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2024-08-03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精选11篇)

1.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一

新课程标准及语文必修(3)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体味语言,强化文言阅读,重视文化传承,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欣赏力、表达力和体味语言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必修(3)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是通过开展 “感悟自然”的语文综合活动,学习科学小品、小说、古典诗歌及相关的表达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了解科学小品、小说、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并通过语文综合活动,进行游记、科学小品、短篇小说、对联等文体的写作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本校高一学生的语文能力较低,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较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有自己的心得,基础知识不扎实,迁移能力弱,作文内容比较空洞,题材陈旧,立意不高。

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

课文解读

独辟蹊径 别具特色

《黄山记》是一篇独出心裁的游记文章,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

——谈《巩乃斯的马》

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后关于十年“文革”的的一份深刻的叙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他个人关于“文革”岁月的记忆和感受。却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篇文笔优美流畅、风格清新朴素的的散文。梭罗笔下瓦尔登湖是大自然的精灵,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颜色奇幻,无限生机。因此,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栖息的场所,而且是他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故乡,更是现代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园。确实,在现代文明的逼迫之下,人们离纯朴恬静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远,一些古朴的令人神往的原始生活已经褪化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是嘈杂、焦灼、浮躁和不安。人毕竟又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向往自然之心难泯,这或许是《瓦尔登湖》更受当下读者喜爱和青睐的原因吧。

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

②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能力目标:①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②领略华美如诗的语言及联想和想象。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②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教学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确有不同其它山的独特之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黄山的游记,领略黄山的美景。

(展示黄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黄山有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地质学家。他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十分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激情历久不衰,喜游好动(人称”满天飞")具有广博的见闻,其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的猜想》热情洋溢,引起国人心灵的震动,激励人们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本文更是激情澎湃,引导人们去探究,去思索。

三.检查预习

预习思考题: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生字词:

煞费苦心(sha fei ku xin):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wa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anli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u):干粮。

卓越(zhuoyu):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狭仄(xia ze):狭窄。

诡奇(gui qi):奇异。

摺(折)皱(zhouzhe):折缝。

载(zai)(沉载浮):又。

四.整体感知:  

2.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53-01

新课标的实施特别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地理课教学更应该把探究教学放在高中教学的首位,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我们要找准的方向。把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教学与本乡本土的地理知识融合点找出来,这既是地理兴趣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又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做到的。

一、区域和区域的差异

课本: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探究点:乐都盆地是一个区域。

乐都区域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要素。乐都在行政区域上和化隆、民和、平安、互助有明确的边界,在语言上、生活习惯上等没有明确界限。乐都区气候属于高原性与大陆性的气候,它与周围区域没有明确界限,区域范围有大有小,乐都区从大的方面可以看成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区域,再依次化分为高原边缘二级区,湟水谷地三级盆地区等,乐都区在湟水河谷地带区域中呈现河谷相似性、与南方区域表现出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课本:自然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

探究点:乐都区自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乐都区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这些差异从小范围看是多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高度因素是基础,因此从全国大范围可以划分到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带,但同时该地处于一个过渡带上,也具有青藏高寒区的特点,垂直差异影响下形成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课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探究点:乐都区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人类活动的差异。

乐都区平坦川水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平坦的湟水谷地及其支流带几乎全部被开垦而发展农业,是乐都区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域聚落稠密,交通较便利,是乐都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域以碾伯为重心呈放射状发展模式。

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本: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究点:乐都不同区域地带的地理环境对乐都人的生活和生产影响。

乐都区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海拔不同地带的差异性、距离碾伯镇距离不同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差异性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生活方式、人们行为习惯的差异性。乐都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所以这种差异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例如:传统农业发展中湟水谷地农业区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浅山干旱农业区以小麦、洋芋种植为主、脑山高寒农业区以青稞种植、山地畜牧业为主。该部分知识探究立足于调查和实践,从生活中来落实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联系实际能力。

五、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本: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将使人地关系协调,造福社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将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探究点:乐都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使区域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乐都区是一个典型的青海农业区,全区以种植业为主,在这里不同区域地带发展农业的规模、形式、类型等都不同,因此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过程不同、深度不同、方式不同。例:平坦川水地,在碾伯区近年来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湟水河北地带以乐都区中心为圆心向北门、西门、东关、邓家庄等辐射状的城市开发,湟水河南大致以康泰宾馆区域为重心向东上、下教场、西岗、东岗。向西马家台、七里店轴向拓展为城市区。各沟谷地带从农业用地逐步向工业用地转换,浅山地区大力发展地膜洋芋种植、脑山在畜牧业基础上也逐步发展特色产品,这些改造使原有的原始地貌发生了不同的改观。

