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24-09-24

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1.选取调查对象(大学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群体,也可以是个人)

2.调查对象近一年的就业状况(工作稳定程度,收入,工作变动情况等)

3.调查对象希望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状况(政府提供的,学校提供的,社会各种力量提

供的)

4.调查对象寻找工作的历程,寻找工作的成本(时间,精力,金钱等)

5.政府提供的失业保障状况(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困难救济)

6.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完成调研报告

调查对象:医务工作人员李某。

调查对象近一年就业状况:较稳定,收入不高,一年内基本无工作变动。

调查对象希望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状况:

调查对象寻找工作的历程,寻找工作的成本:

政府提供的失业保障状况:

1.毕业时间:2010,毕业于西安医学院麻醉专业

2.工作:第一次工作,一个月后,咸阳某民营医院,麻醉师,工资1500,三个月后工资涨为2000,六个月后工资涨为2500,一年半后工资涨为3000,俩年后工资涨为3500,俩年后辞职。辞职原因(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3.2012年九月,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

4.2012年10月,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被聘入陕西省某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工资4000元左右。

2007.9-2008.6:西安医学院就读

2008.6-2009.7:解放军第三医院见习(宝鸡)

2009.7-2010.6:宝鸡市人民医院实习

2010.9-2012.9:咸阳新协和医院

2012.10至今:陕西省某县人民医院

2.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为2011届毕业生。通过对省、高校、学生三级进行分层抽样, 确定各省各调查学校的调查样本。由学校通知毕业生, 在规定时间里自主上网填报调查问卷, 完成调查。

调查问卷以封闭选择问题为主, 调查的内容涵盖求职基本情况、就业满意度、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就业政策以及创业情况等六个方面。

此次调查共获取45348份有效问卷。高校覆盖范围广泛, 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等443所高等院校;样本专业分布覆盖全部12大专业科类;调查地域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样本包括已就业和未就业的毕业生。

在有效样本中, 按性别划分, 男性占51.0%, 女性占49.0%, 男女比例为1.04:1。其中, 汉族占90.7%, 少数民族占9.3%。按学历划分, 专科学历占38.9%;本科学历占56.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2%。从生源地来看, 中部生源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 为48.5%, 东部生源毕业生占32.9%, 西部生源毕业生占18.6%。从家庭所在地来看, 省会城市毕业生占15.5%, 计划单列市毕业生占4.4%, 地级市城区毕业生占20.9%, 县级市城区或县城毕业生占19.6%, 乡镇毕业生占10.6%, 农村毕业生占28.9%。从院校构成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 为34.9%;其次是普通本科毕业生, 占30.0%;“211工程”与“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占18.7%、独立院校毕业生占16.1%、其他类型毕业生占0.3%。从专业构成来看, 工学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 为34.3%;其次是经济学、理学、文学和管理学专业毕业生, 所占比重分别为13.7%、11.8%、11.1%和10.9%;其余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二、主要结论

根据对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9.1%, 毕业生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就业形式更加规范化, 专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

截至本次网络调查结束时, 被调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9.1%, 低于2010年 (76.1%) 。但因两者调查截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201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存在一定上浮空间。

从毕业生签约状态看, 已签约毕业生 (包括与用人单位口头约定就业) 占调查总体的47.2%, 有52.8%的毕业生处于准备升学、等待签约、待业等未签约状态。

具体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略高, 为50.1%, 其次是“211”与“985”工程高校毕业生, 签约比率为49.3%, 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分别为44.6%和44.1%, 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略显突出。

从专业来看, 签约比率最高的是工学专业毕业生, 为61.1%, 其次分别是管理学49.8%, 经济学45.7%, 理学40.7%, 签约比率较低的是教育学、历史学、军事学, 分别为23.7%、23.9%和25.3%。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90.6%) 较2010年 (86.8%) 有所增强, 专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其中, 医学与工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高, 而法学和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低;男性、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等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签约率相对较高。

