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资管理规定

2024-06-27

农村三资管理规定(精选14篇)

1.农村三资管理规定 篇一

二台镇“三规范、三到位”

做好农村“三资”管理

二台镇为管护和利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认真实施“三规范、三到位”。档案规范,情况掌握到位。通过全面认真审查和评估,掌握了精确的“三资”第一手资料,分类建卡立档入账,做到了底数清、价值准;制度规范,管理办法到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从管理内容、程序到具体要求等全面进行了安排,并公示上墙,使管理步入了规范化轨道;使用规范,保值增值到位。坚持“三资”来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使用在刀刃上的思路,严格使用制度,一环扣一环运作,既使“三资”作用充分展现,发挥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又使其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枢纽”和“桥梁”,今年以来,“三资”使用为民增收百万余元。

马启贵赵伟奇

2011年9月20日

2.农村三资管理规定 篇二

1 晋城市农村“三资”管理现状

1) 机构设置情况。“三资”管理由各县、市农经管理部门具体承担。据调查, 目前, 全市现辖的6个县 (市、区) 只有沁水县设有沁水县农经局 (为正科级规格) , 其余均为县农委、县农业局内设的经营管理站。全市各个乡镇都依托经管站成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 并建立了服务大厅, 配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 实行了柜台式公开办公方式。

2) 人员设备情况。全市共有县级在岗农经人员49人。其中:在编39人, 不在编10人。乡镇在岗会计服务中心人员438人, 其中:在编252人, 不在编187人。平均每个乡镇5人, 每人代理5个行政村的账务管理。全市县级农经机构共有电脑7台, 打印机6台。乡镇农经机构共有电脑148台 (其中:126台是老式电脑, 47个乡镇只有一台电脑) , 打印机85台。41个乡镇有上网条件, 43个不具备上网条件, 不能享受共有资源。

2“三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会计委托代理责任不明确

全市84个乡镇已全部设立了会计服务中心, 承担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但机构全部依托经管站成立, 除沁水县经县政府批准过之外, 其余5个县 (市、区) 没有明确的法人资格。没有明确的法人及法人责权, 一旦出现问题, 无法执行责任追究制[1]。

2.2 人员设备投入不足

全市84个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全部依托经管站成立, 没有明确的编制。从事会计委托代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乡镇经管站人员, 一手做农经工作, 一手做会计委托代理工作, 人手少, 工作多。乡镇会计服务中心人员严重不足, 急需补充。全市县级农经机构及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电脑数量少, 且不少电脑使用年限长、运行慢, 急需配置更新电脑及打印机。

3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总体思路如下:通过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完善, 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初步建立“三资”管理有效机制, 使其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 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公众监督、责任明晰、先进科学的农村“三资”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以下目标:集体资金使用做到公开透明, 拥有规范的资产管理体系, 其资源配置符合市场要求, 配合多元的监督手段, 达到运行机制阳光化的目标[2]。

3.1 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1) 加强组织建设。市、县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由农廉办和农业委员会合署办公。乡镇设立“三资”管理中心, 下设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土地流转中心、资产管理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四个部门, 承担明确的农村“三资”管理职能。

2)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重点针对清产核资过程中发现的突出症结和问题, 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细则, 明确相关单位负责人、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 明确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办法。同时, 为乡镇代理站配置和建设好必要的硬件设施, 安装调试“三资”管理软件并试运行。

3.2 搞好清产核资

1) 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在已开展的村级集体资产调查摸底基础上, 采取先帐内、后帐外, 先资金、后资产、再资源的办法, 逐步逐项逐笔清查。清查的资金主要指集体所有的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及应收应付类的往来结算款项等;清查的资产主要是集体所拥有的固定资产 (包括房屋建筑物、水泥道路、机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设备、农用水利设备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 、库存的低值易耗品等;清查的资源主要是依法属于村集体所有、管理、使用的自然资源 (包括集体土地、山林、林地、果园、荒地、水面等) 情况及其租赁、发包的明细现状, 以及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无形资产及其它资源。

2) 登记造册、分类归档。定期召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会, 清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金项目, 全村资产和资源则需要进行全面的摸底、核实并登记在册。清查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张贴在村务、政务公开栏, 并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与咨询。如若有村民提出意见, 则需要作出整改, 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认定, 认定的实有“三资”, 由村民代表统一签字后登记, 建立管理台帐, 报送镇三资办和代理站备案[3]。

3.3 健全监督体系

建立“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引进现有的多功能“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软件, 在原先的农村经营管理软件的基础上, 增设原始票据、合同文本、资产资源实物图片点击查询功能, 村级重大建设项目支出程序自动锁定等功能, 建立一套更便于管理和查询的“三资”动态网络平台。

建立“三资”管理查询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能够方便农民对各村“三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因此, 要摸清各村触屏查询系统的配备情况, 确保各村均已配备此系统。将各村查询点与所属镇查询点建立直接链接, 确保各村村民在全镇各地都能随时查询, 及时监督各村“三资”管理情况, 实现公开化、透明化。

参考文献

[1]高纪争.泰安市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2]孙恩会.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浅谈 篇三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验;做法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22-1

1 部分地区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1.1 提高认识,托清底数,夯实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基础

农村 “三资”管理问题历来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引发群众集体访、越级访,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地区理清了加强“三资”管理监督的基本思路,逐步制定出在全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基础上,再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和村级集中采购,变原来资金使用后监管为对“三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监管。

1.2 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工作

1.2.1 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工作 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处置,房屋、道路等工程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实施招投标的项目,先在村里履行民主程序,其经营方式、经营目标,必须先经过村两委会议讨论研究,再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形成具有参会人员签字的书面会议纪要,村委写出招投标委托申请书;“三资”中心接受委托后,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和村两委一起,研究确定合适的招标方式,主要是采取公开招标,特殊情况下,可以运用邀请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的招标方式;然后由“三资”中心制作招投标文件,在镇、村公开栏及镇政府网站上发布招投标公告,审核并确立投标人、确定开标日期;开标当天,在镇纪委的全程监督下,除竞标人之外的所有相关人员将通讯工具交服务中心统一保管,然后由评审委员会现场确定合理的标底范围,并立即组织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小组有关人员和投标人参加的投标大会。投标方式按项目的不同确定,建设工程类的承包实行暗标明投,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转让等,实行明标明投或明标暗投。根据投标标书,当场开标,确定中标人;向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并在镇公开栏和网站上进行中标公示;在镇纪委、“三资”中心的监督下,村集体与中标人订立合同协议;根据合同协议规定,由“三资”中心开具结算通知单,业主村持通知单,到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进行资金收付或结算。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峻工,须经村、有关部门、“三资”中心对工程质量现场验收后进行工程资金结算。招投标工作的开展,切实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效益,也消除了村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猜疑,还了干部清白,给了群众明白。

