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4-09-03

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6篇)

1.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1、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存在的问题。当前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愈加频繁,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但其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却一时无法与国际接轨。这主要表现在:会计软件通用性差及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财务会计软件生产者缺乏市场考察,所生产出的财务会计软件难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可是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真正需要的功能却不完备,失去了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意义。很少有财务会计软件生产者对财会数据的保密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因此生产出来的软件即便加了密,也只能防止盗版,起不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大多软件只是停留在单个用户级的水平,未真正实现数据库高度实时共享。导致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保密性差,任何人均可破坏、修改数据。如果骤然停电,或者系统受病毒侵袭,原有的财会数据则难以恢复。

(2)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滞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普及率较低,多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较发达地区的企业采用。其软件也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生产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不多,所以,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3)会计信息系统启用的成本效益比还比较高,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很多企业脱离实际,不能量身打造、因地制宜地引进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高价购进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能使用一小部分。还有些单位购买会计电算化系统后,忽略了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改善,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出现投入高,运行成本高和效率低的“两高一低”现象。同时由于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欠缺,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到位,会计电算化中最科学先进的会计核算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4)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偏低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我国,当前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许多老财务工作者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愿再接受高端的、最新的会计电算化业务。工龄较短的新参加工作的财务工作者对电脑操作是很熟练,可是对会计实务却甚为陌生。由于手工会计系统强调组织内部人员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每一步作业步骤都留有原始记录,如:制单、稽核、收付款、会计主管签章等工作程序,这些比较落后的操作模式,已经无法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网络环境当中,由于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有可能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5)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尚欠合理,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我国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以计算机理论为主,他们对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欠缺,这就导致会计软件升级及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另外,对电算化的认识广度及深度不够,也对会计电算化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造成障碍。

2、我国会计电算化改进建议

(1)完善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基于计算机犯罪现象的普遍化及高智能化,为了防范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工作制度,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安全化,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加强财务数据的保密性。为保证财务资料的安全,以及财务数据的安全完整,企业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时,应当设置系统进入密钥。比如通过设置进入口令、语音识别、指纹识别等,专人专机、专机专用已是各大企业之共识。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审计。为尽可能降低计算机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内部财务资料的真实可靠、安全完整,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并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部审计。基于会计电算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比如会计审核的无纸化、更改凭证的无痕迹化等给内部审计带来的困难,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企业还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解决,并相应地调整内部控制工作,使会计电算化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和完善。

(4)加快会计信息网络化进程。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总体效益,为国家宏观调控管理提供方便,企业应当在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会计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会计电算化工作网络化不仅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方便,也在数据传输等方面给企业带来了方便,降低了成本。

(5)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企业应当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其培养方向应是复合型人才。其中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核心。会计电算化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

2.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1 GSP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GSP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GSP, 是2012年末由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的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它在老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量的修改, 将药品经营的系统划分为组织机构与质量管理职责、人员与培训、设施与设备、校准与校验、采购、收货与验收、储存于养护、运输与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几大要素, 但仍旧没有对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GSP只是将其进行简单的罗列和陈述, 强调了各要素的相关规定, 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形成联系, 各自孤立, 使整体和过程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个有层次有秩序的GSP实施系统。

1.2 质量管理闭塞

药品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合格有效的药品面向市场和大众, 这是一个开发的空间, 受到外部的影响是极大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GSP将药品经营企业当做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 在药品经营的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联系较少, 有时甚至可能在药品质量的全过程中仅靠自身企业的操作。实际上, 如果将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当做一个独立的系统环境, 那么为企业提供药品的上游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相对于前者而言则充当了一个外部环境的作用, 企业系统环境与外部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互动关系, 缺少了外部环境的企业是无法在市场体系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 需要对生产或提供药品的企业统一进行质量审核。

1.3 对GSP条款的理解偏差

GSP对于药品质量仅提供了原则性的相关要求, 导致企业在实际实施GSP的过程中对于实施细则和部分条款存在理解不清的现象, 导致工作力不从心。例如如何按照GSP的相关规定对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衔接、现场工作规范与GSP的要求如何达成一致等, 企业无法从条款中获得具体的解释说明, 只能按照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或者照搬他人的经验, 脱离本身具体的实际情况, 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 对企业真正实施GSP工作没有任何的意义。

1.4 识别需求能力不足

药品质量除了药品本身在研发和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满足GSP的相关技术规范以外, 同时对于客户的需要也要达到满意。当前的GSP更重视于药品批发管理的工作, 强调药品经营过程的工作, 却忽略了市场客户对于药品的需求, 往往导致客户对药品质量和经营工作的不认可, 使GSP的实施推动力明显不足。目前,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仅依靠于政府或者药品相关行政部门的鼓励与督促, 但是这一力量毕竟有限。

1.5 管理阶层责任缺失

现象的GSP规范对于人员与培训以及管理阶层的相关学历、技术和经验等提出了静态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实施工作中没有合理的突出管理阶层的领导作用, 多年的GSP实际工作证明了要做好GSP的工作, 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 需要管理阶层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中发挥实际效用, 做好审核和评定工作, 从而保证GSP工作的实用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2 解决GSP实施中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摈除旧观念, 建立开发系统