已签约毕业生中, 去往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 为78.9%, 其他类型单位均有分布。

在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被调查毕业生中, 以就业协议形式签约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 为72.7%, 比2010年高出22.6%, 而以口头协议的形式签约比重较小, 为2.6%, 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就业市场逐渐完善,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稳中有升, 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间矛盾有所缓和。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得分63.3分 (满分计为100分) , 满意度稳中有升, 比2010年高出近10分 (2010年为53.7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毕业生性别、学校层次、专业、家庭所在地、起薪和签约单位性质等特征变量呈显著相关。其中, 男性、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学历、哲学专业、城镇生源、起薪较高、签约国家机关等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 毕业生起薪普遍较低, 68.6%的毕业生起薪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但2011届毕业生起薪3000元以上分布较2010届有小幅提高, 增加6.0%, 这与当前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大背景有关。但是, 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仍在低水平徘徊, 被调查毕业生中仍有6.5%的起薪不足1000元, 7.7%的毕业生并未约定起薪。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岗位及使用下移倾向较为明显。高校毕业生实际薪酬与期望薪酬间矛盾有所缓和, 但仍有71.6%的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高于实际薪酬。而实际薪酬与期望薪酬失调显著影响就业满意度。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理性, 首先考虑行业发展前景, 基层单位与中小企业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 44.8%的高校毕业生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33.4%受访者更看重“与自己专业对口”;33.1%的毕业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多”这一因素, 20.7%的毕业生认为“工作稳定”比较重要。另外, 也有相当数量毕业生把“喜欢单位所在城市” (10.5%) 、“能够提供住房” (3.0%) 和“能够解决户口” (1.7%) 当作就业单位选择的原因。在理想就业地点选择方面, 北京、上海及东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 选择比例超过六成。在理想就业单位方面, 中国移动、华为与中国建筑成为2011届毕业生首选企业前三名。可见,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并且福利待遇较为优越的地区和单位工作, 并且随着毕业生学历的提高倾向性愈加明显。

另外, 2011届毕业生认为“发展机会较少”、“待遇过低”和“渠道不通畅”等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三大主要原因;“用工不规范”、“基本工资太低”和“不给上五险一金”等因素限制毕业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因此, 鼓励并落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4. 毕业生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高;但面对就业前景, 多数毕业生态度积极乐观。

近年来,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项目与优惠政策。数据显示,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了解“村官计划”和“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这两项政策;37.4%和36.5%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了解“三支一扶”计划与“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计划。在所有政策项目中, 毕业生对“参与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科研助理) ”这项政策的了解程度最低, 仅为10.1%。结果表明, 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很受高校毕业生的欢迎, 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促进作用, 但由于相关关政政策策宣宣传传力力度度不不够够, , 政政策策配配套套和和落落实实尚尚需需给给力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 多数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良好, 目前已有多个意向职位供自己选择或者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就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岗位。有22.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就业前景虽然不太乐观, 但是通过多次面试后还是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仅有14.9%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十分困难, 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还有3.2%的人认为目前的形势堪忧, 根本找不到工作。

5. 校园招聘会是实现就业的最有效途径, 在就业服务方面, 毕业生最渴望获得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

调查显示, 52.6%的受访高校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最有效途径, 而48.2%的受访者认为“专业人才网站”是其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42.7%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人才市场招聘”是解决其就业的有效途径, 29.7%的受访者认为“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也是其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 有9.4%的受访者认为“查看招聘报纸或求职专刊”及有8.5%的受访者认为“短信、彩信、wap移动求职平台”是实现其就业的有效途径。从中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丰富性和校园招聘会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就业服务重要性方面, 52.7%受访者选择“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38.1%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是最为重要的就业服务;另外, 认为“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就业指导培训”, “组织校园招聘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毕业生分别占30%左右。

