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 》 教学设计

2024-08-06

《桂花雨 》 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一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台湾著名作家绮君写的文章《桂花雨》,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产生了怎样的想象?想得都很美妙!看,这就是桂花飘落的画面,真的就像下雨一样,多美呀!让我们一起再美美的读读题目。

二、字词

笨笨拙拙

桂花卤

檀香

左右

糕饼

尤其

新鲜

吩咐

1、指名读,提醒吩咐的咐读轻声。

2、理解撮。大家看,撮在课文这句话里,谁来读一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撮一点桂花,撮是什么意思?(取、拿、抓、捏)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我们不能确定字词的意思,一定要去查查字典词典,这样你的理解就有把握了。这个字在字典里有6个意思:

①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成一堆。~土。~合。②摘取:~要。③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药。④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千分之一。⑤量词:一~米。⑥吃:请你~一顿。

看一看,撮在课文里应该选哪一个意思?读一读: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3、大家看,这就是桂花,很细小,所以要弄一点的话,就要用手指去捏,这就叫撮,来,伸出右手,我们都来撮一点桂花。

4、理解拣。下面我来说一句话:我从地上捡起一本书,应该用哪个捡?这个捡是什么意思?我再说一句:我从一堆书中拣出一本故事书。应该用哪个拣?这个拣是什么意思。

5、开火车读。

7、写字。

观察一下,这两个字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预设1:左的上面的横短,右上面的横长。对,它们的横长短不一样,所以看看这两个字的宽窄有不同吗(左:上窄下宽,右:上宽下窄)。

观察得真仔细,左,上窄下宽,就像一个三角形;右,上宽下窄,就像一个倒立的三角形,记住它们的形状了吗?

三、初读

1、指名读四、三段,问:课文里提到的一场一场的桂花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试着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

2、香

四、精读

(一)桂花香

1、大家都觉得桂花很香,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写了桂花的香,请你快速的浏览课文找一找。好了吗,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写桂花香味的句子。

2、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1)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第一段。谁来读读这一段。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看出来了吗?这一段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你怎么看出来的?

作者不直接写桂花好的地方,而是先写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说就是这一点“香”好,这就是对比的好处,可以更加衬托出桂花的好处——香,使我们对它的香味更加印象深刻。

2)人家写出了对比,你能读出对比吗?谁来试试?

3、第一段里有写桂花香的句子,其它段落还有吗?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4、看来,桂花的香气味儿可真不一般哪!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能读出这迷人的香气?选出你自己喜欢的一句自己先练一练,待会儿我们就比一比。

(二)摇花乐

1、感受了桂花迷人的香味,让我们再一起和童年的小绮君去摇桂花,去共同感受属于童年的这一份快乐。

2、默读课文的第三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我摇桂花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来,多读几遍,想想作者是怎样来写我的快乐的?

3、“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这是写我摇桂花的什么?用了哪些动词:铺、抱、摇

2)想不想像绮君这样来摇桂花?谁来学一学,准备好了,我来读给你配音。还有谁想摇?谁来配音?来,起立,我们一起摇,看谁摇下来的桂花多。

4、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这句话写了小绮君的什么?读一读她说的话,说说她的快乐在哪里?说桂花落下来像下雨,这是作者在摇桂花时的什么?(想象),是啊,作者不停的摇桂花,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了,(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脸上,落进你的脖颈里、鼻尖上„„师:(深情地)此时此刻杜老师觉得我 就是小琦君,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给我带了一顶金色的王冠。好美呀!那么你呢,你就是小琦君,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美妙的感受?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你们想象得都很美,令人陶醉,怪不得小琦君要喊出来,一起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一个“喊”字喊出了心里的快乐,(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呢?会是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表情,做什么样的动作?)让我们再喊一喊

3)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叹号)

是呀,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是多么快乐!所以,标点符号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让我们把这三个叹号表达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同学们,通过朗读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摇桂花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怎么样,还想摇吗?指名读、男女生读。

5、同学们,沐浴着这场桂花雨,感受着这份快乐的还有谁?是呀,感受着这份快乐的还有作者的父母,父母的快乐在哪里,快到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谁来读读第三段写父母的句子。

6、小结:同学们,摇桂花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还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快乐,这就是一种天伦之乐呀!那么,享受这欢乐的还有谁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四段,看看桂花还给谁带来了快乐?(整个村庄),是呀,摇桂花,晒桂花,收桂花,喝桂花茶,做桂花卤和桂花糕饼,一年都是桂花香,一年都是桂乐乐,家乡的人就在桂花的香气中幸福生活着,同学们,这种幸福在作者的心里就是一种珍贵的乡情呀!

(三)乡愁

1、可是后来,作者一家离开了家乡,迁居到了外地。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那么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好了,哪个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在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同学们,你们都明白母亲的心意了,母亲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而比得是感情的浓和淡。

3、让母亲念念不忘的可是一种思乡之情呀!这种思乡之情就是一种乡愁。所以在绮君母亲的心里,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如果有一天,你真正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在外地工作生活,你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你会怎么说:————还是故乡的—————————————。想想,什么事物最能代表家乡,最能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3、如果把大家说得合在一起,就是一首深情的小诗,给它取个名字就是乡愁。同学们,乡愁是最牵动人心的,绮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六十多岁了,为什么经过了那么多年她还会时时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为什么她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她的一生都在漂泊,都在背井离乡。所以,她只有用笔不停的写自己的童年,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的故乡,以此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每回,写到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如果让我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琦君记忆中的桂花雨仅仅是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吗?那是什么?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乡愁,一种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乡愁。

下面,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5、布置作业:推荐几本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烟愁》《细纱灯》《水是故乡甜》《琦君说童年》。

2.《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片段一】

品味:小时候, 我对无论什么花, 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 这是凌霄花, 这是叮咚花, 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师: (学生找到了文本的“神”或“文心”———“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后) 一个你不喜欢的东西, 会天天想着它吗?