我国推行的GSP工作, 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能够充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企业实施GSP过程中, 需要时刻保持与国际环境接轨, 以客户的实际吸引作为工作导向, 形成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药品为核心, 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扩展开来, 形成一个开发的系统, 加强对药品供应商的审计工作, 以客户需求为关注中心, 给企业的GSP工作加以革新, 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水平。

2.2 管理规范化, 全面落实G S P理念

GSP是规范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 药品经营企业在实施工作中需要以GSP的标准为指导, 做到任何工作环境均有对应负责人, 按程序展开活动, 并时刻记录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实施中虽不必事必躬亲, 但是必须采取合理的分工授权, 从宏观上把控质量管理, 为GSP的实施创造物质和一定的人文环境, 及时发现和纠正GSP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系统统一化

企业在GSP工作中需要明确过程细节, 并将不同的环节和要素进行整合, 把控每个环节和每个过程中的必要联系时间和事件, 加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全面考虑与企业药品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工作细节, 及时延伸, 从而实现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GSP工作系统, 保证企业的质量目标。

2.4 持续GSP规范工作

GSP工作的开展, 不是单一的一项企业活动, 贯彻实施GSP工作, 不仅能够使企业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生产空间, 而且能够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药品不仅是一种商品, 它更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企业树立持续开展GSP工作, 在日常质量管理系统中建立严格的药品经营领域, 将GSP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才能使我国GSP工作实现可持续的有效发展。

3 结语

自从加入WTO以后, 我国的药品市场也逐步向国际靠拢, 在这样的一个开发的环境中, 需要药品经营企业严格按照GSP的相关质量规范标准执行工作, 建立严格的药品经营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 树立正确的药品经营思路理念, 认真实施GSP工作, 以更强大的姿态去迎接新环境新形势下的挑战, 为广大患者的用药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品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如何做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成为药品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GSP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对GSP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GSP,药品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宇.新时期我国药品GSP实施与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 2009.

[2]郑继明, 朱婕妤.在实施GSP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医药世界, 2003 (4) :47-48.

3.浅谈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领导;统计员;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3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90-02

企业统计,就是用多种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去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再整理成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供企业领导进行决策。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企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作用,统计工作遍布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企业的长远规划,小到班组核算,凡是能用数据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地方都离不开统计,然而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企业领导不重视;(2)统计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发挥。

一、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国家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企业领导认为统计就是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对于企业而言,无非就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而以,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当前企业经营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赢利为目的,这些是依赖财务会计的工作,而统计工作无能为力。这样领导在安排统计工作岗位时就很随意,认为只要会加减乘除就行,造成了统计队伍的素质低下,当然在统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另外,统计员自身也认为统计工作太繁琐,统计工作清贫而又不被重视,所以还没等熟悉了统计工作就想换岗,老的统计员在离岗之前已无心工作,对数据应付了事,新的统计由于不熟悉工作,无从下手。统计队伍的不稳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与失误,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进而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由于统计数据质量不高使统计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很小或者是没有作用,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少致使企业领导就会愈加不重视统计。而之所以陷入这样一种怪圈之中,是由于企业领导和统计员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一)从统计员自身做起

1.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认识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不是仅仅统计了事,而是要透过数据,得到信息,让这些信息为企业服务。统计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是其他任何专业所不能代替的。

2.提高统计员自身的素质。统计工作综合性及强,要求的是复合性人才,统计员在知识方面:不仅要有过硬的统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你所从事的行业内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知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财务、企管等方面的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你才能把统计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3.改变以前那种以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为主的统计模式,统计员必须全方位以服务企业经营为主,同时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这样仅仅围绕政府统计的一套指标体系而进行工作就不行了,统计员必须下功夫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和你所从事行业的特点,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效益型和管理型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将企业内部管理和和外部提供资料的关系融为一体,既不重复又全面客观把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指标将其具体化。这套指标体系也涵盖了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应该说这套指标体系要比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内容要多,范围要广,它包括本企业生产、供销、技术、财务、设备等各个方面。在时间跨度上既有当前预测、又有事中统计和事后统计。在统计范围上既有价值指标,又有实物指标。报告指标和实物指标同在,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并存。从而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运行状况,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满足政府、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要求。

4.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一计算机和网络。现在有许多非常知名的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如Minitab、SPSS、SAS等,其计算能力超强,提供的统计结果也非常详尽。如果单位没有条件提供这些软件,我们也可以用非常普及的Excel,虽然不能与专业软件相提并论,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已足够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平台:

总之,企业是统计员生存的空间,要拓展空间就必须有所作为,要把统计判断的准确、统计分析的深刻、统计预见的灵敏、统计警告的及时和统计建议的超前作为努力的方向,当好企业管理者的参谋。使企业领导改变对企业统计的认识,为自己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创出新的天地。试想,如果企业统计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统计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且能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动态分析,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领导能不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吗?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吗?

