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实录

2024-09-05

中学语文教学实录(精选11篇)

1.中学语文教学实录 篇一

第一部分: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王老师的儿子叫——

生:尹犀墨!(笑)

师:这个名字出自一个成语——

生:惜墨如金!

师:对。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一种境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140来个字。但是,我们却要用——请读出大屏幕上蓝色的字——

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师:对,我们就要通过这样的精读,努力走进三百多年前的古人张岱的心灵深处。

第二部分: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现在请仔细听录音朗读,粗步感知课文内容,进行字词抢答。

【投影展示】

一、牢记以下词语的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二、抢答:一词多义分辨

第一组: 一小舟 上下一白

第二组: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第三组: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第四组: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这一次我们集体朗读全文,回答两个很关键的问题。

【课件展示】

大声朗读并思考: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生朗读)

生: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文却说是“舟中人两三粒”,人数是矛盾的。

师:真好!非常敏锐!是不是张岱数学没有学好,数不清楚人数啊?(众笑)还是其中另有玄机呢!请再说说第二个问题。

生:这个字是“痴”。

师:聪明极了!作者描写舟子说这话的时候用的是“喃喃”,你感受到舟子是什么样的神态了吗?

生:大惑不解。

师:好!你能读出舟子的大惑不解的神态吗?

(师引导学生多次朗诵舟子之话,模仿其表情神态,读出味道)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另类!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生:智商比较低。(众笑)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呆人必定有呆行,现在我们就来“观其痴行”。

第三部分:咬文嚼字论“痴行”

【课件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指导生朗读这三句)

师:说说看,从这三句你看出张岱有什么异常行为啊?

生:他居然在大雪三日之后的晚上跑去看雪,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师: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大家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稍微夸大处理“大”、“三”字和“绝”字)

师: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什么意思?请用一个成语来替换。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好!“绝”的仅仅是“声音”吗?重庆不下雪,那我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东西也消失了?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哦,色彩也消失了,温暖也消失了。

生:人的活动也消失了。

生: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消失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来采访一下智商都不低的同学们。(众笑)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看电视。

生:我烤着火上网玩游戏。

师:你很诚实啊!(众笑)可是,张岱,他做了什么呢?请读出来——

(生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

师:他冷吗?

生:冷!

师:何以见得?注意咬文嚼字。

生:拥

师:何以见得?为啥不用“穿”或者“披”呢?

生:“拥”说明衣服很厚,整个人都蜷缩在衣服中了。

生:“拥”还说明张岱是把炉火抱在怀中的,他冷得很。

师:看来,在“冷”的感觉上,张岱并不异于常人啊!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课件展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

师:我听出了欣喜和自豪啊。来,假如你就是那两个痴人,咱们来自我表扬一下,说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生:我等皆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全然在乎冰天雪地间也!(全场鼓掌)

生:我们都是超人!(众笑)

……

师:同学们啊,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两个金陵客超凡脱俗,应该有可能和张岱成为知己。但是,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继续咬文嚼字,深入研究一下——

【课件展示】

张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和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吗?

(指导生朗读该段)

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众笑)

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

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

师:再分析一下这个“拉”字!

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

师:品得好品得好!

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

师:哟,有意思,不管是“勉强”还是“努力”,这其中的滋味都值得咀嚼。

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

师:真聪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会需一饮三百杯啊。

生:我也认为张岱不会很快乐,因为他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的人。

师:慢!这个发现很珍贵。刚才我们已经替金陵客自我表扬了,张岱和金陵客都是高雅脱俗之人。你怎么会认为他们性格不同呢?

生:他们看雪的方式不一样啊!张岱是一个人来的。金陵客是约了朋友来的,还带了酒,烧着火,把湖心亭搞得热气腾腾的。

师:哦,你总结一下你感觉到的他们的不同的个性。

生:金陵客比较豪爽。张岱比较忧郁。

师:好!你咬文嚼字嚼出了境界了!(众笑)

生:我也认为他们之间并不和谐。你看,分别的时候,他们的问答就根本是答非所问。

师:来,体会一下这位同学所说的答非所问。如果这边四排的同学是张岱,这边三排的同学是金陵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问其姓氏,乃金陵人”一句,注意啊,不要读错了。

(生分角色读,恍然大悟)

师: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

生: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壶……以天为盖地为庐!(鼓掌)

师:这是不是很相似啊!(众笑)

师:我采访一下这个同学,如果你遇到一个知己,要分别了,你们会彼此留下什么呢?

生:电话、地址、QQ、电子邮箱……(众笑)

师:是啊,同学们,酒逢知己千杯少啊,知己一个也难求,可是,张岱他们呢?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了却答非所问,即使是答非所问也不追究,而是彼此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旁观者清啊,干着急啊,我们希望他们是“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啊!(众笑)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师: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或者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这让老师非常奇怪,产生了探询张岱心灵深处的想法的冲动。怎么办呢?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了,现在咱们手上也没有啥资料,无从入手。怎么办?

(生面面相觑)

师:文章的题目叫《湖心亭看雪》啊,还记得老师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投影展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读)

第四部分:咬文嚼字赏“痴景”

师:比如,关于西湖的诗句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

(生动情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告诉老师,你从诗人笔下之景中,感受到了杨万里什么样的心情?

生:他很愉快,满心喜悦。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

(生动情朗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请告诉老师,你从苏轼笔下之景,又感受到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情?

