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2024-07-03

《美术鉴赏》课程信息(共12篇)

1.《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一

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

《鉴赏《布达拉宫《

摘要: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 Potala 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构建,重叠而上,层层递进,殿宇覆盖了整座山,形成巨大的梯形建筑群,雄伟而壮丽,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关键词:布达拉宫,西藏,宫堡式建筑群,佛教圣地,政教合一

一、布达拉宫的雏形

布达拉宫的建造与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密不可分。相传13前的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楼群一侧为藏王的寝宫,中间宫殿的顶部建有佛塔,另一侧是后宫。在后宫与中间宫殿之间架有四层楼高的铜铁铸空中廊桥。那时布达拉宫的三大建筑,均通体粉白,耸立在红山上显得圣洁而雄伟,藏民们都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布达拉宫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白宫逐渐废弃。公元9-17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高都拉萨,白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格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公元1645年,五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五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

二、布达拉宫的重建与增扩

十三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 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布达拉宫作为作 代**喇嘛的冬宫居所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内部主要由**喇嘛宫 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喇嘛宫 殿,分东、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喇嘛的生活起居处,书房,经堂等, 又有议政、会客等场所。布达拉宫内拥有包括**喇嘛灵塔殿在内的各类佛 殿38个,还有规定拥有175名僧人的殊胜僧院一个,主要从事**喇嘛的 佛事活动。

布达拉宫在建成后又进行过多次扩建,方形成今日之规模。1959年,十四世**丹增嘉措离开西藏。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拨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三、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现存布达拉宫的设计、布局、材料、工艺、装饰等均保存了自公元7世纪始建以来,历次重大增扩建和重建的历史原状,真实性很高。布达拉宫的建筑成就与其建筑一样举世瞩目。

布达拉宫依山建造,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它各宫殿的修建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布局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也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其主楼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 组成。

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公元七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古代藏族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干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独特的布达拉宫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2.《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二

一、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美术艺术修养, 丰富美术鉴赏的知识

美术艺术修养是一个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 而且需要在长期的美术教学或者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艺术气质, 这是艺术类课程与其它文化课程有所区别的地方。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当好美术教师的条件之一。

1.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没有理论的教学是空中楼阁, 理

论联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理论必须放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 实践必须要有理论支撑, 教师要在教学上取得突出的教学成绩, 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 仅靠肤浅的美术知识是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作为美术教师, 理论知识主要是有关美术史, 美学著作和美术论文, 还有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美学书籍, 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 并创造性的在实践中运用。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以后, 教师还要学习有关新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教育规律的直接体现, 它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的, 很多教师轻视新课程改革, 认为没有必要, 于是在教学中还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 这是观念问题, 需要改变。

2. 教师要经常开展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 广泛的接受各

种美术教学方面的信息, 同行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 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还要多参观美术展览, 关注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 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发表评论, 还要了解当今美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校本课程”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内容, 它是建立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教师去完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综合国家教材, 综合学校、学生、家长的意见, 然后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 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教育发展也不均衡, 因此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必要的, 特别是高中美术课程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

情况课程开, 发针对, 对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提升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新有益的。例如农村学校的美术课程的开课民族风情的民间劳动成果结合在一起发可以与当地的乡村文化和具有浓郁, 程展现地方特色可以大大的丰富, 通过学生的学习校本课程的魅力, , 有一可以下是高中美术教师开发地方课程的些民间的文化成果可以走向世界。意义这也高发所在, 由, 在美术鉴赏这一方面的课程的开于都是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的展文中现要教, 师多努力因此开发的, 应该是可行的难度可能有点。王大, 但只/美

1三.多、种教学方式鉴赏的教学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注意以下问题发勇术兴趣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联想鉴和想象个性, 以, 达到提升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而发现美术作品独特的艺术赏的目的件容易的。事情要让, 需要教师充学生有兴趣, 分利用多媒确实不是一的体可以, 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实物模型等手段进行教学, 品教, 例如师也教乐《开, 学生学习国大典》, 才不会枯燥在教学中再配。教师还可以上相关的音学式描述对作品在教学过程中, 的理解让学生, 用表演的方式对自己用文字的方初作品进行解读中, 可以让学生, 扮演画中的各个角色在《开国大典》的教学, 探通过自己的表演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

解。

2.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在课外收集资料, 通过学生相互的

交流, 发表自己看法, 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 但要做好指导, 美术鉴赏的学习如果不注意加以引导, 就会偏离方向。有的教师认为美术鉴赏课教师要尽量少讲, 让学生自由发挥, 学生的看法都是对的, 如果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者的基本意图, 这说明学生对鉴赏的基本知识还欠缺, 这时, 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时, 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 在鉴赏每一部作品时, 要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及作者的背景等, 这样在鉴赏时, 就不会偏离方向。