(二)政府部门的真正重视

1.政府统计部门应该牵头。为企业统计员常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随着知识的更新换代,统计员更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另外还有一大部分统计员不是统计专业出身,对于那些枯燥难懂的统计专业知识靠自学是很难学通的。同时也应为那些想在统计行业中有所作为的统计员提供便利,让他们有机会和同行进行交流探讨。进而提高统计员的整体素质。

2.政府统计部门应该也有服务企业的意识,使企业感觉企业的服务并不是单向的。例如:企业景气调查是要求企业负责人填报的,其后边有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栏,如果企业领导填写之后,就算不能解决,不能一一回访,给一个答复,也会让企业领导觉到统计的另一个作用。从而使领导进一步改变对统计的看法。同时政府统计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布一些共享信息,这样政府部门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就会增强,地位也会得以提高。

4.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一、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单位领导认识不够到位。信息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党委,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但有的单位把信息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边缘位置,往往只是提要求而忽视对信息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使信息工作人员无从下手、束手无策。二是人员配备不够到位。目前,部分县直单位和乡镇党委办公室从事信息工作的专职人员明显偏少,一些乡(镇)的党政办只有1个人,而且还要负责其他材料、后勤等工作。同时,信息员队伍缺乏人员正常轮换、新陈代谢,多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有的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人员培训不够到位。信息工作需要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更新,除日常学习外,最可行的方式是进行集中培训或以干代训,许多同志没有受过系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业务不精、情况不熟的情况,报送的信息在适用对路上有所欠缺。四是专业技能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培训,一些信息员在信息意识、文字综合等方面有待提高,在应对信息专报、信息约稿时,有时存在收集不到材料,或综合编辑不到位等情况。五是建章立制不够到位。整体上看,信息工作缺乏考核、评比制度,一些已有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落实不到位。同时还缺乏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等内部管理机制。上级急需信息时就临时凑合,导致信息质量不高。六是奖惩措施不够到位。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传递、建档、应用等环节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一些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信息工作人员工作激情消退,敷衍应付。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逐步加以改进和克服,使信息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篇五

问题:

1、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 例如:(1)班前会的重要性;

(2)工装治具的摆放、防护用品佩戴的规范性及所需材料的充足准备;

建议一:我们今后的生产中,每天都需要开班前会、班后会;

班前会:(1)对人员进行考勤;

(2)总结上个班工作中常出现的异常及注意事项;

(3)安排人员岗位;

(4)声明今天的生产计划及品质要求;

建议二:要有一个规定摆放工装治具的区域且生产中所需的材料应在工作前充足准备;

例如:(1)PVD段激光二手电筒每个上料台各需准备2个,以防没电备用;

(2)无尘布、刀片、高温胶带需提前准备充足;

(3)激光二、三点检工具必须各准备:手电、万用表、显微镜;

2、生产线操作的规范性及判断的异常时无明确的判定标准;

建议:生产中要严格要求员工作业,在判定异常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判定标准,且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时更新标准;

3、人员管理制度:(人员安排的不合理性、纪律懒散、考勤)

建议:各岗位要按标准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岗位上要对员工考勤特别是休息时间、喝水时间、去洗手间时间;工作过程中要保证员工的工作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自由散漫易导致工作出错影响品质;

4、现场6S的管理不到位,影响产品质量及人的工作心情;

5、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6.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党的十届五中全会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降低能源消耗列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能源统计工作对切实搞好节能降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搞好能源统计工作,特别是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大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对于市委、市政府研究工业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工业经济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高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源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单

一、可用资料少。能源消耗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现行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库存、加工转换情况,没有全部工业经济能源消费总量,更谈不上全社会的能源消费情况,全社会和三大产业及具体细分行业的能源使用情况无法掌握,可供使用和分析的资料很少。

(二)能源统计报表资料实用性差。2003年以前能源统计范围只是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之后统计范围扩大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6年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为半年报,2007年改为季报。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为季报,2008年又增加了万吨能耗企业月报。由于范围的变化,另指标设置不一致,间也无法进

行对比,更谈不上结合工业统计资料全面系统的分析工业生产经营、能源消耗、生产成本、能源利用效率等。

(三)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无专职的统计人员,都由财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能源统计工作,人员不固定,变动比较频繁。由于企业的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所填报的报表达不到制度的要求,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县(市0统计部门基本上也是负责工业统计的同志做能源统计,由于工业统计要负责工业、交通、能源、投入产出、企调、科技等多个专业的调查任务,所涉及的调查面广,时间紧,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给能源统计工作带来了影响。

(四)基层能源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县(市)一级统计局的能源统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和学习培训尚具备一定的能源统计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而乡镇和企业的能源统计人员基本上是兼职,业务水平较低;特别是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起步较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能源统计工作人员大都是兼职的企业聘请临时人员,总体工作责任心差,业务水平低。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现有能源统计制度已不能完全满足“十一五”规划指标考核等方面的需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能源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能源统计作为加强节能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搞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要加强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领导,为能源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地组织保障。

(二)进一步重视能源统计工作,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以保障能源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制约了能源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培训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增加能源统计人员编制,设立能源统计专项经费,确保能源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完善能源统计制度。目前能源统计范围限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且指标体系设置等方面都还有缺陷,另外,能源统计指标仅限于一些常规能源,如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这些没有纳入设计,对这些情况,要通过修改统计制度、统计方法,要从编制本地市能源平衡表入手,才有可能提供全社会的能源消耗资料。

(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目前,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都较低,水平急需提高。基层统计部门能源统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努力提高能源统计业务水平,同时,对企业统计人员要加大统计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经验、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

