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精选17篇)
1.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一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
1.在科主任及质控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试验中的每一环节,减少误差;各实验室每天应认真作好室内质控,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
2.质控制标定:每一个批号的质控物要求第一天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
3.每天仪器开机后,先随机做一份质控物,观察仪器各项参数是否在2SD以内,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做病人标本,不符合要求,则查找原因。
4.定期对仪器及定量容器进行校正;按规定适时更换标准曲线(如:换新试剂,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5.如果超过正负2SD,有失控,就必须查找原因,并打失控报告,纠正后由组长签字,并交主任审查。
6.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将每天的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制作室内质控图。
7.免疫室检测各型肝炎,应有阴、阳性对照及临界血清质控,并用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其他血清学试验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细菌室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无菌试验及已知菌株试验,每周做标准菌株药敏质控。
实验室必须认真按规定作好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回报各项结果。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后,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形成质评分析报告提交质控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人防护
1.2.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4.5.6.7.8.9.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架必须擦拭、消毒。二.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3.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5.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6.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7.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工作台表面应消毒。
8.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三.菌种管理制度:由于微生物细菌室工作内容仅限于临床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因此本工作完成后作灭菌消毒处理,原则上不保留菌种。
2.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二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 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 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从2003年SARS爆发以来, 与传染病检测工作相关的各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日趋规范化, 但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验的食品检验机构, 工作人员无论是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还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均有待加强。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意义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以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为宗旨, 以保护人、环境、样品的安全为目的, 对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是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2004年, 国务院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标志着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验室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水平尚不够高, 思想上不够重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专业技术人员只注重于检验技术的提高, 而忽视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时, 生物安全柜使用率低, 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自觉性不强。
★洁净室及生物安全柜的质量控制尚不能满足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保证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设施及配备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应当配备生物安全柜, 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应当依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食品检验机构需建立生物安全一级 (BSL-1) 实验室和生物安全二级 (BSL-2) 实验室以满足工作需要。BSL-1实验室 (百级洁净室) 可保护样品和环境的安全, 如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计数。BSL-2实验室需配备生物安全柜, 除可保护样品和环境的安全, 还能保护检验人员的安全, 如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食品检验机构从事的常规微生物检验项目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 比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单增李斯特氏菌等均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在大量活菌操作和分离鉴定时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
此外, 实验室还应配置高压灭菌器、洗眼器、急救用品或急救药箱、个人防护用品 (防护服、工作帽、手套、口罩、鞋套) 等。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各级人员履职尽责
除严格执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中的各项规定外, 还必须建立和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编制《生物安全手册》, 做好实验室准入、个人防护、废弃物处置、菌 (毒) 种保藏等工作。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负责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有的资源 (人、财、物等) , 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效运行;检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负责实施生物安全具体管理工作, 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检验人员应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按照要求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工作, 做好个人防护, 按照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操作。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定期对实验室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强化学习生物安全具体操作技术, 以达到主动防护的目的。培训内容可包括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菌 (毒) 株及样本的运输、贮存、使用、销毁, 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废弃物的处置, 应急处置等。依据相关规定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 比如:使用高压灭菌器, 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外来人员的管理, 包括来实验室进修的人员和实习的学生, 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 掌握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操作规程, 并在工作人员的严格监督与指导下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加强人员培训, 以达到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生物安全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目的。
加强洁净室及生物安全柜的质量控制
3.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医院所有科中最危险的科,它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里,人们首先会关注的是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工作环境,因为它是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在检验科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医院检验科,就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实验室,比如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就需要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所以工作中,如果消毒不仔细或者是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工具刺伤,工作人员就很容易被传染,这严重威胁了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传染病的发生率。所以,为了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各个医院要加大预防措施,为减少隐患的发生做最大的努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由于这项研究与人的健康有关,所以没办法进行现实的实验,不能选择两组人员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个小组进行良好的预防措施,一个不进行,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被病毒侵害,所以我们找到了很久以前的资料作为对比。首先把近几年在医院检验科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安全隐患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因为近几年我国各个医院在加强预防措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可以选为观察组;而把很久以前的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资料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记录数据,最后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1.2方法对于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比性,首先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性别要男女比例协调,并且要基本涉及到各个年龄段,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实验的准确性;其次,在研读资料时,要仔细认真,从各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要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是什么病症。
基于此项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困难度,首先要保证此项实验的参与者数目,其次要注意给参与者进行分组,来增加工作的精密度。再次,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提供观察组数据的医院要有完备的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的消毒程度。
1.3疗效标准显效: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感染率较低,安全隐患也很少;而对照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则被病毒传染率高,安全隐患也很高。效果不明显: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较高于对照组医院中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其差距不明显。无效:观察组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的传染率和安全隐患与对照组的数据没有差别,甚至高于对照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我们所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没有或者是差异较小,即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较大,即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照组中,由于对照组中的医院对检验科进行了良好的防御措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于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所以对照组的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很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也在降低。而观察组的医院由于当时没有良好的防御措施,导致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较高。
3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所以各个医院要重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良好的预防措施。首先我认为医院要在制度上作出努力,要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对于设备和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因为,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或检验科管理不当,硬件设施欠缺、操作者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达标,随时都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感染,同时也可能成为向医院及附近环境散步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2]。其次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预防措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抽查,当然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再次是实验室的环境,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穿戴要注意,口罩、帽子、服装要用特制的防毒布料,以免被病毒感染,导致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医院检验科的安全隐患问题,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要做出良好的预防措施,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减少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宏.检验科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6-377,317.