6. 在影响就业的众多因素中, 毕业生认为“专业符合社会需要”与“理解交流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调查显示, 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教学因素方面, 53.0%的受访者认为“学科专业”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程度最大, “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分列二、三位, “教学/科研设备条件”、“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比重也超过两成。在学校对大学生培养的基本能力方面, 59.0%毕业生认为“理解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 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与应用分析能力”的培养, 另外, 分别有31%的毕业生认为“动手能力”与“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方面, 61.6%的受访者最为关注“专业符合社会需要”, 51.0%和41.5%的受访者分别看重“具有社会实习经历”和“学校知名度高”, “性别”和“外貌”因素虽然并不突出, 但也具有一定比重, 分别为6.8%和4.8%。

7. 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有所降低, 创业资金与创业项目缺乏成主因。

调查显示, 被调查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为32.4%, 比2010年的48.3%有所降低。具体分析来看, 男性、低层次学校、低学历毕业生相对来说自主创业意愿较高。

在创业影响因素方面, 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 (88.6%) 、“缺乏创业项目” (71.2%) 和“缺乏创业意识” (48.5%) 等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三大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但政策针对性、配套性和实施力度不够, 使得扶持效果大大降低。

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上, 有54.3%的毕业生将“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作为自主创业的首要原因, 其他重要的原因有“有好的创业项目” (18.0%) 和“未来收入好” (12.2%) 。可见, 实现个人理想、获得丰厚回报是推动毕业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3.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4.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1、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两篇)

2、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报告

3、最新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4、20空气污染调查报告2篇

5、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调查报告

6、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7、2014年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5.市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㈠ 从业农民工总量

据XX市劳动力管理部门提供的农民工动态信息统计数据显示,到 年末,在XX市流动就业的农民工达52.6万人。从分行业情况看:在建筑、市政建设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大约有12万人;在餐饮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大约有11万人;在机械电子加工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大约有9万人;在商业流通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大约有8万人;在采掘、冶金、交通运输、其它服务业等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大约有12.6万人。今年由于受政策调控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工量不足,预计全年在上述行业从业的农民工数量将减少约30%左右。

㈡ 从业农民工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在从业的农民工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工占到调查总数的90.0%,是从业农民工的主力军。其中:25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到调查总数的 36.7%;26-35岁的农民工占到调查总数的33.3%;36-45岁的农民工占到调查总数的20.0%;46岁以上的农民工占到调查总数的 10.0%。

㈢ 从业农民工文化程度

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调查显示:在调查的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就占到调查总数的46.7%;高中文化程度农民工占36.7%;中专文化程度农民工占1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7%。

6.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篇六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存在的问题,我对我们学校的一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进行了一次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经过这一次的调查,我对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大部分同学还在为即将得离校了但工作还没有着落的事情而烦恼担忧着,只有少数同学已经找到了工作,但在这少数人当中又有些同学找到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专业对口。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针对“您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很多同学表示,他们看重的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其次是认为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他们认为兴趣是工作的热情,所以,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他们宁愿继续找也不想去。而当被问到“您在就业当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时,大部分同学纷纷表示是“实践经验的缺乏”。当然,表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岗位信息不足”的也不少。很多师兄师姐们表示,在能力方面他们并不比其他学校的差,但实际经验方面、求职的技巧和获取就业信息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于“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极少数同学表示非常乐观,有多个意向职位供自己选择,自信能找到好工作。大部分同学不太乐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的岗位。少数同学表示就业困难,形势堪忧,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7.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一、物流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基本情况

1.实习基本情况

技工类院校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一所高级技工院校, 高中起点三年制2+1, 初中起点五年制4+1, 最后一年都是顶岗实习阶段。

2.实习转就业态度

技工类院校, 最后一年均为实习, 学校没有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求。对于企业来说, 除了年纪偏小, 尚未有毕业证之外, 在岗位要求和任务分配, 甚至加班上, 实习生和普通员工并未有太明显的区别对待;对于实习生而言, 也只是多了些学校关于实习生的管理要求, 有实习老师会监督实习, 主要还是以遵守企业员工守则为主。一年实习期结束, 学生都将彻底脱掉学生身份, 走向社会, 真正就业。

