为从小到大,只要静心想到她,我就有抹不完的眼泪。
也就是说,我从来不该真正面对那沉重的母爱。
这两天声音嘶哑,打电话被母亲听到,她那着急、焦虑的语气让我实在没办法安慰,然后,不敢打电话给她。
刚才吃晚饭,我又拨通家里的电话,母亲一接住就问喉咙,说:我都不敢给你打电话,怕你多说话……后边的话再没听清,因为我在努力控制我的情绪,怕自己哭出来。
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家可以不顾一切,家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我和弟就是她生命的支撑。
在很艰难的日子里,我和弟却在同类孩子中有着绝对的优越感,因为母亲,什么都给我们最好的。
而我们,知道那个最好,是母亲在不容易的情况下所给的,也就倍加珍惜。
我们的懂事和优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母亲最大的快乐。
印象中有这么一件事,不知是几年级了,反正很小,妈让裁缝给我缝制了一身大红色的背带装,定着大大的白色纽扣,很漂亮,我穿着时妈妈高兴的看了半天,然后拍拍我的头,让我上学去。
去学校的路上,我买了个修铅笔的小刀,就是不知快不快,当时身边有棵大树,有阴凉,天很热,我靠着树就坐下了,想起用小刀削削那树皮,可怎么也削不动,心想着那小刀不够厉害,无意识中,我就用小刀一下一下划开了我裤子上的膝盖部分,这下,一条条口子证明了小刀还是挺锋利的,我心满意足的上学去了。
谁知回到家暴风雨就来了,母亲看着那被划破的裤子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划的,再演示了一遍,还没说完,笤帚把就上来了,教训也来了,总之两层意思:一是新衣服怎么那么不爱惜,二是划破了自己的膝盖怎么办,我也没回答,因为笤帚把打的疼嘛,我只是哭。
但是没过几天,一套一模一样的新衣服放在了我面前,妈说:穿上吧,过两天就六一儿童节了,我总不能让你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过节吧。
当时我脸很红很烧,想起母亲那时时处处节省的样子,干活吃力的样子。
印象中,每学期开始,母亲都要领我去村上当时的“大合作社”,(就是个较大的商店)给我买一整套崭新的文具,再让我穿一身新衣服,背上爸从县里新买的双肩书包,拿一把新笤帚,去开学报到。
呵呵,去时像个公主,回来就像个卖炭的,而且,还得挨顿小打。
因为我在学校认真的扫完地后,总会丢了那把家里最好的笤帚。
总之,我的小学生活是快乐的,骄傲的,拔尖的,也是经常挨打的,因为孩子嘛,总是有那么一种好显摆的气,好挨打的茬……
然后,到了中学,我的成绩让人由骄傲到焦虑到任其发展,再加上我的性格,母亲再也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只是用那个眼神一直鼓励我。
农村的人,很忙,可是我的住校生活,母亲的探视最有规律最频繁。
每周三第四节课一下,就能看到母亲那热气腾腾面庞,捧到那热气腾腾的馒头。
不同的是,母亲的面庞毫无呵护,而那馒头,却包裹层层……那个时候,只要母亲看到我,眼神就一瞬间也不会离开我的身上。
记忆中有个母女四目对视,四行热泪的镜头定格。
那是初三的一次模拟考,我没打到预期目标,妈一到学校,我就无言,无颜,低头领母亲走到宿舍,一看那精心准备的饭菜就哭了,转过身却发现,母亲已清泪两行。
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哭,她说:“学生的住宿条件什么时候能好点啊!那么差的环境,你的情绪有那么差……”
记忆中还定格了一个画面,是我星期天骑自行车回家时看到的,春耕时节,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是那么热闹,细看每一家田地上,耕作的任务,男人和女人的分工是那么明确,而在远处,有一个身影,却是那么孤单,而又那么坚韧。
那是我的母亲。
父亲在外,母亲一人包揽了了所有的活计。
从精细的西瓜种植到繁重的拉土平地,她有女人的细心,又有男人的魄力。
从简单的小麦种植,到高深的果树选培,她有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又有进取者的肯学肯干。
我们家的生活多姿多彩,别人认为是我爸在外有工资,而我们却知道,是因为母亲的勤劳致富。
千万别认为我的母亲天生就是一块农民的好料,母亲在生下我之前,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要做农民,她一直在外上班。
在工厂做过车间技术员,后来到电厂又做技术工,现在她还保留着自己的许多老照片,有自己的领导,同事,朋友。
无论是工作照还是生活照,发黄之中却透着当时的时尚之气。
而时代的问题,让她停业在家了,既做了农民,她就像模像样,甚至比农村一直种地的妇女还要地道,还要能干。