生:他也是幸福的,他愉快地赞美着西湖啊。

【课件展示图画诗句】

(学生朗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告诉老师,你又从林升笔下之景,感受到了林升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痛恨统治者不争气,他在埋怨在愤怒。

师:就是这样啊,同学们,景语和情语之间息息相通,现在,就让我们去研究痴人眼中之痴景,进一步去探寻张岱的心灵世界吧。

【课件展示写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一副雪景,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我感觉第一句给人一种苍苍茫茫的感觉。

师:是吗?但老师觉得呀,这一句有问题。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开头我们还说张岱作文惜墨如金呢?这里居然一连用了三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我们对比再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楚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师指导学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读出韵味儿)

生:我觉得文中的量词用得很怪,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有同感。我如果来写,我会这样写“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你认为如何呢?

生:我觉得作者就是想把后面的景物写得很小很小,好和前面的“上下一白”形成鲜明对比。

师:有意思!你的这句“就是想”激发了老师的共鸣。我也觉得这句话不仅是量词有问题,而且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融进”这个词用得妙!是啊,老师也感觉到张岱是想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否则你说,张岱和舟子是在船上的吧,他怎么能够说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两三粒”呢?这视角根本就不对啊!

师:还有,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去掉再读)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师生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这样看来,当时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他是怎么定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和世俗社会的关系的?

生: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见到。

师: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先前关于他和金陵客交往的不和谐就有了答案了。他和自然的关系呢?

生:他希望融入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发现的那个“独”与“两三”之间的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不!那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在“相公”们的眼里,“舟子”这样的仆人是可以不算人的。但世上真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张岱笔下的西湖如此清冷,浩大,朦胧、孤独、纯洁,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静静地看,看完后,请设身处地地想象:五十多岁的张岱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回忆二十多年前夜游西湖的的旧事,并会把什么样的情感注入文字呢?

第五部分:总结拓展

【课件展示背景图片资料】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生:我想,张岱一定是忧郁的。

生:我想,张岱一定是孤独的。

生:我觉得当时张岱还是坚定的。他在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生:我想,张岱也有逃避的心理,他还活在过去的世界中。

……

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生:柳宗元的《江雪》。

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生:曹雪芹写《红楼梦》也很像。

……

(课件展示,师引导学生齐诵《江雪》、《记承天寺夜游》、《归隐》中的名句)

师:同学们,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其原因和表现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今天有时间,我们还可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最后,我们反过来审视开头提到的那个“痴”字,你还只想到“呆”、“傻”这一类意思吗?

生:我想到了如痴如醉。

生:我想到了一句歌词“历尽磨难痴心不改”。

【课件展示】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人之痴心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师:同学们,《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请读大屏幕——

生: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让我们动情地来朗诵《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

(全班动情朗读雪景句并背诵一遍后下课)

2.中学语文教学实录 篇二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环节, 教师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包括:

1.准备好实验器材, 将生活中的镜子和玻璃板同时给出, 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 如何选用器材?

(2) 如何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及像的位置?

(3)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 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5) 演示:“水中蜡烛”实验, 启发学生思维。

3.设计完毕, 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展开实验。

4.推荐的实验装置: (见上图)

5.推荐设计表格:

[设计意图:教师应有效把握这个环节, 从不同角度进行指导, 通过介绍实验器材, 引导设计思路, 确定分组方案, 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设计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

师:通过我们的讨论, 已经知道要探究的问题有:

(1)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2)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

为了探究以上问题, 我给大家提供如下的实验器材供选择:生活中的平面镜、玻璃板、形状相同的蜡烛、干电池、棋子、刻度尺、夹子、火柴、白纸、方格纸。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 选取合适器材, 并组织讨论, 研究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后汇报设计方案, 尤其要注意平面镜与玻璃板的选择。

生1:我探究的问题是: (1)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师:你想用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呢?

生1:我用平面镜。

师:为什么没有选择平玻璃板呢?

生2:因为, 我认为选择平面镜做实验成像比较清楚。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

师:演示:“水中蜡烛”。通过观察,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老师, 我和几个同学观察后想到:玻璃板是透明的, 能同时看到镜后的物及镜前蜡烛在镜中的像, 再用刻度尺来分别测量蜡烛和像的替代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就可以比较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生4:老师, 我有一个想法:清楚的像是用点燃的蜡烛来实现的, 而不是用电池或棋子。

师:为什么用点燃的蜡烛, 而不是用电池或棋子?

生4:因为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光线充足, 而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 成像不清楚。

师:很好!你帮大家解决了用什么物体做实验成像清楚的问题, 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呢?

生5:老师, 我在照镜子时, 感觉离镜子越近, 镜中的像越大呢? (引出第 (2) 个问题。)

生6:我想, 通过改变物体的位置, 观察镜后的像, 再移动镜后像的替代物, 然后通过观察物像之间的关系, 我想这样就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所以我选择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

师:真的很好!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 还有问题 (3)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还没有解决, 其他同学是怎么设计的实验呢?

生7:我把玻璃板立在白纸上, 用笔描出玻璃板的具体位置, 在确定了像与物的位置后, 再把他们连线进行观察?

师:很好, 但其他同学想一想, 这样容易观察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间的关系吗?

生8:我在测量距离时除了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外, 还用了方格纸, 因为方格纸中有相互垂直的线, 这样在探究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时可能会更容易些。

3.《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三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篇四

生:山

生:水

生:雪……

师:那么老舍先生喜欢济南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仔细品位一下老舍先生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并找出他究竟喜欢济南的什么?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

二、精彩之二

师:为什么作者能把他喜爱的济南写得如此之美?

