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新区规划(共7篇)
1.合肥市高新区规划 篇一
合肥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
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合肥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根据省、市相关政策,结合合肥高新区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鼓励发明创造及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1.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发明创造。区内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知识产权每件按以下标准予以补贴:国内发明专利受理2000元、授权3000元,国外发明专利授权30000元,其中通过PCT体系申请国外专利进入国家阶段先资助10000元(同一专利最多资助两个国家或地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授权3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00元;外观专利授权500元;软件著作权授权500元。以上资助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让发明专利权给园区企业产业化,给予转让方每件3000元、受让方每件2000元的奖励,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新区创新创业。在孵企业租用省级以上孵化器生产研发用房的,按实际租用面积且最多不超过200 m,第一年按每月10元/ m的标准、第二年按每月5元/ m的标准给予房租补贴。
二、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
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做大做强科技型企业。对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以下简称“培育企业”),且科研经费投入、知识产权产出、高企认定等指标符合要求的,给予以下分类支持措施:
4.培育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实现35%以上增长的,按其收入增长额的1%给予奖励。培育企业培育期内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以上奖励金额不超过企业税收高新区留成部分。
5.培育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项目和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省科技厅火炬计划项目,按拨款资金的10%配套资助,以上配套资助每家最高不超过20万元。
6.培育企业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奖励30万元;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奖励20万元;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的,奖励10万元;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行业标准的,奖励5万元。以上奖励每家最高不超过30万元。
7.培育企业投保以下科技保险险种按企业实际支出保费的50%补贴: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高管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特殊人员团体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业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利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投资损失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特殊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特殊人员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补贴对象由区环保部门审核确定。以上补贴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222
8.鼓励培育企业在证券公司指导下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系统)挂牌,对改制和挂牌费用按以下标准奖励:企业通过具有主办券商资格的中介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给予30万元奖励;通过主办券商内核,给予30万元奖励;在“新三板”系统挂牌,给予10万元奖励。
三、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和激励措施
9.留学人员来高新区创办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的,给予5-1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支持,租用省级以上孵化器研发和生产用房的,按实际租用面积且最多不超过200 m,三年内提供最高每月25元/m的房租补贴。
10.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根据项目需要,在高新区租用1000平方米以内工作场所和100平方米以内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房租或提供租金补贴,企业所缴纳税收高新区实得部分,自注册之日起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11.国家“千人计划”及安徽省“百人计划”入选人才创办的企业,经认定后分别奖励创办企业100万元和50万元。要求创业人才是企业的主要股东且占公司股份不低于30%,且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企业实收资本的50%。
12.每年从科技创新产业化专项基金安排3000万元,作为有偿资金滚动使用,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高端人才创办企业,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四、支持股权投资基金落户
鼓励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注册落户高新区,努力形成股权投资基金业的集聚区。在高新区新注册并按程序备案的股权投资基金,注册资本(出资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出资金额)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的,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3.在高新区“一中心、三基地”租用办公用房,按实际租用面积且最多不超过200 m,房租按最高每月25元/m标准,前两年全额补贴,以后三年减半补贴。
14.股权投资基金自然人有限合伙人自获利起,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自获利起,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15.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自缴纳第一笔营业税之日起,所缴纳的营业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16.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高管人员,年薪在人民币12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高新区实得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以后三年减半奖励。
五、附则
17.本政策支持的企业,工商、税务、统计关系均需在合肥高新区。本政策与其他财政奖补政策不重复享受。
18.属于重大项目的,实行“一事一议”制度。2222
19.本政策由区科技局会同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20.本政策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此前颁布的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政策为准。
2.合肥市高新区规划 篇二
《纲要》发布以来,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科研机构内部创新活动协调集成能力的政策, 但相比国外较为成功的协同机制, 我国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结合和资源集成的进展尚不够明显,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尚未成型, 这些迫切要求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要求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 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 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协作, 形成网络联盟, 打造战略联盟等。要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创新机制, 根本在于利益协调, 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均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
1 协同创新及作用机制
1.1 协同创新的概念及功能
协同创新是一项较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 前提是通过协同创造的利益一定要超过预期成本, 并且随着合作的深化, 协同主体共同创造的协同效益不断扩大, 正向激励持续发挥作用[1]。基于这种正效益, 各创新主体愿意主动搜集信息, 加入协同创新队伍, 从而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 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2]。
协同创新之所以被企业特别是集群内企业广泛应用, 主要基于其的重要功能。
1)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知识增值, 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产生大量的知识, 各种知识以数据库、发明专利、文献等形式呈现出来, 但知识的转换率却很低。这说明我国重视知识的生产, 但没有重视知识的集成、转移和扩散[3]。通过协同创新, 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将知识转化为资本,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新的科研经费投入又有利于对新的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探索和发现;对企业来讲, 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创新资源, 实现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过程。各创新主体通过知识增值紧密凝聚, 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提高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知识共享, 实现资源互补。创新主体个体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想获得更多资源则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搜集, 且可能受规模等因素限制导致结果并不理想。通过协同创新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 能借助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进行资源互补, 更好地组织起各方面资源, 进行创新成果转化, 实现共赢目标。
1.2 协同创新的作用机制
以协同创新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 不仅要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技术, 还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供给、以及中介机构的服务。在协同创新网络中, 基于一种正向激励的动机, 各创新主体通过长期稳定合作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关系, 使得政、产、学、研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多方位发展。在协同创新环境中, 集群企业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都有创新需求, 要求政府为集群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高校、科研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知识供给, 中介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服务供给。而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借助协同创新环境和正向激励措施, 加强紧密合作关系, 政、产、学、研各方循环交叉紧密合作, 形成良性创新网络, 促进资源在创新环境的传递和流通。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前提下, 以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供给为基础, 政府机构的政策供给为支持, 中介机构的服务供给为桥梁, 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为主体, 共同的利益需求为方向, 各创新主体形成坚固的协同关系, 将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 促进产业转型加速升级。
2 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
2.1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参加者为高新区产业协同创新主体中的主体A与主体B, 主体A、B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任意部门。虽然它们具有不同组织形式, 但在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问题上属于同质群体。主体A与主体B均有合作与不合作两种决策。A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为p (0
假设2:主体A与主体B分别投入各自资源进行协同创新, 投资额用货币计量, 总投资额为T, 其中主体A所占投资份额为a (0
假设3:假定存在协同效应系数x (x>1) , 且创新收益R与x正相关。又假定存在贴现因子 (激励因子) θ (0<θ<1) , θ表示对博弈方进行合作的一种正反馈的激励, 合作次数的增加能提升默契度, 并且这种激励存在累积性, 每一次合作的成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一次正的激励θ, θ越大, 合作创新效果越好, 收益越大。
假设4:博弈方在选择策略时, 不考虑决策对其他参与者决策的影响, 集群内企业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且无政府干预行为。当个体认为合作创新对自身有利时则采用合作策略, 但认为不合作获得的收益更多时则采用不合作策略。同时, 市场相关信息是完全的。
根据假设, 主体A与主体B合作n次后的双方支付矩阵 (收益矩阵) 见图2。
情形1:假如主体A、主体B均采取合作策略, 则:
情形2:假如主体A采取合作策略, 主体B采取不合作策略, 则:
情形3:假如主体A采取不合作策略, 主体B采取合作策略, 则:
情形4:假如主体A、主体B均采取不合作策略, 则:
2.2 协同创新形成的条件分析
由于博弈参与方的行为是不确定的, 博弈方采取哪种策略取决于对自己选择合作时的期望收益与选择不合作时的期望收益之差。只有当合作获得的收益大于不合作获得的收益, 合作才会可行。具体来说, 对于博弈方A, 选择合作策略, 进行协同创新的条件是ΔRA≥0, 见式 (8) 。同理, 博弈方B进行协同创新条件是ΔRB≥0, 见式 (9) 。
对于A:将式 (1) -式 (7) 代入式 (8) 中, 经计算得出博弈方A愿意合作的条件为:
对于B:将式 (1) —式 (7) 代入式 (9) 中, 经计算得出博弈方B愿意合作的条件为:
对式 (10) 、式 (12) 进行分析:
1) 当协同创新效应系数x较大时, 协同主体更愿意采取合作态度, 即使所占投资份额较小。当协同创新效应系数x较小时, 除非协同主体所占投资份额较大, 才愿意选择合作。因为在c、y、n、θ一定时, x较大, a和b就能相对较小;如果x较小, a和b必须相对较大才行。
2) 随着合作次数n的增加, 即使投入份额所占比例较小, 企业也愿意采取合作方式进行协同创新, 这说明合作次数越多, 协同主体之间越信任;而合作次数较少时, 主体间未建立良好地信任关系, 只有投资份额所占比例较大时才愿意进行协同创新。因为在x、c、y、θ一定时, n越大, a、b就能相对较小, 反之a、b就必须较大。
3) 当x、n、c、y一定时, 贴现因子θ较大时, 创新主体即使投资份额较小也愿意进行协同创新, 有利于吸引更多创新主体加入协同创新队伍;反之, 贴现因子θ较小时, 只有投资份额较大时才有可能参与协同创新。
对式 (11) 、式 (13) 进行分析:
1) 对于A, 当c、x、θ、n一定时, 若溢出系数y较小, A所占投资份额可以较小;若溢出系数y较大, 要求A占投资份额较大。这说明, 当溢出率较大时, 创新主体所占投资份额较大时才会选择合作策略;溢出率较小时, 创新主体所占投资份额较小时也可以选择合作。但协同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所要求的创新收益溢出效应系数始终存在上限限制, 超过这一限制, 主体间不愿意进行合作创新。同理适用于B。
2) 对于A, 当x、θ、n一定时, 若创新系数c较大, 溢出率y的上限越低, 即创新能力越强, 所能容忍的溢出率较低, 这样会增加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可能性, 合作才会形成。同理适用于B。
3 创新主体合作博弈策略设计
从上述博弈模型中得出博弈双方进行协同创新的条件, 选择协同创新与a、b、x、c、y、n等参数相关, 可以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 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
1) 提高协同效应系数。协同效应系数x增加, 创新主体投资额所占比例即使很小也愿意进行协同创新, 协同效应系数越大, 博弈方越倾向于协同创新。由于协同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方式、协同过程以及信任程度会影响到预期的协同效应系数, 要提高x值可以通过改善协同的方式和程度、加强协同创新过程管理、强调合作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等方面来实现。[4]
2) 增加合作次数。合作次数越多, 创新主体间会信任彼此, 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有利于长期合作的形成, 对长远发展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3) 提高激励因子。激励因子越大, 越能吸引创新主体进行合作, 投资额不必太多就能进入协同创新网络, 分享协同创新收益。每一次合作后都有正的利益分享, 共享成果的不断扩大, 使创新主体间进一步合作的动力更强。因此,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保证每次合作后利益的合理分配, 以及加强沟通、改善合作环境等, 能有效促进协同创新的深化。
4) 降低溢出系数。溢出系数较高时, 投资份额较大的创新主体才有可能选择协同创新, 而投资份额较小的创新主体可能不会参与协同创新, 造成很多创新资源流失。同时, 当投资份额较大的创新主体选择协同创新时, 未进行协同创新的投资份额小的主体可能会模仿投资份额较大的主体的创新活动, 使得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损失部分创新收益, 不利于协同环境的营造。针对这种情况, 一种做法是加强专利机制的保障, 只有完善专利制度保障机制, 才可能防范创新收益的流失。
5) 提高创新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 即创新系数c增大, 能够容忍的创新效益溢出率的空间扩大, 抗风险能力提高, 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态势。同时, 只有自身创新能力提高, 才会有更多企业愿意与自己合作, 为协同创新利益的谋求提供前提条件。
4 合肥高新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应用分析
4.1 合肥高新区背景介绍
合肥高新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也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区现有入区企业4 000多家, 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 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余家, 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50余家, 其中园区孵化培育上市公司14家[5], 还有一批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在高新区设立研发及产业基地。合肥市高新区作为合肥市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示范区的核心区, 具有重要的地位。
4.2 合肥高新区产业转型压力
4.2.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虽然合肥高新区的生产总值年年递增, 但必须看到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 其中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较大, 见图3。
资料来源: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 (2011) 。
4.2.2 产业转型缓慢
对比合肥高新区行业发展状况, 发现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光机电领域、新材料领域、电子信息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公共安全领域, 其他领域发展变化比重较小。
除了上述产业转型压力, 合肥高新区还面临不容忽视的其他问题, 如创新组织网络不够完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创新文化不够协调等, 这些构成合肥市高新区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的压力和动力源泉。
4.3 合肥高新区基于协同创新博弈模型分析的做法
4.3.1 大力引进人才, 积极招商引资
根据创新主体协同行为博弈模型分析, 提高创新主体自身创新能力是基础, 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近年来, 合肥高新区抢抓机遇, 大力“招才引智”, 建设综合性人才市场, 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实行政策引导、提供创业载体、加强就业培训等方式, 努力为各类科技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以重点产业、工程项目为依托, 在创新实践中培养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以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培养造就一大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通过各类产学研合作形式, 实现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同时, 面向全国, 大力引进设计院、规划院、勘察院等大院大所, 集聚高端创意人才。在招商引资方面, 深入研究招商规律, 把握招商特点, 创新招商方式, 拓展招商载体, 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瞄准重点产业抓招商, 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主导产业, 发展集群经济, 提高引资的质量, 优化发展环境、倾心为项目服务, 不断提高区域环境竞争力, 改进审批流程, 提高办事服务水平。合肥高新区每年引进投资额的增加, 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2 强化知识产权保障制度,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根据创新主体协同行为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要降低溢出系数, 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 合肥高新区在规范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普及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知识产权已成为合肥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强后盾。高新区成立“合肥高新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领导小组”, 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有关重大问题。管委会按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要求, 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并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孵化器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 更好地服务于园区企业。同时, 合肥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专利咨询、申请、评估等全方位的服务, 大力扶植、发展和引进各类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中介评估等服务机构进驻园区。高新区成立知识产权侵权维权中心, 开通“12320”知识产权投诉电话, 受理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及知识产权侵权投诉, 强化执法监察。2009年, 合肥高新区法院被批准成为全省第一家可以受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为了切实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从2008年开始, 高新区管委会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获得的知识产权给予补贴, 且逐年增加。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以来, 合肥高新区发挥体制、经济、产业、宣传、示范优势, 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加大企业专利申报的指导力度, 使得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及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氛围日益浓厚、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4.3.3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营造良好协同创新环境
根据创新主体协同行为博弈模型分析, 要提高协同效应系数, 增加创新主体间合作次数, 就要营造良好地合作环境, 这与政府的政策、创新主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合肥市针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多次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 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攻克制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 及时转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成果。在政府政策引导下, 科大讯飞、亚美光电、安徽巨一、网讯科技等一大批企业与大学、研究所密切合作, 以公司为核心依托, 成立关系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同时, 合肥高新区针对如何打造更加完善、全面、立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问题, 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形成了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体系, 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引导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逐渐走出以政府搭台, 推动全社会协同创新的道路。通过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和强大的保障体制机制, 各创新主体更加愿意参与协同创新, 共同发展壮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5 结论
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问题, 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协同创新内部机制, 深化认识协同创新。在合肥高新区以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博弈分析应用中, 虽然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为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保障。但仍然不够,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比如政府加强对参与协同创新的创新主体的鼓励, 采取补贴和奖励方式, 补贴金额可以随着参与合作次数的增加进行累计。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间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众所周知, 构建和谐环境、加强各方沟通是基础, 引进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源泉, 增强政策保障机制是载体, 资源共享共建、协同创新是手段, 实现共赢、提高创新收益是目的。在强调创新能力的今天, 只有通过创新主体间的共同努力, 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以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是转变科技创新方式的重要路径突破。在协同创新概念功能、作用机制的基础上, 运用博弈相关理论, 对影响协同创新行为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协同创新的策略设计, 最后以合肥高新区为例, 分析合肥高新区在博弈论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的做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业转型,博弈,高新区
参考文献
[1]张婧.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1) :9-64.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5-174.