1.2.2 村级集中采购工作 凡村内采购项目,规定一个指定金额,例如:300元或500元,在指定金额以下的,按照优质低价、就近定点的原则,由各村自行采购,报“三资”中心备案;在指定金额以上的,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采购分三步进行:村级申报;中心审查;组织运行。采购工作完成,村验收合格后,镇“三资”中心开具报账通知单,村及供货单位共同持报账通知单到镇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进行资金结算。通过集中采购,积累了较多的业主信息,不但可以货比三家,还能批量优惠,既可节约资金,也能实现采购的公开透明。

2 确保农村“三资”管理健康运行的相关建议

2.1 加强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

针对“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狠抓制度落实,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一是落实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全面查清村集体的所有“三资”状况,实事求是地界定所有权,在此基础上,开展产权登记工作;二是落实民主决策制度。涉及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的重大事项,规定必须履行民主程序,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通过做出决定,并将民主决策会议纪要作为招投标时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评估制度。村集体资产产权发生转移变更时,必须经经管部门和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依据市场原则合理确定价格;四是落实年检制度。经管站每年一次对村集体的“三资”增减变化和保值增值状况进行检查,实行年检备案,跟踪记录村集体“三资”变化情况,做到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登记定期化、经常化。

2.2 健全完善农村“三资”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民主监督。落实村务全方位公开制度,实行村级财务按月公开、招投标和集中采购随时公开。加强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签字手续,严防代签冒签行为;二是强化审核监督。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规定,对财务票据及招投标、采购事项的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监督,镇纪委全程参与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办理,每年一次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对村主要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开;三是强化纪检监督。镇纪委按照职责分工,除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和村级集中采购进行全程监督外,还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保障“三资”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定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监督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严肃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工作纪律,对违规违纪行为,严格按照《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自查总结 篇四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督管理是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利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举措。据休办字【xx】2号、休纪办秘【xx】5号、休农字【xx】27号及海政字【xx】25号文件精神,我镇十分重视,通过健全组织网络、全面清理整顿、建立健全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的会计电算化、运行规范化、监督即时化,加强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各村自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各村资金管理情况。

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已经严格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不存在多头开户、公款私存现象,各村报账员每月报账都是实报实销,不领取备用金,不存在坐收坐支、白条抵库和无审批大额现金支出现象;现金、存款已严格执行日清月结、账账相符的对账制;收入支出已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村组集体各项收入及时入账,全部使用县财政农委监制票据,并由三资中心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纳入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帐内核算;村组集体各项收支票据基本做到手续齐全,原始票据经过村三委审核把关,再由镇政府审核审批;目前各村组非经营性支出已严格自控,大额开支基本由两委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并附记录,基本无新增债务发生。

二、资产资源管理情况。

各村组集体资产资源于xx按市县文件要求进行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登记造册,但随着资产资源的变动,对新增资产资源或是报废资产流转资源的动态发生,各村组对变动情况未进行核实登记,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对辖区内所有村组的资产资源现状进行详细的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村组集体资产的取得、变更或终止,资产经营方式的确定或是变更,资产的购置、变卖、报废等事项都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村组集体重要固定资产、资源有专职坐班村干保管,已分村、分类建立了明细台账和资源登记簿,目前帐物需要清理核实;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都经过村两委会议研究,并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协议。

5.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篇五

一、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在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开设基本账户,分村设账,统一办理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收支业务。

二、村级一切收入必须全额及时缴入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开设的账户,统一管理。具体包括:上级补助收入、土地补偿收入、各项捐赠收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收入、村级集体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清收债权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三、收入行为一经发生,必须在5日内缴入账户,坚持先收后支,严禁以收抵支。所有收入在规定时间内未入帐的,由经手人承担相应的纪律和法律责任。

四、收入票据必须使用县统一要求的票据。任何村和个人不得自制、自购其他收款收据。

6.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篇六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作者:牛虎兆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6期

【摘要】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三资”管理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三资”管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民主管理,强化监督,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安全与保值增值。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监督

农村“三资”是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强“三资” 管理,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虽然各地对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规范和探索,但由于个别地方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现象,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资产资源处置不当而流失等问题,使得农村“三资”管理成为当前农村的热点问题和不稳定重要因素之一。

一、农村“三资”范畴

农村“三资”是农村集体所拥有资金、资产、资源合称。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集体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村集体投资投劳兴建的水利、交通等农业基本设施,科教文卫公益设施,及材料物资、债权等其他资产,农村集体资源包括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水面、荒地等自然资源。

二、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

一是认为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债务多,村级无资产可管,或管理制度健全,实行了村级四监管,干部无可乘之,收入多的村不愿接受管理;二是有的认为已经实行了村民自治,村问题村负责,不能管理;三是认为情况复杂,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的;既有固定的,又有可移动的;既有集体收入,既有国家支农资金,也有各项补助补偿款、筹资等,复杂多样,不好管理。

(二)、资产产权不明,处置随意

一是由于村集体资源有的归村集体所有,有的归小组所有,存在村组、组组之间产权不清的问题,界定比较困难,长期闲置浪费,有的村村干部更换频繁,新成员不是很了解村集体“三资”情况,部分资产资源被侵占挪用;二是在资产处置工作中,资源管理中不按程序招投标,暗箱操作,几个村干部一商量就定下来,随意性大,低价承包,私自变卖,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不签订书面合同,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造成集体资产资源的流失。

(三)、“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不全

会计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基础工作薄弱,账务不全,底子不清,台账不全,出现有帐无物,有物无帐现象,特别是对四荒、水面、土地等资源登记不全面,甚至没有登记,或故意不登记,为谋取个人利益创造条件,在资源管理上缺乏有效监督,个别村民私挖乱采,造成集体资源流失。

