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4-10-27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0篇)

1.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一

达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与研究思考

李仁江1 赵顺超2(1.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达州市农业局农经科)

摘 要: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需要依托农村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本文通过调查达州农村社会化服务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创新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达州是农业大市,现代农业刚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达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结合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21个乡镇,通过走访座谈、专门调查和表格问询等方式,就农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新型主体需求、愿望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逐步完善。一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全面建立,在岗人员管理逐步规范,在进行新技术推广、病虫害应急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能方面履职尽责,开展了卓

有成效的工作。全市300个乡镇均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区域站,部分乡镇成立了畜牧兽医服务站(点),为推广农业、畜牧产业新技术提供了示范指导。二是经营性服务机构逐步发展。全市供销社有直属企业3个、社团组织19个,基层社115个、专业合作社283个,社区综合服务709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26个、农资网点1246个、庄稼医院663个、日用消费品网点909个、农产品购销网点264个、配送中心50个,各类经营网点达5462个,乡镇覆盖率90%,村级占60%以上。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稳步拓宽。新型农业服务机构开展的生产经营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发展,服务范围逐步向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储藏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如渠县林农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上实现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定”的五个统一,并积极在发展中开展科学技术培训,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三)社会化服务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是采取土地入股、入园务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宣汉县明月乡桂花社区、黄马村整治的600亩高标准农田,以“出租+入股”的形式进行流转,并按照1:3:7的比例分成,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二是通过规模经营、科技支撑、规范组织等办法,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

农户”,“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大大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万源市巴山安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专合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生产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品种分类进行种养殖,统一回收,统一配送,形成了种养殖户的“网络状、树枝状”自我管理模式,推动了万源市安居区以种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的进程。三是通过“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经营模式,带动复合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周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位于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的月亮湾家庭农场,通过采取“猪-沼-果”种植模式、“沼-草(菜)-鱼”养殖模式、“采摘-垂钓-观光”休闲模式、“自摘-定销-批发”销售模式等七大经营模式,集水果种植、生猪养殖、生态养鱼、种苗选育、乡村旅游于一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社会服务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统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数已达11.52万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4.79万户,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如“大竹县益寿黑花生专业合作社”拥有成员235户,2013年年销售总值1200万元,盈利35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700万余元。该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户和合作社共同参与经营“黑五类”。现已成功注册了“益寿专家”商标并被评为“达州市知名商标”。目前,合作社建立了以黑花生种植为主的黑五类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面积2500亩,带动了四合乡、人和乡、竹北乡、永胜乡、新生乡等农户5600户、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4

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促进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多主体协同发展。具体目标上,以搭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流通“四位一体”平台为依托,不断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和平台。到2017年,公益性服务机构全面规范,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业规划、创意设计、咨询论证、设施维护、验收评价等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二)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为重要力量的农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技术推广平台。要进一步稳定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人员培养力度、加快服务手段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其“四新”、“六良”配套推广的公益性职能职责;强化对基层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乡镇倾斜;继续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公益性机构的专家面对面向农民提供指导服务,创新公益性服务实现形式,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尽快提升其他社会

力量的服务功能。加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尽快完成达州市农科所撤所建院工作;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单位建设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政府逐步将适宜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推动建立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机制,将科技推广融入产业服务领域同步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三是大力发展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引领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创新创业行动。鼓励公益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经营性服务,领办帮办一批服务型农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步伐。

2.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作用,建立健全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明确乡镇对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职责,加强其在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运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中的管理、服务和监督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有条件的乡镇或分片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促进农村“三资”有序合理流转,盘活农村“三资”,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加强农经队伍建设,提高农经队伍素质,强化乡镇农经人员的定岗定职定责,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

度,加强对政策界限、优惠条件和扶持政策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认知度,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例、优秀人才等给予典型宣传,树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作先进模范,通过宣传报道,促进有关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3.强化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力度。总结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经验,严格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兑现条件,促进闲置耕地流转。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支持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引导龙头企业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服务条件。创新信贷融资方式,形成适合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充分发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担保体系作用,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融资担保。

