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

2024-10-08

博物院(15篇)

1.博物院 篇一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玻璃博物馆。

走进光怪陆离的大门,我们首先来到了展示区。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展示品,有一些奇怪的古瓶,一些五颜六色的现代花瓶和美丽的项链。在这里我知道了把石英和石英砂混在一起,加热到1500——1800度就能得到玻璃。

然后,我们参观了热玻璃表演区。有一位叔叔把一根玻璃管放在一台冒着蓝色火苗的机器上烧,不一会,玻璃管的一头就烧软了,他用铁钳子一拉,玻璃管就变得非常细,接着他把管子折成两段,又往里面吹气,玻璃管就变成一个圆鼓鼓的小球,他又拿起一把剪刀,在小球上拉起两只小耳朵,又用烧软的玻璃片做了一个蝴蝶结粘在小球上面,玻璃球就变成了一个凯蒂猫!真有趣!

最后,我要去“画画”啦!在玻璃绘图区,我选了一个凯蒂猫造型的玻璃壶。我给它画了一双蓝色的眼睛,一个可爱的黄鼻子和一个红色的小嘴,又给它画了粉红的脸蛋。在壶的背面,我画了一朵云彩和一个太阳。云的下面画了一棵苹果树,树上结了很多火红色的大苹果,碧绿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参观结束,我高兴地带着我的作品回家啦!

2.博物院 篇二

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带领学生来到了山西省博物院参观, 应院方要求, 还让学生们尝试着做小讲解员, 这么难得的实践机会, 对于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乃至孩子们的胆识肯定是一次锻炼。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将这次活动按主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并且活动参与面随着活动的深入慢慢扩大。

主题一:爱我家乡, 试做小小讲解员

设计理念: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里面所珍藏的文物具有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利用暑假,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了解与讲解,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 这无疑将会是学生感受家乡最直观的途径。

活动过程:

1.初进博物院, 明确活动目的

同学们在多方面收集资料后, 大家都认为自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已足够, 甚至有几个孩子提出要讲解一个展厅。为了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际水平有初步的认识, 于是我带着学生第一次走进了博物院。

听了讲解员阿姨的讲解, 大家才知道原来一件文物的背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历史文化知识, 另外讲解还要有专门的要求, 并非仅仅知道知识就可以那么简单。于是我趁机让孩子们思考该怎么办, 孩子们提出应该缩小自己讲解的范围, 先以一个文物为讲解对象, 针对一个文物开展自己的讲解活动, 并提出要讲解员对自己进行辅导。

2.开展讲解训练, 随机解决问题

孩子们确立了自己的讲解内容, 每个人负责一两件文物, 在熟悉了相关资料之后, 便开始在博物院讲解员的辅导下开始了培训工作。与此同时, 博物院给孩子们提供了充满儿童气息的文物讲解稿, 这样一来, 很多孩子便放弃了自己查阅的资料, 只是把讲解稿原原本本地背下来了事。作为指导老师, 我发现了这一问题, 于是, 听完讲解后, 我以游客的身份对文物的历史提出了疑问, 孩子们顿时无言以对, 马上便明白了死背稿件是远远不行的, 还需要对文物真正有所了解, 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于是, 他们又一次拿起了收集的资料, 对文物开始了真真正正的了解。

3.正式上岗做讲解, 接受评价再改进

精心训练了一个月左右, 孩子们终于正式“上岗”了!

起初, 他们热情地迎接游客, 积极地给游客进行讲解, 与之交流。几次成功的讲解后, 他们又开始沾沾自喜。

这时, 我拿出了事先设计好的“听众评价表”, 分发给游客, 要求游客对他们的讲解开展评价。评价表收回后, 虽然其中肯定的意见占多数, 但是听众们提出的意见也不少, 这让小讲解员们着实压力不小, 他们再次回想自己的讲解过程, 反省听众们所提出的问题, 开始认真地进行修正。

主题二:探寻足迹, 博物院里做讲解

设计理念:

因为已经有了上一次的活动经验, 所以这一次我们将活动重点放在了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于是我设想让已有的小讲解员作为“小老师”来培训初次参加活动的同学。

博物院也从第一次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们一起完善了对孩子们进行辅导的方案等, 并力求能借助博物院这一资源, 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文物, 融入山西历史。

活动目标: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利用资源优势, 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通过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态度, 从而建立自信心。

利用书籍、网络等相关资源, 独立撰写讲解稿, 并能根据文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解。

活动过程:

1.以大带小, 开展讲解员培训

开学了, 我们去博物院的机会少了很多, 为了开拓一条更加有效的活动路径, 我想起了曾经用过的“以大带小”的活动方式。于是我们选择了几个做过讲解员的同学, 颁发给他们“小辅导员”证书, 聘请他们对新加入的同学进行培训。通过逐层培训, 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培训任务仅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就完成了。

2.博物院里做讲解, 克服紧张建自信

在文物旁边讲解是让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情, 利用一次双休日, 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小讲解员展示, 我们设计了“最佳小辅导员”、“最佳小评委”、“五星级讲解员”等奖项, 在激励小讲解员的同时, 更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

由于很多小讲解员来博物院讲解的机会较暑假时少, 所以讲解时难免紧张, 一下子便失去了平时练习时的风采, 后来经过我们与家长、“小辅导员”的不断鼓励, 才慢慢克服了这一情绪。

3.实地讲解, 感受家乡美如画

在博物院的支持下, 我们利用国庆长假带着一部分获奖的优秀小讲解员开展了“山西博物院小小讲解员雁北行”活动, 在大同九龙壁、应县木塔、悬空寺等著名景点前, 孩子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有些孩子在活动记录中写道:“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家乡如此美丽, 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与积淀。”

活动后记:

这一次的活动是上一个主题的延续, 参与的人更多, 活动的方式更加科学有效。但活动的形式变化不大, 所以开展起来有些千篇一律, 缺少新意。

主题三:回归校园, 讲解依然有风采

活动链接:

新学期一开学我们便开始准备“走进博物院”系列第三个主题活动, 力争开拓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 保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目标:

让更多的学生都行动起来, 以讲解为主要活动形式, 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 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并以做“文物身份证”等形式展示资料。

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

除了会对文物进行讲解外, 还要训练学生为自己学校写讲解稿。

活动过程:

1.分年级分目标设计活动主题

新学期一开始, 我们综合实践中心组的老师便聚集在一起, 在对上学期的活动进行回顾的同时, 还设计了不同年级段的相关主题活动。

三年级的老师主要教给学生们怎样搜集资料, 并且对资料进行初步的选择和整理, 最后在参观博物院之后制作“文物身份证”。

四年级的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院, 尤其在参观“戏曲故乡”、“瓷苑艺葩”两个展厅后, 激发了学生对民间技艺的兴趣, 他们打算把这些民间技艺介绍给更多的人, 并且计划去亲手制作。

五年级的孩子最感兴趣的是校园的变化, 于是我们便把活动主题设计成了校园讲解, 学生自己完成讲解稿, 并且在有客人来参观校园时进行讲解。

与此同时, 我们与博物院联系, 请他们来学校做讲座, 让学生们不出校门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

2.以各种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三年级的学生们把他们做好的“文物身份证”进行了展示, 博得了家长和同学们的夸奖, 并且设置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资料奖”等奖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奖励。

四年级利用期末开展了一次“民间技艺推介会”, 在活动中, 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民间工艺品, 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解制作的过程以及这种民间技艺的传说、历史等等, 已颇具小讲解员的风范。

五年级同学们在老师的建议下, 利用队会时间开展了一次“我爱校园”小讲解员评比活动, 还评出了“五星级讲解员”、“四星级讲解员”等。

活动反思:

直到现在, 这个活动都没有真正结束, 我们还在思考着还有多少值得我们挖掘的资源。

3.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玉器鉴赏 篇三

1.清 锁形玉佩

长8.3厘米,宽6.5厘米,厚0.7厘米。玉色白,温润无瑕。造型为锁形,采用减地及阴刻工艺碾制而成。正面四角以蝙蝠为边饰,中间花形开光内为和合二仙纹;背面在长方形开光内篆书“金玉满堂”四字,琢磨精细,寓意吉祥。此器锁栓便于系挂,应为佩带在胸前的饰品(见图1-1、图1-2)。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和美团圆”之神,传说原形为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当时二人相交甚厚,和睦同心。后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有“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之称。同时由于汉语盒与和、荷与合谐音,故民间所绘和合二仙多为一位手中持荷、一位手中捧盒的两位和尚。该造型取和美吉利之意,并象征夫妻恩爱美满。