(四)、集体资金使用不规范

一是债权债务数量较大,形成时间长,成因复杂,有的应收账款长期不回收,集体资金长期被少数人占用;二是村资金未全额纳入监管,个别村干部或代表自行保管集体资金,坐收坐支,账务处理不及时,下账时一包单子,库存现金中白条顶库现象严重;三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村级招待费难以控制,村干部存在以各种名目滥发补贴补助、奖金等现象。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监管乏力

一是农村“三资”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乡镇经管职能弱化,经管人员边缘化,导致监管乏力;二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民主理财、村民议事、村务监督名存实亡,村民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与处置缺乏实际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三是村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不真实,公开事项不具体,存在假公开甚至不公开,有的群众对公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有关部门不监督不检查,使得个别村干部存有侥幸心理,造成“三资”流失。

三、加强“三资”管理的建议

(一)、摸清家底,全面登记

根据三资管理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明确清理的事项、程序、范围、方法、责任等,组织经管、财政、农业、林业,村两委、理财小组、群众代表等组成的三资清理小组开展三资清查工作。查资金: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多支少收,借支挪用、白条抵库等现象,分清责任,分类处理;查资产:对村集体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核实、评估,做到账实、账款相符;查资源:将资源的位置、面积、发包情况查准核实,对各类经济合同进行清理登记,查合同:查清合同的承包金额、期限、履约情况,对有悖法律法规或显失公允的依照法定程序予以变更调整;查债权债务:根据总账、往来账和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对核实,摸清村债权债务的实际状况,对债务,据偿还能力,分期归还,对债

权,应收则收。对固定资产、资源、合同、债权债务等清查结果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建立管理台账,按照登记、核实、公示、上报的程序,经清理小组确认后上报经管部门。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作

要坚持“三资”清理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收入管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票证管理、资产资源台账管理、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评估、承包租赁经营、招投标合同管理、定期清查、责任追究、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制度。配齐配强镇村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对将村集体重大财务支出、土地承包租赁、公益事业建设、资产资源的处置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按照村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坚持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处置权、收益权不变和民主自愿基础上,全面推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实行统一记账、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委托记账管理模式,同时要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以防代理机构侵占、挪用集体资金,村组织私设“账外账”逃避监督。

(三)、民主管理,强化监督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选出责任心强,办事公道、有财会、管理知识人员进入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赋予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事权,有权参与制定本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享有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权利,使他们担负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每项资金的支出、资产处置、资源发包都要实行联签、会审、公示,使群众广泛参与,全程跟踪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防范,事中制约,事后审查,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决算、财务收支、收益分配、资产负债实行定期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重大集体资产资源的运行进行全程监督,对干部离任、土地补偿、村级补助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确保集体“三资”的安全。深化村务公开,公开时间要及时,内容要翔实,过程要规范,把“三资”管理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对资金的收支、资产资源的处置情况全过程公开,确保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四)、严肃纪律,强化责任追究

在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前提下,建立长效机制。把“三资”清查整改落实与管理作为村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严格考核,实施责任追究。纪检监察、农经审计、财政、政务公开等部门要加强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重点监督在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坐支挪用、贪污、买标串标、处置不当、分配不公等现象,对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对违纪违法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以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董继理:《如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中国监察》2011(2)[J]

[2]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

7.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篇七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一、前言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改革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 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所谓农村集体“三资”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农村集体资金是指对村组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农村集体资产是指对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工程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务等其他资产;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 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在实践中, 各地不断探索, 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和成效的提升, 并影响到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 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 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真正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这一农村改革的重要节点。

二、农村集体“三资”现状及管理实践

(一) 农村集体“三资”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现状:包括农村集体“三资”的规模、集体资产的结构、集体资产的地区差异、集体资产的经营收益及保值增值等。从农村集体“三资”的规模来看, 账面资产 (不包括土地、山林等资源性资产) 总额为18480.8亿元, 比2005年增长55.5%, 年均递增11.1%。从农村集体“三资”的结构来看, 流动资产占到40%多, 其中, 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流动资产总额的40%多。从集体资产的地区差异来看, 东中西部之间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的资产总额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其中, 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江苏等的农村集体“三资”占全国总资产的比例超过60%, 区域分布失衡可见一斑。从集体资产的经营收益来看, 收益有所增加, 但是, 相当一部分村是靠财政补贴或者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才能够维持基本运转。农村集体“三资”中的资产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断的增值,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增幅更明显, 而货币资金的保值就不尽如人意;土地资源 (荒山, 山塘, 湖泊等) 管理问题更多体现在农村绝大多数的耕地还没有取得合法有效的权属证明, 存在较为严重的管理隐患和社会安定隐患。农村集体“三资”的基本状况, 整体形势良好, 并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是, 隐藏的区域分布不均、收益不均, 及货币资金的保值, 土地资源管理等问题意味着必须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二)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践

为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在不断探索中, 摸索出了一些做法, 比如开展清产核资、实行网络监管、村级 (包括生产小组) 财务实行乡、镇 (街) 代理及电算化等。在清产核资方面, 义乌市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协调, 农村经管部门具体实施, 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理。通过清理, 摸清了家底截至2012年6月全市集体资产总额 (不包括土地, 山林等) 80.6466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34.86亿元, 占总资产的43.23%, 货币资金45.32亿元, 占总资产的56.2%;在监督方面:义乌市2012年6月底内已经完成农村“三资”清理工作, 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台账并实行电子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建立村务公开、乡镇代理 (全村组全部纳入代理) 、财务收支两条线和市预警监督三位一体网络监管平台。通过实践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积累了经验, 打下了根基, 是进一步搞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基础。进一步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要从已有的管理实践中汲取经验。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重视不够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着思想认识误区。这是一项关系到农村改革与发展, 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一项大事。但是, 在实践中, 有的人认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没有农村集体资产需要管理, 或者只有很少的农村集体资产, 因此, 不需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还有的人认为, 当前我国基层实行的是村民自治, 不能去管理, 也不需要去管理。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复杂, 涉及面广, 管理难度极大。基于以上原因, 在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着对此不够重视的问题, 思想上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得到解决,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基础工作薄弱, 基础不扎实, “三资”管理失去根基。这一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表现在:因为种种原因, 会计人员更换频繁, 在岗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 并且年龄偏大, 不能胜任三资管理工作;登记台账的不完善、不全面, 会计账务不全;很多地方对集体“三资”家底不清, 对资金、资产的登记还好些, 而对土地、四荒等的管理不善, 有的没有台账登记, 更没有合法有效的产权证明。在一些落后的地区, 对荒山、荒沙和机动地承包租赁也没有档案保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后果是到底有多少农村集体“三资”摸不清楚, 在管理的过程中各项工作不能准确有效地开展, 很难做到资产心中有数, 自然难以做到清晰地衡量农村集体“三资”的收益。