生:不会。

师:是呀!写桂花就写桂花, 说那么多花干吗?我们把“还是”拿掉好吗?

生:……

师:这么多花, 哪一种更叫人念念不忘, 哪一种更让“我”魂牵梦萦?

生:桂花。

师:对了。

师:那么, 就用“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这一句话, 能不能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生:其他的花是用来陪衬的。

师:所以, 我们读的时候,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重一些, 用来陪衬的轻一点。

师:如果这段话中拿掉“尽管父亲指 指点点地 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这里出现了父亲, 父亲很重要, 有爹才有家。父亲指指点点是叫“我”欣赏, 可是“我”不懂欣赏, 只记些名称。这样写, 干什么?

生:为了说明“我”最爱桂花。

师:你来读读?

(一生读)

师:你一点都没魂牵梦萦嘛!衬托的地方读得舒缓点, 直接靠近“文心”的地方要读得有感情。读出想啊想啊, “我”好想的感觉。

(生齐读, 有滋有味。)

教这一部分时, 教师一般会这样教:先直接问:“写桂花, 为什么要写凌霄花、叮咚花、木碧花?”然后抓“最喜欢”“除了……还是……”等词语品味从中体会感情。而陈教授没有“一般”, 他采用了逐渐“删”的策略, 将改过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品味, 从而让学生体会琦君文字的美妙。最令人称道的是陈教授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是笼统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而是将品味语言与指导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学生明白为何要写其他花之后, 教师顺势指导:“‘最喜欢的还是桂花’重一些, 用来陪衬的轻一点。”这样的朗读指导巧妙、高效。

【教学片段二】

品味:“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 但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师: (生读后) 猪八戒说“我就是爱吃桂花”, 你觉得奇怪吗?

生:不奇怪。

师:优雅的诗人说“我就是爱吃桂花”, 你觉得奇怪吗?

生:……

师:琦君在大学教古代文学, 女教授, 研究唐诗宋词。要吃桂花, 她俗吧?俗不可耐!她怎么说?

生:“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师:“我”宁可所有的人说“我”俗, “我”就是爱桂花。这叫———

生:痴情。

师 : 正因为爱 桂花 , 所以———

生: (恍然大悟) “我宁可俗”。

师:大家能不能把它读读?

(一生读, 读得不太好。)

师:“但”, 狠狠地停, “宁可俗”, 要读得“咬牙切齿”!这样读是为了突出———

生:“就是”两个字。

(师范读。生再读, 读得很到位。)

陈教授风趣、智慧。他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 拿猪八戒说事, 意在告诉学生“俗人做俗事”很正常, 接着“故弄玄虚”:琦君, 雅人做俗事, 真俗啊, 意在让学生误以为琦君真的俗不可耐。但教学并没有就此而止, 而是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她, 一位诗人、教授, “宁可俗”的背后是什么?是爱桂花, “就是爱桂花”, 这种“执拗”原来是因为深爱桂花。至此, 陈教授的“宝葫芦”卖的是什么“药”, 学生才心领神会。我欣赏的不仅仅是他睿智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欲扬先抑”的“曲”表达, 我更欣赏他指导朗读:“‘但’, 狠狠地停, ‘宁可俗’, 要读得‘咬牙切齿’!”如此形象、生动的朗读指导, 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教学片段三】

品味:“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 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 没开足, 摇不下来的。”……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将“嘛”换成“呢”“吗”读读看, 好吗?

生:不好。感觉没有原句语气强烈。

师:不要“空洞”, 你从“嘛”中体会到什么?

生:感觉“我”很想摇桂花。

生:“嘛”有求情的味道, 为了突出“我”想摇桂花。

生:“嘛”感觉“我”有假装生气的味道。

师:求情时假装生气, 用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词叫———

生:顽皮。

师:顽皮吗?是卖———

生:卖萌。

师:对, 卖萌, 或者叫发嗲。你能不能把小女孩发嗲的样子读出来?我们叫女同学一起读读看。小女孩发发嗲, 发得好不好, 就看你们理解没有, 我就知道桂花有没有在你心里魂牵梦萦。

生: (读) 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将“妈”托一点腔, 读读试试看。

生: (读得有情有趣)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 (高兴地) 这就对了嘛。在这个场景中, 作者最高兴的那句话是什么?

生: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我”终于有桂花可以摇了, 高兴吗?于是这个场景真叫“我”———

生:魂牵梦萦。

师: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快乐吗?

生:快乐。

师:那读一读, 表现出孩子般的快乐。

生: (读) 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摇桂花”是琦君记忆中最诗意迷人的场景, 而陈教授的教学亦诗意迷人。此处, 陈教授采用了“换”的策略:将“嘛”换成“呢”“吗”比较品味, 让学生感受“嘛”的情味、意味、韵味。很欣赏他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朗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将一个小女孩急切摇桂花之情状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学生的朗读毫无矫情做作之感, 有的是个性化体验式的别开生面、气象万千。

3.谈《桂花雨》教学 篇三

【摘 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写诗,学习做人做事,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桂花雨》 快乐学习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1-01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文能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教材给学生带来这种情感体验,并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本土,建设祖国的感情。

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模式,要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姿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语文课堂涂抹一道幸福的亮色。

“我想”,我的联想——

第十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有一首《我想》,诗歌描绘了一个孩子一串奇妙的幻想,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极富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在与学生交流了诗歌内容之后,在同学们充分朗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课文写一节诗,作为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首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模有样地写起来。不出十分钟,便有结果了,陆续的地在黑板上板书着:

我想把耳朵,放在小溪旁。听青蛙鼓乐,听小鸟歌唱,唱啊唱——那是春天的礼赞。

同学们的笔下,一首首稚嫩的小诗留在了黑板。赏析润色之余,我带着全班同学读起来。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这班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们在课堂上找到了学习的幸福。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文作选编为第十册的25课。课文主要写德国人人非常爱花,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种花人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却能看到家家户户窗子前鲜花汇成的海洋。我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隽永的美文,欣赏这种街景之余,感受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幸福的境界。当然,这还不够,引导孩子们创造一种这样的境界更为重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拿到班上,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自己的书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愿意付出,才能收获,愿意付出,收获幸福!