2.清 子辰玉佩

长6.5厘米,宽4.2厘米,厚0.8厘米。玉色白,温润无瑕。器为扁平状,双面雕琢而成。龙为倒S形,仰头曲身卷尾,毛发飞翼向后卷扬,器身饰疏朗的阴线纹表示龙鳞,脊背上伏卧一只圆雕小老鼠,悠然自得。整件器物琢磨精细,别有情趣(见图2)。由于在天干地支中,子为鼠,辰为龙,将龙与鼠琢为一体,以此隐喻“望子成(辰)龙”,是清代玉器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3.清 “年年有余”玉佩

长7.4厘米,宽4.9厘米,厚1.3厘米。玉色白,温润有絮斑。通器由相互缠绕的两条鲶鱼组成,并采用镂空阴刻等手法琢制而成。双鱼圆头圆脑,圆眼卷须,其中一只口衔灵芝,活灵活现。鲶鱼的圆润与灵芝的纤细精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鲶鱼背部有一穿孔,供系挂。此器琢磨精细,抛光极好(见图3)。其中“鱼”与“余”,“年”与“鲶”谐音,表达了人们期盼“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4.清 龙凤纹韘形玉佩

长7.2厘米,宽4.9厘米,厚0.8厘米。玉色青白,微泛黄,玉质莹润。器体扁平,主体为椭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上端尖,下端略圆,周围稍凸起,一面略下凹。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卷云纹。两侧附饰透雕,并以阴线装饰。一侧为凤鸟纹,凤鸟挺胸,高冠上卷,华尾下垂。另一侧为变形龙纹,呈爬行状。一龙一凤,饱含了“龙凤呈祥”之意(见图4)。

汉以后,韘形佩较为少见,明清时期由于仿古之风盛行,故又出现了一些仿制品。虽说造型均仿汉代韘形佩之式样,工艺精巧,显示出较高的琢玉水平。但大多器体较厚,图纹装饰也过分繁琐,远不如汉代那样简洁明快;造型线条比较柔和,缺乏汉代那种奔放流动的气势和力度。

5.清 獾纹玉佩

长7厘米,宽5.3厘米,厚1.7厘米。玉色青白,莹润无瑕。整体以异形树叶为底托,背面以阴线表示叶脉,正面浮雕一只獾卧扑蜻蜓,似在玩耍。叶柄处有孔隙供系挂(见图5-1、图5-2)。“獾”与“欢”谐音,人们通常用獾与喜鹊或两只獾组成“欢喜图”。这里也应是取其欢喜之义。

6.清 透雕葫芦玉佩

长5.1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玉色白,润洁光亮。此玉佩采用透雕技法雕琢而成,三只葫芦圆润可爱且藤蔓相连,器形秀巧,雕刻细腻(见图6)。

葫芦谐音“福禄”,故古人视葫芦为“福禄寿”齐全、求吉护身、避邪祛凶的吉祥物。其造型经常被运用到玉雕艺术创作中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主要取其福禄绵长、子孙万代之意。另外,在我国远古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葫芦崇拜。有人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也有人认为葫芦是子孙繁衍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葫芦情有独钟。

7.清 “吉庆有余”玉佩

长6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润泽。此佩以镂空手法琢制,上部为磬,下部为相对的两条鱼,变形云纹将磬和鱼连接在一起(见图7)。减地法刻鱼眼,鱼鳃、嘴用阴线表现,鱼尾先向下再上扬,增加了鱼的动感和装饰性,鱼鳞用细密规则的菱形阴线表示。两面纹饰相同。该玉佩利用“磬”和“鱼”的谐音,寓意“吉庆有余”。

8.清 “马上封侯”玉带钩

长10.8厘米,宽2.5厘米,高2.5厘米。玉色青白,质地润泽。此件带钩风格写实,雕工细腻传神。钩首为马头,大眼,鼻部凸起,方嘴,腮部饱满,毛发自头顶向脖子两侧分开并分成绺,以阴刻线琢刻的发绺极其细致。钩身长而微曲,钩面上浮雕两只摘桃的猴子。神态逼真,颇有情趣。钩身下有椭圆形钩钮。其造型寓意“马上封侯”(见图8)。

“侯”为古代爵位名称,《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马上封侯”就是表达古人立刻就要受封爵位,实现高官厚禄的愿望。这种纹饰通常由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9.清 玉带扣

长10.2厘米,宽4.5厘米,高2.7厘米。新疆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润光亮。此带扣由两件近似方形的板块套合而成。一块端头为钩,钩头为龙首,鼻宽口方。一块端头有孔为环,使用时二者扣合。带扣正面镂空高浮雕蟠螭,蟠螭口含灵芝,身体弯曲,头向龙首,形成一幅苍龙教子的温馨场面(见图9)。带扣下面有椭圆形钮,光滑圆润。

nlc202309090415

带扣是由两件或三件方形板块套合而成,如今日皮带之钩头。一块端头为钩,一块端头为环。器物表面常浮雕有龙、凤、螭、双狮、花鸟鱼虫等图案。背面的椭圆形钮或长方形孔洞用于系腰间绦带,它是封建社会高官贵族常用的腰带的带头。这种造型的带扣,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10.清 玉卧童

长6厘米,宽3.5厘米,厚1.7厘米。玉色白,有少许黄色绺纹。和田白玉籽料,玉质温润细腻。此器造型为童子侧卧状。圆雕,童子头颅圆硕,梳丫髻,小眼,宽鼻,嘴角上翘。五官雕琢真实细腻,一脸欢快顽皮之相。系肚兜,双手持过肩覆背瑞草。手、脚戴镯,体态丰腴,表现了孩童天真可爱之态(见图10)。

玉童子造型在宋、辽金时期的玉器中开始出现。宋代玉雕童子形象极为生动可爱、小巧秀美,反映了这一时期玉雕人像更加完美和生活化。明清时期的玉童子大多玉质优良、工艺精美,神态活泼可爱,五官丰满,满脸欢笑,体现了明清民间工艺品追求幸福、健康的审美情趣。

11.清 玉刘海戏金蟾

长3.2厘米,宽2.2厘米,高7.3厘米。玉色青白,有少量黄色玉皮。刘海为站立,圆雕,头部披发自中间分开,一副笑眯眯的表情。鼻子、嘴较大,嘴唇上下分明,向外稍稍凸起,整个脸盘显得大而圆。上身着宽袖圆领袍服,腰间系带,下身着宽肥裤,露足。双手持过肩的藤枝,背后背一葫芦。右臂上爬着一只三足蟾蜍。人物怡然自得、笑意盈盈,神态自然逼真(见图11)。

民间传说,刘海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广陵人。侍燕王刘守光为丞相,后弃官从道,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蟾在古代神话中是吉祥之物,旧时传说金蟾有三足为灵物,得之可致富。传说刘海用计谋降伏了一只修行多年的金蟾,赐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的造型图纹,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

12.清 玉寿星

长4.6厘米,宽2.7厘米,高7.6厘米。玉色白,带黄褐色玉皮。造型为站立的寿星老人,头略长,额宽阔,面带微笑,长髯飘拂。其右手持杖,左手在胸前捧寿桃。身后站立一鹿(寓意禄)。鹿头前伸,依老者长袖,鹿身饰有 “米”字形花纹。另外寿星左肩上还落一只蝙蝠(寓意福)(见图12)。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寿星、桃子、蝙蝠、鹿等,表现出了福禄长寿的吉祥寓意。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 )

4.游良渚博物院作文 篇四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出自英国首席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之手,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流畅,与周围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丽洲公园相映成趣。

我们下了车,看见了博物院,看见了绿绿的草坪,上边的小草和鲜花仿佛向我们微笑,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走进了良渚博物院,讲解员给我们每人一张“乖乖兔”卡,上面有一道题目,要我们去良渚博物院参观后把答案写上去,就可以在上面盖一个什么印章。

走进了第一个展厅(前厅),那里介绍了一个个遗址。有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瑶山祭坛……对了!乖乖兔上的那个遗址不就是瑶山祭坛吗?我赶快填了上去。我还在这盖了个章呢!听说,良渚古城是三千年前的呢,历史好久呀!!!这个展厅以“良渚遗址是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为传播主题。这里是惊世王陵发掘场景,采用视频解读、考古资料等方式完成的。

走进了第二展厅(良渚古国),这里展示了一代一代的良渚人在劳动。有打造玉器的,还有造房子的……这时,我看见了一个人拿着另一种“乖乖兔”卡片,它要求排顺序:①钻孔②打磨③抛光④切割⑤雕刻。我很快就答了出来:是④①②⑤③。

5.郑州博物院导游词 篇五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南省博物院参观,我叫李××,很荣幸成为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导就好了。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站在中原这方凝聚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古老与辉煌,而河南博物院则荟萃了古老文明中的精华,所以说:“承载千年文明,谱写华夏辉煌”是对它的真实写照。

河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博物院之一,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心,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设施与科学管理,是我国大型现代化、综合类的博物馆,最早创立于1927年,是我国设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1998年5月新馆落成开放,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余平方米。

