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精选11篇)
1.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一
我国的绿色物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现状与问题:
中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中国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中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
发展与未来:
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中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2.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二
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利用先进的物流设施、管理、服务与装备技术等手段, 以综合规划和实施具有绿色特征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为核心, 充分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的物流业发展模式。在现代企业中如何发展绿色物流, 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1. 1 绿色物流的观念和意识淡漠
在我国, 对绿色物流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和口号上, 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和行动中。如政府只是提倡企业要进行绿色物流, 但是没有具体的评价和考核和奖惩。企业会有些宣传标语或文字性资料, 但是一旦和企业现实利益比, 就把“绿色物流”抛弃了。
1. 2 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上缺失
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 对其管理也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 目前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 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的发展, 对物流的发展前景也没有前瞻性的思考, 在物流的相关政策上, 存在各地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
1. 3 发展绿色物流的 “硬件”不够
首先是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 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 仓储设施落后, 库容体积小而分散, 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
其次是企业的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如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 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 以上, 现代化的搬运工具所占比例较少, 从而对物流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
再次是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的高水平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必备条件, 可是, 我国一些物流企业开发的软件性能比较低, 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 但有时也会发生与客户系统不相容的情况。另外, 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 4 现代复合型物流人才明显不足
物流在我国是新兴的快速发展的行业, 与之不对等的是物流中高级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的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匮乏, 这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尤为突出。由于没有这些人才, 企业没有完全建立起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 没有切实将绿色物流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绿色物流发展得不好也就很自然了。
2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建议
发展绿色物流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下面将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探讨该如何发展绿色物流。
2. 1 企业层面
2. 1. 1 企业中每项物流活动的绿色化
首先是进行绿色运输。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 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 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 以提高能效, 进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尽可能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集装单元化运输和多式联运等符合绿色物流理念的运输方式。
其次是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 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 如果彼此合作, 那么企业面临的筹集资金、大宗货物, 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
再次是进行绿色包装。这是指树立绿色包装的意识, 进行绿色包装设计, 采用回收率高的、可降解的新型包装材料, 考虑包装物功能的延展性, 为了使包装物多次反复使用, 采用标准化的通用包装物, 并且在包装物的流通过程中, 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2. 1. 2 企业物流流程的绿色再造
为了实现“绿色化”的物流, 进行企业物流流程的再造, 这就不是简单的环节上的改变, 而是对原有物流流程根本性的变革。利用自动分拣机械、条码识别、电子扫描、GPS、RF、自动化包装等物流技术, 对物流的方案整体布局, 全面设计, 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
另一种方式是采用第三方物流。就是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 这样可以简化配送环节, 进行合理运输, 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 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烦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2. 1. 3 企业中实现物流的现代化
物流的现代化体现在物流设施的现代化、设备的自动化、信息手段的现代化, 以及设施、设备和信息在运行过程中的兼容性。比如在物流中心使用自动化的搬运设备, 引导企业加强条码 ( BC) 、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商务平台的建设, 这些现代物流手段的运用, 使得物流过程的可控性更强, 能极大地提高物流效率, 发展绿色物流才变得更为实际可行。
2. 2 政府层面
2. 2. 1 鼓励建立统管物流的政府主管部门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 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 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 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 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组织推动现代绿色物流的发展。
2. 2. 2 各级政府对绿色物流提供全方面的扶持
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扶持。要积极借鉴日本和欧洲等绿色物流较为先进国家的经验, 构建绿色物流财政、税收体系。加大对绿色物流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创新投资方式, 采取预算直接拨款、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节能基金等多种形式, 形成多元化的绿色物流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2. 2. 3 政府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一方面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 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 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 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 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 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 防止重复建设, 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2. 2. 4 政府重视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 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因此, 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我国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都不能满足需要, 建议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出去, 引进来”。一方面把国内绿色物流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送出去, 到日本和欧洲等绿色物流发展领先的国家去学习和深造。另一方面把国外有经验的绿色物流人才引入我国, 加强我国企业的绿色物流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调动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 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实现共赢。
摘要: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绿色物流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 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对如何发展绿色物流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昝金淼, 王胜华.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及推动策略[J].物流商论, 2011 (2) :133-134.
[2]刘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4-16.
[3]姜铮.中国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济金融观察, 2008 (1) :8-10.
3.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三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对策
一、绿色物流的含义以及发展背景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并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强调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相协调,并全方位的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绿色物流具有节约资源、能量消耗低、可循环利用等特点,这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相符合,同时也是国家大力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一步。发改委于2009年3月份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强调物流企业应该在响应国家物流振兴规划政策下大力倡导并发展绿色经营模式,立足长远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前中国的物流市场发展虽然迅速,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漏洞。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自身要实现在逐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面实现良好的平衡,既需要其自身加强自律,更需要政府在各个方面的进行引导、支持、鼓励和监督。
二、当前我国绿色物流也发展的现状
(一)起步晚,投入少。“物流”一词,最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才将近40年。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综合物流施测大纲》中提出了到2001年物流发展的3个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物流绿色化,减轻环境负荷。而“绿色物流”这一概念,是近几年基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思才明确提出,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实施细则。
(二)基础差,底子薄。虽然我国整体在公路、铁路等设施建设方面成就显著,但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在物流设备方面,设备自动化、机械化、清洁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仍然大部分实行人工作业,这导致效率低、效益差,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三)制度不健全,漏洞多。我国传统物流业长期以来,存在分割管理、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各个管理部门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缺少统一协调,严重制约了物流体系的整体发展和规划,导致了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物流系统运作的不经济性。
(四)成本高,利润低。我国现行的营业税税目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和服务两大类。运输类(装卸、搬运等)的营业税率为3%,服务类(仓储、配送、代理等)的营业税率为5%。实际的经营中,各个环节的业务上下关联,造成重复征税,加重了物流企业的负担。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的物流法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的同时,专门地制定相关的绿色物流法律法规。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相辅相成,来对整个物流环节进行调控,以促进绿色物流的实现。在进行立法时,立法者要特别针对物流活动具有外部性这一特点,制定和完善物流活动中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而针对各地物流市场混乱不堪的局面,要实现物流企业公平、有序的竞争,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引领和导向作用,营造宏观的物流环境鼓励绿色物流的发展。
(二)对绿色物流企业进行扶持,加大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绿色物流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政府应当从税收、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或优惠。如在土地的租赁时,以较低的价格租给环保型的物流企业,降低其固定成本的投资,以减轻其负担。同时,鼓励民营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的多元化,解决融资难的难题。随着物流业作为十大产业之一,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要引导和鼓励全国的众多高校开设物流类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物流人才。
(三)构建绿色物流创新模式和理念。企业在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中,要进行物流理念和模式的真正创新,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均衡。在模式创新方面,要改变以往的高投入、低产出、污染大的陈旧模式,把经济活动构建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创新反馈式流程,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在实际中进行理念创新,倡导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生产、绿色回收的理念,尤其避免回收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改变只是为了回收而回收的思想,而不考虑回收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和回收后废弃物的利用情况(如图1)。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绿色物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要促进物流活动的绿色化不能过急过快,要稳步实施,双向合作,既需要政府通过实行宏观调控,运用经济和法律杠杆,为物流绿色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更需要企业自身在获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兼顾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考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供应链管理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物流的发展模式,实现物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企业的相互扶持和协调才是实现物流绿色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石兆.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绿色物流发展探析[J].陕西科技,2010,(6).
