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共11篇)
1.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一
大家好,我叫__,来自____镇__村驻村工作队,现担任__村村主任助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深刻的体会到帮扶责任人责任落实的好不好,体现的是帮扶干部对贫困群众的感情问题和工作作风问题,反映的是对脱贫攻坚工作是口头重视还是真抓实干的问题。
以__村建档立卡户刘云海为例,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之前,他是村里出了名的“难缠户”,年近半百仍单身未婚,常向村委会、工作队提出临时救助的请求。他的帮扶干部岳有,几乎每月都会到他家入户交流,了解到刘云海是因身患强直性脊柱炎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才愈发暴躁,于是岳有通过几年来近70次入户开导刘云海向上向善,自力更生,逐渐激发其内生动力,并通过耐心讲解产业帮扶政策帮助刘云海发展种养殖,还帮助刘云海解决了几年未解决的院落整治问题,不仅收入极大提高,同时也解开了贫困户的“思想疙瘩”,更是从根本改变了限制刘云海脱贫的“等、靠、要”的思想顽疾,现在的刘云海非常支持和配合村里的各项工作,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帮扶干部帮的好.....
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帮扶干部要根据贫困户的农业生产状况,对具备生产条件而缺乏生产启动资金或项目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帮助其办理小额资金贷款,或给予提供种苗支持及技术帮助;对农产品销售困难的贫困户,主动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问题,不断指导贫困户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畜产品,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
赛汗乌素村建档立卡户赵秀莲的帮扶干部武兴荣,在入户过程中发现她家生产设施简陋,个人出资帮助盖上了整洁又牢固的圈舍,期间还帮助赵秀莲申请用于发展养殖的小额金融贷款,牲畜达到出栏条件前就主动联系,帮助销售。
渡口村建档立卡户高世华在我们入户时告诉我们,他今年养殖了28头牛,最近又在打算为几只小牛犊搭建一个牛圈。他的帮扶干部刘利雄部长知道后,立刻给他送来了用于搭建牛圈的钢管,为此,他非常感动。自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来,刘部长积极帮助高世华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计划,分年度分时段给予帮助,由于贫困户的养殖牲畜多,刘部长便个人出资购买饲料粉碎机,收玉米时又帮助送去脱粒机和配套的60米地埋线。在贫困户产业扶贫上他下了足功夫,从根上解决了贫困难题。
扶贫过程中,为了鼓励贫困户能够支持子女上学,确保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辍学,扶贫干部们通过积极宣传、解读最新的教育政策为建档立卡户的新生发放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__村建档立卡户陈永刚一家,他的女儿身患紫癜,因长期赴外地看病,女儿在棋盘井上一年级时父母便为她办理了休学手续。帮扶干部沈广春通过多次入户做思想工作,成功帮助他的女儿在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就读,但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在入学一个多月后陈永刚夫妇将女儿接回家中,得知此消息后,沈广春急忙联系驻村工作队及相关部门,最终帮助陈永刚的女儿在____镇就近入学,同时还解决了学籍的问题,确保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辍学。
除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思想扶贫等,在医疗、住房、就业等多种帮扶方面,帮扶干部都会积极前往贫困户家,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计划;对有劳动能力且待业在家的贫困户,鼓励其到工厂企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对贫困户家庭成员有重大疾病的,也会帮助其家庭申请大病救助,及时讲解我市农区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养老等方面的政策。
东兴村建档立卡户陈新国因患癌症去世,在世时经常需要赴__医院住院,帮扶干部王燕玲每次在住院期间都会到医院看望给予慰问金,并且拿着几十张收费单据亲自帮助他办理医疗报销、大病救助、红十字会救助等各项手续,第一时间争取到用于下次手术的治疗资金;四新村建档立卡户王玉才身患重病,常年在__区医院住院,帮扶干部薛秀荣不仅帮助其解决就医报销救助等困难;__村建档立卡户__及女儿均患有不同程度残疾,之前全家仅靠种养殖勉强度日,帮扶干部杨跃龙多方协调,与距离__家仅有1公里的鄂绒公司净水厂达成协议,先后为父女二人提供就业岗位,二人月工资合计达3700元,家庭收入显著提高..........
