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精选11篇)
1.西夏 篇一
大家下午好!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千里不相逢,很高兴在这晴空万里的中午与大家相逢。我叫***,本次我们将重点游览西夏碑。
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状,题名上面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正面碑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在重新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石刻陈列室。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3-122)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距今已有890多年,此碑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人不知为何,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引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西夏碑身高2.5米,宽0.90米,厚0.30米,两面撰文。正面以西夏文篆书题名,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题名两侧各有一身线刻伎乐菩萨,做翩翩起舞状。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碑文四周有饰纹。碑文内容较长,通篇记载着一神奇的故事,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等经过。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西夏文到清代以无几人可知。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西夏碑“汉夏合璧”,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
2.西夏 篇二
一、西夏丧葬文书整理
西夏丧葬文书, 是指西夏统治下的民众在丧葬活动中处理助丧、送葬事务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录。据笔者统计, 目前发现的西夏丧葬文书仅三种共四件。
1. 水陆法会发愿文。
该件文书为抄本, 1976年出土于甘肃景泰县。据孙寿岭介绍, “确是西夏文手抄文书, 共装裱了四大张。按装裱痕迹看, 原件有15页, 其中1至3张, 每张4小页, 第4张3小页。上下边缘破损严重, 有些缺头少尾, 有些头尾均无。”[2]89
2. 冥契。
冥契有两件。一件是1997年出土于武威西夏砖墓中的大夏乾祐十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壬子朔十九日庚午的冥契:“该冥契柏木质, 汉文, 朱砂楷书, 自右至左书写, 共15行232字……”[3]39;另一件是1998年出土于武威西郊双人合葬墓室中的大夏乾祐廿三年岁次壬午二月□□□二十九日壬寅:“该冥契汉文朱书, 松木质……”[3]40, 该冥契上下端泛碱严重, 字迹漫漶不清, 部分文字难以识读。
3. 祭文。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收录俄Инв.No.3775光定七年祭文 (下文简称“祭文”) , 汉文, 共两张残片, 内容主要是出殡送葬的情景。据笔者推断, 两残片内容当属同一次西夏丧葬活动的记述。
二、西夏丧葬文书研究
1. 丧葬过程。
西夏丧葬过程基本分为三段:即葬前礼、葬时礼、葬后礼。 (1) 葬前礼仪。葬前礼仪最重要的是给亡人选择墓地。西夏的两篇冥契在“买地”时都有“龟筮协徒相地袭吉”的流程, 说明西夏民众在为亡者选择墓地时深受道教“风水”观念的影响, 选择生气凝结的吉穴, 以使死者安息地下, 庇佑子孙。两篇冥契在选择墓地时在“西城郭外”或“西苑外”, 买地价格均为冥币“谨用银 (钱) 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彩信币买地一段”。死者亡后第一件大事基本告成。 (2) 葬时礼仪。葬时礼仪主要是出殡送葬的过程。“祭文”第一残片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出殡过程。“更是黑流同由内外隔截别”, 表达出生离死别的哀痛和阴阳两隔的无望。“囗囗登五七, 囗囗颖上天”, 即亡灵停尸“五七”后下葬。出殡途中“铙钹引路”。出殡用乐反映出佛教兴盛的局面, 表达了生者希望亡者在音乐的引导下魂魄迅速脱离世间苦海, 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愿望。史载也证西夏有出殡用乐的情形:“送葬途中要搭设木屋, 灵柩过时进行祭奠, 柩行鸣一切乐器”[4]117。再后是“孝子后随”并“儿囗泪”, 继而是“六亲儿女痛哀哉”的悲痛局面。最后“至卜其儿宅吉位”。墓地是生者与亡者最后离别之处, 故而悲痛之情表露无疑, “哭不哀礼, 囗囗, 哀前乐不?”“祭文”的前一部分将出殡送葬的场面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3) 葬后礼仪。葬后礼仪是亡灵安葬之后所施行的礼仪, 冥契、祭文和发愿文都有涉及。西夏两件冥契中都有类似“今次牲牢酒饭百味香”的记载。这是安葬完亡者之后, 生者在墓前为亡灵供奉丰盛的食物, 即所谓“百味香”, 希望亡灵在阴间衣食无忧。这一习俗在相关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采桑子》中有一个“绿釉罐”, 是“我当年从祖坟棺前掘出, 内装残羹剩饭。”[5]314《状元媒》中, “罐里装着供奉在死人灵前的饭菜, 叫‘焰食罐’, 半尺高的挂釉小罐……下葬时搁摆在棺材前头”[6]150, 这些都是生者对亡灵阴间饮食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祭文”第二残片中“礼酒浇茶”是生者希望黄泉之下亡者也享受到这种待遇。“头边献下百味饭”让亡者安然享用。然而, “都不闻”、“不见亡灵进盘飧”, 因此, 这只是生者对亡者寄思的一种习俗罢了。最后的“囗囗”, 应是承上文意义表达, 即祭文的一般格式, 推测当作“尚飨”。现代祭文也有“薄酒祭奠, 聊表微忱。愿父 (母) 九泉有觉, 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7]这样的内容。发愿文的部分内容是葬后所做的一次水陆法会的文字记录, 是主家在超度亡灵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祈愿行为。
2. 西夏丧葬的多元文化特征。
(1) 儒家文化。《中庸》:“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8]27对待亡者要像对待生者一样, 这是尽孝最高境界。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孝道治丧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死后, 家属为其买地置阴宅, 以求在阴间可以继续安享生活, 同时也祈求庇佑子孙。司马光《葬论》:“今之葬书, 乃相山川、岗畎之形势, 考岁月日时之支干, 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系焉”[9]157, 反映了治丧礼仪的重要性。“祭文”多次提到悲痛的哭丧场面, “哭之”、“儿囗泪”、“六亲儿女痛哀哉”等。哭丧是孝道治丧的典型表现, 是儒家礼乐文化影响的结果, 西夏法典对此也有规定, “闻之而不哭泣时, 徒三年”[10]604, 而且“以服丧时间的长短和亲属关系的远近为依据来决定对不施行哭泣礼者的处罚, 可见此时汉化程度之深了”[11]21。西夏丧葬文书中多次出现“诸位圣贤”等人名, 可见“尊孔崇儒”的思想已经深入到西夏民众的心里。 (2) 佛家文化。在丧葬过程中, 诵佛念经、祈祷、设坛作斋、超度亡灵等都是佛教影响的印证, 这在西夏文水陆法会发愿文中反映得更为明显。“四大天王”、“佛祖”和“诸菩萨”等都是佛家的宗教崇拜, 是祈祷的神灵对象。“受佛光普照的法界众生等待佛祖快来救助, 叫邪灾鬼怪快快离开我的身骨”, 反映民众祈求佛祖安享人生的愿望。冥契本身也是佛与神勾通的桥梁, 佛教为建构自己认知的合法性诉求于神给予的某种约定。故我们认为冥契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 融合了佛教意识的一个产物。黑水城出土的佛经题记和《天盛律令》中的条款都表明西夏丧葬活动中一般都有僧人参加, 反映佛家思想影响之深刻。 (3) 道家文化。首先, 冥契反映人们对于亡者世界的认知, 是道教灵魂不死观念的有力证明。西夏的两篇冥契, 反映出买阴宅受到了道教风水观念的影响, 即价格也是道教所宣扬的表示吉利的阳数“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冥契中的多神更是道教思想的体现, 如, 两篇冥契在标的物界定时, 都是“东至青龙, 西至白虎, 南至朱雀, 北至玄武”。“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在道教中被奉为四灵神兽, 是保护墓地四周的神仙。从公证和担保来看, 证人为“岁月主”, 保人“今日执符”。“岁月主”、“今日执符”都是道教尊奉的神仙, 他们作为冥契的保人和知见人, 主要起到降妖伏魔、避邪趋吉的作用。从违约处罚来讲, 两篇冥契中都有类似的“故气邪精, 不得忏恡。先有居者, 永避万里。若违此新地府主, 使自当其祸主人内外存亡, 悉皆吉□总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即言邪魔妖气不能干扰, 此地先前葬者要永远避开。并使用道教咒语“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女青”是道教中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使者, 掌管冥府律令。冥契最后伪托“女青”, 意在说明此契由道教尊神的使者女青书写, 以增强其镇伏妖魔的威力。为了使符咒更有效力, 通常在最后书以“急急如律令”, 意为勒令鬼神依照符令火速遵行。其次, 西夏文水陆法会发愿文中的“元始天尊”、“五仙王子”等为道家神灵代表, 反映出民众对道家文化的认同。“我等待着元始天尊金口说法, 四大天王慈悲心高高照耀, 祝我全家平安。”这也是佛道融合的体现。另外, 《西夏文水陆法会祭祀文考析》说发愿文中有龙像, 是说傅家人在做皇帝梦。笔者认为并不是“作法会的傅家主人, 还想继续高升, 甚至请众多龙神保佑, 巧借法会名义, 赐他登上龙的宝座。说明他也在做皇帝龙梦。”[2]90因为“随着西夏统治者对龙神崇拜热情一步步高涨, 他们终于动用国家法律武器, 实行了对龙图像垄断。”[12]21《天盛律令》也规定, “节亲主、诸大小官员、僧人、道士等一律敕禁男女穿乌足黄、乌足赤、杏黄、绣花饰金、有日月, 及原已纺织中有一色花身, 有日月, 及杂色等上有一团身龙, 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凤凰龙样一起使用。倘若违律时, 徒二年。”[10]282可见, 西夏政府垄断龙图像后, “龙”只作为祭祀的象征, 是一种祥瑞图腾, 是民众的崇拜之物, 更是祈福的对象。综上所述,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道教的影响, 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 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