[2]孙永波,陈柳钦.环保物流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
4.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四
我国发展清洁生产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
清洁生产的提出源自工业革命对环境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环境形势和日渐增多的废弃物,人类开始反思以往的发展模式和环境管理策略,力求寻找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清洁生产便是一个有效途径,这已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近年来,清洁生产在我国也得到相应进展,然而,在我国清洁生产的进一步推进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难点,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对策思考.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写作宗旨.
作 者:马树才 赵桂芝 孙常清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刊 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2(6)分类号:F205关键词:清洁生产 可持续发展 对策
5.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五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以年均37%的速度递增,1999年产品总数1360个,2000年产品总数为1831个,2007年达到15238个,截止去年底,全国共有5740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15238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8300万吨,出口创汇21.4亿美元。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7.24%,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如运城市的胃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珊瑚红果业有限公司等,都是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相当一部分已成功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了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完整认识,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市场的拓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资料表明: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数量比重分别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类占59.4%、畜禽肉类占11.4%、水产类6.2%,饮品类占15.3%,其他产品占7.7%,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因此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在结构不尽合理,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由于绿色食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知尚浅,因而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006年某市统计局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其中有24.1%的人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而具有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21.9%。在买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也只有48.8%的人意识到“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而62.4%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2.2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销脱节问题严重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据统计,1999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近70%分布农村,有的甚至是边远地区、交通闭塞的山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大,造成绿色食品供货困难,产供销脱节,导致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缺乏较强的经纪人队伍,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过分依赖政府,这些都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2.3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滞缓,市场机制不规范,影响了人们购买的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主要表现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8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所了解,其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但购买时必须非常方便,价格合理。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专门零售商店,其他的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绿色食品商标必须经过注册,才得以保护。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有的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
3、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的方式和途径
3.1 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扩大专业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它们有共同的优势:一是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二是不断发展扩大,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向规模化经营迈进。随着我国人均收人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比90年代分别提高了19.4%,76.8%,和55.1%。但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获取暴利,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等,绿色食品质量令人担忧。因此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严格检疫程序,建立市场营销网络,规范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
3.2 有组织地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应有计划、有组织,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聚集绿色食品,建立集散地;建立绿色食品专业销售网点;一定规模绿色食品的连锁店;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促进销售等特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设计,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好市场的各种硬件与软件。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现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之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
3.3 加强宣传,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
开展多层次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启动绿色食品消费者市场,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宣传消费绿色食品,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群众的消费观念,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绿色食品市场的完整发展,有利于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形象,实现开发绿色食品的价值;有利于引导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利用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有利于疏通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实现绿色食品的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建立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建立认证制度、质量控制、环境监测、产品监测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
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
6.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篇六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姓 名: 侯 青 苗 注册单位: 长治市昌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 ***511 培训单位: 山西建协职业培训学校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绿色建筑是最重要的应对领域;在实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的征途上,绿色建筑肩负重任;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进程中,绿色建筑将作出重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为推广绿色建筑所做的一切努力,将无愧于现在,也必将无愧于后人。
能源消耗的3大板块分别是工业、交通和建筑。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能源消耗结构中工业占37.7%,交通为29.5%,建筑为32.8%;而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26%,交通能耗为10%,工业占60%至70%。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工业能耗占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降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建筑和交通能耗将会进一步上升。欧盟的测算标准表明,建筑全过程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方面:能源为50%,水资源为42%,原材料为50%,耕地为48%;污染方面:空气污染为50%,温室气体排放为42%,水污染为50%,固体废物为48%,氟氯化物为50%。可以看出,建筑全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等量的污染和排放。由此可见,建筑节能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之一。绿色建筑因其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特征,是当前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对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发展绿色建筑,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庄严承诺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一是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绿色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代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然而,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仅85个,在既有建筑中所占比重极低。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是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是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
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绿色建筑四原则
一是采用适用技术。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一定是昂贵的建筑,采用了当今最先进、最复杂的建筑科技和建筑材料。这是一种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事实上,绿色建筑应尽可能地采用适用技术和降低能
源消耗的构造。目前,已有不少低成本、简便且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可应用于绿色建筑,如自然通风、遮阳、建筑墙体保温、建筑立面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我国传统建筑也有很多很好的例子,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意识地利用风能、太阳能,来达到节能和生态化的目的。
二是实行全寿命周期评测。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因此,绿色建筑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应关注建筑运营中的节能减排和建筑寿命终结后的循环利用等问题。
三是营造健康环保的室内环境。在国外,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节能逐渐发展过渡为90年代的绿色建筑,发达国家进行了两次改造,造成了巨大浪费。而我们国家则是一步就跨越到绿色建筑——将居住人的健康、人与人的和谐,与建筑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并列。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使建筑能耗大为减少,而且带来健康、生态环保的室内环境,使在绿色建筑里的人接受并热爱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激发工作热情,由此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创新潜力。
四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是能源使用的载体,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梯下降的势能以及人活动产生的热能等都收集起来,使建筑也可以是一个能源的发生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提出推进绿色建筑的各项法律要求,建立起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竣工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等;修订《建筑法》,建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部品材料及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建设行业绿色转型;指导各地健全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推进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