[3]陈劲, 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1-164.
[4]张琼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2.
3.合肥市高新区规划 篇三
“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一系列利好政策在合肥高新区示范或试点。合肥高新区已成为“政策叠加区”,加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这一系列千载难逢的机遇,让合肥高新区迅速发展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创新人才集聚,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目标不再遥远。
3月10日,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宋道军,向本刊记者描绘合肥高新区发展的优势和前景。
记者:合肥高新区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些方面?
宋道军:合肥高新区好的政策多,因而机遇也就多。高新区最近几年发展得很好,主要是我们把握住了几个机遇。
一是更多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2004年合肥市被科技部批准成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并且“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就在高新区内。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好产业结构,使安徽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2008年安徽省实施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理应在自主创新和产业转移上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今年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国家战略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宏观战略上的支持为国内外优势产业向合肥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经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批准,合肥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与长三角的交流合作将会更加紧密。这对高新区发展而言,天地更为广阔。这也意味着高新区、合肥市乃至合芜蚌整个区域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二是合肥市近年来持续实施“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三大推进战略,工业立市战略,大招商战略,滨湖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战略。配合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商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而且通过大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合肥发展的软硬环境。目前,合肥市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转移的最佳地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合肥高新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赢得了更多的先机。
三是合法高效的投资软环境得以持续优化,使合肥高新区成为中西部地区吸引海内外客商来发展的首善之区。近年来,合肥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行政效能革命---限时办结制,缺席默认制,“四堂会审”删除许多审批环节,并对审批环节进行流程再造等等,不仅使得效率合法高效,而且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来此发展的企业。在合肥,“快字当头,好字为先”已深入人心。在高新区,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已是人人共识。
记者:在机遇面前,合肥高新区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宋道军:一是我们不断深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目前,高新区内大部分企业都与国内外的一些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项目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这让企业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出来。创新的源头在高校,在科研院所。合肥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拥有50多所高校、200多个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40多万人、科研人员30多万人。人力资源优势决定我们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上作出好文章来。
二是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建立了很多创新孵化平台,像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专业性的孵化器。我们还有很多综合性的孵化器,有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园、软件园等。目前,孵化器已毕业的企业超过千家。
三是我们将加快实施“重点企业发展计划”,重点引进和支持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集聚配套资源。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以格力、美的、荣事达三洋等为代表的百亿企业家电产业集群;以昌河汽车、大陆轮胎、熔盛重工为代表的千亿元汽车与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美芝压缩机、凌达压缩机、禾盛新材为代表的千亿元家电、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加快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集群,用足用好各类政策,筛选和引进一批高科技、高成长的优势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速发展。力争三年培育亿元以上创新型企业200家,新增上市企业30家。加快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四创电子、美亚光电、科力信息、科大立安、量子通信等,把公共安全产业的内涵做实,规模做大,形成鲜明的区域品牌。
四是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发展为本,投资为上”的既定方针,通过持续大招商,努力实现持续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人才汇聚高新区。
五是走创新型园区发展之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走品牌立区发展之路,继续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名商标、国际品牌,以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持续赢利能力,把区内企业打造成百年老企。
六是走生态型园区发展之路。通过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及文化娱乐等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技术革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绿文章水文章,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天更蓝、水更清的宜商宜居新城区。
记者:融资是老话题,也是难话题,合肥高新区如何关注初创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宋道军:风险投资做“锦上添花”的比较多,现在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很少。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创办初期都不愿意投资,恰恰这个阶段是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第一,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抵押,合肥高新区就自己成立风投公司和担保公司。第二,合肥高新区每年都拿出几千万元的科技经费用于支持区内企业。第三,作为直接为企业服务的高新区科技局、经贸局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我们每年帮助区内企业申请项目资金2个多亿。“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每年拿出5个多亿,也是大部分用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第四,政府做桥梁,帮助企业对接风投公司、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第五,合肥高新区已成立了几个基金,用基金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第六,出台支持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取发展资金。第七,目前我们正在探讨股权质押融资的可能性及办法,以期广开融资渠道。
记者:全国高新区在政策上对入驻企业都是大力支持,您认为除了政策,高新区还应给企业哪些支持?
宋道军:合肥高新区针对每一个项目都会成立一个专门服务小组,不仅把企业“扶上马”,还会“送一程”。
例如,金融危机时,我们做了“包企服务”,安排一些干部脱产,直接到企业去蹲点,企业有任何困难都可以得到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另外,我们不仅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也帮助他们解决经营中的困难。例如,我们把区内相关联产品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对接起来,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合作。
此外,高新区对于一些小企业在转变经营观念上做了很多工作。有些小企业项目很好,市场空间也很大,但就是做不大。一方面主观上满足当前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家族企业“近亲繁殖”的弊端也制约了企业发展的脚步。企业负责人观念上的转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会主动上门做企业的工作,请专家指导企业管理、经营,制定上市计划等。
记者:经济转型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肥高新区将在转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宋道军:合肥高新区在经济转型方面实际上已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列,我们在发展经济中一直重视发展知识经济、智能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在引进项目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拒绝一种三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而吸引另一种三高“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因此,在经济转型方面,不仅合肥高新区已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做出了示范,而且许多地方的国家级示范区也像合肥高新区一样已这么做。
当然,合肥高新区不仅要在现行国家经济发展中调结构、转方式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而且还将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方面也作出表率。事实上,早在五年前,我们在项目引进时已开始实行一次规划、分期供地的模式,并对入住项目提出严格的投资强度、产值、税收要求。
记者:对于合肥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有何新的举措?
