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纷争的训练习题(3篇)
1.春秋战国的纷争的训练习题 篇一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彭厝学校
苏红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成语故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
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城濮之战,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教学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生动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微。他有一个特别受宠爱的妃子褒姒,很漂亮,但不爱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幽王绞尽了脑汁。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骊山顶上的烽火台上。什么是烽火台呢?简单地说,就是古时传信报警的一种建筑。遇到敌情时,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就下令点起烽火。各国诸侯看到烽火升起后,知道京城告急,就急忙率领人马前来救助。周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在骊山脚下忙乱的情形,感到非常可笑,褒姒终于大笑。谁知这一笑,竟使西周灭亡的日子到来。当犬戎进攻围困镐京时,周幽王下令再次点起烽火求救,但诸侯都怕上当,谁也不来,犬戎终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问:这个故事和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个故事有点相似?(“狼来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烽火戏诸侯”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周幽王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公元前771年,犬戎族进攻西周时,往日用来报警、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室王族平王迁都洛,历史称这个周朝为“东周”。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为什么把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战国”呢? 学习新课: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雄(前770--前476年)
1、教师讲述“春秋”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2、学生自己阅读本框,了解本框内容。
3、检查,引导学生理解。
(1)春秋时先后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进行补充讲解(用当时形势图演示)。
春秋霸主,一般认为有“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嗑闾、越王勾践。
(2)春秋第一霸主是谁?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霸主?
引导学生看P31《春秋争霸形势图》,找出齐国的位置,然后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原因)?
由同学发言,教师小结。
原因: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因此,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国力量非常强大,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实际上就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称霸为诸侯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中原第一霸主是谁?他又怎样成为霸主的?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
晋文公长年流亡在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了国王之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的一个强国。而此时的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了黄河流域,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楚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公元前7世纪,楚晋双方在城濮展开决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最后大败楚军(引导学生看P32〈晋军猛冲楚军〉)。
“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军又打败了晋军,楚庄王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4)你能讲“卧薪尝胆”的故事吗?
江南吴越争霸。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指出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4、动脑筋: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霸业,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是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军事等方面。渗透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思想。
5、过渡: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周王几乎被遗忘,“尊王”的时代已过去。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
1、战国初期:七雄的形成。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引导学生阅读P33第一段文字及〈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
地理角度:齐、楚、秦、燕、韩、赵、魏 东南西北到中央 告诉学生记住七国的方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1)设计情境:桂陵之战形势,让学生讨论:你是齐国国主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越国?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讲解“围魏救赵”的故事。
(2)教师讲“马陵之战”、――孙庞斗智
(3)过渡:战国时期的斗争除了战场上的较量之外,还展开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由于秦国通过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曾一度“合纵”攻秦,但最终还是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各大国的势力逐渐衰落,而秦国却越战越强。在秦国兼并其它六国的过程中,有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长平之战。
3、长平之战--秦赵之间。
师: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结果、影响。(引导学生阅读P34小字部分)(学生回答)强调影响: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的进攻。指出成语“纸上谈兵”就出于此。
课堂小结: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教师指出: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谰的年代,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转向统一的历史时期。那么,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架势,是笑到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请听下回分解。课堂练习:
1.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战争是 A.城濮之战
答案:A 2.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是在_________战役之后 A.城濮之战
答案:D 3.下列各诸侯国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秦国
答案:C
4、以下史实与齐桓公无关的是()
B.赵国
C.晋国
D.韩国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A、任用管仲为相
B、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C、与楚国争霸 D、首先称霸
5、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A、围魏救赵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板书设计: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的形成)
一、春秋争霸
1、争霸背景:王室衰微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成霸业 原因
自然条件
政治条件
外交手段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
2、桂陵、马陵之战
3、长平之战——奠定秦统一六国的趋势
课堂延伸:收集、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比一比谁收集的多,谁讲得更精彩。
2.春秋战国的纷争的训练习题 篇二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认识到战乱纷争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晋文公争霸;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教学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②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③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
④思考:西周分封制埋下的历史后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
3.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又将向我们展开怎样恢弘的历史画卷呢?”导入第6课学习。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公元前770年
春秋
战国
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自学课文P30-32完成以下问题: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等。
3、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
通过看课本P33-P34完成以下问题
4、说出战国七雄:
5、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
6、请你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故事成语。
四、合作探究:
一、春秋五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年)
1、展示《史记》资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学生读材料,概括出春秋时期的特点:周王室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什么关系?”
2、观察课本31页《春秋争霸形势图》,回答“从图上看,当时有哪些比较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出现与哪一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最先成为霸主的是谁?”让学生明确诸侯国的位置,回忆分封制,由第一个霸主转入齐桓公称霸的学习。
【师】“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自然条件: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齐桓公? 2、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 首霸 3、方式手段:“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的原因
3、【师】何谓 “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 (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生】答略
【师】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4、【师】“你知道哪些有关管仲的故事?”(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5、[教师引导]晋文公怎么样成为霸主的?
[学生回答]晋文公上台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那时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后来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6、【师】对!这场战役中有 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生】退避三舍!
【师】“退避三舍”的实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策略。
7、[教师提问]现在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历史我们讲完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大家讨论一下,选出代表来回答。
[学生讨论]……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 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8、【师】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卧薪尝胆)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案 篇三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
例2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A。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
例3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①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①可以确认。图中④给了都城蓟,正是燕,④可以确认。图中②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③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5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春秋战国的纷争的训练习题】推荐阅读:
春秋战国的人名谜语06-15
春秋战国07-11
读《吴越春秋》,读《吴越春秋》贯休,读《吴越春秋》的意思,读《吴越春秋》07-0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07-14
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07-14
以春秋生活为主题的诗歌12-19
战国策卖骏马译文09-12
诗里春秋作文06-18
春秋公羊传介绍10-17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