郑州博物院

你们刚刚在绿草如茵的院子里看到大大小小的九个建筑,大家猜猜看,他们的寓义是什么?寓意是九鼎定中原。相传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又铸建了九个大鼎来代表自己的权力,从此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大家随我往里走,现在我们站着的位置是展厅的中央。随我前看,是一幅巨型壁画和一座雕像,雕像是人牵着象是河南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壁画的上面画的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下面是有甲骨文和青铜器组成的文字,甲骨文发掘九大故都的安阳市。它包含了我国古代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指事。

我们博物院开放有8个展厅,分别是古文化、古玉器、古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品、恐龙世界及古代石刻与中原丰碑。

下面重点介绍古文化展厅,黄河孕育了东方文明,而我们河南正处于它的下游同时也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出土不少的文物古迹,这些都集中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有一个奇迹。

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莲鹤方壶。它出土于春秋时期的 郑国国 君之墓。大家看它壶身高118厘米,口长31厘米,宽25厘米,形状为方壶、长颈、鼓腹、圆足、有盖,盖上装饰有两层莲瓣,中间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颈两侧有龙型双耳,腹部装饰蟋龙纹,四角各有一只翼兽,圈足下有两只走兽,这立鹤走兽的搭配使得整个方壶静中有动,突破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严肃静止的格调,壶盖上的莲鹤装饰更是商周时期所罕见的,充分反映了春秋时期金属工艺的新风貌,引起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经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早在50年代,郭沫若 先生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喻为时代的象征。

回过头来,我们再一起看一下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展区,这个展区叫做“三代辉煌——青铜文明”这里记载着国家的诞生,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实这三代还有一个磅礴大气的别称,那就是“中国青铜时代”,而在莲鹤方壶出现二百年以后中国就进入了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翱翔的战国时代,所以我们又说莲鹤方壶书写的是一曲中国青铜时代的绝唱。

“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上我们所看到的青铜器虽然只是博物院中的一小部分展品,却也能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华夏古文化的丰富与灿烂,让我们带着这种赞叹与自豪去认识和了解更多、更丰富的古代文化吧!

好,下面可以选取你喜欢的文物拍照留念,请大家注意安全和环境卫生,自由活动十分钟,之后我们就去第二个展厅了。

谢谢大家,十分钟后见!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二:

中原大地,文明辉煌;河南历史,源远流长。大家还记得我上一篇文章说我昨天去郑州看眼么,那是上午。下午,我们去参观了河南博物院。

坐上出租,走了一阵子就来到了河南博物院面前。河南博物院在农业路与经七路交叉口(博友们可以去看看),我一下车,就被镇住了,“哇!”只见这个丁字路口,面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有绿地花园,喷泉水池,风景宜人,环境优雅。这个大广场整洁干净,一道大理石台阶通向博物馆大厅。只见这博物馆如同一尊大鼎,巍然屹立在郑州市中心,象征着河南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这博物馆外观气势恢宏,新颖别致,代表着河南的形象,展示给外地人和外国人。广场南端,一块巨石,上书五个大字:河南博物院,笔走龙蛇,气势不凡。纵观整个博物院,主建筑气势恢宏,表现河南文化色彩。又有其他别致景观,将河南文化与现代景观融为一体,不愧为河南省博物院也。

外面好看,不知里面如何。我们领了票,来到博物馆入口。这里有许多刷票机,刷了票,我们就进入了博物馆的一楼大厅。

只见这大厅,面积巨大,地面干净无比,灯光辉映着整个博物馆,有浮动电梯到二楼,有箭头标着去往展览厅、卫生间、小卖部等地方。内有中央空调,让进来的人从差点被烤成人肉串变成差点被冻成小冰块。大厅北墙,见一巨大的雕塑,雕塑中一个人,手推两只大象,两旁是耸立青山,白云飘飘,壮观无比。我们比较幸运,那天人不多。

顺着箭头的指引,我们来到了展厅内。首先我们了解的便是河南的早期文化了,有古人使用的骨刀、骨匕首还有舞阳的骨笛等等,看着那用骨头制成的一件件锋利的器械,可真是厉害啊。最好的还是骨笛,它是用鹤的腿骨制成的,上面有七个音孔,还有一个小孔。据说用它可以吹出完整的音阶。虽然吹不成,但是我想声音一定很好听。

紧接着就看到了著名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的,震惊于世。我们看到那一片片龟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吧,上面雕刻着像爬虫一样的甲骨文,很小很小,而且不太清楚。这边有甲骨文和汉字的对照表,我揣摩着,还真是挺像的,比如说车,就是两个轮子加上一个车顶,不知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的。

在周朝展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青铜器,有巨大的鼎,比我还高,上面全是花纹图案和古代的蚊子,主要是祭祀用的。还有比较小的酒杯,只有手掌那么大,估计我也能拿起来。还有古代的碗,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的像鱼,有的像马,有的像兽,还有一个碗,在内壁上有许许多多的小人,手拉手正跳舞呢。这就是狩猎归来的图案,看他们的高兴样子,我也想回到几千年前和他们欢乐一场。另外我还了解道,古代人的杯子叫做豆,为什么叫做豆呢?我想是因为它的形状和豆字很像吧。

下面我们看到了镇馆之宝“莲鹤方壶”,只见这个方壶很高,瓶身是大肚子的形状,瓶口是盛开的莲花花瓣,在瓶盖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鹤,所以叫做莲鹤方壶。瓶身上有各种走兽的图案,精美无比,可真是漂亮啊。老妈看后说:“不知用这么沉的壶能装水不?”真是无语。

然后映入眼帘的是“象牙蔬菜”,有用象牙雕成的萝卜和白菜。只见那萝卜颜色从深到浅,栩栩如生,白菜脉络清楚,由绿色和白色映衬,过度的十分自然,甚至上面还趴了一只蝈蝈,仿佛刚刚从地里面挖出来一样,老妈说:“真想吃啊。”老爸说:“能下火锅吗?”我被彻底雷到。

一路细细观赏着,不知不觉跨越了几千年,来到了唐朝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唐三彩。在唐朝,不仅政治达到顶峰,连艺术也达到了顶峰。看那烧制成的唐三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看!”我飞快地跑去,站在一个玻璃柜前,只见一直双峰骆驼,站在大道中央,身上还有没卸下的包袱呢。这只骆驼浑身是红、黄、绿色的,像是穿上了一件彩衣。老妈点头赞道:“这只马真好看。”我晕倒在地。

出了唐朝展厅,我们已经是累的不行了,一屁股坐在观众休息区,一边喝着饮料一边观风景,美透啦。这河南博物院真是好啊,让我们见证了河南的历史发展,并为自己是作为一个河南人而感到自豪。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三:

各位观众,你们好!欢迎来到遥远而神秘的恐龙世界!我是小小科普讲解员袁靖怡,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解。

你们喜欢恐龙吗?你们愿意和恐龙成为好朋友吗?我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恐龙。

你们看,在我们周围就有好多好多恐龙,不是吗?它们有的有三层楼那么高,有的却和我差不多高,有的恐龙非常和善,而有的却特别凶残!这些神秘的恐龙现在已经全部灭绝。今天,我们只能在这个展厅里,看到它们神奇的骨架了。下面就让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认识它们吧!

请大家跟我往这边来。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个展厅里岁数最大的禄丰龙,他生活在两亿年前的侏罗纪。禄丰龙身长6米,是一种杂食性恐龙。禄丰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自然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已故的杨钟健教授,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发现的。它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现、挖掘、整理、装架的第一只恐龙,因此有重要的意义。化石发现于云南省禄丰龙,杨钟健为了纪念他的导师、德国著名恐龙专家许耐,把这只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请大家跟我住这边来。

你们看,在这个宽广的大厅里,有一条个头最大的恐龙,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叫:马门溪龙。它是在我国四川井盐县被发现的,所以又叫井盐马门溪龙。马门溪龙是中国最著名的恐龙,它生活在1亿4千万年前,身体有26米长,还长着一个10多米长的大脖子。它活着的时候大约有60吨重!

什么什么?60吨是多重?我告诉你们吧,就是把20头大象的体重加在一起那么重!很惊人吧!别看它们长着大个子,却只吃植物,所以小朋友们不用害怕。马门溪龙是群居生活的恐龙,你们想想看十几二十只这么巨大的马门溪龙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呀!