3.实习转就业企业选择

我校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关系良好, 开设定点班、企业人员到校上课或者培训、建立实训基地、企业接收实习生、学校提供实习生甚至已毕业的学生到更高端要求更高岗位。多数企业都希望实习生经过一年实习后, 都能转正留下来, 继续为本企业工作, 创造价值。笔者就这个问题与其他系老师交流过, 发现各系各专业学生毕业后留实习企业的比例都不大, 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带着这个问题, 6月, 笔者一一走访实习企业, 与每个实习生交流, 必要时, 与实习企业交换意见。

从调查结果上看, 只有大约2%企业因为企业、岗位本身设置需要或者实习生本人问题, 在学生6月底实习结束时, 企业没有抛出橄榄枝, 学生只能另行再找工作。98%的企业都向学生抛出橄榄枝, 有些企业甚至安排主管逐一与实习生交谈, 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心态, 企业能够做出调整的, 会尽量调整以希望学生能留下来转正。但是, 65%的实习生并未选择实习企业, 而是自己再找其他的正式工作, 仅有33%的学生选择留任实习企业, 转为正式职员。

实习结束, 实习企业提供转正机会, 仍然跳槽而不留实习企业, 从调查结果看, 主要原因是“发展空间小”“待遇差”, 觉得“企业文化差, 人际关系难处理”。认为工作压力大的学生比例较小, 不足24%;家里有好的推荐的比例也不大, 学生主要还是靠自己能力找工作;近33%的学生不留实习企业, 是因为想要换行业, 不再准备从事物流相关行业。

二、物流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和规划

1.界定职业成功从选择职业和企业, 学生考虑的因素来看, 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发展空间 (84%) , 超过了薪资水平 (76%) 。行业前景、兴趣爱好、办公环境依次排后, 但是看到比例都不低, 说明学生在做职业选择时, 会将各方面综合考虑, 以达到自己界定的职业成功。

2.挑战自我, 积极适应, 不断提升

当今社会, 我们最大的威胁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 而是我们内心对主动适应的放弃。从上两组数据可知, 个人能力是学生认为工作就业、个人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93%的学生认为“能力”很重要, 表明毕业生的意识层面上的务实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而只有53%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差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事实上, 技工院校学生真不乏有能人才。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很差、各方面都很差的学生才会选择技工院校读书, 在校期间也是混日子, 其实不然, 特别是深圳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圳目前高中学位远远不能满足中考生要求, 非深户籍中考生分数要求高, 技工院校学生生源本不差。

3.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 功能在于为职业生涯设定目标, 理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经过一年的实习期, 实习指导老师不间断的走访与指导, 不超过2%的学生浑浑噩噩, 没有任何职业规划;但由于年纪尚小, 社会、工作经历浅薄, 做长期职业规划学生也较少, 拥有10年以上职业规划学生不超过2%, 拥有5~10年职业规划的比列约为11%。大部分学生, 近63%学生能简单规划未来1~3年职业发展与需求;22%的学生主动意识强, 职业目标明确的, 在实习教师和企业主管的指导下, 除短期规划外, 还积极设计了3~5年中期规划。

三、思考和建议

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 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今后也将是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求职择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 又是严峻的挑战。笔者通过一年密切跟踪实习, 以及本次详细调查, 有一些思考和意见, 以供参考。

1.政府:提高重视, 加强认可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 主要特点是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并且其培养的人才大多在各行业、企业最需要的关键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技工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一直被“另眼相看”。技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必须引起全社会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2.企业:加强交流, 纠正偏见

用人单位、企业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 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 与学校建立稳定的、良性的校企合作关系, 派企业专家到校上课, 接收实习生与毕业生, 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切实纠正用人偏见。技工类院校毕业生实操性强, 理论也并不差。

3.学校:完善就业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

学校与社会、经济、企业无缝接轨, 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习、就业平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 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 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 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 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 对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 普及法律知识, 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摘要:技工院校就业安置工作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 职业成就感却不尽人意。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规划, 改善技工院校毕业生生存状况, 培养其职业长远发展能力, 已经成为技工院校高度重视并急待解决问题。

关键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徐杰, 夏建友, 郑海风.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调查与研究, 2012, (09:155-160.