3.浅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鉴赏;审美素养

一、普通艺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开设的艺术教育分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生产者”和师范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的“传递者”,其对象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其目标是培养艺术的“消费者”。如此看来,普通艺术教育是涉及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是所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石,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必备课程。

国家教委在抽样的364所《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等学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共301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82%。被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其中综合性院校开设3门以上艺术公选课的学校占被调查的综合性院校的36.36%,工科院校为48.82%,师范院校为50%,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为29.59%。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高等学校的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率都不是很高,尤其是综合性学校和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并没有达到基础教育的普遍程度。

尽管有制度上的保证和鼓励以及国家教委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普通艺术教育是现在高等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宿求。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艺术教育中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和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美术鉴赏可以扩充审美知识

在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知识。

(二)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带领同学领略不同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唤起同学们的理性思考,获得身心上的欢愉感。

(三)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们的创造性的完美体现,从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反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思维方式创新的灵感。

三、现在的大学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尽管各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但是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的性质来说,首先需要学生有兴趣去参与这样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是教师如何从那种一、两百人的课程中充分交给学生鉴赏的方式和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对于课程认识的偏差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偏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美术鉴赏的对象肯定是美术作品,然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实际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等,但是实际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执着于绘画作品的介绍。另外,关于“鉴赏”二字的含义,“鉴”应该是鉴定,“赏”应该是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启发,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的,但是说到鉴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所以实际的课程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欣赏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到“鉴”。

(三)缺乏艺术规律的输入

许多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只关注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外在表象,只接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而忽视了艺术语言和规律的输入,导致学生们的整体审美水平无法得到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无法举一反三。

四、对美术鉴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接受过12年的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但是反映在实际的美术欣赏的水平却是不够高,说明学生自身没有认真学习的意识,可能也侧面反映基础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想要成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注意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意识,在课外加强对于这类知识的补充和拓宽。

(二)改变课程性质

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注定不能满足其普遍教育的意义。因为公共选修课的上课人数过于大,一方面限制老师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培养有审美素养的学生,只有上层做出足够强势的动作——改变其课程性质。

(三)丰富授课形式

尽管在人数过多的限制下,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力丰富其授课形式。不能仅仅限于讲解灌输,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主观点的PPT展示、播放相关美术视频、参观美术馆等形式。更重要的是,课程形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四)结合大学美育等其他课程

鉴于其鉴赏类课程的性质,学生不能自主动手实践,但是可以加强对于艺术语言、规律、理论的介绍,既而可以跟大学美育等有关联课程结合,拓宽其实际的应用能力,打消学生们认为美术鉴赏在其他方面没有用处的想法。

五、总结

在如此强调全面人才的社会中,关于美术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存在很久,但是总没有明显有力的措施使现况有大幅度地改变。本文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重要性分析、问题分析和建议,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最终使大学生能全面健康发展,发现美、创造美并且更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及设置概况,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

4.《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四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当代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审美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素养,促进学生陶冶情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艺术欣赏潜力,不能满足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高中美术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美感,培养综合素质。因此,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除了传授美术常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运用视觉观察来感知事物,或者利用生活经验对美术艺术进行分析。作为新时代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不断学习美术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同时享受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日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整体修养与综合素质,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艺术,还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增长见识。现代教育中,人们对美术鉴赏的课程支持较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新性思维,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当代中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借助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道具等来营造生?踊钇玫目翁梅瘴В?促进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探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艺术作品直观感受鉴赏

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鉴赏是指给读者最直接的视觉印象,使其通过画面的直接视觉形象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环境、历史特点、人物性格等。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着重表达的是《圣经》中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题材,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人出卖我”这一句话时,12位门徒露出惊恐、愤怒、怀疑等神态,体现了众门徒惊异的神情。又如,齐白石《虾》表现出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有趣场景。它们都体现出画家透过画面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后人在欣赏时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画家的创作心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视觉体验。

二、各种艺术风格的鉴赏

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风格与手段,各个画派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精准地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如表现手法、艺术形态、画面构图、透视原理、色彩搭配、绘画技法等。例如,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采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通过不同的线条、不同水墨的浓度将马的奔腾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梵高后期的绘画作品采用鲜艳的色彩、明确的笔触、奔放的线条,给读者非常明快的跳动感,让整部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能够激活不同的鉴赏能力。