“桂花雨”,香的雨——

教学《桂花雨》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走进教室,检查完预习情况,教室里居然飘来一阵桂香。好香啊!附近应该有桂树。我从窗口望出去,看不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哪儿哪儿有。“附近有吗?”我要确定。“有!很近!”陆展楷回答很干脆。那还等什么?我便带上我的学生,排着队,迎着一路时浓时淡迷人的桂香,向着那棵未知的桂树进发。走了有五百米吧,前边的同学兴奋地嚷嚷开了:“在这儿!这儿!”我们站定,抬头看着这棵能“香飘十里”的树。这棵树种在一家院子里,两层楼高,很茂盛。淡黄色的花儿细细密密撒在枝丫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桂花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大棵的桂花树呢!突然门动起来,“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探出身子。我赶紧上前解释,她笑着听了,便道:“那就进来看吧。”我心里一阵喜悦,赶紧命令孩子们不许乱动。我们高兴地看着桂树,欣赏着桂花。我则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观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你们看,桂树笨吗?”他们认真看着,说不笨。“那作者为什么说它笨呢?”这个有点难,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试探着说:“大概是说比起梅树没有什么姿态吧。”回答得精妙!我又问:“‘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还要仔细寻找?仔细寻找是说花少,可是,我们看到的满树都是花呢。”孩子疑惑起来,沉吟片刻,有人

说:“可能刚开时花少。”也有的说:“地域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时间段,气候也会有差异。”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小脸上眉飞色舞。正看着,男主人回家了,看见几个小孩正在地上找花儿,就说:“我来摇,一摇,就掉好多。”听说要摇桂花,我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摇桂花啰!”那位大叔说着就抓着一根树枝摇起来,桂花便纷纷扬扬落下来,落在我们头发上、衣服上。孩子们眼睛都亮了,看着桂花,看着别人,伸开手掌去接。我便朗诵起课文中的句子:“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同学们和了一句:“好香的雨啊!”这时的我,这时的孩子,都醉在桂花的馨香

里……我们要回了,我教孩子们向那对夫妇道谢。那位大叔便找来剪刀,说剪一些给我们带回来。“啊——”孩子们幸福地尖叫着,鼓起掌来。剪了好多,孩子们接到的花枝都交给我,我要在课堂上分给每个人。

我们带着桂花回到教室,在浓浓的花香中我们读起了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的表情是快乐的,我们的心是幸福的。我们爱上了课文中那棵寄托着作者浓浓乡思的桂树!爱上了离学校五百米的那棵桂树!我们还爱上了和桂树生活在一起那对夫妇……书里书外的桂花树哦!我要教我的学生把今天的见闻写成一篇习作,题目就是《寻花乐》!

4.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并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的特点,以及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家乡的思念。【学习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乡下人家》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认真读文,看看在《桂花雨》这篇文章中我们见到了什么景物,什么事情。

2、学生反馈。

三、学习桂花的“香”。

1、画下带有“香”字的句子。

2、这些句子写法一样吗?品读其中的一两句。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摇花的“乐”。

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乐的呢?学生自读自悟。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动作和语言;之后请学生联想,当自己站在桂花树下,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从而理解“乐”。)

五、合作交流,体会思乡情。

1、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2、学生自己解答疑问。

3、师:作者每每想起母亲说的话时,眼前总不禁会浮现她送桂花的情景。

4、同桌合作对话,再现当时的情景。

六、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七、小结。

八、作业布置。

小练笔: 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板书设计】

景 桂花(香)

7* 桂花雨(思乡)情

事 摇花(乐)

说课稿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8个自然段。文章先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并领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第三个目标,具体为: 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想象和情景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情景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创设情境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我争取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体会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说《乡下人家》中所写的景物。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感知桂花的“香”

我先让学生画出带有香字的句子,让他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桂花的香。

(三)研读摇桂花,体会感情

在“摇桂花”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读书,去感悟作者的乐;接下来,创设情境“假如此时你就站在桂花树下,你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尽情发挥。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母亲的话语是文章情感积淀的一个句子,但也是本节可学生难以闯关的一个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五)说板书设计

5.《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实物:一小罐子桂花 课堂精彩评语若干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十分地喜爱桂花以及作者由桂花的原因。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桂花香的喜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过渡:是呀!这么芳香馥郁的桂花要是被风雨吹打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摇桂花的?她的心情怎样?

1教师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桂花图

6.《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六

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教学的课文是《桂花雨》,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情感丰富而真挚。所以在这节课我打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对家乡那份特殊的爱

一、激情导入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看书上的插图)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桂花的外表是怎样的?

2、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用几个字眼就来概括。

三、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

(1)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抓住词语“迷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花香。)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体会“浸”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在水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一个“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字眼都被琦君如此巧妙的运用,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设疑:桂花是在金秋飘香的,但为什么在这个村庄里全年都有呢?

A、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然后说一说

B、师小结:那浓浓的桂花茶沁人心脾,那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流芳,这桂花香久久不散,这桂花香了四季,香了人们的生活。

C、让我们一起吟诵: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四、乐在其中

过度:在竞收桂子期间谁最快乐?