3.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三

班级:姓名: 自我评定:优异/合格/加油

(四)李白《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2、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惊险的气氛,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3、用飞禽走兽难度,间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不易通过的句子是:

,。

4、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6、“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的手法来写蜀地山高水险的句子是 ,。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

,。”为我们渲染了蜀道上的旅愁和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夸张、衬托出山势的高险,气氛的惊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五)《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2、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3、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

《咏怀古迹》(其三)

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

《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5、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6、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这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之感。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3、,。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5、《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的感受的诗句是: 。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

7、《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闻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

8、《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

(七)《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

,。,。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马嵬》(其二)

写出《马嵬》一诗中昔乐今苦,昔安今危以表现李、杨爱情悲剧的两联:,。,。用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含蓄表明题旨的诗句是:,。

(八)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他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是这样做的:

,,;。其他国家的国君不如他用心,结果却差不多的原句是:

,。,。

2、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这样回答的:“,。,,。,。,?”梁惠王直接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孟子认为在渔业和农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 ;

,。”

4、《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描述了孟子“王道之成”的盛景。请用原文呈现。

5、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 (九)荀子《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在第四段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2、《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4、《劝学》中用蚯蚓的比喻,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语句是: ,,,,。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十)贾谊《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过秦论》中用整散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4、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最终目的是:

,,,。

5、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和《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的一句原话。 《六国论》:,,,。(或: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故曰弊在赂秦也。)

《过秦论》:。

7、作者对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介绍及其评价是:,。

陈涉的出身、地位、身份是:,,。

(十一)韩愈《师说》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 ,。

6、《师说》的中心论点是: 。

7、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说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8、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9、本文以士大夫之族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0、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并指出原因:“,,。”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4.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2名。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每生能认汉字800字左右,其中少数同学能认2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350字——400字之间,少数能写500字左右。对偏旁部首的认识不成问题。汉语拼音巩固率高,音序清晰。写字姿势正确,但有3——4人因习惯不良,需再加强写字习惯的督促。学生的阅读兴趣较差,阅读习惯未养成,本学期将加大阅读量。本学期将致力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生字,会写350个汉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联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他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流,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1、识字和写字教学仍应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提早阅读,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2、注重学生的朗读,为阅读打好基础。

3、从课文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5、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形式活泼有趣,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孩子

们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6、注重作业的练习,倡导合作和互相交流。

四、教学进度

五、进度安排

第一周识字

1、第1课

第二周第2、3、4课

第三周语文园地

一、识字

2、第5课

第四周第6、7、8课

第五周国庆放假

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1

第十八周第十九周第二十周语文园地

二、识字

3、第9课第10、11、12课语文园地

三、识字

4、第13课第14、15、16课第17课、语文园地

四、识字5 第18、19、20课第21课、语文园地

五、识字6第22、23、24课第25课、语文园地

六、识字7 第26、27、28课第29课、语文园地

5.苏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五

教材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2)掌握本册课文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当众说话,做到口齿清楚,语句完整,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的意思。

(3)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感受语言的优美。

6、作文

(1)能运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2)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的内容写下来。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三、注意事项

1、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更加充分的发挥朗读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3、要使用好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要妥善安排教学时间。

第一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周 :识字1———识字2

第三周 :识字3———识字4

第四周 :练习1———课文1

第五周 :课文1———课文4

第六周 :课文4———课文5

第七周 :国庆放假

第八周 :课文6———练习3

第九周 :课文8———课文10

第十周 :识字5——识字7

第十一周 :识字5——识字7

第十二周 :识字8——练习5

第十三周 :课文12———课文14

第十四周 :课文14———课文16

第十五周 :练习6—课文17

第十六周 :课文18-课文20

第十七周 :练习7-课文21

第十八周 :课文22-练习8

第十九周 :练习8-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

第二十二周 :期末复习

第二十三周 :期末复习

第二十四周 :期末考试

四、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6.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六

一、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师: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

生2:我认识了这一课的生字。

生3:我知道了精卫是炎帝女儿变成的一只美丽的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

师:同学上节课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学这篇课文,说不定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味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

[在上节已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生自由读,有的读一遍,有的.读两遍……)

生1: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写了精卫和大海的对话。

生2: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从这段看出了精卫非常勇敢。

生3: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告诉了我精卫是怎样来的。

生4:我最喜欢第5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告诉了精卫的子子孙孙的仍然在填海。

(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喜好,大部分喜欢4自然段)

2、师:很多同学都喜欢第4自然段,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愿意读一读吗?