请大家跟我往这边,来了解一下恐龙的灭绝。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生活最成功的物种之一,它们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但是在6500万年前所有的恐龙就全部灭绝了,恐龙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呢?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其实,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假说,至今还是一个谜。现在最流行的是小行星撞击说,据说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形成大爆炸,导致地球环境改变,使恐龙全部灭绝。

不管怎样,恐龙的灭绝肯定与环境变化有关系。所以,大家要从我做起保护地球的环境。

6.游西安博物院-小学作文 篇六

西安博物院以展示的珍贵文物、钟声悠扬的“雁塔晨钟”和唐代小雁塔而闻名中外。今天我和爸爸又去游览了西安博物院,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

从博物院西门进入,走一小段路来到博物馆。它有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展示了唐代长安城的.沙盘模型。地上一层陈列着从商周时的青铜器到秦朝的兵马俑。还展示了唐三彩,它们保存完好、色彩鲜艳,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还有很多的佛教文物,大大小小的佛像表情庄严肃穆,人们看到后敬畏感油然而生。二层主要展示了种类繁多的玉器,其中以玉币和玉带造诣最为突出。另外还有明朝、清朝和近现代的书画作品,风格多样,不禁让人感受到了书画的无穷魅力。

出了展馆往东走,就来到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了。这口浑厚的大铁钟重达一万多斤重呢!钟高四点五米,钟口周长七点四米,我仔细一看,钟面上还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长转”的吉祥语。

离开“雁塔晨钟”,我们穿过西长廊,绕过宏伟庄严的大雄宝殿,便看到大名鼎鼎的小雁塔了。走近塔底转一圈,仰望,发现塔身由下往上一层层内收,和大雁塔相比显得秀丽玲珑。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雕刻着蔓草花纹,爸爸告诉我,这是唐朝的艺术风格。小雁塔原有十五层高,因为在清朝和明朝时期遭遇地震,塔顶毁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小雁塔只有十三层了。尽管经历了这些风霜,小雁塔依旧巍然耸立,我们不得不赞叹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7.浅谈内蒙古博物院馆藏陶塔 篇七

一、陶塔和彩绘陶塔

两件文物制作上都采用轮制、模制、捏塑等手法, 罐身为轮制, 装饰用模制贴塑, 模具压印, 用陶泥制成的泥浆将模制好的部件粘接在主体上, 用现成的陶制模具在坯体上压出纹样, 经过低温素烧, 上釉或施化妆土, 高温烧制而成。

(一) 陶塔

泥质灰陶, 轮制, 形似圆形塔形建筑, 由器盖、陶罐、盆托、钟形器座、覆盆形底座五部分组成。最大径在器座底部, 腹下明显斜收, 底座细高。

器盖。子口, 宽折沿, 盖口沿出装饰有绳纹, 顶部有水珠形钮。盖中空, 器盖呈塔刹状。装饰有瓦当的屋脊, 塔刹身有四处门洞。门洞上部呈牙状。

陶罐。圆唇, 颈部较短, 颈上装饰有绳纹。溜肩圆腹, 下腹内收, 小平底。颈部有绳纹一周, 绳纹分段处饰有流苏, 罐体材质为灰陶, 肩部贴塑和压印有小的纹样, 莲瓣纹, 莲花被奉为佛门的圣花, 在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11]。腹部贴塑或压印有兽面纹和奔跑的动物。

器身。圆形束颈呈碗状。下接一个罐状器型, 腹部贴有四个兽头。器身的下部分为钟状, 分别在钟状器型的底部、二分之一处、上部的四分之一处装饰有绳纹, 在上部的四分之一处相见的贴塑有浮雕纹样和双圆环镂空效果。下部贴塑有两种人物浮雕造型, 分别为双手高举击鼓的人物和边舞动双臂跳舞边唱歌的人物。并有三处与器盖同样的门洞。

钟形座。置于覆盆形底座之上, 中空, 上部为罐形插座, 承载盆托, 下部为钟形, 宽圈足。罐形插座, 为敞口, 平沿, 圆鼓腹, 腹部贴塑四个兽面纹模印装饰。盆托, 中空, 上部为陶盆形, 承托陶罐, 底心塑圆环形插座, 置于钟座内。

覆盆形器座。覆盆形底座, 中空, 底大上小, 斜腹, 宽圈足。上部为环形平面, 承载喇叭形座, 平面上塑环形凸棱, 用以固定喇叭座圈足。座内上部有承托器身的平台, 台中部有圆孔, 底座腹部以一周绳纹分隔为两层装饰带。纹样上贴有三角形纹饰。近底部等距离施四个心形镂空装饰, 孔间贴塑有四个飞奔的雄狮, 形象均一致, 张口, 立耳, 扬尾, 前爪前伸, 后蹄后蹬, 鬃须飞扬, 作腾空飞奔状。

(二) 彩绘陶塔

轮制, 胎表施白色粉底。由盖、罐和座三部分组成。

器盖。圆形, 呈倒置的粗柄酒杯, 中空, 两道并列的连珠纹将盖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端为竹节形, 下部贴有模制圆形纹样。

陶罐。表面釉面模糊, 尽见有流动的绿釉痕迹, 罐矮直口, 窄沿, 溜肩, 鼓腹, 平底。最大腹径多在罐身的三分之二处。

器座。喇叭形, 外施绿釉, 釉色同罐身, 施釉近底, 座腰贴塑有模制的飞奔瑞兽。瑞兽间施4个对称镂空壶门, 壶门上下各贴有不同的模制花卉纹样。由于釉色不稳定, 整个器型都有较大面积露胎。

二、用途

8.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窑青白瓷器 篇八

执壶在唐中晚期大量流行,根据唐人记载,当时名称为“注子”,其用途多半为盛酒器具,唐宋时期执壶青釉、白釉、青白釉等制品在各大窑口都有生产,一直是大众百姓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商品。执壶唐代前期器型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假圈足。唐中晚期执壶式样繁多,有喇叭口,嘴外削成六角形,短流,也出现较长流,有曲柄、直柄,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竖线,平底等数种。五代、宋时期执壶器身渐高,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成圈足。安徽省宿松县隘口乡石室墓出土的一批繁昌窑青白瓷器中执壶有两件,器形可分为二式。Ⅰ式器高18.8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9厘米。壶为盘口,细颈,溜肩,长圆瓜棱腹,矮圈足弧形长流,上腹至盘口饰扁带状长把,在颈肩交界处置一对称泥条小系,壶嘴下方的腹部贴附蝴蝶形花纹。胎为灰白色,青白釉微泛黄。Ⅱ式壶高为13.5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6.4厘米。执壶为喇叭形口,短颈,弧腹矮圈足,长直流微曲,扁带形柄。黄白色胎,质地坚硬,釉色米黄带青,釉莹润光亮。宋代时期青白瓷窑口烧造执壶器形多种而且美观实用。同样繁昌窑烧制中,执壶也是该窑的大宗日常商品之一。作为商品繁昌窑的执壶从五代初创到北宋后期衰落,各个时期的窑工们追求着实用和美观的统一,有精细琢磨的高档瓷,又有粗陋随意的普通产品,执壶一直在繁昌窑青白瓷器商品中占据主要的位置,起到支柱产品中坚力量。宿松县隘口乡石室墓出土的执壶Ⅰ式二系盘口壶嘴下腹部贴附蝴蝶形结带花纹装饰,这个装饰就是北宋青白瓷窑口比较典型代表之一。繁昌窑作为主烧青白瓷的窑口,其装饰方法主要采用刻划、印花和贴花等技术。盘口壶在颈肩交接处置一对称泥条小系,这种双系盘口壶是为仿照六朝以来盘口鸡首壶形制演变而来。繁昌窑生产的双系盘口壶由五代的短流逐渐到北宋早中期的较长曲形流增多,形制优美、舒畅,审美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很有时代特色,是繁昌窑的壶形类别中典型代表作品。Ⅱ式执壶是繁昌窑中另一种壶形—喇叭口执壶,流长且微曲,这类壶也大致为短流和稍长流两种。1973年安徽省安庆市园艺场出土一件繁昌窑青白釉喇叭口执壶(见图1),高13.5厘米,口径6.5米,底径6.8厘米,造型是喇叭口,短颈,短直流,折肩,扁条形把手,青白釉泛青黄。繁昌窑的执壶产品有双系盘口、喇叭口,长、短颈,长、短流,折肩、溜肩,椭圆腹和瓜棱腹壶等等。

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执壶上书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等款识,证实这类注子是酒壶、酒注。在酒注上题“酒温”二字,说明饮前预先在热水中加温。我国古代人们不仅有饮凉酒的嗜好,也有喝热酒习俗,五代至宋代的饮酒用注子和温碗已成为盛酒和温酒的配套酒具,又称为“注碗”“温壶”。注碗最早见于南唐顾闳中的绘画《韩熙载夜宴图》,其中两套温酒注碗最为醒目。在宋代,使用成套注酒温酒器来温酒的习俗颇为流行。注碗在南方瓷窑普遍烧造,各地的宋墓多有出土且器形大致相似,其中以景德镇青白瓷制品最为精致。1984年6月陈衍麟先生在繁昌县城宋墓群发掘了繁昌窑青白瓷注子温碗(见图2),注子通高21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7.6厘米,温碗高10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0厘米,壶盖宝珠顶钮,盖下部一侧有两个小圆孔,系绳洞,壶直口,圆肩,球腹,圈足,长曲形流,扁条形把手,碗呈仰莲瓣形,腹壁深稍呈圆弧,近底处收敛,圈足较高且稍外撇。注子温碗胎质为灰白色,较细腻,盖青白釉偏灰泛黄,壶、碗釉色青白带米黄,莹润光亮。温壶胎体较薄,造型规整,工艺精细,为上乘之作。