4.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科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主要包括:
1.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污染事件;
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当出现以上适用范围中的任意情况,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管理小组
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
署。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臵、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4.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5.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填写准确。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6.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或伤害应立即报告。
7.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
四、应急控制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中心应急机制。在中心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有关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对突发事件进行侦测、调查,综合评估,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危害的蔓延。
1.综合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1.1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接触人员的发病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1.2 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感染的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对可疑生物进行样本检查,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确定事件的性质与危害。
1.3对污染区及其周围的地区进行卫生监测。对于病原微生物的丢失或被盗事件,应监测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应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2.现场控制措施
2.1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规模、危害的程度,可能波及的范围,封闭或封锁相关实验室和实验区。
2.2 对于受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影响的病人实行就地报告,通过“绿色通道”,送至实验室人员感染救治点。对于疑似病人和接触者进行入院观察。对于事件中的高暴露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留检、医学观察或隔离。在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疑似病例的搜索,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2.3 对于查明的微生物病原,要对其进行封存和销毁,紧急封闭公
共饮用水源等公众共用设施。
2.4 对受到污染实验室等所有场所、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参照《消毒技术规范》。
2.5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紧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
2.6 卫生知识宣教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特异性卫生知识宣教。2.7 出现大量或毒性极大的病原微生物丢失、并有迹象出现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时,立即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必要时进行人员疏散。
3.追踪监测
追踪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的高暴露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上报与部门协调
及时上报,报告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病原微生物丢失事件,立即上报公安部门,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查明下落。对于受到感染侵害的实验室人员,积极与医疗部门协调,提供有关资料,尽早确诊,尽早治疗,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五、应急处理程序
1.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1.1.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皮肤上,立即用75% 的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1.2 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
1.3 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上或实验室桌面、地面,立即用1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等进行消毒。
2.实验室实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污染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实验室应急管理小组报告,在2小时内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
2.1 封闭被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2.2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 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2.4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院观察; 2.5 进行现场消毒;
2.6 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3.如果工作人员通过意外吸入、意外损伤或接触暴露,应立即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实验室应急管理小组。如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刺伤、金属锐器损伤,应立即实行急救。首先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挤伤口的血液,再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的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厌氧微生物感染不包扎伤口)。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如果发生HIV职业暴露时,应在一到两个小时以内服用HIV抗病毒药。
六、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金量,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2.人员培训:加强对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实验室业务人员在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培训。
3.监督检查:建立实验室检查制度,定期自查。
5.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五
1、检验科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检验科人
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科主任要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3、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置、手套。
4、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对病人进行采集前消毒。
6、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
不得超过24小时。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8、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
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10、对贵重仪器责任到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
11、保证实验室电、水使用的安全,防止超负荷用电。使用电炉时一定要有人看守。下
班前一定要检查水、电开关,关好门窗,注意防盗。值班人员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12、使用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时,应在适当的环境中正确操作,防
止腐蚀、灼伤、中毒、水灾和爆炸等事件的发生。
13、保护好防火设施,保持走廊通道畅通,便于火警时人员安全撤离。
14、做好电脑网络安全工作,防止病毒感染,防止泄密。
15、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如发生医疗暴露等事件,要严格按照医院制订的应
急处理方法处理,不得延误。
6.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六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流程
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的生物危险性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 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传播疾病。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 无论是直接感染, 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 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此, 检验科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 减少医源性感染, 在诊断治疗患者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受传染。
1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1.1 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及危险教育
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 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自觉遵守科室的可行性生物安全制度。
1.2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实验室要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 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 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 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
1.3 加强技能培养
有资料显示, 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 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1]。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基本技能的培养, 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 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
2.1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在实验室设计中、在购置仪器设备时, 要首先考虑生物安全的问题[2], 与后勤部门协作, 共同设计保障安全的实验室, 提供合理的设施,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警示标志、带盖的医疗垃圾筒、感应式水龙头等一些细微的改变, 来改善实验室的整体面貌。
2.2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 如人员培训制度、登记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等。还要有详细的进行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以及应急处理一系列机制, 为了不让制度、流程架空, 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 对结果进行合理强硬的奖罚,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是硬前提, 工作落实是硬道理。
2.3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对一项检验项目的操作应有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及时实施协调管理, 与相关部门共协商, 杜绝遗漏。
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 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 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3]。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 近年来, 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 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 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同时,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 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全面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 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
3实验室废物垃圾的处理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严防废物流失、泄露、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运送、处置单位, 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 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 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确保自己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 确保环境安全, 是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 :29-32.
[2]丛玉隆, 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7) :396-397.
7.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七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3-02
引言:感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染者与病原体长时间接触,加之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出现波动,病原体趁机进入身体,引发感染[1],病原体的来源主要为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等[2]。检验科医务人员长期与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相接触,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分析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现记录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2到2014年医院的231名医务人员、13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所在的科室进行分组。其中检验科微生物室(87例),呼吸科(73例),消化科(45例),其他科室(1353例)。各组间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调查各个科室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统计发生感染的人数、构成比及感染率,并對感染者的送检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找出主要的病原体。
(2)对发生医院感染率高的科室进行微生物检测 对科室中的空气、常用物品等进行抽样检测,采集20份样本,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得知微生物的感染情况[2]。采样方法:空气采样方法:自然沉降平板法,常用物品采样方法:棉签擦拭采样。
(3)向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让医务人员写出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二结果
2.1 各个科室医院感染情况统计
共调查1558人,发生医院感染62例,医院感染率为3.98%。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有检验科微生物室(34.48%),呼吸科(15.28%),消化科(13.33%),对比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4 检验科微生物室主要感染的原因
缺少安全管理意识、环境污染、仪器污染、检验样本自身的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污染等是造成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
本文对造成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统计某时间段内各个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找出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检验出造成感染主要病原体。其次检测筛选出的科室进行空气中及常用物品上的病原体,通过检测20份样品,可以与第一步检测出的主要病原体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知是否是由于工作环境造成的感染。经过统计,可以发现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科室。这是因为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着医院绝大多数的标本,其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医务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容易发生意外,造成人体感染或者环境、仪器污染等。所以说,找出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发生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知,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缺少安全管理意识、环境污染、仪器污染、检验样本自身的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污染等。
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存在的隐患,现制定以下防护措施:(1)严格标本存放时间:送检标本必须保证检验前存放时间≤15min,如工作较繁忙,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送检时间,交叉进行。(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检验科微生物室医务人员工作期间,身着隔离衣,佩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等,避免直接接触送检标本。(3)依据标本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标本分类: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不同,因此对可能存在不同病原体的标本分类处理,可有效减少因为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病原体感染[3]。(4)严格手消毒:污染的手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3-5]。所以在检验工作完成以后,应当仔细清洗,避免病从口入。(5)处理好医疗废物:在进行检验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在检验完成后,应按照工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处理。
总的来说,检验科微生物室是医院中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存在较多的隐患。可以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手消毒,加强检验室内的消毒,可以有效的减少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生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冯修猛,闫海润,金红,等.医学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39-2440.