生:因为他很喜欢济南,有着诚挚的热爱之情。

生:因为他把济南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都很对。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还要学老舍先生的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事物。

师:请大家找出自己门前屋后的景物,利用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分析: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赵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并且利用多种方式读,还不断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读的方法,也体悟了文中的感情。赵小丽老师还安排了听读测试环节,旨在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加深理解文章,二是锻炼提炼信息的能力。接着回读课文,巩固字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教学过程中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重点朗读品味赏析,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赵小丽老师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5.中学勾股定理课堂实录 篇五

师:什么三角形?

生2:直角三角形。

师:这些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怎么摆放的?

生:四个直角三角形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被它们包围着。

师:好!请坐!那么为什么选它作为大会的会徽呢?这里蕴藏着一个伟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发现:勾股定理。(板书18.1勾股定理)我国是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请大家阅读下一段资料,谁来读一读?

生:(生读)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载着周公与商高的一段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的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 “矩” (即直角)得到的一条直角边 “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 “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必定是5,这个原理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师:在资料中:商高与周公谈到的是什么三角形?

生: 直角三角形。

师:谈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什么关系?

生: 三边关系。

师:好!请坐!那么直角三角形三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把直角三角形放在网格中,假设网格中的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那么直角三

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多少?

生: 两直角边的长度都是2。

师:现在我们以三边为边向外做正方形,你能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吗?谁有结果? 生1: 正方形A的面积等于4。

师:继续!

生2: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4,正方形C的面积是8。

师: 你是怎样求C的面积的?

生: 我把它构造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师:好!你上前边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生上台讲解)将正方形C沿着中间那条对角线分开,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他们的底边是4,高分别都是2,然后用面积进行计算。

师: 很好!请回!这种计算面积的方法是用的割,还是补?

生:(齐)割。

师: 你能用补的方法吗?谁来说一下?

生:(生上台讲解)围着正方形C用这四条边为边和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一个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C的面积。

师: C的面积为多少?

生:8。

师:谁同意?

生:(举手)。

师:好!请回!那么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 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B的面积等于C的面积。

师:那么右图中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结论呢?我们看:这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多少?

生: 上边那个直角边是3,左边那个直角边是4。

师: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向外作正方形,你能计算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吗?

生: 正方形A的面积是9,B的面积是16,C的面积是25。

师:你怎么求的C的面积?

生:(生上台讲解)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结果等于25。 师:你用的是割还是补?

生:(齐)补。

师:那么怎么用割的方法呢?

生:。。。。。(思考)

师: 谁能用割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

6.中学语文教学实录 篇六

中学生谈烦恼

一、导入:

喜欢小品吗

欣赏一个小品片段吧

赵本山为什么没治好范伟的心病?谁能谈谈。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好,请班上写字最好的同学上前来在黑板上写这八个字。

谢谢你,写得真好。

同学们一块读这八个字: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好,我想同学们做心理医生一定比赵本山作的好。有信心吗?

二,过程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中学生的烦恼”这一话题。

我这里有几个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烦恼的例子,我们先共同帮他们诊治一下好吗?

(—)学习烦恼一例

哪位同学自愿来读一读

对于这个同学的困惑,我们采取讨论会诊的方式。前后桌七八个人一组,可以挪动座位。要求七嘴八舌放声讨论,拿出诊治方案,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做总结陈词,看哪一组行动的快,讨论热烈,说的好。可以吗?讨论几分钟?三分钟现在开始。

哪一组先发言?

点拨:

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之燃烧,这世界将因我们的飞翔,而变得更加美好.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只在一棵树上吊死,换一棵也可以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方法正确

有没有同学补充?

(二)再看生活困惑一例:

谁来读?

对这个问题同样还是采取先讨论后总结陈词的方式。三分钟。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哪一组先发言。

点拨:

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看最后一个例子。

谁来读?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了我们同学的情感生活。通过上两例分析我觉得大家具备了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独立完成。三分钟开始。

如果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将能得到更好的。

小诗:雪花是冬天的象征,纯洁晶莹是我们的心灵,请接受我衷心的祝愿吧,愿优异万古常青

感情这东西就象脸上的青春痘,你越是关注它,挤它压它,除了疤痕之外,不会留下什么东西

窗外:想一想你的美丽我的平凡,一次次默默走开,等到我有一天荣归故里,再到你窗外诉说情怀。

三、总结升华

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帮助这几个同学走出了困惑与烦恼。

下面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同学,你们有烦恼吗?请发自内心的诚实地回答我,有烦恼的请举手。没有烦恼的请举手。有同学没有烦恼,没有忧伤,没有烦恼,你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小时侯有烦恼吗?没有,无忧无虑

说明了什么?

有烦恼,它体现了生命的成长。板书(生命的成长)

有了烦恼怎么办?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正确的认识并解决烦恼。能正确的认识并解决它吗?

那就实现了生命的成熟。板书(生命的成熟)

想走出烦恼吗。走出有什么好处?