宋道军:近几年,合肥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今后几年,合肥高新区将按照国家创新型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求,一是加快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全方位扶持高成长企业,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二是强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智能信息、公共安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进一步优化园区创新环境。提升园区知识和人才环境,建设高标准的集生态、居住、人文为一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营造园区创新文化,树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共同愿景,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开放包容,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四是推动园区开放创新。加强与外部的创新联系,加强与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欧盟创新驿站等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加强与新竹科技园的全面合作,提高合肥高新区在国内外的创新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建立区域创新辐射平台,使合肥高新区成为安徽省特别是合芜蚌试验区的核心战略平台,成为合芜蚌的创新动力源和总部经济区。
4.合肥市高新区规划 篇四
诚邀天下英才 时间:11月24日(周六)8:30-12:00
地点:动漫基地C1楼一楼(望江西路800号,市内乘坐10路到梦园小区或20路、118路、801路到蜀山森林公园站,转665路或651路到动漫基地站下)部分企业招聘岗位汇总如下:
1、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客户经理、售前支持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运维工程师、交互设计工程师(UI/美工)、企业管理人员、土建工程师
2、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装配工、冲压工、注塑工、喷漆工
3、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品控经理、车间主管、品控主管、早餐督导、化验员、储备干部、物流配送、会计、专卖店长、4、安徽科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产品经理、物联网产品研发经理、销售工程师
5、安徽英科智控股份有限公司:质控部负责人、产品工艺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硕士研究生、装配调试工
6、安徽超清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人员、硬件工程师、调试人员、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工程师
7、安徽华贞信息科技公司:出纳、销售主管、销售代表
8、安徽省恒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中心管理员、软件开发人员
9、合肥飞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机械设计工程师
10、合肥国润智能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会计、销售专员、大客户经理、项目合作者
11、合肥豪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Android/JAVA 研发工程师、J2ME/JAVA 研发工程师、Flash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策划、游戏界面设计师、3D游戏人物、人物原画、场景原画、美术实训生、程序实训生、策划实训生
12、合肥宏士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技术员(生物、化学类)、环保工程师、环保技术工程师、环评师
13、合肥晖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类人员
14、合肥瑞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组培技术员、长丰基地管理员
15、合肥市博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精英
16、合肥云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出纳、电器工程师、LED结构工程师、质检员、行政助理、生产经理、LED销售工程师、人力资源师
17、安徽梦克斯数码科技有限:动画实习生
18、合肥鹏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代理
19、合肥唐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SEO推广人员、邮件营销人员、邮件营销主管、社会化营销人员、社会化营销主管
20、安徽天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销售经理、行政主管、行政文员、销售助理、21、合肥西玛科电子有限公司:线束生产主管、线束工程师、业务员、商务助理、行政主管、行政文员、销售助理
22、合肥星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策划专员
23、安徽新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资质管理员
24、合肥市东方美捷分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销售代表、染整工程/轻化工程研究人员、环境工程技术员、化工实验员/技术员
25、安徽科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产品经理、物联网产品研发经理、销售工程师
26、安徽省天虹绿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设计人员、市场业务员、27、合肥三番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水处理技术员、机械技术员、销售人员(营销主办)、财务人员、文员、电焊工、油漆工
28、安徽省科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
29、合肥力宏科技:营销人员、电气技术人员
30、合肥斡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统集成工程师、技术支撑人员、31、安徽省瑞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行业客户经理、销售经理助理、技术工程师
32、安徽省星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
33、合肥卉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普工
34、安徽金诺数字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维场景制作和渲染人员、展览展示设计师、影视策划、科普策划、高级影视策划、影视策划总监、后期制作、营销经理、营销总监、(flash)人物原画、maya特效、发展战略部经理、市场营销策划经理、动画编剧、副总经理
35、安徽迅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总经理助理、销售人员
36、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控工程师、业务经理、机械设计工程师、业务经理、项目实施工程师
37、江苏省海门市曼博莱电子发展有限公司:操作工、生产主管、质检员
38、合肥市英唐科技有限公司:单片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PIE工程师、39、安徽振升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保安员、值班员、管理人员
40、华炬太阳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程师、LED销售人员、销售经理、效果图设计师、41、《新旅游》杂志社:编辑、记着
42、安徽旭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话销售员
43、安徽志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主管、销售工程师、销售经理、项目申报专员、生产统计员
44、合肥中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安团家居网):市场营销专员、实习生、兼职、网络推广
45、合肥康德电气有限公司:销售代表、销售经理、销售助理、办公室文员、技术部、生产部
46、安徽省青海堂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商务经理、电话销售人员、商务助理、市场专员、驻外市场经理
47、北京品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软件工程师、需求分析师、UI设计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48、安徽宏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品质主管、销售主管、办公室主任、仓管员、质检员、点焊工、剪板工、流水线、49、安徽名佳礼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销售助理、红酒销售人员
50、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电销专员
51、安徽浙商投资发展集团瑞雅酒店管理公司:宾客服务经理、前台接待、监控员、洗衣房领班、中厨凉菜主管、案板、人事专员、管理培训生
52、合肥五星图文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收银兼前台接待、平面设计(打印设计处理)、人事部经理、业务员若干名、书籍装订美工(晒图员)
53、合肥友高包装工程有限公司:销售主管、销售员、销售内勤、项目申报专员、电气工程师、行业杂志编辑记者、网站程序员、网络招商、装配工、打包工
54、安徽泰然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人员、工程师、项目现场人员
55、安徽创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话销售、商务专员、大客户经理
56、上海迪体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客服、电话销售
57、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主办会计、往来会计、资金会计
58、合肥莫新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普工、冲压作业员、质检员、人事专员
59、安徽天虹数码技术有限公司:C++软件工程师、C#软件工程师、区域销售经理、工程安装、网页设计师
60、安徽华海金属有限公司:普工、焊工、班组长、检验员、车间管理人员、储备干部
61、合肥海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储备干部)、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员、车工、钳工、线切割操员、普工、冲压工67、62、安徽驰远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管理主管、物业管理水电工、商业连锁企业选址专员
63、华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行部业务经理
64、安徽天立泰电子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产品销售顾问、项目总监、项目经理、售前工程师
5.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本站推荐) 篇五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26日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指导与统筹,落实城市“141”空间发展战略,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的要求,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结合合肥市实际情况,制定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
[2002]13号);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规[2002]218号);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纲要》;
(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3条 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资源环境保护与控制作为发展的前提,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合理进行空间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应对城市发展问题;制定城市重大设施建设规划,为合肥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努力实现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4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合肥市市区,包括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面积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第5条 规划期限
2006-2010年。