繁昌窑的罐类多为直口,微敞口、圆唇、平唇,有长直颈、短直颈,多有瓜棱腹或椭圆腹,有些在肩部置双系、四系,圈足或内凹假圈足。宿松县隘口乡石室墓出土有一件繁昌窑青白釉四系瓜棱盖罐(见图3),通高14.9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8.2厘米,直口,平唇,筒颈,平顶盖,瓜棱圆腹,圈足微外撇,肩部按四泥条横系,盖顶和颈中部均饰有弦纹,黄白色胎,胎体较薄。釉色米白略闪青,通体施釉,器形规整。伴出的还有三件繁昌窑青白釉盘口瓶(见图4),其造型、釉色均相同,瓶高36.4~36.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3~10.6厘米,盘口,短颈,椭圆腹,矮圈足。外壁满釉,底露胎,胎呈黄白色,胎质细腻坚实,釉白中闪青黄色,滋润光亮。在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窑青白瓷瓶类中,有一件造型较新颖别致的刻花六管瓶,出土于望江县护城村。六管瓶又称多管瓶,宋代时南方龙泉窑青釉产品多见,后来向北方窑口发展,磁州窑系也烧造生产。因其瓶肩部直立安装五根管或六根管而得名。南北方各瓷窑烧制的六管瓶造型略有差异,六管瓶大都出于墓葬,其用途有两说,一是陪葬冥器,二是焚香宗教供器。繁昌窑青白釉刻花六管瓶,高13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6.2厘米。瓶口部为莲蓬状,分布着六个小孔,边缘一周凸起,下部一圈覆莲瓣形纹,斜直肩,瓶身肩部周围塑有直立的六空管与器体相通,弧腹,外壁刻一周花卉纹,圈足。青白釉黄中泛青色,光亮。繁昌窑生产的六管瓶,瓶身多是光素无饰,这件刻花装饰颇为少见。

古代瓷杯主要功能是用来饮酒,包括高足杯。繁昌窑高足杯内腹皆无釉,有的杯内底中心有一圆窝,不是作为酒杯,而是佛教用器,又叫“净水杯”[3]。1984年6月繁昌县五十万伏电站工地出土的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高足杯(见图5),通高11.2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6.3厘米,杯外壁刻斜直纹,侈口外撇,弧腹,直柱,中间有一道凸棱,宽厚圈足。青白釉泛青黄,有细开片。繁昌窑的高足杯种类繁多,其中有描述过的刻斜直纹杯,有杯身外饰莲瓣纹装饰的,有刻划缠枝花卉的,亦有光素无纹的。杯口有做成花口形、二道弦纹侈口、外撇沿等形状,足部有饼足、圈足、宽厚圈足等。1972年9月在铜陵市出土的高足杯(见图6),其造型颇为独特,器高8.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4.6厘米,杯足微撇,饰有二道弦纹,圆腹,腹部刻划缠枝花卉,底托分两层直柱,中间用一圈凸棱纹相隔,杯底作一周下垂的覆莲瓣纹。1987年2月陈衍麟先生在繁昌柯家冲窑址采集了一件无柄式的杯(见图7),青白釉莲辬纹杯,高10.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直口,口沿下有一道凸棱,弧腹收到底部,腹外壁一圈采用浅浮雕莲瓣纹装饰,饼足,青白釉泛黄闪青。

炉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青铜时代衰落,瓷器出现后,青铜鼎也早就不再作为“礼器”,鼎变成了香炉。瓷炉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焚香用具。通常有盖封闭的炉称为薰炉,无盖敞开的称为香炉。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窑青白釉炉有两件(见图8、图9),一件为豆形炉,另一件是镂空薰炉,两个炉在1984年8月繁昌县五十万伏电站工地出土。豆形炉通高11.2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0.8厘米,炉浅盘式,盘口沿凸唇,直壁平底,外壁剔刻弧形纹,盘下边缘处一圈波浪形纹,盘圈足被套在筒形的底座内,底座分二层中部一周刻划篦纹以及不规则划纹,座底外撇,青白釉黄中带灰青,有小开片,盘内无釉。繁昌窑生产的炉有多种样式,有结构繁琐的,也有简单的,其中最为精致而繁杂的是镂空炉。炉分身和座两部分,上部炉身又有内外层结构,外层上是一个筒形状器,敞口外卷唇,沿边塑贴乳丁纹一周,器外壁有六个花形镂空装饰,下边缘外撇。刻有锯齿状凹凸棱,外层下斜收似碗形,外壁刻斜条纹。内层里有一个圆筒形底座。下部为六瓣莲花形炉座,上刻划斜线纹,下刻划一周仰莲瓣纹,底边缘外卷。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灰青泛黄。炉通高1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4厘米。

钵是一种盛储器,因形状似僧人食器而得名。瓷钵在商代已开始生产,基本造型为敛口、深腹、平底钵,到五代北宋时期南北各窑口生产的钵形制上有了一些变化。繁昌窑青白釉瓷钵底有平底、假圈足和圈足几种。1972年铜陵市异形砖厂出土了繁昌窑青白釉钵,高12.2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9.3厘米(见图10)。钵侈口,折沿,扁圆腹,平底,青白釉青灰泛黄。在宿松县隘口乡石室墓出土的两件束颈钵,形制相同,钵敞口,圆唇,束颈,折肩,弧腹,平底,假圈足,青白釉微闪黄,釉色晶莹光亮,胎为灰白色,胎质细腻,器体规整雅致,高6.6厘米,口径14.4厘米,底径6.8厘米。

托盏是由盏和托配套使用的茶具,又称“盏托”,它是由汉代的耳杯和托盘演变而来。瓷托盏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以来随着饮茶风盛行,托盏已成为当时流行的用器。常见器形为圆盘形,饼形足或圈足,盘心有的做成圆形凹槽,有的凸起一周托圈,还有盏和盏托连成一体。繁昌窑生产的托盏产品非常丰富,形制多种,有托柱较矮的、有高托柱的,还有连体的托盏等。在宋墓中出土了外形上与盏托相似的有人称为“酒台子”,是一个酒托台,再加上配套酒盏合称“台盏”。台盏是喝酒的酒具[4]。繁昌窑酒台子造型别致,内部中空,与圈足相通。繁昌窑托盏装饰也各异,有盏外壁浮雕仰莲瓣形,有盏与托都为花口、有托口菱花形,还有素面平沿的托盘等等。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窑有两件托盏,都是1984年6月繁昌县城宋墓群出土的(见图11、图12)。繁昌窑青白釉花口托盏,一件通高7.1厘米,盏口径8.5厘米,盏底径3.4厘米,托口径12.6厘米,托底径6.2厘米。两件托盏器形相同,装饰相似。盏都为六瓣花口,圆弧形,圈足外壁曲折处刻划六竖条的瓜棱形纹,呈现六瓣花形,圈足外撇,托为折沿呈六曲花口,盘面斜折沿下凹,内底置一托台低于托盘面,台上有围栏,栏内平底,以防茶盏滑落,折腹,圈足。两件托盏青白釉都泛青黄色,其中一件有小开片。托盏的造型优美别致,犹如一朵搖曳在碧水中的莲花,充分体现了窑工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繁昌窑烧造瓷器的年代可追溯到五代,北宋中后期逐渐衰落。其中繁昌窑可能曾为南唐宫廷生产过贡瓷[5]。在唐代瓷器中青瓷及白瓷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随着南北方窑口交流的增多,传统北方白瓷也逐渐向南方传播,特别到五代时期,白瓷数量急增[6]。安徽地区五代时期墓葬出土的白瓷情况也窥见一斑。当时繁昌窑就烧制过白瓷,产品具有北方瓷的某些特征,特别是骆冲窑的白瓷,白度很高,胎釉结合紧密[7]。由于五代时期北方发生战乱,大批北方窑工南下,同时繁昌先后属于扬吴和南唐政权控制,境内相对安定,生产持续发展,这对地处江南地区的繁昌窑瓷业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产品质量提升。从窑址发掘情况证实繁昌窑青白瓷创烧于五代,也是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口之一,繁昌窑在五代时期就采用了瓷石中加入高岭土制瓷新工艺,使瓷器的温度大大提高,不易产生变形,改善了瓷器的质量。比传统的“二元配方”工艺起源于元代初年景德镇的观点要早三百年[8]。五代北宋早中期,是繁昌窑青白瓷发展的鼎盛阶段,瓷器器形丰富,特别是生产了镂空炉、注子温碗、托盏、高足杯、六管瓶和凤首执壶等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造型,代表了繁昌窑青白瓷的烧瓷水平,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价值。从馆藏的和各地发掘发表的繁昌窑青白瓷来看,其装饰方法主要采用刻划、印花、贴花和浮雕等工艺,刻划花主要有缠枝花纹、螺旋纹等,印花多有菊花纹和莲瓣纹,贴花装饰则为泥条贴塑的蝴蝶花纹和云朵形系,装饰莲瓣纹等。繁昌窑早期青白瓷产品由于本地所产瓷土含氧化铁成份低,胎料淘洗精细,胎色多偏白,也有黄白和灰白色,杂质少,提升温度,火候较高,质地坚致,为生产青白瓷创造了良好条件。繁昌窑青白瓷釉色有纯正的青白色,有的青中泛黄,有的青中闪灰,质优者釉色多匀润、光洁。玻化程度高,有的釉面见细小不规则开片。繁昌窑瓷器制作使用轮制成型的方式,器物上多有较清晰的轮制痕迹。施釉采用蘸釉法。碗盏类器内施满釉,器外多施半釉。壶、罐、炉等器类内壁多不施釉,而器外壁则多施满釉。繁昌窑瓷器生产所使用的窑具,主要有漏斗形和直筒形两种匣钵,器物足底多留有垫饼痕,也有少量用支钉的,从窑址发掘的窑具,说明五代时期保留有早期支钉叠烧方法,到宋代开始采用了较为流行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同时也大大控制了生产瓷器过程中的废品率。