2、构建全寿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完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维护、使用、拆除等各环节的标准;建立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体系;修订《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出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率先在夏热冬暖地区实现推广绿色建筑的突破;指导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编制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施工图集、工法等。
3、出台强制推广与激励先进相结合的绿色建筑政策。以政府投资的建筑为突破口,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益性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建筑,规定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部分有积极性、有工作基础的地方试点,强制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新建建筑必须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要求,将发展绿色建筑纳入各级政府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大力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制度,加快供热体制改革;研究出台绿色建筑财税激励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扶持鼓励绿色生态小城镇与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的
实施方案,研究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4、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示范。争取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实施绿色建筑相关的示范工程。一是单体绿色建筑的示范,组织实施“低能耗建筑与绿色建筑”、“农村农房节能改造”、“农村中小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示范;二是城区或小城镇的区域性示范,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园林城市”等示范;三是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型节能材料与结构体系应用”等示范。
5、研究完善绿色建筑产品技术支持体系。编制《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加快成果转化,支撑绿色建筑发展;组织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绿色建筑共性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引导发展适合国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推行绿色建筑检测、评价认证制度。
7、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建立绿色建筑理念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教育培训基地,宣传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和技术策略,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
媒体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树立节约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为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和改善建筑人居环境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说到“绿色”,浮现在我们前面的也许是葱茏的树林、一望无际的草原,抑或是碧波荡漾的湖水。绿色,总能让我们联想到自然,联想到美好。而看到“绿色建筑”这四个字,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想象呢?会呼吸的房子?被绿色环抱的房子?环保的、低碳的房子?其实,“绿色建筑”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推广,不仅事关到节能减排这一宏观命题,而且也关乎我们每天的日常起居。
我市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向我们描绘出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我国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推广绿色建筑,可以说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的要义不谋而合;而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绿色建筑的推广,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值此全国节能减排宣传周之际,让我们走近绿色建筑,拨开它略显神秘的“面纱”,一探究竟;同时走进行业主管部门,访谈有关专家,全方位了解我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什么是绿色建筑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韦延年向笔者介绍,2006年由国家建设部(今住建部)和国家质监局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那么,什么建筑才算是绿色建筑呢?韦延年表示,《标准》中提出,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一幢建筑是否绿色,需要符合的条件可不少——《标准》提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而绿色建筑的评定是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的。“所以,面对那些在广告中号称自己是‘绿色建筑’的楼盘,消费者就要注意甄别了,一不小心就会遭遇为了营造卖点而故弄玄虚的‘伪绿色建筑’。”韦延年说。
为什么要发展绿色建筑
你希望在20年后,仰望的天空比现在更蓝,呼吸的空气比现在更清新,所喝的水比现在更甘甜,还是刚好相反呢?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前者。那么,想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越变越好,就要从现在开始
大兴低碳环保之势,大推节能减排之举。而绿色建筑的推广,被称为是当前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案例为证——据报载,上海市崇明岛陈家镇的“生态示范楼”通过捕风、追光、集雨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这栋三层办公楼的综合建筑节能大于7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于50%,运行过程中基本上能实现零能耗和零排放。这说明,发展绿色建筑,增加建筑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通过较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可以明显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
数据说话——据国家住建部提供的近几年星级绿色建筑的项目分析数据显示,绿色建筑节能成效巨大——这些项目的社区绿色率大于38%,平均节能率达到58%,节水率大于15.2%,可循环材料大于7.7%,二氧化碳减排达到每平方米28.2公斤。据住建部预测,只要维持每年新增100个绿色建筑项目,“十二五”期间将节约电能8.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30万吨,节约水资源0.3亿吨,可循环的材料1.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76.6万吨。而100个绿色建筑项目对我国巨大的建筑市场来讲只是沧海一粟。
国家领导人最近就指出,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能够解决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关系到群众的直接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发展绿色建筑 我们准备好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第七届绿色建筑大会上表示,从多个方面来看,中国绿色建筑行动已经准备好了。
他表示,第一,不断提高的城市新建建筑的节能比率,证明我国全社会建筑节能的意识已经形成。2005年设计阶段节能建筑只能达到53%,而实施阶段还不到21%;仅仅五年时间,目前已经提高到设计阶段99%,施工阶段95.4%。
第二,今后几年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将成为绿色建筑大发展的契机。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强制性进行建设的住房项目,前五年时间全国一共建了1100万套,今后五年要建3600万套,3600万套意味着一半的建筑市场将由保障房来提供,政府主导有力,将使这些保障房有望被建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绿色建筑。深圳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样板。
第三,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助推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从太阳能光热在建筑的应用来看,我国建筑屋顶的应用量已经达到全世界的70%,也就是说,全世界的70%的太阳能光热在中国,这对于绿色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1/5以上城市已经开始各种类型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而绿色建筑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这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第五,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开始将既有城市改造与绿色建筑相结合、新建城市与绿色建筑相结合以及小区的改造与绿色建筑相结合。这对于发展绿色建筑而言也是好事。
第六,大家已经看到发展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它的成本是可以承担的。经过核算,每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节能和能源的经济利益利用
都非常好,通过项目平均化的推算,节电成本的静态回报期3—5年,节水成本的静态回报率为2-7年,绿色建筑在能效、节水、节材、控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方面都是最高效的。
如何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筑好处多多,而且目前发展环境良好、条件具备,那么我们如何加快其发展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绿色建筑大会上提出了系列举措。
首先,要借全国各地生态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因为绿色建筑就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中间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避开绿色建筑说自己是生态城市的,那是不可想象的。”仇保兴说。据他介绍,生态城市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将既有的城市改造升级为生态城市,要求新建的建筑50%—60%必须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既有建筑有20%改造成绿色建筑;第二类是新建生态城,有80%以上的新建建筑为绿色建筑;第三类由城市的某一个社区改造成生态社区,既有建筑50%以上改造成绿色建筑,新建建筑80%以上为绿色建筑。
其次是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对绿色建筑强制性的推广。对获得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以及示范城市享受国家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来说,要求80%以上正在应用的项目应该是绿色建筑,并且要尽快过渡到100%。达不到绿色建筑内部体系要求的,不能进入绿色建筑认证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应该终止。可再生城市30%新建建筑应为绿色建筑,启动既有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在“十二五”期间可达到20%。
第三,依托绿色小城镇推广农村的绿色建筑。我国现有两万个小城镇,对于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30%以上的小城镇,将命名为绿色小城镇或者生态小城镇,并给予一千万到两千万元的补助。同时,将设立乡土绿色建筑创新奖。在我国各地的乡土建筑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智慧,都是先民们应对自然变化,以最省力、最省能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节能建筑,这些是古老的绿色建筑,我们应该尊重它、改善它、延续它。
第四,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我们认为对三星级高等级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金额应该大于1/3的增加成本,平均来算是每平方米补助75元,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起对这些高等级的绿色建筑进行奖励。而一星级成本更低,准备在物业税先试的城市中间减半或者减少对绿色建筑的征收。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就是非绿色建筑不得获得土地,或者大面积的开发绿色建筑的比例要大幅度上升。在北京等城市已经尝试对已建成绿色建筑奖励5%的容积率。
第五个措施,全面推行住宅的全装修与装配化,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建筑全装修方面相比较,我国的全装修的比例还不到20%,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
4.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城乡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建设品质、建设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早在2005年,我委就组织编制发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启动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和评审工作。2007年,我委又发布了《绿色建筑标准》,2009年,根据国家要求和我市实际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截至2010年底,我市已实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1700余万平方米,建成近400万平方米。目前我委已确定了我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日常管理机构、评审机构和技术依托单位,组建了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以上工作,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奠定了基础。
此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意我市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体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我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肯定。我委将以取得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资格为契机,切实推动我市绿色建筑大发展,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绿色建筑建设、运行及评价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实施能力等五大工作体系,组织建设完成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建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示范