8.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一、永兴县土地流转农民就业现状

据调查,目前永兴县土地流转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观念较强,头脑比较灵活,有一些技能手艺的。这些人离开土地后,能够较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再就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小本生意,他们的生活质量相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种是思想保守,信息不灵,未能及时转产,一些年轻的土地流转农民偶尔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另一些年纪大的、特别是妇女只能“赋闲”在家,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就业观念脱离实际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成为了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逐步进入了贫困行列。

针对这种就业现状,永兴县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农民再就业工作,从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一是通过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创业。2013年全县共完成涉农职业技能培训5483人,其中失地农民培训人数219人次。培训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移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创业培训和困难职工培训等。

二是通过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就业。2013年全县共扶持各类创业人员678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40万元。其中,扶持农村人员创业463户,每户3万元,共1389万元,占总数的68%以上。全年中央财政共贴息资金247万元,其中为农村创业人员贴息资金167.96万元。2014年已审核符合贷款条件的小额担保贷款户共450户,其中失地农民231户,占总数的51.33%,计划每户扶持创业贷款3万元,扶持失地农民创业贷款金额达693万元。

三是政府鼓励开展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创业就业。从2009年起,当年新增集中连片流转耕地200亩以上且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县财政分年度给予承包方和流转受让方各50元/亩的奖励,即每年给承包方和流转受让方各10元/亩,连续补5年。 2013年12月,县财政下拨奖励资金88.45万元。

二、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与政策双重制约,土地流转农民自主创业受阻。大部分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流转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他们的唯一希望。由于资金有限,部分失地农民要靠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只能寄希望于政策扶持。虽然中央和省相继下发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但政策对农村这一块仅限于扶持失地农民创业,而对失地农民与土地流转农民之间的概念未能清楚界定。同时,文件还规定,所有小额担保贷款利息自2013年10月1日后由原来的中央财政全额贴息改为中央财政承担75%、地方财政承担25%,而地方政府受财力影响, 投入受限,制约了土地流转农民创业。

(二)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土地流转农民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多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使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增大。就算是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因其就业观念陈旧、获取信息能力差,也很难找到工作,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就处于失业状态。同时,部分失地农民还对政府和集体有着“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丢面子,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三、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完善土地流转农民创业的扶持政策,拓展就业渠道。要进一步从政策层面界定土地流转农民,明确其应享受的扶持政策。要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针对创业中可能出现的语言交流困难、交际能力弱、市场经验缺乏等问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提高土地流转农民在创业中的竞争力。要加大政府配套资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缓解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问题,鼓励土地流转农民自主创业。在创业所需相关证件的办理上,要制定出一套简单、便捷的办理程序,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上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便利,从而实现他们的再就业,缓解公共就业压力。

(二)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能力。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面向土地流转农民的专门培训机构,将各个渠道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进行分类培训。对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差的人员,重点开展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目标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人员,重点开展如养殖业、种植业、社区服务业等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对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可以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并积极鼓励他们考取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不断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其次,在培训方式和补贴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具体培训中,不能局限于教室里听课,培训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岗位中接受培训,政府可以把补贴给农民工的培训资金奖补给企业,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技能,更多地被企业所吸纳。 此外,政府还应集中部分资金,向重点小城镇倾斜,大力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带动重点城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机会,实现失地农民的就地安置,从而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9.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

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2%;19-50岁的占76%,50岁以上的占2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

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57%,;高中(中专)学历约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

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30%左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70%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其它的约占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的4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20%。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集中在小学、初中,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变慢,同时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工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就会受限,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一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的现象。