1、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

2、体会第一句。抓住“缠”

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于是,他总是“缠着”母亲去问。从“缠”子,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想象他当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和小伙伴们演一演。

3、学习摇桂花的乐。

过渡:终于盼到摇桂花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1)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作者的快乐?(特别起劲:帮着铺、帮着抱、使劲摇;高兴地喊起来了)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摇桂花的乐。

师配乐讲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此刻的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就像沐浴着细细的春雨,你就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起来---

这桂花雨一定淋着你了吧,…读好这一句

(2)整体读这一段: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多快乐呀。一起吟诵: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五、思乡情浓

1、过渡:多少年过去了,琦君离开了故土到了外地,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带子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说: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读一读这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师适时小结并板书: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板书:思乡情

5、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让我们一起吟诵:父亲的诗

六、阅读引航

1、吟诵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王维

7.《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七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编选了这篇文章。但笔者细读之下发现, 两个版本的编者在对原文的选择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使两个文本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气象。

一、“乡情”“童乐”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侧重表现“浓浓故乡情”, 童乐蕴其中。文本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 让我们能更全地看到原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文本浓浓的故乡情溢于字里行间, 仅“故乡”一词在文中就出现三次。“中秋节前后, 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文本第一节的内容。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 是思乡的节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此时自然想起“故乡”。文章以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开篇, 那浓浓的乡情, 如那浓浓的桂花香气一样渐渐地弥漫开来, 将读者浸染其间。中秋节富含的人文情愫和着桂花散发的高雅芬芳的香气, 为全文打下了浓郁、唯美的情感基调。

苏教版教材偏重表现“悠悠童年乐”, 乡情蕴其中。编者在编选时淡化了有关故乡和全家搬到杭州的情节, 在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是文章的第一句, 以写“喜欢桂花”开篇, 一个“喜欢”直奔主题, 开篇明旨, 为写童年之乐定下基调。文章接下来着重写了“摇花之乐”。文本如此编选减少了头绪, 突出了主题, 使文章结构更简单, 脉络更清晰, 文气更通畅, 更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二、“邻里之情”和“风雅之事”各有所重

人教版教材为表现“乡情”的主题, 编选了母亲为多收桂花送给邻居而担心来台风的情节。文章的第三节这样写道:

故乡靠海, 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 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 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故乡的海, 故乡的人, 文中母亲念叨着的是“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多么善良的母亲, 多么朴素的愿望, 多么感人的情景, 多么难忘的乡情。那份感情是令我们羡慕的, 向往的, 感动的。所以才有后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些吗?恐怕不尽然。母亲这么认为, 这么说, 是因为这里不是“故乡”, 没有“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 它的香气里没有挂念, 没有“乡情”啊!

苏教版教材为了强化“童乐”主题, 编选了父母亲焚香吟诗的场景:

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金黄的桂花盛在晶莹剔透的水晶盘里, 随着袅袅的青烟, 檀香燃起来了, 它的香气和桂花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在屋中弥漫开来。在这淡雅的清香中, 父亲的诗句悠然传入耳畔……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 悠悠的檀香使人超脱, 一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跃然纸上。在父亲抑扬顿挫的诗句中, 文本营造出清雅、静谧、祥和、幸福的意境, 怎一个“乐”字了得!

三、不同年级, 教学目标不同

人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五年级上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教版教材在编选《桂花雨》时基本保留了文章的行文框架, 让学生在阵阵花香中感受作者那难舍乡情的同时, 学习作者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中表情达意的方法。

苏教版教材将《桂花雨》编选在四年级上册。对于第二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苏教版教材在编选时突出主题, 减少头绪, 表现童年之乐, 也就更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8.《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桂花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作者小时候为什么最喜爱桂花呢?(朴素淡雅,香味迷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板书:爱花香)

2如果说那浓浓的桂花香让作者非常喜欢,那么童年“摇挂花”的乐,更让她难以忘怀。(板书:摇花乐)

3在这桂子飘香的季节里,让我们循着桂花的香气,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

二、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1自读第3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挂花”的快乐?用“——”画出。

2(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句话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我“摇挂花”的快乐?(两个“帮着”:体会到小作者非常喜欢“摇挂花”,忙得不亦乐乎。“铺竹席”:怕花脏了,突出了对桂花的喜爱;“使劲”:想多摇些桂花,那份高兴劲。)

3指名朗读,读出我的兴奋。

4(课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读这个句子,此时,你也想喊出你心中的快乐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5请你来喊一喊!(请三位学生喊)

6听着你们的喊声,我感觉到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连我的心里也是满满的,装满了——快乐。

7“摇挂花”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想不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播放课件)你们看,桂花纷纷落下,多像下了一场雨呀!站在桂花树下的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有些什么感受呢?

8“摇挂花”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难怪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让我们一齐来喊一次,喊出作者心中的狂喜吧!(可以全体起立齐喊)

9桂花雨的美,桂花雨的香,“摇挂花”的乐成了作者一年一度的期盼,所以说——(课件出示:“摇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挂花”嘛!”)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大事”一词,可以看出意义非同一般,非常看重“摇挂花”这件事。因为小孩子眼睛里有大事必定是自己所最爱做的事。从“老是缠着”体会“我”的急迫心情,母亲到哪里“我”早跟到哪里问。)

10当“我”缠着母亲问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谁愿意做做小琦君,来缠缠老师。

11从问句最后的感叹号你能发现什么吗?(这是小作者的一种急切心情的体现,表面是在问妈妈,其实是急切地希望妈妈马上就去“摇挂花”。)

12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挂花”。摇着桂花的我能不兴奋得狂喜吗?让我们一起乐滋滋地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13沐浴着这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作者一个人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

三、感受桂花给父母、村庄带来的快乐

1感受母亲

(课件出示: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挂花”。……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从这些句子中你能读出什么呢?(母亲对“摇挂花”很慎重,对待摇下来的桂花更是倍加珍惜。从“没开足,摇不下来”“赶紧”“洗净双手”“撮”“水晶盘”可以感觉到。)

