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共10篇)
1.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篇一
语文活动6 【教学目标】
1.学习评价作家作品。
2.学会品读文段,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3.积累体育名言名句。
4.组织开展“走向世界,感受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整理和运用资料。【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教具学具】
录像带、字幕投影片。【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
引导法、点拨法。【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万花筒、百宝箱。【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会评”
1.谈话导入。
2.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3.一篇美文,引导学生说说喜欢这篇文章的理由。
4.学生从文章内容、语言、立意等方面交流自己喜欢某一篇文章的原因。5.全班交流汇报。
二、学习“我会读”
1.投影出示书中文段,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象,把文段中的语言文字化为美的形象。
3.启发学生学生思考交流。4.学生朗读。
5.评选“美读小能手”。
三、学习“百宝箱”
1.激情导入。
2.投影出示“百宝箱”中的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名言。3.多种形式读、背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体育的名言,拓展积累。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大舞台。【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播放录像带,欣赏世界各国人民欢度节日的情景
三、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介绍世界各国节日的由来。2.介绍节日中的奇闻趣事。
四、播放一段中国人民欢度国庆节的录像
1.学生观看录像,感受人们欢度节日激动的情景。2.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这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民欢度节日的情景?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交流汇报。
五、展示台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各国的节日”为题,办一期手抄报。比一比谁的手抄报办得好。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学反思】
语文活动课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 1.对语文活动课内涵认识不深、不透,有的老师简单地把语文活动课理解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
2.随意性大,对语文活动内容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形式要么单一,要么只是表面的或表演式地组织“唱唱跳跳、裁裁剪剪”。
3.授课者教育观点、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没有对研究性学习认真探索,学生被动活动多,主动活动少。
以上这些做法无疑是缺乏内涵的形式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活动课,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2.小学五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篇二
2、人物形象: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生性多疑
3、解词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式决定策略。
4、理解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篇三
(1)事情发展顺序
(2)时间先后顺序
(3)先总述后分述顺序
(4)空间推移顺序
句式转换
(1)“把”字句(主动句)和“被”字句(被动句),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相互转换,更换主语。
(2)主说和转述:“三个改变”第一,改变标点符号:“”→,。第二,改变人称。第三,根据需要删减个别字,保持句子通顺。
修改病句
(1)成分残缺。例句“我们要从小养成讲文明”
(2)用词不当。例句“妈妈非常关爱我”
(3)搭配不当。例句“她穿着一件粉色上衣和一顶白色帽子”
(4)语意重复或啰嗦。例句“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5)词序颠倒。例句“语文对我最感兴趣”
(6)前后矛盾。例句“五颜六色的红旗在迎风飘扬”
(7)指代不明。例句“王宇和李军是好朋友,他经常到他家一起学习。”
(8)不合事理。例句“盲姑娘见有人进屋,赶紧站起来让座。”
修改病句技巧:
(1)了解病句常见类型
(2)保留愿意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句子主干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词语搭配
(5)从逻辑事理入手
修辞(6种常见修辞)
(1)比喻:
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本体”+“比喻词”(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变成、是)+“喻体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例如“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睡了”
(3)排比:
结构相似、证据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
(4)反问: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加强语气。例句“这比山还高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5)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
(6)夸张:
4.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篇四
《墨竹如人》
一、教学设想
1、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逐步剖析字、词、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3、深层剖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竹”性的人格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体会郑板桥所具有的像竹一样的品行人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板桥身上所具有的竹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
体会“竹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min)
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
是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竹作为清高志洁的象征,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在古代绘画中,竹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竹在古代文人书画中的地位之高。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书画向为一体,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非常爱画竹的画家。
二、作家作品简介(2min)
墨竹:只用墨画的竹子。(板书题)
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陈燮霞)字克柔,号板桥,雍正年间(清朝)为举人,任知县,后辞官,以书画营生。“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其中兰竹最为有名。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动笔吧)“扬州八怪”简介。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0min)
1、初读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画出课文中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默读课文,指名说说讲了哪几件故事来体现郑板桥具有竹的品质。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进行提示、归纳:课文主要通过“赈济灾民”“辞官回家 ”“人们求画”这几件事。
3、检查自学情况。多媒体展示,学习熟悉生字词。
(1)指名认读生字,及时纠正读音。
重点指导:“绰、诣”的发音。
(2)理解词语。
造诣:学问或技术所达到的程度。
赈济:救济。
乘人之危:趁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要挟、侵害人家。