4.强化人才保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落实优秀人才奖励扶持和农业专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异地人才参与,本地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的方针,鼓励他们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创业,参与新型农业示范基地服务建设。

2.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二

为建立完善符合温州市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突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体系建设和服务功能,加快扭转温州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切实改善民生,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围绕温州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按照“1650”城市框架和村级“转、并、联”农村组织机构发展新趋势,以实现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切实改善民生和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主线,以加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设施网络布局、提升设施服务水平为主要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由“普惠”向“普惠优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到2015年,以教育、卫生、文体、老龄、民政社保等为重点的社会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建立符合温州发展阶段、消费水平和服务需求的“人人享有、服务更优、功能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异和人群差距初步消除;基本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闲有所趣、老有善养、难有所助”。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教育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学有优教”

1、实现学前教育上等级上水平。坚持政府投入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创新学前教育多元办园模式,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优质园的供给能力。各乡镇(街道在实施旧城改造、旧村改造、农房集聚建设、新区建设时,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到2015年,全市幼儿园办学规模数达到30万人,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所达到省等级标准的中心幼儿园,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区际、校际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均衡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覆盖面。按照小学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的原则,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设施布局。各乡镇要按照发展时序,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城郊结合部的中小学校布局,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城镇集中。优化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布局, 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服务设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到2015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办学规模数分别为60万人和30万人。

3、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调整和优化普通高中布局,促进办学类型多样化,加强学科、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建设,提高普高办学水平。制定普通高中校均班级规模标准,努力减少普高班额。到2015年,普高办学规模数为15万人,省级优质特色普通高中比例达到50%以上。

4、加快职业教育规模化提升。重点建设一批职教集团或联盟,加快温州市中职教育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提升。启动高职教育基地建设,在乐清、瑞安等经济发达县(市开辟优质高职院校新校区,创办1-2所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15年,中职办学规模数达到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与普通高中学生数之比(职普比趋于1:1。

5、推进高等教育提实力创品牌。扩大温州高等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创建特色品牌。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等高校,支持温州医学院发展,办好温州大学,使两所本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达到省内外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到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数达到12-15万人,强化作为全省三大高教中心之一的地位。

6、加快构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电教、成教和教育城域网等多种资源,完善硬件设施,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依托社区大学,积极创办老年学院,实现县级建有老年学校,乡镇(街道建有老年教学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快城乡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到2015年,成人高校注册生达5-7万人,社区教育覆盖面100%。

(二加快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病有良医”

1、加强疾病防治能力建设。继续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联系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加快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

2、完善卫生监督网络。加快形成以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乡镇(街道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为基础的卫生监督网络,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业卫生服务职能。

3、提升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健全卫生应急网络,“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以省市级综合医院为依托,建设市级紧急综合医学救援基地;各县(市依托1家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医院,设置单独的传染病病区,其他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符合要求的传染病门诊。构建布局合理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院前急救指挥网络,2011年各县(市设立独立建制的急救站(急救指挥中心,2012年完成急救点(急救分站建设,2015年前建成市急救中心新大楼。进一步完善采供血机构建设,形成以市中心血站为骨干,县(市血液分支机构、献血屋为基础的采供血机构网络。

4、强化妇女儿童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等级创建和规范化建设。2011年,瑞安市、乐清市要完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苍南县要完成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创建;2012年,鹿城、瓯海、龙湾、洞头要完成妇幼保健机构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市妇幼保健院要完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瑞安市、乐清市要完成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创建,苍南、永嘉、平阳县要完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文成、泰顺县要完成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创建,2015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以上。

5、健全残疾人服务设施体系。加强各级康复机构建设,健全康复服务网络。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每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一所残疾人托养