[2]韩利蓉,吴穷.临床实验室标本采集窗口生物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80.
[3]贺涛,刘静.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问题及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52.
[4]郭云.浅谈医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63-264.
8.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篇八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检验科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安全管理流程: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
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1.3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但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自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长身的工作服(白大褂)并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1.6
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1.7
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8
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1.9
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具,应使用助吸器。
1.10
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的。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1
工作环境
1.11.1
“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应常规消毒和清洁。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1.11.2
设备
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1.11.3
外衣
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1.11.4
垃圾处理
每天清理垃圾,由医院物业工作人员来处理。
1.11.5
装饰
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1.11.6
个人物品
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1.11.7用后的废弃物品
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11.8
出口通路
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12
玻璃器具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时可用刀切开分离。
*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应先消毒,再清洗。
*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示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
1.13
离心机
1.13.1
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1.13.2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1.13.3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盖板后进行。
1.13.4
使用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1.13.5
使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2.防火安全准则
2.1
安装有警报系统。每个检测和报警装置都与总警报系统连接。实验室的任何地方,包括储藏室能听到警报系统的报警。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
防火
2.2.1
隐患的估计和研究
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研究的内容包括:
2.2.1.1
使用化学物品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电器设备的隐患等。
2.2.1.2
哪些操作方法已经改变了,新使用了哪些化学物品,以及在上届消防培训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的工作人员。
2.2.2
易燃易爆物
2.2.2.1
易燃性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
2.2.2.2
禁止用冰箱储存易燃液体。如果确实需要,应存放在专门的防爆冰箱内,并且冰箱应远离火源。
2.2.2.3
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进行。运送易燃液体时,其金属容器应有接地装置。
2.2.2.4
加热易燃易爆液体(燃点低于94℃)必需在通风橱进行,不能用明火加热。装易燃易爆物的容器应经当地有关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3
火源隐患
2.2.3.1
常见的火源是明火、加热器件和电火花(电灯开关、电动机、摩擦和静电)。
2.2.3.2
应对电气设备的接地、漏电和墙上插座的接地、极性进行检查。
2.2.3.3
应尽量消除各种火源隐患。
2.3
灭火
实验室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装置。
2.3.1
灭火器
根据上级消防部门的规定配备、摆放灭火器,并根据要求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2.3.2
警报系统应进行安全检查,随时检修、维护的。
2.4
消防训练
2.4.1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
2.4.2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发布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2.4.2.1
拨打报警电话“119”。
2.4.2.2
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
2.4.2.3
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
2.4.2.4
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2.4.2.5
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
2.4.3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2.4.4
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
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
3.1
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
3.2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3.2.1
仪器的维修
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
3.2.2
线路检修
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医院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3.2.3
接地
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4.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准则
4.1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4.1.1
腐蚀品
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l020)的腐蚀力超过O.635cm/年(55t)的物质。例如:盐酸。
4.1.2
毒害品
毒害品是吸人、食人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4.1.3
致癌物
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1.4
可燃烧物
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4.1.5
易爆化学物品
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
4.2
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
4.3
腐蚀品的储存
4.3.1
储存
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4.3.2
酸性试剂瓶的搬运
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
4.3.3
注意不要在同一区域内存放互相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3.4
个人防护装备
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4.3.5
溅溢
使用任何化学物品之前,应安排好处理容易破碎或溢出的物品的容器。
4.3.6
化学通风橱
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
4.4
易燃物的储存
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4.5
紧急处理
实验室必须重视发生化学危险品溅溢的可能性。有关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培训,以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知识。培训应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溅溢的识别,熟悉向管理部门通报的方法和保护自身安全应采取的措施。在多数溅溢事故中,实验室可以决定撤离的区域,并通知有关专业部门处理。如果由外部专门机构处理溅溢物,则实验室就必须中断工作,直到隐患排除。
4.6
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4.6.1
废弃化学物品
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的性质。
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4.6.2
实验室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
4.6.3
化学废弃物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4.6.4
标签
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日期
*实验室来源
*成份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
*体积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4.6.5
运输
实验室由专责人员负责容器转运,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
5.1
临床实验室可能接触的微生物可分为三类:
5.1.1
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
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5.1.2
细菌,包括:细菌、分枝杆菌、真菌。
5.1.3