是母亲,教会了我安身立命,教会我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寻找成功的喜悦。
也正因为母亲有在外工作的经历,她不沾染农村妇女的好多传统陋习,妯娌之间的小小计谋,斤斤计较,她看的非常简单和不屑,虽然有时也觉得委屈,只是淡淡谈起。
母亲,给我的概念,是永远无休止的忙碌。
忙碌着春耕秋收,忙碌着维持生计,忙碌着锅碗瓢盆,忙碌着桌台小院,忙碌着老公公挑剔的饭菜,忙碌着孩子们赖着不做的家庭作业,
现在,又忙碌着小孙子的一天天成长还有启蒙教育,忙碌着儿子儿媳在外一天等待着的温暖环境,忙碌着老爸康复不久的身体照顾……
而我的母亲,纯粹的因为劳累,已倒下了两次,她的腰部,脚部,长满了骨刺,她的眼睛,泪管堵塞,经常流泪。
而她的药,总是别人催了提醒了,她才记得喝。
去年领她去西安看病,当老教授拿着那长满骨刺的X光片向我解释时,我的心如刀绞,最后,老教授总结:“这都是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所致,就像人老了眼花耳聋一样,不可能完全康复,只能维持保养。”我再也控制不了我的眼泪,而母亲,没事一样,好像还在庆幸自己没得什么大病。
随后,我躲在厕所里哭了好久,就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歇不下来。
但愿,母爱在可以轻松的岁月里,别再那么沉重!
迟来的爱
江南的小山城夕阳向晚,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沉静中透着许些庄严和肃穆。
有归巢倦飞的小鸟在空中悄然飞过,留下几声鸟鸣。
我在这座小山城开了一家咖啡店,至今有五年了,生意做的红火,来咖啡店里消遣的人们,多是年轻人,要么单身,要么成群,要么成双成对。
一年一年的过去,顾客换了一批又一批。
店里轻柔的音乐混着咖啡的味道,还有顾客们故作深沉的盈盈笑脸,在我的眼前成了一幅幅情景各异的图画。
在这里,我品着他们的人生,叩问着自己的内心。
一天天滑落的时光,在我眼里变成了一场又一场久违的心事。
今年,我已经二十六了,慢慢步入大龄。
可是,对于男孩,又有什么呢?男人越老越沧桑,越有韵味,我自嘲着。
正当我静心冥想时,手机清脆的音乐响起,我看了看,旋即摁下了拒听键。
那是一个烂熟于胸的号码。
“剑锋,在干嘛呢?这么严肃!”
我的所谓女友晓梅,袅袅婷婷的向我抛来媚眼,一身裙装裹住苗条身材。
“没事,你怎么来了?”
我漫不经心的问道。
晓梅,大学毕业刚半年,貌似喜欢我,可我对她没感觉,或者说,在我眼里,晓梅虽然漂亮,但是就如一个花瓶,没有什么内涵。
“我来看看你啊,有点想你了。”晓梅自己斟了一杯咖啡,转动着杯子,煞有其事的看着我。
晓梅的家就在咖啡店隔壁,晓梅因为经常光顾咖啡店,所以就跟我认识了。
我掏出一根烟点燃,吐出一个个烟圈。
然后,望着空荡荡的吧台说:“晓梅,你帮我照看客人吧,今天顾客不多,我出去一会儿。”
晓梅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乐意效劳。”
晓梅乐颠颠的,认为这是她表现的最好时机。
我出去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
靠街角的酒吧里,灯光闪烁,音乐震耳欲聋。
我的中学同学来了很多。
但是,在众多人中,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她,我的初恋月琴。
我举杯向她敬酒,月琴大方的碰杯,然后一饮而尽。
我喜欢月琴,一直到现在。
月琴已经不是学生时代的样子了,一头干练的短发,一身精致的职业装,圆脸上依旧是那一双神采飞扬、顾盼流转的眸子。
我的心,瞬时又活了过来。
我邀请月琴到我的咖啡店里坐坐,月琴很高兴的答应了。
但是眉宇间,我发现月琴总是有悲伤的影子。
看见我领着一个女人走进了咖啡厅,晓梅给她倒了一杯咖啡,便悄悄地离开了。
那年,我喜欢月琴,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事。
可是,月琴不喜欢我,后来听说月琴有了恋人。
这时,电话又响了,那行熟悉的数字再次跃入眼帘,我皱了皱眉,又挂了电话。
“是你的母亲吗?剑锋。”月琴在一边轻声问道。
我的很多事,月琴是知道的。
从小,我的母亲,对我苛责有加,我努力表现自己,却总是换不来母亲的赞赏。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满分,我兴冲冲的跑回家,拿给母亲看。
我记得,母亲的脸上是不带丝毫笑容,冷冰冰的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耳边回响:“剑锋,你的满分是我意料之外的,你根本不可能考满分,要凭自己的本事,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母亲一字一句的说道。