三、艺术作品边缘故事带动课堂的积极性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特点时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加强艺术作品边缘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理解。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培养艺术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

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思想,提升审美情趣。例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表现了长征途中一位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绝非简简单单表现了八匹马,更重要的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多种角度欣赏,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挖掘,学生可以增加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透过艺术欣赏,学生可以了解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五、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对高中生普及美学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前提与必要基础。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后的核心问题。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5.《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五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并对整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反思,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创设的环境以及美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列举了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势,体现了整合的目标是学生、教师、学科共同得到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课程整合:探索;信息素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已明确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为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我校中是一所美术特长专业的省级重点高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美术特长生,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大量接触到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有很浓的兴趣。两个学科的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进行了较好的整合,使这两个学科同时得到极大地提高与发展了,取得双赢效果。一.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①信息获取的能力。②信息分析的能力。③信息加工的能力。④信息创新的能力。⑤信息利用的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2.中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要实现以上总目标,就要大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

3.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发展的必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大量出现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如绘图、网页设计、photoshop、视频设计等等。这些内容中很多特别是美术的理论方面已不是信息教师完全能精通的,而对美术教师来说这些方面在理论上完全是最容易的内容;与其相反,美术教师在网络与多媒体上又是其较较弱的方面。双方的互补对双方学科、教师、学生都是有益的并能促进能发展。这样可以最大地激发 1 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信息和美术学科的教育和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探索 1.整合模式的探索

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的,即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美术,但教学手段则是很灵活的。可以预先将教学所需的图像、视频、音频文件准备好,根据需要点击播放,由于计算机功能具有多任务性,完全可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效果。这种方法虽然整体性不太好,但节省了时间,容易实现。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教学中使用的软件不作规定,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在整合实验中,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使用计算机时,强调发挥计算机的特点,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2.整合环境的探索

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协作室。这些地方都装备了多媒体电脑,都可以装上图形处理、图形绘制、动画制作等美术教育需要软件如:Potoshop、CorelDRAW、cool3D、3DMAX、Flash、Dreamweaver、coreldraw、fireworks等,便于教师在不同场地不同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针对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我们对美术教育中的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运用工具、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虑,建立专门的美术教学网。把一些基础性的美术课程和信息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现场录制下来,转变为流媒体课程放在学校内网之中,让学生对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同时,多学科的资源对课程内容用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整合目标的探索

新课程的标准对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和美术学科都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无论是信息教师还是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并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制作计算机教学资料,将原来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与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大量运用到信息工具,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所以,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美术课程目标两个方面。4.整合方式的探索

在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尝试将部分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两节连在一起上。这样,美术课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样能使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有连贯性。实验中,美术教师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参与备课,使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信息老师学到了美术的基本理论,提高了审美观点,提升了美术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再也不是只讲技术,不求美观了。而美术教师增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效率,并对本学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计算机不同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快捷方便地制作出美术设计中构成、图案等作品。特别是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使构成与图案设计中连续纹样的制作易如反掌。计算机技术给美术设计与创作带来的神奇效果和极高的效率,使人们叹为观止。三.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在网络中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信息素养应成为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指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是应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因此,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教育学教学的重要目标。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要特别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重视传统的”纸"上功夫,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可忽视,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等。

6.《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六

摘要:

关键词:美术

西方艺术

中国画

美育的意义

这学期我选修了薛文勇老师的美术鉴赏课,本来只是修着玩玩的心态去的,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感觉我自己是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和美术这类艺术根本无法挂钩。可是近半学期的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带到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尤其是课堂上老师的幽默谈吐、漂亮的PPT、精明的视频让我受益匪浅。这些都让我对美术鉴赏有了新的认识。

美术鉴赏 老师第一节课就给我们谈了,什么是美术,艺术,鉴赏以及为什么要学美术、会艺术、会鉴赏。通过他的一席话使我了解了学习美术的必要性。下面结合资料信息来了解美术鉴赏的含义。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说,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在这方面,科学可能要逊色得多。因为科学主要诉诸于人的理性,如果处理不当,会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说∶“盖举世唯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美术活动一般而言,必须与人的理智发生联系,这几乎是无争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中科学原则的确立,就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而视觉又是人的主要感觉。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所需要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所获得的。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也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

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善于运用自己的视觉,这样既使得信息量相对减少,更使得生活的情趣大为降低。科学与美术一样,均需用眼,但两者运用的方式并不一样。科学只是将世界的表象作为导向把握其本质的一个途径,美术同样注意世界的本质,但似乎更为注意对世界表象的观察和玩味。我们的眼睛应该既看事物的本质,又看事物的外表,在这方面似乎只有美术家做得最好。一般人在儿童时期,还比较注意事物的外表,而一旦长大就抛弃了这一良好的习惯。