2感受父亲

人在高兴时都会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父亲高兴了就吟诗作对。(出示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请同学们品读父亲的大作,哪些词可以体会到父亲心中掩饰不住的喜悦?(庆丰年摇花乐入梦甜)

从父亲的诗中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摇落了桂花都有了各自的收获。“摇挂花”是作者童年里最欢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熏得又香又甜。最后让我们甜甜地、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3整个村庄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自由读一下第4自然段,体会体会。

4桂花真是香,我不禁又想起了作者在树下的赞叹。出示:好香的雨呀,它香了________。(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那水晶盘子、父亲的诗意、整个老宅院、整个村庄、作者琦君的童年记忆、我们手中的课本、我们的心扉……)

四、品读感悟乡情

1作者12岁那年,全家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这魂牵梦萦的桂花树,虽奔波在外,但仍无法洗去那尘封已久的桂花情结。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课件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那为什么比不得家乡老宅院子里的金桂呢?(故乡的桂花香是母亲所珍爱的,对家乡的金桂有感情,对家乡的思念)

2是的,假如这时候我们来到作者母亲的身边,对她母亲说:外地的水可甜了。母亲会说:

外地的人可亲了。母亲会说:

3母亲已不仅仅是用嗅觉区别桂花香,而是用情感体验它们,用整个身心来感受它们。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泡成的清茶……桂花,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因此母亲常常说:再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4母亲这句话常摇撼着我心灵的那棵桂花树,摇落我思绪中的桂花雨。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我们再读题目,应包涵着深深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五、回归课题,拓展导读

1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候,作者爱那桂花香味儿迷人,因“摇挂花”而狂喜,而如今作者远离故乡,它带给作者的是难忘的童年,是对故乡的思念。此时同学们再读课题,让我们一起体味那桂花的香,“摇挂花”的乐和作者的思乡之情吧。大声齐读——桂花雨。(香、乐、情)

2作者在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了童年的人和事,在她的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师深情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永生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9.《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九

今天,我完成了正式上岗以来在张和祥小学的第一节公开课,作为新教师,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在语文教学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完善。

首先,在公开课基本常规方面,手持教案上课,这是不允许的。教案上的基本流程应该烂熟于心,避免对着教案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已经用自己预设的“师”和“生”的对话将自己框死。那么在上课过程中,规规整整地按照预设好的一切进行,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起来,导致,原本很优美的一篇文章,甚至课堂结尾时学生都没有真正感受到花雨美、摇花乐和童年的快乐,更没有产生学生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师生互动效果受到影响。选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学习。我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方法的迁移,自读自悟,可以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着手将学生做批注写体会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好习惯终身收益。

紧接着,在教材的处理方面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桂花雨》这是一片选读课文,选读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那么就要从课文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利用好课文前的导读直奔重点,不能泛泛而谈,什么都涉及一点,什么都不舍得抛弃,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复而引起的重点不明确、时间过于紧张,另外重点句子学生体会理解不够,不透彻,放佛将浮在表层的东西捡起来,沉在底下的实质性的东西并未涉及。

最后,在学生方面,我考虑不周全。我并没有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的高度定的有偏颇,要因“生”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所收获,收获收益终身的东西。

10.《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十

在设计《桂花雨》这节课的教学教案时,根据教学大纲,“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11.《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简单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1

笔者无意否定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质疑生本课堂学习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笔者推崇于永正老师提出的“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只是想摒弃课堂中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框架与桎梏,主张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凸显朗读,“简单语文”看似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书中,分析杨巧云老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仅仅围绕两点——读和写。的确,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情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学《桂花雨》一课时,笔者一改往日事无巨细地肢解课文的做法,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朗读,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遍朗读,学生们在大概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了“拙、撮、檀、卤”几个生字,还主动查字典对它们进行理解。另外,模仿课文句式,学生们还运用“飘香十里”“迷人”“尤其”等词语写句子。

朗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桌听。

读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中“浸”字的奇妙,体会作者后来从外地回家时,为什么“总是”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凸显朗读,看似非常简单,但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导入环节的情境设置、情绪调动,以及朗读过程中的及时指导、把握生成。

二、由表及里,“简单语文”不简单

对传统的语文课堂产生较大影响与冲击的,当数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教学建议与策略。韩老师主张,学生可以读教材,读儒家经典,能读得懂的读,读不懂的也要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积累素材,夯实语言与人文基础。很多人把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作为“简单语文”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的趋势。在笔者看来,海量阅读必不可少,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指导也同样必不可少,以教材为本,课堂为基,辅以海量阅读,才能真正让“简单语文”不简单。

在《桂花雨》的课堂上,在凸显朗读的课堂基础上,笔者由表及里,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下面两点内容:

1.课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帮妈妈摇桂花的事。题目“桂花雨”的意思是说很多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

2.文章紧抓“摇桂花”这一童年趣事,重点流露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还有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眷恋。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不仅对升华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艺术、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还可以深层次地让他们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后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三毛流浪记》《万花筒》《我不是坏孩子》等读物的时候,养成了复述故事内容,思考故事主题的阅读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阅读意义深远,我为此深感欣慰。

三、一课一得,“简单语文”不简单

新课程背景下,追求高效的教学课堂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新颖的课改理念、创新教法、模式构建都是基于这一目标进行的。笔者主张,“高”并不是“多”,一课一得,围绕一个课堂重点,提纲挈领,一步一个脚印,让课堂效率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宝,也让“简单语文”不再简单。

在由表及里阅读指导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题目“桂花雨”改换成“桂花香”,并围绕“香”字展开教学,一课一得,构建了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

1.“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桂花香不仅弥漫在作者的童年记忆里,更弥漫在整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里。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真的是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吗?显然是母亲的思乡情绪使然。