走出烦恼,实现生命的辉煌。板书(生命的辉煌)

板书生命的成长

生命的成熟

生命的辉煌

四、训练提高

最后,造三个句子:开头分别为

一:曾经,我

二:我认识到

三:我坚信

好了同学们,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烦恼,你知道怎么解决了吗?如果你知道了,你就可以在你手头的纸上写下你的大名了,你就是你,你肯定是你,你终将是你!你甚至可以在你的名字前加上前缀:未来的生命科学家,10年后的青年书法家,21世纪环球实业家等。

生兴奋签名。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认识并走出了烦恼,明天,你们将会轻装上阵,自信而前行。老师祝福你们,并希望能够自主的完成一篇《谈成长的烦恼》的话题作文。

7.《掌声》教学实录 篇七

师:今天, 老师给大家上课, 欢迎吗?欢迎要有所表示哦。 (生鼓掌)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充分感受到了你们的欢迎之情。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生活中可以用掌声表达心里的想法,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一、导课

(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鼓掌?这是怎样的掌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这是怎样的掌声?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掌声送给小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且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文)

(课件出示:情绪鞠躬轮流愿意珍惜讲述骤然响起渐渐平息)

师:这些词语在预习的时候还有哪些没掌握好读音, 再抓紧时间练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师: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结果怎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白。 (生叙述)

师:说的时候要简洁, 但主要内容不能丢。

三、走进文本, 体悟内心

(一) 了解两次掌声

师:这是怎样的掌声?让小英永远也忘不了。让我们再次回到那难忘的演讲课中。请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具体描写掌声的句子, 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快速阅读后, 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 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谁能概括地说说这是两次怎样的掌声?

生:骤然响起、热烈、持久、经久不息。

师:什么样的掌声就可以算得上是骤然响起、热烈、持久、经久不息?

生:突然响起来, 没有人带头, 响的时间很长, 鼓掌的人很激动。

(二) 质疑启思, 学习第一次掌声

师:那大家第一次为什么会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就送给她这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让我们再来默读一下文章的前几个自然段, 想一想, 这其中都有哪些原因。可以把描写小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师: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 要边读边想。自己学完之后, 把感受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1:小英是个残疾的学生, 她走上讲台, 同学们要鼓励他。

师:残疾的小英需要鼓励, 你们也读到这个原因了吗?你们是从哪句话了解到小英是个残疾的孩子?

生2:“因为小时候生病, 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 (课件出示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小英走路的样子会是什么样。

生:摇摇晃晃、走不稳、一摇一摆、歪歪扭扭、不好看、东倒西歪。

师:的确是这样, 那为了不让同学们看到自己这样, 小英每天上学时会怎么做?上课时、课间活动、放学后, 她都会怎样做呢? (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进行拓展想象, 并表达。)

师:是啊, 当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时候, 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的时候, 当同学们放学后兴高采烈地走出校门的时候, 小英一个人孤独地远离大家, 不敢面对大家。同学们, 如果这样的状况发生在你身上, 你就是小英, 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很可怜, 很孤独, 很忧郁, 很悲伤, 很羡慕别人, 很自卑。 (板书:自卑)

师:是啊, 小英很自卑, 她总是孤单的一个人, 不愿意和大家交往,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感受到了小英的自卑, 快来读给大家听听吧。

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胆小害怕的小英。

生:“轮到小英的时候, 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小英连抬头面对大家的勇气都没有, 多么自卑的小英啊!

生:“小英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 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师:正向你们刚才读到的, 也正如这两个同学所言, 小英多么自卑呀, 自卑的她需要掌声, 需要鼓励。这骤然响起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对小英最大的鼓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在刚才读书的过程中, 谁还读到了其他的句子?我觉得同学们给小英的掌声还有其他原因。

生:我觉得小英能走上讲台, 说明她很勇敢, 很坚强, 所以同学们给她掌声。

师:你从小英的什么表现上看出她很勇敢, 很坚强, 我们都来听一听。

生:我从“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 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看出来的。

师: (课件出: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 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读到了这个句子,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 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句子中缺少了“终于”。

师:为什么要强调“终于”呢?

生1:小英不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走上讲台的, 她很犹豫。“小英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 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生2:我是从“犹豫”这个词语读出小英拿不定主意的。上去, 同学们就会发现“我”走路的样子, 会不会笑话“我”?不上去, 又没有合适的理由, 和老师同学们怎么说?

师:瞧这个同学, 抓住了“犹豫”这个词语, 体会了小英复杂、矛盾的心理, 真了不起。让我们联系上下文, 想一想, 小英此时心里还可能在想些什么。

师:同学们, 此时的小英是多么矛盾、多么为难!但是, “小英还是在大家的注视下, 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小英勇敢地战胜自我走上讲台是多么的坚强啊!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小英第一次走上讲台, 第一次面对大家。她每走一步, 都如同她的心情那样沉重!一步, 两步……近了……她终于走上了讲台!勇敢地战胜了自我。让我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次掌声。

(课件出示:“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没有老师的指挥, 也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带头, 就是那么一下子、热烈地响了起来, 响了很长时间。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大家要用这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生1:小英, 你不用害怕, 你一定会讲好。

生2:小英, 你不要自卑, 我们会支持你。

生3:小英, 你不要难过, 我们不会笑话你。

生4:小英你以前总是早来晚走, 不愿意让同学们看见你走路的样子, 今天你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小英, 你是好样的!

师:同学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 对小英的鼓励、钦佩最后都汇聚成了这热烈、持久的掌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把这热烈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自卑需要鼓励, 勇敢地战胜自我更值得钦佩, (板书:鼓励、钦佩、赞扬) 因此小英赢得了这样的掌声, 她也一定是听懂了同学们掌声中的话语, 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真情, 因为她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三) 顺势引导, 学习第二次掌声

师: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 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自由读读这部分内容, 小组之间讨论讨论, 这一次大家为什么又会送给小英经久不息的掌声呢?