3、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差。根据调查,一半左右的的农村劳动力已更换过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几乎所有地方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存在地区歧视,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就业稳定性差造。还有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不利于就业的稳定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显示农民参加各种保险的比例不高。除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较高,其他的社会保险不仅农民工自己参保的少,企业更是很少为员工购买,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更低。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如此一来土地就承担了农民生存、发展、就业及养老等重任,具有了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外出谋生,遇到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会变得难以解决,所以村民不敢贸然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在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好工作时,农民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造成“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就业。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由于综合素质方面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外出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劣势,我们小组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各级政府要注意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基层政府所在地的建立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村劳动力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全过程享受免费服务,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要成立劳动保障室,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明确职责,并接受乡镇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使就业信息能够在用工者与求职者之间形成对接。

2、多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技能,提高在未来职场上的求职技能。同时,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提高外出务工村民的维权意识。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以此提高他们维权意识,保护自身的利益。

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继续巩固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加大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力度,使他们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维护。同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合所有城乡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土地方面,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各级政府要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要求征地企业按一定比例安置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已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0.大学生就业状况情况调查 篇十

目前,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为70%。

一些大学校长提出,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个需要留有余地的底线确定在70%~80%比较合适。

以日本《劳动白皮书》中的有关记述为例:日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从1991年的80%开始逐年下降,至1996年降到65%,如今大致维持在60%~70%。

记者23日从国家人事部获悉,“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将于2003年12月1日至7日举办,届时将有280万应届毕业生以参会和上网的形式进入人才市场。

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在介绍情况时透露:据教育部的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280万,比2003年净增68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估计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突破300万人。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介绍,大学生就业形势形成两个“增长”:一是毕业生人数增长迅猛。据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去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增幅达46.2%,到2004年将增长到280万,2005年将达340万。二是待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去年毕业生离校时有50万未能就业,今年则有70万未能就业。

新华社消息:截至9月初,全国毕业生就业率已达70%,教育部直属院校达91%,基本与去年持平。记者从18日召开的北京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高峰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国高校毕业生从去年的145万人猛增到212万人,非典疫情又使毕业生择业雪上加霜,因此实现七成的毕业生就业率实属不易。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专家表示,大学毕业生中待业人数还将呈增长的势头,2004年预计为70万人,2005年预计为75万人。

2002年11月23日,北京,寒冷,当50000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们在严寒中瑟瑟发抖的时候,可以想见他们肯定充满了忧虑。此次,他们将要面对的是7000个职位的竞争。

据了解:今年(03年),从数量上看,随着中国高校首次扩招大学生的毕业,中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第一个高校毕业高峰年。据统计,到那时全国的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30%,而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缓

慢,基本上与上一年持平。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到2005年,我国的应届大学生将达到330多万人。加上民办高校,全部人数将达到5百万左右。此外,从学校方面传来的另一个不好消息是,截至目前(11月),一般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还不足50%。

从资料显示,2003年,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任何一年都显得更为突出。扩招前,大学生中女生比较少,只占20%左右,扩招后直升至40%,这个数字意味着2003年的212万毕业生中有85万左右的女大学生,(相关资料见武汉晨报)还不包括女研究生。而从2003年的整个社会就业岗位来看,整个社会能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基本处于不变,这显然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而这些女生在和男生的竞争中,因为相当数量的公司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追求利益,以女生的生理为限制,拒绝求职的女生,造成女生求职难上加难。

11.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专升本;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34-02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到2004年,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医学行业人才济济的同时,也出现了医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医学类专升本学生要合理定位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此次调查针对医学专升本学生毕业前的具体情况,结合毕业后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就业情况、就业态度,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本次就业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2012级医学专升本的学生,总计121人,收回问卷113份,有效率93%。问卷中的内容涉及求职的态度、影响就业的因素、工资要求、就业地区和单位性质的选择等方面。

一、求职态度

在调查的113名学生中,女生84名,男生29名。调查数据表明,有8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本科以后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期间会主动关注社会及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半数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是凭借专业通过精心准备和积极争取,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另外33%的学生认为,只要降低择业标准,就业还是比较容易的。从招聘医学岗位的人数来看,医学类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足以满足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这说明学生只要合理定位是能够就业的。