不义之财:不应该得到的或来路不明的财物。
四、品读课文,深入剖析(10min)
1.读文,练说,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xiaoxue.xuekeedu.com
用“从___________一事中,我看出郑板桥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学生相互补充、纠正、归纳,教师相机引导总结: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五、精读课文,赏画感悟(14min)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字如其人。套用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说“画如其人”呢?郑板桥素以画竹著称于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画的竹与他本人的品性是否相似。
1. 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请学生找出(1)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2)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3)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4)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课文中的相关描述)
2、(1)指名回答:郑板桥具有竹子的什么品质?课文第几自然段进行了介绍(第1自然段)。
(2)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理解“劲节”、“高志”、“虚心”等意思。
3、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3. 真是画如其人啊!(在课题“墨竹”生读“如人”)
六、课堂小结(2min)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七、课后作业(1min)
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句。
2.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
八、板书设计:
24*墨竹如人
墨竹
郑板桥 峥嵘潇洒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 舒展自如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瘦劲挺拔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 xiaoxue.xuekeedu.com
(竹)
5.湘教版初二语文知识点 篇五
老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取缔dì伛yǔ翳yì愧怍(zuò)骷髅lóu
2.解释下列词语。
(1)凑合:将就。(2)滞笨:呆滞笨拙。
(3)愧怍:惭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学者、作家(称谓),是小说《围城》的作者。
信客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脾pí气噩è耗文绉zhōu绉伎俩jìliǎng吊唁yàn
2.解释下列词语。
(1)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2)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3)伎俩:不正当的手段。(4)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信客》的作者是学者余秋雨,文章选自《秋雨散文》。
语文知识点初二
社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
归省(xǐng):回家探望父母。
倘(tǎng)若:连词,表假设。
行(háng)辈:辈分。
惮(dàn):怕。
絮叨(xùdā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依稀:模模糊糊。
蕴藻(wēnzǎo):水藻。
皎洁:明亮洁白。
撮(cuō):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ào):划船。
三、课文结构
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
(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3)(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八年级语文古诗知识点
《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篇六
1、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2、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 3、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4、居维叶认为生物的种是不变的,拉马克认为生物的种是可以改变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得到了全世界的赞同。
5、生物的进化规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6、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痕迹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
7、古生物遗体、遗物和他们生活遗迹被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
第二课:物竞天择
1、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一种动物“模拟”其他生物的形态;动物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
第三课:人类的起源
1、科学家发现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的化石,能直立行走;距今115万~6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能制造石器;距今70万~23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会人工取火。
第四课:动物的驯化
1、猪、马、牛、羊都是家畜,它们都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
7.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七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 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 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 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 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 人多地少
1、 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 类型齐全
1、 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 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 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 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 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 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 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 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一、 珍惜每一寸土地
1、 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 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 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 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 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 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 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2、 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 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2、 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3、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 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7、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76图3-24.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 多样的生物资源