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因为从病史和体检不能可靠地鉴定所有病人的病原体,所以当接触和处理所有的体液时,均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
5.2
感染途径
5.2.1
空气传播
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包括接种环内的溶液加热太急)时,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
5.2.2
经口传播
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人人体引起传染。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洗手引起“手—口”传染。
5.2.3
直接传播
偶然的针刺、碎玻璃划伤和动物咬伤均可通过直接接种引起传染。临床标本中的感染原也可通过被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很轻的擦伤或损伤的表皮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5.2.4
粘膜接触
一些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通过与粘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所以在擦拭眼睛、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
5.3
血源性病原体
5.3.1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
5.3.2所有的单位都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另外,一旦确定有接触潜在感染原的可能,应采取硬件控制和操作过程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接触这些潜在感染原的可能。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实验服、面罩、面具、护目镜、安全镜和鞋套等,并讲解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
5.3.3
常规预防措施
*来自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指定的容器里,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发生泄漏。采集标本时应防止污染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信息卡。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
*所有处理血液和体液(例如:取下真空试管的塞子)的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对于微生物培养之类的常规操作,则应使用生物安全橱。
*实验室应使用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
*使用注射器和针具时应防止受伤。禁止用手将针套重新套在针头上、禁止故意将针头弯曲或折断、将针头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或对针头进行其它操作。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都应放入贴有清晰标签、不会被刺破的容器内,然后运至处理场所。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应就近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为防止装得过满而意外伤人,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2.5%甲酚溶液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消毒。
*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前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
*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果实验人员工作时有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病人的粘膜或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都应戴上手套。在进行血管穿刺时,包括静脉采血、手指或脚背穿刺,也应戴上手套。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清洗或消毒会损害一次性手套的质量,故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患有渗出性病变或湿疹的医务人员在痊愈前不得直接接触病人,也不得接触医疗设备。
5.3.4
标签警告标志
必须采用通用的警告标志系统明确标识装有危险生物制品的容器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在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存放血液和其它有潜在传染性物品的冰箱、以及处理尖锐物品的容器上,所贴的标签应标明通用的生物危害标志。
用于存储、运输的容器应加上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并在存储、运输前将容器盖上。如实验室用常规预防措施来处理所有标本,同时标本或容器又存放在实验室内,可不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但如果离开实验室,就必须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
5.4
标本处理
*被高毒力微生物(如土拉巴斯德菌或粗球孢子菌等)污染的物品,处理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包括用于隔离的设备和材料。
*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和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
*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人结实的塑料袋中。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锈钢容器内,然后进行高压灭菌、清洗和再次灭菌。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应遵守有关法规。
5.5
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实验室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
5.6
微生物实验室里常规准则:
*不接收或处理严重污染的标本。
*涉及分枝杆菌的离心操作应使用有旋帽的离心斗,离心管也应塞紧(双重隔离)。
*针具和接种环应灭菌处理,并防止加热时液体发生飞溅。
5.7
泄漏事故
(1)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通知主管和主任。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
(3)清洗发生泄漏的区域。
9.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九
1.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2.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外来参观、学习、进修人员进入实验室应得到批准并进行登记,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经批准的来实验室参观、协作、工程维护和仪器调试(或维修)的外来人员必须有本实验室人员陪同。
3.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2)患发热性疾病;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5)妊娠;
4.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5.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与评估。包括上岗前体检,存留血清样本,定期体检,免疫接种。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6.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检验技术,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保洁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7.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操作过程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以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8.严格按照要求管理菌(毒)种,菌(毒)种在使用、保藏、转运、销毁过程中发生被抢、盗、遗失等事故,不得隐瞒,应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生物安全负责人、保卫部门、中心领导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处理。
9.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立即对被污染的表面或物品进行消毒,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处理,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中心分管领导。
10.实验区发生泄漏事件或溢出事件影响到办公区人员安全时,办公区人员应及时撤离。在明确撤离指示后不得再进入返回实验区。撤离路线按照通道中“安全通道”箭头指示,有序撤离。
11.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定期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督促纠正。
12.实验室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电路、线路检查,定期备份管理监控信息,以备需要时可以及时提供相关监控资料。
13.实验室废气、废物和废水处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10.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医用防护口罩;定性适合性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19-02
医用防护口罩主要是为防止专业化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呼吸道受到感染,以保障其人身健康的重要防护装备[1]。在呼吸防护用品的分类中,医用卫生防护口罩属于密合性较强的呼吸面罩。而医疗人员及病原微生物实验者属于职业暴露的群体,他们长期处于感染源较为丰富的工作环境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2]。因此,为保障职业暴露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选取合适的防护口罩,保障其使用的正确性,并在佩戴前期对医用防护口罩实施定期的适用性检验,降低感染威胁的几率。本研究主要基于病原微生物实验者的视角,探讨了实验人员适合配备的口罩型号,并对20名实验室人员的医用防护口罩实施了适合性检验。现报告如下。
1 检验设备
准备头罩、头罩领圈及两种不同类型的喷雾器、检验试剂,以供敏感性及适合性检测备用。
2 检验试剂成分
两种检验试剂均包含氯化钠、水、苦味剂。
3 检验步骤
3.1 防护口罩敏感性检验
判断方法:依照实验对象对试剂的感受程度来判定其敏感性。 检验方法:在20名接受检验人员佩戴口罩前期带上头罩,并按照实际情况调节头罩的位置,保障接受实验对象的脸部与头罩视窗之间的距离大于10厘米,引导实验者张嘴呼吸,将其舌头伸出。并选用进行敏感性测试的喷雾器,将喷头透过其头罩视窗孔,进行连续10此喷雾,随时记录实验对象对试剂的味觉感受,若接受实验对象已感受到苦味,则停止喷雾。反之,则继续持续压缩气囊,进行10次喷雾,并询问接受实验对象的对试剂的苦味感觉。若持续喷雾30次后,实验对象依然没有任何感觉,则结束敏感性检验,取下实验者头罩,督促实验对象饮水散味。
3.2 防护口罩定性适合性检验