而所谓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又称“美育”——美术教育。美术鉴赏有助于人的全面思维。美术鉴赏通过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审美感受,造就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修养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而在谈美术鉴赏之前先讲讲艺术是什么。艺术,此前一直以为只是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直到选修了这堂美术鉴赏课后才对艺术有了一个大概的系统 的正确的认识。艺术不仅仅是人们在温饱之后才会有的消遣,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生存就有艺术的存在。比如远古象形字就是艺术。从网上得到的艺术定义为: 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艺术是一个空泛、混乱的词,通常需要更加空泛的 语言来描述这个词,结果导致人们知道有艺术这个词,却不知道艺术具体指的是什么;一个不能统一的概念,实际上人类不统一的感知系统才是 这个词的基础,也导致了艺术的相对有限性。然而,人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给出了定义:

1、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艺术 是创作主题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显现。

3、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对艺术的含义,还有一种相对抽象一点的诠释:所谓艺术,就是指人 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循一定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结果。

而美术鉴赏的含义呢?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 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而经过了一学期《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欣赏到了许多中西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风格,对西方美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特点和与东方艺术的异同。

首先接触的是东方绘画,主要是中国画。对于此,我也有了一些了解: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而通过半学期的课程,我也了解到西方造型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为了栩栩如生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主题的绘画中表现最突出。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地表现事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自画像》、拉斐尔的《圣母图》虽然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很像,表现真实的一面,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在我欣赏的众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它的神秘让我深陷其中……当我们注视画面上部分时,我们能感觉得到弯曲的嘴角,淡淡的微笑,然而当我们直视画面中蒙娜丽莎嘴巴时,那微笑又仿佛消失一样。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这神秘的微笑就是达芬奇利用了独特的技巧巧妙地勾勒出来的。数百年来,我们不断寻找那神秘微笑背后的故事……在反复欣赏幅画,我不得不感叹西方艺术的高超,并为达芬奇的才能所倾倒。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发明能创造神秘微笑的技巧,创造了让世人迷恋的《蒙娜丽莎》……

在课堂中鉴赏的绘画作品中,我还喜欢拉斐尔的圣母画。他的一系列圣母图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我喜欢圣母的慈祥,深情注视的目光,孩子的纯真、浪漫。在一系列的圣母图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整体画面极具古典美,神圣,温馨。仿佛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里的温暖互动,深情的母爱。在《阿尔巴圣母》首先给我们整体画面感觉宁静、祥和。我喜欢这幅作品犹如天国仙境的背景,置身其中的圣母深情注视着她的孩子,孩子正天真玩耍。从画面传递的幸福是我们感觉得到的美。

对于这学期选修的这门美术鉴赏。我觉得这门课我选的很正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鉴赏的能力,知道好与不好,知道好在哪不好在哪。这样我们这些思维偏逻辑的人也能以艺术家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一切,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路,问题说不定会迎刃而解。

而大学开设美术鉴赏课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刻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专一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7.《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七

新课程理念下, 普通高中美术课分为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五个系列, 九个选修模块, 其中“美术鉴赏”模块对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课标也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 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建议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 再选修别的学习模块。因此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存在一般普遍性, 本文试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网络整合: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最佳选择

网络环境的引入对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设置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美术门类的知识, 概念性相对较强, 抽象程度高。课标明确了“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深入地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客观来说, 这对于一般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且对教学资料有限, 美术交流相对要少的广大农村基层学生来说, 美术原本就是遥远而陌生的, 仅靠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教师画饼充饥是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介入网络媒体, 使网络与学科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展示形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认知活动。切实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 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评价的开放。有利于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拓展探究学习的新天地。

学生们的课题研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在美术鉴赏课学习中, 改变传统认知的形式, 改变灌输式、封闭式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习, 进行有价值的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学生乐于学习,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不但培养了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也在提高获取、吸收、表达、创造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这些层面上来看, 美术鉴赏课程中网络环境的引入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二、网络整合: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现阶段, 普通高中基本具备“美术鉴赏”课程进行网络整合的一般性的操作基础, 加之网络建设的推进使之具有相当的可持续发展性, 网络整合必将成为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受设备条件的影响非常大, 不同的学校具备的美术教学设备条件大相径庭。在长期美术非高考科目的情况下, 所有学校按课标的要求配齐相应的设备是不实际的, 在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是很需要一些时间的。但就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模块的网络整合而言, 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在设备上已经具有一般的可操作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 信息技术课成为了高中会考科目的缘故, 一个配备相对可用的计算机房是现在普通高中的基本设备。无论是从计算机的硬件到位情况, 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开设后对于学生本身的网络技术掌握情况来看, 普通高中都具有了“美术鉴赏”课程引入网络整合的一般性的可操作基础。