二、就业影响因素

近年来考研热潮兴起,在调查的医学专业学生中有62%的学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这部分学生一致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历越高,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越大。因为招聘单位亲青高学历的毕业生,同时高学历的毕业生工资待遇较高。为了使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临床实践技能。对大学期间考证的调查显示,有77%的学生认为考证对就业很有帮助,能够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各行业都很看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计算机水平证书、医学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都是学生就业成功的有利条件。

三、就业的选择

有63%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主要是考虑离单位、家距离的远近,而36%的毕业生则偏向于选择对个人发展前途较好的工作单位就业。个别学生会因为爱情而选择就业地域。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家庭观念重,选择较为理性。在医院类型的选择上,有53%的学生会选择公立医院就业,39%的学生选择民营医院就业,剩下少部分学生选择其他类型。相对而言,公立医院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错,能够吸引大部分毕业生。民营医院丰厚的工资待遇近年来也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对于工资待遇,调查中有92%的学生认为2000元至3000元是他们实习转正后期望的薪水值,这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后能合理定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关于进入单位学生最想获得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40%的学生认为临床职业技能较为重要。其次,学生看重的才是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毕业生对待工作的选择标准能够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考虑,这也是学生成熟理性的表现。在对学校可能提供的就业指导中,毕业生希望得到学校关于学业规划、专业出路及应聘技巧方面的相关指导。

四、就业状况

此次参与调查的医学专升本学生,毕业时有59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有31名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余下部分学生有的继续考研,有的继续落实工作单位。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这与就业问卷调查内容的结果吻合,较为真实反映出学生就业的态度和选择。

五、就业存在的问题

医学专升本学生认识到本科教育的来之不易,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能力。部分专升本学生毕业后能够升入自己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或进入满意的单位工作,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继续关注与指导。

医学专升本毕业生中有少数学生对找工作缺乏信心,他们认为专升本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差距太大,只有考取研究生,获取高学历才能在医学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有的学生为了复习考研,放弃了部分课程甚至临床实习的学习,造成不能正常毕业的严重后果,这就失去了应届就业的机会。

部分毕业生存在自卑心理。应届毕业生都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且医学专升本的学生相对于医学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不仅缺乏求职经验,而且自信心不足。这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能很好地应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从而更加惧怕求职面试,造成恶性循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就业。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医院由于级别不高或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难以吸引到医学本科毕业生。另外,毕业生对医学相关行业的不了解与漠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毕业生就业意识缺乏,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或者关注学院公布的招聘信息。如今的信息社会,很多医院选择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网上报名参加考试、面试,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医学专升本学生主动就业的意识较弱,关注信息不够全面及时,这让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选择的机会。

六、全面关注培养,积极引导就业

首先,要重视医学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教育。通过医学专家就业讲座及优秀毕业生就业交流等活动使专升本毕业生全面了解医学行业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优秀毕业生提供的宝贵求职经验和教训能使专升本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要让学生明白自我的合理定位才能顺利就业。

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自信心的培养。医学生的自信心来自于优秀的学习成绩、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获得的各种资格证书。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毕业在求职期间应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充分准备,信心十足的面对求职。此外,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找工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经历多次的求职,遇到失败不要灰心、不要气馁。求职失败不仅让自己积累了经验,提高耐挫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更加客观的分析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争取下一次求职成功。教师要针对毕业生不同的就业意向,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制定适宜的就业目标。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教师的帮助能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正确理性的认识医学行业的需求,疏导毕业生因求职而引来的不良情绪,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再次,要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医学专升本毕业生要及时了解社会及行业需求,并适时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降低对招聘单位的级别、性质及所在地区的要求。一些招聘单位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给医学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特别重视完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毕业生可以到农村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非公有制的卫生机构等就业。同时,毕业生还可以拓展求职领域,从事跟医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现在需求较多的医学美容、家庭护理、老年人临终护理等。