第6条 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 目标与规模 第7条 城市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近期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五大战略,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
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多中心空间布局的形成,建设现代化滨湖生态园林城市。
第8条 城市发展规模
到2010年,城市中心城区人口300万,城市建成区规模为300平方公里。
第三章 空间分区管制及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第9条 空间分区管制
为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市区范围内划分四种用地类型,即现状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现状建成区内城镇建设应满足延续城市文脉、城市风貌的原则,保护现有历史建筑、文化节点,促进城市特色的形成。
适宜建设区内城市建设应严格遵守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公共绿地、水系的景观控制要求,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社会公益设施用地需求。
第四章近期重大用地布局 第13条 重点发展地区
近期确定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磨店片区、新站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森林公园地区等6个地区为近期重点发展地区。
第14条 重点改善片区
近期重点改善的建成区主要包括老城区、龙岗地区、花冲公园及化工厂地区、葛大店地区、青年路地区、南七地区、五爪塘地区、西客站地区、樊洼路地区、合作化北路地区、老火车站地区、三角线地区等13个地区。
第15条 重点生态培育地区
重点生态培育地区包括大蜀山风景区、两大水库地区、“四脉”生态廊道、巢湖沿岸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近期重点加强对这些地区生态的恢复和建设,改善周边环境,特别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周边的控制。
第16条 工业(园)区
1、近期工业发展重点
近期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产业集聚、规模扩张、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的要求,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
2、近期工业布局
积极构建市、县联动的“5大工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西部工业组团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西南部工业组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河工业园区;北部工业组团的庐阳工业园区;东北工业组团的瑶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工业组团的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位于市区范围内,是近期建设工业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区。
第17条 仓储区
完善建设3个仓储集中区,包括派河北仓储集中区、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和大兴仓储集中区。
取消瑶海生态公园北侧的危险品仓库,拆除合作化路液化气储气站,加强对煤气制气厂储气站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8条 居住区
以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为手段,以保障住房供应为主线,以商品住房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倡绿色与节能建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进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现代化,健全房地产业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近期规划重点建设森林公园地区、建材一厂地区、合瓦路地区、大店、大兴、安纺地区、合钢地区、葛大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南艳湖地区、政务文化新区、黄山路及潜山路地区、樊洼路地区等居住区。
启动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内的住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第19条 园林绿地
在近期建设范围内划定绿线、蓝线,依照相关法规和条例加强管理。
围绕大蜀山、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和环巢湖地区,加快城市东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及滨湖区绿化建设。促进各城区绿地均衡发展,从园林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推进。
到2010年,全市新增市级公园12个、区级公园16个,新增绿地1523.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新增1119.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人均标准增加1.3平方米。
第20条 历史文化保护
在近期建设范围内划定紫线,依照相关法规和条例加强管理。
近期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对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也要加以保护。针对保护对象的价值、残损程度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不仅保护文物、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本身,对周边环境也进行整治;把文物、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第21条 风景名胜区
严格执行国家及安徽省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严格执行风景区总体规划,禁止一切与风景区无关的建设行为。
协调城市建设与巢湖风景名胜区、西郊风景区的关系,近期建设环巢湖的滨湖大道、景区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与保护两大水库水源相结合,营造生态湿地、风景林,严格控制景区内污染物的排放,环城公园要继续提高生态文化品质。
第22条 旅游
实施合肥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建设10个重大工程,辐射周边旅游景区,带动安徽省旅游业整体发展。
限制建设区内禁止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严禁发展污染企业,严禁擅自扩大村庄用地以及圈地、扩地等行为。
禁止建设区内除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设开发行为,已经存在的农村居民点应予以严格控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10条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城市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北部、东部和西南部的发展,优化城市布局。
第11条 建设用地分布
规划期内城市新增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滨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倾斜,职教基地以及各类产业园区是城市近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有效利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加强对存量土地的挖潜,优化用地结构,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在各城区均衡布局居住用地,优先保证各项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用地,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备用地
对发展备用地内的土地实行严格的控制,除了近期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用地外,不允许任何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建设和开发行为。
第五章近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 第23条近期建设目标
1、对外交通
初步建立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综合性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将合肥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集中建设对外运输主干线、重点港(站)主枢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机场、港口为枢纽,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航道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2、城市交通
初步建立快捷的城市“141”组团交通联系网,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加强城乡之间道路系统建设。
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级主干路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统,加大次干路和支路的覆盖范围,形成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
3、公交网络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策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初步建成以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相结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启动轨道工程建设前期工作。
第24条 对外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1、铁路
完成沪汉蓉高速铁路合武、合宁段的建设;建设宁西铁路合肥至西安段复线;新建淮南快速铁路线,与京沪高速铁路相衔接。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实现铁路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消除平交道口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2、公路
完成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及北外环高速路建设,完成合宁高速公路大龙段扩建工程,做好西外环高速公路线型的选择和控制,适时启动西外环高速公路建设,做好206国道经过城市段的外移准备工作,改造七条城市出口干线公路。
3、机场
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推进合肥骆岗机场搬迁,建设中心城区与新机场之间的快速专用通道,在机场附近规划建设临空港经济区。
4、水运及港口
将合裕线航道全线建成Ⅲ级航道,同时改造店埠河下游撮镇合裕公路桥至三叉河9公里航道及派河下游航道为Ⅲ级航道。规划建设合肥集装箱码头及南淝河、店埠河、派河货运码头,提升派河港区、店埠河港区的吞吐能力。结合滨湖区建设在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水道建设旅游客运码头,设计“水上巴士”线路。
5、客、货运枢纽
近期新建合肥高铁站,对合肥火车客运站进行改建。加快合肥北站建设,并作为集综合性货场、集装箱和现代化物流中心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货运基地。
改造建设南门、北门、西门、东门换乘中心。同时规划新建三处公路客运站,形成完善的公路客运枢纽系统。
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形成以合肥货运总站、合肥竹西货运站、合肥新港货运站、合肥集装箱中转站、合肥十里庙货运站、合肥龙岗货运站、合肥双凤货运站、合肥店埠货运站等八站构成公路货运主枢纽。
第25条 城市骨架路网近期建设规划
建设中心城区到三县的快速干道。实施交通综合改善工程,改造和完善道路网络系统,加强重点地区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大老城区道路改造的力度,提高既有设施的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强对道路立交用地的控制。
规划期末,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600公里,道路广场面积525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面积17.5平方米。
第26条 公共交通近期规划
到2010年,完成公共交通指挥中心、大型综合换乘枢纽中心及9个保养场建设,营运线路网总长度750公里,公交车辆拥有率达到12辆/万人,公交线路密度达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线网密度为0.60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章近期重大公共设施规划
第27条近期发展目标
近期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成,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