中心、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聋儿语训中心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等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训练中心,做到康复训练与教育并重。建设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康复医院,全面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市康复服务工作。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加快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康复服务站(康复室,配置专业康复技术人员和康复训练器具。

6、强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构建分工合理、定位明确、协作密切、层次分明的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城区骨干医院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含省级医院、2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含中西医、7家以上的三级专科医院、使温州成为省级医疗中心之一,辐射浙南、闽北地区,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的状况。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至少设置1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其他各县至少设置1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并创造条件向三级综合性医院发展。重点加

强中心镇卫生院建设,中心镇卫生院要努力达到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水平,一般镇或撤并镇以卫生分院为主,确保每个建制乡镇都有1家政府创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重点建设“转、并、联”后的农村新社区(800个左右的医疗卫生机构,使每个农村新社区都有1所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1+X”模式,建成“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到2015年,全市总床位数达4.8万张,每千人床位数达5.4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快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实现“闲有所趣”

1、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加快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城乡社区要配套建设文化设施,每千户以上的居民小区要建有一个具有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功能,便于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新建、改扩建的城市居民住宅区,要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2015年全市农村新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达到全省领先水平。2015年实现乡镇(街道有文化站,社区有文化室,城乡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上等级比例达到100%。

2、加快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提升温州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重点实施温州文化艺术大楼、温州专题博物馆、温州市美术馆、温州文艺之家等项目。到2015年,实现市、县(市、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快形成以温州市级图书馆为龙头,县(市、区级图书馆为骨干,乡镇(街道图书馆为结点,遍布社区、行政村的图书室四级图书馆体系。市及各县(市、区图书馆达到相应一级图书馆标准,中心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三级图书馆标准。建设以温州博物馆为龙头,以各县(市、区博物馆为骨干,各专题博物馆为基础的多元化特色博物馆体系。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要求,积极筹划历史文化街区与风景区内的博物馆。到2015年,实现全市人均拥有1册以上公共藏书。

3、全面推进广电设施建设。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年内完成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大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档案馆、网上剧场

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拓宽文化传播流通渠道。到2015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达到50TB。全面拓展电影院和剧院,各县(市、区至少应建有1座星级电影院和1座可开展大型文艺演出的剧院,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中心镇应建有1座影剧院。

4、提升体育设施整体水平。重点建设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温州体育类高校、温州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灵昆体育主题公园、温州奥林匹克体育馆、温州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温州帆船帆板基地等大型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开发各社区的简易健身场所。新建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体育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新建公园要同步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各类农村(社区居民健身活动中心、篮球场等体育场地,实现乡镇健身中心全覆盖。2015年,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占地面积6-20万平方米,包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等基本功能的体育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四加快老龄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老有善养”

1、增加养老设施供给总量。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加快扭转全市养老床位供给不足的局面。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全市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4%以上,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老年人特别是低保(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老人福利供给明显提高。

2、增加老年文化教育设施供给。加大对老年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办好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建成温州市老年活动中心和县(市、区老年活动中心,实现市、县老年活动中心全覆盖。健全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网络,扶持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发展,培育一批老年文化场所示范点。

(五加快民政社保设施建设,实现“难有所助”

1、全面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强化住房救助,各县(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确定:确保实现低保标准两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确保满足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需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联网、动态管理的贫困群众社会救助网上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和我市灾害救

助工作实际,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切实保障灾区群众和贫困群众基本生 活。

2、加快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加快市级和各县(市、区)综合性社会福利设 施建设,提高对“三无人员”和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等的供养能力。建成温 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开展民康医院新院区工程建设。实施瓯海、龙湾、乐清、瑞安、苍南、文成、洞 头等福利中心建设项目。到 2015 年,形成温州城区和各县城综合性社会福利设 施全覆盖,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达到 50 张。

3、全面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服务网络“扩面提质”,建立完善服 务系统,确保公共服务功能惠及社区全体居民。到 2015 年,全市所有乡镇(街 道)、城乡社区建立起集管理、服