总之,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发扬传统道德所弘扬的孝道文化, 敬活人, 祭亡者。
摘要:西夏丧葬文书就目前所见有冥契、祭文和发愿文三种共四件。研究发现, 这些丧葬文书为我们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西夏丧葬过程, 展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多元文化特质。
3.西夏王国之谜 篇三
历史钩沉
党项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居青海东南部,后来逐步向东扩展,曾归附隋、唐两朝。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36岁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筑台受封,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因其地处宋朝以西,也被称之为“西夏”。
李元昊称帝以后,又大封群臣,并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这样自然极度激化了宋夏之间的矛盾,由此引发了两国之间的长期战争。
元昊在位期间,是西夏完善各种制度,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元吴与宋朝和好后,恢复了中断的宋、夏贸易,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李元昊的改革措施对西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至西夏中期的仁宗、仁孝时期,其封建经济达到了鼎盛之时。
事实上,西夏王朝不仅与中原政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就西夏文化本身来讲,也是大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养料的结晶。如从建国之始起,西夏就非常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和对儒学的推祟,用西夏文译成的重要儒学典籍有《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西夏统治者首先将《孝经》翻译成西夏文,说明他们也懂得“孝”治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另一方面,西夏政权还在州、县设立了各级学校,在中央设置太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尊孔立庙祭祀等等。尊崇儒学的方略不但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且对党项人的观念和民风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能体现西夏文化多元性的是西夏的宗教,西夏崇尚佛教,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西夏统治者大力弘扬佛教,境内僧人众多,寺庙林立,西夏花费了50多年时间,用西夏文翻译了3600余卷大藏经,堪称稀世珍品。除了佛教外,道教也很流行,诸如上个世纪末苏联学者公布了秘藏多年的西夏文书《天盛律令》便为道教在西夏的盛行提供了佐证。还有学者通过《马可波罗行记》中的有关记载,认为景教、伊斯兰教在西夏也很盛行。此外,西夏文化的多元性在西夏艺术领域亦有明显体现,以音乐为例,西夏音乐即是综合吸收了中原音乐和传统的西音,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
虽然西夏政权仅存在了不到200年,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但至12世纪晚期,正当西夏由盛转衰之际,新兴的蒙古开始崛起。1227年,在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进行了多次的浴血奋战之后,西夏终因粮援断绝而投降。西夏陷落时,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西夏的城市宫殿、实物典籍基本毁灭殆尽;从此,西夏民族和西夏文明便在历史中神秘而悲壮的消失了。
神秘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中最为稳定的组成部分。公元1036年,元昊就命令大臣野利仁荣仿照汉字创制了一种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即西夏文。它的形体方整、结构复杂、笔画较多,一字一音约有六千多字。在书写方式上,它亦有草、隶、篆、楷四种字体。西夏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基本上吸取了汉字“六书”的某些方法,也还有自己独创的构字方法。西夏文字的构成以似汉字的会意、形声字为主体,这两种字占所有西夏字的绝大部分。正如西夏人所言,西夏文字与汉字相比较,“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西夏文曾在西夏全境内广泛应用,并且记录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资料。
西夏灭亡之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使用年限长达460多年之久。元代,元朝政府还大量使用它刊刻佛教经典。近年来在保定发现的西夏文经幢,证明一直到明朝中叶西夏文字还在被使用。大致从明朝中叶以后,西夏文字便逐渐被人遗忘,或者成为一种无人认识的死文字了。
直至1908年,一支沙俄探险队在队长柯兹洛夫的率领下,进入内蒙古西北部茫茫的阿拉善沙漠中进行探险活动,意外地发现了西夏古堡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他们野蛮地盗掘了古城遗址。当他们第二次来到古城时,在一座古塔中发掘到一处珍藏西夏文字书籍的“书库”。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大批的西夏文物,其中包括西夏文献8090余件,仅佛经就达345种,后来柯兹洛夫将其全部偷运到了彼得堡。
实际上,早在黑水城遗址发现之前,我国清代史地学者张澍,就于1804年最先发现并撰文介绍了武威的西夏文碑《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但他当时并不认识西夏文字。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学者开始关注西夏文字,他们或从居庸关六体石刻上:或从西夏文钱币开始考释西夏文字。当他们看到了张澍的发现和介绍的西夏文碑后,对于西夏文字的释读才有了初步的进展。
经历数百年的尘封匿迹之后,神秘的西夏文获得新时代的重生,“西夏学”也应运而生。目前人们已经基本可以解读西夏文字及其文献,它亦成为解开西夏古国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西夏王陵
西夏灭国之时,各种文化遗迹、经书典籍大多都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而惟独西夏各代皇帝的陵墓却沉睡地下近千年。有关西夏帝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夏国传》,但仅记载有九个陵墓名称,而不记其方位。其次是明代《嘉靖宁夏新志》,其中卷二记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丽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尽管史书中不乏西夏王陵的记载,但都没讲清它们的具体位置。
1972年,解放军某支部队在贺兰山泉齐沟一带施工时,偶然发现了部分西夏时期的文物。后来有关专家前往勘查,竟然发现这里就是典籍中记载的西夏皇帝陵园的所在地。据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夏帝陵由内外神城,网台、碑亭、献殿、角網、角台以及高大的陵台等地面建筑组成,其中陵台犹如一座座圆锥状“金字塔”,它们都是用黄土经特殊加工堆制而成,经历700多年风雨沧桑,依就巍然耸立在大地上,整个陵墓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陪葬墓由神城、碑亭、封土等组成,有的面积达数万平方米。这些陵墓布列在5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气势宏大,俾壮观瞻。从陵区出土的大批质地精美、造型别致的各类建筑构件判断,陵墓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大屋顶结构,规格都是很高的。西夏王陵的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发掘资料表明西夏王陵不仅深受中
原唐、宋文化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党项民族的传统习俗,从而形成了自身一套较为完整的陵寝制度,在中古时期的丧葬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我国考古工作者已从西夏王陵中发掘出大批珍贵文物,如高达1.52米,造型奇特的绿玻璃鸱吻,各种姿式的男女人像石雕碑座,重达188公斤的模铸鎏金铜牛,形象生动细腻的人物竹雕等,都反映了西夏时期冶铸技术和建筑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如此“包罗万象”的大型王陵群,在国内外实属罕见,难怪外国人把西夏王陵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的金字塔”。
西夏白景帝李元吴称帝至末帝李(目见)亡国,共传位10帝。如果加上李元昊追尊的其祖父太祖李继迁和父亲太宗李德明,共12帝。而现存9陵,缺了3座。这3座陵墓是根本就不存在,还是被毁,所缺究竟是哪三位之陵?
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暴发山洪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也是个“谜”。
西夏遗民今安在?