项目,培育绿色建筑相关地方产业发展,使绿色建筑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为促进建设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听课证编号: 2013CZ05002
AutoCAD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姓 名:苗彤
注册单位: 长治市昌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043 培训单位: 山西建协职业培训学校
听课证编号: 2013CZ05003
网络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姓 名:段素芳
7.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1 绿色物流的概述
1.1 绿色物流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给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1]。其目标是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各个作业环节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遏止物流业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绿色物流融合了环境保护观念,是连接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之间的纽带;也是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竞争优势的一项具有长远利益的“战略武器”。就其本质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造成威胁。一般的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满足客户需求等,这只是局部利益的实现。而绿色物流的目标是除经济利益目标之外,还追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一致的目标。尽管从宏观角度和长远的利益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经济实体却是矛盾的。但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余地,我们必须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出发。
(2)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物流活动是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消费、直至报废的物流过程,因此,绿色物流的理念也要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一过程,既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分销、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向前物流过程的绿色化,也包括对退货品和废弃物回收逆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因此,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
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看,绿色物流活动分别表现为物资供应物流的绿色化、生产物流的绿色化、销售物流的绿色化、产品回收及废弃处理的绿色化;从物流的功能看,一般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装卸搬运、绿色流通加工和绿色物流信息。
(3)绿色物流行为主体的多样性
绿色物流系统的行为主体包括了政府、广大的公众(消费者)和具有物流活动的各行各业。这些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战略对他们所在的供应链物流的绿色化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或抑制作用。因此,与物流系统相关的政策法规、消费者督导、企业自律等也是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宏观管理策略[2]。
1.2 绿色物流的运作模式
绿色物流的运作模式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物料循环(如图1),其运作过程是:(1)制造商经过对供应商的评估,选择出绿色供应商,供应商将由资源转化而来的原材料送达生产企业,选择绿色供应商主要是为了对该环节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进行最优控制;(2)经过对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形成最终的绿色产品;(3)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副产品、次品,直接进入内部回收系统,尽量做到重复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4)产品生产出来,经过绿色分销渠道送到用户手中,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退货、产品召回以及报废后的回收处理问题。同样,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也要进行最优控制。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产品在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除了产品的退货、召回处理外,对包装物的回收、重复利用,对报废产品的拆卸和零部件的再利用等,都有利于最终废弃物量的减少,有利于节约资源,也有利于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 绿色物流的发展
2.1 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其物流业务数量巨大,且异常频繁,因而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更大关注。美国在其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提到交通产业的发展性质是与环境友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绿色物流被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欧洲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运用于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日本则是从美国引进现代的物流理念后,大力进行本国物流现代化建设,将物流运输业改革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核心课题来研究和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尽力把绿色物流的推广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研究,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与开发,进行回收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讨,以及积极出台相应的绿色物流政策和法规,努力为物流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之一是“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即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以及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3]。绿色物流的理念才刚刚传入我国,对政府和企业而言都是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经济建设需要,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为此,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下,积极提出实施绿色工程的具体方案,促进企业对有关绿色管理策略的实施。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下,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开始形成。不少企业已具有环保意识,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经营的宗旨和竞争的法宝;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按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例如,海尔集团已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ISO14001标准认证。
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企业对绿色物流理念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企业物流系统的构件主要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标。虽然一些企业已开始认识到物流中的环境问题,但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国内在绿色物流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缺乏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分析和成本估算,对于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的代价尚未以成本的形式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如此,实施绿色物流还未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主动选择。
3 现阶段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
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交通拥挤已成为世界性的城市环境问题。据2006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国道网的交通拥挤度为0.40,平均日交通量达9 939辆/日,比上年增长2.7%。物流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运输活动的协调,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3.2 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少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资源存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以国内能源供应为例,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10余年间能源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为3.3%,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4.2%,相差约0.8个百分点[4]。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能源生产增长低于能源消费增长。资源紧缺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来说,资源环境存量的减少,最终会受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而导致资源使用费用的增加。
3.3 法制建设不完善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而我国在此方面还非常欠缺,虽然也有相关的法律,但执法不严。
3.4 观念有待改变
一方面,各级领导和政府的观念有待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传统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先进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4 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 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是资源战略和环境战略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绿色物流中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先进的技术可以增加资源的供给,还能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次,科技进步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能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污染物中有害物质的情况,还能有助于人们提高环保意识等等。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加快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物流行业、企业及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水平;(2)要认真解决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问题,从机制、政策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科技开发、创新和运用的能力,才能为绿色物流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3)要“产学研”联合攻关,增强绿色物流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加强对物流资源的整合
我国物流市场存在着集中程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导致绿色物流实施的难度加大。政府要加强对整个物流市场的调控,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要整合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经济运行流程,提高整体效益,还可以扩展到区域间物流的协调。要整合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4.3 形成有利于绿色物流发展的综合法律政策体系
物流政策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动力和基本保障。绿色物流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包括“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绿色物流标准”等。政策的实施具有目标明确、强制执行的特点,可以对绿色物流进行法律和行政调控,对企业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予以约束和限制。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有效的绿色物流激励政策,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
4.4 传播绿色理念
绿色物流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于绿色理念的传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业。推进绿色物流发展除了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约束和激励,还需要企业的自律和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绿色理念需要长期地贯穿于全社会。
5 结束语
绿色物流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运作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物流管理的质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流通水平,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79.