水平。

7.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1 目前高校科技统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统计工作重心偏移

科技统计工作包括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填报、分析等5个环节, 其最终目的是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合理的科技方针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为政府决策服务。统计分析是统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是, 一提起统计, 大家首当其冲想到的是一连串琐碎的工作, 如设计发放各种调查表格、收集整理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数据, 却很少有人联想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统计只是作了些表面的、肤浅的工作, 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搞统计, 而使人们甚至一些地方高校的主管领导对科技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总认为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删、可改”, 统计工作“无关紧要”。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

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非产出性、非突出性、幕后的工作, 涉及面广, 耗时长, 工作难度大, 却往往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凡是搞过科技统计的同志, 想必一定亲身体验过此项工作的艰辛, 尤其是规模较大、成果较多的研究型大学。由于每年的统计报表工作量大, 涉及面宽, 表间关系极其复杂, 只要稍微改动一个数字, 整个表间关系就会发生混乱。统计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加之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 致使高校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 统计工作的质量和统计年报的连续性受到影响。在陕西省每年的科技统计汇总会议上, “老统计”越来越少, 新面孔愈来愈多, 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1.3 统计数据可信度不高

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统计结果分析的科学性, 可以为制定规划和政策、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使科技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建立在可靠基础上。没有规范、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 就不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也就不可能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数据的质量是统计成败的关键, 而数据质量关键取决于科学的规范和标准, 取决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由于统计工作过于复杂, 手工性劳动过多, 加之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统计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编表”、“凑表”嫌疑, 出现数据内在关系缺乏合理性, 如科技活动人员中辅助人员为零或数据过大, 图书情报系列人员分布过于整齐等。

2 加强统计工作的对策

2.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提高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从横向来说, 它涉及学校的科研、人事、财务、教务、外事等各个部门, 从纵向来说, 涉及到学校上至校长、主任, 下至每一个科技人员, 工作量大, 涉及面宽。因此, 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科技统计的重要性, 认识统计数据对科学决策的意义及决策执行情况的反馈作用, 关心支持统计工作, 尊重统计人员,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手段, 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设备提供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 确保统计工作的延续性。与此同时, 完善统计工作制度, 将科技统计人员纳入统计行列, 走统计职称评聘系列, 保障统计人员的利益, 使他们热爱统计事业, 安心统计工作。另外, 省级管理部门也可在工作中引入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 开展统计评比工作, 利用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稳定统计队伍, 提高统计质量。

2.2 加强科技统计基础性建设, 改善科技统计工作条件

年终对科技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时效性、针对性不强。利用互联网手段能够大大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时效, 并能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科技统计动态。因此, 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技统计工作, 适时更新设备, 加强网络建设, 实现统计工作上网, 网上传输科技统计年报数据, 改变传统的科技统计手段, 加强科技统计的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每个科研管理单位至少要有一台专门用于日常管理的计算机, 安装必要的、操作性强的统计软件, 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有关信息, 并及时在系统中更新维护, 使统计手段更科学, 结果更可靠, 操作更省力。如现行的人文社科统计系统, 虽说按人员、项目、经费、成果等录入微机工作量大些, 但却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的许多步骤, 避免了人工统计所造成的一些数据误差, 一方面有利于平衡表间关系,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数据质量。

2.3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注重统计数据的分析利用

统计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统计数据的质量, 制约着数据的分析应用。只有在统计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统计各指标体系的内涵, 统一统计口径, 熟悉数据的搜集、计算、汇总方法以及填报要求, 源头数据质量才能保证, 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有可比性。有些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工作做了不少, 统计内容也涉及较多, 但因为理解不一, 统计范围不同, 真正可以用来综合的内容也不多, 致使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由此可见,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省级管理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 不定期把各高校的科技统计管理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组织起来, 尽可能吸收大学和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参与, 通过召开科技统计工作研讨会和科技统计专题讲座的形式, 围绕当前科技管理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论文交流, 不断提高基层科技统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提升科技统计软科学研究的水平, 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高水平的外围科技智囊团。同时, 统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建设, 勤于向书本学习, 多掌握统计学、科技管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等有关知识, 熟悉计算机操作, 熟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当然, 衡量统计质量的优劣, 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与及时上,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 写出一份有质量的科技统计分析报告, 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意见或建议, 应用于科研管理之中, 充分发挥科技统计资源。另外, 科技档案管理也是科技统计工作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完整的科技统计资料是开展统计分析和研究工作的基础。

总之, 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 科技统计工作战略重心就会逐步实现以调查为主向加强统计分析和统计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转移, 就会更好地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服务, 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仁义.对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 2006 (22) :65-66.

[2]王贵怀.加强高校科技统计, 促进创新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4 (3) :47-49.

