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2024-12-05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共17篇)(共17篇)

1.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一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复习学案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要求】

1. 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2.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与影响.3.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不同时代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相关联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梳理】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力量,组成,特点,影响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特点

例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例2.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给了后人独具特色、灿若群星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①影响着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 ③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例3.分析说明题

为积极响应9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太原市晋商文化艺术周,某校展开了一系列宣传晋商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进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1)现在有一个专题要介绍山西文化,你会推荐宣传什么?

(2)请你为保护好山西的文化遗产建言献策.

二、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

(四).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例4.中宣部、教育部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主要是因为()

A.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

B.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C.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例5.中日钓鱼岛撞船**触发全体华人反日情绪。中国民众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日方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一事表示强烈不满和严重抗议。这表明()

A.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C.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

D.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伟大的民族精神。例6.实践探究题

今年春天,山西某初中要举办校园文化节,该校的板报组准备出一期“我爱山西”的专刊,请你参加板组,完成以下任务。

请从下列4张照片(仅提供名称)中任选一张作题头照,并说明其体现的时代精神。照片名称:1右玉县生态林2平遥日昇昌票号3太钢渣山公园4永济鹳雀楼 所选照片: 时代精神: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例7."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优美的中国传统诗词的风格,配乐中浓郁的中国风的味道,同时又采用新的编曲、新的唱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广为流传。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B既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又要使世界文化进入中国 C既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又要直面外来文化

D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

例8.【背景材料】

1.2012年3月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视讯会议,部署了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平台。

2.新华社北京2012年3月2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你能列举雷锋精神的一些具体内容吗?

(2)为什么我国当前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3)我们青少年如何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2.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二

一、教科书中部分文字表述不严谨、欠科学

1.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社会发展,教材第8页引用了古代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注明作者为:顾炎武。但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发现:第一,此联出自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其次,顾宪成与顾炎武并非同一人,顾宪成是明朝人,卒于1612年。顾炎武生于1613年,生活在明末清初阶段,留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吁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2.教材第42页最后一自然段简析了勇于创新对我们个人的积极影响后,便得出结论: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是指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战胜困难和挫折必须要创新吗?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建议将原来的表述改为“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重要途径”。

3.教材第104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目下引用的一段楷体字材料中提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紧接着在第106页“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一目下引用的一段楷体字材料中又提到“1979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平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9.6%,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前后表述不一致,显然是不严谨的。

4.教材第113页在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提到“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应改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二、教科书中部分材料说服力不强

1.为了论证教材第26页中“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时,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的观点,教材在第25页安排了两幅图片:第1幅图片是“群众义愤填膺地严正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暴行”,图片中人物的举止与所显现的表情能充分反映“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时,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但第二幅图片“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峰”(如下图1所示),从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可换成“尽情欢呼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图片(如下图2所示)。

2.教材第64页为说明“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前面引用了一段材料:“创办于1669年的同仁堂,虽然历经风雨,但一直生生不息。目前,已发展为拥有31亿多元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名列全国中药企业之首。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在同仁堂下属的各药店里都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下联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严把药材质量关,认货不认人,紧紧堵死假冒伪劣药材的渠道,取得了‘天下第一中药店’的殊荣。”

仔细阅读分析,不难发现,上述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同仁堂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中药企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该企业能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这与“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用这段材料说明教材第65页中“诚信对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则更具有针对性,建议作一调整。

三、教科书中部分知识的引入缺乏必要的铺垫

1.教材第127页在介绍完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后,总结时提出,在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目前,我国正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依法拥有财产性收入。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且“财产性收入”与本框介绍的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紧密相关。新教材适时增添这一新的提法,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但是,什么是财产性收入,这蕴藏着什么含义?对这个涉及到“居民收入”统计的专门术语,学生并不熟悉,如果教师在教学上简单处理,就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结论,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都是不利的。因此,建议应在其后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增加对“财产性收入”的解释说明:“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教材第129页在表述“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必要性”时,提到:“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也就无法理解性地进行学习。但教材第108页中提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议此处作一调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四、教科书存在知识重复现象,部分内容有待整合

1.教材第70页安排了“尊重个人隐私”一目,正文部分阐述了“隐私及隐私权的含义、尊重他人隐私”,而同样的内容在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十七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已出现;如教材第119页介绍“权利和义务关系”时提到:“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而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十五课《神圣的宪法》中介绍权利和义务关系时又提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讲的,但知识上令人有重复之感,而且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地区在组织中考复习时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