能够参加扶贫工作,对我而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宝贵经验。做好帮扶贫困户思想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帮扶贫困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激发内生动力,不等不靠,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2.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二
征文要求
1.故事内容可以是自己的创业梦想、自己亲身的创业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的创业梦想、创业故事。
2.注重创业故事的生动性、创新性和传播性。
3.字数1000字左右。
评选方式
1.征集期间将投稿的故事发表在《创富指南》“创业者之窗”专栏。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2.2011年1月公布由《创富指南》杂志评选委员会选出的十佳创业故事。获奖名单将在2011年1月《创富指南》杂志中刊登。
奖励办法
1.由《创富指南》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一年《创富指南》杂志。
2.部分优秀创业者,免费吸收为创业无忧俱乐部会员。
来稿请寄:
地址:430071武汉市武昌武珞路558号C座合丰财富时代406室《创富指南》编辑部
或发送至邮箱cfzn2004@126.com
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 篇三
这是天洋兄童年的记忆,也是他正在行进中的青年的样子。
坐车5个多小时,他来到__州__县__镇共和村,迎接他的,除了村里热情的干部,朴实的村民,还有床头恣意大胆的蟑螂和河边泥泞坎坷的山路……
来不及收拾卧室,返乡大学生唐安厚已经慕名前来,这位带着宽边眼镜,旅游专业毕业,在外跑过销售如准备回乡大干一场的年轻人,一见面便递上了申请书。他已自筹资金30万,联系了__农学院进行技术合作,联系了一家畜禽公司解决销售等问题。而他看好的场地却得不到部分村民同意。
这个场地是一个废弃多年的小学校舍,权限归属于三个村民组,而其中一个村民组的村民之前无论怎样就是不同意。怎么办?
初来乍到的何书记想不明白,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几个月都协调不了,本村的大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返乡创业为何却遭遇这样的尴尬?怎么办?
经过2天的走访得知,原来不同意的村民之前与小唐的家人有矛盾,思想疙瘩解不开。而村干部做过工作,但乡里乡亲的,工作打不开情面。怎么办?
借助多年新闻工作见多识广的积累,刚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何天洋把三个组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织起来开会,讲明发展养猪项目给小唐本人、村组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等带来的好处,引导大家用发展、开明的眼光来看待,并明确表态:这是集体的事,应该由大家来民主决策,少数服从多数,任何个人都不能恶意阻挠。最终,小唐从提出申请到村民代表按手印同意仅仅用了5天时间。
脱贫与致富,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贫困户走访中,何书记的朋友圈晒出了这样一则信息:刘茂丰,男,62岁,腿脚麻木,行动不便。其妻吴梅香,61岁,双目失明。大儿子前去世,不久后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孙子随二老生活,现年12岁。全家人靠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不时寄回来一点生活费买米买药,吃菜烧柴几乎全靠寨邻乡村接济。
信息发出后,很多好友表达了帮助刘老一家的心意,刘老一家的生活状况也迅速得到了改善。实际上,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难以言说的问题和矛盾。
比如,加班加点,跋山涉水,经历危险,遭遇病痛……
比如,老家的亲友在微信中留言:看你把人家的村子帮得多好,办公楼修好了,通组公路拉通了,连心桥架起来了,合作社成立了,而老家现在还只是一条唯一的窄窄的黄泥路……
比如,很多贫困户不愿意脱贫,因为虽然脱帽之后仍然可以享受政策,但几年时间全面小康之后,这些政策就将不复存在。所以,没有精细的工作方法和实实在在的致富门路,这脱贫的事,群众不会轻易答应。
正当何书记的驻村工作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电话犹如晴天霹雳朝他袭来。9月28日早上十点,年届70的父亲在家中离世。其实,早在几年前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就发誓,一定要多陪一陪父亲。可是自从他驻村后,父亲便独自一人在老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何天洋以不孝之子的自责办完父亲的后事,抱头痛哭、彻夜难眠。这下好了,没有牵挂了,他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了,他收下悲伤,重回战场。他说,只要群众需要,只要组织批准,他愿一辈子扎根在这里,把自己的智慧、激情、汗水和热血都奉献在这里。
奋斗的青春,跟年龄有关,他是18岁的英姿与年轻。
奋斗的青春,与年龄无关,他是一辈子的活力与激情。
4.我的脱贫故事征文 篇四
——记一位90后乡村女教师的扶贫之路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扶贫工作,我可能永远也不会跟这四家人有交集。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跟这四家的交集,我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贫苦。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贫苦这样的感受在心中萦绕蔓延,我永远也不会懂关于精准扶贫的深意!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自我成为教师参工之日起,便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中,并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手执信念、本领与担当的青春“画笔”,绘制着民族复兴的希望“蓝图”。