同时网上艺术资源日益丰富充实, 特别是世界各国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网上建设, 其网络体系日趋完整, 形式多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只要连上一根网线, 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还是巴黎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都会在轻松地搜索点击后向我们敞开其馆藏珍宝, 提供最新的美术信息。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任一权威美术机构进行便捷的联系,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设备进行美术教学,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图像或相关资料, 开阔美术文化视野, 创作和发表美术作品,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网站和学生论坛, 学生可以通过QQ群, 开设专门的艺术论坛等进行对话和综合交流。这些都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络化整合提供了相当宝贵的可行性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应对策略之一:改变教育理念, 提升自身素质

在网络为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同时, 进一步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整合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学形式方法也必然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的教学指导已然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此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合作者。高中美术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权威向学生课题研究的引导者、参与者转化。

美术鉴赏的网络整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 需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处理各种技术、知识上的解答,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 还必须掌握相应网络知识技术。而现代的美术学习, 也已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边缘学科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高中美术文化的思考, 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去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这些对于一个高中美术教师来说, 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更新原有的教育理念, 调试自己的角色。同时还需要花些不小的功夫去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这对于每个高中美术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调整和挑战, 是我们每一个课改第一线的高中美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适应时代发展的持续的过程, 更是我们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有益推进。

二、应对策略之二:改变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网络整合的同时, 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才是我们进行网络整合教育的核心所在。

网络资源的包容性巨大, 覆盖领域宽泛, 并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网络的学习, 学生相对以往学习有了一个相当自主的空间。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会积极地投入学习和思考的。现实中的学生习惯了长期被动的学习, 很难一下子适应主动学习, 容易陷入茫然无助的状态。在学生知识相对薄弱, 识别能力相对肤浅时,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利用网络的导向。同时理性的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 强调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从本质上来讲, 网络资源只是一种资源和教学工具, 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的相应组织教学。不管怎样, 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合理教学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鉴赏课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上资源开放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以上提出的学生学习被动茫然的问题外, 还存在有不少同学会借上网查资料的机会, 在网上聊天、看视频、打游戏、体育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 教师很难监控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 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学习, 获得有益的提高。如何切实有效地控制学生网络利用情况, 培养相对的学习自觉性和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能力, 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以实现教学目标, 是一个需要积极思考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络化整合的教学目前还不够成熟, 关于它的教学实践更多还处于实验摸索中。但其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发展性, 对于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有很积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课改的契机下,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的网络资源整合, 必然会成为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巨大的推动力。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必将以它独特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长久滋养学子们的心灵。

8.《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八

关键词:多角度 美术作品内涵 情感共鸣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

目前,我国有效教学典型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基础性包括: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和定位;是否注重个体差异;教师的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包括:是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通过启发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有效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主旋律,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师生彼此间要达到共同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就需要产生情感共鸣去升华和体验。

在美术鉴赏课的有效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强;二是鉴赏者本身有丰富的社会体验;三是教师对情感的激发。

那么,如何在枯燥的美术鉴赏课堂上寻找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兴趣点,实现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名画模仿教学模式;探秘式教学模式;运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

一、名画模仿教学模式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景,体验美术作品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毋庸图说,无论带学生参加广东美术馆“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19世纪欧洲绘画精品展”场景体验活动,还是课堂名画体验表现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学校艺术节得到很好展示。

2、名画临摹教学法。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线条、形状、色彩、光线等。为了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创作体验,而名画临摹法恰恰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体验,和全方位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例如:鉴赏课中,我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重画《蒙娜丽莎》,使学生个性张扬,并在临摹中加深理解。接下来再对杜桑在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画胡子的艺术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以自己刚刚临摹创作的体验,结合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与大师进行对话式的探索性学习。

二、探秘式教学模式

所谓探秘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情景设问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美术作品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探秘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情景设问,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我从画家的生平轶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与事上去谈,就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例如:我先讲达·芬奇密码,再从达·芬奇诸多绘画作品中存在的疑点,通过DVD短片的介绍,用艺术评论家的观点去引发学生去探究和深入观察。

三、运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

运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在两种教学研究模式进行探索:一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研究,二是