老城区继续提升、优化服务职能,构建区域性的金融、商贸服务中心;政务文化新区构建市级行政、文化中心;滨湖区逐步建成以行政、会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为以科研为主要功能的城区;积极完善各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28条 文化
重点规划建设 “一带、三区、三园、多点”文化设施格局。以环城公园为依托,形成环城生态休闲文化带;加强政务文化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滨湖文化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三国文化园、包公文化园、淮军文化园;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
完成合肥广电中心、合肥文化艺术中心、合肥文博苑、科学文化广场等设施的建设。
第29条 体育
以承办2010年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城市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有效整合体育资源,强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体育健身网络。
完成合肥体育中心建设,在滨湖区建设合肥体育运动学院新校区和合肥全民健身广场。
每个城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瑶海经济开发区均规划建设便于居民使用的区级体育中心,增加城市居民小区的配套体育设施建设。
第30条 教育
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总量,在市、县新办5所普通高中,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扩大优质资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合肥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职业高中学校数由43所增至50所,建设省级以上示范职业学校20所。构成集重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习训练基地为一体的职教集团。多渠道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稳定发展,支持在肥部属、省属高等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好地方服务工作。完成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建设,办好合肥学院。
第31条 医疗卫生
到2010年,实现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3.5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床位5.0张;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1.6—1.9人;每千人拥有护师(士)1.9—2.3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护比1:1.5,床护比1:0.4;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
建设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医院、省立医院滨湖区分院、安医滨湖区分院、市口腔医院分院、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分院等医院,扩建改造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
第32条 商业
逐步将合肥建成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城市三级商业中心网络,完善建设1个市级商业中心、8个区级商业中心和若干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超市、大型专业店布点向市级、区级商业中心集中,服务半径按1.5公里进行控制;大型专业店服务半径按3公里控制。
专业市场布局主要加强对现状8大类专业市场的整合。
农贸市场布局体现利民便民的原则,服务半径为500~1000米。
第七章近期重大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33条 给水工程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统,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类用水的需要。实现多水源的联合调度,统筹城乡区域联合供水。2010年,管网服务压力合格率达到99%,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新增供水能力55万m3/d,总供水能力达到142.5万m3/d,加强城市输配管网系统建设。
第34条 污水工程
合理划分污水排放分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六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5万m3/d,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82万m3/d。建设严店污泥晒场、合肥市污泥处理厂工程,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干化处理。
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逐步将老城区排水改造为雨污分流制。扩大污水再生利用范围,提高污水处理深度和再生水利用率,至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规模提高到25万m3/d以上,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第35条 雨水工程
结合地形特点和水系分布情况,将合肥市排水分区调整为19个雨水系统。整治中心城区易涝低洼地区,加强河道、水塘、沟渠的清淤等综合整治以及排涝泵站、涵闸的建设。重点完善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桥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雨水系统工程。
第36条 电力工程
2010年合肥本地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2365MW,500KV变电所容量3204MVA,电网对中心城区供电量143亿KWh,最大负荷年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全社会用电电量146亿KWh。
扩建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新建500KV肥东变电所,完善电网结构。
第37条 通讯工程
到2010年,中心区规划固定电话普及率在60部/百人以上,规划移动电话普及率在100部/百人以上。中心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95%。有线电视网络可传输100套以上高清数字电视带和200套以上标准数字电视节目,并可支持实时视频点播服务,提高移动电视覆盖率,向多种使用模式延伸。
整合邮政业务体系,建立以邮政、速递物流类、金融服务类为主体的三大板块,实现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类经营,提高邮政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全市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高速宽带网。到2010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00万户,城乡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90%。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建成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在现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领域中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
第38条 供热工程
建立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供热系统,合理安排供热工程设施,调整燃料能源结构,适度发展集中供热,建立燃气集中供热、清洁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供热系统。2010年集中供热能力1410t/h,集中供热总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
第39条 环卫工程
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逐步实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30%。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近期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无垃圾污染。
扩建龙泉山垃圾处理场;建设合肥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二期工程,集中处置全市医疗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
合理布局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第40条 燃气工程
城市燃气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气等为辅。完善输配管网建设。
到2010年,城市天然气供应量达80万立方米/日,其中压缩天然气(CNG)供应量20万立方米/日。液化气供应量达3万吨/年。城市气化率达到95%以上,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完成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储配站建设,加快压缩天然气(CNG)站的布点建设。
第41条 防洪排涝工程
规划确定合肥市中心城区的近期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治涝标准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采用1~3年,局部重要地区采用3~5年。
通过综合调度,形成上游水库拦蓄消减洪峰、中游堤防挡洪、下游河道泻洪和圩区蓄洪的城市防洪体系。
近期重点加强滨湖区、南淝河下游、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桥河(上游)、十五里河等综合防洪工程建设。
第42条 消防工程
完善合肥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合理布局消防站、消防训练场等设施,加强消火栓的建设。
规划建设消防指挥中心1处、市民消防教育培育中心1处、15座标准型普通消防站和一个市级消防训练基地。
第43条 人防工程
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着眼发展,系统配套。平战结合,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城市近期规划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充分发挥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
人防掩蔽工程按户籍人口人均占有防护工事面积0.5m2建设。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44条 抗震减灾工程
城市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七度,规划期末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
第八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45条 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要生态功能区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创建和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的园林绿地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城市基本框架。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城市经济和社会得到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
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下降10%、每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建成2-3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第46条 生态建设重点
构建生态网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重点保护:一湖、一山、两水、四脉、多片。
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两水,即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
四脉,即店埠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包括二十埠河、板桥河、四里河)、十五里河、派河。
多片,即中心城区周边需保护的区域。
第47条 环境保护
制定切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通过用地、规划、财税等方面政策调控,鼓励城市生产与建设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节约型生产方式。强制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强调源头削减和末端污染控制并重。所有建设项目从用地规划开始到项目建设完成的全过程都应符合环保要求。依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已建成的企业应积极推广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工艺,积极治理污染,实现污染物减排。