(生小组讨论)

生1:小英的故事十分动人, 普通话也很好。

师:这是赞扬、肯定、认可的掌声。

生2:希望你以后也要多给我们讲故事。

师:这是期待的掌声。

生3:我们愿意和你交朋友。

师:这是接纳的掌声。

生4:不要自卑, 相信你是好样的、坚强的。

师:这是祝愿的掌声。

(四) 自由读文, 了解掌声带给小英的变化

师:掌声所代表的鼓励、钦佩、赞扬、期待、认可、祝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小英最需要的。掌声是一种最简单的表达, 却带给了小英最丰富的感动。在同学们的掌声中, 小英面带微笑地走下讲台, 她真是变了, 她已不再是那个自卑胆怯的小英了。自由读读第五、第六自然段, 看看自从那次演讲后, 她还有哪些变化?

生:“她不再忧郁, 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 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 (课件出示这句话) 谁也来读读这句话, 我们关注句子末尾的这个省略号, 想象一下小英还会有哪些变化? (生交流)

师:是啊, 同学们, 曾经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的鼓励、赞扬声中, 变得———

生:开朗、活泼、大胆、乐观、坚强、自信。 (板书:自信)

师:同学们的掌声就像魔法师, 让小英变得快乐、坚强、自信, 难怪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

(课件出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 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师:齐读。

四、拓展升华, 延伸情感

师:掌声改变了小英, 掌声就是这么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认为还有哪些人也需要掌声?

生:生病、残疾、乞讨的人、下岗创业工人、失败的人、遇到困难的人、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

师:这些是鼓励、认可、赞扬、期望、祝福、安慰、钦佩的掌声。

(课件出示:“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师:的确, 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师:掌声像冬日的暖阳, 能温暖人们的心田;掌声像葱郁的大树, 为炎炎夏日送来一丝凉爽。掌声还像什么?同学们想一想, 说一说。

(课件再次出示:“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师:同学们, 让我们轻轻地告诉自己———齐读。

同学们, 让我们真诚地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齐读。

同学们, 让我们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齐读。

师:同学们, 希望你们把自己的掌声毫不吝啬地献给需要他的人, 把我们的爱播撒到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五、作业

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苏珊的帽子》《狄摩西尼的故事》这两篇故事, 课后同学们读一读, 一起交流交流感受。

8.《春酒》教学实录 篇八

《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她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记叙了家乡过新年喝春酒的习俗,特别是母亲酿制八宝酒及家乡人喝会酒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母亲、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远远没有琦君这样丰富,所以在教学开头就营造出一种过新年的温馨气氛,紧紧抓住作者极不起眼的文字但非常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中达到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同步,最后又让学生自己拿起手中的笔,为自己来“摄影”,让读写说贯穿于阅读教学中。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新年的一些图片)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图片,是什么样的情景?(生答:过新年)相信,在你的脑海中一定有不少过新年的乐事、趣事,请大家谈谈自己过新年的乐事、趣事,或者说一说我们当地的过新年的民风民俗。

生1:我过新年的乐事就是放烟花和有好吃的东西。

生2:我们这里过新年时要吃饺子,贴对联。

生3:还有玩灯,唱戏。

……

师:过新年的气氛永远是那么的温馨,每当我们谈起来,都会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尽的民风民俗,它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那么,在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感受一下她们过新年的故事——《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琦君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作者这段美好的回忆中,叙述了哪几个富有情趣的片段?

生读后答。

生1:有三个片段,喝春酒,过新年,喝会酒。

师:从这三个片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读出了什么?

生1:从“过新年”这个片段中,我知道了作者故乡的过新年的一些民俗活动,而且这也跟我们这里挺相似的,我也跟作者小时候一样,过新年就想吃。

生2:从“喝春酒”这个片段中,我读出作者很爱喝母亲泡的八宝酒。

生2:(接着说)还可以知道作者的故乡过年时有每家轮流邀请唱春酒的风俗。

生3:可以读出那里有“桃花源”般的民风,左邻右舍相处很融洽。

生4:从“唱会酒”这个片段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互相帮助。

生5:还可以看出母亲的乐于助人,愿意借出花厅供人使用。

师:(小结)从这三个片段中,作者写出了故乡的民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儿时童年快乐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细读人物,品春酒味

师:让我们睁大双眼,仔细地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我”,你看“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室酒了”。

生2:这是一个得意、兴奋的“我”,你看“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

生3: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你看“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下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生4:这是一位淳朴善良和好客的母亲,你看“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室酒”。

生5:这是一位勤劳、无私的母亲,你看“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生6:这是一位做事有分寸的母亲,你看“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生7:这是一群热情厚道的乡亲,你看“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的……”。

生8:这是一群淳朴的乡亲,你看“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说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生9:这是一群相处融洽温馨的乡亲,你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过过瘾”。

生10:这是一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我”,你看“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

师: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形神俱备,“我”的天真、活泼、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好客,乡亲的淳朴、厚道,在这场“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俗之美,而这一切都只是蕴涵在文中极不起眼但非常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中。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妙处。

师:好多年前的事呀!但作者依然记得是如此的清晰、写得是如此的细腻啊!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见作者的怀念之深,儿时的一切、故乡的一切都犹如在昨天,历历在目。她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我们先了解一下琦君这个人。

(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琦君的情况及有关她的心语)

生1:从细节和简介中,我觉得作者怀念的是故乡,是母亲。

生2:我觉得作者怀念的是儿童时过新年的那种热闹气氛。

生3:作者还怀念故乡里邻里之间的那种温馨的人际关系,即故乡的淳朴民风。

生4:怀念喝春酒、会酒时的那种浓郁的乡情。

师:这就是说“春酒”是作者“思乡”的一种代表。

师:所以,在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春酒有___________味道,它是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1:春酒有民俗的味道,它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春酒有思乡的味道,它是“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春酒有母亲的味道,它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生4:春酒有道地的家乡味道,它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小结)这一壶春酒啊!乡情、亲情、民俗、童趣融入这一壶春酒中,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啊!故乡的酒,母亲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