蒙古军队进人兴庆府后,采取了极为残酷的灭绝政策,事实上西夏人在国亡后并没有被杀绝。那么,这些西夏后裔最终走到了哪里?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元代的西夏遗民主要居住在西夏故地,从元初起,政府开始大量迁入汉人、蒙古人及回鹘人,这时又有从中亚迁来的穆斯林教徒,他们与西夏遗民和睦相处,繁衍生息,随着岁月的流失,西夏故地的西夏遗民,逐渐融合到汉族、回族及其他民族中去了。
西夏灭亡前曾有一部分人迁居中亚,西夏灭亡之后,蒙古统治者曾多次把西夏遗民迁往内地。钩稽史籍文献,可以看出元代迁入内地的西夏遗民,分布范围甚广,现已查到可靠线索的,除一部分在今蒙古国境内之外,中国已遍及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东、四川、西藏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最多。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专家多次撰文介绍一支西夏灭亡后进人河南西夏遗民。这支自称曾是蒙古族的杨姓汉族,居住在豫北濮阳城东约50里的柳屯乡。当时村民们发现家藏的《杨氏家谱》,及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所立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后,认为其先世本蒙古族人。这一民族成分问题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吸引不少学者前来调查。专家们证之以史籍和族人杨崇善所撰《述善集》后,很快弄清当地杨姓居民,本是西夏党项人,夏亡后其始祖唐兀台降元,随蒙古军攻金。大约6年后解甲归田,卜居濮阳。杨氏从第3世起同汉族通婚,如今传至28世,已完全汉化。这批西夏后裔现有3500余人。
事实上目前不仅有大量西夏后裔存在,前几年还发现了西夏皇裔。《宁夏日报》周末版(第125期)曾用整版篇幅刊出《1994年秋冬之际,一个名叫李培业的‘布衣’在古城西安他的家中,捧出9本族谱,口称“我是西夏皇裔”》的长篇报道。一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等,都陆续刊登了这一“震惊世人的消息”,报道了一位大夏国23世皇孙李培业及其9部《大夏皇族世谱》面世的消息。
古老的西夏留给后人的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发现的增多,研究的深入,会引起更多的重视,一个神秘王国的千年谜团,最终将逐渐解开。
4.西夏艺术馆讲解词 篇四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富饶有着“塞上江南”之美誉的宁夏川观光做客。大家刚从空中来到这片绿色的黄土地,就如同传说中美丽吉祥的凤凰降落到银川这座凤凰城。为什么这样说呢?相传啊,在很久以前。因为银川平原富饶美丽,引来百鸟。有一只凤凰在这里盘旋许久,不忍离去,便降落了下来,毅然头朝东面对滔滔不绝的九曲黄河。尾向西直指巍巍挺拔的贺兰山群峰,双翼舒展开来,刹那间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城市银川。因而银川就有了“凤凰城”的称号。可以说大家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吉祥哦。
说了这么多,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宁夏招商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导游,我叫李杉为了方便大家第一时间了解宁夏的旅游资讯,我公司与机场合作,在机场到市区的民航大巴上由我公司派出专业导游,免费为大家介绍宁夏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信息。以方便大家进一步合理安排在宁夏游玩的出行计划。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刚才大家所抵达的机场是银川河东国际机场,1997年9月6日正式通航,现已成为银川市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宁夏机场有限公司现有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位于宁夏银川灵武市临河镇黄河东岸,濒临黄河,距银川市区19公里,飞行等级为4d级,跑到可起降波音747以下各类机型飞机。2005年银川河东机场成为首批通过民航总局航空保安审计的10个试点机场之一。2006年6月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
系认证。目前,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有18家航空公司运营国内47个城市的53条航线,运营至台北、香港、曼谷、首尔及迪拜等5个城市国际地区航线。2013年底已启动了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乘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伴随着自治区向西开放及两区战略的启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将会进一步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打造宁夏第一空中门户。
大家现在乘坐的机场巴士隶属于宁夏机场航服公司,航服公司是宁夏机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国际国内机票销售,航空货运,机场巴士,贵宾服务,服务热线96111,航服公司将竭诚为您提供周到服务。
鉴于有些朋友是第一次来宁夏,下面我把宁夏的概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中上游,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南与甘肃相连。宁夏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人口640万左右,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被誉为“中国的穆斯林之省。宁夏的地形像个枣核,东西宽,两头尖。宁夏有一首民歌形象的描绘道“宁夏川,两头尖,东有黄河西靠贺兰山,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宁夏东西宽45公里至250公里,南北长456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北为宁夏平原,南为六盘山丘陵地带,海拔1090—2000米。
在宁夏境内有两座著名的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蒙古语为“骏马”的意思。山脉延绵200多公里,最高峰敖包疙瘩3556米,是中国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水岭,也是季风
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更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因为在贺兰山的西边就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贺兰山有效地阻挡了腾格里沙漠对宁夏平原的入侵,如果没有贺兰山的阻挡,那么现在的宁夏很有可能就会被沙漠所覆盖,所以说贺兰山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也可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要不然西夏帝王的陵墓怎么会建在这里呢。六盘山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山,1935年10月,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登上六盘山,留下千古绝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诗句。而今六盘山自然风光秀丽还有小九寨的美誉,也是红色旅游的文化胜地。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请大家往车窗外看,我们的车已经驶上了黄河大桥,大桥下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奔腾咆哮的黄河冲过甘肃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自南向北穿越12个县市,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宁夏397公里,行程了号称’塞上江南’的27万公顷宁夏黄河河套灌区,沿黄河两岸的宁夏平原地势平坦,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来渠等渠道。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沟渠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
宁夏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提到这就不得不说说我们宁夏的五宝了,宁夏的五宝用五种颜色来表明分别是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五宝之首的红宝——枸杞。枸杞是中药中的珍品,具有抗癌保肝,补肾养血,滋阴明目,延年益寿等功效。由于宁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枸杞的生长提供了
有利的条件,宁夏栽培枸杞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500多年了。因此,宁夏的枸杞颗粒大,肉质肥厚,营养价值高。
黄宝——甘草,生长在沙漠边缘,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甘草适应能力强,能抗旱斗沙,宁夏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培育出的西正甘草独具特质,被称为药王,甘草具有解毒,祉痰,止痛抗癌等作用。宁夏甘草的最主要特点为条干顺直,骨重粉足。药用价值极高。
蓝宝——贺兰石,产自于贺兰山2600米笔架峰的脚下,贺兰石结构均匀,质地细腻,绿紫相依,用其制成的砚台有存墨,护毫,不干不臭等特点。贺兰石天然形成的绿紫两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形态各异,雕刻师们利用它的色彩层次加以巧妙构思雕刻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也是收藏爱好者得最佳的选择。
白宝——滩羊皮,俗称二毛皮。采用的是30天的羔羊皮,皮毛洁白柔然,长约7-8厘米,色泽光亮毛穗自然弯曲俗称“九道弯”是裘皮中的佳品。用它制成的皮衣披肩,毛毯等装饰品美观大方,御寒极佳。
黑宝——发菜。蒙古语“嘎吉力乌苏”意思是土地的头发,发菜生长在荒漠半荒漠区,新鲜的发菜呈蓝绿色或褐色,干枯后酷似头发,因而得名发菜。发菜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其蛋白质含量约为鸡蛋的20倍。具有降血压,补血等功效,尤其是刚做完手术的人,食用发菜,可以很快促使伤口愈合。宁夏有道名菜金钱发菜,色香味美,颇具特色。以上就是宁夏的五宝啦。
宁夏的地方风味小吃也会让您垂涎三尺有 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还有最具回族特色的盖碗茶。碗蒸羊羔肉,涮羊肉,水晶羊头,煨牛筋,辣爆羊羔肉,糖醋黄河鲤鱼,沙湖大鱼头,清炖土鸡,手抓羊肉,烩羊杂,凉皮子,贺兰山野生蘑菇面等等一系列的清真小吃,名目繁多,各局特色。
宁夏不仅物产丰富,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概括起来就是两沙一陵,两山一河,两文一景。宁夏最值得去的地方有:沙湖、中卫沙坡头、西夏王陵、贺兰山、六盘山、镇北堡西部影城、水洞沟、中华回乡文化园等。宁夏虽然不大却有三个5a级景区,分别是沙湖,沙坡头,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 前言: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学校正式开学,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4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建校60年来,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需要,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由以民族学学科为龙头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渐发展为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兼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已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回顾学校60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发展历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党的建设四个部分。热诚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指导。
中间展区:
您看到的这些照片是历届国家最高领导集体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留影。学校从酝酿、筹备、成立到后来的建设发展,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特别是历届最高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张为1957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南海怀仁堂草坪接见我校全体师生的照片,这在高校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校和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这里展示的是我校部分老一辈著名专家学者的照片和他们的著作。有社会学家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他们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术权威和大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学术领域也是声名显赫、影响不凡的著名专家。
这是我校马学良、宋蜀华等民族学、社会学和民族语言学学者的亲笔手迹,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我校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证书,吴文藻、王锺翰、李森的手稿。这本书是林耀华先生在燕京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的硕士论文,论文题为《义序宗族的研究》,写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评卷人是当时的社会系研究院委员会主席陆志华先生和吴文藻先生。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底。
旁边陈列的是专家学者的部分书籍。
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是已故的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表述,意为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的文化;知行合一,源于古代哲学命题,表达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我校培养的部分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知名人士的照片。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西夏学著名学者李范文、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歌唱家宋祖英等。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我校的题词,其中包括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的题词等。
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框 第一阶段:创办时期(1950---1951年)
学校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下创办的。学校前身是1941年10月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在国
子监的临时校舍举行开学典礼,首任院长是后来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第二阶段:正规建设时期(1952---1965年)
在此期间,学校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民族干部培训发展成为以民族学科为特色的文科高等院校。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大学的民族语文专业相继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历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到校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同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正规化办学。下表是从全国各高校和有关单位中调入我校的著名专家名单。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合影照片。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文革造成了我国的十年**,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巨大损失。但广大教职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不计个人安危,矢志不渝。表现出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1971年底恢复招生,是全国恢复招生最早的高校之一。第四阶段: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2000年)
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提出的中央民族大学办学方针和任务,学校不断对原有系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扩建,使学校、从单纯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文理俱全的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
下表是20世纪70—80年代我校系科建设一览。
1993年11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9年1月,我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大学。
第五阶段:稳健快色发展时期(2001年至今)
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1年6月,在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校视察,对学校50年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4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2009年5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同年1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思路,并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
1-12展板 我校教学科研机构情况介绍。1-13展板 学校历任主要领导。1-14-16展板 院系设置情况表
第二部分 教学改革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60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了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一、学科专业建设
2-18 展板 学校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般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历程。
遵照学校“培养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方针,建校初期,为解决国家民族工作急需的问题,首先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短期干部训练班和藏语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至改革开放前,学校开设过本科专业36个和一批非学历班次。
2004年以来,学校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了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提高质量,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大计,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2-26展板 1951年建校初期,民族学科教师奇缺,最初仅有教师14人。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一批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来校任教,使学校师资力量大为改观。
作者:杜磊
【欢迎词】
【第一展厅】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我馆的第一展厅,在这里大家将会了解中国货币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货币的出现要远远晚于人类的诞生,它们的历史还不到一万年。最早的文明是没有货币的,因为那时人们集体生活,集体劳动,一起打猎,一起挨饿,既没有交换的需要,也没有可供交换的东西。后来发生了农业革命,生产力大进步使得一些人有了一时吃不完的牲畜和粮食,也就是所谓的剩余产品,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交换的意愿。人们为了相互交换自己的剩余产品,开始指定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物品充当交换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一般等价物。有很多物品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比如珍珠、山羊和盐巴,但我们的先民最终还是选择了海贝。当所有人都在用海贝做交易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贝币也就是正式的货币了。那么海贝为什么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在我看来,它们体积小巧,便于计数和携带,而且不易磨损,美观大方,还可以作为装饰品,受到人们的喜爱自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慢慢地,可以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浅海里的贝壳开始供不应求,于是人们把一些东西做成贝壳的形状来代替贝币,也就是这里展示的石贝、骨贝、玉贝和铜贝。这儿还有一块异常美丽的包金贝,它是将普通的铜贝通过包金技术包上一层黄金制
作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灿烂夺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贝币的单位是朋友的“朋”,“朋”字的形状也就像是并列在一起的两串贝币,十分形象。《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不知道指的是不是贝币呢?