8.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审计;整改;问题;对策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逐步推行,审计整改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查处问题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问题促进整改,所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尤为重要。

一、审计整改内涵及工作现状

审计整改通常是指被审计单位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审计决定书、审计(调查)报告、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文书作出需要执行的审计决定、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移送处理的事项,进行纠正、查处、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的行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

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动力之一,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整改成效。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既要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汇总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还要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成效进行评估,肯定整改成效,指出存在不足,确保审计整改工作不留尾巴。因此,审计整改不仅仅是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也成为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近几年,大家发现审计曝出的问题基本趋同,而且审计发现的旧问题还未整改,再次审计时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屡审屡犯使审计的作用力受到影响,也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审计对于财政资金健康运行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审计发现和揭露问题后,更需要关注的是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整改。审计的目的并非是发现和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问题的有效整改。审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面,只是监督财政资金花到哪儿了,有没有舞弊等行为,而更应该关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如何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的问责等问题。

尽管近年来审计整改工作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整改工作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重审计而轻整改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整改的主体,在具体整改过程中存在避重就輕、蒙混过关、敷衍了事等现象,导致审计整改工作不到位,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和问责力度不够,审计整改的效果就不容乐观。

二、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整改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约束。审计整改工作没有真正的纳入法律,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中都没有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条款和规定,只是在国家审计准则中涉及了有关审计整改检查工作的内容,造成审计机关执法手段单一。对于某些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无法促使其整改到位,这是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避重就轻,消极整改。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往往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敷衍了事等方法,或者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容易整改的问题,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容易接受和整改,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补缴税费、上缴财政等建议,整改时的态度往往变得比较消极。

3.蒙混过关,敷衍整改。被审计单位为了应付审计整改回访检查,在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中夸大其词,从表面上看已经整改,一旦要求其提供实质的整改证明资料,如责令限期缴纳收入的缴款证明、调整账目的账务调整证明等,被审计单位就拿不出相关的整改证明资料,企图蒙混过关,敷衍审计部门。

4.部分审计出的问题已既成事实,造成审计整改难。如部分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资金已经使用,无法追回或归还原资金渠道,若强行追回则要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5.屡审屡犯,改完再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机关的惩戒和处理力度不够,加之被审计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个别被审计单位维护自身利益,对审计发现问题屡审屡犯,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了,下次审计这个问题继续存在,需要继续整改,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不利于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对策

审计工作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法严肃查处问题,二是要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的三个步骤。只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而忽略整改,审计查处的问题就会不了了之,审计的最终目的就不能实现。所以,必须督促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同时,审计机关也要建立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审计整改回访制度等。

为加大审计整改力度,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强化对被审计单位日常管理监督,因此对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国家审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建立业务科室负责、综合统筹、行政领导审定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审计组组长(主审)是审计项目整改的直接责任人;业务科长是审计项目整改的管理责任人;综合部门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督办、汇总和分析,并提交报告至主要领导。

2.坚持审计回访制度。一是对正在整改的建议定期进行跟踪回访,确保建议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审计项目落实回访台账,实时了解汇总回访情况。三是对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审计局等部门的联合参加回访的制度,加大领导干部对审计建议落实的重视程度。

3.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制定和健全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其正规化、制度化,用具体可行的制度来落实审计整改的责任。

4.加强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执行力度和配合力度。审计整改工作最终还是要靠被审计单位来完成。审计整改效果的好坏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态度、力度息息相关,因此,加强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执行力度和配合力度,这样才能促成整改工作的最终落实。

9.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篇九

1、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年龄结构不合理。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各个年龄段人数相差不应该过大。从年龄结构可以看出,46—50岁年龄阶段人数明显大于其他年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更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会影响工作经验、技术的逐年龄段传授、学习。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来看,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农业机械推广人员严重缺乏,与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的政策和形式不相符合。从基层一线农牧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由于工作的地域特性,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周末休息时间,也没有相应的待遇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知识结构老化,大、中专学历人员占大部分,相应的专业技能学习、培训机会太少,能真正接触学习内地先进技术的机会不是很多。

2、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它各类人才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上级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分配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专业不对口,无法承担专业技术工作任务;真正急需的有基层经历有专业技术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因现有的体制问题无法招到;部分事业单位急需一批本地的、精通藏语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来看,基本上很难满足需求。

3、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现有的退休政策搞一刀切。我们应该正视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高原工作者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伤害,现在跟内地一样的退休政策男60岁、女55岁,在高原实际工作30多年和在内地实际工作30多年相比,高原工作者在退休时基本上大部分都落下了高源性疾病的病根,内地工作者在退休后大都能安享晚年,高原工作者则大多倾尽半生积蓄四处求医,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存在天壤之别,这令好多人对在高原工作望而却步。

10.风险监管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一、影像声备份应保持三种备份方式,1、移动硬盘;

2、电脑中其他硬盘;

3、光盘(每月一张)。

二、风险监管员的电脑中不得安装任何其他与业务无关的游戏等文件,不得私自连接外网。

三、风险监管员的电脑密码,柜员密码等重要信息,如离开电脑要关闭机器或进入需要密码登陆状态。

四、各社需要报送至风险部审批的相关材料,不得由借款人等送至风险部,应该由信用社内部人员送至风险部审批,并签字确认。

五、每日发生的影像声文件要等级电子版的《***影像声记录登记簿》,并于下班前发送至风险部。

六、农户借款申请审批表、借款合同应与放款通知书的日期保持一致。

11.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61-02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的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并以此来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比如对老师要绝对的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说话。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不当形成的原因

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的机构,其特点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直观教育,以游戏寓于教育之中,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特点则以老师口头传授为主,学生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方式来掌握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必要的考试制度。这样骤然变化,往往超出了儿童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这是幼儿园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而且中午有午睡时间,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教学时间长,生活节奏紧张,作息制度严格,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孩子初上小学,骤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会觉得很不适应。

3、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之中,而且,幼儿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少。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4、生活环境的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一般布置的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有许多的活动区域,比如:自然角、玩具柜、图书架等,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与同伴进行交往。为幼儿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小学的教室环境布置相对严肃,座位固定,没有自由角,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较少,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果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幼儿园小朋友顺利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幼儿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升入小学的幼儿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等变化,这一切给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幼小衔接工作?