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 心”,原则上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 350平方米,规模在 2000 户以 上的社区,要达到每百户 20平方米以上。开展城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县(市、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社区信息网 络系统,分三年三批完成,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4、强化流动人口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合理规划输 入地学校建设,确保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流动人 口医疗卫生服务,优先建设流动人口集聚区域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点。加快推进社 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心理咨询干预室设置。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至少设置 1 个工人文化宫或文体活动中心、1 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区扩容和 新区建设必须同步配建安心公寓等流动人口公寓。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各级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社会类设施建设绩效的目标责任考核。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设施维护和管理服务经 费保障等列入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提供的公众参与和效果 跟踪反馈制度,加强对公共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大 公共服务设施的论证应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召开听证会或采取网络征求意见等多 种方式。规范公共服务问责程序,扩大公众在公共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 与权和监督权。

(二)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的 70%以上 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公共服务支出逐步增长机制,切实增加教育、卫 生、文体、老龄、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支出。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依法 落实“三个增长”,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省核定比 例。到 2015 年,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 5%以上,全市人均卫 生事业经费支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劳动保障、民政和老龄事业支出逐年增加。

(三)积极引进民资。积极鼓励、支持和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形成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格局。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各个领 域公办和民办之间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土地出让优惠、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不同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普惠性 服

务。充分利用“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民间资本办学模式和管理 制度。鼓励建立地方性民办教育融资平台,建立多方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调整和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 院,引导发展高端专科医疗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特需医疗服务需求。鼓励社会 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进一 步提升全市养老服务硬件设施配置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创新,区分不同 项目属性,分类实行 PPP、特许经营、资产证券化等不同的融资模式,灵活导入 市场机制。探索通过捆绑式综合开发,对部分公共设施投资进行风险补偿,允许 经营性社会设施冠名权拍卖等市场机制融资,吸收多元投资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设 施。

(四)强化用地保障。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要在每年的供地计划中优先 保障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农转用指标要统筹安排、提早平衡、优先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做到科学布局、人性化选址。各功 能区的城市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需求。旧城改造、旧村 改造、农房集聚建设等要严格保障教育、卫生、文体、民政、养老等设施的配套 供地,严禁随意变更功能和空间受到挤占。一些占地要求不高的社区公共服务机 构用房应结合城区“退二进三”和旧城改造同步考虑,多渠道为基层公共服务网 点建设预留空间。

(五)推进设施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管理模式,推 进设施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市民开放,2015 年市区基

3.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

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

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

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

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任务目标

到20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四、建设重点

(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

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立足于“推一扇门,办百家事”服务理念,启动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区级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政府为建设主体。27个街道(乡镇)各建设一个服务站,以规模化、规范化的合作社为建设主体。246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服务点,以合作社、农资商店或农村超市为建设主体。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建设的网络格局。

(二)实现公益性和社会性二大服务功能。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心要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两项功能相结合。区级服务中心下设八个服务窗口,包括:

公益性服务窗口:

1、涉农政策法规咨询窗口。承担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职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政策法规咨询、农民合作社指导、政策性保险等咨询服务,对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政策引导、解答。

2、“三资”代理窗口。由区农经站承担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监管服务职能,以村财乡管、土地流转合同由区农经站负责监督和审核为原则,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合作社建设与指导窗口。由农业产业化协会承担合作社推荐服务职能,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荐合作社示范典型、项目申报等,规范审查合作社财务、决策、利益分配模式,并与会计事务所第三方审计部门联合,确保申请项目的合作社达到规范社要求和标准。

4、“四品一标”办理窗口。由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四品一标”认证申请服务职能,“四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娃品牌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区凡是符合认证标准的农产品,经过审核,按照申报流程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认证工作,深度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街道(乡镇)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窗口。由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承担检测服务职能,配套农产品检测设备,增加速检功能服务,并与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服务对接,开展全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宣传培训。推行农业行业标准实施,指导农业质量校准体系认证管理。