四、品读诗化语言

师:琦君以中国传统女性温柔宽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你发现了吗?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是:最能抒情的,语言最好的,描写最细腻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还可以是你似曾相识的……总之,只要你说出你喜欢的理由,读出你真挚的感情,就行。

生1:(读“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儿是一个比喻句,形象写出了作者少时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生2:(读“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让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最能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那一声叹息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啊。

五、拓展迁移露一手

师:其实像琦君这样的游子还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

生1:余光中,他写了一首诗《乡愁》。

生2:舒兰,他写了一首《乡色酒》。

生3:还有来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领袖宋楚瑜。

师:我们来听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再次去体会海外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生听朗诵)

师:在琦君笔下,乡情是那一壶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融入这壶春酒,它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情是手中的船票,它寄托着作者深深的追思之意,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为逝去的或者正在进行的美好时光“摄影”吧,可以用以下句式写:“在我心里,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4:在我心里,分数是衡量我进步的标志,它是父母沉甸甸的希望。

生5:在我心里,母爱是我梦中的纸船,它寄托着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师(总结):《春酒》是作者记忆中的乐园,是作者心灵的理想国,故乡的真切与儿时的印象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朦,这一壶春酒,这一场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啊。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2.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教学反思〕

9.语文教学实录优秀 篇九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关动物的,而且很有趣。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动物”二字,文章一定是围绕动物来写。而且有“笑”,笑意味着有趣,所以我觉得是写动物之间一些有趣的事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

生:我觉得是写人和动物之间有趣的事情。因为题目是动物笑谈,动物的话,一定是人和动物在一起发生的趣事,“笑”一定是有趣,从内心到外表达出的感情,情感。

师:这还有个“谈”字,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个“谈”字能猜到什么吗?

生:人与动物的对话,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师: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还要我们自己去阅读。这篇文章大约3100字,大概需要6分钟,默读速度是每分钟500字。给大家6分10秒,现在开始。

(投影: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板书:自读,浏览)

(阅读时间到)

师:绝大多数同学读完了。但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还在读的。(指定一个还没读完的学生)来,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还在读,你是怎么读的?

(投影:读了什么,怎么读的)

生:我读到了最后一段。

师:读了最后,那你在读的过程中是怎样读的,跟大家说说。你做了什么

生:首先我是,有些字不懂,我会看下面的注释,读懂后,就继续往下读,有些句子不懂就反复多读几次,最后读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师:请二组3号,你读得比较快。听了这个同学的情况,请你给她提供建议。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句子不懂,有点不可能,词语不懂,可以看,所以不用耗这么多的时间,如果这篇文章的句子容易理解,可以节省几十秒的时间。

师:这位男生你也读得比较快,你也来提点意见。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比较慢,可能是读书的速度有问题。但绝对不是最大的,还有读书的时候,是在理解文章,而不是去阅读文章,

师:那你介绍一下你自己读的方法,你做了什么?

生:我首先是带着疑问去读,我的疑问是整篇文章讲了什么,读完整篇课文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疑惑。

师:也就是一口气先读完,带着问题去读。请(另一位同学)你说说,你刚才也读得比较快。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会先看作者的简介,然后想想会发生什么与动物有趣的事情,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遇到不会的字,也看课下注释。

师:从速读的角度来看,你感觉怎么样?

生:不应该在不会的字上停下来思考,应该在读完之后再思考。

师:不会的可以跳过去。初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可以跳过去。其实刚刚几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好习惯,他们结合注释在读,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一口气先读完,有不明白的,可以回过头再看。

(投影:读到了什么?)

师:那我们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是读得快的,现在大家再来说一说,你们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作者试验了一个例子,他把婴儿和小鸭作对比,他一开始用了小鸭先孵出,小鸭却不会认他为母亲……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

生:做水鸭子找母亲的试验。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各种趣事。第一件事是不顾尊严去了解新生动物母亲的情态,第二件事就是在大街上把自己的宠物恶作剧般从天上叫下来,第三件事是那只鹦鹉的把戏,就是把线缠在树上。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里作者为了探寻动物之间真理,常常不顾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们会认为他是发疯了或者怎么样,闹出了许多的笑话。

师:刚才我们同学所汇报的大多与什么有关?

生:内容

师:读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就要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只理解文章内容还不够。刚才周老师上课的时候,用了思维导图,介绍了读书方法,还记得吗?

生:三何。

师:再具体些。

生:“何情”、“何物”、“如何”。

师:平时我们也训练了一个学习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其实我们读一篇文章可以读得更全面,更深入。不妨我们就用平时所用的这种工具思维导图和“三何法”来读课文。

(投影学生平时所画的思维导图)

师:你们平时画过一些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接下来,每个同学花4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思维导图把你们学习课文所了解到的东西,选几个点来画思维导图。好,现在开始 ,画好了可以举手,来展示。

(4分钟后)

师:好,大家停下来,小组内交流一下,选一个你们认为最好的拿来展示。请这位同学来,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篇文章是动物笑谈,首先就了解作者的名字,劳伦斯,然后1903-1989,是他的生卒年,他是个生物学家。按照周老师的“三何法”,“何情”,“何物”,““如何””。首先“何情”,是为了探索真理专注忘我的极高专业素养。““如何””就是语言,非常风趣幽默。结构就是做水鸭子的实验。

师:其他同学来提点意见,这个思维导图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修改。

生:我觉得““何情””部分还可以加上喜爱,因为本篇文章也讲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所以才会和动物发生那么多的趣事。

生:我觉得“何情”应该分三点来写,第一点就是科学工作者探索真理专注忘我的精神,第二个就是他们的专业素养,第三个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同学现在的回答与刚刚的回答相比较,运用思维导图,我们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入了。尤其是“何情”部分,不仅表达了作者喜爱动物,还传递了科学的精神,严谨务实、专心致志。再有请一个小组。

师:和刚才同学的导图比较,有什么不同?没有三何,而是用了周老师所说的“套路”。你先不说,同学们先看,先思考,你们有什么建议?