1、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过去,许多的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学做一天小学生,致使许多孩子出现未入学盼入学、上了学不愿学等不适应问题。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所以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是为小学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3、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

4、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语言课增加看图说话及说话绘画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此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出版社,2002.

[2]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4).

[3]谢广田.幼小衔接:突变·减坡[J].幼儿教育,2003,(2).

12.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二

关键词:环境统计,现状,问题,措施

1 我国环境统计工作的现状

1.1 我国的环境统计体系

中国的生态环境统计为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而建立, 并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50年代起, 我国就开始了国土、气象、矿产等方面的统计。但是, 直到70年代末期, 我国尚一直没有形成环境统计的概念。直到197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对全国350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环境基本状况调查后, 于80年代初,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建立了环境保护统计制度。此后, 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统计制度, 中国的环境统计体系逐步形成。

1.2 我国的环境统计机构

国家统计局是制定统计规范、管理全国统计工作的机构, 也是综合管理、协调指导环境统计工作的主要机构, 并负责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方法制度的审批。国家环保总局既是制定环境政策的机构, 也是收集环境统计数据的主要机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如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也是收集有关环境统计数据的重要机构。各地方、各部门除执行国家规定外, 还搜集一些本部门所需要的其它有关环境统计数据。

1.3 我国的环境统计范围

环境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和影响自然环境的社会条件, 以及影响生态平衡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带来的后果。

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环境统计所包括的范围也有所不同。中国的环境统计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和中国的国情,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环境统计:反映土地及其构成的实有数量、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2) 自然资源统计:反映水、矿产、森林、草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现有量、利用程度及保护情况。 (3) 能源环境统计:反映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能源生产的规模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和保护情况。 (4) 人类居住区环境统计:反映人类的居住条件、文化和娱乐条件、劳动条件、公共设施状况及人类健康等。 (5) 环境污染和治理统计:反映大气、水域、土壤等污染状况、污染源排放和治理情况。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弃物) 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 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情况, 征收使用排污费、污染赔 (罚) 款情况, 建设项目执行生产与污染防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基本情况, 环境保护系统自身建设情况等。

1.4 我国环境统计资料的收集

我国的环境统计资料搜集主要是通过现行的环境统计报表制度, 采用布置环境统计报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基层企事业单位根据报表制度定期填报原始资料, 并经逐级汇总上报。另外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 有关部门还经常组织一些重点、典型、抽样调查以弥补定期报表收集资料的不足。环境统计资料收集渠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各级地方环保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 (含部分乡镇工业企业) 收集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需要亦收集专门的生态环境统计资料。收集方法须按国家制定的制度、规范、技术规定、填报指南等实施。

2 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环保部门对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基层一些主要领导认为环境统计工作只不过是填报几张报表, 填好了就行, 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基层各环保局均无独立的环境统计机构, 环境统计归属各不相同, 如挂靠在总量办、信息中心、污染控制科等等。

2.2 环境统计能力薄弱

2.2.1 环境统计人员不稳定, 素质不高

基层环境统计人员均为兼职, 大多数是领导临时指派的, 又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更换环境统计人员, 导致环境统计人员缺乏稳定性, 直接影响环境统计工作的衔接和有计划的开展;另外一方面, 基层兼职从事环境统计工作的人员由于对环境统计业务不熟练, 统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 加上对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完成工作时或多或少有应付了事的态度。统计人员取得统计上岗证的也是寥寥无几。

2.2.2 环境统计人员工作条件较差

在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人员连专门的环境统计电脑都没有。统计人员需要和企业联系时只能坐在办公室打电话向企业询问, 甚至有些县区连打电话都不方便, 更别谈到企业去调查, 核实数据的真实性, 这使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大打折扣。

2.2.3 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和审核方法

环境统计最终上报的数据有时与实际有很大出入, 因为环境统计软件能筛选出数据突变较大的企业数据, 突变较大的数据需要作说明, 有的环境统计工作人员为了省事, 直接取低于规定突变比例的一个比率数, 参照上一年的数据, 按比率计算出当年的数据而直接上报, 没有实事求是, 且这点纰漏环境统计系统是无法校验出来的。

2.2.4 缺乏对辖区污染源的监控手段

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非常薄弱, 根本无法对辖区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控, 环境统计数据得不到对照验证, 数据的准确性遭受质疑。

2.2.5 统计方法不够科学、准确

环境统计中“三废”排放统计基本计算方法有三种: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排污系数法。目前县、区环境统计人员最常用的是产排污系数法, 统计人员手中只有《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 (简本) 和《江西省环境统计培训讲义》 (毛应淮编写) 两本工具书, 根本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 现最常用的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书籍中的产排污系数。