将医用防护口罩予以20名接受实验对象佩戴,依照该口罩佩戴使用标准,对口罩的面部密合性进行测验。实验对象佩戴完口罩后,再将头罩带上,同时督促其张嘴呼吸,指导实验对象适当伸出舌头,并使用适合性喷雾器进行测试,同样首选对照头罩视窗圆孔进行持续10次喷雾,记录实验对象的感受。同时为保障头罩内部气溶胶的浓度,需在30秒内持续喷雾。并要求实验对象重复7个动作,维持正常呼吸、进行深呼吸、保持头部转动、说话、弯腰、上下活动头部、继续正常呼吸。保持每个动作持续1min,若接受实验对象在此期间并没有感受到试剂苦味,则表示该医用防护口罩与接受实验脸部的密合程度高,表明实验对象可选择佩戴此种类型的医用防护口罩。若在任何条件下,接受实验对象对试剂的苦味有所感受,则表明口罩与其脸部密合性较差,需立即中断检验。在15分钟后,待苦味散去,摘下头罩与口罩,重新调节实验者口罩佩戴的方式,而后进行重复检验,若实验对象反复感受到试剂苦味,则表明其并不适用于此种型号的医用防护口罩。
4 结果
本此实验中20人,对第一种型号医用防护口罩的定适合性检测通过的人有13人,其中有10人一次通过,3人二次通过。有7人未通过该种型号医用防护口罩检验。第二种型号医用防护口罩通过检测人为7人,有3人一次通过,4人二次通过。
5 讨论
3.1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口罩
据我国呼吸防护用户选择、使用及维护标准规定,在并无任何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任何人员均不可暴露于对人体健康存在威胁的环境中[3]。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防护用品,并在转换新的呼吸防具的同时对其实施定性的适合性检验,进一步确认防护口罩使用者与其面部有严格的密合性。
3.2 使用者需对防护口罩实施定性的适合性检验
防护口罩通常是与使用者脸部紧密结合的医用物品,主要用来隔绝口罩外端的污染空气源,保障人体吸入空气的洁净性。因此,防护口罩必须与人的脸型有较强的适应性。使用者在使用防护口罩前期必须判定口罩是否与其面部特征相适应,确保防护物品能够发挥其有效的防护作用。虽然目前并不存在能适合不同人脸型的防护口罩,针对防护口罩的实用性检验也并非能够适用于每个适用对象,但为防止外部环境中污染物泄露而进入人体呼吸区,则导致使用者受到感染。因此,为降低感染概率,使用者必须对防护口罩实施定心的适合性检验。
3.3 使用者需对其佩戴的口罩实施气密性检验
在进行防护口罩定性适合性检测前期,使用对象首先需要按照国家防护口罩的佩戴标准,对其实施气密性检验。在人体进行呼吸时,防护口罩应趋向内端产生轻微塌陷,在人体吸气时,防护口罩则朝外端膨胀,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产生漏气现象。在本次研究中,有7人并未通过定性适合性检测,忽略接受实验对象的脸型差异外,主要由于接受实验者并未调整好其防护口罩的具体位置,经调整指导后,所有实验对象均通过了适应性检验。
3.4 正确使用合适的防护口罩
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而言,医用防护型口罩是医护人员重要的防护装备[4]。因此,实验室主任必须予以重视,从实验室人员的脸型实际出发,至少配备多于两种的防护口罩型号,作为实验室防护设备,以供实验人员佩戴,并重视对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测工作。虽然针对医用防护口罩实施适合性检测不能从根本上保障不同实验人员口罩佩戴的正确性,但有其必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使用者在佩戴防护口罩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实验前期,必须严格按照防护口罩使用说明,对其实施气密性、密合性检测,保障防护口罩佩戴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纪晋文,张震,王慧雯,等.医用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验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2):121-122.
[2] 纪晋文,张震,王慧雯,等.3MTM9132型N95颗粒物医用防护口罩的定性适合性检验[J].职业与健康,2010(02):59-60.
[3] 张雪艳,秦汝莉,李玉珍,等.常用防护口罩对气溶胶的防护性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04):291-292.
11.石油产品检验室的安全管理 篇十一
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其中包括:急于求成, 心存侥幸, 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容易分神, 工作中易受到不良情绪影响等。
工作的器材容易发生一些问题, 包括: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过近, 导致其老化程度较高, 失去安全性。有些设备带着故障进行检验工作。一些救护用品缺失或者无法使用, 导致检验工作的安全性降低。
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缺失, 不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对石油产品检验室内的设备、设施检验不够全面, 为检验工作留下安全隐患。
2 石油产品检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个人措施
2.1.1 做好自我防护
在对石油产品进行检验工作时, 其中产生的物质会对工作人员产生损害, 因此, 工作人员要做好自我保护措施,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石油产品对自身的危害。在投入工作之前, 要将身上的饰品去掉, 将所带与工作无关的物品去掉。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规定穿专门的检验服, 避免在检验时产生静电。工作中, 在工作人员进行检验时, 要穿戴齐全, 降低与石油产品的直接接触。如果不需要进行通过气味进行检验时, 应佩戴口罩, 在一定条件下, 应戴好护目镜, 以防液体进入眼睛。对于有视力问题的工作人员, 应佩戴相应的矫正眼镜, 预防错误的发生。但是不能佩戴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对检验的危险性更大。在检验工作完毕后, 要进行认真洗手, 减少手上的石油产品残留物, 衣服上的残留物也需要及时清理, 不能利用汽油进行清洗, 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1]。
2.1.2 调节心理状态
在工作人员进行检验工作时, 不能收到情绪的影响, 当人处于极度兴奋或者悲伤的情绪中时, 非常容易导致错误操作的发生, 如果已经处于这种状态时, 要用有效的办法进行调整, 心情没有平复之前不能进行检验工作。
2.1.3 约束个人行为
工作人员要随时对自己进行规范检查, 如若发现自身行为有不当之处时, 一定要加以改正。另外, 工作人员还需要深入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还存在未被发现的错误, 一旦发现, 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做相关的操作, 并进行改正。在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同时, 还需及时纠正同行人员的错误行为, 并立即对其做停止操作的指示, 并表明其中的危险性。对于故意进行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可以向领导进行汇报。约束行为不仅仅是对工作负责, 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2.2 管理措施
2.2.1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工作人员在进行石油产品检验时的标准与原则。相关部门要依照石油检验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制定标准和规则。对规章制度不遵守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惩罚。并安排专门人员对规章制度的实施实行监管工作, 保证规章制度在石油产品检验的作用。并且, 要依照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3 人员管理
对于石油产品检验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是保证工作安全的前提条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下几点进行:
2.3.1 在工作人员入职之前, 必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工作人员还需进行定期考核工作, 保证工作能够安全、顺利进行。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确保工作人员不会擅离职守, 踏实工作。
2.3.2 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旦发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违规操作, 要对其进行勒令禁止, 严重者可使其离开检验现场。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教导, 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指正。不要让工作人员进行带病或者带情绪上岗操作, 如果有, 允许工作人员休息, 体现工作单位的人性化管理。
2.3.3 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容易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使工作人员保持一个良好的安全意识。另外, 要进行实际演戏, 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4 设施管理
要对石油产品检验设备安排两名左右的安全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以保障石油检查室的安全。安全人员的检查包括以下几点:
2.4.1 安全人员需要定期对石油产品检验设备进行查验, 保证设备使用性能优良, 如果设备有些许故障、毛病, 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维修。如果设备已经到了不能继续使用的程度, 就必须申请更换新设备, 保证石油产品检验工作的安全。
2.4.2 石油产品检验室应随时防止急救医药箱, 并且安排专员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保证药品齐全。如果发现药品或工具缺失, 应及时填补, 如果药品过期, 应及时更换。
2.4.3 每天都需要对救护设施进行检验, 保证其使用功能正常, 并保证逃生通道的顺畅, 不要在其中堆放物品, 导致逃生通道被占。如果有上述现象发生, 则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工作, 并向领导说明。如果安全人员没有履行职责, 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严重者予以开除工作处理[2]。
3 结语
石油产品检验室是高度危险的地方, 但是只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做好相关安全措施, 并对自身进行有效约束, 监管部门进行良好的监管工作, 就能够保障石油产品检验室的安全, 相当危险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对于石油产品检验室的安全管理要加强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的安全意识, 才能有效保障石油产品检验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摘要:石油产品检验室的主要工作时对工业石油产品进行检验, 这项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工业生产以及生活使用的安全性。因为石油产品有着特殊要求, 因此, 对石油产品检验室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对石油产品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挥发性的物质产生, 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石油产品检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产品,检验室,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吴艳波, 李彦生.油品化学及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1-6, 50-51, 61-78.