2.教材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将第1框的标题定为“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该框题由导言和“了解继承法”及“依法维护民事权利”两个话题构成。在导言中,首先强调了经济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重要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简要说明了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等。然后安排了两个“知识链接”,分别介绍了“我国宪法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话题一“了解继承法”,介绍了“继承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方式、分配继承遗产的原则、法定继承的顺序、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正确对待遗产继承”等内容;话题二“依法维护民事权利”,通过一则股票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合法财产权利遭到侵害时,学会依法维权。且在正文表述中提到“我国公民的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公民依法行使自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而“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都是财产所有权的内容,上述内容的安排显得非常混乱。建议:(1)将话题二中的内容调至话题一前面,并将原标题改为“依法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原第86页“知识链接”中,在介绍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后紧接着点出“财产所有权所包括的四个内容”;(2)话题“了解继承法”改为“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本框介绍了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继承权两项公民依法享有的重要经济权利,且篇幅相当。故本框原来的标题“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将其改为“公民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

五、教科书中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

1.教材第59页“参与竞争,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既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相信我能行’,勇敢地参与竞争;也要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要有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要克服竞争中的自私心理与妒忌心理,正确对待别人取得的成功,特别是当自己遭遇挫折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方法,战胜困难,努力进取”。

2.教材第109页“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九年级《思想品德》指瑕 篇三

一、 教科书中部分文字表述不严谨、欠科学

1.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社会发展,教材第8页引用了古代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注明作者为:顾炎武。但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发现:第一,此联出自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其次,顾宪成与顾炎武并非同一人,顾宪成是明朝人,卒于1612年。顾炎武生于1613年,生活在明末清初阶段,留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吁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2.教材第42页最后一自然段简析了勇于创新对我们个人的积极影响后,便得出结论: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是指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战胜困难和挫折必须要创新吗?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建议将原来的表述改为“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重要途径”。

3.教材第104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目下引用的一段楷体字材料中提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紧接着在第106页“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一目下引用的一段楷体字材料中又提到“1979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平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9.6%,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前后表述不一致,显然是不严谨的。

4.教材第113页在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提到“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应改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二、 教科书中部分材料说服力不强

1.为了论证教材第26页中“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时,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的观点,教材在第25页安排了两幅图片:第1幅图片是“群众义愤填膺地严正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暴行”,图片中人物的举止与所显现的表情能充分反映“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时,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但第二幅图片“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峰”(如下图1所示),从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可换成“尽情欢呼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图片 (如下图2所示)。

2.教材第64页为说明“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前面引用了一段材料:“创办于1669年的同仁堂,虽然历经风雨,但一直生生不息。目前,已发展为拥有31亿多元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名列全国中药企业之首。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在同仁堂下属的各药店里都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下联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严把药材质量关,认货不认人,紧紧堵死假冒伪劣药材的渠道,取得了‘天下第一中药店的殊荣。”

仔细阅读分析,不难发现,上述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同仁堂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中药企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该企业能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这与“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用这段材料说明教材第65页中“诚信对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则更具有针对性,建议作一调整。

三、 教科书中部分知识的引入缺乏必要的铺垫

1.教材第127页在介绍完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后,总结时提出,在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目前,我国正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依法拥有财产性收入。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且“财产性收入”与本框介绍的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紧密相关。新教材适时增添这一新的提法,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但是,什么是财产性收入,这蕴藏着什么含义?对这个涉及到“居民收入”统计的专门术语,学生并不熟悉,如果教师在教学上简单处理,就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结论,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都是不利的。因此,建议应在其后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增加对“财产性收入”的解释说明:“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教材第129页在表述“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必要性”时,提到:“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也就无法理解性地进行学习。但教材第108页中提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议此处作一调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四、 教科书存在知识重复现象,部分内容有待整合

1.教材第70页安排了“尊重个人隐私”一目,正文部分阐述了“隐私及隐私权的含义、尊重他人隐私”,而同样的内容在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十七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已出现;如教材第119页介绍“权利和义务关系”时提到:“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而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十五课《神圣的宪法》中介绍权利和义务关系时又提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讲的,但知识上令人有重复之感,而且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地区在组织中考复习时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