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武汉,周朝时属于楚国,因此来我们馆就一定要讲一讲楚国的货币。楚国地处南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也自成一体,被列入四大货币形制之一。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楚国的铜币蚁鼻钱,它看上去很像一只大蚂蚁爬到了人的鼻子上,因此得名。也有人觉得它很像戏曲中用的脸谱,所以蚁鼻钱也被称作鬼脸钱。
说完了南方的楚币,接下来就该讲一讲北方的刀币了。大家可能会奇怪,因为把钱做成刀的样子可实在不多见啊。原来北方的燕赵齐鲁等国常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略,自古民风剽悍,习武者甚多,刀在它们看来是勇武的象征,因此它们选择刀作为货币的形状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展出的是燕国的“明刀”,其名称源自于刀身上的日月图案。还有著名的“齐大刀”,据说将六把这样的刀币首尾相接连在一起会组成一个圆环,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四大货币形制的前三种:布币、楚币和刀币,它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说不尽的故事,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只能算是匆匆过客。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口袋中的硬币,他们的老祖宗就是这儿展示的圆形方孔钱。最早的圆形钱币叫作“圜钱”,中间是圆孔,后来为了便于铸造就一律改成了方孔。最早的圆形方孔钱是齐国的“賹(音爱)六化”,最著名的则是秦始皇统一列国后铸造的秦半两,在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国均有出土,可见其影响之大。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孔方兄”指的就是圆形方孔钱。
下面为大家讲讲西汉。说到西汉,就不能不提汉武帝。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然而这两位皇帝在经济方面还是颇有作为的。汉武帝开铸的五铢钱外形美观,大小适中,且非常便于携带,故而深受民间喜爱,以至于700多年后的隋朝仍然在使用这种样式的钱币。因为五铢钱是如此的长寿,所以民间又把它称作长寿钱。
五铢钱的确很长寿,可西汉就没那么好运了。汉武帝死后还不到一百年,外戚王莽就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朝。我们知道王莽是鼓吹复古改制的,很多先秦时期的东西他一律照搬,因此那时的货币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古今混血儿”,看上去既像刀币,也像布币,还像圆形方孔钱。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王莽的确是一位铸钱高手。他铸造的“一刀平五千”,采用了复杂的错金工艺,结合了刀币和圆形方孔钱的特点,极具收藏价值。“平”的意思是“相当于”,也就是说朝廷规定一枚这样的钱币可以买到五千枚五铢钱才能买到的东西。实际上一刀平五千并没有那么大的购买力,所以它是一枚“虚值币”,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虚值币。新朝的货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货币名称中从来没有“钱”这个字,取而代之的都是“泉”字。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熟悉《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贾母有一回在神前点戏,第一出就是《白蛇记》,讲的是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传说被汉高祖斩杀的蟒蛇心怀怨恨,在临死曾前立下毒誓要推翻刘氏天下,后来就转世成了王莽。因为前世被利器所杀,王莽对刀剑十分忌惮,而繁体的“刘”字当中正好又有一个“金”字,犯了王莽的忌讳,于是他便下令将“钱”一律改称为“泉”,同时也有希望自己财如泉涌的意思。
【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为大家陈列的是东汉到宋元时期的货币。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三国演义》,其实它主要讲的还是东汉末年的故事。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连绵不断的战争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高涨的物价,有些人就把五铢钱的边缘剪下来铸成新的铜钱,而那些被剪过的钱就成了这里的“剪边五铢”——一种严重不足值的货币。好了,说了这么多有关钱币的内容,大家一定想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吧?我们在展柜下方为大家展示了三种不同的钱范,铜钱就是由他们制作出来的。简单说来,钱范相当于一种模具。将融化的铜汁倒入其中,冷凝后即得初步成形的铜币。是不是很简单呢?
刚才我们谈到了《三国演义》,尽管这本小说把刘备和蜀汉抬得很高,然而最强大的国家却始终是北方的魏国。或许这里的三枚钱币能够给出解释:曹操的魏五铢、孙权的“大泉当千”和刘备的“太平百钱”。和第一展厅的一刀平五千一样,后两种货币也是虚值币,这一方面告诉我们东吴和蜀汉的经济明显不如魏国,一方面也说明了为什么最后是北方统一南方。看来国家的强大还是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才行。
这儿还要为大家介绍一枚非常重要的钱币——十六国时期的汉兴钱。虽然它很小很不起眼,却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因而在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兴”是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李寿的年号。)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大分裂,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统一南北的隋朝和统一六国的秦朝一样,是个短命的王朝,而且同样二世而亡。这里为大家展示了当时的五铢钱。不难发现,隋五铢的“五”字看上去很像旋转了九十度的“凶”字,所以这枚钱也被很多老百姓看作是亡国的凶兆。
现在我们来到了唐代货币的展柜前。唐朝,是公认的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在大不列颠还是蛮荒一片的时候,长安的人口就已突破百万,聚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是名
副其实的世界中心。盛唐气象着实令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它繁华的经济,不仅孕育了高度的政治文明,也铸就了灿烂的货币文化。这里为大家展示了一枚开元通宝,其铭文是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大家如果仔细观察这枚开元通宝的话,会发现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凹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唐太宗时,工匠们把铸钱的蜡模送给皇帝御览,正好长孙皇后在场,她在检查蜡模时不小心留下了一道指痕,于是铸造出来的钱币就都带有小小的凹痕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开元”并不是后来唐玄宗的年号,而是唐朝开国开辟了新纪元的意思。
在繁荣了百年之后,玄宗年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反叛唐朝的史思明先是发行了一种叫做“得壹元宝”的铜钱,后来他认为这是仅得一年天下的意思,不吉利,再加上为了标榜自己,就把“得壹”改为“顺天”,希望能换来上天对叛乱的支持。由于得壹元宝发行时间很短,所以收藏界也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说法。有一则故事更是道出了它的珍贵:一个典当者将一枚得壹元宝典当给一个山西人,山西人爱不释手,当即给予典当者“钱三万”。山西人说给这么多钱是故意抬高其身价,这样典当者就别想再来赎回它;典当者却说自己是故意贬低它的价值,只当三万正是为了以后能把它赎回来。由此可以想见这枚铜钱是多么罕见。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唐末,全国上下更是乱成一团,皇帝变成了没有实权的周天子,地方处在各地藩镇将领的控制下,几乎天天打仗。之后的五代十国简直就是战国时代的翻版,其分裂程度从名称上就可见一斑。以北方的五代为例,五个政权五十年间就换了十三个皇帝。长期**使得货币的制作水平大为下降,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往往还是唐朝的货币。这里就有一枚由价值很低的铅制作的闽开元通宝,它是地道的“劣币”,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铅钱。
5.西夏一中语文组课改汇报材料 篇五
自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不断加快了对素质教育的探索步伐。尤其是今年的课改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现将近阶段的收获和困惑总结如下:
一、我们的收获:
经过近阶段的艰辛摸索,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有如下收获:
1、学生为主体进行独学。学生自学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2学生间的对学;可以使小组间同质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共同合作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对学的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
3、小组间的群学;群学是可以使小组间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共同合作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突出教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