(三)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程度不高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着管理规范程度不高的问题, 管理不规范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民主管理程度不高、村务公开不规范、合同签订不规范、招投标制度不完善, 导致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强占集体资产时有发生等。村务公开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公开则是村务公开的重中之重。在发展基层民主的背景下, 一些农村不公开集体“三资”信息;不征求村民意见, 甚至在有的时候自由处置农村集体“三资”, 这种单凭个别人的意志而处置农村集体资产的做法置村民的集体利益于不顾, 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都损害了村民的集体利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程度不高影响到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从而影响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

(一) 深刻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要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首先就要深刻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关我国农村整体改革的走向, 事关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 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因而不论哪级的政府相关部门都要提高认识, 把它当作农村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工作来抓, 同时国家要制定完善法律法规,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 夯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础

1. 切实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

农村财务人员队伍不稳, 业务水平不高, 是一个普遍问题.由于村委会换届等各种原因人员变动很大, 新任财务人员要么是文化水平不高, 要么就是年龄较大, 无法胜任财务岗位。因此首先要化大力气对农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要尽可能地稳定财务人员, 在换届中尽量不要撤换能胜任工作的财务人员, 确需撤换的要选用能胜任工作并持有上岗证的人员, 从而为农村的“三资”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2. 加强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建设。

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是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模式, 它从农村财务代理中心的基础上增加对资源的管理职能, 因而其可以较规范地进行财务核算及资产、资源的管理并及时用统一格式、统一时间和相对固定的地点进行公开, 接受村民监督。

3. 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

对货币资金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 即镇街“三资”代理中心开一个专户, 所有纳入代理的单位所有的收入及时足额存入专户, 各单位需用正常的使用资金按有关程序向代理中心申请再拔入申请单位的支出户, 如需使用巨额资全还需要村两委会议及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进行公示才可使用, 这样可以有效的杜绝坐收坐支、挪用、移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 确保了集体资金的安全。义乌市从2000年10月开始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 现已基本杜绝了坐收坐支、挪用、移用、贪污等情况的发生, 效果十分明显。

4. 资产管理。

先通过清产核资摸清资产家底, 在此基础上建好台账等基础资料, 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对增加或减少的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做到账实相符。

5. 资源的管理。

农村集体资源中除山林外的其他的资源基本上还没有发放相关的权属证明, 因此村组并不知道自己所有的土地等资源准确的数据及准确的四至,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流失或纠纷的发生。因而村组必需组织对情况比较熟悉的人员对面积进行丈量、对四至设立相关标志, 并会同相邻村组进行确认, 并建立台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紧对集体土地等资源尽早进行登记发证。确保村组等集体组织拥有合法权属证明, 保障其合法权益。

6.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的档案管理。

由“三资”代理中心设立档案室, 专人管理。

(三) 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程度

要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还要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 以此提高管理的水平。这就要求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 强化管理。具体来说, 要在“三资”清查的基础上, 制定登记台账制度, 民主公开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年度检查制度、增值制度、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有了相应的制度, 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来进行管理。以监督制度为例, 当前要充分地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 构建网络化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制度, 全方位地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监督。

五、结束语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搞好这一工作就要深刻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厘清这一工作当前开展的情况, 特别是要掌握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厘清了这些情况, 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特别是在夯实管理的基础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出新的努力。这一工作带有长期性, 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因此, 这一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创新体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N].农民日报, 2012-02-25.

[2].周小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8) .

[3].余葵.有的放矢强化“三资”管理[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4) .

[4].黄凤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习月刊, 2011 (1) .

8.农村三资管理规定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三资;交易平台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21

1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1.1 规范制度建设

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保证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实现农村集体“每一平方资产、每一寸土地”都能在“阳光”下公开交易,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经充分调研和论证,出台建立规章制度、办法等,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资产交易规则、交易评标守则以及一系列交易流程。

1.2 健全工作机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为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指导和监管,需要经镇党委、政府批准,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局内设立农村经管站,具体负责集体资产交易活动日常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下,可以搭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系统,通过专用光纤与全镇所有村(居)委会实现联网。

1.3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全过程“阳光”操作

建设交易平台,可以有效将部门监督、群众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实现从事后静态监管向实时、全程、立体式的动态监管转变。为确保集体资产公平交易,需要取消村级自行交易的权限,规定所有交易不论交易标的多少均需在镇经管站监督下进行。镇农村经管站對每项交易从立项到交易进行全程的跟踪,每次交易现场,农村经管站工作人员必须临场监督交易,并进行录像和照相。对一些重大交易,须邀请镇纪检、镇人大代表等进行指导监督。为使交易“阳光”操作,除在镇政府网站、社区公布栏发布交易信息外,还需要建立农村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可以为每个村配备一台液晶显示器,安装在政务大厅显眼处,通过镇的操作平台专门用于发布农村集体资产公开招标交易综合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1.4 强化科技手段对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实行网络监管和掌控

一是结合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交易平台系统进行特殊设置,将村级集体对平台数据的修改权限进行限制,一经录入不得随意修改。如需修改,必须向经管站提出申请,经审批后由镇经管站来完成修改操作。同时,新出租资产完成公开交易流程,签订经济合同后须报送经管站进行资料归档备案,合同数据由村级录入,但合同确认由经管站核实后操作;二是为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软件公司经常对各村(居)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完善;三是完善农村经管、财政等部门沟通机制,强化协作联动。交易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实现与镇财政结算中心数据共享,通过与结算中心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双方服务器的互访,对集体资产合同数据和财务收支数据进行相互核查,尤其是对于应收未收款的统计跟踪,保证对集体收益及时足额入账;四是实行农业、规划、国土和林业等部门联批制度。对于新开发的资产交易项目,尤其是涉及到用地出租的,应将立项资料呈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咨询,确保交易项目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五是加强与镇司法所协作,确保依法办理交易。镇集体资产公开交易所涉及到的合同样式均经过司法所多次审查修改。在完成交易后须将草拟好的合同再次送到司法所进行审定,出具法律意见书,核实无误后方可签订,并进行司法备案。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合同有效、合法,避免为村集体留下合同纠纷隐患。