第九章 实施策略
第48条 空间分区管制政策
实施“四区”的空间分区管制,实施“四线”管理。划定“绿线”,加强对区域绿地和各类城市绿地的保护与管理;划定“蓝线”,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划定“紫线”,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划定“黄线”,加强对各类交通市政设施用地的控制与管理。
第49条 建设用地政策
根据不同产业的集聚要求,分强化集聚型、引导集聚型和非引导集聚型三种类型分别制定产业集聚政策,为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分类指引。
加强产业用地管理。出台产业用地指南,在投资效益、开发强度、设施配套、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新的建设标准和政策门槛;完善产业项目审查程序,建立科学的审查机制;逐步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开展产业用地批后效益评估,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
第50条近期土地供应原则
近期土地供应应坚持“供需平衡、加强储备、盘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约用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原则。
近期土地供应计划包括新增土地供应和存量土地消化两部分,其中新增土地供应相当于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中的土地出让。近期新增土地供应实行总量控制。
第51条 城市更新政策
结合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加强对旧城区功能的完善,制订城市更新专项政策。确定更新的模式与程序,强化规划调控作用。
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的改造开发强度要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通过改造提供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
第52条 公共住房政策
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加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监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培育规范住房二级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房地产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53条 市区村镇建设政策
有序引导乡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合肥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54条 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强化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计划制度。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计划,作为对本规划的深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和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控,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投诉与反馈机制。
第十章 附则 第55条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
第56条 本规划中带下划线的条文为强制性内容。
第57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58条 本规划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59条 本规划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01区位图.jpg
02建设用地现状图.jpg
03建设用地综合评定图.jpg
04建设用地规划图.jpg
05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图.jpg
06综合交通规划图.jpg
07对外交通规划图.jpg
08绿地系统规划图.jpg
09建设空间管制分区图.jpg
10城市“四线”空间控制图.jpg
11重点地区规划图.jpg
12工业园区布局图.jpg
1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图.jpg
14重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jpg
6.合肥市高新区规划 篇六
合肥市肥西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1、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东连合肥市蜀山区;东南临巢湖、隔丰乐河与庐江、舒城两县相望;西同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北与寿县、长丰毗连。处于东经116°4.1′至117°22′,北纬31°30′至32°00′之间,全县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6633.9公顷。
1.1.2、地形地貌
肥西县地处江淮丘陵腹部,县境分为低山丘陵、岗区、湖河平原区三部分,西部多山丘,系大别山余脉,有紫蓬山(海拔189米)、元通山(海拔219米)、大潜山(海拔289米)等诸山峰凸起,占总面积的6.1%,中部和北部岗冲相间,占总面积的85.1%。东南一隅沿河(丰乐河、派河)、沿湖(巢湖)一带系冲积平原,占总面积的8.8%。
1.1.3、气候
肥西县地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1906.2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cm,全年无霜期235.5天,多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6.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2.4℃,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7.7℃。全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4600—5000℃。年平均降水量为1007.4mm左右。适宜苗木花卉的生长。
1.1.4、土壤
全县土壤呈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以曾通黄棕壤和粘盘黄棕壤为主,土壤PH值在6—7之间,对苗木花卉生长无较大影响。
1.2、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16个乡镇(其中5个乡)总人口97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均3105元。
肥西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现在各级公路158条,全长1200公里,其中合六路、合安路、合铜路、杨桃路为国省道,长151.8公里;合九铁路、合界高速、宁西铁路贯穿全县。县内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晴雨路。境内丰乐河、杭埠河、派河、大潜山总干渠、滁河干渠、巢湖水域可常年通航,水利条件较好。
1.3、森林资源状况
全县国土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6633.9公顷,占7.6%,非林地201966.1公顷,占92.4%。
全县有林地面积15210.8公顷,占林业用地的91.4%,绝大部分为乔木林地,其中乔木纯林15045.1公顷,混交林150.5公顷,竹林15.2公顷。
全县活立总蓄积为947549m,其中林业用地蓄积199188m,四旁林木蓄积748361m。在林业用地中按林木使用权分,国有林木蓄积36102m3,集体林木蓄积146858m3,个人林木蓄积1628m3,分别占18.1%、73.7%、8.2%;按林种分,防护林蓄积98766m3,特用林蓄积35214m3,用材林蓄积65161m,分别占49.6%、17.7%、32.7%。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5.73%(其中片林覆盖率为6.96%)。与1998年森林覆盖率11.3%相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
2、苗木花卉产业现状
2.1、产业发展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肥西县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分为几年重要的发展阶段,上个世纪的60年33332
代、78年、98年和2003年,苗木花卉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县苗圃与上派镇的阮岗、松岗、孔岗(后简称三岗)生产少量的果树苗木,由于农民自留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收入低。78年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生产面积进一步达到了扩大。到了1998年,由于当时农产品价格低,加之当时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园林绿化用苗大量增加,以三岗为核心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全县发展到了近7万亩。2003年随着首届中国·合肥苗木花卉的举办,我县的苗木花卉生产已遍布全县的各个乡镇,不但在量上有一个大的扩张,而且在质上也有一个飞跃。
2.2、产业现状
2.2.1、生产企业及组织形式
全县共有苗木花卉经营户2万多户,各类专业公司200多家,专业经纪人2200多人,成立了苗木花卉专业协会4个(肥西县花卉协会、肥西县苗木花卉经纪人协会、肥西县上派镇苗木花卉协会,肥西县紫蓬镇苗木花卉协会)。
2.2.2、生产面积及分布
据此次统计调查,全县现有苗木花卉生产面积145383亩,其中上派镇49787亩、紫蓬镇39159亩、花岗镇20093亩、小庙镇1119亩、丰乐镇3689亩、三河镇812亩、严店乡3307亩、官亭镇548亩、南岗镇3969亩、铭传乡5757亩、烟墩乡1999亩、柿树岗乡244亩、山南镇310亩、高店乡280亩、高刘镇4825亩、桃花镇4810亩、肥西林场2200亩,紫蓬山管委会2475亩。
2.2.3、主要品种
据此次统计调查,苗木主要品种为桂花、香樟、广玉兰、女贞、红叶李、腊梅、蜀桧、含笑、白玉兰、雪松、龙柏、乌桕、枫香、国槐、合欢、三角枫、马褂木、喜树、无患子、栾树、紫薇、紫荆、木槿、红枫、日本樱花、红绿梅、石楠、海桐、火棘、椤木、黄杨、栀子花、迎春、红花继木、海棠等六大类400多个品种。
2.2.4、技术水平及科技开发能力
从肥西县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来看,都是群众的自发生产、一家一户、规模小,平均每户10—20亩,三河少的只有几亩;档次低,一般只生产当地常规品种,2—3年出圃;技术含量低,都是自然状态下的生产、无设施栽培、修剪、造型粗放,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科技开发能力可以说是空白。自2003年以后,随着市场需求发生着变化,对大规格、标准化、树型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肥西的苗木生产经营者的生产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之政府加大了引进外地具有较强实力企业的力度,他们在肥西落户以后,起着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浙江中亚园林景观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森禾种业,一方面他们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经验。
2.2.5、营销体系和销售额
从此次调查来看,本县的苗木花卉销售体系基本形成,从销售来看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经纪人促销,此种销售约占整个销售的70%,通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销售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把本地的苗木推销出去,同时能把外面的需求信息,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引进来,起着市场和生产的纽带作用,可以说肥西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到今天,与这批经纪人队伍是分不开的。第二种就是田头销售,由于肥西的苗木花卉面积大、历史悠久,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苗木需求单位,直接到基地采购,这种销售约占10%。第三种是通过专业市场销售,2003年是上派镇建设占地近100亩的三岗花木大市场,随年交易的扩大现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6年准备建设占地近1000亩的中国中部花木城,先期占地200亩的中心区已在建设中,这种销售形式约占15%。第四种是网上销售,一些销售大户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上交易,这是近几年来新的销售方式,售量较小,约占15%。从调查统计看,全年的年交易额近5亿元,其产品运销全国各地,以长
三角地区、山东为最多。
2.3、主要存在问题
——苗木规格偏小。由于一家一户生产面积小、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短平快的出圃方式,只要有点利益就快速出圃,市场上急需大规格苗木很难找到。
——苗木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户追求的是单位面积的株数,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大规格全冠树型需求量争剧增加,小规格苗木严重过剩,而群众对过密的苗木又不愿去除,影响了树冠的生长。