金秋时节,空气中还混杂着桂花的清香,我和几个同事趁着周末一起去走访刚刚分下来的贫困户,因为都是第一次走访,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压着千斤重担。这些情绪不是烦躁,不是疲惫,不是推脱,而是对帮扶户发自内心的牵挂,于是一边走一边谈论着该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达,怎样深入了解帮扶户的现状,怎样更清楚更明了的宣传各种扶贫政策,如何真正帮助他们而绞尽脑汁,才能让这些素未谋面的农户相信我们的赤诚,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走过了一条条崎岖蜿蜒陡坡的山路,穿过一片又一片茂密的山林,终于走到了几位帮扶户家里,他们在一个村,这4户都姓杨,我都亲切的称呼他们为“杨爷爷”。因为在村里各组居住,所以得一户一户的进行走访,这一天差不多走了我一周的路程。
想起白天去杨爷爷家的情景,一股心酸瞬间涌上心头。一走进门,靠墙摆放着一张老式木床,杨爷爷半躺在床上,笑着同我打招呼,因几年前生病,落下有点半身不遂的毛病,行动不方便,只能一天坐着躺着,不便行走。家里唯一的儿子在工地上发生意外不幸身亡,只有靠儿媳一人维持着一家4口的生计,还得供养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真是压力山大。
环视屋内,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墙边靠着几把农具,破旧的木椅上耷拉着几件旧衣服,因屋里太潮散发着一股霉味。儿媳在外务工,两孙子在外上学,家里只留下他一个孤寡老人,还得自力更生做家务干活。看着杨爷爷挣扎着起床,心里一阵心疼和无奈。托尔泰说过: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和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在心里祈祷,希望这所有的不幸都能快速远离这个脆弱的家庭。
我觉得“不走到百姓身边,不知百姓冷暖,百姓心里又怎么会有你?”于是,我选择从走访民情、摸底调查入手,以便全面掌握我的帮扶户的贫困情况,如家庭住址、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为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做准备,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个性化实施;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对症下药,靶向扶贫。
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每周和帮扶户积极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活动。走村入户为贫困户做饭干活劳动,深入贫困户家中,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状况,为贫困户清洁厨房,与贫困群众一起在厨房里做饭,以便当好他们的贴心人,做好他们的帮扶人,切实履行好帮扶责任。为贫困户做顿饭一起吃,充分体会贫困户生活的艰辛,了解贫困户在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贫困户做顿饭交次心,用实际行动证明对他们的帮扶是真心的,是他们的贴心人,拉近与贫困户感情距离。为贫困户做顿饭再宣传,再次细致宣传到户增收项目、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贫困户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等优惠政策,让贫困户掌握扶贫政策,打消思想顾虑,为其理出脱贫思路,规划出脱贫路线图,早日脱贫致富。让他们看到脱贫的希望!树立脱贫信心!我们放下了架子、沉下了身子,真正走进群众中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平等交流。通过长期开展此项活动,达到了“掏心窝子”说交心话,真正达到“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暖百家心”的效果,再次宣传解困惑,理出思路树信心的目的,为下一步全乡贫困户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次扶贫路上我得知一个噩耗——奶奶去了。本来还说那次忙完了就回家看望病重的奶奶,结果我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时泪如泉涌,难受到极点,自责、懊悔,犹如千万条毒蛇缠绕着我的心,那感觉使我窒息,让我似乎喘不过气来,心也犹如被刀割一样……淅沥的小雨,总是适时的降临。雨水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颜色,这颜色,是灰色的,是晦暗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以致后来每次一触及这条思绪的神经线,我的心总像在痉挛般的痛……还有扶贫工作等着我去做,我不能倒下,要坚强勇敢,站起来继续工作。
“愿中国青年教师都摆脱冷气,迎头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期望极高。我们青年教师的脊梁是用信念铸成的,背挺得多直,就看信念有多坚定。我们需继续挺直腰板,不放弃、不抛弃、不厌烦的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时代赋予使命,我们就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行的路越远,蹚过的河越多,越发感到肩上脱贫攻坚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在扶贫攻坚的路上,用“信念”之笔绘出“坚韧”的青春底色。
“本领”作笔勾勒“拼搏”线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磨砺才能练就真本事。毛泽东同志曾提及:“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我们青年教师更是如此,在青春年华岁月里更要俯下身子,下沉一线,将力量用在教书育人和扶贫攻坚上,积极学习,增强工作本领。
我虽不是党员干部,但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充分发挥青年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拼搏、继续奋斗,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在精准脱贫的“蓝图”上,握“本领”之笔勾勒出敢想敢干、迎难而上的“拼搏”线条。脱贫攻坚不苦不累,那是假话,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国家干部,赶上了这个大时代,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一事业,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幸事,再苦再累也值得。我觉得帮贫困户脱贫是我最大心愿,脱不了贫,我这个帮扶人做的就不合格!所以,再苦再累我也会坚持到底!