2 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加强交流

加强与各村(居)委会的沟通,认真听取农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不断完善相关的交易程序和办法。

2.2 做好宣传工作

采取各种宣传措施,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农村集体资产实现“阳光”交易的重要意义,从行动上进一步支持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工作。

2.3 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需进一步优化及完善相关功能

交易平台建立起来后,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交易平台运行速度有所减缓,部分功能操作不方便,需要进一步优化;系统部分的查询功能、统计功能需要进一步扩展。

2.4 运用科技手段,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建立,能够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公平、公正、公开”交易,同时也能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的主要矛盾集中在集体利益受损或者利益分配不均上,村“两委”干部往往成为质疑、指责的对象,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的建立富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集体资产、资源的出租经营放置在“阳光”下进行,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举牌价高者得的方式确定承租方,同时接受广大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双重监督,一方面使得集体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使群众明白,干部清白,提升了农村干部在村务工作中的威信,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为建设和谐农村共同努力。

9.农村“三资”管理自查工作报告 篇九

一、加强领导,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责任

为了认真开展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镇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梁彩东同志为组长的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业务骨干成立了三个小组,分三个片开展了一次全镇范围内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检查,对照检查内容,逐村逐条进行检查,做到边检查边整改,从而强化我镇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二、建章立制,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秩序

全镇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自20xx年10月成立“村帐镇代理办”和“公共资源交易所”以来,各项制度均已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制度、规范报帐程序,严把财务手续,落实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村级集体资金使用安全,运行平稳。凡是涉及到土地承包、工程招标、变更、发包集体资产资源转让等活动都必须向社会公开,实行定点招标,招标单位要制定操作规程、方案和工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已全面完成,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的农户数为11644户,证书到户率100%,签订合同11644份,合同到户率100%,从而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三、认真整改,全面落实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在这项检查工作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个别村报帐不够及时,手续不够齐全,财务公开不够及时等问题;②个别村签订农业承包合同时,农户签字不够规范,土地承包经营证书填写不够规范,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等问题。针对检查工作时发现的问题以及没有达到上级要求的,镇领导小组将分片、分组继续开展督查、指导实行包干到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于20xx年7月底之前,全面完成这项工作。

10.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报告 篇十

一、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建立完善“三资“委托代理制度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保障,明确工作机制

首先,我站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指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协调、督查考核;成立了镇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明确由各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具体负责本村“三资”管理的日常监督工作。

(二)坚持工作原则,奠定法律保障

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委托代理的原则。我们在工作中要求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向镇提交《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摸清“三资”底数,规范运作程序

着重把好“三关”,即清查登记关、群众参与关、公示公开关。积极利用滕州市农廉监管在线的三资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将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集中录入、统一管理、统一上报、统一支出,即时记录、随时汇总,实现对“三资”业务、帐务的一体化处理,也满足了监督监管部门的后台查询和村民直接操作、自助管理等需求。

(四)健全管理制度,确立工作目标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五权不变、统一管理、集中支付、分村核算”的理念,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审批程序,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项目竞标和严格村委会公章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五)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督实效

在强化监管方面,我们坚持三项原则,严把三道关口,即坚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监督权、收益权、决策权不变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的原则;村委会与会计代理中心依法委托的原则。把好三道关,即:一是收入入账关。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金全部纳入镇村2

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代管账户。集体收入的收取,统一使用市经管局监制的专用票据。二是开支审批关。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开支票据必须经经办人签字、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签字、民主理财小组盖章、镇经管站审验盖章。两字三章齐全后,方可办理支龋三是公开公示关。每月28日为村民主理财日,每月8日张榜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六)注重阳光运作,规范招标管理

重点对村级经济合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一是健全制度。健全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各项制度,使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有制度可依。二是加强监督。强化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的作用,加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和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审批。三是促进规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严密程序,完善提交方案、初步审核、发布公告、投标、开标、公示中标结果、签订承包或承建合同、归档管理八个环节,保证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开透明,节约了建设资金,保证了工程质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同时规范村委会公章监管,分别编制村级一般事务和合同协议类公章使用签批表,制定了严格的使用办法。

(七)突出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了民主监督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了村务监督

委员会的监督作用,预防和制止了账外账、坐收坐支、资金体外循环等现象;二是突出了会计监督的服务职能,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和查处;三是突出了“三资”管理工作检查。一方面由镇纪委牵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重点村重点问题进行通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职能作用,妥善处理各种遗留问题、理顺了资产往来关系,澄清了集体家底,变单纯的农村“三资”不流失向农村“三资”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延伸,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强化人员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对村干部进行“三资”管理培训,不断增强自身处理“三资”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提升了农村“三资”监管能力

对于农村“三资”管理,从机制上建立了一套规范农村“三资”运作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充分做到了“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一方面加强了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了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帮助和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规范合同、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另一方面规范了涉及农村“三资”管理有关会议决定、招投(议)标文书的立卷归档工作,设立了资产、资源动态式管理台账,提升了农村“三资”管理水平。

(二)规范了村干部行为

通过清产核资,摸清了村集体家底,强化对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增强了对村干部的约束力,根除了随意处置行为。通过构筑监督网络,铲除了滋生村干部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教育了村干部。村干部清正廉洁意识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三)推动了村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既消除了群众思想疑虑,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既增强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既强化了村干部创新发展意识,又畅通了干群关系“连心桥”,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注入了不竭动力。

(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三资”管理的规范运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规范了村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加速了村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及时化解了农村矛盾,巩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1、个别村“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统一。尤其是土地登记不全、不细或没有登记台账,存在底子不清的现象。

2、合同签定不规范。主要是书面合同签订时间过长,有的达20至50年,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政策法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3、少数村会计人员素质低,无证上岗。

四、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统一各村各部门对管理好农村“三资”的思想认识。“三资”管理看起来是业务工作,实质上是政治工作、稳定工作。在进一步强化村委会自治组织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同时,克服极少数村干部不够重“三资”管理的麻痹思想。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村两委负责人必须首先懂政策、悉管理,通过参加农经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业务能力。

11.农村三资管理规定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措施

农村“三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并且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对“三资”管理的力度,避免资金流失,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合理规划利用集体资源,切实保障农民集体利益。所以,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认真把控每个环节的运转,充分发挥“三资”的作用,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三资”管理制度