——区域化生产滞后,苗木基地显得杂乱无章,影响外地客商的采购,甚至有的一亩地里有几个品种。
——技术管理水平,修剪、造型技术偏低。在管理水平上是传统、落后的,也较为粗放,地膜覆盖,容器育苗几乎是空白,在修剪、造型上和成都温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新品种的引进方面较为薄弱。由于新品种引进,一方面有一定的资金,一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几十年来肥西县的苗木都是一贯制。
3、产业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3.1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绿化造林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国土绿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绿化苗木的市场需求必将与日俱增,市场前景光明。
3.2、竞争优势分析
——肥西县具有良好的苗木花卉产业基础。现有的苗木花卉基地近15万亩,这样一个集中连片的基地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为外地客商的采购提供了一个多种选择的空间。
——肥西县的苗木花卉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苗木花卉的生产已被广大的苗农所接受。
——政府强有的支持。肥西县已将苗木花卉产业作为全县六大特色产业带之首,从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在苗木花卉生产基础设施改善上,加大投入力度,如水利设施、砂石路、水泥路的建设投入近30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肥西县拥有一批富有传统特色的苗木花卉种类。在全国苗木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桂花、腊梅、广玉兰、高杆女贞等。
——肥西县成立了若干个苗木花卉行业协会,有一批具有营销手段的经纪人队伍。
——肥西县建有一个专业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下一步将在新地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苗木花卉综合交易市场(中国中部花木城)。
3.3、竞争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持续快速发展,各地绿化苗木生产规模迅猛增长,绿化苗木的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竞争也将更残酷。
——在苗木生产方面,存在生产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效益差,布局散而乱的落后状态。
——资金薄弱,难以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市场一低迷,苗农就有毁苗的危险。
4、产业发展规划
4.1、规划指导思想
总的规划指导思想是扩大苗木花卉产业规模为目标,以优化品种、提升苗木花卉产品规格档次为重点,以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为突破口、以培育精品园、大苗基地、育苗大户和花木城市场等建设项目为支撑,以上派、花岗、丰乐、严店、三河、桃花等乡镇和县苗圃、县林场为重点实施单位,全面推进苗木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将我县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苗木花卉生产大县。
4.2、发展目标
——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0年,最终达到20万亩的水平。
——开拓市场,到2010年,力争使年苗木花卉交易量达到8亿株,年销售额达10亿元。——强化品种优势。到2010年,力争形成4—5个具有本地特色、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格的优势的品种。
——加大扶持力度。到2010年,力争形成3—4个经营面积近1000亩,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4.3、产业发展重点
——制定扶持政策,继续引进外地具有较强实力的苗木花卉生产企业,不断提高肥西苗木花卉档次,带动本地苗木种植户共同发展。
——加强市场建设,随着肥西县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交易也不断增加,原有的三岗花木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国中部花木城建设,已显得非常迫切,力争在3—5年内建成中国中部花木城,为肥西乃至合肥地区的苗木花卉提供一个对外交易的窗口。
——积极承办好每年一届的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
——加强苗木花卉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生产条件。
——加强苗木花卉产业协会建设,依法保护苗木花卉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督、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协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苗农的生产管理水平。
4.4规划计划
——2006,种植面积16万亩,建精品园2个,培育大户20个,年销售额6亿元。——2007,种植面积17万亩,建精品园1个,培育大户30个,年销售额7亿元。——2008,种植面积18万亩,建精品园1个,培育大户30个,年销售额8亿元。——2009,种植面积19万亩,建精品园1个,培育大户30个,年销售额9亿元。——2010,种植面积20万亩,建精品园1个,培育大户30个,年销售额10亿元。
5、政策、措施和实施组织
——抓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成立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协调指导小组,由林业、发展、计划、财政、科技、交通、水务、供电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具体负责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的协调与指导工作。
——抓政策推动。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苗木花卉连片规模种植,形成规模优势。二是继续实行土地租用、税收等低门槛政策,努力为外来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制定激励政策,动员和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领办、创办苗木花卉企业或承包基地,开展技术承包、经营承包。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形成群众自筹、政府奖补、信贷支持、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为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抓龙头带动。进一步培育壮大县、乡(镇)两级苗木花卉协会,完善协会组织体系,强化协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收集发布、市场预测、对外联络、对内沟通、协调价格、引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协会为龙头,支持和鼓励企业之间、散户之间、企业和散户之间开展联合经营,努力改变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同时,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努力在产业带内的每个乡镇尽快培育出1—2个以上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协会+公司+农户”的营销体系,带动苗木花卉产业基地不断壮大。
——抓市场牵动。以三岗花木大市场为依托,以安徽农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和各种营销中介组织、能人、大户等为补充,努力构建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牵动苗木花卉产业快
速发展。同时,结合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扩大肥西苗木花卉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抓科技促动。全面提升我县苗木花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一是制定出高标准、可操作的苗木花卉生产质量标准体质和检验检疫体系,加快苗木花卉标准化生产进程;二是积极实施精品战略,以10个精品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行设施栽培,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实行工厂化育苗、科学化管理、精品化产出、品牌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三是要创名牌、推品牌,在现有“三岗”品牌的基础上,再努力推出3—5个全省、全国知名品牌,尽快形成品牌优势。
7.合肥市高新区规划 篇七
关键词:垂直绿化,概念,现状,设计,绿化树种
1 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就是使植物在建筑物墙面、藤廊、柱体、围墙等处发展, 并将其覆盖起来, 起到绿化的作用, 使绿化环境有各种不同的风格, 有效将绿化和美化结合起来。垂直绿化又叫立体绿化, 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 在墙壁、栏杆、棚架等处栽种攀援植物, 以增加绿化覆盖率, 改善居住环境。垂直绿化在克服城市家庭绿化面积不足, 改善不良环境等方面有独特作用。
2 围墙绿化
围墙一般分为实砌墙和栅栏墙。实砌墙的墙体为砖或石材, 栅栏围墙一般为铁艺围墙或型钢围墙。在选择何种植物做墙体垂直绿化材料时, 一定要照顾到整体布局, 认真领悟设计者的用意, 如砖砌围墙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地域, 而栅栏围墙除有分隔地域的作用外, 还要达到隔墙观景的目的, 这样不仅绿化了墙体, 还起到了“透绿”的作用。
3 合肥滨湖新区垂直绿化现状
对滨湖新区部分围墙进行了勘查, 包括南京路以南、玉龙路以东、杭州路以北、庐州大道以西。得出共同的特点如下:围墙裸露、植物稀少、缺少绿量、空间色彩、植物层次较为单调以及具体改造做法。
根据不同位置、不同特点的围墙列举4种做法:
(1) 围墙上增加铁线莲———美化围墙、增加趣味性, 四季有景。 (2) 围墙内外两侧高差较大, 外侧采用爬山虎等攀爬能力强的藤本植物。铁艺围墙上增加藤本月季———增加色彩感, 丰富空间环境。围墙内侧增加法国冬青———遮挡、增加绿量。 (3) 围墙内外均为硬质铺装。增加藤本月季:软化墙体、增加亲切感、增加色彩感, 丰富空间环境。 (4) 围墙外侧破除路面铺装, 内侧延续原有植物设计, 间隔栽植藤本植物。铁艺围墙上增加蔷薇花———增加空间色彩感。墙体增加爬山虎———软化墙体, 增加亲切感, 增加绿量。树池中增加, 果岭草草坪———黄土不见天。
4 垂直绿化树种选择及分类
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的形式可分为: (1) 缠绕类:适用于栏杆、棚架等, 如紫藤、金银花、菜豆、牵牛等。 (2) 攀援类:适用于篱墙、棚架和垂挂等, 如葡萄、铁线莲、丝瓜、葫芦等。 (3) 钩刺类:适用于栏杆、篱墙和棚架等, 如蔷薇、爬蔓月季、木香等。 (4) 攀附类:适用于墙面等, 如爬山虎、扶芳藤、常春藤等。
在绿化时, 在围墙边上栽植攀援植物, 遮住围墙, 用绿化遮住围墙, 形成一道绿色的墙体。根据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选择, 观花或观叶, 彰显生机活泼。根据围墙的不同类型分为石砌墙和栅栏围墙。实砌墙一般选择爬山虎、凌霄等生根植物;栅栏围墙可选择金银花、鸢萝和台尔曼忍冬植物。围墙若用植物做成绿篱、花篱, 其效果比砖砌要好得多, 同样可以起到隔离地域的作用。常见的绿篱植物有女贞、小蘖、刺梅、黄杨、珍珠梅、冬青和木槿等。而栅栏围墙除有分隔地域作用外, 还应达到隔墙观赏的目的, 这样不仅可以绿化墙体, 还能起到“透绿”的作用。因此, 栅栏围墙不宜选用爬山虎等叶片发达且分枝较多的植物, 而应选择金银花等缠绕性植物。
5 垂直绿化意义
拓展绿色空间, 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增加空间绿化环境, 美化环境, 垂直绿化占地少, 充分利用了空间, 大大提高了城市绿量、覆盖率, 增强了绿化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 提高了环境质量。由于蔓性攀援植物随着物体外型变化而变化, 从而软化了围墙生硬轮廓并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 会创造出多种生动的装饰效果。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和庇荫效果, 使夏季墙面温度大大降低。有关资料表明:受阳光西晒, 绿化覆盖的墙面比无覆盖墙面的温度低3~5℃。垂直绿化还可以减低墙面对噪音的反射, 并在一定程度上吸附烟尘。大力提倡垂直绿化, 搞好垂直绿化, 对提高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 综合利用城市空间, 绿化美化环境, 能使枯燥、呆板的物体变得生动活泼, 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1] 赵彦杰.景观绿化空间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合肥市高新区规划】推荐阅读: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07-15
合肥市供电局09-11
合肥市施工环境保护06-12
合肥市信息化大赛08-31
合肥市业主委员会章程08-05
合肥市城乡居保政策11-14
合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07-06
合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专题06-10
合肥市残疾人优惠照顾暂行规定11-15
合肥市农委2008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方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