2.教材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将第1框的标题定为“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该框题由导言和“了解继承法”及“依法维护民事权利”两个话题构成。在导言中,首先强调了经济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重要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简要说明了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等。然后安排了两个“知识链接”,分别介绍了“我国宪法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话题一“了解继承法”,介绍了“继承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方式、分配继承遗产的原则、法定继承的顺序、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正确对待遗产继承”等内容;话题二“依法维护民事权利”,通过一则股票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合法财产权利遭到侵害时,学会依法维权。且在正文表述中提到“我国公民的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公民依法行使自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而“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都是财产所有权的内容,上述内容的安排显得非常混乱。建议:(1)将话题二中的内容调至话题一前面,并将原标题改为“依法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原第86页“知识链接”中,在介绍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后紧接着点出“财产所有权所包括的四个内容”;(2)话题“了解继承法”改为“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本框介绍了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继承权两项公民依法享有的重要经济权利,且篇幅相当。故本框原来的标题“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将其改为“公民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

五、 教科书中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

1.教材第59页“参与竞争,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既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相信我能行,勇敢地参与竞争;也要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要有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要克服竞争中的自私心理与妒忌心理,正确对待别人取得的成功,特别是当自己遭遇挫折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方法,战胜困难,努力进取”。

2.教材第109页“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上面所列两段,第一段宜将第2个逗号改为句号,第1个分号改为逗号,第1个句号改为分号;第二段宜将“强大动力”后的句号改为分号。这样层次就会显得非常清晰,更利于学生有条理地理解和把握句意。

4.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四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国小康社会住房标准内容: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国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今天,这一问候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你发了吗?、你在那儿高就?你中了吗?你搬了吗?等。问候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

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恩格尔系数来判定生活水平的发展阶段。作用: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总消费支出×100%)的大小可以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系数越大表明生活水平越低,系数越小则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具体为:60%以上为贫困,在50%-60%之间为温饱,在40%-50%之间为小康,在40%以下为富裕。

旅游、体育健身、读书、艺术欣赏、收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休闲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1)它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2)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总体小康”的含义是:它是指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农村与城市差距大,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3)低水平的小康

①低水平的含义:是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低水平的小康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

②低水平的原因:人口膨胀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解决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要求我国必须实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4)不全面的小康

①不全面的含义: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

例: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赌博斗殴、随地吐痰等不良现象俯拾皆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②不全面的原因:由于没有处理好物质、精神、生态建设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导致“富了口袋、贫了脑袋”、“饱了口袋、恶了生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发展。

③解决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使之协调发展。

(5)不平衡的小康

①不平衡的含义: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②不平衡的原因及表现:由于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

③解决措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惠农、重农政策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什

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8.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再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9.“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1)①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③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有待解决;④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⑤民主法治有待加强。

(2)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坚强决心和信心。联系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来自哪些方面?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有全国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了城乡统筹、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

(2)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3)科教:不断加大对“科研”“教育”的资金投入,免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

(1)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

(7)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8)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或)青少年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全面发展。将来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和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这些都是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1)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等。(2)政治方面: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3)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生态环境方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低碳生活等。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和谐社会,有着深厚悠久的思想渊源。

(2)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4)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24.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什么必须要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建议)。

(1)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

(2)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树立和提高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自觉节约用电、用水,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五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P46页)

41.保护隐私的意义(必要性)(46、47页)

(1).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2).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3).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42、隐私权的含义(P48)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43、隐私权的内容(p48-50)

(1)私人生活安宁权(2)个人信息保密权(3)私人通信保密权

44、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内容包括哪些?P49~50

答:(1)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即:公民的住宅步伐非法搜查)

(2)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

(3)公民有权对个人童心内容保密

(4)公民有权自主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45、公民如何尊重他人隐私?

答:(1)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3)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46、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p53)

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47、保护自己隐私权的方法(p55)

(1)运用法律保护隐私权。

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取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

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赔偿。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法律保护的方式P55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要求精神赔偿等。

48、我们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答:(1)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

(2)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

6.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概念,明确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和隐私权。能力目标

能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运用法律保护隐私和隐私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了解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隐私与丑事。

【教法学法】

通过情景的设置来探讨问题,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共同解疑。

教学中要采取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在合作、自主探究、兴趣学习中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咱班的曹森同学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让他很苦恼,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帮他好吗? 学习新课

活动一:表演情景剧,使同学们搜集剧中及生活中的隐私例子,从而得出隐私的含义:隐私是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是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并进一步区分隐私和丑事这一容易混淆概念,加深对隐私的认识和理解。做一些关于隐私的判断。

教师过渡: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放松自由的身体和心灵,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发达,个人隐私越来越难得到保密,我们来看一幅图片和一段报道。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公民,必须牢固树立隐私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当然,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法律保护我们的隐私权。