社会性服务窗口:

6、土地流转窗口。承担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职能,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数据库,建立全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与东北网合作和运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宣传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吸引工商资本,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7、金融保险窗口。承担办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职能,对接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流转土地抵押业务,土地经营权证明由区农经站审核开具。开展农业保险和特种种植业险业务,择优选择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服务支持,符合参保的合作社、农户可自行提出申请。

8、生产服务中介窗口。承担全区各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发布职能,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增强为农服务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类供求信息服务。同时,设置乡级分支机构,严格筛选指定农资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对接,提供“安全农资、放心农资、质优价廉农资”下摆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业特色商务网站和交易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覆盖全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三)选强配齐专业服务人员。

加强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涉农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标准、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

(四)加强资金综合管理。

遵循科学论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和追踪问效等原则,合理利用政府投资成本,明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涉及资金的实施目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用途等,加强成本和利润预算管理,将资金实现最优配置和转化,保障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服务组织机构框架,整合服务资源,以创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固化、可复制推广模式,实现“一个中心、两项功能、三方建设、四方受益、五个统一”。“一个中心”,即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项功能”,即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三方建设”,即由政府引导、引进涉农企业参与、合作社具体承接,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建设模式;“四方满意”,即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合作社满意,农民满意。“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行机制”。先行启动区级服务中心和7个街道(乡镇)分中心建设,以点扩面,逐步完成服务中心全区覆盖。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

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指南、服务流程图、宣传手册。明确规范服务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功能职责和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调动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质量。

(七)稳步推进业务开展。

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农业产业化协会和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对内形成内业档案。组织召开农业服务组织对接会,确定服务体系承接主体。沟通协调农经、银行和保险等部门,逐步整合畜牧、林业等部门,扩大服务范畴,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规范社会性服务财务管理。

成立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社会性服务以公司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订单、金融保险代理、生产农资、技术服务中介对接提供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建设,实现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九)树立窗口单位服务新形象。

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强学习引导,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强化人文关怀,延伸服务触角,坚持纠建并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窗口服务满意度。

(十)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强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软硬件网络基础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库,快速、精准、全面整合涉农信息,实现全国联网,数据共享,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开展,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坚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里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态农业开发区。建立区政府组织协调、部门指导参与、街道(乡镇)管理督导、村服务站运行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扶持和服务,确保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转正常。各试点街道(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

**生态农业开发区要切实承担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方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并认真总结工作推进阶段性成果、经验,建立长效的跟踪问效机制。

(三)加强资金保障。

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保障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康运行。加大对区、乡、村三级基层综合服务站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的投入,积极寻求社会服务组织参与,最终实现社会化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

(四)创新工作措施。

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形成工作指导意见方案,对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各街道(乡镇)加强调研,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农村现有经营服务网点分布情况,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发展规划。可采取召开培训会、观摩会等形式,尽快启动,加速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搞好试点示范。

4.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四

河畔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2013年4月上旬,我镇按照《**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选择河畔、两迎水、中滩、冯堡、车川五村为我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村,运行四个月以来,已经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农民培育转型,推进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贯彻落实试点工作,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农业中心主任、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兽医站、财政所及试点村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于四月下旬研究制定了《河畔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启动会议,强调了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镇长、副镇长、中心主任先后六次深入村站检查指导工作,协调办公场所,并对试点村制定三项规划、包抓10户示范户指导计划、各类制度、技术人员的职责、考核办法等,召开政府办公会讨论审定后装框上墙。二是提高人员素质。根据村级农业服务站建设的要求,一方面严把人员选聘关,杜绝村干部兼任,杜绝优亲厚友,公开推荐,严格考察,把热心为农业服务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农业科技能人选聘到队伍中,先聘用的19人中,22—30岁3人,均为大专文化程度;30—45岁16人,均为高中文化程度。