母亲的话,在我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我跑出去,撕了试卷。
然后,跑进自己的房间。
母亲是一个南方乡下女人,身材矮小,印象中,她总是挽着高高的髻,前额是一层薄薄的刘海,似乎要努力遮掩因风吹日晒而留下的皱纹。
不止一次了,母亲给予我的打击,都是狠狠地印在我的心灵上。
我是一个男孩,渴望母亲的赞美和肯定。
可是,每次母亲那冷冷的不带感情的话,都深深地烙在我心上,是一生痊愈不了的殇。
而我的父亲却仁爱慈祥,我每次向父亲哭诉心里的委屈,他总是百般地安慰我。
然后,在乡间小路上便留下了我跟父亲那相依相偎的身影。
我总想,父亲为什么能跟母亲在一起,他们两个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母亲要强,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而父亲,在母亲的身边却显得懦弱而又没有主见。
也许,是两个人相爱,这些都不算什么吧?可是,我明明看见,母亲对父亲,也是如待我一般冷淡有加。
我离开家中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不曾回去看望母亲。
父亲已在我十五岁时染病身亡,我欲哭无泪,在这个世上,对我最好的父亲,就这么离我而去。
离家时,我认为再也不会见母亲。
尽管她对我有着养育之恩。
可是,年少的记忆过于悲凉。
我不想再次揭开伤疤,让我的尊严无处可觅。
我依然记得,离家时,母亲欲言又止。
我还见她偷偷擦拭眼睛,想来是一个人在家会感到寂寞吧。
走出大门的时候,母亲把一个白底蓝花的包裹寄到我手中,红着眼睛说:“你到车上再打开吧,是一些吃的。”
12.母亲的伟大散文 篇十二
一直想给母亲写点什么,可每次坐在电脑跟前,不知道从何写起。重阳节刚过,我想在老人节留下母亲曾为我做过的点点滴滴故事。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慈详善良,颇受亲朋好友的欢迎。年青时的她屋内屋外都是一把好手,可谓家务活“样样精通”,连编织背篓、簸箕等男人们干的活她也毫不逊色。记得我上学时,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家里活全靠母亲一人肩挑着。插秧、割谷、种麦、掰玉米等“一条龙”似的粮食作物都由母亲耕耘辛劳作,我只能在节假日给母亲当个小帮手,那时在我的眼里母亲一年四季一刻也没休息过。
母亲有四个娃,前面三个都是女孩,最后生下了我这么一个男孩,所以自我呱呱坠地,家里人都宠着我、捧着我,我似乎在“温室”里成长着,也正因为如此,为我后来落下“病根”—我的动手能力极差。母亲非常重视学习教育,那时候家景并不宽裕,然母亲都让姐姐们上完了中学,还让我拿到了大专文凭。我听老人们说过母亲因为“地主成份”,学习成绩很好的她考上师专却没让她教书,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早上天刚濛濛亮,母亲就催着我和姐姐们起床,拿着课本到屋后的竹林里看书,母亲就蹲在土灶边升火做饭。我们为了让母亲听到自己在看书,故意不着边际大声朗读着课本,母亲有时喜滋滋地从屋里出来看我们学习的样子。
可能家里就我一个儿子缘故,母亲疼我多一些。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每年快到年关时候,家家户户都杀了年猪,每次做饭时母亲都悄悄把拌有米粉的肉块放在我的碗底,不让姐姐们发现,那时的我象作贼一样端着碗跑到别人瞅不见的.地方吃,当然如果心情高兴,我也会让姐姐们帮衬着吃,总之那时的我在家里有很强的优越感。
农村的冬天比较冷些,上床前总感觉所盖的被子酷似冰窖,因此小时候睡觉前养成了一种依赖习惯,总喜欢让母亲先暖暖被窝,抑或躺在母亲的两腿之间才能安然入睡,母亲每次都纳着千底鞋哼着百听不厌的老歌其乐融融地做着这样的事,在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下我慢慢长大。为了能让我考上重点中学,母亲费了不少周折让我复读小学六年级,屡败屡战终能如愿后,母亲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为了能上大学,母亲借款让我读了一所上了委培分数线的水利学院,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母亲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后来我有幸到了南疆参加工作,母亲的牵挂仍然无时无刻都在身边,每次打电话她都要反复叮嘱:“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成家有了孩子后,母亲还专程千里迢迢来帮我带孩子,她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过得幸福美满!