活动二:学习隐私权的含义及主要内容,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具体内容包括:

1、私人生活安宁权(住宅不得私自侵入监听)

2、私人信息保密权(身体状况、密码等)

3、私人通信保密权(信件、邮件、电话等)

判断课件展示案例具体侵犯了公民的哪些隐私权。街道的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对公民住所进行搜查,他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网站将他的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等信息公布在论坛上,网站的做法合法吗?妈妈偷听他电话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

活动三:“我来当主角”通过续演故事,体会怎样处理自己隐私和父母关爱的矛盾,情感得到升华。

7.浅谈九年级思想品德应试能力培养 篇七

九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应试能力集中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四大能力, 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归纳、演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更应重视校情生情。

1. 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辩证思维能力需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

2. 归纳能力的培养

训练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由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逻辑方法:下位概念追溯至上位概念;由种概念到属概念。如下是对一道中考开卷试题进行的分析。

材料一:2008年7月8日至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 八国峰会如果没有中国等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大国”的参与, 就缺乏对世界发挥影响的效力。在八国峰会国际新闻中心的大屏幕上, 循环播放着峰会新闻节目, 其中就有中国与会官员接受采访的内容。

材料二:2008年10月31日新华社电,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官员、中国问题经济学家方成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中国农业发展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方成指出, 中国农业发展两大重要因素,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 二是增加对农村公共投资。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粮食单产提高很快, 相应提高了包括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

(1) 国际舆论为什么高度关注中国声音?

(2) 看完材料二, 你觉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什么国策和实施什么发展战略?

(3) 材料二中指出, 中国农业发展两大重要因素之一是依靠科技进步, 作为中学生, 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道国情、国策、发展战略方面的开放性试题, 要求学生对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课有全面的了解, 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相结合, 对计划生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整合, 针对第三问做负责任的公民, 要求学生放开思维并能快速提取答案要点。

答案: (1) 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今世界, 中国是发展最快, 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 采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多听有关科学技术的讲座和广播;多看有关科学技术的杂志和资料;多读有关科学技术的报纸和文章;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参加有关科学技术的活动。

训练方法:以本质为根据, 寻找或诠释现象。从综合国力提升到负责任大国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

3. 加强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

加强主体思维训练能明确“角色”。因为开卷, 要求学生对四大单元板块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 知识内容了如指掌, 结合校情、生情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能按题目的要求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觉立场”上回答不同的内容。多层次发散思维指认识事物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意义、条件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复习中加强多层次发散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审题时要缜密、全面, 避免要点遗漏, 还可从纵深把握知识。

二、强化解题技巧, 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1. 选择题

(1) 分析材料的要领:准确、全面、深刻、有效。

(2) 把握题干规定性要领:抓“关系词”、“限制词”和“关键词”。

(3) 审读被选题肢的要领:首先排除绝对错误题肢, 其次删去混淆视听题肢, 再次选出与题干主旨相符的题肢即可提高命中率。

(4) 解答选择题要领:细心审题、静心思维、剔除错误、准确作答。

2. 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 审材料:研读材料, 提取信息。 (1) 把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2) 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审设问:把握设问, 明确答题方向。 (1) 明确知识范围; (2) 弄清问题指向; (3) 明确思维类型 (收敛性设问、开放性设问)

(3) 解题:运用知识分析论证发现并建立知识与试题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 运用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1) 运用知识解读信息, 发现信息的意义, 并结合信息分析和论证问题; (2) 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 结合相关信息, 探讨和解决问题, 体现创新性思维。近年来文科试题比较强调对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通常要求描述、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

基本答法是将材料 (包括图表、数据) 反映的具体情况, 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归纳, 然后用学科术语有逻辑地表述出来。一般顺序是:先分析 (分述) 后综合 (归纳) , 先现象 (事实) 后本质 (实质或根源) , 先描述后解读 (评论) 。

如何阐释?