作为人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战斗,对待帮扶户要有“诚心”、有“爱心”,时时处处关心他们,将心比心,以诚相待。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赢得他们的支持。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强化脱贫攻坚政治担当,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帮扶力度,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久久为功,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去攻克,坚决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5.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五
心系群众,做广大百姓的“贴心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要赢得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就得做好百姓的“贴心人”。作为开阳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__乡__村辖4个片区总人口8206,可谓地广人多。要顺利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首先要主动“找事”,多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此,我为自己制定了走访计划,在驻村半年不到就走访了43个村民组6000余群众。
在走访过程中,当了解到__组由于滑坡堵路,群众无法通行时,立即和村支两委进行协商,和挂帮工作组、村支两委一起,争取资金6000元清扫了近200方的砂石,保证了群众的出行顺畅。当了解到新寨通组路路网垮塌严重,村民出行困难时,又和挂帮工作组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在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向县委办争取到5000元,及时为群众清扫了垮塌路网;当了解到群众对农村土地政策、低保申请资格条件缺乏了解时,又及时和村支两委进行协商,在全村广泛开展了“送学上门”活动,为当地群众发放相关政策宣传本600余册;在每次走访过程中,对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和诉求,我都记在了驻村工作笔记里,半年不到,就满满的写完了三个笔记本。后坡组群众张仁贵说:“小鲁话不多,但做事踏实,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还经常自掏腰包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这样的驻村干部我们都很喜欢”。
访贫问苦,做特困群体的“关爱人”
我是农村人,从小在农村吃苦长大,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工作站的统筹安排下,我对__村困难老党员、特困群众、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了摸排走访,建立了详细台账,没有车全靠步行,一个月走下来脚都磨起了好几个水泡。为将党的关爱送到困难群体手中,我通过交通运输厅同步小康开阳工作站积极协调资源,争取到4.5万元对全村46名困难老党员、10户诚信计生户、78名特困群众和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慰问,并为__中学和幼儿园送去了价值7000元的文体用品和玩具,同时还结对帮扶了5名困境留守儿童,经常通过电话和实地走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每月定期送去200元的生活补助。枫香坪组困境留守儿童卢锡梅父母离家出走,由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照管时,连续几天夜不能寐,我了解情况后,就通过“微信化缘”向派出单位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魏亚莉老师和李晓艳老师寻求到3800元的结对帮扶资金,对卢锡梅等困境留守儿童开展了结对帮扶。
内引外联,做农村发展致富的“领路人”
要致富,先修路,全村43个组,只有28个组的通组路完成了硬化,尚有15个组出行不便,这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了修路,我和挂帮工作组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起早贪黑,深入田间地头摸清了全村道路状况,及时并向派出单位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民生项目建设资金8万元,对涉及出行群众较多的通组路进行了硬化;为彻底解决村委会周边污水横流的现状,我和工作组四处奔走争取到3万元对村委会排污沟进行了疏通修复,改善了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为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我向交通运输厅开阳工作站积极汇报,在工作站的帮助下,向省水利厅烟水处争取到水利建设资金4.8万元,解决了__组56户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我帮助村支两委制定了《__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在县委常委、副县长,__交通运输厅同步小康开阳工作站站长许明雷同志的带领下,向工作站和派出单位__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300吨水泥用于后坡组村集体经济产业路的硬化。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和工作组积极向县委组织部争取到资金6万元,建设__村党员活动室,为__村党员培训和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硬件设施,同时积极协助村支两委,向县农业局争取到项目扶贫资金10万元,组织村民开展林下养鸡。为使广大养种植户掌握科学的现代种养殖技术,我和工作组向省科学技术协会争取资金5万元,对广大农户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共组织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培训8次,培训人员264人(次)。这期间,我和工作组为__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四处奔走,争取到位帮扶资金60余万元,为该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将真情驻进百姓心坎,在帮群众解决困难的时候,在老百姓把我视为家庭成员的时候,我才能体验到这份充实和满足。
6.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六
种了一辈子地,哪里来的“工资”?65岁的黑龙江省林甸县鹤鸣湖镇东升村脱贫户杨志友咧嘴一笑,露出满口洁白假牙说:“以前年底卖粮,一年见一回现钱,如今按月进钱,就业扶贫让俺也成了‘上班族’!”