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研究。

1、充分挖掘本地美术文化资源。

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关注岭南画派、社区的环境、历史文化是美术教育联系生活的重要方面。广州是一块拥有两千多年文化的美丽土地,有享誉大江南北的岭南画派,全国八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和先进的科技经济环境,为此我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感受我们身边丰富的资源。这样下来,我在介绍岭南画派和民间美术文化时,就会很容易与学生找到共同话题,产生情感共鸣。

2、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研究

现在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特别敏感。通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选题、分组、讨论、收集资料、录像、实验,最后以POP作业等形式介绍研究成果。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合作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研究能力和整合能力。但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较多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动漫方面选题,老师要做好引导,要根据课程进行调整;二是注意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切忌钻牛角尖,以及看问题的片面性。

在美术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任何一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从有效教学的策略出发,运用自己教学经验和表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研究,我认为,从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多个角度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是实现美术鉴赏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9.美术鉴赏 篇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二、新知探究:环节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它有哪些表现?

2、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10.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篇十

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姓名:张雪涛

学院:计算机学院

学号: 08093556

班级:信科09-2班

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摘 要] 印象派画家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的写生实践,印象派画家意识到潜在于自然表象中的视觉的内在真实性。与古典学院派相比,印象派在艺术创作中推崇的是人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智。印象派画家在艺术上表现的是自己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印象派对光与色的迷恋,为西方绘画技法、观念革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象派绘画的视觉革命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印象派、光与色理论、色彩视觉、莫奈、德加、凡高

[正 文]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 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阿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他们重写生、重实践,主张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新画风。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正是印象的表现。色彩成为了印象画作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

印象派画家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家对色彩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的写生实践,印象派画家意识到潜在于自然表象中的视觉的内在真实性,他们开始觉悟。莫奈的画描绘了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散涂的笔触急骤地涌上画布,给画面上最暗的阴影区也带来色彩。莫奈便是第一位以他的给画深入探讨这种视觉的艺术家。1874的一幅《日出印象》导致一个新的运名称(印象主义)由此产生。在他晚年的壁画《睡莲》中,他从自然中分离出各种亮色彩运用点彩的方法加以表现。已将光与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展现在人们的是以绿色调为主色彩,画面鲜亮而且活力。完会突破了形、传统用色的束缚,更多的是随心所欲,但任不乏色彩的科学存在性。印象派的绘画为了很好的表现光对色彩生成的规律,大多运用纯色,用点彩的方法使色彩在画面上达到一种空间混合的效果,要观众也参与到绘作中来,用眼睛来调和画面的色彩,这是印象派作品的一个普遍规律。这样更有利于观众及其作品的交流。

印象派画家不单纯只研究阳光对色彩的影响,也还研究室内灯光,室内舞台光钱的魁力。德加是一个喜欢表现舞台题材的印象派画家,他不同于莫奈、西斯莱、毕沙罗,他认为“我是善于用线的色彩画家”,颜色使物体表面光彩熠熠,让舞蹈演员们轻薄透明的短裙闪烁着光亮,他就这样达到了作为十九世纪末标志的最辉煌的一种仙境。

凡高是最具有情感个性的画家!他的每一笔都几近疯狂的流露出他的情感的内心世界。应该说他的画上的色彩并没有脱离印象派画的客观性,只是他次这种客观加入了情感而已。心高的《星夜》显示了如何运用色彩获得强烈的表现效果。深紫色的天穹,黄色的星光,向上缭绕的绿色柏树侧影都给人一种极其不安和骚动。他的这幅画运用了许多不安份的带有色彩的线条,略不同于点彩,但其空间混合的原理则是一致的。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又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人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斗争。凡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印象派把精力主要用在探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上,在光和色的追求中表现内心感受,表达客观物象的美,不仅为风景画开辟了新画风,而且还由此引发了西方绘画革命。这种变革不仅是在技术层面,更主要在观念层面,那就是艺术的自由。艺术从过去“画什么”变为“怎么画”,这也是世界美术史不断争论的话题。印象派告诉我们“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这是印象派的一个成就,它引起了艺术史上对于形式的变革,使艺术不断地花样更新,使艺术表现手法更丰富多样。

印象派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为了对光和色的效果进行研究,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从画室搬到了露天,以便对日光——自然光下的事物进行研究,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

另一方面印象派画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光和色的效果上,即把光和色从事物中分离了出来。本来光和色都是依附于事物本身,或固着于事物本身的。现在它们被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因素。这样,事物本身的实体感、实在性被抛弃了,由光和色所达成的组合效果来代替。所以在印象主义绘画中,事物的实在性消失不见了,一切都显得通体透亮,空灵无比。印象主义因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即依据其调子而不依据题材本身来处理一个题材,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的方法。有些颜色不再是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或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互补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们的画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他们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使得绘画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是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求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亦即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