(大部分生起立朗读)

3、师:喜欢其他自然段的同学,把你们认为精彩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一名同学读第2自然段,几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4、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认为第4自然段的对话非常精彩,很喜欢读。我们再读一遍,怎样?(师读旁白,男生读大海,女生读精卫。)

师:你们来当当评委,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

男生1:我认为我们读得很好,声音响亮,读出了大海的气势。

男生2:课文中大海是“愤怒地问”,愤怒的感觉我们没有表现出来。

师:你怎样理解“愤怒”呢?

男生2:就是很生气的样子。

女生1:我们的声音太轻了,没有读出精卫的坚定。

师:你认为怎样是“坚定”呢?

女生2:就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

师:对了,大海的愤怒,精卫的坚定,该怎样读呢?(生踊跃举手)

5、师:我们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试一试吧。(生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师巡视指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读来体会、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愤怒、坚定。本来晦涩难懂的词语,学生在朗读的体验中领悟到了,较比起传统的查字典解释,这样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更符合人文性。]

6、师:哪个小组推荐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试一试?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生1:我认为自己读大海读得很棒,我推荐自己。

生2:我推荐我们组的刘映璇,她读精卫读得很棒。(两名学生分角色读,一名学生读旁白,一名学生读到大海愤怒的语句时,许多学生不禁为她鼓掌)

(三)体验课文

1.师:刚才大家把大海、精卫的语气读得很精彩,我想如果我们再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想像,肯定更能够表现出大海和精卫,你们愿意试一试吗?(生上台表演,师分发大海精卫头饰,课件1:配以背景音乐――大海波涛声,鸟叫声。)

[继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的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胆量。]

7.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七

语文论文 http://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本课中的词串向外国朋友介绍这些旅游胜地。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我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地的风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大中国》。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你们可得听仔细了,里面唱的是什么呢?

2.出示地图,依次出现四幅画面。

瞧,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幅员辽阔,地形各异,有草原广袤的——塞北(3、4个人读),有碧波荡漾的——江南;有骄阳似火的——海岛;有冰天雪地的——高原。

3.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着你们到祖国的这四个地方去走一走,玩一玩,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受益匪浅。

4.在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们分别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置,好吗?(出示地图)(塞北在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河南省外长城以北的地方)

(二)读好课文

过渡:呜——(学生喀嚓喀嚓声)小火车开来了,我们赶快背上行李,乘上小火车,踏上我们的旅途吧!火车会先将我们带到哪里呢?

1.学习“骏马 秋风 塞北”

①出示塞北图。我们来到了哪里呀?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塞北在长城以北的地方。

②大家再看,在这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谁是主角呢?你们觉得这些马儿怎么样?对,像这样强壮的跑得快的好马就是——骏马。现在,你能看着这些好马,读好这个词语吗?

③骏马喜欢在塞北草原上奔驰,不仅因为草原的辽阔,而且还因为有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出示:秋风)假如你就是那匹骏马,迎着瑟瑟的秋风,那是怎样的感觉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④你们想不想跨上骏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奔驰在塞北草原上?行,先读好这个词串。现在让我们扬起马鞭,一起奔驰在塞北草原上吧!

⑤欣赏过后,现在,你能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上一句话吗?

说得好,老师帮你出版!(用word打出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小作者的作品。

2.学习“杏花 春雨 江南”

过渡:呜——喀嚓喀嚓。火车继续向前开,它又会将我们带到哪里呢?

①出示图片。对,来到了我们美丽的江南。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看图说上一两句话吗?相机出示“杏花”(粉红粉红的杏花开了,多么娇艳!你能美美的读好这个词语吗?)出示“春雨”(绵绵的春雨滴在身上,又是什么感觉呢?)

②粉红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在蒙蒙春雨中显得更加娇艳,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

③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江南,他还写下了一首赞美江南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读

④江南美如画,让我们学一学诗人的样子也来读一读这个词串吧!

3.学习“椰树 骄阳 海岛”

过渡:呜——喀嚓喀嚓。走过了半个中国,下一站,我们将来到骄阳似火的——海岛。

①海岛就是指——海南岛。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②现在,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海岛风光。(播放)

③哎呀,老师发现,你们去了次海岛,怎么一个个的小脸都变黑了呀?这是怎么回事呀?课文中有个词说明太阳好厉害,是——骄阳。你能读出太阳的厉害吗?