毕业生要善于利用网络,全面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筛选可靠的信息,为求职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应针对毕业生举办大型专业招聘会,并持续在学校网页中公布的最新的就业信息。除此之外,毕业前期就业单位的专场招聘会通知学校应及时发布。目前,大部分招聘单位都会直接在网上公布招聘信息且要求应聘人员网上报名参加考试面试,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择业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掌握有效的招聘信息,从而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

医学专升本学生就业需要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的教育指导、实习单位的培养和医学生本人的认真、不断进取的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就业目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使医学专升本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江凌凌,童燕.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4):108-110.

[2] 范润宽,王志锋.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92-93.

[3] 孙睿.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华章,2012(28):177-178.

[4] 周世纲,王立梅,李军.关于经济危机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

[5] 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2):292-293.

[6] 苏坤兴.转型期福建省医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7] 雍怡敏,唐卫华.云南省医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12.电商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二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高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 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 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 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如果想更好地就业和择业, 目光就不应该仅仅盯住大城市, 而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 选择一些中小城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会对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不认同

调查反映出, 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很多偏颇。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 一些用人单位都非常明显地标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既有高职高专不适应需求的一面, 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行业 (基层) 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 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解决这一供求矛盾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并假以时日方能逐步解决。

(二) 定位不明确, 就业观念落后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日趋务实, 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 表现为有些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 总觉得和一些普通求职者相比有比较优势, 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 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大城市, 而不愿去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

(三) 综合素质不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 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 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

(四) 缺乏自信

很多用人单位将学历作为应聘者的第一道门槛, 对专科生认可程度不高, 据统计84%的高职学生在求职时均遭到用人单位拒接简历的尴尬。这导致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 而是听之任之。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埋怨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 从而产生失落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 形成心理障碍。

三、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调整专业方向, 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 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 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 加强就业择业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 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激发新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 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同时, 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职业技能及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择业观。

(三) 实施“双证书”制度

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 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 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 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 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

(四) 开展技能竞赛, 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 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 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大。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技术实践能力, 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 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 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我们认为, 只要切实转变了求职择业的观念, 实现了就业目标、就业方向的转移,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能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 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在这样的形势下, 本文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在中小城市的就业现状, 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就业,中小城市

参考文献

[1]袁纲.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思想教育研究, 2004 (4)

[2]粟蕾、林凤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研究, 科技创业月刊, 2007 (3)

[3]吴克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多元分析[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论文) 篇十三

学 院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组 长 负责协调关系及撰写报告)组 员 负责观察及问卷调查)

车富来 09109040301(负责观察及问卷调查)

负责总结材料)负责总结材料)

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2012年 7月 16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0.07.01-2010.07.15

调查地点: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和西苑校区

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学生为暑期在校的本校大学生和部分其他院校的同学。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电子邮件、深入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学专业以及来自于其他大学的各专业同学。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包括纸质的和电子邮件两种)

一、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内容结果及分析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自身面临的最大劣势是实践能力差,没有相关的研发经验,对工程项目构筑没有概念。可能一个专业中目前有接触过工程项目的同学犹如凤毛麟角,对整个项目的开发流程几乎就是一片空白。而在优势方面,我们也是有的但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并且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企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选择哪种企业,都要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对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1、对于我们大学生自己,我们应该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是自己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首先,我认为,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才能更好的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并且,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

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2、政府有必要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为我们大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绿色通道

首先我相信,我中国快速高效的经济发展,必然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3、各大企业单位应该使招聘录用的程序更正规更光明更公平

我认为,用人单位不仅该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要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同时,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再者,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4、对于中国的各大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应加快步伐

不知何时,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我想,高校应该努力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3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我想,这些创新办校理念应该理性的大胆尝试,以寻求新天地。

四、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河南科技大学,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

上一篇:培训学校招生管理学员培训协议样本大全.doc分析下一篇:坚持高线守住底线