从现在调查和部分发掘的情况来看,繁昌窑址遍布繁昌县的柯家冲、张塘、半边街、柳墩、骆冲等地方,当时窑业面积规模之大、产量之高,在安徽、江苏等地,特别是沿江一代的墓葬均出土有繁昌窑青白釉瓷器。20世纪50年代南唐二陵发掘出土的瓷盏,与繁昌窑五代时期的叠唇盏完全一致,说明繁昌窑曾为南唐宫廷生产贡瓷[9],也让人们充分了解繁昌窑烧造青白瓷的历史背景。繁昌窑在宋代专烧青白瓷,这在当时的民窑中是不多见的,尤其繁昌窑生产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用瓷,颇受长江流域百姓的喜爱。从繁昌窑瓷器的烧造工艺和成熟的器形来看,早期的繁昌窑瓷器精美程度不输于同时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甚至更精致、工整。繁昌窑是我们研究中国青白瓷起源生产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窑址。

注释:

[1][2][5][8][9]安徽繁昌窑遗址考古队,杨玉璋,张居中,李广宁,徐繁.安徽繁昌窑遗址发掘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陈衍麟.繁昌窑瓷器釉色及造型工艺[A].文物研究编辑部.文物研究(第十期)[M].合肥:黄山书社,1995.

[4]孙机.酒台子[N].中国文物报,2000-10-20.

[6]黄义军.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J].考古与文物,2006(2).

9.新合肥博物院观后感 篇九

(一)实践时间:2011/11/16

(二)实践地点:安徽博物院

(三)实践感想和内容:

2011/11/16号的今天,在毛概课老师的提前安排下,我们今天的毛概课改为去合肥新博物馆的参观,我们都很开心,新博物馆我们还没去过呢,只是听说!

下午两点钟,校车准时出发,开往合肥博物院,还没到目的地时,就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巨大建筑,新馆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那就是安徽博物院,很有韵味。顿时,感慨万千啊,合肥的发展真的看到了眼里,心中不免对里面的建设有了很多的猜想!刚进大门就看到一个巨大的艺术建筑映入眼帘,古色的墙壁,在大门前有个假山似的建筑上面写着“安徽博物院”很是特色!继续往里走,真正的进入博物院里面,通过安检后,看到墙壁上巨大的铁画,具体也没看清,好像是一副山水画!

看到了安徽博物院的简介安徽博物院位于省会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展厅15个,建筑造型沧桑厚重,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170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是安徽加快实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安徽又一标志性文化设施。作为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的新馆,“安徽博物院”有使用毛体字作为招牌字。2011年安徽省博物馆新馆更名为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将从多侧面综合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亮点,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和四大特色陈列。其中,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将是重点,主要包括“史前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时期的安徽”和“元明清时期的安徽”五个单元,集中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亮点、特色及安徽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老馆则是以陈列安徽近现代特色专题、安徽建设成就及潘玉良作品为主,以临时展览为辅。新老馆各有侧重和相互补充,将给我们带来一场历史文化的盛宴。

在参观的过程中遇到了一队旅游团,跟着导游参观新博物院,了解了安徽的历史和文化,很多的文物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些陶瓷和铜器非常的完美和上面的图案很精美,当时感觉由原来古代的人民的头脑很聪明,很有创意,为现在的我们也提供了很多信息和资料才会有今天的文明,所以一个城市的博物馆的成败和完美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文化素养。新的博物院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里面的里面不再仅仅是陈列一些文物,还有视频介绍和一些模拟建筑,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里面有一个生动演示古代人民的生活的一段3D小故事,里面的人物很生动,会说话,有情节,感觉很新鲜,还有大禹治水的模型,一些古代人民水利工程的模拟场景。后来看了一些金器和玉器都非常的精美华丽。

据了解,安徽省博物馆目前有馆藏文物22万件,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1000件;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新馆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

到了五楼就看到了一些宗祠建筑和一些古建筑的模型很是精美,当时就在想这不是现代

人又从新建筑古代的一些建筑特点,虽然只是模型,但感觉挺用心的,更直接的给参观者更逼真的视觉体验,所以新博物馆比以往的博物馆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一些文化要点。

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只有1个小时50分钟是远远不够来完整的体验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以后没事打算常去那里,了解自己身在的城市的文化是每个市民的义务。

当从博物院里面出来时,才发现在建筑的周围还有很多好看的风景,只不过这次没有时间去观玩了,上车后同学们都在讨论他们看到的新鲜的展品,我看着窗外的古色古香的巨大建筑心中升起了敬畏感,可能是对在这个建筑里陈列的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敬畏,也许是对人民智慧的敬仰!

10.参观无锡博物院观后感 篇十

我们站在无锡博物馆的大门外,感叹着它的雄伟与华丽,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它的深沉,向我们传达着历史变迁带给它的沧桑。进入无锡博物馆以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大气,还有它的与时俱进。在大堂里有一个非常大液晶电视在不断播放着博物馆的每个角落,同时大厅的另外一个液晶电视在介绍着无锡风景如画的景区和飞跃发展中的繁华城市。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访吴文化,因此我们将一楼和三楼作为重点来观看。

此次博物馆之旅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无锡城市故事,《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它在光影的奇幻空间里,在投影机的照射下,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讲述吴文化历史的漫漫长卷。从上古时期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历时两千多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无锡县。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张张古老的照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一阵阵热闹的无锡话吆喝声,让我们置身历史的隧道,真实地感受到了几百前热闹繁华的无锡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吴文化的魅力之大。各种各样的石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不得不被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参观完了一楼,我们来到了三楼展厅—惠山泥人展区和紫砂艺术展区,刚进门就看到了两边的八个大字—泥塑雅韵、紫玉金砂,让我们顿时融入了吴文化的世界。从中我们知道了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它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让我们对吴文化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

参观完有关吴文化的展览以后,我们还去了五楼—血与火的城市记忆以及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最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负一楼的《虚拟西方艺术馆》,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虚拟艺术馆,它能让我们不出无锡就能感受到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一走进展厅,我们就被艺术馆里金碧辉煌的建筑,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给吸引了。我看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世界名画,名雕塑,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莫奈的《日出印象》,我们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并且还在多媒体画框上过了一把“名画修复”的瘾。这些地方虽然与吴文化没有关系,但是它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知识,让我们感受到与吴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西方艺术。

11.王勇超:从拴马桩到博物院 篇十一

前不久,国内最大的民办民俗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西安市南郊的南五台山脚下奠基,不久的将来, 32000余件精美的民俗文物收藏品将在这里与世人见面。

过去十余年间,王勇超“做贼”似地用个人的资金将散落于民间的民俗文物抢救回来。用他的话说,“人都有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希望尽可能地把我们关中民俗文化的根留住。”

王勇超的“新家”

3月里的一天,本刊记者来到距西安市不到50公里的南五台山脚下。在一处仿古砖质围墙里,坐落着一片目前占地300余亩的正在建设中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眼前,推土机的噪声此起彼伏,众多从各地请来的仿古建筑修缮人员,正忙活着复原一座从外地整体搬迁来的明清古民居。

博物院依山坡而建,院中小路逶迤曲折。在博物院王勇超院长的引领下,记者在院中荒草遍生的西北角上,看到了耳闻已久的数千根拴马桩和上百口大小不一的饮马槽,以及上马石、门墩等民间石雕。拴马桩在草丛中密密匝匝地肃立着,被人们称为“地面上的兵马俑”,