此类设问也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但更强调运用学科知识对信息的阐释。阐释包括阐述 (基本原理、方法论、国家政策等) 和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 运用知识解读材料) 。常见的问法有: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基本答法是:课本理论 (或方法论) +结合材料分析。要求阐述准确规范, 解释合乎逻辑。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或问题的成因, 以及分析党和国家的某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或必要性。

常见问法有:“用有关知识分析…… (变化、后果) 的必要性 (原因) ”, 或“用有关知识说明…… (做法) 的道理”。

回答这类问题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前因”即事物的原因, “后果”即影响或意义。答案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必然性 (原因) , 二是重要性 (意义上逻辑:由近及远, 由直接到间接, 由国内到国际) 。某些情况下还应包括第三个部分, 即现实可能性 (条件) 。

如何论证?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或问题的成因, 以及分析党和国家的某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或必要性。

如何探究? (开放性试题)

此类设问通常指向“怎么做”, 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对考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是能力要求层级最高的设问类型之一。此类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回答时, 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 并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所提出的措施应符合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即答案应有三个依据:事实依据 (来自材料和社会实际) 、理论依据 (来自书本) 和政策依据 (来自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

(4) 构建答案, 科学表述, 紧扣题意回答问题, 恰当地使用术语, 力求条理清楚 (序号化) 、逻辑严密、表述准确、书写工整。

三、根据校情生情, 进行能力训练

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学校之间、同校学生之间、异校学生之间肯定有差异性, 包括知识、能力、阅历、情感、信息等, 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 不能蛮干, 要制定相应的策略, 因人而异。

此外, 针对性地作学生应试心理教育是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方面。

摘要: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归纳能力, 答题演绎能力, 从而加强学生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 强化解题技巧, 最终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8.九年级思想品德综合自测题 篇八

一、请你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电视连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在央视一套热播后,引起广大父母和孩子们的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青春负责。下列属于对自己青春负责表现的是

()

①言行一致,知错就改②追求时尚,追求享乐③锻炼身体,讲究卫生④努力学习,勤学好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说明

()

A,我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已经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D,我国已经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3,右图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

()

A,男女性別比失衡

B,人口分布不平衡

c,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D,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4,某校九(3)班学生小强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题为《某校校园周边的安全隐患》的调查报告,并把调查报告递送给有关部门。小强的行为

()

A,影响学习,纯属多此一举

B,是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

C,能彻底杜绝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

D,影响了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值得提倡

多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1.5分;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少选一项即少得1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5,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的15名大学生不顾自身安危,手挽手组成“人梯”,扑入长江之中,成功救起两名落水少年,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大学生的事迹之所以令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

()

A,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B,勇于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c,弘扬了中华民族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

D,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6,从2001年到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次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表彰。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

()

A,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B,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c,坚持把发展科技作为今后一切工作的中心

D,重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下列对右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

A,这是一种铺张浪费行为

B,这种行为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c,这种行为不利于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D,这表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8,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出了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声音、中国行动、中国作用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这表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c,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D,中国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请你概括(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各题蕴含的道理)

——由表及里,揭示主题

9,澳门回归祖国十年,澳门基本法贯彻落实。澳门经济飞跃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包容和谐,澳门同胞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

10,观察右图,进行概括。

三、请你简答(4分)

11,2009年12月14日至20日,“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在台湾举办。该活动主要由文化交流、经贸采购、旅游合作、教育合作四大板块组成,包括河南民俗艺术展、河南农民画展、经贸合作交流洽谈会、文化高峰论坛、旅游交流合作会以及探亲联谊启动仪式等19项活动。

请你简要谈谈开展“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的意义。(两个方面即可。4分)

四、请你辨析(8分)

五、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2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10分)

——置身情境,表达·心声!

13,(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大洋彼岸,影响全球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关键时刻,党和政府态度坚决:民生问题无小事,百姓利益大于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推出了一揽子投资计划,其中涉及民生工程的比例超过50%。

(1)请你列举近年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大措施。(两个方面即可。4分)

(2)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谈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主要原因。(三个方面即可。6分)

13,(之二)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各民族正在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现代化工农牧业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材料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只有56个民族聚成一条心,13亿同胞拧成一股绳,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的蓬勃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路向前。

(1)请你简要谈谈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历史巨变的原因。(两个方面即可。4分)

(2)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够做些什么?(三个方面即可。6分)

六、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奋力耕耘,实践创新!