12.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设计方案 篇十二
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进步,大量先进自动化仪器设备在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加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一些医院原有的VOLAB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纷纷对实验室进行改建或新建,努力打造空间合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现代化的VOLAB医院检验科实验室。
医院检验科空间独立、面积扩大,医院就不断让检验人员参与VOLAB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空间策划。
室内布置:为方便工作和仪器维修,在大型实验室中,采取房屋中间摆设大型和主要仪器设备的办法,这不仅便于仪器工作时散热、故障维修,而且便于清洁卫生。标本处理、分配、加样和一些不需要上机操作小实验,则在墙边工作台上进行。这样布置对工作人员流动和样本的转运也十分方便。小型VOLAB实验室因空间受限,工作台一般设在墙边。
环境选择:为方便患者和临床科室送标本,新检验科VOLAB医院检验科实验室选择了大楼二楼,楼下为急诊科与收费处等,楼上十二层集中了除感染科外的所有住院临床科室,无论中晚班各种急诊化验(日班另设有门诊化验室)、还是日常化验均十分合理方便。
房间分配: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朝着大型化、自动化流水线方向发展,为此,我们打通原有的空间思路,从发展眼不定拉,采取了建立大型VOLAB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为主的措施,在朝南房间把生化、免疫检验室合并设讲在一间。
水源设计:所有的VOLAB实验室都安装了清洁池(独立专用洗手池)和污染池(洗涤与染色用),下水道均直接接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洗手池用脚踏式控制,不仅符合VOLAB实验室卫生要求,也比较耐用。污染池用于洗涤实验污物,为防溅做成了深水池。
电源设计:实验用仪器及辅助用电设备事先进行定位,装配好电源插座,且和照明电源分开接线,互不干扰。重要仪器设备均配备不间断电源(UPS电源)和专用接地线,并考虑预留了不少今后VOLAB实验室发展可能会购置的仪器及临时用电源插座。
照明设计:VOLAB实验室内照明设备以荧光灯为主,与工作台面平行半隐形安装在抛光天花板内;走廊上采用白炽灯,不同照明光源相结合,使VOLAB实验室内产生舒适、美感的视觉享受。检验科大门、急诊窗口、值班室配置醒目灯箱,方便群众夜间查找。为有效地保护工作人员和避免标本污染。细菌室按有关要求安装4支30W紫外线灯,作为常用的消毒设备,也半隐形在天花板内。
医院检验科VOLAB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设计注意事项:
1、检验科一般可以分为:临检急检区、标本处理区、生化免疫区、血液分析区、细菌VOLAB实验室,有条件可以开发PCRVOLAB实验室、遗传VOLAB实验室、放射免疫室等。
2、检验科VOLAB实验室应分设准备室、培养(接种)室、常规细菌室、洁净VOLAB实验室,洁净VOLAB实验室应达到万级洁净室的标准。
3、检验科设立血库也应分为三个区域(最少两个)储血区、配血区、发血区(配发血可以用一个VOLAB实验室)
4、检验科VOLAB实验室台主要用来放置实验仪器,不应设立试剂架。水盆柜一般应设立在靠墙侧,一个VOLAB实验室最少应设立一个非手动洗手装置。
医院检验科设计几个要注意的地方:
1、检验科与外部环境做分隔;
2、检验科内部轻污染区与重污染区与洁净区应做分隔;
3、检验科细菌室应在VOLAB实验室的未端;
4、检验科VOLAB实验室每一个房间最少有一个非手动洗手装置;
5、检验科VOLAB实验室每一个房间最少设有一个医用生化垃圾桶;
13.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三
1.目的 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监测工作。
3.职责
3.1 检验科科长负责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本科室及上级的相关培训。
3.2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
4.1.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 新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资格。培训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进行,并指定熟悉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培训内容包括:
(1)相关检验的国家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以及本手册内容。
(2)实验室所有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个人防护方法。(4)实验室基本技术。
(5)实验室消毒净化的方法。
14.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四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集35000例我院送检传染病检测标本, 进行结核、梅毒、艾滋病抗体检测, 以及戊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抗体的检测。
仪器与试剂:使用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标志物试剂, 以及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艾滋病抗体、戊肝抗体、丙肝抗体, 检测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使用胶体金方法检测甲肝抗体, 其中试剂由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使用由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采用胶体金方法检测结核抗体。其中使用的仪器为TIANSHI-3型号的酶标仪以及IANXHI的洗板机。
方法:进行的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并且进行室内质控与阴阳对照。另外, 针对HIV初期筛选为阳性的标本由疾控中心通过实验确认。
结果
阳性率检验:共检验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35 000例传染性疾病标本, 其中4 221例标本显示阳性, 阳性率12.06%。
不同传染病阳性率及分布状况:统计检测结果可知, 在检测的4221例阳性标本中30例结核, 248例梅毒, 19例艾滋病毒携带者, 4例戊型肝炎, 370例丙型肝炎, 14例甲型肝炎, 3536例乙型肝炎, 其阳性率分别为11.86%、1.03%、0.08%、1.54%、1.53%、3.18%、11.05%, 梅毒、丙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占的比例较高。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广泛的分布在医院中。不同传染病的阳性率, 见表1。
讨论
检验科免疫实验室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场所。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比较重视免疫实验室经济、信息以及质量方面的管理, 忽略了医院感染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给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1]。本文通过研究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感染病检测标本情况, 发现阳性的感染率较高 (12.06%) , 而且在医院中的分布较为广泛。
感染危险因素:统计分析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情况可知, 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工作接触到的患者体液、血液等, 以及标本外溢导致地面、台面、空气污染等。 (2) 工作人员未按照检测程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而且接触的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病。例如, 患者在检验窗口打喷嚏、咳嗽等, 会通过空气感染工作人员。 (3) 使用的操作仪器, 例如生化自动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等, 由于其直接与传染标本接触, 也会因此被污染[2]。另外, 液体外溢、离心机离心过程中导致试管破裂等也会造成污染, 引起工作人员的感染。