生:感悟的那一点是思维导图的忌。因为思维导图要分线段来写,而不是大量的文字堆在一起,应该是分成几点,而且要简洁概括,而他的感悟写得太多了

生:在内容方面,“鹦鹉的顽皮,可可的玩笑”,鹦鹉就是可可,这里重复啰嗦了,鹦鹉的顽皮已经概括了可可的玩笑,鹦鹉所做的事件也可以分点来写。

师:鹦鹉在这里做了几件事?

生:三件。

师:你只写了两件,水鸭子的事件,鹦鹉可可的故事。你刚刚说了两件,应该有3件,文章越读越清晰了。请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还有他的语言,他分三个点,其实可以合在一起的,就是幽默。

师:找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合并同类项。思维导图我们一直在坚持用,平时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在色彩上画得更漂亮点。你们在课堂上已经画得非常好,4分钟就完成了,你们真的很厉害。通过思维导图,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情感、语言、结构等。那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读完,读明白,还要读透。刚才周老师介绍的方法是什么?

生:三何。

师:除了三何,刚刚我们还有一项什么学习活动?

生:批注。

师:语文书上有批注,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写批注。

(投影)

师:我们刚才做的是赏析式批注,其实批注的类型还有很多,这里我推荐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感悟式批注,就是边读边写自己的感想。还有提要式,质疑式,类型是很多的。

那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写更多的批注。

(投影)

师:跳读课文,圈点批注。看看要求,至少两处,而且是不同类型。下面给同学们4分钟时间,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巡视)要跳读,去找到相关的段落。

(学生批注)

师:好,大家停下来,到了展示的时候了。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做的批注。满分十分,我们来评价一下展示的批注。首先评分,然后陈述评分的理由。请3个同学来。

生:我觉得至少可以在5分以上。

师:请说理由。

生:因为从第一个可以总结全文,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写出了自己做实验时的感情,心情的描写。

师:他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写清楚了吗?

生:写清楚了。

师:那5分,你的要求很高。还有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生:我觉得可以给7到8分。因为他抓住了动词、形容词。我先说动词,“全咬下来,整整齐齐”都是鹦鹉恶作剧调皮时的动作,这里找得很好,然后形容词,“机灵聪明”也写出了作者喜欢这只鹦鹉的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给他提点意见呢?刚刚你说出了他没有写出的东西。

生:他没有写出这一段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以前有老师讲到的三步骤,抓住关键词、从内容上分析,还要抒发的感情。我们再来看看,这里整整齐齐漏了一个字,另外,还要注意书写,还要把字写得更漂亮一点。再有请一位同学。哇,这个字,有点难度,好,不为难他了。要注意书写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展示到这里,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交流。除了上课可以交流,课外同样可以交流。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课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学习收获吗?

生:首先学到了如何浏览一篇文章,其次,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在文章里做一些批注注解。

生:我还学到了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师:再一次实践并掌握这种方法。

生:我还学会了如何赏析句子,赏析段落的三种方法。

生:还有4种批注的方法。

师:对,4种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除了学习方法,我们还有其他什么收获吗?

生: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加上作者的简介,更方便了解课文。

生:可以透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不全为了实用,追求真理,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10.二下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夏天,并感受到夏天的迷人。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夏天,并感受到夏天的迷人。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用“……可以……听……”;“……可以……看……”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多彩的夏天》,板书:夏天。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夏天,跟着夏姑娘去深入旅行,好吗?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轻声地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所描写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课文并交流所得

生甲:课文中描写的夏天是炎热的。

生乙:课文中描写的夏天是多彩的。

生丙:课文中描写的夏天是悠闲的和有趣的。

生丁:课文中描写的夏天还是迷人的。

师随机板书:炎热的

多彩的 迷人的

有趣的

悠闲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夏天是什么样的。

生甲:夏天是有趣的、是炎热的、是多彩的、是悠闲的,还是迷人的。

生乙:夏天是炎热的、多彩的、有趣的、悠闲的,还是迷人的。

2、那么你们最喜欢课文中所描写的什么样的夏天呢?自己读一读,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生自己读课文。

师:把你刚才读的内容谈给组里小伙伴们听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合作学习,先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同学们自读后在小组里合作学习,把自己所喜欢的和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并且互相启发。)

3、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夏天?

(一)炎热的

1、生甲:我最喜欢炎热的夏天,读,冬天穿着厚衣服,活动非常不方便,夏天活动就非常灵活,感觉很轻松。

生乙:夏天放着假,火辣辣的太阳照着,穿着短衣服出旅游,很好。

2、师:刚才同学提到炎热的夏天,出示课件 “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读一读。你从哪里能够感受到夏天的炎热?