农村“三资”管理是一项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的工作,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三资”管理力度。根据“三资”的实际状况以及农村的经营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三资”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并且彻底贯彻落实。为了提高“三资”管理的规范性,对于资金管理应该编制财务收支预决算,提高财会核算水平,并且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在资金核算工作中,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保证各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严格遵守经办、签字以及审核等流程,避免资金的流失。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为了保证资产的高效利用,需要对资产进行清查,然后登记备案,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合理规划各项资产的利用价值。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而农村资源具有量多、面广的特点,所以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对所有资源进行清查,然后建立台账管理。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优势,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农村资源的最大价值。

二、建立民主决策制度

按照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的要求,凡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事项、财务预决算方案,都要实行民主决策,确保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而增强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公有资产(资源)公示制度

村级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要按照民主方式,由村务监督小组,定期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民主理财。对集体资产(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发包情况及收入、收益分配方案等内容,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告、定期向村民代表大会通报、接受村民代表质询、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让广大群众掌握集体家底,接受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监督。

四、健全财务审计制度

各乡镇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村财务审计制度,由纪委牵头,经管、财政、审计等部门参加,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要及时公开。同时认真抓好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热点问题重点审计,重点问题专项审计,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和库存现金,对不合理的开支和库存现金要进行及时处理,切实维护集体利益,防止集体资产、资金流失

五、加强“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该加快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建设的进程,在“三资”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提高“三资”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平台,能够细化对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详细信息管理,创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同时将农村资产进行核查后,对于经营性资产可以进行网络租售,建立网络监管系统,实行网上监控管理,对于各个周期内的合同管理以及资金管理提前预警。此外,县、乡等各级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管理工作处于可控状态。而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还可以进行信息公示,提高“三资”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便于广大群众的共同监督管理,确保“三资”管理的规范性。

六、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农村“三资”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所以对“三资”进行管理,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联合把关,形成齐抓共管的局势,切实加强对“三资”管理的效率。在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与管理力度,在思想意识上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提高法治观念,由此在开展“三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会自上而下的形成规范性,并且严守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在严格的问责机制下,切实保障“三资”管理的时效性,避免出现领导干部不作为,以及贪污腐败现象,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加强工作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提高“三资”的有序运转。

七、结束语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经济建设中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应该强化管理措施,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避免农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为提高农村“三资”管理创造有利的环境。“三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农村经济建设,所以应该推行“三资”管理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由此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高效运行。只有对农村“三资”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对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资”的价值,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素玲:浅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8期.

[2]张红霞:浅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初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3期.

12.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措施 篇十二

关键词:“三资”管理,规范,措施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中南部, 是临汾市委和市政府所在地, 也是全市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辖16个乡镇和1个汾河办事处, 372个行政村, 共有农业人口44.78万人, 是一个农业大区。近年来, 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不断深化和推进农村集体“三资” (资金、资产、资源) 管理, 规范管理制度, 强化监督服务, 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村“三资”管理整体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尧都区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成效

主要是: (1) 从源头上防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有效地控制了不合理开支, 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大吃大喝、挥霍浪费行为得到遏制, 阻止了挪用公款和借支公款的现象; (2) 提高了集体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益, 增加了实际可用财力, 使非生产性开支明显减少; (3) 农村“三资”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使农村“三资”管理更加透明, 因“三资”问题而引发的上访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夯实了农村经营管理的基础,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 尧都区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领导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是党委、政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也是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多发区。

2.1.1 加强领导和监督

尧都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创新管理方式, 拓宽工作内容, 不断规范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

2.1.2 成立领导机构

拟定了《尧都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施意见》, 对全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乡镇成立了“三资”管理领导机构, 所辖村成立了“三资”管理领导小组, 既有领导协调, 又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从而保证了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1.3 责任到人

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通过落实“三资”管理目标责任制, 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纳入农村干部考核范围, 切实加强了对“三资”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督

深入开展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 推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 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对该项工作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2.2.1 进一步完善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

在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工作中, 建立健全了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明确委托代理岗位职责, 规范委托代理工作流程, 加大制度落实力度, 强化审核监督职能, 及时向村组织反馈账务代理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服务模式, 切实发挥服务、监督职责。

2.2.2 统一实行村级财务收支审批单制度

在村级财务监管中, 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组的监督作用, 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实行财务经手人、民主理财组、村委主任、村支部书记、乡镇农经站五连签制度。乡镇农经站对各村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逐笔进行审核, 并有完整的书面审核记录, 封堵核算监管漏洞, 消除人为舞弊和错误现象, 从源头上制止不合理开支的发生。

2.2.3 进一步深化财务公开制度

每季度财务公开1次, 公布内容由委托代理中心电脑打印, 一式4份, 1份在公开栏张贴, 村、乡 (镇) 各执1份备查。各乡镇财务公布日都要对所辖村公开情况进行照相存档, 并将照片及公布底稿报区农经局备案。

2.2.4 强化监督检查和整改

在每年的财务公布日, 区农经局都要专门组织人员对全区各乡镇的全年财务公开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 要求其限期整改, 并将整改情况报回区农经局, 做到真公开、常公开, 以促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2.2.5 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促进和监督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审计的基础上, 把审计重点向“三资”管理方面转移。主要对集体资产、资源进行重点审计, 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土地补偿费、债权债务、农民负担等进行专项审计,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的规范化。

2.3 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与服务

2.3.1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规范工作流程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央、省 (部) 、市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全区“三资”管理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借鉴外地“三资”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征集基层农经管理人员意见, 制定和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其中资金管理制度10项、资产管理制度5项、资源管理制度4项) , 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帮助和指导乡、村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将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纳入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内容, 夯实“三资”管理基础, 基本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管理体系, 做到了有章可循、制度约束, 以制度来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2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在2010年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对2009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的清理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 摸清了家底, 建立了台账, 进一步促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逐步规范。

2.3.3 强化合同管理

依法清理农村各业合同, 帮助和指导其理顺承包关系, 解决合同纠纷, 规范承包合同的签订, 促进合同的兑现, 确保集体资产安全,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下一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基础。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进一步增强集体组织的服务功能。

2.3.4 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分工, 不断加大对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民主理财组成员、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人员、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 增强村级财会人员的理财观念, 使从业人员工作务实、思想可靠、技能过硬, 为集体经济组织当好家、理好财提供保障。