控制措施:针对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有效措施, 以供参考。 (1) 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要求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含氯消毒剂对相关物体及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对于具有明显污染痕迹的位置应及时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具体操作为使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污染物表面维持30~60分钟。 (2) 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 提高工作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使其自觉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做好感染防治工作, 并做好自身防护, 例如, 操作前穿戴整齐, 并戴好衣帽。 (3) 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是直接接触感染物标本的仪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培养箱、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等, 可使用戊二醛溶液或含氯消毒液擦拭相关位置。 (4) 重视医用垃圾的处理:一些痰液、脓、血液标本废弃不用时, 应使用防漏的垃圾袋装好, 送至指定的废弃标本存放处[3]。对于关节液、胸水、腹水、尿等一些液体标本, 经消毒处理后及时倒入厕所。
综上所述,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可提高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 控制医院感染因素的传播,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几率, 保证检验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对检验科临床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并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临床免疫实验室检测结核抗体 (TB) 、梅毒确诊试剂 (TPP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戊型肝炎病毒 (HE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甲型肝炎病毒 (HAV) 共35 000例标本, 统计分析其阳性率。结果:经检验病毒及乙型肝炎患者共3 536例, 30例结核, 248例梅毒, 1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 4例戊型肝炎, 370例丙型肝炎, 14例甲型肝炎, 其阳性率分别为11.05%、11.86%、1.03%、0.08%、1.54%、1.53%、3.18%。结论: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意识, 尽可能地减少职业暴露,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温太福.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14) :119-120.
[2] 叶巧国.临床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探析[J].当代医学, 2011, (33) :25-26.
15.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五
(2006年3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 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 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 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 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三)未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依据本办法被予以处罚的实验室名单,并将受到处罚的实验室名单通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
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
备案日期: 备案号:
┌───────┬───────────────┬────────┬──────┐
│
单位名称
│
│ 法定代表人姓名 │ │
├───────┼───────────────┼────────┼──────┤
│
地
址
│
│
邮
编
│ │
├───────┼───────────────┼────────┼──────┤
│
实验室名称 │
│ 实验室负责人 │ │
├───────┼─────┬───┬─────┼────────┼──────┤
│
电
话
│
│ 传真 │
│
联系人
│ │
├───────┼─────┴───┴─────┼────────┼──────┤
│ 主管部门 │ │ 实验室 │ □三级 │ │ │ │ 安全等级 │ □四级
│
├───────┼───────┬───────┼────────┴──────┤
│
规划部门
│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
主管部门
│
│
批准日期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科技主管部门 │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环保主管部门 │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 活
开
动
展
内的容
实
简
验
述
│
│
├───────┼───────────────────────────────┤
│
应提交的 │
□环境应急预案 │
│ 备案附件材料 │
□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处理设施和技术方案 │
├───────┼───────────────────────────────┤ ││ ││
实变
验更
活情
动况
│
│ ├───────┴───────────────────────────────┤
│
备案单位保证书 │
│ 本备案表中所申报的内容和所附资料均真实、合法。如有不实之处,我单位愿负相应│
│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实验室负责人(签字)日期: │ └───────────────────────────────────────┘
16.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六
1.医院检验科必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2.专人保管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药品,建立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的使用登记制度。3.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内,要专人负责,并建立试剂使用登记制度。4.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5.使用乙炔气的实验室,要防止中毒或失火事件的发生。6.上班时检查科室有无异常,下班前关闭好门窗。有不安全现象应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
17.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篇十七
1 微采实验室消防安全分析
近年分析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类型如下[1]: (1) 危险化学品类事故 (2) 电气火灾类事故 (3) 压力气瓶类事故 (4) 放射源辐射类事故 (5) 人身毒害类事故 (6) 剧毒药品类事故 (7) 病原微生物类事故 (8) 仪器设备类事故 (9) 化学污染类事故。
对于微采实验室, 以上种类事故理论上均有可能发生, 相对而言较易发生 (1) (2) (7) 类事故。
1.1 微采实验室主要消防隐患
作为配置各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培养基, 微采验室中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品。并且实验过程中 (图1) 会遇到很多易燃易爆的试剂和药品, 以及安全隐患。例如消毒和酒精灯中所使用的乙醇;用来去除油污的石油醚等有机试剂;煤油以及成品原油试样都属于易燃易爆试剂。实验中有机物间的反应, 亦经常生成易燃易爆物质, 这些物质如果得不到控制都有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
众所周知燃烧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具备3个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 (引火源) 。结合实际工作归纳一下微采实验室常见的引火源: (1) 加热用火如酒精灯、电炉、马弗炉等 (2) 电气火花如高压灭菌锅等电气设备的保险丝, 电线接头等处在接通或断开电源时的电火花或送电过程中接触不良处的电火花 (3) 燃烧反应实验或失控化学反应导致的燃烧火焰或高温物质如加热过的坩埚等 (4) 化工生产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静电放电引发的火花等 (5) 烘箱干燥箱的长时间不正确使用, 比如高温干燥灭菌导致塑料或纸制品的融化燃烧 (6) 在实验时误操作导致的燃烧热能释放, 比如浓硫酸的稀释。
1.2 微采实验室消防安全防范注意要点
微采实验室与普通化学实验室安全防火相同, 消防制度的建立, 人员培训等方面不再赘述。根据以上分析, 微采实验室消防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应牢记以下一点:避免将燃烧的三要素中的可燃物 (通常为原油或化学试剂) 和燃点 (火源或电源) 在同一空间内长时间接触。