[2]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3):12-14.
[3]王长胜,李凯,等.中国行业发展报告——物流业[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八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起点上。然而,资源、环境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极大地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展望未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对于节省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增值和信息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重视和研究新时期国内粮食物流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特点
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着重强调生产上合理布局;二是在合理布局基础上要求科学地规划地制定粮食流向;三是粮食物流的运作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四是加工增值是粮食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具有专业性较强的从业人员。
(二)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
1.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优势。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物流工作的发展,在组织粮食物流上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开放的粮食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粮食物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控因素变得更加复杂,科学组织粮食物流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粮食物流管理的困难越来越大,但政府部门和粮食企业对其的重视并未改变,仍进一步探索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如何推进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主要表现在:国家大力扶植的粮食品种,有专门的保护价收费;加快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保证优质粮食的生产;加大新建粮仓投资力度并配备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改造粮仓的同时,更好的粮食物流信息的一体化,提高了物流效率;重组粮食资源结构,为资源能发挥最大效率而摒弃落后的生产力;在粮食深加工得以推广的基础上,加大对农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增值粮食加工上也合理利用的资源。
2.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劣势。我国在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粮食物流已经成为了一个垄断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弊端在之前比较注重粮食供应和存储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体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粮食经营不断的放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这个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所产生的弊端暴露无遗,这严重制约了现代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表现在:作为发展中国家认识上的局限性是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技术得不到突破;粮食物流硬件设施的落后;关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力度不明显;最重要一点是人才的匮乏。
二、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体制上的问题
1.无明确的发展规划。国家和各级粮食部门应着力制定出一套适用于短期和长期的粮食物流规划。
2.相关扶植政策较少。政府各级部门需调节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废除不利于未来粮食物流发展的各项规定,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出台相关物流建设的优惠政策并及时有效地制定管理办法,循规发展。
3.投资建设金不足。可施行“投资出自哪里、受益归于哪里”的原则,这样可以多项吸引投资,无论企业还是个人的投资,只要建立健全好风险利益相互挂钩的全方位融资机制,就不怕没有资金来源。
4.物流体制有待建设。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推广施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通过众筹、集资等方式满足不同层面的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增值等现代物流企业制度要求,引进现代物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功能整合,学习、推广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实现系统化、网络化和规范化。
5.物流队伍不够专业化。应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培养新型物流专业性人才,引进高级专家,采取“老带新”原则,保证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的人才供应。
6.市场监管不严。完善的粮食物流市场指导与监督,更能促进粮食物流的有效流通,为其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二)运输上的问题
1.散装汽车的运输效率因分散的粮食现货贸易而降低。我国虽然是粮食贸易大国,但交易的粮食现货贸易却很少,而占主导地位的分散贸易大多“各自为政”,各单位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在调度方面很难协调,因此很多散装汽车出现空返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车辆利用效率,而且增大了粮食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
2.微薄的行业利润缺少优惠政策的扶持。我国的粮食现代物流运输业发展缓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运行的高成本,限制散装汽车发展;另一方面粮食行业的收入微薄,很难吸引外界投资建设。
3.不够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粮食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粮食物流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极大降低了散装汽车的运输效率,因此完善我国粮食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4.混乱的运输市场影响散装汽车的发展。虽然现在的散装汽车相对比较规范、专业,但是在实际的粮食运输中,私家改装车等一些“非主流”的运输工具扔充斥着粮食物流的市场,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解决,那么粮食的散运亦得不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散装运输车辆和运输市场的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
三、促进我国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及自身经济运行结构的调整,我们要积极解决当前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使其健康发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粮食物流体系。而促进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需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超前的经营理念。针对我国当前的粮食生产、流通的实际情况,实现粮食物流稳定现代化发展必须做到改造与创新并存。
(一)重新认识粮食物流及其重要性
粮食物流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车链条”。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从节省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到加工增值和信息应用全部是一个整体。而让这一链条科学地运转对促进粮食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粮食物流看作是一种自然资源,经过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其科学现代化研究与应用就会最大幅度的提高其效率。在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粮食物流资源方面,对于实体企业而言省时、省力,减少粮食不必要的物流装配,或者通过加工环节使其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贡献出效益。
(二)提高我国粮食物流的技术、管理水平
在明确粮食物流研究的重要性后,我们要寻找发展粮食物流的合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国外对粮食物流的研究也是愈加高度重视,无论是在粮食储存、运输,还是加工增值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应用。我们应结合国情并借鉴国外粮食物流经验,专设一些专家学者在粮食特设机构、各地高校进行研究,着重对粮食物流技术、物流体系、物流管理进行研究,找出适合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学习、吸收,转化自己的东西。
(三)加大粮食物流硬件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物流硬件设施是粮食储存和运输的基础,也是粮食物流效率的关键。在粮食的装运方面应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当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调整粮食加工环节的整体布局,淘汰落后、高耗能设施,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和加工设施,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对于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也要进行整合再分析,保证各环节相契合,从而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确保粮食物流链条保持最佳状态,保证粮食物流高效快捷的运行。
(四)调整粮食物流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影响我国粮食物流结构,粮食物流结构面临着巨大挑战,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所以,保持一定程度上国内范围的粮食物流体系显得更为重要。面临挑战,我国应搞好粮食物流内部结构的调整,构建世界-中国两种结构模式,一是对外,一是对内。在保证两者互不冲突的前提下,加快粮食物流产业的良性运转。
(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9.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九
发布时间:2005-11-10 被浏览数:8150 来源:物流世界网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本文将主要谈论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以及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 现状 对策
1.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的经济活动过程。其构成要素为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信息。它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职能部门,但却涵盖了一系列相关活动,范围从制造过程的采购开始到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为止。物流活动的总体目的是实现高顾客满意度或者可感知的产品价值,必须由可接受的价格来提供服务而实现物流目标。物流一词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发展到logistics的一个重要变革,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系统整体加以管理和运行,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所谓物流管理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系统目标,提高向消费者和用户供应商品的效率,而对物流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综合性活动。其特征表现为以实现顾客满意为首要目标;重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重视实现企业整体最优化;现代物流管理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以物流供应链管理为中心;他是对商品的一元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有:
一、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二、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使企业真正围绕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理想的”服务。因此,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我国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为78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成为拉动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国内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5594亿元,增长11.3%,占同期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13.1%,占同期第三产业投资的21.1%。进入2004年以来,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带动,我国物流业以更好的速度前进,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最近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社会物流货物总额达82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7%。总的来说,中国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2.1.企业对物流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厂商把经营重点都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为了寻求更多的效益,目前很多商家都十分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想方设法从这两个环节中找利润,却往往对物流中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除了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物流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不少地区和主管部门也未能意识到物流管理对市场流通、经济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买方市场的出现及加入WTO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物流管理。实践表明,加强物流管理是企业从内部找利润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增强外部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副局长邸建凯说,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外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其成熟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占有明显优势,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着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已十分紧迫。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开始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并已显现效益。如海尔集团通过实施物流重组,使物流能力成为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空调事业部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现代物流中心库,库管人员从原来389名减少到49名,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费用1200万元。广州市商业储运公司与全国130多个城市的储运企业结成运输中转网络,通过相互协作,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日平均商品储存量超过10万吨,商品运输和和配送量超过100万吨,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
2.2.力量分散。许多企业很难同时在生产、采购、运输、仓储上同时达到规模经济,同时造成资源闲置。如仓库,一般按最大存储量设计,当没有达到最大存储量时,仓库有一部分闲置,企业经理们有没有主动去市场上找客源,利用这部分仓库存储别人的货物,即使想过但很少付于行动。而且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提供的物流服务档次低、利润率低。在对57家企业调查时发现,规模比较大的储运企业有8家(全国分公司有8家以上),占14%;中型储运企业有11家(分公司3家到7家),占19.3%;大型运输企业有6家,占10.5%;中型运输企业有11家,占19.3%,其余21家企业都是小型仓储运输企业。一些小企业很难提供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满足跨国集团、IT企业、医药企业及其它高科技产品企业的要求,低附加值服务也导致企业利润率极低。目前,在市场中的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都不大,有的甚至只是几个人和几台车。少数大型传统企业转化而来的物流企业和具有较强实力的新兴物流企业又还处在转变与整合之中或起步阶段,尚未出现实力雄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占有显著优势的领先物流企业,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有效物流服务的企业极为有限,更不用说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有效物流服务了。再就是很多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与控制的经验和技术比较差,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也比较低,整体物流运作效率不高,专业优势不明显,有时甚至还比不上用户自营物流的效率。而且国内很多物流企业的经营属于短期行为,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战略。如果企业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长远目标,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倒下。
2.3.信息化和标准化不高。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物流职能是企业主要职能之一,因此被誉为“第三方利润源泉”,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一体化”过程,只有将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模式,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已大势所趋。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非常低,很多企业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配备了电脑,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信息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他是协调各部门的基础。信息技术被视为是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它在不断地提高速度和能力,同时又在降低成本,新技术日新月异,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有电子数据交换(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技术,这些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都很低。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历了20余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各主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也已形成各自的一套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形成,并没有考虑到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有技术标准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突出表现在托盘、包装、信息技术等通用设备与技术上面。铁路、公路、海运、民航、工业部门物流系统,都有自己的或选择不同的物流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造成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无法估算的损失。物流标准化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直接影响到物流标准化的实施。国家标准《储运单元条码》颁布后,实际应用正确率不足15%,没有实现规范物流条码的预期目的。如我国集装箱运输仅占总货运量的20%,而世界
平均水平是65%。
2.4.人才方面。跨国物流公司在华业务的开展,对物流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跨国公司通过储备、垄断物流人才来为扩张在华市场做准备,显然已成为跨国物流巨头实现其“中国蓝图”的至关重要的一环。UPS为满足市场扩大、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在华的员工队伍。下一步在中国人才需求将覆盖市场营销、供应链解决方案、系统维护等物流相关领域。业内人士估计,考虑到去年UPS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同比增长45%,及今年第二季度出口量比去年同期飙升近70%的迅猛势头,其对人才的需求将相当大。联邦快递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几年,公司在中国的员工每年都将新增300人。但是,在跨国物流巨头人员需求即将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国内物流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短期内难以缓解。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60余万人。业内专家表示,未来7至10年,中国都将处于物流人才需求的高峰期,人才缺口会持续扩大。2003年底,全国有47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约5000人。而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达100多所。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达15万人左右。目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与市场需要之间严重脱节。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更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2.5在物流管理体制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管理分工较细,各领域都分别设置道路若干个部,自成体系,多头领导,对物流这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来说,他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各物流企业或机构只服务于本部门或本地区,只对其上级管理机关负责,而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却很少。这种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物流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便显露出不适应性。表现在:物流体制的横向分散,既不利于国家对物流的统一规划,还造成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的落后以及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而物流体制的纵向集中,造成对物流经营管理的轻视。此外,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3.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对策
3.1要提高认识,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根据现代物流原理及供应链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包括仓储、运输在内的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
意义。
3.2培养具有资金雄厚、海外服务网络强大、行业知识和运作经验丰富、管理科学、信息系统为主的技术手段等方面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物流业属于寡头市场,其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但是,入世后国外物流巨头的加入必然会加速这一进程,中国物流业必须未雨绸缪,要通过资产重组、联合等途径,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仓储、运输等物流设施数量较多,但功能与服务完善、拥有全国网络的大型物流企业很少,绝大多数设施由区域性的小企业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和网络,组织化程度很低,与生产企业的需要很不适应。利用现有物流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盘活存量资产,是大势所趋,也是避免重复建设和造成现有设施的浪费与闲置的重要途径。广大仓储运输等物流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提高物流管理组织化程度。推动中国物流业更快地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与国外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国内
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