杨志友老实巴交、踏实肯干,村里人称“杨老汉”。一场大水,淹了贷款种的13亩田,他和老伴儿因灾致贫。“当时就想,这下子没办法翻身了!”杨老汉犯了愁,本就松动的牙齿掉得没剩几颗。
,为带动村民就业脱贫致富,在驻村工作队协调下,东升村成立了林甸县东升绿化养护有限责任公司。最初,许多村民观望不前:“能有这好事?村支书他爹咋不报名?”
东升村党支部书记朱伟志赶紧动员老爹朱福春“上阵”,却碰了一鼻子灰。三番五次劝说后,朱福春报了名,没想到一下“干上瘾了”。“这活儿不仅能锻炼身体,午休时还能跟乡亲们一起拉家常。”朱福春说。
杨志友也在第一批报了名,开始“护花护绿”新生活。“这两年公司总培训,学了不少技术,每个月能挣2100元!”杨志友指着村里脱贫挂历上自己领“工资”的照片说,205月在村委会第一次按手印、数钞票的感觉终生难忘。
“老激动了,又开心又舍不得花,这么多年没添过新衣服,最终领着老伴儿去城里从上到下换了一身。”杨志友说,2018年,他和老伴儿干了7个月,一共赚了14700元。
收入有了保障,杨老汉开始逐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家里20多年的老电视“鸟枪换炮”,今年又分两次镶了上、下口假牙。“半口牙得花费半个月‘工资’,还是有点心疼,过去没钱只能挺着,这算是‘大件儿’了!”他说。
除了在绿化养护公司工作,杨志友还享受林甸县当地畜牧业扶贫政策,通过“托牛入场”和养猪分红,每年还有5000元收入,加上自己再种点经济作物,早已“翻身”。
“存了多少钱?那不能告诉你,得留点底儿,反正咱光荣脱贫了!”当记者问及收入和存款时,杨志友笑着说。
“公司也经历不少风雨,尤其2018年6个务工村民被蜱虫咬伤后,公司送到外地专业医院救治、担负全部医药费,给每个村民都上了保险,大伙一下子有了‘上班’归属感。”东升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乔士平说,通过就业扶贫带动,参加招工村民人数从30多人增长到170人,过去村里农闲时火热的“麻将馆”,如今也都“关门”了。
在东升村,乡亲们享受着产业扶贫红利。走进脱贫户张春龙家,庭院里种满了紫色的八宝景天,他正忙着除草。“去年卖了2.3万株,挣了6900元,没想到咱这小菜园也能赚这么多钱!”张春龙说。
朱伟志告诉记者,东升村建设的东升百万宿根花卉基地,目前花卉已扩繁至100万株,带动13户贫困户年均增收元。
7.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七
工作场所从最初的农田、牧场到建筑工地,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工厂,短短3年,索朗的“技能包”越来越丰富。
今年45岁的索朗是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房。搬到新家后,农田和牧场交给妻子吉巴打理。索朗通过了谢通门县组织的泥瓦匠培训,成为一名建筑工人,跟随建筑队到那曲、阿里等地务工。
“当时每年打工时间也就两三个月,收入两万多元,农忙时我还要从工地赶回来。”索朗说。
为巩固脱贫成果,谢通门县整合援藏资金、扶贫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总投资1.5亿元的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区开始运营。这是西藏全区唯一一家集食用菌菌棒制作、生产培育、生物质燃料制作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索朗目前就在这个距家只有2公里的工厂工作。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这家工厂的贫困户,索朗通过3个多月的培训,从泡料、配料、拌料、装袋等步骤开始学习,一步步到技术门槛较高的接种、培育等环节,月工资也涨到目前的4000多元。
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区副总经理黄民凤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菌类主要是杏鲍菇、平菇、香菇,带动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此外,公司还建立了技能培训中心,对当地老百姓进行培训,并发放菌包,让他们在家进行培育,今年上半年的菌包发放数量近20万个。
截至目前,这家工厂已开展5批培训,覆盖学员500多名,培训课程涵盖种植业、电商、科技、气象等内容。索朗的妻子吉巴也多次参加培训。全县参与食用菌种植的农户达80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61户。
黄民凤介绍,公司今年上半年生产各类食用菌700多吨,未来还准备培育金耳、银耳等新品种。随着菌类产量的提升,公司还准备引进生产线,加工制作蘑菇酱,同时将菌渣制作成生物质燃料,让新型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产业链的延伸,也将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根据规划,公司明年产值将达3600多万元,直接解决就业170人,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8.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八