总之,“简单语文”只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的一个称谓,在当今热闹、喧哗的语文课堂下,它折射出了我们对语文课堂本质的体察与追寻。《桂花雨》这篇课文,在“简单语文”这个领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2.《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师体悟1:等待的快乐

有人说, 这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等待。也有人说, 全部的美妙即在等待中。小琦君何尝没有这样的期盼和等待啊!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 她才老是缠着母亲问同一句话:“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个句子到底表达了小琦君怎样的心情?它究竟是疑问还是祈使句?我们不妨考证一下“嘛”这个语气助词的用法。《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344页这样解释: (1) 用在陈述句末尾, 表示理所当然, “有什么话就说嘛”。 (2) 用在祈使句末尾, 表示期望或劝阻, “动作快一点嘛”。 (3) 用在句中, 表示停顿, 引起对方注意下文, “有意见嘛, 大家好好商量。”显然, 在这句话中, “嘛”应该选择第二种解释, 表示期望。由此可见, 这个句子是祈使句, 是期望母亲快点摇桂花, 其言下之意是, 什么原因还不摇桂花呢?该摇桂花了。再没有其它修饰的语句。就这样轻巧的一句话, 将小女孩琦君那种急切、迫不及待、不摇不罢的心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娇嗔之态溢于言表, 跃然纸上。联系前文可以知道“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一个孩童, 还有什么比得上充满无限乐趣的事情更重要的呢!

课堂实施:

师:这一个个动人的情景有声有色, 不仅写了我和父亲母亲做了些什么, 说了些什么, 字里行间还表达了“我”的心情。来, 再默默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第3自然段) , 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思考)

师:来, 先说说摇花前。

生:“我”的心里非常着急。

师:咱们说话要找到依据。来, 说说看, 你从文中的哪句话体会出了“我”的急切?

生:“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学生不够急切)

师:在你看来摇桂花不是件大事。 (生再读)

师:急了。谁更急的? (生读)

师:急喽。桂花都开了这么多天了, 怎么还不摇嘛!真是急死人了, 谁再来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 (生读)

师:“我”呀, 可是一而再, 再而三地缠呢, 谁愿意再来缠一缠?

生: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是啊, 对我来说, 还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摇桂花”更重要呢!咱们体会着这种急切的心情一起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 看着琦君一而再, 再而三地缠着母亲, 她心中总是向往着那种摇花的快乐, 所以, 摇花前急切的等待也是快乐啊!

师:这个过程中, 快乐是摇花前最急切的等待! (出示此语句)

【教学顿悟:教师成了调动学生感悟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在情境化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语言的感悟。情境化的朗读, 在教师体悟与学生感悟之间架起了一座彩桥!】

教师体悟2:忙碌的快乐

“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里连续用了两个“帮着”。平常意义上, “帮着”就是主动地为对方减轻一些负担而做事。文中, “我”帮着“铺竹席、摇桂花”看起来是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其实她什么忙也帮不了, 也许还会“帮倒忙”。一个小小的人儿怎么可能抱动那宽大的竹席, 摇撼得了那坚实的桂花树呢?对于小琦君, 不过是借铺竹席、抱花树亲自体验摇桂花的无穷乐趣啊!不管会发生怎样的意外, 不管竹席比自己高一头, 不管桂花树上的树皮怎样的粗糙, 不管脚下的泥土会沾满了鞋子, 在这“帮着”的忙碌间, 小琦君得到了多少的欢喜与满足!欣喜全都融在这两个“帮着”里了。两个“帮着”, 用得平实朴素, 又不显得重复, 完全揭示了儿童的心灵的秘密。

课堂实施:

师:终于开始摇桂花啦!说说看, 摇花时“我”的心情怎样呢?

生:“我”非常快乐

师: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就传达出了这种快乐?自己轻轻地读一读摇花时的情景, 边读边把这些语句圈画出来。

师:好, 我们来交流, 你画出了哪个句子?

生: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谁想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问问:小琦君, 你又帮这又帮那, 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太开心啦!

生:我盼了那么久, 终于摇桂花了, 所以我要使劲摇!

生:我要使劲摇呀, 把桂花全都摇下来。

师:又是干这个, 又是干那个, 难道你就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

师:是啊, 在这不停的忙碌中, “我”小小的心里全都是满足!所有的快乐都融在这两个“帮着”里了。这时候不使劲, 啥时候使劲呀!来, 一起读, 把我们的快乐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 此时, 你认为快乐是摇花时。 (出示此诗句)

生:快乐是摇花时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生:快乐是摇花时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生:快乐是摇花时的忙碌。

【教学顿悟:教师成为了调动学生情感的催生者———引领学生在体验式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阅读的理解。体验式的对话, 在教师体悟与学生理解之间架起了一座彩桥!】

教师体悟3:想象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如果小琦君没能亲自参与摇桂花, 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比作下雨的, 更不会有“好香的雨啊!”这神来之笔的妙喻和独特的感叹。正因为她站在桂花树下, 和桂花树亲密地接触着, 才使得小琦君得到了“奇思妙想”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 她先是惊叹, 接着发现了桂花密密麻麻地飘落“像下雨”, 最后则是完全沉醉在桂花香中了———“好香的桂花雨啊!”在这缤纷的、香甜的花雨中, 小琦君欢畅极了!她心中的翅膀展开了, 飞翔了!透过语言文字,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正站在金黄的桂花树下, 使劲地摇着桂花, 在缤纷的花雨中, 她欣赏着, 享受着, 陶醉着, 满足着, 也惊喜着, 仿佛自己就是一朵娇小的桂花了。

课堂实施: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传达出了“我”快乐的心情, 我们继续来交流。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看到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 对, 这话可是喊出来的, 谁来喊一喊! (一生喊得不到位)

师:你把这话给说出来了, 请你喊出来! (此生再喊)

师:还有谁也想来喊一喊。 (一生喊)

师:真好!此时此刻这喊声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快乐。

师:对, 再喊一喊!除了快乐你肯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生自由喊)

师:好, 谁来说说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惊奇、激动、兴奋、欣喜……

师:体会得好!再来喊一喊, 你一定会找到“我”兴奋、激动的原因。

生:我发现桂花像雨一样……

师:真是奇思妙想啊!在这缤纷的花雨中, “我”的心都快飞起来了!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喊一喊。

师:这一喊, 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桂花雨好香呀, 我心中无比欣喜!