3 结语

临汾市尧都区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抓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逐步实现了从单纯抓财务管理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转变, 从重点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转变, 从注重指导集体直接经营资产向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现代经营方式转变, 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农村集体资金的有效利用、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集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遏制了村级胡支乱花现象, 农村“三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目前“三资”监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是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进展不平衡, 不少村存在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大, 民主程序不履行, 监管缺失, 集体“三资”底码不清等问题。

13.农村三资管理规定 篇十三

规范管理

—×市强化“三资”管理推行委托代理工作成效显著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管理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推行委托代理工作以前,我市部分村组集体存在认识不到位、放松管理、违规处理重大资产、财务公开不实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全市围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强化审计监督、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目标,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市幅员面积864平方公里,辖16个镇(街道、开发区)、133个村、1879个组,农业人口34万人。

(一)集体资产及收入现状

2011年末,全市村组集体资产总额为2404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069万元,货币资金5373万元,负债10492万元,所有者权益13556万元。2011年末全市村组集体总收入为13950万元,其构成为:经营收入2043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370万元,补助收入2408万元,投资收益122万元,其它收入8007万元。

(二)集体资源现状

2011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9.06万亩,林地29.73万亩。

流转土地总面积34515亩,其中:转包转让互换5908亩,租赁27249亩,其他1358亩,土地流转面积最多的是沿山区。

(三)“三资”管理现状

目前,全市 “三资”管理人员主要是镇村组财会人员。总数为327人,其中:镇级15人,村组会计312人;在全市15个镇(街道)中,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的有8个镇,占53%;实行专业会计制的有4个镇,占27%,实行一组一会计的有3个镇,占20%。资金管理模式为:实行村组集体资金由镇农经站代管的有3个镇,占20%;实行镇管村、村管组模式的有9个镇,占60%;实行村组自行管理模式的有3个镇,占20%。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打好一个基础——强化制度建设,确保“三资”管理工作规范化

针对全市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府发„2011‟30号)、《×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农局发„2012‟38号)文件;针对会计委托代理制工作,制定了资金管理、使用、分配、投资、审批、民主监督、财务公开、审计监督、票据领用、财务档案、财务人员岗位责任等一整套管理制度。

(二)创新二项机制——改革管理模式,推行“三资”委 2

托代理和会计电算化

我市于2004年率先(×市范围内)在×镇开展村帐镇代管会计委托代理工作试点。在坚持集体“三资”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村组集体组织将其“三资”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委托给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中心代为管理、核算。取消村组会计,面向本地区公开招聘、择优录用3-4人任中心会计,负责全镇村组财务会计核算,村文书兼任报帐员。工作经费来源是将镇财政转移支付划拨的会计人头经费及办公费留出一少部分由镇集中管理使用,每村、组留出100元,镇上补助一部分。这种管理模式于2005年在全市推开,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效果非常好,全市现已有8个镇推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共有委托代理会计27人。

2009年开始,全市又把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和会计电算化作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来抓,在实施委托代理的基础上,陆续在×等6镇实行会计电算化,配备办公电脑,开发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实现“三资”管理现代化。

(三)突出三项管理——狠抓高效落实,促进“三资”管理精细化

一是突出资金管理。首先是严格预算管理,村组按照全年的工作目标,根据量入而出、高度节约的原则,编制出全年收支预算进行张榜公布;其次是加强银行帐户监管,每个村组只能开设一个基本帐户,票据、印章和印鉴实行分别管理;第三是实行现

金库存限额制度,规定村库存现金不得超过1000元,组不得超过500元;第四是严格票据管理,全市村组统一使用由市农业主管部门监制的农村集体资金专用收据;第五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通讯费、差旅费、交通费等非生产性支出实行限额报销;第六是加强村组开支的审批和监督,建立由经手人、村监委会(组民主理财小组)、村主任、村支书等四个控制环节的“四手联签”制度;第七是建立现金盘点检查,出纳库存现金除结帐时盘点外,还要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盘点,确保集体资金安全。

二是细化资产资源管理。在突出资金管理的同时,加大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力度,组织开展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清理、登记,以村、组为单位建立了集体资产和资源台账,实行登记簿管理。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转让等事项,采取公开协商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同时全程接受村民监督,所有资产、资源的经营活动,必须实行合同管理,使用统一合同文本;组织资产、资源存量和经营情况盘点清查,弄清家底,做到帐实相符。

三是建立“三资”网络平台。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时间、空间跨度大,必须置于各级和广大群众的监管之下。为此,我们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后,借助市纪委推行农村廉政网络的契机,建立了农村“三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把村组集体财务收支、债权债务、内部往来、集体资产清理登记表及照片、村组集体资源清理登记表及照片、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合同及收益、村内重大事项的有关资料全部录入扫描到三资管理系统,并

通过“三资”查询平台向各级和群众进行公开。上级可随时上网查询“三资”工作进展情况,群众上网输入身份证号,就可查询本村组“三资”管理情况,程序方便简捷,真正做到了全方位、零距离监管。

(四)强化四个手段——注重民主监督,做到“三资”管理公开透明化

一是针对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围绕农村“三资”管理的职责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制定了《×市村(居)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规范》,市农业局专门对农村财务、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及资产处置、农村一事一议、村干部任期及离任审计、档案和票据管理等制定了9个方面的操作流程,配合操作流程制定了一套登记薄,下发到各镇村执行,对“三资”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民主监督。

二是严格实行“两审一办”(即:一审由村监委会或组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二审由镇(街道)和村对其合法性、合规性等进行审核;季末村财会人员集中办公),明确重点事项事前报批监督程序,规定组一次开支在1000元以上,村一次开支在5000元以上的事项,事前必须经民主监督程序并报上一级审批后方可实施,规定凡处理资产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除按事前监督程序和报批外,还必须经有资质的单位评估作价。

三是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和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及结算管理

制度,村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实行公开招标,个别需要邀标的,经报镇及有关部门同意方可实施,给付工程款时必须与工程进度相符,每季度终了次月的十五日前张榜公示资金、资产、资源的动态情况和村级内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堵塞“三资”管理中的漏洞。

四是强化审计监督,严格做到对村组每年审计面不得低于应审计单位的三分之一、三年一个轮回,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济、农民负担、土地补偿费、村干部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对审计中查出的经济问题,责成责任人员期限如数退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成效