1、 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 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 大陆架面积宽广。
(3) 海水温度适中。
2、 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 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2. 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3. 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4. 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5. 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 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三、保护“蓝色国土”
6. 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成因:沿海工厂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处于严重、赤潮的频频出现。
8.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篇八
1、首都、最大工业城市:莫斯科
/2、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通用俄语,白种人,主要信仰东正教。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是惟一地跨亚洲、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3、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4、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流经东欧平原,注入里海。俄罗斯许多河流航运价值不高的原因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导致河流结冰期长;沿途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该国有世界最深的、淡水最多的湖泊:贝加尔湖。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5、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地形区三条分界线——乌拉尔山脉 叶尼塞河 鄂毕河 )
6、俄罗斯自然资源:蕴藏量大,自己程度高,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铁、金、铜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库尔斯克的铁、库兹巴斯的煤、秋明和第二巴库的石油;乌拉尔山脉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
7、俄罗斯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8、俄罗斯自西向东四大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9.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篇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了解对周围景物的观察、记忆和想象,讨论、创作的方式画出自己美丽的家园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创作自己的美丽家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合作的群体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集体创作,相互合作完成绘画作业。
2.难点:集体讨论绘画题材、内容绘画选取哪些有特色的景物和采用什么绘画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家园?家园这个大空间里有什么?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说明家园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每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并有深厚的感情,画出来很有意义。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展示图片,(游乐园,小区,学校,花园,等等)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构图的方法,和取景的方式。
2.前后分组讨论,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景进行创作,创作一幅家乡画。3.巡视指导,注意取景构图和空间关系。4.小组展示,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总结。
(三)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内容,学会爱护环境,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六、作业
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场景进行创作。
七、板书设计 美丽家园
1.构思 2.取景 3.构图 4.创作
逐字稿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请坐。
导入:上课前老师先问问大家什么是家园?家园这个大空间里有什么?(同学举手)
好,那个手举得最高的男生你起来回答一下。(同学回答)嗯,你说的很好,家园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有游乐园,学校,花园等等。好,你请坐。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图,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作品)家园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每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并有深厚的感情,画出来很有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美丽家园》。
新授:1.出示一幅游乐园的照片。谁能告诉我,我们要画哪儿呢?(同学举手)好,那个穿粉色条纹的女生你起来回答一下。(同学回答)好,你说,把最有特色的物体作为视觉中心对吗?你说的非常正确。你请坐。我们的取景的原则就是把最有特色的物体作为视觉中心。2.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将美丽花园表现在画纸上,大家欣赏下面的作品,看看它们运用的什么构图手法?出示油画《干草车》,下面我找同学起来回答,(同学举手)好,第一排的女生你起来回答一下。(同学回答)嗯,你说这幅画的构图像s型构图,说的很不错,你请坐。这幅画的构图就是运用了S型的构图,这样可以给人优美抒情的感觉。
出示第二幅画《村口》同学们请看第二幅,谁来告诉我它运用了什么构图方法?(同学举手)好,第二排的男生,你来说。(同学回答)对,这幅图运用的就是水平线的构图方法。你请坐。水平线的构图方式给人宁静开阔的感觉。
3.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绘画的步骤,谁来说?(同学举手)课代表你来说,(同学回答)对,第一步就是先构思,板书:构思。那么第二步呢?(回答)你很棒,第二步就是要取景。板书:取景。那接下来第三步是什么呢?(回答)回答正确,第三步就是要构图了。板书:构图。那么最后一步呢?(回答)对,我们的最后一步就要进行创作啦。板书:创作。好,课代表你请坐。说的非常完整。
4.下面我们前后分小组,大家讨论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场景来进行绘画吧。
5.(下台指导)同学,你的这幅画的构图是不是有点偏呀?你把中间的建筑再往右边移动一下会更好看。你继续。
这位同学,你的这幅画整体构图没问题,你再把小细节刻画一下就更好啦。
6.我看大家都画的差不多了,下面有谁愿意上台展示的吗?好,第二小组的同学,大家看看他们的画画的怎么样啊?(同学点评)对,他们的画整体构图很完整就是有些小细节刻画不到位,你们画的不错,继续努力。还有谁愿意展示的吗?好,第五组的同学,大家看看他们的画怎么样呀?(同学点评)是的,他们的画整体很完整,同样也是要注意细节上的表现。不错,继续努力。
10.初三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篇十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湘教版】推荐阅读: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习作04-05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01-20
湘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点08-23
五年级语文的知识点湘教版07-13
湘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1-30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2010-10
湘教版三年级下语文03-04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知识点整理10-08
一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6教案 湘教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