④虽然海岛骄阳似火,可是这儿却有一种植物它不怕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读词)你们觉得这椰树怎么样?你了解它吗?

(椰树长得很高大,很茂密,郁郁葱葱,如果你去采一个椰果,把它剖开来,还会流出乳白的椰子汁,喝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看,不少小朋友都流口水了,看来你们的心已经被椰树深深吸引了。)

⑤谁能读好这个词串?

4.学习“牦牛 冰雪 高原”

过渡:我们祖国南部骄阳似火,而祖国的西部却飞雪飘飘。这次,让我们坐上飞机,俯瞰高原!

①出示高原风光图片,播放《走进西藏》。

看看图,听听歌,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悄悄地和同桌交流一下。

②说说看,来到高原后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冰雪”(是呀,高原上白雪飘飘,好冷呀,谁来读好这个词?)

出示“牦牛”(你们了解牦牛吗?它全身都是宝,它的毛长长的,黑黑的,可以做绳索,做帐篷,它的奶可以制成酥油,它还是人们耕地运输的好帮手,人们都称它是“高原之舟”。在那么冰冷的高原上,它一点都不怕冷,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夸夸它!)

③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高原,认识了不怕寒冷的牦牛,让我们带着由衷的敬佩读好这个词串!

(三)朗读总结,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来到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让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我们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经历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可无论是塞北、江南,还是海岛、高原,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3.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吧!可以邀请同桌和你一块儿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先准备一下。

(四)布置作业

8.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八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元元因多睡一分钟而产生的一路上的叹息与后悔,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1.合作探究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时间的宝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有的不知道,有的说60秒)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吧。现在请同学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如读书、写字、数数,老师开始计时,一分钟后,你们说说你们的感受。(一分钟很短)

2.一分钟虽然不长,但每一分钟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宝贵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相信你们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二、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并给他们注音,自主认读、识记,标记不认识的字。

2.教读学生不会的生字,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小组讨论,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用什么方法认识的。

如:(1)熟字加偏旁识字:中—钟、令—零、市—闹、合—哈、尺—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认读,相互纠正。

(2)识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每小组进行接力读。

(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仔细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元元因多睡一分钟,结果上课迟到20分钟)

2.小黑板出示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元元多睡一分钟时,他是怎样想的?

(2)当元元迟到了20分钟,他的心情又会想什么?

3.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

(1)元元认为一分钟重要吗?(就一分钟,睡一会儿无所谓)

(2)一路上元元的心情是如何的?指导读好叹息、自责的语气。

(3)多睡一分钟的结果是什么?(走着去上学,迟到20分钟)

4.“后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5.小结: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9.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九

梧州市镇安小学

邓楚荣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写美术课上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而林园园又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借给她,李丽只好画出一片片蓝色的树叶,这让林园园感到十分惭愧的一件事,说明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学习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仿照课文中的例句说句子。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四次对话的心理特点。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

大屏幕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你们看,这片树叶又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今天我们就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生读两遍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

三、指导认字

1、课件出示生字。

2、借助拼音开火车认读生字、组词,互相正音。

3、去掉拼音熟记生字、生词。

4、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比赛识记生字生词: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皱眉

借铅笔

趴在 削铅笔

不由得

吞吞吐吐惹人喜爱

脸红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叶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没有绿铅笔,怎么办呢?自由读2、3、4自然段。

(1)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2)指导读对话部分,理解人物 的心情。

盒子

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师范读,生跟读。读出恳求、小心翼翼的语气。)

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分角色读。读出李丽急切的心情和园园担心的语气。

.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园园讲了三个“要”是担心李丽弄坏,或者使用得太费,舍不得借。听了林园园的话,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林园园不情愿、不放心的语气。表演读。

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这是林园园听到李丽说要画小草,觉得太费绿铅笔了,所以林园园说:“太多了!”读出林园园不愿意借的语气。

3、小结。(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适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并让他们当小老师领读。读好了人物的对话,课文所表达的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

4、读到这里,你认为林园园做得好吗?谁来说一说,并说出理由来。

5、集读第5自然段。

读后提出思考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会脸红呢?小组交流汇报。(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6、从林园园脸红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

7、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要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

8、总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当同学之间有困难时,我们应该伸出热情的双手,互相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将变得更美好。)

四、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找出关键笔画。

2、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竹字头应避免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铅”字的右上不是“几”。

3、教师范写,同学描红、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教学反思: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在识字方面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多种方式识字,学生学习不枯燥、课堂气氛活跃。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方面我主张学生“以读为本”,读过、读对、读好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不怕回答问题了,所回答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学生热情参与,学习效果较好。写字方面我注意引导学生惯于发现、总结规律,注意难写、易出差错的字,提高写字的正确率。学习整篇课文学生都表现活跃。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引导学生说话方面还应加强练习。

我要的是葫芦》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对课文最后部分作了如下探讨。

师:这段有几句话?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收到葫芦了吗?(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生: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第二句讲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收到葫芦。师:那小葫芦是一下子掉的吗?