生:觉得自己都成了一朵香香的桂花了。

师:孩子, 你是用心在读书啊!你看, 作者为了表达这种心情, 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呢!咱们小女孩来, 满怀着无比的欣喜, 一起来喊。 (女生齐声喊)

师:此时, 你觉得快乐是摇花时。 (出示此语句)

生:快乐是摇花时的大声叫喊。

生:快乐是摇花时奇妙的发现。

生:快乐是摇花时大胆的想象。

【教学顿悟:教师成为了鼓励学生实践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在角色式的想象中水到渠成地获得了想象的乐趣。角色式的想象, 在教师体悟与学生体验之间架起了一座彩桥!】

教师体悟4:分享的快乐

众所周知, 桂花只在秋季开放, 然而文中却这样写:“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抓住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 就能理解这句较为特殊的句子。“全年”, 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单独作为短语, 并作长时间的停顿, 强调了桂花香气久远。“沉浸”一词则形象地描写出了桂花的香浓。花香的范围是“整个村庄”,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能闻到桂花香。从村庄里的一朵花、一根草、一捧泥土, 甚至是姑娘的青丝上也能闻到那迷人的香气味。那是令人自豪、让人神往又叫人无限留念的香气味啊!全年, 全村人都分享着桂花香幸福地陶醉着。琦君心中的乡情也就如这浓郁的桂花香情不自禁地漫溢开来。她以最平实、最朴素的文字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课堂实施:

出示: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这个句子, 真让我觉得奇怪, 这桂花只开在秋季, 又怎么会香了全年呢?

生:桂花泡成了茶、做成了糕饼, 村里的人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得到。

生:香在了心里, 是摇桂花的那种快乐一直留在心头。

师:是啊, 心里头的回忆是最香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再读读这句话, 还有哪些词也能让你感受到桂花是那样的香。

生:沉浸。

师:“沉浸”就是———

生: (齐声) 久久地陶醉其中。

师:久久的陶醉其中啊!孩子们, 沉浸在桂花香中的是什么呀?

生:整个村庄。

师:整个村庄啊!你觉得哪些东西是香香的?

生:人们在喝茶的时候, 觉得茶是香香的。

生:村里人的被子也是香香的。

生:飘来的风都是香的。

生:我觉得连泥土都是香的。

师:就这样, 全村人都在分享着这份快乐。来, 体会着这份沉醉的感觉一起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 你觉得在这里快乐是摇花后 (出示此语句)

生:甜蜜的分享。

生:快乐的品尝。

13.《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十三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今,正是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季节。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和作家琦君一起走进她那美好的童年时代,一起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桂花的香贯串了全文,还记得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谁能试着有感情的背一背?

3、桂花真香啊!那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有什么关系呢?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 “摇桂花”的快乐?请你找出关键的词语体会体会,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我”的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课件出示这句话)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课件出示这句话)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练习读中体会。)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那飘香的桂花雨。演示桂花飘落的情景。师朗读

这桂花雨美吗?美在哪?

当你享受着这飘香的桂花雨时,你会怎么喊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父母、乡亲之乐: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2、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课件出示诗)父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乐?(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3、母亲乐吗?(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4、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三、感悟“思乡情”。

当我把外地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

师: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师小结: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每当我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引读)

四、拓展阅读。

1、师述: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师朗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推荐余光中的诗《乡愁》(课件出示),进一步体会浓郁的乡情。

3、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五、板书设计。

桂花香 迷 人浓 郁

桂花雨 思乡情

“我”帮 着 使 劲

母 洗 净 撮 放

摇花乐 父 口占 一 绝

14.《桂花雨 》教学设计点评 篇十四

义乌市朝阳小学 傅军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板书“雨”。

写“雨”字成语。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点评:由“雨”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

2、出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点评: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导学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学时可以有的放矢,能够抓住重点]

二、感知深化

1、读文理解

让我们带着问题用心的去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你从文中还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读文中抓住主要问题,学生有目标,理解时更加透彻]

2、检查朗读 指名分段配乐读

4、学生汇报: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此时,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指导想象

[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摇花的快乐,作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吸引人] 读好这部分还要注意什么呢?(喊起来)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好吗?(生齐喊)[喊中释放了学生快乐的心情,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 我从同学们朗读中感受到了喜悦,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

过渡:这样美丽的桂花雨,这样香的桂花雨,真让我陶醉。文中还有哪里写了桂花的香?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自然的过渡到香气迷人的桂花,得到学生的认可] 桂花香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古人用“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来形容桂花的香。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真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指导朗读:

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 [这部分抓住重点句子,感受桂花的香,抓住重点一个“浸”来体会桂花的香。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5、再次读文。文中除了写桂花香、摇花乐,你还知道了什么?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收获]

桂花的样子(第二段)

老师带你们看看桂花。介绍桂花。这些桂花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真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6、文中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你理解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难理解的地方,所以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话里的含义,蕴含的深深的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如果“我”说,外地的环境很美,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东西很好吃,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生活很快乐呢,那母亲会怎么说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你能理解母亲吗?