4、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我校的导学案设计模板也是几易其稿,老师们能用心地去思考对待每一份导学案设计,既避免问题过多引导过细,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避免问题太大,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在摸索着不断挖掘“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巨大潜力。
5、学生的训练初见成效。新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了,那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度自然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期待,课堂的精彩一定源于学生的精彩。我们看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的部分试点班在这一点上训练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敢于自信的表达、自信的补充,自信的表现,班级发言面较广,代表小组有一定的发言规范等。
收获虽是点滴,但饱含了教师摸索的艰辛,同时更坚定了我们课改坚持下去的决心。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改实施以来,也产生了许多困惑与难题,现总结如下:
1、教学活动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差异,建议上级相关部门适时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课堂教学层面的培训应加强,重点放在教材处理、课堂设计等操作层面会更好,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专业引领和智力支持。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学科薄弱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并不高,上到初中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上新课之前还必须要先补相关知识。
其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平,如何针对个性差异,智力结构差异,进行分层次管理是个难题。在课堂上有些小组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这样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课堂交流中就容易使得那些层次相对较弱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下来,小组活动中人人参与、积极发言的局面就会容易回到老路上,成为少数学生表现舞台。
其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使课堂学习目标不能按时完成。
3、合作学习问题教师反响最大。虽然我们也注重小组的激励评价,注重小组长的培养培训,注重分组尽可能科学合理。但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其形,但在“有其质”上需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
4、新模式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也明白应该导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但在具体操作时,这个“度”把握不好,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思路或不自觉中被学生牵着走。被学生牵着走造成的结果就是加大时间成本,任务完不成,学习不深入。如何“导”最见教师功力,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提升。
5、教学时间的紧张、教学资源的欠缺、新课程操作上的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采用讨论教学也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不管如何,我校将继续坚定信心,理清思路,广泛学习,扎实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争取学校、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力量,全程投入课改实验,我们将在学习中改变、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在提升中飞跃,以期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绩。
西夏一中语文组
6.游西夏王陵优秀作文 篇六
进入了王陵入口,整个陵像一座山坐落在黄沙中,又似一条巨龙盘踞于此。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沙的世界,漫天黄沙把太阳都遮掩住了,但它似乎给这巍然屹立在大地上的巨人,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袍子。这个巨人昂首挺胸,刚劲有力,傲视碧空,有西夏不可侵犯的威严。难怪几代帝王要把他们的秘密全部托付给了这座陵园。
走近后,这个陵园更加雄伟了。它好似世界的中心,四面八方的能量汇集在了它的身体之上。这时,我感到我真的十分渺小,与它那健美的身姿相比,我更是微不足道。环绕着这陵墓,我这才发现,其实这个陵是千疮百孔的。当年忽必烈进军宁夏,早已把这陵一把火烧光了,可以说,我现在看到的,只是昔日繁荣的断壁残垣。但是这个陵的核心部位仍然坚持保存了下来。
几千年啊!有的地方的长城也无法坚持保留下来。摸了摸,碰了碰。这陵竟如钢铁一般,好像碰到了武士的盔甲。
我不忍再看了,不愿回忆那陵曾经经历过的风吹雨打。黄沙依旧漫天飞舞,似乎是在帮助这陵,封住那远古、凄凉的世界。
7.略述甘肃馆藏西夏瓷器上的文字 篇七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宁夏灵武磁窑堡发掘整理并公布发掘报告后,西北地区的甘、宁、青、蒙等地相继发现了其他西夏瓷器的遗存,进而陆续在民间更是出现了一些工艺精美、完整的西夏瓷器代表品(当然民间也不乏大量非西夏瓷器的鱼目混珠)。考古发掘和逐渐增多的西夏陶瓷制品的发现,证明西夏瓷器在其质量和风格上都自成体系并在中国陶瓷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较于其他窑系的瓷器,人们对西夏瓷器的了解仍极为有限,由于缺少史籍记载,西夏瓷作为西夏历史文化的实物遗存,是研究西夏社会文化生活的原始资料,对与无专史记载的西夏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中的子项目《西夏文物(甘肃编)》。笔者在工作之余也有幸参与了此项目, 因此能够全面、系统地整理到甘肃地区馆藏的西夏瓷器, 以下仅从馆藏西夏瓷器的概况特征和馆藏西夏瓷器上的文字做简要的论述。
1甘肃馆藏西夏瓷器概况及特征
1.1概况
甘肃作为重要的西夏故地之一,留存了许多承载着西夏历史文化的文献文物,展示了西夏文化的高度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环境所造就的西夏文化特色。西夏瓷器长期不被重视,事实上西夏制瓷业十分发达,产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甘肃在西夏统治时期地理位置重要, 因此留下了不少的历史文化遗存,此次统计到甘肃省内各博物馆及收藏单位藏西夏瓷器250余件(因部分收藏单位搬迁库房和其他特殊原因,尚未统计全面),其中多数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其数量占总体数量的66%,部分属于征集品,也有个别捐赠品。 馆藏地点广泛,全省十三个市州,除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外, 其余的各市、州几乎都有馆藏。主要藏于武威市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浪县博物馆、合水县博物馆、 景泰县博物馆等收藏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馆藏地点的分布与瓷器出土地点的分布息息相关,大多数的瓷器出土于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武威市西郊林场西夏墓葬、武威市新华乡亥母洞寺等地。另外,武威市区城市建设时也多有西夏瓷器出土。除武威外,古浪县古丰乡寺‐遗址、民勤县麻雀滩、张掖肃南县大河区、会宁县郭城驿、定西市安定区城关乡三十里铺、景泰县白墩子村及前黑山等地都有发现。这些地区都是历史上西夏民族活动、生活过的地区, 特别是甘肃武威作为西夏的陪都,在这里发现西夏瓷窑窑址并出土大量西夏瓷器,反映了在西夏统治时期该地区的手工业水平,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总体特征
甘肃馆藏的西夏瓷器类型比较多,包括 :生活器皿类、娱乐用品类、佛教法物类、雕塑艺术类、武器类等等。 器型有:碗、杯、瓶、罐、壶、缸、瓮、尊、盆、盘、执壶、钵、 人像、纺轮、扁壶、火蒺藜等。虽以各色釉的碗、盘为大宗产品,但剔刻釉花纹的扁壶、体型硕大的瓷罐等极具鲜明的地方与民族特色,除缸和瓶以外,其他的器型多为带系,较为实用。瓷器的釉色比较多,有白、黑、褐、 酱、青、紫、姜黄等色,以黑、白、褐三色为主。其特点是 : 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施釉的方式多为蘸釉, 大多数器物均通体施一种颜色的釉,只有古浪县博物馆藏一件扁壶例外,一面施绿釉,一面施黄褐釉。施釉多不到底,露胎,胎多为灰白色,多数小型器物,如碗、碟类, 多有叠烧过的痕迹或涩圈,也有搭烧法,在体型较大的器物的肩部有涩圈及粘胎的现象。装饰多采用刻花、点彩、 印花、捏塑、剔刻花等工艺,装饰题材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象征富贵的牡丹花、象征佛教的莲花、以及梅花、忍冬、卷花、水波纹、弦纹、菱形等纹饰为主要题材,以剔刻花最具特色,彩绘较多见的是褐彩绘白釉。 瓷扁壶、高足碗、白瓷豆、剔刻花经瓶等极具代表性。
瓷器的风格和制瓷技术,一方面受到中原磁州窑系和定窑系的影响,如高圈足碗、杯等器物,是宋、金常见之物 ;各色釉料、化妆土、剔刻花等装饰手法和牡丹花以及用匣钵叠烧等方法,都是中原地区制瓷业早已普遍使用的。另一方面,也有西夏独特的、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例如:瓷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 这种器物的产生是仿效游牧民族早已使用的皮囊创造的, 以适应和方便党项、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需要,造型及用途都体现其民族特色。
2馆藏西夏瓷器上的文字