印象派继承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而且进一步深入到绘画语言本身,展现了色彩动感、明亮的视觉感受。而古典学院派绘画只注重刻画形体,相对地不重视色彩的变化,认为光与色是两回事,色彩关系主要是用素描色彩,以棕色调为绘画的主要基调,以褐色或黑赭色表现物体的体积和明暗调子,用色相对淡出,仅仅是出于审美观的不同要求或者是为了作品的主题考虑。印象派绘画最突出的视觉革命就是摒弃了学院派绘画最为重视的固有色观念,由光的变化来决定色彩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场色彩的革命。印象派画家不认同固有色,认为色彩的根源在于光,他们在直接的光线状态下观察事物,以描绘出大自然的光色变化,把握对事物的“瞬间印象”。他们改变了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采用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新画法,即按照“光谱色”选用颜料,以便充分表现大自然在阳光照耀下的复杂微妙的色彩变化,在这里阴影也不再是单调的灰色或黑色,而是画面上物体颜色的补色。由于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

11.《美术鉴赏》课程信息 篇十一

【关键词】主题教学 ; 高中美术 ; 鉴赏 ;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45-01

自古以来,美育教育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诗画评析,今有艺术鉴赏,而在这其中,人们对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但在应试教育占据主流的一段时间内,美术鉴赏曾一度被人们视为与人才培养无关的课程,从而使得美术鉴赏教育的发展进入低潮期。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逐渐走向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加之素质教育的提倡,使得美术鉴赏在现今时期又散发出了新的活力。而随着美术鉴赏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对其教学方式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如何将美术理论与鉴赏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育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主题教学法概述

所谓主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主题教学框架,并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思维进行跟踪教学的过程。其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以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言,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首先,主题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主题教学中,除了教师所设定的教学主题之外,其并没有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引出主要的教学话题之后,学生对主题的探索、交流自始至终都在发生的变化。而随着学生的探讨,教师制定的主题也就不断衍生出新的东西,因此在这个动态生成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制定的主题也就达到了最终的交流领悟。

其次,与传统教学只重结果不同,主题教学既注重研究过程,也重视主题所能达到的结果。主题教学的核心理念便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自我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相关知识,从而实现自我探索与完善。因此这是一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方式,其并不止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还在于学生在信息的查找与结果的探索中,所实现的个人的自我成长。

最后,主题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课堂在集体的合作中完成。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只是主题的设计者,而相关主题研究的实现过程并不由教师掌握,而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中共同完成的,教师只是充当学生生命体验的引领者,并在具体的集体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

主题教学有其自身的基本教学步骤。一般情况下,首先是由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来确定主要的教学主题,之后灾与学生梳理基本的教学主题之后,将剩下的课堂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掌握,虽然主题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确定主题——主题交流——主题领悟的基本步骤是一定的,而教师所不能掌握的只是主题展开所延伸出的内容及其所能达到的深度。因此,在没有固定课堂模式的同时,其还是有一定的教学步骤可以遵循。

二、主题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美术鉴赏,其根本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美育培养,因此传统的美术鉴赏课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目标。而主题教学法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对学生自身成长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其很好的满足了当前美术鉴赏教学的要求,现就其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实践做具体分析。

1.以题材主题的鉴赏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多以时间为序,以此对相关的画家及其作品展开鉴赏,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得学生对名家名品形成形成较好的了解,但学生学到的知识却是点状的,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美术史观念。而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引入主题鉴赏,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问题。例如在中国美术史鉴赏中,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大的题材,并以此展开具体的主题教学。在学习山水画这一题材鉴赏时,教师首先应将我国美术史中山水画的发展进行概述,使得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脉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每个时期山水画发展的特点、代表作品及画家做具体的资料查找和发展梳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个时期的山水画发展做比较。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画风的不同,宋元时期山水画发展的兴盛及其与诗书的结合,及至明清山水画在政治影响下发展的没落等。除了各个时期的纵向比较,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同一时期各个流派的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学生所了解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史是立体的,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对比中,学生还可以学到相关的鉴赏知识,这是传统的美术鉴赏课堂所不能实现的。