5.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五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

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一是增强示范功能。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发布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

信息网平台,每年发布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08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

(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从2007年开始,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二 是集中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08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6.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六

营造廉洁自律社会环境

——魏 绪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法律、制度、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和道德文化等内容。其中,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征信体系的建立。征信,即“征之以信”,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为的总称。具体的作用是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帮助人们积累信用财富,扩展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提供有效传播信息的平台,缓解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奖励守信、惩戒失信的内在机制,引导人们养成守信履约的行为习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说,有无健全的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能否稳健运行和走向成熟的标志。

建设征信体系是人民银行的一项新职能。人民银行于2006年组织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到2007年年底,该数据库分别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的

1经济活动中,开局良好。人民银行基层行应当积极推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加强对征信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和增强人民银行管理和建设征信体系、发展征信市场的职能,把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重要工作。二是应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对发展征信事业、创建诚信文化、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认识,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支持度。三是积极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积极培育国内信用市场,将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带进百姓生活,教育社会成员牢固树立诚信守法意识。四是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系统查询、异议处理、统计、纠错等功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高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建立多渠道的数据质量检查制度和快捷的纠错机制,充分挖掘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和监测功能,加大数据库的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力度,以不断提高数据库的应用水平。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以“信用”为根本的银行业来说,推动征信系统建设,防止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

7.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七

体系建设的安排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残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84号)、•金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残联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金政办发„2010‟173号)等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以及甘肃省残联与我区签订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区协议书的要求,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高度重视,深刻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目前,我区共有各类残疾人1.35万。近年来,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投入不足和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残疾人事业发展 1的需要。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首要任务,也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工作水平、实现残疾人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金川”的总体布局,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更大成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为加强全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金川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全区“两个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残联,田丰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列入本部门职责范围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并指定一名领导包抓此项工作。要根据•金川区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政府办公室†批转市残联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金区政办发

„2011‟4号)和金川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见附件2)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责,明确任务,强化落实。区政府残工委要充分发挥职能,定期召开会议,加强综合协调,协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残联要把“两个体系”建设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建立残疾人需求与保障档案,促进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的落实。各镇(街道)残联、各社区残协要发挥“两个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开展调查摸底,积极为残疾人做好各项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宣传资源,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快实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育“两个体系”建设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中的新措施、新经验和新成效,营造“两个体系”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四、狠抓督导检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金川区“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

议,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指导,并每季度调研一次镇(街道)、社区和各重点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区政府残工委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各部门、单位切实抓好辖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的落实。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重要信息。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全区各部门、单位落实“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附件:

1、金川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领

导组成员名单

2、金川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二〇一一年七月日

附件一:

金川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

组长:王维国

副组长:祝文年

成员:陈兴明

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田丰兰区残联理事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赵贵天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何承鹏区发改局局长 姜智基区教育局局长 赵东辉区科技局局长 钱有武区民政局局长 陈玉梅区工信局局长 沈晓岩区司法局局长 厍运亨区财政局局长 岳孟武区人社局局长 王维鸿区城建局局长 冉生鹏区文化局局长 王军善区卫生局局长

王世江宁远堡镇镇长许国栋双湾镇镇长赵之虎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国祥龙泉里社区书记 崔平寿龙门里社区书记 李祥荣