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反馈。

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文章最后一句话

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7、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里更能体会得到作者的内心,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那么难忘摇花乐与桂花雨]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四、推荐阅读

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15.《桂花雨》教学案例 篇十五

《桂花雨》教学案例

教学片断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杭州的桂花可谓香飘十里,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在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为衬托家乡桂花的香,当生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一句时,师巧妙地说:能不能再慢些,让花香久久地弥漫在那里。生1接着读,读得慢,深情。生2读得更慢更深情甚至于有点夸张(似乎被陶醉了)。师又巧妙地说:“是呀,自己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可母亲还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还比不上呢?那家乡院子的桂花该有多香呢?看来我们还要细细读读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比满陇桂雨还要香。”多机智的质疑啊!)

师: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生1:地方不一样,香味可能也不一样。生2:从香味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师:地方不一样,香味应该有些差异,但我们在这里不作考虑,我们我们认为从香气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生3::杭州的桂花香味应该更浓,因为小山上的桂花树多。

雨金街道办事处北湃小学

师:对的,能发现这个问题,说明你的思维很敏锐的。这就是我们要找到对问题分析的突破口。

师: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1:母亲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母亲有一种家乡的情结,也就是热爱家乡的感情。

师:要具体分析。

生2: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母亲的生活中充满着有关桂花的香味的很多事情。比如“喝花茶”、“挂花糕”。

师:(点拨)母亲长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会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师:桂花,已充盈她的生活的全部空间。

师:为什么在母亲的感觉里,家乡的桂花是最好的呢?

生1: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生2: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生3:我们可以看出,家乡在母亲的心中的分量是比较重的。

师:(小结)母亲说这样的话,这与“孩子是自己的亲”、“月是故乡的明”如出一辙。

师:你们理解得很好的。以后就这样多角度地去分析理解课文中语段 案例分析:

《桂花雨》围绕作者家乡桂花的“香”,首尾呼应的两次介绍作者。导入时介

雨金街道办事处北湃小学

绍琦君的简介,结束时介绍琦君浪迹天崖细细品味琦君一生,其实都是有目的的。包括在一开始读杭州桂花的香,是在衬家乡桂花的香,从侧面粗略感受香到细细品味每一个代表家乡桂花香的句子,浓浓的桂花香,浓浓的故乡情。层层递进,把学生及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从“闻香”进入到了作者琦君“思乡”的精神家园。

“重点语段”可谓牵动全文的线索,马建兴老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并通过教学的展开很好地了体现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内容由于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体验也是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全年”、“浸”、“摇花乐”这些字眼的理解,还有对“人们可能做的事的想象及什么人浸在桂花香里的想象”学生的想法波澜起伏,并远远超乎了教师的想象,何止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在学生的口中都成了这桂花雨的分享者。

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怎样合理地整合全文,化整为零,更好地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马建兴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

雨金街道办事处北湃小学

《桂花雨》教学案例

(2017-2018学)

16.桂花雨教案设计 篇十六

北赵川镇中心小学

王伟锋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1—64页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设计理念:

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阵桂花的香味一样,浓浓淡淡,飘飘洒洒。“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乡情的浓缩。以此为窗口,让学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4、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28人,其中女生17人,男生11人。他们活泼开朗,对未知充满好奇,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存在的问题对学过的课文读的不够熟练,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在本节课中给学生多练习朗读的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10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糕饼、香飘十里、沉浸、即时”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五、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六、教法选择:

1、阅读法

2、对话法

七、学法指导:

这篇散是文作者回忆童年和母亲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需要静静地读、轻轻的读,体会作者对桂花的那种情。

八、教学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九、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本课

1.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季,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雨?在暖风习习的春天,在天高气爽的秋天,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样的雨?是的不同的季节,就会下不同的雨。但是,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沐浴一场奇特而又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板书课题:桂花雨

二、解题 1.解题

那么同学们见过桂花雨吗?(没有)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有一句话,读过之后好像见到了桂花雨似的,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发现了没有?(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当桂花纷纷落下落,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好像下雨,好大的雨呀!)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介绍作者

琦君,台湾女作家,出生于浙江温州的瞿溪,后来随家人一块搬到杭州,再后来定居台湾,成为当今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原名叫潘希珍。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桂花雨这个题目是从课文中总结出来的,以及作者的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过度: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琦君回忆小时后同大人们一起摇桂花的情景,那么阅读这篇文章就像在翻阅一张一张的旧照片,需要我们轻轻地读,静静地想,下面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字和词语用笔圈出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认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理解

糕饼

尤其

新鲜

谢落

吩咐

挑拣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认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过渡:刚才同学问阅读了这篇文章,以及学习了本课的重点词语,那么老师现在在教同学们一种方法“浏览”。什么叫浏览呢,就是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好!给大家1分钟时间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一行一行的桂花雨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怎样印象呢?

1、思考:桂花雨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桂花“香”,瑶花乐。

提问:桂花雨不仅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印象,还在那些人心中留下印象了呢?

爸爸、妈妈、全村人(读他们说的话)

2、阅读桂花雨这篇文章要读出一个字来“情”字,那么要体会这一场一场的桂花雨,作者所包含的那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我们要通过这“香”字来体会情,明白吗?好!先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分别叫两个同学)

(2)老师范读(学生打分)

过渡:既然同学们给老师打了高分,那么同学们也一定很喜欢这个自然段了,谁来回答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咱这同学们都非常的低调,不愿意说,那么老师同大家一起看第一自然段)

(3)逐句分析,突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除了对桂花的香有了感情,还回忆过小时后发生的什么事呢?

对,摇桂花,主要体现了一个字“乐”(4)指导同学读句子。

3、小结: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6个重点词语,还知道了作者对桂花雨的那种感情是通过桂花的香和摇桂花的乐体现出来的。

七、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我

爸爸

情 妈妈 全村人

八、课后反思:

这篇优美的散文诗,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摇桂花”这段既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又是教学重点。这部分的教学应该注意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欢快心情,以读为主。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爱直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趣事,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九、资料袋:

上一篇:消防工程师的执业范围下一篇:沙石拉运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