2.以创作风格为主题的鉴赏教学

在美术发展史中,对画家及流派的划分,除了按照时间来进行区别之外,还可以按照不同的风格将其进行鉴赏。西方美术史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现实主义、巴洛克风格 、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在美术发展史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曾占据了很长时间,并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增添了新的特点。但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进行现实主义的讲授时,多是采取直接介绍其主要作家的方式来进行。由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发展时间并不集中,在每个时期的成就也有很大差距,这种直接的知识灌输式方式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而将主题教学法引入其中,则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之后以现实主义为主线将不同时期的画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有更好的认识。如同是现实中主义作品,表现资产阶级革命的作品与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作品就有很大不同。同样是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画家会有其不同的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比较中,可以融合多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宏观的美术史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思考。

美術鉴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国家间的竞争逐渐转入文化竞争,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就更具有了显示意义。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对高中主题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虽然当前我国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还有一定不足,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及主题教学的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美术鉴赏教学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乔猛.关于新时期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02)

[2]顾健国.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J].大舞台. 2010(07)

[3]钱初熹.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1998(01)

[4]杨重慧.浅析美术欣赏心理过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 内蒙古艺术. 2002(02)

[5]束长平.浅谈使用主题教学模式的注意点[J].价值工程. 2013(31) [6]王达金.指导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外语. 2007(02)

12.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美术,信息技术,整合

“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决定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课堂的教学结构。美术一直是比较特殊的一门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如何设计好一堂美术课呢?这就需要将美术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地整合,而且将一节美术课的结构设计为 :观察欣赏、发现探索、讲解示范、练习辅导、小结讲评五个部分。

下面具体地说一下 :

(1)观察欣赏。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示范画,引导学生如何去审美,分析作者绘画的目的、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2) 发现探索。多数学生会感觉示范画美丽极了。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进行观察,看看它到底美在哪里。学生通过探索式的观察会从示范画中发现构图方法,笔墨技巧等。

(3) 讲解示范。在学生的探索式的观察研究之后,教师把一些重要的绘画方法和技巧给学生进行示范式的讲解,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4) 练习辅导。通过前面的观察欣赏,学生体会到了画中的美感,体会到了笔墨流露出来的情趣 ;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从中学到了绘画的步骤,笔墨的技巧以前构图的方法等。这里的“练习辅导”指的是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自主地学习和绘画,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绘画情况给予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真正在绘画技巧上有所提高。

(5) 小结讲评。当一节绘画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这种“小结讲评”集思广义,让学生在评价中思考,在评价中进步。

例如,我在《校园一角》写生课的内容上是这样设计的 :

首先,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欣赏多幅有关风景的写生作品,让学生从中感知写生绘画的基本方法,受到美的熏陶 ;

其次,教师讲解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例如,教师从构图开始讲解,云彩,教学楼,花草树木等一一地进行讲解,这样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绘画技巧。但是有些学生可能无法一次性把绘画技巧完全掌握,这时他可以在计算机上把教师事先录好的绘画技巧视频多看几遍。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保证了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最后,让学生带着工具到校园中进行写生,学生通过实际绘画,真正去体会运用笔墨的技巧,实现美的方法 ;当学生在自主绘画的时候教师随时对有问题的学生作品进行指导。

当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教师挑选一些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作品互评,然后由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收获,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事物用绘画表现出来,突出美,创造美。总结的时间不能过长,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通过小结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印象,有时会产生新的飞跃。课后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鼓励了上交作品的学生,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很多优点,同时,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课堂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过多地采用信息化教学可能会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媒体,比如在课件中引入音乐和视频,教师的本意是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有些学生自制力很差,所以有时候会产生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

(2) 教师的教学有时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

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很多学校盲目的要求各学科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许多教师遵照学校领导的要求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并不考虑授课的内容是否真的适合,或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情况严重的,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课件的解说员,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还有一些教师严重依赖多媒体教学软件,每节课必须有课件才能教学,否则就无法正常教学。

(3) 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的信息量大,节奏快,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通过主观想象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的难度过大,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节奏过快,教学重点不明确。这时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师讲课的速度,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有时,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过多的图片、视频或动画,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去学习,而是转去讨论一些课外无用的内容。

(4) 由于过多地采用了信息化技术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因为每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很多,而且按照学校的要求还要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因此很多教师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想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全部放在多媒体课件中,自己在课堂上只是成为课件内容的“陈述者”,这样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最终无法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5) 教师的专业技能下降

为了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很多美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课件的制作方法,研究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不是像往常一样花费时间练习画画。目前,有很多的美术专业教师一年中只画几次画,有的甚至根本不画画,绘画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美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详细的文字、生动的图片、有趣的视频来讲解教学内容,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现场示范绘画减少很多。时间久了有些教师已经不敢给学生做示范式的绘画,因为他们已经疏于绘画。

上一篇:《十二生肖》观影心得感想下一篇:学习课程:从一到十谈养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