13.母亲的等待散文 篇十三
母亲是个农村老太婆,今年虚岁85了,依然健朗,耳不背,眼不花,满口牙齐整整的。她能一口气在副驾上坐十几个小时,陪我把车从珠海开回来。中途,我说吃顿饭再走吧,母亲说,趁天还没黑,等一等,回到襄阳了吃牛油面吧。我说,要等半天哩。她说,等,是好事咧,有盼头、有指望,不打瞌睡。回到襄阳,已是夜半时分,她居然吃了一海碗面条,喝了一海碗黄酒。事后,她把嘴巴一抹:“还是襄阳的面条好吃,黄酒好喝。总算等到了。”
母亲是个不放隔夜活的人,即使再苦再累,她都要把当天的活路做完。她说,活路会越放越多,力气不是钱,是用不完的,今天的事不能放到明天做。所以,家里从来都是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可在她的生活里,等待,又是她一生中始终不改的人生信条。她常常说,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冇得的莫强求,是你的,总是能够等到的。
她生了我们兄弟姊妹五个,我是长子,后来她连续生了三个姑娘。父母还想要个儿子,后来她又两次小产,母亲的心里难免空落。伯母说:“她婶娘,算了吧?身子虚,家底又薄,生多了不好养哩。下一个还是姑娘呢?”母亲一笑:“家里粗菜淡饭总是有的,养伢跟养猪是一样,多一张嘴,加一瓢糠就是了,说不定下一胎就是儿子哩。生伢就像押单双,我不信等不到一个儿子。”果然,在我读初二的时候,我弟弟出生了。
连我奶奶,我们一家有了八口人,算是家大口阔了。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口粮成了父亲最头疼的事,他因此常常猫着腰抽闷烟。母亲说,愁么事哩,比“五九年”还苦?吃个把月红薯,等几天,小麦不就出来了?穷人的命大,饿不死人的。
红薯吃得我们一个个成天反酸水,小妹妹吃青菜时,就是吞不下去,直翻白眼。父亲是个不善言语的人,看见瘦骨伶仃的小女儿,直抹眼泪。母亲说,不是都好好地么?都还活着,哭个么鬼!她不吃,只怕是还冇饿到底,等她饿急了,狗屎都能吃三堆。话还没说完,她自己抹眼泪了。
那些时,每到初夏时刻,我都会“打皮寒”,“打皮寒”学名称疟疾。这病的症状时寒时热,冷的时候,盖几床棉絮都冷得瑟瑟打抖,热起来,满脑壳都是豆子大的汗珠子,半个时辰后又发烧头疼,每隔一天发作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十天左右才能停歇下来。家里没钱医治,母亲每次收工回来,就到床头问我:“冷过了冇?”我说头疼。母亲端来一盆凉水,将毛巾打湿后,叠成条状,敷在我的额头说:“我的儿造孽啊。冇得事的,等几天就好了。等你不打‘皮寒’了,杀只母鸡给你炖汤喝。”我晓得母亲要我等,不是漠不关心,也不是诳我,她实在无奈,拿不出给儿子看病的钱。她没有高烧会烧成肺炎的常识,经验告诉她,但凡是打“皮寒”,冷热几个周期就好了。不过,她也舍不得杀老母鸡,老母鸡的鸡屁股就是农家的小银行,母亲指望它换油盐。
后来,我到省城读大学,隔壁邻舍说,莲芝姐,儿子是湾子里第一个大学生哩,你是熬出头了啊。母亲一笑:“世间还长哩!等他毕业分配回来就好了。”其实,母亲一直都没有指望我工作后对家里有帮贴,她觉得,乡里的日子,只要有一碗糙米、一把青菜,就能捱过去,而我去上大学,给她的,是一份虚幻的名望,她知足了。她说等我毕业工作了,她就能享福了,所以,她等我出人头地了,等我光宗耀祖,我的顺畅,我未来的婚姻、家庭、子嗣,对他们而言,远胜过一瓢一碗粮米的回馈。