王永玲

张克忠

刘俊三

李玉香

王爱军

崔剑梅

王燕玲

卢春辉

任育新

马恒元

范春德

李玉柏

潘秀玲

8.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八

一、当前我市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各级有关部门从改善徐州投资软环境入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宣传逐步开展。全市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了公民诚信教育;税务部门开展了“诚信纳税,利国利民”的宣传活动;质监部门开展了“诚信建设看窗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金融部门在《徐州日报》刊发了诚信教育专版,举办了诚信有奖征文活动;我市120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联合发出倡议,倡议我市企业塑造“重约守信”良好形象;宣传、经贸、工商、物价等部门也联合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以塑造我市商贸流通业新形象。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信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工商部门成立了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围绕企业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状况、失信记录等情况开展工作;税务部门成立了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等信用情况进行征集、管理;金融、质监、法院、海关等职能部门也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了专门的收集与管理。20xx年7月,市工商局、经贸委等17家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徐州市共建企业信用工程管理体系的意见》的文件,初步建立了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制度。市质监部门不断加大对“制假售假、以假乱真”等失信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市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工作办公室加强了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使全市逃废债余额比去年下降了82.7%;工商部门对市场中的失信违法行为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信用服务更加广泛。工商部门坚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确认活动,建立了企业登记查询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用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成立了9家信用担保公司,为近100家企业担保贷款200多笔,累计贷款金额2.88亿元,没有出现代偿和追索现象。其中,泉山区私营个体担保公司已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信用担保公司试点单位。

(四)政府诚信形象渐入人心。按照“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宗旨,20xx年10月市政府挂牌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26个部门涉及365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市级机关各部门积极投身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连续两年主动接受群众民主评议,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二、制约我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诚信失缺、道德失范的现象在某些行业和部门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信用不良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9.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九

黄锡富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不少方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就抓住了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的高低,而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又决定着农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了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生产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纳入社会大生产的轨道,实现与大市场相衔接,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状态不利于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形成适度规模化生产。同时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具有管理民主的特点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从而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和行业的界限,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既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更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业,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益的产业。这有赖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从我区的情况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需要和可能,由点到面,由低水平服务到高水平服务,由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从农民最需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向多项服务、系列化服务发展,重点放在较为薄弱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上。同时,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区农业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推行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形成以省级为中心、县级为骨干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三、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在探索和建设服务体系中,必须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或由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实行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以供销社和商业部门为依托,实行农商合作;或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组建系列化、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组织;或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单项服务组织;或把科技推广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政府组织、科技为主、物资配套的“政、技、物”三结合的集团承包;或把培育市场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之,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服务形式都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有龙头企业的牵引,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五、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和批发市场。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支持农村流通企业建设高质量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提高配送效率。

10.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十

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背景链接】

自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服务内涵拓展期、九十年代的服务体制机制调整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期等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基本格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面临新的复杂环境,亟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4年11月,中央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深度解析】 [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创新不充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在思想认识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明晰的思路。在支持措施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扶持不多,尤其缺乏针对经营性服务主体的补贴种类。从政府层面来看,条块分割严重,为农业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从市场层面来看,伴随着基层服务机构改制,公益性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而丧失公共服务功能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供求结构不合理,多元化需求尚难满足。

从服务内容上看,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度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而农户接受外部服务最多的前三项分为:技术指导与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农资购买服务。可见服务的供给并没有与需求的优先序相匹配,特别是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从服务主体上看,公益性服务主体因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素质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不高、工作经费缺乏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需求。

三,村集体服务能力弱,区域供给能力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涣散,难以有效承担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能。此外,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相异,各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不同,服务能力差异也较大。

四,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采纳现代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偏低。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采用新型农业服务的经济动力。部分农民固守传统的农业理念,主动采用新的技术或经营模式的意愿不强,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质化现象突出,部分农户即便有接受现代农业服务的主观需求,也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

[重要意义]

首先,是“三农”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发展亦呈现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等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增长动力更多地来自农业外部因素等趋势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须紧紧围绕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其次,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在多个层次上交织融合。因此创新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本身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业突破分散经营的局限提供多种可能。

最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当前,伴随我国“四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绕不开亿万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事实,以服务的规模化来弥补经营的细碎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

[对策建议]

首先,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其次,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ln.offcn.com/?wt.mc_id=bk6403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沼气维护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最后,要着眼于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上一篇:红十字会捐赠感谢信下一篇:银行自助设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