面对如此多的民间民俗物件,王勇超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身为陕西天都集团的董事长,他的办公地点设在西安市内的书院门,但他说每个星期都会来这里好几次,建博物院有专业人员负责,他来的目的大多是看看这里的宝贝,“几天不见,就像丢了魂似的。我生在这片土地上,收集回来的这些宝贝也理应安置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家。”

王勇超最早的收藏是从拴马桩起步的,本刊2003年第五期曾以《王勇超:拯救地上兵马俑》的报道对此予以关注。三年过去了,王勇超不仅收集了更多的拴马桩,而且收藏的范围更广泛,涉及陕西关中民俗、民居、木雕、民间服饰等多方面。王勇超说,目前他已经开始着手收集整理陕西的民间戏曲。而更让王勇超高兴的是,他给这些从各地农家的厕所、猪圈、院墙等处收集来的拴马桩、饮马槽找到了一个家——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遮遮掩掩搞收藏

收藏在今天人们看来是一件风光的事,一种财富的象征。但对王勇超而言,前些年从事收藏跟“做贼”差不多。王勇超说,他是从1989年开始从事收藏业的,起初总是遮遮掩掩、掖掖藏藏,唯恐被冠以倒卖文物罪。“那会儿国家政策不明,搞不好还会有牢狱之灾。”七里八乡的收购活动一度变得神秘兮兮,收来的石雕、木雕等埋在车厢底部,上面覆以蔬菜、水果,重要的收藏品上有时还会用大量的煤炭作掩护。运回西安后,藏品则被分埋入地下,或用稻草杂物掩盖。

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加,王勇超也变得忧心忡忡起来,这么多的藏品,如果不加以妥善保管,被毁坏仍是必然的,收藏的初衷也就成为泡影。

早在1990年初,王勇超便产生了要办一所民俗博物馆的想法,但苦于政策不明朗,只好继续遮遮掩掩地“囤积”。直到十多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民间收藏政策的放宽以及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王勇超的“地下博物馆”才终于有了名分。2002年6月25日,王勇超成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申请获得了批准。

在博物院中,记者看到正在重新复原的明清古民居,它们是王勇超从全省各地收购回来的40座院落、上千间房屋中的一部分,其中11座院落已被完整地移植到了这里,竣工在即。这11座院落中有清光绪年间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故居,有被誉为关中大儒毛班香住过的老屋。特别让人留连忘返的是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的老四合院,其精美绝伦的照壁,雕梁画栋的屋檐,一砖一瓦尽透着华贵之气。

2003年,王勇超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被列入西安市旅游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市财政下拨5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2004年2月,陕西省文化厅表彰王勇超为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先进个人;2004年10月,王勇超以对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一篇有关王勇超的报道这样说,“一个搞建筑的老板,偏喜欢上民俗文化保护,多少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可王勇超不仅做到了,而且借此成了陕西首位非公有制单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老板。”

据记者从陕西省发改委获得的消息,“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将投资6000亿元打造十大工程,其中第十项的社会事业工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项目位列其中。

把民族之根留住

王勇超干建筑20年赚了不少钱,本可以用它来滚动更多的资金,然而他却感觉缺少了什么。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格外看重文化,羡慕那些有知识的文化人,他希望在自己的人生中不光有赚钱的需求,更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他曾自费去西安理工大学学习,后来又到西北大学中文系自费走读。1991年,他在书院门开了一家“洗砚园”,为省内外文化人设立了一个交流的场所,据说陈忠实、贾平凹、刘文西等人都是那里的常客。

与王勇超的交流是断断续续进行的,虽然干了一件像是文化人干的事业,但王勇超仍然保持着一个关中汉子的淳朴和豪爽。

《新西部》:据说成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审批手续办了5年,为什么审批那么艰难?

王勇超:对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是近十年来才开始重视的,特别是1997年《民办博物馆暂行条例》下发后,我才真正有了信心。但是《条例》到基层还是有一个落实和认知的过程,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我收藏的是烂石头、烂房子,都是些废弃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后,才首次将我国民间收藏纳入到了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事业中,并确立了民间收藏的合法地位。即便如此,我们在这里建设博物院,当地的地方政府还是有个认识的过程,但我相信民间民俗文化遗产慢慢会获得他们的认可和重视的。

《新西部》:您的这些藏品是从哪些地方收集来的?

王勇超: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渭北的八个县。拴马桩的地域性比较强,北至山西的侯马,西至陕西的宝鸡。别的地方虽说也有拴马桩,但都比较简单,只有咱们关中地区才有如此雕琢精美的拴马桩,它们是咱们周秦汉唐文化的一种延续。

《新西部》:您为什么曾一度不敢公开自己的藏品数量?

王勇超:怕被没收了呗(笑)。我是从1989年开始从事这方面收藏的,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政策,加之一般人都把这些民俗石雕看成是文物,如果明目张胆地收藏,公安部门就可能来干涉你。

《新西部》:您收购如此多的藏品,资金从何而来?

王勇超:为了收购藏品,近年来有时从银行贷款,有时向朋友借款,加之我还有集团公司。这些藏品在20年前收购价很便宜,如果放在今天,的确有些吃不消。那时一根拴马桩也就百十来元,现在千元一根都很平常,也有精品高达几万元一根的。没有钱咱可以借、可以挣,但这些民俗艺术品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没了就是没了。

《新西部》:目前您的藏品总量有多少件?

王勇超:32800余件。

《新西部》:方便的话,能告诉我截至目前您共投入藏品收购中的资金有多少吗?

王勇超:包括石雕、木雕、民居,已接近两个亿。

《新西部》:您似乎对博物院的前景充满信心。

王勇超:是的。从我们博物院中的民俗藏品数量上来看,目前在国内无人可比。它将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民俗文物的收藏基地、展览基地、历史文化的展示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也是国内不可替代的一个旅游景点。

《新西部》:您将博物院选址在这里,是否基于家乡观念和资金方面的考虑?

王勇超:这些因素都存在。我们的藏品体积大、数量多,需要大量的展示空间,离城市太近,地价比较高昂。南五台被誉为未来西安旅游业的后花园,目前地价相对便宜,为了形成规模,动静结合,营造氛围,我们最终考虑在这里安家落户。到3年后正式开放时,那时动态的皮影演出、秦腔戏演出、地方民歌演出,将与静态的石雕、民居等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展示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新西部》:有人把你称为瓜(傻)子,说你把石头往山里背,别人有钱炒房地产,盖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你却投巨资收购破石头、破房子,听见这种评价您生气吗?

12.博物院 篇十二

一、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的设计

(一)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的设计

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点,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的指标总项共设为5大项。分别是卫生(Cleanliness)、文物(Historical relics)、礼仪(Etiquette)、安全(Security)、环境(Surroundings)。由于每个监督检查项目的首字母组合到一起,组成了一个“棋盘”的词语(CHESS),因此,在博物院内部使用过程中,被称为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

(二)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的应用

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的执行终端的设计重点突出了简单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形象可视的图表,使操作者迅速得知使用要领,从而节约时间和精力,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执行终端包含两项内容,分别是服务指南和服务记录卡。

二、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的作用

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在伪满皇宫博物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已经实施几年,在使用的过程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巩固强化了培训效果

表格将每次培训内容化解为具体考核指标,并在管理者的专项检查中不断得到强化。

(二)将每一个细小的进步成果巩固下来

实现了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畅通的沟通,并结合工作实践,将沟通中达成的共识与成果固定下来。

(三)创造了良好工作氛围

对于服务人员来说,它记录了服务人员点点滴滴的进步。每次的绩效统计的反馈,对服务人员来说都是一种提醒,让其迅速找到工作中的重点。

三、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存在的不足

棋盘服务质量监督表虽然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

(一)公平性与指标设计考虑不周

利用表格所解决的问题中,由于问题本身不具有共性,而导致日常工作中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在某次细化目标专项检查中,由于某岗位自身不存在该项检查内容,以至于无法进行考核。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管理者对同一指标设计上存在的认识上的不统一,也会导致同一目标结果的表现不同。

(二)填写内容失真

存在着服务卡中所做出的评价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3种。首先,服务人员对细化指标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其次,由于不诚信,造成的填写内容失真。最后,少数人因为CHESS服务体系与经济利益关联性不强而不重视,从而随意填写。

(三)监督检查力度相对薄弱

表格虽然以服务人员自评为主,以管理者监督检查为辅,但是,服务人员对专项细化指标的关注程度却与管理者的检查、抽查力度成正比,当管理者监督检查力度加大时,服务人员对细化指标的执行将更加彻底。管理者检查力度的加大,意味着与服务人员沟通次数的增多,这样就加速了服务人员对细化目标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升了服务人员执行效果。