在众多的西夏瓷器中,有铭文的瓷器很少,尤其是留有西夏文字的更是罕见。在统计到的西夏瓷器中,部分器物在圈足内、肩部下露胎处有个别的墨书文字,有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大多为人名、地名、工匠名、年号、 产品检验等内容。
2.1瓷器上的汉文
2.1.1武威市博物馆藏“光定四年”铭褐釉残瓷罐
瓷罐残,残高43 cm,底径14.5 cm。为瓷片粘接修复而成,仅存腹、底。鼓腹,下内收,圈足,下腹近底处有一小圆孔。胎呈灰白色,内外施褐釉,外壁腹部以下无釉露胎。露胎处墨书汉字“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轮修痕迹明显。1991年甘肃省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同年入藏武威市博物馆。1996年定为一级文物(见图1)。
2.1.2肃南博物馆藏“三月廿二日”西夏黑釉剔花瓷缸
瓷缸黑釉,圆唇,深腹至足部渐收,平底,粗缸胎, 胎质较粗,胎色浅黄褐色,内外施黑釉,上腹部剔花卉纹一周,类似大叶海棠花,辅以花叶,外臂近口沿处有刻划的楷书“三月廿二日”五字,体型硕大(见图2)。 近底处有一小圆孔,孔径1.2 cm,此缸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夏剔花瓷器。口沿无釉,外壁有一处烧制时留下的粘胎。高75 cm,口径57 cm,底径27 cm。肃南县桦树湾村村民在大河区挖光缆线地沟时发现,墩台子村民偷运回家,后在公安局协助下追缴回博物馆入藏。
2.1.3武威市博物馆藏“郭缮”四系褐釉瓷罐
瓷罐口径15 cm,最大腹围120 cm,底径16 cm, 通高52.5 cm。侈口,翻唇沿,束颈,圆肩,深圆腹,下腹内收,圈足。肩部环四宽扁系,系上有两道凹槽。胎呈灰白色。通体施褐釉,口沿和底无釉露胎。肩部有涩圈,上墨书“郭缮”二字(见图3)。轮修痕迹明显。残损, 粘接修复而成。1991年甘肃省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1992年入藏武威市博物馆。2002年定为三级文物。
2.1.4武威市博物馆藏“卢吕三”残碗底
此件为器物残底,推断为碗底,底径6.3 cm。胎呈灰白色,无釉。残底上墨书三字“卢吕三”。轮修痕迹明显。甘肃省武威市塔儿湾遗址采集。现藏武威市博物馆。 未定级(见图4)。
2.1.5古浪县博物馆藏绿釉“秀才”酒瓶
瓷瓶口径6 cm,底径12.7 cm,通高40厘cm。小圆口,圆唇,短束颈,丰肩,下腹内收,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通体施绿釉,分两次蘸釉,下腹近底处以下露胎,口沿处削釉。器身剔刻行书“秀才酒瓶”四字,均匀环绕肩部,字形洒脱流畅。口沿及圈足处各有一处磕缺(见图5)。 征集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浪镇联泉村。1989年入藏古浪县博物馆。2001年定为二级文物。
2.1.6临夏州博物馆藏卷草纹梅瓶
该瓶口径6.7 cm,底径10.3 cm,通高37.7 cm,小口, 口沿处残损,卷唇,短束颈,丰圆肩,肩部以下渐斜收, 内圈足,瓶体修长。施白色化妆土,用褐彩装饰。丰肩处饰褐彩垂弧纹一周,腹部采用对称式画法,饰卷草纹两组, 下饰牡丹纹,并有行书提款“酒中曾得道,醉口遇神仙”(见图6)。1973年入藏临夏州博物馆。2002年定为二级文物。
2.1.7镇原县博物馆藏黑釉梅花纹瓷碟
瓷碟有墨书文字的共三件,第一件(图7a)口径12.8 cm,底径5 cm,通高3 cm ;第二件(图7b)口径12.8 cm,底径5 cm,通高3 cm ;第三件(图7c)口径12.8 cm,底径5.8 cm,通高3 cm。敞口,圆唇,浅腹, 圈足。胎呈灰白色。碟均内外施黑色釉,碗心及圈足无釉露胎,内底露胎处施褐釉点彩六瓣梅花纹。露胎处轮修痕迹明显。第一件外壁墨书“焦‐焦宏才”五字。第二件外壁露胎处墨书“焦宏宗”三字,第三件碗心及外壁露胎处皆墨书“谢南朝”三字。墨书字迹应都为征集人姓名。1974年甘肃省庆阳地区(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乡白张庄村征集,同年入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博物馆。2002年均被定为三级文物。
2.2瓷器上的西夏文
2.2.1武威市博物馆藏西夏草书白釉绘缠枝莲纹瓷罐
罐口径22 cm,足径15 cm,最大腹围32 cm,高46.5 cm。胎呈灰白色,内外施乳白色釉,腹部以下露胎, 口沿刮釉。侈口,重唇平沿,溜肩,圆弧形腹下渐收,圈足。 口沿至下腹施釉,施釉不到底。颈部饰粗凸弦纹两周, 肩部饰褐彩卷草纹一周,腹部主题为四组缠枝西番莲纹。 纹饰疏密有致,笔意生动,色彩鲜艳。腹下露胎处用墨横书西夏文草字两个,译为“芦五”,当为工匠或器物主名(见图8)。腹部残,粘接修复而成。1982年甘肃省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1990年入藏武威市博物馆。 1996年定为一级文物。
2.2.2武威市博物馆藏西夏墨书褐釉剔花残瓷罐
残瓷件。溜肩,鼓腹,上腹部有半截残带状耳,上有两道凹槽,颈部有一圈附加堆纹。黄白胎,内外施褐釉,肩一圈剔地露胎。上腹剔刻一圈水波纹,中部剔刻缠枝牡丹,并辅以花叶。腹中部素胎上墨书约十九个西夏文字(见图9),墨书西夏文4行,第一行书经西夏文字专家译成汉文为“斜毁”、“ 发孝有(裂)伤”、 “下速斜”、“小”字,意思为此物为报废品。残高35 cm, 最宽处34.5 cm,残片16块,1991年7月古城塔儿湾出土, 1992年2月24日入藏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1996年定为一级文物。
2.2.3武威市博物馆藏黑釉剔刻花瓷罐
此器物口径8 cm,最大腹围43 cm,底径7.2 cm, 通高15.5 cm。侈口,圆唇,短直径,溜肩,鼓腹下收, 暗圈足。颈肩处附对称双耳,上有四道凹槽。胎质细腻, 胎色呈灰白色(见图10)。内外施黑釉,外壁釉面只及下腹, 内壁釉面只及颈部。腹部剔刻两个如意形开光,开光内剔刻牡丹纹,并辅以两朵祥云。双耳下各剔刻两个西夏文字,合起来翻译成汉文为“富贵吉祥”。轮修痕迹明显。 2009年由香港收藏家严辉先生捐赠予武威市博物馆。
2.2.4民勤县博物馆藏双耳褐釉小罐
口径2.3 cm,最大腹围12.7 cm,底径2.1 cm,通高5.5 cm,重39.5 g。小罐撇口,束颈,溜肩,鼓腹, 腹以下内收,圈足,颈、肩交接处及腹、足交界处各有一棱, 颈间交界处有二宽扁耳形系,上饰三条凸起弦纹。通体施浅褐色釉,圈足无釉,腹部施釉较薄,两边各有一个西夏字铭文,模糊不清,经初步辨认,两个字分别是“乾”、 “年”,有可能是年号(见图11)。铭文下衬暗刻波浪地纹,颈部及耳部施釉较厚,有积釉现象。胎质细腻。现存于民勤县博物馆。未定级。
3瓷器上的文字所展示的信息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甘肃馆藏的西夏瓷器中有文字的器物共计13件,有西夏文字的4件,包括 :武威市博物馆藏西夏草书白釉绘缠枝莲纹瓷罐、西夏墨书褐釉剔花残瓷罐、黑釉剔刻花瓷罐和民勤县博物馆藏双耳褐釉小罐,其中黑釉剔刻花瓷罐是香港收藏家严辉先生捐赠, 和民勤县博物馆的双耳褐釉小罐上两件器物上的字均系刻划字迹,器物本身的年代尚有待考证。墨书汉字的器物共9件,有表示时间和归属的“光定四年”铭褐釉残瓷罐,有只标记年月的肃南“三月廿二日”西夏黑釉剔花瓷缸,还有可能是标明工匠姓名或者器物的拥有人的名字的西夏草书白釉绘缠枝莲纹瓷罐上墨书的“芦五”、 四系褐釉瓷罐上墨书的“郭缮”、 残碗底上墨书的“卢吕三”, 另外镇原县博物馆藏的三个碗,因都是征集而来的,上面墨书的姓名推测是征集人的名字。古浪县博物馆的“秀才酒瓶”,因是征集而来,一方面器物的器型和釉色与同时期西夏的瓷瓶有出入,另一方面甘肃地区出土的瓷瓶相对较少,有专家推断此瓷瓶其系元代器物,尚有待考证。
西夏文字是古代党项羌的文字,由李元昊命大臣野力仁荣等创制,计有六千余字,其体形仿汉字,笔画繁多, 有会意、形声、转注等构造法,是西夏国的“国书”,当时与汉文同时流行。已发现的西夏瓷器上,有文字的并不多见,在1984年发掘宁夏灵武窑时,发现了80多件带有西夏文、梵文、汉字和图案符号的瓷器,其中有一片斜壁碗的残片,碗外壁墨书西夏文字,(见图12);还有一块残片上残存西夏文9个字 ;另有一块褐釉碗残片内底刻有一梵文“昊”字(见图13);灵武窑还发现有西夏年号的残瓷片,为一素烧瓷轮盘残片,上墨书“乾 ”、 “初一日立”、“未坐”(见图14)(图12 ~ 14三张图片来源于《灵武窑发掘报告》)。从文字内容上看,主要是姓氏、器物名称、容量等,有部分可能是为官宦、名门望族定制的,部分有图案符号的可能是某个家族的图腾标志。有西夏文字的器型完整的瓷器并不多见,如在李进兴《西夏瓷器》一书中记载两件出土地点不明确的瓷瓶, 一件黑釉双褐釉系瓶,瓶体刻划四个西夏文字 , 释意为 “富贵俱足”,一件宁夏海原县西夏遗址出土的茶叶末釉瓷瓶 , 瓶体刻划两个西夏文字,释意为“天都”二字(见图15)。还有上海博物馆藏一件褐釉西夏文瓶,瓶腹部刻划汉文和西夏文两种文字,汉字在左,一竖行2字,草书, 初识为“斗斤”,西夏文字在右边,两竖行刻划3个西夏字, 楷书,字体欠工整,汉译为“廉凤室”,有可能为瓷瓶的主人谥号(见图16)。
西夏瓷器中,有文字的器物,无论是汉字还是西夏字,有刻划和墨书两种。在甘肃馆藏的西夏瓷器中,有文字的多数为墨书,文字的内容大多记载的是工匠的姓名或者拥有此件器物的主人的名号。值得一提的是,武威市博物馆藏的西夏墨书褐釉剔花残瓷罐上记载的内容为““斜毁”、“发孝有(裂)伤”、“下速斜”、“小”,这在已发现的同时期西夏瓷器上文字内容的记载中是绝无仅有的,推断此器物应该是烧制好后为酿酒所用,可能是因烧制时不合规格或质量不合格而废弃,在瓷器上直接批注验收意见,这种情况在陶瓷考古中几乎不见,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西夏文的使用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这无疑为西夏瓷器的烧制工艺及西夏文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8.推开《西夏旅馆》的房门 篇八
然而骆以军却是在这世上硬生生地造出了另一所旅馆,封闭、阴暗。既充满着遗老遗少的鬼气沉沉,又飘散着纵欲后靡留的酒气。这是一间要通行证,气味相投者才可进入的旅馆,我们被冷冰冰地拒之门外。其实我们又何苦怅然若失,因为我们早就身处其中,这旅馆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无法逃脱的世界,如同被重力揿在了这个地球上,我们也是被牢牢地揿在了这样的生活里。
余华曾说过当下的社会发展之迅猛,仅搜寻报纸上的那些社会新闻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所以《兄弟》看上去很像是他这个理论的一次实践。在《西夏旅馆》当中,我们同样地看到了相同的尝试,但它不过是这浩瀚汪洋里的一个小小手段,全书更是有着无数历史的片断残简、全文照抄的新闻报道,乃至色情广告,最终呈现出一个拼贴式的万花筒乱象。但与余华极力试图以众多社会新闻编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最终仍因隔膜太深而陷自己于浮光掠影、似是而非的境地不同,骆以军放弃了这般宏伟的计划,尤其,这是一部私人经验极为丰富的作品,他把这些种种手法贴切地融进了自己的故事里,因而没有走上《兄弟》生编臆造的老路。虽然题材始终收缩局囿于一间旅馆当中,作者却反而因此在叙述上获得了更为恣意的自由。