14,材料一:根据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的省情,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决策部署,明确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这标志着河南旅游业开始步入黄金发展期。

材料二:2009年9月以来,一部名为《文化河南

壮美中原》的旅游形象宣传片在央视播出,展现了河南各地的优美风光,立即迷倒了全国众多观众。

(1)请你列举河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不少于四个。2分)

(2)请你简要谈谈河南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两个方面即可。4分)

(3)作为一名河南中学生,你能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做些什么?(两个方面即可。4分)

15,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据悉,你校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简要谈谈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两个方面即可。4分)

(2)中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

行者。请你以“低碳生活,重在践行”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三条即可。6分)

①及时关掉多余的电灯,做到人走灯灭。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争做志愿者,践行环保理念,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答案:

一、1,D 2,C 3,A 4,B 5,ABCD 6,ABD 7,AC 8,ABCD

二、9,①“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保障澳门繁荣、发展的基石等。

10,①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②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国部分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

三、11,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促进豫台两地文化、经贸、旅游、教育合作。②有利于展示河南文化大省的风采,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切感受。③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④有利于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⑤有利于宣传河南,展示河南良好形象。

四、12,①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干劲、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压力则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为今后服务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③我们中学生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在努力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五、13,(之一)(1)①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④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⑤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⑥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开始,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2)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⑤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⑥是党的宗旨的要求。

13,(之二)(1)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坚持改革开放。⑥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①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⑦积极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③与各民族同学要平等相处,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④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六、14,(1)郑州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殷墟、安阳红旗渠、信阳鸡公山、信阳南湾湖、焦作云台山、新乡万仙山、新乡八里沟、南阳武侯祠等。(2)①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遗存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或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②河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通讯便捷。③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培育。(3)①积极宣传河南“旅游立省”战略。②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③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树立河南良好形象。④积极担任志愿者,为游客服务。⑤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9.五年级音乐第五课《故乡》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表演:故乡的小路

如今家乡山连山 聆听:思乡曲 乡间的小路 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

1.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2.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3.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5.复听歌曲。

6.演唱歌曲。

(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台湾校园歌曲)?(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3.初听乐曲。

4.复听乐曲。

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五、小结:同学们下课认真唱唱家乡的歌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聆听了三首表现故乡的歌曲,同学们聆听的很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七、板书设计:

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聆听《乡间的小路》聆听《思乡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

继续唱好二声部,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故乡的爱。教具准备 :录音机、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三、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课下继续努力。

四、教后记:歌曲表演的很好,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把握。

五、板书设计:

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音乐知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3、4、5、#4、6、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四、小结:同学们有待进一步了解变音记号的运用。

五、教后记:歌曲表演很,好创作练习不是很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板书设计:

表演《故乡的小路》、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0.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五课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朴素明朗的旋律,体会18世纪初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

2、跟随录音听唱歌曲,注意变化音和16分音符

3、处理力度记号,随着教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

二、教学内容:

1、学唱《快乐的铁匠》、《快乐的农夫》

2、欣赏钢琴独奏曲《钢琴变奏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体会乐曲带给人们的欢乐

难点:分析整首乐曲的结构以及节奏并且进行模唱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PPT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快乐的铁匠》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视频导入。

播放铁匠打铁的视频给学生看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欣赏《钢琴变奏曲》,学唱《快乐的农夫》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故事导入。

有一个国王,郁郁寡欢,于是他就派手下的一个人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这位国王命令道:“等你找到那位快乐的人,就把他带回来。”国王的手下各处找了好几年,也没找到一个快乐的人。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最穷的国家的贫困地区时,听到一个人放声歌唱。循着歌声,他找到一个正在田间犁地的农夫。他问农夫:“你快乐吗?”“我没有一天不快乐。”农夫答道。于是,国王的使者就把他此次使命的意图告诉了农夫。农夫不禁大笑起来。为了表示感谢,农夫又说道:“我曾因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在街上遇见一个无腿的人„„ ”

故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要和大家分享呢?(讨论提问)这节课我们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表现这个故事。

(三)、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第一遍,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作曲家和歌曲的创作背景(舒曼的视频简介)

3、聆听歌曲第二遍,学生自由律动

11.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教学;苏人版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进一步提升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我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要求。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理念,向九年级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教育,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导正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能够与时代发展特征和个体的积极价值观念构建相吻合的情况下,其具体实施效率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尽量通过较少人力、物力投入来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概念中“有效”具体可以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指导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长;而教学则是指由教师引起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所有教育行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具体可以划分为教学形态、思维和理想三个方面,教师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调整使教学互动长期处于有效状态。

二、现阶段我国九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趋向应试功利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日渐激烈的竞争,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应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必修内容,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当作中考加分的工具,从而逐步违背了其德育的初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趋向应试功利化,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有效性被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僵化