第一“获”是“入户帮扶要走心”。初入基层,赶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处理一叠叠文件、一个个报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绪。于是,我鼓足勇气,主动请缨担任贫困村——长岭岗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尖刀班班长。在帮扶入户中,村里的老干部告诉我,危房改造工作还剩下几块“硬骨头”。亲自经历过后,我才明白了“硬骨头”到底有多难“啃”。入户中遇到这样一家人,户主和90岁老母亲住“土墙屋”,弟弟住猪栏上的“小阁楼”,生活条件不容乐观。我反反复复地跟他们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劝说他们重建新房,但他们却十分抗拒,坚决不建。我百思不得其解,左邻右舍几番打听,才知道他偏信了当地风水师的说法,“房屋相位不好,不能建房”。我辗转联系上了风水师,几番劝导,他终于对贫困户改口,“今年能建房”。然而,户主又提出建房“太贵”。我又帮他申请了民政救助,从砂石料、瓦片、砖墙一点一点计算修房子的费用,与修房子的老板商议,按成本价成交这笔“生意”。到了修房环节,户主还是有诸多“不满意”,比如墙面漏水、缺厕所。我便反反复复入户10余次,一个个协调解释。整整2个月,最终为贫困户修起了一座新房。我当时高兴得好像自己也住进了新家。
第二“获”是“唯有实践出真知”。来到基层,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我还想再多做一点。作为中级社会工作师,我开始从专业积累中找寻灵感,灵机一动,决定在长岭岗村成立“妇女儿童之家”,组建一支由“村妇联+童伴妈妈+驻村帮扶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助留守妇女、儿童。首先对全村的妇女、儿童进行了走访,但是很多孩子遇见我们总是“羞怯怯”地跑到屋里。问爷爷奶奶才知道,孩子们的父母不是出去打工,就是离家出走,加之村里山大人稀,孩子放学回家没有“玩伴”,经常一个人玩手机,有点“怕生”。此情此景,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习惯了独处,他们会接受我们的服务吗?我心里打着鼓,但还是决定试一试。我们启动了一个设想:把村里的妇女干部发动起来,在农闲、课后为村里的困境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去年暑假,我们联合武汉大学志愿者开展的“彩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更是让“妇女儿童之家”热闹非凡。服务初见成效,更坚定了把服务持续下去的信心。然而,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只好暂停服务,上门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但是要么由于网络不佳,要么由于家长忙于春耕,很多孩子无法适应“网课”,成绩一落千丈。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人生轨迹最重要的方式了。我急得不行,到处请教怎么才能帮助他们。我设法联络了团县委,争取公益项目,并且逐步重启“妇女儿童之家”,让孩子们轮流来村委会,志愿者、童伴妈妈来陪伴他们学习,人手不够,我就亲自上阵,村里又恢复了活力。
9.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九
一、讲政策、访民情,扶贫路上风雨兼程
全村40多户贫困户,帮扶初,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帮扶任务着实不小,面对困难我们知难而上,首先熟悉掌握帮扶相关政策,因为驻村扶贫的对象是贫困群众,掌握贫困群众家庭生产生活实情是开展好驻村工作的前提,为提高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找准工作切入点,我把自己融入群众中,经常走村入户和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贫困户家庭年收入情况、居住条件,残疾重病、子女教育、生活困难等情况,根据每户实际情况详细填写登记表格,可以说一表在手,事半功倍。扶贫路上,处处充满艰辛,记得前年冬天在迎接上级评估检查时,我们起早贪黑冒着雨雪入户和贫困户促膝相谈,一项一项了解贫困户各类优惠政策知晓度,忙到深夜是常有的事,走家串户把党对贫困户的丝丝关爱注入他们的心田,让他们感党恩,鼓足劲,脱贫也脱志。交心的帮扶达到了相互感动的效果,贫困户配合工作,驻村干部思想上也不松劲,干劲再加码,发挥实干精神,认真核对村级扶贫档案和贫困户一户一档,确保资料详实,数据准确,通过积极宣传上级关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切实转变了部分贫困户“坐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群众参与脱贫的积 极性进一步发挥,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的愿望更加强烈,主动参与,积极支持扶贫工作,形成了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
二、定规划、兴产业,因户施策帮出成效
掌握贫困户实情后,我们根据每户致原因,逐年制定计划,理出详细的脱贫方案。围绕“抓产业,促脱贫”的既定目标,协助村委会在原定的“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上,结合贫困户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了产业发展帮扶措施,制定了符合户情、可操作、能实施、能见效的产业发展计划,