3.3大力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大力推动也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现代物流理念的广泛传播,强化了企业对物流现代化管理的认识,并推动了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各级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了各行各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随着ERP等综合业务系统和专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IT企业的主动出击,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大跳跃。
3.4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次,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政府应当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即根据其受教育的程度、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最后,要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物流人才
培养要产、学、研相结合。3.5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建立物流行业管理体制,对物流行业的各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再次,建立全国物流网络,加强横向联合。最后,政府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地研究和制定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但在交通专项规划中,对关系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物流基础设施要进行统筹规划,并注意协调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从国外经验看,从物流管理中获取的效益相当可观,但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晚,观念、技术都有待提高,物流管理这个“第三利润源泉”能否喷涌而出,给国内企业带来滚滚财源,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加入WTO、电子商务的冲击、西部开发的影响,今后五年也就是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是中国的物流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物流行业已进入了一个高需求、高发展的阶段,中国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系统集成与设备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市场定位,学习或引进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与提高我国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物流管理现代化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0.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十
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比较晚,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企业的物流系统构建主要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标。虽然有少部分企业在和外商合作的过程中开始建立绿色物流的体系,但是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国内对于绿色物流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
1 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一些不绿色的现象
1.1 我国的物流行业整体水平还是处于小散乱的阶段
以承担70%物流任务的公路物流企业为例,全国共有注册企业78.9万家,但是平均每家拥有的车辆仅仅2.5辆。如果包括那些数量巨大的未注册的个人经营者,公路物流企业的规模更小。这些小微企业缺乏绿色物流的意识,有一些即使了解绿色物流,想做出一些努力也因为资金、技术问题而放弃了绿色物流系统。在乱收费和缺乏监管的环境下,小微的物流企业为了获得利润,难以及时更新最新环保要求的运输车辆,长期处于保养不良的车辆污染更加严重。根据环境保护部去年底发布的《2012年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占机动车总量17.4%的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88.7万吨,颗粒物(PM)排放量为59万吨,其排放量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67.4%和99%。而更严重的是,相关的研究表明,超载的卡车对于环境的压力更大。运载同样吨位货物的情况下,一辆国产的卡车排放物相当于七辆欧洲的卡车。除此之外,一些物流运输企业没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随意进行危险品运输。比如2011年的云南铬渣污染事件,就是由于个体运输者关于危险品对环境危害的知识缺乏,随意丢弃铬渣所造成的。
1.2 除了在物流行业中绿色物流遇到了一些问题外,在生产型企业中,对于绿色物流的热情流于表面
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在企业物流方面推行绿色体系也同样困难重重。以国际上衡量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ISO14000(14001)的标准为例。我国已经有几十万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的认证。但是相比于全部企业的基数,仍然是一小部分。而这些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很多是迫于国外厂商的压力,而不是自身对于绿色物流的深刻认识。这些企业虽然通过了相关认证,但是在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领域仍然有着很多传统高排放,高污染物流的影子。
1.3 现代物流自身对于绿色物流发展的阻碍
以上那些不绿色的物流方式,从外部原因分析看是企业的对绿色物流认知不足或者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从内部原因分析方面,是现代物流趋势导致了绿色物流推广出现问题。根据Jean-Paul Rodrigue et al在《THE PARADOXES OF GREEN LOGISTICS》中提到,现代物流的一些特性本质上不利于绿色物流的建立。现代物流对于物流成本的要求,对于物流可靠性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企业的JIT生产方式要求物料小批量多批次的送货,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减少库存,及时满足客户要求的变化,另外一方面也加重了物流的压力,对于绿色物流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另外,一些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设置不合理,没有经过科学的交通影响评估,集中过量的废气、噪声等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很大;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流行,很多客户过度的消费也与绿色物流的理念相悖,比如以往可以去超市集中采购的货物,现在改为网络上分散采购,各个网站分别配送,造成繁重的物流行为,对应着更多的污染更多的能源消耗。现代物流的这些新要求,对于绿色物流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绿色物流的一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应对新的变化,欧美国家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
2 他山之石,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绿色物流方式
在现代物流的要求下,如何实施绿色物流是各国都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这里选取了几个比较具有代表和借鉴意义的绿色物措施。比如在丹麦的哥本哈根,2002年实施了一项强制型的许可证计划。这份计划是为了减少货物运输给城市中心所带来的环境压力。该计划针对不同的运输车辆采用不同颜色的许可证,不同的许可证对应在城市范围内不同的行驶权限。如果违反了相应的规定会给予高达68欧元的罚款。在荷兰,鹿特丹市是欧洲著名的港口和货物集散中心。运输配送物流活动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实施了电动车辆城市配送系统(ELCIDIS)。他们引入载重1-1.5吨的混合燃料电动车辆来取代那些传统的卡车进行车城市范围内的物流配送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更加有效的车辆运输路线并使用城市配送中心系统。在德国的柏林,交通部门预测从1997年到2015年公路货运将会增长80%。为了减少增加的物流活动对于环境的压力,他们搭建了一个货物运输平台。这个平台包括物流运输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比如:地方行政机关、商店所有者、警察、商会等。平台的目标是对于主要商业区沿线进行配送路线设计。这个货物运输平台是公私合作关系(PPP)的先行者。平台的目标是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减少运输的次数。通过共同配送平台,极大的减少了物流装卸车辆所引起的交通拥堵。此外,东京、大阪、伦敦、巴黎、罗马、巴塞罗那等地也采用各种运输配送计划,信息系统等推进绿色物流的实际应用。
3 实施绿色物流对策
3.1 国家角色
首先是政府部门转变观念,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其次是政策方面,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推进绿色物流实施。比如提高汽车排放物标准,我国从上世纪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以来,已经从国I走到了国IV,这中间花费了10年,平均提高一个等级用了2.5年。欧美国家则是每五年提高一个标准。除了机动车排放标准外,对于成品油含硫量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绿色物流的实施一方面靠硬性的规定淘汰不符合规定的高污染车辆,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国家需要积极推动物流信息化,健全城市规划过程中物流功能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环保物流企业的激励。
3.2 企业角色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绿色物流推广的义务。根据头羊效应,领头的企业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会跟着往哪里走。由供应链环节上的龙头企业牵头,推进绿色物流往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世界五百强第一的沃尔玛公司,积极推动“环保360”计划。这个计划包含了包装、物流、供应商及店铺设计四大方面。包装方面,沃尔玛提倡绿色包装,要求每吨包装材料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平均减少15%。到2013年需要减少5%的包装用料,相当于每年从道路上减少21.3万辆卡车,节省32.4万吨煤和6700万加仑柴油。带领供应商共同提高是绿色包装活动的关键。沃尔玛为供应商设定了包装计分卡。计分卡里分为9个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在2008年后,没有得到绿色包装规范标准的供应商和制造商按照违约处理。
3.3 民众角色
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宜。推进绿色物流发展除了政府政策引导,领头企业以身作则之外,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民众对于绿色物流的支持,环保概念的觉醒,从客观上会加速绿色物流的进程。比如民众对于非绿色包装的抵制,尽量选择可替代的低污染的产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碳排放少的产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促使企业和国家实施绿色物流。
总之,绿色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它的成长需要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消费者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它的普及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摘要: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绿色物流在现代化物流中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物流趋势自身固有的一些不绿色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国家、行业协会及领头企业对于绿色物流的推广力度和深度不够。文中将首先分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结合国外一些成功的绿色物流措施带给我们启示,有针对性的提出各方角色如何各负其责,共同促进绿色物流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绿色物流,矛盾性,可持续发展,头羊效应,对策
参考文献
[1]Jean-Paul Rodrigue,Brian Slack,Claude Comtois,TheParadoxes of Green Logistics[R].9th World Conference on
[2]Geroliminis,Nikolaos,Daganzo,Carlos F.A Review of GreenSchemes Used in Cities Around the World,[R]WorkingPaper UCB-ITS-VWP-2005-05,UC Berkeley Centerfor Future Urban Transport.