受到我国社会教育现状影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师社会地位较低,薪资水平也并不理想,大多数思想品德专业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特别是九年级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执教意向更为薄弱,导致九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师资力量缺失。同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职业素质相对偏低,思想品德教学系统性较差,教学方式单一僵化,仍然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不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开展。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的思维意识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九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中考的影响,课程设置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活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轨迹脱节,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三、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改进方案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教学氛围

传统意义上师生命令服从的教学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地位,以教学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帮助学生内化了解知识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

例如,在对“尊重隐私保守秘密”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心里话”活动,让学生自愿对教师或其他学生说出心里的问题和困惑,并引导学生在尊重他人隱私的情况下帮助困难同学解决问题,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助行为不但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和重要意义,有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差异性心理需求

受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科学选取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进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对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学会合作”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教学形式的设置,让学生切身体会合作意义,并在深入教学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胸怀全球迎接挑战”一课的讲解中,则可以选取课堂讨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而在“笑对生活”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众多成功人士逆境成才的故事,通过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功用。

3.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切实提升九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基础上,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基本目标。

例如,在学习完“辉煌的历史篇章”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开展“重游革命圣地”活动,组织学生到本市周边的革命纪念地进行游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对学生精神、能力加以锻炼的同时,实现了对思想品德科目的有效教育。

综上所述,新时期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革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在增强课堂有效性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文会.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4(10):56-57.

[2]刘丹.高二思想政治有效教学课例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4(08):148-150.

[3]陶俊超.中职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4):135.

12.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十课教案 篇十二

理想的含义;理想的重要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学习压力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今天的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进行合理选择的方法和策略;当今时代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意义。2.能力目标

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觉察自己面对学习压力的各种反应;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学习压力;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调整对考试结果的自我期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为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接受社会新事物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认识到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各种反应是正常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考试;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慎重地对待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考前紧张与考试焦虑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提供情境,并加以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误区和盲点进行点拨指导。

四、课前准备

本课的知识性内容并不多,关键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理想、考试、终身学习等方面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事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调查学生有关理想的想法,并进行归类,以作为上课的“引子”。

调查学生在压力面前的反应。可把此项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由学生组成小组,在较大范围内调查一般同学在遇到压力面前的生理及心理反应。这里的压力范围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面,总结大家在遇到压力面前有哪些共同反应,并尝试分析出现这些反应的原因,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

调查不同的人对考试的看法。不同身份的人对考试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要求学生采访同学、老师、家人各两到三位,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了解家人对“我”的考试期望。课前将此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调查父母、亲友对自己中考所寄予的期望是什么,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分数,也可以是某类学校等,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1)课标的具体要求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立志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2)学生面临的问题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面临考试时,不同程度地陷入考试焦虑;缺乏选择的策略和勇气;缺乏学习积极性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框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一)板书设计:(略)

(二)教学过程:

1、绘制自己的理想树: 过程:

1)让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2)请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理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理想接龙”,每个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想并相互交流。

3)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理想树。教师可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棵树,留下足够的空间填写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方面的目标,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提醒学生保留这棵理想树,在本框最后一个活动中将会继续使用。

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确立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2、“小张报考研究生” 过程:

1)指导学生阅读小张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后面的三个问题,在全班进行探讨和交流。

3)在全班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内在的激励,缺少前进的动力;有了理想,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在新的希望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目的是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理想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他们的理想能够实现吗” 过程:

1)呈现三个情境。

2)分小组探讨后面的问题,每个人充分发表意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总结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付出艰辛的努力。

4、“从老师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过程:

1)呈现故事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对后面问题的认识。

3)教师进行总结:要实现理想,就要把长远目标与具体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明确现在做的事情对实现长远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为着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规划既要尽可能长远,又要尽可能具体。

5、“杨振宁的故事” 过程:

1)指导学生阅读杨振宁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杨振宁为什么要中途放弃做实验论文的初衷? 如果他不放弃自己的初衷,结果可能会怎样? 这则故事对你的启示有哪些?