2.3 企业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环保部门监管的企业大多为乡镇企业, 没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给环境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包括以下方面。

2.3.1 企业缺乏专职环保人员

乡镇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通常不会设置专职环保人员。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环保这个概念, 环境统计报表常常空表发出, 空表收回。有些企业委派的填表人员连化学需氧量是什么都不知道, 填写的统计报表没有逻辑性, 几乎需要环保部门的统计员到企业去一项一项核实后重新填写。

2.3.2 企业主认识不到位

很多企业对环境统计工作缺乏正确认识, 总是把填写环境统计综合报表与排污费征收等联系起来, 因此拒绝填写或者虚报、瞒报、少报原料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虽然国家出台了《环境统计管理办法》, 但执行起来却苍白无力。企业的不配合, 给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3 对策与建议

环境统计工作关系国家发展和稳定。正确地统计全国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 制定正确的环境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环境统计工作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为了使我国的环境统计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更能体现环境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建立健全环境统计机构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单独的统计机构, 切实负起环境统计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市、县 (区) 要有专职环境统计人员岗位。

3.2 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

3.2.1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对环境统计人员应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环保部重点组织对省、市 (地) 级环境统计人员培训, 省、市环保局负责对县、区环保部门和企业环境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统计队伍, 为环境统计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2.2 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环保系统的监测能力, 对污染源的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监测数据, 可以与产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等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比对, 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另外一方面, 要尽早实现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 实现县区监测系统与省市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

3.2.3 抓数据核查, 提高基层数据质量

加强对企业环境统计报表的逐级核查, 通过对年际间数据的核查、指标间逻辑关系校验, 同时结合物料衡算, 核实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

3.2.4 研究统计方法

研究实测法与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物料衡算法之间的数据质量对比校核, 提高数据质量。研究与开发相关软件, 为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与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 为适应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的要求。

3.3 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环境统计的基础数据 (如产品产量、生产时间、工业生产总值等等) 来源于企业, 统计员对环境统计表的审核也是从企业填报的基础数据着手的。没有企业的积极配合, 就很难得到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这就要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让他们懂得环境统计的根本意义。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分管经理或厂长开展一些环保知识培训, 让他们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和企业应当担负的环境责任, 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统计的工作中来。另外一方面, 要加大环境统计的执法力度, 要求企业招聘专职环保员, 对企业的排污状况记录和管理, 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统计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13.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三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现状

截至20xx年4月30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量为2516家,有180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71.62%,有714家尚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28.38%。其中,主板上市公司中,有326家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主板上市公司的23.04%。20xx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绝大多数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97%。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披露制度在我国实行只有2年的时间,这个比例与美国等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较早的国家60%的比率相比,差别较大,也使得人们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有所怀疑。

(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问题的表现

1. 没有完整及时地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披露。根据“指引”,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然而,截至20xx年4月30日,仍有326家未进行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主板上市公司比例为23.04%。可见,虽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仍有一些公司未进行或未及时披露,造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不完整、不及时,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比。

2.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模糊不清。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标准较为模糊,缺少量化评价指标。“指引”及《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指导性文件资料中未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设定具体的衡量标准,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测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时凭借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由于标准的模糊不清,导致注册会计师据以出具审计报告的标准尺度不一,据此得出的审计意见也缺少可比性。

3.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格式不规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格式不统一,根据查阅20xx年所披露的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符合规定的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内部控制专项报告。数据显示,20xx年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数量为1118家,占比62%,其他格式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38%。由于格式内容不统一,注册会计师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和所承担的责任程度也存在着差别,给审计报告的阅读使用者造成困惑,难以横向对比不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给投资策略的选择造成了障碍。

4.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范围较窄。目前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局限在财务控制领域,与财务报告审计内容高度相关。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指引中关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定义,重大缺陷不仅是指那些已经产生财务影响的缺陷,还包括那些对企业的声誉、目标存在潜在影响的重要缺陷类型。所以,注册会计师应扩展视野,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所涵盖的范围,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二、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一)加快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企业治理和发展的基础,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重视,实施时间较早,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早已上升为法律层面的强制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实施较晚,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修订。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的,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只能以行政处罚为主,惩戒力度不足,难以对产生重大缺陷的舞弊行为产生震慑作用。应当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惩处力度,使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标准

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实施意见中对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等高管人员的集体舞弊;企业对已以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更正;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缺陷未能被内部控制发现并避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引入定性及定量标准以明确缺陷的性质。定性评价标准是指从事件的性质上来确定某项缺陷是否是重大缺陷。比如,可能致使控制环境无效的缺陷、影响公司收益和合同履行的缺陷、因违法而被监管部门处罚的缺陷、高管层集体舞弊的缺陷。应当采取详细罗列的方式,提出具体的定性评价标准以供使用。定量评价标准是指缺陷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用数字表示的情况,为了增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实用性,直接体现重大缺陷的严重程度以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应当引入定量的评价标准。比如,规定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当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当指标,如采用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净利润等指标来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重大程度。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审计独立性