结合微采实验室生产实验特点来说, 很少涉及氧气瓶或其他高浓度聚集的强氧化性气体, 氧化剂通常为空气中的氧。这就要求我们将可燃物与火源不在同一空间内摆放。若必需摆放, 则应由专人看管。控制实验室内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数量, 多余药品置于库房。选择通风阴凉房间作为库房。
比如: (1) 可燃性油水样品放置在单独的房间, 选择阴凉通风的环境, 并做好记录由专人看管。 (2) 在培养基配置或产物分离提取过程中禁止将易挥发试剂放入冰箱或随意遗弃, 配置废液桶, 废液桶用完后应远离实验中心区域。 (3) 灭菌或烘干干燥灭菌时必须由专人看管仪器, 出现异常则应立即首先切断电源, 灭菌前应检查锅内水位, 防止灭菌锅干锅现象。 (4) 无菌操作中, 切勿将涂沫酒精的手臂尚未干透便进行无菌操作, 亦不可将易燃药品常时间放置于超净工作台。 (5) 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过程中应时刻观察压力变化, 防止因注入压力过大引起事故, 同时及时更换计量油管, 防止油溢出流到烘箱。 (6) 每间单独实验室的出入口处, 须配备至少一瓶以上的灭火器, 并做到专人看管。
2 微采实验室危险类化学品安全分析
微采实验室有别与一般的生物学实验室, 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科研生产活动中既要按照一般的化学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进行操作, 又要结合本行业特点, 与生产科研相联系, 清晰安全防范重点。
2.1 微采实验室化学品安全注意事项
微采实验室一般都会存有一定量的强酸强碱以及易挥发性有机药品, 乃至有毒分子生物学试剂。这要求我们实验前必须达到“四懂”:懂基本实验原理, 懂基本操作要领, 懂基本仪器原理, 懂基本安全知识。在药品摆放以及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 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开放, 如高锰酸钾与乙醇等 (2) 挥发性的酸 (硝酸、盐酸) 有条件应放于通风橱中 (3) 有机物与无机物分开 (4) 危险性较大的试剂尽量放于低处 (5) 酸碱分开 (6) EB等毒性较强的分子生物学药品须与电泳设备单独摆放在明处, 并做好警示 (7) 建立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 各类帐册, 药品购进后, 及时验收、记帐, 使用后及时消帐, 掌握药品的消耗和库存数量;不外借 (带出) 药品, 特殊需要时, 必须经领导批准签字。
2.2 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
在培养基的配置或微生物培养以及产物的分离测定的过程中, 有可能使用或产生一定量的有毒性气体。做到: (1) 凡能产生有毒和刺激性气体的操作, 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2) 进行有毒物质的试验时, 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或防毒面罩、手套。试验后要洗手, 试验中禁止饮食、吸烟 (3) 所有使用过含毒物的溶液, 必须作一定安全处理, 合乎排放标准后, 再倒入下水道, 然后仔细清洗仪器和工作场地 (4) 工作人员的手、脸、皮肤有破裂时, 不许进行有毒物质的操作工作, 尤其是氰化物的操作 (5) 禁止同一把药匙未经擦洗晾干称取不同药品, 不同药品尽量由不同的洁净药匙称取。
3 微采实验室生物安全分析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2004-01-05发布, 2004-10-01实施) 分类, 微采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应为P1级, 即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 对社区无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 不需特殊安全设备, 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2]。但在实际微生物实验中, 会接触许多未知微生物, 其中有可能包括病原微生物在内, 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所以实验中要求工作谨慎、严防实验室感染, 确保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 做到严格操作、严格要求。
3.1 微采实验室生物安全注意事项
与普通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相同, 可参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2002-12-03发布, 2003-08-01实施。)
3.2 微采实验室生物实验日常安全管理
一个安全稳定富有效率的微生物实验室, 即使是P1级也应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 工作完毕后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 必要时可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液泡手, 同时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 必要时高压消毒 (2) 实验完毕, 即时填写仪器运转记录, 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 实验器具用完分类摆放整齐 (3) 每日下班, 尤其节假日前后认真检查水、暖气、电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 关好门窗, 方可离去并定期抽查 (4) 微采实验室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 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范围, 菌种应由专人管理, 建立好严格的菌种管理制度。废弃的发酵液应完全灭菌处理后才可当普通废液倒掉。
4 加强微采实验室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微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满足三次采油事业又快又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资料表明[3]: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 而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却为98%。因此,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 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室安全无小事, 要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只要实验室发现安全隐患, 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整治, 督促整改。
科研人员在其进入实验室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 熟悉实验室的环境, 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 掌握所接触的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并举行消防演习、演练, 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针对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工作时间较长的特点, 要求相关科技工作人员克服麻痹思想, 保证在工作时间内不脱岗、串岗, 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责任心, 掌握安全知识, 熟悉安全规则, 学会避险技术。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 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建设要不断探索、调整、改进。按照“以人为本、预防在先、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确保实验环境、设备不会对石油科技人员造成伤害,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需要, 为油田稳产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针对石油科研领域中微生物采油实验室的特性, 论述了其日常生产安全管理中特别应注意的几个地方, 更好的为石油科研生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实验室,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淑萍尹云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实验室科学[J].2006, 4 (2) :127-129
[2]黄霞沈晋明.微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环境控制.洁净与空调技术[J].2002, 3 (4) :21-25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08-18
一级医院 检验科规章制度10-10
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08-27
医院检验科个人工作总结06-22
妇产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08-24
医院检验科实习生工作总结11-05
医院检验工作经验分享08-15
医院检验报告单查询06-25
医院检验师演讲稿09-07
医院检验员辞职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