《西夏旅馆》同时又是一部家族史。不同于莫言一泄千里的红高粱家族,也不同于王安忆《纪实和虚构》里史学家般严谨的追溯,从骆以军笔下流露出的要更为支离破碎,更显焦虑,他总是不停地在西夏一脉流传至今的后裔与那个古老时期的剽悍祖先相对比。他似乎是急切地想要破解家族里的基因密码,因而为这几千年的历史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在对历史的回溯过程中,他更多地发现的却是一个人置身于历史背景里的渺小、无能为力,所以这样的探寻面对深不可测的历史和未来注定只能是失败,是穷尽一切之后的徒劳,发出的只有哀叹之声。
9.西夏文字之谜说明文 篇九
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西夏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死去的文字存世极少,偶尔有所发现,国内外专家见到也大惑不解,莫名其妙。
在宋朝时期,中国西北部有一个重要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自称大夏国,少数民族党项羌是其主体民族,前期与北宋、辽抗衡,后期与南宋、金鼎立。由于关于西夏的汉
文史料极度匮乏,使后世研究西夏史的专家们深感困难。
西夏经历十代帝王,最后亡于蒙古。党项族在元朝被称为唐兀,属色目人,经明、清而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其文字随之死亡,文献典籍渐被湮没,西夏历史文化更加模糊不清,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朝。而破译死亡的西夏文字就成了研究神秘西夏历史的关键所在。
西夏文诞生于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公元1038年)前夕。雄才大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出于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登基之前下令,由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来主持创制自己国家的文字西夏文。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一下子就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这种被今人称作西夏文的文字,在西夏国里却被尊为国书,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在公文中使用,而且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在民间交往中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在西夏政权存在的190年中,西夏文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就是在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灭亡之后,它还被继续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种未知的文字在1870年被英国人伟烈考定是12世纪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后,法国学者德维利亚判定此种文字不是女真文,怀疑它可能是西夏文。又过了,他再次撰文论述这种文字为西夏文,但仍难决断。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人早已能识别出西夏文。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于嘉庆甲子年(18)在家乡武威养病。发现一块通石碑,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张澍的这一偶然发现使这一重要文物重现于世,也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开始又为世人所知。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西夏文书。
196月,科兹洛夫率领考察队进入黑水城遗址。考察队员打开了西城外的一座佛塔,塔内从上部到基座摞满了大量的文物、文献,他们似乎找到了一座古代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意外发现的珍宝被运到圣彼得堡,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
网友叶草在转发的帖子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名西夏文研究生。我始学西夏文时,西夏学专家们在6000多西夏字中能知晓字义的不超过一半,西夏语语法也有很多关键问题未得解决。文革中我被下放到河南干校。1971年我便乘探亲之机,将过去出版的北京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带到干校。从此开始了了我的西夏文研究之旅。1976年,我和同事考察西夏故地,历时3个多月,考察了不少西夏故址,见到了很多西夏文物、文献。其中黑水城遗址是重要一站。当我们离开这个令人陶醉的`古城时,更加挂记藏于圣彼得堡的大宗西夏文献和文物。我在1983年出版《文海研究》,使西夏文字绝大部分得到解释,提高了西夏文的释读水平。不谙悉语法,仍难翻译西夏文文献。我发表了数篇研究西夏语语法的论文,提高了自己翻译西夏文文献的能力。由于西夏文字和西夏语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经几年努力,1981年我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没有现成译文对照的长篇西夏文文献的论文,西夏文不再是难懂的天书。
10.西夏 篇十
西夏区召开2012年教育工作会议
2月13日上午,西夏区2012年教育工作会议在银川十八中阶梯教室隆重召开。西夏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郭爱迪同志,西夏区委、政府副区长赵云燕同志,西夏区政协副主席范生军同志等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教育局局长张冰同志安排部署了2012年教育工作,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李民同志安排部署了2012年教育督导工作,会上教育工委对2011年西夏区中小学争先进位、综合绩效管理考评排名前九位的学校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表彰了2011教育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签订了2012年学校目标责任书。
这次会议是西夏区2012年教育系统的第一次大会,也是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区、市教育工作会议和西夏区委、政府2012年工作部署的重要会议。会上纪委郭书记剖析了我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行风和反腐倡廉工作,并对2012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纪检监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政府赵副区长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区2011年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入客观地分析了我区目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注重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注重质量,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注重管理,全面加快规范化建设三个方面明确提出我区2012年教育工作的目标。两个讲话为我区今后教育发展和深入开展“五比五看”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开阔了思路。
11.西夏的帝王的人生终点 篇十一
在归纳西夏帝王之死之前,先说一下他们的国号——大夏。中原后来的国家称之为“西夏”。他们的帝王称为“夏XX”。
另外,为了让大家对年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把三个开国皇帝的前后列一下,您就清楚辽宋大夏之间的年代关系了。
辽开国皇帝阿保机是872年出生,926年去世。
他死后一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出生;宋太祖976年去世。
过了27年,到了1003年,西夏的开国君主李元昊出生。
夏太祖李继迁,963年出生
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人,党项族,大宋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982年,得知族兄李继捧迫于族内压力入朝,并交出夏、绥、银、宥、静五州地后,与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组织党项各部叛宋。
后来李继迁派张浦带着重币到辽,向辽圣宗表示愿意归附,取得辽的支持。
河西素来为北宋重地,辽圣宗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
依辽的支持,李继迁实力日强,不仅收复了故地,还夺取了西北重镇灵州。
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又把攻掠的目标转向西部的回鹘和吐蕃部落。回鹘和吐蕃部落依附宋朝以对抗党项。咸平四年(1001)四月,吐蕃六谷部长潘罗支接受宋朝的封授,统治西凉,出兵助宋攻继迁。次年,李继迁迁居灵州,宋朝又加授潘罗支为朔方节度使。潘罗支出兵攻灵州。李继迁出兵攻西凉府。十一月,李继迁攻下西凉府,潘罗支伪降。当继迁出行时,潘罗支聚集六谷部和者龙族在途中邀击。李继迁大败,中箭逃回。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二日,李继迁因伤去世,时年四十二岁,死后其子李德明嗣位。葬于裕陵(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5里处)。其孙李元昊称帝后,被追尊为太祖。
西夏太宗李德明,981年出生
李继迁长子,李元昊的父亲。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其管治最大特色是“依辽和宋”,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是西夏的实际奠基人。