[3]Kee-hung Lai,Christina W.Y.Wong,Green logistics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Chinese manufacturing exporters[J].Omega 40(2012)267-282.
[4]Thiell,M.,Zuluaga,J.,Montanez,J.,van Hoof,B.:Green Logistics–Global Practic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M]p.2,Colombia2011.
[4]杨国川.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18-23.
[5]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战略价值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3),12-14.
[6]邹辉霞.绿色物流在中国[J].物流科技,2004,(1),71-73.
11.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篇十一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国内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物流发展过程中来自物流企业和社会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给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 现代物流;发展;问题;对策
尽管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还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其中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我国物流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来自物流企业方面的问题
1、我国物流企业整体上发展不平衡。我国物流企业因各自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而导致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企业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企业仍是以运输、仓储为主,还处于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而有些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正逐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仅有少部分物流企业走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前沿。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的效率不高,服务内容有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信息网络和综合的物流服务理念,这是我国现代物流业所存在的首要问题。
2、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物流系统效率低、综合水平不高是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据中物联的数据统计约有73万多家,其中7人以下的物流企业就占到了12%,我国上市的26家物流公司总上市资产150亿,而美国仅一家物流公司的上市资产就超过200多亿,相比之下,可见规模之小,差距之大!“规模小”即意味着基础设施差、粗放式经营。我国物流市场开放后,这些小物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使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正在经历着市场的调整和淘汰。除了规模小外,我国物流企业还普遍存在着设施落后、物流系统效率不高和综合水平不高的严重问题。
3、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有待开发。物流活动的本质是服务,但是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对于服务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多把物流服务看成简单的满足客户需求,把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例如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看成是各自独立的物流活动,几乎没有形成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这样的结果导致物流企业仅仅关注价格而忽视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企业要求生存就必须提高物流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不能再把服务看成单纯的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形成“集成物流服务”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理念,即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并同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二)来自社会、市场方面的问题
1、行业管理分散。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是由铁道、交通、民航、内贸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严重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2、缺乏统一的标准。标准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物流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物流业的行业形态和工商登记等管理规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二是对物流硬件和软件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
3、缺乏物流法律规范和行业制度保障。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正式的关于现代物流的法规或规则,用来规范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相关问题。另外,一直以
来在我国物流业广泛应用的保障制度也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物流活动中的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只能对物流的部分环节承保,无法适应整个物流市场的发展要求。当出现货物毁损时,物流企业常常受到较大的经济牵连,也往往付出很多额外的代价,这就使得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肩负了很多不应有的责任和风险。物流企业得不到专业的制度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规避物流营运上的不确定性风险,让物流业在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发展是发展现代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专业人才。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缺口至少有50万人,而且现有物流管理人才中能真正满足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到十分之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研究、管理、规划设计、基础操作等方面人才的缺口,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物流业的一大障碍。因此,培养大批合格物流人才的任务也就愈加紧迫。
由此我国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解决对策有
(一)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鉴于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和我国物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基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基础性物流设施建设。国家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主通道和主枢纽的建设改造,以提高内陆交通运输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组建运输集团公司、区域性仓储集团公司;在重要港口和城市建立现代化的、大型的、区域性的综合物流中心。物流设施的建设是物流企业合理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物流企业应主动吸收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改进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物流业整体环境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而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不断创新物流服务。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是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随着社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从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入手,不断拓展物流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以服务为己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理念,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合理的、准确的、及时的物流服务来赢得物流市场。
4、加快物流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用在发展物流业上非常合适。物流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先进的技术永远是物流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近几年来,国内外涌现了不少先进的物流技术,其中的关键技术有物流标识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保证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加快物流业整合。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物流企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为物流技术,还包括物流管理理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物流业的整合,同国际优秀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成专业化物流企业,是迅速提升我国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物流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良好平台。但应该注意的是整合不是组合,“整合”意味着各自优势资源的重组,而不是原有资源的简单合并。
(二)加快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化的建设
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
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支持至关重要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完善,?有待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不仅应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很清楚的认识,还应及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有关物流产业的相关物流规划和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制定并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将物流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政府应努力促进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总之,政府对物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五)发展第三方物流(3PL),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
1、第三方物流(3PL)是市场的要求也是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3PL有利于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发展3PL的重点是培育专业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这就要通过物流企业间整合重组,发展核心业务并扩大现有规模,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来实现3PL服务水平的上升。使3PL企业能真正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的、个性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2、优化供应链管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革新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群体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并且更趋于同供应商、客户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优化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效率并加强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培育自主物流品牌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拥有我国自主的物流品牌是创新的重要标志。物流服务可以效仿,但物流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我国物流企业要冲破阻力,要更有实力与竞争力,将来参与世界竞争,走在世界前列,就不能仅局限于合资、依靠外力,而是应该培育自主的品牌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上已形成一些初具规模的自主物流品牌,如前文所述———中远、中外运、中邮、宝供、锦程、宅急送、顺丰等等。这些国有或是民营物流企业是我国自主物流品牌中的明星。培育自主物流品牌不仅仅是雄心是志气,更是我国民族物流服务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培育自主品牌有其必要性但是不能盲目,我们应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核心的竞争力,并能利用好本土的优势来打造中国物流的自主品牌。
(七)重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的发展09-08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08-25
浅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DOC)07-13
浅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发展10-08
浅析我国的信访制度08-15
开题报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1-06
我国公证制度浅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