3)在全班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理想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蛮干,而要掌握一定策略,特别是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具体理想作出适当的调整。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理想动态的、发展的。把理想变成现实,不仅需要长远规划,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推动理想的实现。

6、“给理想树添枝加叶” 过程:

1)课前通知学生将前面画的理想树带来,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绿色、黄色和红色彩纸。2)告诉学生绿色代表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黄色代表自己正在努力充实的能力;红色代表自己目前缺乏,还需要培养或学习的能力。将彩色纸剪成树叶的形状,提醒学生用树叶的大小来表示各项能力的需要程度。

3)将树叶贴在理想树相应的位置上,并思考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打算。

4)在全班进行交流,请一些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理想树,教师予以鼓励,并提醒学生保留自己的理想树,让自己和这棵树一起共同成长。

5)办一期壁报,让学生将自己的理想树展示出来。

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确,理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做基础。通过这个“理想树”的延伸活动,帮助学生反省自己实现理想拥有能力的状况,鼓励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朝着理想一步一步迈进。

(三)教学反思:略

第二框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一)板书设计(略)

(二)教学过程:

1、“在压力面前的反应” 活动过程:

1)请学生回忆,在什么情形下感觉到压力的存在?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面临压力心里有什么感觉?身体有什么反应?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3)教师进行总结:学习生活中总会有压力的存在,因此而产生一些心理、生理方面的反应,是很多同学都会遇到的。面对压力要积极应对,不必担心,更不必害怕。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生活中总会有压力的存在,因学习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生理的反应,也是很正常的,要正确面对,积极应对。

2、“面对考试的不同反应” 活动过程:

1)将三个情境呈现给学生。

2)讨论后面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目的是是学生认识到,面对考试,态度不同对考试和考试成绩的影响不同,适当的压力非但无害反而有利。理解要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进步,一定的压力是不可缺少的。

13.语文书9年级上册第五课预习教案 篇十三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看到了故乡的景,见到了故乡的人,发现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本节课,我们要认真分析、思考文中的疑难语句,进一步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新授:

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讨论并归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提问:“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总之,“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

14.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十四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3一个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一个基本方针: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国家制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两方面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三大基本国情: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资源国情: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环境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尊重: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1四大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五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15.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教案 篇十五

5、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点:结合诗句人生哲理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背诵点:全文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认读。

2、朗读这两首古诗

3、听写本课的词语。

4、指导书写(1)观察这几个字想一想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疑”。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题西林壁》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板书“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6、(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7、练习默写全诗

(二)学习古诗《游山西村》

1、学习题意和节奏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2、学习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3、感受诗情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4)、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5)、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三、名句应用练习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四、限时作业

五板书: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16.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十六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2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四·新时代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3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五、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六、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七、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八、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九、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或作用)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智慧,(2)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十、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1、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2、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十一、青少年应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一、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五、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2、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3、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六、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表现)

(1)表现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或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九、青少年应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17.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教案 篇十七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维导图;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东尼·博赞发明了一种有效使用人脑的方法——思维导图。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挖掘人的记忆、创造等各方面的潜能。目前,思维导图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

国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地扩展知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认识,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总体合理规划,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二、思维导图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新课中的应用

(1)课前自主预习,构建知识体系图。在新课教学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内容找出关键词,然后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初步绘制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

(2)课堂探究,梳理知识结构。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图进行解读和示范,其他小组学生提出质疑或意见,在班内进行讨论修改,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讨论上,实现思维碰撞和智慧共享,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每个小组的解读和示范过程都是对该课知识点的回忆和再确认,同时也是对课程中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再梳理。另外小组之间的质疑过程也使学生们积极进行自主思考和自我批判,从而能够自我反思并相互学习。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筛选并呈现比较有思维价值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争辩,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堂笔记,完善知识结构。将课堂上讨论的知识补充记录在自己课前预习已绘制的思维导图上,完善思维导图。将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得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记录教师讲课内容,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得每节课的导图都可以作为分图,不断地并入总图,挂在高一层次的分支上。这样做能及时将新学的知识归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网络。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1)改变复习方式。思维导图是复习课中整理知识和归纳总结的高效学习工具。复习时可以自己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提取关键词,将线性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把握住复习的重点,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另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展现概念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带着这样思路清晰的大脑去考试,即使遇到没见过的题,学生也能大概了解应该运用的知识点,这样解起题来更加轻松。

(2)构建知识体系。九年级的思想品德理论概念偏多,有些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全面理解概念的基本内容,无法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总结知识的工具,构建知识体系或网络,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具体来说,学生先独自运用关键词、线条、图形等基本要素,以形象的手法按章节或单元来绘制知识的结构图。关键词是核心或重要概念;线条表示不同概念间的意义关系。通过分层级的线条连接重要概念,搭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促进知识的整合,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图。其次,小组讨论、修改复习导图。最后,各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师生评选最佳复习导图。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记忆潜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方便对知识的提取,促进学生由熟悉知识到掌握能力的转化,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不能为追求图示好看犯知识性错误。

上一篇:云南游记主题作文下一篇:入党大会积极分子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