,在原定帮扶措施上,针对他家产业发展情况,帮助他重新确定了产业发展计划。他将自己承包的荒山进行了开垦,购置了小型农机,种植了花椒树5亩,并在花椒树空隙种植丹参药材3亩、红薯5亩,先后到石桥驿镇花椒种植大户,仙居黑峪村药材种植基地参观学习,掌握种植技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地里种植的作物长势良好。何德兴到村委会对村干部和驻村队员说:“在村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儿子现在变得勤奋上进了,自己出去打工赚钱了,且政府部门对我们家实施了产业扶持奖补,落实了残疾补贴,对孙女上学给予了教育资助,又安排我在村里搞环境保洁增加收入,一系列帮扶,我们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明细好转,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家中不存在困难,特申请脱贫”。在知晓这一情况后,我们通过对他核算收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他家是否达到脱贫标准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发现,何德兴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37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目前,引导29户贫困户种植丹参、花椒、红 苕64亩,养殖龙虾5亩,养鱼8亩,种植蔬菜10亩,为确保产业顺利推进实施,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组织带领部分贫困户到药材种植基地参观学习,通过技能培训、强化思想引导,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规范产业以奖代补,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奖,将村光伏发电收益按发展产业情况进行奖补,对上级产业项目资金按种植面积进行奖补,增强贫团户发展产业的 积权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贫困户脱贫后续稳定增收,截止20底,全村40户贫困户106人全部实现了按期脱贫,先后有7户贫困户被评为区级“脱贫十星级文明户”,“脱贫模范”。
三、引项目、筹资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部分村民小组农田用水难、沟渠老化,道路不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经常引发村民为放水发生矛盾和上访,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无财力投入,必须依托上级各部门支持,为此,几年来协助村两委多方争取项目,共筹集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先后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5公里,沟渠硬化1万多米,新建泵站2座,农网改造新增变压器2台,完成了全村自来水管网安装,维修改建村办公楼,建40千瓦光伏发电站,集镇安装路灯140盏,药材红薯种植等项目。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生产灌溉难、用电难、出行难等问题。
四、送信息、送岗位、拓宽务工就业渠道
解决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是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的重要方式,对大多数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来说,外出务工就业,就能增加收入,迅速摆脱贫困。为搭建好务工就业平台,我们一户一户上门,准确掌握贫困家庭成员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基本情况。组织贫团户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意愿的人员,参加市区的“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支持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并对贫困户劳动力就 业转移情况进行登记注册,今年向贫困户落实公益性岗位9人(保洁员、道路养护、河道管护等),推荐贫困户8人在专业合作社务工,贫困户家庭成员26人也在省内外及周边厂矿企业实现务工就业。
五、严修身、强党性,全力做好脱贫攻坚
以党建促脱贫,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为了抓好这个“龙头”,我们以“强严树”活动为抓手,召开村两委和党员动员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检查党员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讲党课,扎实开展好学习教育活动,让每个党员都有所学,有所思,把理论学习转化到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具体工作中,在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对接贫困户的重点工作上与村两委班子沟通,推进村务、党务公开。增强联系村党组织,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动力。每个党员干部都是闪光点,把劲使足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就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细微处、显大爱,脱贫攻坚暖人心