生:我从“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句话中知道了那几个小葫芦不是同时掉的,有的先掉,有的后掉,最后全部掉光了。

生:我还知道了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

师:你能结合二、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具体地说一说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吗? 生:小葫芦要靠叶子提供养料,开始时,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小葫芦长得很可爱。后来叶子生了许多蚜虫,叶子被蚜虫吃了,就不能给小葫芦提供养料,小葫芦就一个个都落了。

师:你理解得真全面,说明你读懂了这篇课文。让我们齐读这一段。(生齐读)师: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心情会怎样,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可能会说”的句式想象说一句话。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后悔地说:“都怪我不好,要是我当初听了邻居的话,我肯定可以收到许多葫芦。”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伤心地说;“如果我治了叶子上的蚜虫,我的小葫芦就会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呢。”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自责地说:“我真糊涂,我真傻!我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芦了吗?”

师:同学们真会想,假如明年你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样做呢 生:我会把蚜虫捉掉。

生:我会买来农药把蚜虫打死。

生:我会捉些七星瓢虫来放在叶子上,让它们把蚜虫吃掉。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今后种葫芦光盯着葫芦是不行的。

生:我明白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是有关系的。生:我明白了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教学反思: 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词和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尤其对智力障碍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引导、启发更为重要。因此我特别注重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说具体。我首先设计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说„”的句式,假想种葫芦的人可能会怎么说,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其次,让学生预先通过向家长了解种植、管理的信息。再把了解到的信息集中,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10.高中历史复习第三册 篇十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二.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B)1.内容:

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2.评价: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三.科举制的完善(A)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宋中期以后,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A)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2、澶渊之盟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结束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3、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形成了北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A)

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2、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3、南宋的建立

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A)

1、兴起的原因:

(1)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

2、表现:

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路线:

以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非洲东北部。

4、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术(A)

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仁宗年间,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

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火药武器(A)

1、火药武器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2、火药武器的使用

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征。

3、火药武器的影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沈括与《梦溪笔谈》(A)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B)

1、行省制度: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

(1)吐蕃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

3、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A)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B)

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1)废除了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3)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

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三、厂卫机构(A)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建立特务机构加强专制统治。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之后的明朝皇帝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为“厂卫”。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A)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A)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B)

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

2、过程:

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3、职能: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4、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5课 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A)

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A)

1、《四库全书》:

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文字狱:

清朝为稳固统治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A)

1、朝贡贸易: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2、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有限制的贸易,薄来厚往。

二、民间海外贸易:葡萄牙人占据澳门(A)

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船纷至沓来。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占据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此后,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三、从海禁到闭关(B)

1、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2、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

《几何原本》的翻译(A)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1.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笔记 篇十一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5、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6、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特长,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学有所长。

教学重点: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读词语,认识象声词。教学难点:

1、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2、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特长,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能学有所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3、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读故事,体会标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1、读词语,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中发现规律。

2、读句子,加标点,为学生的正确阅读和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根据字形猜猜字的意思。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2、师举例:“闯”

3、生互猜:

4、指名说,评说。

二、读一读,填上标点符号。

1、师板书“。?!”,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

2、出示例句,直观感受它们各自的用法。(1)我的作业做完了()

(2)我的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3)我的作业做完了,我真高兴()

3、给书上的句子填上标点符号。

4、指名读句子。

三、读一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师读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体会。

3、指名说标点,另一学生说句子。

4、一名学生说句子,另一名学生说标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词语,认识象声词。

2、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识象声词。教学难点:

为自己设计帽子,训练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一说。

1、读短语,说读后感。

2、师:这类词是专门用来模拟人类和事物运动时发出的声音的。

3、你的周围也有很多声音,站在树下听一听,站在雪地里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

4、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二、为自己设计帽子。

1、从形状、颜色、大小以及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来表述。

2、生思考,再动笔。(大胆想象)

3、指名说。

上一篇:新闻稿的书写格式范文下一篇:消防宣传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