天圣九年(1031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时年五十一岁,追谥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陵号嘉陵。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出生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晚年的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据说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为他的疑冢,其后竟把那批民夫统统杀掉。
本来是给自己的太子李宁林格娶媳妇,结果看到未来的儿媳妇实在漂亮,竟然废掉皇后野利氏,以及太子宁林格。
立这个已经与太子订亲的“没藏氏”为新皇后了。
这下把太子宁林格给逼急了。结果招致杀身之祸。
宁林格(也有的书翻译成宁令哥)难以忍受自己被剥夺太子地位的现实,而且还是因为抢了自己的未婚妻,再加上野心家“没藏讹庞”挑唆,于是他持戈进宫刺伤李元昊。
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惊吓,又急恼不过,鼻创发作,于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享年46岁。
夏国的开国皇帝党项族的一代英主,就这样中道而殂了。最终李宁令哥被杀,李元昊小儿子李谅祚即帝位。
李元昊庙号景宗,谥号武烈皇帝,葬泰陵。
夏毅宗李谅祚,1047年出生
李谅祚即位时才一岁,由其母没藏氏掌握朝政。毅宗在大将漫咩等的支持下诛杀舅父没藏讹庞及其家族,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
拱化四年(1066年),李谅祚派兵大举攻大顺城,亲自上阵作战,不小心中箭,逃回保得一命。
拱化五年(1067年),李谅祚诱杀保安军(陕西志丹)的宋将。又企图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厮罗与辽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青海西宁)。先后收降了吐蕃首领禹臧花麻及木征等,巩固了西夏的南疆。他亲附辽朝,向辽进贡。正当谅祚周旋于宋、辽、吐蕃部族之间,在内政外交上颇有作为时,拱化五年十二月,却因病去世,时年二十一岁,谥号昭英皇帝,庙号毅宗,葬于安陵。
夏惠宗李秉常,1061年出生
李秉常继位时,由于是21岁年轻的父亲突然去世,他才7岁。
由其母梁太后执政,梁乙埋为国相。
大安二年(1076年),李秉常16岁,成年了,必须开始亲政。但是母亲和舅舅不愿意放弃权力。
大安六年(1080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将李秉常囚禁于离故宫五里左右的兴州(宁夏银川)的木寨里。
梁太后囚禁李秉常以来,因与宋朝连年的战争,宋朝给夏的岁赐和两国贸易都已断绝,财政困乏,物价暴涨,官民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对梁氏母党专权的不满情绪日趋激烈,要求李秉常复位的呼声也不可遏止。
大安九年(1083)闰六月,梁太后与梁乙埋等在众议纷纷中,让李秉常复位,以缓和矛盾。李秉常复位后,朝政大权仍然紧握在梁太后与梁乙埋手中,他们以李秉常的名义遣使到宋朝上表请称臣纳贡,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岁赐”。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旧有疆土为理由,继续对宋朝边境进行骚扰、攻掠。
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国相梁乙埋死,在梁太后的一手操纵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为国相,梁氏姑侄继续把持朝政,李秉常仍然摆脱不掉梁太后的控制。这年十月间,专横一世的梁太后也寿终正寝,梁乙逋失去了靠山,地位开始动摇。其时分掌左右厢兵的统帅、皇族仁多保忠公开与梁乙逋抗衡,夏统治集团内部皇族与后族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起来。软弱无能的李秉常在这场激烈的争权夺利斗争中,自感无所作为,终日忧愤,难以自拔。
nlc202309012227
天安礼定元年(1086)七月十日李秉常死去,终年26岁。谥康靖皇帝,庙号惠宗。庙号惠宗,谥号康靖皇帝,葬献陵(贺兰山西北)。
夏崇宗李乾顺,1083年出生
1086年,他父亲去世,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由外戚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这一点,于永安二年(1099年)16岁时灭梁氏而亲政。
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前十强。是西夏自景宗以来最有作为的君主、政治家、外交家。
亲政后整顿吏治,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并且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他爱好汉族文化,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外交政策巧妙。趁辽宋日益衰落,李乾顺先联辽侵宋,夺大片土地;又在辽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朝灭辽、宋,趁机取河西千余里之地。
大德五年农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岁。庙号崇宗,谥号圣文皇帝,葬于显陵。
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出生
李仁孝时期是夏国疆域最为广阔的时期。
西夏立国189年,他跟他父亲两人在位108年。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二十日,李仁孝去世。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七十岁,他在西夏皇帝中在位最久,寿命最长。谥圣德皇帝,庙号仁宗。
夏桓宗李纯佑,1177出生
夏仁宗长子,西夏第六位皇帝。其母亲罗太后和祖母曹贤妃都为汉族。1193年即位,在位13年。桓宗是一位很不错的守成之主,遵其父附金和宋的外交方针。
皇族子弟“李安全”之父越王李仁友系夏崇宗李乾顺之子,仁宗李仁孝之弟。除了地位显赫外,这位王爷在仁宗朝平定任得敬分国一事中立有大功。1196年他死后,其子李安全上书桓宗,请求继承父亲的爵位。但遭到桓宗的拒绝。于是他怀恨在心,开始韬光养晦,并与桓宗的母亲罗太后通奸,试图借助太后的势力一手遮天。
公元1206年,李安全在罗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掉了桓宗,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桓宗被软禁后不久于该年5月28日暴卒,年仅三十,谥号昭简皇帝,葬于庄陵。(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三十公里的贺兰山脚下)。
夏襄宗李安全,1170年出生
李乾顺之孙,越王李仁友之子。
1206年,李安全弑君篡位。李安全在位时期,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更加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李安全在位6年,被齐王李遵顼废,同年去世,时年42岁。葬于康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
夏神宗李遵顼,1163年出生
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癸亥科科举考试,被点为状元。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改元光定。李遵顼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李遵顼在位时期,与蒙古、南宋战争屡败。
公元1223年12月,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内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自称太上皇。也是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公元1226年5月,正当蒙古军攻陷西夏河西诸城之际,李遵顼病死,终年64岁,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葬于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夏献宗李德旺,1181年出生
即位时,西夏已是千疮百孔;献宗力挽面临灭亡的西夏,他改变国策为联金抗蒙,但为时已晚。蒙古军大举进攻西夏,一路陷城克邑,西夏损失惨重。
乾定三年(1225年),成吉思汗从西域返回蒙古,决意彻底消灭西夏。次年(1226年),成即思汗遣使责西夏不派随从西征并出言不逊之罪。此时,西夏朝廷抗蒙派得势,驳回蒙使的恐吓,宣布准备迎战。遂后,成吉思汗率大军攻西夏黑水城,驻兵肃州之北,四处抄掠。接着,攻破兀剌海诸城,进兵贺兰山,另一路蒙古军自畏兀儿境东进,攻取沙、肃、甘诸州,直逼西凉府(甘肃武威),西夏西凉守军宋将力屈投降。蒙军进兵河曲,攻取应理(宁夏中卫)等县。
1226年李德旺忧惧而死,时年四十六岁,庙号献宗,无谥号。
夏末帝李睍(xian)
西夏神宗李遵顼之孙,西夏献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
宝义二年(1227)二月,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南下渡黄河攻入金积石州,随后攻破临洮府及洮、河、西宁三州。其时西夏正处于“春寒,马饥人瘦,兵不堪战”境地。李睍忽听说蒙古军士有数万人患疫病,欲乘机偷袭。后又得报蒙古将耶律楚材用攻破灵州时缴获的大黄治病,使蒙古军无恙,夏兵遂不敢出。三月,蒙古军再次进攻沙州,成吉思汗遣大将忽都铁木儿先招降州将,州将伪降,宰牛置酒犒劳蒙古军,暗中设伏兵以待。忽都铁木儿险些被俘,脱险后率蒙古军反攻,沙州陷落。
五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宁夏西吉境),因天气炎热,到六盘山避暑。他见西夏已孤立无援,还不出降,就派御帐前首千户察罕赴中兴府向李睍谕降,又一次遭到拒绝。六月,西夏发生强烈地震,宫室房舍塌毁,瘟疫流行。被困已坚守半年之久的中兴府,已是粮尽援绝;军民因患病无治,已完全丧失抵御和作战能力。李睍处于山穷水尽,只好携同夏国的大臣李仲谔、嵬名令公等文官武将们,奉“图籍”向蒙古军请降,但提出宽限一个月的请求,“以备贡物,迁民户”而后亲“自来朝谒”。
成吉思汗答应李睍的请求。此时成吉思汗已患重病,驻跸在清水县(甘肃清水)西江养病。成吉思汗闻知西夏将献城投降,于是立下遗嘱:他死后暂时秘不发丧,以等待李睍献城投降。以免西夏反悔。
宝义二年(1227)七月,成吉思汗死于清水县行宫,李睍献城出降,皇室举族随蒙古军晋谒,行至萨里川时都被杀害。
蒙古军进入中兴府后,西夏灭亡。
——《中国历史·铁血社区》
【西夏】推荐阅读:
西夏啤酒广告设计方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