由于全市“三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规范。2011年市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6月,中纪委在×市对乡镇纪检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上,×镇党委书记代表×将该镇的“三资管理”作为×市的亮点作了专门汇报,受到中纪委、省纪委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一是强化了管理,农村“三资”管理水平提高了。实行委托代理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得到了规范,严格了结帐、做帐、公开的程序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村组“三资”管理水平及会计核算质量。

二是预防了腐败,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了。通过建章立制,改革会计核算模式,全面推行村组会计委托代理制和会计电算化,推进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改变了过去部分村组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的做法,使村组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了财务开支和资产、资源处置的随意性,村组乱开支和不合理开支能被及时发现并制止,特别是村组的招待费和非生产性开支大幅减少;通过民主监督和组织对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遏制了个别村组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效地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了长期困扰农村社会稳定的基层干部腐败现象,起到了保护干部的作用,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是摸清了家底,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了。通过加强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摸清家底,明晰产权,科学评估确认资产价值,建立了资产、资源台帐,完善集体资产的监管办法;搞好资本运营,通过出租、转让、承包、合资等多种形式来盘活现有资产、资源,达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外力加快发展。村级资产、资源效益的增加,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四是规范了档案,村组财务资料安全完整了。实行委托代理后,原村组的财务档案全部由镇(街道)集中管理,改变了过去财务档案管理各自为阵不规范的做法,有效防止村组财务档案散失,保证了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五是提高了素质,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负担减轻了。实行委托代理制后,村组财务人员大幅度精减,从已实行委托代理的南泉等8个镇的情况看,从业人员由原来的396人减少到现在的27

人,人员经费从103.5万元减少到33.8万元,分别减少93.4%和67.3%。现所聘用的27名委派会计人员中,大专7名、中专9名、高中8名,初中3名;党员15人,年龄大多数在40岁左右,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工作效率、管好农村集体“三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措施 篇十四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包括村委会及所属自然村和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历年来, 农村集体“三资”是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 “三资”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农村“三资”监督管理工作从2009年实行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以来, 在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收支行为和票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对“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基础薄弱、农村集体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 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三资”管理工作。

1 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多年来, 村组各级只注重货币资金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较差, 认为属于本组织的固定资产即使不入账也仍是本组织的资产, 因此大部分村组都存在固定资产在账外运行的现象。另外,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村组各级多年来从未开展过全面的固定资产清理, 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毁损或变卖, 但由于未办理会计账务核销手续, 造成账实严重不符。因此, 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清理, 可以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变动状况, 进一步澄清底数,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账, 最终达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在此次“三资”清理工作中, 某镇把一些产权明晰的老厂房、老学校、活动室、客场以及接受捐赠的电脑、办公桌椅等标准价值以上的固定资产纳入账内管理, 全镇共新增固定资产近1 000万元, 同时认真清理核对, 对在账内核算但已经报废、毁损的机井、电房、电视等近200万元的固定资产进行核销。

针对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固定资产清理成果, 建议各村组在做好固定资产台账的基础上, 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管理, 明确具体责任人, 以便清理核对;开展固定资产动态管理, 对新增的固定资产及时入账, 对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及时核销, 每年至少开展1次大清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1]。

2 及时规范资源性资产管理

通过清理, 进一步澄清了各村组资源性资产总量、经营使用状况, 也充分发现了目前资源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机动田管理比较混乱, 有部分村组由于组长责任心不强、文化水平不高、业务素质较低、组长变动交接手续不完善等原因, 造成机动田面积、坐落位置、承包人等情况都不清楚, 并且多年未收取承包费, 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二是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程序和合同不够规范, 合同不具备应有的主要内容, 合同条款不够周详, 权责不够明确, 发生矛盾纠纷不好调处。为避开公开招投标, 随意延长承包期限, 有的承包合同未到期就签延期合同, 且延期承包时间较长,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后应进一步做实集体资源性资产台账, 农业部门要积极联合纪检、司法等部门规范承包、租赁、出让合同, 进一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广泛推广应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平台, 遵循“集中交易、规范运行, 部门监管、行政监察”的原则, 规范集体资产处置程序, 将集体资产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公平、公正、公开地出租、出让农村集体资产, 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加强上下沟通协调

通过此次“三资”清理工作, 充分暴露出了“双代管”工作中存在的乡镇、村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的问题, 加之农经审核员和会计人员不可能全程参与村组经济活动, 缺乏相关信息支撑, 造成了一些经济活动核算不准确、不完善。一些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但在经济活动核算中却仍被当作在建工程, 一些已经偿还的债务、已收回的应收款因为村组开具的收支单据款项前后不一致, 没有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虚增了债权和债务。因此, 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村组集体资金、资产管理状况与镇村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 村组应每月向乡镇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获取财务报表, 及时核对资金、资产、债权、债务。另外, 村组在进行重大经济活动时, 应和乡镇主管会计及时沟通, 特别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和集体资产承包、出让时, 应尽可能邀请主管会计参与, 让主管会计充分了解村组各级主要经济活动, 为真实反映村组财务状况奠定基础[2,3]。

4 加大农经人员培训力度

这次“三资”清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业务量大、技术要求高。在清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县、乡镇各级虽然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并进行了相关业务知识的简要培训, 但由于各村组领导重视程度不同、业务人员对会计工作熟练程度不同, 整项工作进度较缓慢, 特别是一些村级业务人员由于接触会计工作不长, 且没有参加过系统学习培训, 连最基本的会计科目都不甚了解, 很难理解账表关系, 给此次清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目前, 村级财务人员没有固定编制, 待遇较低, 工作比较清苦, 人员变动相对频繁, 接受专业技术培训机会少之又少, 整个村级农经队伍素质偏低。建议一方面使农经人员业务培训形成长效机制, 整合各种培训资金, 定期对村级财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 增强法制观念, 促进村级“三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 通过上级各有关部门积极争取, 力争将村级财务人员纳入村委会在编人员, 提高村级财务人员地位和待遇, 营造一个良好的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环境[4]。

参考文献

[1]王保丽.浅论实行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1) :27-29.

[2]蔡宁.浅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 2013 (16) :121.

[3]魏中良.唐河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6) :235-236.

上一篇:财务管理概述填空题下一篇:初中语文老师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