我毕业了,母亲没有等到他的儿子荣归故里,我被分配到一座远离家乡的城市当教师,母亲因此得了一场重病,父亲请了一帮“菩萨”在家里装神弄鬼、磕头烧香,终不见好转。一日,母亲说,给JM发电报吧,我就等他回来。
我急匆匆辗转回到家时,母亲躺在竹床上,骨瘦如柴,气若游丝,意识已经模糊。煞黑时分,她清醒过来,艰难地伸出双臂,把我抱在她的怀里:“儿啊,我是等你回来跟我收尸啊。要不我就走了。”
这是我记忆中,母亲给我唯一的一抱。有一年,她来我工作的地方,得了肠炎住院,挂完点滴后,我抱她起床。她轻轻地推开我:“只有姆妈抱儿子的,哪有儿子抱姆妈的?”她拍了拍左腿,“我还行,等抱孙伢子哩。”我躬下身给她系鞋带时,她摸了摸我的后脑勺:“孝心儿子。”我起身后,见她的眼眶里满是泪水。她在农村里见多了儿女骂爹娘“老头子”的,儿女不给年老的父母治病的,她没想到他的儿子居然会给她系鞋带。我笑她总爱动感情,爱哭,她用袖头擦了眼睛,自顾自地说:“我冇想到你还会跟我系鞋带的。我还要等你媳妇给我洗个头。”
我的母亲一直都在等,等我们长大,等我们成家立业,等我们有出息……这些等待是她生命中的一道彩虹,可是她已经病入膏肓,这场无法预知的风,把她心中的彩虹吹的无踪无影了,她原先的等待似乎都毫无意义,最后的等待,竟然是等她的儿子回来给她收尸。
我请来在卫生院工作的同学给她挂点滴,同学安慰她,说她就是体质太虚弱,挂几天吊瓶就可以了。母亲半信半疑,勉强一笑:“托你的福啊,我等菩萨保佑我了。”
母亲只是抑郁成疾,器脏并无大碍,两天后,母亲居然能吃干饭了。她对我说,你回单位吧,学生伢等你教哩,不能耽误伢们读书。末了,母亲说,隔壁的绍明小你一岁,都是生了两个儿女了,我死不了的,我还要等你圆房的。我晓得母亲一直在焦急地等待我能尽早给她添丁加口,过去,她不曾催促过我,后来也没再提起过。她知道城里的姑娘心性高,怕负担老人。她有些凄楚:“活吧,是你的负担,不等到那天吧,死了都不会闭眼睛。”
我心里泛酸,故作轻松地对她说,您托人帮我找个农村姑娘吧,只要会持家就行。母亲手一摆:“莫‘款’瞎话,娶个乡里的媳妇伢,祖祖孙孙都是农村人。”她叹了一口气,“别慌,心急吃不得热汤圆,我这条老命等得起的。”“款”,瞎说的意思,母亲未必不知道儿子在宽她的心。
两年后,我结婚了。新婚第二天,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媳妇闹得不可开交,死活要离婚。父亲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送她回去吧,交给她父母,离了算了。母亲说,一个姑娘伢,说话不晓得深浅,说不准就是一句气话,等几天再说吧。这一等,居然等来了峰回路转。尽管十年后还是离了,但母亲还是说我没有耐性,多磨几年就能磨平和了,哪能说离就离了呢。
对于我的前妻,母亲不是没有她的看法,但她始终都没有说过,也许在她的潜意识里,时间就是胶水,再不投缘的夫妻,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粘到一起,总是可以等到相安无事,直到白头到老的那一天。
因为溺爱,小弟顽皮,父母、姐姐拿他没办法。母亲说,给他说一门亲事吧,兴许媳妇伢能管住他。媳妇不仅没能管住他,他还对媳妇动粗,而且染上了的恶习,输掉了祖屋。母亲安慰儿媳妇:“他还冇‘醒黄’,等你们有儿女了,他兴许会改的。”
“醒黄”是俗语,指被孵化小鸡的种蛋还没有形成雏鸡的坯胎。待小弟的儿子出生后,他依然恶习不改。母亲说,儿啊,我家祖宗八代都是忠厚人,冇出过你这不成器的怪物,你也是做老子的人了,非要等你的儿子也学你抹牌不成?