四、改进的相关措施

(一)全面考核兼顾公平

在未来的表格相关指标开发中,更加注重岗位之间的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出针对性强,适合本岗位的细化服务指标,针对岗位自身特点专门开发服务指南。更方便于服务人员开展工作。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可以根据岗位专门服务指南所列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这样,既能保证监督检查的全面性,又能保证了评价考核工作的公平性。

(二)完善相关制度,科学设计指标

1、进一步规范指标设计程序,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找出答案结合集体的智慧,科学设计目标,并将之进行细化,并在工作实践中检验细化目标的和理性。从而解决因理解存在歧义所引起的信息失真。

2、完善相关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个人诚信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记录因主观恶意填写服务卡的情况,并将数据进行统计,计入个人诚信数据库。

3、将表格所反映的内容和绩效考核内容相关联,如把个人服务数据作为年度评优考核的一项。

(三)加大管理执行检查力度

在新考核指标设立后,管理层人员应开会进行讨论,统一思想。这样,在监督检查时,才能让服务人员对监督检查评价更加信服。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将监督检查的形式以常规化方式固定下来,坚持每日检查。并定期统计管理者的检查次数和发现纠正问题的次数,以此作为其工作量记录下来。

13.游济南科技馆博物院有感 篇十三

迎着清晨薄薄的白雾,我们踏上了游学的征途。凛的风也无法熄灭我们的热情。

——题记 我们坐在列车上。心情激动。满怀期望。每个人都投入到欢快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如同草原上脱缰的野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们很快便到达了济南。老师说:”今天上午参观山东省博物馆,下午参观山东省科技馆。”不一会儿,我们便到达了博物馆。我刚开始就被博物馆古老质朴的气息所震撼。在这里我们游览了历史的发展过程、濒危动物的世界、各时期宗教信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陶器和瓷器。其中一个彩绘弥勒像吸引了我的眼球。据说,武则天的母亲是忠实的佛教信徒。自己一度肖发为尼。故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盛行。我还了解了这些画像的制作流程

1、加工石料

2、绘制底稿

3、雕刻画像

4、组合安装。我们大约参观了三个小时便结束了。

我们回到车上前往科技馆。在车上。我们小小的休息了一会儿。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激动与兴奋远超过疲倦。

科技馆里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椎体可以自下向上滑动的奇妙。我们还欣赏了无缘头水龙头的景象。这个无缘铜水龙头实际是有人头的他藏在水流里面。这个现象光看是看不出来的。你必须用手摸一下才能知道。这个事情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事情的结果往往都是通过实践实现的。在科技馆里我了解到了许多知识。

14.初二优秀作文:参观山西博物院 篇十四

即使在冬天,暖烘烘的太阳还是会把山西这座城市照射的暖烘烘的,在爸爸的号召下,我和爸爸一起去山西博物院参观。

我们乘车沿着滨河西路到了山西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倒梯形宏伟建筑,这就是山西博物院。在东门前约一百米处有一个前庭,前庭内侧立着五根石头砌的圆柱,上面雕刻着许多历史人物,前庭中间横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山西博物院”五个大字,好一片壮观的景象。

我跑到领票处领了两张门票,便急急忙忙和爸爸一起走了进去。山西博物院共有四层,内设儿童椅和轮椅,真是服务周到。我和爸爸从四层往下转,里面有文明摇篮、山川精英等十二个展厅,每个展厅又分为许多单元。我最喜欢“方圆世界”这个展厅和“晋国霸业”里第一单元——河汾骄子里的`“鸟尊”。

方圆世界主要展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币的演化,有商代晚期用的“铜贝”,它和贝壳相像,比较小巧;有春秋、战国以来各种不同的“布”(布就等于现在的钱),它们和?子相似,上面还刻有不同的花纹图案…… 通过“方圆世界”七个单元的参观,我知道了我们祖先使用的钱的样子以及整个钱的演化过程。

“鸟尊”是晋国霸业里第一单元——河汾骄子里的一样展品,它是西周的,样子是一只鸟,用两只脚和尾巴来撑地,背上有一只小鸟,它是“鸟尊”的盖子,把盖子打开可以放东西。“鸟尊”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15.博物院 篇十五

在中山门下车, 就见沉稳的大门, 简易的几个字, 进去才知道这样的一个院落里藏了几千年历史的痕迹。一个城市的特质, 一种文化的气息, 就这样传达出来了。虽然急切朝见, 却觉得不忍、不敢仓促行之, 放慢脚步, 绕到草地中的雕塑前驻足, 并列的塑像一东一西, 一写意一写实, 一倒三角一正三角, 这奇妙的对比让人立刻置身于一种审美愉悦中。 (注:两塑像分别是吴为山的《齐白石》和安东尼.斯通恩的《米开朗基罗》) 齐白石和米开朗基罗并行, 却并无时空交错之感, 只听到艺术和艺术之间的对话, 见到西方和东方的融合。有了这铺垫, 我已经迫不及待去接受历史艺术品的精神馈赠了。

走进这座宫殿式的仿古建筑里, 宽敞气派, 大理石柱子, 玉石屏风, 几近一尘不染的地面, 电子屏幕上显示出南京博物院的整体概貌。有别于与之齐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博物院, 1999年才正式开放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馆, 没有如织的人群, 没有高不可攀的票价, 没有不可亲近的威严, 有的是幽静高雅的参观环境, 普及大众的开放方式, 设计科学的展厅, 还有现代科技的多重参与。在这样好的参观氛围下,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文物, 而且接受了一次美的熏陶, 进行了一场美学的思考。

走进漆器馆之前就耳闻漆器因其制作工艺复杂, 耗时费力, 有“奢侈品”的名声, 被人诟病。但是正如贡布里齐在《秩序感》里举的例子那样, 拉斐尔的《椅上圣母》的繁复画框虽然遭到人们对于装饰艺术的批评, 但是人只是批评其过于追求装饰, 但是未必不欣赏这其中的美, 所以见到一件件或蕴藉含蓄或朦胧变幻或阴阳凹凸的器具, 你也只能听从你的眼睛, 只能心醉神迷。尤其是在雕漆前, 这种我国特有的漆艺, 能够营造出强烈的立体感, 丰富的层次, 也需要高超的技艺以及定力。工匠们要在器胎上层层刷漆, 少则几十遍, 多则百遍, 每刷一层就放入特制的库窖, 令漆凝结, 等刷到一定厚度才开始雕刻花纹, 这样的装饰艺术正是契合了人类反馈装置需要的“有层次逐渐复杂”吧。在那一层层涂上的漆上又雕刻出不同的漆层, 我看到人类乐于掌握技艺的天性以及释放运动神经冲动能量的强烈欲望。看来, 古人从来没有放弃将生命的信息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的企图, 无论这种企图是有意的无意的。

在给人更多视觉愉悦的瓷器馆, 在眼花缭乱的色彩和形状里, 我总停留在一只碗前。这是一只过枝石榴粉彩碗, 咋一看跟馆里其他的瓷碗差不多, 但是, 有一枝石榴沿着碗沿从碗外伸展到了碗内, 就在碗底垂下多子的果实, 柔和的色彩却透出勃勃的生机。这越过边界的一枝, 有着“一枝石榴入碗来”的别致。这种“过墙枝”的绘法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是“长治”的美好期望, 而在我看来, 更大意义上, “过墙枝”是打破了边界的局限, 挣脱了内外不通的束缚。与“太极”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中的黑白两个区域不是互相排斥、对立, 而是紧密拥抱;这只碗没有进行图案内外分离的传统描绘, 仅用一枝石榴就连通了碗外与碗内, 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整体, 正像腾守尧先生所说的“创生出一种无穷、无限、灵巧、生机勃勃的印象, 展示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于一体的生活特征, 划出了一种非凡的独立精神的运动轨迹, 可以说是宇宙之创生原则的闪现。”

我还喜欢在吴为山的名人雕塑馆中驻足, 琢磨艺术家如何能将泥土、金属化腐朽为神奇, 如何能在不同人物纷繁芜杂的特征中捕获到最具代表性的那一瞥。那些不同大小的齐白石老先生塑像, 虽然无一例外的都传达出先生的鹤风仙骨, 但是每一尊都有别样的味道。揣摩每一尊的神态, 猜测创作者的意图是一件非常锻炼联想力的趣事。另外一件激起我兴趣的是辜鸿铭的全身像, 泥巴捏出的小人儿, 也就30厘米高, 看似拙劣的技法, 但是歪头捻须的姿态却立刻传达出先生横眉冷对、傲然独世的人生态度。明明也是名人, 但是偏偏用随处可得的泥巴来塑像, 作者正是要用最朴实但是又不可或缺的材料表明辜鸿铭先生的精神植根之所。再看这小小的一尊, 却被放置在其三、四倍高度的玻璃罩中, 这大小对比仿佛在说先生的学问和身世, 又仿佛可见先生抗争固守的精神, 还可看见宇宙浩渺, 精神自由的态度。

上一篇: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一篇:创业计划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