回顾驻村帮扶工作,我们几多感慨,点点滴滴都显爱,通过驻村帮扶增进了干群关系,把党的为民情怀播撒到群众心间,每个驻村干部带着感情设身处地为帮扶户排忧解难,把帮扶户的事当自己的事干,当事业干,从点滴小事做起,主动上门服务,帮助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落实补助资金,办理学生资助手续,协助做好五保、低保、残补核查申报,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安置就业岗位,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大米、面粉、面条、食用油,过冬棉衣被子等物资和慰问金,免费为贫困户发谷种、种植肥,拉近了干群关系,又为贫困户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减轻了贫困户思想和经济负担,天寒人心暖,几年来,奔走在精准扶贫工作路上,与南桥村40户贫困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贫困户的一句感谢,使得扶贫工作怎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10.我的脱贫故事作文征文 篇十
刚到村里,面对个别村民存有的这个第一书记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干不长就要走的质疑,这个军人出身、怀揣科技富农梦想、性格豪爽的咸阳汉子明确向大家表示,“既来之,则安之,我既然来了,就不想混日子。”他在每天走访调研、处理村务之余,就一门心思扎在试验田里干农活,一个人住在党员活动室,满足于最简单的馍馍、洋葱炒鸡蛋和小米稀饭,让村里的男女老少由衷敬佩地竖起了大拇指。
在紧靠村党员活动室的3.3亩试验田里,今年新栽植的300株矮化苹果笔直挺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据__介绍,这块试验田的矮化苹果树苗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包含5个国内品种、3个国外品种,按照1.7_4米的株行距种植,并且套种黑豆、玉米借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于嫁接的砧木是酸枣树,所以特别耐干旱,如果采用滴灌技术,用水量也不是很大。预计3年后挂果,盛果期亩产可达2万斤。一般农户家庭的5亩果园,有3个劳动力就可以完成全年的种植管理全部环节,无需另外雇人,可以减少当前乔木苹果疏果套袋、卸袋摘收、修剪树枝等所需大量人工的弊端。
11.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 篇十一
万全城区西行约20公里,便是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了。2月23日,我和工作组另外两名同志乘坐大巴车赶赴万全区与乡镇领导进行了对接,当天进驻包扶的水庄屯村。
当时村内“两委”干部刚刚换届,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刚搭班,他们认为我们来只是例行公事,一个月去几回村里,到年底给村里跑点资金就算交差了,象征性地把我们的工作驻地安排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破旧的门窗和拼凑的床铺,着实让我犯了难。
春寒料峭中,我们几个披着被子围着炉火,缩成一团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村委会看门的武大爷说,大教室里住下了三个“团长”!
我和工作组同志们用了40余天走街串巷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村貌、致贫原因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听取村民代表关于村内扶贫规划的建议,每天行走的步数霸屏朋友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了解了水庄屯村的情况,也将318户贫困户的信息逐一核实,记录在册。
水庄屯村紧依京包铁路、110国道,是万全的人口密集村之一。全村共有930户、2662人,截至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1430人,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村里有耕地3000亩,人均不足两亩,传统大田种植收益颇微,每亩农业种植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在20换届前,水庄屯村还因“两委”班子涣散、党组织服务能力弱、环境脏乱差,被列为万全县软弱涣散村。
村民胡全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了重度残疾,父母双亡后,每天靠邻里救济度日。我了解到情况后,帮他到镇里和区里跑办,为他申请了五保户;在第一批危房改造中,将他居住的破旧土坯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每天中午多蒸几个馒头或是多煮几碗米,成了我们工作组的规矩,到了饭点来“蹭饭”也成了胡全彪的习惯。他被村民称为第一书记的亲戚。
驻村期间,我与村干部、党员带头义务植树1.1万余株,为村内28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调解邻里矛盾、为村民们出谋划策……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关于自己的故事】推荐阅读: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作文06-28
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10-21
关于开展我的青春故事征文活动通知09-10
我的教育故事征文08-19
我的育人故事”征文通知08-11
初三我的感恩故事征文10-23
我的故事初中征文10-18
我的故事,讲给另一个自己散文07-05
关于描写相亲的随笔:我的相亲故事10-10
写写自己的故事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