就这一句话,触动了她的幺儿子,小弟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开始做正事了。
这恐怕是母亲一生中少有的一次说出不能消极等待的主张。如果说,原先的等待都是母亲对子女的原始的期望,那么,这一次的“不要等”,则是她对上行下效最为质朴的解读。小弟似乎“醒黄”了,怕他的儿子学他的模样。一日,办完父亲丧事后,说话不晓得轻重的小弟对母亲说,姆妈,你再等我三年,你走的时候,我一定体体面面地送你。母亲呵呵一笑:“只要你学好,等你一万年,活成老妖精都愿意。”
没文化的母亲一生信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在她的意识世界里,阴阳两界是平衡的,此死彼生,这边那边都有车来车往、穷人富人。父亲去世时,她没有我们料想的悲伤。出殡的前一天,我媳妇宽慰她,她微微一笑:“我跟这老鬼来生都会阴魂不散的,他到阴间还要缠到我的。他先过去给我占个窝,等我过去帮他洗洗浆浆,帮他倒洗脚水。他的眼睛不好,还要我牵他走夜路。”我媳妇禁不住一笑。母亲说,“你莫笑,说不定他现在就在鬼门关门口等我。”
上周,妹妹说,母亲夜里腰疼,兴许是肾结石。妹妹要打电话让我过去,母亲不许,说夜半三更打电话吵我的瞌睡,睡不了安稳觉,等天亮再说。天亮后,我赶了过去,母亲躺在床上,唧唧哼哼的,见我来了,还宽慰起来:“儿啊,我的命大,死不了的.。”她叹了一口气,“死了也好,你父还在那边等我哩。我不去,他有个头疼脑热的,哪个照应他呢?”
外孙女知道外婆不会生她的气,突然冒出一句:“他老人家说不定又娶了一个……”不等她把说完,母亲眼睛一瞪:“别跟老子瞎嚼牙巴骨,他一生都老实巴交的,他会等我的。”
在去医院的路上,堵车,我连续按喇叭。母亲说:“莫急,等一会不行吗?我得的又不是死人的病。司机都像你按喇叭,还不躁死人了?”
我在医院陪床,逗她:“方格要结婚了,你再去带重孙。”方格是她一手带大的孙子,还在上海实习,她常常念叨。她幽幽地:“怕是等不到了哦……”我笑她管了子女管孙辈,最后还要带重孙。她说,你莫笑我,水往低处流,天底下的老人都是一样的,像种地一样,种子撒了,等一场雨,籽粒饱了,等一个收割的太阳天。人活着不是想等死的,都在等快活日子。
母亲的嘴里,没有创造、进取,她的等,未必就是消极、颓废,她的所谓的等,其实都是无怨无悔的奔波,她就像一个拉磨的驴,围着她的儿孙,一圈又一圈地忙碌。我的母亲本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但在一些节骨眼上,她崇尚的总是等待,儿女一个接一个地成家立业,她就在一茬接一茬的等待中操劳。她说,穷人家过得日子,就是忙日子,有了盼头,等,就是享福。而这份不计回馈的等待,无疑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或许还有无奈中的隐忍,这也许就是她的宿命,指望在等待中,等来一份改变命运的机缘和侥幸。这机缘和侥幸或许是无望的,但正是这无望中的坚守,更能说明母爱的坚韧、大度和柔情。
【关于母亲的散文】推荐阅读:
学生关于母爱的精彩散文:母亲07-29
关于母亲的优美语句07-31
关于母亲的作文感动09-19
关于母亲的优秀作文:我们都是母亲的奖状11-03
关于母亲的演讲稿5分钟 赞美母亲的演讲稿10-08
关于母亲的中考优秀作文07-18
关于母亲节活动的标语07-24
2022关于母亲节的来历随笔作文_母亲节的来历作文10-08
关于亲情的记叙文:父亲·母亲07-12
关于母亲节的古诗词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