生:我从“火辣辣、尽情地”这两个词语看出夏天的炎热。

3、师:如果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加上这些词,再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文

生甲:去掉这两个词,我就感受不到夏天的热了,就有点象春天的感觉。

生乙:加上这两个词我感到夏天非常热,像个大蒸笼一样。

生丙:还可以让我们感到太阳发疯似的把它的热洒向大地,使人喘不过气来。

生丁:我还感到天太热了,就好象下火了一样。

4、师:真是写出了太阳毫无保留地把热洒向大地。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几个词语。(生读句子)

生:我喜欢夏天的雨,读“如果下起雨来,就在小雨中奔跑,洗一个痛快的凉水澡。”

天本来很热,如果在很热很热的天气里,能下一场雨,那感觉多痛快,多舒服呀!

生:我喜欢雨后这首小诗,我也想象那里的小朋友一样,光着脚丫在雨中跑,使劲的踩水。

生:如果能在雨中摔上一跤,就会感觉更痛快了。

5、师:是呀,人们常说:夏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烈日当空,一转眼就下起清凉的雨来,为我们驱散了难耐的酷热。

(二)悠闲的

1、师:你还喜欢什么样的夏天?

生1:我喜欢悠闲的夏天,因为在夏天里,我们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玩很多冬天不能玩的游戏,吃很多冬天吃不了的东西。

生2:我喜欢悠闲的夏天,我喜欢钓鱼,还喜欢捉虾,我都喜欢。

生3:我都想出去玩一会儿了。

师评价:从你们的表情就看出你喜欢来了。请同学们再来读这一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特别悠闲。

生:我觉得特别自在。

生:我觉得特别快乐。

生:我心情特别放松。

2、师: 可以悠闲地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一定会很快乐。自己来读一读,可以加上你的动作、你的表情。

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三)多彩的

1、师:你还喜欢什么样的夏天?

生:我还喜欢多彩的夏天,读,花,碧绿的草地是很漂亮的风景,而且墙上绿色的植物,色彩很丰富。

2、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夏天的多彩?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相关的词语。

学生默读,画词。

生:我从“碧绿的、绿色、黑子红瓤”这些词语感受到了夏天的多彩。

生:我还从“街上飘动着漂亮的衣裙” 感受到了夏天的多彩。夏天到了,人们都换上了短衣短裤,女孩子都穿上了漂亮的裙子,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从天空往下看,街上就好像有一朵朵会走动的花儿。

生:我还从“盛开的鲜花” 感受到了夏天的多彩。夏天到了,好多花都开了,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师:还可以说什么样的鲜花?

生:五颜六色的鲜花。

生:色彩缤纷的鲜花。

生:色彩斑斓的鲜花。

生:粉红粉红的鲜花。

生:雪白雪白的鲜花。

生:金黄金黄的鲜花。

……

师:夏天是许多水果上市的季节,还可以品尝到什么样的水果?

生:黄皮白瓤的香蕉。

生:黄皮白籽的伊丽莎白瓜。

生:红皮黄籽的樱桃。

生:又大又红的富士苹果。

生:绿皮白瓤的香瓜。

生:白瓤褐籽的荔枝。

……

3、师放课件。语言渲染:夏天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都争先恐后地绽开了自己迷人的笑脸,把大地打扮得花枝招展。雨过天晴,一道彩虹高高地挂在天空,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我们来到青翠的草地上,眺望远山,呼吸着小草散发的阵阵清香,看着墙上爬满了绿色的植物。如果有朋友来做客,就从冰箱里拿出各种美味的水果招待他们,这种感觉真好!

4、师:多么缤纷的色彩,多么美丽的景色!就请你用自己的琅琅书声将这幅多彩的画卷再现出来吧!

生练习朗读、指读、评价。

11.《海燕》教学实录 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探究——拓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他是谁?(抢答题)

1.他是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2.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3.他少年时曾参加倾向民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20岁开始流浪,并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

4.他的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师: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生:高尔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优秀散文诗《海燕》。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知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代表,它的疾呼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激动人心。)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鸣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染力的“海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对老师进行评价。(教师朗读课文)

生:我认为,老师朗读时的感情很饱满。

生:我认为老师朗读时的语气有变化,开始时低沉、缓慢,后来则热烈激昂。好像要表达一种情感变化。

生:我觉得老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读得很有气势。

师:说得好,就是要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现在就请大家来试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好吗?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当点评。)

三、分析海燕形象

师:通过诵读,同学们脑海里一定出现了海燕的形象。现在请小组讨论: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概括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行动角度表现了海燕矫健、勇敢的雄姿和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生:第2段“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出海燕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第3段“在这叫喊声里”则从声音角度写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生:第9、10段 “叫喊”、“大笑”、“号叫”, 作者从声到形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中搏击,更显示其欢快,豪壮的雄姿;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其敏捷、勇猛。

小结: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渴望战斗并勇于献身的战斗者海燕的形象。

四、探讨象征手法

师: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文章写的仅仅是海燕吗?不是,那么具体指什么呢?

生(思考后回答):指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背景资料理解的很深刻。表面上写的是海燕,可实际上写的却是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象征。

师: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师:请同学们继续讨论一下文中的“暴风雨”、“大海”、“乌云”、“狂风”、“海鸥”、“海鸭”、“企鹅”等事物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因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连线的形式给出答案,降低难度。)

小结:本文通过象征手法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表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

五、课外拓展

海燕以坚强、乐观、勇敢的形象迎接暴风雨,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和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送给大家。愿我们都能象海燕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做生活的强者。

上一篇:试用期自我评估下一篇: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