14.当前乡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四

当前乡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乡镇长期以来形成的传号令、收税费、跑田埂的工作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等各项政策的深入人心,农民的经营主体、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已不能开展工作,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没底。二是发展思路的不适应。长期以来,农业税一直是乡镇赖以运转的财源。农业税取消后,只能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事业等。农业无税,乡镇财源何来,怎样发展?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农村抓农业农村的乡镇决策者来说,是最大的难题。三是管理模式上的不适应。乡镇政府一直把村委会作为下属行政组织,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皇粮国税”这个核心不存在了,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级的有效指导管理,成为乡镇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探索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出路和方向必须从解决不适应入手,具体说就是要做到“四个转变”:一是干部要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阶段,乡镇干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甘当公仆,积极服务于广大农民,带领农民致富。二是工作重心要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要从根本上实现乡镇工作的发展,必须着力在农业之外培植新财源,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这样既可以延伸产业链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工作方式要由行政命令型向市场引导、服务转变,抓龙头、抓中介、抓大户。抓龙头,就是坚持壮大现有的,引进新型的,培植后续的,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抓中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引导、带动产业发展。抓大户,就是培植扶持农村种、养、加、产、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大户,带动一主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通过三抓,引导、推动农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之路。四是日常管理由 “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农业税的取消,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要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农村,必须进一步理顺乡镇与村组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在尊重村民自主权和村委会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的有效管理。

15.兽药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五

1 兽药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养殖业的特殊性, 兽药经营、使用单位主要分布在县乡两级地区。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 兽药监管力量主要集中在县乡两级执法部门。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 兽药监管工作模式形式多样, 造成监管力量分散。同时监管队伍装备配置不够完善, 导致监管力度弱化, 无法集中力量加强兽药监管工作。

2 兽药监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从事兽药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在具体工作中, 无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导致兽药监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 部分监管人员对兽药监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监督检查频率较低, 导致监管工作中出现漏洞。

3 兽药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兽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法律意识淡薄, 眼睛只盯在经济利益上, 没有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以假冒真, 以次充好, 扰乱了兽药生产经营市场秩序, 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 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为维护正常的兽药生产经营市场秩序,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兽药监管工作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3.1 强化体系建设, 为兽药监管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上下统一的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检验检测组织架构, 各部门相互配合、信息共享, 集中监管力量, 有力打击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3.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

兽药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提供经费保障, 用于加强监管人员培训和监管设备配置。通过提高监管人员包括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及办案技能等方面的业务素质, 打造一支过得硬的执法队伍, 打击违法行为, 震慑违法份子。

3.3 加强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6.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十六

关键词:农机推广;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44-1

农机推广的工作内容是通过示范、鉴定、试验、指导等措施,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活动中应用和普及农业机械及其相应的机械化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高效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本文就当前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和推动农业发展的高效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化。

1 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 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

虽然我國已经明确了农机推广工作在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构的公益性地位,并要求各地政府着重做好本职能范围内的农机推广工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制度、文件准则,完善了相应的工作组织,但由于财政方面时常得不到充足拨款,使得许多农机推广政策不能进行有效的落实和执行。

1.2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局限性较大

目前,我国基层农机推广相关机构的职能存在边缘化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较其他的养殖业、种植业等农技推广工作来说,在范围、类型、经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更是如此。

1.3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薄弱环节,这就导致农机工作尤其是基层推广工作在资金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再加上一些地方存在上级部门“挤占挪用”财政拨款,或是自身缺乏正确的市场经济意识,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许多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缺乏固定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偏低。

1.4 缺乏高素质的农机推广人员

长期以来,农机推广工作都处在冷落、萧条的状态,由于其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许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造成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农机人员缺乏充分的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从而导致农机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偏差。

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农机推广工作管理制度体系

各地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优化和完善农机推广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充分明确和发挥各级农机推广机构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农机推广工作更加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机推广人员的薪资考核机制,将其工作全部纳入年度考核项目,从而更好地调动和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时更加尽责、尽心、安心。

2.2 改革和创新推广方式

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将农机推广部门、农机用户、农机生产单位以及科研院校密切联系起来,构建集工、科、户于一体的新型农机产品研发推广机制,使这些单位通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增强对农机工作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推广力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成果。

2.3 积极构建农机推广网络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农机推广工作过程中,其推广观念、内容、方式等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以确保农机推广工作能够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而要实现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的全面化发展,就必须保障农机信息传播的畅通性,使新型的、先进的农机技术和机械能够及时的普及到全国各地。因此,必须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机推广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以各乡(镇)、各市县、各省等地域范围为单位,积极建立和组织农机推广示范点,并通过它向周围地域辐射,从而在各地农业生产中更好的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作业。

2.4 加大对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

各级政府农机管理部门要定期的组织相关农机人员进行专业进修和职业素质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农机推广人员在各方面的农机知识和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从而使其更好的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同时,还要不断吸引和聘用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强的综合型专业人才,积极构建农机推广工作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3 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化事业也逐渐从传统的粮食机械化生产模式向农业多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机推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推助力。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前农机推广工作中的存在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积极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农机化事业的高效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菊花.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09).

[2] 邹岚,蒯慧,程存仁.中国农机推广体系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8,(01).

[3] 熊明路,陈有根,刘建军,张卫杰.临安市山区农机推广模式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0,(02).

上一篇:关于博爱的国旗下演讲下一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